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108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1081A
CN117121081A CN202180097089.6A CN202180097089A CN117121081A CN 117121081 A CN117121081 A CN 117121081A CN 202180097089 A CN202180097089 A CN 202180097089A CN 117121081 A CN117121081 A CN 117121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display
bending
oled module
end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0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田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121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10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显示装置(1)具备框体(2)和OLED模块(3),框体(2)具备在连结面(S2)连结弯折区域(24)和端部区域的连结部(25),在将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连结部(25)将框体(2)的端部区域向将与对显示面(S3)内折后的第一方向相反的显示面(S3)外折的第二方向拉伸。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与平板显示装置不同,开发出能够多种变更形状的柔性显示装置。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携带柔性显示装置,因此,柔性显示装置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作为柔性显示装置,例如有可弯折(弯曲)的可弯折(bendable)显示装置、可折叠的可折叠(foldable)显示装置及可卷绕的可卷绕(rollable)显示装置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构成OLED模块的多个层相互粘接、限定贴合的粘接剂的储藏弹性模量的可折叠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606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通常,如上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的OLED模块的各层相互通过粘接剂粘接。在该情况下,如果弯折具备OLED模块的显示装置,则起因于OLED模块的层厚,产生OLED模块的各层的滑动(slip)以及由伸缩引起的层间的变动差(偏差),其结果,在各层产生拉伸应力以及压缩应力等内部应力。特别是在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的各层产生剥离应力。
在反复进行弯折OLED模块的动作时,粘接OLED模块的各层的粘接剂塑性变形,粘接力变弱,因此OLED模块的滑动逐渐进行。在此期间,持续对OLED模块的各层施加压缩应力或拉伸应力,各层的尺寸产生变动,若贴合的层彼此存在尺寸差,则产生剥离应力。
在粘接OLED模块的各层的粘接剂无法缓和因层彼此的伸缩差而产生的剥离应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粘接剂的界面产生裂缝和剥离等。此外,在通过粘接剂将层间牢固地粘接的情况下,有可能OLED模块的各层彼此剥离或在面板产生裂纹。其结果是,有时会成为损害显示装置的外观品质的原因。
在专利文献1中,也提及了在从折叠显示装置的关闭状态打开的情况下产生的层间的偏移导致的各层的端部区域的截面的倾斜。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如果不是矫正因各层的滑动和伸缩而引起的各层的偏移,则在弯折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降低在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
因此,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在弯折了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OLED模块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具备:框体;以及OLED模块,其被所述框体支承,经由粘接剂层叠有包含OLED层的多个层,所述框体具有一个以上的连结部,所述一个以上的连结部在所述框体的面中与支承所述OLED模块的支承面相反侧的连结面上分别连结一个以上的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和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其中,所述一个以上的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对所述OLED模块的显示面进行内折,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连结部向与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第一方向相反的将所述显示面外折的第二方向拉伸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
有益效果
能够提供在将显示装置弯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在OLED模块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l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框体的关闭动作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框体的打开动作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未固定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正面图。
图12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剖面侧视图)。
[显示装置1]
显示装置1是形状可多样变更的柔性显示装置。
作为显示装置1,例如,作为通过电流控制亮度和透射率等的电光元件,可列举出具备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等。显示装置1例如可以用作智能手机和平板型终端等便携式终端。
显示装置1的大小(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纵为140mm以上且160mm以下、横为60mm以上且80mm以下、厚度为5mm以上且20m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具备框体2和支承于框体2的OLED模块3。此外,打开状态下的框体2和OLED模块3成为平坦(flat)的状态。
[框体2]
如图1所示,框体2具备显示部21、支承部22、第一连接部23、连结部25、弯曲部26以及第二连接部27。此外,在框体2上设置有弯折区域24、切口部28和非固定区域29。
如图1所示,打开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的框体2中的显示部21、支承部22、第一连接部23、连结部25、弯曲部26和第二连接部27为平坦的状态。
(显示部21)
显示部21是显示图像和文字等的画面。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显示部21具备显示部211和显示部212,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21由一个以上的显示部构成即可,既可以由一个显示部构成,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显示部构成。
但是,如图1所示,显示部21由两个显示部211和212构成,由此,也可以在两个显示部211和212内的区域中不弯折,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弯折框体2。
(支承部22)
支承部22支承显示部21。
如图1所示,在框体2具备支承部22的情况下,支承部22也可以设置在将框体2弯折的区域(例如,框体2的中央区域)。通过将支承部22设置在框体2的中央区域等框体2的弯折区域,能够更适当地弯折框体2。
此外,如图1所示,在支承部22设于框体2的弯折的区域的情况下,支承部22也可以在弯折框体2的区域即弯折区域24具备第一连接部23。通过支承部22具备第一连接部23,能够更适当地弯折框体2。
支承部2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1mm以上且2mm以下。通过使支承部22的厚度为1mm以上且2mm以下,能够更适当地折叠显示装置1。
(第一连接部23)
第一连接部23将显示部21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支承部2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该第一连接部23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连接部231连接显示部211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支承部2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第一连接部232连接显示部21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支承部22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换言之,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显示部211和212经由第一连接部231和232连接于支承部22。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显示部21由一个显示部构成时,也可以通过一个第一连接部23将一个显示部21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支承部2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第一连接部23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这样,如果框体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23,则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框体2。
作为第一连接部23,例如可以列举铰链。通过第一连接部23是铰链,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框体2。
(弯折区域24)
弯折区域24是弯折框体2的区域,是将框体2的面中的支承OLED模块3的支承面S1以及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内折而弯折成凹型的区域。
以下,使用图1~3,对弯折区域24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中的框体2的关闭动作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换言之,图2是表示开始关闭框体2的状态下的框体2的一个示例的图。图3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换言之,图3是表示框体2的关闭结束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图。
如图3所示,在关闭状态下,OLED模块3在支承部22及OLED模块3的中央区域且作为弯折区域的非固定区域291中向凹侧折叠,框体2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向凸侧打开。
图1~3所示的例子中,弯折区域24为支承部22的端部区域。此外,弯折区域241及弯折区域242在以第一连接部231为中心使显示部211旋转、以第一连接部232为中心使显示部212旋转的情况下,成为将框体2的显示面S3内折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区域24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弯折区域24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但如图1~3所示,优选的是两个。通过弯折区域24的数量为2个,能够更适当地弯折显示装置1,如图3所示那样,易于折叠显示装置1,能够适当地作为可折叠显示装置使用。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被内折的部分即非固定区域291成为支承部22的中央区域,与框体2弯折(弯曲)的部分的弯折区域24的位置不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2也可以不具备支承部22,而仅由可弯折的显示部构成,非固定区域291和弯折区域24为共用的区域。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也能够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中产生的内部应力。
(连结部25)
连结部25在与支承面S1相反侧的连结面S2上分别连结弯折区域24和作为框体2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的弯曲部26。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连结部251连结支承部2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折区域241与弯曲部261,连结部252连结支承部22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折区域242与弯曲部262。
如图1所示,连结部25也可以分别连结支承部22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框体2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由此,连结部25在与支承面S1相反侧的连结面S2上,与分别连结弯折区域24和弯曲部26的情况同样地,第一连接部23、弯曲部26以及第二连接部27联动,弯曲动作同步。
此外,在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连结部25将弯曲部26向与将显示面S3内折的第一方向相反的、将显示面S3外折的第二方向拉伸。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以第二连接部272为中心使支承部22相对于显示部212向第一方向D1即凹侧旋转而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连结部252与支承部22联动地向图2的箭头所示的左方向拉伸。
由此,在以第二连接部272为中心使支承部22相对于显示部212在凹侧的第一方向D1上旋转而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连结部252将弯曲部262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即将显示面S3外折的凸侧的第二方向D2拉伸。同样地,在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连结部251将弯曲部261向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拉伸。
这样,通过连结部25拉伸弯曲部26,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被拉伸。由此,如图3所示,在将显示面S3内折、将显示装置1弯折、折叠的情况下,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被拉伸。
因此,在端部区域36中产生与OLED模块3的弯折区域即非固定区域291中的OLED模块3的层间滑移(层间滑动)相反方向的层间滑移,能够减轻OLED模块3的各层的尺寸变动差。其结果,能够抵消及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的内部应力,使各层难以剥离。
此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通过连结部25拉伸弯曲部26,弯曲部26向凸侧弯折,所述凸侧是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伴随于此,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3也向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凸侧翘曲。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中产生的内部应力。
关于能够通过拉伸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的理由,与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及显示装置1”相比,在后面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的例子那样,连结部25也可以设置在比第一连接部23及第二连接部27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在第一连接部23向凹侧弯折的情况下,第二连接部27容易向凹侧弯折。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中产生的内部应力。
以下,使用图4对打开显示装置1的动作中的连结部25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中的框体2的打开动作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换言之,图4是表示开始打开框体2的状态下的框体2的一个示例的图。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使支承部22以第一连接部232为中心,沿相对于显示部212打开显示装置1的框体2(恢复到初始状态)方向即第三方向D3旋转的情况下,连结部252与支承部22联动地向图2的箭头所示的右方向被推出。由此,连结部252在使支承部22以第一连接部232为中心沿第三方向D3旋转的情况下,向与第三方向D3相反方向的第四方向D4推出弯曲部262,弯曲部262也返回到初始状态。同样地,在使显示部211相对于支承部22沿打开显示装置1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连结部251将弯曲部261向与打开显示装置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出,弯曲部261也返回到初始状态。
图1~4所示的例子中,连结部251的端部区域2511及端部区域2512、以及连结部252的端部区域2521及端部区域2522成为向内侧倾斜的锥形状。这样,连结部25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也可以是向内侧倾斜的锥形状。通过使连结部25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为向内侧倾斜的锥形状,即使弯曲部26向凸侧弯折,也难以与框体2的连结面S2接触以及干涉。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弯折弯曲部26。
作为连结部25,例如可列举薄的板状部件以及棒状部件等。作为薄的板状部件,例如可列举SUS板等薄的金属板等。作为棒状部件,可列举轴等。连结部25为SUS板或轴,由此能够更适当地连结弯折区域24和弯曲部26,向与内折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拉伸弯曲部26。
连结部25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40μm以上且160μm以下。通过使连结部25的厚度为140μm以上且160μm以下,能够更适当地将框体2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弯折。
(弯曲部26)
弯曲部26是框体2的端部区域。如图1所示,在框体2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弯曲部26为平坦的状态。
在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弯曲部26在连结部25上沿第二方向被拉伸,该第二方向为与将显示面S3内折的凹侧即第一方向相反的、将显示面S3外折的凸侧。这样,弯曲部26被连结部25拉伸,由此,被弯曲部26支承1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被连结部25拉伸。
由此,在端部区域36产生OLED模块3的弯折区域即非固定区域291中的与OLED模块3的层间滑移(层间滑动)相反方向的层间滑移,能够减轻OLED模块3的各层的尺寸变动差。
其结果是,能够抵消或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的内部应力,使各层难以剥离。
此外,在将弯曲部26向将显示面S3外折的凸侧即第二方向拉伸的情况下,也可以向作为凸侧的第二方向弯折。由此,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3也伴随着弯曲部26向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弯折,向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翘曲。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的内部应力。
此外,在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弯曲部26也可以以第二连接部272为中心沿第二方向旋转。由此,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将弯曲部26弯折。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使弯曲部26和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3翘曲,能够更适当地减少OLED模块3的各层中产生的内部应力。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以第二连接部272为中心将支承部22相对于显示部212沿第一方向D1即凹侧旋转而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连结部252被支承部22拉伸。此外,通过将连结部252向支承部22拉伸,弯曲部262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即凸侧的第二方向D2拉伸。同样地,在将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通过将连结部251向支承部22拉伸,弯曲部261向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凸侧拉伸弯曲部261。
此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通过连结部25拉伸弯曲部26,弯曲部26向与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弯折。
在图4中,当以第二连接部232为中心,使支承部22相对于显示部212向打开显示装置1的凸侧即第三方向D3旋转时,弯曲部262通过连结部252向与第三方向D3相反方向的凹侧即第四方向D4拉伸弯曲部262。同样地,在使显示部211相对于支承部22向打开显示装置1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弯曲部261通过连结部251而向与打开显示装置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凹侧拉伸弯曲部261。
图1~4所示的例子中,弯曲部26由弯曲部261和弯曲部262这两个弯曲部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6也可以仅由一个弯曲部构成。但是,如图1~4所示的例子所示,优选弯曲部26由弯曲部261以及262等两个弯曲部构成。弯曲部26由两个弯曲部构成,由此,在弯折显示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
(第二连接部27)
第二连接部27将显示部21端部区域中的未与支承部22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弯曲部26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能够以第二连接部27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接。如图1所示,在框体2打开的状态下,第二连接部27成为平坦的状态。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连接部271和第二连接部272分别位于框体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另一方的端部区域。第二连接部271和第二连接部272分别通过弯折,从而以在框体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所包含的弯曲部261和另一方的端部区域所包含的弯曲部262弯折的方式固定于框体2。此外,第二连接部271和272与第一连接部231和232联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31和232分别向相反方向弯折。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连接部271将显示部211的端部区域中的、未与支承部22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弯曲部261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该第二连接部271为中心可旋转地进行连接。此外,第二连接部272将显示部212的端部区域中的、未与支承部22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弯曲部26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该第二连接部272为中心可旋转地进行连接。
换言之,显示部211和弯曲部261经由第二连接部271连接。此外,显示部212与弯曲部262经由第二连接部272连接。
这样,在框体2的弯折区域24以外设有第二连接部27,只要第二连接部27以能够以第二连接部27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接显示部21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弯曲部26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则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弯曲部26。其结果是,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3也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能够更适当地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
第二连接部27也可以设置在未与支承部22连接的显示部21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及弯曲部26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的支承面S1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连结面S2中的、与第二连接部27相对侧的区域设置切口部28。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连接部271设置在显示部211的端部区域中的、未与支承部22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弯曲部261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的支承面S1上。第二连接部272设置于显示部212的端部区域中的、未与支承部22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弯曲部262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的支承面S1。此外,在连结面S2中的与第二连接部271相对侧的区域设置有切口部281,在连结面S2中的与第二连接部272相对侧的区域设置有切口部282。
这样,第二连接部27设置于显示部21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及弯曲部26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的支承面S1,通过在与第二连接部27相对侧的区域设置切口部28,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弯曲部26。其结果是,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3也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能够进一步适当地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
作为第二连接部27,例如可以列举铰链等。通过第二连接部27是铰链,相对于显示部21,能够进一步容易且适当地弯折弯曲部26。其结果是,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3也能够更容易且适当地弯折,能够进一步适当地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
OLED模块3
OLED模块3由框体2支承,包括OLED层(OLED面板)32的多个层经由粘接剂而层叠。
多个层也可以经由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等透明粘接剂层叠。多个层通过OCA等透明粘接剂层叠,能够进一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中产生的内部应力。
粘接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5μm以上且75μm以下。通过使粘接剂的厚度为15μm以上且75μm以下,不会过厚,也不会过薄,所以能够更适当地将OLED模块3固定于框体2,并且能够更适当地将OLED模块3弯折。
以下,使用图1,对OLED模块3进行具体说明。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OLED模块3在显示部211、212、弯曲部261以及262中分别被框体2支承,并固定于框体2。
此外,OLED模块3从下起依次层叠有包含固定部件31、OLED层32、触摸面板33、偏振膜34以及窗膜35的多个层,这些层通过未图示的OCA而粘接。OLED模块3的各层通常使用OLED模块3所采用的公知的层。
(固定部件31)
固定部件31是将OLED模块3通过接合或粘接等固定于框体2的部件,例如可列举出双面胶带等接合部件。
如图1所示,作为OLED模块3的最下层的固定部件31也可以不设置在框体2的支承面S1的一部分上。换言之,也可以在框体2的支承面S1的一部分不设置OLED模块3的最下层,支承面S1的一部分成为非固定区域29。
例如,如图1以及图3所示,也可以在框体2的支承面S1中的、OLED模块3弯折的非固定区域291、非固定区域292以及非固定区域293设置OLED模块3的最下层。由此,能够不用施加过强的力而将OLED模块3弯折,能够进一步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产生的内部应力。
固定部件3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40μm以上且60μm以下。通过使固定部件31的厚度为40μm以上且60μm以下,不会过厚,也不会过薄,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将OLED模块3固定于框体2,并且能够更适当地弯折具备OLED模块3的显示装置1。
(OLED层32)
OLED层32是具备发光层、空穴、阴极、绝缘层以及导电层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层3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通过使OLED层32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不会过厚,也不会过薄,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弯折具备OLED模块3的显示装置1。
(触摸面板33)
触摸面板33是具备触摸传感器功能的面板。
触摸面板3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5μm以上且25μm以下。通过使触摸面板33的厚度为5μm以上且25μm以下,不会过厚,也不会过薄,因此,能够将具备OLED模块3的显示装置1更适当地弯折。
(偏振膜34)
偏振膜(偏振板)34是作为显示装置1中的偏振光的供给元件或偏振光的检测元件使用的光学膜。
偏振膜3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通过偏振膜34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不会过厚,也不会过薄,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弯折具备OLED模块3的显示装置1。
(窗膜35)
窗膜35是OLED模块3的最表层。
窗膜35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8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通过使窗膜35的厚度为8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不会过厚,也不会过薄,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弯折具备OLED模块3的显示装置1。
[显示装置1的效果]
以下,使用图1~7,一边与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进行比较,一边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效果进行说明。图5是打开状态下的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的侧视图。图6是关闭状态下的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未固定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的显示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
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1’具备框体2’以及支承于框体2’的OLED模块3’。
框体2’具备显示部21’、支承部22’以及第一连接部23’。框体2中,设有将支承OLED模块3’的支承面S1’以及支承面S1’相反侧的连结面S2’中,支承面S1’以及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内折,弯折成凹型的弯折区域24’以及非固定区域29’。
弯折区域24’由弯折区域241’以及弯折区域242’构成,在使显示部211’以第一连接部231’为中心旋转并使显示部212’以第一连接部232’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成为将框体2’的显示面S3’内折的区域。另一方面,框体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2不同,不具备连结部25、弯曲部26、第二连接部27以及切口部28,在非固定区域29中,未设置与非固定区域291和292对应的非固定区域。除了这些点以外,框体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相同的构成。
OLED模块3’从下起依次层叠有固定部件31’、OLED层32’、触摸面板33’、偏振膜34’以及窗膜35’,这些层通过未图示的OCA而粘接。OLED模块3’在与非固定区域291和292对应的区域也设置有固定部件31’。除了这一点以外,OLED模块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LED模块3为同样的构成。
如图6所示,在将显示装置1’弯折的情况下,起因于OLED模块3’的层厚,产生各层的滑动和伸缩引起的层间的变动差,其结果,在各层产生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等内部应力。特别是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的各层产生剥离应力。
例如,如图6所示,在将OLED模块3’与显示装置1’一起内折的情况下,伴随着将OLED模块3’弯折,在OLED模块3’的各层间产生滑动(slip)。层间的滑动量(slip量)不依赖于各层的半径,而是依赖于层间距离。
在图5和6所示的例子中,在水平方向上的弯折前的OLED模块3’的各层的相等位置标注纵线进行标记的状态下,弯折OLED模块3’。
如图6所示,拉伸应力N1’作用于OLED层32’,OLED层32’被拉伸,与此相对地,压缩应力N2’作用于窗膜35’,窗膜35’被压缩。在该情况下,这些层间的理论上的滑动量L(μm)通过使用层间距离D’(μm)的以下的式(1)表示。例如,在层间距离D’(μm)为100(μm)的情况下,滑动量S’(μm)为157(μm)。
S’=π·D’/2···(1)
另外,从图6的纵线可知,在OLED模块3’中,各层通过OCA粘接,因此各层的滑动量受到限制。例如,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的滑动量通过OCA的粘接,实际上比式(1)的值小。
在反复进行弯折OLED模块3’的动作时,粘接OLED模块3’的各层的OCA等的粘接剂发生塑性变形,粘接力变弱,因此OLED模块3’的滑动慢慢地进行。在此期间,持续对OLED模块3’的各层施加压缩应力或拉伸应力,各层的尺寸产生变动,若贴合的层彼此存在尺寸差,则产生剥离应力。
而且,粘接OLED模块3’的各层的OCA等粘接剂在无法缓和因层彼此的伸缩差而产生的剥离应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粘接剂的界面产生裂缝和剥离等。此外,在通过粘接剂将层间牢固地粘接的情况下,有可能OLED模块3’的各层彼此剥离,或者面板产生裂纹。其结果是,有时会成为损害显示装置1’的外观品质的原因。
在此,在显示装置1’中的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36’未固定于框体2’的情况下,成为图7所示那样的状态。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例子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1”具备框体2’以及支承于框体2’的OLED模块3”。
OLED模块3”从下起依次层叠有固定部件31”、OLED层32”、触摸面板33”、偏振膜34”以及窗膜35”。
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36”未固定于框体2’。此外,固定部件31”未设于框体2’的端部区域。换言之,固定部件31”以外的OLED模块3”的各层还存在于非固定区域29”中的非固定区域291”以及非固定区域292”。除了这些点以外,OLED模块3”为与现有技术中的OLED模块3”的同样的构成。
如图7所示,与非固定区域292”对应的端部区域36”中,第一端部区域3611”相对于显示部211’隆起,第二端部区域3621”向与将框体2’弯折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翘曲。同样地,与非固定区域293”对应的端部区域36”中,第一端部区域3612”相对于显示部212’隆起,第二端部区域3622”向与将框体2’弯折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翘曲。即,第一端部区域361”相对于显示部211’以及212’隆起,第二端部区域362”向与将框体2’弯折的方向即凸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翘曲。
由此可知,在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中,当弯曲OLED模块3’时,端部区域被固定,因此对OLED模块3’施加过强的力。
此外,可知若不固定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36”而自由地移动,则端部区域36”以开放由于弯曲OLED模块3”而产生的应力的方式向与弯折的方向即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翘曲。即,可知即使将OLED模块3”弯折,若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向与将OLED模块3”弯折的方向即凹侧相反方向的凸侧翘曲,则不用对OLED模块3”施加过强的力。
(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
与此相对,如图1所示的例子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在水平方向上的弯折前的OLED模块3的各层的等同的位置标注纵线进行标记的状态下,在将OLED模块3弯折的情况下,成为图3所示那样的状态。
在向关闭显示装置1的方向即凹侧弯折的情况下,随着弯曲部26被连结部25拉伸,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被拉伸。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伴随弯曲部26向与弯折显示装置1的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弯折,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向凸侧翘曲。
由此,能够在端部区域36中产生与作为OLED模块3的弯折区域即非固定区域291中的OLED模块3的层间滑移(层间滑移)相反方向的层间滑移。
例如,与现有技术中的作用于OLED层32’的拉伸应力N1’相比,能够减轻作用于OLED层32的拉伸应力N1。同样地,与现有技术中的作用于窗膜35’的压缩应力N2’相比,能够减少作用于窗膜35的压缩应力N2’。
其结果是,通过减轻OLED层32’的伸长量和窗膜35的收缩量,能够减轻OLED模块3的各层的尺寸变动差,其结果,能够抵消和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的内部应力,不易剥离各层。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中,将OLED模块3弯折成U字型,但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X那样弯折成水滴状。
以下,使用图8和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X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X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X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显示装置1X]
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1X具备框体2X和支承于框体2X的OLED模块3X。
[框体2X]
如图8所示,框体2X具备显示部21X、支承部22、第一连接部23、连结部25、弯曲部26以及第二连接部27。此外,在框体2设置有弯折区域24。此外,在框体2X设置有弯折区域24、切口部28以及非固定区域29X。
这样,框体2X除了具备显示部21X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部21这一点以外,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同样的构成。
(显示部21X)
显示部21X具备第一显示部(显示部)211X、第一显示部(显示部)212X、第二显示部(显示部)213X以及第二显示部(显示部)214X。
第一显示部211X及212X的高度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部211及212的高度低。除这一点以外,第一显示部211X和212X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部211和212同样的构成。
第二显示部213X以及214X只要能够确保第一显示部211X以及在第一显示部212X显示的图像的可视性,则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透明的框体(疑似框体)等构成。
如图8所示,第二显示部213X被第一显示部211X支承,设置在从框体2X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1X朝向弯折区域241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二显示部214X被第一显示部212X支承,设置于从框体2X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2X朝向弯折区域242的一部分的区域。
由此,从框体2X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1朝向弯折区域241的一部分区域、以及从框体2X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2朝向弯折区域242的一部分区域的高度比框体2X的其他区域的高度高。
如图9所示,在将显示装置1X的OLED模块3X的显示面S3内折的情况下,OLED模块3X的形状成为在将OLED模块3X弯折的中央区域即非固定区域291X中膨胀的水滴状的形状。
如此,在将OLED组件3X设为水滴状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OLED组件3X膨胀而在层间产生滑动,但层间的滑动量不依赖于各层的半径,而是依赖于层间距离。此外,OLED模块3X的层间的滑动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端部区域36X的层间的滑动量小于非固定区域291X的层间的滑动量。
在此,在向关闭显示装置1X的方向即凹侧弯折的情况下,随着弯曲部26被连结部25拉伸,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被拉伸。此外,伴随着弯曲部26向与弯折显示装置1的凹侧相反的方向即凸侧弯折,被弯曲部26支承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也向凸侧翘曲。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X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同样的动作。因此,在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同样地,能够产生与非固定区域291’中的OLED模块3X的层间滑动相反方向的层间滑动。
由此,在将OLED模块3X弯折成水滴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应用与将OLED模块3弯折成U字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技术,减轻OLED模块3X的各层的尺寸变动差。其结果,能够抵消及降低OLED模块3X的各层的内部应力,使各层难以剥离。
此外,关闭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X的框体2X的间隙GX(固定部件31X彼此的距离)比关闭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框体2的间隙G(固定部件31彼此的距离)更短。
此外,将OLED模块3X弯折成水滴状时,框体2X的弯曲部26和OLED模块3X的端部区域36X向凸侧弯折的角度变得比框体2的弯曲部26和OLED模块3的端部区域36弯折的角度更平缓。
这是因为,通过将OLED模块3X弯折成水滴状来分散层间的滑动量和内部应力,由此仅可以在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X中对层间的滑动量和内部应力不进行调整。
这样,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X向凸侧翘曲的角度比OLED模块的端部区域36向凸侧翘曲的角度更平缓,由此关闭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X的高度Tx比关闭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的高度T更低。由此,能够使显示装置1X整体变薄,因此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X的设计性的提高。
[OLED模块3X]
OLED模块3X具有固定部件31X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31。除了这一点以外,OLED模块3X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LED模块3为同样的构成。
(固定部件31X)
固定部件31X设置于显示部21X的第二显示部213X和214X以及弯曲部261和262,未设置于第一显示部211X和212X。换言之,固定部件31X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31相比,设置于框体2X的区域更窄。
由此,如图9所示,在将显示装置1X的框体2X弯折的情况下,能够将OLED模块3X适当地弯折成水滴状。
[变形例]
在上述的例子中,显示部21X具备第一显示部211X、第一显示部212X、第二显示部213X以及第二显示部214X,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21X并不限定于由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构成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从框体2X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1朝向弯折区域241的一部分区域、以及从框体2X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2朝向弯折区域242的一部分区域比框体2X的其他区域更高即可。
因此,显示部21X例如可以仅由第一显示部211X和212X构成,也可以不具备第二显示部213X和214X,而仅由一组显示部构成。
在该情况下,第一显示部211X的从第二连接部271朝向弯折区域241的一部分区域、以及第一显示部212X的从第二连接部272朝向弯折区域242的一部分区域比第一显示部211X及212X的其他区域更高。
换言之,通过在框体2X的第一显示部211X及212X的其他区域设置切口部(未图示)等,第一显示部211X及212X的其他区域变低。
由此,显示装置1X的构成成为具备一组显示部的简单构成,并且厚度薄,设计性优异的构成,并且与上述例子同样地,能够抵消以及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的内部应力,使各层难以剥离。
<第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如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Y那样,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各部件以外还具备部件和外装部。
以下,使用图10~12,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Y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0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Y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Y的一个示例的正面图(正面剖视图)。图12是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Y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上表面剖视图)。图13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Y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显示装置1Y〕
如图10所示,显示装置1Y除了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各部件以外,还具备部件4和外装部5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而具备框体2Y。除这一点以外,显示装置1Y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同样的构成。
[框体2Y]
如图10所示,框体2Y具备支承部22Y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22。除了这一点以外,框体2Y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是同样的构成。
(支承部22Y)
支承部22Y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22更厚。例如,支承部22Y增厚至该支承部22Y的底面成为部件4的底面以下的程度。
由此,能够利用外装部5从外部侧适当地包裹部件4、框体2以及OLED模块3。
[部件4]
部件4设置在框体2的连结面S2中的、框体2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以外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
图10~13所示的例子中,部件41和部件42设在框体2Y的连结面S2中的、框体2Y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1和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即弯曲部262上。换言之,在弯曲部26的连结面S2(下方)未设置部件4。这样,在弯曲部26与外装部5之间确保有用于弯曲部26弯折的空间(空)。
由此,显示装置1Y还具备部件4,如图13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同样地,即使关闭显示装置1Y,弯曲部261以及262向凸侧弯折,弯曲部261以及262也不会干涉部件41以及42。
作为部件4,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电池以及基板等公知的部件类。
[外装部5]
外装部5对显示装置1Y的各部件进行外装。
具体而言,如图10~12所示,在显示装置1Y平坦地打开的状态下,外装部5覆盖并固定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的一部分、OLED模块3以及框体2的侧面、框体2的支承部22Y以及部件4。
具体而言,在显示装置1Y平坦地打开的状态下,外装部51覆盖并固定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的一部分、OLED模块3以及框体2的弯曲部261的侧面、框体2的支承部22的一部分以及部件41。同样地,外装部52覆盖并固定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的一部分、OLED模块3和框体2的弯曲部262的侧面、框体2的支承部22的一部分以及部件42。
此外,如图13所示,外装部5对OLED模块3的显示面S3进行内折,在折叠了显示装置1Y的情况下,从外侧包裹框体2、OLED模块3以及部件4。
具体而言,在折叠显示装置1Y的情况下,外装部51从外侧包裹框体2的支承部22Y的一部分、OLED模块3的一部分及部件41。同样地,外装部52从外侧包裹框体2的支承部22Y的一部分、OLED模块3的一部分及部件41。
这样,外装部5从外侧包裹显示装置IY的各部件,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同样地,能够抵消以及降低OLED模块3的各层的内部应力,不易剥离各层,并且能够适当地保护显示装置IY。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对于适宜组合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框体;以及OLED模块,其被所述框体支承,经由粘接剂层叠有包含OLED层的多个层,所述框体具有一个以上的连结部,所述一个以上的连结部在所述框体的面中与支承所述OLED模块的支承面相反侧的连结面上分别连结一个以上的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和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其中,所述一个以上的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对所述OLED模块的显示面进行内折,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连结部向与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第一方向相反的将所述显示面外折的第二方向拉伸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
本发明的方式2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1中,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
本发明的方式3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2中,在所述支承面中,在所述OLED模块弯折的所述OLED模块的弯折区域,未设置所述OLED模块的最下层。
本发明的方式4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2或3中,所述框体具有:一个以上的显示部;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显示部;一个以上的弯曲部,其作为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第一连接部,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显示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所述支承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及第二连接部,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显示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所述弯曲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通过使所述显示部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中心旋转,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弯曲部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中心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本发明的方式5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4中,所述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方式6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4或5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显示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及所述弯曲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的所述支承面,在所述连结面中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侧的区域设置有切口部。
本发明的方式7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4~6中任一项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方是铰链。
本发明的方式8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1~7中任一项中,所述连结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是向内侧倾斜的锥形形状。
本发明的方式9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1~8中任一项中,所述连结部为SUS板或轴。
本发明的方式10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1~9中任一项中,所述多个层经由透明粘接剂层叠。
本发明的方式11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1~10中任一项中,从所述框体的一方的端部区域朝向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的一部分区域、和从所述框体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朝向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的一部分区域的高度,比所述框体的其他区域的高度更高。
本发明的方式12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1~11中任一项中,在所述连结面中除了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部件,还具有外装部,所述外装部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时,从外侧包裹所述框体、所述OLED模块及所述部件。
附图标记说明
1、1X、1Y:显示装置
2、2X、2Y:框体
3、3X:OLED模块
4、41、42:部件
5、51、52:外装部
21、21’、21X、211、211’、211X、212、212’、212X、213X、214X:显示部
22、22’、22Y:支承部
23、23’、231、232:第一连接部
24、24’、241、242:弯折区域
26、261、261X、262、262X:弯曲部
25、251、252:连结部
26、36、36’、36”、36X、2511、2512、2521、2522:端部区域27、271、272:第二连接部
32、32’、32”:OLED层
211X、212X:第一显示部(显示部)
213X、214X:第二显示部(显示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S1:支承面
S2:连结面
S3:显示面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框体;以及
OLED模块,其被所述框体支承,经由粘接剂层叠有包含OLED层的多个层,
所述框体具有一个以上的连结部,所述一个以上的连结部在所述框体的面中与支承所述OLED模块的支承面相反侧的连结面上分别连结一个以上的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和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其中,所述一个以上的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对所述OLED模块的显示面进行内折,
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连结部向与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第一方向相反的将所述显示面外折的第二方向拉伸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面中,在所述OLED模块弯折的所述OLED模块的弯折区域,未设置所述OLED模块的最下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
一个以上的显示部;
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显示部;
一个以上的弯曲部,其作为所述框体的端部区域;
第一连接部,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显示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所述支承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及
第二连接部,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显示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和所述弯曲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
通过使所述显示部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中心旋转,将所述显示面内折的情况下,所述弯曲部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中心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显示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及所述弯曲部的一方的端部区域的所述支承面,
在所述连结面中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侧的区域设置有切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方是铰链。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是向内侧倾斜的锥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SUS板或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层经由透明粘接剂层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框体的一方的端部区域朝向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的一部分区域、和从所述框体的另一方的端部区域朝向所述框体的弯折区域的一部分区域的高度,比所述框体的其他区域的高度更高。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面中除了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区域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部件,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外装部,所述外装部在将所述显示面内折时,从外侧包裹所述框体、所述OLED模块及所述部件。
CN202180097089.6A 2021-05-14 2021-05-14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210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8499 WO2022239251A1 (ja) 2021-05-14 2021-05-14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1081A true CN117121081A (zh) 2023-11-24

Family

ID=84028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089.6A Pending CN117121081A (zh) 2021-05-14 2021-05-1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70869B2 (zh)
CN (1) CN117121081A (zh)
WO (1) WO20222392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20659B1 (ko) * 2013-06-03 2019-09-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표시 장치
US9857832B2 (en) 2015-06-23 2018-0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display panel with variable curvature
KR102409701B1 (ko) * 2015-12-14 2022-06-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장치
CN108109527B (zh) 2016-11-24 2020-05-19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及其承载结构
KR102545020B1 (ko) * 2018-12-04 2023-06-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047385A (zh) * 2019-04-30 2019-07-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9251A1 (ja) 2022-11-17
JPWO2022239251A1 (zh) 2022-11-17
JP7470869B2 (ja)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7558B1 (ko)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274995B2 (en) Rollable display device
CN109961693B (zh) 柔性显示设备及包括柔性显示设备的可卷绕显示设备
CN111554183B (zh) 显示装置
EP2690521A1 (en) Case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KR20180114565A (ko)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21248519A1 (zh)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及柔性显示设备
EP2219096A2 (en) Multi-display apparatus
CN111047985B (zh) 显示装置
CN109801561A (zh) 窗口构件以及包括窗口构件的显示设备
CN111105709A (zh) 包括显示设备的电子设备
CN111210722A (zh) 显示装置
KR20200130574A (ko) 표시 장치
KR102496467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117121081A (zh) 显示装置
CN111554180B (zh) 显示装置
WO2022141005A1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设备
KR20210036446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지지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723162B2 (en) Display device
TWI826955B (zh) 折疊式裝置及其之顯示器總成
US20230269891A1 (en) Folding display device
US20220238626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996020B2 (en) Display device
JP7128332B2 (ja) 電子機器
KR20220027709A (ko)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