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6259A - 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36259A CN116936259A CN202311025518.6A CN202311025518A CN116936259A CN 116936259 A CN116936259 A CN 116936259A CN 202311025518 A CN202311025518 A CN 202311025518A CN 116936259 A CN116936259 A CN 1169362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portion
- terminal
- capacitor
- connection terminal
-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104 metalized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30 fin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685 thermal hair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G4/00 - H01G11/00
- H01G13/006—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所述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端子构件,具有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电极端子、和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第一端子部和与该第一端子部叠合的第二端子部。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07月23日、申请号为201980049921.8、发明名称为“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以下电容器:将连接了汇流条的一端的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壳体内,将设置于汇流条的另一端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从壳体的开口向外部引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外部连接用的端子设置为从汇流条的端部延伸出来,在该端子连接设置于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29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端子构件。在此,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并能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一端子部和与该第一端子部叠合的第二端子部。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端子构件的工序;和将所述端子构件与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工序。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并能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一端子部和与该第一端子部叠合的第二端子部。制造所述端子构件的工序包括以下工序:使展开状态的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的边界折弯而叠合的工序;和对叠合的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难以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的电容器。
本公开的效果以及意义根据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会更加明确。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对本公开进行实施化时的一个例示,本公开并不受以下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将电容器元件单元收容于壳体内之前的电容器元件单元以及壳体的立体图。
图3A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3B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4A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示出第一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第一汇流条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4B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示出第二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第二汇流条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5A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示出第一汇流条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5B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示出第二汇流条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图。
图7为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8A为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8B为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9A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9B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B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C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1B为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200 壳体
300 填充树脂
400 电容器元件
410 第一端面电极(电极)
420 第二端面电极(电极)
500 第一汇流条(端子构件)
520 第一前连接端子部
521 弯曲部
522 贯通孔
530 第一后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
530a 第一端子部
530b 第二端子部
531 弯曲部
532 贯通孔
532a 第一孔
532b 第二孔
533 铆钉
535a 切口部
539 切口部
539a 第一切口部
539b 第二切口部
600 第二汇流条(端子构件)
620 第二前连接端子部
621 弯曲部
622 贯通孔
630 第二后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
630a 第一端子部
630b 第二端子部
631 弯曲部
632 贯通孔
632a 第一孔
632b 第二孔
633 铆钉
639 切口部
639a 第一切口部
639b 第二切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实施方式之前,首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简单地进行说明。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与汇流条中的电容器元件侧的主体部分相比,在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容易变小,即使厚度与主体部分相同,其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积也容易变小,因此电阻容易变大。因此,在从外部装置流到电容器的电流变大了的情况下,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容易发热而成为高温。在外部连接用的端子成为高温的情况下,如果其热经由汇流条传播到电容器元件,则担心电容器元件会受到热损伤。
近年来,伴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开始对电动汽车使用电容器。例如,能在用于驱动电动机等的变换器单元搭载电容器。从电源装置对变换器单元供电,此时,将与电源装置相连的外部端子连接到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大电流容易从电源装置流到电容器,由于大电流的流动,因而容易在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产生发热。由此,容易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
鉴于这样的课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难以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的电容器。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进行说明。为了方便,对各图适当标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的方向只不过表示薄膜电容器1的相对方向,并不表示绝对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电容器”对应。此外,第一端面电极410以及第二端面电极42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电极”对应。进而,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端子构件”对应。进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连接端子部”对应。
但是,上述记载只不过以将权利要求书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作为目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公开并不因上述对应建立而受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任何限定。
图1为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
参照图1,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壳体200和填充树脂300。电容器元件单元100被收容于壳体200内,填充树脂300被填充于壳体200内。填充树脂300为热固化性树脂,例如为环氧树脂。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被埋没于填充树脂300的大部分由壳体200以及填充树脂300保护以免受到湿气、冲击的影响。
图2为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收容于壳体200内之前的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以及壳体200的立体图。图3A为第一汇流条500的立体图,图3B为第二汇流条600的立体图。
参照图2、图3A以及图3B,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包含6个电容器元件400、第一汇流条500、第二汇流条600、第一绝缘片700和第二绝缘片800。
电容器元件400通过将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2片金属化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膜卷绕或者层叠,并压制成扁平状而形成。在电容器元件400中,在一个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而形成第一端面电极410,在另一个端面通过相同的锌等金属的喷涂而形成第二端面电极420。6个电容器元件400在两端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按前后2列且每列各3个来配置,在该状态下,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分别与这些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一端面电极410以及第二端面电极42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400通过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金属化膜来形成,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蒸镀有锌、镁等其他金属的金属化膜来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400也可以通过蒸镀有这些金属中的多个金属的金属化膜来形成,还可以通过蒸镀有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的金属化膜来形成。
第一汇流条500通过将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适当地剪切、折弯而形成,具有第一主体部510和3个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成为一体的结构。
第一主体部510包含端子面部510a和前表面部510b。端子面部510a具有后端部的右端附近部分稍稍向后方伸出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从上方覆盖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一端面电极410。在端子面部510a,在排列在左右方向上的6个开口部511的前缘形成第一电极端子512。此外,在端子面部510a,在后端部形成4个第一电极端子512,在右端部形成3个第一电极端子512。2个第一电极端子512与各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一端面电极410接触,这些第一电极端子512与第一端面电极410通过钎焊等接合方法接合。由此,第一汇流条500与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一端面电极410电连接。前表面部510b具有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且从端子面部510a的前缘部立起。前表面部510b的上端部弯曲成向前方伸出。
在第一主体部510中,在端子面部510a形成2个圆形的流通孔513。在2个流通孔513之下不存在电容器元件400。此外,在第一主体部510中,跨端子面部510a和前表面部510b地形成椭圆形的流通孔514。3个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以等间隔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前表面部510b的上端部。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具有在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钩子形状。在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中,在比弯曲部52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522。
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设置在作为第一汇流条500的后侧的端部的端子面部510a的后端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具有在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后方延伸的钩子形状。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中,在比弯曲部53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532。关于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详细结构后述。
第二汇流条600通过将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适当地剪切、折弯而形成,具有第二主体部610、3个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和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成为一体的结构。
第二主体部610包含端子面部610a、前表面部610b和后表面部610c。端子面部610a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从下方覆盖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二端面电极420。在端子面部610a中,形成前后2个、左右方向6个的合计12个开口部611,在各开口部611的前缘形成第二电极端子612。2个第二电极端子612与各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二端面电极420接触,这些第二电极端子612与第二端面电极420通过钎焊等接合方法接合。由此,第二汇流条600与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二端面电极420电连接。前表面部610b的左侧部分具有高度高的长方形的形状,并且右侧部分具有高度低的长方形的形状,且从端子面部610a的前缘部立起。前表面部610b的左侧部分的上端部弯曲成向前方伸出。后表面部610c具有长方形的形状,且从端子面部610a的后缘部立起。
在第二主体部610中,在端子面部610a形成2个圆形的流通孔613。在2个流通孔613之上不存在电容器元件400。此外,在第二主体部610中,跨端子面部610a和前表面部610b地形成2个椭圆形的流通孔614。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B中,前侧的6个开口部611以及第二电极端子612和左侧的流通孔613隐藏于前表面部610b。
3个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以等间隔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前表面部610b的左侧部分的上端部。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具有在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钩子形状。在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中,在比弯曲部62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622。
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设置在作为第二汇流条600的后侧的端部的后表面部610c的上端部。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具有在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后方延伸的钩子形状。在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中,在比弯曲部63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632。关于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详细结构后述。
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前侧,3个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和3个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在左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此外,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后侧,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和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在第一汇流条500的前表面部510b和第二汇流条600的前表面部610b之间配置第一绝缘片700。此外,在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与电容器元件400之间配置第二绝缘片800。第一绝缘片700以及第二绝缘片800由绝缘纸、丙烯、硅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通过第一绝缘片700来确保第一汇流条500与第二汇流条600之间的绝缘距离,通过第二绝缘片800来确保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一端面电极410之间的绝缘距离。
壳体200为树脂制,例如由作为热可塑性树脂的聚苯硫醚(PPS)形成。壳体20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具有底壁201、从底壁201立起的前侧壁202、后侧壁203、左侧壁204以及右侧壁205,且上表面开口。
在左侧壁204以及右侧壁205的上部设置安装卡舌210。安装卡舌210具有与左侧壁204以及右侧壁205相同的宽度。前侧壁202以及后侧壁203延伸到左右的安装卡舌210的前端。在安装卡舌210形成插通孔211。为了提高孔的强度而在插通孔211中嵌入金属制的套环212。在左右的安装卡舌210的中央部的背侧形成向下方延伸的安装套筒220。在安装套筒220中埋入螺母(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仅描绘了右侧的安装套筒220。
在前侧壁202的右端附近的上部形成安装卡舌230。在各安装卡舌230形成插通孔231。为了提高孔的强度而在插通孔231中嵌入金属制的套环232。此外,在前侧壁202的下部,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4个安装套筒240。在安装套筒240中埋入螺母241。
这些安装卡舌210、230以及安装套筒220、240在将薄膜电容器1固定于变换器单元等外部装置的设置部时使用。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被收容于壳体200内,在壳体200内注入熔融状态的填充树脂300。此时,填充树脂300通过第一汇流条500的流通孔513、514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流通孔613、614,由此容易在6个电容器元件400之间遍布填充树脂300。将填充树脂300在壳体200内填满到开口200a的附近为止,如果填充树脂300的注入结束,则对壳体200进行加热。由此,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发生固化。
这样,如图1那样,完成薄膜电容器1。3个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3个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从填充于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露出。
接下来,对第一汇流条500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图4A为示出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周边的第一汇流条500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4B为示出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周边的第二汇流条600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5A为示出第一汇流条500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图5B为示出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包含从第一主体部510的后端部延伸出的钩状的第一端子部530a、和从第一端子部530a的前端折回而与第一端子部530a叠合的钩状的第二端子部530b。同样地,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包含从第二主体部610的后表面部610c的上端部延伸出的钩状的第一端子部630a、和从第一端子部630a的前端折回而与第一端子部630a叠合的钩状的第二端子部630b。
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由相同的材料(铜板)形成,彼此相互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即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和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中第二端子部530b、630b所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同。在后述的汇流条制造工序中制造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时,第二端子部530b、630b和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中第二端子部530b、630b所重叠的部分通过压制而被压扁。因此,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中第二端子部530b、630b所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比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中第二端子部530b、630b不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小。
这样,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由第一端子部530a和与第一端子部530a叠合的第二端子部530b构成,因而其厚度比第一主体部510的厚度厚(大致2倍)。同样地,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由第一端子部630a和与第一端子部630a叠合的第二端子部630b构成,因而其厚度比第二主体部610的厚度厚(大致2倍)。
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弯曲部531包含于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互相重叠的部分。而且,在比弯曲部531更靠与第二端子部530b的折回部分(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前端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将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通过铆钉533接合。在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形成供铆钉533通过的孔534a、534b。同样地,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弯曲部631包含于第一端子部630a和第二端子部630b互相重叠的部分。而且,在比弯曲部631更靠与第二端子部630b的折回部分(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将第一端子部630a和第二端子部630b通过铆钉633接合。在第一端子部630a和第二端子部630b形成供铆钉633通过的孔634a、634b。
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贯通孔532由形成于第一端子部530a的第一孔532a、和形成于第二端子部530b并与第一孔532a匹配的第二孔532b构成。将第一孔532a的直径设为与第二孔532b的直径相同。同样地,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贯通孔632由形成于第一端子部630a的第一孔632a、和形成于第二端子部630b并与第一孔632a匹配的第二孔632b构成。将第一孔632a的直径设为与第二孔632b的直径相同。
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部的左右的角535、635通过实施R加工而被弄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左右的角实施倒角(C面切削)加工来代替R加工。
如图5A所示那样,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中,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互相重叠的部分中与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填充树脂300中。同样地,如图5B所示那样,在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中,第一端子部630a和第二端子部630b互相重叠的部分中与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填充树脂300中。
接下来,对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6为表示汇流条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图。图7为用于对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8A为用于对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8B为用于对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6所示那样,用于制造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汇流条制造工序包括模切工序、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和整体折弯工序。
以下,以第一汇流条500为例,对汇流条制造工序的各工序进行说明,关于第二汇流条600也同样。
首先,进行模切工序(S1)。在模切工序中,采用具有第一汇流条500的形状的切割模具来对板材(铜板)进行镂空(繰り拔かれ),切出展开状态的第一汇流条500。
接下来,进行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S2)。如图7所示那样,在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中,在展开状态的第一汇流条500中,将第二端子部530b在与第一端子部530a的边界折弯而使其与第一端子部530a叠合。
接下来,进行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S3)。如图8A所示那样,在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中,将叠合的第一端子部530a以及第二端子部530b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压制而压扁。由此,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的相互对置的面牢固地紧贴。
接下来,进行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S4)。如图8B所示那样,在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中,首先,通过在第一端子部530a开设第一孔532a,在第二端子部530b开设第二孔532b,从而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形成贯通孔532。此外,在第一端子部530a以及第二端子部530b开设供铆钉533通过的孔534a、534b。接下来,将通过压制而被压扁从而自第一端子部530a的基端部起更向左右溢出的部分削落,并且对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前端部的左右的角535实施R加工。
最后,进行整体折弯工序(S5)。在整体折弯工序中,将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折弯成最终的形状,并且将第一主体部510以及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折弯成最终的形状。进而,将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通过铆钉533接合。
这样,制成图3A那样的第一汇流条500。
薄膜电容器1例如能被搭载于电动汽车中用于驱动电动机的变换器单元。从电源装置(蓄电池)对变换器单元供电。在该情况下,与电源装置相连的外部端子(未图示)通过使用了贯通孔532、632的螺纹紧固而与第一汇流条500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连接。此外,与变换器电路相连的外部端子(未图示)通过使用了贯通孔522、622的螺纹紧固而与第一汇流条500的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连接。
在电动机驱动时、即向薄膜电容器1通电时,来自电源装置的大电流能流到与电源装置相连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与第一汇流条500的第一主体部510相比,在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而另一方面,由于是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互相重叠的构造,因而厚度比第一主体部510厚。由此,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由于在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截面积变大,因而电阻变小。因而,流过大电流时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中的发热减少。同样地,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也是与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主体部610相比,在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而另一方面,由于是第一端子部630a和第二端子部630b互相重叠的构造,因而厚度比第二主体部610厚。因而,流过大的电流时的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中的发热减少。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实现以下的效果。
在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端部设置能与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这些连接端子部530、630包含从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端部延伸出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与该第一端子部530a、630a叠合的第二端子部530b、630b。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厚度变大,因而在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截面积变大,电阻变小。由此,能够减少电流流过时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发热,因而能够防止因这些热传播到电容器元件400而引起的电容器元件400的热损伤。
此外,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具有贯通孔532、632,贯通孔532、632由形成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第一孔532a、632a和形成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第二孔532b、632b构成,将第一孔532a、632a和第二孔532b、632b的直径设为相同。
在第一孔532a、632a的直径与第二孔532b、632b的直径不同的情况下,将一个孔的直径设为外部端子的连接所需的大小,将另一个孔的直径设为比该一个孔的直径大。该情况下,在贯通孔532、632的部分中,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截面积变小一个孔所大出来的量,电阻会变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一孔532a、632a和第二孔532b、632b的直径设为相同,因此能够将第一孔532a、632a和第二孔532b、632b的直径统一为外部端子的连接所需的大小。因此,在贯通孔532、632的部分中,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截面积不变小,电阻不变大。
进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前端折回而与第一端子部530a、630a叠合。
根据该结构,由于也可以不将第二端子部530b、630b与包含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分开地制作,因而能容易地制造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
进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具有弯曲部531、631,且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互相重叠的部分包含弯曲部531、631。
根据该结构,通过弯曲部531、631的厚度变大,弯曲部531、631的刚性会提高,因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比弯曲部531、631更靠前端的一侧难以变形。
进而,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中比弯曲部531、631更靠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折回部分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通过铆钉533、633接合。
根据该结构,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之间因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折回部分离开而容易分开,由于将因形成弯曲部531、631而之间更加容易分开的部分通过铆钉533、633来接合,因而能够提高该部分中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紧贴性。由此,能够防止因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产生间隙(紧贴性变差),从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电阻变大这样的情况。
进而,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中,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互相重叠的部分中与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填充在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中。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由填充树脂300牢固地支撑因厚度变厚而变重的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根部部分,因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难以变形,能够高精度地维持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位置。
进而,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通过汇流条制造工序来制造,该汇流条制造工序包括:使展开状态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在它们的边界折弯而叠合的工序;和对叠合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的工序。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通过折弯而叠合,因而也可以不将第二端子部530b、630b与包含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分开制作,能容易地制造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
并且,由于叠合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通过压制而被压扁,因而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紧贴性得以提高。由此,能够防止因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产生间隙(紧贴性变差),从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电阻变大这样的情况。进而,能够防止因填充树脂300进入到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之间,从而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电阻变大这样的情况。
<变更例>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的适用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有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汇流条500中,将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的第一端子部5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通过铆钉533接合。同样地,在第二汇流条600中,将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第一端子部630a和第二端子部630b通过铆钉633接合。然而,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接合方法来接合。例如,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压接来接合。在该情况下,能够如图9A所示那样采用如下的压接构造:在第二端子部530b、630b形成突起537、637,该突起537、637穿过形成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孔538、638并被压扁(被铆接)。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形成突起537、637,还可以在第二端子部530b、630b形成孔538、638。此外,例如,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钎焊来接合。在该情况下,如图9B那样,焊料片S被夹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之间。而且,通过焊料片S被加热而熔化后再次凝固,从而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结合。进而,例如,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点焊等焊接而被接合。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通过钎焊或者焊接被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互相重叠的部分整体地实施钎焊或者焊接。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部530b、630b由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相同的材料形成,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前端部折回而叠合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然而,也可以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那样,采用将第二端子部530b、630b与第一端子部530a、630a分体地形成,并将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于第一端子部530a、630a地进行接合那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如图10A那样,互相重叠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厚度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相同。或者,也可以是互相重叠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厚度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不同。在厚度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如图10B那样,将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设为比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厚度厚。如果这样,则由于与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一体的第一主体部510以及第二主体部610的厚度不会变厚,因而难以导致第一汇流条50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等。此外,在如上那样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设为分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那样,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互相重叠的部分整体地进行基于焊料片S的钎焊。此外,也可以进行焊接来代替钎焊。进而,为了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接合,也可以夹着弯曲部531、631在前端部侧和基端部侧进行铆钉止动、压接。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形成用于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贯通孔532、632。然而,也可以如图10C所示那样,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形成用于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切口部539、639。切口部539、639的形状与所连接的外部端子相对应,例如设为U字形状。切口部539、639由形成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第一切口部539a、639a和形成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第二切口部539b、639b构成。此时,将第一切口部539a、639a和第二切口部539b、639b的大小(切口部的宽度、切口部的深度等)设为相同。如果设为上述那样,则与将第一孔532a、632a和第二孔532b、632b的直径设为相同的情况同样,能使得在切口部539、639的部分中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截面积不会变小,电阻不会变大。需要说明的是,切口部539、639与贯通孔532、632同样地,能在汇流条制造工序的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中形成。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左右的宽度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左右的宽度相同,两端部一致。然而,也可以是使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中的一方的宽度比另一方的宽度大等这样地、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两端部不一致。此外,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为分体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前端部不一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部,在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后,对左右的角535、635实施了R加工。然而,也可以如图11A所示那样采用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与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边界部分形成如下那样的切口部535a(635a)的结构,该切口部535a(635a)在将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时在左右的角535(635)形成R。需要说明的是,切口部535a(635a)也可以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时形成C切削形状。
进而,在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端部,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之后,开设第一孔532a、632a以及第二孔532b、632b和供铆钉533、633通过的孔534a、634a、534b、634b。然而,也可以如图11B所示那样,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之前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开设第一孔532a(632a)以及第二孔532b(632b)和供铆钉533(633)通过的孔534a(634a)、534b(634b)。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将第二端子部530b(630b)折回时的位置偏移,也可以使第一孔532a(632a)以及第二孔532b(632b)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同样地,也可以使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孔534a(634a)以及第二端子部530b(630b)的孔534b(634b)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
与第一孔532a、632a以及第二孔532b、632b同样地,图10C的第一切口部539a、639a和第二切口部539b、639b也可以在第一端子部530a、630a和第二端子部530b、630b叠合之前开设。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切口部539a、639a以及第二切口部539b、639b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设为使第二端子部530b、630b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前端折回而与第一端子部530a、630a叠合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将第一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二后连接端子部630设为使第二端子部530b、630b从第一端子部530a、630a的左端或者右端折回而与第一端子部530a、630a叠合的结构。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将第一汇流条500的第一前连接端子部520以及第二汇流条600的第二前连接端子部620设为使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叠合的结构,从而使其厚度(截面积)变大。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包含6个电容器元件400。然而,关于电容器元件400的个数,能够将个数为1个的情况也包含在内地适当进行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400通过将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2片金属化膜重叠,并将重叠的金属化膜卷绕或者层叠来形成,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将在电介质膜的两面蒸镀铝而得的金属化膜和绝缘膜重叠,并将重叠的金属化膜和绝缘膜卷绕或者层叠,从而形成这些电容器元件400。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一例,举出了薄膜电容器1。然而,本公开也能够适用于薄膜电容器1以外的电容器。
除此之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方”“下方”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构成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并不表示铅垂方向、水平方向等绝对方向。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在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的电气设备等的电容器中是有用的。
Claims (15)
1.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和
端子构件,具有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电极端子、和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
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第一端子部和与该第一端子部叠合的第二端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的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的与所述第一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端子部的与所述第一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比所述第一端子部的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用于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贯通孔或者切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分别具有贯通孔或者切口部,
所述第一端子部的贯通孔或者切口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贯通孔或者切口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用于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由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孔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第二孔构成,
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二孔的直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用于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切口部,
所述切口部由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切口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第二切口部构成,
所述第一切口部的大小和所述第二切口部的大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端子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独立地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叠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被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通过铆钉被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通过压接被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通过钎焊或者焊接被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电容器还具备:
壳体,收容连接了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电容器元件;和
填充树脂,填充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中与所述连接端子部的前端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所述填充树脂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弯曲。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互相重叠的部分弯曲,
在相对于所述弯曲部而与所述连接端子部的前端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被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49807 | 2018-08-08 | ||
JP2018-149807 | 2018-08-08 | ||
CN201980049921.8A CN112514015B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PCT/JP2019/028733 WO2020031676A1 (ja) | 2018-08-08 | 2019-07-23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49921.8A Division CN112514015B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36259A true CN116936259A (zh) | 2023-10-24 |
Family
ID=6941411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25518.6A Pending CN116936259A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 |
CN201921169164.1U Active CN210489447U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 |
CN201980049921.8A Active CN112514015B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69164.1U Active CN210489447U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 |
CN201980049921.8A Active CN112514015B (zh) | 2018-08-08 | 2019-07-23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26559B2 (zh) |
CN (3) | CN116936259A (zh) |
WO (1) | WO202003167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52935A (ja) * | 2008-04-04 | 2009-10-29 | Panasonic Corp |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
JP5154676B2 (ja) * | 2011-06-29 | 2013-02-27 | 双信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WO2015012187A1 (ja) * | 2013-07-22 | 2015-01-2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
WO2018016349A1 (ja) * | 2016-07-21 | 2018-01-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JP6631562B2 (ja) * | 2016-10-14 | 2020-01-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流センサ装置 |
-
2019
- 2019-07-23 CN CN202311025518.6A patent/CN116936259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7-23 WO PCT/JP2019/028733 patent/WO202003167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7-23 CN CN201921169164.1U patent/CN210489447U/zh active Active
- 2019-07-23 CN CN201980049921.8A patent/CN11251401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23 JP JP2020536431A patent/JP7426559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14015A (zh) | 2021-03-16 |
CN210489447U (zh) | 2020-05-08 |
WO2020031676A1 (ja) | 2020-02-13 |
CN112514015B (zh) | 2023-09-01 |
JP7426559B2 (ja) | 2024-02-02 |
JPWO2020031676A1 (ja) | 2021-08-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92959B (zh) | 薄膜电容器 | |
US11776758B2 (en) | Capacitor | |
JP7122657B2 (ja) | コンデンサ | |
US11062850B2 (en) | Capacitor | |
JP2005160228A (ja) | 回路構成体用断熱部材及び回路構成体 | |
WO2022054729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116783669A (zh) | 电容器 | |
CN110121922B (zh) | 电路结构体以及电气接线箱 | |
CN112514015B (zh)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
US11404212B2 (en) | Capacitor | |
US10389099B2 (en) | Circuit assembly | |
CN111386583B (zh) | 电容器 | |
CN114072889A (zh) | 电容器 | |
WO2015133307A1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US11908622B2 (en) | Capacitor | |
CN110536827B (zh) | 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 |
JP7365679B2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115039188A (zh) | 电容器 | |
KR100801502B1 (ko) | 자동차 발전기용 전압조정기의 회로기판과 리드프레임의접속구조 | |
JP7570036B2 (ja) | コンデンサ | |
WO2021085107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113196427B (zh) | 电容器 | |
EP3823424A1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circuit body and conductive body | |
WO2024157693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114365248B (zh)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