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9357A -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9357A
CN116939357A CN202210351277.3A CN202210351277A CN116939357A CN 116939357 A CN116939357 A CN 116939357A CN 202210351277 A CN202210351277 A CN 202210351277A CN 116939357 A CN116939357 A CN 116939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mera
macro
magnification
pi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512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军
陈然
刘桓宇
敖欢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512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935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3740 priority patent/WO202318568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9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93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在微距模式的变焦过程中,通过至少两个不同焦段的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以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拍摄。该方法包括: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当变焦倍率为摄像头切换倍率,将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以在取景框显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当变焦倍率大于摄像头切换倍率,且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在取景框显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第二倍率范围包括摄像头切换倍率;其中,第一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和第二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不同。

Description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影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微距拍摄可以在超近距离内拍摄微小物体,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摄影体验。随着微距摄像模组小型化技术的成熟,在小型化和便携式的电子设备上实现微距摄影成为了可能。
目前,通常是使用单个定焦微距摄像头实现微距拍摄功能。例如,手机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超近对焦能力和数码变焦来实现超广角微距拍摄功能。
但是,单个定焦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单一,所能覆盖的焦段较少,微距拍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解决现有微距拍摄所能覆盖的焦段单一,微距拍摄效果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距拍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该方法包括:
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变焦倍率为摄像头切换倍率,将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变焦倍率大于摄像头切换倍率,且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在取景框显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第二倍率范围包括摄像头切换倍率;
其中,第一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和第二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不同;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包括第一微距摄像头和第二微距摄像头。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基于不同焦段的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以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拍摄,微距拍摄效果更佳。
示例性地,第一微距摄像头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第二微距摄像头为长焦微距摄像头,第一倍率范围为0.5x~3.5x,第二倍率范围为3.5x~15x,摄像头切换倍率为3.5x。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即超广角焦段时,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当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时,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即长焦焦段时,则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这样,实现了超广角焦段至长焦焦段的微距拍摄。取景框显示的画面可以是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或部分FOV画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导航窗口用于显示导航画面;
其中,导航画面的视场角大于预览画面的视场角。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更大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的导航画面,方便了用户在微距拍摄过程中寻找拍摄主体和构图,提高了用户微距拍摄体验。
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可以是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或部分FOV画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导航画面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预览画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示例性地,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均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和/或,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均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均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导航画面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预览画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均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三倍率范围,导航画面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预览画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变焦倍率处于第四倍率范围,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均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其中,第二倍率范围包括第三倍率范围和第四倍率范围,且第三倍率范围包括摄像头切换倍率。
示例性地,第一倍率范围为0.5x~3.5x,此时是超广角预览和超广角导航;第二倍率范围为3.5x~15x,第三倍率范围为3.5x~10x,此时是长焦预览和超广角导航;第二倍率范围为大于10x,此时是长焦预览和长焦导航。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在第一倍率范围的变焦过程中,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第一裁剪图像;
根据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第一裁剪图像在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一标识图像;
将第一裁剪图像显示在取景框,并在取景框的导航窗口内显示第一标识图像;
其中,标识图案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进一步地,通过图像匹配的方式得到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通过标识图案在导航窗口中进行标识,用户可以基于标识图案得知预览画面FOV在导航画面FOV中的位置,方便微距构图和寻找拍摄主体。示例性地,标识图案为矩形框。
另外,还根据图像偏移值对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使得变焦过程中画面过渡更平滑自然,提高了用户微距拍摄体验。
示例性地,第一倍率范围为0.5x~3.5x,在0.5x~3.5x的变焦过程中,通过图像匹配的方式,确定长焦画面中心和超广角画面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图像偏移值对超广角画面进行图像偏移裁剪,并将该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并根据图像偏移值标记预览画面FOV在导航画面FOV中的位置,获得包括矩形框的超广角图像(即第一标识图像),将包括矩形框的超广角图像和裁剪图像叠加显示,以实现超广角预览和超广角导航。具体应用中,可以先将超广角图像缩小后,再根据偏移值在缩小图中标记预览画面的位置,得到包括标记的导航画面,然后再将包括标记的导航画面显示在取景框的相应位置,导航窗口小于取景框,即取景框包括导航窗口。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一裁剪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在图像特征匹配时,可以先将第一裁剪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降采样后,再将两个降采样后的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以减少计算量。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包括:
通过公式获得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其中,offset表示第一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到第二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的偏移值,为预先标定的偏移值,或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offset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offset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zoom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end表示图像偏移结束的变焦倍率,小于或等于摄像头切换倍率;zoomstart表示图像偏移开始的变焦倍率,大于或等于第一微距摄像头的最小变焦倍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焦倍率处于第二倍率范围或第三倍率范围;
在取景框显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在第二倍率范围或第三倍率范围的变焦过程中,对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二裁剪图像;
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者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第二裁剪图像在目标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二标识图像;
将第二裁剪图像显示在取景框,并在取景框的导航窗口内显示第二标识图像;
其中,目标图像为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的第三裁剪图像;或者,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全视场角图像。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方便用户进行微距拍摄构图和寻找拍摄主体。示例性地,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长焦画面作为预览画面,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第二标识图像可以为包括矩形框的长焦裁剪图像;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偏移值在从超广角图像裁剪得到的图像中标记预览FOV的位置,得到标记后的图像,再获得标记后的图像的缩小图,以得到导航画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二裁剪图像和目标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目标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焦倍率处于第四倍率范围;
在取景框显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对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四裁剪图像;
通过标识图案标识第四裁剪图像在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三标识图像;
将第四裁剪图像显示在取景框,并在取景框的导航窗口内显示第三标识图像。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方便用户进行微距拍摄构图和寻找拍摄主体。
示例性地,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具体应用中,可以先将长焦全FOV画面缩小后,再在缩小后的画面中标记预览FOV的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若变焦倍率处于第五倍率范围,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拍照操作,输出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若变焦倍率处于第六倍率范围,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拍照操作,将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并输出融合图像;
若变焦倍率处于第二倍率范围,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拍照操作,输出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其中,第一倍率范围包括第五倍率范围和第六倍率范围。
示例性地,第一倍率范围为0.5x~3.5x,第五倍率范围为0.5x~2x,此时,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拍照出图;第六倍率范围为2x~3.5x,此时,使用超广角图像和长焦图像进行融合;在大于或等于3.5x时,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拍照出图。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图像融合的方式提高了拍照出图质量,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微距拍摄体验。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融合图像包括目标区域和非目标区域,目标区域的图像质量高于非目标区域;
目标区域为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与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对应的区域。示例性地,目标区域为超广角图像中与长焦图像FOV对应的区域。此时,具有更大FOV的超广角画面覆盖长焦FOV画面。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检测目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
若连续N帧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则从目标摄像头切换至默认微距摄像头,并在取景框显示默认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默认微距摄像头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或第二微距摄像头。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微距拍摄体验。示例性地,目标摄像头为主摄像头。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若连续N帧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在取景框显示提示信息,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已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已进入微距拍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微距拍摄体验。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检测当前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二拍摄距离;
若连续M帧图像的第二拍摄距离均大于第二阈值,则从当前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默认摄像头,并在取景框显示默认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前微距摄像头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或第二微距摄像头。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满足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时,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微距拍摄体验。
示例性地,默认摄像头可以是主摄像头,也可以是其它摄像头。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取景框还包括第一快捷控件和第二快捷控件;
第一快捷控件用于将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至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第二快捷控件用于将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至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快捷控件用户可以快捷地切换微距摄像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示例性地,第一快捷控件为长焦微距快捷控件,第二快捷控件为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距拍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导航窗口用于显示导航画面,导航画面的视场角大于预览画面的视场角。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更大FOV的导航画面,方便用户进行微距构图和寻找拍摄主体,提高了用户微距拍摄体验。
示例性地,第一微距摄像头为长焦微距摄像头或超广角微距摄像头。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航画面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或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且第二微距摄像头的视场角大于第一微距摄像头的视场角。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航画面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第一裁剪图像;
根据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第一裁剪图像在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一标识图像;
将第一裁剪图像显示在取景框,并在取景框的导航窗口内显示第一标识图像;
其中,标识图案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示例性地,第一微距摄像头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图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一裁剪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包括:
通过公式获得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其中,offset表示第一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到第二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的偏移值,为预先标定的偏移值,或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offset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offset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zoom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end表示图像偏移结束的变焦倍率,小于或等于摄像头切换倍率;zoomstart表示图像偏移开始的变焦倍率,大于或等于第一微距摄像头的最小变焦倍率。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航画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对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二裁剪图像;
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者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第二裁剪图像在目标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二标识图像;
将第二裁剪图像显示在取景框,并在取景框的导航窗口内显示第二标识图像;
其中,目标图像为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的第三裁剪图像;或者,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全视场角图像。
示例性地,第二微距摄像头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第一微距摄像头为长焦微距摄像头,使用长焦画面作为预览画面,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或部分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只要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部分FOV画面的FOV大于长焦画面。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二裁剪图像和目标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目标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航画面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对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四裁剪图像;
通过标识图案标识第四裁剪图像在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三标识图像;
将第四裁剪图像显示在取景框,并在取景框的导航窗口内显示第三标识图像。
示例性地,第一微距摄像头为长焦微距摄像头,此时,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的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拍照操作,将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并输出融合图像;
融合图像包括目标区域和非目标区域,目标区域的图像质量高于非目标区域;
目标区域为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与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对应的区域。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检测目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
若连续N帧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则从目标摄像头切换至第一微距摄像头,并在取景框显示默认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若连续N帧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在取景框显示提示信息,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已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检测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二拍摄距离;
若连续M帧图像的第二拍摄距离均大于第二阈值,则从第一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默认摄像头,并在取景框显示默认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项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为单个芯片,或者多个芯片组成的芯片模组。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硬件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一种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一种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示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一种示意图;
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摄模式下变焦过程的一种示意图;
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捷控件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超广角预览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微距摄像头的图像导航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摄的图像导航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导航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导航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长焦低中倍率图像导航方案的一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长焦低中倍率图像导航方案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导航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超广角高倍率导航方案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长焦高倍率导航方案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融合图像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摄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1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照的一种示意图;
图1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照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照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录像预览场景的一种示意图;
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录像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
目前,电子设备基于单个定焦微距摄像头实现微距拍摄功能的过程中,当变焦倍率不是微距摄像头的缩放倍率时,往往是通过数字变焦技术来获得微距拍摄图像,即通过对微距摄像头在缩放倍率下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放大以及插值处理等操作,以获得等效焦距下的微距拍摄图像。但是,单个微距摄像头覆盖的焦段单一,并且裁剪放大后的图像往往会出现图像失真等问题,图像质量较差,微距拍摄效果较差。
以手机为例,手机上集成有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该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是缩放倍率为0.5x的定焦摄像头,所能覆盖的变焦倍率范围为0.5x~15x。
手机基于该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实现微距拍摄的过程中,当变焦倍率为0.5x时,手机通过该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获取光学图像,此时不用进行数字变焦;当变焦倍率大于0.5x时,手机在获取到变焦倍率为0.5x的光学图像后,对该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以获得等效焦距下的微距图像。这种情况下,在变焦倍率较高,通过对超广角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获得的微距图像,图像质量较差。
又例如,手机上集成有长焦微距摄像头,该长焦微距摄像头是缩放倍率为3x的定焦摄像头,所能覆盖的变焦倍率范围为3x~15x。
手机基于该长焦微距摄像头实现微距拍摄的过程中,当变焦倍率为3x时,手机通过该长焦微距摄像头获取光学图像,此时不用进行数字变焦;当变焦倍率大于3x时,手机在获取到变焦倍率为3x的光学图像后,对该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以获得等效焦距下的微距图像。同理,在变焦倍率较高,通过对长焦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获得的微距图像,图像质量较差。另外,基于单个长焦微距摄像头还不能实现3x以下焦段的微距拍摄,导致微距拍摄所覆盖的焦段单一。
针对单个定焦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单一,微距拍摄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以在微距拍摄的变焦过程中,通过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拍摄,提高微距拍摄效果。
具体来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距拍摄方案中,电子设备具备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且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不一致。在微距拍摄模式下,电子设备获取当前变焦倍率后,可以判断当前变焦倍率落在哪个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以及是否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如果当前变焦倍率落入某个微距摄像头的焦段,电子设备则使用该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如果当前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电子设备则从当前微距摄像头切换至另一个微距摄像头,并使用另一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如果当前变焦倍率没有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继续使用当前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这样,通过多个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拍摄,微距拍摄效果更佳。
其中,微距摄像头是指具有微距对焦和微距摄影能力的摄像头,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广角微距摄像头、以及长焦微距摄像头。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不一致,进而实现不同焦段和不同变焦倍率下的微距拍摄。
上述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可以是定焦镜头。此时,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电子设备基于至少两个定焦微距摄像头进行非连续光学变焦。并且,在非连续变焦过程中,通过数字变焦获得相应变焦倍率下的图像。当然,该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可以是连续变焦镜头,在此不作限定。
例如,电子设备包括两个定焦摄像头。一个是缩放倍率为0.5x的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其所能覆盖的变焦倍率为0.5x~3.5x;另一个是缩放倍率为3.5x的长焦微距摄像头,其所能覆盖的变焦倍率为3.5x~15x。摄像头切换倍率为3.5x。
此时,电子设备在微距拍摄的变焦过程中,获取当前变焦倍率,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处于0.5x~3.5x时,则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如果当前变焦倍率为3.5x时,则确定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并执行摄像头切换,以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切换之后,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大于3.5x时,则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处于0.5x~3.5x时,电子设备对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以获得相应变焦倍率下的图像;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大于3.5x时,电子设备对长焦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以获得相应变焦倍率下的图像。
相较于现有基于单个定焦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至少两个定焦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微距拍摄所覆盖的焦段更广,微距拍摄效果更好。
具体来说,上文提及的基于定焦的长焦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其只能实现3x~15x的微距拍摄,不能实现3x以下焦段的微距拍摄。而本申请实施例基于0.5x的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3.5x的长焦微距摄像头,可以实现0.5x~15x的微距拍摄,微距拍摄所覆盖的焦段更广。
另外,上文提及的基于定焦的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虽然能实现0.5x~15x的微距拍摄,但在变焦倍率较高(例如10x)时,还对0.5x的广角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以获得微距图像,图像质量较差,微距拍摄效果较差。而本申请实施例基于两个定焦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中,在变焦倍率大于3.5x时,不再对0.5x的广角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而是对3.5x的长焦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
在变焦倍率大于3.5x时,相较于通过对0.5x的广角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的图像,通过对3.5x的长焦光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的图像的质量更好,进而提高了微距拍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焦段是指镜头焦距的分段。变焦倍率和焦距可以相互转换,为了表述方便,上文通过变焦倍率表示焦段。例如,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为0.5x~3.5x,是指变焦倍率0.5x~3.5x对应的焦距范围,其中,变焦倍率0.5x对应的焦距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距,其它变焦倍率对应的焦距为通过数字变焦得到的等效焦距。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和具体结构作限定。
示例性地,请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对焦马达103以及微距摄像头104。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微距摄像头104,N为大于1的正整数。当然,电子设备100除了包括微距摄像头,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摄像头。例如,电子设备100位手机,且包括一个超广角微距摄像头、一个长焦微距摄像头、以及一个主摄像头。
可选地,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传感器模块105。
其中,传感器模块10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距离传感器105A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例如,当电子设备100为手机或平板电脑时,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由显示屏和触摸传感器组成的触摸屏等。
处理器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01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和/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和/或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口等。
MIPI接口可以被用于连接处理器101与显示屏,摄像头104等外围器件。MIPI接口包括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显示屏串行接口(display serialinterface,DSI)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1和微距摄像头104通过C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微距拍摄功能。处理器101和显示屏通过D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功能。
GPIO接口可以通过软件配置。GPIO接口可以被配置为控制信号,也可被配置为数据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GPIO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处理器101与微距摄像头104,显示屏,传感器模块105等。GPIO接口还可以被配置为MIPI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ISP,微距摄像头104,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微距摄像头104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微距摄像头104中。
微距摄像头104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变焦也可以是基于多个定焦镜头实现的,此时,微距摄像头104中的一个或多个摄像头模组可以包括多个定焦镜头。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
存储器102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01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距离传感器105A用于测量镜头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激光测距传感器或飞行时间相机(Time of flight,TOF)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05A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微距拍摄场景下,电子设备也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05A测距,以实现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和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功能。
对焦马达103用于控制对焦模组在对焦范围内移动以实现对焦。通常情况下,电子设备100先变焦再对焦。例如,在微距拍摄场景下,电子设备100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根据用户选择的变焦倍率进行变焦,在变焦后再对焦。
在介绍完电子设备100的硬件架构之后,下面示例性地对电子设备100的软件架构进行介绍。
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安卓进行时)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以及对焦马达驱动。
下面结合拍摄场景,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100软件以及硬件的工作流程。
例如,当触摸传感器接收到触摸操作,相应的硬件中断被发给内核层。内核层将触摸操作加工成原始输入事件(包括触摸坐标,触摸操作的时间戳等信息)。原始输入事件被存储在内核层。应用程序框架层从内核层获取原始输入事件,识别该输入事件所对应的控件。以该触摸操作是触摸单击操作,该单击操作所对应的控件为相机应用图标的控件为例,相机应用调用应用框架层的接口,启动相机应用,进而通过调用内核层启动摄像头驱动,通过微距摄像头104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
在介绍完电子设备100可能涉及的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之后,下面以电子设备100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先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然后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获取当前变焦倍率,并根据当前变焦倍率确定所使用的微距摄像头,以及是否进行微距摄像头切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响应于用户指令进入微距拍摄模式,该用户指令用于指示电子设备100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即用户可以手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例如,参见图3A示出的手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一种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具体为手机31,并且手机31包括主摄像头、超广角微距摄像头以及长焦微距摄像头。如图3A所示,手机31的主界面311包括智慧生活、设置、日历、图库以及相机312等应用程序。当手机31检测到用户针对相机312的点击操作时,手机31则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预览界面313。此时,预览界面313显示的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该画面包括拍摄主体319。预览界面313包括变焦条314和变焦控件315,还包括各种拍摄模式的控件,分别为:光圈模式控件、夜景模式控件、录像模式控件316、拍照模式控件317、以及微距模式控件318。手机31当前处于拍照模式。
变焦条314上显示当前变焦倍率为1x。用户可以在变焦条314拖动变焦控件315以改变变焦倍率。向左拖动变焦控件315可以增大变焦倍率,向右拖动变焦控件315可以减小变焦倍率。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拍摄模式的控件以进入相应的拍摄模式。例如,如果用户需要进入录像模式,则可以点击录像模式控件316,以进入录像模式。
为了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用户可以手动点击微距模式控件318。手机31检测到针对微距模式控件318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显示预览界面320。此时,上述用于指示电子设备100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用户指令为针对微距模式控件318的点击指令。
具体来说,手机31在检测到针对微距模式控件318的点击操作后,则从当前的拍照模式切换至微距拍摄模式,并启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获取通过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数据,在预览界面320上显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即在检测到针对微距模式控件318的点击操作后,手机31从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此时,在微距拍摄模式开启的时候,默认从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默认从主摄像头切换长焦微距摄像头,即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在预览界面320显示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从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时,保持预览界面320上显示画面的FOV不变。当然,在摄像头切换也可以不用保持预览界面320上显示画面的FOV不变,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响应于用于指示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用户指令,退出微距拍摄模式。即用户可以手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
以图3A为例,如果用户需要退出微距拍摄模式,可以点击其它拍摄模式的控件,以手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例如,手机3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检测到用户点击录像模式控件316的点击操作,则响应于针对录像模式控件314的点击操作,退出微距拍摄模式并进入录像模式。当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退出相机程序,以手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或者,手机31也可以提供一个用于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控件,当检测到用户针对该控件的点击操作时,则响应于该点击操作,退出微距拍摄模式。在此不对手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方式进行限定。
电子设备100除了可以手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和手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之外,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和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此时,电子设备100在确定符合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时,则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在确定符合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时,则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
示例性地,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为: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为:检测到连续M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例如,N为30帧,第一阈值为10cm;M为60帧,第二阈值为50cm。
具体应用中,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105A或TOF进行测距,以检测出上述拍摄距离。
值得指出的是,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和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还可以为其它,在此不作限定。
例如,为了减少计算量,电子设备100可以每隔预设数量帧(例如2帧)再检测图像的拍摄距离,并且在N帧图像内检测到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时,则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同理,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每隔预设数量帧(例如3帧)再检测图像的拍摄距离,并且在M帧图像内检测到的拍摄距离均大于第二阈值时,则确定满足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
又例如,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为:在第一时间段内检测到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三阈值。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为:在第二时间段内检测到的拍摄距离均大于第四阈值。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示例性地,参见图3B示出的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一种示意图,手机31检测到用户针对相机312的点击操作时,则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预览界面321。预览界面321显示的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该画面包括拍摄主体319。手机31当前处于拍照模式,即预览界面321为拍照预览界面。
手机31在进入拍照预览状态后,检测与拍摄主体319之间的距离即拍摄距离,并判断该拍摄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检测到主摄像头采集的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手机31则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手机31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从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并在预览界面322上显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另外,为了提示用户已经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手机31还在预览界面322上显示提示信息323,该提示信息323具体为“微距模式已开启”,用于提示用户当前已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可以通过提示信息323提示用户当前已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提示用户已进入微距拍摄模式。例如,手机31通过扬声器播放提示语音“微距模式已开启”。此外,除了通过提示操作提示用户当前已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提示操作提示用户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应该如何操作。例如,手机31还可以在预览界面322上显示微距拍摄模式操作提示信息。当然,手机31也可以不执行提示操作。
另外,为了减少误操作,电子设备100在确定满足自动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之后,也可以先执行提示操作,以提示用户是否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在接收到用户确认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指令后,再进入微距拍摄模式。例如,基于图3B的场景,手机31在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后,在预览界面321上弹出提示窗口,该提示窗口包括“是”和“否”两个选项按钮,以及提示信息“当前已检测到满足条件,是否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当手机31检测到针对“是”选项按钮的点击操作时,则响应于该点击操作,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图3A与图3B的相同部分请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3B中并没有将微距拍摄模式设置为与拍照、录像等模式并行的拍摄模式,而是将微距拍摄模式设置在拍照模式下。而图3A中单独设置一种微距拍摄模式,该微距拍摄模式与拍照模式、录像模式等模式并行。在具体实现中,图3A和图3B的两种方式均可,即可以将微距拍摄功能单独设置为一种拍摄模式,也可以将微距拍摄功能设置在其它拍摄模式下,在此不作限定。
在图3B的场景中,手机31在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通过距离传感器或TOF等,继续检测与拍摄主体319之间的拍摄距离,并判断拍摄距离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检测到微距摄像头采集的连续M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大于第二阈值,手机31则确定满足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并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电子设备100可以在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在预览界面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当前已退出微距拍摄模式。例如,参见图3C示出的提示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一种示意图,基于图3B的场景,手机31处于微距拍摄模式下,在确定出满足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后,则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并在预览界面324上显示提示信息325,以提示用户当前已关闭微距拍摄模式。提示信息325具体为“微距模式已关闭”。其中,图3C与图3A、图3B的相同部分可以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可以根据当前变焦倍率,确定退出微距拍摄模式后所使用的摄像头焦段。例如,电子设备100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以及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电子设备100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处于长焦焦段,则退回正常长焦预览并对焦,即在预览界面上显示对焦后的长焦图像;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处于广角1x以上焦段,则退回主摄预览,即在预览界面上显示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如果当前变焦倍率处于广角1x以下焦段,则退回广角焦段,即在预览界面上显示超广角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可以理解的是,长焦微距摄像头是指具有微距摄影能力的长焦摄像头,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是指具有微距摄影能力的超广角摄像头。
当然,电子设备100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也可以退回默认焦段和默认摄像头。例如,预先设置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默认焦段为主摄像头的焦段,默认摄像头为主摄像头,即无论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的当前变焦倍率是处于哪个焦段,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均自动切换至主摄像头和主摄像头的焦段。
由上可见,电子设备100可以手动进入和退出微距拍摄模式,也可以自动进入和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相较而言,电子设备100根据拍摄距离确定是否自动进入和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操作更便捷,用户微距摄影体验更佳。进一步地,在进入和/或退出微距拍摄模式时,通过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已进入和已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用户的微距摄影体验也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默认处于微距拍摄模式下,即电子设备100可以不用从另一个拍摄模式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获取当前变焦倍率,根据微距摄像头的焦段,确定当前变焦倍率是否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如果当前变焦类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进行微距摄像头切换,以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摄影。
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变焦倍率可以是通过人机交互得到的,即该变焦倍率是用户输入的;也可以是电子设备100自主确定的。
例如,参见图3D示出的微距拍摄模式下变焦过程的一种示意图,基于图3B的场景,手机31在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后,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在预览界面322上显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且,还在预览界面322上显示提示信息323,以提示用户微距模式已开启。
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用户可以通过在变焦条314上拖动变焦控件315,以改变变焦倍率。在变焦过程中,如果当前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倍率切换倍率,手机31的拍照预览画面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或者从长焦微距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
其中,为了描述方便,除特别提及之外,下文提及的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均为定焦摄像头,且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覆盖的变焦倍率范围为0.5x~3.5x,该范围包括0.5x,不包括3.5x;长焦微距摄像头覆盖的变焦倍率范围为3.5x~15x,该范围包括3.5x。摄像头切换倍率为3.5x。当然,具体应用中,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支持的变焦倍率范围不限于上文提及的范围。
如图3D所示,预览界面322上显示的当前变焦倍率为1x。用户向右拖动变焦控件315,以增大变焦倍率至1.5x。手机3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315的拖动操作,获取到当前变焦倍率为1.5x,并确定当前变焦倍率1.5x未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3.5x。并且,当前变焦倍率1.5x落入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故在变焦倍率从1x增大至1.5x的过程中,手机31不用进行微距摄像头的切换,还是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具体地,手机31对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以获得送显图像,并在预览界面326上显示该送显图像,以在预览画面326上显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用户将变焦倍率增大至1.5x后,继续向右拖动变焦控件315,以将变焦倍率从1.5x增大至3.5x。手机3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315的拖动操作,获取到当前变焦倍率为3.5x。手机31确定出当前变焦倍率3.5x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需要进行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具体地,手机31根据当前变焦倍率,在预览界面327上显示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这样,在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时,手机31的预览界面显示的画面由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为长焦微距摄像头。
用户将变焦倍率增大至3.5x后,继续向右拖动变焦控件315,以将变焦倍率从3.5x增大至4.0x。手机3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315的拖动操作,获取到当前变焦倍率为4.0x。手机31确定出当前变焦倍率4.0x未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不需要进行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则继续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具体地,手机31根据当前变焦倍率,对长焦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送显示图像,并将该送显示图像显示在预览界面328,以在预览界面328上显示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预览界面328和预览界面327上还显示了当前变焦倍率。
对比预览界面326、预览界面327、预览界面328和预览界面327可知,拍照主体319的倍率越来越大。
在图3D的场景中,在微距拍摄模式下,手机31通过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实现了从超广角焦段到长焦焦段的手机微距摄影。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可以通过拖动变焦控件315进行摄像头切换之外,还可以通过快捷控件进行摄像头切换。
示例性地,参见图3E示出的快捷控件的一种示意图,基于图3B的场景,手机31在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在预览界面329显示提示信息323,并默认从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即在预览界面329显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预览界面329还包括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和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用户如果需要进入超广角微距模式,可以点击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如果需要进入长焦微距模式,可以点击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其中,在超广角微距模式下,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在长焦微距模式下,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如图3E所示,手机31在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后,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在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默认进入超广角微距模式。此时,预览界面329中的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处于开启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处于关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区分快捷控件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图3E中通过在快捷控件上附加阴影以表示快捷控件的关闭状态,在快捷控件上不附加阴影以表示快捷控件的开启状态。具体应用中,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区分,例如,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另外,快捷控件的具体表现形式不限于图3D所示,在此不作限定。还有,快捷控件的显示位置也不限于图3D所示,例如,可以将长焦微距快捷控件显示变焦条314上,且处于变焦倍率为3.5x的位置,在此也不作限定。
手机31默认进入超广角微距模式后,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以从超广角微距模式切换至长焦微距模式。如图3E所示,手机31在检测到针对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将变焦倍率从1x增大至3.5x,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即在预览界面332显示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预览界面332上的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处于关闭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处于开启状态。
手机31在切换至长焦微距模式后,如果用户需要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模式,也可以通过点击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以从长焦微距模式快捷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模式。
在图3E的场景中,手机31除了可以根据拍摄距离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之外,还可以通过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退出微距拍摄模式。例如,手机31处于超广角微距模式下,即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处于开启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处于关闭状态,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以退出微距拍摄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3E的场景中,手机31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用户也可以通过拖动变焦控件315以改变变焦倍率。当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315增大变焦倍率至3.5x时,手机31确定当前变焦倍率3.5x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并将长焦微距快捷控件331显示为开启状态,将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330显示关闭状态。
值得指出的是,相较于通过在变焦条上拖动变焦控件以实现微距摄像头切换的方式,通过快捷控件实现微距摄像头切换的方式的操作便捷性更高,用户微距摄影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子设备100包括至少三个微距摄像头时,微距拍摄模式下的变焦过程与上文示例的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变焦过程类似,即在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时,则进行微距摄像头切换接力;当变焦倍率没有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时,则使用当变焦倍率对应焦段的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由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通过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摄影,微距摄影效果更佳。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知,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中,电子设备100需要进行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但是,各个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不一致,导致各个微距摄像头的图像中心之间存在偏移,进而导致变焦过程中微距摄像头切换时,画面过渡不平滑、不自然,降低了用户微距摄影体验。
为了提高微距摄像头切换时的画面过渡效果,使得微距摄像头切换时画面过渡更平滑自然,以提高用户微距拍摄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图像中心对齐方案,该图像中心对齐方案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根据图像偏移值,对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并将该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并且,根据裁剪图像,计算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的图像中心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的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根据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这样,通过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使得裁剪图像的中心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中心在变焦过程中逐渐接近,从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切换至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时,显示图像的视场中心保持不变,画面过渡更加平滑自然。
其中,为了描述方便,微距摄像头切换过程涉及的两个微距摄像头定义为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是指当前变焦倍率对应焦段的微距摄像头,即当前正在使用的微距摄像头。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是指需要切换的微距摄像头,即需要从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切换至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通常情况下,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和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的焦段相邻。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小于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的焦段。
电子设备100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开启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并获取通过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在初始阶段时,图像偏移值为初始图像偏移值,初始图像偏移值是预先标定的。电子设备100根据初始图像偏移值,对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再将该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即在预览界面显示裁剪图像,并基于裁剪图像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图像特征匹配结果;然后根据图像特征匹配结果,确定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更新图像偏移值。其中,该当前帧图像为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偏移值更新是指将计算得到的图像偏移值作为新的图像偏移值。
图像偏移值更新后,图像偏移值为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当变焦倍率变化时,电子设备100根据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将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即在预览界面显示裁剪图像,并基于裁剪图像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再根据图像特征匹配结果,确定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然后根据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值更新。依此循环,直到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将送显图像从裁剪图像替换为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例如,在微距拍摄的变焦过程中,对于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的第N帧图像,根据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第N帧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第N帧图像对应的送显图像;并且,根据第N帧图像对应的送显图像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以计算出第N帧图像对应的图像偏移值,并将图像偏移值更新为第N帧图像对应的图像偏移值。
假如图像偏移裁剪是每帧图像均进行,对于第N帧图像,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为第N-1帧图像对应的图像偏移值。在第N+1帧时,根据第N帧图像对应的图像偏移值,对第N+1帧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以获得第N+1帧图像对应的送显图像;并且,根据第N+1帧图像对应的送显图像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以计算出第N+1帧图像对应的图像偏移值,并将图像偏移值更新为第N+1帧图像对应的图像偏移值。
当然,图像偏移裁剪也不用每帧图像均进行。
其中,图像特征匹配方式可以为但不限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feature transform,SIFT)、快速最近邻搜索包(Fast Library for Approximate NearestNeighbors,FLANN)、或ORB(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等方法,在此不对图像特征匹配方式作限定。
在图像特征匹配过程中,为了降低计算量,可以将裁剪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降采样,再使用降采样后的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
示例性地,通过以下公式1计算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其中,offset表示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到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的偏移值,其初始值由预先标定的数据得到,之后会实时更新为图像特征匹配算法计算得到的值。
offset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offset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zoom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end表示图像偏移结束的变焦倍率,需要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和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的切换倍率。
当zoomcur=zoompre=zoomstart时,offsetpre=0,offset为预先标定的图像偏移值。zoomstart表示图像偏移开始的变焦倍率。zoomstart和zoomend均为预先设定的值。zoomstart大于等于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的最小变焦倍率,且小于zoomend。当变焦倍率大于zoomend时,图像偏移值为offset。
由上式可知,当变焦倍率不变即zoomcur=zoompre时,offsetcur=offsetpre,即offsetcur保持不变。这样可以避免图像特征匹配得到offset的误差导致送显图像偏移。
当变焦倍率增大时,offset线性增大。当zoomcur≥zoomend时,offsetcur=offset,此时,从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切换至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时可以让送显图像的视场中心保持不变,摄像头切换时的画面过渡更平滑自然。
为了更好地介绍图像中心对齐方案,下面结合图3D和图4示出的超广角预览流程示意图进行介绍说明。
如图3D和图4所示,电子设备100具体为手机31,且手机3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此时,上述第一目标微距摄像头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焦段为0.5x~3.5x;上述第二目标微距摄像头为长焦微距摄像头,焦段为3.5x~15x。摄像头切换倍率为3.5x。zoomstart为1x,zoomend为3.5x。
手机31在拍照预览状态下,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开启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通过长焦微距摄像头采集长焦图像,通过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广角图像。
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变焦倍率为1x,即zoomcur=zoompre=zoomstart=1,offsetpre=0,offset为预先标定的图像偏移值。
在变焦倍率为1x时,图像偏移值为初始偏移值。长焦图像经过ISP处理后,输出降采样后的长焦缩小图。广角图像经过ISP模块时,ISP模块会根据变焦倍率和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此时,根据初始偏移值,对广角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并将该裁剪图像作为变焦倍率为1x的广角预览图像,即将该裁剪图像显示在预览界面322。此外,手机31还将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处理,以获得广角缩小图,并将长焦缩小图和广角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根据图像特征匹配,计算长焦图像中心和广角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再根据该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315,从1x变焦至3.5x的过程中,手机31针对每帧图像执行图4的流程。
在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为1.5x时,手机31通过ISP对长焦图像进行降采样,获得长焦缩小图;根据更新后的图像偏移值,对广角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将裁剪图像显示在预览界面326;还将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获得广角缩小图;再将广角缩小图和长焦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根据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当前变焦倍率,通过上述式1计算出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在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为3.5x时,手机31确定当前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将长焦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即将长焦图像显示在预览界面327,以将预览界面的画面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
在上述场景,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超广角预览时通过图像偏移值对广角图像进行偏移裁剪,以通过FOV偏移裁剪向长焦FOV作配准偏移,使得长焦FOV尽量处于超广角裁剪后的FOV中心,进而使得从广角焦段切换至长焦焦段时,图像画面过渡更平滑自然,用户微距拍摄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可以不用计算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不用根据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此时,电子设备100可以直接将当前微距摄像头的全FOV图像或者部分FOV图像作为送显图像。
电子设备100处于微距拍摄模式时,摄像头和拍摄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较近,当变焦倍率较大或处于高焦段时,预览FOV较小,使得用户的观察视场容易被电子设备100的屏幕遮挡,并且抖动时容易丢失拍摄主体,进而导致微距拍摄的交互和构图困难,影响用户体验。
针对微距拍摄的交互和构图困难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在微距拍摄模式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图像导航画面,并且图像导航画面的FOV大于预览画面的FOV。这样,通过更大FOV的图像导航画面,方便用户寻找微距拍摄主体并进行构图调整,用户交互和构图更加便捷,微距拍摄体验更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可以是同一个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此时,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微距摄像头。电子设备100可以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图像导航画面,将从全FOV画面中裁剪的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进而使得图像导航画面的FOV大于预览画面的FOV。当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图像导航画面,只需要让导航画面对应的部分FOV画面的视场角大于预览画面对应的部分FOV画面的视场角。
示例性地,参见图5示出的单微距摄像头的图像导航流程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开启微距摄像头,并获取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图像;通过ISP对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图像进行图像裁剪,以从全FOV图像中裁剪出部分FOV图像,并将裁剪得到的部分FOV图像作为预览画面;还通过ISP对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图像进行降采样,以获得ISP输出的缩小图,并且根据部分FOV图像在全FOV图像中的位置,在缩小图中标记出部分FOV图像的位置。部分FOV图像在全FOV图像中的位置可以由图像裁剪过程得到;将标记后的缩小图作为导航画面;最后,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叠加显示。
例如,参见图6示出的微距拍摄的图像导航示意图,手机61处于微距拍摄模式,显示拍照预览画面611,并且在拍照预览画面611上叠加显示了导航窗口612。导航窗口612用于显示导航画面,且导航画面上通过标记框613标记预览画面611在全FOV图像中的位置。此外,图6中的变焦倍率为Ax,A的数值是任意的。
通过观察导航窗口612中的导航画面,用户可以得知预览画面611在全FOV图像的位置,方便用户进行微距构图调整和寻找微距拍摄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可以在变焦倍率较大或高焦段时,才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例如,在图6中,手机61包括长焦微距摄像头,A的数值大于10,即当前变焦倍率大于10x,处于长焦高倍率,也即手机61在高焦段时,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又例如,图6中的手机61包括超广角微距摄像头,A的数值处于1.5~3.5,即当前变焦倍率处于1.5x~3.5x,属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高倍率焦段,当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考虑变焦倍率和焦段的数值,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就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
需要指出的是,图像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是同一个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时,如果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电子设备不仅可以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进行摄像头微距切换接力,以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拍摄,并且在微距拍摄的变焦过程中,还可以基于单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图像导航。
此时,电子设备100将当前使用的微距摄像头的部分FOV图像作为预览画面,将该微距摄像头的全FOV图像作为预览画面。
例如,电子设备包括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在变焦倍率处于0.5x~3.5x时,电子设备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并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在变焦倍率大于3.5x时,电子设备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后,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并且,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
需要指出的是,图像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是同一个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时,除了可以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之外,还可以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只需要让导航画面的FOV大于预览画面的FOV即可。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也可以不是同一个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并且,图像导航画面的微距摄像头的FOV可以大于预览画面的微距摄像头的FOV。此时,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例如,手机包括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FOV大于长焦微距摄像头的FOV,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图像导航画面,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
当然,导航画面的微距摄像头的FOV也可以小于预览画面的微距摄像头的FOV,此时,可以通过图像裁剪以保证图像导航画面的FOV大于预览画面的FOV。即对导航画面对应的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进行裁剪,以获得导航画面对应的裁剪图像;对预览画面对应的微距摄像头的全FOV画面进行裁剪,以获得预览画面对应的裁剪图像;导航画面对应的裁剪图像的FOV大于预览画面对应的裁剪图像的FOV。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可以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之外,还可以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只需要让导航画面的FOV大于预览画面的FOV即可。进一步地,将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时,变焦倍率不同,导航画面的FOV画面的视场角也不同,即可以根据变焦倍率,从全FOV画面中裁剪出不同FOV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
在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图像导航方案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这样,不仅实现了更广焦段的微距摄影,还通过更大FOV的图像导航画面,提高了用户微距构图调整和寻找微距拍摄主体的便捷性。
示例性地,参见图7示出的图像导航的一种示意图,此时,电子设备100为手机71,且手机7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
如图7所示,手机71检测到针对相机71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拍照预览界面712。拍照预览界面712包括拍照主体713、变焦条714和变焦控件715。此时,拍照预览界面712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该画面是预览画面,且当前变焦倍率为1x。
手机71在拍摄预览状态下,检测与拍照主体713之间的距离。当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手机71则确认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显示拍照预览界面716。拍照预览界面716显示的是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拍照预览界面716包括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717、长焦微距快捷控件718以及提示信息719。此时,手机7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默认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则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717处于开启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718处于关闭状态。手机71可以在微距拍摄模式下持续显示提示信息719,也可以在持续显示提示信息719一段时间后,取消显示提示信息719。
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用户向右拖动变焦控件715,将变焦倍率从1x增大至3.5x。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点击长焦微距快捷控件718以快速切换至长焦微距。手机7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7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3.5x,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显示拍照预览界面720。拍照预览界面720显示的是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即在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时,手机31的拍照预览画面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为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这样,通过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实现了超广角焦段至长焦焦段的微距摄影。
手机71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后,从超广角微距模式切换至长焦微距模式。因此,在变焦倍率达到3.5x时,拍照预览界面720上的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717处于关闭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718处于开启状态。
此外,手机71还在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后,在拍照预览界面720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721,导航窗口721用于显示导航画面。并且,使用矩形框722标记预览画面在导航画面中的位置。导航窗口721显示的导航画面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界面,此时,可以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也可以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裁剪到合适的视场(例如,78°)后,再将裁剪得到的图像作为导航画面。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手机71可以通过计算长焦图像的中心和超广角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获得预览画面在超广角图像中的位置,并通过矩形框722标识预览画面和超广角图像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样,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以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摄影的基础上,在将预览画面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时,通过将更大FOV的微距摄像头(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便于用户通过更大FOV的导航画面进行微距构图和寻找微距拍摄目标。
当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用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此时,电子设备100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只使用一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摄影,不用基于多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而是使用更大FOV的微距摄像头进行图像导航。
例如,参见图8示出的图像导航的另一种示意图,此时,电子设备100为手机81,且手机8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只用于微距摄影,超广角微距摄像头不用于微距摄影,只用于图像导航。
如图8所示,手机81检测到针对相机81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拍照预览界面812,在该界面显示预览画面。拍照预览界面812包括拍照主体813、变焦条814和变焦控件815。此时,拍照预览界面812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当前变焦倍率为1x。
手机81在拍摄预览状态下,检测与拍照主体813之间的距离。当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手机81则确认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显示拍照预览界面816。拍照预览界面816显示的是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拍照预览界面816包括提示信息817、导航窗口818和矩形框819。
导航窗口818用于显示导航画面,此时导航画面是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手机81通过计算超广角图像的中心和长焦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获得预览画面在图像导航画面中的位置,并通过矩形框819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至少两个不同FOV的摄像头的导航方案,可以应用于微距拍摄模式,并且,在应用于微距拍摄模式时,至少两个摄像头可以包括部分微距摄像头,部分非微距摄像头。例如,电子设备包括长焦微距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此时,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摄影,并使用广角摄像头进行图像导航,即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将广角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也可以应用于非微距拍摄模式。并且,至少两个不同FOV的摄像头可以不是微距摄像头。例如,在普通拍照模式下,手机可以变焦倍率达到15x时,使用长焦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并在拍照预览界面叠加显示导航窗口,该导航窗口显示的导航画面是超广角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还需要指出的是,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标识图案并不限于上文提及的矩形框,并且该标识图案的显示位置也不限于上文提及的位置,在此不对标识图案和标识图案的显示位置、显示方式等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图像导航方案,在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时,可以不用通过上述图像中心对齐方案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但这样在摄像头切换时画面过渡不平滑、不自然。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图像导航方案,在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时,为了保证摄像头切换时画面过渡更平滑自然,电子设备100还可以通过上述图像中心对齐方案,根据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此时,电子设备100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默认使用第一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在预览界面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00可以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就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也可以在变焦倍率达到目标倍率时,才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下面以后者作为示例进行介绍说明。
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电子设备100获取当前变焦倍率,判断当前变焦倍率是否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以及是否达到目标倍率;如果当前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且达到目标倍率,则从第一微距摄像头切换至第二微距摄像头,即预览画面从第一微距摄像头切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并且,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图像导航画面。第一微距摄像头的FOV大于第二微距摄像头的FOV。另外,在变焦至摄像头切换倍率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上述图像中心对齐方案,计算当前变焦倍率下第一微距摄像头的图像中心和第二微距摄像头的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图像偏移值,标识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还根据图像偏移值,对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将获得的裁剪图像作为送显的预览图像,以保证从第一微距摄像头切换至第二微距摄像头时,画面过渡更自然平滑。
示例性地,下面结合图9示出的长焦低中倍率图像导航方案的一种示意图,以及图10示出的长焦低中倍率图像导航方案的一种流程示意图进行介绍说明。
此时,电子设备100为手机91,且手机9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目标倍率为3.5x。
如图9所示,手机91检测到针对相机91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拍照预览界面912。拍照预览界面912包括变焦条714和变焦控件715,还是包括拍摄主体913。此时,拍照预览界面912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当前变焦倍率为1x。
手机91在拍摄预览状态下,检测与拍照主体713之间的距离。当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手机91则确认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显示拍照预览界面917。拍照预览界面917包括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917、长焦微距快捷控件918以及提示信息919。此时,手机9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默认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则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917处于开启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918处于关闭状态。
手机9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开启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获取通过超广角微摄像头捕获的超广角图像和长焦微距摄像头的长焦图像。
在刚刚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手机91根据初始偏移值,对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并将该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即将该裁剪图像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917,也即,手机9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预览画面从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微距拍摄模式下,用户可以拖动在变焦条914上拖动变焦控件915,以改变变焦倍率。在变焦过程中,手机91实时获取当前变焦倍率,并判断当前变焦倍率是否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以及是否达到目标倍率。
如图9所示,手机91在进入微距模式拍摄后,显示拍照预览界面917,拍照预览界面917显示当前变焦倍率为1x。用户向右拖动变焦控件915,将变焦倍率从1x变焦至1.5x。此时,变焦倍率还未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和目标倍率,手机91继续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摄影。手机9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915的拖动操作,在变焦过程中执行图像中心对齐方案,以裁剪出送显图像。具体地,针对长焦图像,手机91通过ISP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得ISP输出的长焦缩小图;针对超广角图像,手机91根据更新的图像偏移值,通过ISP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以获得裁剪图像,并将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即将该裁剪图像作为超广角预览图像;另外,还通过ISP对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得超广角缩小图,并将超广角缩小图和长焦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根据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当前变焦倍率,计算出长焦图像中心和超广角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该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用户继续向右拖动变焦控件915,将变焦倍率从1.5x增大至3.5x。手机9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9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3.5x,达到了摄像头切换倍率和目标倍率,需要进行摄像头切换和图像导航画面叠加显示。
具体地,如图10所示,针对长焦图像,手机91通过ISP对长焦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长焦裁剪图像,将该长焦裁剪图像作为长焦预览界面,即将长焦裁剪图像作为预览画面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921。并且,手机91还通过ISP对长焦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得长焦缩小图。针对超广角图像,手机91根据更新的图像偏移值,通过ISP对超广角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超广角裁剪图像,并对超广角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得超广角缩小图。
然后,手机91将超广角缩小图和长焦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根据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当前变焦倍率,计算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该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另外,手机91还根据图像偏移值,标记长焦裁剪图像在超广角裁剪图像中的位置,将标记后的超广角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得已标记的缩小图。将该已标记的缩小图作为超广角导航画面显示叠加显示在长焦预览界面上。
如图9所示,手机91将长焦裁剪图像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917,以让预览画面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为长焦微距摄像头,实现微距摄像头的切换接力。并且,手机91还将已标记的缩小图叠加显示在预览界面上,具体如图9中的图像导航窗口922所示,即图像导航窗口922显示的是已标记的缩小图,作为导航画面,而矩形框923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在导航画面中的位置。在拍照预览界面917中,手机91已从超广角微距切换至长焦微距,故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917处于关闭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918处于开启状态。
在从超广角微距切换至长焦微距之后,用户继续向右拖动变焦控件915,以将变焦倍率从3.5x增大至4x。手机91响应于用户针对变焦控件9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4x,处于长焦微距摄像头的焦段。此时,手机91执行如图10所示的流程,获得长焦裁剪图像,并在拍照预览界面924上显示该长焦裁剪图像;并根据图像偏移值,标记长焦裁剪图像在超广角裁剪图像中的位置,以标识长焦预览画面在超广角导航画面中的位置,并将已标识的缩小图显示在图像导航窗口922中。
用户还可以继续拖动变焦控件915,以增大变焦倍率。当变焦倍率大于10x时,手机91可以继续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图像导航画面,或者在变焦倍率超出长焦焦段时,不显示导航画面。但是,在高倍率下如果继续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导航,导航画面上用于标识的矩形框较小,不利于高倍率长焦画面的精确导航。因此,为了实现高倍率长焦画面的精确导航,手机91也可以在变焦倍率大于10x时,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长焦全FOV画面进行导航画面,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长焦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
另外,从图9可以看出,在变焦倍率处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即0.5x~3.5x,手机91在微距拍摄的变焦过程中,没有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91也可以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进行图像导航画面的叠加显示。但是,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低中倍率焦段(例如,0.5x~1.5x)时,预览画面的FOV还较大,用户还可以比较便捷地进行微距构图调整和寻找微距拍摄目标,因此,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低中倍率焦段可以不显示导航画面。当变焦倍率处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高倍率焦段(例如,1.5x~3.5x)时,预览画面的FOV较小,微距构图调整和寻找微距拍摄目标的便捷性较差,手机91可以通过叠加显示导航画面,以提高用户微距拍摄的交互体验。
示例性地,下面结合图11示出的图像导航的又一种示意图,图12示出的超广角高倍率导航方案流程示意图,以及图13示出的长焦高倍率导航方案流程示意图进行介绍说明。
此时,电子设备100为手机111,且手机11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摄像头切换倍率为3.5x,目标倍率为1.5x。
如图11所示,手机111检测到针对相机111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112。拍照预览界面1112包括拍摄主体1113、变焦条1114和变焦控件1115。此时,拍照预览界面1112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当前变焦倍率为1x。
手机111在拍摄预览状态下,检测与拍照主体1113之间的距离。当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手机111则确认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116。拍照预览界面1116包括超广角微距提示信息1117。此时,手机11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开启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获取通过超广角微摄像头捕获的超广角图像和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长焦图像。并且,手机111默认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拍照预览界面1116显示的是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刚刚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手机111根据初始偏移值,对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并将该裁剪图像作为送显图像,即将该裁剪图像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1116,也即,手机11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预览画面从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变焦倍率为1x时,变焦倍率落入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且属于超广角低中倍率。超广角低中倍率范围为0.5x~1.5x,超广角高倍率范围为1.5x~3.5x。因此,手机111不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画面。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115,以将变焦倍率从1x增大至1.5x。手机11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1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1.5x,达到目标倍率,未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且属于超广角高倍率范围,使用超广角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超广角部分FOV作为预览画面。此时,手机111执行如图12所示的流程,以实现超广角高倍率导航。
具体来说,针对长焦图像,手机111通过ISP对长焦图像进行降采样,以获得长焦缩小图。针对超广角图像,手机111根据更新后的图像偏移值,通过ISP对超广角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裁剪图像,并将该裁剪图像作为超广角预览画面,即将该裁剪图像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1118;还通过ISP对裁剪图像进行降采样,以获得超广角缩小图,并将超广角缩小图和广角缩小图进行图像特征匹配,根据图像特征匹配和当前变焦倍率,计算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根据该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另外,还对未裁剪的超广角图像进行降采样,获得缩小图,再根据更新后的图像偏移值,在缩小图中标记出超广角部分FOV(即裁剪图像)在超广角全FOV图像中的位置,获得已标记的缩小图,将该已标记的缩小图作为超广角导航画面,叠加显示在超广角预览画面上。如图11所示,拍照预览界面118上叠加显示了用于显示图像导航画面的图像导航窗口1119和矩形框1120,矩形框1120用于标识超广角预览画面在超广角导航画面中的位置。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115,以将变焦倍率从1.5x增大至3.5x。手机11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1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3.5x,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且属于长焦低中高倍率,则需要进行摄像头切换,并使用超广角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使用长焦画面作为预览画面。长焦低中倍率范围为3.5x~10x,长焦高倍率范围为大于10x。此时,手机111执行如图10所示的流程,获得长焦预览画面和超广角导航画面,并将超广角导航画面叠加显示在长焦预览画面上。如图11所示,在变焦至3.5x时,手机111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121,拍照预览界面1121上叠加显示有导航窗口1119和矩形框1120,此时,导航窗口1119显示的导航画面为根据图10所示的流程确定出的超广角导航画面,预览画面为根据图10所示的流程确定出的长焦预览画面。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115,以将变焦倍率从3.5x增大至12x。手机11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1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12x,属于长焦高倍率,需要使用长焦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使用长焦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此时,手机111可以执行如图13所示的流程,以实现长焦高倍率导航。
具体来说,针对长焦全FOV图像,手机111通过ISP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得ISP输出的缩小图;另外,还对长焦全FOV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以从长焦全FOV图像中裁剪出长焦部分FOV图像,并将长焦部分FOV图像作为长焦预览画面,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1122上。此外,手机111还根据裁剪位置,标记裁剪的部分FOV图像在全FOV图像中的位置,以获得长焦导航画面,并将长焦导航画面显示在拍照预览界面1122上的图像导航窗口119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像导航方案中,电子设备100的微距摄像头可以是定焦摄像头,也可以是连续变焦摄像头,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微距拍摄场景下,电子设备100可以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进行切换接力,以实现更广焦段的微距摄影;还可以在微距摄影中,通过在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更大FOV的导航画面,以提高用户进行微距构图调整和寻找微距拍摄目标的便捷性。
当用户通过上述微距摄像头切换和图像导航等操作,找到合适的微距拍摄角度和微距拍摄目标时,用户可以触发电子设备100执行拍摄操作,以获得微距拍摄图片或微距拍摄视频。
电子设备100拍摄微距图片时,当前变焦倍率不同,拍照出图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示例性地,电子设备100包括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当变焦倍率处于超广角低中倍率时,电子设备100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拍照出图;当变焦倍率处于超广角高倍率时,电子设备100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获取超广角图像,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获取长焦图像,并将超广角图像和长焦图像进行图像融合,获得融合图像,将融合图像作为输出图像;当变焦倍率处于长焦倍率时,电子设备100则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进行拍照出图。
在图像融合时,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图像特征匹配的方式,确定长焦图像在超广角图像中的位置,即确定超广角图像中与长焦图像对应的区域,该区域为长焦FOV区域;然后,使用长焦图像改善超广角图像中长焦FOV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而提高微距拍照图像质量。具体应用中,图像融合方式可以是任意的。例如,直接用长焦图像替换超广角图像中的长焦FOV区域。
例如,参见图14示出的融合图像示意图,融合图像141是变焦倍率为2x对应的融合图像,该融合图像包括长焦FOV区域。在变焦倍率为2x时,电子设备100通过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拍摄2x超广角图像,通过长焦微距摄像头拍摄长焦图像;将长焦图像和超广角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以确定出超广角图像中的长焦FOV区域,并将长焦图像和超广角图像进行图像融合,获得融合图像141,以通过长焦图像改善超广角图像中长焦FOV区域的图像质量。
示例性地,下面结合图15示出的微距拍摄的一种流程示意图进行介绍说明。
此时,电子设备100包括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和长焦微距摄像头。
电子设备100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开启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并获取这两个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在预览阶段,当变焦倍率小于3.5x时,使用超广角送显,即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当变焦倍率大于或等于3.5x时,使用长焦送显,广角导航,即使用长焦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预览导航部分和图像中心对齐方案,可以参见上文相应内容的介绍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电子设备100还通过图像特征匹配方式,计算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
在拍照出图时,当变焦倍率小于2x时,电子设备100使用超广角出图拍照。
例如,参见图16A示出的微距拍照的一种示意图,手机16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
手机161检测到针对相机161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612。拍照预览界面1612包括拍摄主体1613、变焦条1614和变焦控件1615,此时变焦控件1614处于1x的位置。此时,拍照预览界面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
手机161在拍照预览状态下,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则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616。拍照预览界面1616包括提示信息1617。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时,手机161默认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即从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在拍照预览界面1616上显示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手机161检测到针对变焦控件1615的拖动操作,并响应于该拖动操作,通过推动变焦马达和对焦马达进行变焦和对焦,并在预览界面上输出图像。
手机161检测到变焦控件1615处于1.5x时,则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618。拍照预览界面1618包括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619,以及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矩形框1620。此时,变焦倍率1.5x落入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手机161使用超广角部分FOV图像作为预览画面,使用超广角全FOV图像作为导航画面。
在变焦倍率为1.5x时,手机161检测到针对拍照控件16212的点击操作,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执行拍照操作。此时,由于变焦倍率1.5x小于2x,故使用超广角出图拍照,即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作为拍照照片,并将该照片显示在控件1622中。当手机161检测到针对控件1622的点击操作,则显示照片预览画面1623。照片预览画面1623上显示的照片为变焦倍率为1.5x时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从超广角焦段变焦至长焦焦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述图像对齐方案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让变焦过程中画面过渡更平滑自然。
当变焦倍率为2x~3.5x时,电子设备100根据更新的图像偏移值,确定超广角图像中的长焦FOV区域,并通过超广角图像和长焦图像融合的方式出图拍照。
例如,参见图16B示出的微距拍照的另一种示意图,基于图16A的场景,手机161在拍照预览状态下,检测到针对变焦控件1615的拖动操作,并响应于该拖动操作,并在预览界面上输出图像。
手机161检测到变焦控件1615处于3x时,则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624。拍照预览界面1624包括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625,以及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矩形框1626。此时,变焦倍率3x落入在长焦微距摄像头的焦段,手机161使用超广角部分FOV图像作为预览画面,使用超广角全FOV图像作为导航画面。
在变焦倍率为3x时,手机161检测到针对拍照控件16227的点击操作,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执行拍照操作。此时,由于变焦倍率3x大于2x且小于3.5x,故使用超广角图像和长焦图像融合的方式进行出图拍照,即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和长焦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将融合图像显示在控件1628中。当手机161检测到针对控件1628的点击操作,则显示照片预览画面1629。照片预览画面1629上显示的照片为变焦倍率为3x时,通过图像融合得到的融合图像。
当变焦倍率大于或等于3.5x时,电子设备100使用长焦出图拍照。
例如,参见图16C示出的微距拍照的又一种示意图,基于图16A的场景,手机161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后,检测到针对变焦控件1615的拖动操作,并响应于该拖动操作,通过推动变焦马达和对焦马达进行变焦和对焦,并在预览界面上输出图像。此时,手机161检测到变焦控件1615处于4x时,则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628。拍照预览界面1628包括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629,以及用于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矩形框1630。此时,手机161已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变焦倍率4x落入在长焦微距摄像头的焦段,手机161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使用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预览画面。
在变焦倍率为4x时,手机161检测到针对拍照控件16231的点击操作,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执行拍照操作。此时,由于变焦倍率4x大于3.5x,故使用长焦出图拍照,即将长焦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作为拍照照片,并将该照片显示在控件1632中。当手机161检测到针对控件1632的点击操作,则显示照片预览画面1633。照片预览画面1633上显示的照片为变焦倍率为14x时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A~图16C示出的拍照场景中,手机161在微距拍摄模式的变焦过程中,当变焦倍率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时,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并且,在从超广角焦段变焦至长焦焦段的过程中,通过图像特征匹配的方式,确定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根据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实现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的对齐。另外,在微距模式下的预览阶段,根据变焦倍率,使用相应的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和预览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虽然均是以拍照预览场景进行示例性介绍,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方案、自动进入和自动退出微距拍摄模式的方案、图像中心对齐方案、以及预览导航方案还可以适用于其它场景,例如,录像预览长焦和录像拍摄场景等,在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参见图17A示出的微距录像预览场景的一种示意图,手机171包括主摄像头、长焦微距摄像头和超广角微距摄像头。
如图17A所示,手机171检测到针对相机1711的点击操作后,响应于该点击操作,显示拍照预览界面1712。拍照预览界面1712包括拍摄主体1713、变焦条1714和变焦控件1715,此时变焦控件1714处于1x的位置。此时,拍照预览界面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手机171在拍照预览状态下,检测到针对录像控件1716的点击操作,则响应于该点击操作,进入录像模式,并显示录像预览界面1717。录像预览界面1717显示的是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手机171进入录像模式后,在录像预览状态下,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进入微距拍摄模式,并显示录像预览界面1718。录像预览界面1718包括提示信息1719、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1720和长焦微距快捷控件1721。此时,手机171在进入微距拍摄拍摄模式时,默认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则录像预览界面1718上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1720处于开启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1721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录像预览界面1718显示的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715,将变焦倍率从1x增大至1.5x。手机17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7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1.5x,未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继续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显示在录像预览界面1722。此时,当前变焦倍率1.5x落入超广角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则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将超广角微距摄像捕获的部分FOV画面作为预览画面,即在录像预览界面1722显示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723,并用矩形框1724标识预览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715,将变焦倍率从1.5x增大至3.5x。手机17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7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3.5x,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显示在录像预览界面1725,作为预览画面;还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叠加显示在预览画面上,即显示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726,并通过矩形框1727标记长焦图像和超广角图像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由于变焦倍率为3.5x时,手机171从超广角微距切换至长焦微距,故录像预览界面1725上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1720处于关闭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1721处于开启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手机171从超广角焦段变焦至长焦焦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像特征匹配的方式,计算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该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以获得送显图像,进而使得微距变焦过程画面过渡更加自然平滑。
又例如,参见图17B的微距录像的一种示意图,基于图17A的场景,手机171在进入录像模式,并显示录像预览界面1717后,检测到针对控件1728的点击操作,响应于该点击操作,进行录像并显示录像界面1728。此时,录像界面1728显示的主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录像状态下,手机171检测到连续N帧图像的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满足自动进入微距拍摄模式的条件,并进入微距拍摄模式,显示录像界面1729。录像界面1729包括提示信息1730、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1731以及长焦微距快捷控件1732。手机171在进入微距模式时,默认进入超广角微距,则超广角微距快捷控件1731处于开启状态,长焦微距快捷控件173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录像画面由主摄像头切换至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即录像界面1729显示的是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715,以将变焦倍率从1x增大至1.5x。手机17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1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1.5x,未达到摄像头切换倍率,则继续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进行录像,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显示在录像界面1733。另外,由于变焦倍率1.5x属于超广角高倍率,则使用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叠加显示在录像画面上,如录像界面1733上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734所示,并通过矩形框1735标识录像画面和导航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715,以将变焦倍率从1.5x增大至3.5x。手机17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1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3.5x,则从超广角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长焦微距摄像头,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显示在录像界面1736;还将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叠加显示在录像画面上,即显示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737,并通过矩形框1738标记录像画面和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用户通过拖动变焦控件1715,将变焦倍率从3.5x增大至4x。手机171响应于针对变焦控件1715的拖动操作,确定当前变焦倍率为4x,属于长焦焦段,则继续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部分FOV画面显示在录像界面1739;另外,还将长焦微距摄像头捕获的全FOV画面作为导航画面,叠加显示在录像画面上,如录像界面1739上用于显示导航画面的导航窗口1740所示,并通过矩形框1741标识录像画面和导航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图17B的场景中,手机171在微距拍摄的变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图像匹配的方式,计算超广角图像中心和长焦图像中心之间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该图像偏移值进行图像偏移裁剪,以获得送显图像,进而使得从超广角焦段变焦至长焦焦段的过程中,画面过渡更加自然平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所述芯片系统可以为单个芯片,或者多个芯片组成的芯片模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2)

1.一种微距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
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当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所述变焦倍率为摄像头切换倍率,将所述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为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所述变焦倍率大于所述摄像头切换倍率,且处于第二倍率范围,在所述取景框显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所述第二倍率范围包括所述摄像头切换倍率;
其中,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的焦段和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的焦段不同;
所述至少两个微距摄像头包括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和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所述导航窗口用于显示导航画面;
其中,所述导航画面的视场角大于所述预览画面的视场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所述第二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所述预览画面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所述第一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和所述预览画面均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和/或,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所述第二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和所述预览画面均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和所述预览画面均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所述第二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所述预览画面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和所述预览画面均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三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所述预览画面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当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四倍率范围,所述导航画面和所述预览画面均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其中,所述第二倍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三倍率范围和所述第四倍率范围,且所述第三倍率范围包括所述摄像头切换倍率。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一倍率范围;
在取景框显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在所述第一倍率范围的变焦过程中,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第一裁剪图像;
根据所述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所述第一裁剪图像在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一标识图像;
将所述第一裁剪图像显示在所述取景框,并在所述取景框的所述导航窗口内显示所述第一标识图像;
其中,所述标识图案用于标识所述预览画面和所述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裁剪图像和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包括:
通过公式获得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其中,offset表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到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的偏移值,为预先标定的偏移值,或所述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offset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offset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zoompre表示所述上一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end表示图像偏移结束的变焦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摄像头切换倍率;zoomstart表示图像偏移开始的变焦倍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的最小变焦倍率。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倍率处于所述第二倍率范围或第三倍率范围;
在取景框显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在所述第二倍率范围或所述第三倍率范围的变焦过程中,对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二裁剪图像;
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者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所述第二裁剪图像在目标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二标识图像;
将所述第二裁剪图像显示在所述取景框,并在所述取景框的所述导航窗口内显示所述第二标识图像;
其中,所述目标图像为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的第三裁剪图像;或者,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全视场角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裁剪图像和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所述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所述目标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所述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四倍率范围;
在取景框显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对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四裁剪图像;
通过标识图案标识所述第四裁剪图像在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三标识图像;
将所述第四裁剪图像显示在所述取景框,并在所述取景框的所述导航窗口内显示所述第三标识图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五倍率范围,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所述拍照操作,输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若所述变焦倍率处于第六倍率范围,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所述拍照操作,将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和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并输出所述融合图像;
若所述变焦倍率处于所述第二倍率范围,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所述拍照操作,输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倍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五倍率范围和所述第六倍率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图像包括目标区域和非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的图像质量高于所述非目标区域;
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与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对应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目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
若连续N帧图像的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则从所述目标摄像头切换至默认微距摄像头,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所述默认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所述默认微距摄像头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或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连续N帧图像的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在所述取景框显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已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当前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二拍摄距离;
若连续M帧图像的所述第二拍摄距离均大于第二阈值,则从所述当前微距摄像头切换至所述默认摄像头,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所述默认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所述当前微距摄像头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或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景框还包括第一快捷控件和第二快捷控件;
所述第一快捷控件用于将所述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至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所述第二快捷控件用于将所述取景框显示的画面从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切换至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19.一种微距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所述导航窗口用于显示导航画面,所述导航画面的视场角大于所述预览画面的视场角。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或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且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的视场角大于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的视场角。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第一裁剪图像;
根据所述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所述第一裁剪图像在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一标识图像;
将所述第一裁剪图像显示在所述取景框,并在所述取景框的所述导航窗口内显示所述第一标识图像;
其中,所述标识图案用于标识所述预览画面和所述导航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裁剪图像和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包括:
通过公式获得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其中,offset表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到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的视场中心的偏移值,为预先标定的偏移值,或所述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offsetpre表示上一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offset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图像偏移值;
zoompre表示所述上一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cur表示当前帧图像的变焦倍率;zoomend表示图像偏移结束的变焦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摄像头切换倍率;zoomstart表示图像偏移开始的变焦倍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的最小变焦倍率。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对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二裁剪图像;
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者上一次更新的图像偏移值,通过标识图案标识所述第二裁剪图像在目标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二标识图像;
将所述第二裁剪图像显示在所述取景框,并在所述取景框的所述导航窗口内显示所述第二标识图像;
其中,所述目标图像为根据初始标定的图像偏移值或更新的图像偏移值,对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偏移裁剪获得的第三裁剪图像;或者,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全视场角图像。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裁剪图像和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获得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
根据所述第二图像特征匹配结果和所述目标图像的变焦倍率,确定所述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并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的图像偏移值进行偏移值更新。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航画面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在取景框显示第一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的预览画面上叠加显示导航窗口,包括:
对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裁剪,获得第四裁剪图像;
通过标识图案标识所述第四裁剪图像在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位置,获得第三标识图像;
将所述第四裁剪图像显示在所述取景框,并在所述取景框的所述导航窗口内显示所述第三标识图像。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拍照操作,则响应于所述拍照操作,将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和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并输出所述融合图像;
所述融合图像包括目标区域和非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的图像质量高于所述非目标区域;
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与所述第二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对应的区域。
28.根据权利要求21至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目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一拍摄距离;
若连续N帧图像的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第一阈值,则从所述目标摄像头切换至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默认微距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连续N帧图像的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在所述取景框显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已进入微距拍摄模式。
30.根据权利要求21至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的第二拍摄距离;
若连续M帧图像的所述第二拍摄距离均大于第二阈值,则从所述第一微距摄像头切换至默认摄像头,并在所述取景框显示所述默认摄像头捕获的画面。
3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8或19至3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8或19至3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351277.3A 2022-04-02 2022-04-02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9393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1277.3A CN116939357A (zh) 2022-04-02 2022-04-02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3/083740 WO2023185683A1 (zh) 2022-04-02 2023-03-24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1277.3A CN116939357A (zh) 2022-04-02 2022-04-02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9357A true CN116939357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199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1277.3A Pending CN116939357A (zh) 2022-04-02 2022-04-02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9357A (zh)
WO (1) WO202318568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4624A (zh) * 2023-12-06 2024-01-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头切换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7479008A (zh) * 2023-12-27 2024-01-3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芯片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8081A (zh) * 2018-10-12 2019-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捕捉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915726A (zh) * 2019-11-15 202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10090476A (ko) * 2020-01-10 2021-07-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일 카메라로 줌 시나리오에서 화질 향상 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CN111654629B (zh) * 2020-06-11 2022-06-2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摄像头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4624A (zh) * 2023-12-06 2024-01-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头切换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7479008A (zh) * 2023-12-27 2024-01-3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芯片系统
CN117479008B (zh) * 2023-12-27 2024-05-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芯片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5683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9160B (zh) 被配置为处理和显示图像数据的多相机系统及具有多相机系统的设备
CN114205522B (zh) 一种长焦拍摄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7433586B2 (en) Camera with an auto-focus function
US20180115709A1 (en)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9830947B2 (en) Image-capturing device
JP5806623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43558A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WO2023185683A1 (zh)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25543B (zh) 一种拍摄的方法及设备
US11902660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KR20120002834A (ko) 참조 영상을 제공하는 촬상장치 및 그의 참조 영상 제공방법
JP6188474B2 (ja) ズーム制御装置、ズーム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ズーム制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710419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81530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JP5248951B2 (ja) カメラ装置、画像撮影支援装置、画像撮影支援方法、及び画像撮影支援プログラム
JP480758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EP3917130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2010233188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192270A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8044215A (zh) 微距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00093955A (ko) 디지털 영상신호 처리장치에서 이미지확대표시방법
JP201410348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234103B2 (ja) ズーム制御装置、ズーム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ズーム制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13153321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230421889A1 (en) Photograph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