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2828A - 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62828A CN117162828A CN202311446301.2A CN202311446301A CN117162828A CN 117162828 A CN117162828 A CN 117162828A CN 202311446301 A CN202311446301 A CN 202311446301A CN 117162828 A CN117162828 A CN 1171628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current
- charging
- ove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应用于充电设备的控制器,该方法包括:首先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第一温度用于表征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其次根据第一温度计算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再次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过温保护值;若判断出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则针对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最后判断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根据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本申请根据充电设备的充电模式对输出电流进行动态控制,最终实现在充电设备内功率器件过温时快速散热的同时也能兼顾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基本都是采用风冷散热,但是有些场景会严重影响到充电桩的风冷散热性能,如果没有及时检测到器件温度异常,继续让充电模块处于较大功率工作,则其功率器件有很大的过热失效风险,最终导致充电模块故障损坏。传统的保护措施,一般是监测充电桩进出风口的温度差是否超过过温保护值,一旦过温,会采用增大风扇转速,或减小电流,或直接关机等方法进行过温保护,但电流减小的控制方法往往比较简单,通常采用将输出电流减小到预设特定值比如50%的方法降流或者直接关机来实现散热的目的,该种控制策略无法根据充电桩的充电模式对输出电流进行动态控制,仅能实现散热功能而不能兼顾充电桩的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在充电设备内功率器件过温时能够快速散热的同时也能兼顾充电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充电设备的控制器,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所述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风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风扇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所述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
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则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
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温度采集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所述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以及,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风扇控制单元,用于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则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电流控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以及,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处理器执行,上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可以看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首先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第一温度用于表征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其次根据第一温度计算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再次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过温保护值;若判断出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则针对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最后判断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根据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本申请根据充电设备的充电模式对输出电流进行动态控制,最终实现在充电设备内功率器件过温时快速散热的同时也能兼顾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装置;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出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充电设备10包括控制器110、风扇120、功率器件130、电源140、电流传感器150和第一温度传感器1601、第二温度传感器1602,控制器110与温度传感器、风扇120、电源140和电流传感器150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1601用于测得充电设备10内部环境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1602与功率器件130连接,用于测得充电设备10内功率器件130的温度。
控制器110是充电设备10的核心部件,负责管理和控制整个充电过程。它可以执行控制算法,检测和处理第一温度传感器1601、第二温度传感器1602和电流传感器150的数据,调整风扇的转速和调整输出电流和电压,实现充电设备10与被充电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通信。
风扇120,在充电过程中,充电设备10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风扇120可以通过强制对空气进行循环,加速散热,降低功率器件130其他电子元件的温度,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并提高充电效率。同时,向控制器110提供风扇转速信息,通过该风扇转速信息,控制器110可以根据功率器件130的温度对风扇转速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降温的目的。
功率器件130主要用于管理和控制电能的传输和转换。它们包括开关管(如MOSFET、IGBT等)、二极管、变流器、变压器等。功率器件130可以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实现电能的开关、调节和转换,从而确保有效、高效地向被充电设备传输电能。
电源140可以接收输入电源,如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将其转换为适合充电设备的电能类型和参数。例如,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以满足电动车等直流电设备的充电需求。
电流传感器150,用于测量充电过程中的电流。它可以监测电源140的充电状态、充电速率等,并向控制器110提供电流信息,通过该电流信息,控制器110可以根据功率器件130的温度对电流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降温的目的。
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其中,在充电设备10内部空间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601用于检测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温度,该温度用于表征控制器内部整体的环境温度;在控制器110内部的功率器件130(如变流器、变压器)表面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602,可以实时监测功率器件130的温度,有助于控制实施过温保护策略,以确保功率器件130的稳定运行和延长寿命。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该控制器20可以包括:处理器2001,例如CPU,网络接口2004,用户接口2003,存储器2005,通信总线2002。其中,通信总线2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2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2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2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2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2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2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中示出的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2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计算机程序。
在图2所示的设备中,网络接口2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2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2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2005中存储的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程序,并执行下述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中的操作,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程序被执行时所实现的方法可参照本申请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硬件结构,提出本申请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充电设备可以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具体为充电桩中的混合充电桩。
充电设备通常安装于公共建设场地、居民社区的停车场或道路旁。其中,充电桩除了常见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还包括混合充电桩。
充电设备按输出电流方式分为交流充电设备和直流充电设备以及混合充电桩。交流充电设备,是向汽车输出交能电能,通过汽车内部变压向用电设备传输指定参数的交流电能源。交流充电设备对应的充电方式为交流充电,也即常规充电。直流充电设备,即向汽车输出直流电能,设备外端引入市电(三相电),交流电在充电设备内部做整流处理(AC-DC转换),在通过控制器的监控及各部件的协调工作,桩体向汽车电池传输指定大小和功率的直流电。混合充电桩具备同时提供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功能的充电桩,混合充电桩一般配备的多个充电接口,可以提供不同功率的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所述充电设备的控制器,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所述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风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风扇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s301,接收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所述控制器内部的环境温度。
其中,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中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
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充电设备内部侧壁和充电设备中的功率器件上,所述温度信息由两个温度传感器采集得到,控制器获取两个温度传感器返回的温度值,从而得到充电设备所处环境空间的第一温度和充电设备中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
s302,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包括:
通过如下计算得到所述过温保护值:
F=A×T1+B,
其中,F为所述过温保护值,T1为所述第一温度,A为所述过温保护值计算公式的斜率,B为所述过温保护值计算公式的偏置。
进一步的,过温保护值的最小值为功率器件在典型工作区的工作温度加上一定裕量,不能限制功率器件的能力,即设计的过温保护值要高于正常工作温度,用来判定功率器件的温度是否异常;过温保护值的最大值为功率器件在极限瞬态工作区的工作温度减去一定裕量,即不会发生过温失效的最高温度,如果过温保护值大于或等于极限瞬态工作区时的工作温度,功率器件一旦触发过温保护,则会导致充电设备直接关机,触发关机保护,严重的情况下功率器件可能存在过温失效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典型工作区(简称“A区”),是指产品规格书中所规定范围内,且在市场上最可能遭遇到的典型工作条件,如果某一工作条件可以由多个工作条件组合,例如电网输入电压、输出负载等,如果该工作条件下在市场上发生的概率在10%~100%之间(就工作的时间而言,在工作条件下的工作时间累计在36~365天之间),应作为产品的典型工作区,在该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即为典型工作区的工作温度,在本申请中,典型工作区可为充电设备给电动汽车充电时,该典型工作区的工作温度为充电设备给汽车充电时的一般温度,该温度由该汽车生产厂家规定;
极限瞬态工作区(简称“C区”),是指产品规格书中所规定的范围内,且在市场上可能遭遇到的短暂(持续时间非常短)的工作条件,例如开机启动、OCP过流保护、OVP过压保护等,比如开机启动在市场上发生的概率低于1%,则应作为产品的极限瞬态工作条件(就工作时间而言,一年中开机启动的时间累计起来小于3.6天),在该条件下的温度为极限瞬态工作区的工作温度,在本申请中,该极限瞬态工作区可为过温关机时,该极限瞬态工作区的工作温度为过温关机时的一般温度,该温度由汽车生产厂家规定。
举例来说,当根据第一温度计算出的过温保护值小于过温保护值的最小值时,过温保护值为过温保护值的最小值,当根据第一温度计算出的过温保护值大于过温保护值的最大值时,过温保护值为过温保护值的最大值。
s303,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具体的,根据控制器获取到的第二温度与过温保护值的高低来判断充电设备是否发生温度异常的情况。
s304,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则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具体的,当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时,控制器开始过温计时操作,若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的时间持续100ms以上时,则代表器件温度已经异常,需要进行降温处理。100ms条件限制是为了避免温度采样出现干扰时误触发过温保护。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 所述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包括:
获取预设的用于步进式调整所述风扇的转速的第一单步调整量;
按照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至少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风扇的转速提高后的时间,所述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风扇的转速增加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以及,检测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则判断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最大转速;
若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则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并,继续执行步骤“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
若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小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则执行下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小于所述最大温升,则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其中,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等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乘以C%,C可以5、10、15等其他值,C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调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1分钟或是其他值。
具体的,功率器件进行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后,在一分钟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识别器件温度变化,即1分钟内不允许再次降温处理,降温处理后,若识别到器件温升明显,再次提高风扇转速,进行降温。
其中,若风扇更新后的转速大于预设最大转速,则将更新后的转速赋值为预设最大转速。
举例来说,若风扇当前转速为12000rpm,预设最大转速为18000rpm,C为10,预设最大温升为0.1℃,第一单步调整量为1800rpm。当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时,执行第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将风扇转速由12000rpm提高至13800rpm,转速调整为13800rpm的时刻为T1_0s,经过1分钟后的时刻为T1_1m,若T1_1m-T1_0s0.1℃,调整后的风扇转速小于预设最大转速,则表明温升明显,提高后的风扇转速也不能有效的抑制温度上升,需要进一步提高风扇转速,且13800rpm/>18000rpm,表明调整后的风扇转速能够继续提高转速,则执行第二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当前转速为13800rpm,提高后的转速为15600rpm,然后再判断温升情况,若T1_2m-T1_1m/>0.1℃,且15600rpm<18000rpm,则执行第三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当前转速为15600rpm,提高后的转速为17400rpm,若T1_3m-T1_4m/>0.1℃,且17400rpm<18000rpm,则执行第四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当前转速为17400rpm,提高后的转速为19200rpm,若T1_4m-T1_3m/>0.1℃,但19200rpm>18000rpm,风扇的最大转速只能为18000rpm,因此最终检测到的转速为18000rpm,等于预设最大转速,则开始减小输出电流。
其中,表1是上述多次执行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的示例的当前转速和提高后的转速的对应表。
表1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当风扇达到预设最大转速前,先采用逐步加大风扇转速的方法,提升模块的散热性能,以达到降温效果,而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风扇转速的依据,则是监测过温器件的温度变化,仅当其温升明显时,才会继续加大转速,尽可能地实现风扇噪声的最小化和充电效率的最大化;当风扇转速达到预设最大转速后,若不能抑制温升,则开始牺牲充电功率。
s305,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
其中,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
其中,快速充电模式也叫直流充电或者快充,快充就是充电功率在30kW以上的直流充电;主流快充充电设备功率为60kW,为500V120A。
其中,常规充电模式也叫慢充,慢充就是充电功率在10kW以下的交流充电;常见慢充充电设备功率为7kW,为220V32A。
s306,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包括:
若判断出所述充电模式为快速充电模式,则,
获取电动汽车电池剩余电量;
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二单步调整量;
接收来自所述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电流;
按照所述第二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输出电流执行至少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输出电流减小后的时间,所述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输出电流减小所述第二单步调整量;以及,检测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则判断更新后的输出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小输出电流;
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直接关机,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所述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大于所述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执行下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小于所述最大温升,则维持所述输出电流为更新后的输出电流,直至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其中,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等于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相等。
其中,电流单步调整量为输出电流每执行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都要减少的电流量。
其中,输出电流设置有实际最小输出电流,只有当输出电流大于实际最小输出电流时,才能继续限流,否则说明输出功率即使被限制得很低,仍然不能有效降温,再继续工作,器件存在失效风险。
其中,预设最小输出电流等于充电设备实际最小输出电流加上第二单步调整量。
在上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首先减流,减流之后按照更新后的输出电流进行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温升检测,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能保证更新后的输出电流是大于实际最小输出电流的,且,若再执行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后的输出电流一定是小于实际最小输出电流的,则不必再继续下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温升变化来逐步减小输出电流,而不是将输出电流降低至最低值或是直接关机,能在满足散热的同时尽量兼顾充电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二单步调整量,包括:
获取所述剩余电量与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的对应关系集合;
以所述剩余电量为查询标识,查询所述对应关系集合,获取所述剩余电量对应的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为更新后的第二单步调整量。
其中,剩余电量(State of Charge,简称“soc”),是反应电池包内当前电量占总体可用容量的百分比。
其中,表2是所述剩余电量与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的对应关系集合。
表2
其中,D1、D2、D3为电流单步调整量百分比,电流单步调整量等于预设最大输出电流乘以电流单步调整量百分比。
其中,D1<D2<D3。
其中,根据剩余电量和对应关系集合获得第二单步调整量。
例如,当剩余电量为18%时,第二单步调整量=D1×预设最大输出电流。
具体的,D1可以为5%或是其他值,当汽车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20%时,此时电池处于深度放电状态,电池严重缺电,因此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充电效率,限流步进就需要比较小。
具体的,D2可以为10%或是其他值,当充电车电池剩余电量大于20%、小于或等于80%时,电池处于正常充电状态,且充电释放的热量最多,此时需要兼顾散热的有效性以及充电效率,因此限流步进可以适当调大,以实现有效散热的作用。
具体的,当电池剩余电量大于80%时,此时电池剩余电量充足,如果出现持续升温的情况,则限流步进可以大幅增长,比如D3可以为20%等其他值。
举例来说,若当前输出电流为120A,预设最大电流也为120A,实际最小输出电流为20A,预设最大温升为0.1℃,
当剩余电量为18%时,若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 D1=5%,第二单步调整量为,预设最小输出电流为26A,执行第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当前输出电流为120A,调整后的输出电流为114A,输出电流调整为114A的时刻为T2_0s,经过1分钟后的时刻为T2_1m,若T2_1m-T2_0s/>0.1℃,且114A/>则表明温升明显需要进一步减小电流,执行第二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此时剩余电量若为21%,则D2=10%,第二单步调整量更新为/>预设最小输出电流为32A,当前输出电流为114A,调整后的输出电流为102A,若T2_1m-T2_0s/>0.1℃,且102A>32A,则继续执行下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
假设执行第五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后,当前电量为81%(仅举例说明),执行第六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D3=20%,第二单步调整量为24A,预设最小输出电流为44A,当前输出电流为66A,调整后的输出电流为42A,若T2_6m-T2_5m0.1℃,但调整后的输出电流小于预设最小输出电流,说明若执行下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时调整后的输出电流必然小于实际最小输出电流,则直接关机散热。
其中,表3为上述多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的对应数据表。
表3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快速充电模式下充电效率要求较高,因此对充电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可以结合电池剩余电量对第一限流步进进行调节,能够实现在电量极低的时候能较优先的考虑充电效率,缓慢降低输出电流以维持充电效率;当电量较充足的时候优先考虑散热性能,增大限流步进以迅速减小输出电流、实现快速降温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还包括:
若判断出所述充电模式为常规充电模式,则确定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三单步调整量;
按照所述第三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输出电流执行至少一次所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三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三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输出电流减小后的时间,所述第三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其中,第三单步调整量等于预设最大输出电流的D4,D4为电流单步调整量的百分比。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充电模式一般充电耗时较长,使用常规充电模式的用户通常没有快速充电的需求,因此在考虑充电设备散热策略时,相较于快速充电模式,可以不根据电动车当前电量对第二限流步进进行动态调整,D4可以30%或其他的值,以此节约控制器计算资源,提高散热效率。
对于常规充电模式,假设以下场景:
若选择常规充电模式,该常规充电设备功率为7kW,最大输出电流为32A,D4=30%,第二限流步进为,实际最小输出电流为10A,预设最小输出电流为19.6A:
当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时,当前输出电流为32A,调整后的输出电流为22.4A,从输出电流调整后经过1分钟后,若温升大于0.1℃,且22.4>19.6A,则可以执行第二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若温升小于0.1℃,则维持输出电流为22.4A,直至第二温度小于过温保护值。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常规充电模式下充电效率要求一般,因此对充电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可以不考虑对第二限流步进的动态调节,将其设置为较大的固定值,更有效的进行散热。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执行至少一次环温检测,直至最近一次环温检测中检测到的环温差小于预设温度降值,所述环温差为所述第一温度在当前次第四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度差值,所述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充电设备开机时,所述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二预设时长;
所述环温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环温差;
判断所述环温差是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
若所述环温差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则继续执行步骤“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若所述环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则执行下一次环温检测操作。
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10s或其他值,可根据实际应用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设备关机时不进行器件过温判断,开机后风扇启动进行散热,通过执行至少一次环温检测来判断充电设备内环境温度是否稳定:在一次观测时间窗内,如果环温差较小,说明充电设备内部温度稳定,未存留较多热量,则进入过温监测环节;如果环温差较大,说明充电设备内温度下降明显,充电设备内存在较多热量,则需要执行下一次环温检测,相当于延长风扇散热的时间,等待充电设备内的环境温度进一步稳定。
其中,开机时充电设备内存留较多热量的相关工况包括:①充电设备正常工作时输入侧突然掉电;②充电设备因功率器件温度过高而导致过温关机;本质上是关机前风扇未及时散热。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当充电设备内部环境温度稳定后,才进行过温保护判断,目的是为了避免内部存留的热量导致充电设备刚开机就触发过温保护。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关机保护值,所述关机保护值为所述功率器件不发生过温失效的最高温度;
若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关机保护值,则直接关机,且所述风扇的转速仍然保持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若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关机保护值,则继续执行步骤“则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其中,当第二温度大于关机保护值的时间持续100ms以上时,则代表器件有过热失效的风险,需要进行关机保护,且风扇转速为预设最大转速进行散热,100ms条件限制是为了避免温度采样出现干扰时,误触发过温关机保护。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当功率器件的温度过热时能够及时进行关机,避免功率器件失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后,所述方法包括:
若所述第二温度小于过温恢复判定值,则判定所述第二温度恢复正常,不再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若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过温恢复判定值,则判定所述第二温度未恢复正常,继续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其中,过温恢复判定值=过温保护值-5℃,过温恢复是第二温度小于过温保护值之后,且第二温度低于过温保护值-5℃,且时间持续100ms以上时,则代表器件温度已经恢复正常,退出过温状态,不在监测器件温升情况;5℃的差值是避免器件在过温状态和过温恢复状态之间反复切换,可根据实际应用调整;100ms条件限制是为了避免温度采样时出现干扰误触发过温恢复。
如果第二温度小于过温保护值但大于或等于过温保护值-5℃,和/或持续时间小于100ms,则说明第二温度未稳定恢复,需要继续进行过温监测。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温度低于过温保护值时及时进行过温恢复判定,第二温度恢复正常后不再监视,第二温度未恢复正常时继续监视,能够节约控制器计算资源。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若所述控制器关机次数达到预设关机次数n,则判断第一次关机时和第n次关机时的关机时间间隔;
若所述关机时间间隔大于第三预设时长,则能继续开机;
若所述关机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则锁死所述控制器,不能再开机。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可以为1小时,所述预设关机次数n可以为2。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设备的充电插头接入电动车充电插口时,控制器首次开机,在后续充电过程中第二温度过高可能导致过温关机,当出现过温关机时,开始计时,如果关机次数达到了两次,判断两次过温关机的间隔时间是否超过1小时,超过1小时,说明两次过温关机时间间隔较长,关机不频繁,能够继续开机充电;未超过1小时,说明两次过温关机时间间隔很短,关机较频繁,则充电设备锁死,不能再次开机。充电设备频繁触发过温关机保护,可能是器件已经失效或者充电设备入风口堵塞严重,这两种情况下,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将受到影响,不允许充电设备继续工作。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充电设备频繁触发过温关机保护时,充电设备会自动锁死,保证了充电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与所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控制器,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401: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
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控制器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控制器内部的环境温度。
步骤s402:判断充电设备内环境温度是否稳定。
执行至少一次环温检测,直至最近一次环温检测中检测到的环温差小于预设温度降值,环温差为第一温度在当前次第四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度差值,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充电设备开机时,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二预设时长;
环温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环温差;
判断环温差是否小于预设温度降值;
若环温差小于预设温度降值,则继续执行步骤s403;
若环温差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降值,则执行下一次环温检测操作。
步骤s403:计算过温保护值。
根据第一温度计算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
步骤s404: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关机保护值。
其中关机保护值为功率器件不发生过温失效的最高温度。
步骤s405:若第二温度大于或等于关机保护值,则直接关机,且风扇的转速仍然保持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步骤s406:若第二温度小于关机保护值,则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过温保护值。
步骤s407:若判断出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则针对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同时。
步骤s408:判断风扇转速是否达到预设最大转速。
步骤s409:若是,则获取充电设备的充电模式,根据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若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407。
步骤s410:若判断出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过温保护值, 则执行过温恢复判定操作。
若第二温度小于过温恢复判定值,则判定第二温度恢复正常,不再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过温保护值,继续执行后续步骤。
若第二温度大于或等于过温恢复判定值,则判定第二温度未恢复正常,继续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过温保护值。
步骤s411:判断充电设备是否频繁触发过温关机保护。
步骤s412:若是,则模块锁死,不能开机。
步骤s413:若否,则流程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叙述。
上述实施例从方法流程的角度介绍对充电设备过温保护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所述方法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所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下面为本申请装置实施例,本申请装置实施例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方法。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50具体包括:
温度采集单元501,用于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所述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
处理单元5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以及,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风扇控制单元503,用于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则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电流控制单元504,用于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以及,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
可以看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首先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第一温度用于表征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其次根据第一温度计算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再次判断第二温度是否大于过温保护值;若判断出第二温度大于过温保护值,则针对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最后判断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根据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本申请根据充电设备的充电模式对输出电流进行动态控制,最终实现在充电设备内功率器件过温时快速散热的同时也能兼顾充电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方面,所述处理单元502还用于:
通过如下计算得到所述过温保护值:
F=A×T1+B,
其中F为所述过温保护值,T1为所述第一温度,A为所述过温保护值计算公式的斜率,B为所述过温保护值计算公式的偏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方面,所述风扇控制单元503还用于:
获取预设的用于步进式调整所述风扇的转速的第一单步调整量;
按照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至少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风扇的转速提高后的时间,所述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风扇的转速增加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以及,检测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则判断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最大转速;
若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则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并,继续执行步骤“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
若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小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则执行下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小于所述最大温升,则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流控制单元504还用于:
若判断出所述充电模式为快速充电模式,则,
获取电动汽车电池剩余电量;
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二单步调整量;
接收来自所述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电流;
按照所述第二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输出电流执行至少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输出电流减小后的时间,所述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输出电流减小所述第二单步调整量;以及,检测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则判断更新后的输出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小输出电流;
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直接关机,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所述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大于所述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执行下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小于所述最大温升,则维持所述输出电流为更新后的输出电流,直至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二单步调整量方面,所述电流控制单元504还用于:
获取所述剩余电量与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的对应关系集合;
以所述剩余电量为查询标识,查询所述对应关系集合,获取所述剩余电量对应的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为更新后的第二单步调整量。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方面,所述电流控制单元还用于:
若判断出所述充电模式为常规充电模式,则确定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三单步调整量;
按照所述第三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输出电流执行至少一次所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三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三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输出电流减小后的时间,所述第三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扇控制单元503还用于:
执行至少一次环温检测,直至最近一次环温检测中检测到的环温差小于预设温度降值,所述环温差为所述第一温度在当前次第四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度差值,所述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充电设备开机时,所述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二预设时长;
所述环温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环温差;
判断所述环温差是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
若所述环温差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则继续执行步骤“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
若所述环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则执行下一次环温检测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502还用于:
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关机保护值,所述关机保护值为所述功率器件不发生过温失效的最高温度;
若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关机保护值,则直接关机,且所述风扇的转速仍然保持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若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关机保护值,则继续执行步骤“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叙述。
与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服务器60包括处理器61、存储器63、通信接口62,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631,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631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3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61执行,上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上述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其中,服务器60可以为图2中的控制器20。
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接入网设备、目标网络设备或核心网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接入网设备、目标网络设备或核心网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Video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所述充电设备的控制器,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所述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风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风扇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所述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
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则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
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包括:
通过如下计算得到所述过温保护值:
F=A×T1+B,
其中F为所述过温保护值,T1为所述第一温度,A为所述过温保护值计算公式的斜率,B为所述过温保护值计算公式的偏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包括:
获取预设的用于步进式调整所述风扇的转速的第一单步调整量;
按照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风扇执行至少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最大温升,所述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风扇的转速提高后的时间,所述第一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风扇的转速增加所述第一单步调整量;以及,检测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则判断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最大转速;
若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则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并,继续执行步骤“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
若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小于所述预设最大转速,则执行下一次转速调节及检测操作;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一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小于所述最大温升,则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更新后的所述风扇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包括:
若判断出所述充电模式为快速充电模式,则,
获取电动汽车电池剩余电量;
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二单步调整量;
接收来自所述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电流;
按照所述第二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输出电流执行至少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输出电流减小后的时间,所述第二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输出电流减小所述第二单步调整量;以及,检测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则判断更新后的输出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小输出电流;
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直接关机,维持所述风扇的转速为所述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若更新后的输出电流大于所述预设最小输出电流,则执行下一次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
若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二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小于所述最大温升,则维持所述输出电流为更新后的输出电流,直至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二单步调整量,包括:
获取所述剩余电量与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的对应关系集合;
以所述剩余电量为查询标识,查询所述对应关系集合,获取所述剩余电量对应的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为更新后的第二单步调整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还包括:
若判断出所述充电模式为常规充电模式,则确定所述电流单步调整量为第三单步调整量;
按照所述第三单步调整量针对所述输出电流执行至少一次所述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直至最近一次的电流调节及检测操作中检测到所述功率器件在当前次调整后的第三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升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温升,所述第三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输出电流减小后的时间,所述第三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执行至少一次环温检测,直至最近一次环温检测中检测到的环温差小于预设温度降值,所述环温差为所述第一温度在当前次第四观测时间窗内的温度差值,所述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起点为所述充电设备开机时,所述第四观测时间窗的时长为第二预设时长;
所述环温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环温差;
判断所述环温差是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
若所述环温差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则继续执行步骤“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
若所述环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降值,则执行下一次环温检测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关机保护值,所述关机保护值为所述功率器件不发生过温失效的最高温度;
若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关机保护值,则直接关机,且所述风扇的转速仍然保持预设最大转速,继续散热;
若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所述关机保护值,则继续执行步骤“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9.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温度采集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所述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空间的第一温度和所述充电设备内的功率器件的第二温度,所述第一温度用于表征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算所述功率器件的过温保护值;以及,判断所述第二温度是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
风扇控制单元,用于若判断出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过温保护值,则针对风扇执行转速提高操作;
电流控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充电设备当前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和常规充电模式;以及,根据所述充电模式执行限流操作。
10.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46301.2A CN117162828B (zh) | 2023-11-02 | 2023-11-02 | 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46301.2A CN117162828B (zh) | 2023-11-02 | 2023-11-02 | 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62828A true CN117162828A (zh) | 2023-12-05 |
CN117162828B CN117162828B (zh) | 2024-01-23 |
Family
ID=88939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46301.2A Active CN117162828B (zh) | 2023-11-02 | 2023-11-02 | 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62828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95522A (zh) * | 2018-04-09 | 2018-09-04 | 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非车载充电机及其散热系统主动适应和自诊断方法 |
US20190375309A1 (en) * | 2016-10-14 | 2019-12-12 |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 Temperature-monitored charging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 charge currents |
CN112208383A (zh) * | 2020-10-19 | 2021-01-1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 | 一种碳化硅充电桩内部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应用 |
US20210339640A1 (en) * | 2020-04-29 | 2021-11-04 |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current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charging device |
CN115891730A (zh) * | 2022-12-16 | 2023-04-04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 |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控制方法、系统及充电桩 |
-
2023
- 2023-11-02 CN CN202311446301.2A patent/CN1171628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90375309A1 (en) * | 2016-10-14 | 2019-12-12 |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 Temperature-monitored charging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 charge currents |
CN108495522A (zh) * | 2018-04-09 | 2018-09-04 | 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非车载充电机及其散热系统主动适应和自诊断方法 |
US20210339640A1 (en) * | 2020-04-29 | 2021-11-04 |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current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charging device |
CN112208383A (zh) * | 2020-10-19 | 2021-01-1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 | 一种碳化硅充电桩内部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应用 |
CN115891730A (zh) * | 2022-12-16 | 2023-04-04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 |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控制方法、系统及充电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62828B (zh) | 2024-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02017B (zh) | 一种控制电池充电的方法、设备及其系统 | |
EP3971675B1 (en) |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for heat dissipation element | |
US2022029436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hort circuit of inverter, and inverter | |
CN111114378B (zh) | 一种动力电池电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 |
US10522857B2 (en) | Fuel cell system controller and associated method | |
JP2007092636A (ja) | 電動圧縮機の制御装置 | |
EP3907848B1 (en) | Charging pil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17162828B (zh) | 一种充电设备工作环境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6632388A (zh) | 电池的充电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
JP2024532789A (ja) | 放電制御方法、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 |
CN112208383B (zh) | 一种碳化硅充电桩内部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应用 | |
WO2024078094A1 (zh) | 风机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827286B (zh) | 一种防止机组的功率器件过热损坏的方法、装置及机组 | |
CN107078540A (zh) | 用于准备应急能量存储装置来用于操作的方法 | |
CN115602419A (zh) | 风力发电机组变压器保护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940069A (zh) | 车载高压电源温度上报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 |
CN111780381B (zh) | 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外机 | |
EP3667078B1 (en) | Dynamic control of trip temperature for power module | |
US20240294049A1 (en) | Apparatus comprising a battery | |
CN114089823B (zh) | 过热下电保护系统及方法 | |
US20240356349A1 (en) |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ntrol Method | |
KR102500179B1 (ko) |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의 위험상황 조기 경보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8042789A (zh) | 低压汇流柜散热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4074581B (zh) | 车辆充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待充电车辆 | |
US20220384827A1 (en) | Fuel Cell System of Mobility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