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5297A -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5297A
CN117045297A CN202310696267.8A CN202310696267A CN117045297A CN 117045297 A CN117045297 A CN 117045297A CN 202310696267 A CN202310696267 A CN 202310696267A CN 117045297 A CN117045297 A CN 1170452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arc
assembly
rotating body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962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106962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452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45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52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91Sewing machines for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82Needle or suture guid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包括:壳体组件、弧形缝合针、旋转体、驱动组件、控制件、卡接件以及限位件。控制件与驱动组件配合控制旋转体转动,旋转体带动卡接件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弧形缝合针相对于壳体组件旋转一周,从而对人体组织完成一次穿针引线;上述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旋转体、驱动组件、控制件、卡接件以及限位件之间的配合,带动弧形缝合针相对壳体组件反复多次的360°旋转,以实现对人体组织的缝合,提高了操作效率。另外,控制件的运动方向至少部分与旋转体及弧形缝合针的旋转方向垂直,便于观察弧形缝合针缝合的状态及适应于软式或者硬式内窥镜下的缝合操作。

Description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内窥镜微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窥镜微创手术被运用治疗越来越多的疾病。内窥镜微创手术经过人体自然腔道或者从人体体表形成小的入路进入人体以实施手术,该种手术的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在微创手术过程中,缝合是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一种好的缝合器械需要满足高效及安全的特点。目前,在外科腔镜下的微创手术,一种“C”型缝合器值得被关注。该缝合器是通过驱动“C”型弧形针进行穿针引线以实现缝合。该缝合器在弧形针旋转所需的空间内实施缝合,由于缝合器所需的操作空间小,因此,不受操作空间大小的限制;弧形针在操作者可视范围内做圆周旋转进行缝合,该过程是很安全的。目前,这种在外科腔镜下的“C”型缝合器一般是通过连杆及双轮等传动结构来实现缝合的,由于该种缝合器的技术被保护,导致缝合器的价格高昂,普及与推广受限,难以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突破现有技术壁垒,让更多需要的患者用到该类型器械是值得去探索的。另外,区别于外科腔镜,软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缝合创面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金属内镜夹。这种方法缝合创面的强度及可靠性不及外科线缝合,其应用受到创面尺寸及全层缝合的限制。如上所述的“C”型缝合器存在很大的操作优势,因此,开发在软式内窥镜下的“C”型缝合器也是值得去做的。目前,在软式内窥镜下的“C”型缝合器是很少的。对于这些已有的现有技术,仍然处于很早期开发阶段,缝合效果的可靠性尚不确定,且结构复杂,涉及的零部件太多,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缝合槽及沿所述缝合槽的周向设置的弧形缝合孔,所述缝合槽被配为容纳人体组织;弧形缝合针,所述弧形缝合针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弧形缝合孔内;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并与所述旋转体连接;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与至少部分所述控制件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所述控制件被配置为与所述驱动组件配合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旋转体连接,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以及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其中,所述旋转体带动所述卡接件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时,所述卡接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所述限位件相对于所述弧形缝合针滑动;所述旋转体带动所述卡接件沿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弧形缝合针分离,所述限位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啮合齿,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啮合齿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及第一转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轮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转轮同轴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啮合齿相配合;所述第一转轮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控制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控制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并盘绕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个与所述啮合齿相配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控制件的一端固定在一所述第二齿轮的环形凹槽内,所述控制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所述第二齿轮的环形凹槽内,并盘绕在该环形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轮,所述控制件经过所述滑轮转向后与所述旋转体连接。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旋转体为锥形齿轮。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旋转体为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上设置有第三环形槽和第四环形槽;所述滑轮数量为两个;其中,所述控制件的一端经过一个所述滑轮转向后固定在所述第三环形槽内,所述控制件的另一端经过另一个所述滑轮转向后固定在所述第四环形槽内,并盘绕在所述第四环形槽内。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盘绕在所述旋转体上,在所述旋转体的轴向上,所述弧形滑槽从所述旋转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旋转体的另一端;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控制件连接,并可滑动的安装在所述弧形滑槽内。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内,沿所述固定壳的长度方向,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滑孔,所述滑块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壳内,并能够在所述固定壳内滑动,所述滑块的另一部分穿过所述滑孔插入所述弧形滑槽内;以及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固定壳内,并支撑在所述滑块与所述固定壳之间。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安装壳;以及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固定在所述安装壳内,所述旋转体套设在所述固定管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管转动。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固定管包括固定段及安装段,所述安装段的直径小于所述固定段的直径,所述旋转体固定在所述安装段。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固定管包括管体及转接轴,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转接轴上,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管体上的投影至多覆盖所述管体的部分通孔。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缝合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绕其设置的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缝合孔连通。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弧形缝合针同轴心。
如上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中,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的旋转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操作人员通过控制件和驱动组件的配合控制旋转体转动,旋转体带动卡接件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相对于壳体组件转动;控制卡接件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卡接件与弧形缝合针相干涉,限位件相对于弧形缝合针滑动,使卡接件带动弧形缝合针相对于壳体组件旋转180°,以使弧形缝合针穿过人体组织;当卡接件运动终点位置后,控制卡接件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件与弧形缝合针相干涉,卡接件与弧形缝合针分离,以使卡接件回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操作,使弧形缝合针相对于壳体组件旋转一周,以使弧形缝合针穿过人体组织,依次类推,使弧形缝合针相对于壳体组件多次旋转一周,以完成对人体组织的缝合;上述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旋转体、驱动组件、控制件、卡接件以及限位件之间的配合,带动弧形缝合针相对壳体组件反复多次的360°旋转,以实现对人体组织的缝合,提高了手术操作效率;另外,控制件的运动方向至少部分与旋转体及弧形缝合针的旋转方向垂直,便于观察弧形缝合针缝合的状态及适应于软式或者硬式内窥镜下的缝合操作。另外,旋转体本身及其和主要结构之间有着独有的空间位置与配合关系,比如,旋转体与弧形缝合针的旋转轴线与控制件推或拉的方向至少部分平行。基于以上特点,该技术方案不但可以使用在外科腔镜下,也可以装在软式内窥镜上使用,有更广的应用场景。另外,该技术方案结构设计简单,结构紧凑,不涉及复杂的微小精密零件,降低了制作工艺。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缝合装置,包括缝线、内窥镜及上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所述缝线与所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弧形缝合针连接,所述内窥镜与所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固定管套设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该技术方案具备现有“C”型缝合器的实施的效果特点,同时,也具备独有的优点。该技术方案主要由旋转体、驱动组件、控制件、卡接件以及限位件之间的配合来实施。不同于外科腔镜“C”型缝合器的现有技术,旋转体本身及其和主要结构之间有着独有的空间位置与配合关系,比如,旋转体与弧形缝合针的旋转轴线与控制件推或拉的方向至少部分平行。基于以上特点,该技术方案不但可以使用在外科腔镜下,也可以装在软式内窥镜上使用,有更广的应用场景。另外,该技术方案结构设计简单,结构紧凑,不涉及复杂的微小精密零件,降低了制作工艺。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申请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结构及其基本原理简图;
图2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a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缝合人体组织时处于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卡接件处于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缝合人体组织时处于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卡接件处于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视图;
图9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缝合人体组织时卡接件处于第三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缝合人体组织时卡接件处于第四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缝合人体组织时卡接件处于第五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所示卡接件和旋转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所示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第二种实施例(锥形齿传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第三种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6中所示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所示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组件;11、安装壳;111、本体;112、顶盖;12、固定管;121、固定段;122、安装段;123、管体;124、转接轴;13、弧形缝合孔;14、切口;15、避让缺口;16、缝合槽;17、避让槽;
20、弧形缝合针;21、连接孔;22、卡接片;23、卡槽;
30、旋转体;31、啮合齿;32、第二转轮;33、弧形滑槽;
40、驱动组件;41、第一齿轮;42、第一转轮;421、第一环形槽;422、第二环形槽;43、第二齿轮;431、环形凹槽;44、滑轮;45、滑块;46、固定壳;47、弹簧;
50、控制件;
60、卡接件;61、连接壳;62、限位杆;63、支撑簧;
70、限位件;71、第一片;72、第二片;
80、固定环;
100、内窥镜下驱针组件;
200、缝线;
300、内窥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申请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下述讨论提供了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虽然每个实施例代表了申请的单一组合,但是本申请不同实施例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申请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A、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B和D的组合,那么本申请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主要结构包括:壳体组件10、弧形缝合针20、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及卡接件60。该简图所示为该技术方案实施的基本原理方法。该技术方案可用于外科腔镜硬镜下的“C”型缝合器械,此时,该内窥镜驱针组件与带有操作手柄的硬的短套管连接,成为能独立实施的器械;同时,该内窥镜驱针组件也可安装在长的柔性软式内窥镜上进行缝合操作。
如图1、图2至图4b、图16至图20、图20至图24、图23至图25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弧形缝合针20、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
壳体组件10包括缝合槽16及沿缝合槽16的周向设置的弧形缝合孔13,缝合槽16被配为容纳人体组织。在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安装壳11以及固定管12。
安装壳11具有容纳腔,安装壳1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及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侧围板,顶板上设置有供内窥镜300穿过的安装孔,底板上设置有缝合槽16,沿缝合槽16的周向设置有弧形缝合孔13,侧围板上设置有与缝合槽16连通的避让缺口15,缝合槽16被配为容纳人体组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壳可为分体式结构,安装壳11包括本体111及顶盖112。
固定管12固定在安装壳11内,旋转体30套设在固定管12上,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管12转动。固定管12能够套设在内窥镜300的前端。
弧形缝合针20可转动地设置在弧形缝合孔13内。
旋转体30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组件10内。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旋转体30通过固定环80固定在固定管12上。
驱动组件40设置在壳体组件10内,并与旋转体30连接。
控制件50与驱动组件40连接,旋转体30的旋转轴线与至少部分控制件50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控制件50被配置为与驱动组件40配合驱动旋转体30转动。控制件50可以为柔性的,也可以为刚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控制件50。
卡接件60与旋转体30连接,并能够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
限位件70设置在壳体组件10内,并能够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
其中,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时,卡接件60能够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限位件70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时,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分离,限位件70能够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本申请提供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操作人员通过控制件50和驱动组件40的配合控制旋转体30转动,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控制卡接件6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限位件70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使卡接件60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18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当卡接件60运动终点位置后,控制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件7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分离,以使卡接件60回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操作,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一周,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依次类推,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多次旋转一周,以完成对人体组织的缝合;上述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结构紧凑,没有较多的微型精密件,降低加工难度;通过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之间的配合,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壳体组件10反复旋转360°,实现对人体组织的缝合,该操作简单,不受狭小操作空间的限制,在缝合针旋转过程中也不会损伤周边人体组织与脏器,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另外,由于旋转体30与弧形缝合针20的旋转轴线至少部分与长的柔性软式内窥镜远端纵轴基本平行,这使得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不会完全遮挡内窥镜前端的工作通道出口及光源,便于操作者将其他内镜配件从工作通道伸出及执行手术操作,同时能够实时观察弧形缝合针20和人体组织缝合的状态。
如图4a、图4b、图18、图22和图2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缝合槽16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绕其设置的切口14,切口14与缝合孔连通。
弧形缝合针20在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的作用下旋转一周后,随着弧形缝合针20转动,与弧形缝合针20连接的缝线200也穿过人体组织,在此过程中,缝线200从切口14处滑出弧形缝合孔13,这避免了缝线200缠绕在壳体组件10上的情况发生。
如图3、图14、图21和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体30与弧形缝合针20同轴心。
上述结构使得旋转体30与弧形缝合针20的旋转角度相同,通过控制旋转体30的旋转角度就可控制弧形缝合针20的旋转角度,从而旋转体30的旋转能精准地传导至弧形缝合针20,使得弧形缝合针20沿着标准的圆周旋转,提高了缝合的精准性与可靠性。
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体30的旋转轴线与弧形缝合针20的旋转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上述结构使得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旋转体30倾斜一定的角度,以使缝合槽16与内窥镜的视场及工作孔道匹配,在缝合人体组织的过程中,便于弧形缝合针20从弧形缝合孔13穿出并且精准穿过人体组织,同时操作者通过内窥镜视野区实时观察弧形缝合针和人体组织缝合的状态。在该实施例中,旋转体30与弧形缝合针20在与旋转体30平行的平面上投影同轴心;旋转体30与弧形缝合针20的旋转角度相同,以精准驱动缝合针旋转。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卡接件60包括:连接壳61、限位杆62以及支撑簧63。
连接壳61固定在旋转体30上。
限位杆62的一端插入连接壳61内,限位杆62的另一端凸出连接壳61,并能够与弧形缝合针20上的卡接结构相干涉。
支撑簧63支撑在限位杆62与连接壳61之间。具体地,限位杆62上延其周向设置有支撑台,支撑簧63套设限位杆62上,并支撑在支撑台与连接壳61之间。
控制卡接件6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在支撑簧63的作用下,限位杆62的另一端凸出连接壳61,并与卡接结构的卡接面相干涉,使卡接件60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移动一段距离;控制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杆62沿着卡接结构的导向面压缩支撑簧63,使卡接件60与卡接结构分离,从而使卡接件60回到初始位置。卡接件60的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容易,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如图4a、图18、图22和图2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70为弹片,弹片包括相连接第一片71及第二片72,第一片71与壳体组件10连接,第二片72抵压在弧形缝合针20上。另外,如图6、图8至图11所示,壳体组件10上还设置有避让槽17,避让槽17为弹片的形变提供空间。
控制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弹片抵压在限位结构的限位面上,防止了弧形缝合针20回退。控制卡接件6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弹片沿着限位结构的斜面运动,以使弹片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片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
在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侧围板与底板连接的一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斜面。
在内窥镜下驱针组件进入狭小的空间时,第一斜面起到了导向作用,以使内窥镜下驱针组件更顺畅地进入狭小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与便利性。
在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顶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斜面,以使顶板呈圆台形。
上述结构使得安装壳的顶端圆钝化,避免了安装壳划伤人体组织,即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几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4b所示,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弧形缝合针20、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具体地,控制件50为拉索。
壳体组件10包括:安装壳11以及固定管12。
固定管12固定在安装壳11内,旋转体30套设在固定管12上,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管12转动。
固定管12包括管体123及转接轴124,旋转体30可转动安装在转接轴124上,旋转体30在管体123上的投影至多覆盖管体123的部分通孔。具体地,转接轴124位于管体123远离缝合槽16的一侧。上述结构避免了套设在转接轴124上的旋转体30完全遮挡全部通孔的情况,以使内窥镜300从通孔观察到弧形缝合针20和人体组织缝合的状态、以及便于内镜手术配件从内窥镜300工作孔道伸出来;另外,旋转体30固定在转接轴124上,而不是套设在内窥镜300头端外围,使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整体外径可以更小,从而减少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所需的操作空间,操作更便捷。
旋转体30上设置有啮合齿31,驱动组件40与啮合齿31相配合。
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齿轮41及第一转轮42,第一齿轮41与第一转轮42固定连接,并与第一转轮42同轴线,第一齿轮41与啮合齿31相配合。
如图13所示,第一转轮42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421和第二环形槽422,控制件5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环形槽421内,控制件50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环形槽422内,并盘绕在第二环形槽422内。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旋转体30为锥形齿轮,即旋转体30与第一齿轮41之间为锥齿轮配合传动。
上述结构采用齿轮的传动方式,该种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从而保证了对卡接件60的有效驱动,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如图5至图11所示,上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操作人员沿正向拽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的另一端盘绕在第二环形槽422的部分回绕,控制件50的一端盘绕在第一环形槽421上,以使第一转轮4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41转动,第一齿轮41带动旋转体30转动,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限位件70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使卡接件60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18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当卡接件60运动终点位置后,沿反向拽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的一端盘绕在第一环形槽421的部分回绕,控制件50的另一端盘绕在第二环形槽422上,以使第一转轮4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41转动,第一齿轮41带动旋转体30转动,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件7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分离,以使卡接件60回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操作,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一周36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依次类推,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反复多次旋转360°,以完成对人体组织的缝合。
实施例二
如图16至图19所示,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弧形缝合针20、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具体地,控制件50为拉索。
壳体组件10包括:安装壳11以及固定管12。
固定管12固定在安装壳11内,旋转体30套设在固定管12上,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管12转动。由于固定管12的前端无遮挡,旋转体30位于视场的外侧,使内窥镜300的视场更大,以使内窥镜300从固定管12的通孔可以更有效地观察到弧形缝合针20和人体组织缝合的状态、以及内镜手术配件从内窥镜300工作孔道伸出来后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旋转体30上设置有啮合齿31,驱动组件40与啮合齿31相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包括两个与啮合齿31相配合的第二齿轮43,如图19所示,第二齿轮43上设置有环形凹槽431。具体地,两个第二齿轮43对称地设置在固定管12的两侧。
控制件50的一端固定在一第二齿轮43的环形凹槽431内,控制件50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第二齿轮43的环形凹槽431内,并盘绕在该环形凹槽431内。
上述结构采用齿轮的传动方式,该种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从而保证了对卡接件60的有效驱动,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上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操作人员沿正向拽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的另一端盘绕在另一第二齿轮43的环形凹槽431内的部分回绕,以使该第二齿轮43转动,另一第二齿轮43带动旋转体30转动,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限位件70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使卡接件60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18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在此过程中,旋转体30带动一第二齿轮43转动,控制件50的一端盘绕在一第二齿轮43的环形凹槽431内;当卡接件60运动终点位置后,沿反向拽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的一端盘绕在一第二齿轮43的环形凹槽431内的部分回绕,以使该第二齿轮43转动,一第二齿轮43带动旋转体30转动,旋转体30带动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件7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分离,以使卡接件60回到初始位置,在此过程中,旋转体30带动另一第二齿轮43转动,控制件50的另一端盘绕在另一第二齿轮43的环形凹槽431内;重复上述操作,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一周36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依次类推,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反复多次旋转360°,以完成对人体组织的缝合。
实施例三
如图20至图22所示,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弧形缝合针20、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具体地,控制件50为拉索。
壳体组件10包括:安装壳11以及固定管12。
固定管12固定在安装壳11内,旋转体30套设在固定管12上,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管12转动。
固定管12包括固定段121及安装段122,安装段122的直径小于固定段121的直径,旋转体30固定在安装段122。使内窥镜300从安装段122的通孔能够观察到弧形缝合针20和人体组织缝合的状态;另外,旋转体30固定在安装段122上,降低了旋转体30占用的空间,以使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体积更小。
驱动组件40包括滑轮44,控制件50经过滑轮44转向后与旋转体30连接。具体地,滑轮44数量为两个。
旋转体30为第二转轮32,第二转轮32上设置有第三环形槽和第四环形槽。
其中,控制件50的一端经过一个滑轮44转向后固定在第三环形槽内,控制件50的另一端经过另一个滑轮44转向后固定在第四环形槽内,并盘绕在第四环形槽内。
上述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结构简单,从而保证了对卡接件60的有效驱动,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上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操作人员沿正向拽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的另一端盘绕在第四环形槽的部分回绕,控制件50的一端盘绕在第三环形槽上,以使第二转轮32转动,从而带动卡接件6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限位件70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使卡接件60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18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当卡接件60运动终点位置后,沿反向拽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的一端盘绕在第三环形槽的部分回绕,控制件50的另一端盘绕在第四环形槽上,以使第二转轮32转动,从而带动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件7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分离,以使卡接件60回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操作,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一周36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依次类推,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反复多次旋转360°,以完成对人体组织的缝合。
实施例四
如图23至图25所示,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弧形缝合针20、旋转体30、驱动组件40、控制件50、卡接件60以及限位件70。具体地,控制件50为有一定硬度推拉件或者柔性拉索。
壳体组件10包括:安装壳11以及固定管12。
固定管12固定在安装壳11内,旋转体30套设在固定管12上,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管12转动。由于固定管12的前端无遮挡,旋转体30位于视场的外侧,使内窥镜300的视场更大,以使内窥镜300从固定管12的通孔可以更有效地观察到弧形缝合针20和人体组织缝合的状态及内镜手术配件从内窥镜300工作孔道伸出来后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旋转体30上设置有弧形滑槽33,弧形滑槽33盘绕在旋转体30上,在旋转体30的轴向上,弧形滑槽33从旋转体30的一端延伸至旋转体30的另一端。
驱动组件40包括:固定壳46、滑块45以及弹簧47。
固定壳46固定在壳体组件10内,沿固定壳46的长度方向,固定壳46上设置有滑孔。
滑块45与控制件50连接,并可滑动的安装在弧形滑槽33内。具体地,滑块45的部分位于固定壳46内,并能够在固定壳46内滑动,滑块45的另一部分穿过滑孔插入弧形滑槽33内。
弹簧47设置在固定壳46内,并支撑在滑块45与固定壳46之间。
上述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从而保证了对卡接件60的有效驱动,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上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操作人员拉动控制件50,控制件压缩弹簧47,此时弹簧47蓄力,控制件50带动滑块45在弧形滑槽33内沿正向滑动,以使旋转体30转动,从而带动卡接件6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限位件70相对于弧形缝合针20滑动,使卡接件60带动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180°,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当卡接件60运动终点位置后,撤去施加在控制件50上的拉力,在弹簧47弹力的作用下或者同时推动控制件50,控制件50被驱动还原,控制件50带动滑块45在弧形滑槽33内沿反向滑动,以使旋转体30转动,从而带动卡接件60沿第二方向运动,限位件70与弧形缝合针20相干涉,卡接件60与弧形缝合针20分离,以使卡接件60回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操作,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旋转一周,以使弧形缝合针20穿过人体组织,依次类推,使弧形缝合针20相对于壳体组件10反复多次行环周旋转运动,以完成对人体组织的缝合。
如图2至图4a、图16至图18、图20至图22、图23至图25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一种缝合装置,包括缝线200、内窥镜300及上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缝线200与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弧形缝合针20连接,内窥镜300与内窥镜下驱针组件100的固定管12套设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缝合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够实现对人体组织连续缝合,大幅度降低手术的操作难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如图1所示该技术方案的基本原理方法,本申请提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实施例。应该理解的是,基于本技术的原理方法,各种替代选择,修改、变型、或者改进可以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的,这些技术方案均应包括在本公开中。尤其,驱动组件和旋转体的结构及两者的配合关系,除了本申请提出的四种方案,在本领域中能实现的技术方案均被包括在本公开中。另外,基于本技术的原理方法,本申请提出的四种具体方案及可以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的其他技术方案可运用于软式内窥镜下缝合器械中,亦可运用于外科腔镜的硬镜下缝合器械中,这些技术方案均应包括在本公开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缝合槽及沿所述缝合槽的周向设置的弧形缝合孔,所述缝合槽被配为容纳人体组织;
弧形缝合针,所述弧形缝合针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弧形缝合孔内;
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内;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并与所述旋转体连接;
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与至少部分所述控制件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所述控制件被配置为与所述驱动组件配合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
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旋转体连接,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以及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
其中,所述旋转体带动所述卡接件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时,所述卡接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所述限位件相对于所述弧形缝合针滑动;所述旋转体带动所述卡接件沿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弧形缝合针分离,所述限位件能够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相干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啮合齿,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啮合齿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及第一转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轮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转轮同轴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啮合齿相配合;
所述第一转轮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控制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控制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并盘绕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个与所述啮合齿相配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设置有环形凹槽;
所述控制件的一端固定在一所述第二齿轮的环形凹槽内,所述控制件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所述第二齿轮的环形凹槽内,并盘绕在该环形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为锥形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轮,所述控制件经过所述滑轮转向后与所述旋转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为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上设置有第三环形槽和第四环形槽;
所述滑轮数量为两个;
其中,所述控制件的一端经过一个所述滑轮转向后固定在所述第三环形槽内,所述控制件的另一端经过另一个所述滑轮转向后固定在所述第四环形槽内,并盘绕在所述第四环形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盘绕在所述旋转体上,在所述旋转体的轴向上,所述弧形滑槽从所述旋转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旋转体的另一端;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控制件连接,并可滑动的安装在所述弧形滑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内,沿所述固定壳的长度方向,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滑孔,所述滑块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壳内,并能够在所述固定壳内滑动,所述滑块的另一部分穿过所述滑孔插入所述弧形滑槽内;以及
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固定壳内,并支撑在所述滑块与所述固定壳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安装壳;以及
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固定在所述安装壳内,所述旋转体套设在所述固定管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管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管包括固定段及安装段,所述安装段的直径小于所述固定段的直径,所述旋转体固定在所述安装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管包括管体及转接轴,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转接轴上,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管体上的投影至多覆盖所述管体的部分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绕其设置的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缝合孔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弧形缝合针同轴心。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弧形缝合针的旋转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16.一种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缝线、内窥镜及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所述缝线与所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弧形缝合针连接,所述内窥镜与所述内窥镜下驱针组件的固定管套设连接。
CN202310696267.8A 2023-06-12 2023-06-12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Pending CN1170452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6267.8A CN117045297A (zh) 2023-06-12 2023-06-12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6267.8A CN117045297A (zh) 2023-06-12 2023-06-12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5297A true CN117045297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61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96267.8A Pending CN117045297A (zh) 2023-06-12 2023-06-12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52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86050B2 (en) Medical treatment endoscope with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US7144401B2 (en) Suturing device for endoscope
JP6164290B2 (ja) 外科用工具装置
CN102551840B (zh) 用于使线穿过旋转联接件的引线卷轴
CA2286908C (en) Control handle for an endoscope
US20130190566A1 (en) Endoscope
JP2010227600A (ja) 医療器具
CN115363648B (zh) 一种柔性手术器械、柔性器械及其器械输送单元
JP2008173472A (ja) 医療装置、内視鏡用処置具、及び内視鏡装置
US8512317B2 (en) Treatment apparatus
CN115363649B (zh) 一种柔性手术器械及其器械驱动装置
EP3607867B1 (en) Needle reload device for use with endostitch device
JP2017213369A (ja) 内視鏡下縫着デバイス
JP2018126503A (ja) 内視鏡下縫合装置
CN220572221U (zh)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US20200323420A1 (en) Endoscopic multi-tool
CN117045297A (zh) 内窥镜下驱针组件及缝合装置
WO2020026336A1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および曲針デリバリー方法
CN116271428B (zh) 一种弯曲控制装置及可调弯鞘管
CN217927000U (zh) 一种柔性手术器械及其连接机构
WO2023032145A1 (ja) 処置装置、処置具操作デバイス、処置システムおよび処置具操作方法
US20230329706A1 (en) Medical stapler
CN219461256U (zh) 缝合器及缝合组件
WO2022137442A1 (ja) 医療用ステープラ、および医療システム
CN116919611A (zh) 手术器械及手术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