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8423A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8423A
CN116868423A CN202280015621.XA CN202280015621A CN116868423A CN 116868423 A CN116868423 A CN 116868423A CN 202280015621 A CN202280015621 A CN 202280015621A CN 116868423 A CN116868423 A CN 116868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organic plate
inorganic
battery pack
hole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56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田宪作
若林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68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84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83Flame arresting or ignition-preven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抑制在异常时火焰向外部漏出的情形。电池组具备:第一无机板,配置于壳体的开口,与电池支架以第一间隙d1分离地配置;以及第二无机板,与第一无机板以第二间隙d2分离。第一无机板以给定的第一图案开口多个第一贯通孔,第二无机板以给定的第二图案开口多个第二贯通孔,壳体形成有向开口的内表面突出的内侧肋,使内侧肋介于第一无机板与第二无机板之间而形成第二间隙d2,并且定位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以使第二贯通孔与第一贯通孔位置错开,从而使得无法从外部经由第二贯通孔视觉辨认壳体的内部。

Description

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将多个二次电池单体串联、并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作为电动清洁器、电动工具等便携式的电动设备用的电源,或者在固定型的蓄电用途中作为服务器的备用电源、家庭用、事务所用、工厂用的电源装置,进而用于辅助自行车的驱动用电力源、电动小型摩托车、电动推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驱动用电源等。这样的电池组所使用的二次电池单体一般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碰撞时螺栓贯通等某些异常而有可能导致伴随冒烟、起火的不安全现象。假设在电池组中产生了不安全现象的情况下,来自内部的二次电池单体的起火有可能向电池组外释放。
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态,要求即使在电池组万一产生异常,火焰也不会漏出到外部。以往,采用将耐火纤维卷绕于二次电池单体的芯包的构造进行应对。然而,在外壳壳体为固定以下的小型的电池组中,无法在组内部吸收从单体喷出的气体压力,存在火焰向电池组的外部漏出这样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20/15301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在异常时火焰向外部漏出的情形的电池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具备:电池支架,具备多个分别具有安全阀的二次电池单体;壳体,收纳所述电池支架,具有使至少一面局部开口的开口面;第一无机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以与所述电池支架分离并在与该电池支架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的状态配置;以及第二无机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以与所述第一无机板分离并在与该第一无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的状态配置,所述第一无机板以给定的第一图案使多个第一贯通孔开口,所述第二无机板以给定的第二图案使多个第二贯通孔开口,所述壳体形成向所述开口的内表面突出的内侧肋,使所述内侧肋介于所述第一无机板与第二无机板之间而形成所述第二间隙,并且定位所述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以使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位置错开,从而使得无法从外部经由所述第二贯通孔视觉辨认所述壳体的内部。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壳体的内侧肋在第一无机板与第二无机板之间形成第二间隙,使它们在厚度方向上定位,并且以在平面方向上第一贯通孔与第二贯通孔也不重叠地进行定位,由此即使万一产生二次电池单体因某些异常而将安全阀打开而产生火焰的情形,也能够通过构成从第一间隙到第一贯通孔、从第一贯通孔到第二间隙、从第二间隙到第二贯通孔这样的行进方向不同的路径来减弱势头而夺取热,抑制从二次电池单体发出的火焰直接释放到电池组的外部的情形而提高安全性。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内侧肋在与所述电池支架对置的面形成第一高低差部,在相反面形成第二高低差部,使所述第一高低差部与所述第一无机板的端面抵接,将该第一无机板在与所述开口面平行的面内定位,使所述第二高低差部与所述第二无机板的端面抵接,将该第二无机板在与所述开口面平行的面内定位。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壳体的内侧肋容易地将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在开口面的面方向上定位,通过将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错开配置,能够使火焰的行进路径折曲而可靠地得到抑制效果。
进而,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高低差部在所述开口面内与所述第一高低差部位置错开而形成。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高低差部在所述开口面内相对于所述第一高低差部在第一方向上位置错开第一位移量、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置错开第二位移量而形成。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位移量和第二位移量相等。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电池支架在所述开口的端缘具备从该电池支架的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肋突出的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使其端面与所述第一无机板的一面的缘部抵接,在所述电池支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无机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并且使所述突起部的端面与所述内侧肋对置,形成保持所述第一无机板的端缘的第一保持空间。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内侧肋和突起部容易地进行第一无机板的厚度方向的定位。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多个突起部向与所述壳体的开口面对置的方向突出,并且形成为以平行状态延长的线状,以使得分别沿着所述开口的上下。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无机板由与所述第一无机板相同的构件构成。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错开配置以给定的图案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相同的无机板,能够实现发挥消焰效果的结构,能够提高构件的通用化带来的成本削减和组装时的作业性。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无机板开口多个用于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无机板开口多个用于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使固定件贯通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而固定于所述壳体,配置该第一无机板的第一固定孔,以使得若使所述第一无机板旋转180°,则该第一无机板的第一固定孔与第二无机板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一致。根据上述结构,使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在开口面内位置错开地配置,使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不重叠,另一方面,为了在使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重叠的状态下贯通螺钉、销等固定件,需要使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在重叠的位置开口,在不能利用共用的无机板的情况下,预先将第一贯通孔的位置以翻转的状态设置于与第二贯通孔一致的位置,以使得能够在使第一无机板翻转的状态下用作第二无机板,由此,能够利用共用的无机板,以使得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位置错开,并且使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一致地配置。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壳体的对置的主面分别设为所述开口面,在各开口面分别配置所述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安全阀开阀时从电池组的两侧排出气体,能够确保每单位时间的气体的排出能力,避免电池组内部成为高压的事态。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彼此分别将贯通孔彼此的间隔设为贯通孔的内径的2倍以上且10倍以下。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为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无机板以及第二无机板由金属板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电池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电池组的IV-IV线处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电池组的V-V线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的电池组的VI-VI线处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并不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构件确定为实施方式的构件。特别是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特定的记载,则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只不过是单纯的说明例。另外,各附图所示的构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夸张。进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名称、符号表示相同或者同质的构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进而,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可以是由相同的构件构成多个要素并由一个构件兼用作多个要素的方式,也可以相反地由多个构件分担实现一个构件的功能。
本发明的电池组作为电动清洁器、电动工具等便携式的电动设备用的电源,或者在固定型的蓄电用途中作为服务器的备用电源、家庭用、事务所用、工厂用的电源装置,还能够利用于辅助自行车的驱动用电力源、电动小型摩托车、电动推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的车辆的驱动用电源等。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对作为便携式的电动设备用的电源使用的电池组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的外观立体图以及图2的分解立体图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组100。这些图所示的电池组100具备电池支架10、壳体20、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壳体20在其内部收纳电池支架10。此外,壳体20具有至少使一面局部地开口的开口面。在图2的例子中,将壳体20的对置的两面、图中为箱形的壳体20的左右的面分别作为开口面。在各开口面重叠设置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通过固定件50固定于壳体20。此外,在这些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上开口第一贯通孔31和第二贯通孔41。第一贯通孔31和第二贯通孔41相互位置错开。换言之,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1的开口部分不重复,无法从电池组100的外部通过第二贯通孔41视觉辨认内部。这样,通过在壳体的一面配置多个无机板,并且使贯通孔位置错开地配置于各无机板,即使万一收纳于电池组的内部的任意二次电池单体起火,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该火焰直接向电池组的外部漏出的情形。
(电池支架10)
电池支架10形成为其外形比壳体20的内形小一圈,以使得被收纳于壳体20的内部。此外,在其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2。各突起部12在将电池支架10收纳于壳体20的状态下从电池支架10的表面朝向壳体20的内表面侧突出。在图2的例子中,沿着壳体20的开口22的上端和下端平行地形成有一对突起部12。该突起部12与电池支架10形成为一体。进而,在一对突起部12彼此之间形成有狭缝14。
图3表示电池支架10的分解立体图。该电池支架10保持二次电池单体1和基板60。设置了二次电池单体1和基板60的电池支架10形成芯包。基板60载置于电池支架10的一面并被固定。此外,电池支架10保持多个二次电池单体1。该电池支架10被两个子支架11A、11B分割成两部分,从长度方向夹入并保持多个二次电池单体1。子支架11A、11B分别形成收纳二次电池单体1的圆筒状的收纳空间13。在该例子中,将4根二次电池单体1层叠地保持为2行×2列的姿态。二次电池单体的根数、层叠方法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保持3根以下或5根以上。此外,不限于2层,也可以将1层即所有的二次电池单体排列在相同面上,或者也可以层叠3层以上。此外,除了配置成矩阵状以外,也可以以在各层交替地配置成锯齿状。例如,通过将收纳空间设为两层,在上下层使收纳空间的圆筒的中心偏离地配置,能够抑制电池支架的厚度。该电池支架10由绝缘性、耐热性优异的材质构成,例如为聚碳酸酯ABC树脂制。
(二次电池单体1)
各二次电池单体1是其外装罐为圆筒形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单体。圆筒形二次电池单体在两侧的端面具有电极面。此外,在一方的电极面具备安全阀。安全阀是用于当外装罐的内压上升时开阀而释放内部的气体的构件。另外,安全阀一般设置于正极侧,但本发明不将设置安全阀的位置确定为正极侧,也可以设为其他位置、例如负极侧。此外,电池支架10形成狭缝14以使得在安全阀开阀时将从安全阀排出的气体向电池支架10的外部释放。
这样的二次电池单体1能够适合地利用圆筒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本发明的电池组不将二次电池单体确定为圆筒形电池,此外也不确定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单体也能够使用能够充电的所有电池,例如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
(引线板)
在二次电池单体1的端面固定有引线板。多个二次电池单体1经由引线板串联、并联连接。引线板由金属板构成,与二次电池单体1焊接。在电池支架10的内表面形成有沿着引线板的外形的引线定位引导件,以将引线板定位在给定的位置。另外,引线板也可以不配置于电池支架的内表面侧,而配置于外表面侧。在该情况下,在将二次电池单体插入电池支架的收纳空间之后,对从电池支架露出的二次电池单体的电极面固定引线板。如上那样,由经由引线板被串联、并联连接的二次电池单体1构成的芯包的输出从电池组100被输出。
进而,电池支架10的上表面为载置基板60的载置面15。也可以在载置面15形成保持基板60的框体。或者,也可以单独设置保持基板的基板支架。
(基板60)
基板60安装有二次电池单体1被串联、并联连接的电池集合体的总电位、检测中间的电位的电压检测电路、控制充放电的控制电路、安全电路等电子电路。基板60形成为矩形状。
(壳体20)
收纳电池支架10的壳体20形成为箱形。在图1的例子中,将壳体20一分为二地分割为两个子壳体21A、21B,收容该电池支架10,以使得从左右夹持电池支架10。子壳体21A、21B的分割方向与将电池支架10分割为子支架11A、11B的方向交叉90°,由此能够提高对冲击的耐性。各子壳体21A、21B为绝缘性优异的材质,例如聚碳酸酯、ABS等树脂制。
(内侧肋23)
此外,壳体20设为使对置的侧面(在图1中为左右)分别开口的开口面。在开口面的内表面设置有内侧肋23。进而,在开口面配置有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如图4、图5的剖视图以及图6的剖面立体图所示,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夹着内侧肋23层叠。其结果,在第一无机板30与第二无机板40之间形成有相当于内侧肋23的厚度的厚度的第二间隙d2。
(突起部12)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电池支架10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2。各突起部12朝向设置于壳体20的开口22的端缘的内侧肋23突出,利用突起部12的端面和内侧肋23夹入并保持第一无机板30的端缘。进而,如图4、图6所示,在电池支架10的表面与第一无机板30之间形成有相当于突起部12的高度的第一间隙d1。
如上那样,在内侧肋23的内表面侧配置第一无机板30,在外表面侧配置第二无机板40,利用内侧肋23对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进而,利用突起部12对第一无机板30与电池支架10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第一无机板30)
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配置于壳体20的开口22。第一无机板30通过突起部12与电池支架10分离。在电池支架10表面与第一无机板30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d1。此外,第一无机板30以给定的第一图案使多个第一贯通孔31开口。第一贯通孔31优选为圆形。其中,也可以是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给定的第一图案在图1等的例子中为矩阵状。在此,将相邻的第一贯通孔31彼此的纵横设为大致等间隔。该第一无机板30能够利用由具有充分的强度和耐热性的材质、例如铝等的金属板、云母(mica)那样的矿物系的材质构成的板。特别是从导热性、耐久性、加工的容易度等观点出发,优选由金属板构成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
为了减弱在二次电池单体1的安全阀开阀时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火焰的势头,降低温度,以使得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火焰等不会向电池组100的外部直接、一下子释放,并且避免电池组100内部的压力升高而破裂,第一贯通孔31需要获得某种程度的开口面积。但是,若增大各第一贯通孔31的开口面积,则火焰容易泄漏。因而,通过减小各第一贯通孔31的开口面积,并且增加第一贯通孔31的数量,能够获得总的开口面积,确保每单位时间的排出量,并且也避免了一下子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火焰的情形。在图1等的例子中,各第一贯通孔31的内径为 优选为约/>此外,第一贯通孔31彼此的纵向、即铅垂方向的间隔WDy优选为贯通孔的内径的2倍以上且10倍以下。这样,通过加长第一贯通孔31彼此之间,能够容易在其问配置第二贯通孔41。
(第二无机板40)
此外,第二无机板40通过内侧肋23与第一无机板30分离。通过使内侧肋23介于第二无机板40与第一无机板30之间,在它们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d2。此外,第二无机板40以给定的第二图案使多个第二贯通孔41开口。第二贯通孔41也与第一贯通孔31同样地优选设为圆形状。此外,给定的第二图案同样为矩阵状。第二无机板40也可以与第一无机板30分开形成,但优选使用相同的构件。由此,能够得到使部件通用化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的优点。
第一无机板30的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无机板40的第二贯通孔41位置错开,以使得开口面积相互不重叠。因此,内侧肋23对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进行定位,以使得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1位置错开。在图4所示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中,沿着第二贯通孔41的位置切断,第一贯通孔31用虚线表示。另一方面,在图5的主要部位放大剖面立体图中,相反,沿着第一贯通孔31的位置切断,第二贯通孔41用虚线表示。如这些图所示,利用壳体20的内侧肋23在第一无机板30与第二无机板4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d2,使它们在厚度方向上定位,并且定位为在平面方向上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1也不重叠,由此即使万一二次电池单体1因某些异常而安全阀开放,也能够抑制火焰向外部漏出的情形。即,从第一间隙d1通过第一贯通孔31向第二间隙d2移动的火焰、高压气体被第二无机板40阻止排出,无法直接向外部流出,必须使行进方向折曲。即,通过构成从第一间隙d1通过第一贯通孔31向第二间隙d2、进而移动到第二间隙d2的其他位置之后第二贯通孔41这样的行进方向不同的路径,从而能够减弱势头而夺取热量,抑制从二次电池单体1发出的火焰直接释放到电池组100的外部的情形而提高安全性。此外,第二无机板40与由树脂构成的板材相比强度、热传导优异,因此能够阻止刚通过第一贯通孔31的火焰、高压气体。进而,通过使第一无机板30也为金属制,能够有助于通过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的高热容量、导热性来降低火焰、高压气体的温度。
这样,由于使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1位置错开,因而如图4的主要部位放大图所示,内部肋在与电池支架10对置的面形成有第一高低差部24,在相反面形成有第二高低差部25。第一高低差部24与突起部12的端面形成保持第一无机板30的端缘的第一保持空间。而且,通过使第一高低差部24与第一无机板30的端面抵接,第一无机板30的端缘被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该第一无机板30在与开口面平行的面内被定位。此外,通过使第二高低差部25与第二无机板40的端面抵接,将该第二无机板40在与开口面平行的面内定位。这样,能够利用壳体20的内侧肋23容易地将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在开口面的面方向上定位。
第二高低差部25在开口面内与第一高低差部24位置错开地形成。具体而言,第二高低差部25相对于第一高低差部24向第一方向位移第一位移量。第一方向例如设为上下方向、Y方向。在图4的例子中,如其主要部位放大图所示,第二高低差部25配置于比第一高低差部24靠上方第一位移量Dy的位置。在该例子中,使第一贯通孔31彼此的铅垂方向的间隔WDy与第二贯通孔41彼此的铅垂方向的间隔WDy相等。在该条件下,第一位移量Dy优选为第一贯通孔31彼此的铅垂方向的间隔WDy的1/2。由此,使第二贯通孔41位于第一贯通孔31彼此的中间,最大限度地确保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1的距离,获得从安全阀排出的高压气体、火焰的移动距离,有助于降低使其势头减弱的温度。
此外,第二高低差部25优选不仅向第一方向位置错开,还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位置错开。第二方向例如设为左右方向、X方向。在图5的水平剖视图的例子中,如其主要部位放大图所示,第二高低差部25配置于比第一高低差部24靠水平方向第二位移量Dx(图中的左方)的位置。在该例子中,使第一贯通孔31彼此的横向、即水平方向的间隔WDx与第二贯通孔41彼此的水平方向的间隔WDx相等。在该条件下,第二位移量Dx优选为第二贯通孔41彼此的水平方向的间隔WDx的1/2。此外,更优选使第二位移量Dx与第一位移量Dy相等。特别是,通过使设置有第一贯通孔31的第一图案与设置有第二贯通孔41的第二图案一致,进而使第一贯通孔31、第二贯通孔41的相邻的贯通孔彼此的纵横的间隔WDx、WDy相等,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1的纵横任意的间隔也相等,能够避免高压气体等排出时集中于一部分贯通孔的情况,使高压气体等接近均衡地分散并排出,增大排出的效率,提高安全性。
(固定件50)
这些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通过固定件50固定于壳体20。在壳体20开口有插通固定件50的壳体固定孔26。在图2的例子中,在内侧肋23开口有壳体固定孔26。固定件50能够利用螺钉、螺栓、铆钉等。第一无机板30开口有多个用于固定于壳体20的第一固定孔32。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一无机板30的四角分别开口有第一固定孔32。此外,第二无机板40也同样地开口有多个用于固定于壳体20的第二固定孔42。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二无机板40的四角分别开口有第二固定孔42。这些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使固定件50贯通第一固定孔32和第二固定孔42而固定于壳体20。
在此,如上所述,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需要在使第一贯通孔31和第二贯通孔41位置错开的状态下固定。另一方面,在不是单独固定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而是采用共用的固定件50固定的情况下,需要在将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以分离姿态重叠的状态下,使第一固定孔32和第二固定孔42一致。在单独设计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的情况下,分别在需要的部位开口贯通孔、固定孔即可。另一方面,在由共用的无机板构成第一无机板30和第二无机板40的情况下,在使第一无机板30与第二无机板40位置错开的状态下,需要使第一贯通孔31与第二贯通孔4I位置错开,并且使第一固定孔32与第二固定孔42一致。因而,固定孔不设置于相对于无机板的平面左右对称的位置,而设置于在翻转的状态下一致的位置。在图2的例子中,相对于横长的长方形状的第一无机板30,第二无机板40设为旋转180°的姿态。此外,也可以配置第一无机板的第一固定孔,以使在组合了表背翻转、旋转来代替180°旋转的状态下,第一无机板的第一固定孔与第二无机板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一致。或者,在第一无机板为正方形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配置以使得在旋转了90°的姿态下第一固定孔与第二无机板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一致。这样,通过不使第一固定孔32在四角均衡地设置,或者不形成线对称、点对称的位置,而是利用旋转、翻转使第一固定孔32的位置与第二固定孔42一致,从而能够使用共用的无机板,并在使贯通孔与第二贯通孔41保持位置错开不变的状态下使固定孔一致,通过利用共用的无机板,在原材料成本、组装时的作业性等方面有利。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组能够适合用作电动清洁器、电动工具等便携式电气设备的电源。此外,也能够适当地利用于辅助自行车、电动推车等移动体用的电源装置等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池组
1…二次电池单体
10…电池支架
11A、11B…子支架
12…突起部
13…收纳空间
14…狭缝
15…载置面
20…壳体
21A、21B…子壳体
22…开口
23…内侧肋
24…第一高低差部
25…第二高低差部
26…壳体固定孔
30…第一无机板
31…第一贯通孔
32…第一固定孔
40…第二无机板
41…第二贯通孔
42…第二固定孔
50…固定件
60…基板
d1…第一间隙
d2…第二间隙
WDy…贯通孔彼此的铅垂方向的间隔
WDx…贯通孔彼此的水平方向的间隔
Dy…第一位移量
Dx…第二位移量。

Claims (13)

1.一种电池组,具备:
电池支架,具备多个分别具有安全阀的二次电池单体;
壳体,收纳所述电池支架,具有使至少一面局部地开口的开口面;
第一无机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以与所述电池支架分离并在与该电池支架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的状态配置;以及
第二无机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以与所述第一无机板分离并在与该第一无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的状态配置,
所述第一无机板以给定的第一图案使多个第一贯通孔开口,
所述第二无机板以给定的第二图案使多个第二贯通孔开口,
所述壳体形成向所述开口的内表面突出的内侧肋,
使所述内侧肋介于所述第一无机板与第二无机板之间而形成所述第二间隙,并且定位所述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以使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位置错开,从而使得无法从外部经由所述第二贯通孔视觉辨认所述壳体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内侧肋在与所述电池支架对置的面形成第一高低差部,在相反面形成第二高低差部,
使所述第一高低差部与所述第一无机板的端面抵接,在与所述开口面平行的面内定位该第一无机板,
使所述第二高低差部与所述第二无机板的端面抵接,在与所述开口面平行的面内定位该第二无机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二高低差部在所述开口面内与所述第一高低差部位置错开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二高低差部在所述开口面内相对于所述第一高低差部在第一方向上位置错开第一位移量、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置错开第二位移量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一位移量和第二位移量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电池支架在所述开口的端缘具备从该电池支架的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肋突出的多个突起部,
所述多个突起部使其端面与所述第一无机板的一面的缘部抵接,在所述电池支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无机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并且使所述突起部的端面与所述内侧肋对置,形成保持所述第一无机板的端缘的第一保持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多个突起部向与所述壳体的开口面对置的方向突出,并且形成为以平行状态延长的线状,以使得分别沿着所述开口的上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二无机板由与所述第一无机板相同的构件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一无机板开口多个用于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固定孔,
所述第二无机板开口多个用于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固定孔,
所述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使固定件贯通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而固定于所述壳体,
配置该第一无机板的第一固定孔,以使若使所述第一无机板旋转180°,则该第一无机板的第一固定孔与第二无机板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将所述壳体的对置的主面分别设为所述开口面,在各开口面分别配置所述第一无机板和第二无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彼此分别将贯通孔彼此的间隔设为贯通孔的内径的2倍以上且10倍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为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一无机板以及第二无机板由金属板构成。
CN202280015621.XA 2021-02-25 2022-02-22 电池组 Pending CN1168684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9197 2021-02-25
JP2021-029197 2021-02-25
PCT/JP2022/007202 WO2022181601A1 (ja) 2021-02-25 2022-02-22 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8423A true CN116868423A (zh) 2023-10-10

Family

ID=83048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5621.XA Pending CN116868423A (zh) 2021-02-25 2022-02-22 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00677A1 (zh)
JP (1) JPWO2022181601A1 (zh)
CN (1) CN116868423A (zh)
WO (1) WO20221816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8958A1 (ja) * 2022-03-29 2023-10-05 パナソニック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6814B1 (ko) * 2005-04-26 2007-02-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폴리머 배터리 팩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3333934B1 (en) * 2015-10-28 2023-01-2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Electric device case and battery pack provided with same
CN210326048U (zh) * 2019-06-06 2020-04-14 骆驼集团武汉光谷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液冷电池系统
CN212182413U (zh) * 2020-05-25 2020-12-18 广东弘捷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散热的锂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81601A1 (ja) 2022-09-01
US20240136655A1 (en) 2024-04-25
JPWO2022181601A1 (zh) 2022-09-01
EP4300677A1 (en) 2024-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30259A1 (ja) 電池パック
JP5988668B2 (ja) 電池積層体
US20130022859A1 (en) Battery Module
WO2013021573A1 (ja)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該電池ブロック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9208217A1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2156131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2015005362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076770A1 (ja) 蓄電装置、車両
KR20130022593A (ko) 연결부재를 가지는 전지 모듈
KR20120074425A (ko)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20140356664A1 (en) Battery module
JP2013030384A (ja) 電池ブロック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JP2015122265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20054228A1 (ja) 電源装置
WO2021060219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7276243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16868423A (zh) 电池组
JP5822135B2 (ja) 蓄電装置
JP5585854B2 (ja) 電池パックの熱伝導構造
JP6171581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7108909B2 (ja) 拘束部材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2181602A1 (ja) 電池パック
US20240234937A9 (en) Battery pack
WO2017029865A1 (ja) 電池パック
WO2019208219A1 (ja) 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