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5492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5492A
CN116845492A CN202211060181.8A CN202211060181A CN116845492A CN 116845492 A CN116845492 A CN 116845492A CN 202211060181 A CN202211060181 A CN 202211060181A CN 116845492 A CN116845492 A CN 116845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01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晋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45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54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输出端子与引线的连接的精度提高及可靠性提高的二次电池。根据实施方式,二次电池具备:外包装容器(12),具有盖体(14);电极体(30),具有集电极耳(32a),被收纳于外包装容器;输出端子(20),设置于盖体;以及引线(40A),在外包装容器内设置于电极体与盖体之间,将集电极耳与输出端子电连接。输出端子具有在盖体的外部露出并能够将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20c);在盖体的外部露出的露出部(20E);以及形成于露出部的通孔(23),露出部与引线接合。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优先权基础申请等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2-049895(申请日:2022年3月25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在此所述的实施方式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的电源,广泛使用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这样的二次电池是将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收纳于长方体状的外包装容器而构成的。在外包装容器的盖体上设置有正极输出端子及负极输出端子。正极输出端子及负极输出端子分别经由在外包装容器内设置的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而与电极体的正极及负极连接。
在上述那样的二次电池中,要求将设置于盖体的输出端子与电极体的引线以高的位置精度连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输出端子与引线的连接的精度提高以及可靠性提高的二次电池。
根据实施方式,二次电池具备:外包装容器,具有盖体;电极体,具有集电极耳,且收纳于所述外包装容器;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盖体;以及引线,在所述外包装容器内设置于所述电极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将所述集电极耳与所述输出端子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具有:连接部,在所述盖体的外部露出,能够将连接部件连接;露出部,在所述盖体的外部露出;以及通孔,形成于所述露出部,所述露出部与所述引线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容器及电极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盖体的一端部的立体图。
图3B是输出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所述二次电池的电极体、引线、绝缘间隔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上面侧观察上述引线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上述引线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引线与外包装容器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1的线A-A的所述二次电池的输出端子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1的线B-B的所述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
另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例,关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下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附图与实际的方式相比,有时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关于已出现的图叙述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二次电池10例如是锂离子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包装容器12和与非水电解液一起收纳于外包装容器12内的后述的电极体30。外包装容器12例如是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外包装罐(电池壳体)。
外包装容器12具有上端开口的容器主体16和焊接或粘接于容器主体16并将容器主体16的开口封闭的矩形板状的盖体14,内部形成为气密。在盖体14设置有作为一对输出端子的正极端子20及负极端子21和注入口。注入口由圆盘状的密封盖25密封。
在此,将盖体14以及容器主体16的长边方向定义为X,将与长边方向X正交的盖体14以及容器主体16的宽度方向定义为Y,将容器主体16的高度方向定义为Z。
图2是将外包装容器及电极体分解表示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16具有矩形状的长侧壁16a、与长侧壁16a隔开间隔平行对置的矩形状的长侧壁16b、相互对置的一对短侧壁16c以及底壁16d。通过一对长侧壁16a、16b的上端缘以及一对短侧壁16c的上端缘来规定矩形状的上部开口17。
在长侧壁16a、16b的上端缘分别形成有多个凹部(切口)P1、P2。凹部P1、P2分别沿长边方向X延伸,在长侧壁16a、16b的上端面及内表面开口。例如,凹部P1的长边方向X的长度比凹部P2的长边方向X的长度长。凹部P1、P2在长边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在凹部P1、P2载置后述的引线40A、40B的端部。
盖体14形成为将上部开口17覆盖的大小的矩形板状。盖体14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焊接或粘接于容器主体16的上端面,在将上部开口17封闭的状态下固定于容器主体16。
在盖体14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OP1、OP2。开口OP1、OP2分别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盖体14而形成。在盖体14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部埋入有正极端子20。正极端子20的一部分通过开口OP1而在盖体14的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露出。正极端子20的另一部分(连接部)20c在盖体14的上表面露出,在长边方向X上与开口OP1排列配置。
在盖体14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端部埋入有负极端子21。负极端子21的一部分通过开口OP2而在盖体14的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露出。负极端子21的另一部分(连接部)20c在盖体14的上表面露出,在长边方向X上与开口OP2排列配置。
在盖体14的长边方向X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电解液的注入口29。注入口29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盖体14,在盖体1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开口。在将电解液从注入口29注入到外包装容器12内之后,注入口29被密封盖25密封。
对正极端子20及负极端子21进行说明。
图3A是将盖体的一端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作为输出端子的正极端子的立体图。如图3B所示,正极端子20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一层20a和层叠于第一层20a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部的矩形板状的第二层20b。在第一层20a设置有定位用的2个通孔23。2个通孔23分别在高度方向Z上贯通第一层20a而形成,在第一层20a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开口。2个通孔23在长边方向X上排列设置。第二层20b一体地具有从其上表面向高度方向Z突出的矩形状的凸部(连接部)20c。
第一层20a由与后述的引线的形成材料共用的导电性的金属例如钛(Ti)或锌(Zn)形成。第二层20b由与第一层20a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例如铝、锌等形成。第二层20b的形成材料根据与第二层20b的连接部20c接合的连接部件(汇流条)的形成材料来选择。例如,在连接部件由铝形成的情况下,第二层20b也由铝形成。另外,在连接部件由与引线共用的金属材料例如钛形成的情况下,第二层20b通过钛与第一层20a一体成形。
另外,另一个负极端子21形成为与上述正极端子20相同的结构及相同的尺寸。
如图3A所示,正极端子20以被埋入至盖体14的一端部内的状态安装于盖体14。第一层20a埋入盖体14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与盖体14的上表面(外表面)14a及下表面14b平行地配置。第一层20a横穿开口OP1而在长边方向X上延伸。包括2个通孔23的第一层20a的中央部分(露出部)20E通过盖体14的开口OP1而在盖体14的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露出。
第二层20b被埋入盖体14内,仅连接部20c的上表面在盖体14的上表面14a露出。连接部20c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且位于与盖体14的上表面14a大致同一面。另外,连接部20c在长边方向X上与开口OP1排列配置,并且相对于开口OP1位于负极端子21侧。
另外,如图2所示,负极端子21被埋入于盖体14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端部。第一层的露出部经由开口OP2而在盖体14的上表面露出,第二层的连接部20c在盖体14的上表面露出。
图4是将引线绝缘间隔件分解表示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及图4所示,收纳于外包装容器12的电极体30例如通过将片状的多片正极板和多片负极板夹着隔膜交替层叠而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体30使用所谓的层叠型的电极体。
正极板具有矩形板状的正极集电体、形成于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从正极集电体的一端朝向高度方向Z延伸的长条状的正极集电极耳32a。负极板具有矩形板状的负极集电体、形成于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从负极集电体的一端朝向高度方向Z延伸的长条状的负极集电极耳32b。具有电绝缘性的隔膜夹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将它们电绝缘。
在一个例子中,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集电体以及集电极耳由厚度为5μm至50μm左右的金属箔形成。金属箔的材料可以根据正极、负极中使用的活性物质的种类而改变,例如可以使用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
如图4所示,多个正极集电极耳32a从电极体(电极组)30的一端向外侧延伸,在电极体30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层叠。多片正极集电极耳32a的延伸端部也可以由被折弯成U字形状的支承(back up)引线(未图示)集中夹持。正极集电极耳32a位于电极体30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侧。
多个负极集电极耳32b从电极体30的一端向外侧且向与正极集电极耳32a相同的方向延伸,在电极体30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层叠。多片负极集电极耳32b的延伸端部也可以由被折弯成U字形状的支承引线(未图示)集中夹持。负极集电极耳32b位于电极体30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端侧。
这样,正极集电极耳32a以及负极集电极耳32b从电极体30的一端向同一方向延伸,并且在电极体30的长边方向X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极体30以电极体30的一端面、正极集电极耳32a以及负极集电极耳32b位于盖体14侧的朝向被收纳于容器主体16内。电极体30的一端面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与盖体14对置。
如图2及图4所示,二次电池10在外包装容器12内具备在电极体30与盖体14之间的空间设置的矩形框状的绝缘部件50、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绝缘部件5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板状。在一例中,绝缘部件50被分割为一对绝缘部件50a、50b,通过将这些绝缘部件50a、50b相互接合而形成矩形框状。绝缘部件50与容器主体16的内表面抵接,在整周上将盖体14与电极体30的端面之间的区域覆盖。
正极引线40A在一对绝缘部件50a、50b之间与正极集电极耳32a对置配置。正极集电极耳32a与正极引线40A的延伸部焊接而电连接。另外,正极引线40A与正极端子20连接。由此,正极引线40A将正极端子20与正极集电极耳32a电连接。
负极引线40B在一对绝缘部件50a、50b之间与负极集电极耳32b对置配置。负极集电极耳32b与负极引线40B的延伸部焊接而电连接。另外,负极引线40B与负极端子21连接。由此,负极引线40B将负极端子21与负极集电极耳32b电连接。
以下,对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尺寸。在此,以正极引线40A为代表,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正极引线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正极引线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正极引线40A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例如钛(Ti)的板材折弯而形成。在一例中,正极引线40A一体地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基部41;从基部41的沿长边方向X延伸的一个侧缘的两端部分别相对于基部41垂直地延伸的一对矩形状的第一延伸部43;从基部41的沿长边方向X延伸的另一个侧缘的中央部相对于基部41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矩形状的第二延伸部45;从上述一个侧缘的中央部与基部41平行地延伸规定长度的矩形状的第一卡合凸部49;以及从上述另一个侧缘的两端部分别与基部41平行地延伸规定长度的一对矩形状的第二卡合凸部48。一对第一延伸部43以及第二延伸部45在高度方向Z上向同一方向延伸。第一卡合凸部49向宽度方向Y的一个方向延伸,第二卡合凸部48在宽度方向Y上向与第一卡合凸部49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基部41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沿长边方向X延伸的2条狭缝S。基部41中的2条狭缝S之间的区域在高度方向Z上被推出,形成矩形状的抵接部47。即,抵接部47相对于基部41的上表面(抵接面)41a以板厚程度向上方突出。抵接部47的长边方向X的长度以及宽度方向Y的宽度设定为比上述盖体14的开口OP1(OP2)的长度以及宽度稍小。
第一延伸部43分别具有与容器主体16的长侧壁16a平行地对置的外表面。在第一延伸部43分别贯通形成有沿长边方向X延伸的长孔(被卡合部)44。
第二延伸部45具有与容器主体16的长侧壁16b平行地对置的外表面。
在沿高度方向Z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5的一对侧缘分别设置有凹部(被卡合部)46。另外,电极体30的集电极耳与第二延伸部45的内表面接合或焊接。
负极引线40B形成为与上述正极引线40A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尺寸。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上述结构的正极引线40A在与正极端子20对置的位置配置于绝缘部件50a、50b之间。正极引线40A的一对第一延伸部43的外表面与绝缘部件50a的内表面抵接,另外,设置于绝缘部件50a的卡合销52与长孔44卡合。正极引线40A的第二延伸部45的外表面与绝缘部件50b的内表面抵接,另外,设置于绝缘部件50b的卡合销52与凹部46卡合。由此,正极引线40A在相对于绝缘部件50定位的状态下被绝缘部件50a、50b保持。第一卡合凸部49位于与绝缘部件50a的上端缘重叠的位置。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位于与绝缘部件50b的上端缘重叠的位置。
正极引线40A的基部41及抵接部47被定位在与盖体14的内表面及正极端子20平行地对置的位置。在第二延伸部45的内表面接合有正极集电极耳32a的延伸端部。
负极引线40B在与负极端子21对置的位置配置于绝缘部件50a、50b之间。负极引线40B相对于正极引线40A以180度反转的朝向配置。负极引线40B的一对第一延伸部43的外表面与绝缘部件50b的内表面抵接,另外,设置于绝缘部件50b的卡合销52与长孔44卡合。负极引线40B的第二延伸部45的外表面与绝缘部件50a的内表面抵接,另外,设置于绝缘部件50a的卡合销52与凹部46卡合。由此,负极引线40B在相对于绝缘部件50定位的状态下被绝缘部件50a、50b保持。第一卡合凸部49位于与绝缘部件50b的上端缘重叠的位置。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位于与绝缘部件50a的上端缘重叠的位置。
负极引线40B的基部41及抵接部47被定位在与盖体14的内表面及负极端子21平行地对置的位置。在第二延伸部45的内表面接合有负极集电极耳32b的延伸端部。
夹着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而组合的绝缘部件50a、50b通过粘接部件、例如2根粘接带AP而被安装于电极体30。各粘接带AP重叠粘贴在绝缘部件50上,其一端部粘贴在电极体30的一个表面上部,另一端部粘贴在电极体30的另一个表面上部。由此,绝缘部件50及正极引线40A、负极引线40B被固定并保持在与电极体30的上端面重叠的位置。
图7是表示正极引线40A与容器主体16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在将电极体30及绝缘部件50收纳于容器主体16内的状态下,绝缘部件50位于容器主体16的上部开口17与电极体30的上端面之间。绝缘部件50的外周面与容器主体16的内表面接近并对置。
如图7所示,正极引线40A的第一卡合凸部49的延伸端部与形成于长侧壁16a的上端缘的凹部P1卡合,并被长侧壁16a支承。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的延伸端部分别与形成于长侧壁16b的上端缘的一对凹部P2卡合,并被长侧壁16b支承。这样,正极引线40A被长侧壁16a、16b支承,相对于容器主体16被定位并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同样地,负极引线40B的卡合凸部与长侧壁16a、16b的凹部P1、P2卡合,负极引线40B相对于容器主体16被定位并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以下,对组装后的二次电池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沿着图1的线A-A的二次电池10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1的线B-B的二次电池10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盖体14焊接或粘接于容器主体16的上端。正极引线40A的基部41与盖体14的内表面平行地对置。基部41的上表面与盖体14的内表面抵接,另外,抵接部47位于盖体14的开口OP1内,与正极端子20的下表面抵接。更详细而言,抵接部47具有能够在高度方向Z上弹性变形的弹性,并且正极引线40A通过卡合销52以及第一、第二卡合凸部49、48而相对于绝缘部件50在高度方向Z上被定位并保持。因此,抵接部47被弹性地按压于正极端子20,抵接部47的上表面(抵接面)紧贴于正极端子20的第一层20a的下表面。
正极端子20例如通过激光焊接而被焊接于抵接部47,并与正极引线40A机械接合且电接合。在激光焊接时,通过将在正极端子20的露出部20E设置的通孔23用作记号,而对激光照射位置进行定位。由此,能够将正极端子20的期望的部位准确地焊接于正极引线40A。
与正极端子20同样地,负极端子21被焊接于负极引线40B的抵接部47,并与负极引线40B机械接合且电接合。
如图8所示,绝缘部件50配置在电极体30与盖体14之间,绝缘部件50的外周面与容器主体16的内表面接近并对置。正极引线40A的第二延伸部45及负极引线40B的第二延伸部45分别与绝缘部件50a、50b的内表面抵接。正极集电极耳32a焊接于第二延伸部45的内表面,负极集电极耳32b焊接于负极引线40B的第二延伸部45的内表面。
由此,电极体30经由正极集电极耳32a、正极引线40A而与正极端子20电连接,进而经由负极集电极耳32b、负极引线40B而与负极端子21电连接。
正极端子20及正极引线40A在不从电极体30向长边方向X突出的情况下大致整体位于与电极体30的上端面在高度方向Z上对置的位置。同样地,负极端子21及负极引线40B在不从电极体30向长边方向X突出的情况下大致整体位于与电极体30的上端面在高度方向Z上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外包装容器12的死区,得到体积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二次电池10中,输出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具有通过盖体14的开口而向外侧露出的露出部20E,在该露出部20E设置有向外包装容器的外侧开口的一对通孔23。在通过嵌件成型等埋入输出端子而成型盖体14时,能够使用通孔23将输出端子相对于模具进行定位。由此,输出端子相对于盖体14的定位精度提高。
进而,在要将输出端子焊接于电极引线时,能够以通孔23为基准来决定焊接位置,能够将输出端子的期望的部位准确地焊接于电极引线,能够实现焊接精度的提高。通过使电极引线的抵接部47具有弹性,抵接部47与输出端子紧贴,电极引线与输出端子的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具有在基部41的面方向上突出的多个卡合凸部48、49,这些卡合凸部卡合并支承于容器主体的侧壁的上端缘。即,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被容器主体支承且被定位。因此,在将盖体14接合于容器主体时,即使负载作用于正极引线40A以及负极引线40B,也能够防止引线的位置偏移,能够保持并固定于规定位置。
正极引线40A以及负极引线40B配置为平面方向的朝向相互反转180度的朝向。换言之,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相对于二次电池10的高度方向Z的中心轴线C(参照图2)轴对称地形成配置。一对引线相对于容器主体16的一对长侧壁16a、16b对称地卡合。因此,能够相对于一对长侧壁16a、16b以同等的强度将盖体14接合,能够实现外包装容器12的接合强度提高。
通过以上叙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能够实现输出端子与引线的连接精度提高以及连接可靠性提高的二次电池。
接着,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在以下叙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以及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省略盖体而示出的俯视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二次电池构成为具有多个例如3个二次电池10A、10B、10C的电池组。外包装容器12的容器主体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长侧壁16a、16b、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16C、以及位于一对长侧壁16a、16b之间的2个隔壁16e。长侧壁16a、16b、隔壁16e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一定的间隔相互平行地排列。由此,在容器主体16内形成有3个收容室55A、55B、55C。
在收容室55A中收纳有电极体30A。与电极体30A重叠地配置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分别与电极体30A的集电极耳连接。由电极体30A和正极、负极引线40A、40B构成二次电池10A。
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在平面方向上以相互反转180度的朝向配置。正极引线40A的第一卡合凸部49支承于长侧壁16a的凹部,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分别支承于隔壁16e的凹部。负极引线40B的第一卡合凸部49支承于隔壁16e的凹部,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分别支承于长侧壁16a的凹部。
在收容室55B收纳有电极体30B。与电极体30B重叠地配置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分别与电极体30B的集电极耳连接。由电极体30B及正极、负极引线40A、40B构成二次电池10B。
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在平面方向上以相互反转180度的朝向配置。正极引线40A与二次电池10A的负极引线40B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并且以与二次电池10A的负极引线40B相同的朝向配置。负极引线40B与二次电池10A的正极引线40A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并且以与二次电池10A的正极引线40A相同的朝向配置。
即,正极引线40A的第一卡合凸部49支承于长侧壁16b侧的隔壁16e的凹部,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分别支承于长侧壁16a侧的隔壁16e的凹部。负极引线40B的第一卡合凸部49支承于长侧壁16a侧的隔壁16e的凹部,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分别支承于长侧壁16b侧的隔壁16e的凹部。
在收容室55C中收纳有电极体30C。与电极体30C重叠地配置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分别与电极体30C的集电极耳连接。由电极体30C和正极、负极引线40A、40B构成二次电池10C。
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在平面方向上以相互反转180度的朝向配置。正极引线40A与二次电池10B的负极引线40B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并且以与二次电池10B的负极引线40B相同的朝向配置。负极引线40B与二次电池10B的正极引线40A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并且以与二次电池10B的正极引线40A相同的朝向配置。
即,正极引线40A的第一卡合凸部49支承于长侧壁16b侧的隔壁16e的凹部,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分别支承于长侧壁16b的凹部。负极引线40B的第一卡合凸部49支承于长侧壁16b的凹部,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8分别支承于长侧壁16b侧的隔壁16e的凹部。
如上所述,在3个二次电池10A、10B、10C中,3个正极引线40A在宽度方向Y上呈交错状排列配置,3个负极引线40B在宽度方向Y上呈交错状排列配置。由此,在长边方向X的一端侧设置的正极引线40A及负极引线40B在朝向同一方向的状态下交替地排列配置。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端侧设置的负极引线40B及正极引线40A在朝向同一方向且朝向与上述3个电极引线相反的方向的状态下交替排列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二次电池10A、10B、10C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结构相同。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即使在采用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的电池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长侧壁16a、16b以及隔壁16e的上端面确保充分的接合面积,能够提高容器主体与未图示的盖体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够得到可靠性提高的二次电池。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几个结构要素。进而,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为具有相同形状、相同结构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互不相同的形状。引线的第二卡合凸部并不限定于一对,也可以是单一的。电极体并不限定于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多片电极板而构成的所谓的层叠型的电极体,也可以应用卷绕电极板而构成的、所谓的卷绕型的电极体。另外,构成二次电池的要素的形成材料、形状、大小等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具有盖体的外包装容器;
电极体,具有集电极耳,被收纳于所述外包装容器;
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盖体;以及
引线,在所述外包装容器内设置于所述电极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将所述集电极耳与所述输出端子电连接,
所述输出端子具有:连接部,在所述盖体的外部露出,能够将连接部件连接;露出部,在所述盖体的外部露出;以及通孔,形成于所述露出部,所述露出部与所述引线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输出端子具有:第一层,由与所述引线相同种类的金属形成,包括所述露出部;以及第二层,由与所述引线不同种类的金属形成,在除了所述露出部以外的区域层叠于所述第一层,且包括所述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引线具有:基部,具有与所述盖体对置的抵接面;第一卡合凸部,位于与所述抵接面相同的平面,从所述基部向第一方向突出;以及第二卡合凸部,位于与所述抵接面相同的平面,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突出,
所述外包装容器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隔开间隔而对置的一对长侧壁和形成于所述一对长侧壁的一端缘之间的开口,所述盖体固定于所述一对长侧壁的所述一端缘而将所述开口封闭,
所述引线的基部配置于所述一对长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及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分别支承于一个长侧壁的一端缘及另一个长侧壁的一端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输出端子包括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一端部的正极端子和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另一端部的负极端子,所述引线包括与所述正极端子连接的正极引线和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的负极引线,
所述正极引线及所述负极引线配置于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及所述第二卡合凸部的朝向以所述容器主体的高度方向的轴为中心而轴对称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引线具有:基部,具有与所述盖体对置的抵接面;以及抵接部,从所述基部向所述盖体侧突出,与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露出部抵接,并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盖体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盖体而设置的开口,
所述输出端子埋入所述盖体内并横穿所述开口而延伸,
所述露出部通过所述开口而在所述盖体的外表面及内表面露出,
所述引线的所述抵接部突出到所述开口内并与所述露出部抵接。
CN202211060181.8A 2022-03-25 2022-08-31 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68454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9895A JP2023142802A (ja) 2022-03-25 2022-03-25 二次電池
JP2022-049895 2022-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5492A true CN116845492A (zh) 2023-10-03

Family

ID=83355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0181.8A Pending CN116845492A (zh) 2022-03-25 2022-08-31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07748A1 (zh)
EP (1) EP4250438A1 (zh)
JP (1) JP2023142802A (zh)
CN (1) CN11684549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59826A1 (ja) * 2013-10-25 2015-04-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EP4016569A1 (en) * 2014-12-11 2022-06-22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ower storage 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07748A1 (en) 2023-09-28
EP4250438A1 (en) 2023-09-27
JP2023142802A (ja)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8342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8028328B (zh) 能量储存装置
CN108028348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EP2843729A1 (en) Battery module
US8927126B2 (en) Protection circuit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US887138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0268548B (zh) 蓄电装置
KR20140023756A (ko) 벤팅 유도부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US11165114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EP3544078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7154469B (zh) 电池单元
JP4146665B2 (ja) 密閉型二次電池
CN111052443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装置
CN111512484A (zh) 蓄电元件
JP5691778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8140794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2425219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472882B1 (ko) 셀 커버 체결부 및 수납부 체결부를 포함하는 구조의 전지모듈
CN116845492A (zh) 二次电池
CN108028326B (zh) 电池
JP6880483B2 (ja) 蓄電素子
CN111512474A (zh) 蓄电元件
US2023030780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0196095A1 (ja) 蓄電装置
US20230068533A1 (en)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