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3901A -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3901A
CN116953901A CN202310450131.9A CN202310450131A CN116953901A CN 116953901 A CN116953901 A CN 116953901A CN 202310450131 A CN202310450131 A CN 202310450131A CN 116953901 A CN116953901 A CN 116953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positiv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501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田泰孝
宫城岛峻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53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39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了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镜头小型且轻型,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第2透镜组包括光阑和至少3片负透镜。成像镜头满足预定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用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中的成像镜头,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透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6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46607号公报
需要小型且轻型,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这些要求水平逐年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了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镜头小型且轻型,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对焦时,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2透镜组包括光阑和至少3片负透镜,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5<TTL2/(f2×tanωm)<15 (1)
所表示的条件式(1)。条件式(1)的记号如下定义。将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
在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1<Bf/f<0.6 (2)
所表示的条件式(2)。
第1透镜组可以构成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
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且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8.5<f3/f2<-1 (3)
所表示的条件式(3)。
在将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o且将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i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86<(N2po+N2pi)/2<2.2 (4)
所表示的条件式(4)。
在将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po且将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pi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5<(v2po+v2pi)/2<40 (5)
所表示的条件式(5)。
在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八且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5<f3/f1<3.5 (6)
所表示的条件式(6)。
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且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35<f/f1<-0.08 (7)
所表示的条件式(7)。
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优选与负透镜接合。
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优选为像侧的面为凹形状的弯月形透镜。
第2透镜组优选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第3透镜组优选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
第3透镜组优选包括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的接合透镜及配置于最靠像侧且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
在这种结构中,在将第3透镜组的上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3p且将第3透镜组的上述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3n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v3p-v3n<10 (8)
所表示的条件式(8)。
在将从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3且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85<DG3/Bf<2 (9)
所表示的条件式(9)。
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可以构成为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优选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像侧相邻而配置有正透镜。而且,在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像侧相邻而配置有正透镜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优选为双凹透镜。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包括~”“包括~的”表示除了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阑、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除了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本说明书中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与“正透镜”的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与“负透镜”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的“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并不限于包括多个透镜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仅包括1片透镜的结构。
“单透镜”表示未接合的1片透镜。其中,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并整体作为1个非球面透镜而发挥功能的透镜)作为1片透镜来使用而不视为接合透镜。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相关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面形状使用近轴区域的。
本说明书中的“整个系统”表示成像镜头。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焦距”为近轴焦距。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光轴上的距离”为几何距离。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值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d线”、“C线”及“F线”为亮线,d线的波长被视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被视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被视为486.13nm(纳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了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镜头小型且轻型,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对应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成像镜头在各对焦状态下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在各对焦状态下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21是表示实施例10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实施例10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23是表示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4是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25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6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2中示出图1的成像镜头在各对焦状态下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在图2中,在标注有“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在标注有“最近”的下段示出对焦于距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距离为0.3m(米)的最近物体的状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无限远的距离的物体称为“无限远物体”,将在最近的距离的物体称为“最近物体”。在图2的上段示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轴上光束2及最大半视角ω m的光束3作为光束。在图2的下段示出在对焦于最近物体的状态下的轴上光束及最大半视角的光束作为光束。图1及图2所示的例与后述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对应。在图1及图2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以下,主要参考图1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假设将成像镜头适用于摄像装置中并在成像镜头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光学部件PP为假设成各种滤波器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波器为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和/或截止特定波长区域的滤波器等。光学部件PP为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能够省略光学部件PP来构成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沿光轴Z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对焦时沿光轴Z移动的组称为聚焦组。通过使聚焦组移动来进行对焦。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第2透镜组G2为聚焦组。
通过设为在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固定的结构,有利于防尘性及防滴性。通过设为在对焦时第3透镜组G3固定的结构,在对焦时第3透镜组G3相对于第2透镜组G2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对焦而引起的像面弯曲的变动。通过设为在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移动的结构,与除了第2透镜组G2以外其他组也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聚焦组小型且轻型化,并且由此能够降低驱动系统的负载。
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具有彼此不同的符号的屈光力。通过使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能够增强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有助于对焦时的聚焦组的移动量的缩短化及对焦的高速化。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的符号可以为负,也可以为正。在第1透镜组G1构成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情况下,有利于广角化。在第1透镜组G1构成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情况下,有利于小型化。
作为一例,图1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组如下构成。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另外,图1的孔径光阑St表示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不表示大小及形状。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图1的第2透镜组G2下方的向左的箭头表示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为向物体侧移动的聚焦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透镜组”为成像镜头的结构部分且为包括被在对焦时发生变化的空气间隔分开的至少1片透镜的部分。在对焦时,以各透镜组为单位移动或固定,并且各透镜组内的透镜彼此之间的间隔不变。即,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对焦时与相邻的组的间隔发生变化,并且在自身内部中相邻的透镜的整体间隔不发生变化的组设为1个透镜组。
第1透镜组G1优选包括1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包括1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色差的校正及小型化。
第2透镜组G2优选包括孔径光阑St和至少3片负透镜。与第1透镜组G1或第3透镜组G3包括孔径光阑St的结构相比,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阑St的结构有利于径向的小型化。通过使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3片负透镜,有利于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第2透镜组G2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可以构成为像侧的面为凹形状的弯月形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第2透镜组G2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优选与负透镜接合。通过由这些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接合透镜,能够实现第2透镜组G2在光轴上的厚度的薄壁化,并且有效地校正轴上色差。
第2透镜组G2优选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通过在第2透镜组G2 中使用非球面,能够有效地校正球面像差。
第3透镜组G3优选包括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的接合透镜及配置于最靠像侧且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通过在轴外光束距光轴Z的高度变高的第3透镜组G3中配置接合透镜,能够实现第3透镜组G3在光轴上的厚度的薄壁化,并且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并且,通过在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减小佩兹伐和,有利于抑制像面弯曲的产生。
第3透镜组G3优选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通过在第3透镜组G3中使用非球面,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的对焦而引起的变动。
以下对与条件式相关的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优选结构进行叙述。在以下条件式的说明中,为了避免冗长,将“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简称为“成像镜头”。
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其中,将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条件式(1)的tan为正切。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尤其,有利于构成光学总长度相对于图像尺寸短的透镜系统。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5<TTL2/(f2×tanωm)<15 (1)
7.2<TTL2/(f2×tanωm)<11.8 (1-1)
8<TTL2/(f2×tanωm)<10 (1-2)
在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且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确保适当长度的后焦距。尤其,有利于确保适用成像镜头作为可更换透镜时的后焦距。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光学总长度的缩短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
0.1<Bf/f<0.6 (2)
0.2<Bf/f<0.5 (2-1)
0.3<Bf/f<0.45 (2-2)
在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且将第3透镜组G3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有利于同时校正由对焦而引起的球面像差及像面弯曲。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3透镜组G3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入射到第3透镜组G3的光线与从第3透镜组G3射出的光线的角度急剧变化。由此,有利于抑制呼吸效应。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2)。
-18.5<f3/f2<-1 (3)
-17.5<f3/f2<-7 (3-1)
-16.5<f3/f2<-8 (3-2)
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其中,将第2透镜组G2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o。将第2透镜组G2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i。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尤其要求强屈光力的正透镜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不会变得过小,因此有利于降低球面像差。并且,容易抑制佩兹伐和,因此有利于降低像面弯曲。通常,折射率高的光学材料的阿贝数小,因此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容易选择适当的阿贝数的材料,因此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
1.86<(N2po+N2pi)/2<2.2 (4)
1.9<(N2po+N2pi)/2<2.15 (4-1)
1.92<(N2po+N2pi)/2<2.1 (4-2)
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其中,将第2透镜组G2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po。将第2透镜组G2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pi。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抑制轴上色差的产生,因此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及其他像差。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容易选择适当的材料。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2)。
15<(v2po+v2pi)/2<40 (5)
20<(v2po+v2pi)/2<35 (5-1)
25<(v2po+v2pi)/2<30 (5-2)
在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且将第3透镜组G3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负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相对不会变得过弱。由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聚焦组的移动量,因此有利于小型化。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负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总长度的长大化。并且,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负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相对不会变得过强。由此,能够抑制入射到第2透镜组G2的光线与从第2透镜组G2射出的光线的角度急剧变化,因此有利于抑制呼吸效应。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2)。
1.5<f3/f1<3.5 (6)
1.6<f3/f1<3.4 (6-1)
1.7<f3/f1<3.3 (6-2)
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且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负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总长度的长大化。并且,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负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相对不会变得过强。由此,能够抑制入射到第2透镜组G2的光线与从第2透镜组G2射出的光线的角度急剧变化,因此有利于抑制呼吸效应。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负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相对不会变得过弱。由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聚焦组的移动量,因此有利于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2)。
-0.35<f/f1<-0.08 (7)
-0.32<f/f1<-0.11 (7-1)
-0.28<f/f1<-0.15 (7-2)
在第3透镜组G3包括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的接合透镜的结构中,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其中,将第3透镜组G3的上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3p且将第3透镜组G3的上述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3n。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在不减小第3透镜组G3的上述接合透镜的接合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情况下获得轴上色差的校正效果。通常,若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变得过小,则球面像差恶化。即,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在不恶化球面像差的情况下获得轴上色差的校正效果。通常,阿贝数大的光学材料的折射率低,因此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容易选择适当的折射率的材料作为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由此,该正透镜的与空气接触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不会变得过小,因此有利于防止球面像差的恶化并保持良好的性能。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
1<v3p--v3n<10 (8)
2.5<v3p-v3n<8 (8-1)
4<v3p-v3n<6 (8-2)
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其中,将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3。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通过使条件式(9)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容易确保像差校正所需要的第3透镜组G3在光轴上的厚度,因此有利于减少由对焦而引起的像差变动。通过使条件式(9)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3透镜组G3在光轴上的厚度不会变得过厚,因此有利于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更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2)。
0.85<DG3/Bf<2 (9)
0.88<DG3/Bf<1.7 (9-1)
0.9<DG3/Bf<1.4 (9-2)
另外,图1所示的例为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构成成像镜头的透镜组的数量及各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透镜的片数可以设为与图1的例不同的数量。并且,各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透镜的形状也可以为与图1的例不同的形状。
例如,在图1的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凸面,但是在本发明的技术中,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可以构成为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在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G1的从物体侧计第2个透镜优选为正透镜。通过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上述负透镜的像侧相邻而配置正透镜,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并且,在第1透镜组G1的从物体侧计第2个透镜为正透镜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G1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优选为双凹透镜。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为与上述正透镜对置的面,通过将该对置的面设为凹面,有利于校正色差。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组可以如下构成。
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包括2片透镜。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此时,第1透镜组G1的负透镜可以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也可以为双凹透镜,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可以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也可以为双凸透镜。并且,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的情况下,这些负透镜及正透镜可以构成为单透镜。
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包括非球面透镜。在第1透镜组G1包括非球面透镜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可以构成为非球面透镜。通过将在第1透镜组G1内直径相对小的透镜设为非球面透镜,容易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包括5片正透镜、3片负透镜及孔径光阑St。例如,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透镜、接合透镜、孔径光阑St、正透镜、接合透镜及接合透镜。此时,比孔径光阑St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可以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也可以将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并且,比孔径光阑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G2的2个接合透镜可以分别将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包括5片正透镜、4片负透镜及孔径光阑St。例如,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透镜、接合透镜、孔径光阑St、负透镜、接合透镜及接合透镜。此时,比孔径光阑St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可以将正透镜、负透镜及正透镜接合而构成。并且,比孔径光阑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G2的2个接合透镜可以分别将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包括4片正透镜、4片负透镜及孔径光阑St。例如,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透镜、接合透镜、孔径光阑St、负透镜、接合透镜及接合透镜。此时,比孔径光阑St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可以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并且,比孔径光阑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G2的2个接合透镜可以分别将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或者,在第2透镜组G2包括4片正透镜、4片负透镜及孔径光阑St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接合透镜、孔径光阑St、接合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接合透镜。此时,比孔径光阑St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可以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并且,比孔径光阑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G2的2个接合透镜可以分别将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在第2透镜组G2中,可以构成为如下:在与孔径光阑St的像侧相邻而配置有单透镜的情况下,该单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如此,通过将孔径光阑St附近的透镜设为非球面透镜,能够有效地校正球面像差。
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包括4片透镜。例如,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包括1片正透镜和3片负透镜。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接合透镜、负透镜及负透镜。此时,第3透镜组G3的接合透镜可以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包括3片透镜。例如,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包括1片正透镜和2片负透镜。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接合透镜和负透镜。此时,第3透镜组G3的接合透镜可以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或者,在第3透镜组G3包括3片透镜的情况下,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包括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透镜和接合透镜。此时,第3透镜组G3的接合透镜可以将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
在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配置有单透镜的情况下,该单透镜可以构成为非球面透镜。在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未配置有单透镜的情况下,第3透镜组G3内的单透镜中最靠像侧的单透镜可以构成为非球面透镜。在第3透镜组G3中,越靠近像侧,轴外光线与轴上光线越分离,因此通过将更靠像侧的透镜设为非球面透镜,能够有效地校正各像差,尤其能够有效地校正轴外像差。
上述优选结构及能够实现的结构能够进行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另外,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的条件式并不限定于以式的形式记载的条件式,还包括从优选、更优选及更进一步优选的条件式中任意组合下限和上限而获得的所有条件式。
作为一例,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优选的一方式中,所述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阑St和至少3片负透镜,并且满足上述条件式(1)。
接着,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标注于各实施例的剖视图中的透镜上的参考符号在各实施例中独立使用,以避免由参考符号的位数的增加而引起的说明及附图的复杂化。因此,即使在不同的实施例的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参考符号,也不一定是相同的结构。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中,其图示方法和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的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基本透镜数据的表如下记载。在Sn一列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编号时的面编号。在R一列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在D一列中示出各面和与其像侧相邻的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在Nd一列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vd一列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在基本透镜数据的表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且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在对应于孔径光阑St的面的面编号一栏中记入面编号和(St)这一术语。在基本透镜数据的表中还示出光学部件PP。表的面间隔一列的最下栏的值为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之间的间隔。关于对焦时的可变面间隔,使用了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入面间隔一列中。
在表2中以d线基准示出焦距、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开放F值、最大全视角及可变面间隔。最大全视角一栏中的[°]表示单位为度。在表2中,在“无限远”一列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值,在“最近”一列中示出对焦于最近物体的状态的各值。其中,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仅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值。在表2的“最近”这一术语下,示出从最近物体至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在实施例1中,该距离为0.4m(米)。
在基本透镜数据中,对非球面的面编号标注了*记号,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一栏中记载有近轴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3中,在Sn一行中示出非球面的面编号,在KA及Am一行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另外,Am的m为3以上的整数,并且根据面而不同。例如,在实施例1的第11面中为m=4、6、8、……、20。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KA及Am为下式所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Zd=C×h2/{1+(1-KA×C2×h2)1/2}+∑A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与非球面顶点相切且与光轴Z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Z至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Am:非球面系数,
非球面式的∑表示与m相关的总和。
在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但是光学系统既可以放大比例使用也可以缩小比例使用,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预定位数进行舍入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表2]
实施例1
[表3]
实施例1
Sn 11 12 24 2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9.7134740E-06 -1.9062669E-06 -2.3970257E-05 -1.9100502E-05
A6 -1.5209098E-07 -1.2250081E-07 -9.8719288E-09 -2.9730877E-08
A8 3.5418863E-09 2.8717554E-09 -2.3513245E-11 3.1883941E-10
A10 -5.5997685E-11 -4.4123528E-11 7.9437317E-13 -1.9712131E-12
A12 5.5503196E-13 4.2981705E-13 -6.7634995E-15 7.8749013E-15
A14 -3.4564182E-15 -2.6519418E-15 2.8013170E-17 -2.0296268E-17
A16 1.3078108E-17 1.0024634E-17 -5.8875024E-20 3.3821126E-20
A18 -2.7329980E-20 -2.1139450E-20 5.6671369E-23 -3.3769127E-23
A20 2.3977500E-23 1.8963057E-23 -1.5057050E-26 1.5598490E-26
在图3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在图3中,从左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3中,在标注有“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标注有“最近”的下段示出对焦于最近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各像差图的数据中从最近物体至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示于规格的表中的值相同。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由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d线、C线及F线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由实线表示弧矢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由短虚线表示子午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由实线表示d线下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由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C线及F线下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在“FNo.=”后面示出各状态下的开放F值的值。在其他像差图中,在“ω=”后面示出各状态下的最大半视角的值。
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与上述实施例1相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在以下实施例中也基本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5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5中。
[表4]
实施例2
Sn R D Nd vd
1 -2683436.0484 1.7000 1.59551 39.22
2 52.1606 3.5004
3 54.7868 3.3143 1.95375 32.32
4 86.5950 DD[4]
5 54.0068 4.0585 2.05090 26.94
6 379.3274 1.2366
7 44.3002 5.3152 1.55032 75.50
8 -258.6070 1.3000 1.78880 28.43
9 44.3711 4.9717
10(St) 9.3781
*11 -63.6932 2.3967 1.76709 49.20
*12 -34.8945 0.7845
13 -34.8180 1.3000 1.63980 34.57
14 23.3870 11.8713 1.59282 68.62
15 -28.3235 0.7021
16 -27.2683 1.2200 1.78880 28.43
17 58.4149 7.2942 2.00069 25.46
18 -41.3633 DD[18]
19 79.5623 7.5595 1.87070 40.73
20 -46.4033 1.4200 1.61293 36.96
21 47.7818 5.1816
22 -111.5723 1.3001 1.51742 52.15
23 -1052.3824 4.9454
*24 -333.2323 3.3890 1.68948 31.02
*25 17.4405
26 3.2000 1.51680 64.20
27 1.0974
[表5]
实施例2
[表6]
实施例2
Sn 11 12 24 2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1091221E-05 -4.1964228E-06 -2.7093576E-05 -2.2645761E-05
A6 -4.6022950E-08 -4.5023683E-08 -6.8177977E-08 -8.2927276E-08
A8 1.1393622E-09 1.2711518E-09 9.5883694E-10 1.0710957E-09
A10 -2.1623271E-11 -2.4905329E-11 -8.7439882E-12 -7.7997014E-12
A12 2.5734564E-13 3.0059308E-13 5.0516402E-14 3.5709746E-14
A14 -1.8879788E-15 -2.2136739E-15 -1.8307996E-16 -1.0194324E-16
A16 8.3591694E-18 9.7594212E-18 3.9939745E-19 1.7448327E-19
A18 -2.0516029E-20 -2.3703306E-20 -4.7129950E-22 -1.6083342E-22
A20 2.1467541E-23 2.4425649E-23 2.2761220E-25 5.9854428E-26
[实施例3]
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6中。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7中。
[表7]
实施例3
Sn R D Nd vd
1 10890.6716 1.7000 1.59270 35.45
2 55.4646 3.6204
3 59.8804 3.7388 1.95375 32.32
4 105.0181 DD[4]
5 48.5178 4.0865 2.05090 26.94
6 269.5101 1.8839
7 59.9189 4.4220 1.55032 75.50
8 -184.7148 1.3000 1.78880 28.43
9 50.4160 4.3915
10(St) 7.7511
*11 -63.8786 3.4429 1.76709 49.20
*12 -31.8061 0.5532
13 -32.2619 1.3000 1.59270 35.45
14 20.9700 12.6784 1.55032 75.50
15 -24.3899 0.7002
16 -23.6114 1.2200 1.78880 28.43
17 52.4159 7.5722 1.92119 23.96
18 -37.3236 DD[18]
19 65.8872 8.7921 1.87070 40.73
20 -49.9272 1.4200 1.59270 35.45
21 41.4305 5.3311
22 -112.0373 1.3000 1.51742 52.15
23 -521.7952 3.1942
*24 -184.9883 2.6988 1.68948 31.02
*25 17.6756
26 3.2000 1.51680 64.20
27 1.1069
[表8]
实施例3
[表9]
实施例3
Sn 11 12 24 2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0268276E-05 -3.2764030E-06 -3.2738226E-05 -2.7711425E-05
A6 1.0054937E-08 -1.7260697E-09 3.7940694E-08 5.1580374E-09
A8 -9.7163327E-10 -3.4346518E-10 -2.8463712E-10 3.2239054E-10
A10 1.9966588E-11 6.1383813E-12 2.8366374E-12 -3.0752597E-12
A12 -2.4884664E-13 -6.7212144E-14 -1.8493913E-14 1.8154324E-14
A14 1.9156575E-15 4.6024758E-16 7.6676513E-17 -6.7224207E-17
A16 -9.1024204E-18 -2.0694433E-18 -1.8910539E-19 1.5285685E-19
A18 2.4286346E-20 5.4484028E-21 2.5275398E-22 -1.9429292E-22
A20 -2.8150671E-23 -6.4892015E-24 -1.4103085E-25 1.0530608E-25
[实施例4]
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8中。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0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1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9中。
[表10]
实施例4
Sn R D Nd vd
1 1096.5023 1.7000 1.51742 52.15
2 52.3151 4.8664
3 62.1080 3.4305 1.84850 43.79
4 104.8268 DD[4]
5 48.0545 4.1970 2.00069 25.46
6 228.0475 0.3871
7 49.1446 4.6788 1.55032 75.50
8 -3799.0336 1.3000 1.80518 25.46
9 44.9390 4.9441
10(St) 8.2989
*11 -58.3286 3.0277 1.69281 53.05
*12 -32.6714 0.6307
13 -37.3652 1.3000 1.59270 35.45
14 21.0899 12.7255 1.55032 75.50
15 -23.9269 0.4305
16 -23.4118 1.2200 1.77047 29.74
17 47.6054 7.3698 1.90200 25.26
18 -37.4087 DD[18]
19 64.2565 8.4200 1.87070 40.73
20 -49.9901 1.4200 1.59270 35.45
21 43.4897 5.7321
22 -96.9619 1.3000 1.48749 70.44
23 -2141.2354 4.2941
*24 -163.3806 2.8102 1.68948 31.02
*25 17.7060
26 3.2000 1.51680 64.20
27 1.0895
[表11]
实施例4
[表12]
实施例4
Sn 11 12 24 2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3641535E-05 -6.2905831E-06 -3.4977238E-05 -2.9544177E-05
A6 -2.9546451E-08 6.8842459E-09 3.8381288E-08 9.3948338E-09
A8 -5.7345647E-12 -7.2357910E-10 -2.6960417E-10 3.1598791E-10
A10 2.0363526E-12 1.1720443E-11 2.7617645E-12 -3.0810672E-12
A12 -4.2390329E-14 -1.1915746E-13 -1.8422371E-14 1.8153363E-14
A14 4.0499865E-16 7.5571521E-16 7.6680446E-17 -6.7194254E-17
A16 -2.2513256E-18 -3.0142873E-18 -1.8910560E-19 1.5265477E-19
A18 6.8244314E-21 6.9315309E-21 2.5195062E-22 -1.9387623E-22
A20 -8.9257651E-24 -7.1626802E-24 -1.3863803E-25 1.0518367E-25
[实施例5]
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0中。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4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5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1中。
[表13]
实施例5
Sn R D Nd vd
1 619.6962 1.7000 1.51742 52.15
2 53.0010 6.4799
3 63.6990 3.0525 1.84850 43.79
4 97.7288 DD[4]
5 47.2761 4.3853 2.00069 25.46
6 207.9748 0.4957
7 45.5476 4.8536 1.55032 75.50
8 1358.1542 1.3000 1.80518 25.46
9 42.3094 5.1951
10(St) 7.9175
*11 -65.6244 3.0342 1.67686 54.80
*12 -34.3731 0.7793
13 -37.2705 1.3000 1.59270 35.45
14 20.8727 12.3360 1.55032 75.50
15 -24.2821 0.6247
16 -23.4861 1.2200 1.77047 29.74
17 47.3162 7.4334 1.90200 25.26
18 -36.8872 DD[18]
19 64.3302 8.4883 1.87070 40.73
20 -49.9352 1.4200 1.59270 35.45
21 43.2942 5.8023
22 -91.9029 1.3000 1.48749 70.44
23 -1098.1976 4.1309
*24 -156.0822 2.8580 1.68948 31.02
*25 17.4417
26 3.2000 1.51680 64.20
27 1.0907
[表14]
实施例5
[表15]
实施例5
Sn 11 12 24 2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4684544E-05 -6.8380996E-06 -3.9688167E-05 -3.4632069E-05
A6 1.4193437E-08 1.4704274E-08 1.0499302E-07 8.6720325E-08
A8 -9.9616058E-10 -7.9138466E-10 -7.8917380E-10 -3.9737200E-10
A10 1.8421719E-11 1.3306035E-11 4.8224519E-12 1.4871086E-12
A12 -2.1933900E-13 -1.4369797E-13 -1.8169691E-14 -1.5553129E-15
A14 1.6266855E-15 9.6817276E-16 3.9210226E-17 -1.0248210E-17
A16 -7.3958895E-18 -4.0354185E-18 -3.7131076E-20 4.5937190E-20
A18 1.8774417E-20 9.4770742E-21 -6.6484212E-24 -7.5481412E-23
A20 -2.0582374E-23 -9.7205315E-24 2.6860442E-26 4.5910618E-26
[实施例6]
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2中。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6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7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8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3中。
[表16]
实施例6
Sn R D Nd vd
1 3395.1569 2.1000 1.51742 52.15
2 58.1682 6.4667
3 74.0322 3.5505 1.77535 50.30
4 153.3942 DD[4]
5 42.4814 4.2313 2.00069 25.46
6 130.7358 4.3112
7 33.8928 5.3234 1.49700 81.61
8 848.1439 1.5000 1.84666 23.84
9 30.8686 5.6532
10(St) 3.2952
*11 -1998.5918 2.3248 1.80225 45.45
*12 -34995.5964 0.3024
13 -142.3892 1.5000 1.59270 35.45
14 24.1595 10.2742 1.55032 75.50
15 -27.6669 0.6305
16 -28.0490 1.5200 1.77047 29.74
17 42.2219 7.4809 1.90200 25.26
18 -41.4373 DD[18]
19 54.6186 12.3453 1.84850 43.79
20 -49.7007 1.5200 1.59551 39.22
21 37.3059 7.9438
*22 -76.8164 2.5455 1.68948 31.02
*23 -1406.3294 17.3369
24 3.2000 1.51680 64.20
25 1.0569
[表17]
实施例6
[表18]
实施例6
Sn 11 12 22 2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0370108E-05 -1.4890456E-05 -2.5350781E-05 -2.0566239E-05
A6 -2.2837244E-08 -1.4092898E-08 5.0780164E-08 5.3699159E-08
A8 1.5881928E-10 1.4530204E-10 -5.4993528E-11 -5.6857976E-11
A10 -2.7238168E-13 -2.5033093E-13 4.3033371E-14 4.1725261E-14
[实施例7]
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4中。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在各对焦状态下的结构和光束示于图15中。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9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0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1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6中。
[表19]
实施例7
Sn R D Nd vd
1 -74.2002 1.5004 1.62589 35.71
2 54.7951 4.5676
3 67.2973 10.3301 1.84850 43.79
4 -91.8786 DD[4]
5 36.0389 6.9203 1.49700 81.54
6 -673.5026 0.6005
7 195.9100 1.2104 1.78880 28.43
8 29.3996 3.0504 1.95906 17.47
9 46.3189 4.3619
10(St) 7.2745
*11 -22.9652 1.5064 1.77288 49.52
*12 -23.0730 0.4999
13 -34.3566 1.2696 1.60342 38.01
14 34.2968 7.8557 1.88300 39.22
15 -38.9773 0.5000
16 -44.0475 1.2501 1.62589 35.71
17 30.0091 9.1601 1.49700 81.54
18 -31.2278 DD[18]
19 89.0283 6.0002 2.05090 26.94
20 -60.9661 1.5201 1.78880 28.43
21 42.6519 8.3048
*22 -362.5889 5.8667 1.68948 31.02
*23 -49603.4680 18.5774
24 3.2000 1.51680 64.20
25 1.1168
[表20]
实施例7
[表21]
实施例7
Sn 11 12 22 2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5834482E-05 3.5233375E-05 -1.9489798E-05 -1.8756029E-05
A6 1.4230447E-07 1.2017891E-07 4.5980287E-09 -1.4958224E-09
A8 1.0863765E-09 1.3469675E-09 -1.3030472E-10 -1.1231071E-11
A10 -7.1869644E-12 -9.4293828E-12 4.6758898E-13 -1.9986449E-14
A12 -1.8017228E-14 4.3520165E-15 -9.1351399E-16 8.1504928E-17
A14 1.9336504E-16 1.2332495E-16 -1.0803165E-18 -1.4199100E-19
A16 2.1041180E-19 -1.1370078E-20 3.7286670E-21 -6.3534328E-22
A18 -4.7995190E-21 -3.0882641E-21 2.3552136E-24 1.9831483E-24
A20 1.0653244E-23 7.9618424E-24 -1.6142404E-26 -1.9645180E-27
[实施例8]
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7中。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22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3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4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8中。
[表22]
实施例8
Sn R D Nd vd
1 -55.4781 1.5005 1.71597 29.20
2 52.6357 4.3066
3 68.8911 6.9165 1.90277 37.58
4 -65.6648 DD[4]
5 51.4520 5.3294 1.53775 74.70
6 -208.6059 2.2852
7 5943.6545 1.2104 1.78880 28.43
8 26.5730 4.4173 2.00272 19.32
9 63.0765 4.8695
10(St) 6.6395
*11 -23.8573 1.5003 1.80139 45.45
*12 -23.9840 0.8152
13 -33.0768 1.2700 1.62305 35.70
14 49.3561 8.1326 1.71698 55.65
15 -30.7939 0.5002
16 -49.8275 1.2501 1.61346 37.01
17 46.3660 11.6144 1.56907 71.30
18 -31.5431 DD[18]
*19 158.7683 5.3140 1.68948 31.02
*20 238.5368 8.0513
21 -41.9442 1.5105 1.73800 32.33
22 70.9843 6.6239 2.05090 26.94
23 -209.1484 20.3478
24 3.2000 1.51680 64.20
25 1.0994
[表23]
实施例8
[表24]
实施例8
Sn 11 12 19 20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3141499E-05 3.5040371E-05 1.0901635E-05 1.0972604E-05
A6 2.0476056E-07 1.8774222E-07 4.9742889E-09 2.7459160E-09
A8 5.1639404E-10 6.8988986E-10 2.9537492E11 6.9726952E-11
A10 -6.5656740E-12 -7.1573836E-12 -8.6060280E-14 -1.9723645E-13
A12 -1.5625730E-14 -7.1690268E-16 1.3753977E-16 2.1742531E-16
A14 1.3301247E-16 5.8424761E-17 6.5295193E-20 6.9093173E-19
A16 3.9338744E-19 5.0949835E-20 -2.5358679E-22 -8.4826027E-22
A18 -3.2855806E-21 9.8202667E-23 -2.0567368E-25 -3.2467257E-24
A20 4.5982792E-24 -2.1816972E-24 6.5435938E-28 6.1122298E-27
[实施例9]
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9中。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5~L29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25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6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7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20中。
[表25]
实施例9
Sn R D Nd vd
1 -55.5010 1.5004 1.77592 29.53
2 61.5344 3.5005
3 78.1408 7.7883 1.92804 35.20
4 -63.7904 DD[4]
5 52.9119 6.0001 1.49700 81.54
6 -160.5984 4.6399
7 -221.2900 2.5309 1.56448 62.52
8 -82.3543 1.2105 1.78880 28.43
9 28.8519 4.0890 2.00272 19.32
10 85.1135 4.4229
11(St) 4.9244
*12 -45.5044 1.5003 1.77569 50.43
*13 -57.0757 1.5711
14 -38.4878 1.2705 1.58980 39.02
15 53.1569 6.5197 1.69563 56.72
16 -39.5618 0.5005
17 -815.3912 1.2500 1.63200 34.86
18 51.2051 10.0103 1.49700 81.54
19 -31.3936 DD[19]
20 54.3351 7.0963 1.97058 30.94
21 -82.7481 1.5104 1.73800 32.33
22 30.2278 11.7693
*23 -129.4484 3.3179 1.68948 31.02
*24 1770.6130 17.5024
25 3.2000 1.51680 64.20
26 1.1025
[表26]
实施例9
[表27]
实施例9
Sn 12 13 23 24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8.1254829E-07 1.0256715E-05 -3.5841263E-05 -3.4327199E-05
A6 1.0942583E-08 1.4345714E-08 4.0072728E-08 3.8082172E-08
A8 -3.6270204E11 1.5201345E-11 -1.5619767E-10 -4.9820793E-11
A10 -9.7745712E-14 -2.5640286E-13 4.0277660E-13 -7.0011533E-14
A12 -4.2644969E-16 -4.0303831E-16 -6.3255350E-16 3.7726709E-16
A14 3.7859614E-19 2.1184988E-18 -8.7255408E-19 -5.7212545E-19
A16 9.2818476E-21 6.1927584E-21 2.7326649E-21 -1.4526951E-22
A18 -4.8471550E-23 -3.0825363E-23 9.5716566E-25 1.0353526E-24
A20 1.0408949E-25 3.5686110E-26 -6.5038608E-27 -5.6582908E-28
[实施例10]
将实施例10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21中。实施例10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3~L28这6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10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28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9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0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22中。
[表28]
实施例10
Sn R D Nd vd
1 -77.4967 1.5004 1.51601 64.38
2 43.7347 4.0249
*3 51.1560 7.3936 1.58313 59.46
*4 -101.4720 DD[4]
5 50.3122 6.5974 1.59349 67.33
6 -89.3570 1.5105 1.58000 40.00
7 370.2398 4.5705
8(St) 5.8219
9 -57.5888 1.5101 1.81766 24.12
10 32.5428 5.4346 1.99999 19.97
11 494.0704 5.9097
12 -31.7470 1.0002 1.58534 39.47
13 200.2081 0.3012
*14 237.0926 6.9125 1.69350 53.20
*15 -36.7779 1.5001
16 65.2398 1.2503 1.73800 32.33
17 39.7500 14.4583 1.49700 81.54
18 -35.8321 DD[18]
19 57.3259 7.9703 1.99999 23.16
20 -124.2765 1.5201 1.74052 27.97
21 30.4689 13.3417
22 -58.1711 1.0004 1.94595 17.98
23 -120.6664 18.0497
24 3.2000 1.51680 64.20
25 1.1088
[表29]
实施例10
[表30]
实施例10
Sn 3 4 14 1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6.8305746E-07 -5.9278190E-07 -6.6890946E-06 2.9449477E-06
A6 1.0516822E-10 -2.0245855E-10 6.8330568E-09 2.0859421E-09
A8 2.0790626E-12 3.9735051E-12 5.6627438E11 4.7946998E-11
A10 4.1583041E-16 -8.2659522E-15 -2.1539694E-13 -7.1653446E-14
A12 -3.6052648E-17 -2.9365973E-17 9.2126224E-16 9.4448778E-17
A14 2.6729597E-20 7.2956233E-20 -2.4432692E-19 1.7848308E-18
A16 6.8111301E-23 -4.0957051E-23 -3.5146956E-21 -4.0489303E-21
A18 6.0317281E-25 6.8351219E-25 6.5003920E-24 2.3788955E-24
A20 -1.7004826E-27 -1.7608335E-27 -2.7289068E-27 4.4713888E-27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23中。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孔径光阑St及透镜L23~L28这6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
关于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31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3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3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24中。
[表31]
实施例11
Sn R D Nd vd
1 -104.9851 1.5005 1.60562 43.88
2 45.6368 4.6429
*3 56.0251 6.0003 1.80225 45.45
*4 -360.0544 DD[4]
5 56.3702 7.4604 1.59349 67.33
6 -69.8490 1.5005 1.67270 32.17
7 -214.7762 5.2554
8(St) 7.1657
9 -48.4997 1.5102 1.73800 32.33
10 36.8831 3.7567 2.00272 19.32
11 148.6751 4.8873
12 -36.0999 1.0003 1.64769 33.84
13 121.9219 0.3061
*14 98.6177 6.2984 1.69350 53.20
*15 -38.6205 1.5000
16 79.0409 1.2501 1.73800 32.33
17 43.0602 13.4920 1.49700 81.54
18 -30.3373 DD[18]
19 52.2076 7.7147 2.00069 25.46
20 -112.2028 1.5202 1.78880 28.43
21 30.0982 13.8385
22 -65.8647 1.0004 1.94595 17.98
23 -138.2921 18.8338
24 3.2000 1.51680 64.20
25 1.1150
[表32]
实施例11
[表33]
实施例11
Sn 3 4 14 1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6.0246848E-07 -1.6016483E-07 -7.3693190E-06 4.9239754E-06
A6 5.3758084E-10 -2.8345217E-10 3.7626865E-09 4.2591397E-09
A8 -4.8956611E-13 5.6586039E-12 6.8793976E-11 3.6590867E-11
A10 7.2466372E-15 -1.4111265E-14 -4.1487890E-13 -4.7114560E-14
A12 -9.2212175E-18 -3.0348780E-17 8.3611542E-16 -1.7527013E-16
A14 -4.3213410E-20 1.7680421E-19 -1.8217680E-19 8.1207994E-19
A16 -1.1410614E-22 -1.6505747E-22 -3.2085114E-21 -4.0699041E-21
A18 8.5519999E-25 -2.6511387E-25 1.0552196E-23 1.7595802E-23
A20 -9.8707007E-28 4.1390939E-28 -3.1898168E-26 -3.9077483E-26
在表34中示出实施例1~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的条件式(1)~(9)的对应值。在表34中,在没有相对应的透镜的一栏中记入“-”。可以将表34所示的实施例的对应值用作条件式的上限或下限来设定条件式的优选范围。
[表34]
式编号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1) TTL2/(f2×tanωm) 9.25 9.21 9.44 9.22
(2) Bf/f 0.36 0.36 0.37 0.37
(3) f3/f2 -12.24 -11.27 -12.83 -9.44
(4) (N2po+N2pi)/2 2.02580 2.02580 1.98605 1.95135
(5) (v2po+v2pi)/2 26.19 26.20 25.45 25.36
(6) f3/f1 2.58 3.02 2.65 2.01
(7) f/f1 -0.21 -0.26 -0.19 -0.20
(8) ν3p-ν3n 4.57 3.77 5.28 5.28
(9) DG3/Bf 1.12 1.15 1.09 1.15
式编号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1) TTL2/(f2×tanωm) 9.45 9.54 8.72 8.97
(2) Bf/f 0.36 0.36 0.38 0.42
(3) f3/f2 -8.13 -16.40 -4.28 -2.74
(4) (N2po+N2pi)/2 1.95135 1.95135 1.49700 1.55341
(5) (v2po+v2pi)/2 25.36 25.36 81.54 73.00
(6) f3/f1 1.93 3.20 -1.26 -0.68
(7) f/f1 -0.22 -0.17 0.25 0.24
(8) ν3p-ν3n 5.28 4.57 -1.49 -
(9) DG3/Bf 1.16 1.19 0.99 0.91
实施例1~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构成为小型且轻型,并且各像差得到抑制而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开放F值在实施例1~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中小于2,尤其在实施例1~实施例7及实施例9~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中小于1.8。实施例1~实施例11的成像镜头实现大口径比。
在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中,需要高性能且由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小,并且能够拍摄到近距离的可更换透镜。然而,以往,若用高性能的透镜系统来抑制由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动,则难以小型且轻型化。或者,若欲小型且轻型化,则无法确保聚焦组的移动量,最短摄影距离变长。相对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例11实现高性能且由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小,能够拍摄到近距离,并且小型且轻型的透镜系统。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25及图26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相机30的外观图。图25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26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为所谓的无反式数码相机,其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更换镜头20。可更换镜头20构成为包括容纳于镜筒内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1。
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上设置有操作部34、操作部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能够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在拍摄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前表面中央部设置有入射来自摄影对象的光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卡口37,可更换镜头20经由卡口37安装于相机主体31。
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由可更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图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 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成像元件、对从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在相机30中,能够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来拍摄静止图像或动画,并且将通过该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值,能够采用其他值。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例,例如能够设为除了无反式以外的相机、胶片相机及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以下附记项。
[附记项1]
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在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光阑和至少3片负透镜,
在将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5<TTL2/(f2×tanωm)<15 (1)
所表示的条件式(1)。
[附记项2]
根据附记项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1<Bf/f<0.6 (2)
所表示的条件式(2)。
[附记项3]
根据附记项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
[附记项4]
根据附记项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且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8.5<f3/f2<-1 (3)
所表示的条件式(3)。
[附记项5]
根据附记项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o且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i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86<(N2po+N2pi)/2<2.2 (4)
所表示的条件式(4)。
[附记项6]
根据附记项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ν2po且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ν2pi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5<(ν2po+ν2pi)/2<40 (5)
所表示的条件式(5)。
[附记项7]
根据附记项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且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5<f3/f1<3.5 (6)
所表示的条件式(6)。
[附记项8]
根据附记项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35<f/f1<-0.08 (7)
所表示的条件式(7)。
[附记项9]
根据附记项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与负透镜接合。
[附记项10]
根据附记项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为像侧的面为凹形状的弯月形透镜。
[附记项11]
根据附记项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
[附记项12]
根据附记项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
[附记项13]
根据附记项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包括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的接合透镜及配置于最靠像侧且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
[附记项14]
根据附记项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接合透镜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ν3p且将所述接合透镜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3n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ν3p-ν3n<10 (8)
所表示的条件式(8)。
[附记项15]
根据附记项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3且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85<DG3/Bf<2 (9)
所表示的条件式(9)。
[附记项16]
根据附记项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
[附记项17]
根据附记项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的像侧相邻而配置有正透镜。
[附记项18]
根据附记项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为双凹透镜。
[附记项19]
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附记项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
符号说明
1-成像镜头,2-轴上光束,3-最大半视角的光束,20-可更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操作部,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34-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阑,Z-光轴,ωm-最大半视角。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在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光阑和至少3片负透镜,
在将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5<TTL2/(f2×tanωm)<15 (1)
所表示的条件式(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1<Bf/f<0.6 (2)
所表示的条件式(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且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8.5<f3/f2<-1 (3)
所表示的条件式(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o且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pi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86<(N2po+N2pi)/2<2.2 (4)
所表示的条件式(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 2po且将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 2pi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5<(v 2po+v 2pi)/2<40 (5)
所表示的条件式(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且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5<f3/f1<3.5 (6)
所表示的条件式(6)。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35<f/f1<-0.08 (7)
所表示的条件式(7)。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正透镜与负透镜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为像侧的面为凹形状的弯月形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包括至少1面的非球面形状的透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包括将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的接合透镜及配置于最靠像侧且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接合透镜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 3p且将所述接合透镜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 3n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v 3p-v 3n<10 (8)
所表示的条件式(8)。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3且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85<DG3/Bf<2 (9)
所表示的条件式(9)。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负透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的像侧相邻而配置有正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为双凹透镜。
19.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
CN202310450131.9A 2022-04-26 2023-04-24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69539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2610 2022-04-26
JP2022072610A JP2023161945A (ja) 2022-04-26 2022-04-26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3901A true CN116953901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16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50131.9A Pending CN116953901A (zh) 2022-04-26 2023-04-24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1664A1 (zh)
JP (1) JP2023161945A (zh)
CN (1) CN11695390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41664A1 (en) 2023-10-26
JP2023161945A (ja) 2023-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812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09208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505798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830694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5576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46297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9507783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6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5407498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552693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34153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780430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6327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59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26787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22110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6643374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7894648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7765409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4080557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2014963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5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4967049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96077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267875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