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7711A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47711A CN117047711A CN202310414842.0A CN202310414842A CN117047711A CN 117047711 A CN117047711 A CN 117047711A CN 202310414842 A CN202310414842 A CN 202310414842A CN 117047711 A CN117047711 A CN 1170477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mmer
- disposed
- spindle
- elastic member
- impact t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576 Laminated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91 second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7/00—Hand 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parts or objec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B27/14—Hand 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parts or objec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ssembling objects other than by press fit or detaching s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0—Devices for cleaning or cooling tool or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工具。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冲击工具具备:马达;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以及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的支承面之间。弹性构件包括碟形弹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在冲击工具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冲击工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33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使用冲击工具的作业性,要求有一种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的技术。
另外,冲击工具具备:沿着旋转方向对砧座进行击打的锤。锤利用螺旋弹簧这样的弹性构件而被向前方施力。例如,在螺纹紧固作业中,当施加于砧座的负荷增加时,锤就会克服弹性构件的弹力(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基于弹性构件的弹力一边向前方进行移动一边进行旋转。在施加于砧座的负荷较低的低负荷作业中,在使用较高弹力的弹性构件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顺畅地实施螺纹紧固作业。同样地,在施加于砧座的负荷较高的高负荷作业中,在使用较低弹力的弹性构件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难以顺畅地实施螺纹紧固作业。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
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分别顺畅地实施高负荷作业和低负荷作业的冲击工具。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冲击工具。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马达;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以及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的支承面之间。弹性构件也可以包括碟形弹簧。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冲击工具。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马达;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的支承面之间;以及弹力调整机构,其在马达启动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对弹性构件的弹力进行调整。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分别顺畅地实施高负荷作业和低负荷作业的冲击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的侧视图。
图17是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的图。
图18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轮环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后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轮环的图。
图2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轮环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轴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轴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3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7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3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横向剖视图。
图4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5是从上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图。
图46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4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工具,1B…冲击工具,1C…冲击工具,2…外壳,3…后罩,4…输出组件,4B…输出组件,4C…输出组件,4D…输出组件,5…蓄电池装配部,6…马达,7…风扇,8…控制器,9…触发器拨挡,10…正反转切换拨挡,11…接口界面部,12…模式切换开关,13…灯,14…左外壳,15…右外壳,16…外壳螺钉,17…马达收纳部,18…把手部,19…蓄电池保持部,20…蓄电池组,21…进气口,22…排气口,23…锤壳体,24…轴承箱,25…减速机构,26…主轴,27…主轴轴承,28…打击机构,29…弹力调整机构,30…锤轴承,31…工具保持轴,32…轴轴承,33…可动砧座,34…工具保持机构,35…定子,36…转子,37…定子芯,38…前绝缘体,39…后绝缘体,40…线圈,41…转子芯,42…转子轴,43…转子磁体,44…传感器磁体,45…传感器基板,46…转子轴承,47…转子轴承,48…小齿轮,49…衬套,50…回路基板,51…壳体,52…操作按钮,53…大筒部,54…小筒部,55…环部,56…后板部,57…凸部,58…行星齿轮,59…销,60…内齿轮,61…O型密封圈,62…凸部,63…凹部,64…主轴轴部,65…凸缘部,66…销支承部,67…连结部,68…凸部,69…主轴突起部,70…滚珠槽,71…主轴槽,72…支承凹部,73…支承孔,74…垫圈,75…锤,76…凸轮环,77…滚珠,78…弹性构件,79…垫圈,80…旋转滚珠,81…后侧外筒部,82…前侧外筒部,83…内筒部,84…锤突起部,85…滚珠槽,86…引导槽,87…凸轮滑动部,88…凸轮槽,89…凹部,90…支承面,91…碟形弹簧,92…圆环槽,93…螺钉,94…螺孔,95…前端面,96…对置面,97…工具保持部,98…砧座部,99…工具孔,100…凹部,101…内周面,102…对置面,103…外周面,104…砧孔,105…支承凹部,106…支承滚珠,107…O型密封圈,108…抑制构件,109…槽,110…保持滚珠,111…板簧,112…套筒,113…螺旋弹簧,114…定位构件,115…支承凹部,116…贯通孔,117…位置标记,118…指标标记,119…罩,120…螺钉槽,121…螺纹牙,122…板簧,123…锤壳体,124…凸部,125…凹部,126…凹部,127…凸部,128…支承销,130A…第1锤轴承,130B…第2锤轴承,153…大筒部,154…小筒部,155…前表面,175…锤,181…后侧外筒部,181A…前侧小径部,181B…大径部,181C…后侧小径部,181D…凹口,182…前侧外筒部,183…内筒部,196…后表面,197…支承面,202…外壳,217…马达收纳部,222…凸部,223…锤壳体,224…轴承箱,225…凹部,228…第1止转机构,229…第2止转机构,231…定位机构,331…第1可动砧座,332…第2可动砧座,333…可动砧座,333A…圆筒部,333B…销部,375…锤,378…弹性构件,381…后侧外筒部,382…前侧外筒部,383…内筒部,385…凹部,390…支承面,391…螺旋弹簧,691…第1主轴突起部,692…第2主轴突起部,841…第1锤突起部,842…第2锤突起部,711…第1部分,712…第2部分,881…第3部分,882…第4部分,AX…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马达;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以及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的支承面之间。弹性构件也可以包括碟形弹簧。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包括碟形弹簧,因此,相比于弹性构件包括例如螺旋弹簧的情况,能够在轴向的尺寸被抑制的状态下得到预定的弹力。即,在弹性构件被要求预定的弹力的情况下,使用碟形弹簧的情况相比于使用螺旋弹簧的情况,能够缩短弹性构件的轴向上的尺寸。由此,在冲击工具的大型化被抑制的状态下,锤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特别是,冲击工具的轴长被缩短。在冲击工具具有马达收纳部、配置于马达收纳部的后端部的后罩、以及配置于马达收纳部的前部的输出组件的情况下,冲击工具的轴长是指:后罩的后端部和输出组件的前端部在轴向上的距离。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碟形弹簧也可以在轴向上配置有多个。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能够产生出较高的弹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一部分的碟形弹簧也可以配置于主轴轴部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锤也可以具有:内筒部,其配置于主轴轴部的周围;前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内筒部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内筒部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靠向后方的位置。一部分的碟形弹簧也可以配置于内筒部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锤也可以具有:形成为从锤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的凹部。凹部也可以是由后侧外筒部的内周面、内筒部的外周面以及支承面规定的。弹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凹部的内侧。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配置于凹部的内侧且对弹性构件进行支承的前端部的垫圈。弹性构件的前端部也可以隔着垫圈而与锤连接。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的前端部隔着垫圈稳定地与锤连接。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也可以为100[N/mm]以上。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能够产生出较高的弹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马达;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以及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的支承面之间。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也可以为100[N/mm]以上。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能够产生出较高的弹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也可以为10000[N/mm]以下。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弹性构件的大型化。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也可以包括:配置于主轴的旋转轴线的周围的多个螺旋弹簧。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能够产生出较高的弹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的前端部也可以与锤的支承面接触。
在上述的构成中,螺旋弹簧的前端部稳定地与锤连接。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配置于螺旋弹簧的内侧的支承销。支承销也可以被固定于锤。
在上述的构成中,分别在径向和周向上对螺旋弹簧进行定位。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的可动砧座。锤也可以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在上述的构成中,设置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的可动砧座,因此,锤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由于锤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在冲击工具中产生轴向的振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也可以以变化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可动砧座的至少一部分从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可动砧座配置于比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锤也可以在第1状态下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在第2状态下在主轴轴部的周围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锤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而与凸缘部连结、并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连结的凸轮环。凸轮环也可以配置为:与凸缘部的前表面相对置。弹性构件也可以在轴向上配置于凸轮环的前表面与锤的支承面之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轮环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而与主轴的凸缘部连结。另外,凸轮环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连结。由此,在轴长被缩短的状态下,锤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凸轮环也可以连结于锤的后部。弹性构件也可以配置于:由主轴轴部、锤以及凸轮环规定出的封闭空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锤借助可动砧座而沿着旋转方向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凸轮环和弹性构件也与锤一起进行旋转。即,在锤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对工具保持轴不仅赋予锤的惯性力矩,也赋予凸轮环的惯性力矩和弹性构件的惯性力矩。由此,工具保持轴被以较高的冲击力击打。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滚珠也可以配置于:设置于凸缘部的主轴槽、与设置于凸轮环的凸轮槽之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滚珠能够以在主轴槽与凸轮槽之间滚动的方式进行移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主轴槽和凸轮槽也可以分别为圆弧状。主轴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凸轮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凸缘部和凸轮环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凸轮环能够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也可以产生出使凸轮环向后方进行移动的弹力。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轮环能够通过弹性构件的弹力而向后方进行移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凸缘部与凸轮环的相对旋转中,滚珠朝向主轴槽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向前方进行移动。凸轮环也可以通过弹性构件的弹力,一边向后方进行移动一边进行旋转。锤也可以通过凸轮环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在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弹性构件的弹力而使凸轮环向后方进行移动,由此,锤被旋转,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马达;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的支承面之间;以及弹力调整机构,其在马达启动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对弹性构件的弹力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弹性构件的弹力能够进行调整,因此,冲击工具能够分别顺畅地实施高负荷作业和低负荷作业。在实施低负荷作业的情况下,以弹性构件的弹力变低的方式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在实施高负荷作业的情况下,以弹性构件的弹力变高的方式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从而冲击工具能够分别顺畅地实施高负荷作业和低负荷作业。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力调整机构也可以对初始状态下的弹性构件的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对初始状态下的弹性构件的压缩量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在压缩量较小的情况下,弹性构件的弹力变低,在压缩量较大的情况下,弹性构件的弹力变高。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的后端部也可以被支承于凸缘部。弹力调整机构也可以通过移动弹性构件的前端部的位置,来对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弹性构件的后端部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通过移动弹性构件的前端部的位置,来对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力调整机构也可以具有:配置于在锤上形成的螺孔中且被连接于弹性构件前端部的螺钉。也可以通过螺钉的旋转,来对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螺钉在被配置于螺孔中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螺钉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压缩量被调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对弹性构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垫圈。螺钉的后端部也可以与垫圈的前表面接触。螺钉也可以隔着垫圈而与弹性构件连接。
在上述的构成中,顺畅地实施弹性构件的前端部的移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螺孔也可以在锤的旋转轴线的周围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钉也可以在多个螺孔中的每个螺孔各配置1个。
在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对多个螺钉各自的位置进行调整,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压缩量,并且,调整弹性构件相对于主轴而言的倾斜角度。弹性构件相对于主轴而言的倾斜角度是指:主轴的旋转轴线与弹性构件的旋转轴线(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锤也可以具有:内筒部,其配置于主轴轴部的周围;前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内筒部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靠向后方的位置。螺孔也可以形成为:将后侧外筒部的前端面和支承面贯通。
在上述的构成中,冲击工具的组装者或者作业者能够使螺纹紧固工具与配置于螺孔的螺钉顺畅地接触,从而能够使螺钉顺畅地进行旋转。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锤壳体,其收纳锤;以及锤轴承,其被保持于锤壳体,将锤支承为能够旋转。锤轴承也可以配置于前侧外筒部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基于螺钉的弹力的调整结束之后,锤轴承以覆盖螺孔的前端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螺钉被锤轴承保护。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收纳锤的锤壳体。锤壳体也可以具有:分别在径向和周向上与螺孔重叠的贯通孔。也可以使螺钉经由贯通孔而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作业者能够使螺纹紧固工具经由贯通孔而与配置于螺孔中的螺钉顺畅地接触,从而能够使螺钉顺畅地进行旋转。作业者能够根据作业内容,适当地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被保持于锤壳体且将锤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锤轴承。锤轴承也可以配置于后侧外筒部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螺孔的前端部不被锤轴承覆盖,因此,作业者能够使螺纹紧固工具经由贯通孔而与配置于螺孔中的螺钉顺畅地接触,从而能够使螺钉顺畅地旋转。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对主轴进行保持的轴承箱、和对锤进行保持的锤壳体。锤壳体也可以经由螺纹部而与轴承箱结合。锤壳体也可以相对于轴承箱进行旋转,且沿着轴向进行移动,由此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
在上述的构成中,作业者能够通过用手抓住锤壳体并使其旋转,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作业者能够不使用螺纹紧固工具地对弹性构件的弹力进行调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收纳马达的马达收纳部、和抑制马达收纳部与轴承箱的相对旋转的第1止转机构。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锤壳体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利用第1止转机构能够抑制轴承箱的旋转,因此,作业者能够使锤壳体相对于轴承箱顺畅地进行旋转。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覆盖锤壳体的罩、和抑制罩与锤壳体的相对旋转的第2止转机构。也可以借助罩而使锤壳体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利用第2止转机构能够抑制罩与锤壳体的相对旋转,因此,作业者能够通过用手抓住罩并使其旋转,从而使锤壳体进行旋转。通过锤壳体进行旋转,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作业者能够不与锤壳体直接接触地来调整弹性构件的弹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在周向上对罩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锤壳体和罩不必要地进行旋转。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也可以包括碟形弹簧。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的大型化。在弹性构件被要求预定的弹力的情况下,使用碟形弹簧的情况与例如使用螺旋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轴向上的弹性构件的尺寸。由此,在冲击工具的大型化被抑制的状态下,锤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特别是,冲击工具的轴长被缩短。在冲击工具具有马达收纳部、配置于马达收纳部的后端部的后罩、以及配置于马达收纳部的前部的输出组件的情况下,冲击工具的轴长是指:后罩的后端部和输出组件的前端部在轴向上的距离。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对弹性构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垫圈。弹性构件的前端部也可以隔着垫圈而与锤连接。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的前端部隔着垫圈稳定地与锤连接。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的可动砧座。锤也可以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在上述的构成中,设置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的可动砧座,因此,锤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由于锤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在冲击工具中产生出轴向的振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也可以以变化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可动砧座的至少一部分从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可动砧座配置于比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锤也可以在第1状态下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在第2状态下在主轴轴部的周围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锤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也可以具备: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而与凸缘部连结、并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连结的凸轮环。凸轮环也可以配置为:与凸缘部的前表面相对置。弹性构件也可以在轴向上配置于:凸轮环的前表面与锤的支承面之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轮环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而与主轴的凸缘部连结。另外,凸轮环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连结。由此,在轴长被缩短的状态下,锤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凸轮环也可以与锤的后部连结。弹性构件可以配置于:由主轴轴部、锤以及凸轮环规定出的封闭空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锤借助可动砧座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凸轮环和弹性构件也与锤一起进行旋转。即,在锤对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对工具保持轴不仅赋予锤的惯性力矩,还赋予凸轮环的惯性力矩和弹性构件的惯性力矩。由此,工具保持轴被以较高的冲击力击打。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另外,有时也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前、后、左、右、上以及下的用语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这些用语表示以冲击工具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方向。冲击工具具有马达6,来作为动力源。
在实施方式中,将与马达6的旋转轴线AX平行的方向适当地称为轴向,将围绕旋转轴线A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周向或旋转方向,将旋转轴线AX的放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
将在轴向上从冲击工具的中心向规定的方向离开的方向或位置适当地称为轴向一侧,将与轴向一侧相反的一侧适当地称为轴向另一侧。在周向上,将规定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周向一侧,将与周向一侧相反的一侧适当地称为周向另一侧。将在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线AX的方向或位置适当地称为径向外侧,将与径向外侧相反的一侧适当地称为径向内侧。
在实施方式中,轴向与前后方向一致。也可以将轴向一侧视为前方。也可以将轴向另一侧视为后方。
[第1实施方式]
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冲击工具的概要>
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是作为螺纹紧固工具一种的冲击改锥。冲击工具1具备:外壳2、后罩3、输出组件4、蓄电池装配部5、马达6、风扇7、控制器8、触发器拨挡9、正反转切换拨挡10、接口界面部11、模式切换开关12以及灯13。
外壳2收纳冲击工具1的构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外壳2为合成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为尼龙制。外壳2由一对半分割外壳构成。外壳2包括:左外壳14、和配置于比左外壳14靠向右方的位置的右外壳15。左外壳14和右外壳15通过多个外壳螺钉16而被固定。
外壳2具有:马达收纳部17、把手部18以及蓄电池保持部19。
马达收纳部17收纳马达6。马达收纳部17收纳输出组件4的至少一部分。马达收纳部17呈筒状。
把手部18由作业者把持。把手部18从马达收纳部17向下方延伸。
蓄电池保持部19借助蓄电池装配部5而对蓄电池组20进行保持。蓄电池保持部19收纳控制器8。蓄电池保持部19与把手部18的下端部连接。
后罩3覆盖马达收纳部17的后端部的开口。后罩3配置于:比马达收纳部17靠向后方的位置。后罩3为合成树脂制。后罩3通过2根螺钉而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17的后端部。后罩3收纳风扇7的至少一部分。
马达收纳部17具有进气口21。后罩3具有排气口22。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21而流入于外壳2的内部空间。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22而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输出组件4配置于:比马达6靠向前方的位置。输出组件4具有:锤壳体23、轴承箱24、减速机构25、主轴26、主轴轴承27、打击机构28、弹力调整机构29、锤轴承30、工具保持轴31、轴轴承(shaft bearing)32、可动砧座33以及工具保持机构34。
锤壳体23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锤壳体23为铝制。锤壳体2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马达收纳部17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壳体23呈筒状。轴承箱24被固定于锤壳体23的后端部。轴承箱24和锤壳体23的后部配置于马达收纳部17的内侧。轴承箱24和锤壳体23的后部被左外壳14和右外壳15夹着。轴承箱24和锤壳体23分别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17。
减速机构25、主轴26、冲击机构28、可动砧座33、主轴轴承27、锤轴承30以及轴轴承32配置于:由锤壳体23和轴承箱24规定出的输出组件4的内部空间。工具保持轴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输出组件4的内部空间。
在蓄电池装配部5装配有蓄电池组20。蓄电池装配部5配置于蓄电池保持部19的下部。蓄电池组20相对于蓄电池装配部5能够装卸。蓄电池组20作为冲击工具1的电源而发挥作用。蓄电池组20通过从蓄电池保持部19的前方插入于蓄电池装配部5而被装配于电池装配部5。蓄电池组20通过从蓄电池装配部5向前方拔出而从蓄电池装配部5被卸下来。蓄电池组20包括二次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组20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通过被装配于电池装配部5,蓄电池组20能够向冲击工具1供给电力。马达6基于从蓄电池组2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驱动。控制器8和接口界面部11分别基于从蓄电池组20供给来的电力而进行工作。
马达6是冲击工具1的动力源。马达6是基于从蓄电池组2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电动马达。马达6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6具有定子35和转子36。定子35被支承于马达收纳部17。转子3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定子35的内侧。转子36相对于定子35进行旋转。转子36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
定子35具有:定子芯37、前绝缘体38、后绝缘体39以及线圈40。
定子芯37配置于:比转子36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定子芯37包括层叠的多个钢板。钢板是以铁为主成分的金属制的板。定子芯37为筒状。定子芯37具有:对线圈40进行支承的多个齿。
前绝缘体38被固定于定子芯37的前部。后绝缘体39被固定于定子芯37的后部。前绝缘体38及后绝缘体39分别是合成树脂制的电绝缘构件。前绝缘体38以覆盖齿的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后绝缘体39以覆盖齿的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线圈40隔着前绝缘体38和后绝缘体39而被装配于定子芯37。线圈40配置有多个。线圈40隔着前绝缘体38和后绝缘体39而被配置于定子芯37的齿的周围。线圈40与定子芯37通过前绝缘体38以及后绝缘体39而被电绝缘。多个线圈40借助短路部件而被相互连接。
转子36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转子36具有:转子芯41、转子轴42、转子磁体43以及传感器磁体44。
转子芯41和转子轴42分别为钢制。转子轴42被固定于转子芯41。转子芯41为圆筒状。转子轴42配置于:比转子芯41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转子轴42的前部从转子芯41的前端面朝向前方突出。转子轴42的后部从转子芯41的后端面朝向后方突出。
转子磁体43被固定于转子芯41。转子磁体43为圆筒状。转子磁体43配置于转子芯41的周围。
传感器磁体44被固定于转子芯41。传感器磁体44为圆环状。传感器磁体44配置于转子芯41的前端面以及转子磁体43的前端面。
在前绝缘体38上安装有传感器基板45。传感器基板45通过螺钉而被固定于前绝缘体38。传感器基板45具有:环状的电路基板、和被支承于电路基板的磁性传感器。传感器基板45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磁体44相对置。磁性传感器通过检测传感器磁体44的位置,来检测转子36的旋转方向的位置。
转子轴42的后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转子轴承46。转子轴42的前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转子轴承47。转子轴承46被保持于后罩3。转子轴承46被保持于轴承箱24。转子轴42的前端部经由轴承箱24的开口而被配置于输出组件4的内部空间。
在转子轴42的前端部固定有小齿轮48。小齿轮48与减速机构25的至少一部分连结。转子轴42借助小齿轮48而与减速机构25连结。
风扇7生成用于冷却马达6的气流。风扇7配置于:比马达6靠向后方的位置。风扇7配置于转子轴承46与定子35之间。风扇7被固定于转子36的至少一部分。风扇7经由衬套49而被固定于转子轴42的后部。风扇7通过转子36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通过转子轴42进行旋转,风扇7与转子轴42一起进行旋转。通过风扇7的旋转,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21而流入于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于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中进行流通,从而冷却马达6。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通的空气通过风扇7的旋转,经由排气口22而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控制器8输出:用于控制马达6的控制信号。控制器8被收纳于蓄电池保持部19。控制器8基于冲击工具1的作业内容,来切换马达6的控制模式。马达6的控制模式是指马达6的控制方法或控制方式。控制器8包括:安装有多个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50、和用于收纳电路基板50的壳体51。作为被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电子部件,可以例示出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那样的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者储存器那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那样的易失性存储器、晶体管、以及电阻器。
触发器拨挡9是为了启动马达6而被作业者操作。触发器拨挡9设置于把手部18。触发器拨挡9从把手部18的前部的上部向前方突出。通过操作触发器拨挡9,马达6的驱动和停止被切换。
正反转切换拨挡10是为了切换马达6的旋转方向而被作业者操作。正反转切换拨挡10设置于把手部18的上部。通过操作正反转切换拨挡10,马达6的旋转方向从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中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通过切换马达6的旋转方向,主轴26的旋转方向被切换。在正反转切换拨挡10被置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则无法操作触发器拨挡9。
接口界面部11具有:由作业者操作的多个操作按钮52。接口界面部11设置于蓄电池保持部19。接口界面部11在比把手部18靠向前方的位置,而被设置于蓄电池保持部19的上表面。通过作业者对操作按钮52进行操作,能够切换马达6的动作模式。
模式切换开关12是为了切换马达6的控制模式而被作业者操作。模式切换开关12配置于:比触发器拨挡9靠向上方的位置。
灯13射出照明光。灯13利用照明光,来照亮工具保持轴31的周边和工具保持轴31的前方。
<输出组件>
图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横向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的C-C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的D-D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的E-E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的F-F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的G-G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分解立体图。
输出组件4具有:锤壳体23、轴承箱24、减速机构25、主轴26、主轴轴承27、打击机构28、弹力调整机构29、锤轴承30、工具保持轴31、轴轴承32、可动砧座33以及工具保持机构34。
转子36、主轴26以及工具保持轴31分别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转子36的旋转轴线、主轴26的旋转轴线以及工具保持轴31的旋转轴线相一致。主轴26和工具保持轴31分别通过马达6产生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锤壳体)
锤壳体23具有大筒部53和小筒部54。大筒部53和小筒部54分别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小筒部54配置于:比大筒部53靠向前方的位置。大筒部53的内径大于小筒部54的内径。大筒部53的外径大于小筒部54的外径。
轴承箱24被固定于锤壳体23的后端部。轴承箱24具有:环部55、后板部56以及凸部57。环部55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环部55插入于大筒部53的后端部的内侧。后板部56与环部55的后端部连接。在后板部56的中央部设置有开口。凸部57设置于后板部56的后表面。凸部57从后板部56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凸部57以包围后板部56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后板部56和凸部57分别与马达收纳部17连接。
(减速机构)
减速机构25将转子轴42与主轴26连结起来。减速机构25将转子36的旋转传递至主轴26。减速机构25使主轴26以比转子轴42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减速机构25包括行星齿轮机构。
减速机构25具有:多个行星齿轮58,其配置于小齿轮48的周围;销59,其分别对多个行星齿轮58进行支承;以及内齿轮60,其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58的周围。多个行星齿轮58分别与小齿轮48啮合。行星齿轮58借助销5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26。主轴26通过行星齿轮58进行旋转。内齿轮60具有与行星齿轮58啮合的内齿。
内齿轮60分别被固定于锤壳体23和轴承箱24。在内齿轮60的后端部与轴承箱24的分界,配置有O型密封圈61。在内齿轮60的外表面设置有凸部62。凸部62从内齿轮60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部6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凸部62配置于锤壳体23的凹部63。通过将凸部62配置于凹部63,能够抑制锤壳体23与内齿轮60的相对旋转。内齿轮60相对于锤壳体23而始终不能旋转。
当转子轴42通过马达6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时,小齿轮48进行旋转,行星齿轮58在小齿轮48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58一边与内齿轮60的内齿啮合一边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58的公转,借助销59而与行星齿轮58连接的主轴26就会以比转子轴42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主轴)
图1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主轴26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主轴26的侧视图。图17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主轴26的图。
主轴26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主轴2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减速机构25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26配置于:比工具保持轴31靠向后方的位置。主轴26通过转子36而进行旋转。主轴26通过由减速机构25传递来的转子3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主轴26将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打击机构28而传递于可动砧座33。
主轴26具有:主轴轴部64、凸缘部65、销支承部66、连结部67以及凸部68。
主轴轴部64沿着轴向延伸。主轴轴部64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在主轴轴部64的外周面的前端部设置有主轴突起部69。主轴突起部69从主轴轴部64的外周面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主轴突起部69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设置有2个。2个主轴突起部69以隔着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方的主轴突起部69适当地称为第1主轴突起部691,将另一方的主轴突起部69适当地称为第2主轴突起部692。
在主轴轴部64的外周面形成有滚珠槽70。滚珠槽70配置于:比主轴突起部69靠向后方的位置。滚珠槽70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形成。滚珠槽70形成为:从主轴轴部64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
凸缘部65设置于主轴轴部64的后部。凸缘部65从主轴轴部64的后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65的前表面设置有主轴槽71。主轴槽71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槽71在周向上设置有3个。
销支承部66配置于:比凸缘部65靠向后方的位置。销支承部66呈圆环状。凸缘部65的一部分与销支承部66的一部分借助连结部67而被连结起来。凸部68从销支承部66向后方突出。
行星齿轮58配置于凸缘部65与销支承部66之间。销59的前端部配置于:在凸缘部65设置的支承凹部72。销59的后端部配置于:在销支承部66设置的支承孔73中。行星齿轮5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经由销59分别被支承于凸缘部65和销支承部66。
凸部68配置于主轴轴承27的内侧。凸部6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轴承27。在与主轴轴承27的内圈的前端部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垫圈74。
(打击机构)
打击机构28由马达6驱动。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25和主轴26而被传递到打击机构28。打击机构28基于通过马达6而被旋转的主轴26的旋转力,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打击机构28具有锤75、凸轮环76、滚珠77、弹性构件78、垫圈79以及旋转滚珠80。
锤75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锤75经由可动砧座33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锤75被支承于主轴26。锤75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锤7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轴部64。锤75配置于:比减速机构25靠向前方的位置。
锤75相对于锤壳体23不沿着轴向移动。另外,实际上,锤75有可能因为例如晃动而相对于锤壳体23在轴向上稍微移动。锤75能够相对于主轴26进行相对旋转。锤75能够在被支承于主轴轴部64的状态下,相对于主轴轴部64进行相对旋转。锤75相对于主轴26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锤75具有:后侧外筒部81、前侧外筒部82以及内筒部83。后侧外筒部81、前侧外筒部82以及内筒部83分别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后侧外筒部81、前侧外筒部82以及内筒部83为一体。
前侧外筒部82配置于:比后侧外筒部81靠向前方的位置。后侧外筒部81的前端部与前侧外筒部82的后端部连接。后侧外筒部81的外径大于前侧外筒部82的外径。后侧外筒部81的内径大于前侧外筒部82的内径。
内筒部83被支承于主轴轴部64。内筒部83配置于:比后侧外筒部81和前侧外筒部82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内筒部83的前端部与前侧外筒部82的后端部连接。前侧外筒部82配置于:比内筒部83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侧的位置。后侧外筒部81配置于:比内筒部83和前侧外筒部82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82靠向后方的位置。
在前侧外筒部82的内周面设置有锤突起部84。锤突起部84从前侧外筒部82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锤突起部84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设置有2个。2个锤突起部84以夹着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2个锤突起部84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个锤突起部84适当地称为第1锤突起部841,将另一个锤突起部84适当地称为第2锤突起部842。
内筒部83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内筒部83的内周面与主轴轴部64的外周面相对置。在内筒部83的内周面形成有滚珠槽85。滚珠槽85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形成。滚珠槽85形成为:从内筒部83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
在后侧外筒部81的内周面设置有引导槽86。引导槽86形成为:在后侧外筒部81的内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引导槽86形成为:从后侧外筒部81的后端部向前方延伸。引导槽86在锤75的旋转轴线AX的周围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86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设置有6个。6个引导槽86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
图18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凸轮环76的立体图。图19是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凸轮环76的图。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凸轮环76的剖视图。
凸轮环76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77而与凸缘部65连结。凸轮环76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75连结。凸轮环76以与凸缘部65的前表面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凸轮环76与锤的后部连结。
凸轮环76配置于后侧外筒部81的内侧。凸轮环76和锤75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如上所述,锤75相对于锤壳体23不在轴向上进行移动。另外,实际上,锤75有可能因为例如晃动而相对于锤壳体23在轴向上稍微移动。凸轮环76在锤75的后侧外筒部81的内侧,相对于锤壳体23沿着轴向进行移动。
在凸轮环76的外周面设置有凸轮滑动部87。凸轮滑动部87从凸轮环76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轮滑动部87在凸轮环76的旋转轴线AX的周围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凸轮滑动部87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设置有6个。6个凸轮滑动部87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凸轮滑动部87配置于引导槽86。1个凸轮滑动部87配置于1个引导槽86。凸轮滑动部87在引导槽86中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凸轮环76能够一边经由凸轮滑动部87而被引导槽86引导,一边相对于锤75沿着轴向进行移动。
锤75所具有的引导槽86在轴向上对凸轮环76进行引导,作为抑制锤75与凸轮环76的相对旋转的引导部而发挥作用。
在凸轮环76的内周面设置有凸轮槽88。凸轮槽88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槽88在周向上设置有3个。
凸轮环76配置于:比凸缘部65靠向前方的位置。凸轮环76在被配置于锤75的后侧外筒部81的内侧的状态下,以与凸缘部65的前表面相对置的方式配置。
滚珠77配置于主轴26与凸轮环76之间。滚珠77配置于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之间。主轴26的凸缘部65和凸轮环76能够借助滚珠77而进行相对旋转。
滚珠77为钢铁这样的金属制。凸缘部65具有:供滚珠7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主轴槽71。主轴槽71设置于凸缘部65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主轴槽71呈圆弧状。凸轮环76具有:供滚珠7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凸轮槽88。凸轮槽88设置于凸轮环76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凸轮槽88为圆弧状。滚珠77配置于主轴槽71与凸轮槽88之间。如上所述,主轴槽71设置有3个。凸轮槽88设置有3个。滚珠77设置有3个。1个滚珠77配置于1个主轴槽71和1个凸轮槽88之间。滚珠77能够分别在主轴槽71的内侧和凸轮槽88的内侧进行滚动。凸轮环76能够随着滚珠77而进行移动。
主轴槽71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主轴槽71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朝向周向另一侧而向后方倾斜。
凸轮槽88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凸轮槽88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朝向周向另一侧而向后方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主轴槽71分别具有第1部分711和第2部分712。第1部分711和第2部分712在周向上被规定在不同的位置。第1部分711与第2部分712之间的分界被规定在:主轴槽71的周向上的中央部。第1部分711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第2部分712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周向另一侧而向后方倾斜。第1部分711被规定在:周向上的主轴槽71的中央部与一端部之间。第2部分712被规定在:周向上的主轴槽71的中央部与另一端部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轮槽88分别具有第3部分881和第4部分882。第3部分881和第4部分882在周向上被规定在不同的位置。第3部分881与第4部分882之间的分界被规定在:凸轮槽88的周向上的中央部。第3部分881从凸轮槽88的中央部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第4部分882从凸轮槽88的中央部朝向周向另一侧而向后方倾斜。第3部分881被规定在:周向上的凸轮槽88的中央部与一端部之间。第4部分882被规定在:周向上的凸轮槽88的中央部与另一端部之间。
在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的相对旋转中,滚珠77在主轴槽71的第1部分711与凸轮槽88的第3部分881之间,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第1部分7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而在第1部分711移动,由此凸轮环76受到来自滚珠77的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
另外,在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的相对旋转中,滚珠77在主轴槽71的第1部分711与凸轮槽88的第3部分881之间,从第1部分7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朝向主轴槽71的中央部而在第1部分711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受到来自滚珠77的力而向后方进行移动。
在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的相对旋转中,滚珠77在主轴槽71的第2部分712与凸轮槽88的第4部分882之间,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第2部分7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而在第2部分712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
另外,在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的相对旋转中,滚珠77在主轴槽71的第2部分712与凸轮槽88的第4部分882之间,从第2部分7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主轴槽71的中央部而在第2部分712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而向后方进行移动。
主轴26的凸缘部65和凸轮环76能够在由主轴槽71和凸轮槽88规定的可动范围内,分别沿着轴向和旋转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凸轮环76借助滚珠77而与主轴26的凸缘部65连结。凸轮环76能够基于通过马达6而被旋转的主轴26的旋转力,与主轴26一起进行旋转。凸轮环76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
弹性构件78始终产生:使凸轮环76向后方移动的弹力。在轴向上,弹性构件78配置于锤75与凸轮环76之间。弹性构件7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锤75具有:以从锤75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部89。凹部89是由后侧外筒部81的内周面、内筒部83的外周面、以及配置于比凸缘部65和凸轮环76靠向前方的位置的支承面90而被规定的。支承面90以连结后侧外筒部81的内周面的前端部与内筒部83的外周面的前端部的方式配置。支承面90呈圆环状。弹性构件7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89的内侧。在轴向上,弹性构件78配置于:凸轮环76的前表面、与配置在比凸缘部65及凸轮环76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75的支承面9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后部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弹性构件78的前部在凹部89的内侧,被配置于内筒部83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包括多个碟形弹簧(disc spring)91。多个碟形弹簧91在轴向上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碟形弹簧91在轴向上配置有4个。碟形弹簧91为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一部分的碟形弹簧91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一部分的碟形弹簧91配置于内筒部83的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弹簧常数为100[N/mm]以上。弹性构件78的弹簧常数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弹簧常数为10000[N/mm]以下。
锤75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凸轮环76配置于:比凸缘部65靠向前方的位置,借助滚珠77而与凸缘部65连结。凸轮环76经由凸轮滑动部87和引导槽86而与锤75的后部连结。由主轴轴部64、锤75以及凸轮环76规定出封闭空间。封闭空间是由主轴轴部64的外周面、内筒部83的外周面、支承面90、后侧外筒部81的内周面以及凸轮环76的前表面而被规定的。弹性构件78配置于封闭空间。
垫圈79对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进行支承。垫圈79配置于:比内筒部8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垫圈79为圆环状。垫圈79以包围内筒部83的方式配置。垫圈79配置于凹部89的内侧。垫圈79在凹部89的内侧,被支承于锤75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79配置于:在支承面90设置的圆环槽92。
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与凸轮环76的前表面接触。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与垫圈79接触。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经由垫圈79而与锤7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是指:在轴向上配置的多个碟形弹簧91中的配置于最后方的碟形弹簧91的后端部。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是指:在轴向上配置的多个碟形弹簧91中的配置于最前方的碟形弹簧91的前端部。
旋转滚珠80配置于主轴轴部64与锤75之间。旋转滚珠80配置于滚珠槽70与滚珠槽85之间。旋转滚珠80的一部分配置于滚珠槽70,旋转滚珠80的一部分配置于滚珠槽85。旋转滚珠80在主轴26的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多个。如上所述,锤75能够相对于主轴轴部64而进行相对旋转。旋转滚珠80作为锤75的轴承而发挥作用。通过旋转滚珠80,锤75和主轴轴部64能够顺畅地进行相对旋转。
(弹力调整机构)
弹力调整机构29在马达6启动前的初始状态下,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弹力调整机构29通过调整初始状态下的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来调整弹性构件78的弹力。
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借助凸轮环76而被支承于凸缘部65。弹力调整机构29通过移动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的位置,来调整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
弹力调整机构29包括与垫圈79接触的螺钉93。螺钉93经由垫圈79而与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连接。螺钉93配置于:形成于锤75的螺孔94中。螺孔94形成为:贯通后侧外筒部81的前端面95和支承面90。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前端面95为圆环状。前端面95朝向前方。螺孔94在锤75的旋转轴线AX的周围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钉93在多个螺孔94的每个螺孔中各配置1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螺孔94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隔开间隔地形成有6个。螺钉93在6个螺孔94中的每个螺孔各配置1个。
螺钉93的后端部与垫圈79的前表面接触。通过螺钉93的旋转,来调整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通过螺钉93向一个方向旋转,螺钉93能够相对于锤75而向后方进行移动。通过螺钉93向后方移动,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经由垫圈79而向后方进行移动。在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借助凸轮环76而被支承于凸缘部65的状态下,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向后方进行移动,由此弹性构件78被压缩。通过螺钉93向另一方向进行旋转,螺钉93能够相对于锤75而向前方进行移动。在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借助凸轮环76而被支承于凸缘部65的状态下,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向前方进行移动,由此弹性构件78被伸长。
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的调整是在冲击工具1的组装作业中实施。为了在由主轴轴部64、锤75以及凸轮环76规定出的封闭空间中配置弹性构件78,在主轴26、锤75以及凸轮环76被连结之后,螺纹紧固工具就会从前端面95的前方插入到螺孔94中。螺纹紧固工具的顶端部经由螺孔94而被插入于螺钉93的工具孔。组装者借助螺纹紧固工具而使螺钉93进行旋转,由此能够调整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另外,通过调整多个螺钉93各自的轴向的位置,来调整弹性构件78相对于主轴26而言的倾斜角度。
(锤轴承)
锤轴承30将锤75支承为能够旋转。锤轴承30被保持于锤壳体23。锤轴承30配置于锤75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锤轴承30将锤75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锤轴承30配置于前侧外筒部82的周围。锤轴承30的后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后侧外筒部81的前端面95接触。锤壳体23具有:与锤轴承30的前端部相对置的对置面96。对置面96朝向后方。锤轴承30的前端部与锤壳体23的对置面96隔着间隙而相对置。锤轴承30是滚珠轴承。锤轴承30的外圈与锤壳体23的大筒部53的内周面接触。锤轴承30的内圈与锤75的前侧外筒部82的外周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轴承30以覆盖螺孔94的前端部的方式配置。在冲击工具1的组装作业中,在通过螺纹紧固工具而使螺钉93旋转,从而调整了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之后,锤轴承30被配置于前侧外筒部82的周围。
(工具保持轴)
图2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工具保持轴31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工具保持轴31的剖视图。
工具保持轴31是基于转子3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的冲击工具1的输出部。工具保持轴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26靠向前方的位置。工具保持轴31具有:工具保持部97、和配置于比工具保持部97靠向后方的位置的砧座部98。工具保持部97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砧座部98与工具保持部97的后部连接。
工具保持部97保持前端工具。工具保持部97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工具孔99。工具孔99形成为:从工具保持部97的前端面向后方延伸。前端工具装配于工具保持轴31。
砧座部98配置于:比工具保持部97靠向后方的位置。砧座部98与工具保持部97的后部连接。砧座部98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砧座部98具有:供主轴轴部64的前端部插入的凹部100。包括主轴突起部69的主轴轴部64的前端部配置于凹部100的内侧。凹部100形成为:从砧座部98的后端面朝向前方凹陷。凹部100是由砧座部98的内周面101、和砧座部98的与内周面101的前端部连结的对置面102而被规定的。对置面102是朝向后方的平坦面。
砧座部98具有:贯通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和砧座部98的内周面101的砧孔104。砧孔104形成为:沿着径向延伸。砧孔104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设置有2个。2个砧孔104以隔着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轴轴部64的前端部支承有支承滚珠106。在主轴轴部64的前端面设置有支承凹部105。支承凹部105的内表面为半球面状。支承滚珠106配置于支承凹部105。支承滚珠106与对置面102接触。
工具保持轴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轴轴承32。轴轴承32配置于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轴轴承32配置于锤壳体23的小筒部54的内侧。轴轴承32被保持于锤壳体23的小筒部54。轴轴承32将工具保持部97的前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轴承32在轴向上配置有2个。在轴轴承32与后部保持部之间配置有O型密封圈107。
在比轴轴承32靠向后方的位置配置有:用于抑制从轴轴承32向后方脱落的抑制构件108。抑制构件108配置于:在小筒部54的内周面形成的槽109。作为抑制构件108,例示出卡环或C形环。抑制构件108以与轴轴承32的后端面接触的方式配置。通过抑制构件108,能够抑制轴轴承32从小筒部54向后方脱落。
(可动砧座)
可动砧座33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33相对于工具保持轴31而仅沿着径向进行移动。可动砧座33相对于工具保持轴31而不在轴向和周向上进行移动。
可动砧座33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砧座部98。可动砧座33配置于砧孔104。可动砧座33在2个砧孔104中的每个砧孔各配置1个。可动砧座33是圆柱状(销状)的部件。可动砧座33以使可动砧座33的中心轴线与工具保持轴31的旋转轴线AX平行的方式被配置于砧孔104。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个可动砧座33适当地称为第1可动砧座331,将另一个可动砧座33适当地称为第2可动砧座332。
可动砧座33能够一边被砧孔104引导一边在径向上进行移动。砧孔104的内表面作为在径向上引导可动砧座33的引导面而发挥作用。在砧座部98的凹部100配置主轴轴部64的前端部。在主轴轴部64的前端部配置有主轴突起部69。在主轴突起部69与可动砧座33接触的情况下,可动砧座33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在主轴突起部69从可动砧座33离开的情况下,可动砧座33向径向内侧进行移动。
可动砧座33以变化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从工具保持轴31的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可动砧座33配置于比工具保持轴31的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在主轴26的旋转中,通过主轴突起部69与可动砧座33接触,可动砧座33从第2状态变化为第1状态。即,在主轴突起部69与可动砧座33接触的情况下,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可动砧座33为第1状态下,锤75的锤突起部84能够与可动砧座33接触。锤75在可动砧座33处于第1状态时,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在可动砧座33处于第2状态时,锤75的锤突起部84不能与可动砧座33接触。锤75在可动砧座33为第2状态下,在主轴轴部64的周围进行旋转。
(工具保持机构)
工具保持机构34在比锤壳体23靠向前方的位置,而被配置于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工具保持机构34对插入于工具保持部97的工具孔99中的前端工具进行保持。工具保持机构34能够装卸前端工具。
工具保持机构34具备:保持滚珠110、板簧111、套筒112、螺旋弹簧113以及定位构件114。
工具保持部97具有:对保持滚珠110进行支承的支承凹部115。支承凹部115形成于工具保持部97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凹部115在工具保持部97形成有2个。
保持滚珠11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部97。保持滚珠110配置于支承凹部115。保持滚珠110在1个支承凹部115中配置有1个。
在工具保持部97形成有:将支承凹部115的内表面与工具孔99的内表面连结起来的贯通孔。保持滚珠110的直径小于:贯通孔在径向上最内侧的部分的直径。在保持滚珠110被支承于支承凹部115的状态下,经由保持滚珠110的至少一部分而被配置于工具孔99的内侧。保持滚珠110能够对插入于工具孔99中的前端工具进行固定。保持滚珠110能够移动到固定前端工具的卡合位置、和解除前端工具的固定的解除位置。
板簧111产生出:使保持滚珠110向卡合位置移动的弹力。板簧111配置于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板簧111产生出:使保持滚珠110向前方移动的弹力。
套筒112是圆筒状的构件。套筒112配置于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套筒112能够在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而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套筒112能够阻止:配置于卡合位置的保持滚珠110从卡合位置脱离出去。套筒112通过沿着轴向进行移动,能够使保持滚珠110变化为:能够从卡合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的状态。
套筒112在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能够移动到:阻止保持滚珠110向径向外侧移动的阻止位置、和容许向径向外侧移动的容许位置。
通过将套筒112配置于阻止位置,从而抑制:配置于卡合位置的保持滚珠110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即,通过将套筒112配置于阻止位置,阻止:配置于卡合位置的保持滚珠110从卡合位置脱离出去。套筒112配置于阻止位置配置,从而维持:前端工具被保持滚珠110固定的状态。
通过使套筒112移动到容许位置,能够容许:配置于卡合位置的保持滚珠110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通过套筒112向容许位置移动,使保持滚珠110变化为能够从卡合位置移动到解除位置的状态。即,通过套筒112配置于容许位置,能够容许:配置于卡合位置的保持滚珠110从卡合位置脱离出去。套筒112配置于容许位置,从而前端工具被保持滚珠110固定的状态能够被解除。
螺旋弹簧113产生出弹力,以使得套筒112向阻止位置移动。螺旋弹簧113配置于工具保持部97的周围。阻止位置被规定在:比容许位置靠向后方的位置。螺旋弹簧113产生出:使套筒112向后方移动的弹力。
定位构件114是被固定于工具保持部97的外表面的环状的构件。定位构件114被固定在:能够与套筒112的后端部相对置的位置。定位件114将套筒112定位在阻止位置。被赋予了从螺旋弹簧113向后方移动的弹力的套筒112通过与定位构件114接触而被定位在阻止位置。
<冲击工具的动作>
接下来,对冲击工具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3~图32分别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的动作的剖视图。图23、图25、图27、图29及图31分别相当于图5所示的输出组件4的C-C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24、图26、图28、图30及图32分别相当于图5所示的输出组件4的G-G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突起部69包括:第1主轴突起部691和第2主轴突起部692。锤突起部84包括:第1锤突起部841和第2锤突起部842。可动砧座33包括:第1可动砧座331和第2可动砧座332。
在对作业对象实施螺纹紧固作业时,用于螺纹紧固作业的前端工具(螺丝刀头)被插入于工具保持轴31的工具孔99。插入到工具孔99中的前端工具被工具保持机构34保持。当前端工具被装配在工具保持轴31上后,作业者例如用右手握住把手部18,并用右手的食指拉动操作触发器拨挡9。当触发器拨挡9被拉动操作时,会从蓄电池组20向马达6供给电力,在马达6启动的同时,灯被点亮。通过马达6的启动,转子36的转子轴42进行旋转。当转子轴42进行旋转时,转子轴42的旋转力经由小齿轮48而被传递到行星齿轮58。行星齿轮58在与内齿轮60的内齿啮合的状态下,一边进行自转一边在小齿轮48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5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借助销而被支承于主轴26。通过行星齿轮58的公转,主轴26以比转子轴42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在螺纹紧固作业中,工具保持轴31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另外,在螺纹紧固作业中,对工具保持轴31施加反转方向的负荷。
图23和图24分别表示:在施加于工具保持轴31的负荷较低的状态下旋转的低负荷状态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
如图23所示,在低负荷状态下,主轴突起部69与可动砧座33接触,可动砧座33与锤突起部84接触。另外,主轴突起部69与可动砧座33接触,可动砧座33与锤突起部84接触。
在低负荷状态下,可动砧座33通过与主轴突起部69的接触而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低负荷状态下,锤突起部84与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低负荷状态下,通过可动砧座33的楔效应,可动砧座33不能通过主轴突起部69与锤突起部84之间,从而阻止主轴26、锤75以及工具保持轴31之间的相对旋转。工具保持轴31借助可动砧座33而与锤75和主轴26一起进行旋转。
凸轮环76经由引导槽86和凸轮滑动部87而与锤75连结。另外,凸轮环76通过弹性构件78的弹力而被按压于主轴26的凸缘部65。因此,在锤75与主轴26不相对旋转的低负荷状态下,凸轮环76与主轴26和锤75一起进行旋转。即,在低负荷状态下,主轴26、锤75、工具保持轴31以及凸轮环76一起进行旋转。
如图24所示,在低负荷状态下,在滚珠77配置于主轴槽71的中央部(第1部分711与第2部分712的分界)的状态下,凸轮环76与主轴26一起进行旋转。在低负荷状态下,在轴向上,凸轮环76配置于锤75的后侧外筒部81的后端部。
图25和图26分别表示施加于工具保持轴31的负荷从低负荷状态刚刚转变为高负荷状态之后的转变状态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
随着螺纹紧固作业的进行,如果施加于工具保持轴31的负荷变高,则工具保持轴31的旋转速度会降低。由于锤75经由可动砧座33而与工具保持轴31连结,因此,随着工具保持轴31的旋转速度的降低,锤75的旋转速度也会降低。另外,凸轮环76经由引导槽86及凸轮滑动部87而与锤75连结,因此,伴随着锤75的旋转速度的降低,凸轮环76的旋转速度也会降低。另一方面,主轴26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因此,主轴26的旋转速度不会降低。
虽然主轴26的旋转速度不降低,但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的旋转速度会降低,因此,开始进行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与主轴26的相对旋转。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一起进行旋转。
如图25所示,在从低负荷状态转变为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工具保持轴31和锤75、与主轴26之间的相对旋转,主轴突起部69从可动砧座33离开。
凸轮环76经由引导槽86和凸轮滑动部87而与锤75连结,因此,随着锤75的旋转速度的降低,凸轮环76的旋转速度也降低。由于主轴26的转速不降低,因此,在凸轮环76的转速降低的状态下,当主轴26继续进行旋转时,滚珠77在主轴槽71和凸轮槽88的内侧进行移动。
如图26所示,在从低负荷状态转变为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滚珠77在第2部分712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端部进行移动。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凸轮环76一边被引导槽86引导一边向前方进行移动。凸轮环76克服弹性构件78的弹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
这样,在主轴26的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一起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工具保持轴31从低负荷状态转变为高负荷状态,凸轮环76的旋转速度会降低,在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开始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况下,滚珠77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第2部分7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而在第2部分712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
图27和图28分别示出了从低负荷状态转变到高负荷状态起经过了预定时间之后的高负荷状态下的输出组件4的截面图。
由于高负荷状态的继续,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各自的旋转会停止。即使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各自的旋转停止,主轴26也会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继续进行旋转。
在工具保持轴31为高负荷状态下,在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各自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主轴26继续进行旋转。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克服弹性构件78的弹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
如图27所示,在工具保持轴31、锤75以及凸轮环76各自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主轴26继续进行旋转,由此,在旋转方向上,主轴突起部69进一步从可动砧座33离开。通过主轴突起部69从可动砧座33离开,可动砧座33成为:能够向径向内侧进行移动的状态。可动砧座33朝向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进行移动,由此,锤突起部84与可动砧座33分离。即,可动砧座33对锤75的锁定被解除,锤75成为:相对于主轴26能够旋转的状态。
由于锤75的锁定被解除,凸轮环76也成为:相对于主轴26能够进行旋转的状态。凸轮环76在弹性构件78的弹力的作用下,相对于锤75而向后方进行移动。凸轮环76一边被引导槽86引导一边向后方进行移动。凸轮环76相对于主轴26能够进行旋转,因此,通过向后方进行移动,从滚珠77受力而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即,凸轮环76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滚珠77从主轴槽71的端部朝向中央部而在第2部分712进行移动。锤75经由凸轮滑动部87和引导槽86而与凸轮环76连结,因此,通过凸轮环76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锤75也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
这样,在锤75的锁定被解除后,在凸轮环76以朝向后方移动的方式从弹性构件78受到弹力的情况下,滚珠77从第2部分7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主轴槽71的中央部而在第2部分712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一边与凸缘部65进行相对旋转一边朝向后方进行移动。
图29和图30分别示出了锤75为了击打可动砧座33而进行旋转的锤旋转状态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
如图29所示,在锤75旋转状态下,主轴26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锤75与通过弹性构件78的弹力而进行旋转的凸轮环76一起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主轴26以从第1可动砧座331离开的第1主轴突起部691接近于第2可动砧座332、且从第2可动砧座332离开的第2主轴突起部692接近于第1可动砧座331的方式进行旋转。另外,锤75以从第1可动砧座331离开的第1锤突起部841接近于第2可动砧座332、且从第2可动砧座332离开的第2锤突起部842接近于第1可动砧座331的方式进行旋转。
第1锤突起部841以追赶第1主轴突起部691的方式在主轴26的周围沿着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第1主轴突起部691比第1锤突起部841先到达第2可动砧座332。第2锤突起部842以追赶第2主轴突起部692的方式在主轴26的周围沿着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第2主轴突起部692比第2锤突起部842先到达第1可动砧座331。
图31和图32分别示出了锤75击打可动砧座33的击打状态的输出组件4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第1主轴突起部691比第1锤突起部841先到达第2可动砧座332。第1主轴突起部691与第2可动砧座332接触。第2可动砧座332通过与第1主轴突起部691的接触而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第2可动砧座33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
第1锤突起部841在第1主轴突起部691到达第2可动砧座332之后,才到达第2可动砧座332。即,第1锤突起部841在第2可动砧座332向径向外侧移动之后,才到达第2可动砧座332。第1锤突起部841沿着旋转方向而对配置于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2可动砧座332进行击打。在第2可动砧座332被第1锤突起部841击打时,径向上的第2可动砧座332的位置被第1主轴突起部691约束,周向上的第2可动砧座332的位置被砧孔104的内表面约束。由此,第1锤突起部841能够对第2可动砧座332进行击打。
第2主轴突起部692比第2锤突起部842先到达第1可动砧座331。第1可动砧座331通过与第2主轴突起部692的接触而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第2锤突起部842在第1可动砧座331向径向外侧移动之后,才到达第1可动砧座331。第2锤突起部842沿着旋转方向而对配置于比砧座部98的外周面10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1可动砧座331进行击打。在第1可动砧座331被第2锤突起部842击打时,径向上的第1可动砧座331的位置被第2主轴突起部692约束,周向上的第1可动砧座331的位置被砧孔104的内表面约束。由此,第2锤突起部842能够对第1可动砧座331进行击打。
第1锤突起部841对第2可动砧座332的击打、和第2锤突起部842对第1可动砧座331的击打实质上同时实施。可动砧座33在配置于工具保持轴31的砧孔104的状态下,被锤突起部84击打。工具保持轴31经由2个可动砧座33而沿着旋转方向被锤75击打。
工具保持轴31沿着旋转方向被锤75击打,因此,以较高的扭矩而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螺钉以较高的扭矩而被紧固在作业对象上。
如图32所示,凸轮环76向后方进行移动,由此,在击打状态下,滚珠77配置于主轴槽71的中央部(第1部分711与第2部分712之间的分界)。
当击打状态结束后,输出组件4由击打状态转变为低负荷状态。
另外,如参照图23~图32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主轴26旋转半圈,可动砧座33被锤突起部84击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轴26旋转1圈的期间,实施2次锤突起部84对可动砧座33的击打。在主轴26旋转1圈的期间,也可以实施1次锤突起部84对可动砧座33的击打。在主轴26旋转1圈的期间实施1次锤突起部84对可动砧座33的击打的情况下,与动砧座33的击打被实施2次的情况相比,锤突起部84能够以较高的旋转速度和较高的惯性力而对动砧座33进行击打。即,在主轴26旋转1圈的期间,实施1次锤突起部84对可动砧座33的击打的情况下,与实施2次可动砧座33的击打的情况相比,锤75能够以较高的击打能量来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通过调整弹性构件78的弹性能量(弹簧常数)和主轴26的旋转速度中的一方或双方,能够对在主轴26旋转1圈的期间锤突起部84击打可动砧座33的次数进行调整。另外,作为次要的效果,因为弹性构件78的变形的容易度而导致锤突起部84对可动砧座33的击打开始的时机被提前,因此,能够抑制:在螺纹紧固作业中前端工具的顶端部从螺钉的工具孔(十字孔)脱离的凸轮脱离现象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33设置有2个,锤突起部84设置有2个。也可以是,可动砧座33设置有3个,锤突起部84设置有3个。也可以是,可动砧座33设置有4个,锤突起部84设置有4个。可动砧座33和锤突起部84也可以分别设置5个以上的任意的多个。
另外,图23~图32所示的例子是为了进行螺纹紧固作业而使主轴26、凸轮环76、锤75以及工具保持轴31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的例子。在实施螺钉松解作业时,作业者操作正反转切换拨挡10,能够使主轴26、凸轮环76、锤75以及工具保持轴31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在螺钉拧松作业中,在主轴26的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向反转方向一起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工具保持轴31成为高负荷状态,凸轮环76的旋转速度会降低,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开始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况下,滚珠77从主轴槽71的中央部朝向第1部分7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而在第1部分711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另外,在锤75的锁定被解除后,在凸轮环76以朝向后方移动的方式从弹性构件78受到弹力的情况下,滚珠77从第1部分7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朝向主轴槽71的中央部而在第1部分711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从滚珠77受力,一边使凸缘部65进行相对旋转一边朝向后方进行移动。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马达6;主轴26,其具有主轴轴部64、和设置于主轴轴部64的后部的凸缘部65,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31,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26靠向前方的位置;锤75,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64,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以及弹性构件78,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65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65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75的支承面90之间。弹性构件78也可以包括碟形弹簧91。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78包括碟形弹簧91,因此,相比于弹性构件包括例如螺旋弹簧的情况,能够在轴向的尺寸被抑制的状态下得到预定的弹力。即,在弹性构件78被要求预定的弹力的情况下,使用碟形弹簧91的情况相比于使用螺旋弹簧的情况,能够缩短轴向上的弹性构件78的尺寸。由此,在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被抑制的状态下,锤75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特别是,冲击工具1的轴长缩短。在冲击工具1具有马达收纳部17、配置于马达收纳部17的后端部的后罩3、以及配置于马达收纳部17的前部的输出组件4的情况下,冲击工具1的轴长是指:后罩3的后端部和输出组件4的前端部在轴向上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碟形弹簧91可以在轴向上配置有多个。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78能够产生出较高的弹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部分的碟形弹簧91也可以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75也可以具有:内筒部83,其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前侧外筒部82,其配置于比内筒部83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81,其配置于比内筒部8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82靠向后方的位置。一部分的碟形弹簧91也可以配置于内筒部83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75也可以具有:形成为从锤75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的凹部89。凹部89也可以是由后侧外筒部81的内周面、内筒部83的外周面以及支承面90规定的。弹性构件78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凹部89的内侧。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配置于凹部89的内侧且对弹性构件78进行支承的前端部的垫圈79。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也可以隔着垫圈79而与锤75连接。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隔着垫圈79稳定地与锤7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弹簧常数也可以是100[N/mm]以上。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78能够产生出较高的弹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弹簧常数也可以为10000[N/mm]以下。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弹性构件78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31的可动砧座33。锤75也可以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设置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31的可动砧座33,因此,锤75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由于锤75不在轴向上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在冲击工具1中产生的轴向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33也可以以变化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从工具保持轴3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可动砧座33配置于比工具保持轴31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锤75也可以在第1状态下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在第2状态下在主轴轴部64的周围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锤75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77而与凸缘部65连结、并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75连结的凸轮环76。凸轮环76也可以配置为:与凸缘部65的前表面相对置。弹性构件78也可以在轴向上配置于:凸轮环76的前表面与锤75的支承面之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轮环76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77而与主轴26的凸缘部65连结。另外,凸轮环76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75连结。由此,在轴长被缩短的状态下,锤75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环76也可以连结于锤75的后部。弹性构件78也可以配置于:由主轴轴部64、锤75以及凸轮环76规定出的封闭空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锤75经由可动砧座33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凸轮环76和弹性构件78也与锤75一起进行旋转。即,在锤75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对工具保持轴31不仅赋予锤75的惯性力矩,还赋予凸轮环76的惯性力矩和弹性构件78的惯性力矩。由此,工具保持轴31被以较高的冲击力击打。
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珠77也可以配置于:设置于凸缘部65的主轴槽71、与设置于凸轮环76的凸轮槽88之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滚珠77能够以在主轴槽71与凸轮槽88之间滚动的方式进行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槽71和凸轮槽88也可以分别为圆弧状。主轴槽71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凸轮槽88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凸缘部65和凸轮环76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凸轮环76能够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也可以产生出:使凸轮环76向后方移动的弹力。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轮环76能够通过弹性构件78的弹力而向后方进行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凸缘部65与凸轮环76的相对旋转中,滚珠77朝向主轴槽7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进行移动,由此凸轮环76向前方进行移动。凸轮环76也可以通过弹性构件78的弹力,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进行旋转。锤75也可以通过凸轮环76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在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弹性构件78的弹力而使凸轮环76向后方进行移动,从而锤75进行旋转,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马达6;主轴26,其具有主轴轴部64、和设置于主轴轴部64的后部的凸缘部65,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工具保持轴31,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轴26靠向前方的位置;锤75,其被支承于主轴轴部64,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弹性构件78,其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部65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凸缘部65靠向前方的位置的锤75的支承面90之间;以及弹力调整机构29,其在马达6启动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能够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因此,冲击工具1能够分别顺畅地实施高负荷作业和低负荷作业。在实施低负荷作业的情况下,以弹性构件78的弹力变低的方式来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在实施高负荷作业的情况下,以弹性构件78的弹力变高的方式来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由此冲击工具1能够分别顺畅地实施高负荷作业和低负荷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力调整机构29也可以对初始状态下的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对初始状态下的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弹性构件78的弹力。在压缩量较小的情况下,弹性构件78的弹力变低,在压缩量较大的情况下,弹性构件78的弹力变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也可以被支承于凸缘部65。弹力调整机构29也可以通过移动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的位置,来对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通过移动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的位置,来对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力调整机构29也可以具有:配置于在锤75上形成的螺孔94中且被连接于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的螺钉93。也可以通过螺钉93的旋转,来对压缩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构成中,螺钉93在被配置于螺孔94中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螺钉93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压缩量被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对弹性构件78进行支承的前端部的垫圈79。螺钉93的后端部也可以与垫圈79的前表面接触。螺钉93也可以隔着垫圈79而与弹性构件78连接。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顺畅地实施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螺孔94也可以在锤75的旋转轴线的周围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钉93也可以在多个螺孔94中的每个螺孔各配置1个。
在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对多个螺钉93各自的位置进行调整,来调整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并且,调整弹性构件78相对于主轴26而言的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75也可以具有:内筒部83,其配置于主轴轴部64的周围;前侧外筒部82,其配置于比内筒部83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81,其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82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82靠向后方的位置。螺孔94也可以形成为:将后侧外筒部81的前端面95和支承面90贯通。
在上述的构成中,冲击工具1的组装者或者作业者能够使螺纹紧固工具与配置于螺孔94的螺钉93顺畅地接触,从而能够使螺钉93顺畅地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锤壳体23,其收纳锤75;以及锤轴承30,其被保持于锤壳体23,将锤75支承为能够旋转。锤轴承30也可以配置于前侧外筒部82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基于螺钉93的弹力的调整结束之后,锤轴承30以覆盖螺孔94的前端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螺钉93被锤轴承30保护。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8也可以包括碟形弹簧91。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在弹性构件78被要求预定的弹力的情况下,使用碟形弹簧91的情况相比于例如使用螺旋弹簧的情况,能够缩短轴向上的弹性构件78的尺寸。由此,在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被抑制的状态下,锤75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特别是,冲击工具1的轴长被缩短。在冲击工具1具有马达收纳部17、配置于马达收纳部17的后端部的后罩3、以及配置于马达收纳部17的前部的输出组件4的情况下,冲击工具1的轴长是指:后罩3的后端部和输出组件4的前端部在轴向上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对弹性构件78进行支承的前端部的垫圈79。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也可以隔着垫圈79而与锤75连接。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隔着垫圈79稳定地与锤7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31的可动砧座33。锤75也可以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在上述的构成中,设置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保持轴31的可动砧座33,因此,锤75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由于锤75不在轴向上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在冲击工具1中产生的轴向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33也可以以变化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可动砧座33的至少一部分从工具保持轴3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可动砧座33配置于比工具保持轴31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锤75也可以在第1状态下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在第2状态下在主轴轴部64的周围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锤75能够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可动砧座33进行击打。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也可以具备: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77而与凸缘部65连结、并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75连结的凸轮环76。凸轮环76也可以配置为:与凸缘部65的前表面相对置。弹性构件78也可以在轴向上配置于:凸轮环76的前表面与锤75的支承面之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轮环76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77而与主轴26的凸缘部65连结。另外,凸轮环76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锤75连结。由此,在轴长被缩短的状态下,锤75能够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环76也可以连结于锤75的后部。弹性构件78也可以配置于:由主轴轴部64、锤75以及凸轮环76规定的封闭空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锤75借助可动砧座33沿着旋转方向而对工具保持轴31进行击打的情况下,凸轮环76和弹性构件78也与锤75一起进行旋转。即,在锤75击打工具保持轴31的情况下,对工具保持轴31不仅赋予锤75的惯性力矩,还赋予凸轮环76的惯性力矩和弹性构件78的惯性力矩。由此,工具保持轴31被以较高的冲击力击打。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输出组件>
图3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B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B的立体图。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B的纵向剖视图。图3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B的分解立体图。
输出组件4B具有锤壳体123和轴承箱24。在由锤壳体123和轴承箱24规定出的输出组件4B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锤175。
锤壳体123具有大筒部153和小筒部154。大筒部153和小筒部154分别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小筒部154配置于:比大筒部153靠向前方的位置。大筒部153的内径大于小筒部154的内径。大筒部153的外径大于小筒部154的外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壳体123具有贯通孔116。锤壳体123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155、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196。前表面155以将大筒部153的外周面的前端部和小筒部154的外周面的后端部连接起来的方式设置。后表面196以将大筒部153的内周面的前端部与小筒部154的内周面的后端部连接起来的方式设置。前表面155和后表面196分别为圆环状。贯通孔116以贯通前表面155和后表面196的方式形成。贯通孔116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16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6个。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输出组件4B具有螺钉93来作为弹力调整机构29。锤175具有:供螺钉93配置的螺孔94。在径向上,旋转轴线AX与螺孔94的距离、和旋转轴线AX与贯通孔116的距离实质上相等。在周向上,多个螺孔94的间隔、与多个贯通孔116的间隔相等。通过调整旋转方向上的锤175的位置,使得在径向和周向的各个方向上,螺孔94的位置与贯通孔116的位置一致。即,贯通孔116能够分别在径向和周向上与螺孔94重叠。通过调整旋转方向上的锤175的位置,螺钉93能够与贯通孔116相对置。作业者能够将螺钉紧固工具插入于贯通孔116,使螺钉93进行旋转。通过螺钉93进行旋转,垫圈79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通过垫圈79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来调整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从而调整弹性构件78的弹力。
锤175具有:后侧外筒部181、前侧外筒部182以及内筒部183。后侧外筒部181、前侧外筒部182以及内筒部183分别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后侧外筒部181、前侧外筒部182以及内筒部183为一体。
前侧外筒部182配置于:比后侧外筒部181靠向前方的位置。后侧外筒部181的前端部与前侧外筒部182的后端部连接。后侧外筒部181的外径大于前侧外筒部182的外径。后侧外筒部181的内径大于前侧外筒部182的内径。
内筒部183配置于:比后侧外筒部181和前侧外筒部182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内筒部183的前端部与前侧外筒部182的后端部连接。
内筒部183被支承于主轴26。前侧外筒部182配置于:比内筒部183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后侧外筒部181配置于:比内筒部183和前侧外筒部182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182靠向后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外筒部181具有:前侧小径部181A、大径部181B以及后侧小径部181C。大径部181B配置于:比前侧小径部181A靠向后方的位置。后侧小径部181C配置于:比大径部181B靠向后方的位置。大径部181B的外径大于前侧小径部181A的外径和后侧小径部181C的外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17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分别配置于:后侧外筒部181的周围。第2锤轴承130B配置于:第1锤轴承130A的后方。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分别为滚珠轴承。
第1锤轴承130A对锤175的前部进行支承。第2锤轴承130B对锤175的后部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锤击轴承130A和第2锤击轴承130B分别对后侧外筒部181进行支承。第1锤击轴承130A对后侧外筒部181的前部进行支承。第2锤击轴承130B对后侧外筒部181的后部进行支承。
第1锤击轴承130A配置于:前侧小径部181A的周围。第1锤轴承130A的内圈与前侧小径部181A的外周面接触。第1锤轴承130A的外圈与大筒部153的内周面接触。锤175具有:与第1锤轴承130A的前端部相对置的支承面197。支承面197朝向后方。第1锤轴承130A的前端部与锤175的支承面197接触。支承面197配置于:比后表面196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支承面197配置于:比后表面196靠向后方的位置。第1锤轴承130A的后端部与大径部181B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第2锤击轴承130B配置于:后侧小径部181C的周围。第2锤轴承130B的内圈与后侧小径部181C的外周面接触。第2锤轴承130B的外圈与大筒部153的内周面接触。第2锤轴承130B的前端部与大径部181B的后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小径部181C设置有多个凹口181D。凹口181D形成为:从后侧小径部181C的后端部朝向前方凹陷。通过多个凹口181D,后侧小径部181C能够在径向上进行弹性变形。通过后侧小径部181C的弹性变形,第2锤轴承130B和后侧小径部181C被固定。即,后侧小径部181C产生出将第2锤轴承130B朝向径向外侧按压的弹力。第2锤击轴承130B以从径向外侧来紧固后侧小径部181C的方式配置于后侧小径部181C的周围。由此,第2锤击轴承130B和后侧小径部181C被固定。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锤175也可以被支承于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第2锤击轴承130B也可以配置于:比第1锤击轴承130A靠向后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锤175在相对于主轴26而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175也可以具有:内筒部183,其被支承于主轴26;前侧外筒部182,其配置于比内筒部183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181,其配置于比内筒部183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182靠向后方的位置。后侧外筒部181的外径也可以大于前侧外筒部182的外径。第1锤击轴承130A和第2锤击轴承130B也可以分别对后侧外筒部181进行支承。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锤175在相对于主轴26而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锤击轴承130A也可以对后侧外筒部181的前部进行支承。第2锤击轴承130B也可以对后侧外筒部181的后部进行支承。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锤175在相对于主轴26而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外筒部181也可以具有:前侧小径部181A、配置于比前侧小径部181A靠向后方的位置的大径部181B、以及配置于比大径部181B靠向后方的位置的后侧小径部181C。大径部181B的外径也可以大于:前侧小径部181A的外径及后侧小径部181C的外径。第1锤击轴承130A也可以配置于前侧小径部181A的周围。第2锤击轴承130B也可以配置于后侧小径部181C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锤壳体123在径向上呈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175也可以具有:与第1锤轴承130A的前端部相对置的支承面197。第1锤轴承130A的前端部也可以与锤175的支承面197接触。
在上述的构成中,第1锤轴承130A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锤轴承130A的后端部也可以与大径部181B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上述的构成中,第1锤轴承130A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锤轴承130B的前端部也可以与大径部181B的后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上述的构成中,第2锤轴承130B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后侧小径部181C设置有多个凹口181D。也可以通过多个凹口181D,后侧小径部181C在径向上进行弹性变形。也可以通过后侧小径部181C的弹性变形,第2锤轴承130B和后侧小径部181C被固定。
在上述的构成中,第2锤轴承130B的内圈被定位于锤175。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组件4B可以具备收纳锤175的锤壳体123。锤壳体123也可以具有:分别在径向和周向上与螺孔94重叠的贯通孔116。螺钉93也可以经由贯通孔116而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作业者能够使螺钉紧固工具经由贯通孔116而与配置于螺孔94的螺钉93顺畅地接触,能够使螺钉93顺畅地进行旋转。作业者能够根据作业内容而适当调整弹性构件78的弹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组件4B也可以具备:被保持于锤壳体123并将锤17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也可以配置于后侧外筒部181的周围。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螺孔94的前端部未被第1锤轴承130A和第2锤轴承130B覆盖,因此,作业者能够使螺纹紧固工具经由贯通孔116而与配置于螺孔94的螺钉93顺畅地接触,从而能够使螺钉93顺畅地进行旋转。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冲击工具>
图37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3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横向剖视图。图4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38的X-X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4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38的W-W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4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38的T-T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4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38的S-S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4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将图43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45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C的一部分的图。
冲击工具1C包括:具有马达收纳部217的外壳202、和输出组件4C。
输出组件4C具有:锤壳体223、轴承箱224以及罩119。在由锤壳体223和轴承箱224规定出的输出组件4C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锤75和主轴26。锤壳体223借助锤轴承30而对锤75进行保持。锤75经由锤轴承30而与锤壳体223连接。轴承箱224借助主轴轴承27而对主轴26进行保持。主轴26经由主轴轴承27而与轴承箱224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壳体223借助螺纹部而与轴承箱224结合。锤壳体223能够相对于轴承箱224而进行旋转。在锤壳体223的内周面的后部形成有螺纹槽120。在轴承箱224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牙121。螺纹槽120与螺纹牙121结合。通过锤壳体223相对于轴承箱224而进行旋转,锤壳体223相对于轴承箱224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罩119以覆盖锤壳体223的方式配置。作业者能够在抓住罩119的状态下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作业者借助罩119而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由此能够使锤壳体223相对于轴承箱224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如图41所示,输出组件4C具有:抑制马达收纳部217与轴承箱224的相对旋转的第1止转机构22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止转机构228包括:凸部222,其从轴承箱224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凹部225,其设置于马达收纳部217的内周面。通过将凸部222配置于凹部225,能够抑制马达收纳部217与轴承箱224的相对旋转。
如图42所示,输出组件4C具有:抑制罩119与锤壳体223的相对旋转的第2止转机构22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止转机构229包括:凸部124,其从锤壳体223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凹部125,其设置于罩119的内周面。通过将凸部124配置于凹部125,能够抑制罩119与锤壳体223的相对旋转。
通过第2止转机构229,能够抑制罩119与锤壳体223的相对旋转,由此作业者能够借助罩119而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通过利用第1止转机构228来抑制马达收纳部217与轴承箱224的相对旋转,作业者能够使锤壳体223相对于轴承箱224而进行旋转。
如图43和图44所示,输出组件4C具有:在周向上对罩119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231。定位机构231包括:设置于罩119的下部的多个凹部126、以及被支承于外壳202的至少一部分的板簧122。板簧122以相对于外壳202沿着周向不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外壳202。
板簧122具有凸部127。凸部127配置于凹部126。通过凸部127配置于凹部126,使得罩119在周向上被定位。
如图37和图45所示,在罩119的外周面设置有位置标记117。位置标记117在罩119的外周面设置有1个。位置标记117表示旋转方向上的罩119的位置。在马达收纳部217的外周面设置有指标标记118。指标标记118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周向上,多个凹部126的间隔与指标标记118的间隔相一致。指标标记118表示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
当作业者借助罩119而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且使锤壳体223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经由锤轴承30而与锤壳体223连接的锤75就会与锤壳体223一起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弹性构件78的前端部与锤75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弹性构件78的后端部与凸轮环76接触。凸轮环76与主轴26的凸缘部65连接,主轴26经由主轴轴承27而与轴承箱224连接。因此,当锤75通过锤壳体223的旋转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时,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会发生变化。通过以使得锤75向后方进行移动的方式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在前后方向上凸轮环76与锤75的距离会变短,因,此弹性构件78被压缩。通过以使得锤75向前方进行移动的方式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在前后方向上凸轮环76与锤75的距离会变长,因此,弹性构件78被伸长。
通过将凸部127配置于凹部126,在周向上对罩119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抑制罩119的不必要的旋转。另外,通过板簧122,在罩119的旋转中给作业者带来咔哒(click)声感。作业者使罩119进行旋转,以使得多个指标标记118中的任意的指标标记118与位置标记117相一致。由于多个凹部126的间隔与指标标记118的间隔相一致,因此,以使得任意的指标标记118与位置标记117相一致地使罩119进行旋转时,凸部127被配置于任意的凹部126,弹性构件78的压缩量被调整。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C也可以具备:对主轴26进行保持的轴承箱224、和对锤75进行保持的锤壳体223。锤壳体223也可以借助包括螺纹槽120和螺纹牙121在内的螺纹部而与轴承箱224结合。也可以通过锤壳体223相对于轴承箱224而进行旋转、且沿着轴向进行移动,来调整弹性构件78的弹力。
在上述的构成中,作业者通过用手抓住锤壳体223并使其旋转,能够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作业者不使用螺钉紧固工具,就能够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C也可以具备:马达收纳部217,其收纳马达6;以及第1止转机构228,其抑制马达收纳部217与轴承箱224的相对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锤壳体223进行旋转的情况下,通过第1止转机构228,来抑制轴承箱224的旋转,因此,作业者能够使锤壳体223相对于轴承箱224顺畅地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C也可以具备:罩119,其覆盖锤壳体223;以及第2止转机构229,其抑制罩119与锤壳体223的相对旋转。也可以借助罩119而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通过第2止转机构229来抑制罩119与锤壳体223的相对旋转,因此,作业者能够通过用手抓住罩119并使其旋转,来使锤壳体223进行旋转。通过锤壳体223的旋转,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作业者不直接接触锤壳体223,就能够对弹性构件78的弹力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C也可以具备:在周向上对罩119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231。
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抑制:锤壳体223和罩119不必要地旋转。
[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输出组件>
图46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D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D的纵向剖视图。图4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D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47的L-L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图4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组件4D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47的M-M线剖视箭头方向视图。
输出组件4D具有锤壳体23和轴承箱24。在由锤壳体23和轴承箱24规定出的输出组件4D的内部空间,配置有锤375和弹性件378。另外,在图46中,省略锤壳体23的图示,用假想线表示锤375。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弹性构件378配置于:由主轴轴部64、锤375以及凸轮环76规定出的封闭空间内。弹性构件378的弹簧常数为100[N/mm]以上。弹性构件378的弹簧常数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378的弹簧常数为10000[N/mm]以下。
锤375具有:后侧外筒部381、前侧外筒部382以及内筒部383。后侧外筒部381、前侧外筒部382以及内筒部383分别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后侧外筒部381、前侧外筒部382以及内筒部383为一体。
前侧外筒部382配置于:比后侧外筒部381靠向前方的位置。后侧外筒部381的前端部与前侧外筒部382的后端部连接。后侧外筒部381的外径大于前侧外筒部382的外径。后侧外筒部381的内径大于前侧外筒部382的内径。
内筒部383配置于:比后侧外筒部381和前侧外筒部382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内筒部383的前端部与前侧外筒部382的后端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378包括:配置于主轴26的旋转轴线AX的周围的多个螺旋弹簧391。螺旋弹簧391的前端部、与后侧外筒部381的内周面的前端部和内筒部383的外周面的前端部之间的支承面390接触。支承面390配置于:比凸缘部65和凸轮环76靠向前方的位置。螺旋弹簧391的后端部与凸轮环76的前表面接触。
在螺旋弹簧391的内侧配置有支承销128。支承销128被固定于锤375。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销128被压入到设置于支承面390的凹部385。通过在螺旋弹簧391的内侧配置支承销128,分别在径向和周向上对螺旋弹簧391进行定位。
工具保持轴31将可动砧座333支承为能够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砧座333具有:圆筒部333A、和配置于圆筒部333A的内侧的销部333B。销部333B的前端部从圆筒部333A的前端面朝向前方突出。销部333B的后端部从圆筒部333A的后端面朝向前方突出。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378也可以包括:配置于主轴26的旋转轴的周围的多个螺旋弹簧391。
在上述的构成中,弹性构件378能够产生较高的弹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391的前端部也可以与锤375的支承面390接触。
在上述的构成中,螺旋弹簧391的前端部与锤375稳定地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组件4D也可以具备:配置于螺旋弹簧391的内侧的支承销128。支承销128也可以被固定于锤375。
在上述的构成中,分别在径向和周向上对螺旋弹簧391进行定位。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为冲击改锥。冲击工具也可以是冲击扳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的电源可以不是蓄电池组20,也可以是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本公开的其他的方案包括以下。
1.一种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马达;
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所述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
锤,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所述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
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所述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所述锤的支承面之间;以及
弹力调整机构,其在所述马达启动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进行调整。
2.根据所述方案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力调整机构对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所述弹性构件的压缩量进行调整。
3.根据所述方案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的后端部被支承于所述凸缘部,
所述弹力调整机构通过移动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的位置,来对所述压缩量进行调整。
4.根据所述方案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力调整机构具有:配置于在所述锤上形成的螺孔中且连接于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的螺钉,
通过所述螺钉的旋转,来对所述压缩量进行调整。
5.根据所述方案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垫圈,
所述螺钉的后端部与所述垫圈的前表面接触,
所述螺钉隔着所述垫圈而与所述弹性构件连接。
6.根据所述方案4或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螺孔在所述锤的旋转轴线的周围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螺钉在多个所述螺孔中的每个螺孔中各配置1个。
7.根据所述方案4~6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锤具有:内筒部,其配置于所述主轴轴部的周围;前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内筒部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前侧外筒部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靠向后方的位置,
所述螺孔形成为:将所述后侧外筒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支承面贯通。
8.根据所述方案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锤壳体,其收纳所述锤;以及
锤轴承,其被保持于所述锤壳体,将所述锤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锤轴承配置于前侧外筒部的周围。
9.根据所述方案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收纳所述锤的锤壳体,
所述锤壳体具有:在径向和周向上分别与所述螺孔重叠的贯通孔,
所述螺钉借助所述贯通孔而进行旋转。
10.根据所述方案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被保持于所述锤壳体且将所述锤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锤轴承,所述锤轴承配置于所述后侧外筒部的周围。
11.根据所述方案1或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轴承箱,其对所述主轴进行保持;以及
锤壳体,其对所述锤进行保持,
所述锤壳体借助螺纹部而与所述轴承箱结合,
所述锤壳体相对于所述轴承箱而进行旋转且在轴向上移动,由此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进行调整。
12.根据所述方案1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马达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第1止转机构,其抑制所述马达收纳部与所述轴承箱之间的相对旋转。
13.根据所述方案11或1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罩,其覆盖所述锤壳体;以及
第2止转机构,其抑制所述罩与所述锤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
所述锤壳体借助所述罩而进行旋转。
14.根据所述方案1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在周向上对所述罩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
15.根据所述方案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碟形弹簧。
16.根据所述方案1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垫圈,
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隔着所述垫圈而与所述锤连接。
17.根据所述方案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工具保持轴的可动砧座,
所述锤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所述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18.根据所述方案1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可动砧座以变化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所述可动砧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所述可动砧座配置于比所述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
所述锤在所述第1状态下对所述可动砧座进行击打,在第2状态下在所述主轴轴部的周围进行旋转。
19.根据所述方案17或1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凸轮环,该凸轮环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而与所述凸缘部连结,并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锤连结,
所述凸轮环配置为:与所述凸缘部的前表面相对置,
所述弹性构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轮环的前表面与所述锤的支承面之间。
20.根据所述方案1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凸轮环连结于所述锤的后部,
所述弹性构件配置于:由所述主轴轴部、所述锤以及所述凸轮环规定出的封闭空间。
Claims (20)
1.一种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马达;
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所述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
锤,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所述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以及
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所述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所述锤的支承面之间,
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碟形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碟形弹簧沿着轴向配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一部分的所述碟形弹簧配置于所述主轴轴部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锤具有:内筒部,其配置于所述主轴轴部的周围;前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内筒部靠向径向外侧且是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侧外筒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内筒部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是配置于比前侧外筒部靠向后方的位置,
一部分的所述碟形弹簧配置于所述内筒部的周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锤具有:形成为从所述锤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是由所述后侧外筒部的内周面、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以及所述支承面规定出的,
所述弹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且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垫圈,
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部隔着所述垫圈而与所述锤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为100[N/mm]以上。
8.一种冲击工具,其中,该冲击工具具备:
马达;
主轴,其具有主轴轴部、和设置于所述主轴轴部的后部的凸缘部,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工具保持轴,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主轴靠向前方的位置;
锤,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轴部,沿着旋转方向而对所述工具保持轴进行击打;以及
弹性构件,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前表面、与配置于比所述凸缘部靠向前方的位置的所述锤的支承面之间,
所述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为100[N/m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为10000[N/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主轴的旋转轴线的周围的多个螺旋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螺旋弹簧的前端部与所述锤的支承面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配置于所述螺旋弹簧的内侧的支承销,
所述支承销被固定于所述锤。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工具保持轴的可动砧座,
所述锤在轴向上不发生位移地沿着旋转方向而对所述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可动砧座以变化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且该第1状态为:所述可动砧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该第2状态为:所述可动砧座配置于比所述工具保持轴的外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
所述锤在所述第1状态下对所述可动砧座进行击打,在第2状态下在所述主轴轴部的周围进行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具备凸轮环,该凸轮环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借助滚珠而与所述凸缘部连结,并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且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锤连结,
所述凸轮环配置为:与所述凸缘部的前表面相对置,
所述弹性构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轮环的前表面与所述锤的支承面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凸轮环连结于所述锤的后部,
所述弹性构件配置于:由所述主轴轴部、所述锤以及所述凸轮环规定出的封闭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滚珠配置于: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主轴槽、与设置于所述凸轮环的凸轮槽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主轴槽和所述凸轮槽分别为圆弧状,
所述主轴槽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
所述凸轮槽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周向一侧而向后方倾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产生出:使所述凸轮环向后方移动的弹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中,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凸轮环的相对旋转中,所述滚珠朝向所述主轴槽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进行移动,由此所述凸轮环向前方进行移动,
所述凸轮环通过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进行旋转,
所述锤通过所述凸轮环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沿着旋转方向而对所述可动砧座进行击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78187 | 2022-05-11 | ||
JP2022078188A JP2023167198A (ja) | 2022-05-11 | 2022-05-11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JP2022-078188 | 2022-05-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47711A true CN117047711A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866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14842.0A Pending CN117047711A (zh) | 2022-05-11 | 2023-04-18 | 冲击工具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3167198A (zh) |
CN (1) | CN117047711A (zh) |
-
2022
- 2022-05-11 JP JP2022078188A patent/JP2023167198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4-18 CN CN202310414842.0A patent/CN11704771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67198A (ja) | 2023-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73376B2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CN117047710A (zh) | 冲击工具 | |
JP2022101156A (ja) | 電動工具 | |
CN115703223A (zh) | 冲击工具 | |
US20220305625A1 (en) | Impact tool | |
CN117226776A (zh) | 冲击工具 | |
US12115636B2 (en) | Power tool | |
CN117047711A (zh) | 冲击工具 | |
US20230191565A1 (en) | Impact tool | |
CN117047712A (zh) | 冲击工具 | |
US12134170B2 (en) | Impact tool | |
US20230364752A1 (en) | Impact tool | |
JP2023167197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JP2023167116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US20230364751A1 (en) | Impact tool | |
JP2024003412A (ja) | 電動作業機 | |
CN117226775A (zh) | 冲击工具 | |
US20230191566A1 (en) | Impact tool | |
JP2023090313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JP2023168850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JP2023090350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CN116262340A (zh) | 冲击工具 | |
JP2024029608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CN117182829A (zh) | 冲击工具 | |
CN117584069A (zh) | 螺丝起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