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0204A -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0204A
CN117130204A CN202310464794.6A CN202310464794A CN117130204A CN 117130204 A CN117130204 A CN 117130204A CN 202310464794 A CN202310464794 A CN 202310464794A CN 117130204 A CN117130204 A CN 117130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chromic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modul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647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嘉
宋连燕
余俊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6479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02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0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02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09F9/335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be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模组适用范围广,且透过率高,功耗低。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发出光线;电致变色结构,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电致变色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遮挡区;当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第一阈值,电致变色结构形成遮挡光栅结构,以遮挡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线;第二预设角度的光线通过透光区射出;当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阈值,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线和第二预设角度的光线通过遮挡区和透光区射出;其中,预设角度为光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人们对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因此,用户在使用显示类电子产品执行相关操作或显示内容时,并不希望被其他用户看到。为了满足用户的防窥需求,通常会在显示类电子产品的显示面板上设置一个防窥膜或防窥屏来实现隐私保护。
然而,现有的防窥膜透过率差,屏幕清晰度降低,屏幕颗粒感明显,影响显示效果;现有的防窥屏通过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等方式制作形成,但是防窥屏存在功耗较高,且适用范围小(如只能用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该显示模组适用范围广,既可以应用到液晶显示面板上,也可以应用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上,且透过率高,功耗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发出光线;电致变色结构,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电致变色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遮挡区;当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第一阈值,电致变色结构形成遮挡光栅结构,以遮挡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线;第二预设角度的光线通过透光区射出;当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阈值,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线和第二预设角度的光线通过遮挡区和透光区射出;其中,预设角度为光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当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当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和透光区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功耗(为了满足手机的亮度需求,需要较高的功耗,而如果光线利用率提升,则功耗可以相应降低)。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结构,结构简单,厚度较薄,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示例性的,第一预设角度可以为一个值,也可以为一个区间,第二预设角度可以为一个值,也可以为一个区间。当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均为一个区间时,第一预设角度例如为45°-90°,第二预设角度例如为0-45°。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结构的多个遮挡区的透过率可以改变,例如从从1%-99%。
示例性的,第一阈值可以为一个值,也可以为一个区间,第二阈值可以为一个值,也可以为一个区间。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均为一个值时,第一阈值例如为20%,第二阈值例如为60%。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电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电致变色层在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和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的作用下改变遮挡区的透过率;当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一电压,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二电压,电致变色层对应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第一阈值;当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三电压,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四电压,电致变色层对应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阈值。
这样设置,方便电致变色层的控制,这样使得电致变色结构的结构简单,例如可以仅为电致变色结构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两条走线即可实现对电致变色结构的控制,无需设置其他复杂的结构。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包括电致变色子层和溶胶电解质子层,溶胶电解质子层位于电致变色子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溶胶电解质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单元,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具有间隙;遮挡区为溶胶电解质单元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通过电致变色子层和溶胶电解质子层的共同作用,使得遮挡区的溶胶电解质单元形成遮挡光栅结构,以遮挡大角度的光线,且由于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具有间隙,不会影响正常显示。当电致变色层包括电致变色子层和溶胶电解质子层时,使得电致变色层的材料的选取可以更加的灵活。
示例性的,第一方向例如为实施例中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例如为实施例中的Y轴方向。下述实现方式相同,下述实现方式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单元之间具有间隙;遮挡区为电致变色单元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单元之间的间隙。即仅由一层电致变色层即可实现防窥态和共享态的切换,结构简单,且厚度较薄,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单元之间具有间隙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包括固态电致变色材料,这样,可以方便多条电致变色单元的形成,例如,直接对固态电致变色材料进行较常见的曝光、显影、蚀刻等工艺即可形成多条电致变色单元,有利于电致变色层的制备。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单元之间具有间隙的基础上,间隙内设置有透明挡墙结构。通过挡墙结构可以对电致变色单元进行围挡,方便电致变色材料的选取,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流动性的电致变色材料。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间隙内设置有透明挡墙结构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包括有机态电致变色材料,其中,有机态电致变色材料例如包括紫罗精系或者导电聚合物系有机变色材料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有机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具体材料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包括两层电致变色子层和一层溶胶电解质子层,两层电致变色子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溶胶电解质子层位于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之间;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均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遮挡区为电致变色子单元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也就是说,仅对电致变色子层进行图案化即可形成遮挡光栅(两个电致变色子单元以及相对的两个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的溶胶电解质子层为一个遮挡光栅),溶胶电解质子层无需形成图案化的结构(间隔设置的结构)。
示例性的,遮挡区为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电致变色子单元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电致变色子单元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交叠的区域。除遮挡区之外的区域为透光区。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第一电极位于第一支撑层背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第二电极位于第二支撑层背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即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支撑层上,方便电极的制备,且可以对电极进行支撑,使得结构更加的稳定。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电致变色层包括两层电致变色子层和一层溶胶电解质子层时,第一支撑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支撑单元;多条第一支撑单元与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多条第二支撑单元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当然,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也可以为整面设置的支撑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的基础上,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透明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或玻璃等透明的材料。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层包括固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基础上,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一封装层;第一电极位于第一支撑层背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第一封装层位于第二电极背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通过封装层对电致变色结构进行保护。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一封装层的基础上,第一支撑层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透明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或玻璃等;第一封装层的材料包括玻璃等。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一封装层的基础上,显示模组的盖板复用为第一支撑层。这样无需设置第一支撑层,简化工艺步骤,且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每个遮挡区均包括间隔设置多个遮挡子区,同一个遮挡区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之间设置有遮挡结构。防止光线从相邻两个遮挡子区之间的间隙漏光,提升防窥效果。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遮挡区的间距,以达到更好的防窥效果。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遮挡区的间距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既可以达到防窥的效果,且还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遮挡区的间距的基础上,相邻两个遮挡区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这是因为,当两个遮挡区之间的间距太大时,电致变色层的高度需要设置的较高,这样才可以达到防窥的效果,但是电致变色层的高度较高时,不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的基础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40nm,这样,在保证显示模组可靠性,成本低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功耗。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致变色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且电致变色层包括电致变色子层的基础上,电致变色子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40nm。在保证显示模组可靠性,成本低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证防窥效果。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迷你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液晶显示面板;当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电致变色层位于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或者,电致变色层位于显示面板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即本申请实施例适用范围广,既可以应用到液晶显示面板上,也可以应用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迷你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上,当然,还可以应用到任何类型的显示面板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显示模组。
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该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电致变色结构;将电致变色结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电致变色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遮挡区;当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第一阈值,电致变色结构形成遮挡光栅结构,以遮挡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线;第二预设角度的光线通过透光区射出;当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阈值,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线和第二预设角度的光线通过遮挡区和透光区射出;其中,预设角度为光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制备电致变色结构包括:提供一第一支撑层和一第二支撑层;在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分别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将设有第二电极的第二支撑层设于电致变色层上,以形成电致变色结构;其中,第二电极位于第二支撑层背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电致变色层在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和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的作用下改变遮挡区的透过率。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包括: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子层;在电致变色子层背离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半固态的,且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对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进行固化,形成多条溶胶电解质单元;其中,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具有间隙;遮挡区为溶胶电解质单元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电致变色子层背离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半固态的,且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的基础上,通过纳米印刷工艺在电致变色子层背离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包括: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透明挡墙结构,其中,相邻两个透明挡墙结构之间具有间隙;在间隙内设置半固态的电致变色材料;对电致变色材料进行固化,以形成电致变色层;遮挡区为电致变色层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透明挡墙结构所在的区域;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包括: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子层,以及,在第二支撑层背离第二电极的一侧形成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其中,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均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电致变色子层背离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溶胶电解质子层;将设有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和第二电极的第二支撑层设于溶胶电解质子层上,以形成电致变色结构;其中,第二支撑层位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的一侧,第二电极位于第二支撑层背离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一侧,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遮挡区为电致变色子单元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制备电致变色结构包括:提供一第一支撑层;在第一支撑层形成第一电极;在第一支撑层背离第一电极的一侧设置固态电致变色材料;对固态电致变色材料进行处理,以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在多条电致变色单元形成第二电极;在第二电极背离电致变色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一封装层;遮挡区为电致变色单元所在的区域,透光区为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单元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溶胶电解质子层的俯视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溶胶电解质子层和遮挡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0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0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0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0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层的俯视结构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单元和遮挡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5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5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层的俯视结构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单元和遮挡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0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0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0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0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0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子层的俯视结构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子单元和遮挡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6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6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6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26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备显示模组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车载电脑、电视、智能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戴显示器、智能眼镜)、智能家居设备等包括显示面板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不作特殊限定。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显示装置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手机100包括中框10、后盖(也称为电池盖)20和显示模组30。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手机100呈矩形平板状。为了便于清楚描述后续各结构特征及结构特征的位置关系,以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来规定手机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其中,X轴方向为手机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手机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为手机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的坐标系(即X轴、Y轴及Z轴)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形状还可以为正方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等。当然,显示装置也可以为折叠式显示装置(如折叠式手机)等。
中框10包括环形外观件11和位于环形外观件11内,且位于显示模组30和后盖20之间的支撑件(图中未示出)。环形外观件11、显示模组30和后盖20可围成容纳腔体。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电池、扬声器模组以及设置于PCB上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显示驱动模块(显示驱动模块例如为驱动显示模组30进行显示的芯片)等结构(图中均未示出),且通过中框10的支撑件对容纳腔体内的至少部分结构进行支撑。示例性的,显示模组30例如通过背胶设置于支撑件上,通过支撑件对显示模组30进行支撑。
后盖20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塑料、素皮、玻璃纤维等不透光材料;也可以包括玻璃等透光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后盖20的材料不进行限定。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30包括显示面板31。其中,显示面板31通过FPC与PCB电连接,以使显示驱动模块(可以设置于FPC或显示面板31上)根据PCB上的SoC发送的信号驱动显示面板31进行显示。
为了达到防偷窥的效果,沿Z轴方向,显示模组30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31一侧的防窥结构32。现有的防窥结构32一般为防窥膜或防窥屏。
然而,现有的防窥膜透过率差,屏幕清晰度降低,屏幕颗粒感明显,影响显示效果;现有的防窥屏通过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等方式制作形成,但是防窥屏存在功耗较高,且适用范围小(如只能用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的防窥结构为电致变色结构,电致变色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透光区和遮挡区,当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当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遮挡区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和透光区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进而可以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结构,结构简单,厚度较薄,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下面结合显示装置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具体结构以及实现防窥的原理进行说明。
一个示例中,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如图3所示,显示模组30包括显示面板31和位于显示面板31一侧的电致变色结构33。
显示面板31例如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显示面板、迷你型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Emitting Diode,Mini LED)显示面板或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 Display,LCD)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显示面板31的类型不作特殊限定。
当显示面板31为OLED显示面板时,继续参见图3,显示模组30还包括显示面板31背离电致变色结构33一侧的散热膜34,散热膜34包括胶层、缓冲层以及导电层(图中均为示出)等,沿Z轴方向,胶层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电致变色结构33的一侧,缓冲层位于胶层背离显示面板31的一侧,导电层位于缓冲层背离胶层的一侧,其中,缓冲层例如为泡棉等,导电层例如为铜皮。散热膜34通过背胶与中框10的支撑件粘合在一起,以将显示模组30固定于支撑件上,通过支撑件对显示模组30进行支撑。
当显示面板31为LCD时,参见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膜层图。如图4所示,显示模组30还包括背光模组35,背光模组35位于电致变色结构33背离显示面板31的一侧;或者,如图5所示,背光模组35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电致变色结构33的一侧,也就是说,电致变色结构33可以位于显示面板31的上侧,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31的下侧,其中,上侧和下侧是指将手机平置于水平面(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时,电致变色结构33相对于显示面板31的位置。
为了对显示模组30进行保护,继续参见图3,显示模组30还包括盖板36,位于电致变色结构33背离显示面板31的一侧,即位于显示模组30的最外侧,以对显示模组30进行保护。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面板31为LCD时,且当背光模组35位于电致变色结构33背离显示面板31的一侧时,继续参见图4,盖板36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电致变色结构33的一侧;当背光模组35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电致变色结构33的一侧时,继续参见图5,盖板36位于电致变色结构33背离显示面板31的一侧。即不管是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的上侧,还是下侧,盖板36均位于显示模组30的最外侧,以对显示模组30进行保护。
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如图6所示,沿Z轴方向,电致变色结构33包括第一电极331、位于第一电极331一侧的第一支撑层332、位于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一侧的电致变色层330,其中,电致变色层330包括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电致变色子层333位于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的一侧,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位于电致变色子层333背离第一支撑层332的一侧,电致变色结构33还包括位于溶胶电解质子层334背离电致变色子层333一侧的第二支撑层335和位于第二支撑层335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一侧的第二电极336。
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溶胶电解质子层的俯视结构图。如图6和7所示,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具有间隙。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所在的区域为电致变色结构33的遮挡区A1,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隙为电致变色结构33的透光区A2。
电致变色结构33还包括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第一走线337的一端与第一电极331电连接,第一走线337的另一端与显示面板31的FPC电连接,第二走线338的一端与第二电极336电连接,第二走线338的另一端与显示面板31的FPC电连接,电致变色结构33通过显示面板31的FPC实现与PCB板上SoC的电连接。SoC可以对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施加电压,电致变色结构33遮挡区A1的透过率会随着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所施加的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可在1%-99%变化,以实现防窥的效果,即通过SoC实现对电致变色结构33的控制。
示例性的,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如为1.5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如为0V)时,电致变色结构33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小,该透过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0%。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如为0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如为1.5V)时,电致变色结构33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大,该透过率例如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9%。
具体的,当显示模组30处于防窥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遮挡区A1的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A2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当显示模组30处于共享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遮挡区A1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31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A1和透光区A2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子层333的材料例如为氧化钨(WO3),其中,氧化钨为透明状,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中包括一些导电离子(如Li+)。当显示模组30处于防窥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其中,第一电压例如为1.5V,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其中,第二电压例如为0V。此时,WO3和Li+发生氧化反应:WO3(透明)+x(Li++e-)LixWO3(蓝色),使得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和电致变色子层333由透明态变为蓝色着色态。当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和电致变色子层333为蓝色着色态时,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和电致变色子层333的透过率例如为20%,即遮挡区A1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A2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可以理解的是,虽然电致变色子层333也会变为蓝色着色态,但是由于氧化钨(WO3)的厚度一般很薄,因此,几乎不会影响透光区A2的透过率。
当显示模组30处于共享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其中,第三电压例如为0V,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其中,第四电压例如为1.5V。此时,WO3和Li+发生还原反应:LixWO3(蓝色)WO3(透明)+x(Li++e-),使得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和电致变色子层333由蓝色着色态变为透明态。当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和电致变色子层333为透明态时,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和电致变色子层333的透过率例如为75%,即遮挡区A2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31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A1和透光区A2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功耗(为了满足手机的亮度需求,需要较高的功耗,而如果光线利用率提升,则功耗可以相应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是以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在X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长方形,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也为长方形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在X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梯形(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中与第二支撑层335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小于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中与电致变色子层333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或倒梯形(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中与第二支撑层335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中与电致变色子层333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等。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如图8所示)或圆形(图中未示出)等。当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时,多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阵列排布,为了避免漏光,Y轴方向,相邻的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还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也就是说,每个遮挡区A1均包括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遮挡子区,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或圆形的多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所在的的区域即为多个遮挡子区,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间隔设置,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之间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
对于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材料不作限定,只要可以传输电压信号,且不影响显示即可。示例性的,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材料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
对于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厚度(沿Z轴方向的尺寸),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厚度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示例性的,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厚度例如小于或等于40nm,且大于或等于20nm。
这是因为,当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厚度大于40nm时,成本较大,且当该显示模组应用到折叠式电子设备时,折叠显示屏在弯折时,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存在断裂的风险,当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厚度小于20nm时,会增加功耗,将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的厚度设置在20-40nm之间,在保证显示模组30可靠性,成本低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功耗。
对于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的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的材料不作限定,只要可以分别对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进行支撑,且不影响显示即可。示例性的,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的材料例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透明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透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透明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透明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玻璃(Glass)等材质。
对于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不作限定,只要可以将电压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6即可。示例性的,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例如可以为银,当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为银时,信号传导速度较快。
对于电致变色子层333的材料,上述示例是以电致变色子层333为氧化钨,且氧化反应后,遮挡区A2的颜色为蓝色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电致变色子层333还可以为其他材料,遮挡区A2的颜色可以为其他颜色,如黑或褐等可以对光线造成遮挡的颜色。
对于电致变色子层333的厚度(沿Z轴方向的尺寸),本申请实施例对电致变色子层333的厚度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示例性的,电致变色子层333的厚度例如小于或等于40nm,且大于或等于20nm。
这是因为,当电致变色子层333的厚度大于40nm时,成本较大,且当该显示模组应用到折叠式电子设备时,折叠显示屏在弯折时,电致变色子层333存在断裂的风险,当电致变色子层333的厚度小于20nm时,不利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电致变色子层333的厚度设置在20-40nm之间,在保证显示模组30可靠性,成本低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证防窥效果。
为了达到更好的防窥效果,继续参见图6,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之和(即电致变色层330的高度)H1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距(即相邻两个遮挡区A1之间的间距)H2。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之和H1等于相邻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距H2,这样设置,可以将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的角度控制在0°至45°之间,当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与显示面板31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大于45°时,则不会接收到显示面板31出射的光线,即不会看到显示面板31上显示的信息,起到防偷窥的作用;而用户在使用显示装置时,用户所处的位置与显示面板31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很小,一般会小于45°,因此,可接收到显示面板31出射的光线,即可以正常看到显示面板31上显示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之和H1例如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的宽度(沿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相邻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距H2例如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这是因为,当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距太大时,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需要设置的较高,这样才可以达到防窥的效果,但是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较高时,不利于显示模组30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之和H1例如大于或等于32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的宽度(沿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相邻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距H2例如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示例性的,电致变色子层333和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高度之和H1例如为50μm。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的宽度(沿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为40μm。相邻两个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的间距H2例如为40μm。
本示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内容(图6和图7所对应的内容)中的显示模组,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和图6所示的电致变色结构对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在下述内容(显示模组的制备过程的内容)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内容,可以参考上述显示模组的内容。
如图9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101、如图10a所示,在第一支撑层332上形成第一电极331,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上形成第二电极336。
其中,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的材料和厚度例如相同,厚度例如在20-40nm之间,材料例如包括PET、CPI或Glass等。
在此基础上,第一支撑层332上形成第一电极331,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上形成第二电极336可以采用同一工艺步骤。
S102、如图10b所示,在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子层333。
其中,电致变色子层333的材料例如为氧化钨WO3
例如可以采用沉积工艺沉积WO3,其厚度例如在20-40nm之间。
S103、如图10c所示,在电致变色子层333上设置半固态的,且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然后进行固化,以形成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其中,溶胶电解质子层334包括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相邻两条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之间具有间隙。
例如通过纳米印刷将溶胶电解质浆液制作成条形。
S104、如图10d所示,将设置有第二电极336的第二支撑层335贴合至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上,其中,第二电极336位于第二支撑层335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一侧。
S105、如图10e所示,在第一电极331上形成第一走线337,以及,在第二电极336上形成第二走线338,以形成电致变色结构33。
其中,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为银。
S106、如图10f所示,将电致变色结构33贴合至显示面板31上。
当显示面板31为OLED显示面板时,且显示模组30还包括散热膜34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散热膜34的一侧。
当显示面板31为LCD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背光模组35的一侧;或者,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和背光模组35之间。
又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1和图12,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层的俯视结构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与上述示例不同的是,电致变色结构33中的电致变色层330为一层结构,不包括子层,电致变色层330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3300,相邻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具有间隙。为了便于电致变色层330的制备(后续内容进行介绍),相邻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的间隙设有透明挡墙结构339。电致变色单元3300所在的区域为电致变色结构33的遮挡区A1,透明挡墙结构339所在的区域为电致变色结构33的透光区A2。
也就是说,沿Z轴方向,电致变色结构33包括第一电极331、位于第一电极331一侧的第一支撑层332、位于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一侧的电致变色层330、位于电致变色层330背离第一支撑层332一侧的第二支撑层335和位于第二支撑层335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一侧的第二电极336,其中,电致变色层330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3300,相邻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具有间隙,且间隙内设置有透明挡墙结构339。
例如,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如为1.5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如为0V)时,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对应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小,该透过率例例如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0%。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如为0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如为1.5V)时,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对应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大,该透过率例例如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9%。
具体的,当显示模组30处于防窥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A2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
当显示模组30处于共享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31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A1和透光区A2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形状与上述示例中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的形状相同,如,电致变色单元3300在X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长方形,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也为长方形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单元3300在X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梯形(电致变色单元3300中与第二支撑层335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小于电致变色单元3300中与第一支撑层332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或倒梯形(电致变色单元3300中与第二支撑层335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电致变色单元3300中与电致变色子层333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等。电致变色单元330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如图13所示)或圆形(图中未示出)等。当电致变色单元330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时,多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阵列排布,为了避免漏光,Y轴方向,相邻的两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还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也就是说,每个遮挡区A1均包括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遮挡子区,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或圆形的多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所在的的区域即为多个遮挡子区,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间隔设置,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之间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
本示例中的电致变色层330例如包括紫罗精系或者导电聚合物系等有机态电致变色材料。
本示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内容(图11和图12所对应的内容)中的显示模组,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和图11所示的电致变色结构对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在下述内容(显示模组的制备过程的内容)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内容,可以参考上述显示模组的内容。
如图14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201、如图15a所示,在第一支撑层332上形成第一电极331,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上形成第二电极336。
其中,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的材料和厚度例如相同,厚度例如在20-40nm之间,材料例如包括PET、CPI或Glass等。
在此基础上,第一支撑层332上形成第一电极331,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上形成第二电极336可以采用同一工艺步骤。
S202、如图15b所示,在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的一侧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透明挡墙结构339,其中,相邻两个透明挡墙结构339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透明挡墙结构339的高度大于或等于32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
例如可以采用涂布、曝光、显影等工艺制备形成透明挡墙结构339。
S203、如图15c所示,在相邻两个透明挡墙结构339之间的间隙内设置半固态的电致变色材料,然后进行固化,以形成电致变色层330。
例如通过打印、喷涂或旋涂等方式在相邻两个透明挡墙结构339之间的间隙内设置半固态的电致变色材料,并固化。
S204、如图15d所示,将设置有第二电极336的第二支撑层335贴合至电致变色层330上,其中,第二电极336位于第二支撑层335背离电致变色层330的一侧。
S205、如图15e所示,在第一电极331上形成第一走线337,以及,在第二电极336上形成第二走线338,以形成电致变色结构33。
其中,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为银。
S206、如图15f所示,将电致变色结构33贴合至显示面板31上。
当显示面板31为OLED显示面板时,且显示模组30还包括散热膜34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散热膜34的一侧。
当显示面板31为LCD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背光模组35的一侧;或者,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和背光模组35之间。
又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6和图17,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层的俯视结构图。如图16和图17所示,与第二个示例相同,电致变色结构33中的电致变色层330为一层结构,不包括子层,电致变色层330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3300,相邻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具有间隙。与第二个示例不同的是,电致变色层330包括固态电致变色材料,这样在制备电致变色层330(后续内容进行介绍)时,可以直接对整层的固态电致变色材料进行曝光、显影和蚀刻等步骤,以形成电致变色单元3300,无需在相邻两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透明挡墙结构339。电致变色单元3300所在的区域为电致变色结构33的遮挡区A1,相邻两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的间隙所在的区域为电致变色结构33的透光区A2。
此外,与第二个示例不同的是,沿Z轴方向,电致变色结构33不包括第二支撑层335,而是包括第一封装层337,其中,第二电极336位于电致变色层330背离第一支撑层332的一侧,第一封装层337位于第二电极336背离电致变色层330的一侧。第一封装层337的设置可以更好的保护电致变色结构33。
可选的,显示模组30的盖板36复用为第一支撑层332。这样无需设置第一支撑层332,简化工艺步骤,且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基于上述结构,例如,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如为1.5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如为0V)时,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对应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小,该透过率例例如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0%。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如为0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如为1.5V)时,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对应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大,该透过率例例如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9%。
具体的,当显示模组30处于防窥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A2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
当显示模组30处于共享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各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31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A1和透光区A2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形状与上述示例中电致变色单元3300的形状相同,具体可以参见第二个示例,此处不再赘述。同样,参见图18,当电致变色单元330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时,多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阵列排布,为了避免漏光,Y轴方向,相邻的两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之间还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也就是说,每个遮挡区A1均包括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遮挡子区,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或圆形的多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所在的的区域即为多个遮挡子区,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间隔设置,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之间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
本示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内容(图16和图17所对应的内容)中的显示模组,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和图16所示的电致变色结构对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在下述内容(显示模组的制备过程的内容)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内容,可以参考上述显示模组的内容。其中,下述内容以显示模组30的盖板复用为第一支撑层332为例进行的说明。
如图19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301、如图20a所示,在盖板36上形成第一电极331。
S302、如图20b所示,在盖板36背离第一电极331的一侧设置固态电致变色材料300’。
例如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化学气相淀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工艺进行固态电致变色材料300’沉积。
S303、如图20c所示,对固态电致变色材料300’进行处理,以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3300。
例如通过曝光、显影、时刻等方式得到图案化的电致变色层330,图案化的电致变色层330即为多个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电致变色单元3300。
S304、如图20d所示,在多条电致变色单元3300上形成第二电极336。
例如,在多条电致变色单元3300上沉积ITO,以形成第二电极336。
S305、如图20e所示,在第二电极336背离电致变色层330的一侧设置第一封装层337。
S306、如图20f所示,在第一电极331上形成第一走线337,以及,在第二电极336上形成第二走线338,以形成电致变色结构33。
其中,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为银。
S307、如图20g所示,将电致变色结构33贴合至显示面板31上。
当显示面板31为OLED显示面板时,且显示模组30还包括散热膜34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散热膜34的一侧。
当显示面板31为LCD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背光模组35的一侧。
又一个示例中,参见图21和图22,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子层的俯视结构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与第一个示例不同的是,电致变色层330包括两层电致变色子层,两层电致变色子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位于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之间。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均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中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中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一一对应,即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的每一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都会对应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中的一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亦即,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的每一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中的一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交叠(如部分交叠、重叠或一者位于另一者内)。电致变色子单元340所在的区域为遮挡区A1,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之间的间隙为透光区A2。
也就是说,沿Z轴方向,电致变色结构33包括第一电极331、位于第一电极331一侧的第一支撑层332、位于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一侧的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位于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背离第一支撑层332一侧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位于溶胶电解质子层334背离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一侧的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位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一侧的第二支撑层335和位于第二支撑层335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一侧的第二电极336,其中,电致变色子层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3,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膜层图,如图23所示,第一支撑层332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支撑单元3321,第二支撑层335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支撑单元3351。多条第一支撑单元3321与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一一对应,即,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的每一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支撑层332中的一条第一支撑单元3321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交叠(如部分交叠、重叠或一者位于另一者内);多条第二支撑单元3351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一一对应,即,多条第二支撑单元3351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中的一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交叠(如部分交叠、重叠或一者位于另一者内)。
例如,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如为1.5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如为0V)时,电致变色结构33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小,该透过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0%。当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如为0V),以及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如为1.5V)时,电致变色结构33遮挡区A1的透过率变大,该透过率例如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9%。
具体的,当显示模组30处于防窥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遮挡区A1的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A2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当显示模组30处于共享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遮挡区A1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31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A1和透光区A2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功耗。
示例性的,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二的电致变色子层339的材料例如为氧化钨(WO3),其中,氧化钨为透明状,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中包括一些导电离子(如Li+)。当显示模组30处于防窥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一电压,其中,第一电压例如为1.5V,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二电压,其中,第二电压例如为0V。此时,WO3和Li+发生氧化反应:WO3(透明)+x(Li++e-)LixWO3(蓝色),使得电致变色单元340和电致变色单元340对应位置处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由透明态变为蓝色着色态。当电致变色单元340和电致变色单元340对应位置处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为蓝色着色态时,电致变色单元340和电致变色单元340对应位置处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透过率例如为20%,即遮挡区A1透过率较低,形成遮挡光栅结构,遮挡光栅结构将大角度的光线(显示面板31发出的光线)遮挡,即侧面无法看到光线,起到防窥的作用,而小角度的光线直接通过透光区A2射出,以被用户看到,不影响正常显示。
当显示模组30处于共享态时,SoC对第一电极331施加第三电压,其中,第三电压例如为0V,对第二电极336施加第四电压,其中,第四电压例如为1.5V。此时,WO3和Li+发生还原反应:LixWO3(蓝色)WO3(透明)+x(Li++e-),使得电致变色单元340和电致变色单元340对应位置处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由蓝色着色态变为透明态。当电致变色单元340和电致变色单元340对应位置处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为透明态时,电致变色单元340和电致变色单元340对应位置处的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透过率例如为75%,即遮挡区A2的透过率较高,显示面板31的发出的光线通过遮挡区A1和透光区A2射出,这样,大角度的光线和小角度的光线均能被人眼接收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功耗(为了满足手机的亮度需求,需要较高的功耗,而如果光线利用率提升,则功耗可以相应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子单元340的形状与上述示例中溶胶电解质单元3341的形状相同,如,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长方形,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也为长方形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梯形(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中与第二支撑层335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小于电致变色单元3300中与第一支撑层332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或倒梯形(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中与第二支撑层335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电致变色单元3300中与电致变色子层333接触的表面在X轴方向的尺寸)等。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如图24所示)或圆形(图中未示出)等。当电致变色子单元340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时,多个电致变色子单元340阵列排布,为了避免漏光,Y轴方向,相邻的两个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之间还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也就是说,每个遮挡区A1均包括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遮挡子区,在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或圆形的多个电致变色单元3300所在的的区域即为多个遮挡子区,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间隔设置,同一遮挡区A1内的相邻两个遮挡子区之间设置有遮挡结构3342。
本示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内容(图21-图23所对应的内容)中的显示模组,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和图21-图23所示的电致变色结构对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在下述内容(显示模组的制备过程的内容)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内容,可以参考上述显示模组的内容。其中,以第一支撑层332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支撑单元3321,第二支撑层335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支撑单元3351为例进行的说明。
如图25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401、如图26a所示,在第一支撑层332上形成第一电极331,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上形成第二电极336。
其中,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的材料和厚度例如相同,厚度例如在20-40nm之间,材料例如包括PET、CPI或Glass等。
在此基础上,第一支撑层332上形成第一电极331,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上形成第二电极336可以采用同一工艺步骤。
S402、如图26b所示,在第一支撑层332背离第一电极331的一侧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以及,在第二支撑层335背离第二电极336的一侧形成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
其中,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的材料例如均为氧化钨WO3
例如可以采用沉积工艺沉积WO3,其厚度例如在20-40nm之间。
S403、如图26c所示,对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一支撑层332,以及,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和第二支撑层335进行处理,以形成图案化的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一支撑层332,以及,图案化的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和第二支撑层335。
对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一支撑层332同时进行涂布、曝光、显影、蚀刻等处理,以形成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以及,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支撑单元3321,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以及相邻两条第一支撑单元3321之间具有间隙。对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和第二支撑层335同时进行涂布、曝光、显影、蚀刻等处理,以形成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以及,沿X轴方向排布、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支撑单元3351,相邻两条电致变色子单元340以及相邻两条第二支撑单元3351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的,可以仅对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进行图案化处理,即第一支撑层332和第二支撑层335整层设置。
S404、如图26d所示,在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背离第一支撑层332的一侧设置溶胶电解质材料,以形成溶胶电解质子层334。
其中,在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背离第一支撑层332的一侧整面涂布溶胶电解质材料,以形成溶胶电解质子层334。
S405、如图26e所示,将设置有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和第二电极336的第二支撑层335贴合至溶胶电解质子层334上,其中,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位于溶胶电解质子层334背离第一电致变色子层338的一侧,第二支撑层335位于第二电致变色子层339背离溶胶电解质子层334的一侧。
S406、如图26f所示,在第一电极331上形成第一走线337,以及,在第二电极336上形成第二走线338,以形成电致变色结构33。
其中,第一走线337和第二走线338的材料为银。
S407、如图26g所示,将电致变色结构33贴合至显示面板31上。
当显示面板31为OLED显示面板时,且显示模组30还包括散热膜34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散热膜34的一侧。
当显示面板31为OLED显示面板时,且显示模组30还包括散热膜34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散热膜34的一侧。
当显示面板31为LCD时,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背离背光模组35的一侧;或者,电致变色结构33位于显示面板31和背光模组35之间。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9)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发出光线;
电致变色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遮挡区;
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形成遮挡光栅结构,以遮挡第一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第二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通过所述透光区射出;
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和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通过所述遮挡区和所述透光区射出;
其中,所述预设角度为所述光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
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的作用下改变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
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所述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一电压,所述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二电压,所述电致变色层对应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所述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三电压,所述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为第四电压,所述电致变色层对应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电致变色子层和溶胶电解质子层,所述溶胶电解质子层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子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
所述溶胶电解质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单元,相邻两条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遮挡区为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遮挡区为所述电致变色单元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固态电致变色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内设置有透明挡墙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有机态电致变色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两层电致变色子层和一层溶胶电解质子层,两层所述电致变色子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子层,所述溶胶电解质子层位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之间;
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均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遮挡区为所述电致变色子单元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3、6-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
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层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两层电致变色子层和一层溶胶电解质子层时,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支撑单元;
多条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
多条所述第二支撑单元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层和所述第二支撑层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透明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或玻璃。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一封装层;
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层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透明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或玻璃;
所述第一封装层的材料包括玻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的盖板复用为所述第一支撑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遮挡区均包括间隔设置多个遮挡子区,同一个所述遮挡区内的相邻两个所述遮挡子区之间设置有遮挡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所述遮挡区的间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遮挡区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0mm。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40nm。
20.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子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40nm。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迷你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液晶显示面板;
当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或者,所述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23.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所述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电致变色结构;
将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遮挡区;
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防窥态时,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形成遮挡光栅结构,以遮挡第一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第二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通过所述透光区射出;
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共享态时,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和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所述光线通过所述遮挡区和所述透光区射出;
其中,所述预设角度为所述光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电致变色结构包括:
提供一第一支撑层和一第二支撑层;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和所述第二支撑层分别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
将设有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支撑层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上,以形成所述电致变色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层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第一电极接收的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极接收的电压的作用下改变所述遮挡区的透过率。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子层;
在所述电致变色子层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半固态的,且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
对多条所述溶胶电解质浆液进行固化,形成多条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
其中,相邻两条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遮挡区为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所述溶胶电解质单元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纳米印刷工艺在所述电致变色子层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多条溶胶电解质浆液。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透明挡墙结构,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透明挡墙结构之间具有间隙;
在所述间隙内设置半固态的电致变色材料;
对所述电致变色材料进行固化,以形成所述电致变色层;
所述遮挡区为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所述透明挡墙结构所在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子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形成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其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均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在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层的一侧设置溶胶电解质子层;
将设有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支撑层设于所述溶胶电解质子层上,以形成所述电致变色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层位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背离所述溶胶电解质子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子层的多条电致变色子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遮挡区为所述电致变色子单元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子单元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电致变色结构包括:
提供一第一支撑层;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形成第一电极;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设置固态电致变色材料;
对所述固态电致变色材料进行处理,以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电致变色单元;
在所述多条电致变色单元形成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一封装层;
所述遮挡区为所述电致变色单元所在的区域,所述透光区为相邻两条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之间的间隙。
CN202310464794.6A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302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64794.6A CN117130204A (zh)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64794.6A CN117130204A (zh)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0204A true CN117130204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8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64794.6A Pending CN117130204A (zh)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0204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7828A (zh) * 2018-12-11 2019-03-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46889A (zh) * 2017-11-24 2019-06-28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632804A (zh) * 2019-09-29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542781A (zh) * 2018-12-07 2020-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视范围调节器件及其驱动方法、可视范围调节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2162441A (zh) * 2020-10-29 2021-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防窥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12470062A (zh) * 2018-08-10 2021-03-09 伊英克加利福尼亚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双稳态电泳流体的可切换的光准直层
CN114995002A (zh) * 2021-03-01 2022-09-02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5616820A (zh) * 2022-06-14 2023-01-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6889A (zh) * 2017-11-24 2019-06-28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2470062A (zh) * 2018-08-10 2021-03-09 伊英克加利福尼亚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双稳态电泳流体的可切换的光准直层
CN111542781A (zh) * 2018-12-07 2020-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视范围调节器件及其驱动方法、可视范围调节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9507828A (zh) * 2018-12-11 2019-03-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32804A (zh) * 2019-09-29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62441A (zh) * 2020-10-29 2021-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防窥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14995002A (zh) * 2021-03-01 2022-09-02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5616820A (zh) * 2022-06-14 2023-01-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498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025690A (ko) 터치 패널
CN104460169B (zh) 电极板、电致变色板、电致变色镜及其显示装置
US10698246B2 (e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US20140085556A1 (en) Display with inverted thin-film-transistor layer
KR102416142B1 (ko) 백커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투명표시장치
CN113376901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US20170168337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Capacitive Coupling Type Touch Panel Input Device
CN205720964U (zh) 显示模组及可转换式防窥显示器
CN106444135A (zh) 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屏制备方法
KR101912338B1 (ko) 반사형 표시장치
CN103092413A (zh) 三维透明基材、触摸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456579B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138931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508349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542781B (zh) 可视范围调节器件及其驱动方法、可视范围调节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7130204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065876A9 (zh) 后盖、电子设备和后盖的制备方法
CN111124050A (zh)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3794027B (zh) 电池盖及电子设备
KR2013002308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2024016170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terminal
WO2022052610A1 (zh)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3480487U (zh) 触控面板
CN21904050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