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2325A -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2325A
CN116832325A CN202310794780.0A CN202310794780A CN116832325A CN 116832325 A CN116832325 A CN 116832325A CN 202310794780 A CN202310794780 A CN 202310794780A CN 116832325 A CN116832325 A CN 116832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ug
administration
implant
electrode
inner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947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仕明
王金剑
陈伟
黄穗
谭治平
周道民
李佳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Nurotron Biotechnology Co ltd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Nurotron Biotechnology Co ltd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Nurotron Biotechnology Co ltd,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Nurotro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947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323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32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23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the outer, middle or inner ear
    • A61N1/36038Cochlear stim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1/00Devices for introducing or retaining media, e.g. remedies, in cavities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1/00Devices for introducing or retaining media, e.g. remedies, in cavities of the body
    • A61M31/002Devices for releasing a drug at a continuous and controlled rate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the outer, middle or inner ear
    • A61N1/36038Cochlear stimulation
    • A61N1/36039Cochlear stimulation fitting proced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06Head
    • A61M2210/0662Ears
    • A61M2210/0668Middle ea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包括刺激器、刺激电极以及给药植入体,刺激器与刺激电极连接,刺激电极和给药植入体通过微导管连接;给药植入体包括注射座、储药仓以及给药动力件,注射座与储药仓连接,用于向储药仓中注射药液,给药动力件与刺激器连接;刺激电极包括监测电极、给药通道以及释药口,监测电极用于监测给药通道内的第一信息参数,所述刺激器接收第一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将药液经给药通道运输至释药口;本发明的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能够进行实时药液监测、调控及反馈,同时也能人工耳蜗植入体全生命周期和给药治疗周期内的安全有效性。

Description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背景技术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s,CI)是目前治疗重度以上感音性聋的主要手段,已帮助近90万聋人重获听力,使患者再次融入社会。然而,人工耳蜗电极插入导致的蜗内创伤以及植入后的内耳病理改变(如炎症刺激、纤维增生、神经元凋亡等)很可能会损害术前的残余听力,影响人工耳蜗的应用效果。这些蜗内组织变化一方面来源于电极插入导致的直接机械损伤,另一方面还与植入后引发的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已有的研究表明,“柔手术”理念的应用、选取短而细的较柔软电极、较缓慢的匀速植入电极和围手术期类固醇的使用对听力保留有积极作用。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CI后不能保持残余听力,或在CI术后的几个月内,患者的残余听力会逐渐丧失。因而,单纯依靠手术技术进步以及电极设计改进不足以解决上述问题。
由于内耳是密闭的系统,而在植入人工耳蜗时,电极可直达内耳,因而以人工耳蜗电极为药物载体的内耳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电极是由电极触点、电极丝及硅胶基质组成。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对于耳蜗植入电极的改良主要有电极表面涂层、硅胶基质、电极触点导电聚合物涂层载药等。诸如上述的电极涂层载药的载药人工耳蜗植入体,药物往往以固态形式附着于电极上,并以药物的被动扩散递送至耳蜗实现治疗的目的。由于药物的递送为被动式的,因而给药过程不可控。且人工耳蜗植入后无法重新补充药物,因而给药为一次性的,药物的剂量有限,无法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
对于含有储药仓、给药微导管、释药口、给药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给药人工耳蜗植入体,储药仓具有或者不具有外部补充药液的功能。由于需确保药液的稳定性与有效性,药液的浓度不易过高。而不具有外部补充药液功能的储药仓需较大的尺寸才能装载足够量的药液,以实现长期治疗的效果,但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大的手术创伤。其次,不具有外部补充药液功能的储药仓,药液需提前装载而无法在手术植入时装载,这不可避免的会缩短储药仓中药液的有效期。储药仓往往具有可伸缩性,并依靠其自身的收缩提供药液递送的动力,但由于储药仓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而植入人体后的组织增生将包裹储药仓,使得其伸缩性降低甚至丧失,从而导致给药失败。具有可伸缩性的储药仓往往为高分子材料制成且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药液存在渗漏的风险。药物递送的动力除了可依靠储药仓的收缩以外,或还可依靠诸如鼓膜震动、镫骨肌反射等来实现或强化,但同样存在动力不足、不稳定、不可调控的缺点。此类被动式的药物递送动力难以确保药液流速的稳定性,而药液的流速对于内耳的压力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较大的压力波动会对内耳功能产生影响甚至造成内耳结构的损伤。目前的给药控制系统往往仅能调控剂量,而无法调控流速。被动式的给药方式难以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需调整诸如剂量、流速,或异常情况时的紧急停药等,均难以实施。
综上所述,现有的给药人工耳蜗植入体的药物递送过程难以确保药液流速的稳定性,不能够进行实时监测、调控及反馈,同时也不能达到人工耳蜗植入体全生命周期和给药治疗周期内的安全有效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包括刺激器、刺激电极以及给药植入体,所述刺激器与刺激电极连接,所述刺激电极和给药植入体通过微导管连接;其中,
所述给药植入体包括注射座、储药仓以及给药动力件,所述注射座与储药仓连接,用于向储药仓中注射药液,所述给药动力件与刺激器连接;所述刺激电极包括监测电极、给药通道以及释药口,所述监测电极用于监测给药通道内的第一信息参数,所述刺激器接收第一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将药液经给药通道运输至释药口。
优选地,所述刺激电极还包括触点电极,部分所述触点电极用于监测释药口处的第二信息参数,所述刺激器还接收第二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和第二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将药液经给药通道运输至释药口。
优选地,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均设有多个,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位于刺激电极的同侧并呈错位设置;或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位于刺激电极的对侧并呈错位设置;或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位于刺激电极的对侧并呈对位设置。
优选的,多个所述触点电极分成n组,当n=1时,多个所述触点电极设置于刺激电极的同侧;
当n>1时,多组所述触点电极环绕刺激电极的外周呈等间距设置;多组所述触点电极沿所述刺激电极的长度方向呈相对设置,或至少一组触点电极与其余任意组触点电极沿所述刺激电极的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内或所述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外;
或者所述注射座包括第一注射座和第二注射座,所述第一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内,所述第二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外。
优选地,所述注射座包括L型腔体和漏斗型腔体,且所述L型腔体位于所述漏斗型腔体与给药植入体壳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给药动力件包括泵腔,所述泵腔中设置有可伸缩的隔膜,所述泵腔中还设置有膨胀材料件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刺激器连接;当刺激器控制给加热件加热时,膨胀材料件受热膨胀,推动隔膜移动,使隔膜远离膨胀材料件一侧的空间增大,促进隔膜远离膨胀材料件一侧的空间内的药液流出。
优选地,所述注射座、储药仓、给药泵以及给药通道之间均通过微导管连接,所述微导管的管壁内或管内设置有弹力件。
优选地,所述储药仓具有可伸缩性,所述储药仓随内部药液量的增加而伸展、减少而收缩。
优选的,还包括磁铁部件和硅橡胶,所述磁铁部件包括法兰和位于法兰内的磁铁,所述磁铁可拆卸安装于法兰内,所述法兰中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硅橡胶包裹于法兰外,且硅橡胶的部分结构深入至通孔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能够对给药通道内的药液递送状态实时监测,具有给药状态监测反馈与参数调整的效果,对给药后的疗效进行实时评估和反馈,具有多重安全防护与通畅保障措施,可实现内耳重复给药长期治疗的目的。
2、该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主动式的动力系统,能够确保药液递送过程的稳定、安全、可靠、可控,使得内耳微压力无明显波动,达到人工耳蜗植入体全生命周期和给药治疗周期内的安全有效性。
3、该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释药口与触点电极的不同位置分布以及释药口的结构设置,能够调控内耳中治疗物质的浓度及空间分布情况,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4、该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通过在给药植入体壳体内外分别设置注射座,从而能够根据长期或/和短期补充药液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注射座进行药液补充。
5、该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通过在微导管内壁上设置弹力件,从而减少药液的通路阻力;采用具有可伸缩性的储药仓,从而避免储药仓形成负压所带来的给药动力件递送动力不足的问题。
6、该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中,磁体部件的设置,使得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磁铁不会出现移位或翻转,从而有效提升植入体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内耳重复给药人工耳蜗植入体满足了人工耳蜗植入体全生命周期和给药治疗周期内的安全有效性,且能够进行实时监测、调控及反馈,具有给药过程安全、稳定以及可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植入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触点电极与释药口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触点电极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释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注射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包括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储药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给药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内耳重复给药人工耳蜗植入体埋植于患者的皮下,其包括接收线圈10、磁铁部件20、刺激器30、回路电极40、刺激电极50以及给药植入体60。接收线圈520通过导线580和刺激器30连接,磁铁部件20位于接收线圈10的同心居中位置,接收线圈10通过磁铁部件20的磁力作用与人工耳蜗体外装置(未示出)的发射线圈(未示出)对心连接,接收体外装置(未示出)发射的声音信号和能量并传递至刺激器30。
刺激电极50中包括助推环510、触点电极520、监测电极530、给药通道540、释药口560、电极头570和导线580。触点电极520和监测电极530通过导线580和刺激器30连接。回路电极40通过导线580和刺激器30连接,并与触点电极520形成电流通路。回路电极40包括回路电极410和环状回路电极420。平板回路电极410位于刺激器30上,环状回路电极420位于刺激电极50上靠近刺激器30一侧。刺激电极50中的助推环510、给药通道540以及电极头570均朝远离刺激器30的一端依次排列。电极头570位于刺激电极50的最前端,电极头570为圆形或斜楔形,可降低手术植入时的阻力及创伤。
给药植入体60包括注射座、储药仓630、给药动力件640和壳体650。注射座、储药仓630、给药动力件640、给药通道540间均以微导管70进行连接,从而形成药液流动的通路。具体的,注射座与储药仓630连接,用于向储药仓630中注射药液,给药动力件640通过导线580与刺激器30连接,用于提供给药动力。给药动力件640还与刺激电极50通过微导管70连接,用于向给药通道540中输送药液。壳体650为生物相容的、高强度的金属,由密封馈通(未示出)连通壳体650的内部和外部,并由生物相容的硅橡胶包裹。
刺激电极50中,监测电极530用于实时监测给药通道540内的第一信息参数,刺激器30接收第一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640将药液经给药通道540运输至释药口560。具体的,第一信息参数包括给药通道540内药液的流速情况以及给药通道540的堵塞情况,通过反馈至刺激器30并进行流速调整、流道冲洗或紧急停药,避免内耳微压力的波动,确保内耳的药物浓度在治疗窗口范围内,以及给药系统的通畅。另外,触点电极520中的部分也可作为刺激电极50外的监测电极,用于实时监测释药口560处的第二信息参数。刺激器30还接收第二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和第二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640将药液经给药通道540运输至释药口560。具体的,第二信息参数包括评估内耳纤维化包裹的情况,从而反馈至刺激器30,并由刺激器30调控给药过程。
参见图1和图2,刺激电极50内还可设有载药药棒550,载药药棒550位于给药通道540与电极头570之间,起到与给药通道540同等的作用,将药液由释药口560递送至内耳实现治疗。由于刺激电极50已设有给药通道540,因而刺激电极50中的载药药棒550作为内耳治疗的一种补充方式而非必须。
触点电极520和释药口560均设有多个,触点电极520和释药口560位于刺激电极50的同侧并呈错位设置;或触点电极520和释药口560位于刺激电极50的对侧并呈错位设置;或触点电极520和释药口560位于刺激电极50的对侧并呈对位设置。释药口560的不同位置分布使得治疗物质在内耳中的分布情况产生影响,因而将在不同区域实现治疗效果。进一步地,当触点电极520和释药口560的位置分布为同侧错位时,触点电极520附近处的治疗物质的浓度相对较高,因而更能够抑制内耳的纤维化对触点电极520的包裹作用,从而确保电刺激不会因为纤维化包裹而降低或失效。
参见图3,刺激电极50上的多个触点电极520可采取不同的位置分布。多个所述触点电极分成n组,当n=1时,多个所述触点电极设置于刺激电极的同侧;当n>1时,多组所述触点电极环绕刺激电极的外周呈等间距设置;多组所述触点电极沿所述刺激电极的长度方向呈相对设置,或至少一组触点电极与其余任意组触点电极沿所述刺激电极的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触点电极520在图3A中为同侧,在图3B中为对侧同位,在图3C中为对侧错位,在图3D中为三侧同位,在图3E中为三侧部分错位,在图3F中为三侧完全错位。进一步地,在手术植入过程中,由于刺激电极50的柔韧性,刺激电极50可能会出现“打转”,因而同侧分布的触点电极520中的部分可能会偏离所预期的刺激区域。选择两侧或多侧分布的触点电极520则会降低此效应。多个触点电极520间采取对侧错位或三侧完全错位为较佳的方案,一方面可避免“打转”导致的部分区域无法进行电刺激,一方面可兼顾听声分辨率。
参见图4,释药口为通孔或内盲孔或外盲孔设置。释药口50可以为在某个长度截面上为单一孔(图4A-4D)或多个孔(图4E-4H)。当释药口50为通孔时,治疗物质的释放较快;当释药口50为盲孔时,主要通过渗透作用进行治疗物质释放,因此,治疗物质的释放较慢。释药口50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分布可调控内耳中治疗物质的浓度及空间分布情况。
参见图1和图5,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内或所述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60的壳体650外;或者注射座包括第一注射座610和第二注射座620,所述第一注射座610位于给药植入体60的壳体650内,第二注射座620位于给药植入体60的壳体650外。
注射座包括L型腔体6101/6201和漏斗型腔体6102/6202,且L型腔体6101/6201位于漏斗型腔体6102/620与给药植入体60的壳体650之间。L型腔体6101/6201的下端通过微导管70和储药仓630连接。漏斗型腔体6102/6202的上端设有耐穿刺隔膜6104/6204,隔膜为硅橡胶材质。注射座610的上端固定部分设有多个螺丝孔6103,从而可将注射座610固定于壳体650上。注射座620的下端固定部分设有多个螺丝孔6203,从而可将注射座620固定于患者骨床上。
当从体外通过注射座向体内的储药仓630装载药液时,穿刺针或类似结构穿过隔膜6104/6204,药液经微导管70装载至储药仓630中。漏斗型腔体6102/6202有利于穿刺针的定位与穿刺,L型腔体6101/6201可防止过度穿刺或非垂直穿刺导致的微导管70或注射座610/620受损,并产生漏液等安全性问题。
参见图6,储药仓630的仓体6301具有可伸缩性,即形状自适应,仓体6301随着药液量的增加而伸展、减少而收缩。从而避免储药仓630形成负压,造成给药泵640的递送动力不足。仓体6301上设有进/出口6302,进/出口6302通过微导管70与注射座和给药泵640分别连接。储药仓630中的药液递送完全后,与第一注射座610所连接的储药仓630需在手术植入前装载药液,且药液递送完全后无法再次装载,因而此储药仓630中往往装载无需长期给药的药液。与第二注射座620所连接的储药仓630可在手术植入前/时/后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装载药液,且药液递送完全后可经由注射座620多次重复地补充或更换药液。
参见图7,给药动力件640为药液递送的动力系统,通过导线580与刺激器30连接,由刺激器30供能并控制储药仓630中的药液稳定、可控地递送至给药通道540内,并于释药口560处释放至内耳进行治疗。给药动力件640包括泵腔6402,泵腔6402中设置有可伸缩的隔膜6403,泵腔6402中还设置有膨胀材料件6404和加热件6405,所述加热件6405通过导线580与刺激器30连接;当刺激器30控制给加热件6405加热时,膨胀材料件6404受热膨胀,推动隔膜6403移动,使隔膜6403远离膨胀材料件6404一侧的空间增大,促进隔膜6403远离膨胀材料件6404一侧的空间内的药液流出;当刺激器30控制给药泵640对加热板6405停止加热时,膨胀材料6404冷却收缩,泵腔6402的体积变大,后端的药液重新向泵腔6402中补充。具体的,加热件6405可为加热板。
参见图8,微导管70的内壁710中设有弹力件720。由于部分的微导管70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例如注射座620与储药仓630间的、给药泵640与给药通道540间的微导管70。常规的硅胶管受弯折后将导致药液的通路阻力增加或完全闭塞,而由于人体组织的组织增生同样会导致此类问题。因而,通过在微导管70内壁710中设置弹力件720,使其具有轴向伸缩性和较高的径向承受力。具体的,弹力件720可为弹簧类结构,弹簧类结构可由生物相容的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成,从而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示例性的,如纯钛、钛合金、铂铱合金、PEEK等材料。
参见图1和图9,为防止药液或内耳淋巴液的逆流,不同部件间的微导管70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单向阀80。优选地,单向阀80应尽量设置在给药植入体60的壳体650的内部,以确保其安全性。单向阀80两侧的药液仅能按照一个方向流动,即单向流动,按照注射座→储药仓→给药泵→给药通道→释药口的液流方向设置。以上所述的单向阀80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具体的,参见图9,单向阀810设有底座8101,底座8101中部有倒“凸”型孔8102,上盖8103通过弧形伸缩部8104与底座8101边缘相连。在药液流动的压差下,药液会顶起上盖8103并撑开弧形伸缩部8104,药液从孔8102中流动至单向阀810的另一侧。在无药液流动或药液逆流时,上盖8103会盖住孔8102从而阻止药液逆流。
单向阀820具有与单向阀810类似的原理及结构。上盖8203通过弹簧8204与底座8101中部的固定部分8205连接,通过弹簧8204的伸缩实现阀门的打开或关闭。单向阀830无伸缩部而由限位部8304取代,限位部8304的笼中设有圆球8303。在药液流动的作用下,圆球8303从孔8302中移出,药液流出。在无药液流动或药液逆流时,圆球8303堵住孔8302从而阻止逆流。
另外,给药植入体60中的各个部件存在多种灵活的组合方式。示例性地,多个储药仓630可分别配制一个注射座;或多个储药仓630仅配制一个注射座,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多通阀实现流向的控制。类似的,多个储药仓630可分别配制一个给药动力件640;或多个储药仓630仅配制一个给药动力件640,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多通阀实现流向的控制。
参见图10和图11,磁铁部件20包括法兰220和位于法兰内的磁铁210,磁铁210可拆卸安装于法兰220内。具体的,磁铁210的底面设有十字凹槽2103和至少两个圆形凹槽2104,圆弧侧面设有至少两个凸起2102。法兰220包括内圈2202和外圈2203。其中,内圈2202厚、外圈2203薄,内圈2202含大孔2201,大孔2201内壁设有至少两个L型凹槽2205。磁铁210的尺寸和法兰220的大孔2201尺寸相当,磁铁210上凸起2102的尺寸和位置,和法兰220的L型凹槽2205的尺寸和位置相适宜。基于此,将磁铁210的凸起2102置于L型凹槽2205中,由十字螺丝刀或手指绕轴转动磁铁210使得凸起2102移动至L型凹槽2205的终点,则磁铁210将被固定安装于法兰220上。类似地,反方向转动磁铁210至L型凹槽2205的起点,可上提取出法兰220上的磁铁210。因而,磁铁210可在植入时或植入后根据需求进行安装、拆卸或更换。
进一步地,法兰220的外圈2203由生物相容的医用硅橡胶包裹,包裹后的整体厚度和内圈2202的厚度相当。外圈2203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2204,且通孔2204中充满硅橡胶,从而法兰220将被牢固地固定在硅橡胶中。在法兰220中安装上磁铁210并进行磁共振检查时,磁铁210在磁共振的磁场环境的磁力作用下不会出现移位或翻转。另外,接收线圈10和刺激器30也由生物相容的医用硅橡胶包裹。
基于以上所描述的内耳重复给药人工耳蜗植入体,接收线圈10、磁铁部件20、刺激器30、回路电极40、刺激电极50植入于与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相同或相似的解剖位置处。给药植入体60根据其尺寸可选择性地植入于乳突腔、鼓室、外耳道或其他适宜的解剖位置处,注射座植入于耳廓后皮下或其他适宜的位置处。
出于植入解剖空间的考虑,一个较大的给药植入体60中可设有多套注射座、储药仓630和给药动力件640,并植入于一处;或可选择地,多个较小尺寸的给药植入体60分别配制一套给药系统,将多个较小尺寸的给药植入体60分别植入于适宜的多个解剖位置处,以解决解剖位置空间受限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内耳重复给药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具体给药流程如下:
当需要进行内耳治疗时,选择适合的药液,通过注射座将药液注入储药仓630中,并通过刺激器30启动给药动力件640。给药动力件640将储药仓630中的药液经过单向阀80,并通过微导管70输送至刺激电极50的给药通道540内,给药通道540将药液从释药口560递送至内耳,从而实现治疗。
给药过程中,监测电极530实时监测给药通道540内的第一信息参数,包括给药通道540内药液的流速情况以及给药通道540的堵塞情况等。刺激器30接收第一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从而控制给药动力件640将药液经给药通道540运输至释药口560,主要进行流速调整、流道冲洗或紧急停药、避免内耳微压力的波动、确保内耳的药物浓度在治疗窗口范围内以及给药系统的通畅等步骤。触点电极520主要用于进行电刺激。同时,触点电极520中的部分也可作为刺激电极50外的监测电极,实时监测释药口560处的第二信息参数。刺激器30还接收第二信息参数,第二信息参数包括评估内耳纤维化包裹等情况。刺激器30根据第一信息参数和第二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640将药液经给药通道540运输至释药口560,从而调控给药过程,进而稳定、可控地将药液递送至内耳。刺激器30也将反馈信息经由接收线圈10发送至人工耳蜗的体外装置(未示出),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刺激器、刺激电极以及给药植入体,所述刺激器与刺激电极连接,所述刺激电极和给药植入体通过微导管连接;其中,
所述给药植入体包括注射座、储药仓以及给药动力件,所述注射座与储药仓连接,用于向储药仓中注射药液,所述给药动力件与刺激器连接;所述刺激电极包括监测电极、给药通道以及释药口,所述监测电极用于监测给药通道内的第一信息参数,所述刺激器接收第一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将药液经给药通道运输至释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电极还包括触点电极,部分所述触点电极用于监测释药口处的第二信息参数,所述刺激器还接收第二信息参数,并根据第一信息参数和第二信息参数控制给药动力件将药液经给药通道运输至释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均设有多个,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位于刺激电极的同侧并呈错位设置;或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位于刺激电极的对侧并呈错位设置;或所述触点电极和所述释药口位于刺激电极的对侧并呈对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点电极分成n组,n为整数;当n=1时,多个所述触点电极设置于刺激电极的同侧;
当n>1时,多组所述触点电极环绕刺激电极的外周呈等间距设置;多组所述触点电极沿所述刺激电极的长度方向呈相对设置,或至少一组触点电极与其余任意组触点电极沿所述刺激电极的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内或所述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外;
或者所述注射座包括第一注射座和第二注射座,所述第一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内,所述第二注射座位于给药植入体壳体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座包括L型腔体和漏斗型腔体,且所述L型腔体位于所述漏斗型腔体与给药植入体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动力件包括泵腔,所述泵腔中设置有可伸缩的隔膜,所述泵腔中还设置有膨胀材料件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刺激器连接;当刺激器控制给加热件加热时,膨胀材料件受热膨胀,推动隔膜移动,使隔膜远离膨胀材料件一侧的空间增大,促进隔膜远离膨胀材料件一侧的空间内的药液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座、储药仓、给药泵以及给药通道之间均通过微导管连接,所述微导管的管壁内或管内设置有弹力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药仓具有可伸缩性,所述储药仓随内部药液量的增加而伸展、减少而收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铁部件和硅橡胶,所述磁铁部件包括法兰和位于法兰内的磁铁,所述磁铁可拆卸安装于法兰内,所述法兰中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硅橡胶包裹于法兰外,且硅橡胶的部分结构深入至通孔中。
CN202310794780.0A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Pending CN1168323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4780.0A CN116832325A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4780.0A CN116832325A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2325A true CN116832325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4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4780.0A Pending CN116832325A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3232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1006A (zh) * 2023-10-24 2023-11-24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耳蜗重复药物递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1006A (zh) * 2023-10-24 2023-11-24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耳蜗重复药物递送装置
CN117101006B (zh) * 2023-10-24 2024-02-02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耳蜗重复药物递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08399B1 (en) 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ion electrode with fluid reservoir
JP4398728B2 (ja) 埋込み式流体配送装置と埋込み式電極
US9764121B2 (en) Drug delivery apparatus
CA2745453C (en) Hydrogel-filled drug delivery reservoirs
US20220110795A1 (en) Inner ear plug
CN112702983B (zh) 内耳药物递送装置和使用方法
CN116832325A (zh) 一种内耳重复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US20210001113A1 (en) Prosthesis management of body physiology
US20170216022A1 (en) Drug-Eluting Stapes Prosthesis
CN112469466A (zh) 哺乳动物内部的质量输送
CN115089851A (zh) 一种可持续给药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CN116832305A (zh) 基于闭环控制的人工耳蜗重复给药系统及应用
US20210244878A1 (en) Selectable drug delivery rat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