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97032A - 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97032A CN116797032A CN202210254706.5A CN202210254706A CN116797032A CN 116797032 A CN116797032 A CN 116797032A CN 202210254706 A CN202210254706 A CN 202210254706A CN 116797032 A CN116797032 A CN 1167970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or
- tank
- projectile
- target
- da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493 welding typ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710 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FALSRSLKYAFGM-UHFFFAOYSA-N uranium(0) Chemical compound [U] JFALSRSLKYAF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70 Ur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8 pelle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以目标坦克作为作战对象,对关键易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目标坦克在战场上受弹丸威胁方位的不同,对外部装甲分布特性进行易损面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等效靶模型;根据反坦克弹丸战斗部的特征参数计算弹丸在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值;所述弹丸包括穿甲弹和破甲弹;由坦克整体毁伤模型,得到不同作战距离和攻击方位下弹丸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本申请提供了计算坦克整体毁伤效能的方法,能够为陆地战场上的坦克作战提供打击决策参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装甲类武器毁伤效能评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的战争是信息时代的战争,主战坦克仍然是陆地突击战场上最重要的一环。以前对于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强调首发命中,认为“命中即毁伤”,而对于命中之后的毁伤情况则没有重点关注。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主战坦克不论在火力性能和机动性能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并且各种复合装甲的出现也使其防护能力有了巨大提升。
因此,如何既考虑命中率又考虑毁伤情况,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毁伤情况,不做考虑的情况。
本申请提供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以目标坦克作为作战对象,对关键易损结构进行分析;所述易损结构包括车体结构和炮塔结构;
根据目标坦克在战场上受弹丸威胁方位的不同,对外部装甲分布特性进行易损面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等效靶模型;
根据反坦克弹丸战斗部的特征参数计算弹丸在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值;所述弹丸包括穿甲弹和破甲弹;
由坦克整体毁伤模型,得到不同作战距离和攻击方位下弹丸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
可选的,以目标坦克作为作战对象,对其关键易损结构进行分析,所述方法包括:
分析确定武器火力系统防护系统、动力系统、行走系统、乘员系统、通信系统为目标坦克的系统组成
分析影响坦克战场生存能力的车体结构和炮塔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车体框架整体布局为: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的炮塔下侧,车体中部为战斗舱,动力舱则通过分割间与车体隔离;车体首上的装甲板的倾斜角度很大,被命中概率极低;
炮塔结构:为多面体焊接型,侧面呈现为扁平状,安装在车体中央部位的炮塔座圈上,能够360度自由旋转;铸造成型的卵形炮塔很难命中并造成损伤。
可选的,根据其在战场上受弹丸威胁方位的不同,对外部装甲分布特性进行易损面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等效靶模型,所述方法包括:
主要威胁方位大体可划分为:前方、后方、上方、下方以及侧方;
坦克的迎弹面的易损性指标应规定为:
式中,m表示迎弹面被分割的易损面数,Si表示第i个易损区域的面积,Pi表示既令弹药命中Si条件下目标的毁伤概率;H的物理意义为弹药命中迎弹面后目标的平均毁伤概率;
对坦克整体的易损性指标则为:
其中,
式中,k表示坦克的迎弹面数,Sj表示第j个迎弹面面积,Hj表示第j个迎弹面的易损指标,βj表示实战或演习时第j个迎弹面命中弹数与总车命中弹数之比。
可选的,根据反坦克弹丸战斗部的特征参数计算弹丸在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值,所述方法包括:
分析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机理:
选用德马尔公式来计算描述长杆穿甲弹的穿甲侵彻过程;
击穿靶板的厚度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式中,Vc为极限穿透速度;K为考虑装甲机械性能和弹丸结构影响的修正系数;d为弹丸直径;b为靶板厚度;m为弹丸的弹芯质量;α为弹丸入射方向与靶板表面法线形成的夹角;
破甲弹静破甲深度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式中,Lm为静破甲深度;β为经验系数,dk为药型罩锥口直径;α为药型罩顶角的一半,γ为药型罩顶角系数,所述药型罩顶角系数与药型罩顶角的关系如表1所示;D为炸药爆速;vcr为弹丸射流侵彻目标的临界速度;
表1药型罩顶角系数与顶角的关系表
计算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概率值:
用着靶速度v与极限穿透速度Vc的比值来描述穿甲弹的穿甲毁伤效能:
毁伤概率等效为计算弹丸侵彻深度与命中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的比值:
式中,PAPFSDS_i为穿甲弹命中易损面区域i下的毁伤概率;bAPFSDS_i为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
毁伤概率等效为计算得到的弹丸侵彻深度与命中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的比值:
式中,PHEAT_i为破甲弹命中易损面区域i下的毁伤概率;bHEAT_i为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
可选的,由坦克整体毁伤模型,得到不同作战距离和攻击方位下弹丸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包括:
假设坦克目标在战场环境下被毁伤概率用PK来表示,等于命中目标概率PH和给定一次命中条件下毁伤概率PK/H的乘积:
PK=PHPK/H
对于穿甲弹而言,PK/H为PAPFSDS_i;对于破甲弹而言,PK/H为PHEAT i;
依据弹丸来袭的方位不同,将目标坦克易受攻击区域粗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区域,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十个均匀区域;
顶事件K为目标坦克被整体毁伤状态,底事件为平均每一区域被毁伤情况,将其按照Xi(i=1,2...10)的形式进行编号,具体见表2;
表2底事件编号
顶事件K的计算如下所示:
P(K)=P(X1∪X2∪X3...Xi)
=1-(1-PK(X1))(1-PK(X2))...(1-PK(Xi))
其中,i取10,并根据式PK=PHPK/H可推导:
P(K)=1-(1-PH(X1)PK/H(X1))(1-PH(X2)PK/H(X2))...(1-PH(X10)PK/H(X10))
对于坦克整体的毁伤效能,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攻击距离和攻击方位两方面。
坦克双方攻击距离的远近将直接影响靶标积分区域的大小,进而影响首发命中率的计算。同时对于穿甲弹而言,还会影响其弹丸的着靶速度,因此影响毁伤概率的计算。
攻击方位的偏差,使得坦克目标外部外表面相对来袭弹丸的投影面积发生变化,导致装甲的厚度不一,进而影响毁伤概率的计算。
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根据实际影响坦克毁伤的因素展开研究,综合考虑了命中后的毁伤程度,替代了以前只考虑命中即毁伤的情况,能够为未来战场的打击决策提供一定帮助,且该发明对打击其他型坦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坦克武器系统的主要火力指标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2000米攻击距离下穿甲弹对坦克正面装甲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000米攻击距离下穿甲弹对坦克正面装甲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000米攻击距离下穿甲弹对坦克正面装甲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2000米攻击距离下穿甲弹对坦克侧面装甲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000米攻击距离下穿甲弹对坦克侧面装甲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000米攻击距离下穿甲弹对坦克侧面装甲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破甲弹对坦克正面装甲各区域毁伤概率曲线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破甲弹对坦克侧装甲各区域毁伤概率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方案。
步骤S101:以目标坦克作为作战对象,对关键易损结构进行分析;易损结构包括车体结构和炮塔结构;
基于图2可知,坦克由武器火力系统、防护系统、动力系统、行走系统、乘员系统、通信系统和其他特种装备组成,分析影响坦克战场生存能力的车体结构和炮塔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车体框架整体布局为: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的炮塔下侧,车体中部为战斗舱,动力舱则通过分割间与车体隔离。车体首上的装甲板倾斜角度几乎与地面平行。首上装甲在正面的投影面积小、被命中概率极低。
炮塔结构:为多面体焊接型,侧面呈现为扁平状,安装在车体中央部位的炮塔座圈上,能够360度自由旋转。铸造成型的卵形炮塔依靠其圆润的结构实现了优秀的避弹角度,较小的投影面积使得小口径火炮很难命中并造成损伤。
步骤S102:根据目标坦克在战场上受弹丸威胁方位的不同,对外部装甲分布特性进行易损面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等效靶模型。
主要威胁方位大体可划分为:前方、后方、上方、下方以及侧方。本方法从实际战场角度出发,从正面与侧面考虑装甲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易损面的划分。
坦克的迎弹面(正面和侧面)的易损性指标应规定为:
式中,m表示迎弹面被分割的易损面数,Si表示第i个易损区域的面积,Pi表示既令弹药命中Si条件下目标的毁伤概率;H的物理意义为弹药命中迎弹面后目标的平均毁伤概率。
对坦克整体的易损性指标则为:
其中,
式中,k表示坦克的迎弹面数,Sj表示第j个迎弹面面积,Hj表示第j个迎弹面的易损指标,βj表示实战或演习时第j个迎弹面命中弹数与总车命中弹数之比。
步骤S103:根据反坦克弹丸战斗部的特征参数计算弹丸在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值,弹丸包括穿甲弹和破甲弹。
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3-1:分析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机理
穿甲计算公式基于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并且综合考虑试验所用的靶板类型、靶板材料以及弹丸材料等多方面因素。本方法综合考虑计算的简便性以及实际情况中坦克装甲材料以均质装甲为主,选用德马尔公式来计算描述长杆穿甲弹的穿甲侵彻过程。
其基本公式如下:
德马尔公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已知弹丸结构和弹道参数的情况下,可以用于计算穿透某一给定厚度靶板所需的极限穿透速度Vc;反之,如果已知弹丸着靶速度和其他相关弹道参数,那么可用于预测击穿靶板的厚度。
击穿靶板的厚度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式中,Vc为极限穿透速度(m/s);K为考虑装甲机械性能和弹丸结构影响的修正系数(对于坦克通常挂载的均质装甲,一般取2400);d为弹丸直径(dm);b为靶板厚度(dm);m为弹丸的弹芯质量(kg);α为弹丸入射方向与靶板表面法线形成的夹角(侵彻角)
静破甲穿深经验计算公式基于相关参考文献,计算侵彻深度后得到破甲弹静破甲深度:
式中,Lm为静破甲深度;β为经验系数(与药型罩装甲结构有关,一般取1.7),dk为药型罩锥口直径(mm);α为药型罩顶角的一半(°),顶角较小可以提高射流头部速度,有利于增加破甲深度,对于中大口径破甲弹,一般选取44°~65°为宜;γ为药型罩顶角系数,与药型罩顶角的关系如表1所示;D为炸药爆速(m/s);vcr为弹丸射流侵彻目标的临界速度(m/s)
表1药型罩顶角系数与顶角的关系表
步骤3-2:计算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概率值
穿甲弹主要依靠动能对目标进行毁伤,动能只与着靶速度有关,用着靶速度v与极限穿透速度Vc的比值来描述穿甲弹的穿甲毁伤效能:
式中,PAPFSDS_i为穿甲弹命中易损面区域i下的毁伤概率;bAPFSDS_i为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
为了定量描述穿甲弹在已经命中的条件下对目标坦克装甲的毁伤程度,毁伤概率等效为计算弹丸侵彻深度与命中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的比值,即:
同样地,为了定量描述破甲弹在已经命中的条件下对目标坦克装甲的毁伤程度,毁伤概率等效为计算得到的弹丸侵彻深度与命中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的比值,即:
式中,PHEAT_i为破甲弹命中易损面区域i下的毁伤概率;bHEAT_i为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
步骤S104:由坦克整体毁伤模型,得到不同作战距离和攻击方位下弹丸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
图2为坦克火力的主要指标与其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图。
假设坦克目标在战场环境下被毁伤概率用PK来表示,等于命中目标概率PH和给定一次命中条件下毁伤概率PK/H的乘积,即
PK=PHPK/H
对于穿甲弹而言,这里PK/H为PAPFSDS i;对于破甲弹而言,PK/H为PHEAT i。
依据弹丸来袭的方位不同,将目标坦克易受攻击区域粗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区域,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十个均匀区域。
顶事件K为目标坦克被整体毁伤状态,底事件为平均每一区域被毁伤情况,将其按照Xi(i=1,2...10)的形式进行编号,具体见表2。
顶事件K的计算如下所示。
P(K)=P(X1∪X2∪X3...Xi)
=1-(1-PK(X1))(1-PK(X2))...(1-PK(Xi))
其中,i取10,并根据式PK=PHPK/H可推导:
P(K)=1-(1-PH(X1)PK/H(X1))(1-PH(X2)PK/H(X2))...(1-PH(X10)PK/H(X10))
对于坦克整体的毁伤效能,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攻击距离和攻击方位两方面。
坦克双方攻击距离的远近将直接影响靶标积分区域的大小,进而影响首发命中率的计算。同时对于穿甲弹而言,还会影响其弹丸的着靶速度,因此影响毁伤概率的计算。
攻击方位的偏差,使得坦克目标外部外表面相对来袭弹丸的投影面积发生变化,导致装甲的厚度不一,进而影响毁伤概率的计算。
本申请实例仿真计算与分析,具体步骤包括:
根据不同的打击距离和不同的攻击方位进行仿真计算,得到目标坦克在已经命中的前提下穿甲弹弹丸对坦克不同区域装甲的毁伤概率值,并绘制相应曲线。
(1)穿甲弹攻击坦克正面区域
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己方坦克用穿甲弹攻击2000米远的敌方目标坦克正面,着靶速度v约为1600m/s时,随着侵彻角度的不断增大,弹丸对坦克正面各区域的装甲毁伤概率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不论侵彻角如何变化,穿甲弹对于履带的毁伤概率始终保持100%,这意味着:如果战场上一炮能够命中对方的履带,那么敌方坦克将立刻失去机动能力,可以认为“命中即完全毁伤”。实际上,如果敌我双方坦克处于同一高度,由于炮塔的俯仰角度和坦克车体离地高度的影响,很难瞄准打击履带。所以更普遍的情况是利用反坦克地雷给予坦克底盘和履带非常严重的杀伤。此外,只有当侵彻角小于一定的角度时,穿甲弹才能对坦克车体首上装甲部分造成严重的损伤。而由于该型坦克车体首下区域和炮塔正面及火炮护盾区域引入了贫铀装甲,这两块在已命中的状态下是无非被完全穿透的。因此,选择合适的射击方位和瞄准的坦克装甲区域,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坦克地毁伤概率。
下面将改变坦克的作战距离,得到攻击距离在3000米和1000米下穿甲弹对目标坦克正面区域的毁伤情况,分别如图4、图5所示。
与图5对比可以看出,攻击距离变长,穿甲弹的着靶速度减小,对坦克装甲的侵彻深度也随之减弱。在3000米距离,已知以最理想的角度命中下,敌方坦克车体首上遭受毁伤概率约为50%。当攻击距离缩短时,除最薄弱的履带外,穿甲弹对其余各区域的装甲造成的毁伤概率会增大。
(2)穿甲弹攻击坦克侧面区域
从图6中可以看出,当己方坦克用穿甲弹攻击2000米远的敌方目标坦克侧面,着靶速度v约为1600m/s时,随着侵彻角度的不断增大,穿甲弹弹丸对坦克侧面各区域的装甲毁伤概率不断减小。由于车体侧壁的装甲最为薄弱,一旦被弹丸命中,将造成完全损伤。而炮塔的侧壁由于装配了贫铀装甲,无论弹丸以何种角度侵彻,都无法其炮塔侧壁穿透。弹丸命中情况下,车体侧壁被弹丸毁伤的概率要远高于炮塔侧壁和行走机构,因此作为攻击方应尽量瞄准攻击敌方坦克的车体侧壁,而防守方则应避免将车体两侧暴露在对方视野下,尽可能采取正面迎敌的方式。
同样地,下面将改变坦克的作战距离,得到攻击距离在3000米和1000米下穿甲弹对目标坦克侧面区域的毁伤情况,如图7、图8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3000米作战距离下,穿甲弹弹丸对炮塔侧面的威胁程度大幅下降。而1000米作战距离下,如果以理想的角度命中炮塔侧面装甲区域,弹丸很有可能将其完全穿透,使得目标坦克瞬间失去继续作战能力。
步骤5-2:在固定攻击距离且目标坦克在已经命中的前提下,仿真分析破甲弹弹丸对坦克不同区域装甲的毁伤概率随侵彻角度变化情况。
(1)破甲弹攻击坦克正面区域
从图9中可以看出,随着该破甲弹金属射流侵彻角度的不断增大,弹丸对坦克正面各区域的装甲毁伤概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弹丸能够对正面装甲的任一易损区域实现完全毁伤。同时,不论侵彻角如何变化,该型破甲弹对于坦克履带的毁伤概率始终保持100%,这一毁伤特征与穿甲弹是一致的,究其根本是因为坦克目标履带处的装甲防护较脆弱。此外,当侵彻角度过大时,破甲弹对于克车体首上区域和炮塔正面及火炮护盾区域的毁伤值不足20%,即该发炮弹即使命中上述区域,也几乎无法对坦克造成实质性损伤。
(2)破甲弹攻击坦克侧面区域
从图10中可以看出,只有当破甲弹弹丸侵彻角达到临界侵彻角后,随着侵彻角度的不断继续增大,破甲弹弹丸对坦克侧面各区域的装甲毁伤概率才会不断减小。因此坦克目标车体侧面的任一易损区域,一旦被破甲弹击中,极大可能会被完全损伤。与穿甲弹类似,作为防守方应避免将车体两侧暴露在对方视野下,攻击方则应尽量瞄准攻击敌方坦克的车体侧壁实现毁伤目标。
Claims (5)
1.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以目标坦克作为作战对象,对关键易损结构进行分析;所述易损结构包括车体结构和炮塔结构;
根据目标坦克在战场上受弹丸威胁方位的不同,对外部装甲分布特性进行易损面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等效靶模型;
根据反坦克弹丸战斗部的特征参数计算弹丸在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值;所述弹丸包括穿甲弹和破甲弹;
由坦克整体毁伤模型,得到不同作战距离和攻击方位下弹丸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目标坦克作为作战对象,对其关键易损结构进行分析,所述方法包括:
分析确定武器火力系统防护系统、动力系统、行走系统、乘员系统、通信系统为目标坦克的系统组成
分析影响坦克战场生存能力的车体结构和炮塔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车体框架整体布局为: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的炮塔下侧,车体中部为战斗舱,动力舱则通过分割间与车体隔离;车体首上的装甲板的倾斜角度很大,被命中概率极低;
炮塔结构:为多面体焊接型,侧面呈现为扁平状,安装在车体中央部位的炮塔座圈上,能够360度自由旋转;铸造成型的卵形炮塔很难命中并造成损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其在战场上受弹丸威胁方位的不同,对外部装甲分布特性进行易损面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等效靶模型,所述方法包括:
主要威胁方位大体可划分为:前方、后方、上方、下方以及侧方;
坦克的迎弹面的易损性指标应规定为:
式中,m表示迎弹面被分割的易损面数,Si表示第i个易损区域的面积,Pi表示既令弹药命中Si条件下目标的毁伤概率;H的物理意义为弹药命中迎弹面后目标的平均毁伤概率;
对坦克整体的易损性指标则为:
其中,
式中,k表示坦克的迎弹面数,Sj表示第j个迎弹面面积,Hj表示第j个迎弹面的易损指标,βj表示实战或演习时第j个迎弹面命中弹数与总车命中弹数之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反坦克弹丸战斗部的特征参数计算弹丸在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值,所述方法包括:
分析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机理:
选用德马尔公式来计算描述长杆穿甲弹的穿甲侵彻过程;
击穿靶板的厚度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式中,Vc为极限穿透速度;K为考虑装甲机械性能和弹丸结构影响的修正系数;d为弹丸直径;b为靶板厚度;m为弹丸的弹芯质量;α为弹丸入射方向与靶板表面法线形成的夹角;
破甲弹静破甲深度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式中,Lm为静破甲深度;β为经验系数,dk为药型罩锥口直径;α为药型罩顶角的一半,γ为药型罩顶角系数,所述药型罩顶角系数与药型罩顶角的关系如表1所示;D为炸药爆速;vcr为弹丸射流侵彻目标的临界速度;
表1药型罩顶角系数与顶角的关系表
计算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概率值:
用着靶速度v与极限穿透速度Vc的比值来描述穿甲弹的穿甲毁伤效能:
毁伤概率等效为计算弹丸侵彻深度与命中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的比值:
式中,PAPFSDS_i为穿甲弹命中易损面区域i下的毁伤概率;bAPFSDS_i为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
毁伤概率等效为计算得到的弹丸侵彻深度与命中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的比值:
式中,PHEAT_i为破甲弹命中易损面区域i下的毁伤概率;bHEAT_i为易损面区域i的装甲等效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坦克整体毁伤模型,得到不同作战距离和攻击方位下弹丸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包括:
假设坦克目标在战场环境下被毁伤概率用PK来表示,等于命中目标概率PH和给定一次命中条件下毁伤概率PK/H的乘积:
PK=PHPK/H
对于穿甲弹而言,PK/H为PAPFSDSi;对于破甲弹而言,PK/H为PHEATi;
依据弹丸来袭的方位不同,将目标坦克易受攻击区域粗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区域,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十个均匀区域;
顶事件K为目标坦克被整体毁伤状态,底事件为平均每一区域被毁伤情况,将其按照Xi(i=1,2...10)的形式进行编号,具体见表2;
表2底事件编号
顶事件K的计算如下所示:
P(K)=P(X1∪X2∪X3...Xi)
=1-(1-PK(X1))(1-PK(X2))...(1-PK(Xi))
其中,i取10,并根据式PK=PHPK/H可推导:
P(K)=1-(1-PH(X1)PK/H(X1))(1-PH(X2)PK/H(X2))...(1-PH(X10)PK/H(X10))
对于坦克整体的毁伤效能,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攻击距离和攻击方位两方面。
坦克双方攻击距离的远近将直接影响靶标积分区域的大小,进而影响首发命中率的计算。同时对于穿甲弹而言,还会影响其弹丸的着靶速度,因此影响毁伤概率的计算。
攻击方位的偏差,使得坦克目标外部外表面相对来袭弹丸的投影面积发生变化,导致装甲的厚度不一,进而影响毁伤概率的计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54706.5A CN116797032A (zh) | 2022-03-15 | 2022-03-15 | 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54706.5A CN116797032A (zh) | 2022-03-15 | 2022-03-15 | 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97032A true CN116797032A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8035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54706.5A Pending CN116797032A (zh) | 2022-03-15 | 2022-03-15 | 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9703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150825A (zh) * | 2023-10-31 | 2023-12-01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装甲类目标最大易损方向的获取方法 |
-
2022
- 2022-03-15 CN CN202210254706.5A patent/CN11679703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150825A (zh) * | 2023-10-31 | 2023-12-01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装甲类目标最大易损方向的获取方法 |
CN117150825B (zh) * | 2023-10-31 | 2024-02-1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装甲类目标最大易损方向的获取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19580A (zh) | 一种地面工程目标毁伤评估系统及方法 | |
CN112131749A (zh) | 一种用于坦克目标的毁伤评估方法 | |
CN102314537B (zh) | 一种掠飞击顶灵巧弹药毁伤概率计算方法 | |
CN109472043B (zh) | 一种随伴炮兵连的自主射击决策方法 | |
US8757041B1 (en) | Multi-layered angular armor system | |
US8468926B2 (en) | Ballistic armor system | |
Chalmers et al. | Is there a tank gap?: Comparing NATO and Warsaw pact tank fleets | |
CN1332171C (zh) | 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对反舰导弹毁伤效应的计算方法 | |
Kempinski et al. | Technical challenges of the US Army's ground combat vehicle program | |
CN114117771A (zh) | 一种舰炮对陆直接射击火力毁伤评估仿真算法 | |
CN116797032A (zh) | 一种坦克打击装甲类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 | |
CN106980738B (zh) | 弹药威力射表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 |
Rahman et al. | Design Configuration of a Generation Next Main Battle Tank for Future Combat. | |
Balos et al. | Wire fence as applique armour | |
Öğünç | The Effectiveness of Armoured Vehicles in Urban Warfare Conditions. | |
Yap | The impact of armor on the design, utilization and survivability of ground vehicles the history of armor development and use | |
CN104236397B (zh) | 一种地面拦截钻地导弹防御装置的制造方法 | |
Zaloga | M1 Abrams Vs T-72 Ural: Operation Desert Storm 1991 | |
WO2016114743A1 (ru) | Способ гиперзвуковой защиты танка | |
Bilenko et al. | Research of influence bal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weapons on the shooting efficienc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afety of the small arm use | |
RU2230284C2 (ru) | Кассетный снаряд "хорс" | |
JPH07159095A (ja) | 射撃模擬装置 | |
WO2017187317A1 (en) | Ballistic plate and bulletproof vest | |
MANEV et al. | LETHALITY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APFSDS ROUNDS AGAINST NATO’S MAIN BATTLE TANKS | |
Haag et al. | Where are the Bullets? The Explanation for the Lack of Recognizable Bullets or Significant Bullet Fragments at Certain Shooting Scen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