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16820A -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16820A
CN115616820A CN202210664603.6A CN202210664603A CN115616820A CN 115616820 A CN115616820 A CN 115616820A CN 202210664603 A CN202210664603 A CN 202210664603A CN 115616820 A CN115616820 A CN 115616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eep
proof
light
priva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646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16820B (zh
Inventor
王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646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168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16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6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16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68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防窥显示屏通过在显示模组中的像素的发光侧设置防窥层,并将防窥层对应设置在相邻像素之间的区域,像素发出的向防窥显示屏周侧传播的大角度光线照射至防窥层时,通过改变防窥层的透光状态,防窥层可透过大角度光线或吸收、反射大角度光线,从而,使防窥显示屏在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下切换。防窥层的结构简单、厚度小,不影响防窥显示屏的透光率,可以提升防窥显示屏的亮度。其中,防窥层通过设置能够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改变透光度的电致变色层,并在电致变色层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提供电场,对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以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状态。

Description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常,终端设备具有较大的视角,位于不同视角的用户均可以获知其显示的信息。然而,在一些场景下,用户希望终端设备所显示的信息不被周围的其他用户获知,希望终端设备具有防窥功能。
现有技术中,可以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增加防窥膜,通过防窥膜滤除大视角的光线,仅保留近乎垂直射出显示屏的小角度光线,使得大视角位置的用户无法接收到显示屏所显示的画面。然而,现有的防窥膜的厚度通常较大,增加了终端设备的厚度,并且,防窥膜的透光率低,降低了显示屏的垂直视角的显示亮度,造成终端设备的功耗增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防窥显示屏可实现防窥功能,且厚度小、成本低,对透光率影响较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窥显示屏,包括显示模组和防窥层,显示模组中阵列排布有多个像素,防窥层设置于像素的发光侧,并位于相邻像素之间的区域;
防窥层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致变色层围设在像素的周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设置在电致变色层的相对两侧,电致变色层受控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而呈现透光状态或不透光状态。
本申请提供的防窥显示屏,通过在显示模组中的像素的发光侧设置防窥层,并将防窥层对应设置在相邻像素之间的区域,像素发出的向防窥显示屏周侧传播的大角度光线照射至防窥层时,通过改变防窥层的透光状态,防窥层可透过大角度光线或吸收、反射大角度光线,从而,使防窥显示屏在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下切换。防窥层的结构简单、厚度小,不影响防窥显示屏的透光率,可以提升防窥显示屏的亮度。其中,防窥层通过设置能够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改变透光度的电致变色层,并在电致变色层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提供电场,对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以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层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沿像素排列的行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沿像素排列的列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层为连续形结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互交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
通过将电致变色层设置为连续形结构,电致变色层形成连续形的、全包围像素的周侧的网格状结构。此时,通过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可以形成外加电场,以有效对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层为断续形结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相互交汇处断开,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或宽度方向的两侧。
通过电致变色层设置为断续形结构,使其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交汇处断开,各像素周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为独立结构,相邻像素之间的电致变色层没有影响。此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无论设置在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还是设置在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可对电致变色层形成有效的外加电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窥层还包括层叠在电致变色层外侧的至少一层光优化层,光优化层覆盖电致变色层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
通过在电致变色层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层叠光优化层,当电致变色层处于不透光状态时,利用光优化层的折射和反射作用,照射至防窥层的部分光线的传播路径可折转至防窥层之间的区域并射出防窥显示屏,以此提高防窥显示屏在防窥显示状态下的光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优化层覆盖在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表面。
通过将光优化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光线照射至防窥层时,部分光线会在光优化层的表面被反射或在光优化层与电致变色层的界面被反射,进而,减少进入电致变色层中的光线,增多从防窥层之间的区域垂直射出的光线,提升光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优化层覆盖在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
通过使光优化层覆盖在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照射至防窥层顶部区域的光线,可经防窥层的反射或折射而从防窥显示屏的正面射出,减小了被电致变色层吸收的光线,提升了光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优化层覆盖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表面和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
通过在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及厚度方向的顶表面均设置光优化层,光优化层的覆盖面积更大,被光优化层反射和折射并从防窥显示屏的正面近乎垂直射出的光线更多,防窥显示屏在防窥显示状态下,光源利用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依次相邻,光优化层覆盖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
通过使第一电极、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依次相邻,避免将光优化层间隔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电致变色层之间,以免绝缘的光优化层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在电致变色层的电场造成影响,保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在电致变色层中的电场强度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基板、OLED器件和偏光片,OLED器件和偏光片依次层叠在基板上;
其中,OLED器件内阵列排布有多个像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窥层设置在OLED器件内并位于相邻像素之间,或者,防窥层设置在偏光片和OLED器件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窥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盖板和触控层,触控层和保护盖板依次层叠在显示模组的出光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窥层设置在保护盖板和触控层之间,或者,防窥层设置在触控层和偏光片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沿其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下偏光片、阵列基板、液晶层、彩膜基板和上偏光片;
防窥层设置在彩膜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或者,防窥层设置在上偏光片的背离彩膜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窥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在下偏光片的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如上所述的防窥显示屏,防窥显示屏安装于外壳。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上的防窥显示屏,防窥显示屏通过在显示模组中的像素的发光侧设置防窥层,并将防窥层对应设置在相邻像素之间的区域,像素发出的向防窥显示屏周侧传播的大角度光线照射至防窥层时,通过改变防窥层的透光状态,防窥层可透过大角度光线或吸收、反射大角度光线,从而,使防窥显示屏在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下切换。防窥层的结构简单、厚度小,不影响防窥显示屏的透光率,可以提升防窥显示屏的亮度。其中,防窥层通过设置能够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改变透光度的电致变色层,并在电致变色层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提供电场为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以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前置摄像头和多个距离传感器,前置摄像头和距离传感器安装于外壳;
前置摄像头的入光面朝向防窥显示屏,距离传感器沿周向间隔设置在防窥显示屏的边缘。
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电子设备周侧的人脸信号,通过在防窥显示屏的边缘设置距离传感器,且使距离传感器沿防窥显示屏的周侧间隔设置,通过各距离传感器检测防窥显示屏周侧的各方位的障碍物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结合前置摄像头采集的信号,可以使电子设备控制防窥显示屏的显示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前置摄像头的数量为多个,且前置摄像头沿周向间隔设置在防窥显示屏的边缘。
通过在防窥显示屏的边缘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前置摄像头,各前置摄像头可以采集相应侧的障碍物的图像信号,可以更精准的判断前置摄像头的周侧各方位的障碍物是否为非用户人脸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窥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防窥触发指令;
根据防窥触发指令,控制防窥显示屏的防窥层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以使防窥层中的电致变色层呈现不透光状态。
本申请提供的防窥方法,应用于具有防窥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接收防窥触发指令,并根据接收到的防窥触发指令,控制防窥显示屏中的防窥层的透光状态。其中,接收到防窥触发指令后,控制防窥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电,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提供电场,对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该电压使得电致变色层由透光状态转变为不透光状态,防窥层对像素发出的向防窥显示屏周侧传播的大角度光线进行吸收或反射,使防窥显示屏切换为防窥显示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防窥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
采集防窥显示屏周围的环境信息;
当环境信息满足防窥触发条件时,发出防窥触发指令。
电子设备通过采集防窥显示屏周围的环境信息,当环境信息满足防窥触发条件时,通过发出防窥触发指令,以使电子设备接收到防窥触发指令后,控制防窥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电,使电致变色层呈现不透光状态,以将防窥显示屏切换至防窥显示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境信息包括人脸信号和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防窥触发条件包括:
人脸信号包括非用户人脸信号,且非用户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
通过采集电子设备周侧的人脸信号和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若采集到的人脸信号中包括非用户人脸信号,且该非用户人脸信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时,向电子设备发出防窥触发指令。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一种防窥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屏处于正常显示状态的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屏处于防窥显示状态的示意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层的一种平面排布结构;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层的另一种平面排布结构;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层的光路示意对照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子设备;
100-防窥显示屏;
110-显示模组;120-防窥层;130-保护盖板;140-触控层;150-背光模组;
111-基板;112-OLED器件;113-偏光片;114-下偏光片;115-阵列基板;116-液晶层;117-彩膜基板;118-上偏光片;121-电致变色层;122-第一电极;123-第二电极;124-光优化层;
1101-像素;1102-薄膜晶体管;1121-封装层;1211-第一延伸部;1212-第二延伸部;1241-第一光优化层;1242-第二光优化层;
1101a-红色像素;1101b-绿色像素;1101c-蓝色像素;
200-外壳;
210-中框;220-后盖;
211-边框部;212-中板部;
300-前置摄像头;
400-距离传感器;
10-防窥膜;
11-防窥结构层;11a-棱镜结构;12-支撑层;13-保护层;14-硬化层;
20-防窥膜组;
21-下基板;22-中基板;23-上基板;24-第一液晶层;25-第二液晶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一体机等一些电子设备的应用中,在一些场景下,例如,处理私人信息、处理的工作内容涉及商业机密、输入账户密码等一些私密场景下时,用户希望电子设备所显示的信息能够不被周围的其他用户获知,此时,需要电子设备具备防窥功能。
相关技术中,可以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贴设防窥膜,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防窥膜10最核心的结构层为防窥结构层11,防窥结构层11上排列有多个棱镜结构11a,相邻棱镜结构11a之间的间距很小(类似于百叶窗结构),因此,只可以透过小角度范围的光线,例如图中所示的50°范围,以起到防窥效果。另外,为了对防窥结构层11进行支撑保护,防窥结构层11的两侧还设置有支撑层12,构成支撑层12的材料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支撑层12的两侧还设置有保护层13,构成保护层13的材料例如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位于防窥结构层11的出光侧的支撑层12和保护层13之间还可以设置硬化层14,以增强防窥膜的强度。
图2为相关技术中一种防窥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还可以在显示屏中设置防窥膜组20,通过防窥膜组20实现显示屏的防窥功能。其中,防窥膜组20包括下基板21、中基板22、上基板23、第一液晶层24和第二液晶层25,下基板21、中基板22和上基板23沿显示屏的出光方向(图中箭头所示)依次设置,第一液晶层24设置在下基板21和中基板22之间,第二液晶层25设置在中基板22和上基板23之间,通过调节第一液晶层24中的液晶分子和第二液晶层25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可以改变防窥膜组20的出光角度和出光范围,从而,达到防窥效果。
然而,无论是在显示屏上贴设防窥膜10,还是在显示屏中设置防窥模组20,由于防窥膜10的膜层厚度高,防窥膜组20相较于常规的显示模组,其厚度也显著增加,均会增大显示屏的厚度,不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且会增加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并且,防窥膜10由于层叠的膜层较多,防窥膜组20由于增加了一层液晶层和一个基板,均会影响显示屏的透光率,若要提升显示屏的亮度,则会增大电子设备的功耗。
另外,对于在显示屏上贴设防窥膜10的方案,受限于防窥结构层11的结构,会使得显示屏始终处于防窥状态,无法适用于需要共同分享显示屏的显示信息的一些场景,例如,无法无法适用于多人同时观看音视频、多人同步操控界面等场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防窥显示屏通过设置防窥层,防窥层通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对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以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状态,从而,实现防窥显示屏的防窥功能。防窥层的结构简单,厚度小、成本低,不影响电子设备的厚度,并且,防窥层不影响显示屏的透光率,可以提升显示屏的亮度,且电子设备的功耗较小。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以电子设备1为手机为例,电子设备1可以包括防窥显示屏100及外壳200,防窥显示屏100用于显示图像,外壳200用于对防窥显示屏100进行支撑固定和保护。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还可以为上述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一体机等其他电子设备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将电子设备1的显示图像的一侧表面定义为其正面,将电子设备1的与其正面相背的另一侧表面定义为其背面,电子设备1的相关部件的正面和背面与电子设备1对应。防窥显示屏100的正面,即防窥显示屏100显示图像的一侧表面暴露在外壳200之外,用于供用户观看或对电子设备1进行操作,外壳200围设在防窥显示屏100的侧壁和背面,用于对防窥显示屏100进行支撑固定和保护。
其中,防窥显示屏100和外壳200共同围成电子设备1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可以设置电子设备1的其他器件,例如,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主板、扬声器、摄像头、电池等其他器件。
图4为图3的爆炸图。参照图4所示,外壳200可以包括中框210和后盖220,后盖220位于电子设备1的背面,大致为平板状构件,中框210连接在防窥显示屏100和后盖220之间。其中,中框210可以包括边框部211和中板部212,边框部211和中板部2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边框部211围设在电子设备1的周侧,中板部212位于边框部211围成的区域内,中板部212的边缘连接于边框部211的内侧壁。
防窥显示屏100通常搭接支撑在中框210的中板部212上,且防窥显示屏100的边缘可以和中框210的边框部211的前端面(边框部211面向电子设备1的正面的一侧端面)连接固定。后盖220的边缘可以和中框210的边框部211的后端面(边框部211面向电子设备1的背面的一侧端面)连接固定,中框210的中板部212和后盖220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用于设置电子设备1的其他器件。
以下对防窥显示屏100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防窥显示屏100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此时,防窥显示屏100中搭载的显示模组110可以为OLED显示模组。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防窥显示屏100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显示屏,此时,防窥显示屏100中搭载的显示模组110为LCD显示模组。
下面以防窥显示屏100为OLED显示屏为例,进行说明。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防窥显示屏100包括显示模组110和防窥层120,显示模组110为OLED显示模组,显示模组110发出的光线可照射至防窥层120,防窥层120通过改变自身的透光状态,使防窥显示屏100具有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
其中,防窥显示屏100具有较大出光范围、从电子设备1侧方也可清晰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的内容时,防窥显示屏100呈现正常显示状态;防窥显示屏100的出光光线近乎垂直于防窥显示屏100所在平面、从电子设备1侧方无法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的内容时,防窥显示屏100呈现防窥显示状态。
参照图5所示,作为OLED显示屏的防窥显示屏100,防窥显示屏100通常包括显示模组110和依次层叠在显示模组110的出光侧的触控层140和保护盖板130。显示模组110用于显示图像,触控层140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的触控功能,当用户触摸显示屏时,会产生触控信号,该触控信号被电子设备1内的控制器接收后,检测到触摸位置,根据触摸位置输入信号,实现对电子设备1的触控操作。保护盖板130用于保护位于其下方的触控层140和显示模组110,且保护盖板130可提升防窥显示屏100的强度,保证防窥显示屏100的可靠性,示例性的,保护盖板130可以为玻璃盖板或钢化玻璃盖板。
其中,显示模组110包括基板111、OLED器件112和偏光片113,OLED器件112和偏光片113依次层叠在基板111上,OLED器件112用于发出光线使OLED显示屏显示图像,偏光片113例如为圆偏光片113,用来提高OLED显示屏在明亮环境下的对比度。其中,OLED器件112内阵列排布有多个像素1101,像素1101例如可以包括红色像素1101a、绿色像素1101b和蓝色像素1101c,每相邻的一组红色像素1101a、绿色像素1101b和蓝色像素1101c可以组成一个发光单元。
OLED器件112通常包括依次层叠在基板111上的金属阳极、有机发光层和透明阴极层,金属阳极、有机发光层和透明阴极层构成三明治结构,构成透明阴极层的材料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有机发光层的结构层中包括了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和电子传输层(ETL),金属阳极和透明阴极层之间的电压作用于有机发光层,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在发光层中结合,使发光层发光,根据构成发光层的不同材料,发光层可产生红、绿、蓝三原色,以在OLED器件112中形成红色像素1101a、绿色像素1101b和蓝色像素1101c。
另外,参照图5所示,为了对OLED器件112进行保护,OLED器件112上通常还设置有封装层1121,封装层1121用于隔绝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以免水/氧渗透到OLED器件112中影响其寿命。偏光片113设置在封装层1121上。
图5以OLED显示屏的驱动方式为主动式驱动(有源驱动)为例,每个像素1101均配备具有开关功能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1102,通过薄膜晶体管1102控制像素1101的开启与关闭,薄膜晶体管1102例如可以设置在基板111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OLED显示屏的驱动方式还可以为被动式驱动(无源驱动),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对于防窥层120在防窥显示屏100中的设置,需要满足防窥层120能够接收到显示模组110发出的光线,防窥层120可呈现出透光状态或不透光状态,显示模组110发出的光线照射至防窥层120时,若防窥层120处于透光状态,则防窥显示屏100为正常显示状态,若防窥层120处于不透光状态,则防窥显示屏100为防窥显示状态。
其中,防窥层120通常避开正对像素1101的区域,而对应相邻像素1101之间的区域而设置,防窥层120不影响像素1101的垂直出光区域,从而,对防窥显示屏100正视亮度无影响。对于像素1101发出的向防窥显示屏100侧方传播的大角度光线,通过控制设置在像素1101侧方的防窥层120的透光状态,防窥层120可在透过或遮蔽像素1101的大角度光线的状态之间转换,以使防窥显示屏100实现在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之间的切换。
以防窥层120设置在显示模组110中为例,参照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OLED器件112内,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相邻像素1101之间,防窥层120设置在各像素1101的周侧,相邻像素1101之间通过防窥层120进行分隔。
当防窥层120处于透光状态时,像素1101发出的向其周侧传播的大角度光线照射至防窥层120,可以透过防窥层120,继续沿原光路从防窥显示屏100的正面以大角度光线射出,此时,防窥显示屏100处于正常显示状态;当防窥层120处于不透光状态时,像素1101发出的向其周侧传播的大角度光线照射至防窥层120,被防窥层120吸收或反射,使得大角度光线无法继续以原光路传播,像素1101发出的近乎垂直于防窥显示屏100所在平面的小角度光线,从像素1101正上方的防窥层120之间的区域近乎垂直射出,被防窥层120反射的大角度光线也从防窥层120之间的区域以近乎垂直的小角度射出,防窥显示屏100发出的光线均为近乎垂直的小角度光线,仅能从正视角度上清晰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显示的图像,此时,防窥显示屏1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所示,对于防窥层120设置在显示模组110中的情况,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OLED器件112和偏光片113之间,例如,防窥层120位于封装层1121和偏光片113之间并对应相邻像素1101之间的区域设置。像素1101发出的小角度光线,近乎垂直射出防窥显示屏100,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穿过封装层1121后照射至防窥层120,通过控制防窥层120的透光状态,改变防窥显示屏100的显示状态,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防窥层120还可以设置在显示模组110上方。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偏光片113和触控层140之间并对应相邻像素1101之间的区域设置。像素1101发出的小角度光线,近乎垂直射出防窥显示屏100,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穿过封装层1121和偏光片113后照射至防窥层120,通过控制防窥层120的透光状态,改变防窥显示屏100的显示状态,此处不再赘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触控层140和保护盖板130之间并对应相邻像素1101之间的区域设置。像素1101发出的小角度光线,近乎垂直射出防窥显示屏100,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穿过封装层1121、偏光片113和触控层140后照射至防窥层120,通过控制防窥层120的透光状态,改变防窥显示屏100的显示状态,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以防窥显示屏100为LCD显示屏为例,进行说明。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防窥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所示,作为LCD显示屏,防窥显示屏100包括显示模组110、背光模组150和防窥层120,背光模组150设置在显示模组110的背面(显示模组110的与其出光侧相背的一侧表面),背光模组150用于为显示模组110提供亮度充足、分布均匀的光源,光源照射至显示模组110,以使显示模组110显示图像。其中,显示模组110为LCD显示模组,与OLED显示模组类似的,显示模组110发出的光线可照射至防窥层120,防窥层120通过改变自身的透光状态,是防窥显示屏100具有上述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
其中,背光模组150通常包括光源(图中未示出)和导光板(图中未示出),以背光模组150为侧入式为例,光源排列在导光板的侧边,可以是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光源或相对两侧均设有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板,导光板具有匀光作用,可以使光线均匀的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通常,导光板的背面还会设置反射片,反射片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中未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内,以提高背光模组150的出光率。
另外,背光模组150中还可以设置有光学膜片,光学膜片例如包括层叠在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棱镜膜,棱镜膜用于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其可以将从导光板射出的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也就是防窥显示屏100的正视角度上,以提高防窥显示屏100的轴向亮度。
参照图9所示,显示模组110包括沿其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115、液晶层116和彩膜基板117。阵列基板115设置在背光模组150的出光侧,彩膜基板117与阵列基板115对盒设置,液晶层116夹设在阵列基板115和彩膜基板117之间。阵列基板115中阵列排布有多个晶体管,晶体管用于在阵列基板115和彩膜基板117之间形成电场,为液晶层116中的液晶分子施加驱动电压,电压驱动液晶分子旋转,改变光透过率,光线照射至彩膜基板117中的各滤光层(红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和蓝色滤光层),实现显示屏的图像显示。
其中,彩膜基板117中的各滤光层呈阵列排布,各滤光层对应显示模组110的各像素1101,红色滤光层形成红色像素1101a,绿色滤光层形成绿色像素1101b,蓝色滤光层形成蓝色像素1101c。彩膜基板117中通常还设置有黑矩阵(图中未示出),黑矩阵呈网格状结构,每相邻两个滤光层之间均具有黑矩阵,通过黑矩阵将各滤光层隔离开,避免滤光层之间相互漏光,以免影响出光率。
另外,显示模组110还包括下偏光片114和上偏光片118。下偏光片114设置在显示模组110的入光侧,例如,下偏光片114设置在背光模组150和阵列基板115之间,下偏光片114用于将背光模组150产生的光线转换为偏振光。上偏光片118设置在显示模组110的出光侧,例如,上偏光片118设置在彩膜基板117的背离阵列基板115的一侧,上偏光片118用于解析经液晶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使防窥显示屏100显示图像。
与OLED显示屏中设置的防窥层120类似的,防窥层120在LCD显示屏中的设置,需满足防窥层120能够接收到显示模组110发出的光线,并且,防窥层120也避开正对像素1101的区域设置,也就说是,防窥层120避开各滤光层设置,可以对应相邻滤光层之间的区域设置,例如,防窥层120可以正对黑矩阵设置。从而,通过对控制防窥层120的透光状态,防窥层120可在透过或遮蔽像素1101的大角度光线的状态之间转换,以使防窥显示屏100实现在正常显示状态和防窥显示状态之间的切换。
继续参照图9所示,由于阵列基板115、液晶层116和彩膜基板117成盒设置,为了便于防窥层120的设置,示例性的,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17上方,例如,防窥层120设置在彩膜基板117和上偏光片118之间。对于上偏光片118之上还盖设有盖板(图中未示出)的情况,防窥层120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17和上偏光片118之间,或者,防窥层120也可以设置在上偏光片118和盖板之间。
以下对防窥层120进行详细说明。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屏处于正常显示状态的示意图;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屏处于防窥显示状态的示意图。图10a和图10b以防窥显示屏100为OLED显示屏为例,对防窥层120的结构及防窥显示屏100的出光方式进行说明,具体以防窥层120位于OLED器件112上方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为便于示出OLED器件112中的像素1101的出光光路,图中省略了基板111、偏光层和触控层140。
参照图10a所示,防窥层120包括电致变色层121、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电致变色层121对应围设在像素1101的周侧,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分别设置在电致变色层121的相对两侧,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中的一者为正极,另一者为负极,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例如可以受电子设备1中的控制器控制,控制器例如为电子设备1的驱动芯片、电源芯片等芯片,或者,也可以设置单独的控制器来控制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的通电状态。
其中,电致变色层121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作而成,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材料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例如为三氧化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参照图10a所示,图中示出了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未通电,两者之间没有产生电场时防窥显示屏100的状态。电致变色层121没有受到外加电场作用,电致变色层121呈现透光状态。图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了像素1101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传播至防窥层120时,光线可透过电致变色层121向防窥显示屏100的侧方射出,防窥显示屏100具有较大出光范围。此时,从侧视方向(人眼位于防窥显示屏100的侧方)上也可清晰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显示的内容,防窥显示屏100处于正常显示状态。
参照图10b所示,图中示出了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通电时,两者之间产生电场时防窥显示屏100的状态。电致变色层121受到外加电场作用,电场施加至电致变色层121的电压使其呈现不透光状态。图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了像素1101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传播至防窥层120时,部分光线被不透光的电致变色层121吸收,部分光线照射至电致变色层121的表面后被反射,被反射的光线可从防窥层120之间的间隙射出,像素1101发出的光线均冲防窥层120之间的区域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射出,防窥显示屏100的出光范围较小。此时,只能从正视方向(人眼位于防窥显示屏100的正上方)上清晰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显示的内容,防窥显示屏1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
根据像素1101在防窥显示屏100中阵列排布的结构形式,对于围设在像素1101周侧的防窥层120而言,防窥层120可以沿像素1101的排列方向延伸,以防窥层120中的电致变色层121为例,电致变色层121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第一延伸部1211可以沿像素1101排列的行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1212可以沿像素1101排列的列方向延伸。
对于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的设置,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仅需满足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相对两侧,能够对电致变色层121施加外加电场即可,本实施例对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的方位不作限定。例如,图10a和图10b中示出了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情况,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也可以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其中,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为防窥显示屏100的厚度方向,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为在防窥显示屏100的平面方向上与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层的一种平面排布结构。参照图11a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致变色层121可以为连续形结构,也就是说,电致变色层121的第一延伸部1211沿像素1101排列的行方向不间断延伸,电致变色层121的第二延伸部1212沿像素1101排列的列方向不间断延伸,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相互交汇,电致变色层121形成网格状结构。电致变色层121的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对像素1101的周侧形成全包围结构,可确保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均能传播至电致变色层121,保证防窥层120起到良好的防窥效果。
由于电致变色层121的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为连续形结构,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相互交汇,因而,为了对电致变色层121能有效施加电压,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应分别设置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保证连续形的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积聚正电荷,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积聚负电荷,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能够对电致变色层121产生有效的外加电场。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层的另一种平面排布结构。参照图11b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电致变色层121也可以为断续形结构,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在相互交汇处断开。对于单个像素1101而言,通过控制其周侧的电致变色层121的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的延伸长度,使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之间仅具有细微缝隙,电致变色层121能够接收到像素1101发出的绝大部分大角度光线,也能够保证防窥层120的防窥效果。
由于电致变色层121的第一延伸部1211和第二延伸部1212均为与相应像素1101对应的独立结构,相邻像素1101之间的电致变色层121之间没有影响,各电致变色层121可以独立形成各自的外加电场。此时,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可以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或者,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可以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甚至,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也可以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延长方向的两端。以下均以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防窥层120处于不透光状态时,像素1101发出的近乎垂直于防窥显示屏100的光线,会从防窥层120之间的区域垂直射出,该部分光线被防窥显示屏100利用。而像素1101发出的传播至防窥层120的大角度光线,大部分会被不透光的电致变色层121吸收,仅有小部分会被电致变色层121的表面反射而射出防窥显示屏100,因此,防窥显示屏100对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的利用率很低,导致防窥显示屏100在防窥显示状态下穿透率较低,防窥显示屏100的亮度较低,电子设备1的功耗增大。
对此,继续参照图10b所示,为了提高防窥显示屏100在防窥显示状态下的光源利用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防窥层120还包括光优化层124,光优化层124层叠在防窥层120的外侧,光优化层124覆盖电致变色层121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光优化层124可以采用透光率较高的材料制作而成,当电致变色层121处于不透光状态时,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传播至防窥层120,部分光线经光优化层124的折射、反射后,传播路径折转至防窥层120之间的区域并射出防窥显示屏100,避免了被电致变色层121吸收,从而,提高了防窥显示屏100在防窥显示状态下的光源利用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图10b示出了光优化层124覆盖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表面的情况,此时,照射至防窥层120的大角度光线,先经过光优化层124之后,再进入电致变色层121。照射至防窥层120的大角度光线中,光线首先照射至光优化层124,部分光线在光优化层124与空气之间的界面被反射,折射进入光优化层124的光线中,部分光线在光优化层124与电致变色层121之间的界面被反射,反射的光线有部分可折射进入防窥层120之间的区域,最终从防窥反射屏的正面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射出,以此减小防窥显示屏100在防窥显示状态下的光损失,提高光源利用率。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层的光路示意对照图。参照图12所示,图中示出的光优化层124设置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表面,图中的虚线箭头示意像素110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在防窥层120中的传播路径。
图(a)示出了光线在单独的电致变色层121中的传播路径,光线照射至不透光的电致变色层121与空气之间的界面时,部分光线进入电致变色层121内,被电致变色层121吸收,部分光线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外表面反射至空气中。
图(b)示出了电致变色层121的表面覆盖有一层光优化层124时的光线传播路径,光线照射至光优化层124与空气之间的界面时,部分光线折射进入光优化层124内,部分光线在光优化层124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反射至空气中。进入光优化层124的光线中,光线传播至光优化层124与电致变色层121之间的界面时,部分光线进入电致变色层121内被吸收,部分光线在电致变色层121与光优化层124之间的界面被反射,反射光线传播至光优化层124与空气之间的界面,部分光线折射至空气中,部分光线再次被反射,以此规律继续传播。
图(c)示出了电致变色层121的表面依次层叠有两层光优化层124时的光线传播路径,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将两层光优化层124定义为第一光优化层1241和第二光优化层1242,第一光优化层1241和第二光优化层1242依次层叠在电致变色层121表面。光线照射至第二光优化层1242与空气之间的界面时,部分光线这色进入第二光优化层1242内,部分光线在第二光优化层1242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反射至空气中。进入第二光优化层1242的光线中,光线传播至第二光优化层1242与第一光优化层1241之间的界面时,部分光线折射进入第一光优化层1241内,部分光线被反射并传播至第一光优化层1241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在此界面折射至空气中或再次被反射。进入第一光优化层1241的光线中,光线传播至第一光优化层1241与电致变色层121之间的界面时,部分光线进入电致变色层121内被吸收,部分光线在电致变色层121与第一光优化层1241之间的界面被反射,被反射的光线传播至第一光优化层1241与第二光优化层1242之间的界面时,在此界面折射至第二光优化层1242中或再次被反射,以此规律继续传播。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表面设置光优化层124,照射至防窥层120的光线中,部分光线会在光优化层124的界面反射回空气中,进入光优化层124的光线中也有部分光线在光优化层124与电致变色层121的界面被反射,被反射的光线中有部分可以折射至空气中。如此,经过光优化层124的作用,减少了进入电致变色层121中的光线,从防窥显示屏100的正面近乎垂直射出的光线增多,提升了光源利用率。
其中,随着电致变色层121的层数增多,照射至防窥层120的光线中,被反射、折回至防窥层120之间的空气中的光线越多,对光源的利用率更高。但是,由于像素1101之间的空间有限,防窥层120的宽度也因此受到限制,进而,也限制了电致变色层121外能够层叠的光优化层124的层数,示例性的,根据像素1101之间的间隙宽度,可以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外层叠一层、两层或三层光优化层124。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光优化层124还可以设置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例如,在像素1101之间的宽度空间不足以设置光优化层124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光优化层124设置在电致变色层121的顶表面。此时,照射至防窥层120顶部区域的光线,可经光优化层124反射至防窥层120之间的空间或折射进入光优化层124,之后,从防窥显示屏100的正面射出。如此,也减小了被电致变色层121吸收的光线,提升了光源利用率。
或者,也可以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及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均覆盖光优化层124,光优化层124的覆盖面积更大。如此,照射至防窥层120的光线中,被光优化层124反射和折射并从防窥显示屏100的正面近乎垂直射出的光线更多,防窥显示屏100在防窥显示状态下,光源利用率更高,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10b所示,对于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3及光优化层124与电致变色层121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光优化层124通常由绝缘材料制作而成,因此,为了保证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对电致变色层121施加的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稳定性,可以使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紧贴电致变色层121,避免将光优化层124设置在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3与电致变色层121之间,以免绝缘的光优化层124对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施加在电致变色层121的电场造成影响。
在制作防窥层120时,可以先形成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3和电致变色层121,之后再形成光优化层124,光优化层124可以覆盖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参照图10b所示,以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12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为例,可以先形成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中位于电致变色层121底部的一者,然后在其上形成电致变色层121,之后,在电致变色层121上形成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中的另一者。最后,再在电致变色层1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光优化层124,光优化层124覆盖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的侧面。
为了对防窥显示屏100的显示状态进行控制,参照图4所示,电子设备1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前置摄像头300和多个距离传感器400,前置摄像头300和距离传感器400可以安装在外壳200上,例如,前置摄像头300和距离传感器400可以安装在中框210上,且前置摄像头300的入光面可以朝向防窥显示屏100。应说明,为了便于示出前置摄像头300和距离传感器400相对于防窥显示屏100的方位,图中在防窥显示屏100上示意了前置摄像头300和距离传感器400,但实际上前置摄像头300和距离传感器400安装于外壳200。
前置摄像头300用于采集人脸信号,可以利用前置摄像头300采集电子设备1的用户的人脸信号,并将该人脸信号储存在电子设备1中。参照图4所示,距离传感器400设置在防窥显示屏100的边缘,通过距离传感器400可以检测位于电子设备1周侧的障碍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且通过使各距离传感器400沿防窥显示屏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可以精准检测电子设备1周侧各方位的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距离传感器400的采集信号结合前置摄像头300的采集信号,可以使电子设备1控制防窥显示屏100的显示状态。
其中,若距离传感器400检测到的电子设备1周侧的障碍物距离电子设备1较远,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时,电子设备1控制防窥显示屏100为正常显示状态。此时,由于障碍物距离电子设备1较远,即便障碍物为非用户的人脸,也无法清晰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显示的内容,因此,无须将防窥显示屏100切换到防窥显示状态。应说明,安全距离是指电子设备1周侧的人脸能够清晰观察到防窥显示屏100上显示的内容的极限距离。
若距离传感器400检测到电子设备1周侧的障碍物距离电子设备1较近,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并且,经前置摄像头300采集信号,该障碍物为非用户人脸信号,此时,向电子设备1内设置的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防窥显示屏100中的防窥层120的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控制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之间产生电场以使电致变色层121由透光状态转变为不透光状态,控制防窥显示屏100切换至防窥显示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人脸信号表示已存储在电子设备1中的人脸信号,非用户人脸信号表示电子设备1中储存的人脸信号之外的其他人脸信号。
继续参照图4所示,电子设备1中设置的前置摄像头3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便于更精确的采集和识别电子设备1周侧的障碍物信号。其中,前置摄像头300可以靠近防窥显示屏100的边缘设置,且各前置摄像头300沿防窥显示屏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示例性的,防窥显示屏100的顶部区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前置摄像头300,该前置摄像头300例如可以用于进行人脸识别,也可以用于采集位于防窥显示屏100的该侧外的障碍物的图像信号(非用户人脸信号);防窥显示屏10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可以间隔设置两个以上前置摄像头300,这些前置摄像头300主要用于采集位于相应两侧之外的障碍物的图像信号;防窥显示屏100的底部区域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前置摄像头300,该侧的前置摄像头300主要用于采集位于该侧之外的障碍物的图像信号。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方法,该防窥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具备防窥显示屏100的电子设备1。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参照图13所示,防窥方法包括:
S100、接收防窥触发指令。
首先是电子设备1接收防窥触发指令,示例性的,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内设置的控制器接收防窥触发指令。在实际应用中,正常情况下,防窥层120的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可以处于未通电状态,防窥层120的电致变色层121处于透光状态,防窥显示屏100处于正常显示状态。而当接收到防窥触发指令时,控制器控制防窥层120的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通电,电致变色层121转变为不透光状态,防窥显示屏100切换为防窥显示状态。
示例性的,控制器例如可以是电子设备1内的驱动芯片、电源芯片等芯片,防窥层120的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与芯片电连接。或者,也可以专门设置的用于控制防窥层120的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的通电状态的控制器。
其中,防窥触发指令是基于电子设备1周侧的环境信息来触发的,在接收防窥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
采集防窥显示屏100周围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例如包括电子设备1周侧的人脸信号和该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距离信号为该人脸信号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小。当人脸信号和其对应的距离信号满足防窥触发条件时,发出防窥触发指令,控制器接收到防窥触发指令时,控制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通电以使电致变色层121由透光状态转变为不透光状态。
防窥触发条件为:采集到的人脸信号为非用户人脸信号,且该非用户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也就是说,当采集到电子设备1周围有非用户人脸信号,且非用户人脸信号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时,发出防窥触发指令。其中,预设值例如为前述的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安全距离值。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内设置的前置摄像头300采集电子设备1周侧的障碍物的图像信号,通过电子设备1内设置的距离传感器400检测该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当前置摄像头300采集到的障碍物信号为人脸信号,且人脸信号中包括非用户人脸信号,距离传感器400检测到该非用户人脸信号和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时,通过距离传感器400或前置摄像头300发出防窥触发指令。
其中,本实施例对采集人脸信号和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先采集障碍物的图像信号,当采集的图像信号中包括非用户人脸信号时,检测非用户人脸信号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信号,当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时,发出防窥触发指令。或者,也可以先检测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信号,当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时,判断该障碍物信号是否为非用户人脸信号,若障碍物信号为非用户人脸信号,发出防窥触发指令。又或者,采集障碍物的图像信号的同时,检测障碍物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信号,当图像信号和距离信号同时满足防窥触发条件时,即,障碍物的图像信号包括非用户人脸信号,且非用户人脸信号的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时,发出防窥触发指令。
S200、根据防窥触发指令,控制防窥显示屏的防窥层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以使防窥层中的电致变色层呈现不透光状态。
电子设备1中的控制器接收到防窥触发指令后,根据防窥触发指令,控制防窥层120的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通电,以在电致变色层121中形成电场,并且,控制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3之间的电压,以使电致变色层121由透光状态转变为不透光状态,使防窥显示屏100切换为防窥显示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1)

1.一种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和防窥层,所述显示模组中阵列排布有多个像素,所述防窥层设置于所述像素的发光侧,并位于相邻像素之间的区域;
所述防窥层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致变色层围设在所述像素的周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相对两侧,所述电致变色层受控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而呈现透光状态或不透光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像素排列的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像素排列的列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为连续形结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相互交汇,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为断续形结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在相互交汇处断开,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或宽度方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层还包括层叠在所述电致变色层外侧的至少一层光优化层,所述光优化层覆盖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优化层覆盖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优化层覆盖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优化层覆盖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表面和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方向的顶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依次相邻,所述光优化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基板、OLED器件和偏光片,所述OLED器件和所述偏光片依次层叠在所述基板上;
其中,所述OLED器件内阵列排布有多个像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层设置在所述OLED器件内并位于相邻像素之间,或者,所述防窥层设置在所述偏光片和所述OLED器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盖板和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和所述保护盖板依次层叠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层设置在所述保护盖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或者,所述防窥层设置在所述触控层和所述偏光片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沿其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下偏光片、阵列基板、液晶层、彩膜基板和上偏光片;
所述防窥层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上偏光片之间,或者,所述防窥层设置在所述上偏光片的背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防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下偏光片的背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防窥显示屏,所述防窥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外壳。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前置摄像头和多个距离传感器,所述前置摄像头和所述距离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外壳;
所述前置摄像头的入光面朝向所述防窥显示屏,所述距离传感器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防窥显示屏的边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摄像头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前置摄像头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防窥显示屏的边缘。
19.一种防窥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防窥触发指令;
根据所述防窥触发指令,控制防窥显示屏的防窥层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以使所述防窥层中的电致变色层呈现不透光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防窥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
采集所述防窥显示屏周围的环境信息;
当所述环境信息满足防窥触发条件时,发出所述防窥触发指令。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防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信息包括人脸信号和所述人脸信号对应的距离信号,所述防窥触发条件包括:
所述人脸信号包括非用户人脸信号,且所述非用户人脸信号对应的所述距离信号小于预设值。
CN202210664603.6A 2022-06-14 2022-06-14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Active CN1156168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4603.6A CN115616820B (zh) 2022-06-14 2022-06-14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4603.6A CN115616820B (zh) 2022-06-14 2022-06-14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6820A true CN115616820A (zh) 2023-01-17
CN115616820B CN115616820B (zh) 2023-10-20

Family

ID=84856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4603.6A Active CN115616820B (zh) 2022-06-14 2022-06-14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1682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3780A (zh) * 2023-03-10 2023-04-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6360135A (zh) * 2023-05-24 2023-06-3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结构及电子显示设备
CN116500821A (zh) * 2023-03-30 2023-07-2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17192833A (zh) * 2023-11-07 2023-12-0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343A (zh) * 2006-06-29 2008-01-02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视角可控滤色器基板、具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81769A (zh) * 2013-12-24 2014-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14084065A1 (ja) * 2012-11-28 2014-06-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視野角制御装置
CN106384565A (zh) * 2016-09-12 2017-02-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9116613A (zh) * 2017-06-26 2019-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0568641A (zh) * 2019-09-25 2019-12-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装置及其防窥方向调节方法
CN111370588A (zh) * 2018-12-26 2020-07-03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增反膜光栅结构、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US20200258955A1 (en) * 2019-10-30 2020-08-13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62441A (zh) * 2020-10-29 2021-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防窥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12965313A (zh) * 2021-03-29 2021-06-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3325632A (zh) * 2021-08-04 2021-08-3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14225625U (zh) * 2021-02-24 2021-09-17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343A (zh) * 2006-06-29 2008-01-02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视角可控滤色器基板、具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084065A1 (ja) * 2012-11-28 2014-06-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視野角制御装置
CN103681769A (zh) * 2013-12-24 2014-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6384565A (zh) * 2016-09-12 2017-02-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9116613A (zh) * 2017-06-26 2019-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1370588A (zh) * 2018-12-26 2020-07-03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增反膜光栅结构、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0568641A (zh) * 2019-09-25 2019-12-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装置及其防窥方向调节方法
US20200258955A1 (en) * 2019-10-30 2020-08-13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62441A (zh) * 2020-10-29 2021-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防窥显示装置及方法
CN214225625U (zh) * 2021-02-24 2021-09-17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965313A (zh) * 2021-03-29 2021-06-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3325632A (zh) * 2021-08-04 2021-08-3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3780A (zh) * 2023-03-10 2023-04-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6500821A (zh) * 2023-03-30 2023-07-2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16360135A (zh) * 2023-05-24 2023-06-3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结构及电子显示设备
CN116360135B (zh) * 2023-05-24 2023-08-1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结构及电子显示设备
CN117192833A (zh) * 2023-11-07 2023-12-0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192833B (zh) * 2023-11-07 2024-03-19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6820B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16820A (zh) 防窥显示屏、电子设备及防窥方法
US8963886B2 (en) Touch-sensing display panel
US10186686B2 (en) Apparatus for use as both mirror and display
CN212873152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1052359A1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WO2014112913A1 (en) Touch-sensing display panel
JP2011198340A (ja) タッチ表示装置
US20210311366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amera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955084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3031345A (zh) 显示装置
CN21422562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5239317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23496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9425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076349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94254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165165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637199B1 (ko) 보더리스타입 표시장치
US882390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electrooptic apparatus
WO202320179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JP2008058792A (ja) 電気光学装置
TWI442135B (zh) 顯示裝置
CN11104857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9151020A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3885248B (zh)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