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48656A -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48656A
CN117148656A CN202310319734.5A CN202310319734A CN117148656A CN 117148656 A CN117148656 A CN 117148656A CN 202310319734 A CN202310319734 A CN 202310319734A CN 117148656 A CN117148656 A CN 117148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
prism
driving
assembly
s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97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应
原帅
任志伟
易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197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486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48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486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止动机构、棱镜膜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止动机构安装在棱镜膜组内,止动机构通过设置支承座和止动组件,使支承座固定在壳体内,止动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支承座上,通过使止动组件可分离的与驱动机构卡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其中,当棱镜膜组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卡接,可避免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膜组的姿态稳定性,保障摄像模组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当棱镜膜组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解锁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脱离,棱镜马达可正常运动,以保证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性能。

Description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止动机构、棱镜膜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产品的摄像模组逐渐向高像素、大光圈的趋势发展。
为了同时满足电子产品超薄化和高像素的需求,逐渐发展出了潜望式摄像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在镜头模组的入光侧增加棱镜模组,棱镜模组接收环境光线并将环境光线反射至镜头模组的入光侧,使得镜头模组的光轴可以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布设,从而,在维持光路长度的基础上,减小摄像模组在电子产品的厚度方向上占据的空间。其中,棱镜模组通常包括棱镜和支撑棱镜的棱镜马达,棱镜马达用于带动棱镜转动,实现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
然而,棱镜马达的转动动子自身的重心通常与转动轴不重合,当受到外界作用力时,棱镜马达将处于不平衡状态,致使棱镜出现大角度倾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止动机构、棱镜膜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止动机构能够锁定棱镜膜组的驱动机构的位置,避免棱镜出现大角度倾斜,保证摄像模组的姿态稳定。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止动机构,安装于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的棱镜膜组内,止动机构包括:支承座和止动组件,支承座固定在棱镜膜组内,止动组件活动安装于支承座,且止动组件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其中,处于锁定状态时,止动组件与棱镜膜组的驱动机构卡接;处于解锁状态时,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脱离。
本申请提供的止动机构,安装在棱镜膜组内,止动机构通过设置支承座和止动组件,使支承座固定在壳体内,止动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支承座上,通过使止动组件可分离的与驱动机构卡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其中,当棱镜膜组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卡接,可避免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膜组的姿态稳定性,保障摄像模组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当棱镜膜组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解锁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脱离,棱镜马达可正常运动,以保证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设有第一卡接部,驱动机构朝向止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接部;
止动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止动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脱离。
通过在止动组件上设置第一卡接部,在驱动机构朝向止动组件的一侧设置第二卡接部,随着止动组件的运动,第一卡接部可移动至与第二卡接部卡接或脱离,以实现止动组件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中的一者为限位凸起,另一者为限位凹槽。
通过将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设置为相互匹配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限位凸起卡入限位凹槽内,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的卡接,限位凸起从限位凹槽脱出,驱动机构被释放。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支承座,活动端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移动,以使止动组件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止动组件整体可以设置为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结构,通过使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承座上形成固定端,止动组件在变形过程中,其另一端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移动而形成活动端,以使止动组件上的第一卡接部与驱动机构的第二卡接部卡接或脱离,从而,实现止动组件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别为止动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止动组件沿宽度方向容易折弯而产生变形,通过将止动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固定端和活动端,止动组件的活动端具有较大的移动范围,可使第一卡接部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可确保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或脱离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SMA驱动单元,SMA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弹片和至少一根SMA线,SMA线连接于驱动弹片,且SMA线由驱动弹片的固定端向活动端延伸;
其中,SMA线依靠自身的伸缩驱动驱动弹片的活动端移动,以使止动组件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止动组件设置SMA驱动单元作为基本结构,SMA驱动单元以驱动弹片作为主体结构,通过驱动弹片自身的弹性变形,使得驱动弹片的活动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移动,以使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卡接或脱离。并且,SMA驱动单元通过设置SMA线,SMA线连接在驱动弹片上,通过SMA线自身的伸缩变形,驱动驱动弹片产生弹性变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SMA驱动单元包括第一SMA驱动单元和第二SMA驱动单元,第二SMA驱动单元位于第一SMA驱动单元靠近驱动机构的一侧,且第一SMA驱动单元与第二SMA驱动单元之间绝缘隔离;
其中,第一SMA驱动单元中,SMA线连接在驱动弹片背离驱动机构的一侧;第二SMA驱动单元中,SMA线连接在驱动弹片朝向驱动机构的一侧。
通过设置第一SMA驱动单元和第二SMA驱动单元,在第一SMA驱动单元的驱动作用下,止动组件整体可以向背离驱动机构的方向弯折,止动组件的活动端向背离驱动机构的方向移动,以使止动组件处于解锁状态;在第二SMA驱动单元的驱动作用下,止动组件整体可以可以朝向驱动机构弯折,可以使原本呈折弯姿态的止动组件恢复至平直姿态,以使止动组件恢复至锁定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部设于第二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弹片上;或者,
第一卡接部设于第一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弹片上,且第二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弹片上设有避让开口,避让开口用于供第一卡接部穿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还包括支撑弹片,支撑弹片连接在第一SMA驱动单元和第二SMA驱动单元之间,第一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弹片或第二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单元带动支撑弹片运动。
通过在第一SMA驱动单元和第二SMA驱动单元之间连接支撑弹片,支撑弹片可以起到隔离第一SMA驱动单元和第二SMA驱动单元的作用,且可以增强止动组件的整体强度。在第一SMA驱动单元或第二SMA驱动单元的驱动作用下,支撑弹片随之产生弹性变形,实现止动组件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部设于支撑弹片,且第二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弹片上设有避让开口,避让开口用于供第一卡接部穿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驱动弹片的固定端至驱动弹片的活动端,驱动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贴合段和分离段,贴合段与支撑弹片贴合,分离段与支撑弹片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将驱动弹片由其固定端至其活动端依次设置贴合段和分离段,使贴合段平贴在支撑弹片上,实现驱动弹片与支撑弹片的连接,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使分离段与支撑弹片之间具有间隙,降低止动组件的活动端所在的一侧的强度,确保止动组件弯折性能,保证止动组件的活动端具有足够的移动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承座对应止动组件的活动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各卡槽沿止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止动组件的活动端可卡入不同卡槽内。
通过在支承座上设置至少两个卡槽,各卡槽沿止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止动组件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时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卡槽内,以提升止动组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包括一个SMA驱动单元,第一卡接部设于驱动弹片;
其中,SMA线连接在驱动弹片背离驱动机构的一侧,或者,SMA线连接在驱动弹片朝向驱动结构的一侧。
通过仅设置一个SMA驱动单元作为止动组件,第一卡接部设置在该SMA驱动单元的驱动弹片上,该SMA驱动单元的SMA线驱动驱动弹片发生弹性变形,使得驱动弹片的活动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移动,实现第一卡接部与驱动机构的第二卡接部的卡接或脱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的活动端设有缓冲件,缓冲件与支承座接触。
通过在止动组件的活动端设置缓冲件,利用缓冲件与支承座接触,可保护止动组件的活动端不被磨损,且可减小止动组件的活动端与支承座之间的作用力,保障止动组件的活动端灵活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承座具有限位部,限位部靠近止动组件的固定端;
限位部设有限位槽,限位槽沿止动组件的平面方向延伸,并贯通限位部对应止动组件的固定端和活动端的两侧表面,止动组件位于限位槽内。
通过在支承座上靠近止动件的固定端的部位设置限位部,通过在限位部上开设沿止动组件的平面方向延伸的限位槽,并使限位槽贯通限位部对应止动组件的固定端和活动端的两侧表面,止动组件可穿过限位槽,限位槽的两侧槽壁对止动组件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进行限制,提升止动组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限位槽的一端连通至限位部对应止动组件的侧壁的一侧端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棱镜膜组,包括壳体、驱动机构、棱镜组件及如前所述的止动机构;
驱动机构、棱镜组件及止动机构均设置在壳体内,驱动机构活动连接在壳体内,棱镜组件安装于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棱镜组件运动;止动机构安装于壳体内,并可与驱动机构卡接或脱离。
本申请提供的棱镜膜组,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驱动机构、棱镜组件及止动机构,驱动机构活动连接在壳体内,棱镜组件支撑在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驱动棱镜组件运动,棱镜组件与驱动机构共同组成棱镜马达。止动机构安装在壳体内,止动机构通过设置支承座和止动组件,使支承座固定在壳体内,止动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支承座上,通过使止动组件可分离的与驱动机构卡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其中,当棱镜膜组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卡接,可避免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膜组的姿态稳定性,保障摄像模组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当棱镜膜组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解锁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脱离,棱镜马达可正常运动,以保证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朝向止动机构的一侧设有弧形部,弧形部朝向止动机构凸起;
其中,弧形部的中心设有第二卡接部,止动机构可与第二卡接部卡接或脱离。
通过将驱动机构朝向止动机构的一侧设置为弧形部,使弧形部朝向止动机构凸起,一方面,为驱动机构预留出了更大的转动空间,能够实现驱动机构的大角度转动,另一方面,便于在弧形部的中心设置第二卡接部,使得第二卡接部的位置更稳定,便于止动机构与驱动机构的卡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活动连接于壳体的内壁,第一驱动模块驱动棱镜组件绕第一轴转动,弧形部设置在第一驱动模块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活动连接在第一驱动模块和棱镜组件之间,第二驱动模块驱动棱镜组件绕第二轴转动;其中,第二轴与第一轴相交错。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棱镜组件包括支撑模块和棱镜,支撑模块活动连接于驱动机构,棱镜固定于支撑模块。
棱镜作为棱镜膜组的光学元件,用于实现光路转折,支撑模块用于对棱镜进行支撑固定,通过支撑模块与驱动机构活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支撑模块运动,支撑模块带动棱镜同步运动,实现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开设有入光口和出光口,棱镜组件的入光面暴露在入光口内,棱镜组件的出光面暴露在出光口内。
通过在壳体上开设入光口,以使棱镜的入光面暴露在入光口内,外界环境光线穿过入光口照射至棱镜的入光面;通过在壳体上开设出光口,以使棱镜的出光面暴露在出光口内,棱镜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穿过出光口照射至镜头模组。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图像传感器组件及如前所述的棱镜膜组;
棱镜膜组设置在镜头模组的入光侧,棱镜膜组用于将入射光线反射至镜头模组的入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设置在镜头模组的出光侧。
本申请提供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棱镜膜组、镜头模组和图像传感器组件,棱镜膜组设置在镜头模组的入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设置在镜头模组的出光侧,外界环境光线进入棱镜膜组,经棱镜模组反射至镜头模组,从镜头模组射出的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进行光电转换。其中,棱镜膜组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驱动机构、棱镜组件及止动机构,驱动机构活动连接在壳体内,棱镜组件支撑在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驱动棱镜组件运动,棱镜组件与驱动机构共同组成棱镜马达。止动机构安装在壳体内,止动机构通过设置支承座和止动组件,使支承座固定在壳体内,止动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支承座上,通过使止动组件可分离的与驱动机构卡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其中,当棱镜膜组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卡接,可避免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膜组的姿态稳定性,保障摄像模组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当棱镜膜组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解锁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脱离,棱镜马达可正常运动,以保证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性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如前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安装于外壳内。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潜望式摄像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棱镜膜组、镜头模组和图像传感器组件,棱镜膜组设置在镜头模组的入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设置在镜头模组的出光侧,外界环境光线进入棱镜膜组,经棱镜模组反射至镜头模组,从镜头模组射出的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进行光电转换。其中,棱镜膜组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驱动机构、棱镜组件及止动机构,驱动机构活动连接在壳体内,棱镜组件支撑在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驱动棱镜组件运动,棱镜组件与驱动机构共同组成棱镜马达。止动机构安装在壳体内,止动机构通过设置支承座和止动组件,使支承座固定在壳体内,止动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支承座上,通过使止动组件可分离的与驱动机构卡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其中,当棱镜膜组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卡接,可避免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膜组的姿态稳定性,保障摄像模组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当棱镜膜组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解锁状态,止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脱离,棱镜马达可正常运动,以保证棱镜膜组的光学防抖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3为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内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组件的一种分解结构图;
图7为图4中的棱镜膜组的分解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和棱镜马达的分解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马达的分解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驱动模块和棱镜组件的分解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组件的结构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动机构组装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止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6a为图14的止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图14中的止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为图17的止动组件的一种视角的分解结构图;
图18b为图17的止动组件的另一种视角的分解结构图;
图19为图17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portable android device,PAD)、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简称为:NoteBook)、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对讲机、上网本、POS(Point of sale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等。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屏幕1和外壳2。屏幕1的一侧表面用于显示图像信息,通常将屏幕1的该侧表面定义为其正面,与其正面相背的另一侧表面为其背面。外壳2围设在屏幕1的周侧和背面,用于对屏幕1进行支撑固定,并提供保护。屏幕1的正面暴露在外壳2之外,以供用户观看屏幕1显示的内容或对电子设备进行输入操作。
通常,屏幕1所在的一侧表面被定义为电子设备的正面,电子设备的与其正面相背的另一侧表面定义为其背面。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参照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外壳2可以包括中框21和后盖22,中框21连接在屏幕1和后盖22之间,屏幕1支撑在中框21的正面(中框21朝向电子设备的正面的一侧表面),后盖22连接在中框21的背面(中框21朝向电子设备的背面的一侧表面,或者说,中框21朝向后盖22的一侧表面)。其中,屏幕1通常是整体支撑在中框21上,以保证屏幕1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屏幕1的使用要求。后盖22通常采用搭接的方式与中框21连接,中框21和后盖22之间围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用于设置主电路板200、摄像模组100、电池(图中未示出)、麦克风(图中未示出)等器件。
中框21可以包括中板部211和边框部212,中板部211位于屏幕1和后盖22之间,且通常与屏幕1及后盖22平行设置,边框部212围设在中板部211的周侧,边框部212例如可以垂直于中板部211的板面,屏幕1和和后盖22均可以位于边框部212围成的区域内。示例性的,边框部212和中板部2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其中,摄像模组100和主电路板200例如可以安装在中框21上,例如,摄像模组100和主电路板200安装在中框21的中板部211的背面,主电路板200可以为电子设备内的核心电路板(集成有处理器、系统芯片、电源芯片等主要元器件的电路板),摄像模组100可以和主电路板200电连接。示例性的,摄像模组100可以设置有BTB(Board-to-board,板对板)连接器的母座,主电路板200上设有BTB连接器的公座,通过将母座插接于公座,以实现摄像模组100与主电路板200的电连接。其中,主电路板200上例如设置有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摄像模组100拍摄图像,当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处理器接收拍摄指令,并根据拍摄指令控制摄像模组100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
应说明,图2中示出了电子设备中设置有一个摄像模组100,而在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中的摄像模组100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1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当摄像模组10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摄像模组100可沿摄像模组100的平面方向任意排布。例如,多个摄像模组100沿图中的X方向间隔排布,或者,多个摄像模组100沿图中的Y方向间隔排布,又或者,多个摄像模组100沿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阵列排布。
摄像模组100的入光面11221朝向电子设备外,外部环境光线照射至摄像模组100的入光面11221,光线由摄像模组100的入光面11221进入摄像模组100内,摄像模组100将采集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摄像模组100的拍摄功能。
其中,摄像模组100可以为后置摄像头或前置摄像头。顾名思义,后置摄像头即为摄像模组100以入光面11221朝向后盖22的方式设置,此时,后盖22上可以开设有透光孔221,摄像模组100的入光面11221暴露在透光孔221内,摄像模组100采集电子设备的背面所在的一侧的外部环境光线;与后置摄像头相反的,前置摄像头即为摄像模组100以入光面11221朝向屏幕1的方式设置,此时,屏幕1上对应摄像模组100的入光面11221的区域可以为透光区域,电子设备的正面所在的一侧的外部环境光线,透过屏幕1的透光区域照射至摄像模组100的入光面11221。
随着消费者对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的要求的提高,摄像模组100逐渐朝向高像素、大光圈的趋势发展,为了增强变焦性能,摄像模组100沿其光轴方向的长度通常都比较大。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电子设备的超薄化需求,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折叠式光路的摄像模组100,即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通过增加光路折叠部件,使摄像模组100的镜头的光轴可以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设置,以在保证摄像模组100的光路长度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100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图3为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内的剖视图。参照图3所示,图中以摄像模组100为后置摄像头为例,示出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在电子设备内的架构。图中示出了电子设备的后盖22上开设的透光孔221,透光孔221内可以安装有装饰件23,装饰件23例如可以包括支架231和盖板232,支架231连接在后盖22上,盖板232盖设支架231围成的通孔,盖板232为透明结构,例如,盖板232的材质为玻璃或透明度高的塑料。外界环境光线透过盖板232进入电子设备内,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用于采集进入电子设备内的环境光线。
继续参照图3所示,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可以包括棱镜模组110、镜头模组120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0,棱镜模组110、镜头模组120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0可以沿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的光路传播方向依次设置,也就是说,棱镜模组110可以设置在镜头模组120的入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130可以设置在镜头模组120的出光侧。以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为后置摄像头为例,棱镜模组110可以对应后盖22上的透光孔221设置,外界环境光线透过透光孔221进入棱镜模组110,棱镜模组110将光线反射至镜头模组120,光线由镜头模组120射出后,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130,图像传感器组件130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的成像功能。
其中,外界环境光线入射至棱镜模组110的光路方向为S1,光路方向S1通常为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图中示出的Z方向),光线在棱镜模组内经过反射,以出射光路方向S2射入镜头模组120,光路方向S2通常为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图中以Y方向为例),因而,镜头模组120的光轴方向可以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设置,换言之,镜头模组120的长度方向可以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设置,例如,镜头模组120的长度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宽度方向(参照图2中的X方向)或长度方向(参照图2中的Y方向)。
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通过棱镜模组110对光路进行转折,可以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布置镜头模组120,如此,在保证了摄像模组100的光路长度的基础上,可以减小摄像模组100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超薄化设计。
继续参照图3所示,镜头模组120可以包括镜筒121和多个透镜122,镜筒121作为镜头模组120的基础支撑结构,镜筒121可以与棱镜模组110连接,透镜122设置在镜筒121内,各透镜122可以沿镜筒121的轴向间隔设置。示例性的,多个透镜122可以包括凸透镜122和凹透镜122,各透镜122用于对入射至镜头模组120的光线进行聚焦和校正,以实现镜头模组120的成像功能。另外,多个透镜122中,部分透镜122可以沿镜头模组120的光轴方向移动,以放大与缩小拍摄目标,实现摄像模组100的光学变焦功能。
图像传感器组件130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131和模组电路板132,图像传感器131与模组电路板132电连接,例如,模组电路板132设置在镜头模组120的出光侧并与镜筒121的端部连接,图像传感器131贴装在模组电路板132朝向镜筒121的一侧表面。进入镜头模组120的光线透过各透镜122后,照射至图像传感器131的感光面,图像传感器131将其感光面上接收到的光像转换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该电信号经模组电路板132传输至主电路板200。
在一些示例中,模组电路板132可以大致呈平板状,图像传感器131贴装在模组电路板132的表面上,图像传感器组件130的厚度由模组电路板132的厚度和图像传感器131的厚度共同决定。在另一些示例中,模组电路板132朝向镜头模组120的一侧表面的局部区域可以设置凹槽,图像传感器131可以贴装在凹槽内,此时,图像传感器131在模组电路板132的厚度方向上与模组电路板132具有重叠区域,图像传感器组件130的厚度更小。
继续参照图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100a还包括滤光组件140,滤光组件140设置在图像传感器组件130朝向镜头模组120的一侧,也就是说,滤光组件140设置在镜头模组120的出光侧与图像传感器组件130之间。滤光组件140用于滤除镜头模组120出射的杂光,提升摄像模组100的成像清晰度。
其中,滤光组件140可以包括支撑架141和滤光片142。支撑架141用于支撑滤光片142,例如,支撑架141可以安装在镜筒121内或镜筒121的端面,或者,支撑架141可以连接在模组电路板132上,通过模组电路板132固定在镜头模组120的出光侧。滤光片142可以贴装在支撑架141上,从镜头模组120出射的光线经过滤光片142滤除杂光后,照射至图像传感器组件130。
滤光片142包括但不限于为蓝色滤光片142,滤光片142还可以为反射式红外滤光片142,或者,滤光片142还可以是双通滤光片142,例如,滤光片142可使光线中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同时通过,或使光线中的可见光和其他特定波长(例如紫外光)同时通过,或使红外光和其他特定波长(例如紫外光)同时通过。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镜头模组120或图像传感器组件130还可以搭载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镜头模组120或图像传感器组件130运动,例如,驱动装置驱动镜头模组120或图像传感器131沿自身的平面方向平移或绕镜头模组120的光轴做角度旋转,补偿用户手抖产生的位移量,防止拍摄到的图像出现模糊现象,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实现摄像模组100的光学防抖功能。
继续参照图3,棱镜模组110包括壳体111和棱镜组件112,棱镜组件112安装在壳体111内,棱镜组件112为棱镜模组110内用于实现光线传播的组件,棱镜模组110依靠棱镜组件112实现光路的转折,换言之,沿光路方向S1进入棱镜组件112的外界环境光线,可以在棱镜组件112内反射,使光线沿光路方向S2射出棱镜组件112。
本实施例中,棱镜模组110也可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也就是说,摄像模组100可以单纯依靠棱镜模组110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或者,摄像模组100也可以依靠棱镜模组110和镜头模组120(或图像传感器组件130)共同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其中,为了实现棱镜模组110的光学防抖功能,棱镜模组110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113,驱动机构113可活动的安装在壳体111内,棱镜组件112支撑在驱动机构113上,且棱镜组件112可以和驱动机构113活动连接,驱动机构113用于驱动棱镜组件112运动,以改变棱镜组件112的姿态,补偿用户手抖产生的位移量。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将活动连接在棱镜模组110的壳体111内的驱动机构113及棱镜组件112构成的整体定义为棱镜马达,棱镜马达可以在壳体111内小角度运动,以实现棱镜模组110的光学防抖功能。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棱镜模组110进行详细说明。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组件的一种分解结构图。
参照图4所示,棱镜模组110的壳体111作为基本支撑结构,棱镜马达安装容纳在壳体111内,壳体111对棱镜马达进行保护,且可通过壳体111将棱镜模组110定位在电子设备的外壳2内,例如,可使棱镜组件112与电子设备的后盖22上的透光孔221对应。棱镜组件112通过驱动机构113活动安装在壳体111内,棱镜组件112作为棱镜模组110的光学功能组件,用于实现摄像模组100的光路转折,驱动机构驱动棱镜组件112运动,以实现棱镜模组110的光学防抖功能。
其中,棱镜组件112可以包括支撑模块1121和棱镜1122,棱镜1122作为光学元件,用于实现光路的转折,支撑模块1121用于对棱镜1122进行支撑。支撑模块1121可以活动连接在驱动机构113上,棱镜1122可以固定在支撑模块1121上,驱动机构113通过驱动支撑模块1121运动,带动棱镜1122与支撑模块1121进行同步运动。
参照图4和图5所示,棱镜1122具有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均暴露在支撑模块1121之外,且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与电子设备的进光区域对应,例如,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与电子设备后盖22的入光孔对应,棱镜1122的出光面11222与镜头模组120的入光侧对应。外界环境光线以光路方向S1照射至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在棱镜1122内经过反射,以光路方向S2从棱镜1122的出光面11222射出,并沿光路方向S2进入镜头模组120。
作为一种示例,棱镜1122可以为三棱镜,三棱镜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此时,棱镜1122可以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入光面11221、反射面11223及出光面11222,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相互垂直,反射面11223连接在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之间。外界环境光线以光路方向S1从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垂直射入棱镜1122内,到达反射面11223后,经反射面11223反射后,以光路方向S2从棱镜1122的出光面11222射出;其中,光路方向S2垂直于光路方向S1。
通过设置三棱镜作为棱镜1122,棱镜1122可以将入射光线(外界环境光线)的光路转折为与其垂直的光路射出,例如,棱镜1122可以将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参见图2的Z方向)传播的入射光线,转折为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参见图2的X方向或Y方向)射出,如此一来,镜头模组120的光轴方向可以沿电子设备的平面方向布置,以在保证摄像模组100的光路长度的基础上,减小摄像模组100占据的电子设备的厚度空间,满足电子设备的超薄化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棱镜112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的棱镜1122,只要棱镜1122可满足改变光线传播路径以满足镜头模组120的安装方位的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以下均以棱镜1122为三棱镜为例,对棱镜模组110的结构进行介绍,不再赘述。
参照图6所示,为了使支撑模块1121将棱镜1122支撑稳定,支撑模块1121可以设置支撑面11211,棱镜1122的外壁面可以贴装在支撑面11211上,以使棱镜1122和支撑模块1121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保障棱镜1122固定牢靠。以棱镜1122为三棱镜为例,棱镜1122的反射面11223可以贴合在支撑模块1121的支撑面11211上,对此,支撑模块1121的支撑面11211可以与棱镜1122的反射面11223的位置对应、斜度保持一致,以使棱镜1122的反射面11223平贴在支撑模块1121的支撑面11211上。
为了使外界环境光线能够照射至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壳体111上对应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一侧的侧壁可以开设有入光口1111(参见图4所示),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暴露在入光口1111内,以使外界环境光线可穿过入光口1111照射至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类似的,为了使棱镜1122出射的光线能够传播至镜头模组120,壳体111上对应棱镜1122的出光面11222一侧的侧壁可以开设有出光口1112(参见图4所示),棱镜1122的出光面11222暴露在出光口1112内,以使棱镜1122的出光面11222射出的光线穿过出光口1112照射至镜头模组120。
继续以棱镜1122为三棱镜为例,壳体111可以大致设计为四方体形状,入光口1111和出光口1112可以开设在壳体111的相邻两侧的侧壁上,入光口1111和出光口1112可以相互连通或不连通。
继续参照图4和图5所示,驱动机构113整体可以呈框架形结构,驱动机构113可以围设在棱镜组件112外周,例如,驱动机构113围设在棱镜组件112除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之外的其他部位。结合图5和图6所示,为了便于驱动机构113的架构设计,可以对支撑模块1121的外形进行设计,使棱镜组件112整体形成为较为规则的结构,以棱镜1122为三棱镜为例,支撑模块1121也可以大致设计为三棱柱体结构,棱镜组件112整体大致呈四方体形状,如此,驱动机构113可以设计为形状较为规则的框架结构。
图7为图4中的棱镜模组的分解结构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和棱镜马达的分解结构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马达的分解结构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驱动模块和棱镜组件的分解结构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镜组件的结构图。
参照图7所示,驱动机构113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模块1131,第一驱动模块1131活动连接于壳体111内,第一驱动模块1131可以绕第一轴转动,第一轴例如为图中的X轴,以驱动棱镜组件112绕第一轴转动,使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绕第一轴发生偏转,沿该偏转方向调整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的位置和角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113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模块1132,第二驱动模块1132活动连接在第一驱动模块1131和棱镜组件112之间,第二驱动模块1132可以绕第二轴转动,第二轴例如为图中的Y轴,以驱动棱镜组件112绕第二轴转动,使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绕第二轴发生偏转,沿该偏转方向调整棱镜1122的入光面11221和出光面11222的位置和角度。
在第一驱动模块1131和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共同作用下,可以使棱镜组件112能够绕第一轴和第二轴偏转,调整棱镜1122的方位,以实现棱镜模组110的光学防抖,根据电子设备的抖动方向和抖动角度,驱动棱镜模组110偏转,补偿电子设备的抖动量,保持摄像模组100角度稳定,提升摄像模组100的拍摄性能。
在此基础上,棱镜组件112还与第二驱动模块1132活动连接,棱镜组件112还可以相对于第二驱动模块1132运动,例如,棱镜组件112也可以绕第一轴(图中的X轴)转动,换言之,第一驱动模块1131及棱镜组件112自身均绕第一轴转动。其中,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较大。受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限制,棱镜组件112自身绕第一轴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较小。这样,在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驱动及棱镜组件112自身转动的双重叠加作用下,可以增大棱镜组件112绕第一轴转动的偏转角度,实现棱镜模组110的大角度防抖,提升棱镜模组110的防抖效果。
示例性的,棱镜组件112自身绕第一轴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在±1°之间,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在±6°之间。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结构也可以仅包括第一驱动模块1131,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驱动棱镜组件112绕第一轴转动,棱镜组件112自身可以绕第二轴转动,通过第一驱动模块1131和棱镜组件112自身共同作用,棱镜组件112能够绕第一轴和第二轴偏转,调整棱镜1122的方位,实现棱镜模组110的光学防抖。
参照图8和图9所示,至于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的驱动方式,第一驱动模块1131和壳体11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1133,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133驱动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磁力驱动第一驱动模块1131转动,此时,第一驱动组件1133可以包括第一电磁线圈11331和第一磁性件11332,第一电磁线圈11331例如可以安装于壳体111的内壁(参见图8),第一磁性件11332例如可以安装于第一驱动模块1131朝向第一电磁线圈11331的外壁面(参见图9),第一磁性件11332和第一电磁线圈11331对应。第一电磁线圈11331与外电路电连接,例如,第一电磁线圈11331通过柔性电路板1113与模组电路板132电连接,第一电磁线圈11331通电后产生磁场,第一磁性件11332与第一电磁线圈11331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磁力,从而,驱动第一磁性件11332相对于第一电磁线圈11331运动,第一磁性件11332带动第一驱动模块1131运动。
示例性的,第一电磁线圈11331的数量可以一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图8中示出壳体111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电磁线圈11331。类似的,第一磁性件113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磁性件11332以组为单位与第一电磁线圈11331一一对应设置,每组第一磁性件11332至少包括一个第一磁性件11332,例如,图9中示出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外壁上间隔设置有两组第一磁性件11332,每组第一磁性件11332包括两个第一磁性件11332。
另外,壳体111的垂直穿过第一轴的相对两侧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弧形槽1114,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相对两侧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弧形凸台11311,第一弧形凸台11311伸入第一弧形槽1114内并沿第一弧形槽1114滑动,通过第一弧形槽1114和第一弧形凸台11311之间的导向作用,实现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
此外,结合图5和图9所示,为了实现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大角度转动,可以将第一驱动模块1131朝向壳体111(设置第一电磁线圈11331)的一侧外壁面设置为弧形面,换言之,第一驱动模块1131具有弧形部11312,弧形部11312朝向壳体111凸起,以使得弧形部11312的外壁面由中心至两侧,与壳体111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为第一驱动模块1131预留出了更大的转动空间,保证能够实现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大角度转动。
示例性的,弧形部11312可以是一体成型在构成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主体框架上,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主体框架朝向壳体111的一侧外壁面加工成弧形面,形成弧形部11312。或者,构成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主体框架的表面大致可以加工成平面状,通过单独加工形成弧形板,将弧形板安装在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主体框架的外壁面上,形成弧形部11312。
至于第二驱动模块1132绕第二轴转动的驱动方式,结合图5和图10所示,第二驱动模块1132和第一驱动模块1131之间可以通过转轴1134连接,该转轴1134的轴向即为第二轴的轴向,可以通过电机带动该转轴1134旋转,转轴1134带动第二驱动模块1132转动,实现第二驱动模块1132绕第二轴转动。第一驱动模块1131上可以安装有轴承11313,转轴1134穿设在轴承11313内,通过轴承11313减小转轴1134相对于第一驱动模块1131转动的摩擦力,保证转轴1134带动第二驱动模块1132稳定转动。
另外,壳体111的内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115(参见图5或图8),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导向部11321(参见图5),第二导向部11321与第一导向部1115相对应,通过第一导向部1115和第二导向部11321之间的相互配合,对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转动进行导向。示例性的,第一导向部1115朝向第二导向部11321的一侧表面和第二导向部11321朝向第一导向部1115的一侧表面中的一者具有弧形凹面,另一者具有弧形凸面,弧形凹面与弧形凸面相互匹配,
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与第一驱动模块1131绕第一轴转动的驱动方式类似的,也可以通过磁力驱动棱镜组件112自身绕第一轴转动。例如,棱镜组件112与第二驱动模块1132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驱动组件1135,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135驱动棱镜组件112转动。其中,第二驱动组件1135可以包括第二电磁线圈11351和第二磁性件11352,第二电磁线圈11351例如可以安装于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内壁面(参见图11),第二磁性件11352例如可以安装于棱镜组件112的支撑模块1121的外壁面(参见图12)。第二电磁线圈11351与外电路连接,例如,第二电磁线圈11351通过柔性电路板1113与模组电路板132电连接,第二电磁线圈11351通电后产生磁场,第二磁性件11352与第二电磁线圈11351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磁力,从而,驱动第二磁性件11352相对于第二电磁线圈11351运动,第二磁性件11352带动棱镜组件112运动。
示例性的,第二电磁线圈113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图11中示出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一个第二电磁线圈11351。类似的,第二磁性件1135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二磁性件11352以组为单位与第二电磁线圈11351一一对应设置,每组第二磁性件11352至少包括一个第二磁性件11352,例如,图12中示出棱镜组件112的支撑模块1121的外壁上设置有一组第二磁性件11352,每组第二磁性件11352包括两个第二磁性件11352。
另外,第二驱动模块1132的垂直穿过第一轴的相对两侧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弧形槽11322,棱镜组件112的支撑模块1121的相对两侧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弧形凸台11212,第二弧形凸台11212伸入第二弧形槽11322内并沿第二弧形槽11322滑动,通过第二弧形槽11322和第二弧形凸台11212之间的导向作用,实现棱镜组件112绕第一轴转动。
在实际应用中,受棱镜组件112及驱动机构113的自身形状及两者之间的架构方式的限制,棱镜马达的转动动子的自身重心与转动轴通常不重合。摄像模组100处于不工作的状态时,即棱镜模组110在常闭情况下,当电子设备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用户晃动电子设备或电子设备受到碰撞时,棱镜马达将处于不平衡状态,致使棱镜马达出现大角度倾斜,影响摄像模组100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对棱镜模组110进行了改进,在棱镜模组中增加止动机构,比如,将止动机构安装在壳体111内。止动机构可以包括支承座和止动组件,其中,支承座可以固定在壳体111内,止动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支承座上,通过使止动组件可分离的与棱镜马达卡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
其中,当棱镜模组110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止动组件与棱镜马达卡接,可避免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模组110的姿态稳定性,保障摄像模组100的工作稳定性及外观效果;当棱镜模组110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可以处于解锁状态,止动组件与棱镜马达脱离,棱镜马达可正常运动,以保证棱镜模组110的光学防抖性能。
以下对棱镜模组110内安装的止动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动机构组装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3所示,止动机构114安装在棱镜模组110的壳体111内,例如,止动机构114可以安装在壳体111的与出光口1112相对的一侧内侧壁上,止动机构114可在壳体111内活动,止动机构114用于和棱镜马达的驱动机构113卡接(参见图5),例如,止动机构114和驱动机构113的第一驱动模块1131卡接,以实现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
其中,当摄像模组100处于关闭状态时,换言之,摄像模组100处于非开启状态时,相应的,棱镜模组110处于关闭状态,止动机构114可以运动至与驱动机构113卡接,锁定棱镜马达的姿态,避免在外力作用下棱镜马达处于不平衡状态,提升棱镜马达姿态的稳定性,保障棱镜模组110的工作稳定性,提升摄像模组100的外观效果。而当摄像模组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相应的,棱镜模组110处于开启状态,止动机构114可以运动至于驱动机构113脱离,棱镜马达被释放,棱镜马达可在驱动机构113的驱动作用下正常运动,以确保棱镜模组110可正常进行防抖动作。
应说明,通过使止动机构114与位于驱动机构113的最外侧的第一驱动模块1131卡接,可实现对棱镜马达整体的姿态进行限定。因为,驱动机构113最外侧的第一驱动模块1131相当于棱镜组件112的基础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1131转动的角度范围最大,止动机构114将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位置进行限定,相当于可限定棱镜马达的整体方位和姿态。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的止动机构的爆炸图;图16a为图14的止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b为图14中的止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止动机构114包括支承座1141和止动组件1142,支承座1141固定安装在壳体111的内壁上(参见图13),支承座1141用于支撑止动组件1142,止动组件1142活动安装在支承座1141上,止动组件1142可安装于支承座1141朝向驱动机构113的一侧,通过止动组件1142的运动,使止动组件1142与驱动机构113卡接或脱离,实现止动机构114对棱镜马达的姿态的控制。
其中,通过止动组件1142相对于支承座1141的运动,可以实现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参照图16a所示,当棱镜模组110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可以处于锁定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运动至与驱动机构113卡接,以对棱镜马达的方位进行限定,保证棱镜马达的姿态稳定;参照图16b所示,当棱镜模组110处于开启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运动至脱离驱动机构113,棱镜马达整体处于释放状态,驱动机构113可正常驱动棱镜组件112运动。
至于止动组件1142与驱动机构113之间的卡接,继续参照图16a和图16b,止动组件1142可以设有第一卡接部11420,驱动机构113朝向止动组件1142的一侧可以设有第二卡接部11314,例如,第一驱动模块1131朝向止动组件1142的一侧外壁面设有第二卡接部11314,第一卡接部11420和第二卡接部11314相匹配。当止动组件1142处于锁定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运动至其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以对棱镜马达的姿态进行限定;当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运动至其第一卡接部11420脱离驱动机构113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以释放棱镜马达。
示例性的,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和驱动机构113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中的一者为限位凸起11420a,另一者为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限位凸起11420a和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的形状、尺寸相匹配,通过限位凸起11420a和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的相互配合,实现止动组件1142对棱镜马达的姿态控制。其中,止动组件1142处于锁定状态时,限位凸起11420a卡入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内,驱动机构113的位置被锁定;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时,限位凸起11420a脱离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驱动机构113被释放。
作为一种示例,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可以为朝向驱动机构113凸起的限位凸起11420a,驱动机构113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可以为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外壁面上向内凹陷的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作为另一种示例,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可以向内凹陷的限位槽114111限位凹槽11314a,驱动机构113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可以为第一驱动模块1131的外壁面上朝向止动组件1142凸起的限位凸起11420a。
另外,应说明,通过在第一驱动模块1131朝向止动组件1142的一侧设置弧形部11312,可以将第二卡接部11314设置在弧形部11312的中心,这样,无论第一驱动模块1131如何转动,第二卡接部11314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便于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对准弧形部11312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能够保障第一卡接部11420与第二卡接部11314之间卡接的可靠性。
继续参照图16a或图16b所示,本实施例中,止动组件1142整体可以为弹性结构,换言之,止动组件1142能够受力折弯,且在作用力消失后可恢复自然状态,通过止动组件1142改变自身形状而实现止动组件1142与驱动机构113的卡接或脱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1142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活动端,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可以与支承座1141固定连接,而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113移动,也就是说,止动组件1142改变形状的过程中,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随之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113移动。其中,止动组件1142由解锁状态转换为锁定状态的过程中,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朝向驱动机构113移动,以使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随之移动至最终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止动组件1142由锁定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过程中,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背离驱动机构113移动,以使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逐渐脱离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
可以将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靠近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卡接部11420到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距离小于第一卡接部11420到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的距离,这样,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113移动时,止动组件1142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能够产生较大的位移量,能够为止动组件1142的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顺利卡接或脱离提供可靠保障。
示例性的,可以将止动组件1142设计成长条状结构,长条状的止动组件1142由于宽度较窄,沿其宽度方向(图16a和图16b中所示的X方向)容易折弯而产生变形,因而,可以将止动组件1142的长度方向(图16a和图16b中所示的Z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承座1141上,止动组件114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可相对支承座1141活动,换言之,止动组件114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其固定端和活动端。如此,止动组件1142容易沿宽度方向实现变形,并且,随止动组件1142的变形,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具有较大的移动范围,从而,靠近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1420也具有较大的位移量。
例如,可将支承座1141支撑在壳体111的内底壁(壳体111的与入光口1111相对的一侧内壁面)上(参见图5),支承座1141贴合在壳体111的内侧壁上,并使支承座1141朝向壳体111的内顶壁(壳体111的入光口1111所在的一侧内壁面)延长,此时,止动组件1142的底端(止动组件1142朝向壳体111的内底壁的一端)靠近壳体111的内底壁,止动组件1142的顶端(止动组件1142伸向壳体111的内顶壁的一端)靠近驱动机构113上的第二卡接部11314。因而,可以将止动组件1142的底端固定在支承座1141上作为其固定端,止动组件1142的顶端作为其活动端,以便于使止动组件1142上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对应的第一卡接部11420,更靠近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
当然,在沿止动组件1142的长度方向也容易产生变形,从而保证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具有足够的移动范围。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止动组件114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作为固定端和活动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对于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在支承座1141上的固定,可以将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通过粘接、焊接或螺钉、铆钉等锁紧件锁固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支承座1141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支承座1141上设计限位部11411,对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进行限位,以使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与支承座1141呈相对固定的状态;又或者,也可以在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固定连接在支承座1141的基础上,通过支承座1141上的限位部11411对止动组件1142进行限位,提升止动组件1142的稳定性。
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支承座1141上的限位部11411可以设置在支承座1141朝向驱动机构113的一侧,且限位部11411可以靠近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以免限位部11411对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移动范围造成限制,也可避免限位部11411阻碍止动组件1142的第一卡接部11420和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的卡接。
示例性的,限位部11411上可以开设有限位槽114111,限位槽114111可以沿止动组件1142的平面方向延伸,且限位槽114111贯通限位部11411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和活动端的两侧表面,例如,限位槽114111贯通限位部11411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长度方向(图15中所示的Z方向)的两侧表面,以便于止动组件1142穿过限位槽114111,限位槽114111的两侧槽壁可对止动组件1142的厚度方向(图15中所示的Y方向)的两侧进行限制,提升止动组件114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1142固定到支承座1141上后,在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到活动端的方向上,限位槽114111贯通限位部11411。在此基础上,限位部11411的一侧端面还可以形成有插入口114112,例如,限位部11411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宽度方向(图15中所示的X方向)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插入口114112,换言之,限位槽114111可以连通至限位部11411的该侧端面,以便于止动组件1142从插入口114112插入限位槽114111内。
对于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与支承座1141之间的关系,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可以不接触支承座1141的表面,或者,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也可以接触支承座1141的表面,以提升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在固定状态下的稳定性。对于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接触支承座1141的表面的情况,支承座1141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一侧还可以形成有端头部11412,例如,支承座1141的顶端具有端头部11412,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可以与支承座1141的端头部11412朝向活动端的一侧壁面接触。
当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与支承座1141的端头部11412接触时,可以在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设置缓冲件a,缓冲件a例如可以套设在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缓冲件a为硅胶件、橡胶件等柔性件。缓冲件a可对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形成保护,防止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被磨损;并且,通过设置柔性的缓冲件a,可以减小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与支承座1141的端头部11412之间的作用力,起到缓冲作用,保障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灵活移动。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8a为图17的止动组件的一种视角的分解结构图;图18b为图17的止动组件的另一种视角的分解结构图;图19为图17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至于止动组件1142的具体结构和改变状态的方式,参照图17、图18a和图18b所示,本实施例中,止动组件1142以SMA(Shape Memory Alloys,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单元11421作为基本结构,SMA驱动单元11421包括驱动弹片114211和SMA线。驱动弹片114211作为主体结构,主要用于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实现止动组件1142与驱动机构113的卡接或脱离,驱动弹片114211的相应两端分别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和活动端。SMA线114212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上,SMA线114212可以由驱动弹片114211的固定端向活动端延伸,例如,SMA线114212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SMA线114212沿驱动弹片114211的长度方向延伸。SMA线114212通过自身的伸缩变形驱动驱动弹片114211发生弹性变形,使驱动弹片114211的活动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113移动,实现止动组件1142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实际需求,驱动弹片114211上可以连接一根或两根以上SMA线114212。当一根SMA线114212就能驱动驱动弹片114211达到所需的弹性变形,且满足可靠性要求时,驱动弹片114211上可以只连接一根SMA线114212,例如,该SMA线114212可以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当需要两根以上SMA线114212才能满足驱动弹片114211的变形需求时,驱动弹片114211上可以连接两根、三根、四根甚至更多根SMA线114212,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以驱动弹片114211上连接有两根SMA线114212为例进行说明,该两根SMA线114212例如分别靠近驱动弹片1142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SMA线114212可以与外电路电连接,例如,SMA线114212通过柔性电路板1113与模组电路板132电连接,可以通过外电路向SMA线114212中通入电流,利用电流的加热作用使SMA线114212升温,实现SMA线114212的收缩变形。而SMA线114212中没有电流流过时,其可伸长并恢复至原状。这样,利用SMA线114212在通电状态和不通电状态下的伸缩变形,驱动驱动弹片114211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止动组件1142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参照图18a和图18b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1142可以包括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连接在一起。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靠近壳体111内壁,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靠近驱动机构113,也就是说,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位于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靠近驱动机构113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能够产生良好弹性变形的驱动弹片114211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上的SMA线114212又需要传输电流,因而,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之间一般需要绝缘隔离。
其中,对于靠近壳体111内壁的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可以连接在驱动单元背离驱动机构113的一侧,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在通电收缩时,可以驱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弯折,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的活动端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移动。
对于靠近驱动机构113的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可以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朝向驱动机构113的一侧,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在通电收缩时,可以驱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朝向驱动机构113弯折,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的活动端朝向驱动机构113移动。
示例性的,当摄像模组100处于关闭状态、止动组件1142处于锁定状态时,也就是止动组件1142的第一卡接部11420和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时,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均可以处于自然状态,止动组件1142整体可以呈平直姿态(参见图16a所示),此时,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中的SMA线114212均可以处于不通电的伸长状态。
而当摄像模组10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止动组件1142随之由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可以通电收缩、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可以处于不通电的伸长状态。此时,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作用下,止动组件1142整体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弯折(参见图16b),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移动,止动组件1142的第一卡接部11420移动至脱离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
在摄像模组100处于开启状态期间,止动组件1142可以始终处于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通电收缩、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不通电的状态,以使止动组件1142维持在解锁状态。
而当摄像模组100由开启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止动组件1142随之由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时,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可以通电收缩、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可以处于不通电的伸长状态。此时,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作用下,止动组件1142整体朝向驱动机构113弯折,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朝向驱动机构113移动,止动组件1142的第一卡接部11420移动至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示例性的,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作用下,原本呈折弯姿态(参见图16b)的止动组件1142可以恢复至平直姿态(参见图16a)。
在有些情况下,当摄像模组100由开启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止动组件1142由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时,不仅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可以处于不通电的伸长状态,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也可以处于不通电状态。此时,可以仅依靠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时)弯折后产生的弹性力,使止动组件1142恢复至平直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摄像模组100处于常闭状态下,止动组件1142不需要通电即可保持在锁定状态,只有摄像模组10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摄像模组100处于开启状态的过程中、以及(有些情况下)摄像模组100由开启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需要通电以使SMA线114212产生变形。如此,可显著降低止动机构114的功耗。
继续参照图18a和图18b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基础上,止动组件1142还可以包括支撑弹片11422,支撑弹片11422连接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之间,例如,支撑弹片11422和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之间、支撑弹片11422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之间均通过绝缘胶粘接在一起。其中,与驱动弹片114211对应的,支撑弹片11422的相应两端分别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固定端和活动端。
支撑弹片11422可以起到隔离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作用,且可以增强止动组件1142的整体强度。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作用下,支撑弹片11422可以随之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弯折,止动组件1142可切换至解锁状态;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作用下,支撑弹片11422可以随之朝向驱动机构113弯折,止动组件1142可切换至锁定状态。
对于止动组件1142具有支撑弹片11422的情况,可以通过支撑弹片11422实现与驱动机构113的卡接,换言之,第一卡接部11420可以设置在支撑弹片11422上。此时,对于连接在支撑弹片11422朝向驱动机构113一侧的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可以设有避让开口b,第一卡接部11420穿过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的避让开口b,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并且,在驱动弹片114211上开设避让开口b可以减小驱动弹片114211的强度,有利于驱动弹片114211的弹性变形。另外,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上也可以开设避让开口b,有助于提升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一致性和通用性。
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卡接部11420设置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或者,将第一卡接部11420设置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相应的,在支撑弹片11422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均开设避让开口b,以使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上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1420,穿过支撑弹片11422上的避让开口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的避让开口b,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
由于止动组件1142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之间还设置有支撑弹片11422,因而,止动组件1142的整体厚度较大、强度较高,为了防止由于止动组件1142的强度而影响止动组件1142整体的变形能力,结合图17和图19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驱动弹片114211由其固定端至其活动端,可以依次设置贴合段114211a和分离段114211b。贴合段114211a可以平贴在支撑弹片11422上,实现驱动弹片114211与支撑弹片11422的连接,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贴合段114211a与分离段114211b之间连接的部位可以稍微向背离支撑弹片11422的方向弯折,以使分离段114211b与支撑弹片11422之间具有间隙,降低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所在的一侧的强度,确保止动组件1142弯折性能,保证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具有足够的移动距离。
至于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缓冲件a的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支撑弹片11422的活动端略超出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的活动端,将缓冲件a套设在支撑弹片11422的活动端,依靠支撑弹片11422接触支承座1141。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支撑弹片11422,而是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之间设置绝缘的柔性件(图中未示出)。通过该柔性件实现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之间的绝缘隔离,并且,该柔性件的形变能力强,有助于提升止动组件1142的弹性变形能力,可保证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具有足够的移动范围。
示例性的,该柔性件可以为硅胶件、橡胶件,或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ABS)等塑料制作而成。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及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与该柔性件之间均可以通过粘接材料连接。
此时,可以将第一卡接部11420设置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或者,将第一卡接部11420设置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相应的,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及柔性件上可以开设有避让开口b,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穿过柔性件上的避让开口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的避让开口b,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之间无论是设置支撑弹片11422还是柔性件,由于止动组件1142可以受到两个方向的驱动力(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产生方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驱动力,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产生方向朝向驱动机构113的驱动力),因而,可保证止动组件1142能够顺利返回至锁定状态。此时,可以在支承座1141上对应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部位设置至少两个卡槽114121(参见图15),例如,在支承座1141的端头部11412朝向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一侧壁面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卡槽114121,各卡槽114121沿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止动组件1142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跨过不同的卡槽114121,止动组件1142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时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卡槽114121内(参见图16a和图16b),以提升止动组件114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以支承座1141上间隔设置两个卡槽114121为例,当止动组件1142处于锁定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卡设在支承座1141上靠近驱动机构113的卡槽114121内(参见图16a);当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时,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卡设在支承座1141上远离驱动机构113的卡槽114121内(参见图16b)。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承座1141上可以间隔设置有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卡槽114121,止动组件1142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跨过多个卡槽11412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当支承座1141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114121、止动组件1142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需要跨越不同的卡槽114121时,为了保证止动组件能够顺利跨越不同的卡槽114121,当摄像模组10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时,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可以通电收缩、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不通电,在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驱动作用下,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向远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移动并跨越不同卡槽114121;当摄像模组100由开启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时,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SMA线114212可以通电收缩、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的SMA线114212不通电,在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驱动作用下,止动组件1142的活动端朝向驱动机构113移动并跨越不同卡槽114121。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止动组件1142也可以仅包括一个SMA驱动单元11421,第一卡接部11420可以设置在该SMA驱动单元11421的驱动弹片114211上,由该SMA驱动单元11421的SMA线114212驱动驱动弹片114211发生弹性变形,使得驱动弹片114211的活动端朝向或背离驱动机构113移动,实现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的卡接或脱离。
其中,该SMA驱动单元11421的SMA线114212可以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背离驱动机构113的一侧,SMA线114212通电收缩可驱动驱动弹片114211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弯折。SMA线114212未通电时,驱动弹片114211呈平直姿态,驱动弹片114211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止动组件1142处于锁定状态;SMA线114212通电收缩时,驱动弹片114211呈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折弯的姿态,驱动弹片114211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脱离,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
或者,该SMA驱动单元11421的SMA线114212可以连接在驱动弹片114211朝向驱动机构113的一侧,SMA线114212通电收缩可驱动驱动弹片114211朝向驱动机构113弯折。SMA线114212通电收缩时,驱动弹片114211呈朝向驱动机构113的方向折弯的姿态,驱动弹片114211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卡接,止动组件1142处于锁定状态;SMA线114212未通电时,驱动弹片114211呈平直姿态,驱动弹片114211上的第一卡接部11420与驱动机构113的第二卡接部11314脱离,止动组件1142处于解锁状态。
应说明,止动组件1142仅包括一个SMA驱动单元11421时,驱动弹片114211由折弯姿态向平直姿态转换时,是在SMA线114212不通电的情况下,仅依靠驱动弹片114211自身的弹性性能,使驱动弹片114211恢复至平直状态。因而,可以不在支承座1141上间隔设置多个卡槽114121,以免驱动弹片114211自身的弹性力不足以使其跨越不同的卡槽114121,避免驱动弹片114211无法顺利恢复平直状态。
对于止动组件1142仅包括一个SMA驱动单元11421的情况,在有些实施方式中,若该SMA驱动单元11421的驱动弹片114211自身的材料能够使其厚度方向上的两侧相互绝缘隔离,例如,驱动弹片114211沿厚度方向依次形成金属层、隔离层(例如塑料层)、金属层的类似“三明治”结构,则也可以在驱动弹片114211的两侧均连接SMA线114212,在两侧的SMA线114212的驱动作用下,驱动弹片114211既可以向背离驱动机构113的方向弯折,也可以朝向驱动机构113弯折,类似于前述的止动组件1142包括第一SMA驱动单元11421a和第二SMA驱动单元11421b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4)

1.一种止动机构,安装于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的棱镜膜组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机构包括:支承座和止动组件,所述支承座固定在所述棱镜膜组内,所述止动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支承座,且所述止动组件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其中,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止动组件与所述棱镜膜组的驱动机构卡接;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止动组件与所述驱动机构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组件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驱动机构朝向所述止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接部;
所述止动组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所述止动组件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中的一者为限位凸起,另一者为限位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承座,所述活动端可朝向或背离所述驱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止动组件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和所述活动端分别为所述止动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SMA驱动单元,所述SMA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弹片和至少一根SMA线,所述SMA线连接于所述驱动弹片,且所述SMA线由所述驱动弹片的固定端向活动端延伸;
其中,所述SMA线依靠自身的伸缩驱动所述驱动弹片的活动端移动,以使所述止动组件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SMA驱动单元包括第一SMA驱动单元和第二SMA驱动单元,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位于所述第一SMA驱动单元靠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且所述第一SMA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之间绝缘隔离;
其中,所述第一SMA驱动单元中,所述SMA线连接在所述驱动弹片背离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中,所述SMA线连接在所述驱动弹片朝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的所述驱动弹片上;或者,
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SMA驱动单元的所述驱动弹片上,且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的所述驱动弹片上设有避让开口,所述避让开口用于供所述第一卡接部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组件还包括支撑弹片,所述支撑弹片连接在所述第一SMA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之间,所述第一SMA驱动单元的所述驱动弹片或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的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支撑弹片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支撑弹片,且所述第二SMA驱动单元的所述驱动弹片上设有避让开口,所述避让开口用于供所述第一卡接部穿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驱动弹片的固定端至所述驱动弹片的活动端,所述驱动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贴合段和分离段,所述贴合段与所述支撑弹片贴合,所述分离段与所述支撑弹片之间具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对应所述止动组件的活动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各所述卡槽沿所述止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止动组件的活动端可卡入不同所述卡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组件包括一个所述SMA驱动单元,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驱动弹片;
其中,所述SMA线连接在所述驱动弹片背离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或者,所述SMA线连接在所述驱动弹片朝向所述驱动结构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4-13任一项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组件的活动端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支承座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4-14任一项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止动组件的固定端;
所述限位部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止动组件的平面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限位部对应所述止动组件的固定端和活动端的两侧表面,所述止动组件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一端连通至所述限位部对应所述止动组件的侧壁的一侧端面。
17.一种棱镜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驱动机构、棱镜组件及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止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棱镜组件及所述止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机构活动连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棱镜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棱镜组件运动;所述止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可与所述驱动机构卡接或脱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棱镜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朝向所述止动机构的一侧设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朝向所述止动机构凸起;
其中,所述弧形部的中心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止动机构可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或脱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棱镜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一驱动模块驱动所述棱镜组件绕第一轴转动,所述弧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棱镜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二驱动模块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棱镜组件之间,所述第二驱动模块驱动所述棱镜组件绕第二轴转动;其中,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一轴相交错。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任一项所述的棱镜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组件包括支撑模块和棱镜,所述支撑模块活动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棱镜固定于所述支撑模块。
22.根据权利要求17-21任一项所述的棱镜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入光口和出光口,所述棱镜组件的入光面暴露在所述入光口内,所述棱镜组件的出光面暴露在所述出光口内。
23.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模组、图像传感器组件及权利要求17-22任一项所述的棱镜膜组;
所述棱镜膜组设置在所述镜头模组的入光侧,所述棱镜膜组用于将入射光线反射至所述镜头模组的入光侧,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设置在所述镜头模组的出光侧。
2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权利要求23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外壳内。
CN202310319734.5A 2023-03-22 2023-03-22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1486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9734.5A CN117148656A (zh) 2023-03-22 2023-03-22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9734.5A CN117148656A (zh) 2023-03-22 2023-03-22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8656A true CN117148656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03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9734.5A Pending CN117148656A (zh) 2023-03-22 2023-03-22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4865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1876A (ja) * 1995-08-21 1997-03-07 Canon Inc 補正光学装置
US5842052A (en) * 1993-04-06 1998-11-24 Nikon Corporatio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amera vibration correction device
JP2008185677A (ja) * 2007-01-29 2008-08-14 Sony Corp 撮像装置
CN101986192A (zh) * 2009-07-28 2011-03-16 株式会社腾龙 图像抖动防止装置、透镜装置、摄像装置及补偿光学装置
CN110187465A (zh) * 2019-06-01 2019-08-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应用于潜望式镜头模组的棱镜装置和潜望式镜头模组
CN214311059U (zh) * 2020-11-24 2021-09-28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棱镜模组
CN216700104U (zh) * 2021-12-02 2022-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潜望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2052A (en) * 1993-04-06 1998-11-24 Nikon Corporatio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amera vibration correction device
JPH0961876A (ja) * 1995-08-21 1997-03-07 Canon Inc 補正光学装置
JP2008185677A (ja) * 2007-01-29 2008-08-14 Sony Corp 撮像装置
CN101986192A (zh) * 2009-07-28 2011-03-16 株式会社腾龙 图像抖动防止装置、透镜装置、摄像装置及补偿光学装置
CN110187465A (zh) * 2019-06-01 2019-08-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应用于潜望式镜头模组的棱镜装置和潜望式镜头模组
CN214311059U (zh) * 2020-11-24 2021-09-28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棱镜模组
CN216700104U (zh) * 2021-12-02 2022-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潜望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78608B (zh) 光学防抖模块及包括该光学防抖模块的相机模块
CN108600594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2230442B (zh) 反射模块、相机模块、可运动保持件及壳体
CN109143528B (zh) 相机模块和包括该相机模块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8600599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8965663B (zh) 电子装置
CN110879454A (zh)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3109920A (zh) 反射模块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8769325B (zh) 电子装置
CN117572657A (zh) 用于光学防抖的反射模块和包括该反射模块的相机模块
US1124582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with rotatable reflection module
CN112887521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308643B (zh)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WO2008050805A1 (fr) Module d'appareil photo
CN213690191U (zh) 光路转换模块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
CN109218590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2532816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149032U (zh) 摄像头模组
CN108777761B (zh) 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4167570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摄像模组的拍摄方法
CN117148656A (zh) 止动机构、棱镜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810385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KR20200144258A (ko) 폴디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WO2022035216A1 (ko)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CN21899815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