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5517A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5517A
CN117135517A CN202310355440.8A CN202310355440A CN117135517A CN 117135517 A CN117135517 A CN 117135517A CN 202310355440 A CN202310355440 A CN 202310355440A CN 117135517 A CN117135517 A CN 1171355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ody
earphone
microphone pickup
section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554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35517B (zh
Inventor
蒋元武
金明昱
程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554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551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4083 priority patent/WO202419308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5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5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35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55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Earpiece supports, e.g. ear hoo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耳塞头、杆体以及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耳塞头与杆体相连接。至少一个麦克风在杆体上的位置,杆体上由第一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二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杆体上由第一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三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本申请提供的耳机,通过将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杆体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设计为平滑的闭合曲线,通过降低涡流撞击杆体的风阻,以减弱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压强脉动的突变,从而降低压强脉动中含有可听声频的成分,进而实现抑制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的涡流噪声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噪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当用户在户外有风的场景下使用耳机时,气流流经耳机时,由于空气分子粘滞摩擦力的影响,具有一定速度的气流与用户头部背后相对静止的气体相互作用,就在用户头部下游区形成带有涡流的气流。这些涡流不断形成又不断脱落消失,每一个涡流中心的压强低于周围介质压强,每当一个涡流脱落消失时,湍动气流就会出现一次压强跳变,这些跳变的压强通过四周介质向外传播,并作用于耳机,当湍动气流中压强脉动含有可听声频成分,且强度足够大时,则会向耳机辐射出噪声,这种噪声被称为涡流噪声或湍流噪声。
涡流噪声会通过麦克风拾音孔去干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进而影响到用户在进行通话或者使用人机交互功能时的体验。然而,当前市面上电子设备的降噪设计,在针对涡流噪声导致的声音信号干扰问题时,并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通过将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杆体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设计为平滑的闭合曲线,通过降低涡流撞击杆体的风阻,避免涡流再次撞击杆体后在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形成大型涡流,以减弱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压强脉动的突变,从而降低压强脉动中含有可听声频的成分,进而实现抑制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的涡流噪声的目的,从而避免涡流噪声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耳塞头、杆体和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其中,耳塞头与杆体相连接。
杆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同的一端;第二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靠近用户的一端;第三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远离用户的一端。
杆体上由第一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二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杆体上由第一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三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杆体上、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位置处;或者,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杆体上、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第二位置处。
当用户在户外有风的场景下使用耳机时,气流在被用户的头部阻挡后,会在耳朵附近形成一个或多个涡流,每当一个涡流脱落消失时,湍动气流就会出现一次压强跳变,这些跳变的压强通过四周介质向外传播,并作用于耳机的杆体。当湍动气流中压强脉动的含有可听声频成分,且强度足够大时,则会将辐射出的噪声传入麦克风拾音孔内,进而会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到用户在进行通话或者使用人机交互时的体验。
相关技术中,由于在麦克风拾音孔的位置处,耳机的杆体的横剖面为正圆形,当气流被用户的头部阻挡后,在用户耳朵附近形成一个或多个涡流,当涡流还未脱离消失,并流经耳机杆体时,则会再次被耳机杆体阻挡。如此,则会在耳机的杆体附近形成大型涡流,而大型涡流脱落消失时所形成的压强脉动的突变较强,因此压强脉动中含有可听声频的成分较多,使得形成的噪声更强,进一步会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
综上,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耳机,通过将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杆体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设计为平滑的闭合曲线,通过降低涡流撞击杆体的风阻,避免涡流再次撞击杆体后在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形成大型涡流,以减弱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压强脉动的突变,从而降低压强脉动中含有可听声频的成分,进而实现抑制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的涡流噪声的目的,从而避免涡流噪声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
可选的,本申请通过将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杆体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设计为平滑的闭合曲线的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电子设备中。如,可以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智能眼镜等;或者,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具有麦克风且需要进行降噪设计的电子设备中。
可选的,耳塞头和杆体可以通过胶黏剂粘接、卡扣卡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相连;或者,耳塞头和杆体直接一体成型。
具体的,耳塞头和杆体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或者是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
可选的,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可以是无线耳机,或者为有线耳机。
可选的,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杆体可以是流线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还包括第四端、第四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杆体上由第二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相同、曲率半径相同。
杆体上由第三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相同、曲率半径相同。
可选的,杆体包括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对的迎风面以及位于远离迎风面一端的背风面。
可选的,杆体的迎风面呈弧形曲面,杆体的背风面呈弧形曲面。
在该设计方式中,通过将迎风面设置为较窄的弧形曲面,将背风面设置为较宽的弧形曲面,针对于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对的迎风面,该较窄的弧形曲面能够有效降低风阻,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而针对于与气流流通方向相背对的背风面,该较宽的弧形曲面能够防止划伤用户耳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还包括第四端、第四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杆体上由第二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杆体上由第三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可选的,杆体的横剖面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
在该设计方式中,将杆体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设计为对称结构,即杆体的背风面也设计为较窄的弧形曲面。这样,当从用户的后背方向来风时,也能够降低背风面的风阻,避免在背风面再次形成大型涡流,进一步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还包括第四端,第四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杆体还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五端设置在第二端和第四端之间的位置处,第六端设置在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的位置处。
杆体上由第二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五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杆体上由第三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六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其中,第五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以及第六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构成一条直线。
将第五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以及第六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构成一条直线,即杆体的背风面呈水平状。这样用户在佩戴无线耳机时,能够使得背风面呈水平状的杆体更好的贴合用户耳部,提升用户佩戴无线耳机的舒适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还包括第四端,第四端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杆体上由第二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曲率半径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杆体上由第三端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曲率半径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在该设计中,杆体的背风面设计为包括两个凹陷的曲面,当从用户后背来风时,气流流向背风面后,会在背风面的两个凹陷的曲面内形成小型涡流,而该小型涡流在脱离消失时,所形成的压强脉动的突变较弱,所包含的噪音较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的横剖面为沿人脸朝向上、杆体在目标位置处切割后得到的剖面;其中,目标位置与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相对应。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杆体的横剖面的形状为、麦克风拾音孔所在位置处的横剖面,能够有效抑制涡流噪声。而除了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处,杆体的横剖面的形状设计为正圆形,能够提高用户佩戴耳机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端和第四端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
将杆体的迎风面设计为较长、且较窄的弧形曲面,这样,能够使得杆体的迎风面的弧形曲面更加平滑,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涡流噪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包括第一麦克风拾音孔和第二麦克风拾音孔;第一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杆体上、第二端所在的位置;第二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杆体上、第三端所在的位置。
如此,将第一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第二端的位置处,第二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第三端的位置处,不仅能够减少风噪信号的干扰,还能够确保麦克风拾音孔将声音信号更好的输入至麦克风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还包括第三麦克风拾音孔,第三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杆体上、在人脸朝向的方向上与第一麦克风拾音孔相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的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端和第四端的位置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杆体的外表面为弧形曲面。
将杆体的外表面设计为弧形曲面,一方面该弧形曲面可以起到类似圆倒角的作用,能够避免迎风面和背风面划伤用户耳廓;另一方面该弧形曲面有利于降低迎风面的风阻,避免在迎风面再形成涡流,进一步抑制涡流噪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耳机还包括麦克风,麦克风安装于耳塞头的壳体和杆体的壳体所形成的腔体内,且通过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接收外界声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在有风场景下使用耳机时的俯视图;
图6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气流撞击杆体后的流体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流撞击杆体后的流体分布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杆体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
图15为用户在有风场景下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耳机的涡流噪音实验的实验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低”、“内”、“外”、“竖向”、“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可以与手机、笔记本电脑、手表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处理电子设备的媒体、通话等音频业务,以及其他一些数据业务。例如,该音频业务可以包括为用户播放音乐、录音、视频文件中的声音、游戏中的背景音乐、来电提示音等媒体业务;还可以包括在电话、微信语音消息、音频通话、视频通话、游戏、语音助手等通话业务场景下,为用户播放对端的语音数据,或采集用户的语音数据发送给对端等。
其中,上述耳机可以为有线耳机,也可以为无线耳机。有线耳机具有两个耳机和连接线,其中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连接线连接。有线耳机存在佩戴不方便且需要通过耳机插孔与电子设备连接,工作过程中需要消耗电子设备的电量。而无线耳机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技术、红外射频技术、2.4G无线技术、超声波等)与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相对于有线耳机来说,无线耳机由于摆脱了物理线材的束缚,使用更加便捷,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无线耳机的左耳机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右耳机。
示例性的,上述无线耳机可以是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
以上述耳机为无线耳机举例,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耳机100可以包括配合用户的左、右耳使用的一对耳机本体101和102,该耳机本体101和102具体可以为耳塞式,挂耳式或入耳式耳机等。
示例性的,图2示出了一种无线耳机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耳机100可以为上述图1所示的无线耳机100中任意一个耳机本体;例如,该无线耳机100可以为上述耳机本体101,或者为上述耳机本体10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所示,该无线耳机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0、至少一个存储器120、无线通信模块130、音频模块140、电源模块150以及多个输入/输出接口160等。该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用于与无线耳机100的其他部件相连。该无线耳机100可以通过耳机盒进行收纳。
其中,存储器120可以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如用于无线耳机100进行充电,无线耳机100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配对连接,或无线耳机100与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程序代码等。
处理器11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应用程序代码,调用相关模块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耳机100的功能。例如,实现无线耳机100的充电功能,无线通信模块和音频数据播放功能等。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中。处理器110具体可以是集成的控制芯片,也可以由包括各种有源和/或无源部件的电路组成,且该电路被配置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属于处理器110的功能。
无线通信模块130可以用于,支持无线耳机100与其他电子设备或耳机盒之间包括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communication,NCF),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数据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模块130可以为蓝牙芯片。无线耳机100可以通过该蓝牙芯片与其他电子设备的蓝牙芯片之间进行配对并建立无线连接,以通过该无线连接实现无线耳机100和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另外,无线通信模块130还可以包括天线,无线通信模块130经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3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音频模块140可以用于管理音频数据,实现无线耳机100输入和输出音频信号。例如,音频模块140可以从无线通信模块130获取音频信号,或者向无线通信模块13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无线耳机接打电话、播放音乐、启动/关闭与耳机连接的电子设备的语音助手、接收/发送用户的语音数据等功能。音频模块140可以包括用于输出音频信号的扬声器(或称听筒、受话器)组件,麦克风(或称话筒,传声器),与麦克风相配合的麦克收音电路等。扬声器可以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并播放。麦克风可以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100还包括与麦克风相连接的麦克风拾音孔。其中,声音信号(用户声音或者气流)会通过麦克风拾音孔输入至麦克风中,以便于麦克风拾取到该声音信息,然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
电源模块150,可以用于提供无线耳机100的系统电源,为无线耳机100各模块供电;支持无线耳机100接收充电输入等。电源模块150可以包括电源管理单元(powermanagement unit,PMU)和电池。其中,电源管理单元可以包括充电电路、压降调节电路、保护电路、电量测量电路等。充电电路可以接收外部的充电输入。压降调节电路可以将充电电路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输出给电池以完成对电池充电,还可以将电池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输出给音频模块140、无线通信模块130等其他模块。保护电路可以用于防止电池过充、过放、短路或过流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50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用于对无线耳机100进行无线充电。另外,电源管理单元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
多个输入/输出接口160,可以用于提供无线耳机100与耳机盒之间进行充电或通信的有线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输出接口160可以包括耳机电连接器,该耳机电连接器用于导通和传输电流。当无线耳机100放置于耳机盒中时,无线耳机100可以通过耳机电连接器与耳机盒中的电连接器建立电连接(例如耳机电连接器与耳机盒中的电连接器直接接触)。在该电连接建立后,耳机盒可以通过耳机电连接器和耳机盒中的电连接器的电流传输功能为无线耳机100中的电池充电。例如,该耳机电连接器100可以为pogo pin、弹簧针、弹片、导电块、导电贴片、导电片、插针、插头、接触垫、插孔或插座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电连接器的具体类型不予限定。
具体的,无线耳机100可以包括配合用户左、右耳使用的一对耳机本体,每个耳机本体可以包括分散设置的两个耳机电连接器。当耳机本体放置于耳机盒中时,耳机本体可以通过两个耳机电连接器与耳机盒中对应设置的两个电连接器建立电连接。在建立该电连接后,耳机盒可以为耳机本体中的电池充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该电连接建立后,无线耳机100还可以与耳机盒进行数据通信,例如可以接收来自耳机盒的配对指令。
另外,无线耳机100还可以包括传感器170。例如,该传感器170可以是距离传感器或接近光传感器,可以用于确定无线耳机100是否被用户佩戴。示例性的,无线耳机1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来检测无线耳机100附件是否有物体,从而确定无线耳机100是否被用户佩戴。在确定无线耳机100被佩戴时,无线耳机100可以打开扬声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耳机100还可以包括骨传导传感器,结合成骨传导耳机。利用该骨传导传感器,无线耳机100可以获取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解析出语音信号,实现语音功能。
再例如,无线耳机100的外表面还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指纹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指纹,识别用户身份等;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的亮度,自使用调节一些参数(如音量大小);以及其他一些传感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无线耳机100的具体限定。其可以具有比图2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例如,在无线耳机100的外表面还可以包括按键180、指示灯(可以指示电量、呼入/呼出、配对模式等状态)、显示屏(可以提示用户相关信息)、防尘网(可以配合听筒使用)等部件。其中,该按键180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与触摸传感器配合使用)等,用于触发开机、关机、暂停、播放、录音、开始充电、停止充电等操作。
图2示出的各个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3示出了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耳机200可以为上述图1所示的无线耳机100中任意一个耳机本体。该无线耳机200可以包括外壳201和内部部件202。内部部件202设置于外壳201形成的腔体内。内部部件202可以包括上述无线通信模块130、音频模块140、电源模块150等模块中的器件。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图4示出了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耳机300可以为上述图1所示的无线耳机100中任意一个耳机本体。该无线耳机可以包括耳塞头301和杆体302。其中,耳塞头301的壳体与杆体302的壳体相连接,并构成上述无线耳机200的外壳201;上述内部部件202可设置于耳塞头301的壳体与杆体302的壳体形成的腔体内。
示例性的,耳塞头301与杆体302的顶部相连。耳塞头301和杆体302内部可以包括电路板和电池等内部部件。电路板上可以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充电电路等多种组件,以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模块130、音频模块140和电源模块150等各项功能。例如,电池可以设置在杆体302的腔体内部。音频模块140中的扬声器组件可以设置于耳塞头301的腔体内部。当用户佩戴上耳塞时,可以听到扬声器组件发出的声音信号,从而为用户实现播放音乐、接/打电话等功能。
如图4所示,无线耳机300还包括设置于耳塞头301上的出音嘴303和调音孔304。其中,出音嘴303用于将扬声器转换成的声音信号传输至用户耳朵内。调音孔304用于使外界声音在无线耳机300的扬声器中自由流动,防止压力堆积。
一般而言,耳机是通过电流带动电磁铁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到空气中再产生声音。然而,人耳的结构是封闭的,如果耳塞头堵住了人耳出口,那么进入人耳的声音就会给产生较强的压力,导致人耳感到不适。并且,这种压力也会影响耳机内部扬声器的振动,从而降低音质。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耳机300设置的调音孔304可以使空气中的声音在无线耳机300的扬声器中自由流动,防止压力堆积,从而使得无线耳机300可以具有更好的音质和低音效果。
仍如图4所示,麦克风(图4未示出)通常安装在无线耳机300的杆体302内部,与麦克风相对应的杆体302外部开设有麦克风拾音孔(如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以及第三麦克风拾音孔307),诸如用户的通话内容、语音指令等外界声音由麦克风拾音孔进入无线耳机300内部,再被麦克风所接收并进行信号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麦克风安装于杆体302的内部且通过拾音孔接收外界声波,麦克风可以通过导音孔道与拾音孔相连通;或者,麦克风可以通过导音管与拾音孔相连通。
示例性的,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设置于杆体302上,且靠近出音嘴303的一侧。结合图3所示,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和第三麦克风拾音孔307设置于杆体302上,且远离出音嘴303的一侧。其中,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可以设置于杆体302的底端,第三麦克风拾音孔307可以设置于杆体302的顶端。
图5是用户在有风场景下使用耳机时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当用户在户外有风的场景下使用耳机时,气流在被用户的头部阻挡后,会形成层流和湍流。其中,层流为气流平滑流动或以规则的流程流动的一种流动形式,湍流为气流聚集后形成涡流的地方。其中,从层流到湍流过渡的地方称为转捩。
如图5所示,湍流形成于用户耳朵附近,而湍流为气流聚集后形成涡流的地方,因此,气流在被用户头部阻挡后,会在耳朵附近形成一个或多个涡流,每当一个涡流脱落消失时,湍流(即湍动气流)就会出现一次压强跳变,这些跳变的压强通过四周介质向外传播,并作用于耳机的杆体。当湍动气流中压强脉动含有可听声频成分,且强度足够大时,则会将辐射出的噪声传入麦克风拾音孔内,进而会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到用户在进行通话或者使用人机交互时的体验。
进一步的,图6为耳机的杆体的横剖面的示意图,该耳机的杆体的横剖面为正圆形。如图6所示,当气流在被用户的头部阻挡后,在用户耳朵附近形成一个或多个涡流,当涡流还未脱离消失,并流经耳机杆体时,则会再次被耳机杆体阻挡。示例性的,当气流被用户的头部阻挡后产生的涡流再次被耳机的杆体阻挡后,会在耳机的杆体附近形成大型涡流,而大型涡流脱落消失时所形成的压强脉动的突变较强,因此压强脉动中含有的可听声频的成分较多,使得形成的噪声更强,进一步会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由于该耳机的杆体的横剖面为正圆形,麦克风拾音孔设置于位置O处,因此当涡流还未脱离消失,并流经耳机的杆体时,在高速区和低速区中间形成剪切层。由于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O处,涡流的流体速度发生突变,使得高速区的涡流与低速区的涡流相互作用,在剪切层中形成大型涡流。每当一个大型涡流脱落消失时,大型涡流在位置O处的压强脉动的突变较强,从而在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O处形成较大的噪声。而这些较大的噪声会直接传入麦克风拾音孔内,进而会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到用户在进行通话或者使用人机交互功能时的体验。
其中,涡流在流经耳机的杆体时,会在迎风面形成高速区,在背风面形成低速区。高速区指的是涡流撞击耳机的杆体后,涡流的流体速度较高的迎风区;低速区指的是涡流撞击杆体后,气流的流体速度较低的背风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可以为上述无线耳机100、无线耳机200以及无线耳机300等。以该耳机为上述无线耳机300为例,示例性的,如图7中(a)所示,为耳机300处于佩戴状态的示意图,示例性的,该耳机300可以包括耳塞头301和杆体302。其中,当耳机300处于佩戴状态时,耳塞头301插入用户耳廓内,以便于用户可以听到由耳机300传输的声音。杆体302平滑贴合在用户耳廓上,并延伸至用户脸部。
如图7中(b)所示,为杆体302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示例性的,杆体302的横剖面包括第一端A、第二端B和第三端C。结合图7中(a)和图7中(b)所示,第一端A与人脸朝向相同,第二端B为靠近用户的一端,第三端C为远离用户的一端。
例如,如图7中(b)所示,由第一端A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二端B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由第一端A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三端C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示例性的,如图7中(b)所示,由第一端A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二端B延伸的各点,以及由第一端A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三端C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外轮廓线上为一条闭合曲线。其中,第一端A至第二端B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一端A至第三端C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一端A处闭合。
进一步的,耳机300还包括设置于杆体302上的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其中,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可以包括第一麦克风拾音孔(如上述麦克风拾音孔305)和第二麦克风拾音孔(如上述麦克风拾音孔306)。示例性的,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可以设置在第一端A至第二端B之间的第一位置处;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可以设置在第一端A至第三端C之间的第二位置处。
如图7中(b)所示,当用户在户外有风的场景下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时,气流在被用户的头部阻挡后,在用户耳朵附近形成涡流,而由于麦克风拾音孔(如麦克风拾音孔305和麦克风拾音孔306)所在的位置处,杆体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为平滑的闭合曲线,有利于降低涡流撞击杆体的风阻,因此能够避免在用户耳朵附近形成的涡流,再次撞击后形成大型涡流,从而可以降低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的噪声。
相关技术中,由于杆体的横剖面为正圆形,因此在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会形成大型涡流。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无线耳机300的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为平滑的闭合曲线,有利于降低涡流撞击杆体的风阻,避免涡流再次撞击杆体302后在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形成大型涡流。无论气流从哪个方向吹向用户,最终在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不会形成大型涡流。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300,通过将无线耳机300的杆体302的横剖面、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外轮廓线设置为平滑的闭合曲线,通过降低涡流撞击杆体302的风阻,可以使得气流撞击用户头部形成的涡流,避免再次撞击杆体302后在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形成大型涡流,进而实现抑制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的涡流噪声的目的,从而避免涡流噪声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以提升用户在有风的场景下,使用无线耳机300进行通话或者使用人机交互功能时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耳机300的杆体30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是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EV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OM)、聚氨酯(polyurethane,PU)。
本申请实施例中,杆体302的横剖面均以图7中(a)所示的沿aa′线的剖面为例进行示意。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体302在沿人脸朝向方向上的各个横剖面的形状相同,尺寸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杆体302在沿人脸朝向方向上,在麦克风拾音孔所在位置处的横剖面的形状为图7中(b)所示;除了麦克风拾音孔所在位置处以外的杆体302上,该杆体302沿人脸朝向方向上的各个横剖面的形状可以为正圆形。
示例性的,这里结合图4所示,麦克风拾音孔305、麦克风拾音孔306和麦克风拾音孔307在杆体302上的位置处,横剖面可以设计为图7中(b)所示的形状;麦克风拾音孔306和麦克风拾音孔307中间部分的杆体302、横剖面可以设计为正圆形的形状。
如此,在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处,该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形状能够有效抑制涡流噪声,而除了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处,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形状设计为正圆形,能够提高用户佩戴无线耳机300的舒适度。
如上文所述,杆体302包括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对的迎风面以及位于远离迎风面一端的背风面。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迎风面221呈弧形曲面,背风面222呈弧形曲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迎风面221以及背风面222设计为弧形曲面,一方面该弧形曲面可以起到类似圆倒角的作用,能够避免迎风面221和背风面222划伤用户耳廓;另一方面该弧形曲面有利于降低迎风面221的风阻,避免在迎风面再形成涡流,进一步抑制涡流噪声。
此外,当用户在户外使用无线耳机300时,来风方向复杂多样,当从用户的后背方向来风时,背风面222则会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对,因此也需要将背风面222设计为弧形曲面。即本申请实施例中,背风面222也为弧形曲面,当从用户的后背方向来风时,有利于降低背风面的风阻,以及避免形成涡流。
仍如图8所示,杆体302还包括第四端D,该第四端D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302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示例性的,杆体302上由第二端B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相同、曲率半径相同;杆体302上由第三端C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相同、曲率半径相同。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由第二端B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以及由第三端C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外轮廓线上为一条闭合曲线。其中,第二端B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三端C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四端D处闭合。并且,第一端A至第二端B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二端B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二端B处闭合;第一端A至第三端C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三端C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三端C处闭合。
进一步的,杆体302的横剖面在X轴的长度大于在Z轴的长度。可以看出,在该实施例中,杆体302的迎风面221为较窄的弧形曲线,而杆体302的背风面222为较宽的弧形曲面。这样,针对于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对的迎风面221,该较窄的弧形曲面能够有效降低风阻,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而针对于与气流流通方向相背对的背风面222,该较宽的弧形曲面能够防止划伤用户耳廓。
结合图8所示的杆体302的横剖面的示意图,请参考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流撞击杆体后的流体分布示意图。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当气流撞击杆体302后,气流先经过杆体302的第一端A,然后沿着杆体302的第一端A至第二端B的外轮廓线平滑过渡,并沿杆体302的第一端A至第三端C的外轮廓线平滑过渡。
在该实施例中,在气流撞击杆体302后,在杆体302的迎风面形成高速区,在背风面形成低速区。由于杆体302的迎风面设计的较窄,且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为平滑的闭合曲线,有利于降低涡流撞击杆体302的风阻,因此能够避免在用户耳朵附近形成的涡流,再次在剪切层中形成大型涡流,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
此外,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杆体302上,第一端A至第二端B的第一目标位置处,或者设置在第一端A至第三端C的第二目标位置处,即麦克风拾音孔位于杆体302的迎风面。而由于杆体302的迎风面设计的较窄,且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为平滑的闭合曲线,通过降低涡流撞击杆体302的风阻,可以避免在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处再次形成大型涡流,进而实现抑制麦克风拾音孔位置处的涡流噪声的目的,从而避免涡流噪声干扰到麦克风的收音效果,以提升用户在有风的场景下,使用无线耳机300进行通话或者使用人机交互功能时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上述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可以设置在第二端B的位置处。相应的,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可以设置在第三端C的位置处。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设置在第二端B的位置处,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设置在第三端C的位置处,该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和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在杆体302上所在的位置处风噪信号较弱,且靠近用户嘴部。如此,将第一麦克风拾音孔305设置在第二端B的位置处,第二麦克风拾音孔306设置在第三端C的位置处,不仅能够减少风噪信号的干扰,还能够确保麦克风拾音孔将声音信号更好的输入至麦克风中。
请参考图11,为杆体302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杆体302还包括第四端D,第四端D为耳机300处于佩戴状态时,杆体302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示例性的,杆体302由第二端B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杆体302上由第三端C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由第二端B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以及由第三端C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外轮廓线上为一条闭合曲线。其中,第二端B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三端C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四端D处闭合。并且,第一端A至第二端B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二端B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二端B处闭合;第一端A至第三端C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三端C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三端C处闭合。该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
在该实施例中,将杆体302的迎风面221和背风面222设计为对称结构,即杆体302的背风面222也设计为较窄的弧形曲面。这样,当从用户的后背方向来风时,也能够降低背风面的风阻,避免在背风面222再次形成大型涡流,进一步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
请参考图12,为杆体302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杆体302还包括第五端E和第六端F;第五端E设置在第二端B和第四端D之间的位置处,第六端F设置在第三端C和第四端D之间的位置处。杆体302上由第二端B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五端E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杆体302上由第三端C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六端F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其中,第五端E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以及第六端F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构成一条直线。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第二端B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五端E延伸的各点,第三端C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六端F延伸的各点,第五端E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以及第六端F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外轮廓线上为一条闭合曲线。其中,第二端B至第五端E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五端E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五端E处闭合。第三端C至第六端F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六端F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六端F处闭合。第五端E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六端F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四端D处闭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五端E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以及第六端F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构成一条直线,即杆体302的背风面呈水平状。这样用户在佩戴无线耳机300时,能够使得背风面呈水平状的杆体302更好的贴合用户耳部,提升用户佩戴无线耳机300的舒适感。
请参考图13,为杆体302沿aa′线的横剖面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杆体302上由第二端B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曲率半径向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杆体302上由第三端C沿杆体302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302的横剖面上的曲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曲率半径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由第二端B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以及由第三端C沿杆体的外轮廓线向第四端D延伸的各点,在杆体的外轮廓线上为一条闭合曲线。其中,第二端B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三端C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四端D处闭合。并且,第一端A至第二端B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二端B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二端B处闭合;第一端A至第三端C构成的闭合曲线,以及第三端C至第四端D构成的闭合曲线,在第三端C处闭合。
在该实施例中,杆体302的背风面222设计为包括两个凹陷的曲面,当从用户后背来风时,气流流向背风面222后,会在背风面的两个凹陷的曲面内形成小型涡流,而该小型涡流在脱离消失时,所形成的压强脉动的突变较弱,所包含的噪音较少。
结合上述任一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A和第四端D之间的距离最大长度L1,与第二端B和第三端C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杆体302的迎风面设计为较长,且较窄的弧形曲面,这样,能够使得杆体302的迎风面的弧形曲面更加平缓,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涡流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体302的外壳为一体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杆体302的外壳由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构成;该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相连接。示例性的,该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可以通过粘接、卡扣卡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相连;或者,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直接一体成型。如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或者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
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该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在杆体302的第一端A和第四端D的位置处相连接。
图15是用户在有风场景下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300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耳机300的涡流噪声实验的实验结果对比图。其中,图16中的横坐标是(frequency),单位为Hz;纵坐标是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单位为dB。0°-ini是指图15中0°方向的来风对于未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频响曲线,0°-opt是指图15中0°方向的来风对于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频响曲线,45°-ini是指图15中45°方向的来风对于未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频响曲线,45°-opt是指图15中45°方向的来风对于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频响曲线,90°-ini是指图15中90°方向的来风对于未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频响曲线,90°-opt是指图15中90°方向的来风对于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无线耳机300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频响曲线。
从图16中的涡流噪声实验的实验结果对比图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300,对于45°方向的气流所形成的涡流噪声的降噪效果最好,在100Hz-2000Hz的范围内的涡流噪声,均可降噪14dB到15dB。对于0°方向的气流所形成的涡流噪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耳机300也能够起到较好的降噪效果,在1500~2000Hz范围内的涡流噪声,均可降噪1~10dB。对于90°方向的气流所形成的涡流噪声,降噪效果并不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出的无线耳机300的杆体302的结构,即杆体302的横剖面的形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电子设备上,以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示例性的,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以上述杆体302的结构应用于智能眼镜为例,示例性的,可以将智能眼镜中麦克风拾音孔附近的镜腿设计成上述杆体302的结构。
当用户在户外有风的场景下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眼镜时,气流在被用户头部、或者眼镜架(如桩头)阻挡后,在用户头部附近形成一个或多个涡流,当涡流还未脱落,并流经智能眼镜的镜腿时,由于镜腿的横剖面的外轮廓线为平滑的闭合曲线,有利于降低涡流撞击镜腿的风阻,避免涡流再次撞击镜腿后在麦克风拾音孔的附近形成大型涡流,从而达到抑制涡流噪声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定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塞头、杆体和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所述耳塞头与所述杆体相连接;
所述杆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同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靠近用户的一端;所述第三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远离所述用户的一端;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二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三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杆体上、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位置处;或者,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杆体上、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之间的第二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还包括第四端,所述第四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相同、曲率半径相同;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三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相同、曲率半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还包括第四端,所述第四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三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还包括第四端,所述第四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所述杆体还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位置处,所述第六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五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三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六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逐渐增大,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第五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以及所述第六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构成一条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还包括第四端,所述第四端为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杆体上朝向与人脸朝向相反的一端;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曲率半径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所述杆体上由所述第三端沿所述杆体的外轮廓线向所述第四端延伸的各点,在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上的曲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曲率半径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体的横剖面为沿所述人脸朝向上、所述杆体在目标位置处切割后得到的剖面;其中,所述目标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所在的位置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包括第一麦克风拾音孔和第二麦克风拾音孔;
所述第一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杆体上、所述第二端所在的位置;
所述第二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杆体上、所述第三端所在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还包括第三麦克风拾音孔;所述第三麦克风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杆体上、在所述人脸朝向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拾音孔相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体的外表面为弧形曲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安装于所述耳塞头的壳体和所述杆体的壳体形成的腔体内,且通过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拾音孔接收外界声波。
CN202310355440.8A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耳机 Active CN1171355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5440.8A CN117135517B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耳机
PCT/CN2023/134083 WO2024193082A1 (zh) 2023-03-22 2023-11-24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5440.8A CN117135517B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5517A true CN117135517A (zh) 2023-11-28
CN117135517B CN117135517B (zh) 2024-08-20

Family

ID=88851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55440.8A Active CN117135517B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5517B (zh)
WO (1) WO202419308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9964A (en) * 1998-06-15 2000-05-30 Cotron Corporation Earphone-microphone-earmuff assembly
CN211240065U (zh) * 2020-03-17 2020-08-11 广州由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噪耳机
CN215773527U (zh) * 2021-08-30 2022-02-08 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
CN114079835A (zh) * 2020-08-18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腕部穿戴设备
CN114697784A (zh) * 2020-12-25 2022-07-01 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58676A1 (en) * 2009-09-07 2011-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for dereverberation of multichannel signal
EP2600634B1 (en) * 2011-12-02 2015-04-29 GN Netcom A/S Microphone slots for wind noise reduction
CN108322845B (zh) * 2018-04-27 2020-05-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噪耳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9964A (en) * 1998-06-15 2000-05-30 Cotron Corporation Earphone-microphone-earmuff assembly
CN211240065U (zh) * 2020-03-17 2020-08-11 广州由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噪耳机
CN114079835A (zh) * 2020-08-18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腕部穿戴设备
CN114697784A (zh) * 2020-12-25 2022-07-01 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215773527U (zh) * 2021-08-30 2022-02-08 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5517B (zh) 2024-08-20
WO2024193082A1 (zh) 2024-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95187A1 (en) Wireless headset
CN212696192U (zh) Tws骨传导耳机
WO2021042942A1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无线耳机系统
WO2020216141A1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耳机盒
US6681022B1 (en) Two-way communication earpiece
US7551940B2 (en) Two-way vo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external acoustic noise reduction
US20070297634A1 (en) Earphone system with usage detection
US20080279410A1 (en) Directional hearing enhancement systems
WO2020216140A1 (zh) 一种无线耳机
JP7176674B2 (ja) モジュール式インイヤ型デバイス
CN107071608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107113486A (zh) 声音输出设备
CN114390394A (zh) 定制无线耳机
US20070223762A1 (en) External sound outputting device
US20050244022A1 (en) Hearing aid compatible device
US12115039B2 (en) Hearing protection device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117135517B (zh) 一种耳机
WO2024087481A1 (zh) 一种耳机
WO2023020322A1 (zh) 无线耳机、耳机盒及无线耳机系统
KR20240141198A (ko) 개방식 이어폰
US20210345033A1 (en) Portable audio equipment
CN213462193U (zh) 磁吸式话务耳机
CN210639374U (zh)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CN114079835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腕部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