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7455A - 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17455A CN116917455A CN202280018376.8A CN202280018376A CN116917455A CN 116917455 A CN116917455 A CN 116917455A CN 202280018376 A CN202280018376 A CN 202280018376A CN 116917455 A CN116917455 A CN 1169174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lture
- carrier
- microalgae
- guid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136 culture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1963 growth me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2258 cul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5000015097 nutrient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60 me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877 Melamine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JDSHMPZPIAZGSV-UHFFFAOYSA-N me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NC1=NC(N)=NC(N)=N1 JDSHMPZPIAZGSV-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531 culture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29553 photosynthe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672 photosynth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6319 Chlorophy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6425 Arthrospira platens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2900 Arthrospira plat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5585 Chlamydomona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5649 Chlorella <Chlorellal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5493 Crypt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2700 Cyano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0126 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LDP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51 bio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62 prolif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55 prolif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82787 spirulina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1/00—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2—Unicellular algae; Culture media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ir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培养装置(10)具有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在该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在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吸入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36)。在载体的孔(38)内,混入收容部的细菌可以生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在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内培养微藻的情况下,有时不同于作为培养对象的微藻的细菌(bacteria)混入(污染(contamination))收容部内。当该细菌在整个收容部内增殖时,可能导致培养液混浊而遮挡向微藻照射的光。进而可能导致妨碍微藻的良好培养。
因此,例如,如日本发明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15-503325号所示,提出一种能够从培养液中去除细菌的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有收容部(容器)和设置于该收容部的外部的外部设备。外部设备的一例是注入管、泵、气体注入器、垂直腔、收集容器、回流管等。收容部收容包含微藻的培养液。注入管连接收容部和垂直腔的下侧。当驱动泵时,收容部内的培养液流入注入管。流入注入管的培养液通过气体注入器被混合臭氧等气体之后,向垂直腔的下部供给。
在垂直腔中,与培养液相混合的气体作为气泡向上方移动。在该气泡与培养液的分界处产生吸引细菌的引力。因此,细菌与气泡一起集合到垂直腔的上部。在垂直腔的上部设置有收集容器。收集容器将细菌与气泡一起收集。据此,分离细菌后的培养液经由连接于垂直腔的下部的回流管而返回到容器。另外,在该培养装置的垂直腔与收容部之间具有UV杀菌装置和活性炭过滤器等。因此,混入培养液的异物通过UV杀菌装置和活性炭过滤器等被进一步可靠地杀菌和去除之后,培养液返回到收容部内。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培养装置中,将混入有细菌的培养液暂时从收容部导出。在此之后,在收容部的外部对细菌进行杀菌及分离,再使培养液返回收容部。即,使培养液在收容部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在这种培养装置中,在收容部的外部设置垂直腔、气体注入器、收集容器、UV杀菌装置,活性炭过滤器等多个设备,需要通过注入管或者回流管等使这些设备相连通。因此,易于导致培养装置的大型化或者复杂化等。另外,还需要驱动用于使培养液在收容部的内部和外部循环的泵等,因此,可能导致用于培养微藻的能源消耗量增加。
鉴于上述情况,期望即使在培养液内混入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大型化或者复杂化等得到抑制的简单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一种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有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在该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在所述载体的孔内,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该孔内的细菌可以生存。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培养方法,用于在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具有培养工序和微藻回收工序,其中,在所述培养工序中,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在还一并收容有所述培养液的所述收容部的内部培养所述微藻;在所述微藻回收工序中,从所述收容部回收由所述培养工序培养的所述微藻,在所述培养工序中,使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所述载体的孔内的细菌在该孔内生存。
在本发明中,在培养微藻的收容部内将载体与培养液一起设置。载体呈多孔,具有吸入培养液的孔。因此,在收容部内混入有不是培养对象的细菌的情况下,与载体的外部相比,这些细菌更容易在载体的孔内增殖。即,能够使在收容部内且移动到载体的孔内的细菌主要在载体的孔内生存。据此,在收容部内能够抑制细菌在载体的外侧增殖。其结果,抑制收容部内的培养液由于增殖的细菌而发生混浊,因此能够抑制向微藻照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发生。
这样,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培养液中混入有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收容部内设置载体的简单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因此,例如无需在收容部的外部设置用于对细菌进行杀菌及去除的大型结构,且驱动用于使培养液在这些结构和收容部循环的泵等。因此,能够避免培养装置大型化和复杂化。另外,能够避免用于在培养装置中培养微藻的能源消耗量增加。
据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培养液中混入有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大型化和复杂化得到抑制的简单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面图。
图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具有载体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4是另一例所涉及的具有载体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附图中,有时对发挥同一或者同样的功能及效果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向培养液中的微藻供给光和气体,对该微藻进行培养。据此,微藻一边进行光合作用一边增殖。能通过培养装置10培养的微藻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在使用培养的微藻来制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情况下,优选被分类为绿藻纲(例如,衣藻、小球藻)、绿枝藻纲、隐藻纲、蓝藻纲(例如,螺旋藻)的微藻类。培养液包括水和微藻的培养所需的养分(例如,氮、磷、钾)。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或者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例如,空气)。气体优选为包括从工厂等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培养装置10被设为能够照射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例如,400~700nm)的光的环境,例如,被设置在能够照射太阳光的室外。另外,培养装置10也可以被设置在能够照射太阳光或者人工光的室内等。另外,培养装置10具有能够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收容部12例如由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具有可挠性和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另外,在此所谓的透光性是指能够使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的光透过。
下面,针对培养装置10的各结构要素的方向,如图1所示,以在进行微藻的培养的设置部位设置有收容部12的情况下的铅垂方向(图1的箭头X方向、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图1的箭头Y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使收容部12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形成的接合缘部14被设置在收容部12的除上端以外的外周缘部(侧部和底部16)。在没有设置接合缘部14的收容部12的上端,设置有能够进入收容部12的内部的开口18。然而,收容部1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用斜线来表示通过焊接等接合的接合部位。
收容部12的开口18可以始终向收容部12的外部敞开,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开闭机构等进行开闭。在使收容部12的开口18可开闭的情况下,开口18例如也可以为,通常时被封闭,仅在如从收容部12的内部回收微藻的情况下那样进入收容部12的内部时被敞开。在以封闭开口18的状态进行微藻的培养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收容部12的上端侧设置未图示的气体排出口。能够通过该气体排出口排出收容部12的内部的气体。作为收容部12的内部的气体一例,如后述那样,能够举出从气体供给口28供应到收容部12内的气体中的未被微藻的光合作用消耗的剩余的气体。作为收容部12的内部的气体的另一例,能够举出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氧气。
在收容部12的内部,例如当使开口18敞开时,有时从收容部12的外部混入不同于作为培养对象的微藻的细菌、原生生物等。这样,混入收容部12内的细菌等中的在与微藻同样的环境下增殖的细菌(下面还简称为细菌)有时在收容部12内与微藻一起增殖。
在收容部12设置有分隔部20、接合部22、导向部24、循环部26和气体供给口28。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2个分隔部20、6个接合部22、3个导向部24、6个循环部26、3个气体供给口28的收容部12进行说明。然而,分隔部20、接合部22、导向部24、循环部26、气体供给口28各自的个数并不特别地限定。
分隔部20、接合部22、导向部24、循环部26分别在收容部12的内部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另外,分隔部20、接合部22、导向部24、循环部26各自的延伸方向并不限定于平行地沿着铅垂方向,也可以一边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一边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2个分隔部20,将收容部12的内部划分为沿水平方向排列的3个区域30。分隔部20例如通过焊接使收容部12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形成。由分隔部20划分出的收容部12内的各区域30被接合部22进一步划分,接合部22例如由通过焊接使收容部12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形成。据此,在各区域30,形成有1个导向部24和在该导向部24的水平方向的两侧排列配置的2个循环部26。另外,为了抑制应力集中等,优选为分隔部20和接合部22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圆弧状。
如图2所示,在收容部12收容有培养液的情况下,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分别形成为,在铅垂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形状为圆筒状或者大致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铅垂方向观察时,各循环部26的内径被设定为导向部24的内径的约2倍,但并不特定地限定于此。
如图1所示,接合部22和分隔部20各自的上下方向(延伸方向)的长度比收容部1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另外,分隔部2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接合部2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在收容部12内的比接合部22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使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相连通的导向部入口32。另外,在收容部12内的比接合部22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使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相连通的导向部出口34。
气体供给口28以被配置于收容部12内的各区域30所设置的导向部24的下方的方式设置在收容部12的底部16。气体供给口28连接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机构。因此,能够经由气体供给口28从气体供给机构向收容部12的内部供给气体。此时,由于气体供给口28被设置在导向部24的下方,因此被供给到收容部12内的气体在导向部24中向上方流通。据此,在收容部12内的各区域30中产生培养液流F,培养液流F是指循环部26内的培养液从导向部入口32流入到导向部24内并且导向部24内的培养液从导向部出口34流出到循环部26内的液流。
在收容部12的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有载体3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循环部26的下端部沿着收容部12的底部16延伸的载体36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在导向部入口32的附近。另外,在收容部12固定载体36的方法并不特别地限定。作为在收容部12固定载体36的方法一例,能够举出在收容部12内设置能够与载体36卡合来定位的卡合部(未图示)。
载体36是吸入培养液的多孔。另外,细菌能够在载体36的孔38内生存。作为这种载体36的材料的优选的例子,能够举出纤维素(cellulose)、氨基甲酸乙酯(urethane)、三聚氰胺(melamine)等。另外,在如上述那样收容部12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优选为载体36能够响应于收容部12的变形而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载体36的外形为长方体。载体36的外形例如还能够采用长方体以外的柱状、球状(包括长球)、锥形、格子状等各种形状。
由于光难以照射到载体36的孔38内,因此微藻不易进入载体36的孔38内。因此,能够使细菌优先于微藻进入载体36的孔38内且在载体36的孔38内保持驻在状态。在将这种载体36设置在收容部12内的情况下,容易使细菌附着于载体36的孔38的壁面而易比载体36的外部而在孔38内增殖。另外,不仅细菌,混入培养液的原生生物、即其大小为载体36的各孔38的大小以下的生物也能够与细菌同样地在载体36的孔38内生存。另外,为了使微藻不易进入,载体36的各孔38的大小优选为在细菌的大小以上且小于微藻的大小,但这不是必须的条件。
另外,收容部12也可以设置在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的储水槽的内部,但未图示。在该情况下,在储水槽中储存水等具有透光性的储存水。在该储存水的内部配设收容部12。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将收容部12的上端配置在比储水槽内的储存水的液面靠上侧的位置,避免储存水混入收容部12的内部。
通过在储水槽内设置收容部12,易于通过储存水将收容部12内的培养液的温度保持在适合微藻的培养的温度。因此,能够更良好地培养微藻。另外,培养装置10也可以不具有储水槽。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下面,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法,说明使用培养装置10来实施的例子。在该培养方法中,作为准备工序,例如,经由收容部12的开口18,在收容培养液之前的收容部12的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未生存有细菌的载体36。在将该收容部12配置在储水槽的储存水内的状态下,在收容部12的内部收容由未图示的培养液供给机构供给的培养液。这样,通过在储存水内向收容部12内供给培养液,能够抑制培养液的液压使收容部12破损。
接着,在通过上述的准备工序将载体36与培养液一起收容的收容部12的内部进行培养微藻的培养工序。在培养工序中,通过气体供给口28从气体供给机构向收容部12的各区域30的导向部24供给气体。据此,能够使收容部12的各区域30产生培养液流F。因此,能够在收容部12内一边使微藻与培养液一起循环,一边使微藻良好地分散。据此,能够向微藻整体有效地供给气体或者光等。其结果,在收容部12内,微藻一边进行光合作用一边增殖。
在如上述那样在收容部12内培养微藻的情况下,例如,有时经由收容部12的开口18混入的细菌等也在收容部12内增殖。如上所述,在收容部12内设置有载体36。因此,在培养工序中,能够使细菌在载体36的孔内生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载体36沿着收容部12的底部16延伸。因此,例如,能够将因重力而集合在收容部12的底部16的细菌良好地向载体36的孔38内引导,且使其附着在孔38的内壁上。另外,载体36被配置在导向部入口32的附近。导向部入口32是培养液从循环部26流入导向部24的流入口。因此,例如,能够也将顺着培养液流F在收容部12内移动的细菌良好地向载体36的孔38内引导,且使其附着在孔38的内壁上。据此,能够使收容部12内的细菌主要在载体36的孔38内增殖。
附着在载体36的孔38的内壁上的细菌一般形成生物膜。据此,抑制细菌从孔38内脱离。在此的细菌吸收与用于微藻的代谢的营养素共同的营养素进行代谢。即,在收容部12内的培养液含有用于细菌的代谢的营养素(下面还简称为营养素)。当培养液所含有的营养素的浓度降低时,容易使形成于载体36的生物膜破裂。当生物膜破裂时,容易使细菌从载体36的孔38内释放。
因此,当收容部12内的培养液所含有的营养素(例如,氨)的浓度低于设定值时,实施从收容部12回收载体36的载体回收工序。设定值例如优选被设定为在能够保持生物膜的营养素的浓度的最低值附近且比该最低值大的浓度。这种设定值例如通过使用细菌等的实验、模拟预先求出。
另外,收容部12内的培养液所含有的营养素的浓度是否下降到设定值例如也可以通过直接监视培养液中的营养素的浓度来判断。除了该判断方法以外,或者代替该判断方法,也可以预先求出培养液中的营养素的浓度与培养时间的关系,根据通过测定培养时间而得到的浓度来进行判断。
载体36例如能够通过收容部12的开口18进行回收。在培养工序的中途进行载体回收工序的情况下,将未生存有细菌的载体36再次收容于收容部12来继续微藻的培养。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回收的载体36,而将未生存有细菌的新的载体36收容于收容部12,或者也可以对回收的载体36进行灭菌处理,成为未生存有细菌的状态之后再将其收容于收容部12。
通过培养工序,在收容部12内使微藻充分增殖之后,例如进行微藻回收工序,微藻回收工序是指通过开口18从收容部12的内部将微藻与培养液一起回收的工序。此时,优选为从收容部12还一并回收载体36。通过使回收到的微藻和培养液彼此分离,能够得到通过培养装置10培养的微藻。
据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和培养方法中,即使在培养液中混入有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收容部12内设置载体36的简单结构来抑制培养液的混浊等。据此,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因此,例如,无需在收容部12的外部设置用于对细菌进行杀菌和去除的大型的结构,且驱动用于使培养液在这些结构和收容部12进行循环的泵等。因此,能够避免培养装置10大型化和复杂化。另外,能够避免用于在培养装置10中培养微藻的能源消耗量增加。即,即使在培养液混入有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大型化和复杂化得到抑制的简单的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收容部12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载体36可弹性变形。通过这样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收容部12,能够实现收容部12的简化和轻量化。另外,能够提高收容部12的操作性。这种收容部12例如易于根据被收容在内部的培养液的量而变形。因此,有时变形的收容部12向载体36按压。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载体36可弹性变形,也能够避免收容部12损伤。另外,收容部12并不限定于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载体36由选自纤维素、氨基甲酸乙酯、三聚氰胺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例如,与由活性炭制成的载体36相比较,能够使细菌容易在载体36的孔38内驻在及生存。另外,能够使载体36能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在收容部12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收容部12损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在收容部12的内部,沿着将收容部12设置于设置部位时的铅垂方向分别延伸的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设置。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通过设置于铅垂方向的下部的导向部入口32和设置在铅垂方向的上部的导向部出口34彼此连通。在收容部12的底部16设置有气体供给口28,气体供给口28能够从铅垂方向的下部向上部对导向部24供给气体。当从气体供给口28向导向部24供给气体时产生培养液流F,培养液流F是指循环部26内的培养液从导向部入口32流入到导向部24内并且导向部24内的培养液从导向部出口34流出到循环部26内的液流。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从气体供给口28供给微藻的培养所需的气体且使其在导向部24中流通的简单的结构,使收容部12内产生培养液流F。并且,例如,无需设置送水泵那样用于产生培养液流F的特别的结构来进行驱动。因此,能够一边抑制能源消耗量增加一边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载体36沿着收容部12的底部16延伸,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在导向部入口32的附近。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例如,能够将因重力而集合在收容部12的底部16的细菌良好地向载体36的孔38内引导,且使其附着于孔38的内壁。另外,例如,能够将顺着培养液流F在收容部12内移动的细菌良好地向载体36的孔38内引导,且使其附着于孔38的内壁。据此,能够使收容部12内的细菌主要在载体36的孔38内增殖。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增殖的细菌使培养液混浊,因此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
然而,收容部12内的载体36的配置或者外部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在收容部12内也可以设置图3所示的载体40。载体40也可以为,在循环部26内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且在循环部26内的水平方向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于与相邻于导向部24的部分相反的部分。载体40的铅垂方向的长度并不特别地限定,可以在接合部22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以上,也可以比接合部22的铅垂方向的长度短。
这样,在循环部26内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载体40沿着在收容部12内产生的培养液流F。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顺着培养液流F在收容部12内移动的细菌良好地向载体40的孔38内引导。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增值的细菌使培养液混浊,由此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另外,在循环部26内,载体40在水平方向上被配置在与相邻于导向部24的部分相反的部分,因此能够避免载体40影响培养液流F的产生。据此,在收容部12内能够使微藻良好地分散。进而,能够有效地向微藻整体供给气体或者光等来促进光合作用。
另外,例如,在收容部12内也可以设置图4所示的载体42。载体42具有漏斗状部50。漏斗状部50具有大内径部44、小内径部46和锥形部48。大内径部44被设置在铅垂方向的下部。大内径部44的内径比导向部24的上端的外径大。小内径部46被设置在铅垂方向的上部。小内径部46的内径比大内径部44的内径小。锥形部48以从大内径部44到小内径部46的方式呈锥形缩径。
载体42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在收容部12的内部。载体42的固定位置是导向部24的上端部通过大内径部44插入锥形部48的内部的位置。因此,在收容部12内产生培养液流F,所述培养液流F是指在导向部24从下向上流动的培养液经由导向部出口34和载体42的漏斗状部50的内侧流入到循环部26内的液流。据此,能够抑制载体42影响培养液流F的产生。另外,能够将顺着培养液流F在收容部12内移动的细菌良好地向载体42的孔38内引导。因此,能够在收容部12内使微藻良好地分散,由此促进微藻的光合作用。另外,能够抑制由于增殖的细菌使培养液混浊,由此良好地培养微藻。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法中,在收容部12内的培养液中含有用于细菌的代谢的营养素,当培养液中的营养素的浓度低于设定值时,实施从收容部12回收载体36的载体回收工序。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生存于载体36的细菌所形成的生物膜破裂之前,从收容部12取出载体36。因此,能够抑制在载体36所增殖的细菌向载体36的外部释放。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增殖的细菌使收容部12内的培养液混浊,从而更良好地培养微藻。另外,即使在收容部12内设置有图3的载体40或者图4的载体42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图1的载体36同样进行载体回收工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收容部12的内部仅设置图1的载体36、图3的载体40、图4的载体42中的任一方。然而,在收容部12的内部也可以共同设置载体36、40、42。也可以在收容部12的内部,组合设置选自载体36、40、42中的多个载体。
Claims (9)
1.一种培养装置(10),其具有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在该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36),
在所述载体的孔(38)内,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该孔内的细菌可以生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
所述载体可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由选自纤维素、氨基甲酸乙酯、三聚氰胺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沿着将该收容部设置于设置部位时的铅垂方向分别延伸的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设置,
所述导向部和所述循环部通过设置于所述铅垂方向的下部的导向部入口(32)和设置于所述铅垂方向的上部的导向部出口(34)而相互连通,
在所述收容部的底部(16)设置有气体供给口(28),所述气体供给口(28)能够从所述铅垂方向的下部向上部给所述导向部供应气体,
当从所述气体供给口向所述导向部供应所述气体时产生培养液流,所述培养液流是指所述循环部内的所述培养液从所述导向部入口流入到所述导向部内并且所述导向部内的所述培养液从所述导向部出口流出到所述循环部内的液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沿着所述收容部的底部延伸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导向部入口的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40)在所述循环部内沿着所述铅垂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循环部内的所述水平方向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在与相邻于所述导向部的部分相反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42)具有漏斗状部(50),所述漏斗状部(50)由大内径部(44)、小内径部(46)和锥形部(48)构成,其中,所述大内径部(44)被设置在所述铅垂方向的下部;所述小内径部(46)被设置在所述铅垂方向的上部;所述锥形部(48)随着从所述大内径部到所述小内径部而缩径,
在所述收容部,所述载体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于所述导向部的上端部通过所述大内径部插入所述锥形部的内部的位置。
8.一种培养方法,用于在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内培养微藻,其特征在于,
具有培养工序和微藻回收工序,其中,
在所述培养工序中,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36)在还一并收容有所述培养液的所述收容部的内部培养所述微藻;
在所述微藻回收工序中,从所述收容部回收由所述培养工序培养的所述微藻,
在所述培养工序中使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所述载体的孔内的细菌在该孔内生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部内的所述培养液中含有用于所述细菌的代谢的营养素,当所述培养液中的所述营养素的浓度低于设定值时实施从所述收容部回收所述载体的载体回收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31542 | 2021-03-01 | ||
JP2021031542 | 2021-03-01 | ||
PCT/JP2022/007246 WO2022186001A1 (ja) | 2021-03-01 | 2022-02-22 | 培養装置及び培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17455A true CN116917455A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3154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18376.8A Pending CN116917455A (zh) | 2021-03-01 | 2022-02-22 | 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17455A (zh) |
WO (1) | WO202218600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49444B2 (ja) * | 1998-07-28 | 2004-08-04 | 喜温 三浦 | 微生物による水素の生産方法 |
JP2000262269A (ja) * | 1999-03-16 | 2000-09-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培養装置 |
JP2002361276A (ja) * | 2001-06-04 | 2002-12-17 | Yumemitsuketai Co Ltd | 微生物培養担持体 |
JP4744082B2 (ja) * | 2001-11-16 | 2011-08-10 | ハイトカルチャ株式会社 | 生物培養装置および生物培養方法 |
JP2012095630A (ja) * | 2010-10-29 | 2012-05-24 | Hiroki Hachiuma | マイクロ・ナノバルブにより活性化された微生物を使った、水生動物と植物の並行栽培システム |
JP2019033678A (ja) * | 2017-08-10 | 2019-03-07 | 日本曹達株式会社 | 微生物の連続培養方法 |
-
2022
- 2022-02-22 WO PCT/JP2022/007246 patent/WO20221860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2-22 CN CN202280018376.8A patent/CN116917455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86001A1 (ja) | 2022-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76117B (zh) | 使用中空纤维膜的用于培养微藻类的光生物反应器 | |
JP3266619B2 (ja) | バイオマス生産装置 | |
US8841122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anding high density non-adherent cells | |
US20160244705A1 (en) | Photobioreactor | |
US20070155006A1 (en) | Photobioreactor | |
JP4405980B2 (ja) | 植物性藻類・微生物光合成反応器 | |
US8658421B2 (en) | Circulatory photobioreactor | |
JP2012517829A (ja) | 生体材料を処理するための無菌バイオリアクタ・システム | |
CN105209591A (zh) | 用固定的藻类或蓝细菌的生物质进行co2生物封存的光生物反应器 | |
KR20130123043A (ko) | 밀폐형 미세조류 광생물 반응 장치 | |
CN114606103B (zh) | 一种杂合式光生物反应器 | |
KR102193943B1 (ko) | 미세조류 광배양장치 | |
KR20100113179A (ko) | 관형 스피루리나 배양장치 | |
US10881056B2 (en) | Bioreactor for in vitro plant culture | |
CN116917455A (zh) | 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 |
KR101125711B1 (ko) | 분사 장비를 구비한 광생물반응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미세조류의 배양 방법 | |
JP6810669B2 (ja) | 微生物培養システム | |
WO2021200449A1 (ja) | 培養装置及び培養方法 | |
KR102122052B1 (ko) | 발아 및 분화 유도를 위한 생물 배양기 | |
JP7133164B2 (ja) | 藻類培養リアクタ | |
CN115443326A (zh) | 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 |
JP2022141312A (ja) | 培養システム | |
JPH0723767A (ja) | 光バイオリアクタ | |
JP2022132852A (ja) | 培養装置 | |
KR20240077952A (ko) | 이중챔버 구조의 조류 세포 배양 동시 이산화탄소 저감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