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1039A - 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41039A CN116841039A CN202310796655.3A CN202310796655A CN116841039A CN 116841039 A CN116841039 A CN 116841039A CN 202310796655 A CN202310796655 A CN 202310796655A CN 116841039 A CN116841039 A CN 1168410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uator
- piezoelectric
- vibration
- scanning
- str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03—Scanning systems hav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fibres, light guides or waveguides as scanning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4—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所述扫描致动器包括压电部以及布设在所述压电部上的驱动电极,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基于所述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工作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该方案用以提升扫描器件的性能,以达到更好的扫描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激光扫描显示,作为一种新兴的显示成像技术,可由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扫描镜、光纤扫描器(FiberScanner)等扫描器件实现扫描显示。该技术可以应用于投影显示、近眼显示等多种显示场景。
对于光纤扫描器而言,实际扫描显示过程中,光纤扫描器件将处于两种频率叠加的二维振动状态,从而成为一种复杂的振动系统,为了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光纤扫描器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提供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用以提升扫描器件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扫描致动器,所述扫描致动器包括压电部以及布设在所述压电部上的驱动电极,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基于所述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
可选的,所述设定频率对应的振动阶次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设定频率为所述扫描致动器的二阶固有频率或更高阶次的固有频率;或,所述设定频率在扫描致动器的二阶固有频率附近或在扫描致动器的更高阶次的固有频率附近。
可选的,所述振动应变特征是指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所述压电部上的不同区域会产生拉伸或压缩的应变特征。
可选的,所述压电部上包括高阶振型对应的振型节点,每个所述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在电压的作用下,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对于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所述驱动电极采用间隔排布电极的方式或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
可选的,间隔的排布电极的方式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正激励区域上,且所述负激励区域不设置所述驱动电极;或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负激励区域上,且所述正激励区域不设置驱动电极;或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部分所述正激励区域上;或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部分所述负激励区域上。
可选的,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相邻的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排布相反的电极;或
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排布相反的电极。
所述压电部上包括高阶振型对应的振型节点,每个所述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在电压的作用下,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上的压电材料分别进行极化,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所述驱动电极均匀连续的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极设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扫描致动器的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
基于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扫描致动器的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其中,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
可选的,基于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扫描致动器的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包括:
基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压电部分为正激励区域和负激励区域;其中,所述压电部上包括与高阶振型对应的振型节点,每个所述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在电压的作用下,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
对于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所述驱动电极采用间隔排布电极的方式或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扫描显示模组,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光纤,光源和控制电路;所述光源输出的图像光从所述光纤的一端耦入,所述光纤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扫描致动器上;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所述光源输出的图像光由所述扫描致动器带动光纤进行扫描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基于所述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将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工作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该方案中,压电部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时,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相同,避免电压在压电部振动过程中做负功,从而降低功耗,减小非线性,提升扫描器件的性能,降低控制难度,达到更好的扫描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光纤扫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致动部111的上表面沿轴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11在Y轴方向的形变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轴致动部的振型曲线的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圆管型扫描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431的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432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弯曲振动的悬臂梁的振动应变特征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致动部的正激励区域和负激励区域的示意图;
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电极731的示意图;
图7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电极732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描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扫描显示模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设置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参考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的光纤扫描器10,包括:致动器11及光纤12。通常,致动器11也可称为扫描致动器,可基于压电材料,如,压电陶瓷(PZT)实现致动。在图1的示例中,致动器11整体呈圆柱形,具体结构为圆管,管壁可采用压电材料,管内可使用填充材料(如:树脂类材料)进行填充用以固定光纤12。光纤12沿致动器11的长度轴方向贯穿于致动器11并在致动器11的前端延伸,形成悬臂式结构,即,光纤悬臂121。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纤12可粘接于致动器11表面并在致动器11的前端延伸形成光纤悬臂,而非贯穿式的(此时,管内可以不使用填充材料)。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光纤的设置方式同样可以采用贯穿式的或非贯穿式的,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圆管状的致动器11内外壁表面设有电极(向电极传输电信号的导线或印刷电路并未在图中示出),在电极作用下,压电材料所构成的管壁产生基于逆压电效应的致动力,致动器11便可带动光纤12进行二维扫动。其致动原理将在后续内容进行阐述。
致动器11一端用于固定(在本申请中,这一端可称为致动器的后端/固定端),图1中,致动器11的固定端固定于固定部13上,另一端自由处于空间中不与外部固定结构连接(在本申请中,这一端可称为致动器的前端/自由端)。当然,这里所示的固定部13仅是一种示例性的表征,实际的固定部13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固定结构,且可采用粘接固定、机械固定等不同的固定方式,视实际应用时的需要而定,这里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致动器11按照从后向前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致动部111及第二致动部112,对于处于工作状态的致动器11而言,第一致动部111在第一方向(即图1中参考坐标系的Y轴方向)以第一频率振动,第二致动部112在第二方向(即图1中参考坐标系的X轴方向)以第二频率振动。对于不同的扫描方式而言,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可能是相同或相近的(如:螺旋式扫描),也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如:栅格式扫描、利萨茹式扫描)。在第一致动部111和第二致动部112所产生的振动的协同作用下,带动光纤悬臂121按照相应的轨迹扫动。因此,第一致动部111和第二致动部112也可看作是光纤扫描器的两个扫描轴。对于两个频率存在差异的情况,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通常小于第二频率,故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致动部也可称为慢轴致动部,第二致动部也可称为快轴致动部。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于致动器而言,当致动器一端固定时,从固定位置至自由端的部分也可以称为悬臂梁或压电悬臂梁。
当然,光纤扫描器10还可以包括封装壳体、镜头、固定支撑结构等,并且,实际工作时上述光纤扫描器10还需要与其他元器件配合,如:光源、驱动电路等,以便实现扫描显示。
应理解,图1所示的光纤扫描器10中的致动器11的形状是示例性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致动器11整体形状并不限制于图1中所示的圆柱形,还可以呈方柱形(具体结构可为方管或方棒)、三角柱形(具体结构可为三角管或三角棒)、片状等。尺寸及比例也是不限于图1所示。并且,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固定部13的形式也不限于图中所示,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固定部可以是其它形状的,也可以作为封装结构的一部分。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示出的结构类附图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方案,并不应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对于本申请中的压电材料的致动器而言,可以利用逆压电效应实现d31模式的形变,从而形成弯矩达到弯曲振动目的。为了清楚说明压电材料构成的致动部的振动方式及原理,参考图2a,示出了上述图1中致动器11的第一致动部111的上表面沿轴向的截面结构,并在此进行了适当简化,在图2a中,该截面结构包含压电材料构成的管壁140及设置于管壁140内外表面的电极141(其中包括外电极141a和内电极141b),管壁140经过预先极化,当电极141之间施加的外加电场与管壁140的极化方向一致时,基于逆压电效应,管壁140沿图2a中的Z轴方向伸长。在外加电场与管壁140的极化方向相反时,管壁140沿图2a中的Z轴方向收缩。管壁140产生的伸长、缩短的形变,体现在整体圆管结构上将分别产生沿轴向的等效拉、压应力,进一步可使得第一致动部111带动致动器11整体实现在Y轴方向的形变,如图2b所示。对于第二致动部112而言,其致动原理相类似,故在此不进行赘述。
压电悬臂梁、管等形式的扫描驱动器,体积小,稳定,性能优良,是FSD(FiberScanningDisplay,光纤扫描器)驱动器的首选。压电悬臂梁如压电单晶片、双晶片、三晶片或其他结构形式的变种,主要原理利用逆压电效应实现压电材料的伸长,致动器结构在轴向等效拉应力、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弯矩下,实现竖直方向的弯曲振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构成光纤扫描器的致动器而言,若要实现显示,通常是利用致动器的固有频率实现共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论第一致动部还是第二致动部,都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属性而具有固有频率,一般性的,固有频率是器件内在的频率特性,一些示例中,固有频率和谐振频率(或共振频率)是等同的。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包括但不限于:材料、杨氏模量、截面二次距、密度、截面积、长度和/或模式常数等。通常,两个致动部的固有频率是不同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致动器中的各个致动部的固有频率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频率点,而是具有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分布的多个频率点,即,存在多个阶次(Order)。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致动部或是第二致动部都利用相应的某阶谐振频率实现振动。
申请人发现,上述致动器在振动过程中,其动态形变表现为出现对应的振型。所述的振型,可认为是致动器处于振动状态时,整体扫描致动器各部分由于不同振动或位移状态体现出来的瞬时结构形态。参考图3,这里以扫描致动器的快轴致动部在不同阶次下对应的振型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慢轴致动部的振型与此类似,便不再单独举例说明),其中使用曲线的方式来表征其振型,该曲线也可称为快轴致动部的振型曲线。图3中采用不同颜色所示出的4种曲线的线型(ModeShape),也就对应了4种振型。
从图3中可见,各条振型曲线上的不同位置有高低起伏的线型,表征快轴致动部在振动过程中形变的幅度,其中,位移始终为零或基本为零的位置在本申请中可称为“振型节点”或“节点”,一阶振型有一个节点在固定端,即扫描器根部位置,悬臂梁上无节点,相应的,2阶振型在悬臂上有1个节点,3阶振型在悬臂上有2个节点,依次类推。本申请实施例中,2阶振型以上称为高阶振型,在工作频率处扫描器的实际振型更接近高阶特征,即具备至少一个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中,高阶振型的节点通常不包含约束位置(即根部位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振型曲线上的节点对应到实际的致动器结构上时,并不一定是一个点位,部分情况下可以体现为致动器结构上的一段尺寸较小的区段(例如图4a中的区段414)。
目前对于压电材料轴形式的扫描致动器而言,通常出于生产制造的便捷性,压电材料的极化方向一致,且电极通常均匀布置于压电材料整体表面,或者在部分表面上连续设置。
然而,当致动器在不同的频率下振动时,沿轴向,致动部表面的拉压应力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基于不同的频率呈现变化的特点,显然,采用均布的常规电极排布形式,则将引起冲突。
如图5所示,是弯曲振动的悬臂梁的一段,此处,为了方便描述,假设中间的虚线将悬臂梁划分为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左半部分的振型上凸,右半部分的振型上凹,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振型呈现相反的应变特征,实线箭头表示弯曲振动的悬臂梁的实际振型呈现出的应变特征,虚线箭头表示电压作用下的应变趋势。
由图5可以看出,在左半部分,悬臂梁上表面拉伸变形,下表面压缩变形;右半部分则刚好相反,悬臂梁上表面压缩变形,下表面拉伸变形。同时,在电压作用下,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上表面,都将产生拉伸的应变趋势,下表面都将产生压缩的应变趋势,可见该段结构左半部分,电压激励体现正的作用,致动部的振动应变特征和电压作用下预期的应变趋势一致;而右半部分则正好相反,电压激励体现负的作用,其振动应变特征和电压作用下预期的应变趋势相反,即电压做了负功。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电压作用下的应变趋势与真实的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将电压作用下的应变趋势与真实的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
一方面,在致动器的某些位置上,电压激励做负功,使功耗增加;另一方面,振动应变特征和逆压电效应下预期的应变趋势相反,会增大致动器动态下的非线性,进一步导致对致动器乃至光纤的轨迹控制难度增大,用作图像显示时,图像将恶化,稳定性降低,加速老化可能;此外,压电材料物理参数、特性发生变化,呈现差异,使悬臂梁不再是均质梁,导致模态非线性增加,影响图像效果,同时可能导致失稳、降低疲劳特性等。
基于以上分析,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优化的电极排布方案,结合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极排布方案的原理进行说明,图6对压电部的瞬时结构形态进行了适当简化。考虑到真实系统的非线性,难以精确的定位振型的凹凸变换点,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近似的以节点位置当作区分点,进行电极排布。
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也就是说,分布在节点两侧的两个致动部区域分别为正激励区域和负激励区域。
如图6所示,致动部上的正激励区域用实线填充表示,致动部上的负激励区域用虚线填充表示,则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压电部的表面的排布方式可以为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方式,间隔排布电极的方式。
所有实线区域排布驱动电极,虚线区域不排布驱动电极。
实线区域不排布驱动电极,所有虚线区域排布驱动电极。
实线区域中的至少其中部分区域排布驱动电极。
虚线区域中的至少其中部分区域排布驱动电极。
实线区域和虚线区域不同时排布驱动电极。
第二种方式,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
按照电压激励的正负作用,即基于振动应变特征和电压作用下的应变趋势之间的关系排布相反的驱动电极,即电极的极性相反。在实线区域和相邻虚线区域排布相反的驱动电极,例如:最左侧的第一段实线区域示意的致动部的上表面排布正电极,下表面排布负电极;同时,与第一段实线区域相邻的第一段虚线区域示意的致动部的上表面排布负电极,下表面排布负电极;第二段实线区域示意的致动部的上表面排布正电极,下表面排布负电极,以此类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所有区域上全部排布相反的电极,也可以至少部分区域排布相反的电极。
第三种方式,压电材料分区域极化的方式。
采用均匀的电极排布,但根据实际工作频率下扫描器响应的振型,压电材料分区域极化,使得正激励区域和负激励区域上的压电材料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在分区域极化方式中,压电部上的电极可以均匀连续设置,也可以分区域分段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接下来,结合具体的扫描致动器形态,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扫描致动器电极排布方式进行说明。
参考图4a-4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优化后的圆管型扫描致动器40。扫描致动器40按照从后向前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在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431及第二电极432。并且,第一电极431和第二电极432分别基于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的振动应变特征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扫描致动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的振型曲线由驱动频率决定,假设第一压电部41的振动模态对应于3阶振型曲线,第二压电部42的振动模态对应于2阶振型曲线。基于此,参考图4b,以第一压电部41长度轴方向的截面视角,示出了在第一压电部41上的电极分布情况。第一电极431按照分段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压电部41的外表面,也即,在第一压电部41的区段411、413的外表面,布设有第一电极431,区段412的外表面不设置电极。
第一压电部41的内壁布设有内电极4310,在本示例中,出于制造生产的便捷性考虑,内电极4310可以均匀设置于内壁。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电极4310同样可以基于第一压电部41的振动应变特征以分段方式设置,这里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示例中,第一压电部41的振型存在两个节点位置,即节点414及节点415,将节点414和节点415作为电极分段设置的区分点,将第一压电部41分为三段,分别为区段411,区段412和区段413,这两个节点位置的表面可以不设置电极,第一电极431包括布设在区段411上的外电极411a,以及布设在区段413的外表面的外电极413a,区段412的外表面不设置电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的内壁表面相连通,并设置有共用的内电极(在图4b中所示为内电极43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区段414及区段415所对应的内壁表面也可以不设置内电极,即,在此类实施方式中,内电极45沿扫描致动器40的轴向不是连续的。
如图4c所示,为第二压电部42轴向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第二压电部42上,区段423为节点所在位置,该区段423外表面不设置电极,当驱动电极采用间隔排布方式时,第二电极432包括布设在区段421的外表面的外电极421a,或者第二电极432包括布设在区段422的外表面的外电极(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电部41可以用作慢轴致动部,第二压电部42用作快轴致动部。扫描致动器40的结构可以参考前述内容,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参考图7a及7b,示出了另一种优化后的扫描致动器的电极排布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扫描致动器的整体形貌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扫描致动器40一致,都为圆管型的致动结构,可结合参考上述实施例。
与上述实施例方案的区别在于,无论是第一压电部41还是第二压电部42,在压电部上排布驱动电极时,位于相邻区段的驱动电极的极性相反。
如图7a和7b所示,在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三电极731及第四电极732。第三电极731和第四电极732同样分别基于第一压电部41和第二压电部42的振动应变特征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扫描致动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压电部41的振动模态对应于3阶振型曲线,第二压电部42的振动模态对应于2阶振型曲线。在本示例中,第一压电部41的振型存在两个节点位置,即节点714及节点715,将节点714和节点715作为电极分段设置的区分点,将第一压电部41分为三段,分别为区段711,区段712和区段713,这两个节点位置的表面可以不设置电极。
由于位于相邻区段的电极的极性相反,则第三电极731的布设方式可以为:在区段711的外表面布设正电极711a,在区段711的内表面布设负电极711b,在区段712的外表面布设负电极712b,在区段712的内表面布设正电极712a,在区段713的外表面布设正电极713a,在区段713的外表面布设负电极711b。
相应的,如图7b所示,为第二压电部42轴向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第二压电部42上,区段722为节点所在位置,该区段722外表面不设置电极。由于位于相邻区段的电极的极性相反,则区段721的外表面设置正电极721a,区段721的内表面设置负电极721b,区段723的外表面设置负电极723b,区段723的内表面设置正电极723a。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各电极一般为涂覆于压电陶瓷片上的电极层,电极层的涂覆面积和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附图只是示意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栅格式扫描而言,由于慢轴致动部和快轴致动部的工作频率具有较大差异,快轴致动部的第二频率远高于慢轴致动部的第一频率,而李萨如扫描或螺旋式扫描,第一致动部和第二致动部的工作频率差异较小。一般来讲,在高阶频率的驱动下,致动器的振型具有较多的节点;在低阶频率的驱动下,致动器的振型具有较少的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致动部41和第二致动部42的节点数量仅是为了举例说明,不应理解为对两个致动部的节点数量关系的限制。
对于扫描致动器而言,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扫描致动器基于一个或多个属性而具有固有频率,固有频率是器件内在的频率特性,本申请实施例中,致动器的各个致动部的固有频率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频率点,而是具有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分布的多个阶次的频率点,对于致动器的各个阶次的频率点,可基于相应的一个或多个属性通过诸如仿真、理论计算等方式确定。当然,具体的仿真、计算过程这里并不展开描述。
对于扫描致动器的振型而言,扫描致动器在设定频率下振动时,可以通过仪器检测或模拟仿真得到致动器的振型,假设致动器的驱动电极是基于某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设置的,则当所述致动器以该频率作为驱动频率工作时,其工作时的实际振型符合该频率下的振型曲线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前述的扫描致动器,还提供了一种扫描显示模组,包括:扫描致动器、光纤、光源以及控制电路。参考图8,示例性的扫描显示模组包括:处理单元100、激光光源模组110、扫描器模组120、光纤130、光源调制电路140、扫描驱动电路150及合束单元160。其中,
处理单元100即控制电路,可以采用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或者其它具有控制功能、图像处理功能的芯片、电路或两者的组合,这里并不进行具体限定。
工作时,处理单元100可根据待显示的图像数据控制光源调制电路140对激光光源模组110进行调制,激光光源模组110中包含多个单色激光器,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束。从图8中可见,激光器组中具体可采用红(Red,R)、绿(Green,G)、蓝(Blue,B)三色激光器。激光光源模组110中各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由合束单元160合束为一束激光并耦入至光纤130中。
处理单元100还可控制扫描驱动电路150驱动扫描器模组120进行扫动,从而将光纤130中传输的图像光束扫描输出。
由扫描器模组120扫描输出的光束作用于介质表面上某一像素点位置,并在该像素点位置上形成光斑。实际扫描过程中,光纤130所输出的光束将按照设定的栅格式的扫描轨迹,在每个像素点位置形成具有相应图像信息(如:颜色、灰度或亮度)的光斑。在一帧的时间里,光束以足够快的速度遍历每一像素点位置完成一帧图像的扫描,由于人眼观察事物存在“视觉残留”的特点,故人眼便无法察觉光束在每一像素点位置上的移动,而是看见一帧完整的图像。
继续参考图9,为扫描器模组120的示例性具体结构,其中包括:致动器121、光纤悬臂122、镜组123、扫描器封装壳124以及固定件125。致动器121通过固定件125固定于扫描器封装壳124中,致动器121上设置有沿长度轴方向的通道,光纤130贯穿于该通道,并在致动器121的前端延伸形成光纤悬臂122。工作时,致动器121在扫描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其慢轴致动部121a沿竖直方向(该竖直方向平行于图8、9中参考坐标系内的Y轴,在本申请中,该竖直方向也可称为第一方向)振动,其快轴致动部121b沿水平方向(该水平方向平行于图8、9中参考坐标系内的X轴,在本申请中,该水平方向也可称为第二方向)振动,受致动器121带动,光纤悬臂122的前端按预设栅格式轨迹进行二维扫动并出射光束,出射的光束便可透过镜组123实现扫描成像。一般性的,可仅将致动器121及光纤130(包括在前端延伸的光纤悬臂122)所构成的结构称为:光纤扫描器(FiberScanningDisplay,FSD)。
上述说明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方案给出的一种示例性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扫描显示模组内的具体架构以及各个单元模块的结构并不限制于图8及图9所示,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光源调制电路140、扫描驱动电路150可以合并为处理电路;又如:处理单元100可以独立于扫描显示模组之外,而不是作为扫描显示模组中的一个构成单元;还例如:扫描器模组120中致动器121通过基座进行固定,而非图9中通过固定件125进行固定等等,对于不同的变化形式,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也就是说,上述的示例性内容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以扫描器件为光纤扫描器的场景为例说明了相应的电极排布方式,而对于其他形式的扫描器件,如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扫描镜,其通过二维振镜(同样具备两个扫描轴)实现激光束的偏转(栅格式扫描轨迹或利萨茹式扫描轨迹),本申请中记载的电极排布方式同样适用于此类扫描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扫描显示模组可广泛用于头戴式AR(英文全称:AugmentedReality;中文名称:增强现实)设备、头戴式VR(英文全称:Virtual Reality;中文名称:虚拟现实)设备、投影电视、投影仪等等,应用十分广泛。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极设置方法,如图10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获得扫描致动器的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
步骤1002,基于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扫描致动器的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其中,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工作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极设置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说明书在此不再详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后端”、“前端”的描述方式,通常是按照光束传输的方向确定的,也即,从前至后的方向与光束传输的方向一致,所述的致动器的后端,是指致动器用作固定的一端;所述的致动器的前端,是指致动器上与后端相对的另一端,在部分实施例中,也可称为自由端,是致动器上形变和振幅最显著的部位。另外,光纤悬臂的出光端,也可以称为光纤悬臂的前端,或,光纤悬臂的自由端。当然,此处有关自由端、前端或者后端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同样适用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的致动器、光纤悬臂或其他结构。但应注意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于某些不具备上述的“前”、“后”概念的结构,将直接使用“固定端”、“自由端”等描述,当然,这样的描述仅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直观地理解,而并不应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表述“第一”、“第二”、“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可修饰各种部件而与顺序和/或重要性无关,但是这些表述不限制相应部件。以上表述仅配置为将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的目的。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致动器包括压电部以及布设在所述压电部上的驱动电极,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基于所述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频率对应的振动阶次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设定频率为所述扫描致动器的二阶固有频率或更高阶次的固有频率;或,所述设定频率在扫描致动器的二阶固有频率附近或在扫描致动器的更高阶次的固有频率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是指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所述压电部上的不同区域会产生拉伸或压缩的应变特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部上包括高阶振型对应的振型节点,每个所述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在电压的作用下,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对于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所述驱动电极采用间隔排布电极的方式或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间隔排布电极的方式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正激励区域上,且所述负激励区域不设置所述驱动电极;或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负激励区域上,且所述正激励区域不设置驱动电极;或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部分所述正激励区域上;或
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部分所述负激励区域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相邻的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排布相反的电极;或
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排布相反的电极。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部上包括高阶振型对应的振型节点,每个所述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在电压的作用下,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上的压电材料分别进行极化,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所述驱动电极均匀连续的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
8.一种电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扫描致动器的压电部在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
基于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扫描致动器的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其中,当所述扫描致动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将所述设定频率作为所述压电部的驱动频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压电部在所述设定频率下的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扫描致动器的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包括:
基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将所述压电部分为正激励区域和负激励区域;其中,所述压电部上包括高阶振型对应的振型节点,每个所述振型节点两侧的压电部具有相反的应变特征;在电压的作用下,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同的区域称为正激励区域,所述电压产生的应变趋势与所述振动应变特征相反的区域称为负激励区域;
对于所述正激励区域和所述负激励区域,所述驱动电极采用间隔排布电极的方式或排布相反电极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压电部的表面。
10.一种扫描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光纤,光源和控制电路;所述光源输出的图像光从所述光纤的一端耦入,所述光纤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扫描致动器上;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所述光源输出的图像光由所述扫描致动器带动光纤进行扫描显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96655.3A CN116841039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96655.3A CN116841039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41039A true CN116841039A (zh) | 2023-10-03 |
Family
ID=88172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96655.3A Pending CN116841039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841039A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10796655.3A patent/CN11684103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006857B1 (en) | Point source scan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5310566B2 (ja) | マイクロスキャナ装置およびマイクロスキャナ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09669267B (zh) | 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 |
US10848721B2 (en) | Laser projection device and laser projection system | |
CN114839764A (zh) | 一种光纤扫描器及光纤扫描模组 | |
US20190285906A1 (en) |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movable body | |
CN112731655A (zh) | 一种光纤扫描器及光纤扫描成像系统 | |
CN116841039A (zh) | 一种扫描致动器、电极设置方法及扫描显示模组 | |
CN220556711U (zh) | 一种压电致动器、扫描显示模组及投影设备 | |
CN220570467U (zh) | 一种压电致动器、扫描显示模组及投影设备 | |
CN114488539B (zh) | 一种扫描显示模组及近眼显示设备 | |
CN110794574A (zh) | 一种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 |
JP5751132B2 (ja) | 2次元光偏向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 |
CN117040312A (zh) | 一种压电致动器、扫描显示模组及投影设备 | |
CN116582024A (zh) | 一种压电致动器、扫描显示模组及投影设备 | |
CN214540230U (zh) | 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 |
CN216356517U (zh) | 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 |
CN116819761A (zh) | 一种扫描致动器、扫描显示模组及投影设备 | |
CN114384691B (zh) | 致动器、光纤扫描器及投影设备 | |
CN114384692B (zh) | 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 |
JP2010008614A (ja) | 投影型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表示方法 | |
CN110381301B (zh) | 一种扫描显示装置及投影设备 | |
JP2007292919A (ja) | 光走査装置 | |
US20230091656A1 (en) | Scanning device, driving condition setting method, and scanning display module | |
CN208092335U (zh) | 一种光纤扫描器及光纤扫描投影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