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8396A - 一种控弯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弯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8396A
CN116808396A CN202210277947.1A CN202210277947A CN116808396A CN 116808396 A CN116808396 A CN 116808396A CN 202210277947 A CN202210277947 A CN 202210277947A CN 116808396 A CN116808396 A CN 116808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avity
bending control
bending
spi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79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彦
马攀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779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083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08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83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控弯导管,包括控制手柄、直管段、控弯段和拉线;直管段的近端与控制手柄连接,直管段的侧壁设有螺旋腔;控弯段的近端与直管段的远端连接,控弯段的侧壁设有直线腔,直线腔与螺旋腔连通形成拉线腔;拉线设置于拉线腔,拉线的近端与控制手柄连接,拉线的远端与控弯段的远端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将直管段的拉线腔设置为螺旋形,直管段的螺旋腔中的拉线被牵引时,由于其螺旋分布的特点,拉线产生的偏离中轴线的分力会被分散至导管的圆周并相互抵消,不会发生偏向一侧的弯曲,因而减弱/消除所在不可控弯段(直管段)的非预期形变,从而提高导管控弯的精准性。

Description

一种控弯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尤指一种控弯导管。
背景技术
导管(如鞘管)一般用于将其他医疗器械输送至目标位置。通常导管与导管内腔中的器械一同被操纵到达目标位置之后,导管内腔中的器械可被推出,以进一步开展检查、取样和治疗等作业,在诸如心血管、气管、消化道、颅内血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其中,导管的控弯效果为其核心功能。
目前,导管管体多为聚合物材质,在使用直线形排布的拉线腔控弯时,往往会引起主体管的非预期形变,增加了头端弯曲的非预期偏差量,从而难以实现头端的精准控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弯导管,可减弱或消除头端弯曲的非预期变形,提高导管控弯的精准性。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控制手柄;
直管段,所述直管段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所述直管段的侧壁设有螺旋腔;
控弯段,所述控弯段的近端与所述直管段的远端连接,所述控弯段的侧壁设有直线腔,所述直线腔与所述螺旋腔连通形成拉线腔;
拉线,设置于所述拉线腔,所述拉线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所述拉线的远端与所述控弯段的远端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直管段和所述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所述直管段与两个及以上所述控弯段依次交替连接,
所述拉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所述拉线在所述直管段内为螺旋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且至少有一条所述拉线的远端固定在最远端的所述控弯段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直管段和所述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管段分别为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两个所述控弯段分别为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所述第一直管段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所述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一控弯段、所述第二直管段和所述第二控弯段从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
所述第一直管段内设有第一螺旋腔和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一控弯段内设有第三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所述第二直管段内设有第四螺旋腔,所述第二控弯段内设有第二直线腔;
所述第一螺旋腔和所述第一直线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控弯段的拉线腔;
所述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三螺旋腔、所述第四螺旋腔和所述第二直线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控弯段的拉线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弯段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所述控弯段依次连接;
所述拉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所述拉线在所述直管段内为螺旋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且至少有一条所述拉线的远端固定在最远端的所述控弯段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拉线的数量为一条时,所述拉线在两个及以上的所述控弯段内均为直线状;
所述拉线的数量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相同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在所经过的其它控弯段为螺旋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弯段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控弯段分别为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所述第一控弯段的近端与所述直管段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弯段的远端与所述第二控弯段的近端连接;
所述直管段内设有第一螺旋腔和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一控弯段内设有第三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所述第二控弯段内设有第二直线腔;
所述第一螺旋腔与所述第一直线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控弯段的拉线腔;
所述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三螺旋腔和所述第二直线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控弯段的拉线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线腔与所述第二直线腔位于所述导管的中轴线的不同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直管段和/或所述控弯段内分别设有两个及以上螺旋腔时,两个及以上所述螺旋腔在所述直管段和/或所述控弯段的横截面上沿周向间隔分布或并排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腔的螺距相同或不同;和/或,所述螺旋腔位于所述直线腔的内侧或外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及以上的所述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导管的中轴线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导管的中轴线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互变段和互变开关,所述互变段设置在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控弯段之间或设置在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控制手柄之间,所述互变开关设置在所述互变段内,用于将穿过所述互变段的拉线由螺旋状态变为直线状态或由直线状态变为螺旋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互变段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保护套和第一管体,所述第一保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具有间距,用于形成容纳拉线的第一环形腔体。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1)通过将直管段的拉线腔设置为螺旋形,直管段的螺旋腔中的拉线被牵引时,由于其螺旋分布的特点,拉线产生的偏离中轴线的分力会被分散至导管的圆周并相互抵消,不会发生偏向一侧的弯曲,因而减弱/消除所在直管段的非预期形变,从而提高导管控弯的精准性。
(2)单一控弯段利用偏离导管中轴线的直线腔中的拉线产生偏离中轴线的拉力,导致控弯段的管壁因压缩变形向一侧形成弯曲,而两个及以上控弯段的联合使用则实现了复杂弯形控制。
(3)在不可控弯的直管段与可控弯的控弯段之间或在直管段与控制手柄之间增设互变段,互变段中的拉线可以自由转换为直线和螺旋,以增加导管的弯形,且减弱非预期形变,导管通过精准多段控弯实现复杂弯形的控制,对人体的复杂腔道适应性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控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控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二中各直管段内的螺旋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二中各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拉线与各控弯段的连接点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一种示例的投影点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控弯导管同平面内四段弯曲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拉线与各控弯段的连接点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另一种示例的投影点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控弯导管立体四段弯曲示意图;
图9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控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直管段b中m、n、o和p拉线腔螺旋均匀分布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直管段b中m、n、o和p拉线腔螺旋并排分布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控弯段c中n、o和p拉线腔螺旋均匀分布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控弯段c中n、o和p拉线腔螺旋并排分布示意图;
图14是图9中直管段d中n、o和p拉线腔螺旋均匀分布示意图;
图15是图9中直管段d中n、o和p拉线腔螺旋并排分布示意图;
图16是图9中控弯段e中的螺旋腔均匀分布示意图;
图17是图9中控弯段e中的螺旋腔并排分布示意图;
图18是图9中直管段f中的螺旋腔均匀分布示意图;
图19是图9中直管段f中的螺旋腔并排分布示意图;
图20是图9中控弯段g中的直线腔和螺旋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9中直管段h中的直线腔和螺旋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9中控弯段i中的直线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螺旋腔转变为直线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控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四中的控弯导管在同平面内四段弯曲的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四中的控弯导管立体四段弯曲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控弯导管内设置一条拉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互变段c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控弯段d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直管段b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1是图27中仅控弯段d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27中控弯段d和互变段c同时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五中拉线在直管段b与互变段c中的螺旋方向相反时的控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仅仅控弯段d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3中控弯段d和互变段c同时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控弯导管内设置两条拉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6中的拉线在互变段内为螺旋状态时控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6中的拉线在互变段内为直线状态时控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控弯导管在肺的腔道内经过控弯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两个及以上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术语“近端”、“远端”是从使用该医疗器械的医生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医生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一种控弯导管,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手柄a、直管段b、控弯段c和拉线;直管段b的近端与控制手柄a连接,直管段b的侧壁设有螺旋腔;控弯段c的近端与直管段b的远端连接,控弯段c的侧壁设有直线腔,直线腔与螺旋腔连通形成拉线腔;拉线活动地设置于拉线腔,拉线的近端与控制手柄a连接,拉线的远端与控弯段c的远端固定连接,拉线与控弯段c的锚点为c’。本实施例中的导管结构,可以通过精密磨具挤出、胶粘和Reflow等工艺实现。
直管段b的螺旋腔中的拉线被牵引时,由于其螺旋分布的特点,拉线产生的偏离中轴线的分力会被分散至导管的圆周并相互抵消,不会发生偏向一侧的弯曲,因而减弱/消除所在不可控弯段(直管段b)的非预期形变,从而提高导管控弯的精准性。控弯段c利用偏离鞘管中轴线的直线腔中的拉线产生偏离中轴线的拉力,导致该部位的导管管壁因压缩变形向一侧形成弯曲,实现导管的控弯。
实施例二
一种控弯导管,包括控制手柄、直管段、控弯段和拉线,直管段和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直管段与两个及以上控弯段依次交替连接,拉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控弯段的数量,拉线在所述直管段内为螺旋状,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控弯段内为直线状,且至少有一条拉线固定在最远端的控弯段内。当拉线的数量为一条时,拉线在两个及以上的控弯段内均为直线状,拉线的远端固定在最远端的控弯段内。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导管包括控制手柄a、直管段b、控弯段c、直管段d、控弯段e、直管段f、控弯段g、直管段h和控弯段i,两个及以上直管段与两个及以上控弯段依次交替连接。导管的整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a为控制手柄;b、d、f和h均为直管段,c、e、g和i均为控弯段。实线为导管外壁,虚线为导管内壁,内壁形成中空的导管内腔。
该导管中只有1条拉线腔p,拉线腔p在直管段b、直管段d、直管段f和直管段h中为螺旋形态,无法通过控制手柄操作实现主动弯曲;拉线腔为螺旋腔形态时的螺距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导管的用途需要进行调整;既可以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在不同位置改变螺距。
拉线腔p在控弯段c、控弯段e、控弯段g和控弯段i中为直线形态,均可以通过控制手柄的操控实现特定方向的弯曲。控弯段c、e、g和i中直线腔的末端,分别标记为c’、e’、g’和i’;其中,i’设置有拉线锚固件。锚固件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如可以是圆环或者半圆环的部件,该锚固件与拉线的固定点(例如焊点)即为锚点。如图3所示,各直管段中的拉线腔为螺旋腔结构设置,如图4所示,各控弯段中的拉线腔为直线腔结构设置。当拉线腔从直管段延伸过渡到控弯段时,拉线腔从直管段中的螺旋形态转变为控弯段中的直线形态。
在加工成型时,通过调整4个控弯段中直线腔的末端位置,可以完成不同的弯形控制。当导管处于平直状态(初始状态),将直线腔的远端和中轴线投影于任意导管的横截面,当4个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导管的中轴线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导管可以实现平面弯形控制。当至少一个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导管的中轴线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导管可以实现立体弯形控制。
如图5所示,中轴线将变为投影点图形的圆心X,末端c’、e’、g’和i’的投影点记为C、E、G和I。C、E、G和I与X连线的夹角,分别记为∠CXE、∠CXG、∠CXI、∠EXG、∠EXI和∠GXI。
(1)C、E、G、I和X位于同一直线,则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4段弯曲,这4段可以是同向和异向的任意衔接,弯曲形态的控弯段与前后两侧直管段的位置关系是沿弯曲形态的切线方向衔接。即∠CXE、∠CXG、∠CXI、∠EXG、∠EXI和∠GXI为0°或/和180°时,导管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4段弯曲。
示例:∠CXE、∠CXI、∠EXG、和∠GXI为180°,∠CXG和∠EXI为0°(即C和G重合,E和I重合),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多重S弯曲控制,弯曲效果如图6所示。
(2)C、E、G、I和X不在同一直线,C、E、G、I四锚点和X的夹角为0°~180°,则可以实现立体空间的4段弯曲(也即在4个不同的平面内各有一段弯曲)。如图7所示,C、E、G、I四点和X形成的夹角均为90°,其对应弯曲效果图如图8所示。
控制手柄仅有1个拉线控制单元,通过一条拉线控制即可一步到位实现上述弯形。
实施例三
一种控弯导管,包括控制手柄、直管段、控弯段和拉线,直管段和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直管段与两个及以上控弯段依次交替连接;当拉线的数量为多条(两条及以上)且小于控弯段的数量时,可以是某一条拉线同时控制多个控弯段,剩余的每条拉线控制各自对应的一个控弯段。拉线在其控制的控弯段为直线状,在其所经过的其它控弯段和互变段内为螺旋状。当拉线数量与控弯段的数量相同时,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控弯段内为直线状,在所经过的其它控弯段和直管段内均为螺旋状。
示例性的,直管段和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直管段分别为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两个控弯段分别为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第一直管段的近端与控制手柄连接,第一直管段、第一控弯段、第二直管段和第二控弯段依次连接;
第一直管段内设有第一螺旋腔和第二螺旋腔,第一控弯段内设有第三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第二直管段内设有第四螺旋腔,第二控弯段内设有第二直线腔;第一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连通形成第一控弯段的拉线腔;第二螺旋腔、第三螺旋腔、第四螺旋腔和第二直线腔依次连通形成第二控弯段的拉线腔。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导管主要分为控制手柄a、直管段b、控弯段c、直管段d、控弯段e、直管段f、控弯段g、直管段h和控弯段i,且从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
图9中a为控制手柄,b、d、f和h均为直管段,c、e、g和i均为控弯段,c’、e’、g’和i’分别为控弯段c、e、g和i中的拉线锚点。图中实线为导管外壁,虚线为导管内壁,外壁和内壁之间的导管壁为带空腔的实心结构,内壁包围的空间形成导管的中空内腔。导管壁中有m、n、o和p共4条拉线腔,拉线腔均为空心结构,这四条拉线腔及其内部穿设的拉线的终点分别锚固在c’、e’、g’和i’处,这四条拉线腔均由近端的螺旋形态转变为远端的直线形态。为避免混淆和便于观察图9中的拉线腔,图9中实心的导管壁均未标注成阴影区域。
其中,直管段b、直管段d、直管段f和直管段h均无法通过控制手柄操作实现主动弯曲,且各直管段部分内均有螺旋腔,无直线腔;控弯段c、控弯段e、控弯段g和控弯段i均可以通过控制手柄的操控实现特定方向的弯曲,且各控弯段内均有直线腔。
直管段b、控弯段c、直管段d、控弯段e、直管段f和控弯段g中的多条螺旋腔彼此之间的间隔不做限制,不仅可以布置为在横截面上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又可以布置为在横截面上沿周向并排分布,还可以不规则间隔分布。基于制作的便捷性和稳定性,优选均匀间隔分布或并排分布。直管段h中仅有1条螺旋腔,无需考虑此问题。
螺旋腔的螺距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导管的用途需要进行调整;既可以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在不同位置改变螺距。
控弯段c、e和g中,既有螺旋腔,又有直线腔;直线腔可以分布在螺旋腔的外侧,也可以分布在螺旋腔的内侧。基于导管加工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优选为直线腔分布在螺旋腔的外侧,即相比于螺旋腔更靠近导管外壁。控弯段i中只有1条直线腔,无需考虑此问题。
每一个控弯段的远端均存在一个拉线锚固件,用于固定直线腔中的拉线,从而实现拉线控弯。c’、e’、g’和i’分别是控弯段c、e、g和i的锚点(拉线与锚固件的固定点),也分别是拉线腔m、n、o和p的锚点和终点。锚固件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如可以是圆环或者半圆环的部件。
拉线腔m、n、o和p在直管段b中以螺旋腔结构设置,四个螺旋腔均匀分布时如图10所示,并排分布时如图11所示。
拉线腔n、o和p在控弯段c中呈螺旋腔结构设置,拉线腔m在控弯段c中呈直线腔结构设置;拉线腔m从直管段b中的螺旋形态转变为控弯段c中的直线形态,其终点锚固在c’处。控弯段c中的3个螺旋腔均匀分布且直线腔分布在外侧时如图12所示;螺旋腔并排分布且直线腔分布在外侧时如图13所示。
拉线腔n、o和p在直管段d中呈螺旋腔结构设置,三个螺旋腔均匀分布时如图14所示,并排分布时如图15所示。
拉线腔o和p在控弯段e中呈螺旋腔结构设置,拉线腔n在控弯段e中呈直线腔结构设置;拉线腔n从直管段d中的螺旋形态转变为控弯段e中的直线形态,其终点锚固在e’处。两个螺旋腔均匀分布且直线腔分布在外侧时如图16所示;螺旋腔并排分布且直线腔分布在外侧时如图17所示。
拉线腔o和p在直管段f中呈螺旋腔结构设置,两个螺旋腔均匀分布时如图18所示,并排分布时如图19所示。
拉线腔p在控弯段g中呈螺旋腔结构设置,拉线腔o控弯段g中呈直线腔结构设置;拉线腔o从直管段f中的螺旋形态转变为控弯段g中的直线形态,其终点锚固在g’处;控弯段g中直线腔分布在外侧时螺旋腔与直线腔的分布示意图如图20所示。
拉线腔p在直管段h中呈螺旋腔结构,其结构如图21所示。
拉线腔p在控弯段i中呈直线腔结构设置,其结构如图22所示。
如图23所示,拉线腔从直管段中的螺旋形态转变为控弯段中的直线形态,其终点锚固在对应锚点上。
在加工成型时,通过调整4个控弯段中直线腔及其锚点的位置,可以完成不同的弯形控制。导管处于平直状态,将拉线的锚点(也即控弯段中直线腔的末端)和导管的中轴线投影于任意导管的横截面,中轴线将变为投影点图形的圆心X,锚点c’、e’、g’和i’的投影点记为C、E、G和I。C、E、G和I与X连线的夹角,分别记为∠CXE、∠CXG、∠CXI、∠EXG、∠EXI和∠GXI。
四个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导管的中轴线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实现平面弯形控制。
至少一个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导管的中轴线在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实现立体弯形控制。
(1)C、E、G、I和X位于同一直线,则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4段弯曲,这4段可以是同向和异向的任意衔接,弯曲形态的控弯段与前后两侧直管段的位置关系是沿弯曲形态的切线方向衔接。即∠CXE、∠CXG、∠CXI、∠EXG、∠EXI和∠GXI为0°或/和180°时,导管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4段弯曲形态。
如:锚点投影点如图5所示,∠CXE、∠CXI、∠EXG、和∠GXI为180°,且∠CXG和∠EXI为0°(即C和G重合,E和I重合),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多重S弯形控制,弯曲效果如图6所示。
(2)如图7所示,C、E、G、I和X不在同一直线,C、E、G、I四锚点和X的夹角为0°~180°,则可以实现立体空间的4段弯曲,对应弯曲效果如图8所示。
最后,控制手柄包含4个相互独立的控制单元,每个控制单元可以独立控制对应单个控弯段是否弯曲以及弯曲状态,控制手柄的具体形式不进行限制,只要能实现拉线的收放即可。
相较于实施二,实施例三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了多根拉线,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弯型,例如在控弯段c和e不发生弯曲的情况下,仅控制位于更远端的控弯段g和i段发生弯曲。
实施例四
一种控弯导管,包括控制手柄、直管段、控弯段和拉线,控弯段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控弯段依次连接,拉线数量为一条时,拉线在直管段内为螺旋状,拉线在两个及以上的控弯段内均为直线状;
所述拉线数量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相同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在所经过的其它控弯段和所述直管段内均为螺旋状。
当所述拉线的数量为多条(两条及以上)且小于控弯段的数量时,可以是某一条拉线同时控制多个控弯段,剩余的每条拉线控制各自对应的一个控弯段。拉线在其控制的控弯段为直线状,在其所经过的其它控弯段和互变段内为螺旋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控弯段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控弯段分别为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第一控弯段的近端与直管段的远端连接,第一控弯段的远端与第二控弯段的近端连接;直管段内设有第一螺旋腔和第二螺旋腔,第一控弯段内设有第三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第二控弯段内设有第二直线腔;第一螺旋腔与所述第一直线腔连通形成第一控弯段的拉线腔;第二螺旋腔、第三螺旋腔和第二直线腔依次连通形成第二控弯段的拉线腔。第一直线腔与第二直线腔位于导管的中轴线的不同侧。
示例性的,如图24所示,导管主要分为控制手柄a、直管段b、控弯段c、控弯段e、控弯段g和控弯段i,依次衔接。与实施例3相比,省略了夹在控弯段之间的直管段d、f和h。a为控制手柄;b为直管段,c、e、g和i均为控弯段,c’、e’、g’和i’分别为控弯段c、e、g和i中的拉线锚点。导管中有m、n、o和p共4条拉线腔,它们均由近端的螺旋形态转变为远端的直线形态。图24中实线为导管外壁,虚线为导管内壁,内壁形成中空的导管内腔,其余结构功能均与实施例三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1)如图5所示,C、E、G、I和X位于同一直线,则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4段弯曲,这4段可以是同向和异向的任意衔接。即∠CXE、∠CXG、∠CXI、∠EXG、∠EI和∠GXI为0°或/和180°时,导管可以同一平面内的4段弯曲。如:∠CXE、∠CXI、∠EXG和∠GXI为180°,且∠CXG和∠EXI为0°(即C和G重合,E和I重合),可以实现同一平面内的多重S弯曲控制,弯曲效果如图25所示。
(2)C、E、G、I和X不在同一直线,C、E、G、I四锚点和X的夹角为0°~180°之间,则可以实现立体空间的4段弯曲。如图7所示,C、E、G、I四锚点和X夹角均为90°,对应弯曲效果如图26所示。
控制手柄包含4个相互独立的控制单元,每个控制单元可以控制对应一个控弯段是否弯曲以及弯曲状态。
与实施三和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鞘管远端可实现多个弯曲段连续弯曲。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互变段c和互变开关x,如图27所示,互变段c设置在直管段b与所述控弯段d之间,即(控制手柄a、直管段b、互变段c、控弯段d从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互变段c也可以设置在直管段b与控制手柄a之间,即(控制手柄a、互变段c、直管段b、控弯段d从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互变开关x设置在互变段c内。优选地,互变开关x位于互变段c的近端,当互变段c内的拉线m变直,在进行控弯时,导管发生形变的长度会更大,导管的弯曲形态变化更大。
互变开关x由控制手柄a操控,可以控制拉线m在互变段c内是处于螺旋状态还是直线状态。拉线m在互变段c内由螺旋状态转化为直线状态时,拉线m产生富余的增量长度,增量长度会进入控制手柄a内,由控制手柄a对增量长度包容。拉线m在互变段c内由直线状态转化为螺旋状态时,拉线m产生缺失的欠缺长度,欠缺长度由控制手柄a释放包容的增量长度来弥补,由此,互变段c中的拉线完成螺旋和直线状态的循环转变。
如图28所示,互变段c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保护套c-1和第一管体c-3,第一保护套c-1设置在第一管体c-3外侧,第一保护套c-1与第一管体c-3之间具有间距形成第一环形腔体c-2,第一管体内为中空腔体c-4,用于容纳需要待输送物。第一保护套c-1对互变段c中的拉线m起到外部限定和保护作用,第一保护套c-1为薄壁状,其外径与控弯段d的外径相等。第一环形腔体c-2由第一保护套c-1和第一管体c-3之间的间隙组成,起到容纳拉线m并提供拉线螺旋/直线状态转变的活动空间。第一管体c-3的内径与控弯段d的内径一致,但第一管体c-3的壁厚和外径均小于控弯段d。图27的直段b和互变段c中,最外侧实线为导管外壁,内侧实线为第一管体c-3的外壁,相平行的虚线为第一管体c-3的内壁,第一管体c-3的内壁包围的空间形成导管的中空内腔c-4。
如图29所示,控弯段d的管壁为实心结构,管壁内设有直线腔d1,管壁的内侧为中空内腔,用于容纳待输送物。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直管段b的管壁与控弯段相同均为实心结构,拉线位于管壁为实心结构的直管段b的螺旋腔中时会被限位,使位于直管段b中的拉线始终处于螺旋状态。
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直管段b的横截面结构与互变段c相同,使互变开关x带动拉线转动时,可为拉线提供活动空间。如图30所示,直管段b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保护套b-1和第二管体b-3,第二保护套b-1设置在第二管体b-3外侧,第二保护套b-1与第二管体b-3之间具有间距形成第二环形腔体b-2,第二管体b-3的内侧为中空腔体b-4。拉线m在直管段b内位于第二环形腔体b-2内,且以螺旋形式缠绕在第二管体b-3的外壁上。
当在其他实施例中,互变段c设置在控制手柄a与直管段b之间时,直管段b的横截面结构也与互变段c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保护套c-1的外径、第二保护套b-1的外径以及控弯段d的外径均相等;第一管体c-1的内径、第二管体的内径b-1、控弯段d的内径均相等。
假设拉线m在直管段b内的螺旋圈数为B0,在互变段c内的螺旋圈数为C0。如图27所示,拉线m在互变段c为螺旋状态且拉线m在互变段c和直管段b的螺旋方向一致时,启动互变开关x,互变开关x沿互变段c中拉线m的螺旋方向反方向旋转,则互变段c中的拉线m形态由螺旋状态转变为直线状态,并将产生拉线m富余的现象,同时,直管段b中的螺旋圈数B0变为B0+C0之和,即直管段b中拉线将存在更多的螺旋圈数,直管段b中拉线将产生长度欠缺现象,欠缺的长度分别由互变段c中富余的拉线长度和控制手柄a中的拉线长度共同补偿,仅控弯段d可以控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互变段c内的拉线变直且控弯后的示意图如图32所示。
如图33所示,拉线m在直管段b和互变段c中的螺旋方向相反时,启动互变开关x向互变段c中拉线的螺旋方向反向旋转,则互变段c中的拉线形态由螺旋状态变为直线状态,并将产生拉线富余现象,同时,直管段b中的螺旋圈数由B0变为B0-C0之差,即直管段b中拉线将存在更少的螺旋圈数,直管段b中拉线也将产生长度富余,富余的长度均由控制手柄a包容收纳,仅控弯段d可以控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4所示,互变段c拉线变直控弯后的示意图如图35所示。
拉线在直管段b与互变段c内的螺旋方向相同时,可以使直管段b的直线性更好,但会增大拉线与直管段b的管体的摩擦力,操作流畅性降低;拉线在直管段b与互变段c内的螺旋方向相反时,拉线与直管段b的管体的摩擦力减小,操作更加顺畅,但直管段b的直线性会有所降低。因此,实际使用时应结合整体产品的综合性能考虑采用何种螺旋方向。
较佳地,拉线可采用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制成并在拉线表面设置爽滑涂层,以利于拉线在互变开关x的作用下在腔内来回运动。互变开关x可以是由内环结构和外环结构组合而成的电磁驱动件,其中外环结构固定于第一保护套c-1的内壁,内环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外环结构并位于第一环形腔c-2内,内环结构上设置多个通孔以供拉线穿设。内环结构为磁体,外环结构包括外环本体和电感线圈,电感线圈设置在外环本体外,电感线圈连接一导线,导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手柄中的驱动装置,例如驱动电源。因而,在外环结构通电后,内环结构即可相对外环结构发生转动。第一管体c-3可穿设于内环结构中。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其他可控制的互变开关x,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五相近似,为了简洁起见,以下仅针对不同之处进行介绍。如图36所示,导管内共两条拉线m和n,对应的拉线腔分别为m’和n’,优选地,m’和n’在控弯段d内相对于导管中轴线镜像对称。拉线腔m’和n’在控弯段d中为直线形态,两条拉线在直管段b均位于第二环形腔体b-2内,在互变段c均位于第一环形腔体c-2内,控弯段d的拉线腔m’内有拉线m贯穿其中,控弯段d的拉线腔n’内有拉线n贯穿其中。
拉线m和n在互变段c中,可以在螺旋形状和直线形状之间相互切换。拉线m和n为螺旋状态时的控弯效果图如图37所示,拉线m和n为直线状态的控弯效果图如图38所示。
设置两条拉线时,可实现控弯段d和/或互变段c的双向双重控弯,图37和图38仅表示了其中一侧的控弯情形,另一侧的控弯效果为图37和图38的镜像效果。通过互变段c和互变开关x既可以实现两个相对方向的弯曲,还可以实现两个弯形的叠加控制,具有更好的腔道适应性。
控制手柄a及其内部结构的具体形式本发明不做限制。控制手柄a可以通过拉线技术或者电磁技术控制互变开关x,也可以使用其他技术实现,本发明不做限制。
上述实施例中,当控弯段为多个时,多个控弯段可以实现复杂弯形控制,上述实施例的控弯导管可应用于各种腔道,图39示出了控弯导管在肺的腔道内经过控弯弯曲的结构,其中,图39中虚线为控弯导管。
上述实施例的控弯导管以鞘管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申请同样适用于其他控弯导管,比如标测导管、消融导管等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手柄;
直管段,所述直管段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所述直管段的侧壁设有螺旋腔;
控弯段,所述控弯段的近端与所述直管段的远端连接,所述控弯段的侧壁设有直线腔,所述直线腔与所述螺旋腔连通形成拉线腔;
拉线,设置于所述拉线腔,所述拉线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所述拉线的远端与所述控弯段的远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管段和所述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所述直管段与两个及以上所述控弯段依次交替连接,
所述拉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所述拉线在所述直管段内为螺旋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且至少有一条所述拉线的远端固定在最远端的所述控弯段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管段和所述控弯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管段分别为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两个所述控弯段分别为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所述第一直管段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所述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一控弯段、所述第二直管段和所述第二控弯段从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
所述第一直管段内设有第一螺旋腔和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一控弯段内设有第三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所述第二直管段内设有第四螺旋腔,所述第二控弯段内设有第二直线腔;
所述第一螺旋腔和所述第一直线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控弯段的拉线腔;
所述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三螺旋腔、所述第四螺旋腔和所述第二直线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控弯段的拉线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弯段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所述控弯段依次连接;
所述拉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所述拉线在所述直管段内为螺旋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且至少有一条所述拉线的远端固定在最远端的所述控弯段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线的数量为一条时,所述拉线在两个及以上的所述控弯段内均为直线状;
所述拉线的数量与所述控弯段的数量相同时,所述拉线在对应控弯的所述控弯段内为直线状,在所经过的其它控弯段为螺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弯段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控弯段分别为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所述第一控弯段的近端与所述直管段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弯段的远端与所述第二控弯段的近端连接;
所述直管段内设有第一螺旋腔和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一控弯段内设有第三螺旋腔和第一直线腔,所述第二控弯段内设有第二直线腔;
所述第一螺旋腔与所述第一直线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控弯段的拉线腔;
所述第二螺旋腔、所述第三螺旋腔和所述第二直线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控弯段的拉线腔。
7.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腔与所述第二直线腔位于所述导管的中轴线的不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管段和/或所述控弯段内分别设有两个及以上螺旋腔时,两个及以上所述螺旋腔在所述直管段和/或所述控弯段的横截面上沿周向间隔分布或并排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腔的螺距相同或不同;和/或,所述螺旋腔位于所述直线腔的内侧或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两个及以上的所述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导管的中轴线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控弯段内的直线腔的远端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导管的中轴线在所述导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互变段和互变开关,所述互变段设置在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控弯段之间或设置在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控制手柄之间,所述互变开关设置在所述互变段内,用于将穿过所述互变段的拉线由螺旋状态变为直线状态或由直线状态变为螺旋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互变段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保护套和第一管体,所述第一保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具有间距,用于形成容纳拉线的第一环形腔体。
CN202210277947.1A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控弯导管 Pending CN1168083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7947.1A CN116808396A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控弯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7947.1A CN116808396A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控弯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8396A true CN116808396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2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7947.1A Pending CN116808396A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控弯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839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44153A (zh) * 2023-11-15 2023-12-19 上海翊科聚合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可调弯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44153A (zh) * 2023-11-15 2023-12-19 上海翊科聚合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可调弯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6872B2 (ja) 複数の屈曲のあるカテーテル
EP1977781B1 (en) Defined deflection structure
US20230381450A1 (en) Medical device with distal torque control
US20190217061A1 (en) Control handle with device advancing mechanism
US6607496B1 (en) Steerable stylet with enhanced torsional transfer strength
US7077823B2 (en) Bidirectional steerable catheter with slidable mated puller wires
US6585717B1 (en) Deflection structure
WO2013088840A1 (ja)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CN116808396A (zh) 一种控弯导管
US20220323078A1 (en) Rotationally torquable endovascular device with variable flexibility tip
CN116808397A (zh) 一种控弯导管
CN115120843A (zh) 具有非对称弯曲形状的多段可控弯导管
EP3673944B1 (en) Improvements to puller wire t-bar for medical catheter
US10864053B2 (en) Flexible manipulator
CN219185527U (zh) 具有多个可控弯曲段的介入导管
CN215386828U (zh) 导管
CN116726347B (zh) 一种介入类可调弯导管
WO2022172093A1 (en) Cathe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6077799A (zh) 一种拉线腔固定器及其固定方法
CN114904120A (zh) 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CA2581115C (en) Defined deflection structure
WO2021084319A1 (en) Rotationally torquable endovascular device with variable flexibility tip
CN110859586A (zh) 内窥镜弯曲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