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0664A - 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0664A
CN116960664A CN202310225459.0A CN202310225459A CN116960664A CN 116960664 A CN116960664 A CN 116960664A CN 202310225459 A CN202310225459 A CN 202310225459A CN 116960664 A CN116960664 A CN 116960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terminal
protrusions
array pitch
conn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54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芦部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60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06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1/00One pol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以第一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以第二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一突起或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以及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向的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当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向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三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以第四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二突起或第二凹槽。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等于另一方的第一整数倍,第二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等于另一方的第二整数倍。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第5831611号公告公报说明了,举例而言,如图16所示,突起111形成于公端子110上,并且扩张部121形成于母端子120上。公端子110的突起111在公端子110插入的方向上延伸。专利文献1的连接结构在公端子110及母端子120的接触部皆具有突起,并且公端子110及母端子120彼此接触。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结构中,接触部容易因为非预期的负载,例如施加于接触部的震动及冲击,而移动。因此,专利文献1的接触部容易耗损。此外,具有可能刮伤各接触部的一部分的疑虑,据此可能减弱接触力。另一个疑虑是专利文献1的接触部可能导致单点接触,造成难以改善接触可靠性。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为:提供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的连接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以第一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以第二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一突起或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以及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向的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当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向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三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以第四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二突起或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阵列间距及所述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可以等于另一方的第一整数倍,所述第二阵列间距及所述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可以等于另一方的第二整数倍。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可以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一突起,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二突起,所述第一整数倍及所述第二整数倍可以是1,各所述第一突起可以位于一个所述第二突起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突起之间,据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可以彼此正交,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可以皆是四角锥。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可以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一突起,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整数倍及所述第二整数倍可以是1,各所述第一突起可以装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凹槽内,据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可以彼此正交,所述第一突起可以是四角锥。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可以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二突起,所述第一整数倍及所述第二整数倍可以是1,各所述第一凹槽可以装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突起,据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可以彼此正交,所述第二突起可以是四角锥。
上述的连接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移动空间,配置为不需施加任何插入力而允许所述第一接触部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相向的位置;以及保持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一接触部在第三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观看的方向上移动,并且保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接触,所述第三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当所述保持机构保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接触时,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合计厚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厚度及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厚度的合计值。
在上述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移动空间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可以彼此正交。
上述的连接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按压机构,当所述第一接触部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相向的位置时,用于在第三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观看的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接触部往所述第二接触部按压,所述第三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
上述的连接结构是能够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的连接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可以根据后述的详细描述及随附图式而更完全地得到理解,并且随附图式仅用于图解说明,因此不被视为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例子。
图2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的例子。
图3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例子。
图4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的例子。
图5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例子。
图6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例子。
图7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并且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VI I-VI I截取的截面。
图8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呈ZIF接触的例子。
图9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呈ZIF接触的操作的例子。
图10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呈ZIF接触的操作的例子,并且示出沿着图8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
图11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呈ZIF接触的操作的例子。
图12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例子。
图13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操作的例子。
图14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的例子。
图15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二端子的例子。
图16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连接结构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配置。以下的说明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且,并不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同的符号表示实质上相同的内容。
[第一实施例]
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图1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例子。如图1所示,连接结构1包括第一端子10以及第二端子20。连接结构1是用于车载应用的连接器,举例而言,所述车载应用包括允许大电流流动的缆线CB。连接结构1通过连接或分离第一端子10与第二端子20而控制电流的流动。应注意,并不将连接结构1限制为用于包括允许大电流流动的缆线CB的车载应用的连接器,也可以替代为用于允许小电流流动的缆线CB的连接器。此外,并不将连接结构1限制为能够连接或分离第一端子10与第二端子20的连接器。可选择地,连接结构1也可以为:以第一端子10并不刻意从第二端子20分离的方式通过螺锁等而固定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以维持连接状态。
举例而言,第一端子10是销接触件10p。应注意,只要第一端子10可以与第二端子20接触并且允许电流流动,并不将所述第一端子10限制为销接触件10p。举例而言,第二端子20是插座接触件20s。应注意,只要第二端子20可以与第一端子10接触并且允许电流流动,并不将所述第二端子20限制为插座接触件20s。插座接触件20s可以被插座SC覆盖。插座SC具有插入口30,销接触件10p可以通过所述插入口30而插入与插座接触件20s相向的位置。销接触件10p通过利用插入口30插入插座SC中而连接于插座接触件20s。
于此,为了解释连接结构1的便利性,引入XYZ正交坐标系。当使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彼此相向并且接触时,将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彼此相向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从第一端子10朝向第二端子20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正交于X轴方向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举例而言,将作为销接触件10p的第一端子10在插座SC内移动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销接触件10p插入插座SC中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正交于X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
图2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10的例子。举例而言,第一端子10是矩形板状构件,并且具有:两个平板面11及12、两个侧面13及14、以及两个端面15及16。举例而言,端面16连接于基底17并且连接于缆线CB等,并以基底17夹设于其等之间。平板面11是与第二端子2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8。这表示,第一端子10具有第一接触部18。举例而言,只要第一端子10具有与第二端子2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8,第一端子10的形状也可以是半球形,并以第一接触部18作为截面。
图3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8的例子。如图3所示,第一接触部18包括复数个第一突起19。在图3中,为了不使附图变得复杂,省略了一些符号。在图3以后的附图中,为了不使附图变得复杂,亦省略了一些符号。
以在平板面11上的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表面而言,第一接触部18亦可以称为接触表面。复数个第一突起19在第一方向上以预定的第一阵列间距配置。举例而言,第一方向是Z轴方向。复数个第一突起19在第二方向上以预定的第二阵列间距配置。举例而言,第二方向是Y轴方向。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彼此正交。
并不将配置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分别限制为Z轴方向及Y轴方向。举例而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也可以在YZ平面上分别朝向Z轴方向及Y轴方向倾斜。此外,只要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彼此相交的方向,并不将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限制为彼此正交的方向。
举例而言,各第一突起19是四角锥。四角锥状的第一突起19的底面是两侧在Y轴方向上延伸并且两侧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正方形。举例而言,通过以下而形成复数个第一突起19:在平板面11上形成皆具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V形截面的复数个沟槽,接着在平板面11上形成皆具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V形截面的复数个沟槽。并不将形成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方法限制为形成具有V形截面的沟槽,也可以替代为通过铸造、锻造、3D打印机等而形成。
并不将各第一突起19的形状限制为四角锥,也可以替代为锥形或半圆形。可选择地,举例而言,各第一突起19的形状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角度为60度的三角锥。
在第一方向上据以配置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第一阵列间距是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的第一突起19之间的间隔。举例而言,在配置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第一方向上,第一阵列间距是四角锥的底面的一侧的长度。在第二方向上据以配置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第二阵列间距是在第二方向上邻近的第一突起19之间的间隔。与第一阵列间距的方式相似,举例而言,在配置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第二方向上,第二阵列间距是四角锥的底面的一侧的长度。
图4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20的例子。举例而言,第二端子20是矩形板状构件,并且具有:两个平板面21及22、两个侧面23及24、以及两个端面25及26。举例而言,端面26连接于基底27并且连接于缆线CB等,并以基底27夹设于其等之间。平板面21是与第一端子10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8。因此,第二端子20具有与第一接触部18相向的第二接触部28。只要第二端子20具有与第一端子10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8,并不将所述第二端子20的形状限制为平板状。举例而言,第二端子20的形状也可以是半球形,并以第二接触部28作为截面。
图5是斜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20的第二接触部28的例子。如图3所示,第二接触部28包括复数个第二突起29。
以在平板面21上的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表面而言,第二接触部28亦可以称为接触表面。当第二接触部28与第一接触部18相向时,复数个第二突起29在第一方向上以预定的第三阵列间距配置。举例而言,第一方向是Z轴方向。复数个第二突起29在第二方向上以预定的第四阵列间距配置。举例而言,第二方向是Y轴方向。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彼此正交。
与第一突起19的方式相似,并不将配置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分别限制为Z轴方向及Y轴方向。举例而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也可以在YZ平面上分别朝向Z轴方向及Y轴方向倾斜。此外,只要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彼此相交的方向,并不将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限制为彼此正交的方向。
举例而言,各第二突起29是四角锥。四角锥状的第二突起29的底面是两侧在Y轴方向上延伸并且两侧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正方形。形成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方法可以与形成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方法相同,也可以使用相异的方法。
并不将各第二突起29的形状限制为四角锥,也可以替代为锥形或半圆形。可选择地,举例而言,各第二突起29的形状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角度为60度的三角锥。
在第一方向上据以配置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第三阵列间距是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的第二突起29之间的间隔。举例而言,在配置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第一方向上,第三阵列间距是四角锥的底面的一侧的长度。在第二方向上据以配置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第四阵列间距是在第二方向上邻近的第二突起29之间的间隔。与第三阵列间距的方式相似,举例而言,在配置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第二方向上,第四阵列间距是四角锥的底面的一侧的长度。
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等于另一方的第一整数倍。举例而言,第一整数倍是一。亦即,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复数个第一突起19是与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复数个第二突起29以相同的阵列间距配置。第二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等于另一方的第二整数倍。举例而言,第二整数倍是一。亦即,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复数个第一突起19是与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复数个第二突起29以相同的阵列间距配置。
阵列间距越大,则邻近的第一突起19之间的间隔及邻近的第二突起29之间的间隔变得越大。举例而言,当据以配置第一突起19的第一阵列间距是据以配置第二突起29的第三阵列间距的两倍时,这表示,邻近的第一突起19之间的间隔的尺寸是邻近的第二突起29之间的间隔的尺寸的两倍。
图6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中的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的例子。图7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中的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并且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VI I-VI I截取的截面。如图6及图7所示,在连接结构1中,在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8中的各第一突起19位于一个第二突起29与另一个第二突起29之间,据此,使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接触。换句话说,各第二突起29位于一个第一突起19与另一个第一突起19之间,据此,使第二接触部28与第一接触部18接触。
具体地,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各凹槽29a形成于一个第二突起29与另一个第二突起29之间。举例而言,凹槽29a形成于配置在第一方向上(亦即,在Z轴方向上)的第二突起29与和所述第二突起29邻近的第二突起29之间。各凹槽29a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端子10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各第一突起19装配于第二端子20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应的一个凹槽29a内。
如图3所示,各凹槽19a形成于一个第一突起19与另一个第一突起19之间。举例而言,凹槽19a形成于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突起19与和所述第一突起19邻近的第一突起19之间。各凹槽19a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端子20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各第二突起29装配于第一端子10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应的一个凹槽19a内。
同样地,在第二方向上(亦即,在Y轴方向上),第一端子10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各第一突起19装配于第二端子20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应的一个凹槽29a内。第二端子20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各第二突起29装配于第一端子10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应的一个凹槽19a内。
当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彼此正交时,同样可以说明关于在包括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平面上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具体地,将在YZ平面上从Y轴及Z轴倾斜45度的方向称为45度方向。接着,配置在45度方向上的各第一突起19可以装配于配置在45度方向上的相应的一个凹槽29a内,并且,配置在45度方向上的各第二突起29可以装配于配置在45度方向上的相应的一个第一凹槽19a内。
接着,将说明当连接结构1呈ZI F(Zero I nsert ion Force,零插入力)接触时的操作。图8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中的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呈ZI F接触的例子。图9至图11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中的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呈ZI F接触的操作的例子。图10示出沿着图8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
如图8至图11所示,连接结构1可以包括插座SC。插座SC具有:插入口30,用于插入第一端子10;移动空间31,从插入口30插入的第一端子10在所述移动空间31中移动;以及保持机构32,用于保持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端子20的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接触。
如图9所示,保持机构32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移动空间31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端子10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因此,第一端子10可以不需任何插入力而插入插座SC中。如图10所示,插入插座SC中的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8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28相向的位置。如上所述,连接结构1可以具有移动空间31,以不需施加任何插入力而将第一接触部18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28相向的位置。
如图11所示,保持机构32使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28相向的位置的第一接触部18在+X轴方向上移动,以保持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接触。举例而言,保持机构32可以包括板片弹簧32a以及杆32b。通过在-X轴方向上将杆32b拉出插座SC,板片弹簧32a在-X轴方向上移动。在插入第一端子10之后,通过在+X轴方向上移动杆32b,第一接触部18藉由板片弹簧32a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在此方式中,保持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接触。
当通过保持机构32保持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接触时,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在X轴方向上的合计厚度小于第一端子10的厚度及第二端子20的X轴厚度在X轴方向上的合计值。亦即,当保持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接触时,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29彼此嵌合。因此,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在X轴方向上的合计长度变得以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29的装配长度的差距小于第一端子10的厚度及第二端子20的X轴厚度在X轴方向上的合计值。在此方式中,通过呈Z I F接触,可以保持第一接触部18的第一突起19与第二接触部28的第二突起29之间的装配状态,因此,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
在此实施例中,配置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29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彼此正交。移动空间31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一端子10插入的方向是第一方向。在此情况下,当第一接触部18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28相向的位置时,可以越过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排第一突起19,以沿着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排第二突起29之间滑动。因此,可以滑顺地移动第一端子10。
图12及图13是截面图,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连接结构1中的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的操作的例子。如图12及图13所示,另一个连接结构可以具有按压机构33,而非保持机构32。
如图12所示,按压机构33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移动空间31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端子10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举例而言,按压机构33是弹性构件,例如板片弹簧。因此,当第一接触部18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28相向的位置时,第一端子10在移动的同时,与按压机构33及第二接触部28接触。此时,按压机构33在+X轴方向上将第一接触部18往第二接触部28按压。因此,当将第一端子10插入插座SC中时,需要插入力。
如图13所示,按压机构33在+X轴方向上按压已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28相向的位置的第一接触部18。因此,按压机构33可以保持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之间的接触。
接着,将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在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18及第二接触部28皆具有预定阵列间距的复数个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29,例如金属锉(meta l fi l e)。当各第一突起19位于一个第二突起29与另一个第二突起29之间时,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28接触。因此,连接结构1可以通过在复数点的摩擦锁(fr ict ion l ock)改善摩擦力,并且,即使具有因为震动及冲击等而施加于第一端子10的负载,也可以降低第一端子10的移动并且可以降低接触耗损。
具体地,通过使第一突起19的阵列间距为第二突起29的阵列间距的整数倍,各第一突起19可以设置于一个第二突起29与另一个第二突起29之间。在此方式中,可以增加接触区域,因此,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举例而言,通过使整数倍为1,可以进一步增加接触区域,因此,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
如上所述,因为可以常时稳定地维持多点接触,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此外,因为接触表面的表面区域为大,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的散热性优异。通过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彼此正交,并且使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29为四角锥,可以进一步增加接触区域,因此,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是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的阵列间距的变化。
图14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一端子的例子。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40具有第一接触部48,所述第一接触部48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以第一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以第二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一突起49。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分别是Z轴方向及Y轴方向。
另一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相似,如图5所示,第二端子20具有第二接触部28,所述第二接触部28包括:当与第一接触部48相向时,在第一方向上以第三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以第四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二突起29。
因此,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在第一方向上等于另一方间距的两倍。具体地,第一阵列间距是第三阵列间距的两倍。第二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配置为在第二方向上是另一方间距的两倍。具体地,第二阵列间距是第四阵列间距的两倍。并不将第一阵列间距限制为第三阵列间距的两倍,也可以替代为三倍或更多倍,并且,第三阵列间距也可以是第一阵列间距的两倍或三倍或更多倍。并不将第二阵列间距限制为第四阵列间距的两倍,也可以替代为三倍或更多倍,并且,第四阵列间距也可以是第二阵列间距的两倍或三倍或更多倍。
因此,只要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是另一方的整数倍,并不将所述第一阵列间距及所述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在第一方向上限制为与另一方一样大的间距。此外,只要第二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是另一方的整数倍,并不将所述第二阵列间距及所述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在第二方向上限制为与另一方一样大的间距。应注意,在第一方向上的阵列间距中的另一方的整数倍也可以与在第二方向上的阵列间距中的另一方的整数倍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改善阵列间距的灵活性。此外,因为可以稳定地维持多点接触,因此,即使在此实施例中,也可以改善接触可靠性。其他配置及效果的说明包括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
[第三实施例]
接着,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是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突起及凹槽的变化。
图15是斜视图,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的第二端子的例子。如图15所示,第二端子50具有第二接触部58,所述第二接触部58包括:当第二端子与第一接触部18相向时,在第一方向上以第三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以第四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二凹槽59。各第二凹槽59是四角锥形的第一突起19安装于其内的四角锥形凹槽。
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8包括复数个第一突起19。第二端子50的第二接触部58包括复数个第二凹槽59。此外,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间距一样大,并且第二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间距一样大。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的各第一突起19装配于第二端子50的相应的一个第二凹槽内,据此,第一接触部18与第二接触部58接触。
虽然假定第一端子10具有包括复数个第一突起19的第一接触部18,并且第二端子50具有包括复数个第二凹槽59的第二接触部58,但是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的配置也可以为相反。亦即,第二端子20可以具有包括复数个第二突起29的第二接触部28,并且第一端子可以具有包括复数个第一凹槽的第一接触部。在此情况下,通过将各第一凹槽装配于相应的一个第二突起29,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28接触。
虽然亦假定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间距一样大,并且第二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间距一样大,但是并不将本发明限制为此。若用于第一突起19的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二阵列间距大于用于第二凹槽59的第三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则第一整数倍及第二整数倍可以不与另一方的间距一样大。并且,若用于第一凹槽的第一阵列间距及第二阵列间距小于用于第二突起29的第三阵列间距及第四阵列间距,则第一整数倍及第二整数倍也可以不与另一方的间距一样大。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突起及凹槽彼此装配,因此可以增大接触区域。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接触可靠性。其他配置及效果的说明包括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
已如上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包括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的合适修改,并不被上述的实施例限制。举例而言,若第一端子10具有包括复数个第一凹槽的第一接触部,则并不排除第二端子50具有包括复数个第二凹槽59的第二接触部58。即使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保持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58之间的接触。此外,也可以适当地合并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各配置。
据如此所述的发明,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变。此类改变不应视为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所有此类修改旨在包含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含:
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以第一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以第二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一突起或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以及
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向的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当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向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三阵列间距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以第四阵列间距配置的复数个第二突起或第二凹槽,其中
所述第一阵列间距及所述第三阵列间距中的一方等于另一方的第一整数倍,
所述第二阵列间距及所述第四阵列间距中的一方等于另一方的第二整数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一突起,
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整数倍及所述第二整数倍是1,
各所述第一突起位于一个所述第二突起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突起之间,据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皆是四角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一突起,
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整数倍及所述第二整数倍是1,
各所述第一突起装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凹槽内,据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突起是四角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所述复数个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整数倍及所述第二整数倍是1,
各所述第一凹槽装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突起,据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正交,
所述第二突起是四角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进一步包含:
移动空间,配置为不需施加任何插入力而允许所述第一接触部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相向的位置;以及
保持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一接触部在第三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观看的方向上移动,并且保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接触,所述第三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保持机构保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接触时,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合计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厚度及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厚度的合计值。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空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正交。
11.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进一步包含:按压机构,当所述第一接触部移动至与第二接触部相向的位置时,用于在第三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观看的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接触部往所述第二接触部按压,所述第三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结构是能够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器。
CN202310225459.0A 2022-04-25 2023-03-02 连接结构 Pending CN1169606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1296 2022-04-25
JP2022071296A JP2023161127A (ja) 2022-04-25 2022-04-25 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0664A true CN116960664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14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5459.0A Pending CN116960664A (zh) 2022-04-25 2023-03-02 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4161A1 (zh)
JP (1) JP2023161127A (zh)
KR (1) KR20230151444A (zh)
CN (1) CN11696066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1611B1 (ja) 2014-09-19 2015-12-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の接続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61127A (ja) 2023-11-07
KR20230151444A (ko) 2023-11-01
US20230344161A1 (en) 2023-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6534B1 (en) Connector terminal
US10398051B2 (en) Socket having a terminal unit assembly accommodated within a recess of a frame member
US8888520B2 (en) Contact with pair of pins each with a folded end
KR101780968B1 (ko) 커넥터 단자
US2014017088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KR20140113327A (ko) 커넥터
KR102139188B1 (ko) 커넥터
US9300085B2 (en) Electrical wiring assembly and vibration resistant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same
US20180159270A1 (en) Connector device including coming-off preventing structure
US20230420877A1 (en) Terminal unit
JP4514064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6960664A (zh) 连接结构
US20230261418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11394153B2 (en) Connector and terminal
US20220390686A1 (en) Optical fiber ferrule polishing holder and optical fiber ferrule polishing device
CN111095684B (zh) 连接器
JP2016018596A (ja) コネクタ構造
US11349239B2 (en) Terminal with offset connection section
US10840620B2 (en) Socket
US20190089085A1 (en)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US9413093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JP2020035642A (ja) 電気接続コネクタ
JP2023086520A (ja) 端子ユニット,雌端子,雄端子
JP2021111501A (ja) 連鎖端子挿入治具
CN113300139A (zh) 浮动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