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8081A -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98081A CN117098081A CN202311292749.3A CN202311292749A CN117098081A CN 117098081 A CN117098081 A CN 117098081A CN 202311292749 A CN202311292749 A CN 202311292749A CN 117098081 A CN117098081 A CN 1170980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 call
- audio
- user
-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8 persiste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该方法可应用于通过手表等穿戴设备接听其他设备上来电的通话场景中。以手表、手机的组合为例,实施该方法,手机可检测手表是否远离。当检测到手表即将超出无线连接范围时,手机可向手表发送指示信息。手表可根据上述指示信息自动地发起对当前通话联系人的呼叫请求,建立与该通话联系人的接续通话连接。这样,在手表和手机的无线连接断开后,用户可以通过手表继续之前的通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穿戴设备涌现,为用户提供个性便捷的服务和体验,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额外的约束。
例如,在用户佩戴智能手表的场景下,用户经常使用智能手表来接听手机上的来电。这使得用户可以不必手持手机,甚至可以与手机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降低对用户行动的限制。但是,对用户行动的限制的放宽,又使得手机与智能手表等设备组合之间的无线连接不稳定,从另一方面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例如,在通话的过程中,用户携带手表外出运动(例如跑步)。这时,用户往往不会携带手机。随着手机与智能手表之间距离的增加,两者之间的无线连接会断开,这时,用户无法继续使用智能手表接听手机上的来电,为用户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的系统,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基于第一通话连接,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第三设备播放第一音频;在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基于第二通话连接,第三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并播放第二音频;第一通话连接和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实施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正在利用外接设备(即第三设备)通话的设备,即第一设备,可以实时地检测外接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即实时地检测该设备与该外接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否稳定。在检测到外接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外接设备可以主动地呼叫与第一设备通话的对端设备,即第二设备,并与其建立新的通话,以供用户通过该外接设备继续与对方联系人通话,不用担心外接设备与第一设备断开而导致通话中断。
优选的,第三设备为穿戴设备,例如手表、手环等,随用户的运动而运动。
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为移动通信终端,例如手机、具备移动通信能力的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等。
其中,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将第一音频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一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时,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这样既有利于节省第一设备的功耗,又有利于降低网侧设备的对通话的维护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优选的,第三设备与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例如电话号码相同。这样,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时,网侧设备可以快速的识别用户接续通话的场景,进而响应第三设备的呼叫请求,将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上的通话业务转移得到第三设备和第二设备上来。
可选的,第三设备与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也可以不同。这时,在检测到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时,网侧设备可首先检查第三设备的用户标识和第一设备的用户标识是否同属于一个用户。在确认属于一个用户后,网侧设备也可以识别用户接续通话的场景,进而响应第三设备的呼叫请求,将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上的通话业务转移得到第三设备和第二设备上来。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第三设备开启移动通信服务,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
优选的,第三设备的移动通信服务常关,以节省功耗。在需要呼叫时,第三设备才打开移动通信服务,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检测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第三设备关闭移动通信网络。
这样,第三设备可以避免因为通话导致移动通信服务常开,增加第三设备的功耗。
可选的,检测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第三设备也可以首先识别是否在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内。在检测到在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内后,第三设备可以重新与第一设备连接,作为第一设备的外接设备,进而关闭自身的移动通信服务。反之,若不在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内,则第三设备可保持移动通信服务开启,以保证用户随时随即通过第三设备与外界联系,避免失联。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
即,在检测到外接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三设备可以询问用户是否将原本第一设备上的通话切换到第三设备上来,从而继续通过第三设备与对方联系人通话。在得到用户的授权后,第三设备才发起呼叫,给予用户更大的自主选择性,避免自动切换通话设备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之前,方法还包括:第三设备显示第一信息和第一控件;第一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切换到第三设备;第一操作包括对第一控件的操作。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后,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显示第二信息 ,第二信息用于提示:对方用户更换了通话设备。
这样,在一方联系人切换了通话设备之后,对端用户也可以及时的感知。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第一设备根据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通话连接,第一设备还同时通过第三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通话连接,第三设备还同时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方法包括: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基于第一通话连接,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第三设备播放第一音频;在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指示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建立与第二设备的第二通话连接;第一通话连接和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指示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之后,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根据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根据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第一设备根据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通话连接,第一设备还同时通过第三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将第一音频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一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第三设备,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第一音频是第一设备从与第一设备建立有第一通话连接的第二设备中获取的;播放第一音频;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之后,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基于第二通话连接,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播放第二音频;第一通话连接和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时,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开启移动通信服务,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在检测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后,关闭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之前,方法还包括:显示第一信息和第一控件;第一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切换到第三设备;第一操作包括对第一控件的操作。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三设备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
检测第三设备是否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可以由第一设备执行。在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后,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三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三设备可以基于上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自己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这样可以降低第三设备的计算成本。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之前,第三设备还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一设备,用于第一设备通过第一通话连接发送给第二设备;在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之后,第三设备还同时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通过第一连接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第一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可以理解的,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一设备的方法、第三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三设备的方法,与第一方面提供的系统方法对应。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第四设备的系统,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基于第一通话连接,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第四设备播放第一音频;在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基于第二通话连接,第三设备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并通过第四设备播放第二音频;第一通话连接和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实施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正在利用外接设备(即第四设备)通话的设备,即第一设备,可以实时地检测与其相连的另一具备移动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即第三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三设备可以主动地呼叫与第一设备通话的对端设备(即第二设备),与其建立新的通话,并继续利用第四设备执行通话过程中的音频播放功能。
这样,在用户携带第三设备、第四设备远离第一设备时,用户可以通过第三设备、第四设备继续之前的通话,不用担第三设备、第四设备与第一设备远离而导致通话中断。
优选的,第三设备、第四设备为穿戴设备,例如第三设备为手表、手环等,第四设备为蓝牙耳机、随身音响等。第三设备、第四设备随用户的运动而运动。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为移动通信终端,例如手机、具备移动通信能力的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等。
其中,第一设备通过第四连接将第一音频发送给第四设备,第三设备通过第五连接将第二音频发送给第四设备;第四连接、第五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时,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第三设备开启移动通信服务,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检测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第三设备关闭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之前,方法还包括:第三设备显示第一信息和第一控件;第一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切换到第三设备;第一操作包括对第一控件的操作。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后,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显示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提示:对方用户更换了通话设备。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第一设备根据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通话连接,第一设备还同时通过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通话连接,第三设备还同时利用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播放第一音频之后,播放第二音频之前,方法还包括:第四设备播放提示信息。
可选的,提示信息可以为“已为您自动切换到手表继续通话”、“正在为您切换手表继续通话”等。这样,在切换通话设备的过程中,上述提示信息既能提醒用户切换了通话设备,又能避免设备切换过程中噪声、卡顿等问题,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方法包括: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基于第一通话连接,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第四设备播放第一音频;在检测到第四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指示第四设备与第三设备建立第五连接;在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指示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并获取第二音频;第二音频用于第三设备通过第五连接发送到第四设备,并用于第四设备播放;第一通话连接和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指示第三设备呼叫第二设备之后,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结合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结合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第四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根据第四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确定第四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根据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三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结合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第四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根据第四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确定第四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检测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根据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四阈值确定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第一设备根据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
结合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通话连接,第一设备还同时通过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通话连接,第三设备还同时利用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
结合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通过第四连接将第一音频发送给第四设备;第四连接、第五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第三设备,方法包括: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之后,呼叫第二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第二通话连接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基于第二通话连接,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并通过第四设备播放第二音频。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开启移动通信服务,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在检测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后,关闭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呼叫第二设备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通话的第一操作。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通话的第一操作之前,方法还包括:显示第一信息和第一控件;第一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切换到第三设备;第一操作包括对第一控件的操作。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二通话连接,第三设备还同时利用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二设备。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三设备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
结合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通过第五连接将第二音频发送给第四设备;第五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话方法,应用于包括第四设备,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第一音频是第一设备从与第一设备建立有第一通话连接的第二设备中获取的;播放第一音频;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之后,与第三设备建立第五连接;基于第五连接,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第二音频是第三设备从与第二设备建立有第二通话连接的第二设备中获取的;播放第二音频;第一通话连接和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结合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话连接建立时,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结合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结合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三设备即将超出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
结合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播放第一音频时,第四设备还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一设备,用于第一设备通过第一通话连接发送给第二设备;播放第二音频时,第四设备还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三设备,用于第三设备通过第五连接发送给第二设备。
结合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结合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播放第一音频之后,播放第二音频之前,方法还包括:播放提示信息。
上述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与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对应,可以理解的,第五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一设备的方法、第六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三设备的方法,以及第七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四设备的方法,与第四方面提供的系统方法对应。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第一方面和第七方面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其中,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代码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调用计算机指令以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上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上述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上述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八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九方面提供的芯片系统、第十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第十一方面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均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对应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组通话场景;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5A-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组通话场景;
图5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系统示意图。
用户1持有用户标识U1。用户2持有用户标识U2。用户标识包括但不限于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号码(即通常所称的固定号码/座机号码),公众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号码(即通常所称的手机号码)。
PLMN即通常所称的移动通信网络。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PLMN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新空口(new radio,NR)等移动通信网络。
用户1持有的用户标识U1可置于其持有的电子设备100中。用户2的用户标识U2可置于其持有的电子设备400中。如图1A所示,用户1还可持有电子设备200。电子设备200可通过虚拟用户标识的方法,例如嵌入式SIM卡(Embedded SIM,eSIM),与电子设备100共享一个用户标识,即用户标识U1。
持有用户标识的电子设备,可以在PSTN、PLMN中发起呼叫,或接听来电,从而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例如,持有用户标识U2的电子设备400可呼叫持有用户标识U1的电子设备100,进而与电子设备100建立通话连接,为端侧用户(用户2和用户1)提供通话服务。
在图1A所示的通话系统中,电子设备200是电子设备100的近场设备。电子设备200可通过短距通信协议与电子设备100建立短距连接。上述短距通信可以为以下任意一种: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蓝牙(bluetooth,BT)、ZigBee、近距离无线(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infrared,IR)、超宽带(Ultra-wide Bandwidth,UWB)等。
以蓝牙为例,电子设备100和电子设备200可建立有蓝牙连接。基于上述连接,电子设备100可调用电子设备200实现通话过程中的部分通话功能。例如,电子设备100可将接收到的用户2的语音包转发给电子设备200,由电子设备200播放给用户1;同时,电子设备100还可利用电子设备200采集用户1的语音。
优选的,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400可以是手机;电子设备200可以是手表。不限于手机,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400还可以是平板电脑等具备移动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即移动终端)。其中,电子设备100和电子设备400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例如电子设备100为手机,电子设备400为平板电脑。不限于手表,电子设备200也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以及电子设备400的设备类型不作具体限制。后续,本申请实施例将以手机101(电子设备100)、手表201(电子设备200)、手机401(电子设备400)组成的通话系统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在图1A所示的通话场景下,任意时刻,手表201可逐渐远离手机101。例如当用户1外出跑步时,用户1会携带手表201离开。这时,如图1B所示,手机101和手表201会因两者之间的距离超出蓝牙协议约定的连接范围而断开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手机101和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后,原本由手表201承担的部分通话功能会切换到手机101上。例如,电子设备100利用自身的扬声器继续播放用户2的语音包给用户1,利用自身的麦克风继续采集用户1的语音。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在手机101和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后,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通话连接也随即断开,即通话结束。
对用户1而言,无论手机101上通话是否结束,仅携带手表201而未携带手机101离开的用户1均无法继续之前的通话。这时,用户1需要在手表201上重新拨号,并等待手机401与手机101之间的通话结束,且手机401应答,才能恢复与用户2的通话。这严重影响用户的通话体验。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图1A所示的通话场景。
实施该方法,手机101可检测手表201是否远离。当手机101检测到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时,手机101可向手表201发送指示信息。手表201可根据上述指示信息自动地向网侧设备发送对手机401的呼叫请求。如图2所示,响应于上述呼叫请求,网侧设备可断开手机401与手机101之间的通话连接,并建立手机401与手表201之间的通话连接。
这样,当用户1携带手表201离开时,用户1可以通过手表201继续之前的通话,且无需用户1手动拨号。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网侧设备可包括演进的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mts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IP多媒体系统核心(ip multimedia subsystem core,IMS core)。其中,EUTRAN可用于管理和控制电子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无线接入,EPC可用于处理通话业务中各种数据的传输和控制,IMS core可用于提供通话业务中所需的各项多媒体通信服务以及通话会话的建立与控制。
首先,用户2的手机401与用户1的手机101建立通话的过程如下:
响应于用户2的拨号操作,手机401可获取被呼用户(用户1)的用户标识U1。然后,手机401可以向IMS core发起呼叫请求。
呼叫请求中可携带有呼叫用户(即发起呼叫的用户)的用户标识和被呼用户(即接收呼叫的用户)的用户标识。IMS core可首先根据被呼用户的用户标识,将上述呼叫请求转发到被呼用户的终端设备上,随后,IMS core可根据呼叫用户的用户标识,将被呼用户的应答消息传回呼叫用户的终端设备。
上述手机401向IMS core发起的呼叫请求可记为呼叫请求A。呼叫请求A中携带有用户2(呼叫用户)的用户标识U2和用户1(被呼用户)的用户标识U1。于是,IMS core可以根据用户标识U1将呼叫请求A转发给持有用户标识U1的手机10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即图1A所示的通话系统中,手表201处于离线状态,即未与网侧设备连接。这时,IMS core不会向手表201转发呼叫请求A,手表201也不会接收到呼叫请求A。
响应于呼叫请求A,手机101可以向IMS core返回应答消息MS1,用于指示手机101已接收到手机401的呼叫请求A。上述应答消息MS1例如183消息。IMS core可以将上述应答消息MS1转发给手机401。响应于呼叫请求A,手机101还可以开始响铃。在开始响铃后,手机101可以向IMS core返回响铃通知,用于指示手机101已开始响铃。上述响铃通知例如183Ringing通知。同样的,IMS core可以将上述响铃通知转发给手机401。
在手机101响铃的过程中,手机101可检测到点击接听来电的用户操作。响应于上述用户操作,手机101可以向IMS core发送应答消息MS2。上述应答消息MS2例如200OK消息。IMS core可将上述应答消息转发给手机401。在手机401接收到上述应答消息后,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建立完成。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也称初始通话。
基于上述通话连接,IMS core可将手机401上传的用户2的语音包转发给手机101,将手机101上传的用户1的语音包转发给手机401,从而支持用户2与用户1进行通话。上述通话包括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各类通话业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已建立的蓝牙连接,在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建立完成之后,手机101可以利用手表201实现通话过程中的相关功能,例如播放和采集语音数据等。
这样的对应图1A的通话场景可称为目标通话场景。在目标通话场景下,手机101、手表201、网侧设备可执行如下S101-S106所示的操作:在检测到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时,将手机401与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转移到手机401与手表201上,以便用户1可以在无需手动执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利用手表201继续之前的通话。
S101、手机101实时地检测手表201是否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在一种实施例中,手机101可以实时地检测手表201的信号强度。当手机101检测到的手表201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手机101可确定手表201远离手机101,并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优选的,手机101可以通过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ion,RSSI)字段确定手表201的信号强度。以RSSI为例,手机101和手表201间蓝牙信号强度可记为RSSI_1。当RSSI_1<P1时,手机101可确定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阈值P1(第一阈值)通常设定为略大于最低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_min)。当RSSI_1<RSSI_min时,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随即断开。具体的,阈值P1可以由开发人员依经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等字段也可以指示蓝牙连接双方的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因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机101也可以通过上述一个或多个字段的组合识别手表201是否远离手机101。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可以理解的,手机101可基于选定的字段,适应性调整阈值P1的具体数值。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手机101也可以通过出发角度法(angle of departure,AoD)或到达角度法(Angle of arrival,AoA)直接确定与手表201之间的距离。当上述距离大于阈值P2时,手机101可确定手表201远离手机101,并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阈值P2(第二阈值)通常设定为略小于最大距离。当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的距离大于最大距离时,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随即断开。
S102、在检测到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101向手表201发送指示消息MS11。
指示消息MS11用于触发通话业务转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101向手表201发送指示消息MS11具体用于指示手表201将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转移到手表201上来(会话切换),以满足用户1通过手表201继续与用户2进行通话的需求。
S103、响应于指示消息MS11,手表201附着网络,并进行IMS注册。
手表201中配置有移动通信模块,可用于与网侧设备建立通信连接。通常的,手表201的移动通信模块处于关闭状态或休眠状态。因此,在接收到指示消息MS11之后,手表201可首先开启移动通信模块。
然后,移动通信模块可通过初始接入流程接入EUTRAN。手表201接入EUTRAN即手表201附着网络。然后,移动通信模块可向IMS core发送IMS注册请求。IMS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手表201的用户标识,用于指示手表201的身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表201的用户标识与手机101相同。因此,IMS注册请求中也携带用户标识U1。
S104、手表201向IMS core发起呼叫请求B。
在手表201附着网络及注册后,手表201可自动地向IMS core发送呼叫请求,无需用户拨号。上述呼叫请求记为呼叫请求B。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1需要通过手表201继续与用户2通话。因此,手表201可自动地在呼叫请求B中填充被呼用户2的用户标识U2,用于指示IMS core建立手表2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请求B还携带有通话接续标志。通话接续标志用于指示IMS core执行会话切换,即建立新的通话替换初始通话。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表201发起的呼叫请求B中的通话接续标志具体用于指示IMS core建立手表201与手机401之间的新的通话,替换原来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初始通话。
在手表201向IMS core发起呼叫请求B时,手表201还可向EPC发送服务质量保证请求(service request)。响应于上述请求,EPC可激活EPS专用承载,用于保证呼叫请求B的通话质量。同时,手表201还可向EUTRAN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请求(RRC conn request),用于获取无线资源控制能力。RRC conn request可携带通话接续标志,用于指示上述RRC的使用范围。
S105、IMS core确认U1是否支持一卡双终端。
在识别到通话接续标志之后,首先,IMS core根据运营商中的注册信息,确认U1是否开通了一卡双终端。当U1未开通一卡双终端业务时,IMS core可按照上述通话接续标志的指示执行会话切换操作;反之,若U1未开通一卡双终端业务,则IMS core可拒绝执行上述会话切换操作。
S106、当U1支持一卡双终端时,IMS core响应手表201的呼叫请求B,执行会话切换。
具体的,在确认U1支持一卡双终端之后,IMS core可向手表201发送应答消息MS1。响应于上述应答消息MS1,手表201可向IMS core返回应答消息MS2。响应于应答消息MS2,IMS core可将原来记录的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数据转发关系,更新为手表201与手机401之间的数据转发关系,即建立手表201与手机401之间的新的通话,替换原来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初始通话(会话切换)。这样,在再次接收到手机401的语音包后,IMS core可将上述语音包转发给手表201,而不转发给手机101;同时,IMS core可接收手表201的语音包,并将其转发给手机401。手表201上,与手机401的通话(新通话)开始。
在执行会话切换之后,IMS core可随即断开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会话通道。这时,手机101上,与手机401的通话(初始通话)结束。IMS core不再向手机101转发用户2的语音包,也不在接收手机101上传的语音包。原来附着于手机101与手机401的通话业务被转移到手表201与手机401上。这样,用户1可以通过手表201继续与用户2继续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用户1携带手表201远离,用户2无法通过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与用户1交流。这时,用户2会主动结束上述通话。因此,在手表201发起呼叫请求B时,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已经结束。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手表201发起呼叫请求B时,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还未结束。
这时,在确定U1支持一卡双终端之后,向手表201发送应答消息MS1之前,IMS core可判断手机101与手机401(U2与U1)之间的通话状态:通话存续或通话结束。
在通话存续的状态下,IMS core可执行上述会话切换操作。反之,若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结束,IMS core可按照现有呼叫流程,例如前述用户2的手机401与用户1的手机101建立通话的流程,转发呼叫请求、应答消息等信息,以建立手表2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
S107、手表201或手机401检测到结束通话的用户操作,新通话断开,手表201关闭移动通信模块,断开网络附着。
在用户1通过手表201与用户2继续通话一段时间后,用户2或用户1可结束通话。响应于任一用户结束通话的用户操作,IMS core可断开手表201与手机401之间的通话连接(即新通话断开)。随后,手表201可关闭移动通信模块,断开网络附着,以节省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在执行会话切换之后,IMS core也可保持手机101与手机401之间的会话通道。
在再次接收到手机401的语音包后,IMS core可同时将上述语音包转发给手机101和手表201。而在向手机401转发时,IMS core可仅接收手表201发送的语音包,将手表201发送的语音包转发给手机401,而不接收手机101的语音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表201可首先询问用户是否需要将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切换到手表201上。在用户同意切换的场景下,手表201可执行S103-S106所示的切换操作。
如图4所示,在S102之后,响应于指示消息MS11,手表201可首先询问用户是否需要将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切换到手表201上。
示例性的,手表201可首先显示对话框。对话框中可显示询问消息,例如“手表201与手机101之间的蓝牙连接弱,是否使用手表201继续通话?”(第一信息)。对话框可包括确认控件(第一控件)和取消控件。当检测到作用于确认控件的用户操作(第一操作)时,手表201可确认用户需要将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切换到手表201,于是,手表201可继续执行S103-S106所示的切换操作;反之,当检测到作用于取消控件的用户操作时,手表201可确认用户无需将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切换到手表201,于是,手表201可停止执行后续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IMS core执行会话切换,更改一方用户的终端设备后,IMScore可通知对方设备。
如图4所示,在S106之后,IMS core可向手机401发送通知消息MS3,用于指示手机401:与手机401进行的通话的对端设备发生了变更,即指示用户2:对方用户更换了通话设备。示例性的,手机401可显示提示信息,例如“对方已更换通话设备”(第二信息)。进一步的,通知消息MS3可携带手表201的设备标识。于是,手机401可确定与手机401进行的通话的对端设备由手机101切换到了手表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用户也可以申领多个用户标识,例如用户1可以申领用户标识U10和用户标识U11。这时,用户1的手机101和手表201也可以分别持有不同的用户标识,例如手机101持有用户标识U10,手表201持有用户标识U11。网侧设备的注册信息中记录了上述不同的用户标识属于同一用户。
这时,在接收到呼叫请求B之后,IMS core也可以确认发起呼叫请求B的手表201的用户标识U11是否与正在通话中的手机101的用户标识U10属于同一用户。在确认手表201、手机101的用户标识实际为同一用户的用户标识后,IMS core也可以执行会话切换,从而满足用户1与用户2继续通话的需求。
参考图5A,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1还持有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具备音频播放功能,但电子设备300不携带用户标识,不具备附着网络、进行IMS注册的能力。
优选的,电子设备300可以是真无线耳机(true wireless earbuds,TWS)。不限于TWS,电子设备300还可以是随身音箱等具备音频播放功能的移动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300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制。后续,本申请实施例将以TWS耳机301为例进行说明。
耳机301也是手机101的近场设备。耳机301也可通过短距通信协议与手机101建立短距连接。同样的,以蓝牙为例,耳机301可与手机101建立蓝牙连接。这时,在通话过程中,手机101还可通过耳机301实现部分通话功能。例如,手机101可将接收到的用户2的语音包转发给耳机301,由耳机301播放给用户1;同时,手机101还可通过耳机301采集用户1的语音。
在图5A所示的通话场景下,任意时刻,耳机301、手表201可同时逐渐远离手机101,例如,当用户外出跑步时,用户会携带耳机301、手表201离开。这时,如图5B所示,随着设备之间的距离增加,手机101和耳机301会因两者之间的距离超出蓝牙协议约定的范围而断开连接。同样地,手机101与手表201也会因两者之间的距离超出蓝牙协议约定的范围而断开连接。
此时,用户1无法通过耳机301和手机101之间的连接继续通话。另一方面,由于耳机301不具备附着网络、进行IMS注册的能力,用户1也无法将原本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转移到耳机301上。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图5A所示的通话场景。
在该方法中,手机101可分别检测耳机301、手表201是否远离。当手机101检测到耳机3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时,手机101可以指示耳机301与手表201连接。当手机101检测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时,手机101可以指示手表201进行通话业务同步,将手机101上的通话业务同步到手表201上。参考图5C,在耳机301与手表201已连接且手表201完成通话业务同步后,用户1可通过耳机301和手表201继续之前的通话。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通话手机101与手机401的通话业务(初始通话)建立后,基于手机101与耳机301之间的蓝牙连接,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手机101可选择耳机301或手表201播放和采集语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101可根据用户选择耳机301接听的操作,选择耳机301播放和采集语音,即图5A所示的通话场景。
在图5A所示的通话场景下,手机101可分别检测耳机301、手表201是否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在检测到耳机3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101可基于手机101与耳机301之间的蓝牙连接指示耳机301与手表201连接。
优选的,耳机301、手表201均为用户1的设备。因此,通常情况下,耳机301、手表201为已配对设备,例如蓝牙已配对。这时,响应于上述指示,耳机301可向手表201发送会话请求,进而建立数据通道。这时,耳机301与手表201可由已配对状态切换到已连接状态。在一些情况下,耳机301、手表201未配对。这时,响应于上述指示,耳机301可扫描发现手表201,并向手表201发起配对请求,在完成配对后,耳机301可向手表201发送会话请求,进而与手表201连接。
在检测到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101可基于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指示手表201进行通话业务同步。响应于上述指示,手表201可按照S103-S106所示的操作同步手机101上正在进行的通话业务,将手机101上正在执行的与手机401的通话业务转移到手表201上来,这里不再赘述。
在手表201完成业务同步且耳机301与手表201已连接的场景下,手表201可同样使用耳机301实现部分通话功能。这时,基于耳机301与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手表201可将接收到的用户2的语音包转发给耳机301,由耳机301播放给用户1;同时,手表201还可通过耳机301采集用户1的语音。
这样,在用户1使用携带耳机301、手表201离开时,用户1仍然可以继续之前的通话,并仍然使用耳机301继续之前的通话。
在图6所示的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中,耳机301与手表201并非固定的处于同一位置。这也就是说,耳机301与手机101之间的距离不恒等于手表201与手机101之间的距离。这时,手机101可能先检测到耳机3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也可以能先检测到手表2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进而,耳机301与手表201建立连接可能发生在手表201完成通话业务同步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手表201完成通话业务同步之后。
在一种场景中,耳机301与手表201建立连接发生在手表201完成通话业务同步之前,这时,在接收到IMS core转发的用户2的语音包之后,手表201可以随即将上述语音包转发给耳机301,由耳机301播放给用户1;同时,手表201可利用耳机301采集用户1的语音。在手表201完成通话业务同步并向耳机301转发给语音包之前,耳机301可播放提示信息,以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白时间,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示例性的,耳机301可以播放“已为您自动切换到手表继续通话”、“正在为您切换手表继续通话”等。
在另一种场景中,在手表201完成通话业务同步之后,耳机301与手表201尚未完成连接。这时,在接收到IMS core转发的用户2的语音包之后,手表201可以自行播放,同时自行采集用户1的语音。在耳机301与手表201完成连接后,手表201再将接收到用户2的语音包转发给耳机301,由耳机301播放给用户1。
在图6所示的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中,耳机301是支持双连接的耳机,是以耳机301可以在接收到手机101下发的与手表201连接的指示后,随即与手表201建立连接。
可选的,耳机301也可以是仅支持单连接的耳机。这时,在接收到手机101下发的与手表201连接的指示后,耳机301可首先断开与手机101之间的连接,停止接收手机101转发的语音包,然后,向手表201发起建连请求,与手表201建立连接。在断开与手机101之间的连接后,耳机301可播放提示信息,以填补空白时间,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在检测到耳机301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101可基于手机101与手表201之间的蓝牙连接指示手表201与耳机301连接;同时,指示手表201进行通话业务同步。然后,在手表201完成业务同步且手表201与耳机301已连接的场景下,用户可以使用手表201继续通话,并同样使用耳机301实现音频播放、语音采集等部分通话功能。
这样,在用户1使用携带耳机301、手表201离开时,用户1仍然可以继续之前的通话,并仍然使用耳机301继续之前的通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电子设备100(手机101)即第一设备,电子设备400(手机401)即第二设备,电子设备200(手表201)即第三设备,电子设备300(耳机301)即第四设备;
电子设备100和电子设备400建立的初始通话连接即第一通话连接;响应于接续通话标志建立电子设备200和电子设备400之间的通话连接即第二通话连接;第一通话连接中,电子设备400发送给电子设备100的用户2的语音包即第一音频;第二通话连接中,电子设备400发送给电子设备200的用户2的语音包即第二音频;
图1A所示的电子设备100与电子设备200之间的蓝牙等近场无线连接即第一连接;图5A所示的电子设备100与电子设备300之间的蓝牙等近场无线连接即第四连接;图5C所示的电子设备200与电子设备300之间的蓝牙等近场无线连接即第五连接。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100(手机101)、电子设备200(手表201)、电子设备400(手机401)。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211,存储器212,无线通信模块213,电源开关214,显示屏215,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麦克风218,摄像头219等部件。电子设备中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总线连接,并基于总线进行通信。
处理器2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1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存储器212与处理器211耦合,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存储器212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21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12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处理器211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其中,存储器21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 )和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NVM)。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由处理器211直接进行读写。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可执行程序(例如机器指令),还可以用于存储用户及应用程序的数据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以存储可执行程序和存储用户及应用程序的数据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即用户数据可以提前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用于处理器211直接进行读写。
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可执行程序代码和用户数据可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在实施上述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过程中,电子设备可将非易失性存储器可执行程序代码和用户数据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中,以实现流畅地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功能,使得通话环境变化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之前的通话。
无线通信模块213可以提供包括GSM/CDMA/2G/3G/4G/5G,WLAN,蓝牙通信,ZigBee通信,NFC通信,红外通信,UWB通信在内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无线通信模块2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无线通信模块213可以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实现无线电信号接收。无线通信模块213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实现无线电信号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无线通信模块213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基于上述信号收发能力,无线通信模块213可以提供包括GSM/CDMA/2G/3G/4G/5G,WLAN,蓝牙通信,ZigBee通信,NFC通信,红外通信,UWB通信在内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电子设备400与网侧设备之间的通信,可通过上述无线通信模块213提供的2G/3G/4G/5G等蜂窝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实现;耳机301与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之间的通信,可通过上述无线通信模块213提供WLAN,蓝牙通信,ZigBee通信,NFC通信等近场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实现。
当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为电子设备100时,电子设备100可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13提供的蜂窝无线通信与电子设备400建立通话连接;同时,电子设备100可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13提供的近场无线通信检测电子设备200是否远离并在检测到电子设备200即将超出近场连接范围时,指示电子设备200可自动地向网侧设备发送对电子设备400的呼叫请求,从而建立电子设备400与电子设备200之间的通话,使得用户1在携带电子设备200离开时,用户1可以通过电子设备200继续之前的通话,且无需用户1手动拨号。
当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为电子设备200时,电子设备200可基于上述近场无线通信接收电子设备100发送的指示,进而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13提供的蜂窝无线通信向网侧设备发送对电子设备400的呼叫请求,建立电子设备400与电子设备200之间的通话,使得用户1在携带电子设备200离开时,用户1可以通过电子设备200继续之前的通话,且无需用户1手动拨号。
电源开关214,可用于控制电源向电子设备的供电,进而为处理器211,存储器212,无线通信模块213,电源开关214,显示屏215,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摄像头219等供电。
显示屏215,可用于显示。显示屏215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屏215中可设置触摸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进而,电子设备可通过显示屏215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电子设备可通过GPU,显示屏215,触摸传感器,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执行通话业务时,电子设备100或电子设备200可通过GPU,显示屏215,触摸传感器,以及应用处理器等提供的显示功能,显示通话业务对应的用户交互界面,以供用户进行接听通话、挂断通话等操作。
音频模块216,可用于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可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扬声器217,可用于将音频模块216的发送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等实现音频播放功能。麦克风218,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通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麦克风218可以采集声音信号,进而获取用户的语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其音频模块216、麦克风218采集用户1的语音,发送给用户2;电子设备400可以通过其音频模块216、麦克风218采集用户2的语音,发送给用户1。基于蓝牙等近场连接,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还可调用近场网络中的其他设备的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麦克风218,播放音频,采集语音。
摄像头219,可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电子设备还可以基于摄像头219提供地拍摄能力,为用户提供拍照、录像、视频通话等服务。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或电子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或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300(耳机301)。相比于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电子设备400,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更少的器件。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300可包括处理器311,存储器312,无线通信模块313,电源开关314,音频模块316,扬声器317,麦克风318等部件。电子设备中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总线连接,并基于总线进行通信。上述部件具体可参考图7中对应部件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电子设备300的无线通信模块313可仅用于提供WLAN,蓝牙通信,ZigBee通信,NFC通信等近场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即可,无需提供的2G/3G/4G/5G等蜂窝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通过处理器311,存储器312存储和执行程序代码和/或指令,以执行电子设备300的各种功能,例如连接近场设备,接收音频数据等。电子设备300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313与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等其他设备通信,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接收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发送的音频数据,并通过音频模块316,扬声器317向用户播放音频。另外,在通话场景中,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316,麦克风318 采集声音信号。
同样的,图8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仅为一种示例,不应构成对电子设备300的具体限定。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侧设备用于实现EUTRAN、EPC和/或IMS core所示的功能。
如图9所示,网侧设备包括处理器501和与所述处理器501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503,天线504和/或射频单元(图9中未示意),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502。存储器502上有指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的指令可存储与存储器502和处理器501中。网侧设备可读取存储器502和处理器501中存储的指令,并在处理器501中执行,以使得网侧设备实现上述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方法中描述的接续通话功能,使得用户在携带手表等穿戴设备离开时,用户可以通过手表等穿戴设备继续之前手机上的通话,且无需用户手动拨号。
其中,在网侧设备可读取存储器502和处理器501中存储的指令,并在处理器501中执行的过程中,网侧设备可通过收发器503,天线504和/或射频单元接收终端设备上传的数据,同时通过收发器503,天线504和/或射频单元将接收到数据发送到对端设备。上述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终端设备附着网络,进行IMS注册等过程中向网侧设备发送的请求、应答消息、确认消息,通话过程中的语音包等等。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复数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所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上述实施例中所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当…时”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如果…”或“在…后”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在确定…时”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如果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29)
1.一种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的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所述第三设备播放所述第一音频;
在所述第一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并播放所述第二音频;
所述第一通话连接和所述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时,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和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设备开启移动通信服务,在所述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到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所述第三设备关闭所述移动通信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所述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第三设备继续与所述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设备显示第一信息和第一控件;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切换到第三设备;所述第一操作包括对所述第一控件的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显示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提示:对方用户更换了通话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所述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所述第一设备还同时通过所述第三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所述第三设备还同时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将所述第一音频发送给所述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13.一种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第三设备播放所述第一音频;
在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指示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通话连接;
所述第一通话连接和所述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14.一种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三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所述第一音频是所述第一设备从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有第一通话连接的第二设备中获取的;
播放所述第一音频;
在检测到即将超出所述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之后,呼叫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
播放所述第二音频;
所述第一通话连接和所述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15.一种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第四设备的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所述第一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所述第四设备播放所述第一音频;
在所述第一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所述第三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并通过所述第四设备播放所述第二音频;
所述第一通话连接和所述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时,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断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和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标识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设备开启移动通信服务,在所述移动通信网络中注册。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到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断开,所述第三设备关闭所述移动通信网络。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设备接收到用户同意切换到所述第三设备继续与所述第二设备通话的第一操作。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所述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到自身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所述第一设备还同时通过所述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通话连接,所述第三设备还同时利用所述第四设备采集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四连接将所述第一音频发送给所述第四设备,所述第三设备通过第五连接将所述第二音频发送给所述第四设备;所述第四连接、所述第五连接为以下任意一种连接:无线保真Wi-Fi连接、蓝牙连接、紫蜂ZigBee连接、近场通信NFC连接、红外连接、超宽带UWB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放所述第一音频之后,所述播放所述第二音频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四设备播放提示信息。
26.一种通话方法, 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与第二设备建立第一通话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通话连接,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并通过第四设备播放所述第一音频;
在检测到所述第四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指示所述第四设备与第三设备建立第五连接;
在检测到所述第三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之后,指示所述第三设备呼叫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通话连接,并获取第二音频;所述第二音频用于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所述第五连接发送到所述第四设备,并用于所述第四设备播放;
所述第一通话连接和所述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27.一种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第四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所述第一音频是所述第一设备从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有第一通话连接的第二设备中获取的;
播放所述第一音频;
在检测到即将超出所述第一设备的连接范围之后,与第三设备建立第五连接;
基于所述第五连接,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所述第二音频是所述第三设备从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有第二通话连接的第二设备中获取的;
播放所述第二音频;
所述第一通话连接和所述第二通话连接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
2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执行如权利要求13、14、26、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执行如权利要求13、14、26、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92749.3A CN117098081B (zh) | 2023-10-08 | 2023-10-08 |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92749.3A CN117098081B (zh) | 2023-10-08 | 2023-10-08 |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98081A true CN117098081A (zh) | 2023-11-21 |
CN117098081B CN117098081B (zh) | 2024-05-10 |
Family
ID=8878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92749.3A Active CN117098081B (zh) | 2023-10-08 | 2023-10-08 |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98081B (zh)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5571A (ja) * | 2001-05-09 | 2002-11-22 |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 パケット通信機能を有する移動端末器に用いるリダイヤル装置及びリダイヤル方法 |
JP2004015756A (ja) * | 2002-06-11 | 2004-01-15 | Zen:Kk | 携帯端末に対する通信システム |
CN101600152A (zh) * | 2009-07-10 | 2009-12-09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转移方法及装置 |
US20110103576A1 (en) * | 2008-02-13 | 2011-05-05 | Panaram Limited | Telephone call handling |
US20120214481A1 (en) * | 2006-10-06 | 2012-08-23 | Embarq Holdings Company,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mode handset for transferring telephone calls between mobile and cordless modes |
US20120269171A1 (en) * | 2011-04-20 | 2012-10-25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all handoff |
CN104243701A (zh) * | 2014-09-05 | 2014-12-24 | 广州金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接听电话的方法及电话接听装置 |
CN104469662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王家城 | 多个移动通信终端之间自动通信转接方法及设备 |
CN105407469A (zh) * | 2015-10-23 | 2016-03-16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自动呼叫转移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
CN106028257A (zh) * | 2016-04-26 | 2016-10-12 |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的通信耳机和基于该通信耳机的通信方法 |
CN110138937A (zh) * | 2019-05-07 | 2019-08-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话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1602379A (zh) * | 2018-10-15 | 2020-08-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语音通话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CN111787513A (zh) * | 2020-06-11 | 2020-10-16 |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 用于播放音频的方法和装置 |
CN113572731A (zh) * | 2021-06-18 | 2021-10-2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语音通话方法、个人计算机和终端 |
CN115190197A (zh) * | 2022-09-13 | 2022-10-1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6709226A (zh) * | 2022-10-31 | 2023-09-05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通信接力方法、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
-
2023
- 2023-10-08 CN CN202311292749.3A patent/CN1170980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5571A (ja) * | 2001-05-09 | 2002-11-22 |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 パケット通信機能を有する移動端末器に用いるリダイヤル装置及びリダイヤル方法 |
JP2004015756A (ja) * | 2002-06-11 | 2004-01-15 | Zen:Kk | 携帯端末に対する通信システム |
US20120214481A1 (en) * | 2006-10-06 | 2012-08-23 | Embarq Holdings Company,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mode handset for transferring telephone calls between mobile and cordless modes |
US20110103576A1 (en) * | 2008-02-13 | 2011-05-05 | Panaram Limited | Telephone call handling |
CN101600152A (zh) * | 2009-07-10 | 2009-12-09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转移方法及装置 |
US20120269171A1 (en) * | 2011-04-20 | 2012-10-25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all handoff |
CN104243701A (zh) * | 2014-09-05 | 2014-12-24 | 广州金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接听电话的方法及电话接听装置 |
CN104469662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王家城 | 多个移动通信终端之间自动通信转接方法及设备 |
CN105407469A (zh) * | 2015-10-23 | 2016-03-16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自动呼叫转移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
CN106028257A (zh) * | 2016-04-26 | 2016-10-12 |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的通信耳机和基于该通信耳机的通信方法 |
CN111602379A (zh) * | 2018-10-15 | 2020-08-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语音通话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CN110138937A (zh) * | 2019-05-07 | 2019-08-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话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1787513A (zh) * | 2020-06-11 | 2020-10-16 |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 用于播放音频的方法和装置 |
CN113572731A (zh) * | 2021-06-18 | 2021-10-2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语音通话方法、个人计算机和终端 |
CN115190197A (zh) * | 2022-09-13 | 2022-10-1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6709226A (zh) * | 2022-10-31 | 2023-09-05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通信接力方法、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98081B (zh) | 2024-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37798B (zh) | 通话方法及终端 | |
CN113438679A (zh) | 用于提升sa网络下电话呼通率的通信系统及用户设备 | |
CN105430143B (zh) | 通讯处理器及实现VoLTE的方法、移动终端及数据卡 | |
WO2022007848A1 (zh) | 一种通话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2833432B (zh) | 一种来电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23160265A1 (zh) | 一种来电呼叫的响应方法以及相应的终端、通信系统 | |
JP2018029335A (ja) | 呼ルーティングのためのセルラネットワーク共有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CN115150812B (zh) |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 |
CN103582182B (zh) | 双模双待移动终端及其双通实现方法 | |
WO2023246248A1 (zh) | 一种被叫寻呼方法和装置 | |
JP2023519730A (ja) | 情報伝送方法、装置、通信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 |
WO2017113581A1 (zh) | 一种通话控制方法以及装置、系统 | |
US20220272563A1 (en) |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and related apparatus | |
WO2023207153A1 (zh) | 一种语音呼叫方法和装置 | |
CN114466324B (zh) | 呼叫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7062256B (zh) |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
WO2021175254A1 (zh) | 通话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13228763A (zh) | 寻呼原因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098081B (zh) |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
EP4021078B1 (en) | Method for increasing paging response speed of terminal and terminal | |
CN115941847A (zh) | 一种通话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JP3034594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
WO2024125089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13596232B (zh) | 一种声音通道管理方法、系统和移动终端 | |
CN117279061B (zh) | 通话方法和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