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2044A - 用于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2044A
CN116802044A CN202180086275.XA CN202180086275A CN116802044A CN 116802044 A CN116802044 A CN 116802044A CN 202180086275 A CN202180086275 A CN 202180086275A CN 116802044 A CN116802044 A CN 116802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able material
penetration depth
depth value
light penetration
wave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62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勒康佩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silorLuxottica SA
Original Assignee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SA filed Critical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SA
Publication of CN116802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2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1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106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 B29C64/124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 B29C64/129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source therefor, e.g. by global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 mask
    • B29C64/135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source therefor, e.g. by global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 mask the energy source being concentrated, e.g. scanning lasers or focused light sou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2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64/255Enclosures for the building material, e.g. powder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3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9C64/386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393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432Auxiliary operations, e.g. machines for filling the moulds
    • B29D11/00442Curing the lens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50/00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33Y50/02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80/00Products made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1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106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 B29C64/124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Abstract

本披露内容涉及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装置。根据本披露内容,此方法包括:A‑提供可固化材料;B‑在切片外形线(C1)内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该切片外形线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所述光学元件的几何形状来确定的,所述光学元件至少包括第一体积元素(V1)和第二体积元素(V2),是通过至少用具有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以及至少用具有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其中,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

Description

用于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技术领域
本披露内容涉及光学部件的制造,例如眼科镜片的制造。
更准确地说,本披露内容涉及一种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制造光学元件的方法。
本披露内容还描述了一种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制造光学元件的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适用于制造许多装置,特别是适用于在新技术的发展架构内制造原型装置,因为最终获得的装置被直接形成为所需的形状。
然而,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增材制造技术很少被适配来用作用于大规模生产眼科装置的工业工具。
增材制造技术是指由可聚合或可固化材料(比如树脂)生产或“打印”三维(3D)物体的方法。尤其是,增材制造技术通常是基于构建过程(即,打印),该构建过程在于在x、y和z方向上并置体积元素(体素),一般来说是逐层或逐滴地并置,通过照射和固化树脂,以便针对每个层或每个液滴再现所投影的预定图案或图像。例如,此预定图案或图像是旨在形成预期数值体素的像素化图案或像素化图像。因此,预期的物体通过所述固化的材料的层、伪层或液滴的重叠而形成。
例如,增材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可以是数字光处理立体光刻(下文称为DLP-SLA)。DLP-SLA使用数字投影仪屏幕将每个层的图像投影在可固化材料的整个表面上。由于投影仪是数字屏幕,因此每个层的图像由方形像素构成,从而产生由小矩形块形成的层,如上所述,这些小矩形块被称为“体积元素”或“体素”(例如,由方形像素和层的厚度定义的体积)。需要注意的是,此数字屏幕通常使用LCD或LED像素,并且因此包括设置在这些像素之间的空隙。因为LCD或LED像素彼此被空隙间隔开,因此可固化材料的表面上的投影图案包括一些阴影区域,这些阴影区域接收的能量略少。
关于眼科镜片的制造,尤其是用于眼镜的眼科镜片的制造,增材制造技术可以用于生产眼科镜片的模型。然而,这些模型很少被适配来在镜架中使用以便由配戴者配戴。
事实上,预期的光学制品(比如眼科镜片)的几何形状尤其是在其外周处必须是准确的,例如以便再现眼科镜片的适当曲率。
因此,可固化材料的构建/打印过程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当所打印的体积元素或体素的形状尽可能地接近预期数值体积元素或体素的形状时,换句话说,当x、y和z方向上的分辨率良好时,构建过程被认为是“准确的”。
此外,在所制造的光学装置内,各层体积元素(或液滴和/或存在于照射工具内的像素痕迹)之间的界面的累积经常会形成轻微的光学缺陷,特别是衍射缺陷。这些缺陷中的一些缺陷(此后称为分层引起的缺陷)出现在层之间的界面处,因为位于此界面的两侧上的可固化材料在不同时间被固化/硬化,这产生了材料光学特性的局部差异,从而导致了各层之间的缺陷。需要注意的是,用多层堆叠的方式形成光学装置会引起预定图案的重复,并且光学特性的这种重复交替会引起衍射缺陷的形成。由于像素之间的空隙而产生的阴影区域也有加剧了衍射缺陷的产生。此外,单一层中材料的硬化也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逐个体素地发生,这也在这些体素之间产生衍射。
这些缺陷在最终使用眼科镜片时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对可固化材料的这种打印准确度的要求以及对于在构建过程期间得到均匀光学体积的要求(也就是说,没有衍射缺陷)是非常不相容的。
事实上,一般来说,通过提高可固化材料的准确度,所产生的衍射缺陷会更加明显。
一方面,当增材制造技术是基于在可固化材料上投影紫外光图案时,一种改进可固化材料的打印准确度的方式在于在可固化材料的组成中添加在照射波长处进行吸收的一种或多种UV阻断剂。事实上,这种或这些UV阻断剂能够控制光在不期望的区上的传播。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衍射缺陷,本申请人已经设计的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解决方案是在多个步骤中对材料进行固化,使得每层材料在其上被形成或覆盖另一层材料时未完全固化、或甚至尚未是固体。特别是,此解决方案能够以如下方式限制相邻两层之间的硬化差异:各层的光学特性最接近并且尽可能均匀。
事实上,根据此解决方案,在硬化之前,各层在被沉积覆盖层之前必须仍处于部分未固化状态。各层的部分未固化状态可以处于中间状态,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在这两种相之间(此相可以称为“凝胶状态”,如在下文中解释)。此中间状态允许相邻的层在没有缺陷的情况下彼此融合,并且因此避免衍射效应。
如下文将详细解释的,此解决方案意味着用低于针对可固化材料定义的雅各布斯能量(Jacobs energy,Ej)的固化表面能量(E)(或光剂量)来固化可固化材料,以便在构建/打印过程中引起延迟(Paul F.Jacobs,Fundamentals of stereolithography inInternational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ymposium[立体光刻基础,国际固体自由曲面制造研讨会],1992)。以这种方式,形成各层的固化的材料(从“凝胶状态”到“硬化状态”)的转化率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连续的低光剂量曝光而逐渐增加。此外,光剂量与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DP)有关(雅各布斯方程式)。
一般来说,为了避免分层引起的缺陷,在构建过程期间使用的光穿透深度值DP具有中等大值,例如从层的厚度的大约10倍到大约50或100倍或更大。
此解决方案在下文中被称为“构建延迟”,并且尤其在专利申请EP3 698 968中进行了描述。
因此,一方面,通过提高所打印的可固化材料的准确度,各层之间的界面(例如相邻层之间的相互穿透/融合)更加明显,从而产生分层引起的衍射缺陷。另一方面,采用构建延迟方法、使用大的光穿透深度值(DP)来消减分层引起的缺陷意味着一些固化能量可以沿着比没有此技术时的情况重要得多的厚度在要制造的物体下方渗出。这可能会降低制造过程的几何准确度,该几何准确度在所制造的光学装置的构建过程期间在每个层的外形线(外周)处尤其重要。
事实上,通过提高可固化材料的准确度、例如通过减小光穿透深度值(Dp)的高度,在被硬化的层内提供的光剂量或固化表面能量(E)在层内由于高的内在吸收而不太均匀,从而导致动力学和单体/低聚物转化在层内和界面处不太均匀,并且进而使得产生的衍射缺陷也更加明显。同样,通过减少光散射以更好地定义体素的形状,阴影区域与亮光区域之间的硬化差异更高,从而导致衍射缺陷更明显。
因此,优化可固化材料的打印准确度通常不利于在构建过程期间得到均匀光学体积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生产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优选地不具有层间缺陷的光学制品、尤其是眼科镜片的新方法。
因此,本披露内容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具有确切的期望几何形状(打印材料的良好准确度)同时具有更均匀光学体积、优选地在层间没有衍射缺陷的光学制品、尤其是眼科镜片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本披露内容,上述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生产光学元件、比如光学制品、特别是眼科镜片的方法来实现的,该方法包括:
A-以预定层厚度提供可固化材料;
B-在切片外形线(C1)内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该切片外形线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所述光学元件的几何形状来确定的,所述光学元件至少包括:第一体积元素(V1)和第二体积元素(V2),是通过
至少用具有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以及
至少用具有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
其中,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
优选地,固化步骤(B)包括多个固化步骤,这些固化步骤对每个切片外形线(C1)逐层重复以制造所述光学元件。
换句话说,使用至少两个不同的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也就是说,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能够容易地管理在构建过程期间打印准确度的约束和获得均匀光学体积的约束两者。
事实上,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可以例如预先确定为与用于改进打印准确度(所打印的体素接近数值预期体素)的工艺更加兼容,而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可以例如预先确定为与用于改进获得均匀光学体积的方法(比如上述构建延迟方法)更加兼容。
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针对需要高精度的体积元素,第一光穿透深度(Dp1)可以具有低值(比如30μm)。例如,这种穿透深度可以用于形成在光学元件的外周(下文也称为“表皮”)处的体素(或第一体积元素V1)或其他需要更高精度的体素。通过此示例性实施例如此获得的光学元件呈现出准确的外部几何形状。另一方面,第二光穿透深度(Dp2)可以具有比第一光穿透深度值更大的值(比如500μm),并且可以用于形成在光学元件内部(下文也称为“芯部”)的体素(或第二体积元素V2)。因此,如此获得的光学元件具有均匀的光学体积(例如,很好地实现了在构建过程期间、尤其是当使用如上所述的构建延迟方法时,相邻层之间的相互穿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光穿透来控制表皮的厚度,有可能提供不仅精确、而且比芯部体素在其第一次在层中形成时更硬的表皮体素。事实上,通过提供更硬的表皮体素、或更加聚合的表皮体素,有可能在制造期间具有更好的机械和几何精度。然而,如上所述,这种更硬或更聚合的表皮体素导致在材料内、在两层表皮之间以及在表皮的每个层或每个体素内形成更多的折射率变化。因此,使用上述实施例提供更精确且更薄的表皮能够定位这些光学缺陷,并且使会配戴具有以这种方式制造的镜片的眼镜的人的眼睛更容易感知不到这些缺陷。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描述的第一穿透深度值(Dp1)可以用于形成比表皮的第一体积元素(体素)更多的体积元素,例如以便在眼科镜片内部创建内部光学结构,比如标记或光导、全息结构等。
此外,根据本披露内容的方法与适用于可固化材料的配方的任何化学反应类型(链增长聚合或逐步聚合等)都是兼容的。
此外,根据本披露内容的方法也与使用聚合过程的大多数已知增材制造技术装置是兼容的。
根据本披露内容,在未填充的可固化材料(树脂)或填充物对光的传播没有影响的情况下,DP对应于从材料的表面计算的材料内深度,其中63%的光已经被物质吸收(37%剩余)。
该值可以根据以下方法来确定。作为示例,树脂的十进衰减系数(A10)或纳皮尔衰减系数(A)在该波长处使用UV可见光谱分析法来测量。
然后,分别如下获得Dp:
Dp=1/(ln10*A10)或Dp=1/A。
在一些实施例中,Dp也可以表示为补偿的Dpc:
Dpc=1/(k*ln10*A10)或Dp=1/(k*A)
其中k是校正系数,作为示例其可以从0.01到100变化。Dp的设定值可以在两个照射波长之间是不同的。
本披露内容的其他可组合的特征是:
-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是通过以第一波长(λ1)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的,并且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是通过以第二波长(λ2)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的;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本披露内容的“以第一波长(λ1)照射”是指用仅具有第一波长的光进行照射或者用具有在第一波长范围内具有非零强度的光谱并具有第一波长作为局部最大强度的光进行照射。以相同的方式,根据本披露内容的“以第二波长(λ2)照射”是指用仅具有第二波长的光进行照射或者用具有在第二波长范围内具有非零强度的光谱并具有第二波长作为局部最大强度的光进行照射。根据本披露内容,第一波长(λ1)的至少一个波长或波长范围分别不同于第二波长(λ2)的至少一个波长或波长范围;
-因此,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是通过以第一波长(λ1)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的”是指,Dp1可以通过以第一波长(λ1)或以第一波长范围或以第一多色波长范围集进行照射来获得,该第一多色波长范围集能够获得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同样的内容分别适用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是通过以第二波长(λ2)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的”的定义,换句话说,用第二波长(λ2)进行照射提供了不同于用第一波长(λ1)进行照射时的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
-光学制品是逐层构建的,并且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与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之间的差等于或高于平均层厚度,优选地等于或高于平均层厚度的至少三倍;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体积元素(V1)和第二体积元素(V2)具有一个层的厚度(而不是分别为Dp1或Dp2的厚度);针对作为聚合物喷射技术的增材制造技术,“层”是指在如此获得的光学元件内一次喷射的体积单元(甚至在不同高度处);
-根据本披露内容,“平均层厚度”通常是指“至少两个相继层,优选地至少十个相继层或者可选地至少十个至少包括(多个)第一体积元素(V1)和(多个)第二体积元素(V2)的相继层”的平均层厚度;特别是,措辞“层厚度”对应于在制品的制造期间通过机械手段在制品上添加的厚度:它对应于在提供步骤期间通过材料的沉积或通过使制作中的制品的支架从材料浴的表面位移、或其他通常的手段而添加的材料厚度;
-第一体积元素(V1)位于第一区域(A1)中,该第一区域沿着所述切片外形线(C1)显著延伸,并且第二体积元素(V2)位于第二区域(A2)中,所述第二区域(A2)主要并且优选完全位于第一区域(A1)内,换句话说,第一区域(A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区域(A2)的周围形成包络或部分包络;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本披露内容,术语“区域”(比如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在下文中是指体积并且通常在多层上延伸;在一些情况下,措辞“第“n”区域”可能对应于以体积为单位的第“n”区域对于给定层的截面;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区域主要在第一区域内”总体上是指第一区域(A1)在第二区域(A2)的大约至少80%、优选地至少90%、优选地至少95%、特别是至少97%以及典型地至少99%的周长上围绕第二区域(A2);
-在实施例中,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严格低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在实施例中,第一体积元素(V1)被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固化的程度高于第二体积元素(V2)被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固化的程度;这意味着在被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照射之后,第一体积元素(V1)比仅被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之后的第二体积元素(V2)更为固态;
-根据本披露内容,术语“固化的”、并且尤其是“更固化”可以通过在相同或相似材料的情况下确定可固化材料的转化率、或测量粘度、或使用任何其他种类的弹性测试来确定,或优选地通过使用比如在EF EN ISO0868标准中定义的SHORE A硬度测试(例如针对软质材料)或SHORE D硬度测试(例如针对硬质材料)来确定;
-施加于第一体积元素(V1)的固化表面能量(E1)高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所述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是针对给定层的第一体积元素(V1)通过以第一波长(λ1)使用定义为{EJ1=EC1*exp(th1/DP1)}的雅各布斯方程式来确定的,其中
“Ej1”是使厚度th1聚合而成为雅各布斯意义上的固体所需的雅各布斯能量,
“th1”是包含第一体积元素(V1)的层的厚度,
“Dp1”是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及
“Ec1”是可固化材料(50)的第一临界雅各布斯能量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高于或等于此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1)或此雅各布斯能量(Ej1);
-施加于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的所述固化表面能量(E2)严格低于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所述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是针对给定层的第二体积元素(V2)通过以第二波长(λ2)使用定义为{EJ2=EC2*exp(th2/DP2)}的雅各布斯方程式来确定的,其中
“Ej2”是使厚度th2聚合而成为雅各布斯意义上的固体所需的雅各布斯能量,
“th2”是包含第二体积元素(V2)的层的厚度,
“Dp2”是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及
“Ec2”是可固化材料在第一照射波长处的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严格低于此雅各布斯能量(Ej2),优选地严格低于此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
-第二区域(A2)还包括第三体积元素(V3)和第四体积元素(V4),第三体积元素(V3)位于第一区域(A1)的区域的正下方(即:一般来说,相对于材料的堆叠层的方向在切片外形线(C1)的下方),第四体积元素(V4)位于第一区域(A1)的区域的正上方(即:一般来说,相对于材料的堆叠层的方向在切片外形线(C1)的上方),
第三体积元素(V3)是通过优选地施加高于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并且特别地高于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的第三固化表面能量(E3)用第二波长(λ2)以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的;和/或
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优选地施加低于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第二波长(λ2)以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的;和/或
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施加小于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或对第四体积元素(V4)的硬化程度小于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对第一体积元素(V1)的硬化程度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第二波长(λ2)以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区域(A2)还包括第四体积元素(V4),第四体积元素(V4)位于第一区域(A1)的区域的正上方(即:一般来说,相对于材料的堆叠层的方向在切片外形线(C1)的上方),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优选地施加对第四体积元素(V4)的硬化程度低于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对第一体积元素(V1)的硬化程度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中间光穿透深度值(Dp中间)固化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的,该中间光穿透深度值的范围为从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和/或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第二区域(A2)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A1)正上方的第三区域(A3)(例如,根据用于固化的固化表面能量,在上游),所述第三区域(A3)由离第一区域(A1)最近的下部部分和位于所述下部部分正上方的上部部分形成,其中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是通过以介于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与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之间、优选地低于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光穿透深度值固化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的,优选地上部部分是通过施加比施加于下部部分的固化表面能量更低的固化表面能量来形成的;
-该方法包括进一步的最终步骤,该最终步骤能够使第一区域(A1)中的可固化材料和第二区域(A2)中的可固化材料以及适当时第三区域(A3)中的可固化材料完全固化;
-第二区域(A2)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A1)正上方的第三区域(A3),其中所述第三区域(A3)是通过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逐层形成的并且由至少两个部分构成,从第一区域(A1)到第二区域(A2)来考虑时所述两个部分以增大的不同DP来照射;一般来说,所述区域和所述部分可能延伸跨越多层;
-该方法包括如下的先前步骤(S0):
确定可固化材料关于紫外线(200-450nm)和/或可见光和/或近红外(700-2500nm)中的确定波长范围内、优选地在290至430nm之间的范围内的吸收光谱的至少一部分;
确定针对至少两个不同波长,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相应光穿透深度值随波长的变化,
至少选择分别具有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以及
基于所识别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确定该方法。
-据认为,确定材料的透射光谱可以近似等同于确定吸收光谱;
-该方法包括如下的先前步骤(S0):
确定可固化材料的组成,该组成能够通过用第一波长(λ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而获得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期望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以及通过用第二波长(λ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而获得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期望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第一波长和第二波长的值在所述先前步骤之前被预先确定;此实施例因此可以包括制造或接收具有所述确定组成的可固化材料的步骤;
-根据此实施例,该方法包括提供适于输出至少两个不同波长或波长范围的至少一个照射装置的先前步骤,其中一个包括第一波长(λ1)并且第二个包括第二波长(λ2),其中提供可固化材料的步骤包括:
-提供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并且提供或确定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吸收光谱;或者
-提供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吸收光谱;
-提供UV吸收剂的清单;
-确定要添加到所述组成中的UV吸收剂的选定清单及其浓度,以便在第一波长(λ1)处获得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并且在第二波长(λ2)处获得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提供通过向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以确定的浓度添加所确定的UV吸收剂而获得的最终可固化材料组成。
-其中根据此实施例,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被确定为在针对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范围内和针对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范围内,所述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具有在先前步骤中确定的至少一个值;这能够降低该确定步骤的压力,并且如果计算中包括多个约束,比如多于两个穿透深度值或者在特定波长处(例如在近可见光谱中)的特定吸收值等,则这是特别有用的。
-可固化材料还适于或被配置为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光学制品:
对范围从420至450nm的波长处的蓝光的透射率高于零、并且高于或等于5%或更大、优选地高于或等于30%或甚至50%,但低于80%或甚至70%;
对范围从280至420nm的波长处的紫外线区域的透射率低于或等于5%、优选地低于或等于1%;
-所述光学元件是眼科镜片。
本披露内容还涉及一种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制造光学元件的制造系统,该制造系统包括:
-容器,该容器适用于容纳可固化材料,
-支架,该支架适用于支撑要形成的光学元件,
-形成单元,该形成单元适用于至少在切片外形线(C1)内部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该切片外形线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所述光学元件的几何形状来确定的并且能够使用至少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以及
-计算机元件(6),该计算机元件被编程为控制所述形成单元以便至少将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和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施加到可固化材料上,该第一固化表面能量具有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或具有第一波长(λ1),该第二固化表面能量具有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或相应地具有第二波长(λ2),
其中,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
或者相应地,其中第一波长(λ1)不同于第二波长(λ2)。
详细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并借助于非限制性示例给出的描述将使本披露内容所包括的内容以及实践方式变得清楚。
在附图中:
-图1呈现了适于制造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光学元件的示例性制造系统;
-图2呈现了示出可固化材料的转化率相对于施加到此材料表面上的固化表面能量的曲线;
-图3呈现了示例1的可固化材料配方的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mm为单位,Dp)相对于波长(nm)的关系;
-图4呈现了示例2的可固化材料配方的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mm为单位,Dp)相对于波长(nm)的关系;
-图5呈现了示例3的可固化材料配方的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mm为单位,Dp)相对于波长(nm)的关系;
-图6A呈现了要根据本披露内容制造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B呈现了图6A中呈现的光学元件的这部分的俯视图;
-图7呈现了光学制品元件的切片外形线和由制造系统在可固化材料上、尤其是在光学制品的底部部分中生成的像素的平面图(下表皮的情况);
-图8呈现了光学制品元件的切片外形线和由制造系统在可固化材料上、尤其是在光学制品的上部部分中生成的像素的平面图(上表皮的情况);
-图9至图14呈现了用于对形成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光学元件的不同体积元素进行定位、尤其是为了改进在z方向上的打印准确度的六种解决方案(针对“下表皮”和“上表皮”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中,与体积元素、区域或层有关的措辞“上方”和“下方”被定义如下:根据在制造过程期间用于使材料固化的固化能量的传播方向,“上方”意味着上游,“下方”意味着下游。
申请人努力开发一种生产具有确切的期望几何形状(打印材料的良好准确度)同时具有均匀的光学体积(例如没有层间缺陷)的光学制品、尤其是眼科镜片的新制造方法。
为此目的,本披露内容涉及一种通过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提供可固化材料;
B-在切片外形线(C1)内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该切片外形线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所述光学元件的几何形状来确定的,所述光学元件至少包括:第一体积元素V1和第二体积元素V2,该固化是通过
至少用具有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照射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第一体积元素V1,以及
至少用具有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可固化材料来形成第二体积元素V2,
其中,所述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
本披露内容总体上涉及一种适于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光学元件的方法。
更具体地,本披露内容适用于所有种类的光学装置和元件(比如眼科元件和装置)的制造。眼科元件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矫正和非矫正镜片,包括单光或多光镜片,可以是分段式或非分段式的,比如多焦点镜片或渐变镜片,以及其他用于矫正、保护或增强视力的元件,以及保护性镜片或遮光板,比如在护目镜、眼镜、游泳镜和头盔中发现的。
本披露内容的光学制品优选地是一种镜片,更优选地是一种例如适用于安装在眼镜架中的眼科镜片。
在本披露内容的下述实施例中,第一体积元素V1位于第一区域A1中,该第一区域沿着所述切片外形线C1显著延伸,并且第二体积元素V2位于第二区域A2中,所述第二区域A2主要并且优选完全位于第一区域A1内。
这意味着光学元件包括主要由第一体积元素V1和类似制作的体积元素构成的“表皮”和主要由第二体积元素V2和类似制作的体积元素构成的、设置在表皮内部的“芯部”。所描述的此实施例在下文中被称为表皮/芯部实施例,并且尤其在专利申请EP 19305829中进行了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披露内容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例。特别是,外部区域的一部分或甚至大部分可以由与第一元素不同制作的体积元素构成,例如它可以包括根据第二体积元素、根据第三类型或第四类型的体积元素形成的元件,或者包括用其中一个体积元素的穿透深度值制作但固化表面能量值与施加于所述体积元素的固化表面能量值不同的混合体积元素。
优选地,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是通过以第一波长λ1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的,并且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是通过以第二波长λ2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的。
在实施例中,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严格低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事实上,根据所描述的表皮/芯部实施例,低的Dp1能够在构建过程期间改进打印准确度。尤其是,结合固化表面能量E1的特定值(例如E1高于λ1处的第一临界雅各布斯能量),能够获得具有期望外部几何形状的光学元件,也就是说,打印的体积元素V1或体素V1尽可能地接近预期数值体积元素或数值体素,换句话说,在x、y和z方向上的分辨率是良好的。
一般来说,光穿透深度值Dp1的范围为:
(th表皮/2)≤Dp1≤(th表皮/0.4)
其中,“th表皮”是构建光学元件的表皮的一个层或一个液滴的厚度。典型地,“th表皮”约为10μm,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达到25或50μm或100μm。因此,针对约10μm的层厚度,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值通常可以低于或等于50μm、优选地低于或等于40μm、特别是低于或等于35μm,并且高于或等于5μm、优选地高于或等于10μm、典型地高于或等于10μm。Dp1的值可以比照适用于其他的层厚度值,具有大约相同的比例;即:通常低于或等于5th表皮、优选地低于或等于4th表皮、更特别地在3.5与0.5th表皮之间,或约1th表皮
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芯部的中等大Dp2能够在构建过程期间得到均匀的光学体积(没有衍射缺陷),尤其是当使用构建延迟方法时(例如,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具有低于λ2处的临界雅各能量的特定值)。一般来说,光穿透深度值Dp2高于或等于100μm、优选地高于或等于300μm、典型地高于或等于400μm,比如400μm。Dp2的值可以比照适用于其他的层厚度值,具有大约相同的比例;即:通常高于或等于10th表皮、优选地高于或等于30th表皮、最优选高于40th表皮
在更详细地解释根据本披露内容的方法之前,下文将描述增材制造技术和适用于执行本披露内容的方法的装置、尤其是所描述的表皮-芯部实施例。
I°)增材制造技术和根据本披露内容的装置
I.1-增材制造技术
表述“增材制造技术”是指一种如国际标准ASTM 2792-12中定义的制造技术,其提到了将材料连接起来以根据3D模型数据制作物体的过程,通常是一层一层地制作,与减材制造方法(比如传统机加工)相反。因此,固体物体是通过并置体积元素(主要是多个层或体素或液滴或微滴,或者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物质块)来制造的。在本披露内容的情况中,光学元件将被描述为逐层地制造,但本披露内容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例。
在实践中,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是立体光刻(SLA)、数字光处理立体光刻(DLP-SLA)、LED或L-COS立体光刻或聚合物喷射。增材制造技术包括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根据可以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件中定义的预定排列来并置多个体积元素而创建物体。
立体光刻(SLA)和数字光处理立体光刻(DLP-SLA)的工作原理都是将紫外光聚焦到一桶光聚合物液体树脂上以形成固体层,这些固体层堆叠起来而创建固体物体。关于立体光刻(SLA),液体树脂通过激光束扫描打印区域来接收选择性曝光。如上面已经解释过的,数字光处理立体光刻(DLP-SLA)使用数字投影仪屏幕将每个层的图像投影到树脂的整个表面上。由于投影仪是数字屏幕,每个层的图像由方形像素构成,从而产生由小矩形块(体素,例如由方形像素和层的厚度定义的体积)形成的层。
作为替代性方案,像素可以具有其他形状,比如六边形、菱形或细长形,这取决于使用微镜或数字屏幕或其他装置来调制和生成每个层的图像,并且取决于这种装置的特性,比如微镜的形状、数字屏幕的LCD技术或LED技术的使用...等等。
聚合物喷射技术使用喷墨打印头将液体光聚合物树脂的微滴喷射到构建平台上。液体树脂被紫外线灯立即固化并且一组微滴一组微滴地凝固以便构建层或最终元件(并且形成固体物体)。
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数字光处理立体光刻将是优选的,但本披露内容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例。
因此,在这里的实践中,所使用的增材制造技术是基于将紫外光图案投影到可固化材料上。光图案例如是红外线图案或紫外线图案。
尤其是,所使用的增材制造技术能够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波长,尤其是至少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事实上,根据本披露内容的特征,以第一波长λ1照射可固化材料能够获得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并且以第二波长λ2照射可固化材料能够获得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有许多增材制造技术装置能够提供和选择多种波长。
例如,这些装置可以包括:
-具有所有所需波长的多色光源可以被放置在通带滤波器选择器的后方;
-不同发射光源(如LED)的矩阵可以作为一个光源;或者
-由于使用光学系统而被集合成一个光源的多个独立光源;
-具有彼此严格不同的发射波长的两个或更多光源(照射光源),等等。
为了考虑有效Dp(至少Dp1和Dp2)的精度,优选的是光源具有尽可能窄的发射带。
然而,如果光源的发射带在两个波长之间重叠,则增加这两个光源之间以nm为单位的波长差,直到Dp的精度是可接受的。所谓发射带,是指发射强度高于在实际整个发射带内的最大发射强度的一半的有限波长范围。
例如,针对在过程中使用LED的增材制造技术,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事实上,LED不是完全单色的,并且在可能不具有可固化材料的期望吸收(也就是说,不能够得到期望的光穿透深度值Dp)的波长范围内发射。为了考虑到此约束,每个LED的波长需要按照它们的发射光谱被间隔开。例如,在365nm的第一LED的发射带的半高宽度是362到373nm,所以所使用的第二LED可以被参数化为具有376nm的波长,其发射带的半高宽度为373到385nm,并且所使用的第三LED可以被参数化为具有392nm的波长,其发射带的半高宽度为388到400nm。因此,在365nm、376nm和392nm的不同波长处可以设定不同的Dp。在本示例中,365nm的波长可以用于形成位于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体积元素V1并且对应于光学元件的表皮,392nm的波长可以用于形成位于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体积元素V2并且对应于光学元件的芯部,以及376nm的波长可以用于形成位于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之间的另一个体积元素。
I.2-根据本披露内容并且适于制造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光学元件的一个制造系统 的示例(图1)
图1示出了一种适于借助于DLP-SLA过程来制造光学元件的制造系统1。
该制造系统包括形成单元3、容器10、支架15和移位装置20(这里是致动器)。
形成单元3包括能够提供至少两种不同波长(例如,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的能量源2、光学系统4和计算机元件6。形成单元3适于在执行指令时实现下文描述的用于制造光学元件100的方法。
在实践中,计算机元件6包括微处理器和存储器(未示出)。该微处理器适于执行制造光学元件100的指令,并且该存储器存储这些指令。作为示例,计算机元件6被编程为生成关于在至少提供具有第一波长λ1(与光穿透深度值Dp1相关联)的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和/或具有第二波长λ2(与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相关联)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的每个相继步骤中的所述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和/或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的量级、以及关于要投影在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上的图像图案或光图案的指令。例如,这些指令被传送到能量源2和/或光学系统4。
能量源2适用于用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和/或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能量源2提供了光束、尤其是紫外光束,该光束被光学系统4引导到可固化材料50。特别地,能量源2能够至少通过以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并且通过以第二波长λ2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可固化材料来获得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光学系统4适于将来自能量源2的光投影到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上以形成所述图像图案。成像器4包括多个微镜8,该多个微镜被布置成网格状,以将来自光束的光转向为朝向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
需要注意的是,还存在能量源和成像器的其他替代性组合。例如,图像图案的形成可以完全由能量源通过使用具有微镜的DLP或数字屏幕、例如使用LCD或LED像素生成,并且成像器仅提供定位和聚焦效果;替代地,能量源可以以连续或定期爆发的方式提供能量,并且成像器在定位和聚焦效果之上生成图像图案。
在实践中,微镜8彼此间隔了空隙(实际上,在两个相邻的微镜之间不可能具有完美的接合);使用LCD或LED像素的数字屏幕也有这种空隙。
例如,微镜8是明显的方形,其中尺寸例如为8×8μm2。对于微镜之间的间距大约为10.8μm时,空隙在1至10μm之间,例如约2.8μm。一旦投影到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上,微镜可以形成具有给定间距的投影像素,包括微镜和空隙的直接投影,例如间距可以是大约40×40μm,其中大约30×30μm对应于微镜的投影,微镜间隔了大约10μm的空隙。
当微镜8被光束照射时,它们以某一光强度朝向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反射光或者不朝向所述表面55反射光,这取决于对每个微镜的单独控制。因此,微镜8适于在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上绘制图案,该图案是像素化的(每个像素都对应于微镜)。因为微镜8被空隙彼此间隔开,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上的投影图案因此包括接收较少固化能量的一些阴影区域。因此,此投影图案上的像素被像素间空间彼此间隔开。位于这些像素间空间下方的材料比其他部分的材料的聚合程度低。在一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是聚合不足的或未聚合的。
在本说明书中,将考虑投影图案是由方形像素构成,从而产生由被称为体素的小矩形块(由方形像素和层的厚度定义的体积)形成的层。
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4这里包括投影系统7,该投影系统适于将紫外光束从该多个微镜8引导到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进一步,微镜或LCD或LED像素或投影像素的尺寸可以与当前的示例不同,而不影响本披露内容。
可固化材料50以液态被储存在容器10中。一旦聚合,可固化材料50就会形成由支架15承载的光学元件100。在实践中,支架15被部分地浸泡在一桶可固化材料50中,使得液体可固化材料50的一部分在支架15的顶部上。因此,由能量源2提供的光束被投影在此部分的可固化材料50上。当此部分被聚合时,所形成的光学元件的此部分因此是在支架15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支架可以包括由固化的可固化材料形成的支撑梁,是与光学装置同时逐层构建的。
制造系统1还包括移位装置20。移位装置20适用于将其上形成有光学元件100的支架15相对于这一桶可固化材料进行移位。此移位装置20允许支架15相对于这一桶可固化材料沿着与可固化材料20的表面55明显正交的轴线竖直运动。支架15的此竖直运动允许控制要聚合的液态可固化材料50的厚度。因此,移位装置20允许控制聚合层的厚度。
在当前的示例中,移位装置20还允许沿着与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明显平行的轴线的水平移动。
如图1所示,制造系统1这里包括再涂覆装置12。此再涂覆装置12例如适用于在前一层可固化材料的顶部上施加一些可固化材料。替代性的方法不使用再涂覆装置并且可以在可固化材料的表面上放置带有或没有膜的透明窗口以实现材料的平整度,并且控制在前一层可固化材料的顶部上添加的可固化材料的厚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窗口可以是聚合抑制剂可渗透的。
如下面所解释的,制造系统1被编程为通过使用增材制造工艺由可固化材料50生产光学元件100。
此光学元件100有利地包括眼科镜片。该光学元件可以仅包括此眼科镜片。在变体中,该光学元件可以包括眼科镜片和稳定器,该稳定器使镜片在支架15上固定不动。
II°)根据本披露内容的方法
II.1-提供可固化材料(步骤A)(图2)
如上所述,根据本披露内容的方法仅需要使用一种具有特定吸收特性的可固化材料,以便当其分别被第一照射波长λ1或第二照射波长λ2照射时,至少获得期望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期望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尤其是,有不同的方法用于选择和/或确定根据本披露内容的适当的可固化材料配方(先前步骤S0)。这些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
特别是,适用于本披露内容的可固化材料通常包括至少一种光聚合物树脂、至少一种光引发剂(以便引发光聚合过程)以及优选地至少一种UV阻断剂(或UV吸收剂)。
例如,适用于本披露内容的光聚合物树脂可以具有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单体、低聚物或可聚合官能团:烯烃、炔烃、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酸酯、硫醇、环硫化物、异氰酸酯、异硫氰酸酯、氧杂环丁烷、环氧、乙酰乙酸酯、烯丙基醚、烯丙基碳酸酯、胺、亚胺、醇、乙烯基砜、硅烷醇。
该引发体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单体或低聚物或预聚物或具有可聚合官能团的聚合物链的聚合。也就是说,一个或多个化学反应体系在通过分子吸收光子后能够生成和/或释放和/或重组和/或转移一种或多种化学活性物质,该一种或多种化学活性物质可以引发聚合过程。例如,这些化学活性物质可以是自由基和/或路易斯酸和/或路易斯碱和/或勃朗斯特酸和/或勃朗斯特碱。
此外,适用于本发明的UV阻断剂(或UV吸收剂)分子能够在整个硬化或液体的体系中吸收光子,并且根据其吸收特性改变光的深度分布。它可以是常规的UV吸收剂或单体、或光引发剂,或更一般地,是光聚合物树脂的、在用于固化所述光聚合物树脂的光源的发射范围内具有主动或被动吸收的任何化合物。
优选地,用于本披露内容的(多种)UV阻断剂在420-700nm的波长范围内不吸收。此特征避免了吸收范围与可见光谱的重叠,并且防止在本披露内容的制造过程期间形成的光学元件出现黄色。
可选地,可固化材料也被适配或配置为提供一种光学制品,针对具有大约2mm厚度的光学制品,该光学制品具有:
-对范围从420至450nm的波长处的蓝光的透射率高于零、并且高于或等于5%或更大、优选地高于或等于30%或甚至50%,但低于80%或甚至70%;
-对范围从280至420nm的波长处的紫外线区域的透射率低于或等于5%、优选地低于或等于1%。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其他光学参数,比如针对有害蓝光(波长范围从420至450nm)的保护可以从可固化材料的组成中通过添加适当的UV吸收剂而得到。
此外,可固化材料还可以包括光学增白剂,以便减少所述光学元件的发黄。
此外,可固化材料还可以包括“添加剂”,比如消泡剂、粘度改性剂、填充剂、光稳定剂、流平剂、润湿剂等。
II.2-光聚合过程
尤其是,光学元件是由可固化材料50通过光聚合过程制造的。
此光聚合过程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以便尤其解释固化材料50的“凝胶状态”和“硬化状态”。
在实践中,光聚合过程可以通过可固化材料50的转化率Cv(或聚合率)来表征。转化率Cv与可固化材料50的物理物质状态有关。在被可固化能量(这里是E1或E2)照射、主要被光照射之前,可固化材料是液态。转化率Cv被认为接近0,尽管由于可固化材料50的老化而可能出现轻微的聚合。在可固化表面能量对可固化材料50的照射下,可固化材料50发生聚合并且从液态逐渐转变为固态。可固化材料会经历多种状态,尤其是中间状态(称为“凝胶状态”),其相应的转化率Cv取决于可固化材料。中间状态对应于既不是液态也不是固态而是在它们之间的物质状态,特别是根据雅各布斯方法学的方法(Paul F.Jacobs,Fundamentals of stereolithography in International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Symposium[立体光刻基础,国际固体自由曲面制造研讨会],1992)还不够固态,但单体已经开始彼此聚合,开始形成聚合物网络的一部分。对于一些丙烯酸酯单体,中间状态的转化率Cv可以例如在20%至80%之间,或一些其他单体的中间状态转化率可以高于10%和/或低于67%。对于通常高于80%的转化率Cv,可固化材料被认为处于固态。针对一些丙烯酸酯单体,对于高于67%的转化率Cv,可固化材料被认为处于固态。取决于材料,对于高于临界转化率的转化率,可固化材料被认为处于固态,临界转化率可以凭经验被确定为处于大约40%到大约80%之间。特别是一种确保可固化材料的固态的方式可以是使用上面提到的雅各布斯方法学。
表征该中间状态和固态的转化率可能取决于被材料接收的由光源(这里分别是至少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所产生的固化表面能量E或光剂量(这里是至少E1和E2)、取决于可固化材料的吸收特性、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并且取决于可固化材料的聚合机制。图2呈现了在丙烯酸酯单体的情况下随着照射可固化材料的固化表面能量E而变的转化率Cv(以%为单位)。
如此图2所示,在一些情况下,尤其是针对自由基链增长聚合,只要固化表面能量低于诱导表面能量EI,转化率就保持接近0。在此期间(称为“诱导期”)期间,可固化材料保持液态,并且不会发生聚合。
在自由基链增长聚合的情况下,通过激活引发剂而形成的初级自由基与单体之间的反应被抑制剂(例如,分子氧)猝灭,该抑制剂优先与所述自由基反应,因此防止与单体反应。在诱导期期间,可固化材料接收的固化表面能量E因此用于消耗抑制剂。当可固化材料接收的固化表面能量E达到诱导表面能量EI时,发生聚合过程。
当可固化材料接收的固化表面能量达到诱导表面能量EI时,引发聚合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聚合条件或聚合过程没有诱导期,比如一些阳离子链增长聚合。在这种情况下,本披露内容仍然适用,其诱导表面能量可忽略不计。
只要接收到的总的固化表面能量保持低于中间表面能量EG,可固化材料就保持在液态,但聚合过程正在发生,并且转化率Cv增加(特别是随着聚合物网络形成的开始)。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由于可固化材料仍处于液态,对于丙烯酸酯单体,转化率Cv保持低于20%。
当可固化材料接收的固化表面能量达到中间表面能量EG时,可固化材料被认为处于中间状态。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可固化材料处于硬态与液态之间。根据Compendium ofChemical Terminology[化学术语总目录](也被化学家称为“IUPAC金书”或更简单地称为“金书”),中间表面能量EG被定义为在形成聚合物网络的聚合过程中初期网络形成的能量。
只要接收到的总的固化表面能量保持低于雅各布斯能量EJ,可固化材料50就保持在中间状态,但聚合过程正在进行,并且转化率Cv增加(随着单体的转化)。雅各布斯能量EJ被定义为提供给给定厚度的可固化材料以便形成材料的可测量固体部分的表面能量。换句话说,雅各布斯能量EJ对应于针对给定的可固化材料、提供用于使预期的厚度以凭经验确定的最小转化率聚合而足以使该元件足够固态到可被测量的最小表面能量。这里,在丙烯酸酯单体的情况下,相应的转化率Cv约为60%至80%。根据转化率的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达到全部单体的转化,就可以使聚合的材料进入固态。
雅各布斯能量EJ是基于雅各布斯方程式使用经验方法来确定的:
其中,E是固化表面能量,EC是临界雅各布斯能量,DP是固化表面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并且th是沿着携带能量的光线路径考虑的聚合厚度。光穿透深度值DP对应于紫外光在以预定速率被吸收之前沿着所述路径穿过的特征距离。它通常被定义为材料内部的辐射强度下降到其在表面处(或更恰当地说,正好在下方)的原始值的1/e(约37%)时所处的深度。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取决于可固化材料。
固化表面能量E是可以按每表面单位(例如每m2)表示的平均能量。
雅各布斯实验被设定为确定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雅各布斯实验在于用一组已知的固化表面能量照射可固化材料(这里是树脂),并且测量为可测量固态的材料的相应聚合厚度。雅各布斯实验适于使用聚合厚度的这些测量值来确定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和光穿透深度值DP(已知了可固化材料接收的固化表面能量)。
雅各布斯实验已经尤其被申请人用作参考,以选择和/或确定根据本披露内容合适的可固化材料。现在将描述进行选择和/或确定的方法。
II.3-可固化材料的选择和/或确定(先前步骤S0)
尤其是,下文描述的用于选择和/或确定可固化材料的不同方法是针对上文解释的表皮/芯部实施例(也就是说,Dp1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外周,下文称表皮,并且Dp2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内部,下文称芯部)来解释的。此外,使用了在第I.2节和图1上描述的增材制造技术和装置来执行这些方法。
*可固化材料(已知配方)的选择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披露内容的方法仅需要使用一种具有特定吸收特性的可固化材料,以获得期望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期望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根据第一种方法,根据本披露内容的过程包括针对给定的可固化材料(针对市场上可获得的给定的树脂,也就是说不需要重新配制),选择能够获得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表皮的期望Dp1和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芯部的期望Dp2的不同照射波长的先前步骤(S0)。换句话说,可以用于获得期望的Dp1和Dp2的波长是根据给定树脂的吸收特性确定的,这些吸收特性取决于其组成(进行吸收的物质)自然地变化。
给定的树脂可以是商业化的树脂或库存树脂。这些树脂是可光固化的或部分可光固化的。
例如,申请人已进行了一组实验,用于确定具有以下组成的库存树脂在不同波长处的光穿透深度值Dp。
得到了以下结果(Ec并未针对每个波长值都进行确定):
这里,针对表皮/芯部实施例,申请人优选地选择较低的Dp来定义能够形成光学元件的表皮的Dp1,而选择较大的Dp来定义能够形成光学元件的芯部的Dp2。如上所述,Dp1被选择为“短Dp”,并且因此可以在以下范围内:(th/2)≤Dp1≤(th/0.4),其中“th”是构建光学元件的表皮的一个层或一个液滴的厚度。典型地,在示例中,“th”约为50μm。因此,Dp1的范围在25μm至125μm之间。Dp2被选择为更深的DP,并且因此可以被选择为约300μm。因此,针对本例树脂,考虑到Dp的示例值,λ1被选择为365nm,并且λ2被选择为400nm。
根据第二种方法,根据本披露内容的过程包括如下的先前步骤(S0):
-确定可固化材料50关于紫外线(200-450nm)和/或可见光和/或近红外(700-2500nm)中的确定波长范围内、优选在290至430nm之间的范围内的吸收光谱的至少一部分;
-确定针对至少两个不同波长,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相应光穿透深度值随波长的变化,
-至少选择分别具有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以及
-基于所识别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确定该方法。
此第二种方法比上述第一种方法更快。
事实上,针对此第二种方法,已经根据波长、例如通过UV光谱法测量了可固化材料50的吸收。然后根据以下方程式将吸收光谱转化为作为波长的函数的Dp:A10(mm-1)=1/(ln10×Dp)。
例如,针对给定的库存树脂进行了实验。已经确定的是,为了获得期望的Dp1(范围从25μm到125μm),365nm(50μm)、370nm(56μm)或375nm(61μm)的波长是合适的,并且为了获得期望的Dp2(约300μm),400nm的波长是合适的。
*可固化材料的配方的确定(示例1至示例3和图3至图5)
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另一种方法,过程可以包括先前步骤:其中可固化材料50的配方不对应于给定的树脂,而是由计算机元件确定,以便获得期望的光穿透深度值Dp1和Dp2以及其他有益的要求。
针对此方法,根据本披露内容的过程包括如下的先前步骤(S0):
(i)确定可固化材料的组成,该组成能够通过用第一波长(λ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而获得在可固化材料内的期望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以及通过用第二波长(λ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而获得可固化材料内的期望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第一波长和第二波长的值在所述先前步骤之前被预先确定;此实施例因此可以包括制造或接收具有所述确定组成的可固化材料的步骤。
优选地,针对此方法的步骤(i),过程包括提供适于输出至少两个不同波长或波长范围的至少一个照射装置的先前步骤,其中一个包括第一波长(λ1)并且第二个包括第二波长(λ2),其中,提供可固化材料的步骤包括:
-提供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并且提供或确定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吸收光谱;或者
-提供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吸收光谱;
-提供UV吸收剂的清单;
-确定要添加到该组成中的UV吸收剂的选定清单及其浓度,以便在第一波长(λ1)处获得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并且在第二波长(λ2)处获得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提供通过向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以确定的浓度添加确定的UV吸收剂而获得的最终可固化材料组成。
所述先前步骤可以由计算机实现。
在实施例中,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被确定为在针对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范围内和针对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范围内,所述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具有在先前步骤中确定的至少一个值。这能够减轻计算机实现的方法(比如约束优化方法)的负担。
尤其是,申请人已经开发了一种能够根据一些具体的约束来确立可固化材料/树脂的适当配方的方法。这些约束本身已经确立,以便提供一种具有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层间缺陷的光学制品。
在实施例中,这些约束如下:
1)期望的Dp1已经确定,以便获得光学元件的外部几何形状的准确打印(一般来说约30μm);
2)期望的Dp2已经确定,以便在构建工艺期间获得相邻层之间良好的相互穿透并且避免衍射缺陷(一般来说约500μm);
3)可选地,(多种)光引发剂和(多种)UV阻断剂针对大于400nm的波长不吸收,以限制与UV-可见光谱的重叠,并且防止光学元件出现黄色(例如,400nm处的透射率将高于95%);
4)可用(用于实验)的照射波长是365nm和385nm或365nm和395nm。
因此,该方法可以基于一组约束来确定要添加到该组成中的UV吸收剂的至少一个清单及其浓度。UV吸收剂可以从UV吸收剂清单中选择。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的是,选定的反应引发剂(比如光引发剂)对于所有使用的波长不吸收(约束4),或在这些波长处不具有足够好的反应性来引发聚合。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将引发剂转变成吸收范围更广的引发剂,或添加共引发剂以使引发剂光敏化,或添加另一种光引发剂。事实上,具有光引发剂共混物可能是有用的,它针对本发明的每个波长都具有足够好的反应性和吸收。优选地,该组成包括至少一种光引发剂,该至少一种光引发剂具有足够的反应性,而能够在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工艺的至少两个不同的波长处吸收。
换句话说,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适用于在本披露内容中的任一个实施例,本披露内容的过程是通过提供具有不同波长的至少两个固化表面能量、使用至少两个Dp来应用的,所使用的至少两个波长能够使相同种类的光引发剂引发单体的聚合。换句话说,优选地,使用至少两种波长来用两个不同的穿透深度值引发相同类型的聚合。
已经发现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光吸收化合物(例如UV阻断剂、光引发剂、光学增白剂......等)往往在较深的UV中具有较高的吸收。此特征与具有小的Dp(可能对应于Dp1)相匹配,以便形成光学元件的表皮。因此,第一波长λ1可能对应于365nm,并且可以专门用于“打印准确度”。已经发现的是,大多数光吸收化合物(例如UV阻断剂、光引发剂、光学增白剂......等)往往靠近UV-可见光边界具有较低的吸收。此特征与具有中等大的Dp(可能对应于Dp2)相匹配,以便形成光学元件的芯部。因此,第二波长λ2可以对应于385nm或395nm,并且可以专门用于“构建延迟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相反,有可能在365nm处具有大的Dp并且在395nm处具有低的Dp。
这些约束和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配方(输入数据)已经被引入计算机元件中,该计算机元件适于或被配置为分析这些输入数据并且生成合适的最终可固化材料配方(输出数据)。
已经使用了以下方程式:
其中xi≥0
其中,
εiXXXnm是化合物i在XXX nm处的摩尔吸收系数(L/mol/cm)。
xi是化合物i的摩尔浓度(mol/L)。
DpYYYnm是在YYY nm处的光穿透深度()
n是计算中考虑的吸收化合物的总数。
下面描述的示例1至示例5说明了通过使用计算机元件和上述方程式而确定可固化配方的此方法。
II.4-固化步骤(过程的步骤B)
一旦选择和/或确定了合适的可固化材料,过程包括获取光学元件100(这里是眼科镜片)的3D几何形状的第一步骤。
然后,此3D几何形状被划分为体积单元。因为所考虑的制造系统1是DLP-SLA装置,此3D几何形状被切成几个具有相同厚度(“th”)的层,它们本身可能由体素或像素构成。
如图6A和图6B所示,这里,这些层沿着与此眼科镜片的光轴LL大致正交的轴线LS叠加(例如,在单焦点镜片的情况下,此光轴LL是光在沿着其穿过镜片时不会发生偏移的轴线)。此示例也通过推理说明了叠加轴线LS相对于此光轴LL倾斜超过45度的情况。本披露内容也可以适用于沿着与光轴呈非正交角或甚至与所述光轴平行的轴线叠加的层。
需要注意的是,当叠加轴线LS相对于此光轴LL倾斜超过45度时,本披露内容也特别适用。
每层的平均平面与光学元件100的外部3D轮廓之间的交线定义了切片外形线C1。因此,此切片外形线C1在2维平面中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的示例中,切片外形线C1对应于要制造的装置(例如光学元件100)的固体部分的外形线。在一些情况下,切片外形线也可以包括将被制造但不需要存在于装置的最终形式中的部分(要去除的支撑部分、部分固化的部分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多数实施例中,关于切片外形线所提到的切片对应于制造步骤中切成层。
然后,过程包括用于在每个切片外形线C1内部逐层固化(即,硬化)可固化材料50的多个固化步骤,通过至少:
-以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并且尤其是在第一波长λ1处将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施加到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的一部分上,和/或
-以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2并且尤其是在第一波长λ2处将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施加到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的一部分上,以便形成第二体积元素V2。
为此,各个层以相应的照射参数E1、Dp1和λ1(以形成第一体积元素V1)和/或E2、Dp2和λ2(以形成第二体积元素V2)被先后照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形成眼科镜片的不同表面区域(至少A1、A2等),照射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不同时进行(取决于预定图案或(多个)可用的固化能量源)。因此,对第一体积元素V1的照射由λ1处的第一表面固化表面能量E1引发,并且对第二体积元素V2的照射由λ2处的第二表面固化表面能量E2引发。因此,如果λ1和λ2的照射不是同时进行的,则λ2的照射将不会导致引发第一体积元素V1的固化(但如果该元件的固化已经开始,它可以可选地继续对第一体积元素V1的固化),并且相应地,λ1的照射将不会导致引发对第二体积元素V2的固化(但如果该固化已经开始,它可以可选地继续对第二体积元素V2的固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体积元素V1和第二体积固化元件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层中,或者处于同一层中,并且一个照射的图案与另一个照射的预定图案相重叠。如果λ1和λ2的照射是同时进行的,则λ1的照射可以照射第二体积元素V2的一部分,并且相应地,λ2的照射可以照射第一体积元素V1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体积元素V1和V2处于同一层中。
在形成两个层之间,支架被浸没的深度等于下一层的层厚度,并且再涂覆装置12可以用于在最后形成的层的顶部上摊铺可固化材料50并且使其厚度均匀。
优选地,第一体积元素V1位于第一区域A1(例如表皮)中,该第一区域沿着所述切片外形线C1、即沿着与3D元件的轮廓相对应的切片层部分显著延伸,并且第二体积元素V2位于第二区域A2(例如芯部)中,所述第二区域A2主要并且优选完全位于第一区域A1内。事实上,第二区域A2被第一区域A1显著包围,例如从而形成旨在成为要制造的最终装置的主体的芯部的部分。
要注意的是,在最终装置的固体包络包括内部空腔的情况下、或者对装置形状的切片对某个层形成明显空腔的情况下,切片外形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外部外形线和一个或多个内部外形线。相应地,第一区域可以沿着外部外形线和可能的内部外形线显著延伸。此外,第二区域将存在为在外部外形线与相应的内部外形线之间被第一区域包围。
一般来说,尤其是针对表皮/芯部实施例,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严格低于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特别是,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与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之间的差等于或高于平均层厚度,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等于或高于平均层厚度的至少三倍。
这种能量的重新分配(针对光学元件的表皮部分使用一种类型的穿透深度并且针对光学元件的芯部部分使用另一种穿透深度,并且在同一层内使用这两种类型)被优选用于固化光学元件100的大多数层。在实践中,它可以用于固化整个光学元件100,但可能排除此元件的底部和/或顶部(见图5A),其中,可能在切片外形线C1内的层的整个部分上需要表皮部分(对于一个或多个层)。
优选地,固化步骤、以及因此整个光学元件的形成是通过使用上文简要披露的构建延迟方法进行的,并且这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
总而言之,对于用构建延迟方法形成光学元件,材料在多个步骤中被固化,使得对于大多数层,当重叠的材料层被形成或沉积在其上时,大部分材料必然在增材制造过程结束时以非固态被硬化。根据一种简化的解释,可以认为这能够让材料在硬化期间与其他层的材料以各层彼此混合的方式重组。
换句话说,在被新一层的可固化材料50覆盖之前,这些层中每个层的至少第二区域A2仅是部分固化的并且不是固体。更准确地说,在被新一层覆盖之前,给定的层被固化为使得它具有处于中间状态或几乎液态(优选地处于中间状态)的芯部22(第二区域A2)和处于更聚合状态(比如固态)的表皮21(第一区域A1)。所谓中间状态,在本说明书内是指已经引发了聚合的状态,聚合物网络的第一部分已经形成,但材料没有固态到可根据雅各布斯方法学进行测量。
替代地,在被新一层覆盖之前,给定的层被固化为使得它具有处于中间液态或几乎液态(优选地处于中间状态)的芯部22(第二区域A2)和也处于中间状态的表皮21(第一区域A1),表皮的转化率高于芯部22的转化率,例如接近与已接收到λ1处的第一雅各布斯能量EJ1或至少λ1处的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1相对应的转化率。
由于本披露内容,当在芯部22仍处于中间状态并且易受外部应力和损坏(比如可能从再涂覆装置12接收)的同时在最后形成的层上添加更多的可固化材料50时,表皮21被聚合到足以保持其形状,使得表皮21可以维持芯部22的形状。
因此,应用于表皮/芯部实施例时,形成第一区域A1(例如表皮)的第一体积元素V1被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固化的程度高于形成第二区域A2(例如芯部)的第二体积元素V2被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固化的程度。如上所述,此特征可以例如用雅各布斯实验来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使可固化材料达到上述物质状态所需的固化表面能量E1和E2取决于所使用的波长(这里分别是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并且因此E1和E2的强度无法进行比较。事实上,由于所使用的两个波长不同,其中材料的吸收也不同,并且会触发光引发剂的不同反应性,针对材料与波长的某种组合,可能的情况是,尽管E1比E2小,但体积V1有可能比体积元素V2更多地聚合或具有更大的转化率。
因此,此特征能够获得光学元件的与芯部相比处于更硬状态的表皮,并且能够在制造位于此层上的各层期间改进每个层的外形线的几何形状。此外,如此获得的层具有适当的机械强度,并且因此不容易被机械应力损坏,比如可能通过使用再涂覆装置12或在使用流平窗口或膜的情况下在与这种膜/窗口的分离期间带来的机械应力。因此,所制造的眼科镜片的外形线的几何形状得到改进。
尤其是,在实施例中,施加于第一体积元素V1的固化表面能量E1高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所述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是针对给定层的第一体积元素V1通过以第一波长(λ1)使用定义为{EJ1=EC1*exp(th1/DP1)}的雅各布斯方程式来确定的,其中
“Ej1”是雅各布斯能量,
“th1”是包含第一体积元素V1的层的厚度,
“Dp1”是在可固化材料50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及
“Ec1”是可固化材料50的第一临界雅各布斯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形成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A1或表皮而施加的所述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高于或等于此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1或此雅各布斯能量Ej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形成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A1或表皮而施加的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低于或等于此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1或此雅各布斯能量Ej1,但被确定为提供比第二体积元素V2所达到的转化率更大的转化率。
此外,施加于第二体积元素V2的固化表面能量E2严格低于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所述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是对给定层的第二体积元素V2通过以第一波长λ2使用定义为{EJ2=EC2*exp(th2/DP2)}的雅各布斯方程针式来确定的,其中
“Ej2”是雅各布斯能量,
“th2”是包含第二体积元素(V2)的层的厚度,
“Dp2”是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及
“Ec2”是针对可固化材料50定义的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
一般来说,为形成光学元件的第二区域A2或芯部而施加的所述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严格低于此雅各布斯能量Ej2,优选地严格低于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
如下文将更详细解释的,光学元件100的一些层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A1、A2,这些区域不同地聚合以确保不同的功能。
在解释表皮21和这些其他区域是如何固化的之前,可以给出芯部22的聚合示例,以理解为什么当新一层的可固化材料被递送到此层上时,一个层的芯部仍处于中间状态。
为此,可以考虑位于离光学元件底部和顶部一定距离处的层。
用于在第二波长处使所考虑的此层的芯部22聚合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严格低于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该第二预定能量阈值本身严格低于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
在固化(构建过程)期间,投影在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55上以形成芯部22的一组像素被像素间空间彼此间隔开。因此,芯部22包括交替的中间状态区(其被直接照射并且正在发生聚合的)和较少聚合的区。
根据本披露内容的一些实施例,所有这些区都可以在稍后的步骤中进一步聚合,在对所考虑的层进行另一次照射期间或者大多数情况下在对置于所考虑的层上的一个或几个其他层进行照射期间。这些照射优先以如下方式进行:所有这些区的最终聚合率不会有很大不同。
在描述的此实施例中,将考虑在每个层上的芯部区域中直接施加单次照射,虽然在即使对每个层(或至少一些层)直接施加多次照射的情况下本披露内容也适用。
施加于可固化材料50的表面的针对第二体积元素V2的每个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是根据可固化能量在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穿透深度值Dp2来确定的,因此考虑到可固化材料50的光吸收。换句话说,每个表面能量E2需要足够穿过几个层,以便能够使位于最后形成的层下方的层的材料聚合,例如至少直到它变成固体,或者甚至直到此材料几乎完全转化。因此,通过选择一种得到给定穿透深度的工艺而获得的对穿透深度的控制能够使得芯部区域的各层的材料仅在被确定的层数覆盖后才能达到这种固态或几乎完全转化的状态,每个层都接受上述定义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
在实施例中,为了处理阴影区,在用新的像素化图案照射新一层的液态可固化材料50之前,制造系统1以如下方式被调整:此图案的像素覆盖最后形成的层的阴影区域的一部分。在实践中,为此,使支架15沿着与可固化材料的表面基本上平行的轴线移位(称为“像素移动”)。根据更容易操作的替代方案,光学系统4被控制来将图案的投影移位到一桶材料上,例如移位了比像素尺寸小的值。
在此示例中,由于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透射穿过不同的层(在第二区域A2中),所考虑的层最终被完全聚合,因为它直接和尤其间接(通过其他层)接收的固化表面能量的总和高于或等于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并且甚至可以接近使其几乎完全转化所需的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披露内容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区域(或第四区域,如果有的话)的一些部分,这些部分被设计为在处于中间状态时或在几乎没有接收到足够达到雅各布斯能量的能量时完成增材制造过程。在这些情况下,该装置被设计为使得在增材制造过程之后,为固态的表皮和/或该装置的进一步的固态部分(比如第五区域,或第二区域的一部分)在硬度和量上足以维持几何形状并且可选地操纵该装置。此后,该装置经历最终固化步骤,以完成对该装置的所有部分的硬化。如下文所解释的,最终固化步骤例如可以是UV炉固化步骤,和/或热固化步骤,如果材料适于这种固化工艺。
根据此方法构建(多个)芯部区域的优点是,光学元件100的芯部区22中的可固化材料在多个步骤中被聚合,这允许单体在不同层之间交叉聚合,从而由于光剂量分布控制而至少沿着分层轴线形成基本上均匀的材料(这减少了缺陷)。因此,此特征提高了镜片的光学品质。
更详细地说,在与(多个)芯部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内,叠加的层的可固化材料以如下方式聚合:由于在处于物质的中间状态时发生的层间融合过程,各层的材料彼此反应(这减少了缺陷)。为了获得此结果,需要严格控制光剂量分布。特别是,连接相邻层的物质的状态的变化越小,缺陷就越少。
因此,使用本披露内容的针对芯部区域的此实施例提高了在与使用材料层的叠加有关的光学缺陷方面的光学品质。事实上,已经注意到,在现有技术中,用多个层的堆叠来形成光学装置会引起图案的重复,这是由与前一层的界面和与后一层的界面之间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形成的。事实上,根据现有技术,不仅各层通常是以液体沉积在硬化的前一层上,后续的聚合因此形成与前一层的过渡区,而且此外,经常观察到同一层内的聚合梯度,更接近光源的层顶部经常比相同层的底部更多地聚合。在任何情况下,光学特性的这种重复交替都会引起衍射缺陷的形成,以下简称堆叠缺陷。如果光学装置是用与光轴基本上平行布置的层来构建的,这些堆叠缺陷甚至更明显。
相应地,使用本披露内容,在与芯部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内,从一个层到另一个层的过渡更加均匀,并且这些堆叠缺陷被最小化或者甚至避免。
相反,在此示例中,每个层的表皮21在其上被放置新一层之前,接收(一次或多次)固化表面能量E1,该固化表面能量高于或等于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1,并且优选地高于或等于雅各布斯能量EJ1
更具体地说,施加于表皮21(第一区域A1)的固化表面能量E1高于或等于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1,该第二预定能量阈值等于或高于雅各布斯能量Ec1或EJ1
此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是例如从前面介绍的雅各布斯方程式中得出的推荐能量。在此示例中,推荐能量等于直接从雅各布斯方程式中得出的雅各布斯能量EJ1加上额外的能量,以确保可固化材料的高转化率,例如当应用雅各布斯方程式时,该能量可以对应于使厚度增加了大约50%至大约200%的虚拟层达到固态所需的能量。替代地,此推荐能量可以是在3D打印中的传统实践针对直接打印所述材料的层所推荐的能量值,该传统实践不使用构建延迟方法进行,该构建延迟方法使用比雅各布斯能量更少的能量来形成各层的一部分。
例如,此推荐能量EJ1被确定为使得在新一层的可固化材料被放置到所考虑的层上之前,表皮20中的转化率大于95%。
在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一阈值T1是在第一波长处的第一雅各布斯能量EJ1,并且第一固化能量E1可以具有这种第一阈值T1的值。
根据此方法来构建表皮区域的优点是,(多个)芯部区域可以根据先前披露的方法来构建,同时能够考虑所制造的装置的形状。表皮将每个层与先前形成的层锚固在一起,从而将可以在表皮区域内制造的芯部区域的部分地固化的部分维持在适当位置。相应地,尽管在使已形成的层移位和/或施加进一步的材料层时存在外部应力,但仍对切片外形线加以考虑。
专利申请EP 19305829.4尤其解释了如何确定此实施例(表皮/芯部实施例)的表皮的几何形状,并且下文将不再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然而,申请人已经发现EP 19305829.4的披露内容是可改进的。本披露内容将在下文中解释如何改进表皮21的几何形状,尤其是在与由各层分别形成的平面正交的Z方向上。
事实上,申请人已经发现,构建延迟方法与专利申请EP 19305829.4中所描述的表皮/芯部实施例相结合可能存在极限,该极限是可固化材料配方的约束所固有的,从而得到独特的中等大Dp。换句话说,在先前,可固化材料被唯一的波长照射,从而得到在可固化材料内的唯一Dp。因此,为了满足构建延迟方法和表皮/芯部实施例,对于形成表皮21和芯部22两者,先前使用通常约为100μm的Dp。
然而,使用此中等大Dp不能够形成具有最精确几何形状的表皮,尤其是在Z方向上。特别是,可以区分两种情况:下表皮情况和上表皮情况。
根据本披露内容,“上表皮情况”对应于图8的情况,其中要聚合的体积元素(体素)相对于材料的堆叠层的方向位于切片外形线C1的下方(见图8)。换句话说,上表皮情况对应于这样的表皮部分:针对这些部分,稍后沉积的层的匹配体素不会被固化,因此形成了要制造的装置的局部上限。
“下表皮情况”对应于图7的情况,其中要聚合的体素相对于材料的堆叠层的方向位于切片外形线的上方。换句话说,“下表皮”对应于这样的表皮部分:针对这些部分,先前沉积的层的匹配体素不会被固化,因此形成了要制造的装置的局部下限;因此,下表皮主要在未聚合的材料上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皮的厚度大于一个层的厚度的情况下,尽管上表皮的一些体素具有上表皮的在其上沉积的其他体素,或者尽管下表皮的一些体素被沉积在下表皮的先前形成的体素上,但上述情况被认为是真实的。
例如,在先前,在下表皮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了相对于层的厚度(th)相对较高的Dp,聚合可能在不期望的区域上发生:表皮21外的区可能被聚合。事实上,对下表皮的各层的照射可能与前几层的未聚合的体素重叠,并且可能引发聚合,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最终使这些体素固化成固态。这种几何上的过度固化可能会在数倍于层的厚度上固化体素,典型地是在与1或1.5或2倍穿透深度相对应的厚度上。
因此,针对表皮区域、尤其是下表皮区域,期望使用具有低Dp值的聚合过程。然而,已表明,高Dp值对于为芯部区域执行构建延迟方法很重要。此矛盾解释了为什么在EP19305829.4的披露内容中经常提出中等Dp值。
然而,本披露内容、以及在相同过程中为正在制造的区域定制Dp值的能力,尤其是在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中(这不缩小本披露内容的范围),能够实现使用低Dp来形成表皮21并且使用大Dp来形成芯部22。
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其他实施例,对表皮/芯部实施例与构建方法的结合来使用不同波长可以被进一步改进,以便提高打印准确度。事实上,如果用于形成芯部22的光穿透深度值Dp2相对于层厚度、更普遍地相对于表皮21的总厚度太高,则表皮21外的区可能被聚合。
因此,优选地,光学元件100还可以包括通常位于芯部22与表皮21之间的其他区域。一般来说,这些其他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优选地以中间光穿透深度Dp形成,其值等于Dp2或从芯部22到表皮21减小。
申请人已经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并且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申请人提出的用于避免聚合在不期望的区域上发生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用具有小Dp1的第一波长λ1来构建表皮21。此外,在实施例中,在光学元件100的外周的整个表面上构建表皮21,其总厚度th表皮等于或高于Dp2(用于形成芯部22的Dp),尤其是在从底部到顶部测量的,即沿着构造轴线Z的方向测量的。这里,th表皮并不对应于层的厚度,而是对应于表皮21一旦被固化后的总厚度(在此示例中,表皮22的总厚度在整个镜片上是相同的,换句话说,表皮21在整个镜片上以相同的方式构建)。此外,使用具有大Dp(Dp2)的第二波长来形成芯部22和执行构建延迟方法。这使得一旦芯部22的一些层使用较大的Dp(Dp2)进行照射,用于照射这些层的能量不会对超出表皮21的未聚合材料产生很大影响。
最终,中间区域、被称为“靠近上表皮的芯部”,是由第三体积元素V3形成的并且以芯部的相同Dp2来构建。在表皮和芯部中使用定制的能量以达到表皮和芯部的相同转换率、并且仅使用不同的波长来获得不同的穿透深度值时,也可以应用上述披露内容。
因此,如示出了上表皮构造的示例4(图9)所示,根据本披露内容的特征,第二区域A2还至少包括位于第一区域A1(表皮)正下方的第三体积元素V3,所述第三体积元素V3是通过用第二波长λ2(用于形成芯部的波长)以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照射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
这里,第三体积元素V3用第三固化表面能量E3进行照射,该第三固化表面能量高于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特别地高于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相应地,此中间区具有更接近为旨在在上方制造的材料(这里是表皮)所计划的转化率的转化率,同时以接近已经在其下方形成的材料或层(这里是芯部)的光穿透深度值的光穿透深度值来进行照射。这种教导可以比照适用于表皮局部地低于“芯部”的一部分的情况,如下面将说明的。
此外,表皮21的总厚度(一旦它已经固化)(在示例4中:400μm)高于第二个光穿透深度值Dp2(或Dp芯部)(这里是350μm)。
由申请人提出的第二个解决方案是局部地调整表皮21的总厚度。事实上,如果表皮21的厚度是按照竖直距离设定的,例如Dp芯部相对于到达最低体素的距离,则表皮的总厚度可以局部地不同于其他区。换句话说,表皮21是按照在所考虑的体素与镜片的轮廓、尤其是下表皮轮廓之间的距离来管理的。根据示例5(图10),打印参数或制造参数与示例4相同,但在光学元件100的整个表面上表皮21的总厚度不是均匀的,而是尤其在下表皮区和上表皮区中变化。
特别是,可以使表皮21的局部厚度具有与为了给层的轮廓带来机械强度并且带来用于使表皮正上方的各层聚合的光的穿透深度而可能需要的横向厚度中的较厚者相对应的厚度。在芯部和表皮被设计为在制造期间具有相似转化率的情况下,仅需要第二方面。在仅使用两个不同的穿透深度值的情况下,用于确定厚度的第二方面是基于这个较大的穿透深度值。在使用多于两个不同的穿透深度值的情况下,用于确定厚度的第二方面不是基于较大的穿透深度值,而是可以基于第二大至最小的穿透深度值。
例如,在上表皮区中表皮21的总厚度(竖直距离)低于或等于5层的厚度,优选地低于或等于2层。例如,在上表皮区中表皮21的总厚度(竖直距离)低于或等于50μm,优选地低于或等于30μm。
此外,在实施例中,在下表皮区中表皮21的总厚度(考虑到Dp2(Dp芯部)取决于当前层与下表皮轮廓之间的竖直距离(高度/层数))高于或等于Dp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构建取向是按照从顶部到底部,则竖直距离的起点就是上部当前层,而如果构建取向是按照从底部到顶部,则竖直距离的起点就是下部当前层。这里,始终按照UV光的传播方向来设定起点。
所提出的第三个解决方案(其可以部分地与其他解决方案结合使用)是减小E2(施加于芯部22的固化表面能量),直到该部分外的聚合是可忽略不计的。在一些情况下,取决于几何形状和下表皮轮廓,光剂量(E)甚至可以针对一些层的一些区域被设定为0,尽管这些区域是预期最终完全聚合的光学装置的一部分。这种方式经常会得到在打印之后仍处于液体/凝胶状态的芯部。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印之后通过热固化或UV固化来完成聚合。
示例6说明了上述的此实施例。制造参数与示例4的参数相似,除了示例6的光学制品不包括第三体积元素(或靠近上表皮部分的芯部),并且E2的强度比示例4所使用的强度更低。这里,第二区域A2(芯部)已经用固化表面能量E2进行照射,该固化表面能量具有低的强度(3.5mJ),尤其是远低于所使用波长的第二临界雅各能量Ec2(21mJ)。
在示例7(图11)中说明了本申请人提出的第四种解决方案。此第四个解决方案也可以部分地与其他解决方案结合使用。根据此实施例,制造参数与示例4的参数相似,除了表皮的总厚度在光学元件100的整个表面上不是均匀的,而且光学元件包括另一个中间区域,被称为“靠近下表皮的芯部”。此中间区域尤其包括第四体积元素V4,该第四体积元素是通过以与表皮不同的光穿透深度值Dp1照射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
因此,根据本披露内容的特征,第二区域A2也至少包括第四体积元素V4(靠近下表皮的芯部),此第四体积元素V4位于第一区域A1的正上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以及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上方”如果按照固化能量传播方向,是指为上游,并且尤其是指在所考虑的“下方”部分之后沉积或形成或制造的层中形成的体积元素。
尤其是,
-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优选地施加低于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E芯部)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第二波长λ2以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和/或
-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施加对第四体积元素V4(靠近下表皮的芯部)的硬化程度小于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E表皮)对第一体积元素V1(表皮)的硬化程度并且优选地小于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E芯部)对第二体积元素V2(芯部)的硬化程度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第二波长λ2以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
事实上,这里开发的第四个解决方案定义了与芯部22的外部轮廓相对应的表皮21内部轮廓。换句话说,目的是获得在芯部22与表皮21之间的区(靠近下表皮的芯部),在这里,光剂量(这里是E4)低于施加于芯部的光剂量(这里是E2=E芯部),以便不在表皮21外产生聚合。此外,此中间区(或靠近下表皮的芯部)的厚度是在Dp芯部与(Dp芯部-th表皮)之间。所提供的能量E4取决于表皮21的厚度、以及第四体积元素相对于下表皮轮廓的位置,使得超过下表皮轮廓的能量保持在诱导能量值的附近,而不会或几乎不会发生聚合。此中间区的状态将是足够固态/凝胶态的(在多次曝光之后通过位于第四体积元素之上的之后的体积元素的聚合而形成),而能支撑芯部22的构建。减少靠近下表皮轮廓的芯部22的固化表面能量E4还能够使表皮21更薄。对于示例6,由于在中间区内提供的能量E4低于芯部E2,因此在打印之后可以通过热固化或UV固化完成聚合。
在示例8(图12)中说明了本申请人提出的第五个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也可以部分地与其他解决方案结合使用。根据此实施例,制造参数与示例7的参数相似,除了中间区(也是靠近下表皮的芯部)是使用第三波长(这里是385nm)用中间Dp中间使材料聚合来形成的。
根据此实施例,第二区域A2还包括第四体积元素V4,第四体积元素V4位于第一区域A1的正上方,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以中间光穿透深度值Dp中间固化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该中间光穿透深度值的范围为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在第五个解决方案的实施例中,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施加对第四体积元素V4的硬化程度小于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对第一体积元素V1的硬化程度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来形成的。
这里,与示例7相比,为了在中间区(靠近下表皮的芯部)中具有更先进的固态,使用了与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不同的第三照射波长(λ1=365nm、λ2=395nm和λ4=385nm)。因此,针对此中间区使用了一组附加的Ec/Dp。因此,可以通过考虑中间区的Dp来调整表皮的厚度,并且至少将在Dp芯部与Dp表皮之间。在实施例中,当下表皮轮廓与包含第四体积元素的一部分的当前层之间的距离高于或等于中间区的Dp时,可以使用具有针对中间区的Dp的固化能量,这里是借助于具有第三波长的光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当下表皮轮廓与当前层之间的距离高于或等于芯部的Dp时,可以使用具有针对芯部的Dp的固化能量,这里是借助于具有第二波长的光来提供。
第四体积元素V4可以具有第四实施例或第五实施例中的任何特征;而在同一个制造出的装置中,与第四体积元素相对应的不同体积元素可以具有上述特征中的不同特征。
在示例9(图13)中说明了由申请人提出的第六个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也可以部分地与其他解决方案结合使用。根据此实施例,制造参数与示例8的参数相似,除了另一个被称为“中间到下表皮”的中间区(也是靠近下表皮的芯部)是用中间波长(385nm)来形成的(示例7与示例8之间的混合)。
根据此实施例,第二区域A2(芯部)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A1(表皮)正上方的第三区域A3(中间区),所述第三区域A3由离第一区域A1最近的下部部分(靠近下表皮的中间区)和位于所述下部部分正上方的上部部分(中间)形成,其中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是通过以介于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与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之间、优选地低于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光穿透深度值固化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并且在这种实施例中,下部部分是通过施加比施加于上部部分的固化表面能量更低的固化表面能量来形成的。
这里,与示例8相比,如果考虑表皮的厚度,中间区的Dp太高,则减小第三区A3的下部部分的光剂量,如同在第四个解决方案中,以使得在下表皮轮廓上不会或几乎不会发生聚合(至少在中间区的底部层中)。在一些情况下,取决于几何形状和下表皮轮廓,针对第三区域A3的下部部分的一些层,光剂量甚至可以被设定为0。减少靠近下表皮轮廓的中间区的能量还能够获得可以被制造成具有比不使用此实施例时更薄的表皮的装置。
在示例10中说明了本申请人提出的第七个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也可以部分地与其他解决方案结合使用。根据此实施例,第二区域A2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A1正上方的第三区域A3,其中所述第三区域A3是通过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逐层形成的并且由至少两个部分构成,从第一区域A1到第二区域A2来考虑的所述至少两个部分用具有从接近第一区域A1的部分开始增大的不同Dp的固化能量来照射。
这里,使用了几个波长(对应于几个Dp)来形成在芯部与表皮之间的不同中间区。一般来说,出于可行性原因,在两个不同的波长之间具有5nm的间隙是更合适的,特别是为了确保固化能量具有足够不同的波长,并且因此具有足够不同的Dp。以这种方式,有可能获得在Dp表皮与Dp芯部之间的多个Dp。例如,如果365nm的光源用于表皮并且395nm用于芯部,则有5个不同的Dp可以在中间区中使用,以便不超过下表皮轮廓(见示例10)。此方式对于获得较薄表皮(1厚度/体素)、芯部的高Dp、并且靠近表皮执行构建延迟是最好的。
例11也说明了此解决方案。它是针对层的厚度来归一化的通用示例(图14)。
当所有的固化步骤完成后,由于表皮21的刚性,光学元件可以被操纵和运输,以被另一台机器加工。这里,由于UV光固化或热固化,该另一机器能够操作光学元件100的所有可固化材料50的最终后固化的进一步最终步骤。替代地,在最终后固化之前和/或之后,可以如上所述进行后处理,和/或在后固化之前进行清洗。
需要注意的是,当在不需要最终后固化和/或不需要后处理的情况下获得光学装置时,本披露内容也适用。
示例
以下示例以更详细但非限制性的方式说明了本披露内容。
A:UV阻断剂,B:光学增白剂,C:引发剂,D:单体/低聚物/树脂
表1
(*)透射率是在420nm处针对2mm厚的光学元件测量的。
表2
A)通过计算机程序确定可固化材料的组成(示例1至示例3,表1、表2,图3至图5)
如前所述,申请人已经开发了一种能够根据一些特定的约束(这里是指“输入数据”,至少包括所期望的一些不同Dp和/或这种Dp的近似值或相对数量级)确立可固化材料/树脂的适当配方的方法,并且已开发了尤其能使计算机元件提供合适的可固化组成(输出数据)的特定方程式。表1和表21对应于下面的示例的结果。表1提供了七种不同的可固化材料的组成,并且表21提供了针对不同波长的以μm为单位的相应Dp,以及在一些情况下近似的雅各布斯临界能量。重要的是要注意,给定波长值处的Dp部分地取决于材料在所述波长处的吸收。
示例1
在此示例1中,约束是选择2个照射波长(λ1=365nm和λ2=385nm),以便分别获得30μm的Dp1(或Dp表皮)和500μm的Dp2(或Dp芯部),以及针对厚度为2mm的样本在420nm处应高于或等于90%的(固化材料的)透射率值。
输入:
365nm处所需的Dp=30μm
385nm处所需的Dp=500μm
针对2mm的厚度在420nm处所需的透射率≥90%。
然后,通过研究不同的UV吸收剂的浓度,获得以下输出数据,并给出表1的合适可固化材料配方F1以及表2的预期输出特性。
输出:
365nm处的Dp=30μm
385nm处的Dp=500μm
针对2mm的厚度在420nm处的透射率=92%
图3示出了此可固化材料组成的Dp值相对于波长的变化。
表3
示例2
在此示例2中,约束是选择2个照射波长(λ1=365nm和λ2=395nm),以便分别获得30μm±20%的Dp1和500μm±20%的Dp2,以及针对厚度为2mm的样本在420nm处应高于或等于90%的(固化材料的)透射率值。
因此,在此示例中,第二个波长被改变(395nm而不是385nm),并且已添加了关于预期Dp1和Dp2的某些自由度。
输入:
365nm处所需的Dp=30μm±20%
395nm处所需的Dp=500μm±20%
针对2mm的厚度在420nm处所需的透射率≥90%
然后,通过研究不同的UV吸收剂的浓度,获得以下输出数据,并给出表1的合适可固化材料配方F2以及表2的预期输出特性。
输出:
365nm处的Dp=36μm
395nm处的Dp=400μm
针对2mm的厚度在420nm处所需的透射率=94%
表4
图4示出了此可固化材料组成的Dp值随波长的变化。
示例3
在此示例3中,约束是选择4个照射波长,以便获得Dp1(λ1)、Dp2(λ2)和中间Dp(λ3,λ4),以及针对厚度为2mm的样本在420nm处应高于或等于50%的(固化材料的)透射率值。
输入:
365nm处所需的Dp1=30μm±5%
375nm处所需的Dp中间=120μm±20%
385nm处所需的Dp中间=300μm±20%
395nm处所需的Dp2=700μm±30%
针对2mm的厚度在420nm处所需的透射率≥90%
然后,通过研究不同的UV吸收剂的浓度,获得以下输出数据,并给出表1的合适可固化材料配方F3以及表2的预期输出特性。
输出:
365nm处的Dp=32μm
375nm处的Dp=97μm
385nm处的Dp=240μm
395nm处的Dp=567μm
针对2mm的厚度在420nm处所需的透射率>=50%
表5
图5示出了此可固化材料组成的Dp值随波长的变化。
B)用构建延迟方法结合表皮/芯部实施例进行的示例(示例4至示例9,图9至图14)。
针对以下说明性示例4至示例9(不一定是优化的),已经选择或确定了不同的可固化材料组成。这些可固化材料组成是基于丙烯酸酯单体,已选择了UV阻断剂和光引发剂。
针对这些可固化材料组成中的每一种,已经进行了雅各布斯实验,以便针对选定的每个波长确定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和预定光穿透深度值Dp1、Dp2或其他中间Dp、以及衰减系数1/Dp,其中液态对应于低于30%的转化率,而根据雅各布斯方法确定的固态出现在70%的转化率以上。在这些示例中,进一步选择使用厚度至少为10μm的层来制造装置,并且具有3个体素的表皮宽度。
直接在每个层上施加光学元件100的芯部22中的E芯部和表皮21中的E表皮构成的总剂量。另外,根据示例,还直接施加E靠近上表皮的芯部、E靠近下表皮的芯部和/或E中间构成的总剂量,以便在光学元件的外周处分别形成上表皮部分和/或下表皮部分。这对应于在照射至少2或3个更多的层中的给定层的体素之后在芯部区域的给定层中达到雅各布斯能量。
投影图像的特征如下:
·像素尺寸=30×30μm,
·阴影区域尺寸=10×30μm。
在两层之间,图案被(初始层为k):
·在k+1层处沿X方向移位10μm,
·在k+2层处沿-Y方向移位10μm,
·在k+3层处沿-X方向移位10μm
·(然后,移位过程从头重新开始)。
该描述涉及DLP-SLA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材料被逐层固化,或被逐伪层固化,或被逐滴固化时,本披露内容也适用于其他方法。
示例4(图9)
已使用表1和表2中呈现的F4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
用于制造光学元件的工艺参数可以在下表6和图9中概述:
表6
3层的构建延迟对应于在照射至少3个更多的层中的给定层的体素之后能够在芯部区域的给定层中达到雅各布斯临界能量的过程。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5(图10)
也已使用F4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
用于制造光学元件的工艺参数可以在下表7和图10中概述:
表7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6
已使用F5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
用于制造光学元件的工艺参数可以在下表8中概述:
/>
表8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7(图11)
也已使用F5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
用于制造光学元件的工艺参数可以在下表9和图11中概述:
/>
表9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8(图12)
已使用F6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
用于制造光学元件的工艺参数可以在下表10和图12中概述:
/>
表10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9(图13)
也已使用F6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用于制造光学元件的工艺参数可以在下表11和图13中概述:
/>
表11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10
已使用F7可固化材料组成进行以下示例。
波长 365 370 375 380 385 390 395
Dp(mm) 32μm 63μm 145μm 326μm 417μm 546μm 640μm
Ec(mJ) 4 5 8 10 12 15 21
表12
/>
表13
因此获得了呈现期望的几何形状并且不具有衍射效应的眼科镜片。
示例11(图14)
这使用与示例10相同的组成。在此示例中,“外部体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用表皮波长来构建的。
尤其是,Dp的增加如下:
Dpx nm(n,th)=2n-1th
其中,
-n是从表皮到芯部的波长的递增数。
-th是层的厚度。
表14

Claims (16)

1.一种通过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50)生产光学元件(10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以预定层厚度提供可固化材料(50);
B-通过以下步骤在切片外形线(C1)内部逐层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所述切片外形线对应于每个层的平均平面与所述光学元件(100)的外部3D轮廓之间的交线,每个切片外形线(C1)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所述光学元件(100)的几何形状来确定的,所述光学元件至少包括:第一体积元素(V1)和第二体积元素(V2):
至少用具有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以及
至少用具有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
其中,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是通过以第一波长(λ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获得的,并且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是通过以第二波长(λ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获得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学制品(100)是逐层构建的,并且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所述光穿透深度值(Dp2)与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之间的差等于或高于平均层厚度,优选地等于或高于所述平均层厚度的至少三倍。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位于第一区域(A1)中,所述第一区域沿着所述切片外形线(C1)延伸,并且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位于第二区域(A2)中,所述第二区域(A2)主要并且优选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严格低于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被所述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固化的程度高于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被所述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固化的程度。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施加于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的所述固化表面能量(E1)高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所述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是针对给定层的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通过以所述第一波长(λ1)使用定义为{EJ1=EC1*exp(th1/DP1)}的雅各布斯方程式来确定的,其中
“Ej1”是使厚度th1聚合而成为雅各布斯意义上的固体所需的雅各布斯能量,
“th1”是包含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的所述层的厚度,
“Dp1”是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光穿透深度值,以及
“Ec1”是所述可固化材料(50)的第一临界雅各布斯能量,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能量阈值(T1)高于或等于所述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1)或所述雅各布斯能量(Ej1)。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施加于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的所述固化表面能量(E2)严格低于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所述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是针对给定层的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通过以所述第二波长(λ2)使用定义为{EJ2=EC2*exp(th2/DP2)}的雅各布斯方程式来确定的,其中
“Ej2”是使厚度th2聚合而成为雅各布斯意义上的固体所需的雅各布斯能量,
“th2”是包含所述第二体积元素(V2)的所述层的厚度,
“Dp2”是所述固化能量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光穿透深度值,以及“Ec2”是所述可固化材料(50)的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预定能量阈值(T2)严格低于所述雅各布斯能量(Ej2),优选地严格低于所述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区域(A2)还包括第三体积元素(V3)和第四体积元素(V4),所述第三体积元素(V3)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的区域的正下方,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的区域的正上方,
-所述第三体积元素(V3)是通过优选地施加高于所述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并且特别地高于所述第二临界雅各布斯能量(EC2)的第三固化表面能量(E3)用所述第二波长(λ2)以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和/或
-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优选地施加低于所述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所述第二波长(λ2)以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和/或
-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施加小于所述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或对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的硬化程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对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的硬化程度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用所述第二波长(λ2)以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A2)还包括第四体积元素(V4),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的区域的正上方,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是通过优选地施加对所述第四体积元素(V4)的硬化程度低于所述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对所述第一体积元素(V1)的硬化程度的第四固化表面能量(E4)以中间光穿透深度值(Dp中间)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所述中间光穿透深度值的范围为从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到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和/或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A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正上方的第三区域(A3),所述第三区域(A3)由离所述第一区域(A1)最近的下部部分和位于所述下部部分正上方的上部部分形成,其中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是通过以介于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与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之间、优选地低于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光穿透深度值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来形成的,优选地所述上部部分是通过施加低于施加于所述下部部分的所述固化表面能量的固化表面能量来形成的。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区域(A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正上方的第三区域(A3),其中所述第三区域(A3)是通过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逐层形成的并且由至少两个部分构成,从所述第一区域(A1)到所述第二区域(A2)来考虑,所述两个部分以增大的不同DP来照射。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先前步骤(S0):
-确定所述可固化材料(50)关于紫外线(200-450nm)和/或可见光和/或近红外(700-2500nm)中的确定波长范围内、优选地在290至430nm之间的范围内的吸收光谱的至少一部分;
-确定针对至少两个不同波长,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相应光穿透深度值随波长的变化,
-至少选择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所述第一波长(λ1)和所述第二波长(λ2),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以及
-基于所识别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确定该方法。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先前步骤(S0):
确定所述可固化材料的组成,所述组成能够通过用所述第一波长(λ1)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而获得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期望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以及通过用所述第二波长(λ2)照射所述可固化材料而获得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期望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所述第一波长和所述第二波长的值在所述先前步骤之前被预先确定;此实施例因此可以包括制造或接收具有所述确定组成的可固化材料的步骤。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包括提供适于输出至少两个不同波长或波长范围的至少一个照射装置的先前步骤,其中一个包括第一波长(λ1)并且第二个包括第二波长(λ2),其中,所述提供可固化材料的步骤包括:
-提供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并且提供或确定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吸收光谱;或者
-提供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组成的吸收光谱;
-提供UV吸收剂的清单;
-确定要添加到所述组成中的UV吸收剂的选定清单及其浓度,以便在所述第一波长(λ1)处获得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并且在所述第二波长(λ2)处获得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
-提供通过向所述初始可固化材料以确定的浓度添加所确定的UV吸收剂而获得的最终可固化材料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和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被确定为在针对所述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范围内和针对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范围内,所述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具有在先前步骤中确定的至少一个值。
16.一种使用增材制造技术由可固化材料(50)制造光学元件(100)的制造系统(1),所述制造系统包括:
-容器(10),所述容器适用于容纳可固化材料(50),
-支架(15),所述支架适用于支撑要形成的所述光学元件(100),
-形成单元(3),所述形成单元适用于至少在切片外形线(C1)内部固化所述可固化材料(50),所述切片外形线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所述光学元件(100)的几何形状来确定的并且能够使用至少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以及
-计算机元件(6),所述计算机元件被编程为控制所述形成单元(3)以便至少将第一固化表面能量(E1)和第二固化表面能量(E2)施加到所述可固化材料(50)上,所述第一固化表面能量具有所述固化能量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或具有第一波长(λ1),所述第二固化表面能量具有所述固化能量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或相应地具有第二波长(λ2),
其中,所述固化能量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所述第二光穿透深度值(Dp2)不同于所述固化能量在所述可固化材料内的第一光穿透深度值(Dp1),
或者相应地,其中所述第一波长(λ1)不同于所述第二波长(λ2)。
CN202180086275.XA 2020-12-23 2021-12-21 用于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Pending CN1168020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306675.8 2020-12-23
EP20306675 2020-12-23
PCT/EP2021/087049 WO2022136407A1 (en) 2020-12-23 2021-12-21 Method and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 optical element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2044A true CN116802044A (zh) 2023-09-22

Family

ID=74191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6275.XA Pending CN116802044A (zh) 2020-12-23 2021-12-21 用于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2683A1 (zh)
EP (1) EP4267379A1 (zh)
CN (1) CN116802044A (zh)
WO (1) WO202213640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1438A (zh) * 2024-02-02 2024-03-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灰度调控的3d打印矫治器的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39860A1 (en) * 2021-04-21 2022-10-27 University Of Dayton Research Institute Pulse cure of ultraviolet light curable materia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5195B2 (en) * 2002-09-06 2007-06-26 Novartis Ag Method for making opthalmic devices
GB2559914B (en) * 2015-10-07 2021-07-14 Holo Inc Sub-pixel grayscale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US10245785B2 (en) * 2017-06-16 2019-04-02 Holo, Inc. Methods for stereolith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EP3698968A1 (en) 2019-02-22 2020-08-26 Essilor Internationa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volume element from a hardenable material using a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1438A (zh) * 2024-02-02 2024-03-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灰度调控的3d打印矫治器的方法和系统
CN117681438B (zh) * 2024-02-02 2024-04-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灰度调控的3d打印矫治器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67379A1 (en) 2023-11-01
WO2022136407A1 (en) 2022-06-30
US20240042683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9584B (zh) 通过图案化曝光而用单一树脂制成的3d打印复合物
CN116802044A (zh) 用于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WO201713638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using two-photon absorption linear solidification
EP3122545A1 (en) Eyewear lens production by multi-layer additive techniques
CN114072274A (zh) 通过增材制造生产光学元件的方法和机器
CN109689342B (zh) 固化可光聚合的扩散反射性材料的方法
US20230041524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component with improved quality surface us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2022035030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utputting a Manufacturing File for Producing an Optical Element
JP6866152B2 (ja) 三次元造形装置および三次元造形方法
JP7466558B2 (ja) 付加製造技術を使用して硬化性材料から光学体積要素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EP4349579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device comprising a microstructure, manufacturing system to carry out such a method, and optical device thus obtained
JP7066459B2 (ja) 三次元造形装置および三次元造形方法
EP3927531A1 (en) Method for printing an optical component
WO2023127731A1 (ja) 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0167939A (ja) 光造形方法
JP4072568B2 (ja) 最適な照射、積層条件による高精度光造形法
WO2023156081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ptical structure and optical structure
WO2024008576A1 (en) Method for additively manufacturing an ophthalmic lens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
JP3721477B2 (ja) 光造形法
WO2023156055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ptical structure and optical structure
CN117940275A (zh) 用于生产光学结构的方法及光学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