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7306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7306A
CN116867306A CN202310887634.2A CN202310887634A CN116867306A CN 116867306 A CN116867306 A CN 116867306A CN 202310887634 A CN202310887634 A CN 202310887634A CN 116867306 A CN116867306 A CN 116867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panel
display
unit
electrostri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876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876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673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67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73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包括多个像素区域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像素区域之间的间隔区域;发光元件,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像素区域;光线调整结构,位于衬底一侧;光线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单元和第二调整单元,至少部分第一调整单元位于间隔区域,至少部分第二调整单元位于像素区域;显示面板包括息屏状态和显示状态;第一调整单元至少在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第二调整单元至少在显示状态时透过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采用上述技术手段,通过设置光线调整结构,能够在显示状态时,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在息屏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产品的开发日新月异。
现阶段,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设置有偏光片,用以减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效果。但是偏光片的透光率较低,存在影响发光元件的出光效率,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光线调整结构,能够在显示状态时,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在息屏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包括多个像素区域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域之间的间隔区域;
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位于所述像素区域;
光线调整结构,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光线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单元和第二调整单元,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调整单元位于所述间隔区域,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调整单元位于所述像素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息屏状态和显示状态;所述第一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所述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所述第二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所述显示状态时透过所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光线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单元和第二调整单元,显示面板包括息屏状态和显示状态;第一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如此能够通过第一调整单元吸收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第二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显示状态时透过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如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进而提高显示效果。通过设置光线调整结构,可以兼顾显示状态下的出光效率以及息屏状态下的暗态息屏效果,提升显示面板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包括多个像素区域aa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像素区域aa之间的间隔区域bb;发光元件20,位于衬底10一侧且位于像素区域aa;光线调整结构30,位于衬底10一侧;光线调整结构30包括第一调整单元301和第二调整单元302,至少部分第一调整单元301位于间隔区域bb,至少部分第二调整单元302位于像素区域aa;显示面板包括息屏状态和显示状态;第一调整单元301至少用于在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第二调整单元302至少用于在显示状态时透过发光元件20出射的光线。
具体的,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0,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2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显示信号线以及像素电路,显示信号线例如可以为扫描信号线或者数据信号线(图中未示出),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和至少一个存储电容,例如包括两个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的“2T1C”像素电路或者包括五个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的“5T1C”像素电路。本发明实施例对显示信号线的具体类型以及像素电路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通过设置显示信号线以及像素电路与发光元件20电连接,通过显示信号线以及像素电路为发光元件20提供显示信号,保证发光元件20正常发光显示。
具体的,像素区域aa可以包括发光元件20。示例性的,发光元件20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或者绿色发光元件等,本发明实施例对发光元件的颜色不进行具体限定。相邻两个像素区域aa之间的间隔区域bb可以是像素定义材料(Pixel Define Layer,PDL),用于划分像素区域aa,并且能够减少相邻的像素区域aa之间发生混色。
具体的,至少部分第一调整单元301位于间隔区域bb,可以是一部分的第一调整单元301位于间隔区域bb内,也可以是完整的第一调整单元301位于间隔区域bb内。进一步的,第一调整单元301至少用于在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示例性的,第一调整单元301可以是吸光材料或者为电致变色材料,如此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线,即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至少部分第二调整单元302位于像素区域aa,可以是一部分的第二调整单元302,也可以是完整的第二调整单元302位于像素区域aa。进一步的,第二调整单元302至少用于在显示状态时透过发光元件20出射的光线。示例性的,第二调整单元302可以是镂空结构或者可以是电致变色材料,如此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使发光元件20出射的光线经过第二调整单元302透射至外界环境中,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光线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单元和第二调整单元,第一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第二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显示状态时透过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换句话说,第一调整单元可以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用于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如此能够通过第一调整单元吸收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此外,第二调整单元可以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用于透过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如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第二调整单元302包括相邻两个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之间的镂空结构3021。
具体的,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第二调整单元302包括相邻两个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之间的镂空结构3021,即沿第一方向X,光线调整结构30可以是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镂空结构3021-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的“网状”结构,如此能够通过光线调整结构30实现对显示面板中光线的调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具体的,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以及显示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线,如此能够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示例性的,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的材料可以包括石墨等,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的材料不进行具体限定。进一步的,第二调整单元302包括相邻两个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之间的镂空结构3021,也就是说,镂空结构3021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之间,如此能够对发光元件20出射的光线进行透射,进而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能够保证光线完全透出,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显示效果,可以设置第一调整单元301和/或第二调整单元302具备不同的覆盖面积。举例来说,如果为了实现大视角显示,可以设置第二调整单元302,也就是镂空结构3021,完全覆盖像素区aa域甚至覆盖部分间隔区域bb,以保证发光元件2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可以出射。或者,如果为了实现小视角显示,例如防窥显示,可以设置第一调整单元301,也就是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完全覆盖间隔区域bb甚至覆盖部分像素区域aa,以保证发光元件2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被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吸收,避免大视角光线出射造成显示信息泄露。或者,如果为了兼顾显示效果以及外界环境光的吸收效果,可以设置第二调整单元302也就是镂空结构3021,完全覆盖像素区域aa,第一调整单元301也就是第一光线吸收结构3011,完全覆盖间隔区域bb,以兼顾显示光线正常出射以及环境光线正常吸收的目的,保证显示效果。
可选的,图3为图1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与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驱动单元用于调整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以调整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在息屏状态,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第一面积,在显示状态,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
具体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可以理解为基于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伸缩以调整覆盖面积的结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如此驱动单元能够通过调整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改变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以调整外界环境光线的吸收量以及显示光线的透射量,调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在息屏状态,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第一面积,在显示状态,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第二面积,第一面积或第二面积可以理解为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如图中所示的Y方向),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并且,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也就是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较大,能够保证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可以大面积的吸收外界环境光线,即进一步减少进入显示面板中的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较小,有利于发光元件20出射的光线进行出射,即可以保证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保证显示光线可以正常进入人眼实现显示效果。通过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与驱动单元电连接,能够根据显示面板控制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伸缩面积,进而实现对显示面板出光光线量以及外界环境光线吸收量的调整,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驱动单元可是驱动芯片或者是控制主板,本发明实施例对驱动单元的类型不进行具体限定,能够实现控制逻辑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输出电压的大小与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可以成正相关,即输出的电压越大,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越大。并且可以为了实现不同的显示效果,可以设置驱动单元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不同以实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不同的覆盖面积。举例来说,如果为了实现大视角显示,可以向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输出较小的电压,以使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较小的覆盖面积,以保证发光元件2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可以出射。或者,如果为了实现小视角显示,例如防窥显示,可以向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输出较大的电压,以使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较大的覆盖面积,以保证发光元件2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被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吸收,避免大视角光线出射造成显示信息泄露。或者,如果为了兼顾显示效果以及外界环境光的吸收效果,可以向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输出适中的电压,以使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覆盖间隔区域bb,暴露像素区域aa,以兼顾显示光线正常出射以及环境光线正常吸收的目的,保证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3,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感光单元(图中未示出),第一感光单元用于感测外界环境光;驱动单元与第一感光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感光单元感测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度调整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以调整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
具体的,驱动单元与第一感光单元电连接,如此能够将第一感光单元感测到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度信号输出至驱动单元,驱动单元根据外界环境光的强弱调整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进而可以调整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感光单元感测到的外界环境光强度较强时,通过驱动单元调整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较大,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较大,通过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吸收较多外界环境光,进一步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当第一感光单元感测到的外界环境光强度较弱时,通过驱动单元调整输出至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电压较小,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较小,如此显示面板的显示光线可以更多的出光至用户眼睛,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感光单元可以提高对光线的调整精度,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感光单元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即感光面,用于感测外界环境光。进一步的,第一感光单元还可以集成在显示面板中的元件设置区,即可以与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元器件设置在一起,如此能够节省设计空间,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小型化设置。
进一步的,图4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压传导单元40,第一电压传导单元40包括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分别与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电连接;发光元件20包括阴极201,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设置于阴极2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或者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传导电极401复用阴极201。
具体的,第一电压传导单元40能够为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提供电压。示例性的,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可以分别为第一电压传导单元40的负极和正极,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分别与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电连接,如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之间的电压改变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
继续参考图4,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Y,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设置于阴极2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或者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图4以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为例进行说明,并且第一传导电极401可以复用阴极201,即不用额外增加第一传导电极401,将阴极201作为第一传导电极401即可,如此可以实现对第一电压传导单元40的简单化设置。进一步的,当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时,第二传到电极402可以设置于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远离衬底10的一侧,如此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设置于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之间,基于第一传导电极401和第二传导电极402之间的电压改变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面积。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4所示,第二传导电极402整层设计,也就是说,第二传导电极402具有相同的电位。如此不同位置处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可以接收到相同的电压,保证不同位置处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相同的伸缩量,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控制方式简单。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5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Y,第二传导电极402可以位于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第二传导电极402可以包括多个独立的传导电极,第一传导电极401复用阴极201。如此可以控制不同位置处的第二传导电极402具备不同的电压,进而控制不同位置处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不同的伸缩情况以保证具备不同的覆盖面积,可以保证不同的吸光和/或出光需求。举例来说,可以根据发光元件20的尺寸不同设置不同位置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不同的覆盖面积,或者根据不同的出光颜色需求设置不同位置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不同的覆盖面积。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设置发光面积较大的发光元件对应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第二传导电极402的电压较大,以控制该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较大的覆盖面积,进而保证不同的发光元件20具备相同的出光效果,保证显示均匀性良好。
作为另一种示例,由于人眼对绿光比较敏感,可以控制绿色发光元件对应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的第二传导电极402的电压较小,以控制该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具备较小的覆盖面积,进而绿光可以更多的入射至用户眼睛,保证用户观看到的显示图像的具备良好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对应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可以理解为与发光元件设置的像素区域相邻的间隔区域设置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仅示出了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3012还可以设置于阴极2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此能够实现对显示面板的多样化设计。
可选的,图6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调整单元30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第二调整单元302还用于在息屏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线。
具体的,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可以包括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能够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即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的颜色可以在黑色与透明色之间进行变化。第二调整单元30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如此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使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为透明结构,有利于发光元件20出射的光线透射至外界环境中,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使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为黑色结构,如此能够吸收外界环境光线,实现黑屏,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6,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与第一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22同层设置且相互连接。
具体的,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使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和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均为黑色,如此能够进一步吸收外界环境光线,实现黑屏,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使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和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均为透明色,如此能够在发光元件20出射大视角的光线时,保证光线完全透射至外界环境中,有利于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具体的,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与第一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22同层设置且相互连接,此外,二者可以包括相同的电致变色材料,如此设置方式简单,简化工艺流程,且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6,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13与第一电致变色吸收结构3022同层设置且相互连接,均位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如此能够根据显示面板的状态调整光线,进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图7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压传导单元60,第二电压传导单元60包括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分别与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电连接;发光元件20包括阴极201,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或者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三传导电极601复用阴极201。
具体的,第二电压传导单元60能够为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提供电压,并且,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可以分别为第二电压传导单元60的负极和正极,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分别与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电连接,如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之间的电压改变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的透明度。
继续参考图7,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Y,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或者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图7以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为例进行说明,并且第三传导电极601复用阴极201,即不用额外增加第三传导电极601,将阴极201作为第三传导电极601即可,如此可以实现对第二电压传导单元60的简单化设置。进一步的,当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时,第四传导电极602可以设置于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远离衬底10的一侧,如此电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之间,基于第三传导电极601和第四传导电极602之间的电压改变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的透明度。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7,第四传导电极602整层设计,也就是说,第四传导电极602具有相同的电位,如此不同位置处的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可以接收到相同的电压,保证不同位置处的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具备相同的透明度,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的控制方式简单。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8,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Y,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第四传导电极602可以位于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远离衬底10的一侧,此外,第四传导电极602可以包括多个独立的传导电极,第三传导电极601复用阴极201。如此可以控制不同位置处的第四传导电极602具备不同的电压,进而控制不同位置处的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具备不同的透明度,可以保证不同的吸光和/或出光需求。举例来说,可以根据发光元件20的尺寸设置不同位置的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具备不同的透明度,或者根据不同的出光颜色需求设置不同位置的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具备不同的透明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仅示出了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致变色结构3022设置于阴极2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此能够实现对显示面板的多样化设计。
进一步的,图9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至少部分发光元件20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的限定位置处;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包括吸光材料501且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
具体的,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一般为有机材料层,可以通过掩膜板曝光、显影制备而成,用于限定像素区域aa,隔离像素防止光学及电学串扰。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包括吸光材料501且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也就是说,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线,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的黑态效果,进而能够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图10为图1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至少部分发光元件20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限定位置处;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包括电致变色材料701且与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驱动单元用于调整输出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以调整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
具体的,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一般为有机材料层,可以通过掩膜板曝光、显影制备而成,用于限定像素区域aa,隔离像素防止光学及电学串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包括电致变色材料701且第一调整单元301包括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也就是说,第一像素限定结构50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或显示状态时,通过驱动单元调整输出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大小,调整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使得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为透明色,提高像素区域aa内的出光效率,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为黑色,进而能够吸收外界环境光线,减少显示面板的反射率,黑态效果增强。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0,显示面板的显示状态包括第一视角显示状态和第二视角显示状态;驱动单元用于在第一视角显示状态下输出第一电压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在第二视角显示状态下输出第二电压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其中,第一视角显示状态下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小于第二视角显示状态下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第一电压小于第二电压。
具体的,第一视角显示状态下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小于第二视角显示状态下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示例性的,第一视角可以是θ1,第二视角可以是θ2,也就是说,第一视角显示状态为小视角显示,即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小,第二视角显示状态为大视角显示,即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大。可以理解的是,输出电压的大小与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成正相关,进一步的,在小视角显示状态下,通过驱动单元输出小电压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使得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较低,如此能够保证发光元件20出射的大视角光线被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吸收,进而不会出射至外界环境中,进而实现小视角显示状态。在大视角显示状态下,通过驱动单元输出大电压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使得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较高,如此能够保证发光元件20出射的大视角光线经过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透射至外界环境中,进而实现大视角显示状态。换句话说,通过控制驱动单元输出第二电压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大小,能够实现显示面板大视角显示状态与小视角显示状态的显示,有利于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0,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感光单元(图中未示出),第二感光单元用于感测外界环境光;驱动单元与第二感光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二感光单元感测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度调整输出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以调整第二像素限定结构的透明度。
具体的,驱动单元与第二感光单元电连接,如此能够根据第二感光单元感测到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度信号输出至驱动单元,驱动单元根据外界环境光的强弱调整输出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进而可以调整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感光单元感测到的外界环境光强度较强时,通过驱动单元调整输出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较小,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越低,通过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吸收较多外界环境光,进一步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如此设置在外界强光照射下,一方面可以兼顾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当第二感光单元感测到的外界环境光强度较弱时,通过驱动单元调整输出至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电压较大,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较高,如此显示面板的显示光线可以更多的出光至用户眼睛,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如此,通过设置第二感光单元可以提高对光线的调整精度,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第二感光单元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即感光面,用于感测外界环境光。此外,第二感光单元还可以集成在显示面板中的元件设置区,即可以与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元器件设置在一起,如此能够节省空间,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小型化设置。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0,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电压传导单元80,第三电压传导单元80包括第五传导电极801和第六传导电极802,像素限定结构70分别与第五传导电极801和第六传导电极802电连接;发光元件20包括阳极202和阴极201,像素限定结构70设置于阳极202所在膜层与阴极201所在膜层之间;第五传导电极801复用阴极201,第六传导电极802与阳极201同层设置。
具体的,第三电压传导单元80能够为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提供电压,示例性的,第五传导电极801和第六传导电极802可以分别为第三电压传导单元80的负极和正极,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分别与第五传导电极801和第六传导电极802电连接,如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五传导电极801和第六传导电极802之间的电压改变第二像素限定结构70的透明度,进而可以保证不同的吸光和/或出光需求。
进一步的,第五传导电极801复用阴极201,第六传导电极802与阳极201同层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结构简单,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
可选的,发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线为非偏振光。也就是说,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不设置偏光片,作为对比例,现有技术中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设置有偏光片,偏光片包括多层功能膜层,会造成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较低,功耗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光线调整结构可以取消掉原本OLED显示面板用来消除环境光的偏光片,在保证环境光反射率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提升OLED显示面板的出光利用率。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光线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单元与第二调整单元,第一调整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光线吸收结构、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第一像素限定结构或者第二像素限定结构,即可以在显示面板处于息屏状态时,能够通过第一调整单元减少进入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如此能够通过第一调整单元吸收外界环境光线,进而降低外界环境光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此外,第二调整单元可以包括镂空结构或者第一电致变色结构,即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能够通过第二调整单元透过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如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具备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在赘述。示例性的,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以及车载显示设备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包括多个像素区域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域之间的间隔区域;
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位于所述像素区域;
光线调整结构,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光线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单元和第二调整单元,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调整单元位于所述间隔区域,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调整单元位于所述像素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息屏状态和显示状态;所述第一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所述息屏状态时减少进入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线,所述第二调整单元至少用于在所述显示状态时透过所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单元包括第一光线吸收结构,所述第二调整单元包括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光线吸收结构之间的镂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单元包括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与驱动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用于调整输出至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的电压以调整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的面积;
在所述息屏状态,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具备第一面积,在所述显示状态,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具备第二面积;所述第一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感光单元,所述第一感光单元用于感测外界环境光;
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感光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光单元感测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度调整输出至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的电压以调整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压传导单元,所述第一电压传导单元包括第一传导电极和第二传导电极,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导电极和所述第二传导电极电连接;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阴极,所述电致伸缩光线吸收结构设置于所述阴极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或者设置于所述阴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第一传导电极复用所述阴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单元包括第一电致变色结构;
所述第二调整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息屏状态时吸收外界环境光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单元包括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
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吸收结构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吸收结构同层设置且相互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像素限定结构,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限定结构的限定位置处;
所述第一像素限定结构包括吸光材料且所述第一调整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像素限定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压传导单元,所述第二电压传导单元包括第三传导电极和第四传导电极,所述第一电致变色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三传导电极和所述第四传导电极电连接;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阴极,所述第一电致变色结构设置于所述阴极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或者设置于所述阴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第三传导电极复用所述阴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像素限定结构,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的限定位置处;
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包括电致变色材料且与驱动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用于调整输出至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的电压以调整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的透明度;
所述第一调整单元包括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状态包括第一视角显示状态和第二视角显示状态;
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视角显示状态下输出第一电压至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在所述第二视角显示状态下输出第二电压至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视角显示状态下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小于所述第二视角显示状态下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视角,所述第一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感光单元,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用于感测外界环境光;
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感光单元感测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度调整输出至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的电压以调整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的透明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电压传导单元,所述第三电压传导单元包括第五传导电极和第六传导电极,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五传导电极和所述第六传导电极电连接;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阳极和阴极,所述第二像素限定结构设置于所述阳极所在膜层与所述阴极所在膜层之间;
所述第五传导电极复用所述阴极,所述第六传导电极与所述阳极同层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线为非偏振光。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887634.2A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8673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7634.2A CN116867306A (zh)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7634.2A CN116867306A (zh)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7306A true CN116867306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2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87634.2A Pending CN116867306A (zh)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6730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4346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KR102627695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456571B (zh) 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10391274B (zh) 显示面板及包括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
US1136785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09663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67271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sharing mode and anti-peeping mode,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92162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464588B (zh) 显示器和电子设备
CN110767681B (zh)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CN111708195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19227808A1 (zh) 全面屏模组及智能手机
US1162646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23024789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578557A (zh) 电子设备
KR20190135535A (ko) 표시 장치
CN111613732A (zh) 电子装置
KR20230001578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1584609A (zh)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86730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786489U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0712595B2 (en) Full screen module and smartphone
CN114783345A (zh) 像素驱动电路、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智能手表
CN114550648A (zh) 显示装置
CN111308782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