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6629A -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6629A
CN116886629A CN202310654118.5A CN202310654118A CN116886629A CN 116886629 A CN116886629 A CN 116886629A CN 202310654118 A CN202310654118 A CN 202310654118A CN 116886629 A CN116886629 A CN 116886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istance
code stream
receiving end
stream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541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飞
范小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taiwei Shangha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taiwei Shangha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taiwei Shangha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taiwei Shangha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541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866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86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66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2Traffic sha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2Traffic shaping
    • H04L47/225Determination of shaping rate, e.g. using a moving wind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文提供了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本文通过降低以太网设备的码流速度,可以实现数据的长距离发送,从而提高了数据的传输距离。

Description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技术领域
本文属于数据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以太网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以太网信号的传输距离是与传输介质相关的,不同的传输介质所能传输的距离是不同的。现在的以太网结构大多使用第五类非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标准传输距离为100米,目前的各个布线工程一般都遵循此规定。
按照规定标准建网对很多用户来说会造成不便,因为经常有网络工程人员在构建以太网时发现,两个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超出了五类网线所能传输的标准距离,他们需要想各种办法来实现保证传输质量的远距离传输,因此给工程造成了许多困难,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延长传输距离并保证无损传输最常用的办法是使用中继器,但如此会使网络设备更为繁杂,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不便,而且限制了以太网的使用范围,同时还会增加网络设备的成本。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信号长距离传输的实现方法,让用户使用更方便,并降低了组网的复杂度,增加了以太网的使用范围,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可以提高以太网设备数据传输的距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文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标地址,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进一步地,所述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获取发送端的当前网络带宽参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确定所述第一码流速度,所述第一码流速度为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对应的最大码流速度。
进一步地,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获取发送端的当前网络带宽参数;
根据所述网络带宽参数和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第二码流速度。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和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第二码流速度,包括:
获取所述发射端的历史传输信息;
根据所述历史传输信息,确定所述发送端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拟合得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关系函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以及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关系函数,得到第二码流速度。
进一步地,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对所述待发送数据进行切分处理,得到多个具有发送时序的子数据包,其中不同的子数据包对应不同的重要程度;
根据所述多个子数据包及其重要程度,确定每个子数据包对应的第二码流速度;
按照所述发送时序,依次按照每个子数据包对应的第二码流速度发送所述子数据包。
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
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第一MAC、第一PLL和第一可调带通滤波器;
所述接收端包括第二MAC、第二PLL和第二可调带通滤波器;
所述第一MAC表示发送端的地址信息,所述第一PLL用于对输入的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以符合第一码流速度的条件,所述第一可调带通滤波器用于根据第一码流速度和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得到发送信号;
所述第二MAC表示接收端的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可调带通滤波器用于将接收到信号进行频率还原,所述第二PLL用于将还原后的信号进行还原调制,得到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信号。
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一种以太网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所述的方法。
最后,本文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所述的方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文所述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本文通过降低以太网设备的码流速度,可以实现数据的长距离发送,从而提高了数据的传输距离。
为让本文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文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文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文实施例中10Mbps下波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文实施例中2Mbps下的波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的构架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410、数据信息获取模块;420、确定模块;430、第一发送模块;440、第二发送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文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文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文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文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文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文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有技术中,以太网设备的数据传输距离是一定的,这样在远距离传输时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在,延长传输距离并保证无损传输最常用的办法是使用中继器,但如此会使网络设备更为繁杂,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不便,而且限制了以太网的使用范围,同时还会增加网络设备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能够增加以太网设备的数据传输距离。图1是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装置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101: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
S102: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S103: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
S104: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
可以理解为,本文实施例基于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选择待发送数据的码流速度,从而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距离较远时,比如超过了预设距离,就可以以降低码流速度的方式,提高数据传输的距离,例如将以太网从10/100/1000Mbps降低到2Mbps,从而提升数据传输距离,特别是在音视频领域,传输速率虽然降低了,但也足以满足音频甚至视频通讯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可以为通线线路的距离,比如光纤的距离,该距离的具体形式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以太网可以支持10/100/1000/2500/10000Mbps的速率,以10Mbps以太网为例:每传一个bit使用100ns,传输距离可达150m,如图2所示,为10Mbps下波形示意图。为了传输更远的距离,可以把发送数据流的速度变慢,例如降低到2Mbps,也就是每发送1bit使用500ns,这样可以传输5km,如图3所示,为2Mbps下的波形示意图。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标地址,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可以理解为,所述数据信息表示数据的传输信息,可以包括数据量、数据的发送地址、目标地址,以及传输的格式等内容,通过所述数据信息可以快速确定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而确定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获取发送端的当前网络带宽参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确定所述第一码流速度,所述第一码流速度为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对应的最大码流速度。
可以理解为,本文是基于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码流速度,当该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则表明此时可以按照最大码流速度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所述最大码流速度可以为与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适配最佳的码流速度,在该码流速度下,数据可以实现无损或较为完成的传输,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数据丢失率。
以视频文件为例,码流(Data 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由于位于不同网络位置的终端所在网络环境存在差异,不同网络位置的终端的网络带宽可能不同,本文为终端选择码流数据时,考虑到终端的网络带宽对码流影响,进而确定第一码流速度。终端,可以是指与服务器连接的、向用户提供数据播放功能的连通性的设备,终端可以是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有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有线终端设备可以是有线电视、有线连接的计算机等等。
其中,所述预设距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获取发送端的当前网络带宽参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和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第二码流速度。
可以理解为,当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距离超过预设距离时,即表示按照常规的码流速度已经不能实现数据的传输了,因此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降低码流速度来提高数据传输的距离,当然码流速度越快,数据传输的越稳定,丢包率可能会越低,因此也需要保持较高的传输速率,这样就需要通过当前网络带宽参数结合实际的距离得到最优的第二码流速度。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和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第二码流速度,包括:
获取所述发射端的历史传输信息;
根据所述历史传输信息,确定所述发送端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拟合得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关系函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以及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关系函数,得到第二码流速度。
可以理解为,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通过定量的方式得到第二码流速度,通过发送端的历史传输信息,确定其中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进而拟合得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三者关系函数,这样就可以根据当前网络带宽参数以及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计算得到第二码流速度,从而可以直接快速的得到最佳的码流速度,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对所述待发送数据进行切分处理,得到多个具有发送时序的子数据包,其中不同的子数据包对应不同的重要程度;
根据所述多个子数据包及其重要程度,确定每个子数据包对应的第二码流速度;
按照所述发送时序,依次按照每个子数据包对应的第二码流速度发送所述子数据包。
可以理解为,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正如上述讨论,传输速度越大,则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越高,丢包率越低,同时不同的传输速度对应传输的数据包的大小也是不同,比如,传输速度越大,传输的数据包可以越大;传输速度越小,传输的数据包越小,则可以对其中较大的数据包进行切分处理得到不同的子数据包,具体切分的原则可以根据不同部分的数据重要程度进行切分,比如音视频文件,前序、后序,或者背景音乐等数据可以为次重要数据进行切分成独立的子数据包,而人物对话、动作等数据可以为较重要的数据切分成独立的子数据包,这样就可以划分成不同重要程度的多个子数据包,进一步地,每个子数据包划分成对应的码流速度,即重要程度大的子数据包对应的码流速度较大,重要程度小的子数据包对应的码流速度较小,其中码流速度的确定可以为如下步骤:通过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和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计算得到标准第二码流速度,根据子数据包数量或者子数据包重要程度的数量,将所述标准第二码流速度进行等差取值,从而得到多个对应不同重要程度的第二码流速度。这样就按照子数据包的发送时序按照顺序发送子数据包,其中不同的子数据包可以对应不同的第二码流速度。
示例性地,每个子数据包可以设有相应的序列号,这样的接收端接收到多个子数据包后,可以进行子数据包的解码和融合,进而得到完整的数据包,比如,数据包的数据帧格式包括:位于数据帧头部的帧头(HEADER)、位于数据帧尾部的数据(DATA)部分和位于帧头(HEADER)和数据(DATA)部分之间的序列号部分和数据长度部分,序列号(SEQ_NUM)部分与帧头(HEADER)相邻,数据长度(DATA_LENGTH)部分与数据(DATA)部分相邻,其中,序列号部分包括:与帧头相邻的序列号(SEQ_NUM)、与数据长度(DATA_LENGTH)部分相邻的总子序列号(SUB_T0TAL),以及位于序列号(SEQ_NUM)和总子序列号(SEQ_NUM)之间的子序列号(SUB_SEQ)。
所述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包可以根据数据包传来的时间先后顺序接收,理论上接收端接受的顺序和发送时序是一致的,但是在发送过程中可能存在丢包或数据传输速度等问题,此时,则可能导致接收到的数据包与传送的数据包的先后顺序不同。例如,对于编号分别为1、2、3的数据包,发送端按照1、2、3的顺序依次进行数据包发送。由于在实际数据传输过程中,虽然先发送数据包2、后发送数据包3,根据网络状况的不同,比如传输传输的不同,可能导致数据包3比数据包2先到达接收端的情况发生,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可以根据数据包到达的先后顺序,先接收数据包3,再接收数据包2。
以以太网为例,当速度降到2Mbps时,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km。
很多通讯领域,迫切需要用到这样的长距离以太网通讯,例如:
矿井当前使用的是vdsl,但是vdsl芯片已经面临全球停产。如果改用光纤,则需要重新布线成本高昂,而且光纤易折断。如果以太网能长距离传输,则可以不用重新布线。某些专业领域(例如军事指挥),采用无线通讯容易被干扰,被定位。采用光纤容易折断损坏。如果以太网能长距离传输,则可以快速部署。
在上述提供方法的基础上,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信息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
确定模块420,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第一发送模块430,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440,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
通过上述装置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和上述方法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一致,本说明书实施例不做赘述。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第一MAC、第一PLL和第一可调带通滤波器;
所述接收端包括第二MAC、第二PLL和第二可调带通滤波器;
所述第一MAC表示发送端的地址信息,所述第一PLL用于对输入的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以符合第一码流速度的条件,所述第一可调带通滤波器用于根据第一码流速度和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得到发送信号;
所述第二MAC表示接收端的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可调带通滤波器用于将接收到信号进行频率还原,所述第二PLL用于将还原后的信号进行还原调制,得到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信号。
具体地,图5中都可以是以太网设备,码流都是以太网格式,唯独不同的是,码流的速度可以配置成低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将以太网接口设计成:PLL可动态设置,当作普通以太网使用时,配置成以太网的速度。当作远距离传输介质使用时,配置成低速,例如2Mbps;由于不同速度下,数据流占用的频宽也不一样,所以带宽滤波器也要设计成可调。根据不同的链接速度(例如2/10/100/1000Mbps)设置成相应的带宽;其它部分可以完全复用现有的以太网协议。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太网设备,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以太网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以太网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以太网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以太网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以太网设备行驶面覆盖物识别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以太网设备的限定,具体的以太网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以太网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还应理解,在本文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文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文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文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文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文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文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标地址,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获取发送端的当前网络带宽参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确定所述第一码流速度,所述第一码流速度为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对应的最大码流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获取发送端的当前网络带宽参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和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第二码流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和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确定第二码流速度,包括:
获取所述发射端的历史传输信息;
根据所述历史传输信息,确定所述发送端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历史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数据集合,拟合得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关系函数;
根据所述当前网络带宽参数,以及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带宽-码流速度-距离的关系函数,得到第二码流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
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对所述待发送数据进行切分处理,得到多个具有发送时序的子数据包,其中不同的子数据包对应不同的重要程度;
根据所述多个子数据包及其重要程度,确定每个子数据包对应的第二码流速度;
按照所述发送时序,依次按照每个子数据包对应的第二码流速度发送所述子数据包。
7.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以第一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发送端通以第二码流速度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其中第二码流速度低于所述第一码流速度。
8.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第一MAC、第一PLL和第一可调带通滤波器;
所述接收端包括第二MAC、第二PLL和第二可调带通滤波器;
所述第一MAC表示发送端的地址信息,所述第一PLL用于对输入的待发送数据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以符合第一码流速度的条件,所述第一可调带通滤波器用于根据第一码流速度和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得到发送信号;
所述第二MAC表示接收端的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可调带通滤波器用于将接收到信号进行频率还原,所述第二PLL用于将还原后的信号进行还原调制,得到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信号。
9.一种以太网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654118.5A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Pending CN1168866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54118.5A CN116886629A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54118.5A CN116886629A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6629A true CN116886629A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65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54118.5A Pending CN116886629A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8662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5297B2 (en) Highly probable identification of related messages using sparse hash function sets
CN108123813B (zh) 操作、管理和维护oam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667739A (zh) 拥塞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572293A (zh) 一种数据报文的检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09268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SE1050207A1 (sv) Programmerbar signaluppdelare
CN105099938B (zh) 网络中拥塞窗口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2118277A (zh) 丢包检测方法和装置及路由器
US20090245120A1 (en) Ethernet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 with Auto-Ranging Function
CN11517449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应用终端
CN105701053B (zh) 串行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18171641A1 (zh) 网络管理信息的收发方法、装置、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N103685061B (zh) 缓存数据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1707544A (zh) E1信道多向网桥透传装置及方法
KR101570660B1 (ko) 물리 계층 송신 특성들을 조정하는 것
CN102651702A (zh) 以太网性能测量方法及设备
CN111211863B (zh) Mac发射端、mac接收端及电路、fpga芯片及数据传输系统
DE10100363A1 (de) Ethernet-Anpaßvorrichtung
WO2014166102A1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214439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发送端、接收端及系统
CN101163148A (zh) 支持非标准速率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及相应装置和接入设备
CN110324094A (zh) 声波通信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6886629A (zh) 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以太网设备
CN103036808A (zh) 一种去除网络抖动的方法及系统
CN108988977A (zh) 一种灵活以太网协议中传递业务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