CN117180943A - 一种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0943A
CN117180943A CN202210615553.2A CN202210615553A CN117180943A CN 117180943 A CN117180943 A CN 117180943A CN 202210615553 A CN202210615553 A CN 202210615553A CN 117180943 A CN117180943 A CN 117180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sma generating
dielectric layer
generating portion
filter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55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贤杰
肖晔
陈雨
杨翠霞
曾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555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09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0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09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净化装置,属于空气净化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等离子体发生器不便于安装于滤网且净化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净化装置包括滤网和等离子发生部,等离子发生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质层,介质层绕设于至少部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绕设于至少部分介质层,且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当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上时,可使得气流通过滤网的网孔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后可被净化更加充分,并且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在具有较小的体积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大的放电区域,可使得等离子发生部更易安装于滤网上,并使得本申请的净化装置的结构也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净化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氧化技术,是利用两个电极之间放电产生的能量和活性组分,可将空气中的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病毒细菌杀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具有区别于其他空气净化技术的优势。
相关技术中,等离子发生部采用两个板状结构的电极相对设置的方式来使两个板状电极之间放电,这样的结构下,两个板状电极之间的放电区域与板状电极的体积大小正相关,因此,为了获得较大的放电区域会导致等离子发生部的体积过大,这样会导致等离子发生装置耦合安装于滤网等装置上时会存在安装不便,且净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等离子体发生器不便于安装于滤网且净化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净化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净化装置,包括:
滤网;和
等离子发生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绕设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绕设于至少部分所述介质层,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
其中,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滤网。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净化装置中,通过将介质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可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电后在两者之间形成介质阻挡放电。介质层绕设至少部分第一电极,且第二电极绕设至少部分介质层,可使得第二电极将第一电极绕设,这样可增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放电区域,并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更多的用于净化气体中的污染物的活性组分,并且使得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紧凑。当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上时,可使得气流通过滤网的网孔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后可被净化更加充分,并且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在具有较小的体积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大的放电区域,可使得等离子发生部更易安装于滤网上,并使得本申请的净化装置的结构也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具有多个滤孔,至少部分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为柔性结构件,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穿设于至少两个所述滤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与所述滤孔的内壁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包括多个第一发生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发生部,所述第一发生部和所述第二发生部交替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发生部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滤孔,且任一所述第一发生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滤孔内,所述第二发生部为柔性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生部为柔性结构件或刚性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发生部和所述第二发生部均为柔性结构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介质层均为柔性结构件;
在所述第一发生部为刚性结构件,且所述第二发生部为柔性结构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第二电极均为柔性结构件,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介质层为刚性结构件,所述第二发生部的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发生部的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发生部的所述介质层均为柔性结构件,且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发生部的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发生部的所述第二电极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生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发生部的同侧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滤孔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发生部的所述介质层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具有多个滤孔,所述滤网还具有安装面,所述滤孔的轴向朝向所述安装面,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与至少部分所述滤孔相对,且与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相对的所述滤孔为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滤孔的端部,以使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滤网的网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的网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嵌设于所述固定槽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介质层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滤孔内,以使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滤孔内,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穿设于所述滤孔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滤网的内壁,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介质层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具有多个滤孔,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分别穿设于多个所述滤孔,且多个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并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净化装置中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介质层在其轴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净化装置中等离子发生部穿设于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净化装置中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的安装面上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的网面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中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电极,110-接头,
200-介质层,
300-第二电极,
400-第一发生部,
500-第二发生部,
600-滤网,610-滤孔,620-固定槽,630-第一网面,640-第二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净化装置,包括滤网400和等离子发生部。该净化装置可独立用于净化空气,或者还可设置于其它的吹风设备中以净化空气。
其中,滤网400为具有网孔的结构件,气流可穿过滤网400上的网孔,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400,因此,当气流穿过滤网400的滤孔时,气流可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从而使得气流中的污染物被等离子发生部净化。
应理解的是,等离子发生部的工作原理是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正电压或负电压,使得两个电极之间产生强电场,在强电场的作用下逸出的电子被加速,获得很高能量,高能电子在运动中与气体分子和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其动能转换成基态分子(原子)的内能,引起激发、离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一方面等离子发生部内部在巨大的电场作用下,对细菌细胞膜构成严重击穿和破坏;另一方面打开气体分子键,生成单原子分子、负氧离子、OH离子和自由氧原子、H2O2等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活化和氧化能力;激发态粒子又能辐射紫外线和X射线,都对细菌、病毒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利用电压电离空气以产生能量及活性产物可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具体来说,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包括第一电极100、介质层200和第二电极300。其中,介质层200为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基础构件,介质层200可以为等离子发生部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介质层200绕设于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设置。介质层200内具有可容置第一电极100的容腔或容置槽,第一电极100可设置于介质层200的容腔或容置槽内,从而可达到安装第一电极100的目的。具体来说,在介质层200将第一电极100完全绕设的情况下,介质层200为中空管状,使得介质层200具有容腔,第一电极100设置于介质层200的容腔内,当然,应理解的是,介质层200可以为圆管、矩形管或其它多边形管,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在介质层200将第一电极100的部分绕设的情况下,介质层200可为侧壁具有缺口的管状结构,这样介质层200内具有容置槽以将第一电极200的至少部分包覆于内。第二电极300设置于基质层背向第一电极100的一侧,并且第二电极300绕介质层200设置,这样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相对设置,并且使介质层200位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当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接电后可在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形成电场,介质层200位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可形成形成介质阻挡放电。
具体来说,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中的任意一个可接入电源,电源可向与其接入的电极输入电压,另一个电极可接地或者接入相对于电源的输出电压更低的电压,从而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可形成电压差,这样介质层200设置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可形成介质阻挡放电,可在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高能及活性产物,以将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300和介质层200附近的污染物去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第一电极100接入电源,并将第二电极300接地或者接入至相对于电源的输出电压更低的电压。具体的,第一电极100可设置接头110以与电源连接。
本申请中,介质层200环绕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设置,使得介质层200可将第一电极100的至少部分包围,第一电极100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与介质层200相对设置。第二电极300绕至少部分介质层200设置,使得第二电极300可将至少部分第二电极300包围设置,进而使得第二电极300可绕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设置,这样第二电极300可将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包围,第二电极30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的区域均为放电区域,该放电区域内可产生高能量及活性组分,以起到净化气体中污染物的目的。因此,当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400上,气流通过滤网400的网孔时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后,由于等离子发生部的放电区域相对更大,从而可使得气流与等离子发生部的放电区域接触更加充分,最终可使得本申请的净化装置对空气的净化效果更佳。
此外,当本申请的第一电极100为丝状结构,其轴向上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矩形、三角形或其它的多边形等任意外形时,第二电极300绕设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设置,从而在第一电极100的体积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第一电极100的表面区域,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放电区域相对更大。或者,在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放电区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充分利用第一电极100的表面区域,可使得第一电极100的体积相对更小,进而使得介质层200和第二电极300的体积也相对更小,最终可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具有较好的等离子体发生性能的情况下,体积尺寸也更紧凑,这样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可更方便地设置安装于滤网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净化装置中,通过将介质层200设置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通电后在两者之间形成介质阻挡放电。介质层200绕设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且第二电极300绕设至少部分介质层200,可使得第二电极300将第一电极100绕设,这样可增大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放电区域,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更多的等离子体,并且使得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紧凑。这样当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400上时,可使得流通过滤网400的网孔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后可净化更加充分,并且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在具有较小的体积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大的放电区域,可使得等离子发生部更易安装于滤网400上,并使得本申请的净化装置的结构也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介质层200设置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可起到介质阻挡放电的作用,此外,还应理解的是,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距可影响等离子发生部的放电效率,当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的间距过大会导致通入至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的电压更大,才能够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因此,为了使本申请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的间距相对较小,本申请的介质层200的外壁到内壁之间的间距可设置为不大于0.8mm,即介质层200的厚度尺寸不大于0.8mm,介质层200在这一尺寸范围内,介质层200可起到介质阻挡放电的作用的同时,位于介质层200相背两侧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距也不会过大,从而可在不必向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通入过大的电压的前提下,即可产生足量的等离子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紧凑,可通过减小介质层200的整体尺寸来实现。具体来说,本申请的介质层200的外周面的相对两侧的间距可设置为1mm-3mm,在这一尺寸范围内,介质层200在起到介质阻挡放电的前提下,其整体尺寸不会过大。
当本申请的介质层200在其轴向上的横截面为圆形时,介质层200的外径尺寸在1mm-3mm之间,当介质层200在其轴向上的横截面为矩形时,其相对两边的间距在1mm-3m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更进一步地使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紧凑,可通过缩小第一电极100和介质层200的间距来实现。本申请介质层200由于绕至少部分第一电极100设置,因此介质层200具有朝向第一电极100的一侧内壁,介质层200的该侧内壁可设置为与第一电极100贴合设置,从而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介质层200之间的间距相对最小,这样无论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的间距如何,在第一电极100与介质层200之间的间距缩小的情况下,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的间距均可缩小,当第一电极100与第二电极300的间距缩小后,通入至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的电流的电压可相对更小,即可产生足量的等离子体,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功耗也更低。
具体来说,当介质层200完全环绕第一电极100设置时,介质层200内部具有可用于容置第一电极100的容腔,第一电极100可设置于介质层200的容腔内,第一电极100与介质层200的该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可使得第一电极100与介质层200紧密贴合。因此,介质层200用于容置第一电极100的容腔的腔形与第一电极100的外形对应设置,以使第一电极100的外表面均可与介质层200紧密贴合。
因此,介质层200用于容置第一电极100的容腔的腔形与第一电极100的外形对应设置,以使第一电极100的外表面均可与介质层200紧密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再进一步地降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距,可通过缩小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的间距来实现,具体的,可将第二电极300设置为与介质层200贴合,可减小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之间的间距,这样无论第一电极100与介质层200的间距如何,在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之间的间距缩小的情况下,第二电极300和第一电极100的间距均可缩小。当第一电极100与第二电极300的间距缩小后,通入至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的电流的电压可相对更小,即可产生足量的等离子体,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功耗也更低。
当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同时贴合于介质层200设置,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距相对最小。
此外,当第二电极300贴合于介质层200设置时,可将第二电极300设置为绕部分介质层200设置,这样可使得至少部分的介质层200背向第一电极100的一侧未设置介质层200将介质层200绕设。当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通电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可位于介质层200未被第二电极300所绕设的部分上,从而避免第二电极300将介质层200完全绕设且贴合的情况下,等离子体被封堵于第二电极300和介质层200之间。
具体来说,本申请的第二电极300可采用一体成型的金属网状结构、多孔金属板结构、一根围绕所述第一电极100绕设的金属线或者多根围绕所述第一电极100间隔设置的金属线。
当第二电极300采用金属网状结构时,金属网状结构表面具有若干网孔,金属网状结构的网孔部分未绕设且贴合于介质层200,使得介质层200的部分可暴露,因此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可出现在金属网状结构的网孔部分。
当第二电极300采用多孔金属板结构时,多孔金属板表面开设有若干通孔,多孔金属板绕设于第二电极300时,多孔金属板的通孔部分未绕设且贴合于介质层200,使得介质层200的部分可暴露,因此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可出现在多孔金属板的通孔部分。
当第二电极300采用一根绕设于介质层200设置的金属线时,该金属线绕设于介质层200的部分并且贴合介质层200,因此,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可出现在介质层200上未与金属线贴合的部分。而当第二电极300采用多根间隔绕设于介质层200的金属线时,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可出现在多个金属线之间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放电面积更大,且产生的等离子体分布更加均匀。在第二电极300绕介质层200设置的方向上,第二电极300与第一电极100的间距可设置为一致。
具体来说,在第二电极300绕介质层200设置的方向上,第二电极300具有朝向第一电极100的一侧,相应的,第一电极100也具有朝向第二电极300的一侧,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相向一侧的各个部分的间距均一致。由于第二电极300绕第一电极100设置,因此当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的各个部分间距一致,且通入至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的电流的电压稳定时,在第二电极300绕第一电极100之间的区域内所产生的电场的强度一致,进而使得产生的等离子体的量一致。
此外,还应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距决定了产生等离子体的难易程度,在通入至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的电流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若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的间距相对较大,则产生等离子体相对更难,若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的间距相对较小,则产生等离子体相对更容易。若在第二电极300绕第一电极100的方向上,第二电极300和第一电极100之间的间距不等或差值较为明显,那么输入至第一电极100或第二电极300的电流更易流向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间距相对较小的部分,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间距相对较小的部分更易产生等离子体,且更难流向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间距较大的部分,这样会导致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更加不均匀。
因此,在第二电极300绕第一电极100的方向上,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距一致时,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进而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分布更加均匀,最终可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所产生的等离子体可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更进一步分布均匀,在第二电极300绕介质层200,即第二电极300绕第一电极100的方向上,介质层200的厚度的内壁到外壁的间距一致,即介质层200的厚度尺寸一致,这样第二电极30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的介质层200的内壁到外壁的尺寸均一致。由于介质层200起到了介质阻挡放电的作用,因此,介质层200的厚度会影响介质放电的效率和性能,将介质层200的厚度尺寸设置一直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所形成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
在第一电极100绕第二电极300的方向上,第一电极100与第二电极300的间距一致,且介质层200的内壁到外壁的尺寸一致的情况下,可使得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进而使得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分布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可设置安装于滤网600上,等离子发生部可采用编织穿插的方式设置于滤网600上,这样滤网600为等离子发生部提供安装基础,使得等离子发生部可固定设置于滤网600上。
具体来说,滤网600为网状结构件,滤网600上开设有多个滤孔610,这些滤孔610可均匀分布于滤网600,或者离散分布于滤网600,对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具体数量和分布方式本申请不作限制。等离子发生部为线状结构,使得等离子发生部可穿设于穿设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等离子发生部可穿设滤网600的至少两个滤孔610,这样滤网600的滤孔610可起到固定等离子发生部的作用。等离子发生部与滤网600的内部还具有间隙,从而使得气流可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而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以净化气流中的污染物。
具体的,等离子发生部与滤网600的滤孔610具有间隙,使得等离子发生部不会封堵滤网600的滤孔610,以使气流可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当气流吹向滤网600并穿过滤网600的滤孔610后,由于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内,因此等离子发生部通电后可在滤网600的滤孔610内形成放电区域并生成活性组分,气流在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的过程中,气流中的污染物可被滤网600的滤孔610内的放电区域的高能量破坏,从而使得污染物被净化,此外,滤网600的滤孔610内的活性组分还可将部分污染物氧化分解,从而可进一步地对气流净化。
由于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可穿设于滤网600的至少两个滤孔610,因此当气流通过滤网600中被等离子发生部穿过的滤孔610后均可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这部分气流可被净化。这样可使得本申请的净化装置净化气流的效率更高。
此外,还应理解的是,当等离子发生部穿设的滤网600的滤孔610数量越多,等离子发生部可覆盖滤网600更加充分,进而使得本申请的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越好。因此,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还可设置为穿设于滤网600的所有滤孔610,使得所有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的气流均可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而被净化。
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至少部分为柔性结构件,从而使得等离子发生部的至少部分可弯折,这样可使得等离子发生部在保持一体结构的情况下,穿设于滤网600的一个滤孔610后,可再折返穿设于滤网600的另一个滤孔610,以使穿设于滤网600的至少两个滤孔610。当等离子发生部为一体结构并穿设多个滤网600的滤孔610后,可通过一个电源为等离子发生部通电,即可使得等离子发生部位于各个滤孔610内的部分均可产生放电区域并生成活性组分,从而达到了简化了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和本申请的净化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目的。
具体的,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可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发生部4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发生部500。其中,多个第一发生部4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发生部500采用交替连接的方式设置,这样等离子发生部除其两端的部分以外,每个第一发生部400的两端均与第二发生部500连接,每个第二发生部500的两端均与第一发生部400连接。
多个第一发生部400的至少部分可分别穿设于滤网600的多个滤孔610内,第二发生部500为柔性结构件,因此可通过弯曲或弯折的方式将穿设于两个不同的滤孔610的两个第一发生部400连接,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在一体结构的情况下可穿设多个滤网600的滤孔610。由于第二发生部500将两个位于不同的滤孔610的第一发生部400连接,因此第二发生部500的至少部分位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外,第二发生部500可与两个滤孔610之间的端面相抵,从而使得滤网600可对第二发生部500进行限位,进而对等离子发生部整体进行限位,这样等离子发生部固定于滤网600上时与滤网600的连接效果也更加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能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发生部400也可设置为柔性结构件,这样第一发生部400和第二发生部500均为柔性结构件,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整体为柔性结构件,进而使得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完整性和一体性更佳。
具体来说,应理解的是,等离子发生部是否为柔性结构件取决于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300和介质层200的材质,当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300和介质层200的材质均为柔性材质时,可使得等离子发生部为柔性结构件。因此,当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发生部400和第二发生部500均为柔性结构件以使得第一发生部400和第二发生部500具有一致的特性时,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一电极100与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一电极100可为一体结构,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与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二电极300可为一体结构,第一发生部400的介质层200与第二发生部500的介质层200可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整体结构一体性更佳。
在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发生部400和第二发生部500均为柔性件的情况下,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电极100具体可采用柔性金属件,具体可采用铜丝。第二电极300也可采用柔性金属件,且由于第二电极300需要绕至少部分的介质层200设置,因此第二电极300可采用绕介质层200设置的金属线。介质层200可采用硅胶或塑胶等耐高温且绝缘的柔性材料制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可在一体结构的情况下穿设多个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同时,还可具有较佳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发生部400可设置为刚性结构件,第二发生部500可设置为柔性结构件。由于第一发生部400穿设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内,且气流会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因此气流会吹动滤网600内的第一发生部400,当第一发生部400采用刚性结构件后,其结构更加稳定可靠,相应的,气流在滤孔610内流向第一发生部400后第一发生部400不会产生晃动偏移,以使得第一发生部400可保持稳定,这样第一发生部400可具有稳定可靠的气流净化效果。
具体的,当第一发生部400采用刚性结构件时,第一发生部400的介质层200可采用刚性结构件,具体可采用石英玻璃材质,由于介质层200将第一电极100绕设,且第二电极300绕介质层200设置,因此可使得介质层200为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提供安装基础,这样当介质层200为刚性结构件时,第一发生部400整体即可为刚性结构件。
第二发生部500为柔性结构件时,由于第二发生部500需要弯折或弯曲,因此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300和介质层200均需要设置为柔性结构件,才可使得第二发生部500具有柔性结构件的特性。而本申请的第一发生部400在仅介质层200为刚性结构件的情况下即可具有刚性结构件的特性,因此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均可采用柔性结构件,并且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一电极100为一体结构,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二电极300也可为一体结构。
具体来说,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一电极100可采用一根完整的柔性金属件,第一发生部400的介质层2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介质层200可分别绕柔性金属件的不同部分设置,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第二电极300可采用一根完整的金属线间隔绕设于第一发生部400的介质层2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介质层200。第一发生部400的介质层200和第二发生部500的介质层200可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节省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用料,当多个第一发生部400穿设于多个滤网600的滤孔610后,第二发生部500可设置为连接于两个第一发生部400处于同一侧的端部,这样可使得第二发生部500不必完全绕过滤网600整体即可将两个第一发生部400连接。
具体来说,可将滤网600位于滤孔610的轴向两端的网面设置为第一网面630和第二网面640,因此,第一网面630和第二网面640位于滤网600相背的两侧,当两个第一发生部400分别穿设于两个滤孔时,两个第一发生部400的两端均分别位于滤网600的第一网面630一侧和第二网面640一侧,第二发生部500的两端可分别与两个第一发生部400位于第一网面630一侧的端部,或两个第一发生部400位于第二网面640一侧的端部连接,这样第二发生部500也即位于滤网600的第一网面630一侧或第二网面640一侧,从而使得第二发生部500可在将两个第一发生部400连接的情况下,第二发生部500的长度可设置相对较短,从而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
当第一发生部400的数量为三个时,相应的,第二发生部500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发生部500可分布于滤网600相背的第一网面630和第二网面640,以将三个第一发生部400串联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可靠性更好,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一发生部400穿设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可设置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内壁,以使得滤网600的滤孔610为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提供安装基础,这样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的结构稳定性可更加可靠。相应的,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与第一发生部400的介质层200之间应设置具有一定的间隙,这样气流进入滤网600的滤孔610内后可通过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机和介质层200之间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具有第一发生部400的放电区域,从而可使得气体中的污染物被净化。
具体来说,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可沿滤孔610的内壁的周向设置,这样可使得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可将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一电极100环绕,从而使得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一电极100和第二电极300之间的放电区域更大。此外,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可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滤孔610的内壁,或是将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的外形设置为与滤孔610的孔形匹配,这样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可卡接于滤孔610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滤网600可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这样当第一发生部400穿设于滤网600的滤孔610时,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内壁即可作为第一发生部400的第二电极300,这样第一发生部400不必额外设置第二电极300,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更加简单且易于制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等离子发生部可安装于滤网600上,本申请的滤网600可设置安装面,滤网600的滤孔610的轴向可设置为朝向安装面,因此安装面可理解为滤网600在滤孔610的轴向上的截面,等离子发生部可设置于滤网600的轴向上,这样使得等离子发生部可直接安装于滤网600内部或者滤网600的网面上,当气流吹向滤网600的滤孔610时可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从而使得气流中的污染物被等离子发生部净化消除。
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为与多个滤孔610中的至少部分滤孔610相对,这样当气流流向并穿过滤网600的滤孔610时,气流可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从而使得至少部分气流的污染物可被等离子发生部净化。此外,与等离子发生部相对的滤孔610设置为通孔,这样可使得气流可通过这部分滤孔610,而不会被封堵在滤网600内,具体来说,等离子发生部与滤孔610相对的部分不会封堵滤孔610,气流至少可从等离子发生部和滤孔610之间的间隙通过。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滤网600的滤孔610可在安装面上形成第一投影,等离子发生部可在安装面上形成第二投影,为了使穿过滤网600的滤孔610的气流可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第二投影可设置为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投影内,这样使得等离子发生部在与滤网600的滤孔610相对的情况下且不会封堵滤网600的滤孔610。
当安装面位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的端面上时,相应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600的网面上,当气流吹向滤网600的滤孔610时,气流可直接与等离子发生部的表面接触,以达到净化气流中的污染物的目的。滤网600的网面上还可开设固定槽620,固定槽620的槽形可设置为与等离子发生部的外形配合,使得等离子发生部可嵌设于固定槽620内,从而将等离子发生部固定于滤网600。
当安装面设置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内时,相应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600的内部,为了等离子发生部可固定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内,等离子发生部可设置为穿设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内壁。具体来说,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内壁可开设固定孔,固定孔的孔形和开口大小与等离子发生部的外形配合,使得滤孔610内壁的固定孔可对的等离子发生部限位。
此外,等离子发生部还可通过穿设于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内壁方式分布于多个滤孔610中,这样使得气流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时可更加充分地与等离子发生部接触而被净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结构,当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600上开设的固定槽620内时,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可设置于滤网600的固定槽620的内壁上,相应的,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之间的区域内具有放电区域,气流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的过程中可被放电区域净化。第二电极300设置于滤网600的固定槽620的内壁上,使得第二电极300可直接安装于滤网600上。此外,本申请的滤网600还可采用金属件制备或者使滤网600的固定槽620的内壁采用金属件制备,这样可将滤网600本身作为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从而达到简化等离子发生部结构的目的。
当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内时,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可设置于滤网600的滤网600的内壁上,并且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在第二电极300与介质层200之间的区域内具有放电区域,气流通过滤网600的滤孔610的过程中可被放电区域净化。具体来说,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可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滤孔610的内壁,或是将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的外形设置为与滤孔610的孔形匹配,这样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可卡接于滤孔610的内壁上。
此外,本申请的滤网600还可采用金属件制备或者使滤网600的滤孔610的内壁采用金属件制备,这样可将滤网600本身作为等离子发生部的第二电极300,从而达到简化等离子发生部结构的目的。
此外,还应理解的是,当本申请的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安装面,无论是嵌设于滤网600的固定槽620内还是设置于滤网600的滤孔610内并穿过滤孔610的内壁,等离子发生部可采用柔性结构件或是刚性结构件,对于等离子发生部的具体特性,本申请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中的等离子发生部还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等离子发生部可分别穿设于多个滤网600的滤孔610,并且多个等离子发生部的同一侧端部可采用并联的方式与一个主电源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Claims (15)

1.一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网(600);和
等离子发生部,包括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300)和介质层(200),所述介质层(200)绕设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电极(100),所述第二电极(300)绕设于至少部分所述介质层(200),且所述第二电极(300)与所述第一电极(100)相对;
其中,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滤网(6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600)具有多个滤孔(610),至少部分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为柔性结构件,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穿设于至少两个所述滤孔(610),且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与所述滤孔(610)的内壁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与所述滤孔(610)的内壁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包括多个第一发生部(4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发生部(500),所述第一发生部(400)和所述第二发生部(500)交替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发生部(400)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滤孔(610),且任一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滤孔(610)内,所述第二发生部(500)为柔性结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生部(400)为柔性结构件或刚性结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生部(400)和所述第二发生部(500)均为柔性结构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电极(100)、所述第二电极(300)和所述介质层(200)均为柔性结构件;
在所述第一发生部(400)为刚性结构件,且所述第二发生部(500)为柔性结构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第一电极(100)和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第二电极(300)均为柔性结构件,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介质层(200)为刚性结构件,所述第二发生部(500)的所述第一电极(100)、所述第二发生部(500)的所述第二电极(300)和所述第二发生部(500)的所述介质层(200)均为柔性结构件,且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第一电极(100)与所述第二发生部(500)的所述第一电极(100)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第二电极(300)与所述第二发生部(500)的所述第二电极(300)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生部(500)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同侧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第二电极(300)设置于所述滤孔(610)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第二电极(300)与所述第一发生部(400)的所述介质层(200)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600)具有多个滤孔(610),所述滤网(600)还具有安装面,所述滤孔(610)的轴向朝向所述安装面,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等离子发生部与至少部分所述滤孔(610)相对,且与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相对的所述滤孔(610)为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滤孔(610)的端部,以使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滤网(600)的网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600)的网面开设有固定槽(620),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嵌设于所述固定槽(620)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300)设置于所述固定槽(620)的内壁,且所述第二电极(300)与所述介质层(200)具有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滤孔(610)内,以使所述等离子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滤孔(610)内,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穿设于所述滤孔(610)的内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300)设置于所述滤网(600)的内壁,且所述第二电极(300)与所述介质层(200)具有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600)具有多个滤孔(610),所述等离子发生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分别穿设于多个所述滤孔(610),且多个所述等离子发生部并联。
CN202210615553.2A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71809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5553.2A CN117180943A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5553.2A CN117180943A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0943A true CN117180943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8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5553.2A Pending CN117180943A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09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2354B2 (ja) 空気清浄・滅菌装置
US7771671B2 (en) Air conditioner device with partially insulated collector electrode
WO2011079509A1 (zh)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器及其空气消毒净化方法
WO2014101576A1 (zh) 一种气体净化装置及系统和离子风净化器
CN217216981U (zh)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114760744A (zh)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KR20140107311A (ko) 비열성 플라즈마 셀
WO2022218078A1 (zh) 一种诱导等离子发生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14481430U (zh) 一种具有梳状放电极的等离子发生器
JP2004103257A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オン発生装置、ならびに電気機器
CN212309283U (zh) 空气净化机
CN117180943A (zh) 一种净化装置
CN219375583U (zh) 一种等离子体消杀装置
CN219181741U (zh) 一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空调系统
KR100510833B1 (ko) 공기정화용 플라즈마 발생장치
JP2004006152A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イオン発生装置、イオン発生素子製造用基板、イオン発生装置製造用基板及びイオン発生装置内蔵電気機器
WO2004023615A1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イオン発生素子の製造方法、イオン発生素子を備えた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イオン発生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CN215507292U (zh) 气态污染物的去除结构、放电结构以及气体净化装置
CN215086058U (zh) 气态污染物的去除结构、放电结构及气体净化装置
CN117202470A (zh) 一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13145307A (zh) 气态污染物的去除结构、放电结构以及气体净化装置
CN113117468A (zh) 气态污染物的去除结构、放电结构及气体净化装置
WO2023232082A1 (zh) 一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7196199A (ja) 放電装置並びに該放電装置を備えた空気浄化装置及び起風装置
RU2801666C2 (ru) Но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лазменной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