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51378A - 原子层沉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原子层沉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51378A
CN117051378A CN202310848059.5A CN202310848059A CN117051378A CN 117051378 A CN117051378 A CN 117051378A CN 202310848059 A CN202310848059 A CN 202310848059A CN 117051378 A CN117051378 A CN 117051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gas
atomic layer
layer deposition
cold tr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480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兴宝
毛文瑞
潘景伟
廖宝臣
黎微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4805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513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51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13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44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 C23C16/455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used for introducing gases into reaction chamber or for modifying gas flows in reaction chamber
    • C23C16/45523Pulsed gas flow or change of composition over time
    • C23C16/45525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
    • C23C16/45544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 characterized by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原子层沉积设备。原子层沉积设备包括负压泵和工艺腔体。负压泵通过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分别与工艺腔体连通。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并且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工艺腔体还设置有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和第三进气道,用于分别供第一工艺气体、第二工艺气体和惰性保护气进入工艺腔体。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减少原子层沉积设备中粉尘的产生,减少管路堵塞和设备损伤。

Description

原子层沉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设备技术领域和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原子层沉积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光伏设备技术领域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中,经常需要对半导体进行真空镀膜。在真空镀膜工艺中,往往由于气相之间彼此的混合等原因,会产生大量粉尘。粉尘随着气体进入泵管,流经阀门,最终进入真空泵内。因此,所采用的阀类器件和真空泵易于堵塞和损坏,并且需要经常停机维护,显著影响了机台稼动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原子层沉积设备,能够减少原子层沉积设备中粉尘的产生,减少管路堵塞和设备损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原子层沉积设备。原子层沉积设备包括负压泵和工艺腔体。负压泵通过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分别与工艺腔体连通。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并且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工艺腔体还设置有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和第三进气道,用于分别供第一工艺气体、第二工艺气体和惰性保护气进入工艺腔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一工艺气体在反应后通过第一气流管路排出工艺腔体,第二工艺气体在反应后通过第二气流管路排出工艺腔体,能够减少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在气流管路和负压泵中的相遇,以减少粉尘的产生。通过设置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能够使得在需要第一工艺气体排出时,第一阀门能够打开,第二阀门能够关闭;在需要第二工艺气体排出时,第二阀门能够打开,第一阀门能够关闭,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相遇的可能,进而减少粉尘的产生。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二者之间为互锁逻辑关系。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冷阱能够对流经的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进行收集,并且收集后的工艺气体能够经过再生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原子层沉积设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原子层沉积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原子层沉积设备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真空镀膜工艺中,往往产生大量粉尘。粉尘随着气体进入泵管,流经阀门,最终进入真空泵内。因此,所采用的阀类器件和真空泵易于损坏,并且需要经常停机维护,显著影响了机台稼动率。
相关技术中,真空镀膜设备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真空泵或阀体前安装了过滤器(或称捕捉器),但往往是通过增加粉尘流程和多层滤网实现粉尘的捕获,其缺点增加了泵管系统的流阻,并且随着设备工作时长的增加,粉尘在过滤器内部的累积,过滤器的流阻持续增加,这都会造成反应腔体抽气位置的有效抽速不断降低,进而影响工艺的稳定性和大规模镀膜品质的重复性。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可以提供以下实施例。
本申请提出一种原子层沉积设备1。原子层沉积设备1包括工艺腔体10和负压泵20。负压泵20能够在泵体内持续形成真空或负压(相对真空),从而为原子层沉积设备1中管路内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工艺腔体10内能够容纳例如硅片、晶圆等需要进行镀膜工艺的待镀膜件。随着不同的气相通入工艺腔体10内,并且在工艺腔体10内,例如加热器等其他设备的共同参与下,待镀膜件的表面能够沉积薄膜。
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工艺腔体10设置有第一进气道35、第二进气道36和第三进气道37,用于分别供第一工艺气体、第二工艺气体和惰性保护气进入工艺腔体10。在镀膜工艺中,工艺腔体10需要输入两种不同的工艺气体,分别为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通过第一进气道35和第二进气道36通入工艺腔体10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从工艺腔体10反应后的排出也具有先后顺序。在通入第一工艺气体切换至通入第二工艺气体以及通入第二工艺气体切换至通入第一工艺气体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第三进气道37通入惰性保护气来将工艺腔体10内残留的第一工艺气体或者第二工艺气体排出工艺腔体10,从而减少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在工艺腔体10内相遇的可能,以及保证下一次沉积工艺的正常进行。可选地,第一进气道35、第二进气道36和第三进气道37可以通过共用管路与工艺腔体10连通,从而使得工艺腔体10能够通过一条共用管路就能够与第一进气道35、第二进气道36和第三进气道37连通,如此使得工艺腔体10连通口开设的数量能够减少,以减少工艺腔体10的制造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工艺气体的组成为惰性保护气混合第一反应气体。第一反应气体可以是三甲基铝、四氯化钛或四氯化铪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工艺气体的组成为惰性保护气混合第二反应气体。第二反应气体可以是水蒸气、氮化钛或者二氧化铪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惰性保护气可以是氮气或者氩气。氮气或者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在吹扫的过程中不与工艺气体以及待镀膜工件反应。可选地,惰性保护气也可以是化学意义上的惰性气体,例如元素周期表上的0族元素对应的气体单质,例如氦、氖、氪、氙、氡。
在一实施例中,工艺腔体10与负压泵20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分别与工艺腔体10连通。由于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二者相遇后会反应产生粉尘。所以通过设置第一工艺气体在反应后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排出工艺腔体10,第二工艺气体在反应后通过第二气流管路32排出工艺腔体10,能够减少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的相遇,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通过设置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能够使得在需要第一工艺气体排出时,第一阀门33能够打开,第二阀门34能够关闭;在需要第二工艺气体排出时,第二阀门34能够打开,第一阀门33能够关闭,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相遇的可能,进而减少粉尘的产生。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二者之间为互锁逻辑关系。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40。冷阱40能够对流经的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进行收集,并且收集后的工艺气体能够经过再生循环利用。
下面对采用本申请原子层沉积设备1进行镀膜的工艺方法做出示例性描述,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之间的互锁逻辑关系可以参见其中的实施方式描述。
S10:负压泵20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和/或第二气流管路32将工艺腔体10抽真空。
工艺腔体10进行镀膜工艺时,由于空气会对镀膜工艺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工艺腔体10进行抽真空,从而保证在进行镀膜反应时工艺腔体10内气相的纯度,保证镀膜质量。负压泵20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与工艺腔体10连通,所以可以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或者第二气流管路32将工艺腔体10抽真空。例如第一阀门33打开,第二阀门34关闭,负压泵20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将工艺腔体10抽真空。又如第二阀门34打开,第一阀门33关闭,负压泵20通过第二气流管路32将工艺腔体10抽真空。再如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均打开,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将工艺腔体10抽真空。
S20:第一次阀门切换,将第一阀门33切换为打开状态,并且将第二阀门34切换为关闭状态。
在将工艺腔体10内抽真空之后,可以向工艺腔体10内通入第一工艺气体进行镀膜工艺。在工艺腔体10内通入第一工艺气体时,需要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将反应后的第一工艺气体排出。所以在通入第一工艺气体之前需要将第一阀门33切换为打开状态,并且将第二阀门34切换为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在镀膜工艺中,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需要交替通入循环多次。在第二工艺气体通入结束后,并且通入惰性保护气将工艺腔体10进行清洁吹扫后可以返回执行步骤S20,以形成两种工艺气体交替通入的循环。在第二次工艺气体通入时,第二阀门34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阀门33处于关闭状态,所以在再次通入第一工艺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阀门切换,将第一阀门33切换为打开状态,并且将第二阀门34切换为关闭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次阀门的切换时机处于前一次清洁吹扫步骤的持续时间内。如此设置,能够减少第一工艺气体在阀门切换期间通入到第二气流管路32内的可能。可选地,第一次阀门切换的时机处于前一次清洁吹扫步骤持续时间的后半段时间。由于在清洁吹扫步骤中,需要对前一次通入的第二工艺气体进行吹扫,若过早进行阀门切换,则可能导致前一次通入的第二工艺气体还未吹扫干净而进入到第一气流管路31中。所以通过设置第一次阀门切换的时机处于前一次清洁吹扫步骤持续时间的后半段时间能够减少两种工艺气体的相遇,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次切换阀门的步骤中,第一阀门33打开的时机早于第二阀门34关闭的时机。本申请原子层沉积设备1中,工艺腔体10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排气。所以负压泵20也处于持续的工作状态。由于负压泵20和工艺腔体10之间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连通,并且阀门的切换需要一定的时间。若第一阀门33尚未完全打开,且第二阀门34已经关闭,则会导致管路内的气流阻力过大,有可能导致负压泵20的损坏。为了改善上述情况,通过设置第一阀门33打开的时机早于第二阀门34关闭的时机,能够保证第一阀门33有足够的打开时间,第二阀门34才开始关闭,能够避免管路中的气流阻力过大。即使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同时处于打开状态,管路中的气流阻力是处于减小的状态,不会对负压泵20造成影响。并且阀门切换的时机在通入惰性保护气的清洁吹扫步骤持续时间的后半段,管路中的气流为惰性保护气,即使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同时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也不会相遇。
S30:第一工艺气体通入,通过第一进气道35持续通入第一工艺气体。在进行阀门切换后,工艺腔体10可以通入第一工艺气体进行原子层沉积工艺。打开第一阀门33,第一工艺气体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排出至负压泵20。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可以至少参考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S40:第一次清洁吹扫,通过第三进气道37持续通入惰性保护气。
在第一工艺气体通入后,需要对工艺腔体10和管路进行清洁吹扫,再通入第二工艺气体进行下一步的沉积工艺。通过第三进气道37持续通入惰性保护气能够将工艺腔体10和管路内残留的第一工艺气体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次清洁吹扫中惰性保护气通入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一工艺气体通入的持续时间。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清洁吹扫的效果,进一步减少两种工艺气体的相遇。
S50:第二次阀门切换,将第一阀门33切换为关闭状态,并且将第二阀门34切换为打开状态。
在第一次清洁吹扫之后,需要向工艺腔体10内通入第二工艺气体进行沉积工艺。在工艺腔体10内通入第二工艺气体时,需要通过第二气流管路32将反应后的第二工艺气体排出。所以在通入第二工艺气体之前需要将第二阀门34切换为打开状态,并且将第一阀门33切换为关闭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次阀门切换的时机处于第一次清洁吹扫步骤的持续时间内。如此设置,能够减少第二工艺气体在阀门切换期间通入到第一气流管路31内的可能。可选地,第二次阀门切换的时机处于第一次清洁吹扫步骤持续时间的后半段时间。由于在清洁吹扫的步骤中,需要对通入的第一工艺气体进行吹扫,若过早进行阀门切换,则可能导致第一工艺气体还未吹扫干净而进入到第二气流管路32中。所以通过设置第二次阀门切换的时机处于第一次清洁吹扫步骤持续时间的后半段时间能够减少两种工艺气体的相遇,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次切换阀门的步骤中,第二阀门34打开的时机早于第一阀门33关闭的时机。本申请原子层沉积设备1中,工艺腔体10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排气。所以负压泵20也处于持续的工作状态。由于负压泵20和工艺腔体10之间通过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连通,并且阀门的切换需要一定的时间。若第二阀门34尚未完全打开,且第一阀门33已经关闭,则会导致管路内的气流阻力过大,有可能导致负压泵20的损坏。为了改善上述情况,通过设置第二阀门34打开的时机早于第一阀门33关闭的时机,能够保证第二阀门34有足够的打开时间,第一阀门33才开始关闭,能够避免管路中的气流阻力过大。即使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同时处于打开状态,管路中的气流阻力是处于减小的状态,不会对负压泵20造成影响。并且阀门的切换在惰性保护气的清洁吹扫步骤的持续时间内,管路中的气流为惰性保护气,即使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同时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也不会相遇。
S60:第二工艺气体通入,通过第二进气道36持续通入第二工艺气体。
在进行第二次阀门切换后,工艺腔体10通入第二工艺气体进行原子层沉积工艺。第二工艺气体能够通过打开的第二阀门34从第二气流管路32排出至负压泵20。
S70:第二次清洁吹扫,通过第三进气道37持续通入惰性保护气。
在第二工艺气体通入后,需要对工艺腔体10和管路进行清洁吹扫,再通入第一工艺气体进行下一步的沉积工艺。通过第三进气道37持续通入惰性保护气能够将工艺腔体10和管路内残留的第二工艺气体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次清洁吹扫中惰性保护气通入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二次工艺气体通入的持续时间。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清洁吹扫的效果,进一步减少两种工艺气体的相遇。
S80:返回执行第一次阀门切换步骤。
在完整的镀膜工艺中,需要循环交替多次通入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自步骤S20开始至步骤S70结束,是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一次完整的交替通入。可以重复执行S20~S70步骤,从而实现镀膜工艺的完整循环。
S90:通过重复执行S20~S70步骤后,对冷阱40进行再生。
在循环预设次数后,冷阱40中冷凝的容量不足,需要对冷阱40进行再生。对冷阱40进行再生可以是通过加热冷阱40的方式,将冷阱40中冷凝的物质重新蒸发或者升华,从而排出冷阱40。排出冷阱40的物质能够再次循环利用,降低了镀膜工艺的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40。具体而言,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在反应后若直接排出,一方面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会造成原料的浪费。通过在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40,能够对第一工艺气体或者第二工艺气体进行收集后再利用。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40。有以下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种情况:结合图1,第一气流管路31设置有冷阱40,第一阀门33有两个,分别串联设置于第一气流管路31中的冷阱40的两端。第一工艺气体的组成为惰性保护气混合第一反应气体。第一反应气体可以是三甲基铝、四氯化钛或四氯化铪中的任意一种。第一工艺气体在流经冷阱40时,第一反应气体能够液化甚至凝华。从而使第一工艺气体在经过冷阱40时,其中的第一反应气体能够被冷阱40捕集,而惰性保护气能够经过负压泵20排出。其中冷阱40的温度高于惰性保护气的沸点,低于第一反应气体的熔点。进一步地,冷阱40由于温度相较于工艺腔体10、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较低,所以冷阱40内也处于负压状态。冷阱40两端的第一阀门33在关闭时将冷阱40的两端封闭,从而避免第二气流管路32排出的尾气流入冷阱40,避免两种工艺气体在冷阱40相遇。
第二种情况:结合图2,第二气流管路32设置有冷阱40,第二阀门34有两个,分别串联设置于第二流管路中的冷阱40的两端。第二工艺气体的组成为惰性保护气混合第二反应气体。第二反应气体可以是水蒸气、氮化钛或者二氧化铪中的任意一种。第二工艺气体在流经冷阱40时,第二反应气体能够液化甚至凝华。从而使第二工艺气体在经过冷阱40时,其中的第二反应气体能够被冷阱40捕集,而惰性保护气能够经过负压泵20排出。其中冷阱40的温度高于惰性保护气的沸点,低于第二反应气体的熔点。进一步地,冷阱40由于温度相较于工艺腔体10、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较低,所以冷阱40内也处于负压状态。第二阀门34在关闭时将冷阱40的两端封闭,从而避免第一气流管路31排出的尾气流入冷阱40,避免两种工艺气体在冷阱40相遇。
第三种情况:结合图3,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均设置有冷阱40;第一阀门33有两个,分别串联设置于第一气流管路31中的冷阱40的两端;第二阀门34有两个,分别串联设置于第二流管路中的冷阱40的两端。第一工艺气体的组成为惰性保护气混合第一反应气体。第一反应气体可以是三甲基铝、四氯化钛或四氯化铪中的任意一种。第二工艺气体的组成为惰性保护气混合第二反应气体。第二反应气体可以是水蒸气、氮化钛或者二氧化铪中的任意一种。
通过在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设置冷阱40,使得第一反应气体和第二反应气体能够通过冷阱40被捕集。通过设置两个第一阀门33和两个第二阀门34能够使冷阱40的两端能同时封闭或者同时打开,第一阀门33和第二阀门34是交替打开,即在两个第一阀门33开启时,两个第二阀门34是关闭状态;或者两个第一阀门33关闭时,两个第二阀门34是开启状态,避免了两种工艺气体在冷阱40相遇。
在一实施例中,原子层沉积设备1包括多个工艺腔体10,每一个工艺腔体10对应一个负压泵20,以及负压泵20与工艺腔体10之间的一个第一气流管路31和一个第二气流管路32。换言之,每一个工艺腔体10通过独立的负压泵20和独立的气流管路进行排气。如此设置,工艺腔体10之间的镀膜工艺互不干扰,并且抽真空和排气均能够通过同一个负压泵20实现。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每个工艺腔体10至少对应设置有一个冷阱40,原子层沉积设备1还包括热交换机50,热交换机50分别与多个冷阱40通过管路连接。由于冷阱40的冷却管路和第一气流管路31或第二气流管路32均无连通关系,所以冷阱40可以通过同一个热交换机50实现制冷,从而减少原子层沉积设备1的成本。
在上述的基础上,原子层沉积设备1还包括第一共用管路38和第二共用管路39,第一共用管路38的一端与工艺腔体10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分别连通;第二共用管路39的一端与负压泵20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分别连通。如此设置,能够减少工艺腔体10上设置连通口的数量,有利于提高工艺腔体10的气密性,降低工艺腔体10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减少负压泵20所需要的接口,降低了对负压泵20规格的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原子层沉积设备1还包括尾气处理装置70,尾气处理装置70与负压泵20连通。尾气处理装置70能够处理第一气流管路31和第二气流管路32中未被冷阱40收集的第一工艺气体和第二工艺气体,从而避免工艺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在一实施例中,原子层沉积设备1还包括压力检测装置60,压力检测装置60设置于工艺腔体10上,以检测工艺腔体10内的压力,从而为负压泵20抽真空状态以及工艺气体的注入条件提供数据支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冷阱40的结构可以参见如下示例性描述。冷阱40包括具有冷却腔的壳体,壳体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冷阱40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与第一气流管路31或第二气流管路32串联。第一工艺气体或者第二工艺气体能够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流经冷却强。冷阱40还包括冷却管路,冷却管路盘绕于冷却腔内并且伸出壳体外形成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热交换机50能够通过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在冷却管路内循环冷却液,从而降低冷却腔的温度,实现工艺气体的收集。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压泵和工艺腔体,所述负压泵通过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分别与所述工艺腔体连通,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所述第二气流管路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并且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所述第二气流管路中的至少一者串联设置有冷阱,所述工艺腔体还设置有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和第三进气道,用于分别供第一工艺气体、第二工艺气体和惰性保护气进入所述工艺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流管路设置有所述冷阱,所述第一阀门有两个,分别串联设置于第一气流管路中的所述冷阱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流管路设置有所述冷阱,所述第二阀门有两个,分别串联设置于第二流管路中的所述冷阱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所述第二气流管路均设置有所述冷阱;所述第一阀门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气流管路中的所述冷阱的两端;所述第二阀门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二流管路中的所述冷阱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子层沉积设备包括多个所述工艺腔体,每一个所述工艺腔体对应一个所述负压泵,以及所述负压泵与所述工艺腔体之间的一个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一个所述第二气流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工艺腔体至少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冷阱,所述原子层沉积设备还包括热交换机,所述热交换机分别与多个所述冷阱通过管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子层沉积设备还包括第一共用管路和第二共用管路,所述第一共用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工艺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所述第二气流管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共用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泵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所述第二气流管路分别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阱包括具有冷却腔的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冷阱通过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或所述第二气流管路串联;所述冷阱还包括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盘绕于所述冷却腔内并且伸出所述壳体外形成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子层沉积设备还包括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与所述负压泵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子层沉积设备还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工艺腔体上,以检测所述工艺腔体内的压力。
CN202310848059.5A 2023-07-11 2023-07-11 原子层沉积设备 Pending CN1170513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8059.5A CN117051378A (zh) 2023-07-11 2023-07-11 原子层沉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8059.5A CN117051378A (zh) 2023-07-11 2023-07-11 原子层沉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1378A true CN117051378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52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8059.5A Pending CN117051378A (zh) 2023-07-11 2023-07-11 原子层沉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513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76927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부산물 포집장치
TWI388729B (zh) 用於真空泵浦之前級預處理
US20140127404A1 (en) Apparatus For Spatial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With Recirculation And Methods Of Use
WO2004101845A1 (ja) 原料ガスと反応性ガスとを用いる処理装置
KR100647725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부산물 포집장치
JPH11195648A (ja) 熱処理装置
US20030141016A1 (en) Exhaust system for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5013866A (ja) トラップ装置、処理システム及び不純物除去方法
KR20100015830A (ko) 건식 펌프 표면으로부터의 반도체 처리 잔류물의 인-시튜 제거
CN117051378A (zh) 原子层沉积设备
CN117051379A (zh) 原子层沉积工艺方法
CN117051377A (zh) 原子层沉积设备
JP3547799B2 (ja) コールドトラップ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装置
EP1050681A1 (en) Trap device and trap system
CN112739444B (zh) 废气分拣分离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95902B (zh) 半导体工艺设备
US20060191636A1 (en) Valve assembly,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cleaning a trap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ing apparatus
KR101366385B1 (ko) 원자층 박막 증착 장치
WO2001050061A1 (fr)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une atmosphere gazeuse requise
JP4127586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製造装置
JPH08298234A (ja) 真空処理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219873400U (zh) 具有远程等离子体源的半导体加工设备
KR200361272Y1 (ko) 반도체 부산물 처리장치
CN219195127U (zh) 一种用于原子层沉积的进气系统及半导体工艺设备
KR20100042492A (ko) 반도체 제조설비의 가스 쿨링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27 Changjiang South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micro nan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 Lijiang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11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micro nano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