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4299A - 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 Google Patents

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4299A
CN116964299A CN202280013345.3A CN202280013345A CN116964299A CN 116964299 A CN116964299 A CN 116964299A CN 202280013345 A CN202280013345 A CN 202280013345A CN 116964299 A CN116964299 A CN 116964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insert
vane
height
ai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33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尾咲生
羽田哲
宫久靖夫
水上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64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42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01D9/04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forming ring or sector
    • F01D9/041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forming ring or sector us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01D9/023Transition ducts between combustor cans and first stage of the turbine in gas-turbine engines; their cooling or sea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6Fluid supply conduits to nozzles or the like
    • F01D9/065Fluid supply or removal conduits traversing the working fluid flow, e.g. for lubrication-, cooling-, or sealing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8Hollow blades, i.e. blades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channels or cavitie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on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8Hollow blades, i.e. blades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channels or cavitie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on blades
    • F01D5/187Convection cooling
    • F01D5/188Convection cooling with an insert in the blade cavity to guide the cooling fluid, e.g. forming a separation wall
    • F01D5/189Convection cooling with an insert in the blade cavity to guide the cooling fluid, e.g. forming a separation wall the insert having a tubular cross-section, e.g. airfoil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2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gas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30/00Manufacture
    • F05D2230/60Assembly methods
    • F05D2230/64Assembly methods using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ing or centring, e.g. pins
    • F05D2230/642Assembly methods using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ing or centring, e.g. pins using maintaining alignment while permitting differential dila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10Stators
    • F05D2240/12Fluid guiding means, e.g. 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05D2260/201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by impingement of a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叶片,其具备叶片主体、第1嵌入件、第2嵌入件及端部罩。叶片主体具有在叶片主体内沿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各通道中,叶片高度第2侧的端开口。第1嵌入件及第2嵌入件具有呈筒状的外周板部。在外周板部形成有多个冲击孔。外周板部的筒高度方向上的筒高度开口侧开口。第1嵌入件的外周板部以使冷却空气从第1嵌入件的开口流入外周板部内的方式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第2嵌入件的外周板部以使冷却空气从第2嵌入件的开口流入的方式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端部罩设置于叶片主体的叶片高度第2侧,并且覆盖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开口及第2嵌入件的开口。

Description

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1年3月26日于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21-053113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燃气涡轮具备压缩空气而生成压缩空气的压缩机、在压缩空气中燃烧燃料而生成燃料气体的燃烧器及由燃烧气体驱动的涡轮。涡轮具备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涡轮转子、覆盖该转子的涡轮壳体及多个静叶片列。涡轮转子具有以轴线为中心的转子轴及安装于转子轴的多个动叶片列。多个动叶片列沿轴线所延伸的轴线方向排列。各动叶片列均具有沿相对于轴线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动叶片。多个静叶片列沿轴线方向排列并且安装于涡轮壳体的内周侧。多个静叶片列分别配置于多个动叶片列中的任一个动叶片列的轴线上游侧。各静叶片列均具有沿相对于轴线的周向排列的多个静叶片。
静叶片具有沿相对于轴线的径向延伸并且呈叶型的叶片主体、设置于叶片主体的径向内侧的内侧护罩及设置于叶片主体的径向外侧的外侧护罩。静叶片的叶片主体配置于燃烧气体通过的燃烧气体流路内。内侧护罩划定燃烧气体流路的径向内侧的边缘。外侧护罩划定燃烧气体流路的径向外侧的边缘。
燃气涡轮的静叶片暴露于高温的燃烧气体中。因此,通常,静叶片通过空气等来冷却。
例如,在以下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静叶片的叶片主体中形成有冷却空气通过的多个冷却空通道。多个冷却空气通道均沿相对于轴线的径向即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该静叶片具备配置于多个冷却空气通道中的一个冷却空气通道内的冲击板。该冲击板在一个冷却空气通道内沿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并且以将该一个冷却空气通道内分隔为叶片主体的叶面侧及与其相反的一侧即内侧的方式配置于一个冷却空气通道内。在冲击板中形成有多个冲击孔。
在该静叶片中,在一个冷却通道内,以冲击板为基准流入所述内侧的冷却空气从冲击板的多个冲击孔向叶面侧喷出。从多个冲击孔喷出的冷却空气与划定一个冷却空气通道的通道划定面中与叶面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碰撞而对该部分进行冲击冷却。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852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关于燃气涡轮的静叶片,要求冷却该静叶片而提高静叶片的耐久性,并且尽可能减少用于冷却该静叶片的空气的使用量。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冷却的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发明所涉及的一方式的静叶片设置于燃气涡轮,所述静叶片具备:叶片主体,截面形状呈叶型,并且沿具有相对于所述截面垂直的方向成分的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第1嵌入件及第2嵌入件,呈筒状,沿筒高度方向延伸,并且以使所述筒高度方向朝向所述叶片高度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叶片主体内;及端部罩。
所述叶片主体具有在所述叶片主体内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空气通道。所述多个叶片空气通道中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均为所述叶片高度方向上的叶片高度第1侧及叶片高度第2侧中的一侧即叶片高度一侧的端开口。所述第1嵌入件及所述第2嵌入件均具有呈筒状并且沿所述筒高度方向延伸的外周板部及封闭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所述外周板部的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一侧即筒高度密封侧的端的密封板部。在所述外周板部形成有从筒状的所述外周板部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所述外周板部的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即筒高度开口侧开口。所述第1嵌入件的外周板部在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与划定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叶片主体的第1通道划定面之间存在间隙,并且以使冷却空气从所述第1嵌入件的开口流入外周板部内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所述第2嵌入件的外周板部以使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朝向所述叶片高度一侧,在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与划定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叶片主体的第2通道划定面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冷却空气从所述第2嵌入件的开口流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所述端部罩以使从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多个冲击孔喷出至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之间的冷却空气经由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开口从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开口引导至所述第2嵌入件内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的所述叶片高度一侧,并且覆盖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开口及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开口。
在本方式中,流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的第1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对第1通道划定面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中的至少一部分流入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的第2嵌入件内。流入第2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对第2通道划定面进行冲击冷却。因此,在本方式中,与通过流入一个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Ac来对叶片主体内进行冲击冷却之后,立即向燃烧气体流路喷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而减少冷却空气的使用量。
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发明所涉及的一方式的燃气涡轮具备所述一方式的静叶片、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及覆盖所述转子的外周侧的壳体。
所述静叶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而实现提高耐久性并且抑制冷却空气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气涡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气涡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静叶片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包括弧线的面上的静叶片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嵌入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轴线垂直的面上的静叶片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中的包括弧线的面上的静叶片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中的包括弧线的面上的静叶片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中的包括弧线的面上的静叶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详细说明。
“燃气涡轮的实施方式”
参考图1及图2对燃气涡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涡轮10具备压缩空气A的压缩机20、在通过压缩机20压缩的空气A中燃烧燃料F而生成燃烧气体G的燃烧器30及由燃烧气体G驱动的涡轮40。
压缩机20具有以轴线Ar为中心旋转的压缩机转子21、覆盖压缩机转子21的压缩机壳体25及多个静叶片列26。涡轮40具有以轴线Ar为中心旋转的涡轮转子41、覆盖涡轮转子41的涡轮壳体45及多个静叶片列46。另外,以下,将轴线Ar延伸的方向设为轴线方向Da,将以该轴线Ar为中心的周向简单地设为周向Dc,将相对于轴线Ar垂直的方向设为径向Dr。并且,将轴线方向Da上的一侧设为轴线上游侧Dau,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轴线下游侧Dad。并且,在径向Dr上,将靠近轴线Ar的一侧设为径向内侧Dri,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径向外侧Dro。
压缩机20相对于涡轮40配置于轴线上游侧Dau。
压缩机转子21及涡轮转子41位于同一轴线Ar上,并且彼此连接而构成燃气涡轮转子11。在该燃气涡轮转子11中例如连接有发电机GEN的转子。燃气涡轮10还具备中间壳体16。该中间壳体16在轴线方向Da上配置于压缩机壳体25与涡轮壳体45之间。压缩机壳体25、中间壳体16及涡轮壳体45彼此连接而构成燃气涡轮壳体15。
压缩机转子21具有以轴线Ar为中心沿轴线方向Da延伸的转子轴22及安装于该转子轴22的多个动叶片列23。多个动叶片列23沿轴线方向Da排列。各动叶片列23均由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动叶片23a构成。在多个动叶片列23的各轴线下游侧Dad配置有多个静叶片列26中的任一个静叶片列26。各静叶片列26设置于压缩机壳体25的内侧。各静叶片列26均由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静叶片26a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涡轮转子41具有以轴线Ar为中心沿轴线方向Da延伸的转子轴42及安装于该转子轴42的多个动叶片列43。多个动叶片列43沿轴线方向Da排列。各动叶片列43均由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动叶片43a构成。在多个动叶片列43的各轴线上游侧Dau配置有多个静叶片列46中的任一个静叶片列46。各静叶片列46没置于涡轮壳体45的内侧。各静叶片列46均由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静叶片46a构成。
涡轮壳体45具有构成其外壳的筒状的外侧壳体45a、固定于外侧壳体45a内侧的内侧壳体45b及固定于内侧壳体45b内侧的多个分割环45c。多个分割环45c均设置于多个静叶片列46的彼此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各分割环45c的径向内侧Dri配置有动叶片列43。
转子轴42的外周侧与涡轮壳体45的内周侧之间且在轴线方向Da上配置有静叶片46a及动叶片43a的环状空间构成来自燃烧器30的燃烧气体G流动的燃烧气体流路49。
燃烧器30安装于中间壳体16。
如图1所示,压缩机20压缩空气A而生成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流入燃烧器30内。对燃烧器30供给燃料F。在燃烧器30内,燃料F在压缩空气中燃烧而生成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G。该燃烧气体G从燃烧器30输送至涡轮40内的燃烧气体流路49。燃烧气体G在燃烧气体流路49中向轴线下游侧Dad流动的过程中,使涡轮转子41旋转。通过该涡轮转子41的旋转,与燃气涡轮转子11连接的发电机GEN的转子旋转。其结果,发电机GEN进行发电。
以下,对与构成初级静叶片列46的静叶片相关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静叶片的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3~图6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静叶片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具有叶片主体51、内侧护罩60i及外侧护罩60o。叶片主体51其截面形状呈叶型,并且沿具有相对于截面垂直的方向成分的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内侧护罩60i设置于叶片主体51中的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一侧的端。外侧护罩60o设置于叶片主体51中的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另一侧的端。叶片主体51、内侧护罩60i及外侧护罩60o由铸件等一体形成。
在静叶片50安装于涡轮壳体45的状态(参考图2)下,叶片高度方向Dh成为径向Dr。并且,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一侧即叶片高度第1侧Dh1成为径向内侧Dri,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另一侧即叶片高度第2侧Dh2成为径向外侧Dro。因此,内侧护罩60i设置于叶片主体51的径向内侧Dri,外侧护罩60o设置于叶片主体51的径向外侧Dro。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叶片高度方向Dh称为径向Dr,将叶片高度第1侧Dh1称为径向内侧Dri,将叶片高度第2侧Dh2称为径向外侧Dro。
如图3~图5所示,叶片主体51的外表面即叶面具有前缘52、后缘53、凸状的面即负压面54、凹状的面即正压面55。前缘52及后缘53存在于负压面54与正压面55相连的部分。前缘52、后缘53、负压面54及正压面55均沿叶片高度方向Dh即径向Dr延伸。在静叶片50安装于涡轮壳体45的状态下,前缘52相对于后缘53位于轴线上游侧Dau。并且,在静叶片50安装于涡轮壳体45的状态下,负压面54朝向周向Dc上的一侧即周向负压侧Dcn,正压面55朝向周向Dc上的另一侧即周向正压侧Dcp。
叶片主体51配置于燃烧气体G通过的燃烧气体流路49内。该叶片主体51具有在叶片主体51内沿径向Dr延伸的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内侧护罩60i划定环状的燃烧气体流路49的径向内侧Dri的边缘。并且,外侧护罩60o划定环状的燃烧气体流路49的径向外侧Dro的边缘。
内侧护罩60i具有护罩主体61、周壁71及保持架76。
护罩主体61为沿包括与叶片高度方向Dh即径向Dr垂直的方向上的方向成分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的部件。该护罩主体61具有气体路径面64、气体路径相反面65、前端面62f、后端面62b、负压侧端面63n及正压侧端面63p。
气体路径面64为朝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且燃烧气体G接触的面。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为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面。该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与气体路径面64处于背对背的关系。前端面62f为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轴线上游侧Dau的位置且朝向轴线上游侧Dau的面。后端面62b为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轴线下游侧Dad的位置且朝向轴线下游侧Dad的面。负压侧端面63n为在护罩主体61中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周向负压侧Dcn的位置且朝向周向负压侧Dcn的面。该负压侧端面63n连结前端面62f与后端面62b。正压侧端面63p为在护罩主体61中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周向正压侧Dcp的位置且朝向周向正压侧Dcp的面。该正压侧端面63p连结前端面62f与后端面62b。后端面62b从前端面62f隔着间隔位于轴线下游侧,并且相对于前端面62f大致平行。并且,正压侧端面63p从负压侧端面63n隔着间隔位于周向Dc上的一侧,并且相对于负压侧端面63n大致平行。因此,当从径向Dr观察时,护罩主体61呈平行四边形。
周壁71为沿护罩主体61的外周缘从护罩主体61向径向内侧Dri突出的壁。周壁71具有在轴线方向Da上彼此对置的前周壁71f及后周壁71b和在周向Dc上彼此对置的正压侧周壁71p及负压侧周壁71n。前周壁71f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轴线上游侧Dau的位置。前周壁71f的朝向轴线上游侧Dau的面构成内侧护罩60i的前端面62f的一部分。后周壁71b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轴线下游侧Dad的位置。正压侧周壁71p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周向正压侧Dcp的位置。该正压侧周壁71p的朝向周向正压侧Dcp的面构成内侧护罩60i的正压侧端面63p的一部分。负压侧周壁71n位于比叶片主体51更靠周向负压侧Dcn的位置。该负压侧周壁71n的朝向周向负压侧Dcn的面构成内侧护罩60i的负压侧端面63n的一部分。
在内侧护罩60i中,由护罩主体61及周壁71形成朝向径向内侧Dri凹陷的空腔72。该空腔72由护罩主体61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前周壁71f的朝向轴线下游侧Dad的面、后周壁71b的朝向轴线上游侧Dau的面、正压侧周壁71p的朝向周向负压侧Dcn的面及负压侧周壁71n的朝向周向正压侧Dcp的面划定。
保持架76在轴线方向Da上位于前周壁71f与后周壁71b之间,并且从负压侧端面63n遍及正压侧端面63p形成。该保持架76与固定于燃气涡轮壳体15的内侧罩17的径向外侧Dro的端17a(参考图2及图4)连接,并且起到用于将该静叶片50的径向内侧Dri的部分支承于内侧罩17的作用。
外侧护罩600基本上与内侧护罩60i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内侧护罩60i同样地,外侧护罩60o也具有护罩主体61及周壁71。但是,外侧护罩60o不具有相当于内侧护罩60i的保持架76的部分。与内侧护罩60i的护罩主体61同样地,该外侧护罩60o的护罩主体61也具有气体路径面64、气体路径相反面65、前端面62f、后端面62b、负压侧端面63n及正压侧端面63p。并且,与内侧护罩60i的周壁71同样地,该外侧护罩60o的周壁71也具有前周壁71f、后周壁71b、正压侧周壁71p及负压侧周壁71n。外侧护罩60o的前周壁71f及后周壁71b起到将静叶片50安装于涡轮壳体45(参考图2)的内周侧的作用。
如图3及图5所示,形成于叶片主体51内的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沿叶片主体51的弧线CL排列。在此,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中,将最靠轴线上游侧Dau的叶片空气通道80设为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将最靠轴线下游侧Dad的叶片空气通道80设为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并且,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中,将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之间的两个叶片空气通道80设为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而且,两个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中,将轴线上游侧Dau的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设为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将轴线下游侧Dad的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设为第2叶片空气通道85。
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封闭,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在叶片主体51的包括前缘52的前侧部分形成有从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向燃烧气体流路49贯穿的多个前侧喷出孔80fa。另外,叶片主体51的径向内侧Dri的端形成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的一部分,叶片主体51的径向外侧Dro的端形成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的一部分。因此,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开口80fo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
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封闭,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开口80bo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在叶片主体51的包括后缘53的后侧部分形成有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向燃烧气体流路49贯穿的多个后侧喷出孔80ba。
第1叶片空气通道81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及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开口即第1开口82f在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并且,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开口即第2开口82s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在叶片主体51中形成有从划定叶片主体51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通道划定面81p向正压面55的一部分即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贯穿的多个正压侧第1喷出孔83pf。另外,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为在叶片主体51的正压面55上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并且,在叶片主体51中形成有从划定叶片主体51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通道划定面81p向负压面54的一部分即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贯穿的多个负压侧第1喷出孔83nf。另外,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为在叶片主体51的负压面54上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
第2叶片空气通道85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封闭,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在叶片主体51中形成有从划定叶片主体51的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向正压面55的一部分即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贯穿的多个正压侧第2喷出孔87ps。
另外,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为在叶片主体51的正压面55上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并且,在叶片主体51中形成有从划定叶片主体51的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向负压面54的一部分即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贯穿的多个负压侧第2喷出孔87ns。另外,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为在叶片主体51的负压面54上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
如上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均为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静叶片还具备第1嵌入件90、第2嵌入件95、端部罩100、多个第1导向件110及第2导向件115。
第1嵌入件90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第2嵌入件95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如图6所示,第1嵌入件90具有外周板部91、密封板部93及凸缘部94。并且,第2嵌入件95也具有外周板部96、密封板部98及凸缘部99。第1嵌入件90及第2嵌入件95的外周板部91、96呈筒状并且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在此,将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两侧中的一侧设为筒高度密封侧Dih1,将另一侧设为筒高度开口侧Dih2。密封板部93、98封闭外周板部91、96的筒高度密封侧Dih1的端。另一方面,在外周板部91、96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未设置密封板部。因此,在外周板部91、96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形成有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外周板部91、96内的嵌入件开口90o、95o。凸缘部94、99从外周板部91、96的整个外周面中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朝向外周侧扩展。
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以使其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并且在外周板部91与划定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叶片主体51的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凸缘部94以封闭外周板部91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开口82f的边缘连接。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的外周侧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的间隙形成冷却空气Ac流入的叶片内第1空腔C1。
在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中与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对置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外周板部91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2。
第2嵌入件95的外周板部96以使其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并且在外周板部96与划定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叶片主体51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凸缘部99以封闭外周板部96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的边缘连接。第2嵌入件95的外周板部96的外周侧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的间隙形成冷却空气Ac流入的叶片内第2空腔C2。
在第2嵌入件95的外周板部96中与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对置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外周板部96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7。
叶面中的第2叶面部54s、55s位于比第1叶面部54f、55f更靠轴线下游侧Dad的位置。因此,第2叶面部54s、55s的位置成为在燃气涡轮10的驱动期间,叶片主体51的外侧且沿第2叶面部54s、55s的部分的压力低于叶片主体51的外侧且沿第1叶面部54f、55f的部分的压力的位置。
端部罩100具有顶板部101及外周板部102。外周板部102沿顶板部101的边缘向实际上相对于顶板部101垂直的方向延伸。该端部罩100配置于叶片主体51的叶片高度第2侧Dh2。顶板部101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中,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与配置有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及第2空气通道的区域隔着间隔对置。端部罩100的外周板部102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中,与存在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及第2空气通道的区域的边缘连接。因此,该端部罩100能够将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2开口82s流出的冷却空气Ac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引导至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
如图6所示,多个第1导向件110分别具备具有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第1槽112的第1槽部件111及进入第1槽112内并且相对于第1槽112能够沿筒高度方向Dih相对移动的第1凸部件113。多个第1槽部件111在第1通道划定面81p中的周向上彼此隔着间隔固定于第1通道划定面81p(参考图4及图5)。多个第1凸部件113分别配置成进入多个第1槽部件111每一个的第1槽112中的任一个第1槽112,并且固定于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因此,该第1导向件110允许第1嵌入件90在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限制第1嵌入件90向相对于筒高度方向Dih垂直的方向的位移。
如图6所示,第2导向件115具备具有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第2槽117的第2槽部件116及进入第2槽117内并且相对于第2槽117能够沿筒高度方向Dih相对移动的第2凸部件118。第2槽部件116在第2通道划定面85p中,固定于划定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面的底面(参考图4)。第2凸部件118配置成进入第2槽部件116的第2槽117,并且固定于第2嵌入件95的密封板部98。因此,该第2导向件115允许第2嵌入件95在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限制第2嵌入件95向相对于筒高度方向Dih垂直的方向的位移。
冷却空气Ac从该外侧护罩60o的径向外侧Dro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并且,冷却空气Ac从该内侧护罩60i的径向内侧Dri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作为冷却空气Ac,例如可使用通过压缩机20压缩的空气。
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冷却外侧护罩60o。该冷却空气Ac尤其冷却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面。
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开口80fo流入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内。该冷却空气Ac在叶片主体51中对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周围的部分进行对流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从多个前侧喷出孔80fa朝向轴线上游侧Dau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冷却空气Ac在流过多个前侧喷出孔80fa的过程中,对多个前侧喷出孔80fa周围的部分进行对流冷却。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抑制叶片主体51的包括前缘52的叶面的前部暴露于燃烧气体G,并且抑制叶面的前部被燃烧气体G加热。
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另一部分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开口80bo流入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内。该冷却空气Ac在叶片主体51中对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周围的部分进行对流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从多个后侧喷出孔80ba朝向轴线下游侧Dad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冷却空气Ac在流过多个后侧喷出孔80ba的过程中,对多个后侧喷出孔80ba周围的部分进行对流冷却。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抑制叶片主体51的包括后缘53的叶面的后部暴露于燃烧气体G,并且抑制叶面的后部被燃烧气体G加热。而且,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抑制在叶片主体51的轴线下游侧Dad形成涡流。
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冷却内侧护罩60i。该冷却空气Ac尤其冷却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面64。
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开口82f及第1嵌入件90的嵌入件开口90o流入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内。流入外周板部91内的冷却空气Ac从形成于外周板部91的多个冲击孔92向外周板部91的外周侧喷出并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该冷却空气Ac在第1通道划定面81p中和与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碰撞而对这些部分进行冲击冷却。该冲击冷却与对流冷却相比,对冷却对象的冷却效果更高。冷却空气Ac的喷出口与从该喷出口喷出的冷却空气Ac所碰撞的面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冲击冷却时的冷却效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允许第1嵌入件90在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并且限制第1嵌入件90向相对于筒高度方向Dih垂直的方向的位移的第1导向件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导向件110的第1槽部件111固定于第1通道划定面81p,将第1导向件110的第1凸部件113固定于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然而,也可以将第1槽部件111固定于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将第1凸部件113固定于第1通道划定面81p。并且,也可以将第1槽部件111及第1凸部件113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第1嵌入件90,将另一个部件固定于端部罩100。但是,端部罩100与叶片主体51相比刚性低,因此从限制第1嵌入件90向相对于筒高度方向Dih垂直的方向的位移这一观点出发,优选将该另一个部件固定于叶片主体51的一侧。
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多个正压侧第1喷出孔83pf及多个负压侧第1喷出孔83nf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从多个正压侧第1喷出孔83pf喷出的冷却空气Ac主要对叶面中的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并且,从多个负压侧第1喷出孔83nf喷出的冷却空气Ac主要对叶面中的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
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冷却空气Ac的剩余一部分在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流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2开口82s流出并流入端部罩100内。冷却空气Ac在流过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过程中,在叶片主体51中对叶片内第1空腔C1周围进行对流冷却。
流入端部罩100内的冷却空气Ac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及第2嵌入件95的嵌入件开口95o流入第2嵌入件95的外周板部96内。流入外周板部96内的冷却空气Ac从形成于外周板部96的多个冲击孔97向外周板部96的外周侧喷出,并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内。该冷却空气Ac在第2通道划定面85p中和与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碰撞而对这些部分进行冲击冷却。如前述,冷却空气Ac的喷出口与从该喷出口喷出的冷却空气Ac所碰撞的面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冲击冷却时的冷却效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允许第2嵌入件95在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并且限制第2嵌入件95向相对于筒高度方向Dih垂直的方向的位移的第1导向件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导向件115的第2槽部件116固定于第2通道划定面85p,将第2导向件115的第2凸部件118固定于第2嵌入件95的密封板部98。然而,也可以将第2槽部件116固定于第2嵌入件95的密封板部98,将第2凸部件118固定于第2通道划定面85p。
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内的冷却空气Ac从多个正压侧第2喷出孔87ps及多个负压侧第2喷出孔87ns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从多个正压侧第2喷出孔87ps喷出的冷却空气Ac主要对叶面中的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并且,从多个负压侧第2喷出孔87ns喷出的冷却空气Ac主要对叶面中的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的第1嵌入件90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对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的下游侧部分及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剩余一部分在流过流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过程中,在叶片主体51中对叶片内第1空腔C1周围进行对流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剩余一部分的冷却空气Ac流入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的第2嵌入件95内。流入第2嵌入件95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对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的下游侧部分及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通过流入一个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Ac来对叶片主体内进行冲击冷却之后,立即向燃烧气体流路喷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50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静叶片的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7及图8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静叶片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7是相对于静叶片的轴线Ar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并且,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a也具有叶片主体51a、内侧护罩60i及外侧护罩60o。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护罩60i及外侧护罩60o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侧护罩60i及外侧护罩60o相同。
如图7及图8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主体51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主体51a中也形成有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中,最靠轴线上游侧Dau的叶片空气通道80构成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最靠轴线下游侧Dad的叶片空气通道80构成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结构相同。并且,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结构相同。并且,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中,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之间的两个叶片空气通道80构成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a。两个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a与第1实施方式的两个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不同,沿周向Dc排列。在此,两个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a中,将周向正压侧Dcp的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a设为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将周向负压侧Dcn的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a设为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
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及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径向内侧Dri的开口即第1开口82f在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并且,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径向外侧Dro的开口即第2开口82s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在叶片主体51a中形成有从划定叶片主体51a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第1通道划定面81p向正压面55的一部分即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贯穿的多个正压侧第1喷出孔83pf。另外,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为在叶片主体51a的正压面55中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
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封闭,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的开口86在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在叶片主体51a中形成有从划定叶片主体51a的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向负压面54的一部分即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贯穿的多个负压侧第2喷出孔87ns。另外,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为在叶片主体51a的负压面54中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
在实施方式中,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均为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a也还具备第1嵌入件90a、第2嵌入件95a、端部罩100a、多个第1导向件110及第2导向件115。
第1嵌入件90a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内,第2嵌入件95a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内。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嵌入件90同样地,第1嵌入件90a具有外周板部91、密封板部93及凸缘部94。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嵌入件95同样地,第2嵌入件95a具有外周板部96、密封板部98及凸缘部99。第1嵌入件90a及第2嵌入件95a的外周板部91、96呈筒状并且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密封板部93、98封闭外周板部91、96的筒高度密封侧Dih1的端。另一方面,在外周板部91、96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未设置密封板部。因此,在外周板部91、96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形成有将冷却空气Ac引导至外周板部91、96内的嵌入件开口90o、95o。凸缘部94、99从外周板部91、96的整个外周面中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朝向外周侧扩展。
第1嵌入件90a的外周板部91以使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l,并且在外周板部91与划定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叶片主体51a的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内。凸缘部94以封闭外周板部91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第1开口82f的边缘连接。第1嵌入件90a的外周板部91的外周侧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的间隙形成冷却空气Ac流入的叶片内第1空腔C1。
在第1嵌入件90a的外周板部91中与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外周板部91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2。
第2嵌入件95a的外周板部96以使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并且在其外周板部91、96与划定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的叶片主体51a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内。凸缘部94、99以封闭外周板部91、96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的开口的边缘连接。在第2嵌入件95a的外周板部91、96的外周侧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的间隙形成冷却空气Ac流入的叶片内第2空腔C2。
在第2嵌入件95a的外周板部96中与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外周板部96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7。
第2叶面部54s为负压面54的一部分,第1叶面部55f为正压面55的一部分。因此,第2叶面部54s的位置成为在燃气涡轮10的驱动期间,叶片主体51a的外侧且沿第2叶面部54s的部分的压力低于叶片主体51a的外侧且沿第1叶面部55f的部分的压力的位置。
与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罩100同样地,端部罩100a具有顶板部101a及外周板部10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的排列方向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顶板部101a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顶板部101的形状不同。与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罩100同样地,该端部罩100a也能够将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第2开口82s流出的冷却空气Ac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的开口86引导至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内。
第1导向件110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导向件110相同。并且,第2导向件115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导向件115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空气Ac的流动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空气Ac的流动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内的第1嵌入件90a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对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剩余一部分在流过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过程中,在叶片主体51a中对叶片内第1空腔C1周围进行对流冷却。该剩余一部分的冷却空气Ac流入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a内的第2嵌入件95a内。流入第2嵌入件95a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对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的下游侧部分进行薄膜冷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通过流入一个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Ac来对叶片主体内进行冲击冷却之后,立即向燃烧气体流路喷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50a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如上所述,如第1实施方式,第2叶片空气通道可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轴线下游侧Dad,如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a的周向负压侧Dcn。
“静叶片的第1变形例”
以下,参考图9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静叶片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静叶片50b与第1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相比,第1嵌入件90b及第2嵌入件95b的形状及它们的安装方式不同,而其他结构相同。
本变形例的第1嵌入件90b具有外周板部91、密封板部93及凸缘部94b。外周板部91呈筒状并且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密封板部93封闭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密封侧Dih1的端。另一方面,在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未设置密封板部。因此,在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形成有将冷却空气Ac引导至外周板部91内的嵌入件开口90o。凸缘部94b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嵌入件90的凸缘部94不同,从外周板部9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筒高度密封侧Dih1的端朝向外周侧扩展。因此,第1嵌入件90b的凸缘部94b成为一部分被切开的形状。
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以使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并且在外周板部91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凸缘部94b的外缘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2开口82s附近连接。因此,本变形例的第1嵌入件90b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嵌入件90不同,筒高度密封侧Dih1固定于叶片主体51。在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开口82f的边缘设置有朝向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中心侧突出而与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对置的密封凸缘84。该密封凸缘84起到抑制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流入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的叶片内第1空腔C1的作用。另外,该密封凸缘84允许第1嵌入件90b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位移,因此并未固定于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
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1同样地,在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中与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对置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外周板部91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2。
本变形例的第2嵌入件95b具有外周板部96及密封板部98,不具有凸缘部。外周板部96呈筒状并且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密封板部98封闭外周板部96的筒高度密封侧Dihl的端。另一方面,在外周板部96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未设置密封板部。因此,在外周板部96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形成有将冷却空气Ac引导至外周板部96内的嵌入件开口95o。
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以使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并且在外周板部96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第2嵌入件95b的密封板部98在第2通道划定面85p中固定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面即底面。因此,本变形例的第2嵌入件95b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嵌入件95不同,筒高度密封侧Dih1固定于叶片主体51。在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的边缘设置有朝向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中心侧突出而与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对置的密封凸缘88。该密封凸缘88起到抑制端部罩100内的冷却空气Ac流入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的叶片内第2空腔C2的作用。另外,该密封凸缘88允许第2嵌入件95b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位移,因此未固定于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
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嵌入件90的外周板部96同样地,在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中与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对置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外周板部96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7。
在本变形例中,冷却空气Ac从该外侧护罩60o的径向外侧Dro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并且,冷却空气Ac从该内侧护罩60i的径向内侧Dri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开口80fo流入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内。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另一部分也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开口80bo流入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内。
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大部分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开口82f及第1嵌入件90b的嵌入件开口90o流入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内。但是,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一少部分从设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开口82f的边缘的密封凸缘84与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之间的间隙流入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的叶片内第1空腔C1。流入外周板部91内的冷却空气Ac从形成于外周板部91的多个冲击孔92向外周板部91的外周侧喷出并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该冷却空气Ac在第1通道划定面81p中和与正压侧第1叶面部55f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1叶面部54f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碰撞而对这些部分进行冲击冷却。
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多个正压侧第1喷出孔83pf及多个负压侧第1喷出孔83nf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冷却空气Ac的剩余一部分在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流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并且经由第1嵌入件90b的凸缘部94b的切口部分及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2开口82s流入端部罩100内。
流入端部罩100内的冷却空气Ac的大部分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及第2嵌入件95b的嵌入件开口95o流入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内。但是,流入端部罩100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少部分从设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的边缘的密封凸缘88与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之间的间隙流入第2叶片空气通道85内的叶片内第2空腔C2。流入外周板部96内的冷却空气Ac从形成于外周板部96的多个冲击孔97向外周板部96的外周侧喷出,并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内。该冷却空气Ac在第2通道划定面85p中和与正压侧第2叶面部55s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及与负压侧第2叶面部54s处于背对背的关系的部分碰撞而对这些部分进行冲击冷却。
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内的冷却空气Ac从多个正压侧第2喷出孔87ps及多个负压侧第2喷出孔87ns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
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内的第1嵌入件90b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流入第2嵌入件95b内,并且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与通过流入一个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Ac来对叶片主体进行冲击冷却之后,立即向燃烧气体流路喷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50b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但是,在本变形例中,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不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如前述,从设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第1开口82f的边缘的密封凸缘84与第1嵌入件90b的外周板部91之间的间隙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并且,在本变形例中,流入端部罩100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不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如前述,从设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开口86的边缘的密封凸缘88与第2嵌入件95b的外周板部96之间的间隙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因此,本变形例的叶片主体51的冲击冷却效果低于第1实施。换言之,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主体51的冲击冷却效果高于本变形例。
如上所述,第1嵌入件90b及第2嵌入件95b中,如第1实施方式,筒高度开口侧Dih2可以固定于叶片主体51,如本变形例,其筒高度密封侧Dih1可以固定于叶片主体51。
另外,本变形例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关于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没为与本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静叶片的第2变形例”
以下,参考图10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静叶片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静叶片50c与第1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相比,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的开口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开口以及端部罩100c的配置不同。而且,本变形例的静叶片50c与第1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相比,第1嵌入件90c的形状及其安装方式以及第2嵌入件95c的安装方式不同,其他结构相同。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均沿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但是,本变形例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开口,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封闭。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的径向内侧Dri的开口82f在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并且,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开口,叶片高度第2侧Dh2即径向外侧Dro的端封闭。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开口86c在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上开口。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均为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的端开口。
本变形例的第1嵌入件90c具有外周板部91、密封板部93及凸缘部94c。外周板部91呈筒状并且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密封板部93封闭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密封侧Dih1的端。另一方面,在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未设置密封板部。因此,在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部形成有将冷却空气Ac引导至外周板部91内的嵌入件开口90o。凸缘部94c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嵌入件90的凸缘部94不同,自从外周板部9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向筒高度密封侧Dih1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朝向外周侧扩展。因此,第1嵌入件90c的凸缘部94c成为一部分被切开的形状。另外,规定距离大于端部罩100的外周板部103的高度。
第1嵌入件90c的外周板部91以使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l,并且在外周板部91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内。凸缘部94c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的第1开口82f的边缘连接。
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嵌入件95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第2嵌入件95c具有外周板部96、密封板部98及凸缘部99。但是,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本变形例的第2嵌入件95c的外周板部96以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并且在外周板部91与划定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叶片主体51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内。凸缘部99以封闭外周板部96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开口86c的边缘连接。
与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罩100同样地,端部罩100c具有顶板部101及外周板部102。但是,本变形例的端部罩100c配置于叶片主体51的叶片高度第1侧Dh1。该端部罩100c的顶板部101在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中,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与配置有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区域隔着间隔对置。端部罩100c的外周板部102在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中,与存在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区域的边缘连接。第1嵌入件90c中的外周板部91的筒高度开口侧Dih2从该端部罩100c的顶板部101向径向内侧Dri突出。
在本变形例中,冷却空气Ac从该外侧护罩60o的径向外侧Dro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并且,冷却空气Ac从该内侧护罩60i的径向内侧Dri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开口80fo流入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内。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的另一部分也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开口80bo流入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内。
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从第1嵌入件90c的嵌入件开口90o流入第1嵌入件90c的外周板部91内。流入外周板部91内的冷却空气Ac从形成于外周板部91的多个冲击孔92向外周板部91的外周侧喷出并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该冷却空气Ac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碰撞而对其进行冲击冷却。
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多个正压侧第1喷出孔83pf及多个负压侧第1喷出孔83nf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流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的冷却空气Ac的剩余一部分在该叶片内第1空腔C1内流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即径向内侧Dri,并且经由第1嵌入件90c的凸缘部94c的切口部分及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的开口82f流入端部罩100c内。
流入端部罩100c内的冷却空气Ac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c的开口86c及第2嵌入件95c的嵌入件开口95o流入第2嵌入件95c的外周板部96内。流入外周板部96内的冷却空气Ac从形成于外周板部96的多个冲击孔97向外周板部96的外周侧喷出,并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内。该冷却空气Ac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碰撞而对其进行冲击冷却。
流入叶片内第2空腔C2内的冷却空气Ac从多个正压侧第2喷出孔87ps及多个负压侧第2喷出孔87ns喷出至燃烧气体流路49内。
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内的第1嵌入件90c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流入第2嵌入件95c内,并且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与通过流入一个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Ac来对叶片主体进行冲击冷却之后,立即向燃烧气体流路喷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50c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但是,在本变形例中,流入第1嵌入件90c的冷却空气Ac在第1嵌入件90c内流过叶片高度第2侧Dh2后从冲击孔92喷出,然后,在叶片内第1空腔C1内流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后流入第2嵌入件95c内。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冷却空气Ac在第1叶片空气通道81c内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往复,从而该冷却空气Ac流动的流路长度边长,该冷却空气Ac的流路阻力变大。其结果,在本变形例中,流入第2嵌入件95c内的冷却空气Ac的压力降低。因此,本变形例的叶片主体51c的冲击冷却效果低于第1实施方式。换言之,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主体51的冲击冷却效果高于本变形例。
如上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及叶片高度第2侧Dh2中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这两者开口的一侧如第1实施方式可以是叶片高度第2侧Dh2,如本变形例也可以是叶片高度第1侧Dh1。并且,第2嵌入件的筒高度开口侧Dih如第1实施方式可以朝向叶片高度第2侧Dh2,如本变形例也可以朝向叶片高度第1侧Dh1。
另外,本变形例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关于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设为与本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静叶片的第3变形例”
以下,参考图11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静叶片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静叶片50d为在第1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0中的外侧护罩60o内及内侧护罩60i内分别追加了冲击板78的静叶片。
外侧护罩60o内的冲击板78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将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分隔为两个空间。在该冲击板78中形成有沿叶片高度方向Dh贯穿的多个冲击孔79。
内侧护罩60i内的冲击板78在叶片高度方向Dh上将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分隔为两个空间。在该冲击板78中形成有沿叶片高度方向Dh贯穿的多个冲击孔79。
流入外侧护罩60o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从冲击板78的多个冲击孔79喷出而与外侧护罩60o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碰撞,并对其进行冲击冷却。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气体路径相反面65进行冲击冷却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从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的开口80fo流入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内。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气体路径相反面65进行冲击冷却的冷却空气Ac的另一部分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的开口80bo流入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内。
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从冲击板78的多个冲击孔79喷出而与内侧护罩60i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碰撞,并对其进行冲击冷却。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气体路径相反面65进行冲击冷却的冷却空气Ac的一部分流入第1嵌入件90内。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流入第1嵌入件90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然后,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通过流入内侧护罩60i的空腔72的冷却空气Ac,能够对静叶片50d的内部进行三次冲击冷却。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或其各变形例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50d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另外,本变形例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关于第2实施方式、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与本变形例同样地,也可以追加冲击板78。
“静叶片的其他变形例”
在以上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叶片高度第1侧Dh1为径向内侧Dri,叶片高度第2侧Dh2为径向外侧Dro。然而,可以是叶片高度第1侧Dhl为径向外侧Dro,叶片高度第2侧Dh2为径向内侧Dri。
以上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的静叶片具有两个作为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的叶片空气通道,并且将其中一个设为第1叶片空气通道,将另一个设为第2叶片空气通道。然而,静叶片可以具有三个以上作为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的叶片空气通道,并且将其中一个设为第1叶片空气通道,将另一个设为第2叶片空气通道。并且,第1叶片空气通道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这两者无需是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与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之间的通道。例如,可以是第1叶片空气通道为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0m之一,而第2叶片空气通道为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
以上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的静叶片均为构成初级静叶片列46的静叶片。然而,静叶片可以是构成比初级静叶片列46更靠轴线下游侧Dad的静叶片列的静叶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变形例。在不脱离从技术方案中所规定的内容及其等同物导出的本发明的概念性思想及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替换及部分删除等。
“附记”
以上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的静叶片例如可以如下理解。
(1)第1方式中的静叶片设置于燃气涡轮10,
所述静叶片具备:叶片主体51、51a、51c,截面形状呈叶型并且沿具有相对于所述截面垂直的方向成分的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第1嵌入件90、90a、90b、90c及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呈筒状,沿筒高度方向Dih延伸,并且以所述筒高度方向Dih朝向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内;及端部罩100、100a、100c。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具有在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内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的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所述多个叶片空气通道80中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81c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85c均为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上的叶片高度第1侧Dh1及叶片高度第2侧Dh2中的一侧即叶片高度一侧的端开口。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及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均具有呈筒状且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外周板部91、96及封闭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两侧中的所述外周板部91、96的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一侧即筒高度密封侧Dih1的端的密封板部93、98。在所述外周板部91、96形成有从筒状的所述外周板部91、96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92、97。所述外周板部91、96的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另一侧即筒高度开口侧Dih2开口。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外周板部91以在所述第1嵌入件90的所述外周板部91与划定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的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冷却空气Ac从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开口流入外周板部91内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81c内。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外周板部96以使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所述叶片高度一侧,在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所述外周板部96与划定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的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的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冷却空气Ac从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开口流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85c内。所述端部罩100、100a、100c以使从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所述多个冲击孔92喷出至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所述外周板部91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的冷却空气Ac经由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所述开口从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所述开口引导至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内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51的所述叶片高度一侧,并且覆盖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的所述开口及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所述开口。
在本方式中,流入配置于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81c内的第1嵌入件90、90a、90b、90c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1通道划定面81p进行冲击冷却。而且,该冷却空气Ac中的至少一部分流入配置于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85c内的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内。流入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内的冷却空气Ac对第2通道划定面85p进行冲击冷却。因此,在本方式中,与通过流入一个嵌入件内的冷却空气Ac来对叶片主体内进行冲击冷却之后,立即向燃烧气体流路喷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2)第2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1方式的静叶片中,
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的外表面即叶面具有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81p处于背对背的位置关系的第1叶面部54f、55f及与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85p处于背对背的位置关系的第2叶面部54s、55s。在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所述外周板部91中与所述第1叶面部54f、55f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多个冲击孔92。在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所述外周板部96中与所述第2叶面部54s、55s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多个冲击孔97。
在本方式中,能够有效地冷却暴露于燃烧气体中的叶面。
(3)第3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2方式的静叶片中,
在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中形成有从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85p贯穿至所述第2叶面部54s、55s的多个喷出孔87ns、87ps。所述叶面中的所述第2叶面部54s、55s的位置为在所述燃气涡轮10的驱动期间,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的外侧且沿所述第2叶面部54s、55s的部分的压力低于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的外侧且沿所述第1叶面部54f、55f的部分的压力的位置。
(4)第4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3方式的静叶片中,
所述叶片主体51、51c具有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的前缘52、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的后缘53以及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且连结所述前缘52与所述后缘53的正压面55及负压面54。所述第1叶面部54f、55f为所述正压面55及所述负压面54中的一个叶面的一部分。所述第2叶面部54s、55s在所述一个叶面中位于比所述第1叶面部54f、55f更靠所述后缘53的侧的位置。
(5)第5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3方式的静叶片中,
所述叶片主体51a具有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的前缘52、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的后缘53以及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且连结所述前缘52与所述后缘53的正压面55及负压面54。所述第1叶面部55f为所述正压面55的一部分。所述第2叶面部54s为所述负压面54的一部分。
(6)第6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1方式至所述第5方式中任一个方式的静叶片中,
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中,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端及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端开口。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中,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端封闭,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端开口。所述第1嵌入件90、90a具有凸缘部94,所述凸缘部94从所述第1嵌入件90、90a的所述外周板部91中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朝向所述第1嵌入件90、90a的所述外周板部91的外周侧扩展,并且延伸至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81p而与所述叶片主体51连接。
所述第2嵌入件95、95a具有凸缘部99,所述凸缘部99从所述第2嵌入件95、95a的所述外周板部96中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Dih2的端朝向所述第2嵌入件95、95a的所述外周板部96的外周侧扩展,并且延伸至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85p而与所述叶片主体51连接。所述第1嵌入件90、90a的外周板部91以使所述第1嵌入件90、90a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内。所述第2嵌入件95、95a的外周板部96以使所述第2嵌入件95、95a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Dih2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内。
在本方式中,各嵌入件的结构并不复杂,并且能够提高叶片主体51的冲击冷却效果。
(7)第7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1方式至所述第6方式中任-个方式的静叶片中,还具备:
第1导向件110,在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81c内,允许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在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1嵌入件90、90a、90b、90c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及第2导向件115,在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85c内,允许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在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2嵌入件95、95a、95b、95c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
在本方式中,即使在驱动燃气涡轮10而在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外周板部91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因温度差而在两者之间在热变形量上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1嵌入件90、90a、90b、90c的外周板部91与第1通道划定面81p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致恒定,从而能够获得目标冲击冷却效果。并且,在本方式中,即使在驱动燃气涡轮10而在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外周板部96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因温度差而在两者之间在热变形量上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2嵌入件95、95a、95b、95c的外周板部96与第2通道划定面85p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致恒定,从而能够获得目标冲击冷却效果。
(8)第8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7方式的静叶片中,
所述第1导向件110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第1槽112的第1槽部件111及进入所述第1槽112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槽112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相对移动的第1凸部件113。所述第1槽部件111及所述第1凸部件113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嵌入件90、90a,另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81p。所述第2导向件115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第2槽117的第2槽部件116及进入所述第2槽117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槽117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相对移动的第2凸部件118。所述第2槽部件116及所述第2凸部件118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嵌入件95、95a,另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85p。
(9)第9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6方式的静叶片中,还具备:
第1导向件110,在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81、81a内,允许所述第1嵌入件90、90a在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1嵌入件90、90a线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及第2导向件115,在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内,允许所述第2嵌入件95、95a在所述筒高度方向Dih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2嵌入件95、95a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所述第1导向件110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第1槽112的第1槽部件111及进入所述第1槽112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槽112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相对移动的第1凸部件113。所述第1槽部件111及所述第1凸部件113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嵌入件90、90a的所述外周板部91,另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叶片主体51、51a的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81p。所述第2导向件115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延伸的第2槽117的第2槽部件116及进入所述第2槽117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槽117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Dih相对移动的第2凸部件118。所述第2槽部件116及所述第2凸部件118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嵌入件95、95a的所述密封板部98,另一个部件固定于在所述叶片主体51、51a中由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85、85a中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端封闭的部分。
(10)第10方式中的静叶片在所述第1方式至所述第9方式中任一个方式的静叶片中,还具备:
第1护罩60i,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中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端;第2护罩60o,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51、51a、51c中的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端;及冲击板78,形成有多个冲击孔79。所述第1护罩60i具有:护罩主体61,具有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气体路径面64及朝向与所述气体路径面64相反的一侧的气体路径相反面65;及周壁71,沿所述护罩主体61的周缘设置,并且从所述气体路径相反面65向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突出。所述冲击板78由所述护罩主体61及所述周壁71形成,并且将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Dh2凹陷的凹部内的空腔72分隔为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Dh1的空间及叶片高度第2侧Dh2的空间,且以使所述冲击板78的所述多个冲击孔79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Dh延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1护罩60i。
在本方式中,通过流入静叶片的冷却空气Ac,能够对静叶片的内部进行三次冲击冷却。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而减少冷却空气Ac的使用量。
以上实施方式中的燃气涡轮例如可以如下理解。
(11)第11方式中的燃气涡轮具备所述第1方式至所述第10方式中任一个方式的静叶片、以轴线Ar为中心旋转的转子41及覆盖所述转子41的外周侧的壳体45。
所述静叶片固定于所述壳体45的内周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有效地冷却静叶片而实现提高耐久性并且抑制冷却空气的使用量。
符号说明
10-燃气涡轮,11-燃气涡轮转子,15-燃气涡轮壳体,16-中间壳体,20-压缩机,21-压缩机转子,22-转子轴,23-动叶片列,23a-动叶片,25-压缩机壳体,26-静叶片列,26a-静叶片,30-燃烧器,40-涡轮,41-涡轮转子,42-转子轴,43-动叶片列,43a-动叶片,45-涡轮壳体,45a-外侧壳体,45b-内侧壳体,45c-分割环,46-静叶片列,46a-静叶片,49-燃烧气体流路,50、50a、50b、50c、50d-静叶片,51、51a、51c-叶片主体,52-前缘,53-后缘,54-负压面,54f-负压侧第1叶面部,54s-负压侧第2叶面部,55-正压面,55f-正压侧第1叶面部,55s-正压侧第2叶面部,60o-外侧护罩,60i-内侧护罩,61-护罩主体,62f-前端面,62b-后端面,63n-负压侧端面,63p-正压侧端面,64-气体路径面,65-气体路径相反面,71-周壁,71f-前周壁,71b-后周壁,71n-负压侧周壁,71p-正压侧周壁,72-空腔,76-保持架,78-冲击板,79-冲击孔,80-叶片空气通道,80f-前侧叶片空气通道,80fa-前侧喷出孔,80fo-开口,80b-后侧叶片空气通道,80ba-后侧喷出孔,80bo-开口,80m-中间叶片空气通道,81、81a、81c-第1叶片空气通道,81p-第1通道划定面,82f-第1开口(或简称为开口),82s-第2开口,83nf-负压侧第1喷出孔,83pf-正压侧第1喷出孔,84-密封凸缘,85、85a、85c-第2叶片空气通道,85p-第2通道划定面,86、86c-开口,87ns-负压侧第2喷出孔,87ps-正压侧第2喷出孔,88-密封凸缘,90、90a、90b、90c-第1嵌入件,90o-嵌入件开口,91-外周板部,92-冲击孔,93-密封板部,94、94b、94c-凸缘部,95、95a、95b、95c-第2嵌入件,95o-嵌入件开口,96-外周板部,97-冲击孔,98-密封板部,99-凸缘部,100、100a、100c-端部罩,101、101a-顶板部,102-外周板部,110-第1导向件,111-第1槽部件,112-第1槽,113-第1凸部件,115-第2导向件,116-第2槽部件,117-第2槽,118-第2凸部件,A-空气,Ac-冷却空气,F-燃料,G-燃烧气体,Ar-轴线,CL-弧线,C1-叶片内第1空腔,C2-叶片内第2空腔,Da-轴线方向,Dau-轴线上游侧,Dad-轴线下游侧,Dc-周向,Dcp-周向正压侧,Dcn-周向负压侧,Dr-径向,Dri-径向内侧,Dro-径向外侧,Dh-叶片高度方向,Dh1-叶片高度第1侧,Dh2-叶片高度第2侧,Dih-筒高度方向,Dih1-筒高度密封侧,Dih2-筒高度开口侧。

Claims (11)

1.一种静叶片,其设置于燃气涡轮,所述静叶片具备:
叶片主体,截面形状呈叶型,并且沿具有相对于所述截面垂直的方向成分的叶片高度方向延伸;
第1嵌入件及第2嵌入件,呈筒状,沿筒高度方向延伸,并且以使所述筒高度方向朝向所述叶片高度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叶片主体内;及
端部罩,
所述叶片主体具有在所述叶片主体内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空气通道,
所述多个叶片空气通道中的第1叶片空气通道及第2叶片空气通道均为所述叶片高度方向上的叶片高度第1侧及叶片高度第2侧中的一侧即叶片高度一侧的端开口,
所述第1嵌入件及所述第2嵌入件均具有呈筒状并且沿所述筒高度方向延伸的外周板部及封闭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所述外周板部的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一侧即筒高度密封侧的端的密封板部,
在所述外周板部形成有从筒状的所述外周板部的内侧向外侧贯穿的多个冲击孔,
所述外周板部的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即筒高度开口侧开口,
所述第1嵌入件的外周板部在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与划定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叶片主体的第1通道划定面之间存在间隙,并且以使冷却空气从所述第1嵌入件的开口流入外周板部内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
所述第2嵌入件的外周板部以使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朝向所述叶片高度一侧,在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与划定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叶片主体的第2通道划定面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冷却空气从所述第2嵌入件的开口流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
所述端部罩以使从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多个冲击孔喷出至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之间的冷却空气经由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开口从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开口引导至所述第2嵌入件内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的所述叶片高度一侧,并且覆盖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开口及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叶片,其中,
所述叶片主体的外表面即叶面具有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处于背对背的位置关系的第1叶面部及与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处于背对背的位置关系的第2叶面部,
在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中与所述第1叶面部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多个冲击孔,
在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中与所述第2叶面部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多个冲击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叶片,其中,
在所述叶片主体中形成有从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贯穿至所述第2叶面部的多个喷出孔,
所述叶面中的所述第2叶面部的位置为在所述燃气涡轮的驱动期间,所述叶片主体的外侧且沿所述第2叶面部的部分的压力低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外侧且沿所述第1叶面部的部分的压力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叶片,其中,
所述叶片主体具有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前缘、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后缘以及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且连结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的正压面及负压面,
所述第1叶面部为所述正压面及所述负压面中的一个叶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2叶面部在所述一个叶面中位于比所述第1叶面部更靠所述后缘的一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叶片,其中,
所述叶片主体具有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前缘、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后缘以及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且连结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的正压面及负压面,
所述第1叶面部为所述正压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2叶面部为所述负压面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静叶片,其中,
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中,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的端及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的端开口,
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中,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的端封闭,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的端开口,
所述第1嵌入件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中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的端朝向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的外周侧扩展,并且延伸至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而与所述叶片主体连接,
所述第2嵌入件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中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的端朝向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的外周侧扩展,并且延伸至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而与所述叶片主体连接,
所述第1嵌入件的外周板部以使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
所述第2嵌入件的外周板部以使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筒高度开口侧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静叶片,其还具备:
第1导向件,在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允许所述第1嵌入件在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1嵌入件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及
第2导向件,在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允许所述第2嵌入件在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2嵌入件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叶片,其中,
所述第1导向件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槽的第1槽部件及进入所述第1槽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槽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移动的第1凸部件,
所述第1槽部件及所述第1凸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嵌入件,另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
所述第2导向件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延伸的第2槽的第2槽部件及进入所述第2槽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槽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移动的第2凸部件,
所述第2槽部件及所述第2凸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嵌入件,另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通道划定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叶片,其还具备:
第1导向件,在所述第1叶片空气通道内,允许所述第1嵌入件在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1嵌入件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及
第2导向件,在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内,允许所述第2嵌入件在所述筒高度方向上的位移,限制所述第2嵌入件向所述截面扩展的方向的位移,
所述第1导向件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槽的第1槽部件及进入所述第1槽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槽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移动的第1凸部件,
所述第1槽部件及所述第1凸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嵌入件的所述外周板部,另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叶片主体的所述第1通道划定面,
所述第2导向件具备具有沿所述筒高度方向延伸的第2槽的第2槽部件及进入所述第2槽内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槽能够沿所述筒高度方向移动的第2凸部件,
所述第2槽部件及所述第2凸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嵌入件的所述密封板部,另一个部件固定于在所述叶片主体中由所述第2叶片空气通道中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的端封闭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静叶片,其还具备:
第1护罩,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中的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的端;
第2护罩,设置于所述叶片主体中的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的端;及
冲击板,形成有多个冲击孔,
所述第1护罩具有:
护罩主体,具有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的气体路径面及朝向与所述气体路径面相反的一侧的气体路径相反面;及
周壁,沿所述护罩主体的周缘设置,并且从所述气体路径相反面向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突出,
所述冲击板由所述护罩主体及所述周壁形成,并且将朝向所述叶片高度第2侧凹陷的凹部内的空腔分隔为所述叶片高度第1侧的空间及叶片高度第2侧的空间,且以使所述冲击板的所述多个冲击孔沿所述叶片高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1护罩。
11.一种燃气涡轮,其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静叶片;
转子,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及
壳体,覆盖所述转子的外周侧,
所述静叶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
CN202280013345.3A 2021-03-26 2022-03-17 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Pending CN1169642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3113 2021-03-26
JP2021053113 2021-03-26
PCT/JP2022/012452 WO2022202636A1 (ja) 2021-03-26 2022-03-17 静翼、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いるガスタービ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4299A true CN116964299A (zh) 2023-10-27

Family

ID=83395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3345.3A Pending CN116964299A (zh) 2021-03-26 2022-03-17 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17746A1 (zh)
JP (1) JPWO2022202636A1 (zh)
KR (1) KR20230125064A (zh)
CN (1) CN116964299A (zh)
DE (1) DE112022000367T5 (zh)
WO (1) WO202220263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3103Y2 (zh) 1972-01-19 1976-06-14
JP4885275B2 (ja) 2007-07-31 2012-02-2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ビン用翼
KR101239595B1 (ko) * 2009-05-11 2013-03-05 미츠비시 쥬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빈 정익 및 가스 터빈
JP5791405B2 (ja) * 2011-07-12 2015-10-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機械の翼体
JP6813669B2 (ja) * 2017-08-15 2021-01-13 東芝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タービン静翼列及びタービン
JP7232035B2 (ja) * 2018-12-18 2023-03-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の静翼及びガスタービン
JP7002763B2 (ja) 2019-09-30 2022-01-20 株式会社サンセイアールアンドディ 遊技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2636A1 (ja) 2022-09-29
JPWO2022202636A1 (zh) 2022-09-29
KR20230125064A (ko) 2023-08-28
US20240117746A1 (en) 2024-04-11
DE112022000367T5 (de) 2023-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92462B1 (en) Insert assembly, blade, gas turbine, and blade manufacturing method
EP1384855B1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stationary blade, and gas turbine
JP6366180B2 (ja) シール構造
EP1452690A2 (en) Gas turbine engine turbine nozzle bifurcated impingement baffle
US9347325B2 (en) Damper for a turbine rotor assembly
JP6540357B2 (ja) 静翼、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いるガスタービン
US9228443B2 (en) Turbine rotor assembly
KR101551132B1 (ko) 터빈 동익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가스 터빈
US20230340882A1 (en) Stator vane and gas turbine
KR102011590B1 (ko) 터빈 동익 및 가스 터빈
CN113692477B (zh) 涡轮静叶以及燃气轮机
US10724392B2 (en) Seal member
CN111133173B (zh) 燃气轮机静叶、及具备该燃气轮机静叶的燃气轮机
KR102001757B1 (ko) 터빈 동익 및 가스 터빈
US11834994B2 (en) Turbine vane and gas turbine comprising same
CN116964299A (zh) 静叶片及具备该静叶片的燃气涡轮
UA79936C2 (uk) Лопатка турбіни турбомашини
US11982206B2 (en) Cool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vane of gas turbine
US20220275734A1 (en) Flow channel forming plate, blade and gas turbine including thi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low channel forming plate
EP3663522A1 (en) Stator assembly for a gas turbine and gas turbine comprising said stator assembly
WO2024080334A1 (ja) 翼環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ているガスタービン
US20240159158A1 (en) Structure of cooling turbine vane shrou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658495A (zh) 密封组件和包括这种密封组件的燃气涡轮发动机
US20220259983A1 (en) Secondary flow suppression structure
US20240159152A1 (en) Cool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vane of gas turb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