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1810A -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1810A
CN116951810A CN202210407537.4A CN202210407537A CN116951810A CN 116951810 A CN116951810 A CN 116951810A CN 202210407537 A CN202210407537 A CN 202210407537A CN 116951810 A CN116951810 A CN 1169518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lectric card
card module
electric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75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扬
王定远
葛睿彤
裴玉哲
赵鹏达
郭忠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075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18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1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18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01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using electro-caloric eff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卡制冷装置,电卡制冷装置包括:电卡模块,以与外部电源通断产生电卡效应;第一换热组件,设于电卡模块的一侧,且与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与电卡模块热交换,传递电卡模块的热量,对电卡模块散热;第二换热组件,设于电卡模块的另一侧,且与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传递电卡模块的冷量;其中,电卡模块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工作,以使电卡模块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制冷。电卡模块断电时产生冷量,电卡模块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工作,以使第二换热组件将电卡模块产生的冷量向外传递,实现电卡模块的冷量的分离利用,进而实现产业化量产应用的目的。本申请还公开一种设备。

Description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制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基于电卡效应的新型制冷技术,不必使用常用制冷器所需的压缩机与制冷剂。当施加或撤去在电卡材料上的电场时,材料将产生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即电卡效应。但是目前,这种基于电卡效应的制冷技术,仅基于单块电卡材料在实验室进行测试实验,虽然电卡材料通过施加/撤去电场能够产生热量/冷量,但是无法有效的实现冷热分离,从而无法实现对冷量的利用,进而无法进行产业化量产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以实现有效地冷热分离,从而实现对产生的冷量的应用,进而产业化量产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卡制冷装置包括:
电卡模块,以与外部电源通断产生电卡效应;
第一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电卡模块的一侧,且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与所述电卡模块热交换,传递所述电卡模块的热量,对所述电卡模块散热;
第二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电卡模块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传递所述电卡模块的冷量;
其中,所述电卡模块断电触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工作,以使所述电卡模块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冷量传递至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制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
基座,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接收所述电卡模块产生的热量;
吹胀板,与所述基座导热连接,所述吹胀板内构造有用于传热介质流动的流路;
翅片组,包括多个翅片,且与所述吹胀板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基座和所述翅片组分别设于所述吹胀板的两侧,以使所述基座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吹胀板,所述吹胀板内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将热量传递至所述翅片组散热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胀板包括:
主体,构造有所述流路;和,
弯折部,自所述主体的边缘向第一方向弯折延伸,以加强所述吹胀板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胀板包括:
蒸发部,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和,
冷凝部,与所述蒸发部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翅片组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吹胀板内的流路连通所述蒸发部和所述冷凝部,以使所述蒸发部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后运动至所述冷凝部,经所述冷凝部冷凝后回流至所述蒸发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
风机,设于所述翅片组的侧部,以使所述风机吹出的气流流经所述翅片组的相邻翅片的间隙,对所述翅片散热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
传热元件,用于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
换热器,用于制冷;
水泵组件,包括水泵和连通所述传热元件和所述换热器的管路,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管路且控制所述管路的通断;
其中,所述电卡模块断电触发所述水泵工作,以使管路内的液体处于流动状态,所述电卡模块断电吸热,对流经所述传热元件的液体制冷,并通过液体将冷量传递至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卡模块包括:
电卡组件,包括电卡元件及覆盖且贴合于所述电卡元件相对两侧的薄膜电极;
导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元件和第二导热元件,所述第一导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导热元件分别导热连接于所述电卡组件相对的两侧,以与所述电卡组件热传递;
其中,所述薄膜电极与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电卡模块通电放热,热量将所述第一导热元件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电卡模块断电吸热,经第二导热元件将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元件与基座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元件与传热元件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传热元件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卡模块沿周向方向覆盖有保温层,以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卡制冷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电卡模块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进行散热降温,电卡模块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并通过第二换热组件传递至相关联设备进行制冷;其中,电卡模块断电时产生冷量,电卡模块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工作,以使第二换热组件将电卡模块产生的冷量向外传递,实现电卡模块的冷量的分离利用,进而实现产业化量产应用的目的。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卡制冷装置的框架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卡制冷装置在通/断电情况下的热/冷量的变化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卡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卡模块;101:电卡组件;102:第一导热元件;103:第二导热元件;20:第一换热组件;201:基座;202:吹胀板;203:主体;204:弯折部;205:蒸发部;206:冷凝部;207:翅片组;208:风机;30:第二换热组件;301:传热元件;302:换热器;303:水泵;304: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卡制冷装置,包括电卡模块10、第一换热组件20和第二换热组件30,电卡模块10与外部电源通断产生电卡效应;第一换热组件20设于电卡模块10的一侧,且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以与电卡模块10热交换,传递电卡模块10的热量,对电卡模块10散热;第二换热组件30设于电卡模块10的另一侧,且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以传递电卡模块10的冷量;其中,电卡模块10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以使电卡模块10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制冷。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卡制冷装置,电卡模块1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20进行散热降温,电卡模块10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并通过第二换热组件30传递至相关联设备进行制冷;其中,电卡模块10断电时产生冷量,电卡模块10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以使第二换热组件30将电卡模块10产生的冷量向外传递,实现电卡模块10的冷量的分离利用,进而实现产业化量产应用的目的。
电卡模块10与外部电源连接,外部电源与电卡模块10周期性的通电、断电,电卡模块10从而实现周期性的放热、吸热。第一换热组件20与电卡模块10固定且导热连接,不论电卡模块10通电还是断电,第一换热组件20持续性工作。在电卡模块10通电放热的情况下,第一换热组件20接收电卡模块10产生的热量,并进行散热降温。在电卡模块10断电吸热的情况下,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电卡模块10吸热时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并经第二换热组件30将冷量传递至外部相应的装置或设备,不仅实现制冷的目的,而且实现电卡模块10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热量和冷量实现有效分离。其中,在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的情况下,因电卡模块10吸热产生冷量,则第一换热组件20不仅无需对电卡模块10进行散热降温,而且还可通过电卡模块10降低第一换热组件20的温度,第一换热组件20在电卡模块10通电散热的情况下,因第一换热组件20温度低,以延长第一换热组件20温度升高的时间,从而提高对电卡模块1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换热组件20包括基座201、吹胀板202和翅片组207,基座201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以接收电卡模块10产生的热量;吹胀板202与基座201导热连接,吹胀板202内构造有用于传热介质流动的流路;翅片组207包括多个翅片,且与吹胀板202导热连接;其中,基座201和翅片组207分别设于吹胀板202的两侧,以使基座201的热量传递至吹胀板202,吹胀板202内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将热量传递至翅片组207散热降温。
基座201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电卡模块1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基座201,经基座201传递至吹胀板202,通过吹胀板202内的传热介质的相变,将热量快速传递至翅片组207进行散热降温,以使电卡模块10产生的热量快速向外传递,提高对电卡模块10的散热效率。
吹胀板202内灌注有可受热相变的传热介质,且吹胀板202内构造有用于传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传热介质沿流路流动,以便传热介质在吹胀板202均匀分布,以提高吹胀板202的均温性。其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吹胀板202竖向设置或倾斜设置,基座201位于吹胀板202中相对低的一端,且翅片组207位于吹胀板202中相对高的一端。这样,能够保证基座201的热量传递至吹胀板202内液态的传热介质,使得液态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并通过翅片组207对吹胀板202内的气态的传热介质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提高了第一换热组件20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吹胀板”可以理解为内部构造有用于传热介质流动的流道的板状结构,传热介质在吹胀板内流动传递热量。本文中的“吹胀板”并不局限于吹胀结构,其它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结构均可。
基座201和翅片组207分别设于吹胀板202的两侧,吹胀板202内液态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变为气态的传热介质,并沿流路向上且向相对侧流动,流动至翅片组207所在端,将热量传递至翅片组207,经翅片组207进行散热降温。气态的传热介质散热降温后,冷凝变为液态的传热介质,并沿流路向下流动,流动至基座201所在端,进行下一散热循环。
翅片组207包括多个翅片,翅片垂直于吹胀板202,以使每一翅片与吹胀板202导热连接,以提高翅片组207对吹胀板202的散热效率。翅片组207可为铝挤散热器。
需要说明的是,传热介质为可相变的传热工质。例如冷媒,但不限于冷媒。
可选地,吹胀板202包括主体203和弯折部204,主体203构造有流路;弯折部204自主体203的边缘向第一方向弯折延伸,以加强吹胀板202的强度。
吹胀板202的吹胀部分位于主体203,传热介质在主体203内的流路内流动。弯折部204自主体203的边缘向第一方向弯折延伸,且弯折部204沿主体203的周向设置,相对于相对主体203的周向增加筋板设计,这样,提高了吹胀板202的强度,能够第一换热组件20在安装及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形及损伤泄漏。
可选地,弯折部204自主体203向翅片组207方向弯折。这样,可将弯折部204看成翅片,通过弯折部204与翅片组207共同对吹胀板202进行散热降温。
可选地,吹胀板202包括蒸发部205和冷凝部206,蒸发部205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冷凝部206与蒸发部205相对设置,且与翅片组207导热连接;其中,吹胀板202内的流路连通蒸发部205和冷凝部206,以使蒸发部205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后运动至冷凝部206,经冷凝部206冷凝后回流至蒸发部205。
吹胀板202的蒸发部205接受电卡模块10模块产生的热量,并通过蒸发部205内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将热量传递至冷凝部206,气态的传热介质在冷凝部206将热量传递至翅片组207,并经翅片组207散热降温,冷凝变为液态的传热介质,液态的传热介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流路回流至蒸发部205,进行下一热循环。这样,保证了吹胀板202的热量单向且高效的自蒸发部205向冷凝部206传递。
可选地,第一换热组件20还包括:风机208,设于翅片组207的侧部,以使风机208吹出的气流流经翅片组207的相邻翅片的间隙,对翅片散热降温。
风机208设于翅片组207的侧部,在电卡模块10通电放热的情况下,风机208工作,风机208吹出的气流流经翅片组207翅片及吹胀板202,以对吹胀板202及翅片进行散热降温。
风机208吹出的气流流向与翅片组207的翅片相平行,这样,保证气流流经相邻翅片的间隙,通过气流将热量吹离翅片,从而降低翅片的温度。
可选地,第二换热组件30包括传热元件301、换热器302和水泵303组件,传热元件301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换热器302用于制冷;水泵303组件包括水泵303和连通传热元件301和换热器302的管路304,水泵303设于管路304且控制管路304的通断;其中,电卡模块10断电触发水泵303工作,以使管路304内的液体处于流动状态,电卡模块10断电吸热,对流经传热元件301的液体制冷,并通过液体将冷量传递至换热器302。
第二换热组件30的管路304串联传热元件301、水泵303和换热器302。管路304内流动有可传热的液体。其中,管路304通过水泵303控制液体的流动。可传热的液体可为水、冷媒或其他可受热相变的传热介质。
在电卡模块10断电吸热的情况下,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传热元件301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水泵303组件中的水泵303工作,以使管路304内的液体循环流动。管路304内的液体在流经传热元件301时,与电卡模块10热交换,电卡模块10产生的冷量传递至传热元件301,然后继续流动,将冷量传递至换热器302,以此传递冷量,实现制冷的目的。
本公开实施例采用间歇式流体传热的方式高效的传递电卡模块10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冷量,实现冷量相对电卡模块10的有效分离。
可选地,传热元件可为水冷头。但是传热元件并不限于水冷头,例如,其它具有传热且内部能够流通液体功能的元件结构均可。
可选地,电卡模块10包括:电卡组件101,包括电卡元件及覆盖且贴合于电卡元件相对两侧的薄膜电极;导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元件102和第二导热元件103,第一导热元件102和第二导热元件103分别导热连接于电卡组件101相对的两侧,以与电卡组件101热传递;其中,薄膜电极与外接电源连接,电卡模块10通电放热,热量将第一导热元件102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20,电卡模块10断电吸热,经第二导热元件103将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
薄膜电极覆盖且贴合于电卡元件的侧面而形成电卡组件101,不仅使得电卡元件通断电,产生电卡效应,而且还有助于使得电卡组件101表面平整,从而在电卡组件101与导热组件导热连接时,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电卡组件101与导热组件之间的传热效率。另外,电卡模块10通过将电卡组件101设于第一导热元件102和第二导热元件103之间,使得电卡组件101能够被封装使用,从而实现电卡模块10的产业化制备及应用。
电卡元件可为一个或多个。电卡元件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从而使得电卡模块10实现冷量可控的目的。在电卡组件101包括多个电卡元件的情况下,多个电卡元件并排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
薄膜电极覆盖且贴合于电卡元件的两侧,薄膜电极通过导线外接电源,不仅能够实现固定电卡元件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对电卡元件施加电场,从而产生电卡效应。另外,薄膜电极覆盖于电卡元件的侧面后,能够填充修正电卡元件不平整的表面,使得电卡组件101的外表面保持平整,从而解决电卡元件因表面不平整导致的与导热片传热效率低的问题。
电卡组件101与导热组件导热连接,尤其是,通过将电卡组件101设于第一导热元件102和第二导热元件103之间。这样,在电卡组件101放热的情况下,电卡组件101释放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导热元件102,并通过第一导热元件102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20进行散热。在电卡组件101吸热的情况下,电卡组件101吸热制冷,产生的冷量通过第二导热元件103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并通过第二换热组件30将冷量向外传递,以实现制冷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导热元件102可为导热片。可选地,第二导热元件103可为导热片。
可选地,电卡元件可为圆形结构、方形结构。其中,电卡元件的具体尺寸按需制定。电卡元件可为铁电材料粉末按比例配置、球磨、烘干、研磨、压片及烧结制成。但是,电卡元件的材料并不局限于通过铁电材料制成。
为了便于描述和区分,定义电卡元件两侧的薄膜电极分别为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其中,第一薄膜电极与第一导热元件102导热连接,第二薄膜电极与第二导热元件103导热连接。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分别设置用于外接电源的引脚。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导热效率及保证安全性,第一导热元件102和第二导热元件103选用高导热的绝缘材质。例如氮化铝、碳化硅、氮化镓、氮化硼、氧化铝等。另外,第一导热元件102和第二导热元件103可具有一定的厚度,以储存冷量或热量。
可选地,电卡元件相对的两侧面涂抹有导电涂料,以使电卡元件与薄膜电极贴合且导电连接。
电卡元件相对的两侧面涂抹有导电涂料,不仅可以使得电卡元件与薄膜电极贴合且导电连接,而且还可以填补电卡元件表面的不平整处,以使电卡元件与薄膜电极构造形成的电卡组件101的外侧面保持平整。在电卡组件101与导热片组件导热连接的情况下,保证电卡组件101的侧面与导热片的侧面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可选地,导电涂料可选择导电银浆。导电银浆不仅可以保证电卡元件与薄膜电极之间导电性,而且还可以保证二者之间的导热性。另外,导电银浆可填充于电卡元件表面不平整区域,以使电卡元件表面平整。薄膜电极可通过导电银浆粘接贴合于电卡元件,以实现二者的贴合装配。
可选地,电卡组件101的侧面设有导热介质,以与导热组件导热连接。
电卡组件101的侧面设有导热介质,通过导热介质可将电卡元件的电卡效应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快速传递给导热组件。另外,通过导热介质不仅可将热量或冷量由电卡组件101传递至导热组件,而且还起到固定连接电卡组件101和导热片组件的目的。电卡组件101通过导热介质与导热组件相粘接。
电卡组件101的侧面,即薄膜电极的表面。薄膜电极的表面可能存在不平整的区域,通过导热介质填补薄膜电极表面不平整区域,以保证电卡组件101与导热片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保证二者之间的传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导热元件102与基座201导热连接,第二导热元件103与传热元件301导热连接;其中,传热元件301与基座201可拆卸连接。
第一导热元件102与基座201导热连接,传热元件301与基座201可拆卸连接。这样,有助于结构稳定可靠。另外,还能保证电卡模块10与第一换热组件20和第二换热组件30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保证电卡模块10与第一换热组件20和第二换热组件30之间的传热效率。
可选地,电卡模块10沿周向方向覆盖有保温层,以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损失。
电卡模块10通过沿周向方向覆盖的保温层,不仅能够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空气散发的损失,而且还能够实现电卡模块10的封装,保证电卡组件101与导热组件的整体呈一体化结构,以便运输及安装使用。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卡制冷装置。电卡制冷装置,包括电卡模块10、第一换热组件20和第二换热组件30,电卡模块10与外部电源通断产生电卡效应;第一换热组件20设于电卡模块10的一侧,且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以与电卡模块10热交换,传递电卡模块10的热量,对电卡模块10散热;第二换热组件30设于电卡模块10的另一侧,且与电卡模块10导热连接,以传递电卡模块10的冷量;其中,电卡模块10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以使电卡模块10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制冷。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电卡模块1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20进行散热降温,电卡模块10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30,并通过第二换热组件30传递至相关联设备进行制冷;其中,电卡模块10断电时产生冷量,电卡模块10断电触发第二换热组件30工作,以使第二换热组件30将电卡模块10产生的冷量向外传递,实现电卡模块10的冷量的分离利用,进而实现产业化量产应用的目的。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卡模块,以与外部电源通断产生电卡效应;
第一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电卡模块的一侧,且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与所述电卡模块热交换,传递所述电卡模块的热量,对所述电卡模块散热;
第二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电卡模块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传递所述电卡模块的冷量;
其中,所述电卡模块断电触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工作,以使所述电卡模块在电卡效应中产生的冷量传递至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
基座,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以接收所述电卡模块产生的热量;
吹胀板,与所述基座导热连接,所述吹胀板内构造有用于传热介质流动的流路;
翅片组,包括多个翅片,且与所述吹胀板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基座和所述翅片组分别设于所述吹胀板的两侧,以使所述基座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吹胀板,所述吹胀板内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将热量传递至所述翅片组散热降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胀板包括:
主体,构造有所述流路;和,
弯折部,自所述主体的边缘向第一方向弯折延伸,以加强所述吹胀板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胀板包括:
蒸发部,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和,
冷凝部,与所述蒸发部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翅片组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吹胀板内的流路连通所述蒸发部和所述冷凝部,以使所述蒸发部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后运动至所述冷凝部,经所述冷凝部冷凝后回流至所述蒸发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
风机,设于所述翅片组的侧部,以使所述风机吹出的气流流经所述翅片组的相邻翅片的间隙,对所述翅片散热降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
传热元件,用于与所述电卡模块导热连接;
换热器,用于制冷;
水泵组件,包括水泵和连通所述传热元件和所述换热器的管路,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管路且控制所述管路的通断;
其中,所述电卡模块断电触发所述水泵工作,以使管路内的液体处于流动状态,所述电卡模块断电吸热,对流经所述传热元件的液体制冷,并通过液体将冷量传递至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卡模块包括:
电卡组件,包括电卡元件及覆盖且贴合于所述电卡元件相对两侧的薄膜电极;
导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元件和第二导热元件,所述第一导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导热元件分别导热连接于所述电卡组件相对的两侧,以与所述电卡组件热传递;
其中,所述薄膜电极与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电卡模块通电放热,热量将所述第一导热元件传递至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电卡模块断电吸热,经第二导热元件将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元件与基座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元件与传热元件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传热元件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卡模块沿周向方向覆盖有保温层,以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损失。
10.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卡制冷装置。
CN202210407537.4A 2022-04-19 2022-04-19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Pending CN1169518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7537.4A CN116951810A (zh) 2022-04-19 2022-04-19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7537.4A CN116951810A (zh) 2022-04-19 2022-04-19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1810A true CN116951810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44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7537.4A Pending CN116951810A (zh) 2022-04-19 2022-04-19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18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9513B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汇流条
CN104990436A (zh) 热电冷却装置
US20100218512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thermoelectric applications
US7584622B2 (en) Localized refrigerator apparatus for a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
KR20130047118A (ko) 열전시스템이 적용된 통신용 옥외 함체
CN116390454A (zh) 一种高集成度卫通相控阵用户终端的散热方法及系统
US20050045313A1 (en) Heat sink
JP353927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の冷却構造
CN116951810A (zh) 电卡制冷装置及设备
CN107735638A (zh) 具有改进的传热和隔热特征的运载工具电池热电模块
KR102622138B1 (ko) 고전압 배터리 시스템의 블로워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210866764U (zh) 激光器及其制冷装置
CN212323769U (zh) 无线充电座
KR101177266B1 (ko) 열전모듈 열교환기
CN111366018B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KR20150000679A (ko) 라디에이터용 온풍기
CN217464940U (zh) 电卡模组及电卡制冷设备
CN116951811A (zh) 电卡制冷系统及设备
KR100352439B1 (ko) 신체에 착용이 가능한 개인용 냉난방장치
CN116951812A (zh) 电卡模组及电卡制冷设备
CN217685509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110557932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手机
CN110943266A (zh) 电池配电装置、电池组
CN114828594B (zh) 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和电气设备
CN220776346U (zh) 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