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1208A -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1208A
CN116961208A CN202210404084.XA CN202210404084A CN116961208A CN 116961208 A CN116961208 A CN 116961208A CN 202210404084 A CN202210404084 A CN 202210404084A CN 116961208 A CN116961208 A CN 1169612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access point
power supply
closed
inpu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40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博
张相峰
高倩
李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men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imens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mension Corp filed Critical Dimensi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40408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6120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3004 priority patent/WO2023201940A1/zh
Priority to US18/155,686 priority patent/US20230336084A1/en
Priority to EP23152316.8A priority patent/EP4266541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961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12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AC powered lo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02M3/3352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with galvanic isol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both the power stage and the feedback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16Control circuits providing compensation of output voltage deviations using feedforward of disturbance parameters
    • H02M1/0022Control circuits providing compensation of output voltage deviations using feedforward of disturbance parameters the disturbance parameters being input voltage fluc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83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 H02M1/0085Partially controlled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33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bridge converter comprising active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4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resonant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1Resonant DC/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3Full-bridge at prim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5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with means for allowing continuous operation despite a fault, i.e. fault tolerant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通过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双路冗余供电模式下需要配置两套电源装置,导致成本比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电电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现有的供电方案一般都是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双路冗余供电模式是指采用两路输入电源,每一路输入电源均配置一套电源装置,然后将两 套电源装置的输出合并为一路输出为后续负载供电。在其中一路输入电源出现异常时, 另一路输入电源继续为后续负载供电。这样的供电模式,需要配置两套电源装置,导 致整个电源装置的成本较高。
针对相关技术中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双路冗余供电模式下需要配置两套电源装置,导致成本比较高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导致成本比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该装置包括:自动转换开关,自动转换开关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电源的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入电源的 输出端连接,用于将第一输入电源或第二输入电源接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功率因数 校正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自动转换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用于调整负载 的输入功率因数,其中,负载由第一输入电源或第二输入电源供电;DC-DC转换器, DC-DC转换器的输入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连接,DC-DC转换器的输出端 与负载连接,用于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电压转换为负载的输入电压。
进一步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至少为以下之一: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有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进一步地,DC-DC转换器至少为以下之一:LLC谐振全桥电路,LLC谐振半桥 电路和移相全桥拓扑电路。
进一步地,自动转换开关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和第四继 电器,其中,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为双刀双掷开关,第三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为 单刀双掷开关;其中,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与第一输入电源的正输出端连接,第 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与第一输入电源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与 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 连接,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第四继电器的 公共接入点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与第二输 入电源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与第二输入电源的负输出端连接, 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 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 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 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 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存在异常 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 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 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 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 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进一步地,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 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 方法还包括:检测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 相符,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 复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方法还包括:检测第一 输入电源是否恢复至正常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继电器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 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 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 第一继电器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闭合。
进一步地,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 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 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 后,方法还包括:检测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 是否相符,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 恢复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 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 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 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 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 况和掉电情况;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输入电源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 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 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 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 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 点闭合。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 入点断开之前,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第二检测单元,用 于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 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 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 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 入点闭合之后,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恢复至正常情况;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 输入电源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 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 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 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 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闭合。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 入点断开之前,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第四检测单元,用 于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 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 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 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程序,其中,程序执行上述任意一项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任意一项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通过本申请,采用以下步骤: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 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 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 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当第 一输入电源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 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 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 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 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双路冗余供 电模式,双路冗余供电模式下需要配置两套电源装置,导致成本比较高的问题。通过 控制自动转换开关中的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实现两路输入电源的切换工作,避免采 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进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自动转换开关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LLC谐振全桥电路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第一输入电源出现欠压情况时的控制时序图;
图7是根据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第一输入电源出现掉电情况时的控制时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0-自动转换开关,20-第一输入电源,30-第二输入电源,40-功率因数校正电路,50-DC-DC转换器,60-负载;
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C-第一电容器,C0-第二电容器,S1-第一继电器,S2-第二继电器,S3-第三继电器,S4-第四继电 器,S5-第一场效应管,S6-第二场效应管,S9-第三场效应管,S10-第四场效应管,S11- 第五场效应管,S12-第六场效应管,L-电感器,T-变压器,RL-电阻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 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 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 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 “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 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 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 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结合优选的实施内容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
自动转换开关10,自动转换开关10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电源20的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入电源30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第一输入电源20或第二输入电源30接入功率因 数校正电路40;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端与自动转换开 关10的输出端连接,用于调整负载60的输入功率因数,其中,负载60由第一输入电 源20或第二输入电源30供电;DC-DC转换器50,DC-DC转换器50的输入端与功率 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DC-DC转换器50的输出端与负载60连接,用于将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出电压转换为负载60的输入电压。
如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配置双路输入电源(第一输入电源20和第二输入电源30),经过自动转换开关10(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ATS),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再到DC-DC转换器50,最终输出给负载60供电。
其中,第一输入电源20和第二输入电源30的输入端与自动转换开关10的输入端连接,通过自动转换开关10实现利用第一输入电源20或者第二输入电源30为负载 60供电。自动转换开关10可在第一输入电源20异常时,将输入电源自动切换至第二 输入电源30。自动转换开关10的输出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端连接,功率 因数校正电路40能够提高系统或者装置的功率因数,以及解决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的 问题。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出端与DC-DC转换器50的输入端连接,DC-DC转 换器50高效地实现电压转换,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出电压转换为负载60需要 的输入电压。
上述高度集成的具有双输入电源的电源装置,通过自动转换开关10在第一输入电源20异常时,自动切换为第二输入电源30来为负载60供电,从而保证电源装置输出 电压正常,避免了电子系统可能因输入电源供应中断而发生数据遗失、损毁的问题, 并且减少了电源装置的数量,降低了电源装置的整体成本。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中,自动转换开关10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二继电器S2,第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其中,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 继电器S2为双刀双掷开关,第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为单刀双掷开关;其中, 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与第一输入电源20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继电器S1的 第二接入点与第一输入电源20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与第三 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连接,第一继电器S1的第四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 接入点连接,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正输入端连接, 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继电器S2 的第一接入点与第二输入电源30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与第 二输入电源30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 二接入点连接,第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二接入点连接。
例如,如图2所示,自动转换开关10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二继电器S2,第 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为双刀双掷开关,第 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为单刀双掷开关。需要说明的是,单刀双掷开关由动端 和不动端组成,动端和不动端分别设置有触点,不动端一侧的触点即为公共接入点。 可选的,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可以更换为单刀单掷开关,第三继电器S3 和第四继电器S4同样可以更换为单刀单掷开关。第一输出电源通过第一继电器S1, 第三继电器S3以及第四继电器S4接入电路中。第二输出电源通过第二继电器S2,第 三继电器S3以及第四继电器S4接入电路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限定自动转换开关10 的继电器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可以均处于常开模 式,即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开关处于断开模式;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也 可以均处于常闭模式。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中,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至少为以下之一: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有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装置中的不限定功率因数电路40的类型,由于功率因数电路40在效率和功率密度的表现上,走向无桥型才能进一步减少器件使用,减少功率器件 数量与导通路径上的损耗,图腾柱功率因素校正电路是一种无桥型拓扑结构,其控制 法亦趋于成熟,在上述的电源装置中的功率因数电路40可以为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 路,有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如图3所示。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电感器L,电感器L的第一端与自动转换开关10的正输出端连接,电 感器L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S5的源极以及第二场效应管S6的漏极连接;第 一场效应管S5,第一场效应管S5的栅极与控制器连接,第一场效应管S5的漏极与第 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S6,第二场效应管S6的栅极与控制器连接, 第二场效应管S6的源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 D1的正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2的负极与自 动转换开关10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器C,第一电容器C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 D1的负极连接,第一电容器C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
通过上述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能够有效提高上述电源装置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中,DC-DC转换器50至少为以下之一:LLC谐振全桥电路,LLC谐振半桥电路和移相全桥拓扑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装置中不限定DC-DC转换器50的类型,在被申请实施例中 采用LLC谐振全桥电路,如图4所示,LLC谐振全桥电路包括:全桥电路,全桥电路 的正入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正输出端连接,全桥电路的负入端与功率因数校正 电路40的负输出端连接,全桥电路的正输出端与变压器T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全桥 电路的负输出端与变压器T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其中,全桥电路包括第三场效应管S9、 第四场效应管S10、第五场效应管S11和第六场效应管S12;变压器T,变压器T的 第一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电容器的第 一端连接,变压器T的第三输出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第 三二极管D3的负极和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4的 负极和第二电容器C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器RL,电阻器RL并联在第二电容器C0的 两端。图4中的电感Lr,电感Lm和电容Cr均为变压器T的内置器件。
上述LLC谐振全桥电路具有工作频率高,损耗小,效率高以及体积小等优点。
通过上述电源装置,可以自动实现输入电源的切换工作,降低了电路的复杂度,减少了电源装置的成本。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 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01,在第一输入电源20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 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 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闭合, 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接入点闭合。
例如,在第一输入电源20正常供电时,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 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四 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 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接入点,即将第一输入电源20接入 电路中。第一输入电源20通过第一继电器S1,第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为负 载60供电。
步骤502,检测第一输入电源20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 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
例如,在第一继电器S1,第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导通期间检测第一输入 电源20是否有异常情况,该异常情况包括过压情况(Over Voltage),欠压情况(Brown out)和掉电情况(Dropout)。
步骤S503,当第一输入电源20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 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 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二接入点闭合, 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的 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 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例如,当检测出第一输入电源20存在异常情况时,断开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 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 S1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二接入点, 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 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即将输入电源由第一输入电源20切换至第二输入电源30。 第二输入电源30通过第二继电器S2,第三继电器S3和第四继电器S4为负载60供电。
综上所述,通过自动转换开关10中的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自动实现输入电源的切换工作,避免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降低了电源装置的成本问题。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控制第一继电器S1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 一继电器S1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40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 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该方 法还包括: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 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具体地,在检测到第一输入电源20存在异常时,首先要关闭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工作的驱动信号,然后进行第一继电器S1的断开工作。闭合第二继电器S2之 后,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这里 的相符是说两个电压值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当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 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时,再恢复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工作的驱动信号。这样 的操作是为了保证第二继电器S2已完全闭合,即第二输入电源30第二输入电源30 已成功接入电路中,避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作无用功。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控制第二继电器S2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 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检测第一输入电源20是否恢复 至正常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20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一接入 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 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闭合, 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 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 电器S1第四接入点闭合。
例如,在第二输入电源30供电期间,检测第一输入电源20是否恢复至正常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20恢复至正常状态时,自动切换开关就开始启动将输入电源切换回第 一输入电源20的操作。断开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 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 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 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 S1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四接入点, 实现通过第一输入电源20进行供电。
在第一输入电源20处于正常状态时,可以自动实现将输入电源由第二输入电源30切换回第一输入电源20,保证通过第一输入电源20为负载60工作,提高电源装置 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控制第二继电器S2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 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40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 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该方 法还包括: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 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工作的驱动信号。
具体地,在检测到第一输入电源20恢复正常时,首先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0工作的驱动信号,然后断开第二继电器S2,闭合第一继电器S1之后,检测功 率因数校正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当功率因数校正 电路40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再恢复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40工作的驱动信号。这样的操作是为了保证第一继电器S1已完全闭合,即第一输入 电源20已成功接入电路中,避免继电器正在切换过程中,功率因数电路就开始发波, 导致继电器带载切换,容易造成继电器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在第一输入电源20供电的情况下, 控制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S1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 三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 一接入点闭合;检测第一输入电源20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 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20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 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S1的 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S1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 电器S3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二接 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 电器S2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S2的第四接入点闭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双 路冗余供电模式,双路冗余供电模式下需要配置两套电源装置,导致成本比较高的问 题。通过控制自动转换开关10中的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实现两路输入电源的切换工 作,避免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进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效果。
图6为根据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第一输入电源20出现欠压情况(brown out)时 的控制时序图。Brown-out代表输入电压低于预设值;以交流为例,通常176V~300Vac认为是正常值,低于176V就可以认为是Brown-out了。
具体控制方法为:t0时刻,第一输入电源20开始上电,第一继电器S1闭合,第 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 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接入点闭合,PFC和DCDC开始发波;
t1时刻,检测到第一输入电源20发生了Brown-out,先把PFC部分的驱动信号关 闭掉;t2时刻,断开第一继电器S1,闭合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 S3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二接入点, 上述操作可以同时,也可以错开一定的时间;
t3时刻,闭合第二继电器S2;
t2~t3之间的时间长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第一继电器S1两端的电压来确认第二继电器S2的闭合时间(例如,通过检测判断电压来确认到第一继电器 S1完全脱离以后再启动闭合第二继电器S2);
t3~t4之间的时间长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第二继电器S2两端的电压来确认合适的PFC驱动信号的恢复时间;
t4时刻,通过电压判断确定自动切换开关完成切换以后,恢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发波信号;
t5时刻,检测到第一输入电源20恢复正常并认为ATS可以切回第一输入电源20 供电时,先把PFC部分的驱动信号关闭掉;
t6时刻,断开第二继电器S2,闭合第三继电器S3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S3 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S4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S4的第一接入点,上 述操作可以同时,也可以错开一定的时间;
t7时刻,第一继电器S1闭合;
t6~t7之间的时间长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继电器两端的电压来确 认第一继电器S1的闭合时间(例如,通过检测判断电压来确认到第二继电器S2完全脱离以后再启动闭合第一继电器S1);
t7~t8之间的时间长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第一继电器S1两端的电压来确认合适的PFC驱动恢复时间;
t8时刻,通过电压判断确定自动切换开关完成切换以后,恢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发波信号。
图7为根据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第一输入电源20出现掉电情况(drop-out)时的控制时序图,控制方法与上述实施例一致,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 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介绍。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 包括:第一控制单元801,第一检测单元802和第二控制单元803。
第一控制单元801,用于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 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 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
第一检测单元802,用于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 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
第二控制单元803,用于当第一输入电源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 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 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 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通过第一控制单元801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 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 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 闭合。第一检测单元802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 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第二控制单元803当第一输入电源 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 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 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 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 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双路冗余供电模式, 双路冗余供电模式下需要配置两套电源装置,导致成本比较高的问题。通过控制自动 转换开关中的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实现两路输入电源的切换工作,避免采用双路冗 余供电模式,进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效果。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中,该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 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 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 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 闭合之后,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中,该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 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 否恢复至正常情况;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输入电源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第 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 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 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一 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 接入点闭合。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中,该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 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 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第四检测单元,用于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 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 闭合之后,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的情况下,恢复 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所述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第一控制单元801,第一检测单元802和第二控制单元803等均作为程序单元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 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单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处理器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单元。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以上,通过调整内核参数来电源装置的控制工作。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 个存储芯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所述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 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 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 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检测 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 压情况和掉电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 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 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 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 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可选地,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 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 方法还包括: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的情况下,恢复 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可选地,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检测第一 输入电源是否恢复至正常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继电器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 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 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 第一继电器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闭合。
可选地,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 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 方法还包括: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本文中的设备可以是服务器、PC、PAD、手 机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适于执行初始化有如下方法步骤的程序: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 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 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 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检测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 况,其中,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当第一输 入电源存在异常情况时,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 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 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 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 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可选地,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 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 方法还包括: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可选地,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检测第一 输入电源是否恢复至正常情况;当第一输入电源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第二继电器 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 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 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 第一继电器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闭合。
可选地,在控制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关闭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在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第一继电 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 方法还包括: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 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 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 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 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 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 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 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 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 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 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 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 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 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 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 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 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 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 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 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 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 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 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 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 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 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 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 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 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动转换开关,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电源的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入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输入电源或所述第二输入电源接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用于调整负载的输入功率因数,其中,所述负载由所述第一输入电源或所述第二输入电源供电;
DC-DC转换器,所述DC-DC转换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连接,用于将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电压转换为所述负载的输入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至少为以下之一: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有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转换器至少为以下之一:LLC谐振全桥电路,LLC谐振半桥电路和移相全桥拓扑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包括:
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为双刀双掷开关,所述第三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为单刀双掷开关;
其中,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
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连接。
5.一种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包括:
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
检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所述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
当所述第一输入电源存在所述异常情况时,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关闭用于驱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在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驱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是否恢复至正常情况;
当所述第一输入电源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关闭用于驱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是否相符,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压值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的电压值相符的情况下,恢复用于驱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的驱动信号。
9.一种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输入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闭合;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其中,所述异常情况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过压情况,欠压情况和掉电情况;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输入电源存在所述异常情况时,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断开,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断开,第三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公共接入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接入点闭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接入点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接入点闭合。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程序,其中,所述程序执行权利要求5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11.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5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2210404084.XA 2022-04-18 2022-04-18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9612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4084.XA CN116961208A (zh) 2022-04-18 2022-04-18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PCT/CN2022/113004 WO2023201940A1 (zh) 2022-04-18 2022-08-17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8/155,686 US20230336084A1 (en) 2022-04-18 2023-01-17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Power Supply Device
EP23152316.8A EP4266541A1 (en) 2022-04-18 2023-01-18 Power supply device with redundant input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4084.XA CN116961208A (zh) 2022-04-18 2022-04-18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1208A true CN116961208A (zh) 2023-10-27

Family

ID=85018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4084.XA Pending CN116961208A (zh) 2022-04-18 2022-04-18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6084A1 (zh)
EP (1) EP4266541A1 (zh)
CN (1) CN116961208A (zh)
WO (1) WO20232019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70490A (ja) * 2010-09-21 2012-04-05 Tdk Corp ブリッジレス力率改善コンバータ
CN103683468B (zh) * 2012-09-17 2016-08-2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861560A (zh) * 2013-08-01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变换模块、供电装置和供电方法
CN203522316U (zh) * 2013-10-21 2014-04-02 雅达电子国际有限公司 输入冗余电路
CN104578383B (zh) * 2013-10-21 2019-07-12 雅达电子国际有限公司 输入冗余电路
US9484771B2 (en) * 2013-11-01 2016-11-01 Juniper Networks, Inc. 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 for device having power supply modules with internal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es
CN111371169A (zh) * 2018-12-26 2020-07-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入供电系统、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09941B (zh) * 2021-09-30 2024-02-0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pfc调压的谐振mig焊电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36084A1 (en) 2023-10-19
WO2023201940A1 (zh) 2023-10-26
EP4266541A1 (en) 2023-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1728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220329082A1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nergy storage system
WO2021218366A1 (zh) Dc-dc变换电路、储能柜及其控制方法
US20210288517A1 (en) Redundant power transfer apparatus
US20220402401A1 (en) Power source switching system, power supply circuit switching method,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17219887A1 (zh) 电源电路、电源恢复控制电路及方法
CN111146949B (zh) 一种llc谐振电路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622135A (zh) 光伏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US11056909B2 (en) DC UPS architecture and solution
CN116961208A (zh) 电源装置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5663978B (zh) 电池储能供电系统、电池包的电压均衡方法、装置
CN115663979A (zh) 电池包的电压均衡方法、电池储能供电系统以及电子装置
CN105958628A (zh) 一种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13064614B (zh) 一种服务器冗余电源系统固件升级方法及系统
CN113489159A (zh) 电池储能系统、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36855A (zh) 电池组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储能系统
CN114709899A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方法和无人机
CN210454524U (zh) 电池均衡控制系统以及储能装置
JP2022108532A (ja) 無停電電源システム
CN110829818A (zh) 供电电路、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4537146B (zh)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JP6085673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16436146B (zh) 掉电保持电路、供电保护方法、供电控制电路及装置
CN110649669B (zh) 一种电池组中电池开路实时识别与跨接电路
CN208401618U (zh) 一种电源自动切换电路以及atm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