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4398A -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4398A
CN116954398A CN202210397560.XA CN202210397560A CN116954398A CN 116954398 A CN116954398 A CN 116954398A CN 202210397560 A CN202210397560 A CN 202210397560A CN 116954398 A CN116954398 A CN 116954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signal line
display area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75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君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975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43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6795 priority patent/WO202319794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4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43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显示触控模组包括多个电极块、多条触控引线和多个焊盘;电极块包括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多个第一电极块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块在第二方向排列成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引线耦接,第二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二触控引线耦接;多个电极块位于显示区,多个焊盘位于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拐角,第一拐角位于显示区的靠近焊盘的一端;显示区包括与第一拐角相邻的走线区,走线区内设置有至少一条信号线,信号线的走线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本申请能够实现边框的窄化。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比较成熟的触控技术包括电容式触控、红外式触控、电阻式触控等,其中电容式触控以其能够实现多点触控的优势而被广范应用在显示领域中。在不同的显示屏上应用时,电容式触控技术又包括外挂式和内嵌式等解决方案。为了实现触控功能,位于显示区内的触控电极需要通过触控引线连接到非显示区的触控驱动芯片,这就导致在非显示区内排布有大量的触控引线,不利于显示边框的窄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非显示区内排布有大量触控引线影响边框窄化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触控模组,显示触控模组包括:
阵列排布的多个电极块,电极块包括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多个第一电极块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相邻的第一电极块通过第一连接部耦接;多个第二电极块在第二方向排列成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排列,相邻的第二电极块通过第二连接部耦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绝缘交叉;
多条触控引线和多个焊盘,在第一方向上多个焊盘位于多个电极块的一侧,触控引线与焊盘耦接;触控引线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引线耦接,第二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二触控引线耦接;
显示触控模组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多个电极块位于显示区,多个焊盘位于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拐角,第一拐角位于显示区的靠近焊盘的一端;
显示区包括与第一拐角相邻的走线区,走线区内设置有至少一条信号线,信号线的走线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显示区内设置有走线区,走线区与显示区的靠近焊盘一侧的第一拐角相邻,则走线区与焊盘所在的第一非显示区相邻。走线区内的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将原本需要在第一非显示区进行走线的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内,能够减小触控引线在第一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有利于边框的窄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一信号线为第一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第一信号线包括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显示区内与第一触控电极耦接,另一个端点耦接焊盘;
和/或,信号线包括第二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为第二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第二信号线包括两个端点,一个端点耦接第二触控电极,另一个端点耦接焊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信号线还包括至少一条屏蔽线,屏蔽线位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屏蔽线用于对信号进行屏蔽,防止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信号干扰,以确保触控检测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和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均不交叠。本申请实施例占用显示区内设置电极块的部分空间来设置信号线。如此设置能够将至少一条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以减小触控引线在第一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同时还能够使得位于显示区内的电极块和信号线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保证触控电极所在膜层的平坦性。而且本申请中走线区与显示区的拐角相邻,走线区仅占用显示区的边缘角部位置处的小部分空间,对显示区整体的触控性能影响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衬底和显示层,电极块和信号线均位于显示层的远离衬底的一侧;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信号线在显示层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像素之间。在显示区内设置的信号线不会对像素的出光造成遮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为折线,信号线的拐角位于相邻的四个像素构成的虚拟四边形内。该实施方式使用像素排布方式将信号线设置成折线,以使信号线在相邻的像素之间进行走线,避免信号线对像素的出光造成遮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相互连接形成拐角;信号线的至少部分拐角具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由拐角向远离第一线段的方向凸出,第二凸出部由拐角向远离第二线段的方向凸出。该实施方式相当于将显示区内网格状的电极块局部切断后形成信号线,走线区内信号线构成的总体的图案规律与网格状电极块的规律相同,则走线区对环境光的反射情况与电极块所在位置处对环境光的反射情况基本相同,走线区的设置不易被人眼观察,保证了显示触控模组的显示区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相邻的两条信号线:一条信号线包括第二拐角,另一条信号线包括第三拐角,第二拐角和第三拐角相邻、且位于同一个虚拟四边形内。该实施方式能够增大信号线的排布密度,在信号线数量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减小走线区所占用的显示区的面积,从而能够减小走线区的设置对显示区内触控电极阵列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的材料和电极块的材料相同。显示区内的信号线可以与电极块在同一刻蚀工艺中制作,不增加新的工艺制程,而且能够保证触控电极所在膜层的平坦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具有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在走线区内多条信号线并排设置;信号线包括两个端点;在第二方向上,信号线的两个端点距对称轴的距离不相等。触控引线在走线区内走线并由显示区引出后进入第一非显示区,触控引线进入到第一非显示区位置更加靠近对称轴。能够实现在走线区内对至少部分触控引线进行排线,使其由显示区引出之后沿第二方向走线延伸到焊盘所在位置,从而能够减少第一非显示区内的排线空间,有利于窄化边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衬底和显示层,电极块和信号线均位于显示层的远离衬底的一侧;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电极块包括多个开口;在垂直于衬底所在平面方向上,开口与像素交叠。采用网格状的电极块能够降低触控电极上的阻抗,同时还能够避免触控电极对像素的出光进行遮挡。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触控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显示区内设置有走线区,走线区与显示区的靠近焊盘一侧的第一拐角相邻,则走线区与焊盘所在的第一非显示区相邻。走线区内的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将原本需要在第一非显示区进行走线的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内,能够减小触控引线在第一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有利于边框的窄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触控模组俯视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区域Q2位置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6中切线B-B′位置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触控模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触控模组包括在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01和在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02,第一触控电极01和第二触控电极02均位于显示区001。第一触控引线03和第二触控引线04均设置在显示区001的外围,第一触控电极01通过第一触控引线03耦接到焊盘05,第二触控电极02通过第二触控引线04耦接到焊盘05。多个焊盘05位于显示区001的一侧,第一触控引线03由显示区001的下边引出连接到相应的焊盘05,而第二触控引线04由显示区001的左右两侧引出后沿显示区001的外围走线、然后延伸到焊盘05所在区域连接到相应的焊盘05。在非显示区002内,第一触控引线03和第二触控引线04需要汇聚收敛在一起并延伸到焊盘05所在位置。如图1中虚线圈出的并排设置第一触控引线03和第二触控引线04的布线区Q1,布线区Q1内第一触控引线03和第二触控引线04的部分线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交叉,则布线区Q1在第一方向y上必然占据一定的宽度,由此影响了非显示区002宽度的窄化。
另外,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示意图,如图2所示的,在有机自发光面板上应用触控技术时,显示触控模组中设置有用于对有机发光器件进行封装保护的封装层06,封装层06包括第一无机层061、有机层062和第二无机层063。封装层06的边缘位于非显示区002,非显示区002内设置有封装挡墙07。以衬底09所在平面为基准面来看,由于有机层062的厚度较厚,导致有机层062所在位置和有机层062之外的区域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在光阻曝光显影工艺中,高度偏低位置的金属容易发生曝光显影不完全造成蚀刻残留的问题。所以在采用刻蚀工艺制作触控引线08时,一般将触控引线08(可以是第一触控引线03和/第二触控引线04)制作设置在显示区001和封装挡墙07之间。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触控引线08的制作良率,只能将其制作在非显示区002内的小部分区域,在触控引线08排布的条数确定后就限制了显示边框尺寸的进一步降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对至少部分触控引线的走线位置进行设计,将至少部分触控引线设置在显示区内进行绕线,以减小触控引线在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解决窄化边框的问题。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3中区域Q2位置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3所示,显示触控模组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电极块10,电极块10包括第一电极块10a和第二电极块10b。多个第一电极块10a在第一方向y上相互连接排列形成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在第二方向x排列,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交叉;多个第二电极块10b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连接排列成第二触控电极1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在第一方向y排列。
如图4所示的,在触控电极中,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0a通过第一连接部41耦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块10b通过第二连接部42耦接,第二连接部42与第一连接部41绝缘交叉,也即第二连接部42与第一连接部41位于不同层。图4中示意,第一连接部41与第一电极块10a位于同一层,即第一连接部41与第一电极块10a在同一刻蚀工艺中制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块10a和第二电极块10b同层同工艺制作,则第二连接部42与第二电极块10b位于不同层,第二连接部42通过绝缘层上的过孔(图4中未示出)与第二电极块10b连接。另外,图4中仅示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10b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42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10b可以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的第二连接部42相连接,在此不再附图示意。
如图3所示的,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20和多个焊盘30。在第一方向y上多个焊盘30位于多个电极块10的一侧,触控引线20与焊盘30耦接。触控引线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第一触控电极11在第一方向y上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引线21耦接,第二触控电极12在第二方向x上的一端与第二触控引线22耦接。图3中示意,第一触控电极11均在第一方向y上靠近焊盘30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引线21耦接;部分第二触控电极12在其左侧的一端与第二触控引线22耦接,部分第二触控电极12在其右侧的一端与第二触控引线22耦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引线20设置在多个电极块10构成的触控电极阵列的外围。
焊盘30用于实现两种触控电极与触控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触控模组采用互电容方式实现触控检测,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中一者为触控驱动电极、另一者为触控感测电极。在应用中,第一电极块10a和第二电极块10b之间形成电容器,触控驱动芯片向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并接收触控感测电极回传的感测信号,根据感测信号来判断发生电容值变化的电容器所在位置,从而确定触控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触控模组采用自电容方式实现触控检测。在应用中,第一电极块10a和第二电极块10b分别与地构成电容,触控驱动芯片分别检测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回传的检测信号以确定触摸前后各电极对地电容的变化,确定触控位置。
显示触控模组包括显示区001和非显示区002;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区001即为显示触控模组的显示有效区,显示有效区能够显示图像画面,而非显示区002不具有显示图像画面的功能。本申请中显示区001和非显示区002的划分是在显示触控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对其进行的区域划分。在显示触控模组为多膜层堆叠结构,第一触控电极11、第二触控电极12、以及触控引线20均位于触控层;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显示层,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位于显示有效区内。
非显示区002包括第一非显示区0021,在第一方向y上第一非显示区0021位于显示区001的一侧。多个电极块10位于显示区001,多个焊盘30位于第一非显示区0021,也即多个焊盘30位于显示区001在第一方向y上的一侧。显示区001包括第一拐角G,第一拐角G位于显示区001的靠近焊盘30的一端。图3中示意显示区001为矩形形状,则显示区00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边缘之间通过拐角相连接,矩形形状的显示区001共包括四个拐角。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拐角G为显示区001的靠近焊盘30一侧的拐角,在显示区001的远离焊盘30的一端还包括两个拐角。另外,图3中以第一拐角G为弧形拐角进行示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拐角G为直角拐角,在此不再附图示意。
结合图5来看,显示区001包括与第一拐角G相邻的走线区ZQ,走线区ZQ与焊盘30所在的第一非显示区0021相邻。走线区ZQ内设置有至少一条信号线50,信号线50的走线方向与第一方向y交叉;信号线50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也就是说,将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设置在走线区ZQ进行走线,换句话说,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位于显示有效区内。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信号线50的线形不做限定,信号线50可以为直线、曲线或者折线,或者信号线50为直线段、曲线段的组合。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线50的走线方向为在显示区001内信号线50的大致走向。信号线50的走线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在显示区001内信号线50的起点和终点两点之间进行连线,连线的延伸方向为信号线50的走线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触控模组包括延伸方向相互交叉的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与两种触控电极分别连接的触控引线20均需要设置在触控电极阵列的外围。在常规方案中,如图1所示的,位于非显示区002的多条触控引线(第一触控引线03和第二触控引线04)需沿显示区001的外围进行绕线、并在焊盘05所在的非显示区002内汇聚收敛,然后延伸到焊盘05所在位置。触控引线在显示区001与焊盘05之间会占据较大的空间,影响非显示区002宽度的窄化。
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显示区001内设置有走线区ZQ,走线区ZQ与显示区001的靠近焊盘30一侧的第一拐角G相邻,则走线区ZQ与焊盘30所在的第一非显示区0021相邻。走线区ZQ内的信号线50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将原本需要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进行走线的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001内,能够减小触控引线20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占据的空间,有利于边框的窄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位于走线区ZQ的信号线50和第一触控电极11、第二触控电极12均不交叠。相当于在显示区001内预留出制作信号线50的空间,在制作触控电极阵列时设置电极块10对走线区ZQ进行避让。本申请实施例占用显示区001内设置电极块10的部分空间来设置信号线50。如此设置能够将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001,以减小触控引线20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占据的空间。同时还能够使得位于显示区001内的电极块10和信号线50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保证触控电极所在膜层的平坦性。而且本申请中走线区ZQ与显示区001的拐角相邻,走线区ZQ仅占用显示区001的边缘角部位置处的小部分空间,对显示区001整体的触控性能影响较小。
如图3所示的,显示区001具有在第一方向y延伸的对称轴60。以显示区001的外轮廓形状来看,显示区001关于对称轴60对称。信号线50包括两个端点,其中一个端点为信号线50在显示区001内的起点,则另一个端点即为信号线50在显示区001内的终点。在第二方向x上,信号线50的两个端点距对称轴60的距离不相等,也就是说,信号线50的一个端点距离对称轴60的距离较近,另一个端点距对称轴60的距离较远。可以看出,信号线50在显示区001内走线,以在第二方向x上远离对称轴60的一端为起点来看,信号线50向逐渐靠近对称轴60的方向延伸。信号线50包括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则触控引线20在走线区ZQ内走线并由显示区001引出后进入第一非显示区0021,触控引线20进入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的位置更加靠近对称轴60。能够实现在走线区ZQ内对至少部分触控引线20进行排线,使其由显示区001引出之后沿第二方向x走线延伸到焊盘30所在位置,从而能够减少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的排线空间,有利于窄化边框。
如图5所示,信号线50包括第一信号线51,第一信号线51为第一触控引线21的部分线段;第一信号线51包括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显示区001内与第一触控电极11耦接,另一个端点耦接焊盘30。可以看出第一触控引线21-1在显示区001内与第一触控电极11耦接、并且在显示区001内逐渐向靠近对称轴60(参见图3中的示意)的方向延伸,然后由延伸出显示区001进入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可选的,第一触控引线21-1所耦接的第一触控电极11为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中的位于边缘位置处的第一触控电极11。该实施方式设计至少部分第一触控引线21在显示区001内的走线区ZQ内进行走线,能够减少第一触控引线21在第一非显示区内占据的空间。
如图5所示的,信号线50包括第二信号线52,第二信号线52为第二触控引线22的部分线段,第二信号线52包括两个端点,一个端点耦接第二触控电极12,另一个端点耦接焊盘30。第二信号线52的两个端点中一个为其在显示区001内的起点,另一个端点为其在显示区001内的终点。图5中示意第二触控引线22首先在位于第一拐角G一侧的非显示区002内走线,然后进入到显示区001内得走线区ZQ,然后经由走线区ZQ再进入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该实施方式设计至少部分第二触控引线22在显示区001内的走线区ZQ内进行走线,能够减少第二触控引线22在第一非显示区内占据的空间。
如图5所示的,在走线区ZQ内多条信号线50并排设置,保证各信号线50之间相互绝缘、且排布紧密,能够减小触控引线20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占据的空间,同时尽量减小走线区ZQ在显示区001占据的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对边框进行窄化的需求,来设置走线区ZQ内信号线50的条数以及信号线50的种类。
在一些实施例中,走线区ZQ内包括至少一条信号线50,信号线50仅包括第一触控引线21的部分线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走线区ZQ内包括至少一条信号线50,信号线50仅包括第二触控引线22的部分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显示区001内的信号线50包括第一信号线51和第二信号线52;其中,第一信号线51为第一触控引线21的部分线段,第二信号线52为第二触控引线22的部分线段。信号线50还包括屏蔽线53,屏蔽线53位于第一信号线51和第二信号线52之间。屏蔽线53用于对信号进行屏蔽,防止第一信号线51和第二信号线52之间信号干扰,以确保触控检测的准确度。
图6中以第一信号线51和第二信号线52之间设置一条屏蔽线53进行示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51和第二信号线52之间设置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数量的屏蔽线53。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接地线,如图6所示的,接地线60位于触控引线20的外围。
另外,图3实施例中示意,显示区001包括两个第一拐角G,在显示区001内设置有两个走线区ZQ。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触控引线20的布线方式不同,设置显示区001仅包括一个第一拐角G和一个走线区ZQ,也就是说,在显示区001靠近焊盘30一侧的两个拐角中仅在一个拐角位置处设置走线区ZQ。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的,第二触控引线22包括第一类第二触控引线22a和第二类第二触控引线22b。其中,第一类第二触控引线22a在非显示区002内沿显示区001外边缘走线在第一拐角G位置处延伸到显示区001内、并经由走线区ZQ后延伸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第二类第二触控引线22b在非显示区002内沿显示区001外边缘走线经过第一拐角G位置处后延伸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本申请同时考量了对边框的窄化以及显示区001内走线区ZQ对触控的影响,在显示触控模组的一侧,设置部分第二触控引线22经由走线区ZQ进入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剩余部分第二触控引线22依然沿显示区001的外边缘延伸后进入第一非显示区0021,能够减小第二触控引线22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占据的空间有利于边框的窄化,同时避免信号线50在显示区001内占据的空间过大而影响第一拐角G位置处的触控性能。
以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原本需要并排设置22条触控引线20为例,22条触控引线20总共需要占用的在第一方向y上的宽度为1.26mm。而显示区001内相邻两个电极块10的中心之间的间距约为4mm。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设计,将部分触控引线20设置在显示区001内的走线区ZQ进行走线,部分触控引线20仍然设置在显示区001外。比如将22条触控引线20中的12条中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001内走线,10条在显示区001外,那么走线区ZQ所占用的显示区001的尺寸(指在第一方向y上的长度)约为12*0.058=0.696mm,则走线区ZQ在第一方向y上的长度在电极块10尺寸中的占比为0.696/4=17.4%。也就是说,即使本来用于设置电极块10的位置处被部分设置成了走线区ZQ,该部分电极块10会存在缺失,但是这个存在缺失的电极块10会保留有80%以上的面积,能够满足触控算法可兼容的范围,几乎不会影响边缘位置处的触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设置第二触控引线22在非显示区002内沿显示区001的边缘进行走线,然后在第一拐角G位置处进入显示区001内的走线区ZQ,然后由走线区ZQ进入到第一非显示区0021。图5实施例中示意将原本需要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设置的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排线均设置在走线区ZQ内,能够极大的减小触控引线20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占据的空间,有利于边框的窄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50的材料和电极块10的材料相同,显示区001内的信号线50可以与电极块10在同一刻蚀工艺中制作,不增加新的工艺制程,而且能够保证触控电极所在膜层的平坦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块10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比如氧化铟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块10采用金属材料制作,比如包括钛、铝、银、铜中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例中,电极块10为钛/铝/钛,三层金属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7中仅示意出了第一电极块10a的局部区域。结合图7和图8来看,显示触控模组包括衬底100,以及位于衬底100一侧的显示层200和触控层300,其中,电极块10和信号线50均位于触控层300。显示层200包括多个像素P。电极块10包括多个开口K;在垂直于衬底100所在平面方向上,开口K与像素P交叠。像素P包括发光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像素P1、第二像素P2和第三像素P3。第一像素P1、第二像素P2和第三像素P3分别为红色像素、绿色像素、蓝色像素中的一种。由图7可以看出,本申请中电极块10呈网格状,网格上的开口K暴露像素P,采用网格状的电极块10能够降低触控电极上的阻抗,同时还能够避免触控电极对像素P的出光进行遮挡。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示意的像素P的排布方式仅做示意性表示,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层200中的像素P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显示层200和触控层300之间还设置有封装层400,封装层400用于隔绝水氧,以保证显示层200中的像素P的使用寿命。可选的,封装层400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和至少一层有机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为图6中切线B-B′位置处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封装层400包括第一无机层410、第二无机层420、以及位于两个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430。在非显示区0021内设置有第一挡墙71和第二挡墙72,第一挡墙71用于限定有机层430,第一无机层410延伸到第二挡墙72的靠近第一挡墙71的一侧截止,第二无机层420延伸到第二挡墙72的远离第一挡墙71的一端。如图9所示的,触控引线20在第一非线区0021中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交叉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001和有机层430的边缘之间,也就是将该部分线段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的封装层400之上。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制作的触控引线20的良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设计,将原本需要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进行走线的至少一条触控引线20的部分线段设置在显示区001的走线区Q内,则能够减小在第一非显示区0021内设置并排、且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交叉的触控引线20的条数,则能够减小并排、且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交叉的触控引线20所占用的空间。如此能够减小封装层400的边缘距显示区001的距离,也就能够实现边框的窄化。
图9中示意,在信号线50与封装层400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80,绝缘层80能够在采用刻蚀工艺制作信号线50、电极块10时对下方的膜层结构进行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衬底100上制作显示层200、封装层400之后,在封装层4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采用成膜工艺制作触控层300。以触控层300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两个金属层为例,其中,第二连接部42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一连接部41和电极块10位于第二金属层。首先在封装层400之上制作一层无机绝缘层;然后图形化的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用作第二连接部42;然后制作一层绝缘层,对绝缘层进行打孔,打孔暴露出第二连接部42;然后制作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块10a、第一连接部41、以及第二电极块10b,其中,第二电极块10b通过绝缘层上的打孔与第二连接部42相连;在第二金属层的工艺之后,制作保护层,保护层可以为有机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走线区ZQ内的信号线50位于第二金属层,信号线50与第一电极块10a、第一连接部41、以及第二电极块10b在同一个工艺制程中制作。
可选的,位于非显示区002的触控引线20采用双层金属走线设计,能够降低触控引线20上的阻抗。其中,位于非显示区002的触控引线20的第一层走线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二层走线位于第二金属层。第一层走线与第二连接部42同层同工艺制作,第二层走线与电极块10同层同工艺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层200中的像素P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比如mini LED或者Micro LED。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层200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10为显示触控模组的俯视图,图10中示意出了显示区001内的一个第一电极块10a的一部分、以及一个第二电极块10b的一部分。由图10可以看出,信号线50在相邻的像素P之间进行走线,也即,信号线50在显示层200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像素P之间,则在显示区001内设置的信号线50不会对像素P的出光造成遮挡。
如图10所示,信号线50为折线,折线由多个线段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相连的两个线段形成信号线50的拐角。其中,信号线50的拐角位于相邻的四个像素P构成的虚拟四边形70内。在第一电极块10a和第二电极块10b均为网格状电极、且采用金属材料制作时,在应用中第一电极块10a和第二电极块10b会对环境光具有一定的反射。本申请中设置信号线50与电极块同层同材料制作,且将信号线50设置在相邻的像素P之间进行走线,能够使得走线区ZQ内信号线50构成的图案接近于显示区001内其他位置处网状电极的图案,使得走线区ZQ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接近于电极块10所在位置处对环境光的反射率,降低走线区ZQ被人眼观察到的风险,提升显示触控模组的显示区001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四边形70由四个像素P的四个几何中心之间的连线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1所示,信号线50包括第一线段53和第二线段54,第一线段53和第二线段54相互连接形成拐角;信号线50的至少部分拐角具有第一凸出部55和第二凸出部56,第一凸出部55由拐角向远离第一线段53的方向凸出,第二凸出部56由拐角向远离第二线段54的方向凸出。该实施方式相当于将显示区001内网格状的电极块10局部切断后形成信号线50,走线区ZQ内信号线50构成的总体的图案规律与网格状电极块10的规律相同,则走线区ZQ对环境光的反射情况与电极块10所在位置处对环境光的反射情况基本相同,走线区ZQ的设置不易被人眼观察,保证了显示触控模组的显示区001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触控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2所示,对于相邻的两条信号线50:一条信号线50包括第二拐角g2,另一条信号线包括第三拐角g3,第二拐角g2和第三拐角g3相邻、且位于同一个虚拟四边形70内。该实施方式能够增大信号线50的排布密度,在信号线50数量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减小走线区ZQ所占用的显示区001的面积,从而能够减小走线区ZQ的设置对显示区001内触控电极阵列的影响。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触控模组0001。对于显示触控模组0001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机、智能手表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触控模组包括:
阵列排布的多个电极块,所述电极块包括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块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第一连接部耦接;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块在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第二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块通过第二连接部耦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绝缘交叉;
多条触控引线和多个焊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多个所述焊盘位于多个所述电极块的一侧,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焊盘耦接;所述触控引线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引线耦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耦接;
所述显示触控模组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多个所述电极块位于所述显示区,多个所述焊盘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拐角,所述第一拐角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焊盘的一端;
所述显示区包括与所述第一拐角相邻的走线区,所述走线区内设置有至少一条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走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所述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所述显示区内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耦接,另一个端点耦接所述焊盘;
和/或,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为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的部分线段,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两个端点,一个端点耦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另一个端点耦接所述焊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
所述信号线还包括至少一条屏蔽线,所述屏蔽线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不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衬底和显示层,所述电极块和所述信号线均位于所述显示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
所述信号线在所述显示层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所述像素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为折线,所述信号线的拐角位于相邻的四个所述像素构成的虚拟四边形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相互连接形成所述拐角;所述信号线的至少部分拐角具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由所述拐角向远离所述第一线段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凸出部由所述拐角向远离所述第二线段的方向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对于相邻的两条所述信号线:一条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二拐角,另一条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三拐角,所述第二拐角和所述第三拐角相邻、且位于同一个所述虚拟四边形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的材料和所述电极块的材料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
在所述走线区内多条所述信号线并排设置;
所述信号线包括两个端点;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信号线的两个端点距所述对称轴的距离不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触控模组还包括衬底和显示层,所述电极块和所述信号线均位于所述显示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
所述电极块包括多个开口;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方向上,所述开口与所述像素交叠。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触控模组。
CN202210397560.XA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9543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7560.XA CN116954398A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PCT/CN2023/086795 WO2023197940A1 (zh) 2022-04-15 2023-04-07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7560.XA CN116954398A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4398A true CN116954398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328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7560.XA Pending CN116954398A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4398A (zh)
WO (1) WO20231979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3638B (zh) * 2017-10-18 2020-05-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9639853B (zh) * 2018-11-14 2020-05-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3296624B (zh) * 2020-02-21 2022-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3946077B (zh) * 2020-07-15 2022-07-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003143B (zh) * 2021-10-28 2024-06-18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7940A1 (zh) 2023-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7175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US11782558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556277B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1789571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52777A1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5494957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触控装置
CN114281206A (zh) 显示面板与移动终端
KR20220103234A (ko) 표시 장치
CN116954398A (zh) 一种显示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2019833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830070A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967958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CN112328119A (zh) 触控结构和触控显示面板
CN112069935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3874822A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CN113692566A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CN113692567A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WO2022052778A1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US2024033809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250629A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