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7172A - 钳子 - Google Patents

钳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7172A
CN117157172A CN202280026899.7A CN202280026899A CN117157172A CN 117157172 A CN117157172 A CN 117157172A CN 202280026899 A CN202280026899 A CN 202280026899A CN 117157172 A CN117157172 A CN 117157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w
teeth
pliers
tooth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68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莫斯勒
K·利特克
C·霍尔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nipex Werk C Gustav Putsch KG
Original Assignee
Knipex Werk C Gustav Putsch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2111346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21113461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Knipex Werk C Gustav Putsch KG filed Critical Knipex Werk C Gustav Putsch KG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22/05898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14471A1/de
Publication of CN117157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71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Gripping Jigs, Holding Jigs, And Positioning Ji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钳子(1),其具有两个在铰接销(2)中与铰接销轴线(x)相交的钳腿(3和4),其中一个钳腿(4)视为可移动,而另一个钳腿(3)视为固定,其中,在铰接销(2)的一侧形成手柄部段(8和9)并且在铰接销(2)的另一侧形成配合作用为钳口(7)的钳颚(5和6),其中,所述可移动钳腿(4)具有带有齿部(16)的纵向缝(13),并且所述位于容纳部(12)中的铰接销(2)能够脱离齿部啮合地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钳腿(4)穿过所述固定钳腿(3),此外,纵向缝(13)具有延伸部(S),在钳子(1)闭合时该延伸部横向于该钳腿(3和4)的手柄侧的定向而延伸。为了以操作和功能可靠的方式构造前述类型的钳子而建议,该齿部(16)能够通过下压所述铰接销(2)而被越过,以调节钳口张开度(w),其中,穿过的钳腿(4)具有纵长延伸的覆盖区域(U),其中所述穿过的钳腿(4)由被穿过的钳腿(3)在两侧覆盖,此外,覆盖区域(U)相对于铰接销(2)在纵向缝(16)中的调节方向(r)基本上成直角,该覆盖区域具有宽度(g),该宽度相当于最大调节度(f)的0.5倍或更多,该覆盖区域具有长度(d),该长度相对于最大调节度(f)的2倍或更多。

Description

钳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钳子,其具有两个在铰接销中与铰接销轴线相交的钳腿,其中一个钳腿视为可移动,而另一个钳腿视为固定,其中,在铰接销的一侧形成手柄部段并且在铰接销的另一侧形成配合作用为钳口的钳颚,其中,所述可移动钳腿具有带有齿部的纵向缝,并且所述位于容纳部中的铰接销能够脱离齿部啮合地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钳腿穿过所述固定钳腿,此外,纵向缝具有延伸部,在钳子闭合时该延伸部横向于该钳腿的手柄侧的定向而延伸。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钳子,其具有两个可绕旋转轴线枢转的钳腿及由两个钳颚构成的钳口,其中,该钳口具有相对置的工作面,即,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自钳颚的自由端朝向旋转轴线观察,工作面在其大部分长度上配设有齿部,其中,渐尖的齿的齿顶具有朝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定向,并且,其他渐尖的齿的齿顶具有朝向所述钳颚的自由端的定向。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钳子,具有两个可绕旋转轴线枢转的钳腿及一个钳口,其中,该钳口具有配设有齿部的工作面,而就其齿顶在工作面中的走向而言,渐尖的齿具有朝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定向,其中,齿还分别具有角平分线,其中,所述角平分线自齿顶出发且背离该钳口而延伸至钳颚的自由端,或者延伸至该钳口的铰接侧的端部。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钳子,具有两个可绕旋转轴线枢转的钳腿及钳口,其中,该钳口具有配设有齿部的工作面,而就其齿顶在工作面中的走向而言,渐尖的齿具有朝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定向,其中,进一步地,在旋转轴线以点状显示的视图中,一贯穿平面延伸穿过该钳口,而该贯穿平面在该视图中以线状显示,其中,该贯穿平面通过以下方式而产生:在尽可能闭合地设定钳口时,该贯穿平面以与用于容纳可调节的铰接销的纵向缝的纵向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式延伸,或者延伸成使得其旋转轴线在该贯穿平面内延伸,其中,或是就该纵向缝而言,选择纵向中间面与纵向中心线的交点,或是就在贯穿平面内延伸的旋转轴线而言,选择该贯穿平面的定向,使得在闭合钳口的过程中在特定张角中,对应于该钳颚的自由端、同时也初次实现相对置的工作面的接触,其中,此外,齿顶还终止于距该贯穿平面不同垂直距离之处,并且进一步地,所述齿具有角平分线,所述角平分线与该贯穿平面形成一锐角,其中,在所述齿的一部分上,该锐角在该角平分线于该钳口的区域内延伸的区域中在垂线与旋转轴线之间构成,而在所述齿的另一部分中,该锐角在垂线与该钳口的自由端之间构成。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钳子,具有两个可绕旋转轴线枢转的钳腿及钳口,其中,该钳口具有配设有齿部的工作面,渐尖的齿具有朝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定向,其中,可通过齿顶形成轮廓线,其中,该轮廓线的子部段还彼此形成一角度,并且,在钳口打开位置中,轮廓线彼此相对置。
背景技术
US 5,996,450 A或US 5,752,419 A例如公开过前述类型的钳子。由US 5,752,419A已知的钳子可特别是在钳口的闭合位置中在张开度方面进行调节,为此,首先,通过将钳腿枢转至尽可能大的张开位置,而使铰接销脱离齿部啮合状态,然后,优选地可动的钳腿连同铰接销在具有齿部的纵向缝中一起移动。最后,通过转回钳腿而再次建立纵向缝与铰接销之间的齿部啮合。相应地,在纵向缝内实现几何上的铰接销轴线的位移。就由US 5,996,450A已知的钳子而言,无法固定地设定张开度。
此外,还已知具有可卡入、可下压的铰接销而用于钳口宽度调节的钳子,为此,参阅WO 2008/049850 A1(US2010/0064861 A1),其中,在钳子闭合的情况下,其纵向缝朝可动的钳腿的方向延伸。此类钳子还可在钳口区域中具有齿状工作面。DE 202013101985 U1例如公开过此种钳子。在常规的组合钳中,此种齿状钳口通常还被称为燃烧器孔。就在钳口宽度方面无法进行调节的钳子而言,铰接销轴线可由铰接栓的旋转轴线给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以操作及功能有利的方式设计前述类型的钳子。
根据第一发明构思,所述技术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一种钳子给定,其中规定,齿部能够通过下压所述铰接销而被越过,以调节钳口张开度,其中,穿过的钳腿(优选是可移动的钳腿)具有纵长延伸的覆盖区域,在所述覆盖区域中,穿过的钳腿由被穿过的钳腿(优选是固定钳腿)在两侧覆盖,此外,覆盖区域相对于铰接销在纵向缝中的调节方向基本上成直角延伸,该覆盖区域具有宽度,该宽度相当于最大调节度的0.5倍或更多,该覆盖区域具有长度,该长度相当于最大调节度的2倍或更多。
根据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在采用钳子的功能可靠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实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有利操作。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为了解除齿部啮合,将铰接销沿铰接销轴线的方向移动至释放位置。优选仅有意地产生此种用于移动铰接销的负载,例如,通过借助拇指、特别是利用握住钳子的手的拇指进行操纵而实现下压。无需为了调节钳口的张开度而将钳腿枢转至尽可能大的打开位置。
在钳子的闭合位置中,更优选地在钳口张开度设定为最小时,可看见覆盖区域。
在铰接销的几何上的纵轴线以点状方式示出的钳子的俯视图中,若被穿过的钳腿的覆盖的区域并非全等地延伸,则该被穿过的钳腿的最大的覆盖的边缘轮廓表示该覆盖区域,其中,该边缘轮廓还作为覆盖区域的长度范围内的基本上假想的边缘轮廓,该假想边缘轮廓可由分别具有最大覆盖度的上部边缘轮廓及下部边缘轮廓构成。
此外,优选地,被穿过的钳腿的贯穿区域可由与钳头及该被穿过的钳腿的握持区域相同的材料构成。
可通过下压进行操纵的铰接销优选地具有可与长孔的齿部啮合的对应齿部。在此情况下,可沿具有齿部的长孔的纵向延伸实现两个或更多个、优选地三个或更多个、例如多达五个或八个、例如四个、六个或七个不同的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具有钳子的相应数目的可调节的钳口开口度。
由于在容纳铰接销的钳部区域与手柄部段之间的过渡区域中所选择的重叠位置,通过优选选择的细长结构形式,还能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有利方式操纵铰接销,以解除或进入齿部啮合。在覆盖区域的区域中由此而产生的的细长设计方案,还能够实现钳子例如在难以接近的区域的良好的可操作性。
覆盖区域更优选地在基本上直线延伸的钳腿区域中产生,在此情况下,优选地沿纵向、即垂直于调节方向,受到在两个钳腿中形成的加宽部的限制,因此,优选地在一端受到用于形成具有铰接设计的钳头的加宽部限制,并且优选地在另一端受到钳腿的用于形成操作区域的朝外定向的弯曲部的限制。
覆盖区域优选地配设有在所描述的长度范围内基本上为恒定的宽度。宽度尺寸的偏差(减小或增大)可高达覆盖区域的长度范围内的平均宽度尺寸的例如2%,但无论如何优选地小于10%。
覆盖区域的宽度可相当于调节度的0.5倍至例如2倍,并且长度例如可相当于该调节度的2倍至进一步例如5或10倍。
特别是位于容纳铰接销的钳部区域与手柄部段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钳腿部段,可特别是相对于在基本上垂直于铰接销的调节方向而延伸的缘边之间居中设置的相应的中心线,优选地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根据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钳腿部段的中心线基本上可彼此平行延伸。在本发明中,形成例如1或2度至例如10或15度的锐角,应理解为基本上沿相同方向。
就钳腿相对于彼此沿纵向缝的约为10mm的示例性最大调节度而言,基本上沿相同方向延伸的钳腿部段的横向于该纵向缝观察的长度,可给定为例如约20mm至约30mm。
用以所述技术问题的一个可行解决方案还在于,两个工作面在其自钳颚的自由端朝向旋转轴线的走向中分别具有齿,所述齿的齿顶具有朝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定向,其后设有同一工作面中的其他齿,所述齿的齿顶具有朝向钳颚的自由端的定向,反之亦然,其中,进一步地,齿的分别朝向相反方向的组对置地构造在第一或第二工作面上。
根据所提出的齿组的定向,有利地将转矩传递至夹在钳颚之间的工件,例如,圆形销。该工件可在一个工作面的区域中通过一个或多个朝向钳颚的自由端的齿而得以夹持,在另一工作面的区域中通过一个或多个朝向旋转轴线的齿而得以夹持。更优选地能以改良的方式将转矩传递至工件,具体方式在于,该工件在一个工作面的区域中夹持在两组具有不同定向的齿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在另一工作面的区域中必要时通过指向所选旋转方向的齿顶进行夹持。
角平分线涉及在通过钳口观察纵向缝时齿两个齿面之间的角度。在其观察中,所述齿面优选地可直线延伸。但是,所述齿面还可具有凸曲率或凹曲率。在弯曲的走向中,自齿顶至齿根的几何上的直线对于角平分线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若未给定齿根,则还可将两个相邻的齿之间的最深点用作为齿根。若自齿顶出发,首先设有齿面的平直部段,然后,该平直部段过渡至一曲率部,则就限定用于角平分线的角度而言,还可仅采用齿面的该平直部段。
就包括具有齿部的钳口的钳子而言,用以达成该目的的一个可行解决方案在于,自钳口的工作面的自由端朝向旋转轴线观察,在钳口的第一工作面中,首先构造有第一组齿,其中,所述齿的相应的角平分线自其齿顶出发背离钳口而倾斜延伸至钳颚的自由端,其后设有第二组齿,其中,其相应的角平分线倾斜延伸至钳口的铰接侧端部,其后设有第三组齿,其中,其相应的角平分线又倾斜延伸至钳颚的自由端。
前述的第一组并非必须为钳口的绝对的第一组。在任何情况下,在所定义的第一组后邻接有根据前述技术方案的第二及第三组。
自钳颚的工作面的背离旋转轴线的自由端或钳颚的自由端出发,优选地在第一工作面上沿其纵向延伸相继设置至少三组齿,其中,相邻的组在角平分线的延伸度及倾斜度方面具有所述齿的不同的定向。
更优选地,在相对置的第二工作面上还构造有相应的齿组,优选地还在与第一工作面的齿组相对置之处成组地构造相应的齿组。就通过钳子以夹持的圆形部件或多边形结构而言,当相应的齿或齿组同时作用于该部件上时,特别给定一对置位置。相对于穿过钳口的贯穿平面的总长度,另请参见以下说明,例如可给定具有可能最大直径的部件,而其直径相当于所述的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或一半。
相对于一个平面,例如,相对于钳子的纵向中间面,但任何情况下相对于钳口的贯穿平面,在钳口区域中还可以产生角平分线与对该平面的垂线之间的锐角。还可相对于贯穿平面,在钳口区域中产生角平分线与对该贯穿平面的垂线之间的锐角。在此情况下,该贯穿平面例如前述技术方案中已知的钳子那样,可垂直于纵向缝的纵向中心线而定向,其中,铰接销是可位移的以调节钳口宽度,或者该贯穿平面还可延伸成使得旋转轴线在该平面内延伸。此外,可选择此种贯穿平面的定向,使得在闭合钳口的过程中,在该贯穿平面中实现工作面的构造在自由端的区域中的区域的第一次接触。
所述贯穿平面可与已述的纵向中间面重合,但还可与其不同。
所述的几何上的纵向中心线沿铰接销的在纵向缝中的调节方向给定。对此,其垂线可在纵向缝的延伸度内与纵向中心线相交,此外,还可在纵向中心线的突出于纵向缝的边界的假想延长部的区域相交,而贯穿平面沿该垂线延伸。
纵向缝还可弯曲延伸,铰接销则可在该纵向缝中进行调节。在此种情况下,纵向中心线还是弯曲的,通常作为具有相对较大的直径的圆的圆周部。在此情况下,在其交点中实现相对于纵向中心线的切线的垂直。
在此情况下,自由端为钳颚的区域,该区域优选地在钳口的沿钳颚的纵向延伸形成的中心的背离旋转轴线的一侧形成。此外,该自由端可通过在钳子闭合位置中钳颚的朝钳颚端部的方向邻接钳子的齿状钳口的其他工作区域而给定。所述其他工作区域还可是齿状的,但作为替代方案,还可例如以光滑表面的方式构成。
工作面的在钳颚的自由端中的第一次接触,可通过例如两个钳颚的齿顶彼此直接紧贴而实现。在此情况下,还可利用该第一次接触同时达到钳子闭合位置。该第一次贴靠还可仅通过两个工作面的一个或多个齿朝贯穿平面的方向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一次且同时发生的接触以实现。
在闭合钳口的过程中,若假设其贯穿平面已贴靠在一个工作面上,则该工作面可将该贯穿平面移动一程度,直至在第一次接触的同时还与另一工作面发生所需的接触。在此情况下,在以下考虑中,该贯穿平面的位置在想象上似乎已被冻结。针对贯穿平面的援引相应地始终要结合冻结状态以理解。
上述或上述第一次接触与钳口的齿有关,而所述齿位于钳口的与钳颚的自由端相关的前部区域。相对于穿过钳口的贯穿平面的总长度,该区域相应地优选为自由端所对应的总长度的前半部分。
还可以由齿部的包络面实现贯穿平面的第一次接触,而所述包络面在前述视图中表示为以直线延伸的方式将所述齿顶连接在一起的轮廓线。此点特别是可能在齿状工作面中产生于自由端的区域中,所述齿部在钳口闭合位置中彼此啮合。在此情况下,相应地在到达闭合位置的前通过自由端的区域中的工作面实现贯穿平面的初次接触,其中,进一步地,相关的工作面的在贯穿平面中的接触还能以点状或面状的方式实现。
首先,在不考虑贯穿平面的情况下,优选地,自钳口的工作面的自由端朝向旋转轴线观察,在钳口的第一工作面中,首先构造有第一组齿,其中,给定了位于垂线与旋转轴线之间的锐角,其后设有第二组齿,其中,给定了位于垂线与钳口的工作面的自由端之间的锐角,其后设有第三组齿,其锐角又在垂线与旋转轴线之间给定。
有利地,相对于工作面的纵向延伸而产生了齿定向的至少两个变化,其中,第一组的齿通过角平分线的所描述的定向—朝钳口的方向观察—趋向于于朝向旋转轴线的方向,第二组的齿则倾向于朝向工作面的自由端的方向,第三组的齿又倾向于朝向旋转轴线的方向。
所述锐角的值可为大约0.5度至大约60度或更大,优选为大约1度至大约50度,其中,在一个组内优选地可存在例如大约5度至大约25度之间或大约30度至大约45度之间的角度范围,而在另一组内则例如存在大约3度至大约20度之间或大约25度至大约50度之间的角度范围。
在相对置的工作面上,还构造有两组齿,其在齿定向上具有如前所述的变化。在此情况下,相对置的第二工作面的一组还可包括多个齿,使其与第一工作面的多个组(例如,两组)相对置。
通过两个工作面的齿组的所选择的定向,可在钳口中产生不同的作用区域,而通过所述作用区域例如在一个区域中,在使用一组或两组相邻的相应定向的齿的情况下,有利地向左旋转工件,例如螺栓,并且,将另一区域与该区域错开,以有利地实现向右旋转。通过所提出的齿组的交替定向,与已知技术方案相比,可传递较大的转矩。能以在操作技术方面有利的方式,实现齿与工件的一定程度的锁紧,其中,在旋转过程中,在相同的施力下,在脱离作用于工件的摩擦配合的作用的前,可通过工作面的齿传递与已知的解决方案相比为较大的作用力。
就转矩的传递及旋拧方向而言重要之处在于,两个工作面的相对置的齿作用于工件上。
此外,就包括具有齿部的钳口的钳子而言,根据另一发明构思,用以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相对于所描述的轮廓线,每条轮廓线在任何情况下均具有两个彼此邻接的子部段,而所述子部段朝向钳口相对彼此形成170度或更小直至例如100度的角,而且,所述子部段与另一轮廓线的子部段相对置,而所述子部段朝向钳口相对彼此形成170度或更大直至例如190度的角,而且,每条轮廓线均包含两个子部段,所述子部段沿同一方向观察相对彼此形成190度或更大的角。
通过所提出的渐尖的齿的布局及定向,以实现在操作技术方面有利的钳口设计。因此,优选地两个工作面的轮廓线总体上能以正弦形状的形式伸长,相应地相对于钳口的侧视图具有波谷及波峰以及形成于波谷与波峰之间的拐点。相对于贯穿平面,一个工作面的轮廓线的波谷优选与另一工作面的轮廓线的波峰相对置。
如前文结合齿的角定向所描述的那样,由此可有利地在一个钳口内形成一个区域,该区域例如适于以向左旋转的方式作用于螺栓或销等,并且沿钳子的纵向延伸观察,为此错开了用于以向右旋转的方式作用于例如螺栓或销的另一区域。
前述轮廓线优选地在侧视图或钳口区域的横截面中通过齿顶的直线连接而产生,而在该横截面中,钳腿的几何上的枢轴显示为点。
就角平分线及轮廓线而言,所描述的特征还可同时在钳口上实现。
前述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自身即发明本质所在,但还可任意相互组合,其中,进一步地,一个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可与另一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或数个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此外还可仅与其他独立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数者的个别特征组合。
在其他已知类型的钳子中,例如,在特别是组合钳(参见例如WO 2017/134074A1或US2019/00392141,例如,参见图11)或水泵钳(参见WO 2008/049850A1或US2010/0064861A1)中,钳口中的齿状工作面的齿的设计方案相关特征也可以实现。
下文将对本发明的更多特征进行说明,其中还在附图描述中加以阐释,通常通过与权利要求1和/或另一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或者与其他权利要求的特征的优选配合以进行说明。但是这些特征还可与权利要求1和/或另一独立权利要求的个别特征配合,或者各自独立地具有意义。
因此,根据在穿过的及被穿过的钳腿的进行调节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相对于手柄侧的钳腿部段自较小的钳口张开度调节至较大的钳口打开宽度的过程中,至少可首先实现钳腿部段的面积较大的重叠位置。钳腿部段的整体缩减的区域优选地在每个钳口宽度位置中始终提供臂部相对彼此的良好支撑。提高了钳子的可操作性。在钳口张开度较大的情况下,优选地甚至增强该区域的缩窄的效果。根据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朝横向于钳腿部段的中心线的方向观察,其重叠位置程度可随着张开度的增大而增加。相应地,在张开度较大的情况下,钳腿部段相对彼此形成了增大的支撑面。可有利地通过在钳腿的重叠位置区域中对两个钳腿施加手指压力,以实现对钳口的较大张开度的调节,从而辅助朝向彼此的位移。
若超出与可调节的最小钳口张开度不相当的钳口张开度,则钳腿部段的重叠位置面积必要时又可能会随着钳腿的进一步位移而进一步减小,以占据较大的钳口张开度。因此,在解除长孔中的锁定之后,随着钳腿的位移,可进一步地自具有最小钳口张开度的位置移动至具有尽可能最大的钳口张开度的位置会经过钳口打开区域,其中,实现了钳腿部段的最大的重叠位置面积。
在优选技术方案中,在钳子的每个钳口打开位置中实现钳腿部段的至少部分的重叠。
在调节至较大的钳口张开度时,进而特别是在自最小钳口张开度出发朝较大钳口张开度的方向调节钳子时,钳子的宽度优选地还可自闭合的钳子出发,在重叠位置区域中首先减小。在此情况下,在尽可能大的重叠位置的情况下,给定了钳子在前述钳腿部段的区域中的最小的宽度。
在如此缩窄的区域中的宽度更优选地在每个钳口张开度中(特别是相对于钳口闭合位置而言)远小于在钳颚的区域中以及更优选地在钳腿的区域中沿相同方向观察的宽度。因此,前述钳腿部段的区域中的最大宽度例如进一步可相当于钳颚或钳腿的区域中的宽度的大约0.3至0.8倍,必要时还为该宽度的0.4至0.6倍。由此,在钳腿部段的区域中实现所描述的束腰结构。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固定的钳腿可具有适于压力操纵铰接销的凹坑,其中,铰接销轴线优选相对于几何上的凹坑中轴线而偏心布置。通过凹坑以实现有利的手指支撑,特别是拇指支撑,用以进一步有利地操纵铰接销。优选地朝凹坑底部的方向线性地移动铰接销,以便解除齿部啮合。
在此情况下,铰接销轴线可沿钳口的调节方向相对于凹坑中轴线而错开。在此可产生相对于前述纵向中间面的错位度。铰接销轴线的错位布局有利地有助于钳子的整体的细长结构形式。
钳颚还可具有配设有齿部的工作区域。该齿部可为前述类型的齿部。
工作区域可相对于钳口的纵向延伸朝向钳顶而加深,以便在钳子或钳口闭合时,在钳口的前视方向中保留开口。相应地,在钳口的区域中设有端侧的夹持开口,其优选具有齿形轮廓。因此,例如还能以操作技术上有利于的方式利用所提出的钳子在正面夹住物体,并例如旋转该物体。
就钳口的特定设计而言,特别是就有利的转矩传递而言,根据一种改良方案,可相对于第一工作面的齿的设计及布局,邻接第三组齿而设置第四组齿,其中,所述齿的相应角平分线倾斜延伸至钳口的铰接侧的端部。
因此,第四组齿之处于角平分线与相对于该平面的垂线之间的锐角、朝钳口的方向观察、给定在垂线与钳口的工作面的自由端之间。
与第三组齿相比,由此进一步改变该第四组的齿定向,以便在第一工作面的长度范围内优选地设置四组齿。朝钳口的方向观察,第一组及第三组的齿的齿顶优选趋于朝向旋转轴线,而第二组及第四组的齿的齿顶则优选趋于朝向第一工作面的自由端。
具有基本上趋于同向的齿的两个组沿工作区域的纵向通过趋于相对此朝向相反的方向的齿组间隔开来。
趋于朝向相同方向的组的齿的锐角,例如,第一组及第三组,或第二组及第四组,基本上可为相同,或可在基本上相同的取值范围内变动。就此而言,具有基本上相同方向的齿的两组的锐角还可具有不同的取值范围,例如,一组具有锐角的大约5度至大约25度的取值范围,另一组则具有例如大约30度至大约45度的取值范围。
所述取值范围还可部分地重叠。因此,一个取值范围例如可在大约5度至大约35度之间,而相同方向的齿的另一组的取值范围例如可在大约30度至大约45度之间。
具有角平分线的特定的定向或相对于平面的角定向的齿组优选彼此对置。在此情况下,相对于所述组在所描述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完全或还仅部分地覆盖其相对组的例如三分之一或更多、直至覆盖例如三分之二或更多。第一工作面的齿顶趋于朝向旋转轴线的方向的齿的组,可相应地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工作面的齿顶也趋于朝向旋转轴线的方向的齿的组相对置。
就对置位置而言,齿顶可相对于垂线而穿过平面彼此错开布置。两个工作面的齿可“插空地”布置,其中,垂直于平面观察,第一工作面的齿的齿顶的布局基本上朝向第二工作面的两个齿之间的齿根的方向。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钳口的第二工作面中设有第一组齿,其中,所述齿的相应角的平分线自齿顶出发背离钳口而倾斜延伸至钳颚的自由端,其后设有第二组牙齿,其中,相应的角平分线倾斜延伸至钳口的铰接侧端部。
在钳口内观察,由倾斜所引起的第二工作面的第一组的锐角可分别给定在垂线与旋转轴线之间,并且,就同一工作面的第二组而言,给定在垂线与钳口的工作面的自由端之间。
第二组齿更优选地可具有两个分组的齿,第一分组具有较小的倾斜度或较小的锐角,第二分组具有较大的倾斜度或较大的锐角。
第二组齿优选地对应于第二工作面的朝向旋转轴线的端部区域。在将该第二组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分组时产生优选的布局,其中,具有较小倾斜度或较小锐角的分组可朝向第二组的到达第二工作区域的第一组的过渡区域,而该第一组基本上朝向自由端。
一个分组可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齿。
第二分组的较大的锐角的值还可优选地相当于第一分组的较小的锐角的值的大约1.5倍至100倍,进一步例如相当于该值的大约3倍至50倍。
因此,第二组的第一分组在第二工作面的区域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例如可为大约0.5度至最高10度,进一步例如可为大约1度至大约5度,并且,邻接的第二分组的锐角的取值范围例如可为大约10度至大约45度,进一步例如可为大约15度至大约40度。
特别是就齿而言,角平分线基本上还可在两个连续的组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与垂线重合,使得其间不存在角,或者形成零度角。
根据优选的改良方案,可在钳口的朝向钳颚的自由端的前部区域以及朝向旋转轴线之后部区域中,由第一或第二工作面的一个或多个沿相反的方向相对置定向的齿夹持圆形销,其中,不同组的齿的齿分别在该前部及后部区域中与圆形销啮合,其中,进一步地,该圆形销在该后部区域中能由两个分别对应于相对置的工作面中的一个工作面的、齿顶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齿夹持,并且,在前部区域中也能由两个分别对应于相对置的工作面中的一个工作面的、齿顶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齿夹持。
针对此种圆形销的可能的直径,参阅前述实施方案。
用于在前部及后部区域中对如圆形销的类的工件进行双重夹持的工作面的前述的齿更优选地沿相反的方向定向。因此,对应于后部区域的第一工作面的齿,可进一步地与对应于前部区域的第二工作面的齿相同的方向倾斜。
此外,若圆形销具有针对圆形销在前部区域或后部区域中的上述夹持要求约为10度的钳口开口的直径,则无论如何可对圆形销进行双重夹持。
此外,还能以钳口的其他张角实现此种夹持,例如在钳口张开度高达30度或45度的情况下实现此种夹持,此外,优选地还在小于10度的打开位置中实现此种夹持,此点进一步与钳口的例如直至钳口完全闭合的位置的整体设计有关。在此情况下,相应的钳口开口与工件(如,圆形销)的直径以及钳口中的夹持位置有关,进一步地与是否在钳口的远离铰接的前部区域中或在靠近铰接之后部区域中对工件进行夹持有关。与具有相同直径的圆形销在后部区域中的布局相比,将圆形销布置在钳口的前部区域的可能需要较小的钳口开口。
有利地,齿顶的定向可通过相应的齿的齿面的不同的长度以预设,其中,在朝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定向中,较长的齿面构造在齿顶的背离旋转轴线的一侧上,而且,在齿顶的朝向钳颚的自由端的定向中,较长的齿面构造在齿顶的背离钳颚的自由端的一侧上。
在旋转轴线被显示为点的视图中,齿面在齿顶两侧自齿顶出发延伸至齿根,齿根中设有至下一齿及其齿面的过渡部。
此外,上文及下文所给定的范围或取值范围或倍数范围还包括关于公开内容的所有中间值,特别是相应尺寸的1/10的步进,必要时还可是无量纲的。数据0.5至3倍例如还包括0.6至3倍、0.5至2.9倍、0.6至2.9倍等公开内容,170度或更小的公开内容还包括169.9度或更小等公开内容,5度至25度的公开内容还包括5.1度至25度、5度至24.9度、5.1度至24.9度等公开内容。所述公开内容一方面可用于自下方和/或上方限定上述范围限制,但作为替代或补充方案,还可用于公开给定范围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异值。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附图阐述本发明,但是所述附图仅示出实施例。仅参照一个实施例进行阐述的部件,若其在其他实施例中因该实施例所公开的特征而未被其他部件所代替,则此部件对于该其他实施例而言则作为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部件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为所述类型钳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立体图;
图2为钳子的视图;
图3为图2中箭头III所指的钳子的侧视图;
图4为钳子的后视图;
图5为图2中的区域V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箭头VI所指的钳子的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区域VII的放大图;
图8为图2中的区域VIII的显著放大图;
图9为对应于图8的钳口的放大图;
图10为图9中的区域X的放大图,而其中仅以点划线示出钳颚中的一个;
图11为对应于图10的示意图,但其中仅以点划线示出另一钳颚;
图12为图9中的区域XII的放大图,而其中仅以点划线示出钳颚中的一个;
图13为对应于图12但其中仅以点划线示出另一钳颚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图4中的线XIV-XIV的放大剖面图;
图15为基本上对应于图14的视图,其关于用于解除卡锁的铰接销位置;
图16为根据图3中的线XVI-XVI的剖面图;其关于钳子的最小钳口张开度;
图17为根据图16的剖面图,其关于钳子的平均钳口张开度;
图18为对应于图16而关于钳子的最大钳口张开度的另一剖面图。
图19为在将工件夹持在前部钳口区域中时对应于图5的示意图。
图20为在将工件夹持在后部钳口区域中时对应于图19的示意图。
图21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钳子的视图。
图22为图21中的区域XXII的放大图。
图23至图26为替代性的钳口的基础形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结合图1至图4对安装钳和/或夹钳的形式的钳子1进行图示与描述。
在图21及图22中示出此种形式为常规的组合钳的钳子1。
钳子1具有两个在铰接销2中与铰接销轴线x交叉的钳腿3和4。其中,根据所示实施例,钳腿3作为固定的钳腿,钳腿4作为可动的钳腿,该可动的钳腿可相对于固定的钳腿3围绕铰接销轴线x枢转,以打开及闭合在钳腿3和4的钳颚5与6之间形成的钳口7。
钳颚5和6形成于铰接销2一侧的钳腿3和4上,而钳腿3和4的背离于钳颚5和6的部段则形成了手柄部段8及9。
根据图1至图13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固定的钳腿3可在与可动的钳腿4交叉的区域中以叉形的方式设计,用以在两侧包围住在为此而产生的槽口10的区域中贯穿固定的钳腿3的可动的钳腿4。
铰接销2容纳在固定的钳腿3的叉状部段11中的孔状的容纳部12中,并穿过在可动的钳腿4的交叉区域中的纵向缝13,并且穿过在固定的钳腿3的另一叉状部段15中的(在孔状的容纳部12的轴向延长部中进一步形成的孔状的)开口14。
纵向缝13具有沿着纵向中心线50的延伸部S,当钳子1闭合时,例如图2所示,该延伸部优选横向于钳腿3和4的手柄侧的定向而延伸,因而更优选地总体上横向于钳子1的纵向延伸L而延伸。
纵向缝13还优选地可沿至少一个纵向边缘、更优选地沿两个纵向边缘构造有齿部16,用于与构造在铰接销2的壁部外侧上的对应齿部17配合作用。
对应齿部17自插入叉状部段11的容纳部12中的铰接销底部19出发,在铰接销2的延伸度的大约一半的范围内沿铰接销轴线x的方向延伸,从而,在例如图14及图16中图示的铰接销2的基本定向中,形成铰接销2与纵向缝13之间的齿部啮合。
在该基本定向中,铰接销2优选通过弹簧而负载,例如,通过板簧18而负载。在此情况下,板簧18还优选地可锚定在固定的钳腿3的叉状部段11的区域中,并利用其自由端以作用于铰接销底部19上,使得铰接销2朝齿部啮合的方向止挡限制地负载。
在该基本定向中,铰接销2在形成碟状的操纵凸部20的情况下,进一步突出于构造在叉状部段15中的另一开口14中的轴向朝外的开口缘边。
板簧18优选以自位于铰接销的对应的端部上的在一端处给定的支撑区域、铰接销底部19出发朝向覆盖区域的方式布置,并且在该覆盖区域中固定在固定的钳腿上。
可以在叉状部段15中围绕叉状部段15中的前述开口14形成圆顶状的凹坑39。在操纵铰接销2时,该凹坑39优选以拇指凹坑的形式使用。
平行于铰接销轴线x的凹坑中轴线y优选相对于铰接销轴线x偏心布置,其中,更优选地沿钳口7的通过纵向缝13的定向而给定的调节方向r实现相关的错位。如此便能产生相关的错位度a,其可大致相当于销直径的0.3至0.8倍,进一步大致相当于销直径的0.5倍(参见图2)。
为了改变钳颚5和6之间的钳口张开度w,铰接销2首先必要时克服板簧18的复位力以沿轴向移动,从而解除与纵向缝13的齿部啮合。为此,同样优选地,铰接销2可在操纵凸部20的区域中承受压力载荷,例如,通过拇指操纵。在图15中图示的铰接销2的已轴向移动位置中,齿部啮合被解除,并且能够实现可动的钳腿4相对于固定的钳腿3沿调节方向r的线性移动。
在铰接销2的已移动位置中,铰接销底部19可朝铰接销轴线x的方向移动至与叉状部段11的对应的表面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铰接销2相应地利用背离操纵凸部20的端部而自容纳部12突出(参见图15)。
图16至图18示出具有不同的经调整的钳口张开度w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钳子1,其中,图16示例性地示出最小可能的钳口张开度w,图18示出最大可能的钳口张开度w,而图17则示出中间位置。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技术方案中,沿钳子1的纵向延伸L观察,在交叉的叉状部段11及15与所述叉状部段的手柄部段8及9之间设有钳腿部段21及22,其特别是在如图16所示的钳子闭合位置中具有基本上沿相同方向的走向。在钳子的闭合位置中,所述钳腿部段21及22优选基本上彼此平行延伸,更优选地平行于居中地穿过钳口7的纵向中间面E而延伸。该纵向中间面E均匀地穿过两个钳腿3、4,特别是在钳腿部段21及22的区域中。
沿钳子1的纵向延伸观察,钳腿部段21及22基本上由相对置于所述部段而产生的加宽部所界定,例如在手柄侧由曲拐区域40或41所界定,而在相对置侧则由形成具有纵向缝13或叉状部段11及15的钳头42的加宽部所界定(特别是参见图16)。
在所述钳口闭合位置中,限定钳腿部段21的缘边43和44优选垂直于纵向缝13或调节方向r,更优选地彼此平行,此外,还优选平行于钳腿部段22的其他的缘边45及46。
在覆盖区域U(为清楚起见,参见图16至图18中的阴影区域)中,穿过的可动的钳腿4在两侧由被穿过的固定的钳腿3所覆盖。覆盖基本上设定在钳腿部段21及22的区域中。
覆盖区域U的沿钳子1的纵向延伸L的方向总体观察的长度d,可大致相当于铰接销2的在纵向缝13中横向于钳腿部段21及22的纵向而产生的可能的调节度f的2至4倍。位于可动的钳腿4的缘边45与固定的钳腿3的缘边44之间(参见图16)、或视具体钳口宽度而定为位于固定的钳腿3的缘边43与可动的钳腿4的缘边46之间(参见图17及18)的覆盖区域U中的宽度g,可大致相当于铰接销2的在纵向缝13中横向于钳腿部段21及22的纵向而产生的可能的调节度f的0.5至2倍。此外,覆盖区域的宽度g可大致相当于其相关的长度d的1.5至4倍。
无论如何,覆盖区域U的宽度g首先可自较小的钳口张开度w至较大的钳口张开度w增大,例如图16所示的最小钳口张开度w至图17所示的可调节的钳口开口的中间位置,在可能的中间位置中,可给定钳腿部段21及22的至少大致完全的覆盖。与此相反,在钳子1的所有的钳口张开位置中,就相应钳口闭合位置而言,长度d至少大致相同。
随着覆盖宽度g的增大,钳子1的在钳腿部段21及22的区域中的宽度h相应地减小。因此,就此而言,优选在钳口闭合位置中实现最小的宽度尺寸,而该宽度尺寸大致可相当于长度d的0.4至0.6倍,进一步可大致相当于该长度的0.5倍。在钳腿部段21及22仅部分地覆盖的情况下,可能的最大宽度h例如还可相当于钳腿部段21及22的前述长度d的0.6至0.9倍,进一步大致相当于前述长度的0.75倍。
总体而言,特别是在钳腿部段21及22的区域中形成钳子1的细长的结构形式。钳腿部段21及22优选地在每次的钳口宽度调节中、退回在钳颚5和6构造之后。在每次的钳子宽度调节中,钳子1在钳颚5和6的区域中垂直于纵向中间面E观察的宽度尺寸k(就钳口闭合位置而言)相当于覆盖区域U中的钳腿部段21及22的区域中的沿相同方向观察的宽度h的至少1.3倍至约2倍。
钳颚5和6具有工作面23及24,在图1至图1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作面分别仅由齿部25及26形成。如图2所示,在钳子闭合位置中,在所述齿部25及26之间设有钳口7的钳口开口27。
每个齿部25及26均由朝钳口7的方向呈渐尖状的多个齿28所构成,而所述齿的齿顶29或在所述齿28之间形成的齿谷30基本上朝形成旋转轴线的铰接销轴线x的方向延伸。
在图2所示的最小的钳子闭合位置中,钳口7留下了横向于且沿纵向中间面E而延伸的钳口开口27,齿部25、26的齿28则伸入该钳口开口中。在此情况下,在旋转轴线x为点状显示且纵向中间面E被显示为线的视图中,钳口7首先在纵向中间面E于两侧由钳颚5、6的工作面23、24所界定。此外,钳口还具有贯穿平面D,参见图5中的放大图,该贯穿平面可与纵向中间面E重合,但并非必须重合。在该实施例中,若在以所定义的方式形成贯穿平面D后,进一步闭合钳口,则与纵向中间面E一致。
在所示实施例中,在钳口7处于图5所示放大图的位置中的情况下,贯穿平面D相对于工作面23、24大致居中地在钳颚5、6的自由端上延伸。但是最终,就延伸度而言,仅上下文仍将加以阐明的规则较为重要。在此情况下,贯穿平面D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钳口7尽可能闭合时,该贯穿平面以相对于纵向缝13的纵向中心线50成直角的方式延伸,其中,产生了贯穿平面D与纵向中心线50的交点P(参见图5)。
在根据图21及图22的实施方式中,旋转轴线x优选在贯穿平面D中延伸,参见图21的放大图,并且,在该实施例中,该旋转轴线还与纵向中间面E重合。
本申请中所述的贯穿平面D的最大长度涉及的是自钳口开口27的铰接侧的端部至齿第一次接触之处的尺寸A,对此还参见图5的放大图。
此外,贯穿平面D的自交点P出发的定向选择成为:在该贯穿平面D处,在闭合钳口7的过程中,实现两个钳颚5和6的自由端48中的两个工作面的同时第一次接触,例如,自旋转轴线x出发观察,通过位于钳颚的邻接于钳口7的端部区域中的齿顶。优选地,可在到达钳口闭合位置的前实现第一次接触。图5中的放大图标出了接触位置,其与在其他情况下示出的图5中的闭合位置相反。通过每个钳颚5和6的至少一个齿实现贯穿平面D的线状接触。
例如参照图9所示的钳子1的侧视图,齿顶29在两侧设有齿面47及47’,而所述齿面背离齿顶29而引入齿谷30中。在视图中平直延伸的齿面47及47’相对彼此形成一个角度。在图10至图13的显著放大图中(其中,为清楚起见,仅以点划线的方式示出一个钳颚),在齿28的齿面47及47’的中间绘有角平分线Q,其分别相对于在与角平分线Q相同的点处与齿顶29相交且横向于贯穿平面D而定向的垂线N(在角平分线Q在钳口7内延伸的区域中)形成锐角δ或ε。
特别是自图9、图11及图13可以看出,在钳颚5上设有两组G5及G6的齿28,其具有相应的锐角δ或ε的不同的定向。自钳颚5的背离旋转轴线或铰接销轴线x的自由端48或相关工作面23出发朝向铰接销轴线x观察,在第二工作面23中构造有第一组G5齿28,其锐角δ在垂线N与铰接销轴线x之间构成。
该组G5齿28的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背离钳口7朝钳颚5的自由端48的方向升高地倾斜。
该组G5中的齿28的锐角δ例如可为大约20度至大约50度,进一步例如可为大约25度至大约40度。
参照侧视图,钳颚5的第一组G5的指向钳口7的齿顶29在钳口7内朝铰接销轴线/旋转轴线x的方向定向。实现了齿28的朝铰接销轴线/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相应的后掠结构(Pfeilung)。
在此情况下,从自由端48出发,齿顶29的距贯穿平面D的垂直距离b在组G5内逐步增大。因此,根据所示实施例,从自由端48开始,距离b可自一个齿至另一齿大致倍增。
邻接组G5的是第二组G6,其具有齿28,其锐角ε分别产生于垂线N与自由端48之间,或者说垂线N与角平分线Q之间,这些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背离钳口7地、朝铰接销轴线x的方向下降地倾斜地延伸。
同样优选地,第二组G6又可划分为两个分组G6-1及G6-2。与第一组G5邻接的分组G6-1的锐角ε被选择为远小于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邻接该分组G6-1的分组G6-2的锐角ε。相应地,在分组G6-1的区域中,向下倾斜度与在分组G6-2中相比较小。
因此,例如就第二组G6的第一分组G6-1而言,可以给定大约0.5度(或更小,最小可能接近0度)至大约10度之间的锐角,进一步例如给定大约1度至大约5度之间的锐角,而且,就第二分组G6-2而言,锐角ε例如在大约10度至大约45度之间,进一步例如在大约15度至大约40度之间。第二分组G6-2的角度ε可相应地相当于第一分组G6-1的锐角ε的大约1.5倍至大约100倍,进一步例如相当于大约3倍至大约50倍。
自第二组G6的紧邻第一组G5的齿28或第一分组G6-1出发,齿28的距贯穿平面D的垂直距离b可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此情况下,第二组G6的紧邻第一组G5的齿28的距离b可选择为比第一组G5的朝自由端48的方向紧邻第二组G6的齿28的距离b大1.2至1.7倍。
朝第二组G6的朝向旋转轴线x的最后一个齿28的方向,其相应的距离b可自一个齿至另一齿减小为在同一组G6的朝自由端48的方向紧邻的齿28的距离b的大约0.5倍至大约0.8倍。
相对于钳颚5的工作面23,从自由端48出发朝向旋转轴线x,首先可在组G5的区域中产生几乎连续增大的距离b,而后利用过渡至第二组G6以产生优选地几乎连续减小的距离b。
参照侧视图,钳颚5的第二组G6的齿顶29朝向自由端48,由此实现了齿28的朝钳顶34的方向的相应的后掠。
根据所示实施例,在钳颚6的工作面24中,优选地有四组G1至G4的齿,所述齿在工作面24的纵向延伸L中,从自由端48出发朝铰接销轴线/旋转轴线x的方向,自组G1开始接连串联有组G2及G3直至组G4,其中,借助每个组变换以实现锐角δ及ε的定向的变换或朝自由端或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倾斜度的变换(特别是参见图9、图10及图12)。
组G1及G3的锐角δ可分别在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调节,而在组G2及G4中,则形成了垂线N与自由端48之间的锐角ε。相应地,在组G1及G3中,角平分线Q背离钳口7朝向自由端而倾斜,而在组G2及G4中,角平分线Q朝向旋转轴线x而倾斜。
组G1的齿28的锐角δ例如可为大约5度至大约30度,进一步例如可为大约10度至大约20度左右。与组G1相比,组G3中的锐角可选择为至少部分地较大。就此而言,可在组G3中选择例如在大约20度至大约60度之间、进一步例如在大约30度至大约45度之间的锐角δ。
组G2中的齿28的锐角ε可以在与针对第一组G1的锐角δ所描述的相同范围内移动,但是该锐角ε产生于垂线N的与角δ相对置的一侧上。与组G2相比,组G4中的锐角可选择为至少部分地较大。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可产生组4的锐角ε的取值范围,如相关于组G3的锐角δ所描述的那样。
如图所示,还可形成两个区域C1及C2,其分别由具有锐角δ的组及具有锐角ε的相邻的组所构成,所述两个组的锐角δ及ε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取值范围。因此,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区域C1由组G1及G2构成,第二区域C2由组G3及G4构成。
还可看出,区域C2中的距离b,即,组G3及G4的区域中的距离b,基本上选择为大于第一区域C1中的距离。
相对于另一钳口5的工作面23,在钳口7的自由空间中产生了齿顶29与贯穿平面D之间的距离b,而在相对置的工作面24的区域中,特别是在第一组G1的区域中,则与此相对地,因相应的齿28延伸超过贯穿平面D而产生了负距离b。在此情况下,自齿顶28朝齿谷30的方向相应地产生了沿齿28内的垂线N所测得的距离b。
在此情况下,其距离尺寸相当于齿28的凸出于贯穿平面D的悬凸度,其中,此种凸出于贯穿平面D的自由的悬凸度必要时还可仅在图9中所示的钳口闭合位置中的最小的钳口张开度中实现。
此种悬凸度(距离b)优选在较小的1/10mm的范围内,例如,在不超过0.5mm的范围内。
特别是,从第一组G1至第二组G2的过渡部出发直至组G3至组G4的过渡部组观察,组G2及G3的齿28以及必要时第四组G4的紧邻第三组G3的齿28的距离b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逐步增大。在此情况下,第二组G2内的齿与齿之间的增大在数值方面可大于第三组G3内的齿与齿之间的增大。
因此,在第二组G2的区域中,齿与齿之间的相应的距离b的增大是同一组G2的朝自由端48的方向紧邻的齿28的距离b的约1.5倍至约2倍。第三组G3中齿与齿之间的距离b可增大同一组G3的朝自由端48的方向紧邻的齿28的距离b的约1.2倍至约1.5倍。
优选地,基本上仅在第四组G4的区域中实现距离b的逐步减小。在此情况下,自第三组G3至第四组G4的过渡部出发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观察,其相应的距离b在齿与齿之间减小了同一组G4的朝自由端48的方向紧邻的齿28的距离b的约1.5倍至约2.5倍。
参照侧视图,钳颚6的第一组G1及第三组G3的齿顶29朝向铰接销轴线x的方向定向,由此产生了齿28的朝手柄部段3和4的方向的相应的后掠。而参照侧视图,第二组G2及第四组G4的齿顶29则朝向自由端48的方向。相应地产生了齿28的朝钳顶34的方向的后掠。
两个工作面23及24或两个钳颚5和6的具有特定的角定向(角δ或ε)的若干组齿28,相对于纵向中间面E或贯穿平面D至少部分地相对置布置。相对于所述组的沿垂线N在纵向中间面E或贯穿平面D上的垂直投影,优选地针对第一工作面24的组G1及第二工作面23的组G5产生部分的重叠,而第二工作面23的组G6则与第一工作面24的组G2及G4的同向的齿28以及具有沿相反方向定向的齿顶29的第三组G3重叠。特别是在如图9所示的钳口闭合位置中,更优选地采用两个工作面23及24的齿顶29的沿着贯穿平面D的错位布置。因此,在相对于纵向中间面E的优选的垂直投影中,一个工作面的齿顶29基本上与另一工作面的齿谷30相对置。
参照图8的钳子1的侧视图或例如图16的剖面图(在该侧视图或该剖面图中,铰接销轴线x被显示为点),在两个基本上沿着纵向延伸L而接连设置的齿顶29之间,轮廓线Z及Z’可以构成直线形地伸展的子部段T,而该轮廓线将每个齿部25及26的齿顶29连接在一起。
总体而言,可分别产生波状的轮廓线Z或Z’,自钳口开口27出发向外观察,其具有波峰31及波谷32,其中,大致相对纵向中间面E或贯穿平面D成镜像,一条轮廓线Z、Z’的波峰31优选基本上与另一轮廓线Z、Z’的波谷32相对置。
在轮廓线Z或Z’的自波峰31至波谷32的过渡中设有过渡部33。
因此,无论如何,在波峰31的区域中均会产生轮廓线Z或Z’的两个彼此邻接的子部段T,其相对彼此和朝向钳口7形成170度或更小的角α,例如相对于轮廓线Z形成约150度或165度的角α,进一步例如相对于轮廓线Z’形成约130度或170度的角α。
在波谷32的区域中,朝轮廓线Z或Z’的方向彼此邻接的两个子部段T之间可形成170度或更大的夹角β,因此,根据所示实施例,可相对于轮廓线Z形成约180度的夹角并且相对于轮廓线Z’形成约185度的夹角。
在过渡部33的区域中,同样优选地,在每条轮廓线Z或Z’中可形成两个接连设置的子部段T,而所述子部段优选朝钳口7的方向相对彼此形成大于190度的角γ,进而更优选地例如相对于轮廓线Z形成约195度的角γ,并且更优选地例如相对于轮廓线Z’形成约200度的角度γ。
例如如图8所示,在钳口闭合位置,总体上例如可由轮廓线Z及Z’界定,例如在最小的钳口张开度w中产生菱形的钳口开口面M。
齿28的齿面47及47’更优选地以相对彼此成一定角度的方式定向,以便在两个工作面23及24的波峰31的区域中,分别构成朝铰接销轴线x的方向向后的后掠,并且,在波谷32的区域中构成朝钳顶34的方向趋向的后掠。在过渡部33的区域中,齿28基本上中性地定向。
齿顶29的定向还可由齿28的齿面47及47’的不同的长度来给定。因此,如图10至图13所示,在齿顶29趋于朝自由端48的方向定向时,较长的齿面47构造在齿28的朝向旋转轴线x且进而背离自由端48的一侧上。而在齿顶29倾向于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定向的情况下,较短的齿面47’构造在其背离自由端48的一侧上。
由此有利地引起钳口7的可能的划分,特别是在将钳子1用于夹住待利用钳口7进行旋转的主体时。因此,在前部区域51中朝向钳顶34的前方的齿28,在工作面23的波峰31及工作面24的波谷32的区域,用于优选施加对主体的向左旋转,例如,用于松开螺纹连接(参见图19),工作面23的波谷32及工作面24的波峰31的在后部区域52中朝向旋转轴线或铰接销轴线x的齿28则用于向右旋转,例如,用于拧紧螺纹连接(参见图20)。
在钳口7的前部区域51或后部区域52中通过工作面23及24的齿28对例如形式为图19及图20中示出的圆形销49的工件进行夹持,其中,分别通过每个工作面23及24的至少一个齿28’及28”给定圆形销49的至少一个双重夹持。至少在圆形销49的所示直径e的情况下实现该双重夹持,该直径e要求钳口的张角η优选约为10度。在保持例如大约10度的张角η的情况下,当夹持在前部区域51中时,圆形销49的直径e可选择为与夹持在后部区域52中时相比为较小。
优选地,在前部区域51中通过第一工作面24的朝自由端48的方向倾斜定向的第一组G1的齿28”夹持、及必要时通过第二工作面23的第二组G6的两个齿28、但至少是一个齿28”以夹持圆形销49,其中,在可能贴靠在第二工作面23的两个齿28上的情况下,所述齿属于沿着钳口7的纵向延伸接连设置的不同组G5及G6。相应地,在该区域中,优选在轮廓线Z的波谷32的区域中进行夹持。
根据图20在后部区域52中夹持圆形销49时,在第二工作面23的区域中通过第二组G6的朝向自由端48的方向的齿28”及第一工作面24的第二组G2的朝向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至少一个齿28’进行夹持。必要时可通过齿28’而在第一工作面24的组G3的区域中实现另一夹持。
所述齿28的沿轮廓线Z或Z’的布局及设计方案允许在待夹持的工件的相对较大的直径范围内,例如,在大约1.5至4mm或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例如高达16或20mm或更大的范围内,使用具有所提出的钳口7的钳子1。
根据图21及图22中的图示,还可以在所谓的组合钳中采用钳口7的此种技术方案,例如,用于以燃烧器孔的形式形成钳口7。此外,沿此钳子1的纵向延伸L观察,切削刃35可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设置在钳口7上游,正如工作面23及24可朝钳顶34的方向邻接钳口7而成形夹持面36那样。
作为两个工作面23及24的轮廓线Z及Z’的总体上大致呈菱形的布局的替代方案,工作面23及24可具有相对置的两排齿28的组,而其轮廓线Z及Z’或将齿顶29连接在一起的包络面在前述视图中在相应的齿部16的总体延伸度的范围内沿直线延伸(参见图23),必要时与贯穿平面D平行定向。两个工作面23、24的直线延伸的轮廓线Z、Z’还可相对彼此扩散地延伸,其中,例如包括相对彼此形成例如10度或20度的锐角。
作为进一步的替代方案,就此而言,还可采用两条轮廓线Z及Z’或包络面的自贯穿平面D出发朝外观察的凸形定向(参见图24),作为进一步的替代方案,又可采用两条轮廓线Z及Z’或该包络面的自贯穿平面D出发朝外观察的凹形定向(参见图25)。一条轮廓线Z及Z’或一个包络面自贯穿平面D出发朝外观察以凹形弯曲的方式延伸,另一轮廓线Z及Z’或另一包络面则以凸形弯曲的方式延伸(参见图26)。
工作面23或24的齿28,特别是其齿顶29,基本上可相对于贯穿平面D而与齿谷30对置,该齿谷则沿所对应的轮廓线Z或Z’的延伸方向产生于另一工作面24或23的两个齿28之间。齿的设计,特别是齿面47及47’的走向,可相对于工作面23及24根据轮廓线Z及Z’的走向适配性地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两条轮廓线Z及Z’例如为同样凹形或同样凸形延伸的情况下(参见图24及25)。
无论轮廓线Z及Z’或其包络面的走向如何,每个工作面23及24均配设有一齿部16,其中,第二工作面23的对应于前部区域51的一组渐尖齿28具有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同一工作面23的另一组齿28在后部区域52中具有朝自由端48的方向的定向。前部区域51中的第一工作面24的远离轴线的组优选地具有朝自由端48的方向倾斜延伸的齿28。而同一工作面24的对应于后部区域52的另一组则优选地配设有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倾斜的齿28。
此外,工作面23及24可以具有朝钳顶34的方向延伸的凹陷,特别是在第一实施例的钳子1中,此外,在以第二实施例的组合钳的形式构造钳子1时还是如此,以便特别是在钳子1闭合时,在如图6所示的钳口7的前视方向中保留钳顶侧的开口37。通过优选地沿纵向延伸L线性延伸的凹陷,可形成具有环绕的齿部38的开口37。如此设计的钳子1还相应地适于在尖端侧包围主体,以便例如使其旋转。
图23至26中所示的不同定向的齿组,在相应的工作面中还可通过另外一个或多个组以进行补充。在此情况下,其他组在定向方面接合成使得所述组又与相邻的组沿相反的方向定向。
前述实施方案用于说明本申请案整体所包含的发明,所述发明至少通过以下特征组合分别独立构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良方案,其中,此等特征组合中的两个、多个或所有特征组合还可相互组合,即: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该齿部16能够通过下压所述铰接销2而被越过(或者说被越过)以调节钳口张开度w,其中,穿过的钳腿4具有纵长延伸的覆盖区域U,其中所述穿过的钳腿4由被穿过的钳腿3在两侧覆盖,此外,覆盖区域U相对于铰接销2在纵向缝16中的调节方向r基本上成直角延伸,该覆盖区域具有宽度g,该宽度相当于最大调节度f的0.5倍或更多,该覆盖区域具有长度d,该长度相对于最大调节度f的2倍或更多。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手柄侧的钳腿部段21、22而自较小调节至较大钳口张开度w的过程中,任何情况下首先实现面积较大的重叠位置。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调节至更大的钳口张开度(w)时,此钳子1的宽度h在其重叠位置的区域中自闭合的钳子1出发首先减小。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固定的钳腿3具有适于对铰接销2进行压力操纵的凹坑39,其中,铰接销轴线x相对于几何上的凹坑中轴线y偏心地布置。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铰接销轴线x沿钳口7的调节方向r与凹坑中轴线y错开。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钳颚5、6具有工作面23、24,而所述工作面配设有齿部25及26。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工作面23、24相对于钳口7的纵向延伸L朝向钳顶34而加深,使得在钳子1闭合时,在钳口7的前视图中保留开口37。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两个工作面23、24在其自钳颚5、6的自由端48朝向旋转轴线x的走向中分别具有齿28,所述齿的齿顶29具有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其后设有同一工作面23、24中的另外的齿28,所述另外的齿的齿顶29具有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定向,或者反之亦然,其中,进一步地,所述齿28的分别朝向相反方向的组G1、G2、G3、G4、G5及G6对置地构造在第一或第二工作面23、24上。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自钳口7的工作面23、24的自由端朝向旋转轴线x观察,在钳口7的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构造有第一组G1齿28,其中,齿28的相应的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背离钳口7而倾斜延伸至钳颚6的自由端,其后设有第二组G2齿28,其中,其相应的角平分线Q倾斜延伸至钳口7的铰接侧的端部,其后设有第三组G3齿28,其中,其相应的角平分线Q又倾斜延伸至钳颚6的自由端。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自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朝向旋转轴线x观察,在钳口7的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构造有第一组G1齿28,其中,分别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的锐角δ,其后设有第二组G2齿28,其中,分别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之间的锐角ε,其后设有第三组G3齿28,其中又给定了在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的锐角δ。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第三组G3齿28后邻接有第四组G4齿28,其中,齿28的相应的角平分线Q倾斜延伸至钳口7的铰接侧端部。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第三组G3齿28后邻接有第四组G4齿28,其锐角ε在垂线N与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之间给定。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特定的角定向的齿28的各个组G1、G2、G3、G4、G5及G6相对于贯穿平面D对置。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齿顶29就其对置位置而言相对于穿过纵向中间面E的垂线N彼此错开布置。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钳口7的第二工作面23中设有第一组G5齿28,其中,齿28的相应的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背离钳口7而倾斜延伸至钳颚5的自由端,其后设有第二组G6齿28,其中,其相应的角平分线Q倾斜延伸至向钳口7的铰接侧端部,以及,第二组G6齿28具有所述齿28的两个分组G6-1及G6-2,即,角平分线Q的倾斜度较小的第一分组G6-1及角平分线Q的倾斜度较大的第二分组G6-2。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钳口7的第二工作面23中设有第一组G5齿28,其中,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的锐角δ,并且设有第二组G6齿28,其中,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之间的锐角ε,以及,第二组G6齿28具有所述齿28的两个分组G6-1及G6-2,即,具有较小锐角ε的第一分组G6-1及具有较大锐角ε的第二分组G6-2。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在钳口7的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前部区域51以及朝向旋转轴线x之后部区域52中,可由第一或第二工作面23、24的一个或多个沿相反的方向相对置定向的齿28夹持圆形销49,其中,齿28的不同组G1、G2、G3、G4、G5及G6的齿28分别在该前部及后部区域中与圆形销49啮合,其中,该圆形销在后部区域中被两个分别配属于相对置的工作面23、24中的一个的齿28(所述齿的齿顶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夹持,并且,该圆形销在前部区域51中被两个分别配属于相对置的工作面23、24中的一个的齿28(所述齿的齿顶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夹持。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若圆形销49具有直径e,该直径对于该圆形销49在前部区域51或后部区域52中的夹持要求约为10度的钳口开口,则无论如何可对圆形销49进行双重夹持。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齿顶29的定向通过相应的齿28的齿面47、47’的不同的长度而预设,其中,在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中,在齿顶29的背离旋转轴线x的一侧上构造有较长的齿面47,而在齿顶29的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定向中,在齿顶29的背离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一侧上构造有较长的齿面47。
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每条轮廓线Z、Z’在任何情况下均具有两个彼此邻接的子部段T,所述子部段朝向钳口7相对彼此形成170度或较小至例如100度的角α,以及,所述子部段T与另一轮廓线Z、Z’的子部段T相对置,所述子部段则朝向钳口7相对彼此形成170度或较大至例如190度的角β,以及,每条轮廓线Z,Z’均包含两个子部段T,所述子部段沿同一方向观察相对彼此形成190度或更大的角γ。
所有已公开特征(作为单项特征或特征组合)皆为发明本质所在。因此本申请的公开内容还包含相关/所附优先权材料(先前申请的文本)所公开的全部内容,为此目的所述材料的特征也一并纳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中。从属权利要求(即使没有相关的权利要求的特征)以其特征表征对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改良方案,尤其是可以在所述权利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分案申请。每个权利要求中所给出的发明可进一步具有前述说明中给出的、特别是以附图标记标示且/或在附图标记列表中给出的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发明还涉及这样的设计形式,其中,前述说明中所涉及的个别特征不实现,特别是对于具体用途而言为非必需的或者可被技术上具有相同功效的其他构件所替代的特征。
附图标记列表
1 钳子
2 铰接销
3 (固定)钳腿
4 (可动)钳腿
5 钳颚
6 钳颚
7 钳口
8 手柄部段
9 手柄部段
10 槽口
11 叉状部段
12 容纳部
13 纵向缝
14 开口
15 叉状部段
16 齿部
17 对应齿部
18 板簧
19 铰接销底部
20 操纵凸部
21 钳腿部段
22 钳腿部段
23 (第二)工作面
24 (第一)工作面
25 齿部
26 齿部
27 钳口开口
28 齿
28’ 齿
28” 齿
29 齿顶
30 齿谷
31 波峰
32 波谷
33 过渡部
34 钳顶
35 切削刃
36 夹持面
37 开口
38 齿部
39 凹坑
40 曲拐区域
41 曲拐区域
42 钳头
43 缘边
44 缘边
45 缘边
46 缘边
47 齿面
47’ 齿面
48 自由端
49 圆形销
50 纵向中心线
51 前部区域
52 后部区域
a 错位度
b 距离
d (覆盖区域)长度
e 直径
f 调节度
g (覆盖区域)宽度
h (钳子)宽度
k 宽度
r 调节方向
w 钳口张开度
x 铰接销轴线
y 凹坑中轴线
A 尺寸
C1 区域
C2 区域
D 贯穿平面
E 纵向中间面
G1 组
G2 组
G3 组
G4 组
G5 组
G6 组
G6-1 分组
G6-2 分组
L 纵向延伸
M 钳口开口面
N 垂线
P 交点
Q 角平分线
S 延伸部
T 子部段
U 覆盖区域
V 纵向中心线
Z 轮廓线
Z’ 轮廓线
α 角
β 角
γ 角
δ 角
ε 角
η 角

Claims (20)

1.一种钳子(1),其具有两个在铰接销(2)中与铰接销轴线(x)相交的钳腿(3,4),其中一个钳腿(4)视为可移动,而另一个钳腿(3)视为固定,其中,在铰接销(2)的一侧形成手柄部段(8,9)并且在铰接销(2)的另一侧形成配合作用为钳口(7)的钳颚(5,6),其中,所述可移动钳腿(4)具有带有齿部(16)的纵向缝(13),并且所述位于容纳部(12)中的铰接销(2)能够脱离齿部啮合地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钳腿(4)穿过所述固定钳腿(3),此外,纵向缝(13)具有延伸部(S),在钳子(1)闭合时该延伸部横向于该钳腿(3,4)的手柄侧的定向而延伸,其特征在于,该齿部(16)能够通过下压所述铰接销(2)而被越过,以调节钳口张开度(w),其中,穿过的钳腿(4)具有纵长延伸的覆盖区域(U),其中所述穿过的钳腿(4)由被穿过的钳腿(3)在两侧覆盖,此外,覆盖区域(U)纵长延伸并且相对于铰接销(2)在纵向缝(16)中的调节方向(r)基本上成直角延伸,该覆盖区域具有宽度(g),该宽度相当于最大调节度(f)的0.5倍或更多,该覆盖区域具有长度(d),该长度相当于最大调节度(f)的2倍或更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手柄侧的钳腿部段(21、22)自较小调节至较大钳口张开度(w)的过程中,任何情况下首先实现面积较大的重叠位置。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调节至更大的钳口张开度(w)时,此钳子(1)的宽度(h)在其重叠位置的区域中自闭合的钳子(1)出发首先减小。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固定的钳腿(3)具有构造用于对铰接销(2)进行压力操纵的凹坑(39),其中,铰接销轴线(x)相对于几何上的凹坑中轴线(y)偏心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铰接销轴线(x)沿钳口(7)的调节方向(r)与凹坑中轴线(y)错开。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钳颚(5、6)具有工作面(23、24),而所述工作面配设有齿部(25、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工作面(23、24)相对于钳口(7)的纵向延伸(L)朝向钳顶(34)而加深,使得在钳子(1)闭合时,在钳口(7)的前视图中保留开口(37)。
8.一种钳子(1),其具有两个能够围绕旋转轴线(x)枢转的钳腿(3,4)和由两个钳颚(5、6)构成的钳口(7),其中,该钳口(7)具有相对置的工作面(23、24),即,第一工作面(24)及第二工作面(23),自所述钳颚(5、6)的自由端(48)朝向该旋转轴线(x)观察,所述工作面在其大部分长度上配设有齿部(25、26),其中,渐尖的齿(28)的齿顶(29)具有朝该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并且,其他渐尖的齿(28)之齿顶(29)具有朝向所述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定向,或者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1),其特征在于:两个工作面(23、24)在其自钳颚(5、6)的自由端(48)朝向旋转轴线(x)的走向中分别具有齿(28),所述齿的齿顶(29)具有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其后设有同一工作面(23、24)中的另外的齿(28),所述另外的齿的齿顶(29)具有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定向,或者反之亦然,其中,进一步地,所述齿(28)的分别朝向相反方向的组(G1、G2、G3、G4、G5及G6)对置地构造在第一或第二工作面(23、24)上。
9.一种钳子,其具有两个能够围绕旋转轴线(x)枢转的钳腿(3,4)和钳口(7),其中,该钳口(7)具有配设有齿部(25、26)的工作面(23、24),而就其齿顶(29)在该工作面(23、24)中的走向而言,渐尖的齿(28)具有朝该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其中,所述齿(28)分别具有角平分线(Q),其中所述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并且背离钳口(7)地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延伸或者朝向钳口(7)的铰接侧端部延伸,或者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1),其特征在于,自钳口(7)的工作面(23、24)的自由端朝向旋转轴线(x)观察,在钳口(7)的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构造有第一组(G1)齿(28),其中,齿(28)的相应的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背离钳口(7)而倾斜延伸至钳颚(6)的自由端,其后设有第二组(G2)齿(28),其中,其相应的角平分线(Q)倾斜延伸至钳口(7)的铰接侧的端部,其后设有第三组(G3)齿(28),其中,相应的角平分线(Q)又倾斜延伸至钳颚(6)的自由端。
10.一种钳子,具有两个可绕旋转轴线(x)枢转的钳腿(3、4)及钳口(7),其中,该钳口(7)具有配设有齿部(25、26)的工作面(23、24),而就齿顶(29)在该工作面(23、24)中的走向而言,渐尖的齿(28)具有朝该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其中,进一步地,在该旋转轴线(x)以点状显示的视图中,贯穿平面(D)延伸穿过该钳口(7),而该贯穿平面在该视图中以线状显示,其中,该贯穿平面(D)通过以下方式而产生:在尽可能闭合地设定该钳口(7)时,该贯穿平面以与用于容纳可调节的铰接销(2)的纵向缝(13)的纵向中心线(V)成直角的方式延伸,或者延伸成使得该旋转轴线(x)在该贯穿平面(D)内延伸,其中,要么就该纵向缝(13)而言,选择该贯穿平面(D)与该纵向中心线(V)之交点(P2),要么就在该贯穿平面(D)内延伸的旋转轴线(x)而言,该贯穿平面(D)的定向选择为使得在闭合该钳口(7)的过程中在特定张角中,对应于该钳颚(5、6)的自由端(50)、同时还初次实现相对置的工作面之接触,其中,此外,所述齿顶(29)相关于穿过所述齿顶(29)的垂线(N)而相对于该贯穿平面(D)终止于距该贯穿平面(D)不同垂直距离(b)之处,并且进一步地,所述齿(29)具有角平分线(Q),所述角平分线与该贯穿平面(D)形成一锐角(δ、ε),其中,在所述齿(28)的一部分上,在该角平分线(Q)于该钳口(7)的区域内延伸的区域中、该锐角(δ、ε)在该垂线(N)与该旋转轴线(x)之间给定,在所述齿(28)的另一部分上,该锐角在该垂线(N)与该钳口(7)的自由端(50)之间给定,或者,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自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朝向旋转轴线(x)观察,在钳口(7)的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构造有第一组(G1)齿(28),其中,分别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的锐角(δ),其后设有第二组(G2)齿(28),其中,分别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之间的锐角(ε),其后设有第三组(G3)齿(28),其锐角(δ)又在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给定。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第三组(G3)齿(28)后邻接有第四组(G4)齿(28),其中,齿(28)的相应的角平分线(Q)倾斜延伸至钳口(7)的铰接侧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第三组(G3)齿(28)后邻接有第四组(G4)齿(28),其锐角(ε)在垂线(N)与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之间给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特定的角定向的齿(28)的各个组(G1、G2、G3、G4、G5及G6)相对于贯穿平面(D)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齿顶(29)就其对置位置而言相对于穿过纵向中间面(E)的垂线(N)彼此错开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钳口(7)的第二工作面(23)中设有第一组(G5)齿(28),其中,齿(28)的相应的角平分线(Q)自齿顶(29)出发背离钳口(7)而倾斜延伸至钳颚(5)的自由端,其后设有第二组(G6)齿(28),其中,相应的角平分线(Q)倾斜延伸至向钳口(7)的铰接侧端部,以及,第二组(G6)齿(28)具有所述齿(28)的两个分组(G6-1及G6-2),即,角平分线(Q)的倾斜度较小的第一分组(G6-1)及角平分线(Q)的倾斜度较大的第二分组(G6-2),和/或,优选地,在钳口(7)的第二工作面(23)中设有第一组(G5)齿(28),其中,分别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旋转轴线(x)之间的锐角(δ),并且设有第二组(G6)齿(28),其中,分别给定了位于垂线(N)与钳口(7)的工作面(23及24)的自由端(50)之间的锐角(ε),以及,第二组(G6)齿(28)具有所述齿(28)的两个分组(G6-1及G6-2),即,具有较小锐角(ε)的第一分组(G6-1)及具有较大锐角(ε)的第二分组(G6-2)。
16.根据权利要求8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钳口(7)的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前部区域(51)以及其朝向旋转轴线(x)的后部区域(52)中,可由第一和/或第二工作面(23、24)的一个或多个沿相反的方向相对置定向的齿(28)夹持圆形销(49),其中,齿(28)的不同组(G1、G2、G3、G4、G5及G6)的齿(28)分别在该前部区域及后部区域中与圆形销(49)啮合,其中,该圆形销在后部区域中被两个分别配属于相对置的工作面(23、24)中的一个工作面的齿(28)夹持,所述齿的齿顶(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该圆形销在前部区域(51)中被两个分别配属于相对置的工作面(23、24)中的一个工作面的齿(28)夹持,所述齿的齿顶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8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若圆形销(49)具有直径(e),该直径对于该圆形销(49)在前部区域(51)或后部区域(52)中的夹持要求约为10度的钳口开口,则无论如何可对圆形销(49)进行双重夹持。
18.根据权利要求8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齿顶(29)的定向通过相应的齿(28)的齿面(47、47’)的不同的长度而预设,其中,在朝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中,在齿顶(29)的背离旋转轴线(x)的一侧上构造有较长的齿面(47),而在齿顶(29)的朝向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定向中,在齿顶(29)的背离钳颚(5、6)的自由端(48)的一侧上构造有较长的齿面(47)。
19.一种钳子(1),其具有两个可绕旋转轴线(x)枢转的钳腿(3、4)及钳口(7),其中,该钳口(7)具有配设有齿部(25、26)的工作面(23、24),渐尖的齿(28)具有朝该旋转轴线(x)的方向的定向,其中,可通过齿顶(29)形成轮廓线(Z、Z’),其中,进一步地,该轮廓线(Z、Z’)的子部段(T)彼此形成角度(α、β、γ)并且在钳口打开位置中轮廓线(Z、Z’)彼此相对置,或者,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每条轮廓线(Z、Z’)在任何情况下均具有两个彼此邻接的子部段(T),所述子部段朝向该钳口(7)相对彼此形成170度或较小直至例如100度的角(α),并且,所述子部段(T)与另一轮廓线(Z、Z’)的子部段(T)相对置,所述另一轮廓线(Z、Z’)的子部段(T)朝向该钳口(7)相对彼此形成170度或较大直至例如190度的角(β),并且,每条轮廓线(Z,Z’)中包含两个子部段(T),所述两个子部段(T)沿同一方向视之相对彼此形成190度或更大的角(γ)。
20.一种钳子,其特征在于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部分的特征。
CN202280026899.7A 2021-04-07 2022-04-05 钳子 Pending CN1171571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1108673.6 2021-04-07
DE102021113461.7A DE102021113461A1 (de) 2021-04-07 2021-05-25 Zange
DE102021113461.7 2021-05-25
PCT/EP2022/058986 WO2022214471A1 (de) 2021-04-07 2022-04-05 Zang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7172A true CN117157172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5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6899.7A Pending CN117157172A (zh) 2021-04-07 2022-04-05 钳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571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09599A (en) Compound pliers tool with linked handles
US5267366A (en) Combination hand tool with retractable pliers jaws
US6332274B1 (en) Hand tool having pivoted handles
US6014787A (en) Multipurpose folding tool with easily accessible outer blades
TWI395570B (zh) 骨骼固定裝置
KR930005357B1 (ko) 절첩식 연장
US4922770A (en) Adjustable pliers
US7614324B2 (en) Interengaged multiple-drip set of pliers
US6694841B2 (en) Self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locking plier, wrench, or other tool
US8984990B2 (en) Lockable grip wrench
CA2342760A1 (en) Vise-grip or expanding pliers
US5176049A (en) Compound leverage gripping tool with constantly parallel jaws
JPS62176781A (ja) やつとこ状の手工具
US5862723A (en) Pivot head wrench
JPH03142174A (ja) プライヤ
US5644960A (en) Adjustable locking wrench
US5865075A (en) Convertible plier tool
CN117157172A (zh) 钳子
CN115088151A (zh) 钳状切割工具
US6070504A (en) Compound pliers tool with linked handles
US20090217790A1 (en) Universal adjustable wrench with tactile snap action
US20060254395A1 (en) Adjustable wrench
TW202245992A (zh) 鉗子
US6098508A (en) Pliers
US6948351B2 (en) Tongs that include a link arm mechanism where the length of one link is adjustab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