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1699A - 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51699A CN116951699A CN202310967547.8A CN202310967547A CN116951699A CN 116951699 A CN116951699 A CN 116951699A CN 202310967547 A CN202310967547 A CN 202310967547A CN 116951699 A CN116951699 A CN 1169516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heat exchange
- throttling element
- valve
- contro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本申请旨在解决空调的运行模式无法与当前环境相匹配,导致用户舒适度下降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的运行模式指令,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基于运行模式指令和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控制空调器以实际运行模式运行;运行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指令和除湿指令,实际运行模式包括恒温除湿模式、常规除湿模式和常规制冷模式。本申请可以在不同运行环境下始终保持与当前运行环境相匹配的运行模式,控制温度和湿度均处于较为理想的区间,从而满足用户的舒适性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的基本功能是制冷和制热,制冷过程中会伴随着除湿过程,当盘管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时,进入室内机的湿空气在与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水分就会凝结成水滴,并顺着室内换热器的翅片流入接水槽里面。
但是有些季节,如春夏之交、秋冬之交、梅雨季节、沿海地区等情景室内湿度大,但是温度不高,用户只有除湿需求,不需要降温,但是空调开启除湿模式时,除湿过程中,被除掉水分的干空气经过低温盘管,温度也会随之降低,导致房间温度变低,给用户的体验是更加湿冷,无法满足用户对空调舒适性的需求。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空调的运行模式无法与当前环境相匹配,导致用户舒适度下降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运行模式指令,获取室内环境温度;
判断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
基于所述运行模式指令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
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实际运行模式运行;
其中,所述运行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指令和除湿指令,所述实际运行模式包括恒温除湿模式、常规除湿模式和常规制冷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运行模式指令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恒温除湿模式;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常规除湿模式;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恒温除湿模式;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常规制冷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的压缩机为变容压缩机,所述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所述双缸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所述双级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
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所述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所述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所述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包括内排换热管路和外排换热管路,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入口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入口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同时与第三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入口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出口端和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变容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一端,所述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以所述恒温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湿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基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湿度,计算室内露点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和所述室内露点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和所述室内露点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全开,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以及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全开,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以及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以所述常规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频率、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的转速。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频率、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的转速”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四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以所述常规制冷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工作频率和目标排气温度、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在上述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工作频率和目标排气温度、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五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所述工作频率调节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基于所述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所述工作频率调节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基于所述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通过基于运行模式指令和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来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可以在不同运行环境下始终保持与当前运行环境相匹配的运行模式,控制温度和湿度均处于较为理想的区间,从而满足用户的舒适性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在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时的系统图;
图2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在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时的系统图;
图3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压缩机;11、第一压缩缸;12、第二压缩缸;13、第一端口;14、第二端口;15、第三端口;16、第四端口;17、排气口;21、第一节流元件;22、第二节流元件;3、室外换热器;31、第一换热管段;32、第二换热管段;33、第三换热管段;34、第一支管;35、第二支管;4、第三节流元件;5、室内换热器;51、内排换热管路;52、外排换热管路;6、冷媒管;81、第一通断阀;82、第二通断阀;83、第三通断阀;9、四通阀;1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尽管下文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下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申请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申请的空调器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3、第三节流元件4和室内换热器5。其中,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3、第三节流元件4和室内换热器5通过冷媒管6依次连通构成冷媒循环。上述连接方式和空调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
优选地,室外换热器3包括多个换热管段,室外换热器3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具体的,室外换热器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第一换热管段31位于室外换热器3的中部,第二换热管段32位于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上方,第三换热管段33位于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下方。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一端通过冷媒管6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7连通,第一换热管段31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6与第二换热管段32的一端连通,第二换热管段32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6与第三换热管段33的一端连通,第三换热管段33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6与第三节流元件4连通。
室外换热器3还包括第一支管34、第二支管35。其中,第一支管34的第一端连通于压缩机1与第一换热管段31之间的冷媒管6,第一支管34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二换热管段32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的冷媒管6。第二支管35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换热管段31与第二换热管段32之间的冷媒管6,第二支管35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三换热管段33的靠近第二换热管段32的一端(即第三换热管段33与第二换热管段32连通的一端)。
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和第三通断阀83,优选地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和第三通断阀83均为电磁阀。其中,第一通断阀81设置于第一支管34,第二通断阀82设置于第二换热管段32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的冷媒管6,且位于第一支管34的第二端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第三通断阀83设置于第二支管35。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通过控制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的开闭,可以实现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的不同连通形式,从而实现室外换热器3的不同分流方式和换热效果。
继续参见图1和图2,优选地,室内换热器5包括内排换热管路51和外排换热管路52,内排换热管路51的入口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21,外排换热管路52的入口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22,第一节流元件21和第二节流元件22同时与第三节流元件4的出口端(图1中左端)连通,第三节流元件4的入口端与室外换热器3的出口端连通,内排换热管路51的出口端和外排换热管路52的出口端分别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其中,优选地,第一节流元件21、第二节流元件22和第三节流元件4均为电子膨胀阀。
进一步参照图2,一种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为变容压缩机,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具体而言,变容压缩机内部设置有第一压缩缸11和第二压缩缸12,压缩机1壳体上开设有四个端口和一个排气口17,其中第一端口13与第一压缩缸11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端口14与第一压缩缸11的出气口连通,第三端口15与第二压缩缸12的进气口连通,第二压缩缸12的出气口与排气口17连通,第四端口16通过壳体内部与排气口17连通。
变容压缩机还配置有四通阀9,四通阀9具有四个接口a、b、c、d,其中第一接口a与第四端口16连通,第二接口b与第二端口14连通,第三接口c与第三端口15连通。四通阀9内部设置有移动件,当四通阀9通电或断电时,移动件在四通阀9内移动,实现不同接口之间的连通和阻断。
内排换热管路51和外排换热管路52的出口端分别与两个气液分离器10连通,两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分别与变容压缩机的两个压缩缸连通。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与第一端口13直接连通,另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通过四通阀9的第四接口d连通,间接实现与第三端口15的连通。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其中,参见图1,四通阀9上电时为双级模式。该模式下,变容压缩机的两个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具体地,四通阀9的第一接口a与第四接口d之间被移动件隔断,由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通过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全部经由第一端口13进入第一压缩缸11,由第一压缩缸11压缩后由第二端口14排出,然后经过四通阀9的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后,由第三端口15进入第二压缩缸12,经过第二压缩缸12的二次压缩后,由排气口17排出。
参见图2,与之相反,四通阀9断电时为双缸模式。该模式下,变容压缩机的两个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具体地,由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一部分通过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从第一端口13进入第一压缩缸11,由第一压缩缸11压缩后由第二端口14排出,然后经过四通阀9的第二接口b和第一接口a进入壳体内并最终由排气口17排出。另一部分冷媒通过另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经由四通阀9的第四接口d和第三接口c,然后从第三端口15进入第二压缩缸12,在第二压缩缸12压缩后由排气口17排出。
通过设置变容压缩机,可以利用变容压缩机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空调器的设置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对上述空调器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举例而言,虽然上述空调器是结合单冷空调进行介绍的,但是这种实施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四通阀9,使空调器变为冷暖空调。再如,第三节流元件4的具体形式本申请不作限制,第三节流元件4还可以为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等。再如,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管段的数量、设置方式,支管的数量、连接方式,通断阀组中通断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进行适应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或减少换热管段的数量、设置位置、连通方式等;或者,还可以增加或减少支管的数量、连通关系;再或者,还可以增加或减少通断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总之,只要能够通过控制通断阀组中通断阀的开闭来实现对换热管段的的连通形式的调整,那么这种改变方式均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再如,变容压缩机的双缸模式和双极模式之间的切换可以不通过四通阀9,而是设置多个阀门组,通过控制阀门组内各个阀门的开闭来实现。再如,变容压缩机的具体结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能够实现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之间的切换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调整变容压缩机的结构,例如改变端口数量、位置、连接关系等。再如,气液分离器10等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再如,室内换热器5的具体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内排换热管路51和外排换热管路52的数量可以增加,或者将内排换热管路51和外排换热管路52串联在一起,并通过设置加热器等方式实现下述的恒温除湿模式等。
下面参照图1和图3,对本申请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
为了解决空调的运行模式无法与当前环境相匹配,导致用户舒适度下降的问题,本申请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包括:
S101,响应于接收到的运行模式指令,获取室内环境温度。例如,通过室内机上设置温度传感器来获取室内环境温度,或者通过其他如空调器与能够获取温度的设备通信连接的方式获取室内环境温度。
S103,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例如,温度区间为预先设置的,当获取到室内环境温度后,与预设的温度区间的端点值进行比较,判断出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
S105,基于运行模式指令和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例如,运行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指令和除湿指令,在空调接收到不同的运行模式时,证明用户的需求不同,此时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来确定空调的实际运行模式,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为符合的运行效果,提升用户舒适度。其中,实际运行模式包括恒温除湿模式、常规除湿模式和常规制冷模式。
S107,控制空调器以实际运行模式运行。例如,在确定实际运行模式后,控制空调器以该实际模式运行,以满足用户舒适度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无感模式控制。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通过基于运行模式指令和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来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可以在不同运行环境下始终保持与当前运行环境相匹配的运行模式,控制温度和湿度均处于较为理想的区间,从而满足用户的舒适性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对本申请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运行模式指令和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指令,且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恒温除湿模式;否则,如果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指令,且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常规除湿模式。
如果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指令,且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恒温除湿模式;否则,如果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指令,且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常规制冷模式。
本申请中,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下面以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为28℃,第二预设温度阈值为22℃为例进行介绍。当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模式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较高,用户希望降低室内湿度。但常规除湿模式在降低室内湿度的同时,也会降低室内温度,室内温度过低将会导致用户舒适性变差。此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的大小,当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8℃时,证明室内环境温度较为舒适,此时运行恒温除湿模式,来实现温度基本不变或小幅降低的前提下,对室内进行除湿,保证室内温湿度均处于较佳区间。反之,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28℃,证明室内温度较高,除湿的同时需要降低室内环境温度,此时运行常规除湿模式,在除湿的同时对室内进行降温,使得温湿度同时降低至适宜区间。
当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模式时,证明此时室内温度较高,用户希望降低室内温度。此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的大小,当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时,证明室内环境温度较低,如果继续降低将会严重影响舒适度,此时运行恒温除湿模式,来实现温度基本不变或小幅降低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湿度控制,保证室内温湿度均处于较佳区间。反之,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22℃,证明室内温度较高,需要降低室内环境温度,此时运行常规制冷模式,室内温度降低至适宜区间。
如此,通过基于运行模式指令和室内环境温度共同确定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可以实现室内温湿度的共同调节,使得室内温湿度均处于适宜区间,并且该调节过程为无感调节,用户只需输入希望的运行模式,无需进行更为细化的操作,减少用户操作复杂度。
当然,上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具体数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下面对上述三种实际运行模式的控制过程进行具体介绍。
一种实施方式中,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当空调器以恒温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湿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基于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湿度,计算室内露点温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和室内露点温度,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具体地,以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为29℃为例。当空调器以恒温除湿模式运行时,首先获取室内环境温度t、室内环境湿度U和室外环境温度Tao,然后基于室内环境温度t和室内环境湿度U,计算室内露点温度td,露点温度td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计算出露点温度后,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第三节流元件全开,调节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以及调节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小于露点温度。
具体地,当室外环境温度Tao<29℃时,室外机负载较小,换热量小。此时控制压缩机模式为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第一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第三通断阀关闭,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从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然后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排出并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第三节流元件。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冷媒流程为一进一出,流程长,过冷端大,流速快,室外换热器效率高、对流换热量大、功率低、能效高。
然后,第三节流元件全开,冷媒经过第三节流元件后分为两路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内排换热管路和外排换热管路。其中,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高于露点温度,从而使得室内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时,先与外排换热管路换热实现冷凝降温除湿,再与内排换热管路换热实现升温,最终实现恒温除湿。优选地,控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例如,通过PID控制的方式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Tp2满足td-3≤Tp2≤td-1,防止外排换热管路温度过低而影响出风温度。优选地,控制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得内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Tp1高于露点温度,例如,通过PID控制的方式使得内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Tp1满足td+3≤Tp1≤td+5,从而对经过外排换热管路的低温空气进行加热,使其恢复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温度,达到除湿不降温的目的。
计算出露点温度后,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第一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第三节流元件全开,调节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以及调节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小于露点温度。
具体地,当室外环境温度Tao≥29℃时,室外机负载较大,换热量大。此时控制压缩机模式为双缸模式,该模式下,在同等排气量下压缩机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更加适用中高温度和需要较高运行频率的情况。第一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第三通断阀打开,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一分为二,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另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第三节流元件。此模式下,冷媒流程为两进一出,流程短,过冷端小,流速较慢,适用中高温度和较高频率情况,此种分流对于大负载,较高外界环境温度,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然后,第三节流元件全开,冷媒经过第三节流元件后分为两路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内排换热管路和外排换热管路。其中,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高于露点温度,从而使得室内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时,先与外排换热管路换热实现冷凝降温除湿,再与内排换热管路换热实现升温,最终实现恒温除湿。优选地,控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例如,通过PID控制的方式使得外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Tp2满足td-3≤Tp2≤td-1,防止外排换热管路温度过低而影响出风温度。优选地,控制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得内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Tp1高于露点温度,例如,通过PID控制的方式使得内排换热管路的盘管温度Tp1满足td+3≤Tp1≤td+5,从而对经过外排换热管路的低温空气进行加热,使其恢复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温度,达到除湿不降温的目的。
上述控制方式,在实现不降温除湿的前提下,可以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压缩机的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情况,使得空调器的运行与当前环境相适配,提高整体能效。
当然,上述控制方式仅仅为优选地,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在压缩机为普通压缩机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室外环境温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当通断阀组的形式有变化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控制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控制方式出PID控制外,还可以为任何可能的方式。对内排换热管路和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进行控制时,其温度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进行调整。再如,第三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当空调器以常规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频率、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的转速。
第四预设温度阈值在本申请中以29℃为例。如果室外环境温度Tao<29℃,则控制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转速。
具体地,当室外环境温度Tao<29℃时,室外机负载较小,换热量小。此时控制压缩机模式为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第一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第三通断阀关闭,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从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然后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排出并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第三节流元件。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冷媒流程为一进一出,流程长,过冷端大,流速快,室外换热器效率高、对流换热量大、功率低、能效高。
然后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第三节流元件根据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进行正常调节,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转速基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上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具体调节方式、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转速的调节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
如果室外环境温度Tao≥29℃,则控制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第一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转速。
具体地,当室外环境温度Tao≥29℃时,室外机负载较大,换热量大。此时控制压缩机模式为双缸模式,该模式下,在同等排气量下压缩机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更加适用中高温度和需要较高运行频率的情况。第一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第三通断阀打开,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一分为二,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另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第三节流元件。此模式下,冷媒流程为两进一出,流程短,过冷端小,流速较慢,适用中高温度和较高频率情况,此种分流对于大负载,较高外界环境温度,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然后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第三节流元件根据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进行正常调节,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转速基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上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具体调节方式、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转速的调节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
如此,可实现室内环境的温湿度同时调节,使得室内温湿度同时处于较佳的区间,且空调器的运行状态与环境相适配,更有利于整体能效。
当然,上述控制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第四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其并非必须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一致。
一种实施方式中,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当空调器以常规制冷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工作频率和目标排气温度、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具体地,第五预设温度阈值仍以29℃为例。如果室外环境温度Tao<29℃,则控制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工作频率调节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基于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具体地,具体地,当室外环境温度Tao<29℃时,室外机负载较小,换热量小。此时控制压缩机模式为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第一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第三通断阀关闭,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从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然后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排出并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第三节流元件。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冷媒流程为一进一出,流程长,过冷端大,流速快,室外换热器效率高、对流换热量大、功率低、能效高。
然后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第三节流元件根据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进行正常调节,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上述第压缩机的工作频率的具体调节方式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其中,目标排气温度按照如下公式确定:
DisT=a×f+b+c (2)
其中:DisT为目标排气温度,f为压缩机的频率,a为系数,b为常数,C为室外环境温度修正系数。上述公式可以基于实验确定,或基于经验确定。
如果室外环境温度Tao≥29℃,则控制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第一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工作频率调节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基于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具体地,当室外环境温度Tao≥29℃时,室外机负载较大,换热量大。此时控制压缩机模式为双缸模式,该模式下,在同等排气量下压缩机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更加适用中高温度和需要较高运行频率的情况。第一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第三通断阀打开,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一分为二,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另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第三节流元件。此模式下,冷媒流程为两进一出,流程短,过冷端小,流速较慢,适用中高温度和较高频率情况,此种分流对于大负载,较高外界环境温度,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然后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全开,第三节流元件根据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进行正常调节,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上述压缩机的工作频率的调节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其中,目标排气温度按照上述公式(2)确定,不再赘述。
如此,可实现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使得室内温度处于较佳的区间,且空调器的运行状态与环境相适配,更有利于整体能效。
当然,上述控制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第五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其并非必须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一致。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运行模式指令,获取室内环境温度;
判断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
基于所述运行模式指令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
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实际运行模式运行;
其中,所述运行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指令和除湿指令,所述实际运行模式包括恒温除湿模式、常规除湿模式和常规制冷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运行模式指令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恒温除湿模式;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除湿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常规除湿模式;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恒温除湿模式;
如果所述运行模式指令为制冷指令,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模式为常规制冷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压缩机为变容压缩机,所述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所述双缸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所述双级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
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所述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所述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所述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包括内排换热管路和外排换热管路,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入口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入口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同时与第三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入口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出口端和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变容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一端,所述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以所述恒温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湿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基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湿度,计算室内露点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和所述室内露点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和所述室内露点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全开,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以及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全开,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内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以及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外排换热管路的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以所述常规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频率、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的转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频率、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的转速”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四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和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以所述常规制冷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工作频率和目标排气温度、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区间,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工作频率和目标排气温度、所述通断阀组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五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级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所述工作频率调节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基于所述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运行双缸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基于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基于所述工作频率调节所述变容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基于所述目标排气温度调节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开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67547.8A CN116951699A (zh) | 2023-08-02 | 2023-08-02 | 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67547.8A CN116951699A (zh) | 2023-08-02 | 2023-08-02 | 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51699A true CN116951699A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8460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67547.8A Pending CN116951699A (zh) | 2023-08-02 | 2023-08-02 | 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51699A (zh) |
-
2023
- 2023-08-02 CN CN202310967547.8A patent/CN11695169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93014B2 (ja) | 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 |
KR101702884B1 (ko) | 히트 펌프형 냉난방 시스템 | |
CN111306646B (zh)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
MXPA02006289A (es) |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del tipo bomba termica de gas, multiform. | |
WO2010015123A1 (en) | Constant temperature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er | |
JPH04110576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 |
JP4647399B2 (ja) | 換気空調装置 | |
CN210601897U (zh) | 空调器 | |
EP3974745A1 (en) | Multi-air conditioner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 |
CN116951699A (zh) | 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控制方法 | |
KR100423362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114484623A (zh) | 调温除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207419B (zh) | 多联机系统 | |
JP708919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475214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7109129A (zh) | 室外换热器的除霜控制方法 | |
CN216281786U (zh) | 一种带热泵功能的调温除湿机 | |
JP7132782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116839194A (zh) | 空调器的分流控制方法 | |
CN116576554A (zh) | 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16906985A (zh) |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6242000A (zh) | 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JP3422421B2 (ja) | 低騒音形ヒートポンプ式外気処理空調機 | |
CN116447727A (zh) | 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12393456A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