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08990A -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08990A
CN117108990A CN202311172790.7A CN202311172790A CN117108990A CN 117108990 A CN117108990 A CN 117108990A CN 202311172790 A CN202311172790 A CN 202311172790A CN 117108990 A CN117108990 A CN 117108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ll
power generation
heat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727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红亮
王明军
符雪文
董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Zhengn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Zhengn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Zhengn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Zhengn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727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08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08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08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36Arrangements for sheathing or casing boi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2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using combustion under pressure substantially exceeding atmospheric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10Water tub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38Determin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steam boilers, e.g. monitoring direction or rate of water flow through water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42Applications, 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s of alarm or automatic safety devices
    • F22B37/46Applications, 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s of alarm or automatic safety devices responsive to low or high water level, e.g. for checking, suppressing, extinguishing combustion in boi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78Adaptations or mounting of level indic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 F28D7/02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the conduits of only one medium being helically coiled tubes, the coils having a cylindrical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具体涉及锅炉发电领域,包括第一炉体机构,第一炉体机构包括保温壳,保温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内桶,内桶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呈贯穿状设置的导流槽,内桶的顶部连通设有贯穿过保温壳顶部的进水管,第一炉体机构的内部设有换热机构,第一炉体机构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动力机构,换热机构包括连通设置在保温壳外壁的第一入水管。本发明通过设置可进行上下移动调节的罩筒及第二换热管,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既能够相互交叠围合在保温壳内腔底部,也可沿着内桶的纵直方向进行换热处理,从而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腔的水受热更加均匀,受热速度也大大增加。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发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的原义指在火上加热的盛水容器,炉指燃烧燃料的场所,锅炉包括锅和炉两大部分。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供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
目前在对锅炉进行加热时,其换热机构多是固定不动的,进而在锅炉内部水量不同的状态下,与换热机构的接触范围无法进行同步调节,继而影响换热效率,进而影响后续发电使用,所以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通过设置可进行上下移动调节的罩筒及第二换热管,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既能够相互交叠围合在保温壳内腔底部,也可沿着内桶的纵直方向进行换热处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包括第一炉体机构,所述第一炉体机构包括保温壳,所述保温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内桶,所述内桶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呈贯穿状设置的导流槽,所述内桶的顶部连通设有贯穿过保温壳顶部的进水管;
所述第一炉体机构的内部设有换热机构,所述第一炉体机构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动力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连通设置在保温壳外壁的第一入水管,且所述第一入水管延伸进保温壳的内腔,所述内桶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入水管相连通的第一换热管,且所述第一换热管远离第一入水管的一端连通设有第一出水管,所述内桶的外壁设有罩筒,所述罩筒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连通设有穿透过罩筒外壁的第二入水管,所述第二入水管的外壁套设有与保温壳固定连接的第三入水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远离第二入水管的一端连通设有穿透过罩筒的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外壁套设有与保温壳固定连接的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和第三出水管的顶部都连通设有第四出水管,所述第四出水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抽水泵;
所述第一炉体机构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炉体机构,所述第二炉体机构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燃烧机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导流槽围绕在内桶的外壁呈环形依次等距状态布置,且多个所述导流槽都设置在内桶的水平向中心线位置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都呈螺旋状态布置,且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在常态下时其两者的螺旋位置呈相互交叠状态设置。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炉体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保温壳底部的燃烧仓,所述燃烧仓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透明板,所述燃烧仓的外壁开设有用于向燃烧仓内部添加燃料的入料口,所述燃烧仓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移动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机构包括设置在燃烧仓内腔的托盘,所述托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燃烧仓固定连接的定位杆,所述托盘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顶部设有多个烧料台。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的顶部呈环形依次等距状态开设有多个第一滑槽,所述托盘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滑槽相连通的第二滑槽,所述隔热板的内部开设有多个第三滑槽,多个所述烧料台的底部都固定安装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滑架,所述滑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滑杆,所述滑架滑动安装在第一滑槽的内腔,所述第一滑杆滑动安装在第三滑槽的内部,且所述第二滑杆滑动安装在第二滑槽的内腔。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的底部转动安装有转板,所述转板的外壁固定安装有齿轮环,所述转板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弧形槽,多个所述弧形槽的内腔都滑动安装有与第二滑杆固定连接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保温壳底部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壁啮合有与罩筒固定连接的螺纹套,所述螺纹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螺纹杆延伸出保温壳顶部的一端都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齿轮的外壁都啮合有同步带。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第一齿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外壁啮合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的外壁转动安装有与保温壳固定连接的固定套,所述燃烧仓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承托板,所述衔接杆穿透过承托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偏心齿轮,所述燃烧仓的外壁开设有通槽,所述燃烧仓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与偏心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且所述第四齿轮啮合在齿轮环的外壁。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的发电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使用情况向内桶的内腔添加相应量的热水,同步向烧料台的顶部添加燃料进行加热;
第二步、根据保温壳和内桶内部水量情况,调节罩筒和第二换热管的位置,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之间距离发生改变,进而在保温壳和内桶的内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换热处理;
第三步、根据水量变化,同步的通过动力机构驱动多个烧料台之间距离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内桶底部的受热范围,结合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位置改变,同步的使得换热更加均匀,最后将换热后的热水经由第四出水管处统一向发电装置流通即可。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置可进行上下移动调节的罩筒及第二换热管,使得在保温壳内腔水分较少、且水都堆积在内桶和保温壳内腔底部进行加热的状态下时,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相互交叠围合在保温壳内腔底部,当保温壳内部水增多时,则可通过使得罩筒带动第二换热管整体进行上移,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沿着内桶的纵直方向进行换热处理,从而可实时根据保温壳内腔水位变化来调节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与水的接触范围,进而增强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腔的水受热更加均匀,受热速度也大大增加,避免传统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位置固定,继而在保温壳内部水位较少且未漫过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外壁时,导致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部换热不均匀继而影响后续使用的问题;
2、本发明通过在托盘的顶部设置可进行距离调节的多个烧料台,使得在保温壳内部水较少时,可通过将多个烧料台相互靠近拼接呈圆盘状,在内桶的底部中心位置进行燃烧加热,使得受热位置更加集中,从而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内桶的底部进行加热,当保温壳内腔水增多时,则可使得多个烧料台相互远离,继而使得多个烧料台带动相应的燃料分散在内桶的底部进行多点位加热,继而增大加热范围,使得保温壳内部水量大的状态下,其发热范围能够同步增大,继而提升加热效率;
3、本发明通过在驱动螺纹杆转动时,能够同步的使得偏心齿轮转动,继而带动第四齿轮使得齿轮环带动转板发生偏转,使得偏心齿轮与第四齿轮的接触呈间歇式的,从而使得在螺纹杆持续转动调节罩筒的移动高度时,使得齿轮环带动转板进行间歇式的偏转,从而使得多个烧料台之间距离发生改变,以适用于在不同水量的状态下进行不同位置的燃烧处理,使得内桶底部受热范围更加均匀,更便于实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正剖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2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结构侧剖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C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图5的D部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燃烧机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燃烧机构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E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1第一炉体机构、101保温壳、102内桶、103导流槽、104进水管、2第二炉体机构、21燃烧仓、22透明板、23入料口、24滑轨、25移动门、26通槽、3换热机构、31第一入水管、32第一换热管、33第一出水管、34罩筒、35第二换热管、36第二入水管、37第三入水管、38第二出水管、39第三出水管、310第四出水管、311抽水泵、4动力机构、41螺纹杆、42螺纹套、43第一齿轮、44同步带、45第二齿轮、46第三齿轮、47衔接杆、48固定套、49承托板、410偏心齿轮、411第四齿轮、5燃烧机构、51托盘、52定位杆、53隔热板、54第一滑槽、55第二滑槽、56第三滑槽、57滑架、58第一滑杆、59烧料台、510第二滑杆、511转板、512齿轮环,513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10,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炉体机构1,参照图2-3所示,第一炉体机构1包括保温壳101,保温壳1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内桶102,内桶102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呈贯穿状设置的导流槽103,内桶102的顶部连通设有贯穿过保温壳101顶部的进水管104,这么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得在需要对第一炉体机构1整体进行加热发电使用时,通过向进水管104处通水,优先向内桶102的内腔加水,水漫过导流槽103处时再向保温壳101的内腔流通,使得第一炉体机构1内部的水在接受加热处理时,水的受热范围能够根据水量进行变化调节,继而使得加热速度发生改变,其中,保温壳101的顶部与外界水汽分离机构相固定连接,以用于将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并且保温壳10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液位仪,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得知保温壳101内腔水位变化情况;
同时,第一炉体机构1的内部设有换热机构3,第一炉体机构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动力机构4,参照图4所示,换热机构3包括连通设置在保温壳101外壁的第一入水管31,且第一入水管31延伸进保温壳101的内腔,内桶1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入水管31相连通的第一换热管32,且第一换热管32远离第一入水管31的一端连通设有第一出水管33,内桶102的外壁设有罩筒34,罩筒34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换热管35,结合图2-3所示,第二换热管35的一端连通设有穿透过罩筒34外壁的第二入水管36,第二入水管36的外壁套设有与保温壳101固定连接的第三入水管37,第二换热管35远离第二入水管36的一端连通设有穿透过罩筒34的第二出水管38,第二出水管38的外壁套设有与保温壳101固定连接的第三出水管39,第一出水管33和第三出水管39的顶部都连通设有第四出水管310,第四出水管3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抽水泵311,在实际使用时,通过启动抽水泵311可使得第一出水管33和第三出水管39处进行抽出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内腔的水,第四出水管310与下一个发电装置相固定连接,当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在保温壳101的内部时,用于对保温壳101内腔加热产生的水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带出;
第一炉体机构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炉体机构2,第二炉体机构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燃烧机构5。
进一步的,多个导流槽103围绕在内桶102的外壁呈环形依次等距状态布置,且多个导流槽103都设置在内桶102的水平向中心线位置处,这么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得最初向保温壳101内腔添加水时,水优先储存在内桶102的底部,使得内桶102内腔水集中在保温壳101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进行加热,使得内桶102内部受热速度增快,并且围绕在内桶102外壁的保温壳101的内腔部分同步进行预热,以便于在水漫过导流槽103位置时,水从内桶102的内腔向保温壳101的内腔流动时即可同步进行快速加热,继而使得持续向保温壳101内部添加的水可充分进行加热处理,从而避免传统一次性向保温壳101内部添加过多水分导致水受热速度慢的问题,以及在后续加水的过程中,冷热水之间出现分层无法快速融合,继而导致保温壳101内腔出现受热不均的问题,其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都呈螺旋状态布置,且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在常态下时其两者的螺旋位置呈相互交叠状态设置,这么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常态下时的罩筒34停留在第一入水管31的顶部,并使得罩筒34带动第二换热管35整体围合在内桶102的下半部分,使得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相互交叠在一起围合在内桶102的外壁,当进入保温壳101内腔的水分较少,且水都堆积在内桶102和保温壳101内腔底部进行加热处理时,相互交叠在一起的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与水的接触范围大大增加,继而增强换热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内腔的水受热更加均匀,受热速度也大大增加,当保温壳101内部水逐渐增多时,则可通过使得罩筒34带动第二换热管35整体进行上移,使得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沿着内桶102的纵直方向进行换热处理,从而在实际使用时,能够便捷直观的根据保温壳101内部水量变化而同步使得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与热水的接触范围同步发生变化,使用起来更具实用性。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扩充,参照图2-4所示,第二炉体机构2包括固定安装在保温壳101底部的燃烧仓21,燃烧仓2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透明板22,以便于工作人员从外部观察到燃烧仓21内部燃料的燃烧情况,同时,燃烧仓21的外壁开设有用于向燃烧仓21内部添加燃料的入料口23,燃烧仓2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滑轨24,滑轨2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移动门25,移动门25的设置,以便于启闭入料口23进行添加燃料和在燃烧燃料时,避免火焰喷出误伤工作人员,进一步的,结合图8-10所示,燃烧机构5包括设置在燃烧仓21内腔的托盘51,托盘5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燃烧仓21固定连接的定位杆52,托盘5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热板53,隔热板53的顶部设有多个烧料台59,在实际使用时,多个烧料台59相互拼接呈圆盘状在隔热板53的顶部,以用于燃烧燃料使用。
其中,托盘51的顶部呈环形依次等距状态开设有多个第一滑槽54,托盘5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滑槽54相连通的第二滑槽55,隔热板53的内部开设有多个第三滑槽56,多个烧料台59的底部都固定安装有第一滑杆58,第一滑杆5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滑架57,滑架5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滑杆510,滑架57滑动安装在第一滑槽54的内腔,第一滑杆58滑动安装在第三滑槽56的内部,且第二滑杆510滑动安装在第二滑槽55的内腔,这么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得滑架57滑动在第一滑槽54的内部时,通过第一滑杆58能够同步带动烧料台59发生移动,继而使得多个烧料台59之间距离能够发生改变,进而在保温壳101内部水较少时,可通过将多个烧料台59相互靠近拼接呈圆盘状,在内桶102的底部中心位置进行燃烧加热,使得受热位置更加集中,从而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内桶102的底部进行加热,当保温壳101内腔水增多时,则可使得多个烧料台59相互远离,继而使得多个烧料台59带动相应的燃料分散在内桶102的底部进行多点位加热,继而增大加热范围,使得保温壳101内部水量大的状态下,其发热范围能够同步增大,继而提升加热效率,进一步的,为便于控制多个烧料台59位置进行调节改变,参照图9-10和图7所示,托盘51的底部转动安装有转板511,转板51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齿轮环512,转板511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弧形槽513,多个弧形槽513的内腔都滑动安装有与第二滑杆510固定连接的514,继而在实际使用时,通过使得齿轮环512和转板511整体发生偏转,即可使得514带动第二滑杆510顺着偏移的弧形槽513的内部轨迹进行移动,继而同步使得滑架57滑动在第一滑槽54的内腔,进而使得多个烧料台59同步发生位移。
进一步的,参照图6-7所示,动力机构4包括转动安装在保温壳101底部的螺纹杆41,螺纹杆41的外壁啮合有与罩筒34固定连接的螺纹套42,在转动螺纹杆41时可使得螺纹套42带动罩筒34在保温壳101的内部进行上下移动,其中,螺纹杆4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螺纹杆41延伸出保温壳101顶部的一端都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43,两个第一齿轮43的外壁都啮合有同步带44,继而在转动一个螺纹杆41时,通过第一齿轮43和同步带44的设置,使得另一个螺纹杆41同步发生转动,继而使得罩筒34整体的移动更加稳定顺畅,同时,一个第一齿轮4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45,第二齿轮45的外壁啮合有第三齿轮46,第三齿轮4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衔接杆47,衔接杆47的外壁转动安装有与保温壳101固定连接的固定套48,燃烧仓2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承托板49,衔接杆47穿透过承托板4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偏心齿轮410,燃烧仓21的外壁开设有通槽26,燃烧仓21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与偏心齿轮410啮合的第四齿轮411,且第四齿轮411啮合在齿轮环512的外壁,其中,偏心齿轮410和第四齿轮411大小一致,齿轮环512的大小大于第四齿轮411的大小,这么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得在驱动螺纹杆41转动时,能够同步的使得偏心齿轮410转动,继而带动第四齿轮411使得齿轮环512带动转板511发生偏转,同时,由于偏心齿轮410为偏心状态设置,使得偏心齿轮410与第四齿轮411的接触呈间歇式的,从而使得在螺纹杆41持续转动调节罩筒34的移动高度时,使得齿轮环512带动转板511进行间歇式的偏转,从而使得多个烧料台59之间距离缓慢发生改变,从而将燃烧位置进行缓慢调节,使得内桶102底部受热范围更加均匀。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的发电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使用情况向内桶102的内腔添加相应量的热水,同步向烧料台59的顶部添加燃料进行加热;
第二步、根据保温壳101和内桶102内部水量情况,调节罩筒34和第二换热管35的位置,使得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之间距离发生改变,进而在保温壳101和内桶102的内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换热处理;
第三步、根据水量变化,同步的通过动力机构4驱动多个烧料台59之间距离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内桶102底部的受热范围,结合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的位置改变,同步的使得换热更加均匀,最后将换热后的热水经由第四出水管310处统一向发电装置流通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包括第一炉体机构(1),所述第一炉体机构(1)包括保温壳(101),所述保温壳(1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内桶(102),所述内桶(102)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呈贯穿状设置的导流槽(103),所述内桶(102)的顶部连通设有贯穿过保温壳(101)顶部的进水管(104);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炉体机构(1)的内部设有换热机构(3),所述第一炉体机构(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动力机构(4),所述换热机构(3)包括连通设置在保温壳(101)外壁的第一入水管(31),且所述第一入水管(31)延伸进保温壳(101)的内腔,所述内桶(1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入水管(31)相连通的第一换热管(32),且所述第一换热管(32)远离第一入水管(31)的一端连通设有第一出水管(33),所述内桶(102)的外壁设有罩筒(34),所述罩筒(34)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换热管(35),所述第二换热管(35)的一端连通设有穿透过罩筒(34)外壁的第二入水管(36),所述第二入水管(36)的外壁套设有与保温壳(101)固定连接的第三入水管(37),所述第二换热管(35)远离第二入水管(36)的一端连通设有穿透过罩筒(34)的第二出水管(38),所述第二出水管(38)的外壁套设有与保温壳(101)固定连接的第三出水管(39),所述第一出水管(33)和第三出水管(39)的顶部都连通设有第四出水管(310),所述第四出水管(3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抽水泵(311);
所述第一炉体机构(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炉体机构(2),所述第二炉体机构(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燃烧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槽(103)围绕在内桶(102)的外壁呈环形依次等距状态布置,且多个所述导流槽(103)都设置在内桶(102)的水平向中心线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都呈螺旋状态布置,且所述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在常态下时其两者的螺旋位置呈相互交叠状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炉体机构(2)包括固定安装在保温壳(101)底部的燃烧仓(21),所述燃烧仓(2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透明板(22),所述燃烧仓(21)的外壁开设有入料口(23),所述燃烧仓(2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滑轨(24),所述滑轨(2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移动门(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机构(5)包括设置在燃烧仓(21)内腔的托盘(51),所述托盘(5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燃烧仓(21)固定连接的定位杆(52),所述托盘(5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热板(53),所述隔热板(53)的顶部设有多个烧料台(5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51)的顶部呈环形依次等距状态开设有多个第一滑槽(54),所述托盘(5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滑槽(54)相连通的第二滑槽(55),所述隔热板(53)的内部开设有多个第三滑槽(56),多个所述烧料台(59)的底部都固定安装有第一滑杆(58),所述第一滑杆(5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滑架(57),所述滑架(5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滑杆(510),所述滑架(57)滑动安装在第一滑槽(54)的内腔,所述第一滑杆(58)滑动安装在第三滑槽(56)的内部,且所述第二滑杆(510)滑动安装在第二滑槽(55)的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51)的底部转动安装有转板(511),所述转板(51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齿轮环(512),所述转板(511)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弧形槽(513),多个所述弧形槽(513)的内腔都滑动安装有与第二滑杆(510)固定连接的(5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4)包括转动安装在保温壳(101)底部的螺纹杆(41),所述螺纹杆(41)的外壁啮合有与罩筒(34)固定连接的螺纹套(42),所述螺纹杆(4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螺纹杆(41)延伸出保温壳(101)顶部的一端都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43),两个所述第一齿轮(43)的外壁都啮合有同步带(4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齿轮(4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45),所述第二齿轮(45)的外壁啮合有第三齿轮(46),所述第三齿轮(4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衔接杆(47),所述衔接杆(47)的外壁转动安装有与保温壳(101)固定连接的固定套(48),所述燃烧仓(2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承托板(49),所述衔接杆(47)穿透过承托板(4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偏心齿轮(410),所述燃烧仓(21)的外壁开设有通槽(26),所述燃烧仓(21)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与偏心齿轮(410)啮合的第四齿轮(411),且所述第四齿轮(411)啮合在齿轮环(512)的外壁。
10.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的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使用情况向内桶(102)的内腔添加相应量的热水,同步向烧料台(59)的顶部添加燃料进行加热;
第二步、根据保温壳(101)和内桶(102)内部水量情况,调节罩筒(34)和第二换热管(35)的位置,使得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之间距离发生改变,进而在保温壳(101)和内桶(102)的内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换热处理;
第三步、根据水量变化,同步的通过动力机构(4)驱动多个烧料台(59)之间距离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内桶(102)底部的受热范围,结合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5)的位置改变,同步的使得换热更加均匀,最后将换热后的热水经由第四出水管(310)处统一向发电装置流通即可。
CN202311172790.7A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Pending CN1171089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2790.7A CN117108990A (zh)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2790.7A CN117108990A (zh)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08990A true CN117108990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02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72790.7A Pending CN117108990A (zh)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0899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0711A (zh) * 2024-01-08 2024-02-13 山东水发优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8361725A (zh) * 2024-05-09 2024-07-19 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火电厂锅炉的辅助冷却保护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0711A (zh) * 2024-01-08 2024-02-13 山东水发优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7550711B (zh) * 2024-01-08 2024-04-02 山东水发优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8361725A (zh) * 2024-05-09 2024-07-19 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火电厂锅炉的辅助冷却保护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108990A (zh) 一种节能型的锅炉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CN204005956U (zh) 一种锅炉燃烧机
CN210560053U (zh) 一种高硼硅玻璃熔炉
CN209706022U (zh) 一种节能环保锅炉
CN204104691U (zh) 新型混合式热风杀青机
CN109695870A (zh) 一种内循环式的生物质锅炉及其方法
CN215863291U (zh) 蒸汽发生器的新型高效燃烧结构
CN105030044A (zh) 一种卧式炒菜机
CN214370124U (zh)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锅炉
CN111306943B (zh) 一种轻烧窑加热装置
CN207907505U (zh) 一种便于固定安装燃气锅炉的支架
CN204665656U (zh) 大储量半气化多回程反向运行环保数控采暖炉
CN218096016U (zh) 一种新型供风设备
CN203431507U (zh) 一种改进的煤油灯
CN209165798U (zh) 一种建筑防水材料生产用流体加热装置
CN112178912A (zh) 一种余热回收节能锅炉
CN11329987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生产用电池正极材料的烧结装置
CN206033550U (zh) 一种玻璃微珠加热炉
CN219389679U (zh) 燃油气蒸汽热源机
CN218390713U (zh) 煤电气三用蒸煮锅
CN218237874U (zh) 一种导热油炉的导热油加热装置
CN210412387U (zh) 一种自动控制的锻造加热炉均匀加热装置
CN216047566U (zh) 一种带有自动补水装置的蒸汽炉
CN213395413U (zh) 一种制造生物质能用焙烧炉
CN216987706U (zh) 一种高效反应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