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1473B -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1473B
CN117081473B CN202311331971.XA CN202311331971A CN117081473B CN 117081473 B CN117081473 B CN 117081473B CN 202311331971 A CN202311331971 A CN 202311331971A CN 117081473 B CN117081473 B CN 1170814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module
photovoltaic
colloid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supporting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319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81473A (zh
Inventor
孙世谱
周聪
孔维
贺迪
张松
梁欢迎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3197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14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81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1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81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1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3/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in connection with roof coverings; Protection against birds; Roof drainage ; Sky-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1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fixing to the ground or to building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伏屋面系统,涉及光伏技术领域,以解决光伏组件的抗风揭性能不足的问题。所述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板以及至少一个光伏组件,屋面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的支撑平台,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两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具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每个光伏组件相邻棱边的两条中心线将光伏组件划分为四个目标区域,每个目标区域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胶体粘接部;其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本发明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用于保证光伏组件的抗风揭性能,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光伏行业发展过程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国内的运用越来越多,分布式光伏电站越来越重要。
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光伏屋顶中,光伏组件多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与屋面板进行连接,如采用螺钉或者螺栓固定于屋面板上,以保证实现光伏组件与屋面板之间的组装。
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与金属屋面机械连接时,一般采用金属夹具进行连接,金属夹具的连接点仅能设置于组件边缘,导致连接点分散,应力集中,光伏组件表面玻璃容易被金属夹具夹碎或光伏组件内部发生隐裂,从而影响发电效率;同时金属夹具固定在金属屋面板上,光伏组件受到强风时,金属夹具在强风的作用下对金属屋面进行摩擦和撕扯,从而导致金属屋面镀层的破损或金属屋面的破坏,使得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用于保证光伏组件的抗风揭性能,防止因光伏组件表面玻璃容易被夹碎或光伏组件内部发生隐裂,同时提高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板以及至少一个光伏组件;
屋面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的支撑平台,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两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具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胶体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光伏组件粘接到屋面板上;
每个光伏组件相邻棱边的两条中心线将光伏组件划分为四个目标区域,每个目标区域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胶体粘接部;
胶体粘接部在支撑平台上为通长胶体或分段胶体;
其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
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述支撑平台的数目n+1均满足:
当a∈(0mm,500mm]时,n+1≥2且为正整数;
当a∈(500mm,1000mm]时,n+1≥3且为正整数;
当a∈(1000mm,1500mm]时,n+1≥4且为正整数;
当a∈(1500mm,2000mm]时,n+1≥5且为正整数;
当a∈(2000mm,2500mm]时,n+1≥6且为正整数;
当a∈(2500mm,3000mm]时,n+1≥7且为正整数;
其中:a为所述光伏组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n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述支撑平台之间的间隙数,n为正整数。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的四个目标区域下均设置有胶体粘接部,当光伏组件通过胶体粘接部粘接到支撑平台上后,胶体粘接部的粘接作用力分布在光伏组件背面的四个目标区域,保证对光伏组件的粘接效果;另外,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两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具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当光伏组件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棱边的长度较大时,可根据光伏组件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棱边的长度和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设置多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当光伏组件通过胶体粘接部粘接到支撑平台上后,胶体粘接部的粘接作用力分布在光伏组件背面的边缘和中部,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根据胶体粘接部的极限应力设计值、光伏组件的尺寸和光伏组件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选择不同的数值,以满足光伏组件的抗风揭性能需求。基于此,本发明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能够根据光伏组件的尺寸和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不同,选择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支撑平台的数目及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当光伏组件尺寸较大或者所处环境的风力较大时,可以设置多个支撑平台,使得胶体粘接部分布在光伏组件背面的边缘和中部,连接点密集,力学性能较强,减小了光伏组件的中部区域在风力作用下的变形度,进而保证光伏组件稳定地设置在屋面板上且不会因中部区域变形过大而影响性能,相对现有技术通过金属夹具固定设置于光伏组件边缘的方式,当光伏组件尺寸较大或者所处环境的风力较大时,也能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同时避免了因金属夹具对光伏组件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光伏组件表面玻璃容易被金属夹具夹碎或光伏组件内部发生隐裂的情况发生,保证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而且,相对现有技术通过金属夹具固定在金属屋面板上的方式,胶体粘接部设置于屋面板的支撑平台和光伏组件之间凝固后,不会对屋面板进行摩擦和撕扯,避免了屋面板的镀层的破损或屋面板的破坏,提高屋面板的使用寿命;另外,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多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在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合理的设置胶体粘接部位置,进而提高胶体的利用率,减少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进而节约成本。
再者,根据光伏组件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大小,设置不同数目的支撑平台,一方面,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能够对光伏组件起到粘接作用,保证光伏组件的粘接点的分布与光伏组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匹配,进而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另一方面,不同位置的支撑平台能够对光伏组件的不同区域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保证光伏组件的抗踩踏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每个支撑平台的两端均分布有胶体粘接部;
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是连续的;
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上的至少两个胶体粘接部之间具有间隙。
每个支撑平台的两端均分布有胶体粘接部时,能够对光伏组件靠近棱边的区域进行粘接,保证光伏组件的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0%;优选地,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7%。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当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为2.5KPa~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6%。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当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为5KPa~7.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6%~10%。
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光伏组件和屋面板的连接点密集,如此设置,在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因合理的设置胶体粘接部位置,提高胶体的利用率,减少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进而节约成本;另外,光伏组件所处环境的风力越大,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也越大,对应的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选取范围也越大,保证光伏组件在不同的风力环境下的高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上均具有至少两个基准线,每个光伏组件上的基准线的数目与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支撑平台的数目均为n+1个且一一对应;
每个基准线与对应的支撑平台的中心线的距离x小于或等于120m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基准线为光伏组件的平行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棱边,中间的n-1个基准线将光伏组件均分成n份;
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任一支撑平台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胶体粘接部,每个胶体粘接部的尺寸均满足:
其中:c为胶体粘接部的长度,w1为胶体粘接部的宽度,f为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胶体粘接部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胶体粘接部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s为每个光伏组件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之间的距离,s≤500mm,σ为胶体粘接部的极限应力设计值,P为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
根据上述公式,能够根据每个光伏组件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之间的距离s,选择胶体粘接部的长度c、宽度w1、胶体粘接部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胶体粘接部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f的数值,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上的连接点密集分布度,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另外,当w1cσ=Pfs时,在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所用的胶体粘接部的材料总量最少,进而能够选择合适的胶体粘接部的尺寸以节约成本。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胶体粘接部的长度c均满足:
其中:a为光伏组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b为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一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e为在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支撑平台上,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n为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支撑平台之间的间隙数,m为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间隙数。
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胶体粘接部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胶体粘接部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f小于或等于500mm。如此设置,保证胶体粘接部在支撑平台上分布的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背面的连接点的密集程度,提高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同一支撑平台上相邻胶体粘接部之间的间距g为100mm~500mm。如此设置,可以给每段胶体粘接部上的胶体留有足够向两端流淌的空间,保证胶体粘接部上的胶体不会流淌到支撑平台的外部,保证屋面板不被污染。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7%~64%;优选地,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50%。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每个支撑平台上所分布的胶体粘接部能够对光伏组件起到足够的粘接作用,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的段数m+1均满足:
当b∈(500mm,1000mm]时,m+1≥2且为正整数;
当b∈(1000mm,1500mm]时,m+1≥3且为正整数;
当b∈(1500mm,2000mm]时,m+1≥4且为正整数;
当b∈(2000mm,2500mm]时,m+1≥5且为正整数;
当b∈(2500mm,3000mm]时,m+1≥6且为正整数;
其中:b为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二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m为正整数。
当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越大,在同一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的段数越多,进而保证胶体粘接部在光伏组件背板上的连接点分布密集程度,进而防止光伏组件上两个粘接作用位置过大导致光伏组件受风吸荷载时产生局部变形,保证光伏组件受风吸荷载时的抗变形能力。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优选地,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12%。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当抗风揭值P为2.5KPa~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当抗风揭值P为5KPa~7.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5%~17%;
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光伏组件和屋面板的连接点通过一条连续的胶体粘接部对光伏组件进行粘接,如此设置,当光伏组件安装环境的风力较大时,需要光伏组件与金属屋面板粘接的牢度更大,所以光伏组件与金属屋面板的粘接面积更大,为了保证粘接牢度一般在支撑平台上采用通长打胶,能够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同时采用通长打胶可以降低施工难度,提升施工效率;另外,光伏组件所处环境的风力越大,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也越大,对应的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选取范围也越大,保证光伏组件在不同的风力环境下的高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上均具有至少两个基准线,每个光伏组件上的基准线的数目与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支撑平台的数目均为n+1个且一一对应;
每个基准线与对应的支撑平台的中心线的距离x小于或等于120m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基准线为光伏组件的平行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棱边,中间的n-1个基准线将光伏组件均分成n份;
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匀设置有一个胶体粘接部时,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且胶体粘接部的尺寸均满足:
其中:c为胶体粘接部的长度,w1为胶体粘接部的宽度,b为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二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e为在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支撑平台上,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s为每个光伏组件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之间的距离,s≤500mm,σ为胶体粘接部的极限应力设计值,P为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
根据上述公式,能够根据每个光伏组件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之间的距离s和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e,选择胶体粘接部的长度c和宽度w1的数值,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同时,选择合适的胶体粘接部的尺寸,使得满足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所用的胶体粘接部的材料总量最少,节约成本。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胶体粘接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的宽度。如此设置,由于胶体粘接部的边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胶体的边部会老化失效,所以为了胶体粘接部长时间内保持粘接的牢度性,胶体粘接部需要保证一定的宽度,避免因环境原因导致胶体沿宽度方向老化失效,导致粘接点失效,同时胶体粘接部的宽度要小于支撑平台的宽度,主要是为了防止胶体粘接部溢出支撑平台,造成胶体材料的浪费。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胶体粘接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6mm,且小于或等于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的宽度。如此设置,保证胶体在支撑平台上具有更大的粘接宽度,从而与光伏组件粘接的面积尽量大,保证光伏组件粘接的牢固性。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在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支撑平台上,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为5mm~100mm。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能够防止在支撑平台涂布胶体粘接部后安装光伏组件时,因光伏组件对胶体挤压导致胶体流至光伏组件外,造成胶体浪费及影响光伏组件的美观;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能够防止距离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与光伏组件的棱边的距离过大,而影响光伏组件的抗风揭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超出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时,光伏组件的边缘距离最外侧支撑平台的外侧棱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
或,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时,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在最外侧的支撑平台上覆盖的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
如此设置,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超出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且光伏组件的边缘距离最外侧支撑平台的外侧棱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时,光伏组件的边缘距离最外侧支撑平台的外侧棱边之间的距离较小,减小风力在光伏组件的边缘处对光伏组件的风揭作用力,保证光伏组件的边缘处的抗风揭性能;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且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在最外侧的支撑平台上覆盖的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时,保证支撑平台在光伏组件的边缘处的支撑作用力,进而保证光伏组件的抗踩踏性能和光伏组件边缘与屋面板的粘接面积。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支撑平台的高度均为30mm~100mm。如此设置,支撑平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30mm,使得光伏组件与屋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有助于光伏组件的散热,从而能够保证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并能够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支撑平台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m,如果支撑平台高度增加,会导致支撑平台刚度下降,从而影响光伏组件的抗踩踏性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支撑平台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如此设置,保证每个支撑平台对光伏组件的支撑作用力,进而保证光伏组件的抗踩踏性能,同时保证支撑平台上胶体粘接部的宽度。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平台;
当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的支撑平台的个数为奇数时,其中一个支撑平台位于垂直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光伏组件棱边的中心线位置,其他支撑平台对称分布在垂直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光伏组件棱边的中心线的两侧;
当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的支撑平台的个数为偶数时,支撑平台对称分布在垂直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光伏组件棱边的中心线的两侧。
如此设置,保证支撑平台在光伏组件的下方均匀分布,保证不同位置的支撑平台对光伏组件产生均匀分布的支撑作用力,进而保证光伏组件的抗踩踏性能;另外,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均对光伏组件作用有粘接作用力,对光伏组件的粘接力均匀分布,保证光伏组件下方受力均匀,增强光伏组件的抗拉强度。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沿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均覆盖同一个支撑平台;
或,沿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支撑平台位于单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
如此设置,能够根据光伏屋面系统的具体需求,使支撑平台单独支撑一个光伏组件,或者一个支撑平台同时支撑两个光伏组件。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的目标区域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临时胶带粘接部,临时胶带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光伏组件粘接到屋面板上。通过在支撑平台上设置的临时胶带粘接部对支撑平台和光伏组件进行临时固定,保证胶体粘接部未固化时,光伏屋面系统能承受一定的风吸力荷载,保证光伏组件不会发生滑移。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临时胶带粘接部,同一支撑平台上每个临时胶带粘接部位于相邻胶体粘接部之间;或,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临时胶带粘接部,且每个临时胶带粘接部位于胶体粘接部的一端。如此设置,保证临时胶带粘接部与胶体粘接部不重叠,使得临时胶带粘接部与胶体粘接部分别对光伏组件进行粘接,保证粘接效果。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多个临时胶带粘接部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根据临时胶带粘接部的极限应力设计值和光伏组件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之比,保证胶体未固化时光伏组件不发生滑移且能承受一定的风吸力荷载。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在同一支撑平台上,每个临时胶带粘接部与相邻胶体粘接部之间有间隙。如此设置,能够防止在支撑平台涂布胶体粘接部后安装光伏组件时,因光伏组件对胶体挤压导致胶体流至临时胶带粘接部上,影响临时胶带粘接部的粘接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的光伏组件的背板上的胶体粘接部和临时胶带粘接部的第一分布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的光伏组件的背板上的胶体粘接部和临时胶带粘接部的第二分布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的光伏组件的背板上的胶体粘接部和临时胶带粘接部的第三分布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的光伏组件的背板上的胶体粘接部和临时胶带粘接部的第四分布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的光伏组件的背板上的胶体粘接部的第五分布图。
附图标记:
1-光伏组件;11-基准线;2-胶体粘接部;3-临时胶带粘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光伏行业发展过程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国内的运用越来越多,分布式光伏电站越来越重要。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光伏屋顶中,光伏组件与金属屋面机械连接时,一般采用金属夹具进行连接,金属夹具的连接点仅能设置于组件边缘,导致连接点分散,应力集中,光伏组件表面玻璃容易被金属夹具夹碎或光伏组件内部发生隐裂,从而影响发电效率;同时金属夹具固定在金属屋面板上,光伏组件受到强风时,金属夹具在强风的作用下对金属屋面进行摩擦和撕扯,从而导致金属屋面镀层的破损或金属屋面的破坏,使得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板以及至少一个光伏组件1;屋面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的支撑平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两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具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2,胶体粘接部2用于将对应的光伏组件1粘接到屋面板上;每个光伏组件1相邻棱边的两条中心线将光伏组件1划分为四个目标区域,每个目标区域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胶体粘接部2;胶体粘接部2在支撑平台上为通长胶体或分段胶体;示例性地,胶体粘接部2为结构胶,且符合国标GB16776-2010;其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等。
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支撑平台的数目n+1均满足:
当a∈(0mm,500mm]时,n+1≥2且为正整数;
当a∈(500mm,1000mm]时,n+1≥3且为正整数;
当a∈(1000mm,1500mm]时,n+1≥4且为正整数;
当a∈(1500mm,2000mm]时,n+1≥5且为正整数;
当a∈(2000mm,2500mm]时,n+1≥6且为正整数;
当a∈(2500mm,3000mm]时,n+1≥7且为正整数;
其中:a为光伏组件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其中,第一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n为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支撑平台之间的间隙数,n为正整数。
如此设置,根据光伏组件1的沿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大小,设置不同数目的支撑平台,一方面,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2能够对光伏组件1起到粘接作用,相邻支撑平台之间的间距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可避免在强风时,由于支撑平台跨度过大,使得光伏组件1中间弯曲变形,导致组件损害或内部隐裂;同时光伏组件1下方胶体的受力更加均匀,保证胶体的强度,如果支撑平台跨度过大,每个胶体需要承担风荷载的范围也会增大,这样就很难保证光伏组件1粘接到屋面板上的高抗风揭性能;另一方面,每个支撑平台所支撑的光伏组件1面积越小,光伏组件1的可踩踏性能越强,在节省成本的情况下,相邻支撑平台之间的间距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有效保证光伏组件1的抗踩踏性能。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设置于支撑平台和光伏组件1之间的胶体粘接部2将光伏组件1粘接到支撑平台上。通过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的结构和具体工作过程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的四个目标区域下均设置有胶体粘接部2,当光伏组件1通过胶体粘接部2粘接到支撑平台上后,胶体粘接部2的粘接作用力分布在光伏组件1背面的四个目标区域,保证对光伏组件1的粘接效果;另外,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两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具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2,当光伏组件1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棱边的长度较大时,可根据光伏组件1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棱边的长度和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设置多个支撑平台,每个支撑平台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2,当光伏组件1通过胶体粘接部2粘接到支撑平台上后,胶体粘接部2的粘接作用力分布在光伏组件1背面的边缘和中部,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根据胶体粘接部2的极限应力设计值、光伏组件1的尺寸和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选择不同的数值,以满足光伏组件1的抗风揭性能需求。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能够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和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不同,选择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支撑平台的数目及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当光伏组件1尺寸较大或者所处环境的风力较大时,可以设置多个支撑平台,使得胶体粘接部2分布在光伏组件1背面的边缘和中部,连接点密集,力学性能较强,减小了光伏组件1的中部区域在风力作用下的变形度,进而保证光伏组件1稳定地设置在屋面板上且不会因中部区域变形过大而影响性能,相对现有技术通过金属夹具固定设置于光伏组件1边缘的方式,当光伏组件1尺寸较大或者所处环境的风力较大时,也能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同时避免了因金属夹具对光伏组件1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光伏组件1表面玻璃容易被金属夹具夹碎或光伏组件1内部发生隐裂的情况发生,保证光伏组件1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而且,相对现有技术通过金属夹具固定在金属屋面板上的方式,胶体粘接部2设置于屋面板的支撑平台和光伏组件1之间凝固后,不会对屋面板进行摩擦和撕扯,避免了屋面板的镀层的破损或屋面板的破坏,提高屋面板的使用寿命;另外,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多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在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合理的设置胶体粘接部2位置,进而提高胶体的利用率,减少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进而节约成本。
具体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每个支撑平台的两端均分布有胶体粘接部2;如图5所示,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胶体粘接部2所在的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2是连续的;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胶体粘接部2为分段胶体时,胶体粘接部2所在的支撑平台上的至少两个胶体粘接部2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支撑平台的两端均分布有胶体粘接部2时,能够对光伏组件1靠近棱边的区域进行粘接,避免组件棱边悬挑过大,提高组件受力稳定性,保证光伏组件1的抗风揭性能。
具体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2为分段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0%;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2%、3%、4%、5%、6%、7%、8%、9%、10%等。优选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7%;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3%、4%、5%、6%、7%等;胶体粘接部2为分段胶体时,光伏组件1和屋面板的连接点密集,如此设置,在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合理的设置胶体粘接部2位置,提高胶体的利用率,减少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进而节约成本;另外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光伏组件1粘接后美观度较低,同时胶体在受重力下压的时候会流淌,导致胶体污染金属屋面,甚至由于流淌可能出现气泡或者局部缺胶的问题,导致粘接面虚粘接的问题,导致整体的受力可能存在薄弱点,而且采用通长胶体成本比较高,所以采用分段胶体进行粘接光伏组件1,在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减少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进而节约成本,且胶体粘接部2之间有间隙,能够防止胶体流淌至支撑平台的外部,保证屋面板不被污染。
具体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2为分段胶体时,当光伏组件1抗风揭设计值P为2.5KPa~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6%,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3%、4%、5%、6%等;当光伏组件1抗风揭设计值P为5KPa~7.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6%~10%,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6%、7%、8%、9%、10%等。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越大,光伏组件1抗风揭设计值P也越大,对应的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选取范围也越大,保证光伏组件1在不同的风力环境下的高抗风揭性能。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抗风揭设计值为行业通用概念,一般根据光伏屋面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风压、建筑高度、造型等相关参数,依照建筑规范标准计算得出。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上均具有至少两个基准线11,每个光伏组件1上的基准线11的数目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支撑平台的数目均为n+1个且一一对应。每个基准线11与对应的支撑平台的中心线的距离x小于或等于120m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基准线11为光伏组件1的平行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棱边,中间的n-1个基准线11将光伏组件1均分成n份。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任一支撑平台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胶体粘接部2,每个胶体粘接部2的尺寸均满足:
其中:c为胶体粘接部2的长度,w1为胶体粘接部2的宽度,f为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胶体粘接部2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胶体粘接部2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s为每个光伏组件1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11之间的距离,s≤500mm,σ为胶体粘接部2的极限应力设计值,P为光伏组件1抗风揭设计值。
根据上述公式,能够根据每个光伏组件1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11之间的距离s,选择胶体粘接部2的长度c、宽度w1、胶体粘接部2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胶体粘接部2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f的数值,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1上的连接点密集分布度,保证每个胶体粘接部2上胶体的极限应力设计值可以满足该胶体粘接部2在组件上所应分担的抗风揭的区域上的风的拉力,保证光伏组件1不被强风掀开,不与金属屋面板脱离,另外,当w1cσ=Pfs时,在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所用的胶体粘接部2的材料总量最少,进而能够选择合适的胶体粘接部2的尺寸以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胶体粘接部2的长度c均满足:
其中:a为光伏组件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b为光伏组件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一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e为在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支撑平台上,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n为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支撑平台之间的间隙数,m为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胶体粘接部2所在的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间隙数。
如此设置,根据上述公式,能够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参数、预设支撑平台数目、预设胶体粘接部2的数目和宽度等参数,保证所选的胶体粘接部2的长度能够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照图1,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2时,胶体粘接部2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胶体粘接部2沿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f小于或等于500mm。如此设置,保证胶体粘接部2在支撑平台上分布的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1背面的连接点的密集程度,保证光伏组件1粘接的牢固性,提高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照图1,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2时,同一支撑平台上相邻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间距g为100mm~500mm;应理解,同一支撑平台上相邻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间距g为相邻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示例性地,同一支撑平台上相邻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间距为100mm、200mm、300mm、400mm、500mm等。如此设置,可以给每段胶体粘接部2上的胶体留有足够向两端流淌的空间,保证胶体粘接部2上的胶体不会流淌到支撑平台的外部,保证屋面板不被污染。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2时,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7%~64%;示例性地,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7%、20%、25%、30%、35%、40%、45%、50%、55%、60%、64%等。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施工误差及环境对胶体的影响,一般胶带的面积会大于设计值,因此,优选地,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50%,示例性地,每个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30%、35%、40%、45%、50%等,如此设置,能够考虑外界环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个支撑平台上所分布的胶体粘接部2能够对光伏组件1起到足够的粘接作用,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2时,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2的段数m+1均满足:
当b∈(500mm,1000mm]时,m+1≥2且为正整数;
当b∈(1000mm,1500mm]时,m+1≥3且为正整数;
当b∈(1500mm,2000mm]时,m+1≥4且为正整数;
当b∈(2000mm,2500mm]时,m+1≥5且为正整数;
当b∈(2500mm,3000mm]时,m+1≥6且为正整数;
其中:b为光伏组件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二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m为正整数。
当光伏组件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越大,在同一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2的段数越多,进而保证胶体粘接部2在光伏组件1背板上的连接点分布密集程度,进而防止光伏组件1上两个粘接作用位置过大导致光伏组件1受风吸荷载时产生局部变形,保证光伏组件1受风吸荷载时的抗变形能力。
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胶体粘接部2为分段胶体时,胶体粘接部2极限应力设计值σ为200KPa,光伏组件1采用竖向铺设的方式,光伏组件1的短边的边长为第一边长,光伏组件1的长边的边长为第二边长,其中,第一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棱边,第二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棱边,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与屋面板上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情况下: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2.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7.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当所需的抗风揭预设值P在2.5KPa~7.5KPa之间时,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比也可以在上述的表格中的对应的光伏组件1的尺寸下的两个取值范围之间等比例取值。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胶体粘接部2为分段胶体时,胶体粘接部2极限应力设计值σ为200KPa,光伏组件1采用横向铺设的方式,光伏组件1的长边的边长为第一边长,光伏组件1的短边的边长为第二边长,其中,第一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棱边,第二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棱边,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的延伸方向与屋面板上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情况下: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2.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7.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当所需的抗风揭预设值P在2.5KPa~7.5KPa之间时,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比也可以在上述的表格中的对应的光伏组件1的尺寸下的两个取值范围之间等比例取值。
具体地,如图5所示,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3%、5%、7%、9%、11%、13%、15%、17%等。优选地,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12%;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7%、9%、11%、12%等。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光伏组件1和屋面板的连接点通过一条连续的胶体粘接部2对光伏组件1进行粘接,如此设置,当光伏组件1安装环境的风力较大时,需要光伏组件1与金属屋面板粘接的牢度更大,所以光伏组件1与金属屋面板的粘接面积更大,为了保证粘接牢度一般在支撑平台上采用通长打胶,能够保证光伏组件的高抗风揭性能,同时采用通长打胶可以降低施工难度,提升施工效率。
具体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当抗风揭值P为2.5KPa~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3%、4%、5%等;当抗风揭值P为5KPa~7.5KPa时,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5%~17%,示例性地,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5%、7%、9%、13%、15%、17%等。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越大,光伏组件1抗风揭设计值P也越大,对应的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每个光伏组件1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选取范围也越大,保证光伏组件1在不同的风力环境下的高抗风揭性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上均具有至少两个基准线11,每个光伏组件1上的基准线11的数目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支撑平台的数目均为n+1个且一一对应;
每个基准线11与对应的支撑平台的中心线的距离x小于或等于120m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基准线11为光伏组件1的平行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棱边,中间的n-1个基准线11将光伏组件1均分成n份;
每个支撑平台上均匀设置有一个胶体粘接部2时,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且胶体粘接部2的尺寸均满足:
其中:c为胶体粘接部2的长度,w1为胶体粘接部2的宽度,b为光伏组件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二方向为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e为在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支撑平台上,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s为每个光伏组件1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11之间的距离,s≤500mm,σ为胶体粘接部2的极限应力设计值,P为光伏组件1抗风揭设计值。
根据上述公式,能够根据每个光伏组件1上相邻的两个基准线11之间的距离s和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e,选择胶体粘接部2的长度c和宽度w1的数值,保证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同时,选择合适的胶体粘接部2的尺寸,使得满足光伏组件1的高抗风揭性能的同时,所用的胶体粘接部2的材料总量最少,节约成本。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胶体粘接部2极限应力设计值σ为200KPa,光伏组件1采用竖向铺设的方式,光伏组件1的短边的边长为第一边长,光伏组件1的长边的边长为第二边长,其中,第一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棱边,第二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棱边,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与屋面板上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情况下: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2.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沿光伏组件1第二边的长度方向满铺,则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7.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沿光伏组件1第二边的长度方向满铺,则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光伏组件竖铺时,当所需的抗风揭预设值P在2.5KPa~7.5KPa之间时,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比也可以在上述的表格中的对应的光伏组件1的尺寸下的两个取值范围之间等比例取值。
示例性地,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时,胶体粘接部2极限应力设计值σ为200KPa,光伏组件1采用横向铺设的方式,光伏组件1的长边的边长为第一边长,光伏组件1的短边的边长为第二边长,其中,第一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棱边,第二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棱边,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与屋面板上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情况下: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2.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沿光伏组件1第二边的长度方向满铺,则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当抗风揭预设值P为7.5KPa时,根据光伏组件1的尺寸,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沿光伏组件1第二边的长度方向满铺,则胶体粘接部2的参数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光伏组件1横铺时,当所需的抗风揭预设值P在2.5KPa~7.5KPa之间时,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胶体粘接部2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比也可以在上述的表格中的对应的光伏组件1的尺寸下的两个取值范围之间等比例取值。
以上通长胶体的参数设计是为了满足抗风揭的要求,通常在现场施工中,为方便施工及提高施工效率,在支撑平台上打胶时,通长胶体的宽度等于支撑平台的宽度,胶体的长度与光伏组件1第二边的长度相当,此时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上的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的面积与单个光伏组件1的面积比达到最大,粘接强度也达到最大。
以下为光伏组件1竖铺,光伏组件1的短边边长为第一边长,光伏组件1的长边边长为第二边长,其中,第一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棱边,第二边为光伏组件1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棱边,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与屋面板上的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单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上的支撑平台的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通长胶体的宽度等于支撑平台的最小宽度,通长胶体的长度与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的长度相当,此种情况下光伏组件1及各通长胶体的参数如下:
以下为光伏组件1横铺,光伏组件1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棱边为第一边,光伏组件1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棱边为第二边,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与屋面板上的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单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上的支撑平台的胶体粘接部2为通长胶体,通长胶体的宽度等于支撑平台的最小宽度,通长胶体的长度与光伏组件1的第二边的长度相当,此种情况下光伏组件1及各通长胶体的参数如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胶体粘接部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胶体粘接部2所在的支撑平台的宽度。如此设置,保证每个胶体粘接部2对光伏组件1的粘接效果的同时,防止胶体粘接部2胶体宽度过窄导致光伏组件1粘接不牢固,同时胶体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支撑平台的宽度,可以防止胶体溢出支撑平台,造成胶体材料的浪费。
具体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胶体粘接部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6mm,且小于或等于胶体粘接部2所在的支撑平台的宽度。如此设置,保证胶体在支撑平台上具有更大的粘接宽度,从而与光伏组件1粘接的面积尽量大,保证光伏组件1粘接的牢固性。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在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支撑平台上,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为5mm~100mm;示例性地,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为5mm、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等。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能够防止在支撑平台涂布胶体粘接部2后安装光伏组件1时,因光伏组件1对胶体挤压导致胶体流至光伏组件1外,造成胶体浪费及影响光伏组件1的美观;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1的棱边与支撑平台上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能够防止距离光伏组件1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2与光伏组件1的棱边的距离过大,而影响光伏组件1的抗风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超出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时,光伏组件1的边缘距离最外侧支撑平台的外侧棱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如此设置,光伏组件1的边缘距离最外侧支撑平台的外侧棱边之间的距离较小,减小风力在光伏组件1的边缘处对光伏组件1的风揭作用力,保证光伏组件1的边缘处的抗风揭性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时,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在最外侧的支撑平台上覆盖的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如此设置,保证支撑平台在光伏组件1的边缘处的支撑作用力,进而保证光伏组件1的抗踩踏性能和光伏组件1边缘与屋面板的粘接面积。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支撑平台的高度均为30mm~100mm;示例性地,支撑平台的高度为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等。如此设置,支撑平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30mm,使得光伏组件1与屋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有助于光伏组件1的散热,从而能够保证光伏组件1的发电效率,并能够延长光伏组件1的使用寿命;支撑平台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m,如果支撑平台高度增加,会导致支撑平台刚度下降,从而影响光伏组件的抗踩踏性能。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支撑平台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如此设置,保证每个支撑平台对光伏组件1的支撑作用力,进而保证光伏组件1的抗踩踏性能,同时保证支撑平台上胶体粘接部的宽度。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平台;当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的支撑平台的个数为奇数时,其中一个支撑平台位于垂直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光伏组件1棱边的中心线位置,其他支撑平台对称分布在垂直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光伏组件1棱边的中心线的两侧;当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的支撑平台的个数为偶数时,支撑平台对称分布在垂直于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光伏组件1棱边的中心线的两侧。如此设置,保证支撑平台在光伏组件1的下方均匀分布,保证不同位置的支撑平台对光伏组件1产生均匀分布的支撑作用力,进而保证光伏组件1的抗踩踏性能;另外,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支撑平台上的胶体粘接部均对光伏组件1作用有粘接作用力,对光伏组件1的粘接力均匀分布,保证光伏组件1的抗风揭性能。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沿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均覆盖同一个支撑平台;或,沿与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支撑平台位于单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如此设置,能够根据光伏屋面系统的具体需求,使支撑平台单独支撑一个光伏组件1,或者一个支撑平台同时支撑两个光伏组件1。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的目标区域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临时胶带粘接部3,临时胶带粘接部3用于将对应的光伏组件1粘接到屋面板上;示例性地,临时胶带粘接部3为泡沫胶带或者双面胶等。通过在支撑平台上设置的临时胶带粘接部3对支撑平台和光伏组件1的粘接作用力,保证胶体粘接部2未固化时,光伏屋面系统能承受一定的风吸力荷载,且光伏组件1不会发生滑移。
进一步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临时胶带粘接部3,同一支撑平台上每个临时胶带粘接部3位于相邻胶体粘接部2之间;或,每个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临时胶带粘接部3,每个临时胶带粘接部3位于胶体粘接部2的一端。如此设置,保证临时胶带粘接部3与胶体粘接部2不重叠,使得临时胶带粘接部3与胶体粘接部2分别对光伏组件1进行粘接,保证粘接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每个光伏组件1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多个临时胶带粘接部3的总面积与光伏组件1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根据临时胶带粘接部3的极限应力设计值和光伏组件1所处环境的风力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之比,保证胶体未固化时光伏组件1不发生滑移且能承受一定的风吸力荷载。
进一步地,上述的光伏屋面系统中,在同一支撑平台上,每个临时胶带粘接部3与相邻胶体粘接部2之间有间隙。如此设置,能够防止在支撑平台涂布胶体粘接部2后安装光伏组件1时,因光伏组件1对胶体挤压导致胶体流至临时胶带粘接部3上,影响临时胶带粘接部3的粘接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板以及至少一个光伏组件;
所述屋面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的支撑平台,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平台,每个所述支撑平台上均具有至少一个胶体粘接部,所述胶体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到所述屋面板上;
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相邻棱边的两条中心线将所述光伏组件划分为四个目标区域,每个所述目标区域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所述胶体粘接部;
所述胶体粘接部在所述支撑平台上为通长胶体或分段胶体;
其中,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
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述支撑平台的数目n+1均满足:
当a∈(0mm,500mm]时,n+1≥2且为正整数;
当a∈(500mm,1000mm]时,n+1≥3且为正整数;
当a∈(1000mm,1500mm]时,n+1≥4且为正整数;
当a∈(1500mm,2000mm]时,n+1≥5且为正整数;
当a∈(2000mm,2500mm]时,n+1≥6且为正整数;
当a∈(2500mm,3000mm]时,n+1≥7且为正整数;
其中:a为所述光伏组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n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述支撑平台之间的间隙数,n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每个支撑平台的两端均分布有所述胶体粘接部;
所述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的每个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胶体粘接部是连续的;
所述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所述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上的至少两个所述胶体粘接部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粘接部为分段胶体时,当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为2.5KPa~5KPa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6%;
或,当所述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为5KPa~7.5KPa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6%~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上均具有至少两个基准线,每个所述光伏组件上的所述基准线的数目与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所述支撑平台的数目均为n+1个且一一对应;
每个所述基准线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的中心线的距离x小于或等于120m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基准线为所述光伏组件的平行于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棱边,中间的n-1个基准线将所述光伏组件均分成n份;
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任一所述支撑平台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胶体粘接部,每个所述胶体粘接部的尺寸均满足:
其中:c为所述胶体粘接部的长度,w1为所述胶体粘接部的宽度,f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所述胶体粘接部沿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所述胶体粘接部沿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s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s≤500mm,σ为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极限应力设计值,P为所述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胶体粘接部的长度c均满足:
其中:b为所述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e为在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所述支撑平台上,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所述支撑平台上距离所述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m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间隙数。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所述胶体粘接部沿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与相邻的所述胶体粘接部沿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f小于或等于5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同一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所述同一支撑平台上相邻胶体粘接部之间的间距g为100mm~5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所述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每个所述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所述支撑平台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7%~64%。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同一所述支撑平台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胶体粘接部时,每个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的段数m+1均满足:
当b∈(500mm,1000mm]时,m+1≥2且为正整数;
当b∈(1000mm,1500mm]时,m+1≥3且为正整数;
当b∈(1500mm,2000mm]时,m+1≥4且为正整数;
当b∈(2000mm,2500mm]时,m+1≥5且为正整数;
当b∈(2500mm,3000mm]时,m+1≥6且为正整数;
其中:b为所述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m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支撑平台上设置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间隙数,m为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时,当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为2.5KPa~5KPa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
或,当所述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P为5KPa~7.5KPa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所有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为5%~17%。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上均具有至少两个基准线,每个所述光伏组件上的所述基准线的数目与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的所述支撑平台的数目均为n+1个且一一对应;
每个所述基准线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的中心线的距离x小于或等于120m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基准线为所述光伏组件的平行于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棱边,中间的n-1个基准线将所述光伏组件均分成n份;
每个所述支撑平台上均匀设置有一个胶体粘接部时,所述胶体粘接部为通长胶体,且所述胶体粘接部的尺寸均满足:
其中:c为所述胶体粘接部的长度,w1为所述胶体粘接部的宽度,b为所述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e为在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所述支撑平台上,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所述支撑平台上距离所述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s为每个所述光伏组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s≤500mm,σ为所述胶体粘接部的极限应力设计值,P为所述光伏组件抗风揭设计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6或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胶体粘接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所述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所述支撑平台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胶体粘接部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26mm,且小于或等于所述胶体粘接部所在的所述支撑平台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6或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光伏组件在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任一所述支撑平台上,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光伏组件的棱边与所述支撑平台上距离所述光伏组件的棱边最近的胶体粘接部之间的距离为5mm~10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或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超出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时,所述光伏组件的边缘距离所述最外侧的支撑平台的外侧棱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
或,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最外侧的支撑平台时,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最外侧的支撑平台上覆盖的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平台的高度均为30mm~100mm;
每个所述支撑平台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mm。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平台;
当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的支撑平台的个数为奇数时,其中一个支撑平台位于垂直于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所述光伏组件棱边的中心线位置,其他所述支撑平台对称分布在垂直于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所述光伏组件棱边的中心线的两侧;
当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下最外侧的两个支撑平台之间的支撑平台的个数为偶数时,所述支撑平台对称分布在垂直于所述支撑平台延伸方向的所述光伏组件棱边的中心线的两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沿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均覆盖同一个所述支撑平台;
或,沿与所述支撑平台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支撑平台位于单个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目标区域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临时胶带粘接部,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到所述屋面板上;每个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同一支撑平台上每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位于相邻所述胶体粘接部之间;
或,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目标区域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临时胶带粘接部,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到所述屋面板上;每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位于所述胶体粘接部的一端;
或,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目标区域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临时胶带粘接部,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到所述屋面板上;每个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同一支撑平台上每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位于相邻所述胶体粘接部之间;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多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所述光伏组件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
或,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目标区域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均至少覆盖一个临时胶带粘接部,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到所述屋面板上;每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位于所述胶体粘接部的一端;每个所述光伏组件在所述屋面板上的正投影内的多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的总面积与所述光伏组件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支撑平台上,每个所述临时胶带粘接部与相邻所述胶体粘接部之间有间隙。
CN202311331971.XA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Active CN1170814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31971.XA CN117081473B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31971.XA CN117081473B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1473A CN117081473A (zh) 2023-11-17
CN117081473B true CN117081473B (zh) 2024-02-02

Family

ID=88715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31971.XA Active CN117081473B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147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44575A (ja) * 2010-01-15 2011-07-28 Yoshihide Ishino 太陽光発電パネル設置屋根の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法
EP3896361A1 (fr) * 2020-04-14 2021-10-20 Cetih Carquefou Procédé de pose d'un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 panneau photovoltaïque en surtoiture et dispositif de fixation pour la pose en surtoiture d'un panneau
WO2022133576A1 (en) * 2021-06-29 2022-06-30 PV Technical Services Inc. Detachable roof integrated solar photovoltaic module
CN217949547U (zh) * 2022-06-15 2022-12-02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屋面系统和光伏建筑
CN218466898U (zh) * 2022-10-29 2023-02-10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老旧柔性卷材屋面的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CN218508850U (zh) * 2022-04-20 2023-02-21 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光伏屋顶及光伏建筑
CN219451305U (zh) * 2023-03-17 2023-08-01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支座、金属屋面系统及光伏屋面系统
WO2023193559A1 (zh) * 2022-04-07 2023-10-12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的转接件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8465B2 (en) * 2007-11-06 2015-11-03 Certainteed Corporation Photovoltaic roofing elements including tie layer systems and roofs using them
US20110073163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Osbert Hay Cheung Photovoltaic lamination and roof mounting systems
US9294032B2 (en) * 2013-11-08 2016-03-22 Robert Richardson Modular roof solar panel for conventional roof and roofing integra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44575A (ja) * 2010-01-15 2011-07-28 Yoshihide Ishino 太陽光発電パネル設置屋根の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法
EP3896361A1 (fr) * 2020-04-14 2021-10-20 Cetih Carquefou Procédé de pose d'un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 panneau photovoltaïque en surtoiture et dispositif de fixation pour la pose en surtoiture d'un panneau
WO2022133576A1 (en) * 2021-06-29 2022-06-30 PV Technical Services Inc. Detachable roof integrated solar photovoltaic module
WO2023193559A1 (zh) * 2022-04-07 2023-10-12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的转接件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CN218508850U (zh) * 2022-04-20 2023-02-21 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光伏屋顶及光伏建筑
CN217949547U (zh) * 2022-06-15 2022-12-02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屋面系统和光伏建筑
CN218466898U (zh) * 2022-10-29 2023-02-10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老旧柔性卷材屋面的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CN219451305U (zh) * 2023-03-17 2023-08-01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支座、金属屋面系统及光伏屋面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1473A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31222B2 (en) Photovoltaic device
CN202678331U (zh) 光伏组件的安装支撑结构
US20090302183A1 (en) Modular solar panel mounting system
CN210177836U (zh) 光伏建筑一体化支架系统
CN117081473B (zh)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JP3644075B2 (ja) 遮音壁用太陽電池付板状体構造
CN205566173U (zh) 一种水上漂浮光伏电站
CN202507951U (zh) 一种复合反应板
CN111593661B (zh) 一种正圆形拱塔上太阳能系统安装施工方法
CN205754188U (zh) 一种高压双面光电复式光伏发电装置
CN212773221U (zh) 一种可替代彩钢瓦的光伏瓦
CN211266825U (zh)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用光伏支架
CN104104317A (zh) 一体化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
CN220896550U (zh) 一种光伏系统
CN114823954A (zh)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18437872U (zh) 一种金属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粘接安装结构
CN218103010U (zh) 光伏发电装置和建筑物
CN215976929U (zh) 全隐框、半隐框和明框发电玻璃声屏障结构及电气系统
CN220908924U (zh) 一种光伏构件
CN105340082B (zh) 具有电绝缘的模块载体的太阳能模块以及用于制造所述太阳能模块的方法
JP2016217041A (ja) 屋根瓦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214281287U (zh) 一种光伏瓦基板及光伏瓦组件
CN212161830U (zh) 带密封条的t型条构件及其光伏电池板组件
CN108521251A (zh) 光伏模块单元及光伏装置
CN220022682U (zh) 一种多角度可调的光伏板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