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8148A - 隔挡单元 - Google Patents

隔挡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8148A
CN117178148A CN202280029096.7A CN202280029096A CN117178148A CN 117178148 A CN117178148 A CN 117178148A CN 202280029096 A CN202280029096 A CN 202280029096A CN 117178148 A CN117178148 A CN 117178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rrier unit
air passage
air outlet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90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井洋辅
奥井隆宗
村上千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78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81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5/00Screens; Draught-deflec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Abstract

一种具有向规定的区域送风的送风功能的隔挡单元,包括壳体(10)、布置于该壳体(10)内的送风机构(20)、以及形成于该壳体(10)的吹出口(14),在与该吹出口(14)相对且风速为0.2m/s以上的假想面(R),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为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

Description

隔挡单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隔挡单元。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简易隔挡单元,其容易根据使用场所的大小进行摆放,并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9-0132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防止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扩大的观点出发,有效地对室内空间进行换气也是很重要的。除了利用空调机的换气之外,通过打开窗户、门或使用循环器,能够提高室内空间的换气效率。
但是,当在室内布置隔挡单元时,该隔挡单元会妨碍空气的流动,在由隔挡单元隔开的空间中,换气效率降低,而无法对该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换气,从而造成空气停滞。其结果是,在由隔挡单元隔开的空间中,有可能导致空气污染、由该污染引起的病原菌所致的感染风险增大的情况。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高由隔挡单元隔开的空间的换气效率。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具有向规定的区域送风的送风功能的隔挡单元,所述隔挡单元包括壳体10、送风机构20以及吹出口14,所述送风机构20布置于该壳体10内,所述吹出口14形成于该壳体10,在与该吹出口14相对且风速为0.2m/s以上的假想面R,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为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
在第一方面中,通过从隔挡单元1送风,能够对由该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换气,并且能够消除空气的停滞。此外,通过在假想面R,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能够保持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的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换气效率。而且,由于能够抑制吹出空气的流速,因此能够抑制功耗、噪音。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
使在所述假想面R中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动量不规则地变化。
在第二方面中,空气的动量不规则地变化,由此在假想面R中产生波动风。这种波动风能够提高隔挡单元处的人的舒适性。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假想面R是与所述吹出口14相距0.3m的位置处的、宽0.6m且高0.5m的面。
根据第三方面,例如,在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为容纳1个人程度的大小的情况下,能够在保持该空间的舒适性的同时提高换气效率。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假想面R是与所述吹出口14相距2.0m的位置处的、宽1.2m且高0.5m的面。
根据第四方面,例如,在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为容纳3~4个人程度的大小的情况下,能够在保持该空间的舒适性的同时提高换气效率。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假想面R是与所述吹出口14相距4.0m的位置处的、宽1.8m且高0.5m的面。
根据第五方面,例如,在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为容纳4个人以上的大小的情况下,能够在保持该空间的舒适性的同时提高换气效率。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是,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13,所述空气通路13形成为:从所述送风机构20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该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封闭,所述第一方向为输送空气的方向,所述吹出口14沿着所述空气通路13布置。
根据第六方面,由于吹出口14沿空气通路13布置,因此能够增大吹出口14的吹出开口的面积。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是,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引导部70,所述引导部70以使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均匀化的方式,将空气通路13中的空气向吹出口14引导。
根据第七方面,通过引导部70能够使整个吹出口14的吹出风速均匀化。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是,在第五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整流部件40,所述整流部件40使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化。
根据第八方面,借助整流部件40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能够与吹出位置无关地向同一方向流动。这样一来,由于吹出空气的动量的矢量(风的朝向和大小)被统一化,因此能够以较少的动量有效地进行换气。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是,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整流部件40具有多孔部41,所述多孔部41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4、并且形成有多个孔41a,所述多孔部41形成为:孔41a的开口面积从所述空气通路13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朝向两端逐渐变小。
根据第九方面,通过适当地设定整流部件40的孔41a的大小,能够缩小从吹出口14的各部分吹出的空气的流速之差。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是,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13,所述空气通路13形成为:从所述送风机构20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该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封闭,所述第一方向为输送空气的方向,所述吹出口14沿着所述空气通路13布置,所述空气通路13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小。
根据第十方面,能够从送风机构20朝向输送空气的方向,逐渐减小空气通路13的流路截面积。其结果是,能够缩小从吹出口14的各部分吹出的空气的流速之差。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是,在第一到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供热装置30,所述供热装置30向接近所述壳体10的下端的位置供热。
根据第十一方面,利用供热装置30对离地板比较近的部位进行加热。由此而能够温暖处于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内的人的脚下,提高舒适性。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是,在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吸入口12、空气通路13以及空气净化部60,所述吸入口12吸入室内空间S中的空气,所述空气通路13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并将所述吸入口12与所述吹出口14连通,所述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所述空气通路13。
根据第十二方面,能够利用空气净化部60将比较洁净的空气供往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由此,能够将该空间内保持清洁。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是,在第十二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所述吹出口14。
根据第十三方面,空气净化部60兼用于对空气通路13内的空气净化和对来自吹出口14的吹出空气的整流。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是,在第十二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所述吸入口12。
根据第十四方面,能够在吸入口12的整个开口面设置作为空气净化部60的过滤器。通过使吸入口12的开口面积大于空气通路13的流路截面积,由此与在空气通路13中设置空气净化部60相比,能够抑制通风阻力,进而能够减轻送风机构20的运转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布置有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的室内空间的图;
图2是示出隔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图2的隔挡单元的III-III线剖开的剖面的图;
图4是示出沿图2的隔挡单元的IV-IV线剖开的剖面的图;
图5是从正面观察到的整流部件的图;
图6是示出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说明由从隔挡单元吹出的空气产生气流的假想面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隔挡单元内外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9是相当于图7的图,用于说明由从变形例1的隔挡单元吹出的空气产生气流的假想面的图;
图10是相当于图7的图,用于说明由从变形例2的隔挡单元吹出的空气产生气流的假想面的图;
图11是相当于图3的图,示出变形例3的隔挡单元;
图12是相当于图2的图,示出变形例4的隔挡单元;
图13是示出沿图12的隔挡单元的XIII-XIII线剖开的剖面的图;
图14是示出从正面观察到的变形例5的隔挡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5是示出变形例6的隔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相当于图13的图,示出变形例7的隔挡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本质上只是优选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者其用途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变形例、其他例子等的各结构在能够实施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组合或者将一部分替换。
《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布置于办公室、会议室等室内空间S。隔挡单元1分隔室内空间S,由此形成多个小空间ss。小空间ss是本公开的规定的空间。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能够搬运。在室内空间S中,用户根据设置小空间ss的位置、数量、大小等,改变隔挡单元1的位置,或者组合多个隔挡单元1。
-隔挡单元的结构-
如图2所示,隔挡单元1具有壳体10、送风风扇20以及加热器30。
〈壳体〉
以下,说明壳体10时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都是指图2所示的方向(从正面观察壳体10时的方向)。
如图2~图4所示,壳体10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深度比较短的长方体状。具体而言,壳体10具有风扇收纳部11、吸入口12、空气通路13以及吹出口14。
风扇收纳部11收纳送风风扇20。风扇收纳部11设置于壳体10的左端。风扇收纳部1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筒状。
吸入口12形成于风扇收纳部11的后表面及左侧面(在图2中由双点划线表示)。吸入口12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室内空间S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2被吸入送风风扇20。
送风风扇20是本公开的送风机构20。送风风扇20例如是横流风扇。送风风扇20布置成在风扇收纳部11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送风风扇20布置于空气通路13的流入端。送风风扇20将空气输送到空气通路13。
空气通路13是从送风风扇20到吹出口14的供空气通过的空间。具体而言,空气通路13在壳体10内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也沿上下方向延伸。通过布置于空气通路13的左端的送风风扇20,空气在空气通路13内朝向右方向流动。在本例中,右方向是本公开的第一方向。在将空气通路13的基端作为送风风扇20的位置时,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壳体10的右侧面封闭。
吹出口14沿着空气通路13形成。具体而言,吹出口14形成于壳体10的前表面(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吹出口14形成为:多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吹出口14设置有整流部件40。
〈整流部件〉
如图5所示,隔挡单元1具有整流部件40。整流部件40设置于吹出口14的各开口。整流部件40遍布吹出口14的整个开口设置,使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化。
整流部件40具有形成有多个孔41a的多孔部41。整流部件40例如是冲孔金属。多孔部41形成为:孔41a的开口面积从空气通路13的横向(左右方向)上的位于中间的位置朝向两端逐渐变小。多孔部41的孔41a中的最大开口面积约为最小开口面积的1.5倍。
〈加热器〉
如图2及4所示,隔挡单元1具有加热器30。加热器30例如是远红外线加热器。加热器30是本公开的供热装置30。加热器30布置于壳体10的下部。加热器30布置成沿左右方向延伸。加热器30在壳体10的下部暴露于小空间ss中。
〈控制器〉
如图6所示,隔挡单元1包括控制器50。控制器50包括CPU和存储器,其中,CPU执行控制程序,存储器存储控制程序、执行该控制程序所需要的数据等。
控制器50控制送风风扇20的转速。通过控制送风风扇20的转速,调节由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产生的气流,以使其在规定的动量的范围内不规则地变化。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送风风扇的控制-
本例的隔挡单元1朝向与吹出口14相对的第一面R1送风。第一面R1是本公开的假想面R。控制送风风扇20,以在第一面R1生成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第一面R1为风速为0.2m/s以上的区域。使用图7进行说明时,第一面R1是与中心线CL(从吹出口14的中心O朝前方延伸的线)正交且以中心线CL为中心形成的面。具体而言,第一面R1是以与中心O相距0.3m的中心线CL上的点O1为中心的宽0.6m、高0.5m的矩形的面。
因从隔挡单元1的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产生的气流的平均动量p是通过平均动量p[kg/ms2]=空气密度ρ[kg/m3]×面积A[m2]×流速v[m/s]×流速v[m/s]/面积A[m2]求出的。该平均动量是具有方向的矢量。控制送风风扇20,以在第一表面R1生成在室内空间S的环境为室温20℃及1atm(标准大气压)时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温度为20℃、压力为1atm时的空气密度ρ是0.166kg/m3。平均动量p为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当置换成风速时,为0.2[m/s]以上且0.8[m/s]以下的范围。
-壳体内的空气流动-
接下来,使用图8对壳体10内的空气流动进行说明。图8(a)示出从上方观察到的隔挡单元1的横向剖面。图8(b)示出从正面观察到的隔挡单元1的纵向剖面。图8中的箭头示出空气流动的方向。
当送风风扇20启动(ON)时,空气从吸入口12被吸入。所吸入的空气将空气从送风风扇20朝着空气通路13送出。空气通路13内的空气一边前往空气通路13的顶端(右侧面),一边从吹出口14吹出。这样一来,风从吹出口的各开口的整体吹出。
-布置有隔挡单元的情况下的问题-
在由布置于室内的隔挡单元隔开的小空间中,该隔挡单元妨碍从空调机等供给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难以换气。因此,在这样的由隔挡单元隔开的小空间中,空气变得停滞,由病原菌引起感染风险可能会增加。针对于此,通过打开窗户、门,能够消除小空间中的空气的停滞,但由于直接引入外部空气,因此室温会发生变化,室内空间的空调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功耗增大。如果在室内空间设置循环器,则即使不打开窗户、门,也能够抑制小空间中的空气的停滞。但是,如果为了消除小空间中的空气的停滞而增大循环器的风速,则功耗、噪音就会变大。当风速变大时,会给循环器附近的人带来不适感。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循环器的风速,能够降低功耗、不适感,但由于风速降低,在小空间中就容易产生空气的停滞。
针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具有向规定的空间送风的送风功能。隔挡单元1在与吹出口14相对且风速为0.2m/s以上的假想面R,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气流。
通过向由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隔开的小空间ss送风,能够消除该小空间ss中的空气的停滞,能够进行全方位的换气。这样一来,利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能够提高小空间ss的换气效率。进而,还能够提高整个室内空间S的换气效率。
此外,在产生人能感受到风的范围即风速为0.2m/s以上的气流的假想面R,通过使每单位面积的气流的平均动量为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能够抑制从吹出口14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流速。由此,能够抑制功耗、噪音。
此外,通过使气流的平均动量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能够在不有损人的舒适性的情况下消除空气的停滞。
此外,通过将吹出空气的平均动量的下限设为0.05kg/ms2,即使存在外部干扰、自然对流,人也能够感受到风。通过将吹出空气的平均动量的上限设为0.75kg/ms2,能够使人感到舒适。
此外,由于隔挡单元1是可移动的,因此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形成希望大小的小空间ss。能够不需要施工等设置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中,在假想面R使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动量不规则地变化。空气的动量不规则地变化会产生波动风。该波动风能够提高人处于由隔挡单元1隔开的空间中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中,第一面R1(假想面R)是与吹出口14相距0.3m的位置处的宽0.6m且高0.5m的面。由此,例如,即使是仅能够容纳1个人程度的大小的小空间ss,也能够在保持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该小空间ss的换气效率。进而,还能够提高室内空间S的换气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还包括整流部件40,该整流部件40使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化。通过整流部件40,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能够与吹出位置无关地向同一方向流动。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风量也与吹出位置无关地均匀化。这样一来,由于吹出空气的动量的矢量被统一化,因此即使是较少的动量,也能够有效地对小空间ss进行换气。进而,能够抑制风量的偏差,并能够抑制小空间ss内的舒适性受到损害。
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13。空气通路13形成为:从送风机构20朝向输送空气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该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封闭。吹出口14沿着空气通路13布置。整流部件40具有设置于吹出口14、并且形成有多个孔的多孔部41。所述多孔部41形成为:孔的开口面积从空气通路13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朝向两端逐渐变小。
通过在壳体10的前表面大致整体上形成吹出口14,能够扩大吹出口14的面积。通过扩大吹出口14的开口面积,即使抑制来自吹出口14的气流的流速,也能够充分确保从吹出口14吹出的气流的动量p。由此,能够提高小空间ss的舒适性及换气效率。
由于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封闭,并且多孔部41形成为孔41a的开口面积从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朝向两端逐渐变小,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朝向一致化、风量均匀化。
本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还包括向接近壳体10下端的位置供热的加热器(供热装置)30。由此,在冬季,能够温暖处于小空间ss内的人的脚部,能够在小空间ss内形成头寒足暖的环境,能够提高舒适性。
〈变形例1〉
本例的隔挡单元1的吹出口14的开口面积比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的开口面积大。本例的隔挡单元1朝向与吹出口14相对的第二面R2送风。第二面R2是本公开的假想面R。控制送风风扇20,以在第二表面R2生成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第二面R2是风速为0.2m/s以上的区域。使用图9进行说明时,第二面R2是与中心线CL正交且以中心线CL为中心形成的面。具体而言,第二面R2是以与中心O相距2.0m的中心线CL上的点O2为中心的宽1.2m、高0.5m的矩形的面。
这样一来,在本隔挡单元1中,在比第一面R1远离吹出口14的位置,能够在面积比第一面R1大的第二面R2生成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由此,例如即使是容纳3~4个人程度的大小的小空间ss,也能够在保持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该小空间ss的换气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室内空间S的换气效率。
〈变形例2〉
本例的隔挡单元1的吹出口14的开口面积比上述变形例1的隔挡单元1的开口面积大。本例的隔挡单元1朝向与吹出口14相对的第三面R3送风。第三面R3是本公开的假想面R。控制送风风扇20,以在第三面R3生成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第三面R3是风速为0.2m/s以上的区域。使用图10进行说明时,第三R3是与中心线CL正交且以中心线CL为中心形成的面。具体而言,第三面R3是以距离中心O 4.0m的中心线CL上的点O3为中心的宽1.8m、高0.5m的矩形的面。
这样一来,在本隔挡单元1中,在比第二面R2远离吹出口14的位置,在面积比第二面R2大的第三面R3上,能够生成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由此,例如即使是容纳4个人以上的大小的小空间ss,也能够在保持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该小空间ss的换气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室内空间S的换气效率。
根据小空间ss的大小,通过区分使用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变形例1以及本变形例2的隔挡单元1,能够在保持舒适性的同时,形成换气效率较高的小空间ss。
〈变形例3〉
对于变形例3的隔挡单元1,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壳体10形成为:前表面与后表面随着接近右端而靠得越近。由此,空气通路13形成为:与右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剖面即流路截面积朝向右方向逐渐变小。本例的隔挡单元1不具有整流部件40。
这样一来,空气通路13的流路截面积朝向空气从送风风扇20流动的方向而逐渐变小,由此能够使从整个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化、风量均匀化。由此,能够在小空间ss内抑制风速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在不有损人处于小空间ss中的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换气效率。
〈变形例4〉
对于变形例4的隔挡单元1,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及图13所示,本例的隔挡单元1的吸入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前表面的下部。具体而言,吸入口12也可以形成于壳体10的后表面。吸入口12沿壳体10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本例的隔挡单元1的送风风扇20布置于壳体10的下端。本例的送风风扇20例如是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通过送风风扇20,将空气向壳体10内的上方向输送。在本例中,上方向是本公开的第一方向。在本例中,空气通路13沿上下方向形成。这样一来,送风风扇20将从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在空气通路13内朝上方输送。
本例的隔挡单元1包括空气净化过滤器60。空气净化过滤器60是本公开的空气净化部60。空气净化过滤器60布置于吸入口12。
在本例中,也由于吹出口14在壳体10的大致整个前表面形成,因此通过产生假想面R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p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不规则地变化的气流,能够提高小空间ss内的舒适性,并能够有效地换气。利用空气净化过滤器60,能够向小空间ss供给除去了花粉、屋尘、尘埃、微生物等空气中的浮游物后的空气。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病原菌等引起的感染风险的增大,并且能够缓解过敏症状,进而能够给处于小空间ss中的人带来放心感。
〈变形例5〉
对于变形例5的隔挡单元1,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变形例5的加热器30为热泵式。具体而言,加热器30具有蒸发器31和散热器32。蒸发器31及散热器32与包括未图示的减压阀和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连接。通过制冷剂回路进行制冷循环,由此制冷剂通过散热器向空气散热,并且通过蒸发器蒸发而从空气吸热。图14所示的箭头示出空气的流动。
蒸发器31及散热器32布置于送风风扇20与空气通路13的流入端之间。蒸发器31布置于散热器32的上侧。从送风风扇20吹出的空气中,在壳体10内的上部流动的空气通过蒸发器31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在空气通路13中的上部流动,由此从布置于壳体10的上部的吹出口14吹出。另一方面,从送风风扇20吹出的空气中,在壳体10内的下部流动的空气通过散热器32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通过在空气通路13中的下部流动,由此从布置于壳体10的下部的吹出口14吹出。
这样一来,本例的隔挡单元1能够向小空间ss的上部吹出较冷的风,并且向小空间ss内的下部吹出较暖的风。由此,小空间ss内的舒适性提高。
〈变形例6〉
对于变形例6的隔挡单元1,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本例的隔挡单元1包括作为送风风扇20的轴流式送风机。轴流式送风机具有叶轮20a。叶轮20a是所谓的螺旋桨式风扇。在各送风风扇20设置驱动叶轮20a的风扇马达,未图示。叶轮20a安装于风扇马达的输出轴。
就本例的隔挡单元1而言,在壳体10中,16个送风风扇20以呈矩阵状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分别布置4个。在壳体10中,16个送风风扇20面向壳体10的前表面。在壳体10的前表面,在分别与16个送风风扇2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14。吹出口14与送风风扇20同样,以呈矩阵状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分别布置4个。吸入口形成于壳体10的后表面,未图示。
〈变形例7〉
对于变形例7的隔挡单元1,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6是变形例7所涉及的隔挡单元1的纵向剖视图。如图16所示,本例的隔挡单元1的吸入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前表面的下部。
吸入口12形成为沿壳体10左右方向延伸。本例的吸入口12的开口面积形成为大于空气通路13的与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积。空气通路13沿上下方向形成。在本例中,上方向是本公开的第一方向。空气通路13的上端被壳体的顶板封闭。
本例的隔挡单元1的送风风扇20布置于壳体10的下端。本例的送风风扇20是西洛克风扇。利用送风风扇20将空气向壳体10内的上方向输送。在本例中,送风风扇20将从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在空气通路13内向上方输送。
在本例中,吹出口14也沿空气通路13布置。吹出口14在形成有吸入口12的壳体10的前表面,形成在比吸入口12靠上方的位置处。吹出口14的开口面积大于吸入口12的开口面积。吹出口14形成于除了吸入口12以外的壳体10的大致整个前表面。在吹出口14设置整流部件40。整流部件40形成为八边形状的孔规则地排列的蜂窝状。
在空气通路13设置引导部70。引导部70以使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均匀化的方式,将空气通路13中的空气向吹出口14引导。具体而言,引导部70具有第一导风板71、第二导风板72以及第三导风板73。在空气通路13中,从下依次布置第一导风板71、第二导风板72以及第三导风板73。第一导风板71布置于比吹出口14的下端高的位置处。第三导风板73布置于比吹出口14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处。第一导风板71、第二导风板72以及第三导风板73沿上下方向等间隔地布置。
各导风板71、72、73沿空气通路13的左右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各导风板71、72、73从空气通路13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一直延伸到另一端。
各导风板71、72、73在纵向剖面上形成为倒L字。具体而言,各导风板71、72、73由与壳体10的前表面(背面)对置的第一板部件71a、72a、73a、和与该第一板部件71a、72a、73a的上端连接的第二板部件71b、72b、73b构成。第二板部件71b、72b、73b布置成与壳体10上表面对置。第一板部件71a、72a、73a和第二板部件71b、72b、73b以其纵向剖面弯曲成圆弧状的方式连接。
在各导风板71、72、73中,第二板部件71b、72b、73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导风板71的第二板部件71b、第二导风板72的第二板部件72b以及第三导风板73的第二板部件73b以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变长的方式形成。
各导风板71、72、73布置成各第二板部件71b、72b、73b的前端与吹出口14之间的距离相同。由此,第一板部件71a、72a、73a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就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导风板71的第一板部件71a布置于比第二导风板72的第一板部件72a靠前方的位置,第二导风板72的第一板部件72a布置于比第三导风板73的第一板部件73a靠前方的位置。
在吸入口12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60。空气净化过滤器60设置于吸入口12的整个区域。
对本例的隔挡单元1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图16的隔挡单元1中所示的箭头示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由送风风扇20从下方输送出的空气中,通过第一导风板71的第一板部件71a的前表面的空气被第一导风板71的第二板部件71b引导,从第一导风板71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从吹出口14的下端到第一导风板71的高度位置之间)吹出。
在通过了第一导风板71的第一板部件71a的背面的空气中,通过第二导风板72的第一板部件72a的前表面的空气被第二导风板72的第二板部件72b引导,从第二导风板72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从第一导风板71的高度位置到第二导风板72的高度位置之间)吹出。
通过了第二导风板72的第一板部件72a的背面的空气,通过第三导风板73的第一板部件73a的前表面,被第三导风板73的第二板部件73b引导从第三导风板73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从第二导风板72的高度位置到第三导风板73的高度位置之间)吹出。
这样一来,在空气通路13中流动的空气被引导部70分流成多个部分后,从吹出口14的整个区域以空气流量均等的方式吹出。由此,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风速被均匀化。而且,由于在吹出口14设置有整流部件40,因此空气被整流并从吹出口14吹出。
此外,在吸入口12设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60,对流入吸入口12的空气进行净化。由于吸入口12的开口面积大于空气通路13的与空气流动正交的截面积,因此与在空气通路13中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60相比,能够抑制在空气通路13中流通的空气的通风阻力。由此,能够抑制送风风扇20的运转负荷,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化及省成本化,而且能够延长送风风扇20的寿命。
在本例中,也由于吹出口14形成在壳体10的大致整个前表面,因此通过在假想面R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p为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产生气流,能够提高小空间ss内的舒适性,并能够有效地换气。
《其他实施方式》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送风风扇20产生的气流可以是每单位面积的动量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
送风风扇20只要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在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即可,也可以不改变平均动量。
送风风扇20也可以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在平均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有规律地变化的气流。
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挡单元1也可以不安装加热器30。在其他变形例中,隔挡单元1也可以安装加热器30。
也可以根据小空间ss的大小,组合多个隔挡单元1。组合例如可以以多个隔挡单元1在上下或左右相邻的方式布置,也可以以吹出口14彼此相对的方式,对置着布置一对隔挡单元1。
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变形例2的送风风扇20也可以是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变形例1的隔挡单元1也可以具有整流部件40。
上述变形例2的送风风扇20也可以是横流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2以外的变形例的隔挡单元1也可以具有空气净化部60。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吸入口12。
空气净化部60除了除去吸入空气中含有的浮游物等之外,还可以具有除臭、杀菌的功能。例如,空气净化部60也可以具有UV杀菌灯、除臭过滤器、流光能单元(streamerunit)等。
在实施方式中,整流部件40的多孔部41只要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附近的孔41a的通风阻力比两端附近的孔41a的通风阻力小即可。
整流部件40也可以是布。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布的织眼吹出空气,无论吹出口14内的位置如何,都能够使吹出空气的朝向一致化、风量均匀化。此外,整流部件40也可以是百叶窗。利用百叶窗,能够调节吹出空气的方向、风量。
在上述变形例6中,隔挡单元1不一定必须具有16个送风风扇20,也可以构成为16个以下或16个以上的送风风扇20布置成矩阵状。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送风风扇20的个数也可以不一定一致。
在上述变形例4或7中,空气净化过滤器60也可以设置于吹出口14。由此,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空气被整流。这样一来,空气净化过滤器60兼用于对空气通路13内的空气净化和对吹出空气的整流,就能够不需要在吹出口14设置整流部件40。
以上,对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应该可以理解,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或技术方案进行多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用语的语句,并不是要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隔挡单元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R 假想面
10 壳体
13 空气通路
14 吹出口
20 送风风扇(送风机构)
30 加热器(供热装置)
40 整流部件
41 多孔部
41a 孔
60 空气净化过滤器(空气净化部)
70 引导部

Claims (14)

1.一种隔挡单元,其具有向规定的区域送风的送风功能,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包括壳体(10)、送风机构(20)以及吹出口(14),
所述送风机构(20)布置于该壳体(10)内,
所述吹出口(14)形成于该壳体(10),
在与该吹出口(14)相对且风速为0.2m/s以上的假想面(R),产生每单位面积的平均动量为0.05kg/ms2以上且0.75kg/ms2以下的范围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使在所述假想面(R)中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动量不规则地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面(R)是与所述吹出口(14)相距0.3m的位置处的、宽0.6m且高0.5m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面(R)是与所述吹出口(14)相距2.0m的位置处的、宽1.2m且高0.5m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面(R)是与所述吹出口(14)相距4.0m的位置处的、宽1.8m且高0.5m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13),所述空气通路(13)形成为:从所述送风机构(20)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该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封闭,所述第一方向为输送空气的方向,
所述吹出口(14)沿着所述空气通路(13)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引导部(70),所述引导部(70)以使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均匀化的方式,将空气通路(13)中的空气向吹出口(14)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整流部件(40),所述整流部件(40)使从所述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40)具有多孔部(41),所述多孔部(41)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4)、并且形成有多个孔(41a),
所述多孔部(41)形成为:孔(41a)的开口面积从所述空气通路(13)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朝向两端逐渐变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13),
所述空气通路(13)形成为:从所述送风机构(20)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该空气通路(13)的顶端被封闭,所述第一方向为输送空气的方向,
所述吹出口(14)沿着所述空气通路(13)布置,
所述空气通路(13)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供热装置(30),所述供热装置(30)向接近所述壳体(10)的下端的位置供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挡单元还包括吸入口(12)、空气通路(13)以及空气净化部(60),
所述吸入口(12)吸入室内空间(S)中的空气,
所述空气通路(13)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并将所述吸入口(12)与所述吹出口(14)连通,
所述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所述空气通路(1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所述吹出口(14)。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部(60)布置于所述吸入口(12)。
CN202280029096.7A 2021-04-27 2022-04-21 隔挡单元 Pending CN1171781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5239 2021-04-27
JP2021075239 2021-04-27
PCT/JP2022/018449 WO2022230757A1 (ja) 2021-04-27 2022-04-21 パーティショ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8148A true CN117178148A (zh) 2023-12-05

Family

ID=8369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9096.7A Pending CN117178148A (zh) 2021-04-27 2022-04-21 隔挡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2628A1 (zh)
EP (1) EP4306736A1 (zh)
JP (1) JP7157366B1 (zh)
CN (1) CN117178148A (zh)
WO (1) WO2022230757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461000U (zh) * 2014-12-24 2015-07-08 新昌县祥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除湿装置的胶板烘干装置
CN105444387A (zh) * 2015-12-29 2016-03-30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出风调节板及空调室内机
CN106322469A (zh) * 2015-07-10 2017-01-1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
JP2017115629A (ja) * 2015-12-22 2017-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N110121620A (zh) * 2017-01-06 2019-08-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换气系统及排气方法
WO2019163934A1 (ja) * 2018-02-23 2019-08-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2113276A (zh) * 2020-10-15 2020-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972744U (zh) * 2020-04-13 2021-04-1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有改进型风道系统的烤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13287A (ja) 2017-07-04 2019-01-31 不二ライトメタル株式会社 簡易パーテーション
JP6816807B1 (ja) * 2019-09-17 2021-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および空調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461000U (zh) * 2014-12-24 2015-07-08 新昌县祥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除湿装置的胶板烘干装置
CN106322469A (zh) * 2015-07-10 2017-01-1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
JP2017115629A (ja) * 2015-12-22 2017-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N105444387A (zh) * 2015-12-29 2016-03-30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出风调节板及空调室内机
CN110121620A (zh) * 2017-01-06 2019-08-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换气系统及排气方法
WO2019163934A1 (ja) * 2018-02-23 2019-08-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1699322A (zh) * 2018-02-23 2020-09-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及空调装置
CN212972744U (zh) * 2020-04-13 2021-04-1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有改进型风道系统的烤箱
CN112113276A (zh) * 2020-10-15 2020-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69460A (ja) 2022-11-09
JP7157366B1 (ja) 2022-10-20
EP4306736A1 (en) 2024-01-17
WO2022230757A1 (ja) 2022-11-03
US20240052628A1 (en)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7078B1 (ko) 콤팩트형 환기시스템
CN204806542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JP2002022198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05052462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896590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KR20070060875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0762614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8700312B (zh) 室内空调系统
JP2000249360A (ja) 3面吐出型空気調和機
JP2005172309A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室用空調システム
CN11432209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0718733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7178148A (zh) 隔挡单元
JP3680223B2 (ja) 1空気調和機
JP2004308930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30262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KR20060119614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7113806A (ja) 吹出口の風向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3042470A (ja) 空調室内機
JP2003021386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風向制御方法
JP2004324992A (ja) 冷風換気システム
JP2002243186A (ja)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機
JP200707828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54466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44664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