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3025A - 辐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辐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3025A
CN117063025A CN202280024552.9A CN202280024552A CN117063025A CN 117063025 A CN117063025 A CN 117063025A CN 202280024552 A CN202280024552 A CN 202280024552A CN 117063025 A CN117063025 A CN 117063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sin material
radiation
cooling devic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45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末光真大
杉本雅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aka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saka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aka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Osaka Ga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63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3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mode of oper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B1/00 - F25B21/00, e.g.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 F25B23/003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mode of oper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B1/00 - F25B21/00, e.g.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1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 B32B15/017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one layer being formed of aluminium or an aluminium alloy, another layer being formed of an alloy based on a non ferrous metal other than alumi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1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 B32B15/0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one layer being formed of a noble metal or a noble metal allo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15/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5/08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resins; comprising acrylic res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15/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5/08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15/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5/09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plastici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halide (co)polymers, e.g. PVC, PVDC, PVF, PVD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70/00Details of absorbing elements
    • F24S70/60Details of absorb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6Reflecting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2Dimensional properties
    • B32B2307/737Dimensions, e.g. volume or area
    • B32B2307/7375Linear, e.g. length, distance or width
    • B32B2307/7376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11/00Metals, their alloys or their compounds
    • B32B2311/02Noble metals
    • B32B2311/08Sil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11/00Metals, their alloys or their compounds
    • B32B2311/24Alumi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27/00Polyvinylhalogenides
    • B32B2327/06PVC, i.e. polyvinylchlor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70/00Details of absorbing elements
    • F24S70/20Details of absorb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absorbing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surface treatment for increasing absorption
    • F24S70/225Details of absorb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absorbing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surface treatment for increasing absorption for spectrally selective ab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F28D2021/0029Heat s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18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pplying coatings, e.g. radiation-absorbing, radiation-reflecting; by surface treatment, e.g. polis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5/00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 F28F2245/06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having particular radiating, reflecting or absorbing features, e.g.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by radi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谋求低廉化的同时具有柔软性,而且能够提高耐候性的放射冷却装置。构成为具有从辐射面H辐射红外光IR的红外辐射层A和位于该红外辐射层A的辐射面H的存在侧的相反侧的光反射层B的形态,红外辐射层A是厚度调整为在波长8μm至波长14μm的带域释放比吸收的太阳光能量大的热辐射能量的树脂材料层J,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树脂材料是混入了增塑剂的氯乙烯树脂,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磷酸酯类中的任一种。

Description

辐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辐射冷却装置,其构成为具有从辐射面辐射红外光的红外辐射层和位于该红外辐射层的与所述辐射面的存在侧相反侧的光反射层的形态,
前述红外辐射层是厚度调整为在波长8μm至波长14μm的带域释放比吸收的太阳光能量大的热辐射能量的树脂材料层。
背景技术
辐射冷却是指物质向周围辐射红外线等的电磁波而导致其温度降低的现象。如果利用该现象,则例如能够构成不消耗电等的能量而将冷却对象冷却的辐射冷却装置。
而且,通过光反射层充分反射太阳光,即使在白天的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将冷却对象冷却。
即,光反射层通过将透过红外辐射层的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反射而从辐射面辐射,从而避免将透过红外辐射层的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投射至冷却对象而将冷却对象加热,由此即使在白天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将冷却对象冷却。
应予说明,光反射层除了透过红外辐射层的光之外,还发挥将从红外辐射层向光反射层的存在侧辐射的光朝向红外辐射层反射的作用,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光反射层作为用于将透过红外辐射层的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反射而设置的层进行说明。
作为这样的辐射冷却装置的现有例,有作为形成树脂材料层的树脂材料使用二甲基硅氧烷树脂、偏二氟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8-5265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辐射冷却装置,为了辐射冷却装置的低廉化,希望实现树脂材料层的低廉化。
另外,为了使辐射冷却装置具有柔软性,希望实现树脂材料层的软质化。即,将光反射层例如构成为银的薄膜,使其具有柔软性,同时,如果构成红外辐射层的树脂材料层具有软质性,则辐射冷却装置具有柔软性。而且,在具有柔软性时,希望同时提高耐候性。
这样,如果辐射冷却装置具有柔软性及耐候性,则能够后加在已设的室外设备的外壁等而提供辐射冷却性能等,便利性提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谋求低廉化又能使其具有柔软性,而且能提高耐候性的辐射冷却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构成为具有从辐射面辐射红外光的红外辐射层和位于该红外辐射层的与所述辐射面的存在侧相反侧的光反射层的形态,
前述红外辐射层是厚度调整为在波长8μm至波长14μm的带域释放比吸收的太阳光能量大的热辐射能量的树脂材料层,其特征构成在于,
构成前述树脂材料层的树脂材料是混入增塑剂的氯乙烯系树脂,
前述增塑剂包含选自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和磷酸酯类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
本发明中使用的氯乙烯系树脂是指氯乙烯或偏二氯乙烯的均聚物和氯乙烯或偏二氯乙烯的共聚物,其制造方法通过以往公知的聚合方法进行。
即,氯乙烯系树脂是在大气的窗口区域得到充分的热辐射的物质。
也就是说,氯乙烯系树脂的热辐射特性与在大气的窗口区域中得到大的热辐射的氟树脂、硅橡胶相同,比这些树脂便宜得多,因此,对于廉价地构成在直射日光下温度比周围温度低的辐射冷却装置是有效的。
由于在氯乙烯系树脂中混入了增塑剂,所以树脂材料层具有软质性,结果辐射冷却装置具有柔软性。
另外,由于加入增塑剂使氯乙烯系树脂变成软质的,所以即使与其他物质接触,也可以根据其他物质柔软地改变形状,避免受伤,因此可以长期维持漂亮的状态。另外,由于薄膜状的氟树脂为硬质性的,因此不能通过其他物的接触而柔软地改变形状,容易受伤,难以维持漂亮的状态。
另外,通过在氯乙烯系树脂中加入增塑剂,即使有伤痕,也可以加热到80℃以上使其变形,消除表面伤痕,使其平滑化,也就是说可以自我修复伤痕。氟树脂、硅橡胶没有该特性。根据软质氯乙烯系树脂的这个特性,可以长期维持漂亮的状态。这使得可以长期维持辐射冷却性能。
这样,通过加入增塑剂,辐射冷却材料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由于氯乙烯系树脂是阻燃性且难以生物降解的树脂,因此适合作为形成在室外长期使用的辐射冷却装置的树脂材料层的树脂材料。
而且,混入乙烯系树脂中的增塑剂是选自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和磷酸酯类中的1种以上的化合物,因此增塑剂难以吸收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波长295nm至400nm的紫外光),可以提高混入了增塑剂的氯乙烯系树脂的耐候性。
即,混入氯乙烯系树脂中的增塑剂如果吸收紫外线,则增塑剂水解,结果,氯乙烯系树脂发生脱盐酸等而着色(茶色),而且,有可能产生机械强度的降低,但由于增塑剂难以吸收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因此可以提高混入了增塑剂的氯乙烯系树脂的耐候性。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特征构成,能够提供既能谋求低廉化又具有柔软性,而且能够提高耐候性的辐射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前述氯乙烯树脂,前述增塑剂以1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混入。
即,混入氯乙烯树脂中的增塑剂相对于氯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以1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混入,因此能够使氯乙烯树脂具有适当的柔软性。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构成在于,作为前述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包含选自己二酸酯类、己二酸酯共聚物类、壬二酸酯类、壬二酸酯共聚物类、癸二酸酯类、癸二酸酯共聚物类、琥珀酸酯类和琥珀酸酯共聚物中的1种以上化合物。
即,通过使混入氯乙烯系树脂的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为上述化合物,可以适当地使增塑剂难以吸收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作为上述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是脂肪族二元酸和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进行酯键合而成的。
即,通过使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为脂肪族二元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进行酯键合得到的,可以适当地使增塑剂难以吸收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作为上述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是邻苯二甲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进行酯键合而成的。
即,使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为邻苯二甲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进行酯键合而成的,由此能够适当地使增塑剂难以吸收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作为上述增塑剂的磷酸酯为磷酸三酯或芳香族磷酸酯。
即,通过使用磷酸三酯或芳香族磷酸酯作为增塑剂的磷酸酯,可以适当地使增塑剂难以吸收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前述树脂材料层的膜厚被调整为具有波长0.4μm至0.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3%以下、波长0.5μm至波长0.8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以下、波长0.8μm至波长1.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以内、1.5μm至2.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下的光吸收特性、且具有8μm至14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上的热辐射特性的状态的厚度。
应予说明,波长0.4μm至0.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是指0.4μm至0.5μm的范围的各波长的光吸收率的平均值,波长0.5μm至波长0.8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波长0.8μm至波长1.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和1.5μm至2.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也同样。另外,包括辐射率的其它相同记载也是指相同的平均值,以下,本说明书中也相同。
即,树脂材料层的光吸收率、辐射率(光辐射率)因厚度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需要调整树脂材料层的厚度,使得在尽可能不吸收太阳光、即大气窗口的区域的波长带域(光的波长8μm至14μm的区域)中发射大的热辐射
具体而言,从树脂材料层的太阳光的光吸收率(光吸收特性)的观点考虑,需要设为波长0.4μm至0.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3%以下、波长0.5μm至波长0.8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以下、波长0.8μm至波长1.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以内、波长1.5μm至2.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下。应予说明,针对2.5μm至4μm的光吸收率,只要波长平均为100%以下即可。
在这样的光吸收率分布的情况下,太阳光的光吸收率达到10%以下,以能量而言达到100W以下。
即,如果增厚树脂材料层的膜厚则太阳光的光吸收率增加。如果将树脂材料层制成厚膜,则大气窗口的辐射率几乎为1,此时向宇宙释放的热辐射为125W/m2至160W/m2
光反射层的太阳光吸收优选为50W/m2以下。
因此,树脂材料层与光反射层的太阳光吸收之和为150W/m2以下,大气的状态良好则冷却进行。树脂材料层如上所述,可以使用太阳光谱的峰值附近的吸收率小的树脂材料层。
此外,从树脂材料层的辐射红外光的辐射率(热辐射特性)的观点考虑,需要波长8μm至14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上。
即,为了使光反射层中吸收的50W/m2左右的太阳光的热辐射从树脂材料层释放至宇宙,树脂材料层需要释放其以上的热辐射。
例如,在外部气温为30℃时,波长8μm至14μm的大气窗口的最大热辐射为200W/m2(将辐射率设为1计算)。得到该值的是高山等空气薄、充分干燥的环境的晴朗时。低地等处,大气的厚度比高山厚,因此大气窗口的波长带域变窄,透过率降低。另外,将其称为“大气窗口变窄”。
此外,实际上使用辐射冷却装置的环境有时湿度大,在该情况下大气窗口也变窄。在低地利用时的大气窗口区域中产生的热辐射在状态良好时在30℃下估算为160W/m2(将辐射率设为1计算)。
此外,在日本常见的是,在天空中存在霭时、存在烟雾的情况下,大气窗口进一步变窄,向宇宙的辐射为125W/m2左右。
鉴于所述情况,波长8μm至14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如果不是40%以上(大气窗口带中的热辐射强度为50W/m2以上),则无法在中纬度带的低地中使用。
因此,通过将树脂材料层的厚度以达到上述光学规定的范围的方式调整,与因太阳光的光吸收而导致的热输入相比大气窗口的热输出更大,在白天的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在室外辐射冷却。
简而言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与因太阳光的光吸收而导致的热输入相比大气窗口的热输出更大,在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在室外辐射冷却。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为,前述树脂材料层的厚度为100μm以下10μm以上。
即,在形成树脂材料层的树脂材料为氯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通过使树脂材料层的厚度为100μm以下10μm以上,即使在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在室外适当地辐射冷却。
简而言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与太阳光的光吸收导致的热输入相比,大气的窗中的热输出变大,即使在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在室外适当地辐射冷却。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是,前述光反射层的波长为0.4μm~0.5μm的反射率为90%以上,波长比0.5μm长的长波的反射率为96%以上。
即,太阳光谱存在于波长0.295μm至4μm,并且随着波长由0.4μm变大,强度变大,特别是波长0.5μm至波长2.5μm的强度大。
光反射层如果具有在波长0.4μm~0.5μm显示90%以上的反射率、波长比0.5μm长的长波的反射率为96%以上的反射特性,则光反射层只吸收5%左右以下的太阳光能量。
其结果是,在夏天的中天时,能够使光反射层吸收的太阳光能量为50W/m2左右以下,能够良好地进行利用树脂材料层的辐射冷却。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针对太阳光,在不说明的情况下,光谱设为AM1.5G的标准。
简而言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抑制光反射层吸收太阳光能量,利用树脂材料层进行良好地辐射冷却。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前述光反射层由银或银合金构成,其厚度为50nm以上。
即,为了使光反射层具有上述的反射特性,即波长0.4μm至0.5μm的反射率为90%以上、波长比0.5μm长的长波的反射率为96%以上的反射率特性,作为光反射层中的辐射面侧的反射材料,需要为银或银合金。
而且,仅用银或银合金在具有上述反射特性的状态下反射太阳光时,厚度需要为50nm以上。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可靠地抑制光反射层对太阳能的吸收,良好地进行利用树脂材料层的辐射冷却。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所述光反射层是位于所述树脂材料层的存在侧的银或银合金和位于远离所述树脂材料层侧的铝或铝合金的层叠结构。
即,为了使光反射层具有上述的反射率特性,可以采用银或银合金和铝或铝合金层叠而成的结构。另外,此时辐射面侧的反射材料也必须是银或银合金。此时,银的厚度需要10nm以上,铝的厚度需要30nm以上。
而且,铝或铝合金比银或银合金便宜,因此能够在具有适当的反射率特性的同时,谋求光反射层的低廉化。
即,使高价的银或银合金变薄,谋求光反射层的低廉化,同时通过使光反射层为银或银合金与铝或铝合金的层叠结构,能够在具有适当的反射率特性的同时,谋求光反射层的低廉化。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在具有适当的反射率特性的同时,谋求光反射层的低廉化。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构成为在所述红外辐射层与所述光反射层间具有保护层的形态,
前述保护层是厚度为300nm以上40μm以下的聚烯烃系树脂或厚度为17μm以上40μm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
即,从作为红外辐射层的树脂材料层的辐射面入射的太阳光透过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后,被位于树脂材料层的辐射面的存在侧的相反侧的光反射层反射,从辐射面逃逸到体系外。
另外,保护层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为厚度300nm以上40μm以下的形态、或者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为厚度17μm以上40μm以下的形态,因此即使在白天的日照环境中,也能够抑制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变色,因此,在利用光反射层适当地反射太阳光的同时,在白天的日照环境中也能够可靠地发挥冷却功能。
即,在不存在保护层的情况下,在树脂材料层中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透过树脂材料层的水分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由此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在短时间内变色,有可能成为不能适当发挥光反射功能的状态,但由于保护层的存在,能够抑制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在短时间内变色。
对利用保护层抑制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的变色进行说明。
保护层在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为厚度300nm以上40μm以下的形态时,聚烯烃系树脂为在波长0.3μm~0.4μm的紫外线波长范围的整个范围中紫外线的光吸收率为10%以下的合成树脂,因此保护层难以因紫外线的吸收而劣化。
而且,由于形成保护层的聚烯烃系树脂的厚度为300nm以上,所以能够良好地发挥阻断在树脂材料层中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或者阻断透过树脂材料层的水分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等的阻断功能,能够抑制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的变色。
即,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的保护层由于紫外线的吸收,在远离反射层的表面侧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但由于厚度为300nm以上,所以形成的自由基不会到达光反射层,另外,即使在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由于紫外线的吸收低,劣化的进展情况慢,所以长期发挥上述的阻断功能。
保护层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为厚度17μm以上40μm以下的形态时,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是在波长0.3μm~0.4μm的紫外线波长范围比聚烯烃系树脂的紫外线的光吸收率高的树脂材料,由于厚度为17μm以上,所以能够长期良好地发挥阻断在树脂材料层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此外,阻断透过树脂材料层的水分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等阻断功能,可以抑制形成保护层的银或银合金的变色。
即,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的保护层由于紫外线的吸收,在远离反射层的表面侧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但由于厚度为17μm以上,所形成的自由基不会到达反射层,另外,即使在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由于厚度为17μm以上,因此长期发挥上述的阻断功能。
另外,在由聚烯烃系树脂和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保护层的情况下,确定其厚度上限的理由是为了尽量避免保护层发挥对于辐射冷却没有贡献的绝热性。即,由于保护层的厚度越厚,越发挥对辐射冷却没有贡献的绝热性,所以为了发挥保护反射层的功能的同时,尽量避免发挥对辐射冷却没有贡献的绝热性,因而确定厚度的上限。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在抑制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在短时间内变色的同时良好地冷却。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在前述树脂材料层、前述保护层和前述光反射层层叠的状态下为膜状。
即,在树脂材料层、保护层和光反射层层叠的状态下为膜状。即,形成为树脂材料层、保护层和光反射层层叠的状态的辐射冷却装置制成为辐射冷却膜。
而且,由于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具有柔软性,因此通过使光反射层为薄膜状,使光反射层具有柔软性,由此辐射冷却装置(辐射冷却膜)具有柔软性。
因此,能够良好地将膜状且具有柔软性的辐射冷却装置(辐射冷却膜)后加在已设的室外设备的外壁等,提供辐射冷却性能。
另外,为了将辐射冷却装置(辐射冷却膜)制成膜状,可以考虑各种形态。例如,可以考虑在制成膜状的光反射层上涂布保护层和树脂材料层来制作。或者,可以考虑在制成膜状的光反射层上贴附保护层和树脂材料层来制作。或者,可以考虑在制成膜状的树脂材料层上通过涂布或粘贴形成保护层,在保护层上通过蒸镀·溅射·离子镀·银镜反应等制作光反射层。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良好地后加于已设的设备而赋予辐射冷却性能。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前述树脂材料层和前述保护层通过粘接剂或粘合剂的接合层接合。
即,由于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通过粘接剂或粘合剂的接合层接合,因此例如通过将光反射层和保护层形成为层叠状态,将另外制作的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通过接合层接合的方法,能够良好地形成树脂材料层、保护层和光反射层层叠的状态。
另外,在接合层位于树脂材料层与保护层间的情况下,接合层也产生自由基,但如果形成保护层的聚烯烃系树脂的厚度为300nm以上,形成保护层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厚度为17μm以上,则可以长期抑制在接合层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光反射层。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在树脂材料层中混入了无机材料的填料。
即,通过在树脂材料层中混入无机材料的填料,可以使树脂材料层具有光散射结构。
而且,通过具有光散射结构,在观察辐射面时,能够抑制辐射面的晃眼。
作为形成填料的无机材料,可优选使用二氧化硅(SiO2)、氧化钛(TiO2)、氧化铝(Al2O3)、氧化镁(MgO)等。另外,如果在树脂材料层中混入填料,则树脂材料层的表背两面成为凹凸状。
另外,由于接合层位于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之间,所以即使树脂材料层的背面为凹凸状,也能够通过接合层适当地接合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抑制辐射面的晃眼。
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在于,前述树脂材料层的表背两面形成为凹凸状。
即,通过将树脂材料层的表背两面形成为凹凸状,能够使树脂材料层具有光散射结构。
而且,通过具有光散射结构,在观察辐射面时,能够抑制辐射面的晃眼。
另外,为了使树脂材料层的表背两面为凹凸状,可以通过进行压花加工、对表面造成损伤的加工等来进行。
另外,由于接合层位于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之间,所以即使树脂材料层的背面为凹凸状,也能够通过接合层适当地接合树脂材料层和保护层。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构成,能够抑制辐射面的晃眼。
附图说明
[图1]说明辐射冷却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
[图2]显示树脂材料的光吸收率与波长的关系的图。
[图3]显示氯乙烯树脂的辐射率谱的图。
[图4]显示以银为基础的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谱的图。
[图5]为显示辐射冷却装置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6]为显示辐射冷却装置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7]为显示辐射冷却装置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8]为显示辐射冷却装置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9]显示聚乙烯的透光率与波长的关系的图。
[图10]说明试验用结构的图。
[图11]显示保护层为聚乙烯的情况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12]显示保护层为紫外线吸收丙烯酸系的情况下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13]为显示聚乙烯的辐射率谱的图。
[图14]显示在氯乙烯树脂中混入增塑剂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15]为显示增塑剂的波长与吸光度的关系的图。
[图16]为显示增塑剂的波长与吸光度的关系的图。
[图17]为显示增塑剂的波长与吸光度的关系的图。
[图18]为显示增塑剂的波长与吸光度的关系的图。
[图19]说明辐射冷却装置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20]说明在树脂材料层中混入填料的结构的图。
[图21]说明将树脂材料层的表面背面制成凹凸状的结构的图。
[图22]显示实验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辐射冷却装置的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辐射冷却装置CP以层叠状态具有从辐射面H辐射红外光IR的红外辐射层A、位于该红外辐射层A的辐射面H的存在侧的相反侧的光反射层B、红外辐射层A与光反射层B之间的保护层D,并且形成为膜状。
即,辐射冷却装置CP构成为辐射冷却膜。
光反射层B反射透过了红外辐射层A和保护层D的太阳光等的光L。而且,其反射特性为波长0.4μm~0.5μm的反射率为90%以上,波长比0.5μm长的长波的反射率为96%以上。
太阳光谱存在于波长0.295μm(295nm)至4μm(4000nm),并且随着波长由0.4μm(400nm)变大,强度变大,特别是波长0.5μm(500nm)至波长1.8μm(1800nm)的强度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L包含紫外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光,若将它们以作为电磁波的光的波长进行叙述,则包含波长为10nm至20000nm(0.01μm至20μm的电磁波)的电磁波。在本书中,紫外光(紫外线)波长范围为295nm(0.295μm)以上400nm(0.4μm)以下的范围。
光反射层B在波长0.4μm~0.5μm显示90%以上的反射特性,波长比0.5μm长的长波的反射率显示96%以上的反射特性,由此可将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在光反射层B中吸收的太阳光能量抑制在5%以下,可以使在夏季的中天时吸收的太阳光能量为50W左右。
光反射层B由银或银合金构成,或者构成为位于与保护层D相邻位置的银或银合金和位于远离保护层D一侧的铝或铝合金的层叠结构(换言之,位于树脂材料层J的存在侧的银或银合金和位于远离树脂材料层J一侧的铝或铝合金的层叠结构),具有柔软性,其详细情况后述。
红外辐射层A构成为厚度调整为在波长8μm至波长14μm的带域释放比吸收的太阳光能量大的热辐射能量的树脂材料层J。
树脂材料层J的详细情况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树脂材料是混入了增塑剂的氯乙烯树脂。另外,作为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树脂材料,也可以是混入了增塑剂的偏二氯乙烯树脂。
因此,辐射冷却装置CP构成为将入射到辐射冷却装置CP的光L中的一部分光在红外辐射层A的辐射面H反射,将入射到辐射冷却装置CP的光L中透过树脂材料层J和保护层D的光(太阳光等)在光反射层B反射,从辐射面H向外部逃逸。
而且,构成为通过利用树脂材料层J将从位于光反射层B的与树脂材料层J的存在侧相反侧的冷却对象物E向辐射冷却装置CP输入的热(例如,从冷却对象物E通过热传导输入的热)变换为红外光IR并辐射,从而将冷却对象物E冷却。
即,构成为辐射冷却装置CP反射照射到该辐射冷却装置CP的光L,另外,将传导至该辐射冷却装置CP的热(例如由大气传导的热、由冷却对象物E传导的热)以红外光IR的形式辐射到外部。
另外,构成为通过树脂材料层J、保护层D和光反射层B具有柔软性,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具有柔软性。
另外,辐射冷却装置CP用于实施从树脂材料层J的与光反射层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辐射面H辐射红外光IR的辐射冷却方法,具体而言,实施将辐射面H朝向天空,从该朝向天空的辐射面H辐射红外光IR的辐射冷却方法。
〔树脂材料层的概要〕
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树脂材料(氯乙烯树脂),根据厚度的不同,光吸收率、辐射率(光辐射率)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调整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以使得尽量不吸收太阳光,也就是在所谓的大气窗口的波长带域(波长8μm到波长14μm的带域)中产生大的热辐射。
具体而言,从太阳光的光吸收率的观点出发,需要将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调整为波长0.4μm~0.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3%以下,波长0.5μm~波长0.8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以下,波长0.8μm~波长1.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以内,波长1.5μm~2.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下,波长2.5μm~4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00%以下的状态的厚度。
在这样的吸收率分布的情况下,太阳光的光吸收率为10%以下,用能量来说为100W以下。
如后所述,树脂材料的光吸收率随着树脂材料的膜厚变厚而增加。如果将树脂材料制成厚膜,则大气的窗口的辐射率几乎为1,此时向宇宙放出的热辐射为125W/m2至160W/m2。保护层D和光反射层B的太阳光吸收为50W/m2以下。树脂材料层J、保护层D和光反射层B的太阳光吸收之和为150W/m2以下。如果大气状态良好,则冷却进行。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树脂材料如上所述优选使用太阳光谱的峰值附近的光吸收率小的材料。
另外,从红外辐射(热辐射)的观点来看,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需要调整为在波长8μm至14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上的状态的厚度。
为了使由保护层D和光反射层B吸收的50W/m2左右的太阳光的热能通过树脂材料层J的热辐射从树脂材料层J向宇宙放出,需要使树脂材料层J发出更高的热辐射。
例如,在外部气温为30℃时,波长8μm至14μm的大气窗口的最大热辐射为200W/m2(将辐射率设为1计算)。得到该值的是高山等空气稀薄、充分干燥的环境的晴朗时。低地等中,大气的厚度比高山厚,因此大气窗口的波长带域变窄,透过率降低。而且,将其称为“大气窗口变窄”。
此外,实际使用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的环境有时湿度大,在该情况下大气窗口也变窄。在低地利用时的大气窗口区域中产生的热辐射在状态良好时在30℃下估算为160W/m2(将辐射率设为1计算)。此外,在日本常见的是,在天空中存在霭时、存在烟雾的情况下,大气窗口进一步变窄,向宇宙的辐射为125W/m2左右。
鉴于所述情况,波长8μm至14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如果不是40%以上(大气窗口带中的热辐射强度为50W/m2),则无法在中纬度带的低地中使用。
因此,通过将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调整为达到鉴于上述事项而规定的上述光学规定的范围,与因太阳光的光吸收而导致的热输入相比大气窗口的热输出更大,即使在日照环境下,也能够在室外通过辐射冷却而使温度比外部空气低。
本实施方式中,由氯乙烯系树脂形成的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为100μm以下且10μm以上。
〔树脂材料的详细〕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辐射率(ε)和光吸收率(A)相等。光吸收率可由吸收系数(α)通过下述式(1)(以下有时称为光吸收率关系式)求出。
A=1-exp(-αt)---(1)
要说明的是,t为膜厚。
也就是说,如果调整树脂材料层J的膜厚,则在吸收系数大的波长区域得到大的热辐射。在室外辐射冷却时,可以使用在作为大气窗口波长带域的波长8μm到14μm中吸收系数大的材料。
另外,为了抑制太阳光吸收,可以使用在波长0.3μm到4μm、特别是0.4μm~2.5μm范围不具有吸收系数或者吸收系数小的材料。从吸收系数和吸收率的关系式可知,光吸收率(辐射率)根据树脂材料的膜厚而变化。
为了通过在日照环境下的辐射冷却而使温度比周围的大气低,如果选择在大气的窗口的波长带域具有大的吸收系数、在太阳光的波长带域几乎不具有吸收系数的材料,则通过膜厚的调整,能够达到几乎不吸收太阳光,但产生较多的大气的窗口的热辐射,也就是说,与太阳光的输入相比,通过辐射冷却的输出更大的状态。
太阳光谱只存在波长比0.295μm长的长波。另外,紫外线的定义是波长比0.4μm短的波长侧的范围,可见光线的定义为波长0.4μm~0.8μm的范围,近红外线的定义是波长0.8μm到3μm的范围,中红外线的定义是3μm到8μm的范围,远红外线的定义是波长比8μm长的长波范围。
关于碳-氯键(C-Cl),烯烃的碳和氯的键能为3.28eV,其波长为0.378μm,因此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较多,但在可见光区域几乎没有吸收。
厚度100μm的氯乙烯树脂从紫外到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率谱如图2所示,与波长0.38μm相比,在短波长侧光吸收变大。
图3表示作为具有碳-氯键的树脂的氯乙烯树脂(PVC)在大气窗口中的辐射率。
关于碳-氯键,C-Cl伸缩振动的吸收系数以波长12μm为中心在半宽度1μm以上的宽带域出现。
另外,在氯乙烯树脂情况下,由于氯的电子吸引的影响,源自主链中含有的烯烃的C-H的变角振动的吸收系数在波长10μm附近出现。
由于这些影响,厚度为10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在波长8μm至14μm为43%,符合波长平均40%以上的规定。如图所示,当膜厚变厚时,大气的窗口区域的辐射率增大。
树脂材料层J的大气窗口的热辐射在树脂材料的表面附近发生。
如图3所示,在氯乙烯树脂的情况下即使比100μm厚,大气的窗口区域的热辐射也几乎不会增大。也就是说,在氯乙烯树脂的情况下,大气窗口中的热辐射在从表面至深度约100μm以内的部分产生,更深部分的辐射不会向外射出。
如上所述,从树脂材料表面产生的大气窗口区域的热辐射在距表面的深度大约为100μm以内的部分产生,如果树脂的厚度进一步增加,则辐射冷却装置CP的辐射冷却了的冷热被对热辐射没有贡献的树脂材料绝热。
考虑在光反射层B上制作理想的完全不吸收太阳光的树脂材料层J。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光仅被辐射冷却装置CP的光反射层B吸收。
树脂材料的热导率一般为0.2W/m/K左右,考虑到该导热性进行计算,当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超过20mm时,冷却面(光反射层B中的与树脂材料层J存在侧相反侧的面)的温度上升。
即使存在完全不吸收太阳光的理想的树脂材料,由于树脂材料的热导率一般为0.2W/m/K左右,所以如果超过20mm,则光反射层B受到日照而被加热,设置在光反射层侧的冷却对象物E被加热。即,辐射冷却装置CP的树脂材料的厚度必须为20mm以下。
〔关于树脂材料层的厚度〕
从辐射冷却装置CP的实用观点出发,树脂材料层J的厚度最好薄。树脂材料的热导率一般比金属、玻璃等低。为了有效地将冷却对象物E冷却,树脂材料层J的膜厚可以是所需的最低限度。树脂材料层J的膜厚越厚,大气窗口的热辐射越大,超过某一膜厚时,大气窗口的热辐射能量饱和。
饱和膜厚也取决于树脂材料,但在含有碳-氯键的树脂的情况下,厚度为100μm也饱和,即使厚度50μm,在大气的窗口区域也能得到充分的热辐射。树脂材料厚度薄时热贯流率高,更有效地降低被冷却物的温度,因此在含有碳-氯键的树脂的情况下如果为50μm以下的厚度,则绝热性变小,能够有效地将冷却对象物E冷却。碳-氯键的情况下,如果为100μm以下的厚度,则能够有效地将冷却对象物E冷却。
减薄的效用除了降低绝热性,容易传递冷热以外还有其他的效用。其为含有碳-氯键的树脂呈现的对近红外区域中源自CH、CH2、CH3的近红外区域的光吸收的抑制。如果减薄,则能够减小由它们引起的太阳光吸收,因此辐射冷却装置CP的冷却能力提高。
从以上观点出发,作为含有碳-氯键的树脂的氯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通过使其为50μm以下的厚度可以更有效地在日照下产生辐射冷却效果。
〔光反射层的详细〕
为了使光反射层B具有上述的反射率特性,辐射面H的存在侧(树脂材料层J的存在侧)的反射材料必须是银或银合金。
如图4所示,如果以银为基础构成光反射层B,则能够得到对光反射层B所要求的反射率。
仅用银或银合金以具有上述反射率特性的状态反射太阳光时,厚度需要为50nm以上。
但是,为了使光反射层B具有柔软性,需要使厚度为100μm以下。再厚就不容易弯曲了。
另外,作为“银合金”,可以使用在银中例如添加0.4质量%~4.5质量%左右的铜、钯、金、锌、锡、镁、镍、钛中的任一种的合金。作为具体例,可以使用在银中添加铜和钯而制成的银合金“APC-TR(フルヤ金属制)”。
为了使光反射层B具有上述的反射率特性,也可以为将位于与保护层D相邻位置的银或银合金和位于远离保护层D一侧的铝或铝合金层叠的结构。另外,在该情况下,辐射面H的存在侧(树脂材料层J的存在侧)的反射材料也必须是银或银合金。
由银(银合金)和铝(铝合金)两层构成时,银的厚度需要为10nm以上,铝的厚度需要为30nm以上。
但是,为了使光反射层B具有柔软性,需要使银的厚度和铝的厚度合计为100μm以下。再厚就不容易弯曲了。
另外,作为“铝合金”,可以使用在铝中添加了铜、锰、硅、镁、锌、机械结构用碳钢、钇、镧、钆、铽的合金。
银和银合金不耐雨、湿度,需要保护不受它们伤害,另外需要抑制其变色。因此,如图5至图8所示,需要以与银、银合金相邻的形态保护银的保护层D。
保护层D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增塑剂的详细〕
混入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氯乙烯树脂中的增塑剂是选自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和磷酸酯类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
而且,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增塑剂以1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混入。
从加工的观点来看,增塑剂的重量份优选为100重量份以下。
作为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可以由选自己二酸酯类、己二酸酯共聚物类、壬二酸酯类、壬二酸酯共聚物类、癸二酸酯类、癸二酸酯共聚物类、琥珀酸酯类和琥珀酸酯共聚物类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构成。
作为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可以是脂肪族二元酸和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酯键合而成的物质。
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可以是邻苯二甲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酯键合而成的物质。
作为增塑剂的磷酸酯可以是磷酸三酯或芳香族磷酸酯。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详细>
邻苯二甲酸酯类列举如下: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P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十一烷基)酯(DUP)、邻苯二甲酸二(十三烷基)酯(DTDP)、对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OTP)、间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OIP)等。
<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的详细>
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列举如下:
己二酸二丁酯(DBA)、己二酸二异丁酯(DIBA)、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DOA)、己二酸二异壬酯(DINA)、己二酸二异癸酯(DIDA)、壬二酸双-2-乙基己酯(DOZ)、癸二酸二丁酯(DBS)、癸二酸二-2-乙基己酯(DOS)、癸二酸二异壬酯(DINS)、琥珀酸二乙酯(DESU)等。
另外,通过己二酸等二元酸与二醇(二官能醇或二元醇)的共聚(聚酯化)合成的分子量400~4000的脂肪族聚酯。
<磷酸三酯>
磷酸三酯列举如下:
磷酸三甲基酯(TMP)、磷酸三乙基酯(TEP)、磷酸三丁基酯(TBP)、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OP)。
<芳香族磷酸酯>
芳香族磷酸酯列举如下:
磷酸三苯酯(TPP)、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三(二甲苯)酯(TXP)、磷酸甲苯基二苯酯(CDP)、磷酸2-乙基己基二苯酯。
<关于适当的增塑剂的评价>
用于氯乙烯树脂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磷酸三酯类、芳香族磷酸酯类、偏苯三酸酯类、环氧化脂肪酸酯类。从这些增塑剂类中选择下述化合物,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混合43重量份的各种增塑剂,通过氙灯耐候试验进行评价。
另外,在氯乙烯树脂中,每100重量份氯乙烯分别混炼0.5重量份的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和受阻胺系光稳定剂。
邻苯二甲酸酯的代表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
作为脂肪族二元酸酯的代表,可以举出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DOA)、己二酸丁二醇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1000左右)、己二酸二异壬酯(DINA)。
磷酸三酯的代表包括磷酸三丁基酯(TBP)。
作为芳香族磷酸酯的代表,可以举出磷酸三甲苯酯(TCP)。
作为偏苯三酸酯的代表,可以举出偏苯三酸三-2-乙基己酯(TOTM)。
作为环氧化脂肪酸酯的代表,可以举出环氧化大豆油。
耐久试验根据氙灯耐候试验实施1920小时(相当于实际暴露4年)的结果,进行耐久性的优劣判断。另外,换算成紫外线487小时相当于1年。
氙灯耐候试验的条件如下。
紫外线强度180W/m2(波长295-400nm)。
<不洒水条件>BPT89℃,湿度50%,1小时42分钟。
<有洒水条件>槽内温度38℃,湿度90%,18分钟。
1920小时的测试结果如图14所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氯乙烯树脂进行了实验,但偏二氯乙烯树脂也同样。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偏苯三酸酯(TOTM)和环氧化脂肪酸酯(环氧化大豆油)作为增塑剂时,耐久性显著降低。另外,环氧化脂肪酸在1120小时内发生茶变,无法继续试验,因此未显示在该图中。
与此相对,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系、脂肪族二元酸酯系、磷酸三酯系、芳香族磷酸酯系则耐久4年左右。即,作为混入氯乙烯树脂的增塑剂,如果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系、脂肪族二元酸酯系、磷酸三酯系、芳香族磷酸酯系,则即使经过4年左右,辐射冷却装置CP的反射率也不降低,但作为混入氯乙烯系树脂的增塑剂,如果使用偏苯三酸酯系、环氧化脂肪酸酯,发现辐射冷却装置CP的反射率在经过4年左右之前大幅降低。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作为氯乙烯系树脂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磷酸三酯类、芳香族磷酸酯类的耐久性优异,偏苯三酸酯、环氧化脂肪酸酯没有耐久性。
另外,关于该理由,如后所述进行考察。
〔关于其它添加剂〕
形成树脂材料层J的氯乙烯树脂可以含有阻燃剂、稳定剂、稳定化助剂、填充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
<阻燃剂>
作为阻燃剂,可以举出氢氧化铝、三氧化锑、氢氧化镁、硼酸锌等无机系化合物,磷酸甲苯基二苯酯、磷酸三氯乙基酯、磷酸三氯丙基酯、磷酸三(二氯丙基)酯等磷系化合物、氯化石蜡等卤素系化合物等。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阻燃剂的配合量为0.1~20重量份左右。
<稳定剂>
作为稳定剂,可以举出硬脂酸锂、硬脂酸镁、月桂酸镁、蓖麻油酸钙、硬脂酸钙、月桂酸钡、蓖麻油酸钡、硬脂酸钡、辛酸锌、月桂酸锌、蓖麻油酸锌、硬脂酸锌等金属皂化合物、二甲基锡双-2-乙基己基巯基乙酸酯、马来酸二丁基锡、二丁基锡双丁基马来酸酯、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有机锡系化合物、硫醇锑化合物等。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稳定剂的配合量为0.1~20重量份左右。
<稳定化助剂>
作为稳定化助剂,可以举出三苯基亚磷酸酯、单辛基二苯基亚磷酸酯、十三烷基亚磷酸酯等亚磷酸酯系化合物,乙酰丙酮、苯甲酰基丙酮等β二酮化合物,甘油、山梨糖醇、季戊四醇、聚乙二醇等多元醇化合物、高氯酸钡盐、高氯酸钠盐等高氯酸盐化合物、水滑石化合物、沸石等。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稳定化助剂的配合量为0.1~20重量份左右。
<填充剂>
作为填充剂,可以举出碳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粘土、滑石、硅藻土、铁氧体等金属氧化物,玻璃、碳、金属等的纤维和粉末,玻璃球、石墨、氢氧化铝、硫酸钡、氧化镁、碳酸镁、硅酸镁、硅酸钙等。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填充剂的配合量为1~100重量份左右。
<抗氧化剂>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举出2,6-二叔丁基苯酚、四[亚甲基-3-(3,5-叔丁基-4-羟基苯酚)丙酸酯]甲烷、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等酚系化合物、烷基二硫化物、硫代二丙酸酯、苯并噻唑等硫系化合物,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二苯基异癸基亚磷酸酯、三苯基亚磷酸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等磷酸系化合物,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二芳基二硫代磷酸锌等有机金属系化合物等。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抗氧化剂的配合量为0.2~20重量份左右。
<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出水杨酸苯酯、水杨酸对叔丁基苯酯等水杨酸酯系化合物、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正甲氧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系化合物,5-甲基-1H-苯并三唑、1-二辛基氨基甲基苯并三唑等苯并三唑系化合物,除此以外,还可以例示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等。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树脂,紫外线吸收剂的配合量为0.1~10重量份左右。
<光稳定剂>
作为光稳定剂,可以举出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和甲基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混合物)、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3,5-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基]甲基]丁基丙二酸酯、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1(辛氧基)-4-哌啶基)酯和1,1-二甲基乙基过氧化氢与辛烷的反应产物、4-苯甲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2,2,6,6-四甲基-4-哌啶醇与高级脂肪酸的酯混合物、四(2,2,6,6-四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四(1,2,2,6,6-五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琥珀酸二甲酯与4-羟基-2,2,6,6-四甲基-1-哌啶乙醇的缩聚物、聚[{(6-(1,1,3,3-四甲基丁基)氨基-1,3,5-三嗪-2,4-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氨基}六亚甲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氨基}、二丁基胺·1,3,5-三嗪·N,N’-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1,6-六亚甲基二胺和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胺的缩聚物,N,N’,N”,N”’-四-(4,6-双-(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氨基)-三嗪-2-基)-4,7-二氮杂癸烷-1,10-二胺等受阻胺类。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氯乙烯系树脂,光稳定剂的配合量为0.1~10重量份左右。
〔辐射冷却装置的具体构成〕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辐射冷却装置CP可制成膜结构。由于形成树脂材料层J和保护层D的树脂材料柔软,因此若将光反射层B制成薄膜,则也能够使光反射层B具有柔软性,结果能够使辐射冷却装置CP成为具有柔软性的膜(辐射冷却膜)。
膜状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通过涂上胶水包裹在车的外周、仓库、建筑物的外壁、头盔的外周,从而发挥辐射冷却等,后加在已设的物体上,能够容易地发挥辐射冷却能力。
作为安装膜状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的对象,可以将各种帐篷类的外面、收纳电气设备等的盒的外面、物品搬送用容器的外面、储存牛奶的牛奶罐的外面、牛奶罐车的牛奶储存部的外面等需要冷却的各种物品作为对象。
为了将辐射冷却装置CP制成膜状,可以考虑各种形态。例如,可以考虑在制成膜状的光反射层B上涂布保护层D和树脂材料层J来制作。或者,可以考虑在制成膜状的光反射层B上贴附保护层D和树脂材料层J来制作。或者,可以考虑在制成膜状的树脂材料层J上涂布或贴附保护层D而制作,在保护层D上通过蒸镀·溅射·离子镀·银镜反应等制作光反射层B。
具体而言,图5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在将光反射层B形成为银或银合金的一层的情况下、或由银(银合金)和铝(铝合金)的两层构成的情况下,在该光反射层B的上侧形成保护层D,在保护层D的上部形成树脂材料层J。另外,在光反射层B的下侧也形成下侧保护层Ds。
作为图5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的制作方法,可以采用在膜状的树脂材料层J上依次涂布保护层D、光反射层B、下侧保护层Ds而一体成型的方法。
图6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由铝层B1和银层B2构成光反射层B,在该光反射层B的上侧形成保护层D,在保护层D的上部形成树脂材料层J,所述铝层B1由作为铝(铝合金)发挥功能的铝箔形成,所述银层B2包含银或银合金。
作为图6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的制作方法,可以采用在由铝箔构成的铝层B1上依次涂布银层B2、保护层D、树脂材料层J而一体成型的方法。
另外,作为其他的制作方法,可以采用将树脂材料层J形成为膜状,在该膜状的树脂材料层J上依次涂布保护层D、银层B2,将铝层B1贴附在银层B2上的方法。
图7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在将光反射层B形成为银或银合金的一层的情况下、或由银(银合金)和铝(铝合金)的两层构成的情况下,在该光反射层B的上侧形成保护层D,在保护层D的上部形成树脂材料层J,在光反射层B的下侧形成PET等膜层F。
作为图7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的制作方法,可采用在由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形成为膜状的膜层F(相当于基材)上依次涂布光反射层B、保护层D,一体成型,对于保护层D用胶水层N(接合层的一例)接合(粘接)另外形成的膜状的树脂材料层J的方法。
在胶水层N中使用的粘接剂(粘合剂)例如有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粘合剂)、丙烯酸系粘接剂(粘合剂)、EVA(乙烯乙酸乙烯酯)系粘接剂(粘合剂)等,优选对太阳光具有高透明性的粘合剂。
图8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由作为铝(铝合金)发挥功能的铝层B1和包含银或银合金(代替银)的银层B2构成光反射层B,将铝层B1形成在由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形成为膜状的膜层F(相当于基材)的上部,在银层B2的上侧形成保护层D,在保护层D的上侧形成树脂材料层J。
作为图8的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的制作方法,可采用在膜层F上涂布铝层B1,将膜层F和铝层B1一体成型,另外,在膜状的树脂材料层J上涂布保护层D、银层B2,将树脂材料层J、保护层D、银层B2一体形成,用胶水层N粘接铝层B1和银层B2的方法。
在胶水层N中使用的粘接剂(粘合剂)例如有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粘合剂)、丙烯酸系粘接剂(粘合剂)、EVA(乙烯乙酸乙烯酯)系粘接剂(粘合剂)等,优选对太阳光具有高透明性的粘合剂。
〔保护层的详细〕
保护层D是厚度为300nm以上40μm以下的聚烯烃系树脂或厚度为17μm以上40μm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作为聚烯烃系树脂,有聚乙烯和聚丙烯。
图2显示聚乙烯、偏二氯乙烯树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氯乙烯树脂的紫外线吸收率。
另外,在图9中显示适合作为形成保护层D的合成树脂的聚乙烯的透光率。
辐射冷却装置CP(辐射冷却膜)不仅在夜间发挥辐射冷却作用,在日照环境下也发挥辐射冷却作用,因此为了维持光反射层B发挥光反射功能的状态,需要利用保护层D保护光反射层B,从而在日照环境下光反射层B的银不变色。
保护层D在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为厚度300nm以上40μm以下的形态时,聚烯烃系树脂为在波长0.3μm~0.4μm的紫外线波长区域的整个区域中紫外线的光吸收率为10%以下的合成树脂,因此保护层D难以因紫外线的吸收而劣化。
而且,由于形成保护层D的聚烯烃系树脂的厚度为300nm以上,因此,能够良好地发挥阻断在树脂材料层J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另外,阻断透过树脂材料层J的水分到达形成光反射层B的银或银合金等阻断功能,能够抑制形成光反射层B的银或银合金的变色。
另外,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的保护层D由于紫外线的吸收,在远离光反射层B的表面侧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但由于厚度为300nm以上,所以形成的自由基不会到达光反射层,即使在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由于紫外线的吸收低,劣化的进展情况也较慢,因此长期发挥上述的阻断功能。
保护层D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为厚度17μm以上40μm以下的形态时,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为比聚烯烃系树脂在波长0.3μm~0.4μm的紫外线波长范围内紫外线的光吸收率高的合成树脂,由于厚度为17μm以上,所以能够长期良好地发挥阻断在树脂材料层J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形成光反射层B的银或银合金,此外,阻断透过树脂材料层J的水分到达形成光反射层的银或银合金等的阻断功能,可以抑制形成光反射层B的银或银合金的变色。
即,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的保护层由于紫外线的吸收,在远离光反射层B的表面侧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但由于厚度为17μm以上,形成的自由基不会到达反射层,另外,即使在形成自由基的同时劣化,由于厚度为17μm以上,因此长期发挥上述的阻断功能。
进一步进行说明,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的劣化是由于紫外线使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的酯键开裂而形成自由基。该劣化从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的照射紫外线的面的表面开始依次进行。
例如,当大阪的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到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上时,每天从照射的面开始依次开裂约9nm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的酯键。由于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充分聚合,所以开裂的表面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不会攻击光反射层B的银(银合金),但如果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的开裂端到达光反射层B的银(银合金),银(银合金)变色。
因此,在室外使用时,为了使保护层D耐久1年以上,以9nm/天和365天进行累计,约3μm的厚度是必要的。为了使保护层D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耐久3年以上,厚度为10μm以上是必要的。为了耐久5年以上,厚度为17μm以上是必要的。
另外,在由聚烯烃系树脂和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形成保护层D的情况下,确定其厚度上限的理由是为了避免保护层D发挥对辐射冷却没有贡献的绝热性。即,保护层D的厚度越厚,越发挥对辐射冷却没有贡献的绝热性,所以为了避免在发挥保护光反射层B的功能的同时,也发挥对辐射冷却没有贡献的绝热性,确定厚度的上限。
但是,如图7所示,在胶水层N位于树脂材料层J与保护层D之间的情况下,从胶水层N也产生自由基,但如果形成保护层D的聚烯烃系树脂的厚度为300nm以上,形成保护层D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厚度为17μm以上,则能够长期抑制由胶水层N产生的自由基到达光反射层B。
另外,如上所述,当保护层D变厚时,在防止光反射层B的银(银合金)的着色方面不会产生不利,但会产生辐射冷却方面的问题。即,如果加厚,则提高辐射冷却材料的绝热性。
例如,作为形成保护层D的合成树脂优异的主成分为聚乙烯的树脂如图13所示,由于在大气窗口的辐射率小,因此即使形成得厚,也不会有助于辐射冷却。不仅如此,如果加厚,则会提高辐射冷却材料的绝热性。其次,如果变厚,则来自主链的振动的近红外区域的吸收增加,太阳光吸收增加的效果增加。
由于这些因素,保护层D厚对辐射冷却不利。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的保护层D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下。
〔保护层的考察〕
为了研究保护层D对银的着色方法的不同,制作了如图10所示的不具有作为红外辐射层A的树脂材料层J的使保护层D露出的样品,调查了模拟太阳光照射后的银的着色。
即,作为保护层D,将吸收紫外线的一般的丙烯酸系树脂(例如混入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和聚乙烯这两种用棒涂布机涂布在作为光反射层B的具有银的膜层F(相当于基材)上形成样品,研究了作为保护层D的功能。涂布的保护层D的厚度分别为10μm和1μm。
另外,膜层F(相当于基材)由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形成为膜状。
如图12所示,在保护层D是很好地吸收紫外线的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下,保护层D被紫外线分解而形成自由基,银马上黄化,作为辐射冷却装置CP变得不起作用(吸收太阳光,则如一般的材料那样阳光照射时温度上升)。
要说明的是,图中600h的线是在JIS标准5600-7-7的条件下进行氙灯耐候试验(紫外光能量为60W/m2)600h(小时)后的反射率光谱。另外,0h的线是进行氙灯耐候试验前的反射率光谱。
如图11所示,可知在保护层D为紫外线的光吸收率低的聚乙烯的情况下,看不到从近红外区域到可光区域的反射率的降低。也就是说,由于主成分为聚乙烯的树脂(聚烯烃系树脂)几乎不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光所具有的紫外线,因此即使太阳光照射也难以形成自由基,因此即使阳光照射,也不会产生作为光反射层B的银的着色。
要说明的是,图中600h的线是在JIS标准5600-7-7的条件下进行氙灯耐候试验(紫外光能量为60W/m2)600h(小时)后的反射率光谱。另外,0h的线是进行氙灯耐候试验前的反射率光谱。
另外,该波长带域的反射率光谱波动的理由是聚乙烯层的法布里-珀罗共振。由于聚乙烯层的厚度因氙灯耐候试验的热等而变化,可知该共振位置在0h的线和600h的线多少有些变化,但未观察到银的黄化引起的紫外-可见区域的大的反射率的降低。
另外,从紫外线吸收的观点来看,氟树脂系也可适用于形成保护层D的材料,但如果实际形成为保护层D,则在形成阶段着色、劣化,因此不能作为形成保护层D的材料使用。
另外,从紫外线吸收的观点来看,硅酮也可以适用于形成保护层D的材料,但与银(银合金)的密合性极差,不能作为形成保护层D的材料使用。
〔增塑剂的考察〕
以下,对混入氯乙烯系树脂中的增塑剂进行考察。
(关于氯乙烯系树脂的劣化)
氯乙烯系树脂(膜)的太阳光引起的劣化与增塑剂的紫外线引起的劣化有很大的关系。
通常在室外长期使用的氯乙烯系树脂(混入了增塑剂),通过着色、添加剂保护不受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的影响。例如,常被着色为黑色等颜色,成为难以受到紫外线影响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辐射冷却装置CP的情况下,为了得到辐射冷却性能,需要将太阳光的吸收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不能充分加入用于保护增塑剂的添加物、染料、颜料。
辐射冷却装置CP例如如图7所示,在由氯乙烯树脂形成的树脂材料层J的下面有胶水层N(接合层)、保护层D,在其下面有具有银的光反射层B。受该光反射层B的影响,树脂材料层J更容易受到太阳光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旦入射到辐射冷却装置CP的太阳光由于被光反射层B反射,透过树脂材料层J两次。即,对太阳光的劣化的影响为通常的约2倍。
另外,若比较在具有银的光反射层B上形成的树脂材料层J和在与银相比反射率低的铝、铁、陶瓷上形成的树脂材料层J,则在具有具有银的光反射层B上形成的树脂材料层J的辐射冷却装置CP会更多地受到太阳光的影响。
这表明,在具有银的光反射层B上具有树脂材料层J的辐射冷却装置CP的氯乙烯树脂比一般用途的氯乙烯对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更敏感。
酯系增塑剂的紫外线引起的劣化主要是由于增塑剂吸收紫外线能量而产生的。
紫外线吸收主要是由于产生超过增塑剂的酯键的键能的电子跃迁而产生的。通过紫外线赋予的活性能和水分子,混入了氯乙烯系树脂的增塑剂水解。
如果增塑剂的键切断,则断了的键攻击周围的氯乙烯系树脂,产生脱盐酸等而着色。另外,由此机械强度也降低。
当氯乙烯系树脂着色时,由于辐射冷却装置CP吸收太阳光,所以白天不能冷却。
因此,如图14的实验结果所示,不能在辐射冷却装置CP中使用在其他用途中在暴露于阳光直射的室外用途中使用的增塑剂(偏苯三酸酯、环氧化脂肪酸酯),作为辐射冷却装置CP的增塑剂,可以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磷酸三酯类、芳香族磷酸酯类。
(关于紫外线吸收剂对树脂材料层的保护性)
在形成用于实验的辐射冷却装置CP的树脂材料层J的氯乙烯树脂中,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辐射冷却装置CP的制作当初的反射率调整为波长295nm以上350nm以下的范围内为10%以下(参照图14)。
该紫外线吸收剂是为了保护树脂材料层J下面的胶水层N(接合层)、保护层D、具有银的光反射层B而存在的,保护树脂材料层J不受紫外线影响的效果是有限的。
紫外线吸收剂的吸收率(A)可以用下式(2)表示。
A=1-exp(-αt)---(2)要说明的是,α是吸收系数,t是膜厚。
由该式可知,随着树脂材料层J(氯乙烯层)的移动,光逐渐被树脂材料层J吸收。也就是说,特别是树脂材料层J(氯乙烯层)的太阳光入射侧不能期待紫外线吸收剂的紫外线保护效果。
即,实验结果表明,在增塑剂为偏苯三酸的情况下,辐射冷却装置CP从太阳光照射面(辐射面H)逐渐恶化。
(关于合适的增塑剂和不合适的增塑剂)
如上所述,混入氯乙烯系树脂中的合适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磷酸三酯、芳香族磷酸酯。
脂肪族二元酸酯优选为脂肪族二元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酯键合而成的物质,邻苯二甲酸酯优选为邻苯二甲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酯键合而成的物质。
另外,对于邻苯二甲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磷酸三酯,优选酯的烃基为烷基。
如上所述,不合适的增塑剂是偏苯三酸酯、环氧化脂肪酸酯。
另外,邻苯二甲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磷酸三酯的烃基为不饱和烃基的增塑剂也不合适。即,优选邻苯二甲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磷酸三酯的烃基为饱和烃基。
即,当烃基为不饱和烃基时,其不饱和键成为着色的原因,很好地吸收太阳光,降低辐射冷却特性。同时,其不饱和键吸收太阳光而开裂,促进与周边的低聚物和氯乙烯的反应,由此,辐射冷却装置CP的树脂材料层J脆化、着色。
总之,增塑剂的合适·不合适的差异起因于增塑剂的紫外线的吸收容易性。
(关于邻苯二甲酸酯)
首先,对于作为芳香族羧酸酯的邻苯二甲酸酯,与偏苯三酸酯进行比较。邻苯二甲酸酯的例子有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偏苯三酸酯的例子有TOTM(偏苯三酸三-2-乙基己酯)。
紫外线照射的室外的分解是由酯键的水解产生的。紫外线成为该反应的活化能。与邻苯二甲酸相比,偏苯三酸酯的酯键键能弱。这种差异表现在紫外线吸收的差异上。
下式(3)表示吸收波长(λA)和键能(E)之间的关系。
λA=1240/E---(3)
该式表示,当键能(E)变小时,活化键的电子传递的紫外线吸收波长向长波移动。图15表示其一例。
图15中,DEHP、DINCH为邻苯二甲酸酯,TOTM为偏苯三酸酯。另外,DEHP与DOP相同。
地面上的太阳光存在于比295nm长的长波,而TOTM很好地吸收比295nm长的长波的紫外线。该吸收来源于酯键,紫外线成为与周围的水反应的水解的活化能。
另外,偏苯三酸酯是在暴露于直射日光下的软质氯乙烯制电线等中也使用的增塑剂,但即使是相同的室外用途,也不能用作形成辐射冷却装置CP的树脂材料层J的氯乙烯。在一般的室外用途中,氯乙烯层被充分着色为黑色等颜色,成为难以受到紫外线的影响的状态,不易产生紫外线引起的劣化。
另一方面,在辐射冷却装置CP的情况下,为了得到辐射冷却性能,必须将太阳光的吸收抑制到最小限度,不能充分地放入用于保护增塑剂的添加物、染料·颜料。因此,在其他用途中,在暴露于阳光直射的室外用途中使用的增塑剂不能在本用途中使用。
作为偏苯三酸酯类,有偏苯三酸三-2-乙基己酯(TOTM)、偏苯三酸三异壬酯(TINTM)、偏苯三酸三异癸酯(TIDTM)等,但都不合适。
在图16中,作为其他邻苯二甲酸酯,显示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吸光度,但对比295nm长的长波几乎没有吸收。
在烃基为烷基的情况下,酯键的强度大大依赖于羧酸的种类,如果羧酸的种类相同,则紫外线吸收显示同样的倾向。在烃基为烷基的情况下,400nm以下的紫外区域的最长波长侧的光吸收起因于酯键的键能。
烃基为烷基的邻苯二甲酸酯在地上的太阳光谱中存在的比295nm长的波长的紫外区域没有吸收,不会因太阳光的紫外能量而水解。
另一方面,烃基为烷基的偏苯三酸酯的酯键吸收太阳光的紫外能量,利用该能量进行水解。水解生成的酸和醇吸收紫外线,推进与周边的低聚物和氯乙烯的反应,由此,辐射冷却装置CP的树脂材料层J脆化、着色。
即,作为增塑剂使用的芳香族羧酸酯中,存在邻苯二甲酸酯和偏苯三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可以作为辐射冷却材料使用,但不能使用偏苯三酸酯。
(关于脂肪族二元酸酯)
在邻苯二甲酸和偏苯三酸部分说明了烃基为烷基的情况下,酯键的强度大大依赖于羧酸的种类,如果羧酸的种类相同,则紫外线吸收显示同样的倾向。
考虑脂肪族二元酸酯的脂肪族二元酸是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琥珀酸这样的饱和二羧酸,并且酯是这些酸与饱和二元醇的酯键的情况。另外,还包括饱和二羧酸和饱和二元醇的共聚物。
在这种情况下,在紫外区域具有光学特征的官能团仅为酯键,理论上,紫外区域(200nm以上且400nm以下)的吸收光谱对任一脂肪族二元酸酯都相同。
对作为脂肪族二元酸酯的代表例的DOA(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进行研究。在图17中示出了DOA在紫外区域的吸光度,可知与对于比295nm长的长波几乎没有吸收的上述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相比,太阳光吸收率更低。
在图14中,邻苯二甲酸酯和脂肪族二元酸酯在氙灯耐候试验中耐久2000小时,但在光学上DOA耐久性高。
(关于磷酸酯)
磷酸酯的增塑剂中存在磷酸三酯和芳香族磷酸三酯。磷酸酯的键能大,不被波长比295nm长的紫外线水解。因此,作为辐射冷却装置CP的增塑剂优异。另外,如果是磷酸酯,则是阻燃性的。
作为磷酸三酯,如上所述,有磷酸三甲基酯(TMP)、磷酸三乙基酯(TEP)、磷酸三丁基酯(TBP)、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OP)。
在图18中示出了磷酸三丁基酯(TBP)的吸光度,可知其几乎不吸收波长比295nm长的紫外线。
作为芳香族磷酸酯,如上所述,有磷酸三苯酯(TPP)、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三(二甲苯)酯(TXP)、磷酸甲苯基二苯酯(CDP)、磷酸2-乙基己基二苯酯。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芳香族磷酸酯几乎不吸收波长比295nm长的紫外线。
(关于环氧化脂肪酸酯)
与上述TOTM(偏苯三酸酯)一样,环氧化脂肪酸酯很好地吸收波长比295nm长的紫外线。
即,环氧化脂肪酸酯的环氧基吸收并分解波长比295nm长的紫外线。也会被微生物分解。因此,从室外使用的观点来看不能使用。
另外,作为环氧化脂肪酸酯类,有环氧化大豆油、环氧化亚麻仁油等环氧化酯类,但都不能作为混入辐射冷却装置CP的氯乙烯系树脂中的增塑剂使用。
〔辐射冷却装置的其他构成〕
如图1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膜层F(相当于基材)的上部具有锚合层G,在该锚合层G的上部具有光反射层B、保护层D、红外辐射层A(混入了增塑剂的氯乙烯树脂的树脂材料层J)的形态。
另外,膜层F(相当于基材)例如由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形成为膜状。
为了增强膜层F与光反射层B的密合而导入锚合层。即,如果想要在膜层F上直接制银(Ag)膜,则容易产生剥离。锚合层G以丙烯酸、聚烯烃、聚氨酯为主要成分,优选混合有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三聚氰胺树脂。是不直接照射太阳光的部分的涂层,即使是吸收紫外线的材料也没有问题。
另外,在增强膜层F与光反射层B的密合的方法中,也有加入锚合层G以外的方法。例如,当等离子体照射膜层F的制膜面而使表面粗糙时,密合性提高。
〔红外辐射层的其他构成〕
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构成红外辐射层A的树脂材料层J(混入了增塑剂的氯乙烯树脂)中混入无机材料的填料V,使其具有光散射结构。另外,如图21所示,也可以将构成红外辐射层A的树脂材料层J的表背两面形成为凹凸状,使其具有光散射结构。
如果这样构成,则在观察辐射面H时,能够抑制辐射面H的晃眼。
也就是说,上述树脂材料层J是表背两面平坦,不混入填料V的结构,但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辐射面H为镜面状,所以在观察辐射面H时,会感到晃眼,但如果具有光散射结构则可抑制晃眼。
另外,在树脂材料层J中混入填料V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保护层D和光反射层B,则与仅为混入填料V的树脂材料层J的情况、仅光反射层B的情况相比,光反射率提高。
作为形成填料V的无机材料,可以优选使用二氧化硅(SiO2)、氧化钛(TiO2)、氧化铝(Al2O3)、氧化镁(MgO)等。另外,如果在树脂材料层J中混入填料V,则树脂材料层J的表背两面成为凹凸状。
另外,为了使树脂材料层J的表背两面为凹凸状,可以通过进行压花加工、对表面造成损伤的加工等来进行。
在树脂材料层J的背面为凹凸状的情况下,与图7中说明的结构相同,优选使胶水层N(接合层)位于树脂材料层J与保护层D之间。
也就是说,即使树脂材料层J的背面为凹凸状,由于胶水层N(接合层)位于树脂材料层J和保护层D之间,因此能够适当地接合树脂材料层J和保护层D。
另外,在树脂材料层J的背面为凹凸状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接合,将树脂材料层J和保护层D直接接合。另外,等离子体接合是指在树脂材料层J的接合面和保护层D的接合面上通过等离子体的辐射形成自由基,并通过该自由基接合的形态。
另外,如果在保护层D中混入填料V,则保护层D的与光反射层B接触的背面成为凹凸状,成为使光反射层B的表面变形为凹凸状的原因,因此需要避免在保护层D中混入填料V。即,若光反射层B的表面变形为凹凸状,则不能适当地进行光反射,结果不能适当地进行辐射冷却。
基于图22说明关于这一点的实验结果。
图22中的“在光扩散层上直接形成Ag层”是指在混入填料V或在作为光反射层B的Ag层侧具有压花加工的凹凸的红外辐射层A(树脂材料层J)的表面,通过蒸镀等形成银(Ag)膜而形成光反射层B。
另外,所谓“镜面Ag上为光扩散层”,是指作为光反射层B的Ag层的上面形成为镜面状,使该Ag层的上部、保护层D、和混入填料V或具有压花加工的凹凸的红外辐射层A(树脂材料层J)层叠。
如图22所示,在“在光扩散层上直接形成Ag层”的情况下,由于光反射层B的表面为凹凸状,所以光反射率大幅降低,但在“镜面Ag上为光扩散层”的情况下,光反射层B的表面维持为镜面状,得到适当的光反射率。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对象物E,例示了密合在辐射冷却装置CP(放射冷却膜)的背面的物体,但作为冷却对象物E,可以适用冷却对象空间等各种冷却对象。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树脂材料层J的辐射面H直接露出的方式,但也可以以设置覆盖辐射面H的硬涂层的方式实施。
作为硬涂层,存在UV固化丙烯酸系、热固化丙烯酸系、UV固化硅酮系、热固化硅酮系、有机无机杂化系、氯乙烯,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作为添加材料,也可以使用有机类防静电剂。
在UV固化丙烯酸系中,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特别好。
作为硬涂层的成膜方法,可以使用凹版涂布法、棒涂法、刀涂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模涂法等。
硬涂层(涂膜)的厚度为1~50μm,特别优选是2~20μm。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相同)中公开的构成只要不产生矛盾,就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组合使用,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附图说明
A 红外辐射层
B 光反射层
D 保护层
H 辐射面
J 树脂材料层
N 接合层。

Claims (16)

1.辐射冷却装置,其构成为具有从辐射面辐射红外光的红外辐射层和位于该红外辐射层的与所述辐射面的存在侧相反侧的光反射层的形态,
前述红外辐射层是厚度调整为在波长8μm至波长14μm的带域释放比吸收的太阳光能量大的热辐射能量的树脂材料层,
构成前述树脂材料层的树脂材料是混入增塑剂的氯乙烯系树脂,
前述增塑剂包含选自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和磷酸酯类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氯乙烯系树脂,上述增塑剂以1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混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包含选自己二酸酯类、己二酸酯共聚物类、壬二酸酯类、壬二酸酯共聚物类、癸二酸酯类、癸二酸酯共聚物类、琥珀酸酯类和琥珀酸酯共聚物类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增塑剂的脂肪族二元酸酯是脂肪族二元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酯键合而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是邻苯二甲酸与饱和脂肪族醇2分子酯键合而成的物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增塑剂的磷酸酯为磷酸三酯或芳香族磷酸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上述树脂材料层的膜厚被调整为具有波长0.4μm至0.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3%以下、波长0.5μm至波长0.8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以下、波长0.8μm至波长1.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1%以内、1.5μm至2.5μm的光吸收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下的光吸收特性、且具有8μm至14μm的辐射率的波长平均为40%以上的热辐射特性的状态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上述树脂材料层的厚度为100μm以下10μ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上述光反射层的波长为0.4μm~0.5μm的反射率为90%以上,比波长0.5μm长的长波反射率为96%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上述光反射层由银或银合金构成,其厚度为50nm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光反射层是位于所述树脂材料层的存在侧的银或银合金和位于远离所述树脂材料层侧的铝或铝合金的层叠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构成为在上述红外辐射层与上述光反射层之间具有保护层的形态,
上述保护层是厚度为300nm以上40μm以下聚烯烃系树脂或厚度为17μm以上40μm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在上述树脂材料层、上述保护层和上述光反射层层叠状态下为膜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上述树脂材料层和上述保护层通过粘接剂或粘合剂的接合层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在上述树脂材料层中混入无机材料的填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辐射冷却装置,其中,上述树脂材料层的表背两面形成为凹凸状。
CN202280024552.9A 2021-03-26 2022-03-24 辐射冷却装置 Pending CN1170630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4011 2021-03-26
JP2021054011A JP7086247B1 (ja) 2021-03-26 2021-03-26 放射冷却装置
PCT/JP2022/013947 WO2022202990A1 (ja) 2021-03-26 2022-03-24 放射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3025A true CN117063025A (zh) 2023-11-14

Family

ID=82057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4552.9A Pending CN117063025A (zh) 2021-03-26 2022-03-24 辐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5648A1 (zh)
EP (1) EP4316827A1 (zh)
JP (1) JP7086247B1 (zh)
KR (1) KR20230162640A (zh)
CN (1) CN117063025A (zh)
WO (1) WO20222029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3327B2 (ja) * 2021-03-26 2022-12-05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放射冷却式膜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205717A1 (en) 2015-06-18 2016-12-22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diative cooling and heating
EP3423298B1 (en) 2016-02-29 2021-07-2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 body corporate Selective radiative cooling structure
JP6890724B2 (ja) 2019-03-27 2021-06-18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放射冷却装置及び放射冷却方法
CN110216924B (zh) 2019-05-31 2021-08-06 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辐射制冷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86247B1 (ja) 2022-06-17
JP2022151097A (ja) 2022-10-07
US20240175648A1 (en) 2024-05-30
EP4316827A1 (en) 2024-02-07
KR20230162640A (ko) 2023-11-28
WO2022202990A1 (ja)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7052B1 (ko) 차열용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열 점착 필름
JP2024071418A (ja) 放射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KR20150102956A (ko) 폴리머, 폴리머를 포함하는 물품, 및 이의 제조 및 사용 방법
US20100098943A1 (en) Flame retardant clear films
CN117063025A (zh) 辐射冷却装置
CN117120781A (zh) 辐射冷却装置
JP7442352B2 (ja) 放射冷却式膜材
JP2023144728A (ja) 放射冷却フィルム、放射冷却フィルムの使用方法、及び、放射冷却フィルムの作成方法
JP2024054964A (ja) 放射冷却装置
JP2023144729A (ja) 放射冷却フィルム、放射冷却フィルムの使用方法及び放射冷却フィルムの作成方法
JP2024073209A (ja) 放射冷却フィルム、放射冷却フィルムの作成方法及び放射冷却式金属板
JP2024073210A (ja) 放射冷却フィルム及び放射冷却フィルムの作成方法
JP7442366B2 (ja) 放射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US20240167775A1 (en) Radiative Cooling Film Material
JP4259856B2 (ja) 光線遮蔽効果を有するシートまたはフィルム
WO2021182387A1 (ja) 放射冷却装置及び放射冷却方法
JP7454968B2 (ja) 放射冷却式ボックス
JP7474216B2 (ja) 放射冷却式遮光装置
JP2023146697A (ja) 空調室外機用吸引空気冷却装置及び空調室外機の吸引空気冷却方法
JP2022077682A (ja) 放射冷却式空調服
KR20230074367A (ko) 복사냉각 다층 필름
KR20220071613A (ko) 복사냉각 다층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