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02711A -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02711A
CN116902711A CN202211694270.8A CN202211694270A CN116902711A CN 116902711 A CN116902711 A CN 116902711A CN 202211694270 A CN202211694270 A CN 202211694270A CN 116902711 A CN116902711 A CN 1169027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unit
building
passenger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942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町田幸喜
石川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02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027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2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present in the elevator car to be alloc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其与楼宇内的乘客流的变化对应地,以使电梯控制以及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等动态地变化地进行组合、或者制定使电梯控制以及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等动态地变化为前提的设计计划。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具备:乘客流估计部,其对楼宇内的乘客流进行估计;以及组合部,其基于乘客流,计算针对多部电梯的控制以及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另外,本发明的评价系统具备:乘客生成部,其生成楼宇内的乘客流数据;以及仿真部,对与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同等的虚拟电梯系统应用乘客流数据来评价设备计划。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设置数运算装置,其通过交通计算来估计电梯系统的要求输送能力,并根据估计出的要求输送能力来求出设置于电梯的各层站的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设置台数。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39518号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设置数运算装置,在新设电梯系统时,能够事先算出并提案出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适合台数。然而,在电梯系统的设置之后,随着时间经过,存在设计计划阶段计算出的要求输送能力与实际要求的要求输送能力之间产生差异,实际的要求输送能力大幅超过新设时的要求输送能力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数量不足,在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前排队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在电梯系统的新设后,能够与楼宇内伴随时间经过的乘客流的变化对应地,对关于电梯的控制以及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等进行组合的经改良的电梯系统、以及能够基于假想的乘客流数据来评价针对虚拟的电梯的控制以及虚拟的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所计划的组合的评价系统。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对控制多部电梯的动作的电梯控制单元以及多个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进行控制,该多个楼宇设备配置在设置有多部电梯的楼宇内并受理针对电梯的呼梯登记的输入,其中,电梯系统具备:乘客流估计部,其对多部电梯的利用者在楼宇内的移动的流动即乘客流进行估计;以及组合部,其基于由乘客流估计部估计出的乘客流,计算出电梯控制单元对多部电梯进行的控制与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
本发明的评价系统具备:计划部,其计划多部电梯的配置、台数和功能以及楼宇设备的配置、台数和功能;乘客生成部,其生成乘客数据,该乘客数据包含利用楼宇内的电梯的利用者的数量、该利用者的发生时刻、发生场所和目标场所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仿真部,其对虚拟的电梯系统应用乘客数据而对计划部的计划进行评价,其中,虚拟的电梯系统具备具有由计划部计划出的配置、台数和功能的虚拟电梯以及具有由计划部计划出的配置、台数和功能的虚拟楼宇设备。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能够与楼宇内的伴随时间经过的乘客流动对应地计算出动态变化的电梯控制与楼宇设备的设置和功能的组合。由此,能够提出在发挥现有设备作用的同时缓和楼宇内以及层站处的拥挤的电梯控制与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评价系统,能够与楼宇内伴随时间经过的乘客流动对应地制定以使电梯控制与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动态地变化为前提的设备计划。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系统的各梯组的记录单元所记录的呼梯日志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系统的各电梯的号机的记录单元所记录的号机日志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盘的乘客流估计部执行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盘的组合部所执行的组合决定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评价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评价系统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梯组;11:号机;12:呼梯登记部;20:电梯控制盘;21:基本信息存储部;22:乘客流估计部;23:组合部;30:设备计划部;31:乘客生成部;40:仿真部;41:电梯控制盘;45:梯组;48:仿真评价部;49:乘客仿真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梯系统在设置有电梯的楼宇内具备多部电梯梯组(以下也称为“梯组”)10。各梯组10具备至少一部用于输送乘客的电梯和至少一个呼梯登记部12。
呼梯登记部12在各楼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呼梯登记部12是具有受理呼梯登记的输入的输入功能和通知信息的通知功能的楼宇设备。呼梯登记部12的功能除了包括输入功能和通知功能之外,还包括从乘客的呼梯登记到分配号机显示的响应时间。输入功能是受理呼梯登记的功能。利用电梯的利用者(以下也称为“乘客”)能够操作呼梯登记部12来进行呼梯登记。对呼梯登记部12进行操作而进行了呼梯登记的乘客能够移动到设置有该呼梯登记部12的楼层的、用于搭乘号机11的层站,从该层站搭乘号机11。或者,乘客也能够从已被操作的呼梯登记部12的设置楼层利用扶梯或者楼梯等移动到其他楼层的号机11的层站,从该层站搭乘号机11。呼梯登记部12的通知功能包括:将分配号机、广告以及引导显示于显示器的功能以及基于语音的引导功能。
呼梯登记部12的这些功能能够适当变更。另外,呼梯登记部12能够变更配置。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是指呼梯登记部12在楼宇内的设置位置。根据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决定乘客登记呼梯的位置。呼梯登记部12可以是自行式或固定式的任意类型的装置。在自行式的呼梯登记部12的情况下,除了所设置的楼层内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外,还能够进行使用了电梯而进行的楼层间的自主移动。在固定式的呼梯登记部1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可移动的人或自主移动体等在所设置的楼层内沿水平方向移动,并且也能够使用电梯等在楼层间移动。
各呼梯登记部12具有记录呼梯日志数据的记录单元。图2是示出记录于记录单元中的呼梯日志数据的一例的图。如图2所示,呼梯日志数据可以包含操作时刻、操作坐标、目标楼层以及分配号机。操作时刻是通过呼梯登记部12登记了呼梯登记的时刻。操作坐标是表示操作时刻下的呼梯登记部12的设置位置的数据,目标楼层是所登记的呼梯登记的目的地楼层,分配号机表示对呼梯登记分配的电梯的号机。
另外,各号机11具有记录号机日志数据的记录单元。图3是示出记录在号机11的记录单元中的号机日志数据的一例的图。如图3所示,号机日志数据中可以包含每5个号机的相对于时刻的位置(即楼层)、行驶状态、行驶方向、门状态、以及轿厢负载等。
号机11和呼梯登记部12将记录于记录单元中的号机日志数据以及呼梯日志数据分别发送至电梯控制盘20。各号机11将号机日志数据发送到电梯控制盘20的时机
以及各呼梯登记部12将呼梯日志数据发送到电梯控制盘20的时机是分别按每隔规定0时间间隔、与所设定的日程相应的时刻、以及每逢事件发生等情况而预先设定的。
再次参照图1,电梯控制盘20具备基本信息存储部21、乘客流估计部22和组合部23。基本信息存储部21存储每个梯组10的号机数、各梯组10的呼梯登记部12的台数、以及楼宇规格等基本信息。
乘客流估计部22接收来自各号机11的号机日志数据和来自各呼梯登记部12的5呼梯日志数据。乘客流估计部22根据接收到的号机日志数据以及呼梯日志数据,估计各层站和各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
组合部23根据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存储的基本信息数据和乘客流估计部22的乘客流的估计结果,决定电梯的控制与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在此,
在电梯控制中,可以包括决定将操作了呼梯登记部12而进行了呼梯登记的乘客分配0给任意号机11时的分配评价值的控制。另外,在电梯控制中,可以包括变更配梯台数、配梯楼层、各号机11每一巡回的停靠楼层数、停靠楼层以及可乘梯人数等的控制。
由组合部23决定出的组合被发送到各梯组10。各电梯组10的各号机11和各呼梯登记部12依照从电梯控制盘20接收到的组合,变更电梯控制以及呼梯登记部125的配置和功能而工作。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盘20的乘客流估计部22执行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以下,使用图4,例示出乘客流估计部22从号机11和呼梯登记部12接收到号机日志数据和呼梯日志数据之后的动作。
在图4的例程中,首先执行步骤S100~S103的层站循环。在层站循环中,计算每个层站的拥挤度得分。具体而言,在步骤S100中,计算成为计算对象的层站的乘梯人数。在计算乘梯人数时,首先选择能够从该层站乘梯的全部号机的号机日志数据。根据这些号机日志数据,取得该层站的楼层处每次的轿厢负载变化。通过将所取得的轿厢负载变化除以1名乘客的平均负载,来估计已乘入轿厢的人数。针对所选择的号机的全部的负荷变化,计算出所乘入的人数的估计值,并对计算出的估计值进行合计,由此计算从该层站搭乘各号机的乘梯人数。
接着,在步骤S101中,计算该层站的呼梯登记人数。具体而言,首先,基于呼梯日志数据,在乘客进行呼梯登记后,选择成为向该层站进行移动的配置的全部的呼梯登记部12。针对所选择的呼梯登记部12的每个呼梯日志数据计算呼梯登记次数。通过对所选择的所有呼梯登记部12的呼梯登记次数进行合计,来计算呼梯登记人数。另外,此时,存在操作了该层站之外的呼梯登记部12的乘客再次操作该层站内的呼梯登记部的可能性,所以该层站外的呼梯登记也可以不计入该层站的呼梯日志数据的呼梯登记次数。另外,也可以是被连续按下的呼梯登记被汇总为1次呼梯登记次数来进行计数。
接着,在步骤S102中,计算该层站的层站人数。层站人数根据存储于乘客流估计部22中的关于该层站的上次层站人数、在步骤S100中计算出的乘梯人数、以及在步骤S101中计算出的呼梯登记人数来计算。更具体而言,例如,层站人数通过从上次计算出的上次层站人数减去步骤S100的乘梯人数,进而与步骤S101的呼梯登记人数相加来计算。另外,层站人数也可以通过与乘梯人数同样地,根据轿厢负载变化还计算下梯人数,并将下梯人数相加来计算。另外,也可以取与过去的该层站的层站人数的相关,来计算将来的层站人数。
接着,在步骤S103中,计算该层站的拥挤度得分。在此,将该层站的面积除以在步骤S102中计算出的该层站的层站人数而得到的值作为该层站的拥挤度得分。即,拥挤度得分的值越小,则判断为越拥挤。另外,层站的面积被存储于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
反复执行步骤S100~S103的层站循环,直到针对所有层站的拥挤度得分的计算完成为止。
当层站循环结束时,接着执行步骤S104~S105的呼梯登记部循环。在呼梯登记部循环中,计算每个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具体而言,首先,计算作为本次计算对象的呼梯登记部12的等待人数。等待人数由乘客流估计部22所存储的该呼梯登记部12的上次等待人数和呼梯日志数据导出。具体而言,首先,在该呼梯登记部12中计算新排队的乘客人数。在该呼梯登记部12的呼梯日志数据中,在登记时间间隔收敛于规定值域以内的时间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将该登记操作数的量的人数估计为针对该呼梯登记部12新排队的人数。通过将估计出的新排队的人数与上次等待人数相加来计算等待人数。另一方面,也能够将登记时间间隔收敛于规定值域以内的时间没有持续规定时间的登记操作数的量的乘客人数视为从队列减少的乘客数。即,也可以将根据该呼梯登记部12的上次等待人数和新排队的乘客人数的合计值减去视为从队列减少的乘客人数而得到的值作为该呼梯登记部12的等待人数。
另外,在此,规定值域和规定时间是基于基本信息存储部21而决定的。例如,规定值域是从呼梯登记的时刻到显示分配号机为止的时间加上用于下一个乘客操作呼梯登记部12的行动时间而得到的时间。另外,例如,规定时间是用于下一乘客操作呼梯登记部12的行动时间的整数倍的值。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的等待人数的计算,取与过去的等待人数的相关,来计算将来的等待人数的预测值,并将该值用作该呼梯登记部12的等待人数。
接着,在步骤S105中,计算该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例如,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是将等待面积除以在步骤S104中计算出的等待人数而得到的值。即,能够判断为,越是拥挤度得分小的呼梯登记部12越拥挤。另外,在此,等待面积被存储在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
反复执行步骤S104~S105的呼梯登记部循环,直到针对全部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的计算结束为止。
此外,也可以代替在步骤S103和S105中计算出的各拥挤度得分,而将从上次的拥挤度得分中减去本次的拥挤度得分而得到的差用作表示拥挤度的参数。另外,也可以将上次以前的过去某个时刻到本次为止的值的平均值等统计值用作拥挤度得分。
当呼梯登记部循环结束时,接着,在步骤S106中,将在步骤S103和S105中计算出的拥挤度得分发送到组合部23。之后,图4的处理暂时结束。
接着,对由组合部23执行的组合决定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由电梯控制盘20的组合部23进行的组合决定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决定组合时,首先,如图5所示,执行步骤S200的层站循环。具体而言,在步骤S200中,根据关于作为判定对象的层站的拥挤度得分,判定该层站是拥挤层站还是非拥挤层站。即,若该层站的拥挤度得分在基准值以下,则判定为该层站是拥挤层站,若超过了基准值,则判定为该层站是非拥挤层站。在此,成为判定的基准的基
准值也可以参照存储在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的信息。另外,例如,基准值也可以是5根据个人空间这样的乘客1个人为了舒适地度过所需的空间而预先决定的固定值。当针对全部层站的拥挤或非拥挤的判定结束时,层站循环结束。
接着,在步骤S201中,选择被判定为拥挤层站的各层站的拥挤度得分的统计值增加最大的电梯控制。即,选择各层站的拥挤度被预计为在统计上最缓和的电梯控制。
在此,作为统计值,能够使用拥挤度得分的合计值、中值、平均值或者方差值等。或0者,也可以构成为,代替步骤S201的处理,从存储在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的电梯控制的候选中选择最优的电梯控制。
接着,执行步骤S202的层站循环。在该层站循环中,计算各层站的容许呼梯登记人数。容许呼梯登记人数是用于不使应用了电梯控制后的该层站拥挤的限制值。具
体而言,在步骤S202中,计算应用了在步骤S201中选择出的电梯控制后的、成为本5次计算对象的层站的容许呼梯登记人数。该层站的容许呼梯登记人数基于电梯控制应用前的该层站的拥挤度得分、以及步骤S201的电梯控制应用后的该层站的乘梯人数来计算。例如,在将导出步骤S201的电梯控制应用前的该层站的拥挤度得分时的乘梯人数变更为步骤S201的电梯控制应用后的乘梯人数而得到的拥挤度得分超过基准
值的情况下,与该超过量对应的乘客人数被视为能够从呼梯登记部12对该层站追加0的可移动人数。将与该超过量对应的乘客人数和步骤S201的电梯控制应用前的该层站的呼梯登记人数的合计作为容许呼梯登记人数。当针对全部层站的容许呼梯登记人数的计算结束时,步骤S202的层站循环结束。
接着,在S203中,将容许呼梯登记人数作为限制,决定针对各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的台数和功能。在此,设置在各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的台数和功能的变更后的5呼梯登记数被变更为不超过容许呼梯登记人数。此时,也可以构成为搜索既遵守限制,
又使各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的统计值最大化的台数和功能。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按同一层站汇总呼梯登记,搜索使关于它们的统计值最大化的台数和功能。或者,也可以设为仅针对在图4中计算出的拥挤度得分为基准值以下的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搜索呼梯登记部12的台数和功能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基于存储在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的、必须最低限度在各层站设置的台数等信息,进一步设定限制值。
接着,执行步骤S204的层站循环。在该层站循环中,决定各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步骤S204中,根据在S203中决定出的呼梯登记部12的台数,决定作为计算对象的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在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按照与在该层站原本具有高拥挤度得分的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从近到远的顺序,分配在S203中决定出的台数的呼梯登记部12。此时,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存储于基本信息存储部21中的信息,在该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的可配置区域的范围内决定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进而,也可以设为在每个层站设置在特定的场所必须配置1台呼梯登记部12这样的最低设置台数的限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设有限制的层站,在该限制的范围内,决定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当针对全部层站决定了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时,步骤S204的层站循环结束。
接着,在S205中,将在步骤S201、S203以及S203中决定的电梯控制以及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和功能的信息发送给各梯组10。之后,本次的处理结束。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存在决定组合后的拥挤度得分不满足基准值的层站或具有决定组合后的拥挤度得分不满足基准值的呼梯登记部12的梯组10的情况下,对于该梯组10,将拥挤度得分有余裕的梯组10的电梯控制以及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和功能包含在内,再次反复执行S201~S205。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存在决定组合后的拥挤度得分不满足基准值的层站的情况下,使对该层站的呼梯登记部12的操作无效、或者变更使分配号机响应时间延迟等功能,从而抑制向该层站移动的乘客人数。
另外,例如在办公楼的情况下,在早晨的上班时间段内,乘客大多发生在出入口楼层并欲去往办公楼层,乘客的发生时间段具有周期性,乘客流具有特定的模式。在这样乘客流具有特定模式的楼宇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存储组合部针对该乘客流的特定模式计算出的组合,在变为该特定模式的时间段之前的时刻,事先将对应地存储的组合发送到各梯组10。在该情况下,各梯组10在变为与特定模式对应的时间段之前的时刻,基于接收到的组合来变更电梯的控制以及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和功能,由此能够顺畅地应对特定模式的乘客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能够考虑层站和呼梯登记部12双方的拥挤,动态地变更电梯控制以及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和功能。由此,能够有效地使层站和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分散,能够确保对乘客服务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评价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6的评价系统将图1的电梯系统的结构作为假想的结构进行内包,由此能够评价电梯规格和楼宇设备规格。
具体而言,图6的评价系统具有设备计划部30、乘客生成部31以及仿真部40。设备计划部30设定作为评价对象的电梯规格和楼宇设备规格。在乘客生成部31中,生成在评价时虚拟地产生的乘客数据。由设备计划部30设定的电梯规格、楼宇设备规格、以及由乘客生成部31生成的乘客数据被发送到仿真部40。
仿真部40具备虚拟的电梯控制盘41、虚拟的梯组45、仿真评价部48以及乘客仿真部49。虚拟的电梯控制盘41和虚拟的梯组45分别虚拟地具备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梯控制盘20和梯组10对应的功能。
乘客仿真部49对虚拟的梯组45发送分配操作时刻、操作场所以及目标楼层的数据。另外,乘客仿真部49从虚拟的梯组45接收分配号机、号机的门开闭状态、号机的位置等。乘客仿真部49基于乘客数据和从虚拟的梯组45接收到的信息,对乘客从发生场所到目标场所的移动进行仿真。
仿真部40基于从设备计划部30接收到的电梯规格和楼宇设备规格的计划和从乘客仿真部49接收到的乘客移动的仿真结果,使虚拟的电梯控制盘41和虚拟的梯组45运转并进行评价。
仿真评价部48基于使虚拟的电梯控制盘41和虚拟的梯组45运转的仿真信息,计算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层站的拥挤度得分、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等。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评价系统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使用图7对评价系统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7的S300中,设备计划部30设定电梯规格和楼宇设备规格。所设定的电梯规格可以包括电梯的配置、台数、以及轿厢尺寸等。另外,所设定的楼宇设备规格可以包括呼梯登记部12等楼宇设备的配置、台数以及功能等。
接着,在步骤S301中,乘客生成部31生成乘客数据。乘客数据可以包括乘客的发生时刻、发生场所以及目标场所等。
接着,在S302中,仿真部40基于在步骤300以及S301中设定的电梯规格、楼宇设备规格以及乘客数据,实施仿真。该仿真中的虚拟的电梯控制盘41和虚拟的梯组45的动作与图4和图5中说明的控制动作相同,但乘客的移动使用由乘客仿真部49进行了仿真的结果。
接着,在S303中,仿真评价部48基于S302的仿真结果,计算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层站的拥挤度得分、以及呼梯登记部12的拥挤度得分等。之后,本次的处理结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动态地变更电梯控制以及呼梯登记部12的配置和功能来实施仿真,能够实施考虑了动态变更的设备计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仿真部40执行的仿真能够虚拟地执行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梯控制盘的全部的控制动作。
本发明的技术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1)一种电梯系统,其对控制多部电梯的动作的电梯控制单元以及多个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进行控制,所述多个楼宇设备配置在设置有所述多部电梯的楼宇内并受理针对所述电梯的呼梯登记的输入,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具备:
乘客流估计部,其对所述多部电梯的利用者在所述楼宇内的移动的流动即乘客流进行估计;以及
组合部,其基于由所述乘客流估计部估计出的所述乘客流,计算出所述电梯控制单元对所述多部电梯进行的控制与所述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
(2)根据(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将所述楼宇内的过去的乘客流的特定模式和所述组合部针对所述特定模式计算出的组合对应起来进行存储,
所述电梯系统在发生所述特定模式的乘客流的时间段开始之前,基于所述特定模式以及与所述特定模式对应的所述组合,来控制所述电梯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
(3)根据(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具备多个电梯梯组,所述电梯梯组具备至少一部所述电梯和至少一个所述楼宇设备,
所述组合部基于多个所述电梯梯组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电梯梯组的所述乘客流来计算其他电梯梯组的所述电梯控制单元与所述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还具备拥挤度计算部,该拥挤度计算部分别计算所述多部电梯的多个层站各自的拥挤度和所述多个楼宇设备的拥挤度,
所述电梯系统通过变更所述楼宇设备的功能,来抑制去往所述多个层站中的拥挤5度超过基准值的层站的移动。
(5)一种评价系统,其中,
所述评价系统具备:
计划部,其计划多部电梯的配置、台数和功能、设置有所述多部电梯的楼宇内的楼宇设备的配置、台数和功能;
0乘客生成部,其生成乘客数据,该乘客数据包含利用所述楼宇内的所述电梯的利用者的数量、该利用者的发生时刻、发生场所和目标场所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仿真部,其对虚拟的电梯系统应用所述乘客数据而对所述计划部的计划进行评价,其中,所述虚拟的电梯系统具备具有由所述计划部计划出的配置、台数和功能的虚拟电梯以及具有由所述计划部计划出的配置、台数和功能的虚拟楼宇设备。
5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各要素的个数、数量、量、以及范围等数字
的情况下,除特别明示的情况、或在原理上明显确定为该数字的情况以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提及的数字。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等,除特别明示的情况、或在原理上明显确定为该结构等的情况以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Claims (5)

1.一种电梯系统,其对控制多部电梯的动作的电梯控制单元以及多个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进行控制,所述多个楼宇设备配置在设置有所述多部电梯的楼宇内并受理针对所述电梯的呼梯登记的输入,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具备:
乘客流估计部,其对所述多部电梯的利用者在所述楼宇内的移动的流动即乘客流进行估计;以及
组合部,其基于由所述乘客流估计部估计出的所述乘客流,计算出所述电梯控制单元对所述多部电梯进行的控制与所述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将所述楼宇内的过去的乘客流的特定模式和所述组合部针对所述特定模式计算出的组合对应起来进行存储,
所述电梯系统在发生所述特定模式的乘客流的时间段开始之前,基于所述特定模式以及与所述特定模式对应的所述组合,来控制所述电梯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具备多个电梯梯组,所述电梯梯组具备至少一部所述电梯和至少一个所述楼宇设备,
所述组合部基于多个所述电梯梯组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电梯梯组的所述乘客流来计算其他电梯梯组的所述电梯控制单元与所述楼宇设备的配置和功能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系统还具备拥挤度计算部,该拥挤度计算部分别计算所述多部电梯的多个层站各自的拥挤度和所述多个楼宇设备的拥挤度,
所述电梯系统通过变更所述楼宇设备的功能,来抑制去往所述多个层站中的拥挤度超过基准值的层站的移动。
5.一种评价系统,其中,
所述评价系统具备:
计划部,其计划多部电梯的配置、台数和功能、设置有所述多部电梯的楼宇内的楼宇设备的配置、台数和功能;
乘客生成部,其生成乘客数据,该乘客数据包含利用所述楼宇内的所述电梯的利用者的数量、该利用者的发生时刻、发生场所和目标场所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仿真部,其对虚拟的电梯系统应用所述乘客数据而对所述计划部的计划进行评价,其中,所述虚拟的电梯系统具备具有由所述计划部计划出的配置、台数和功能的虚拟电梯以及具有由所述计划部计划出的配置、台数和功能的虚拟楼宇设备。
CN202211694270.8A 2022-04-18 2022-12-28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Pending CN1169027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68291 2022-04-18
JP2022068291A JP7310967B1 (ja) 2022-04-18 2022-04-18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評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2711A true CN116902711A (zh) 2023-10-20

Family

ID=87201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94270.8A Pending CN116902711A (zh) 2022-04-18 2022-12-28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10967B1 (zh)
CN (1) CN11690271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3014A1 (ja) * 2008-04-03 2009-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6304019B2 (ja) * 2014-12-24 2018-04-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339518B2 (ja) * 2015-03-31 2018-06-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行先階登録装置の設置数演算装置及び演算方法
JP6757282B2 (ja) * 2017-03-30 2020-09-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ミュレー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10967B1 (ja) 2023-07-19
JP2023158444A (ja) 202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6488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4505901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EP2505539B1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EP1873106A1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and control device
US6328134B1 (en) Group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for elevators
JP4936591B2 (ja) エレベータ群の制御方法
EP2621847B1 (en) Elevator system
JP2017178475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8162764A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サービスエレベータ案内表示方法
KR920001299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장치
JP2019081622A (ja) 外部システム連携配車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KR930004754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장치 및 그 군관리방법
CN111201191B (zh) 拥堵避免运转系统和方法
EP1735229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16902711A (zh) 电梯系统以及评价系统
KR20070088519A (ko) 엘리베이터 그룹 관리 제어 장치
JP5875923B2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稼働率制御装置
JP456919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7521020B1 (ja) 群管理制御装置、交通需要予測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8177507A (ja) エレベーター利用者移動予測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利用者移動予測装置
KR100295880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JP435724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KR100237616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Sorsa et al. Call-Giving Devices in Lift Traffic Design with a Destination Control System
JPH08169650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