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16674A -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16674A
CN116816674A CN202311020927.7A CN202311020927A CN116816674A CN 116816674 A CN116816674 A CN 116816674A CN 202311020927 A CN202311020927 A CN 202311020927A CN 116816674 A CN116816674 A CN 116816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hamber
back pressure
oil
gas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209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福健
陈肖汕
邓瑞
樊晓翠
吕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02092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166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16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66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流体机械包括安装支架、动涡盘和背压调节件,动涡盘与安装支架之间具有背压腔;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油气通路、背压调节腔、背压腔、第二油气通路和第三油气通路,背压调节件活动设置在背压调节腔内,以将背压调节腔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油气通路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排气腔连通,第二油气通路的出口端与吸气腔连通,第三油气通路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吸气腔连通,第一油气通路的出口端、第一腔体、背压腔、第二油气通路、吸气腔、第三油气通路、第二腔体顺次连通。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流体机械无法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的问题。

Description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是一种效率高、噪声低以及运转平稳的流体机械,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机组等换热设备中。涡旋压缩机一般包括外壳、动静涡盘、曲轴及电机等零部件,依靠相互啮合的动、静涡旋齿形成月牙形封闭的工作腔。涡旋压缩机运行时的吸排压的压比较小,压差较大,泵体运转压缩冷媒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力将泵体的动、静涡盘向两边推开导致气体泄漏,降低了压缩机的容积效率。由于静涡盘是不浮动的,需要利用背压力将动涡盘推向静涡盘使其尽量贴合,而不同的背压力对泵体的稳定运行有不同的影响,背压力较小起不了作用,在泵体中气体依旧会产生泄漏,在泵体里面反复压缩;背压力较大则压缩机会产生较大功耗,也会对动、静涡盘的磨损造成不可逆影响。因此,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工况的背压力是涡旋压缩机实现高效性与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流体机械无法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流体机械无法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流体机械包括安装支架、动涡盘和背压调节件,动涡盘与安装支架之间具有背压腔;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油气通路、背压调节腔、背压腔、第二油气通路和第三油气通路,背压调节件活动设置在背压调节腔内,以将背压调节腔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油气通路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排气腔连通,第二油气通路的出口端与流体机械的吸气腔连通,第三油气通路的入口端与吸气腔连通,其中,第一油气通路的出口端、第一腔体、背压腔、第二油气通路、吸气腔、第三油气通路、第二腔体顺次连通。
进一步地,背压调节回路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第一连通油气通路,第一腔体通过第一连通油气通路和背压腔顺次连通。
进一步地,背压调节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封堵环、第二段和封堵端板,以将背压调节腔分隔为与第一段对应的第一腔体、与第二段对应的第二腔体以及形成在封堵端板远离第二腔体一侧的第三腔体,第一腔体通过第三腔体与背压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段和/或第二段为缩径段。
进一步地,第一腔体与第一油气通路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孔道,第一段的端部封堵或避让第一孔道,以调节排气腔与第一腔体之间的流通量。
进一步地,第一段的端部具有球弧面或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
进一步地,第二段为沿朝向封堵端板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
进一步地,流体机械还包括吸压调节件,第三油气通路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子通路、吸压调节腔和第二子通路,吸气腔通过第一子通路与吸压调节腔连通,吸压调节腔通过第二子通路与第二腔体连通,吸压调节件活动设置在吸压调节腔内,以调节吸气腔与背压调节腔之间的流通量。
进一步地,吸压调节腔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孔道和第四腔体,第一子通路与第二孔道连通,第四腔体与第二子通路连通,吸压调节件包括封堵段,在吸压调节件运动的过程中,封堵段封堵或避让第二孔道与第四腔体的连通处,以调节吸气腔与背压调节腔之间的流通量。
进一步地,封堵段包括沿远离动涡盘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锥形段的端部直径大于第二孔道的内径;或者封堵段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杆和封堵部,连接杆的直径小于第二孔道的内径,封堵部的封堵面为球弧面或者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
进一步地,吸压调节腔还包括与第二孔道远离第四腔体的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吸压调节件还包括与封堵段顺次连接的底座,底座分隔第二孔道和第五腔体,背压调节回路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第二连通油气通路,第一油气通路通过第二连通油气通路与第五腔体连通,以使第一油气通路的排气压力推动吸压调节件运动。
进一步地,流体机械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设置在第四腔体内并与吸压调节件抵接,用于向吸压调节件提供封堵第二孔道与第四腔体的连通处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流体机械还包括:第一套管,第一套管设置在安装支架内并形成背压调节腔;第二套管,第二套管设置在安装支架内并形成吸压调节腔。
进一步地,流体机械还包括节流件,第二油气通路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三子通路、节流腔和第四子通路,背压腔通过第三子通路与节流腔连通,节流腔通过第四子通路与吸气腔连通,节流件设置在节流腔内。
进一步地,节流件包括主体部和设置在主体部的外周侧上的节流结构,节流结构提供螺旋节流通道。
进一步地,节流结构直接形成在主体部上;或者节流结构为绕设在主体部的外周侧上的螺旋结构,螺旋结构形成的缝隙作为螺旋节流通道。
进一步地,螺旋结构为弹性件。
进一步地,节流腔与第四子通路的连通段为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和/或第三子通路和第四子通路的流通面积小于节流腔的流通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流体机械。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油气通路、背压调节腔、背压腔、第二油气通路和第三油气通路,背压调节件活动设置在背压调节腔内,以将背压调节腔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油气通路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排气腔连通,第二油气通路的出口端与流体机械的吸气腔连通,第三油气通路的入口端与吸气腔连通,其中,第一油气通路的出口端、第一腔体、背压腔、第二油气通路、吸气腔、第三油气通路、第二腔体顺次连通,这样背压调节件能够根据排气腔的排压调节背压,且背压调节件又能受到背压的反作用进行对应调节,此外,吸气腔的吸压还能通过第三油气通路作用于背压调节件,使得背压调节件能够在排压、背压和吸压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工况下实现自适应调节,从而将背压调节至与当前工况相匹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流体机械无法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的问题。此外,通过背压调节回路,排气腔、背压腔和吸气腔之间形成了完整封闭的油气通路,可以将冷却油运送到轴承及低压侧各部件上进行润滑和降温,提高了流体机械的寿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流体机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背压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吸压调节见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节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的第一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的第二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排气腔;12、吸气腔;20、安装支架;21、背压腔;22、第一油气通路;23、背压调节腔;231、第一腔体;232、第二腔体;233、第三腔体;24、第二油气通路;241、第三子通路;242、节流腔;243、第四子通路;25、第三油气通路;251、第一子通路;252、吸压调节腔;2521、第二孔道;2522、第四腔体;2523、第五腔体;253、第二子通路;26、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7、第一孔道;28、第二连通油气通路;30、动涡盘;40、静涡盘;50、背压调节件;51、第一段;52、封堵环;53、第二段;54、封堵端板;60、吸压调节件;61、封堵段;62、底座;70、复位件;80、节流件;81、主体部;82、节流结构;90、第一套管;100、第二套管;110、曲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流体机械无法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其中,下述的换热设备包括下述的流体机械。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流体机械为涡旋压缩机。相应的,换热设备可以为空调器。
如图1至图3所示,流体机械包括壳体10、安装支架20、动涡盘30、静涡盘40、曲轴110和背压调节件50。安装支架20固定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静涡盘40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上,动涡盘30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与静涡盘40之间并与曲轴110的端部驱动连接。动涡盘30与安装支架20之间具有背压腔21。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上的第一油气通路22、背压调节腔23、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和第三油气通路25,背压调节件50活动设置在背压调节腔23内,以将背压调节腔23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231和第二腔体232。第一油气通路22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排气腔11连通,第二油气通路24的出口端与流体机械的吸气腔12连通,第三油气通路25的入口端与吸气腔12连通,其中,第一油气通路22的出口端、第一腔体231、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吸气腔12、第三油气通路25、第二腔体232顺次连通。
通过设置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上的第一油气通路22、背压调节腔23、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和第三油气通路25,背压调节件50活动设置在背压调节腔23内,以将背压调节腔23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231和第二腔体232,第一油气通路22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排气腔11连通,第二油气通路24的出口端与流体机械的吸气腔12连通,第三油气通路25的入口端与吸气腔12连通,其中,第一油气通路22的出口端、第一腔体231、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吸气腔12、第三油气通路25、第二腔体232顺次连通,这样背压调节件50能够根据排气腔11的排压调节背压,且背压调节件50又能受到背压的反作用进行对应调节,此外,吸气腔12的吸压还能通过第三油气通路25作用于背压调节件50,使得背压调节件50能够在排压、背压和吸压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工况下实现自适应调节,从而将背压调节至与当前工况相匹配,实现流体机械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此外,通过背压调节回路,排气腔11、背压腔21和吸气腔12之间形成了完整封闭的油气通路,可以将冷却油运送到轴承及低压侧各部件上进行润滑和降温,提高了流体机械的寿命和可靠性。
如图2所示,背压调节回路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上的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第一腔体231通过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和背压腔21顺次连通。
如图4所示,背压调节件5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51、封堵环52、第二段53和封堵端板54,以将背压调节腔23分隔为与第一段51对应的第一腔体231、与第二段53对应的第二腔体232以及形成在封堵端板54远离第二腔体232一侧的第三腔体233。第一腔体231通过第三腔体233与背压腔21连通。具体的,封堵环52和封堵端板54的直径与背压调节腔23的内径相适配,从而通过封堵环52和封堵端板54将第一腔体231、第二腔体232以及第三腔体233分别隔绝密封开,避免各腔体之间串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51为缩径段,从而在第一段51的外周侧与背压调节腔23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231。同样的,第二段53也为缩径段,从而在第二段53的外周侧与背压调节腔23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2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51的端部具有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具体的,第一段51与封堵环52连接的部分为直径小于封堵环52的等径直线段,到达端部后直径逐渐较小形成锥面,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段51整体均为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且第一段51的最大直径处,即与封堵环52的连接处的直径小于封堵环52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段53为沿朝向封堵端板54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也就是说,第二段53的外周侧与封堵端板54之间呈锐角。
如图2所示,第一腔体231与第一油气通路22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孔道27。第一段51的端部封堵或避让第一孔道27,以调节排气腔11与第一腔体231之间的流通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流通量是指压缩油气从排气腔11进入第一腔体231的流量。具体的,第一段51的端部为锥面,端部直径最小处的直径小于第一孔道27的内径,端部直径最大处的直径大于第一孔道27的内径,使得在初始状态第一段51的端部的一部分伸入第一孔道27,从而将第一孔道27封堵,端部锥面为封堵面。流体机械运行时,压缩油气从排气腔11流经第一油气通路22到达第一孔道27,并推动背压调节件50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段51的端部从第一孔道27内逐渐脱离,压缩油气进入第一腔体231并依次流经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和第三腔体233进入背压腔21形成背压。进一步的,以图2中的方位为例,在压缩油气推动背压调节件50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封堵端板54会压缩第三腔体233,从而增大背压。
如图2所示,流体机械还包括吸压调节件60。第三油气通路25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子通路251、吸压调节腔252和第二子通路253。吸气腔12通过第一子通路251与吸压调节腔252连通。吸压调节腔252通过第二子通路253与第二腔体232连通。吸压调节件60活动设置在吸压调节腔252内,以调节吸气腔12与背压调节腔23之间的流通量。
如图2所示,吸压调节腔252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孔道2521和第四腔体2522。第一子通路251与第二孔道2521连通。第四腔体2522与第二子通路253连通。如图5所示,吸压调节件60包括封堵段61。在吸压调节件60运动的过程中,封堵段61封堵或避让第二孔道2521与第四腔体2522的连通处,以调节吸气腔12与背压调节腔23之间的流通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流通量是指压缩油气从吸气腔12进入背压调节腔23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封堵段61包括沿远离动涡盘30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从而在封堵段61的外周侧与吸压调节腔252的内壁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一子通路251连通至容置空间,从而使得吸气腔12的压缩油气通过第一子通路251能够进入吸压调节腔252。锥形段的端部直径,即直径最大处的直径大于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进一步的,锥形段直径最小处的直径小于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使得在初始状态锥形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二孔道2521,从而将第二孔道2521封堵,锥形段锥面为封堵面。可以理解的是,第四腔体2522的内径大于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以使锥形段的另一部分容置在第四腔体2522内。
如图2和图5所示,吸压调节腔252还包括与第二孔道2521远离第四腔体2522的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2523。吸压调节件60还包括与封堵段61顺次连接的底座62,底座62分隔第二孔道2521和第五腔体2523。具体的,底座62包括顺次连接的导向段和止挡段,导向段的直径小于止挡段的直径且与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相适配,相应的,第五腔体2523的内径大于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且与止挡段的直径相适配,从而实现底座62将第二孔道2521和第五腔体2523隔绝密封。
如图2所示,背压调节回路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上的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第一油气通路22通过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与第五腔体2523连通,以使第一油气通路22的排气压力推动吸压调节件60运动。以图2中的方位为例,流体机械运行时,压缩油气从排气腔11流经第一油气通路22,并通过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进入第五腔体2523,从而推动吸压调节件60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封堵段61从第二孔道2521内逐渐脱离,吸气腔12的压缩油气依次流经第一子通路251和第二孔道2521进入第四腔体2522,并通过第二子通路253进入第二腔体232,此时吸压与排压共同推动背压调节件50向上运动。当底座62的止挡段与第二孔道2521的端部处限位止挡时,吸压调节件60达到最大行程,此时吸气腔12与背压调节腔23之间的流通量最大。
如图2和图7所示,流体机械还包括复位件70。复位件70设置在第四腔体2522内并与吸压调节件60抵接,用于向吸压调节件60提供封堵第二孔道2521与第四腔体2522的连通处的复位力。具体的,吸压调节件60的封堵段61的端部具有抵接部,复位件70的一端固定在第四腔体2522的内壁,另一端与抵接部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70为弹性件。进一步的,弹性件为弹簧。
如图3所示,流体机械还包括节流件80。第二油气通路24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三子通路241、节流腔242和第四子通路243。背压腔21通过第三子通路241与节流腔242连通,节流腔242通过第四子通路243与吸气腔12连通,节流件80设置在节流腔242内。背压腔21内的压缩油气通过第三子通路241进入节流腔242,然后被节流件80节流泄压后变为具有较低压力的压缩油气通过第四子通路243进入吸气腔。
如图6所示,节流件80包括主体部81和设置在主体部81的外周侧上的节流结构82,节流结构82提供螺旋节流通道。在本实施例中,节流结构82为绕设在主体部81的外周侧上的螺旋结构,螺旋结构形成的缝隙作为螺旋节流通道。节流件80的直径与节流腔242的内径相适配,从而将节流腔242分隔为两个腔体,螺旋节流通道将两个腔体连通。背压腔21内的压缩油气进入节流腔242后,流经节流结构82的螺旋节流通道,从而实现节流泄压。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结构为弹性件。进一步的,弹性件为弹簧。当然,螺旋结构也可以是非弹性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腔242与第四子通路243的连通段为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进一步的,第三子通路241和第四子通路243的流通面积小于节流腔242的流通面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节流腔242能够实现较好的节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吸压调节件60、复位件70以及节流件80共同组成背压调节机构。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流体机械的背压调节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当流体机械开始运行时,压缩油气从静涡盘40的排气孔流经排气腔11,再流经第一油气通路22到达背压调节件50处,排压开始作用于背压调节件50的底部,推动背压调节件50向上运动,使得第一腔体231与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连通。同时排压也开始作用于吸压调节件60,排压通过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进入第五腔体2523并作用于底座62的下端面,此外,吸气腔12中的吸压通过第一子通路251流经至吸压调节件60处,吸压作用于底座62的上端面,由于排压比吸压大,吸压调节件60会在排压的推动下向上运动,使得第二孔道2521与第四腔体2522连通,节流后的吸压流经第四腔体2522和第二子通路253后进入第二腔体232,作用于背压调节件50的封堵端板54的下端面,此时排压和吸压都是对背压调节件50起到向上的力作用,第一孔道27的开度被逐渐打开,节流后的排压通过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和第三腔体233流经至背压腔21,形成背压。
当吸、排压开始变化时,背压可以通过第三腔体233作用于封堵端板54的上端面,为背压调节件50提供向下压的力,起到实时调节的作用,以获取适合的背压。而后背压通过第三子通路241流经至节流腔242,背压通过节流件80泄压后到达吸气腔12,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循环油气通路。
当流体机械开始运行超高工况时,需要更大的背压,否则会导致在泵体中气体产生泄漏,在泵体里面反复压缩。此时排压会开始变大,随后背压调节件50和吸压调节件60开始向上运动,封堵面与孔道之间的开度增大,节流能力变弱,最后得到的背压也会越来越大,同时背压腔21的背压通过第三子通路241流经至节流腔242,通过节流件80泄压后到达吸气腔12,直到背压开始适合该工况时,背压开始变得稳定。
当流体机械开始运行普通工况时,需要更小的背压,否则背压力较大流体机械会产生较大功耗,也会对动、静涡盘磨损也会造成不可逆影响。此时排压会开始减小,背压调节件50受吸压和背压较大的影响以及吸压调节件60受吸压较大的影响都开始向下运动,封堵面与孔道之间的开度减小,节流能力变强,最后得到的背压也会越来越小,同时背压腔21的背压通过第三子通路241流经至节流腔242,通过节流件80泄压后到达吸气腔12,直到背压开始适合该工况时,背压开始变得稳定。
综上所述,无论流体机械运行何种工况,压力如何变化,都可以通过背压调节机构会产生不同的自适应背压,将背压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减低流体机械的功耗,满足泵体平稳运行的需求,使得流体机械能够在各种条件和工况下稳定运行,进而提高流体机械的压缩效率和容积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流体机械。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背压调节件50的第一段51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段51的端部具有球弧面,球弧面为封堵面。也就是说,第一段51的端部为半球形或者球形的一部分。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吸压调节件60的封堵段61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封堵段61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杆和封堵部,连接杆的直径小于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封堵部的封堵面为球弧面或者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的封堵段61为类似“棒棒糖”的结构,连接杆用于连接封堵部和底座62,封堵部实现对第二孔道2521与第四腔体2522的连通处的封堵。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背压调节腔23和吸压调节腔252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
具体的,在实施例一中,背压调节腔23和吸压调节腔252由安装支架20直接形成。而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9所示,流体机械还包括第一套管90和第二套管100。第一套管90设置在安装支架20内并形成背压调节腔23。第二套管100设置在安装支架20内并形成吸压调节腔252。具体的,安装支架20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套管90和第二套管100分别容置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通过上述设置,无需在安装支架20上开模形成背压调节腔23和吸压调节腔252的复杂结构,大大降低了安装支架20的制造难度和成本。
如图8所示,第一套管90形成有顺次连通的第一孔道27和背压调节腔23,此外,第一套管90还具有一部分的第一油气通路22、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第二子通路253以及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
如图9所示,第二套管100形成有顺次连通的第五腔体2523、第二孔道2521和第四腔体2522。此外,第二套管100还具有一部分的第一子通路251、第二子通路253以及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节流件的节流结构82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节流结构82直接形成在主体部81上。也就是说,节流结构82为开设在主体部81的外周侧上的螺旋凹槽。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20上的第一油气通路22、背压调节腔23、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和第三油气通路25,背压调节件50活动设置在背压调节腔23内,以将背压调节腔23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231和第二腔体232,第一油气通路22的入口端与流体机械的排气腔11连通,第二油气通路24的出口端与流体机械的吸气腔12连通,第三油气通路25的入口端与吸气腔12连通,其中,第一油气通路22的出口端、第一腔体231、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吸气腔12、第三油气通路25、第二腔体232顺次连通,这样背压调节件50能够根据排气腔11的排压调节背压,且背压调节件50又能受到背压的反作用进行对应调节,此外,吸气腔12的吸压还能通过第三油气通路25作用于背压调节件50,使得背压调节件50能够在排压、背压和吸压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工况下实现自适应调节,从而将背压调节至与当前工况相匹配,实现流体机械根据不同工况有效调节适当的背压。此外,通过背压调节回路,排气腔11、背压腔21和吸气腔12之间形成了完整封闭的油气通路,可以将冷却油运送到轴承及低压侧各部件上进行润滑和降温,提高了流体机械的寿命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机械包括安装支架(20)、动涡盘(30)和背压调节件(50),所述动涡盘(30)与所述安装支架(20)之间具有背压腔(21);所述流体机械具有背压调节回路,
所述背压调节回路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20)上的第一油气通路(22)、背压调节腔(23)、所述背压腔(21)、第二油气通路(24)和第三油气通路(25),所述背压调节件(50)活动设置在所述背压调节腔(23)内,以将所述背压调节腔(23)至少分隔为第一腔体(231)和第二腔体(232),
所述第一油气通路(22)的入口端与所述流体机械的排气腔(11)连通,所述第二油气通路(24)的出口端与所述流体机械的吸气腔(12)连通,所述第三油气通路(25)的入口端与所述吸气腔(12)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油气通路(22)的出口端、所述第一腔体(231)、所述背压腔(21)、所述第二油气通路(24)、所述吸气腔(12)、所述第三油气通路(25)、所述第二腔体(232)顺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压调节回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20)上的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所述第一腔体(231)通过所述第一连通油气通路(26)和所述背压腔(21)顺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压调节件(5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51)、封堵环(52)、第二段(53)和封堵端板(54),以将所述背压调节腔(23)分隔为与所述第一段(51)对应的第一腔体(231)、与所述第二段(53)对应的第二腔体(232)以及形成在所述封堵端板(54)远离所述第二腔体(232)一侧的第三腔体(233),所述第一腔体(231)通过所述第三腔体(233)与所述背压腔(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51)和/或所述第二段(53)为缩径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231)与所述第一油气通路(22)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孔道(27),所述第一段(51)的端部封堵或避让所述第一孔道(27),以调节所述排气腔(11)与所述第一腔体(231)之间的流通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51)的端部具有球弧面或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53)为沿朝向所述封堵端板(54)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机械还包括吸压调节件(60),所述第三油气通路(25)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子通路(251)、吸压调节腔(252)和第二子通路(253),所述吸气腔(12)通过所述第一子通路(251)与所述吸压调节腔(252)连通,所述吸压调节腔(252)通过所述第二子通路(253)与所述第二腔体(232)连通,所述吸压调节件(60)活动设置在所述吸压调节腔(252)内,以调节所述吸气腔(12)与所述背压调节腔(23)之间的流通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压调节腔(252)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孔道(2521)和第四腔体(2522),所述第一子通路(251)与所述第二孔道(2521)连通,所述第四腔体(2522)与所述第二子通路(253)连通,所述吸压调节件(60)包括封堵段(61),在所述吸压调节件(60)运动的过程中,所述封堵段(61)封堵或避让所述第二孔道(2521)与所述第四腔体(2522)的连通处,以调节所述吸气腔(12)与所述背压调节腔(23)之间的流通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堵段(61)包括沿远离所述动涡盘(30)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所述锥形段的端部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或者
所述封堵段(61)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杆和封堵部,所述连接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孔道(2521)的内径,所述封堵部的封堵面为球弧面或者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压调节腔(252)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孔道(2521)远离所述第四腔体(2522)的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2523),所述吸压调节件(60)还包括与所述封堵段(61)顺次连接的底座(62),所述底座(62)分隔所述第二孔道(2521)和所述第五腔体(2523),
所述背压调节回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20)上的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所述第一油气通路(22)通过所述第二连通油气通路(28)与所述第五腔体(2523)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油气通路(22)的排气压力推动所述吸压调节件(60)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机械还包括复位件(70),所述复位件(70)设置在所述第四腔体(2522)内并与所述吸压调节件(60)抵接,用于向所述吸压调节件(60)提供封堵所述第二孔道(2521)与所述第四腔体(2522)的连通处的复位力。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机械还包括:
第一套管(90),所述第一套管(90)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20)内并形成所述背压调节腔(23);
第二套管(100),所述第二套管(100)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20)内并形成所述吸压调节腔(252)。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机械还包括节流件(80),所述第二油气通路(24)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三子通路(241)、节流腔(242)和第四子通路(243),所述背压腔(21)通过所述第三子通路(241)与所述节流腔(242)连通,所述节流腔(242)通过所述第四子通路(243)与所述吸气腔(12)连通,所述节流件(80)设置在所述节流腔(242)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件(80)包括主体部(81)和设置在所述主体部(81)的外周侧上的节流结构(82),所述节流结构(82)提供螺旋节流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结构(82)直接形成在所述主体部(81)上;或者
所述节流结构(82)为绕设在所述主体部(81)的外周侧上的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形成的缝隙作为所述螺旋节流通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结构为弹性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腔(242)与所述第四子通路(243)的连通段为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段;和/或
所述第三子通路(241)和所述第四子通路(243)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节流腔(242)的流通面积。
19.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机械。
CN202311020927.7A 2023-08-11 2023-08-11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Pending CN1168166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0927.7A CN116816674A (zh) 2023-08-11 2023-08-11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0927.7A CN116816674A (zh) 2023-08-11 2023-08-11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6674A true CN116816674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24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20927.7A Pending CN116816674A (zh) 2023-08-11 2023-08-11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166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2008B2 (en) Variable volume ratio compressor
US10495086B2 (en) Compressor valve system and assembly
US9360012B2 (en) Differential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and motor-driven compressor having differential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CN107620705B (zh) 涡旋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108661906B (zh) 滑阀、滑阀调节机构及螺杆压缩机
EP2280172A1 (en) Refrigerant compressor and valve unit
EP3084222B1 (en) Compressor comprising a variable volume index valve
US10190588B2 (en) Compressor having a check valve in the injection passage
IL158078A (en) Pressure equal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10145374B2 (en) Screw compressor
CN210423025U (zh) 压缩机及空调
CN212619491U (zh) 一种单向制冷系统节流阀
CN116816674A (zh) 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CN108035879B (zh) 压缩机的增焓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US10502211B2 (en) Scroll-type compressor having injection passage part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external injection pipe and compression chamber, and relief mechanism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ression chamber and back pressure chamber
US6527528B1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controlled fluid venting
JP2020033996A (ja) オイル再循環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螺旋状圧縮機
CN109372754A (zh) 阀片、止回阀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01460705B (zh) 压缩机装置和再制造压缩机或再设计压缩机构造的方法
CN107654373B (zh)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3341U (zh) 涡旋压缩机
JPH025917B2 (zh)
CN205446037U (zh) 变容气缸的滑片控制结构、变容气缸及变容压缩机
CN218760431U (zh) 一种轴向压力平衡装置
CN112240302B (zh) 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