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4774A -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4774A
CN117084774A CN202311044403.1A CN202311044403A CN117084774A CN 117084774 A CN117084774 A CN 117084774A CN 202311044403 A CN202311044403 A CN 202311044403A CN 117084774 A CN117084774 A CN 1170847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fixing
sleeve
fixation
fra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444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佐华
杨兰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110444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47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84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47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88Osteosynthesis instruments; Methods or mean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 A61B17/90Guides therefor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共同形成固定空间,固定空间被配置为允许骨折部位穿过;其中,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上分别贯设有多个套管,每个套管的端部伸入固定空间内;分别位于第一固定臂和/或第二固定臂上的至少一个套管可调设置,以调节多个套管与位于固定空间内的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其中,第一固定臂与第二固定臂滑动连接,以在第一固定臂上的套管处于锁紧状态时,第二固定臂上的套管在锁紧过程中自动同步至平衡状态,使得每个套管与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一致。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能够实现装置的夹持力均衡,保证装置的固定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用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髌骨是膝关节伸膝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因为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如跌倒、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发生髌骨骨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为高发性的骨折类型,大部分的髌骨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多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的过程中,术者通常使用克氏针穿过髌骨的骨折部分,以固定骨折部位,并通过钢丝连接克氏针,将髌骨前方的张力转化为骨折端关节面的压缩力,促进骨折愈合。
固定骨折的克氏针准确置入合适位置作为手术的关节步骤,其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克氏针的精确置入往往需要依赖于术者的技术水平和手术经验,操作时人为误差较大,手术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高。
为了克服靠人为置入克氏针存在的潜在问题,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髌骨骨折固定手术导向装置,该导向装置利用多个夹持爪来限制髌骨断裂处向上滑移,进而避免错位,夹持爪和调节旋钮内的导引孔可使克氏针穿过,来起到导向作用。但是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多个夹持爪不仅需要逐个调节,浪费术者的宝贵时间,并且调整完成后的多个夹持爪之间的夹紧力无法保持一致,导致装置容易歪斜或者夹持不牢靠,影响克氏针的进针方向和位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能够节省术者的手术时间,并且保持装置的固定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共同形成固定空间,所述固定空间被配置为允许骨折部位穿过;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上分别贯设有多个套管,每个所述套管的端部伸入所述固定空间内;
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或所述第二固定臂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套管可调设置,以调节多个所述套管与位于所述固定空间内的所述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第二固定臂滑动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固定臂上的所述套管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臂上的所述套管在锁紧过程中自动同步至平衡状态,使得每个所述套管与所述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一致。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装置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凸起部和凹槽部,所述凸起部活动插入在所述凹槽部内;其中,
所述凸起部设于其中一个固定臂上,所述凹槽部设于另一个固定臂上,以使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多个所述套管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套管和至少两个第二套管,多个所述第一套管均位于第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套管均位于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同轴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位于同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套管固定设置,位于同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套管可调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部、限位部和调节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设于对应的固定臂上,且开设有活动槽;
所述限位部的一侧与可调的套管固定连接,另一侧活动嵌设于所述固定部的活动槽内;
所述调节件穿设进所述活动槽内并与所述限位部抵接,以推动所述套管远离或靠近所述固定空间。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活动槽包括相互连通的限位孔和板槽;
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插入到所述板槽内,且两侧伸出所述板槽,伸出板槽的一侧与可调的套管连接,另一侧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其中,所述限位孔的内缘轮廓与所述调节件的外缘轮廓相适应,所述调节件活动插入所述限位孔内与所述限位板的对应端抵接。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限位板的对应侧与所述调节件相接触的端部设置有推板。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可调的套管远离所述固定空间的端部设置有拉板,所述拉板覆盖对应的固定臂上用于套设该套管的通孔。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呈U型状垂直连接,且两者的U型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固定臂上设置有朝所述第一固定臂的方向竖向延伸的压臂,所述压臂的板面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压臂的底端设置有压盘。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二固定臂上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内活动嵌设所述压臂;
其中,所述套筒的外侧设置有延伸至内侧与所述压臂紧贴的锁紧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出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共同形成固定空间,固定空间被配置为允许骨折部位穿过;其中,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上分别贯设有多个套管,每个套管的端部伸入固定空间内;分别位于第一固定臂和/或第二固定臂上的至少一个套管可调设置,以调节多个套管与位于固定空间内的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其中,第一固定臂与第二固定臂滑动连接,以在第一固定臂上的套管处于锁紧状态时,第二固定臂上的套管在锁紧过程中自动同步至平衡状态,使得每个套管与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一致。
通过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套管可以用于穿设克氏针,通过固定住套管的位置,辅助引导克氏针置入,提高克氏针置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在固定多个套管的过程中,先固定住位于第一固定臂上的至少一部分套管,实现预固定,再固定位于第二固定臂上的剩余部分套管,由于第二固定臂可以相对于第一固定臂滑动,因此剩余部分套管在调整夹紧力的过程中,随着第二固定臂滑移的套管最后会在处于平衡状态下的位置停止滑动,一方面使剩余部分套管具备同步性和协调性,使得每个套管的夹紧力均匀分布,从而夹持在骨折部位时能够保持整个装置的平稳,保证克氏针的进针方向和位置的准确性,提高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另一方面随第二固定臂滑移的套管能够根据骨折部位的厚度和形状自动调节至处于平衡位置,无需术者在术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和固定,操作简单,减少手术时间,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因具有上述诸多主要的有益技术效果,不仅适用于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时的固定导向,还可以适用于辅助医务人员进行掌指骨骨折、股骨骨折等其他类型的手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部位骨折需要克氏针置入的场景。本发明能够为克氏针的置入做准确的导向,一次性成功,无需术中反复调整克氏针的位置,有效降低了术者的工作强度和手术时间,手术的可重复性强,无论低年资医师还是高年资医师均可快速准确完成关键步骤,改善手术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望减少手术风险、促进愈合、加速康复,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造福病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述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固定臂;2、第二固定臂;3、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限位螺钉;6、限位板;7、固定部;8、限位孔;9、板槽;10、推板;11、固定块;12、滑移槽;13、通槽;14、滑移块;15、套筒;16、压臂;17、压盘;18、锁紧螺母;19、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在克氏针置入阶段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本申请设计人以髌骨骨折手术为例,对基本的手术流程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在膝关节前方做纵向正中切口,直达髌骨骨折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股四头肌腱;
骨折部位未能正确对齐,手法或器械复位髌骨骨折,用巾钳或复位钳暂时固定,将骨折部分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在影像引导辅助下,使用两根细长的克氏针穿过骨折部位,从远端向近端穿过髌骨,将骨折的骨头固定在一起,并使其尖端突出皮肤约1cm位置;
在克氏针的尾端套入张力带,将其穿过两根克氏针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结构,以确保骨折部位保持在合适的位置;
克氏针和张力带安置到位后,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康复治疗。
可以知道,髌骨手术治疗的操作方式中,无论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闭合复位内固定,髌骨均需复位,并且要求复位后的固定要稳固可靠,不能产生错位、凸出等缺陷。在穿入两枚标准化的克氏针固定或导向的过程中,穿入髌骨内的两枚克氏针之间需要平行,两针之间的间距要合适,并且两枚克氏针的中轴线构成的平面与髌骨前侧的距离要适中、两枚克氏针在髌骨对侧的穿出长度要合适。因此仅凭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会影响克氏针的固定准确性。
根据本发明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本发明设计人设计的装置适用于骨折手术治疗,更具体地说是特别适用于需要克氏针置入场景下的骨折类型的手术治疗。相关技术中虽然具有一些克氏针固定/导向装置,但都需要操作者逐个调节用于穿过克氏针的夹持爪,操作人员必然存在操作误差,使得每个夹持爪的力度和角度不可控,进而影响整个装置夹持力不均衡和波动,导致整个装置歪斜或夹持不牢靠,因此需要在术中反复调整两枚克氏针位置,费时费力,降低手术效率。
此外,需要调节的多个夹持爪,难以保证两针之间的间距(理想状态下两针之间的间距应控制为2cm)、且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操作复杂度高,手术时间较长,对于术者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实施例一
有鉴于此,参照图1和图2所示,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示例性固定导向装置;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固定导向装置分解示意图。如图1和图2,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所述第一固定臂1和所述第二固定臂2共同形成固定空间,所述固定空间被配置为允许骨折部位穿过;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臂1和所述第二固定臂2上分别贯设有多个套管,每个所述套管的端部伸入所述固定空间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臂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臂2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套管可调设置,以调节多个所述套管与位于所述固定空间内的所述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臂1与所述第二固定臂2滑动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固定臂1上的所述套管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臂2上的所述套管在锁紧过程中自动同步至平衡状态,使得每个所述套管与所述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一致。
具体而言,固定臂可以理解为承载多个套管,使得每个套管能够支撑在骨折部位的周围皮肤处的框架。两个固定臂形成固定空间,该固定空间足够伸入人体骨折部位,并能使套管在该固定空间内平移,改变套管处于固定空间内的位置,从而改变套管与处于固定空间内的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具体地,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上均设置有通孔,套管插入到该通孔内。套管内具备有通道,通过定位套管的位置,从而引导克氏针从通道内置入到所需要的位置。
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的通孔内均设置有套管,套管的一端朝向人体的方向,方便术者置入克氏针,另一端伸入固定空间内,以便于支承在骨折部位。由于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和人体骨骼结构等均有所差异,因此不同的手术需要装置具有不同的固定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套管中的部分套管是可调设置的,也就是说该部分套管相对于固定空间内的位置可以改变,或者说该部分套管伸入到固定空间内的长度可以伸长或缩短,从而调整装置与骨折部位的夹紧力,以保证克氏针置入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具体解释,第一固定臂1上的多个套管可以部分可调或者全部可调,亦或者一个可调;同样地,第二固定臂2上的多个套管可以部分可调或者全部可调,亦或者一个可调。可以理解,可调的套管的数量越多其调节的自由度更多,但相应的操作时间也更长,数量相应更少,调节的自由度更少,但相应的操作时间也更短。术者可以分别调节对应的可调的套管的伸入长度,以调整至合适的夹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上的套管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固定臂2上的套管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上的套管的形状可以与第二固定臂2上的套管的形状尺寸相同或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上的可调的套管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固定臂2上的可调的套管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上的套管数量与第二固定臂2上的套管的数量相同,但可调的套管的数量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固定臂上不设置可调的套管。
可以理解,第一固定臂1上的套管的数量和尺寸与第二固定臂2上的套管的数量和形状尺寸可以根据骨折类型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在第一固定臂1上设置有两个同轴的套管,第二固定臂2上设置两个同轴的套管,以满足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时,术中两枚固定克氏针的准确置入。
为了在调整夹紧力的过程中,使得整个装置的夹紧力均匀,第一固定臂1与所述第二固定臂2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术者只需调节第一固定臂1上的套管,使其至少一部分套管固定夹持在骨折部位,实现预固定,在调节位于第二固定臂2上的剩余部分套管的夹紧力时,第二固定臂2则会相对于第一固定臂1移动,带动剩余部分套管滑移,直至处于平衡状态下,平衡状态下的每个套管对骨折部位施加的夹紧力在各个方向和位置上都相等或者接近,此时剩余部分套管停止滑动,进而实现整个装置的精准固定。
如此,滑动连接的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上的套管具备同步性和协调性,实现了自适应调节,避免了操作误差,能够更好地控制套管的正确对齐和稳定性,确保克氏针的进针方向和位置;且在进针过程中装置不会出现倾斜、移位等现象,术者无需在术中反复调整克氏针的置入方向和位置,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手术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解决了对手术医师的依赖。
此外,在穿入两枚标准化的克氏针固定或导向的过程中,由于夹紧力的均匀分布,骨折部位受到的压力均匀,降低了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或者挤压,降低了对骨折端的损伤,进一步降低了感染和延迟愈合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通过滑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装置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凸起部和凹槽部,所述凸起部活动插入在所述凹槽部内;其中,所述凸起部设于其中一个固定臂上,所述凹槽部设于另一个固定臂上,以使所述第一固定臂1和所述第二固定臂2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可以理解为突出对应的固定臂外侧的部分,凹槽部可以理解为向对应的固定臂的内侧凹陷的部分,而向外突出的部分与向内凹陷的部分的形状大小相适配,使得凸起部插入凹槽部内时,两者实现契合。
具体地说,凸起部为滑移块14,可以设置在第一固定臂1或第二固定臂2上。凹槽部为固定块11,设置在第二固定臂2或第一固定臂1上,在固定块11内部挖出一个滑移槽12,该滑移槽12允许滑移块14插入。
更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具有两个接触的区域,在靠近接触的区域处,在第一固定臂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11,该固定块11朝向第二固定臂2的正方向贯通地开设滑移槽12,所述滑移槽12继续向外侧开设有通槽13,在第二固定臂2的表面设置有滑移块14,该滑移块14的位置与滑移槽12的位置相对,滑移块14通过通槽13伸入到滑移槽12内将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连接,使得第二固定臂2可在第一固定臂1上滑移。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滑移块14可以被配置为一体件,也就是说第二固定臂2在加工注塑阶段直接加工出滑移块14。固定块11可以与第一固定臂1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夹紧力调整时,套管伸入固定空间内的长度足够允许套管与骨折部位之间的紧密接触,因此当对其进行锁紧时,套管会根据髌骨的厚度和形状自动调节其位置,实现夹紧力的微调,该调节的幅度远小于滑动机构能够滑动的距离,因此当第二固定臂2在平衡状态下停止滑移时,滑移块14不会脱离滑移槽12,使用完毕后亦可随时复位。
如上文所提及的,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上的套管数量和形状、以及可调的套管数量均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设置。结合以上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套管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套管3和至少两个第二套管4,多个所述第一套管3均位于第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套管4均位于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套管3和所述第二套管4同轴设置。进一步地,位于同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套管3固定设置,位于同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套管4可调设置。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套管3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作为固定的套管分别位于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的同一侧,多个第二套管4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作为可调的套管分别位于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的同一侧,且与第一套管3的位置相对。在该实施方式下,当本装置安装到骨折部位上时,第一套管3作为支撑点起到预定位的作用,术者仅需调节第二套管4的位置即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更低,且操作复杂度大幅度降低,减少操作步骤,缩短操作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可调的第二套管4的位置的调节机构。关于调节结构的更多描述可以在下文得见。
在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的数量相同且同轴设置;在又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臂1上的第一套管3/第二套管4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固定臂2上的第一套管3/第二套管4的数量。优选地,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均设置为两个,且四个套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之间的连线为水平直线,使得一枚克氏针依次穿过同轴的两个套管并从后穿过的套管内突出皮肤。更优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套管3/第二套管4之间距离均为2cm。
如此,在克氏针置入过程中,使得两枚穿入髌骨内的克氏针之间平行,且两针之间的间距合适,并且两枚克氏针的中轴线构成的平面与髌骨前侧的距离适中、两枚克氏针在髌骨对侧的穿出的长度合适。
结合以上实施例,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臂1和所述第二固定臂2呈U型状垂直连接,且两者的U型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固定臂2上设置有朝所述第一固定臂1的方向竖向延伸的压臂16,所述压臂16的板面上设置有刻度线19,所述压臂16的底端设置有压盘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臂2上设置有套筒15,所述套筒15内活动嵌设所述压臂16;其中,所述套筒15的外侧设置有延伸至内侧与所述压臂16紧贴的锁紧螺母18。
具体而言,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相垂直,且开口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固定臂1的U型开口可以以X/Y轴朝向,则第二固定臂2的U型开口以Z轴朝向,其中第二固定臂2的两端部可滑移地安装于第一固定臂1的两端部,并形成L型的固定空间。其中,第二固定臂2的中部竖向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压臂16,压臂16的底端设置有压盘17。更进一步地,第二固定臂2的中部设置有套筒15,使得压臂16可滑移地设置于套筒15内,套筒15的的外侧设置有延伸至其内并可压紧压臂16的锁紧螺母18。在压臂16上设置有刻度线19,刻度线19可以用于指示压盘17与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的各轴线所形成平面的距离,便于压紧髌骨,从而确定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所需锁紧的相对位置,且防止锁紧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时产生移位。
作为本实施例地具体解释,在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的相接触的同一端部固定安装上述第一套管3,二者的相接触的另一端部可活动地设置有上述第二套管4,而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均朝向L型的固定空间的内侧延伸设置。第一固定臂1的两端部的顶面均设置固定块11,第二固定臂2的两端部的侧面设置有朝向固定块11的滑移块14。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用于固定可调的第二套管4的位置的调节机构。
所述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部7、限位部和调节件;其中,所述固定部7设于对应的固定臂上,且开设有活动槽;所述限位部的一侧与可调的套管固定连接,另一侧活动嵌设于所述固定部7的活动槽内;所述调节件穿设进所述活动槽内并与所述限位部抵接,以推动所述套管远离或靠近所述固定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7可以理解为辅助固定第二套管4的位置的块状结构,固定部7位于第一固定臂1上设有第二套管4的对应端部的顶面且与固定块11相邻,由于固定块11紧贴第二固定臂2,该固定部7相比于固定块11更远离第二固定臂2的方向设置且与固定块11间隔一定距离。固定部7位于第二固定臂2上设有第二套管4的对应端部与固定块11相背的侧面上。
限位部可以理解为辅助调节第二套管4的位置的组合件,其被配置为连接第二套管4和固定部7,使得第二套管4能够相对于固定部7移动,以改变第二套管4深入固定空间内的长度,从而调整第二套管4的夹紧力。
调节件可以理解为便于术者推动限位部的杆件,例如调节件可以为限位螺钉5,其尺寸精致小巧,可以深入固定部7位的活动槽内并与限位部连接,术者可以通过轻松地提拉限位螺钉5来推动限位部,以带动第二套管4移动。
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槽包括相互连通的限位孔8和板槽9;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板6,所述限位板6插入到所述板槽9内,且两侧伸出所述板槽9,伸出板槽9的一侧与可调的套管连接,另一侧位于所述限位孔8内;其中,所述限位孔8的内缘轮廓与所述调节件的外缘轮廓相适应,所述调节件活动插入所述限位孔8内与所述限位板6的对应端抵接。
作为本实施例地具体解释,固定部7的内侧开设有可与限位螺钉5螺纹连接的限位孔8,限位孔8与穿设第二套管4的通孔之间通过板槽9相连通,形成第二套管4移动的通道。其中,限位板6连接于第二套管4的外端的外壁,并穿过板槽9后延伸至限位孔8内,位于限位孔8内的限位板6的前端设置有可在限位孔8内移动的推板10,限位螺钉5旋入限位孔8内后顶推推板10,从而可通过限位板6来限制第二套管4的位置,以使第二套管4压紧于髌骨上。
优选地,限位孔8和板槽9之间以一定角度定向而不是共线,如此使得穿设进限位孔8内的限位螺钉5与穿设进通孔内的第二套管4错开,便于术者调节。同时两个限位螺钉5之间均留有足够操作空间,利于操作。
在更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可调的套管远离所述固定空间的端部设置有拉板,所述拉板覆盖对应的固定臂上用于套设该套管的通孔。通过拉板的设置,当使用完毕后,术者可以先将限位螺钉5旋出限位孔8,再手提拉板轻松地将第二套管4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便下次再利用。
结合以上实施例,本发明一实施例具体地使用步骤为:
根据影像所检测的髌骨厚度,调整压盘17至套管轴线所在平面的距离,把第一固定臂1和第二固定臂2的内侧按一定角度放入髌骨的两侧,压盘17抵在髌骨的上表面;先利用调节机构对第一固定臂1上的第二套管4进行锁紧,使第一固定臂1上的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夹紧髌骨的两侧,使其处于锁紧状态;再对第二固定臂2上的第二套管4进行锁紧,在锁紧的同时,第二固定臂2随锁紧过程滑移至适当位置,确保第二固定臂2上的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夹紧力相等,同时避免整个装置发生倾斜,无需术中反复调节克氏针的位置,同时保持骨折不为的受力均匀,有助于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使其能够更早地恢复正常活动和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不仅适用于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时的固定导向,还可以适用于辅助医务人员进行掌指骨骨折、股骨骨折等其他类型的手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部位骨折需要克氏针置入的场景。本发明能够为克氏针的置入做准确的导向,一次性成功,无需书中反复调整克氏针的位置,有效降低了术者的工作强度和手术时间,手术的可重复性强,无论低年资医师还是高年资医师均可快速准确完成关键步骤,改善手术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望减少手术风险、促进愈合、加速康复,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提升就医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共同形成固定空间,所述固定空间被配置为允许骨折部位穿过;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上分别贯设有多个套管,每个所述套管的端部伸入所述固定空间内;
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或所述第二固定臂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套管可调设置,以调节多个所述套管与位于所述固定空间内的所述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第二固定臂滑动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固定臂上的所述套管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臂上的所述套管在锁紧过程中自动同步至平衡状态,使得每个所述套管与所述骨折部位之间的夹紧力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凸起部和凹槽部,所述凸起部活动插入在所述凹槽部内;其中,
所述凸起部设于其中一个固定臂上,所述凹槽部设于另一个固定臂上,以使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套管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套管和至少两个第二套管,多个所述第一套管均位于第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套管均位于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套管固定设置,位于同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套管可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部、限位部和调节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设于对应的固定臂上,且开设有活动槽;
所述限位部的一侧与可调的套管固定连接,另一侧活动嵌设于所述固定部的活动槽内;
所述调节件穿设进所述活动槽内并与所述限位部抵接,以推动所述套管远离或靠近所述固定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槽包括相互连通的限位孔和板槽;
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插入到所述板槽内,且两侧伸出所述板槽,伸出板槽的一侧与可调的套管连接,另一侧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其中,所述限位孔的内缘轮廓与所述调节件的外缘轮廓相适应,所述调节件活动插入所述限位孔内与所述限位板的对应端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的对应侧与所述调节件相接触的端部设置有推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调的套管远离所述固定空间的端部设置有拉板,所述拉板覆盖对应的固定臂上用于套设该套管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呈U型状垂直连接,且两者的U型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固定臂上设置有朝所述第一固定臂的方向竖向延伸的压臂,所述压臂的板面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压臂的底端设置有压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臂上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内活动嵌设所述压臂;
其中,所述套筒的外侧设置有延伸至内侧与所述压臂紧贴的锁紧螺母。
CN202311044403.1A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Pending CN1170847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4403.1A CN117084774A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4403.1A CN117084774A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4774A true CN117084774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9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44403.1A Pending CN117084774A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47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0665B1 (ko) 길이 조절형 캐뉼러
US4096857A (en) Telescopically adjustable surgical instrument
US4848327A (en) Apparatus and procedure for blind alignment of fasteners extended through transverse holes in an orthopedic locking nail
EP1545355B1 (en) Device for percutaneous placement of lumbar pedicle screws and connecting rods
EP1408856B1 (en) Minimally invasive orthopaedic apparatus
US20030135211A1 (en) Intramedullary nail, device for inserting a screw into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TWI667009B (zh) 附接骨板之裝置及套件
CN112932606B (zh) 一种可调节胫骨截骨导向器
US4978351A (en) Guiding instrument to pierce the bone cortical, auxiliary in the location of the holes for intra-marrow pins
US20180242988A1 (en) Targeting instrum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AU2004201717B2 (en) An apparatu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femoral condyle
JP2000287983A (ja) 人工膝関節置換術用大腿骨髄外クランプガイド装置
CA2198915A1 (en) Femoral and tibial res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961174A (zh) 滑动定位导向装置
CN111616771A (zh) 一种可调节截骨器
CN212346648U (zh) 一种可调节截骨器
CN117084774A (zh) 一种骨折用固定导向装置
CN113598870B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医疗用骨科打孔机
WO2010143938A1 (en) An improved bone holding device for limb support frame
CN111631806B (zh) 一种骨针导向装置
CN209404932U (zh) 一种髓内钉瞄准锁钉支架
CN219374890U (zh) 一种股骨髓内钉远端瞄准架
RU2254091C2 (ru) Направитель для спиц под канюлированное сверло и способ остеосинтеза шейки бедра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этого направителя
GB2159680A (en) Surgical targetting device
CN116115319B (zh) 一种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定位导向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