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94884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94884A
CN116794884A CN202310795377.XA CN202310795377A CN116794884A CN 116794884 A CN116794884 A CN 116794884A CN 202310795377 A CN202310795377 A CN 202310795377A CN 116794884 A CN116794884 A CN 116794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aterial layer
thickness
light
dielectr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953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德平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953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948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94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948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显示模组还包括滤光结构层,滤光结构层设置在显示面板靠近反射片的一侧,滤光结构层包括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和金属层,第一介质层靠近显示面板设置,第二介质层靠近反射片设置,金属层位于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之间;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第一材料层靠近金属层设置,第二材料层设置在第一材料层远离金属层的一侧,第一材料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材料层的折射率;第二介质层包括第三材料层和第四材料层,第三材料层靠近所述金属层设置,第四材料层设置在第三材料层远离金属层的一侧,第三材料层的折射率大于第四材料层的折射率。以降低背光源中的光损失,提升产品透过率。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面板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源提供的光源来实现亮度显示,液晶显示模组的亮度取决于光源的强度和显示面板的透过率,提升光源的强度会大大增加功耗,因此显示面板的透过率成为一个重要光学参数。当光线从背光板发射出来,会依序穿过偏光片、阵列基板、液晶、彩膜基板,而各膜层均会有透过率损失,并且开口区之外光还会被黑色矩阵吸收。
目前,背光模块的光效提升可以通过使用棱镜片或者反射式增亮膜,而实际上,显示面板的透过率取决于像素开口率和材料的光效率,但是,开口率的增大和材料透过率的提升十分有限。
因此,如何能够降低背光源中的光损失,提升产品透过率,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目的是降低背光源中的光损失,提升产品透过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源,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源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滤光结构层,所述滤光结构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滤光结构层包括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和金属层,所述第一介质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片设置,所述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所述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一材料层靠近所述金属层设置,所述第二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材料层远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材料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介质层包括第三材料层和第四材料层,所述第三材料层靠近所述金属层设置,所述第四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三材料层远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三材料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四材料层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厚度,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材料层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四材料层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材料层和所述第三材料层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三材料层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介质层至少有两层,至少两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堆叠设置在所述金属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介质层至少有两层,至少两层所述第二介质层依次堆叠在所述金属层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层、所述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三材料层以及所述第四材料层均为高透光率材料制成,所述金属层为铜、银或铝中,其中一种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金属层的厚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层和所述第三材料层的厚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层、所述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三材料层以及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分别满足关系式为:d=λ/4n,其中,λ表示中心波长,n表示介质材料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红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蓝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红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蓝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红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蓝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多个所述棱镜结构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黑矩阵位置设置。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显示模组,所述背板与所述显示模组连接。
本申请利用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制成具有布拉格反射镜效果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包裹金属层,形成滤光结构层,通过在显示面板靠近背光源的一侧设置滤光结构层,当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滤光结构层时,光线先照射到第二介质层和金属层之间的界面,利用光学塔姆态的原理,光线在第二介质层和金属层之间的界面的塔姆激元被有效激发,形成共振,金属层过滤达到共振的光线透过金属层朝向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照射,未达到共振的非对应颜色的光线会被金属层反射,而金属层反射的光线重新反射到背光源的反射片上,通过反射片反射后,光线再次经过第二介质层和金属层之间的界面形成共振,这样反复对光线进行过滤和反射,使得光线都能通过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避免大部分光线被吸收掉而损失,光效利用,使产品的透过率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模组;200、背板;110、显示面板;111、彩色滤光层;112、红色色阻;113、绿色色阻;114、蓝色色阻;120、背光源;121、反射片;130、滤光结构层;131、第一介质层;132、第一材料层;133、第二材料层;134、第二介质层;135、第三材料层;136、第四材料层;137、棱镜结构;140、金属层;300、黑矩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120,显示面板110设置在背光源120的出光面的一侧,背光源120包括反射片121,反射片121位于背光源120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滤光结构层130,滤光结构层130设置在显示面板110靠近反射片121的一侧,滤光结构层130包括第一介质层131、第二介质层134和金属层140,第一介质层131靠近显示面板110设置,第二介质层134靠近反射片121设置,金属层140位于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之间;第一介质层131包括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第一材料层132靠近金属层140设置,第二材料层133堆叠在第一材料层132上,第一材料层132的折射率小于第二材料层133的折射率;第二介质层134包括第三材料层135和第四材料层136,第三材料层135靠近金属层140设置,第四材料层136设置在第三材料层135远离金属层140的一侧,第三材料层135的折射率大于第四材料层136的折射率。
本申请利用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制成具有布拉格反射镜效果的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包裹金属层140,形成滤光结构层130,通过在显示面板110靠近背光源120的一侧设置滤光结构层130,当背光源12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滤光结构层130时,光线先照射到第二介质层134和金属层140之间的界面,利用光学塔姆态的原理,光线在第二介质层134和金属层140之间的界面的塔姆激元被有效激发,形成共振,金属层140过滤达到共振的光线透过金属层140朝向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照射,未达到共振的非对应颜色的光线会被金属层140反射,而金属层140反射的光线重新反射到背光源120的反射片121上,通过反射片121反射后,光线再次经过第二介质层134和金属层140之间的界面形成共振,这样反复对光线进行过滤和反射,使得光线都能通过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避免大部分光线被吸收掉而损失,光效利用,使产品的透过率得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低折射率的材料层更靠近背光源120,光从光疏到光密介质,反射光相互干涉,反射光增强;并且,入射光在金属层140和第一介质层131以及第二介质层134之间的界面处发生共振,共振波长可以透过,非共振波长会被反射。
本申请中的滤光结构层130设计可以使得进入显示面板110液晶盒内的光线直接透过彩色滤光层111的红绿蓝像素区,背光源120中红光波段的光进入红色像素区,绿光波段的光进去绿色像素区,蓝光波段的光进入蓝光像素区;与此同时,朝向红色像素区的其他波段光线被金属层140反射到背光源120的反射片121,反射片121又将其他波段光线反射到绿色像素区,绿色像素区透过由红色像素区反射过来的绿色波段的光线,反射除绿色以外的其他波段光线,依次类推,每个不同颜色像素区的光线都可以通过相邻的像素区域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补充,大幅度降低光源在彩色滤光层111中被吸收的比例,间接提升50%以上光效利用,透过率得到提升。
此外,本申请中的滤光结构层130类似一个窄带滤波器,控制光的透射与反射,其中,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形成类似布拉格反射镜效果,利用对高低折射率不同的材料层组成的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的厚度调整可以调整不同波段光的透射与反射。
其中,金属层140、以及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均可以由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得,物理气相沉积法皆为昔知且成熟之工艺因此不再描述。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中,第一材料层132、第二材料层133、第三材料层135以及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满足关系式为:d=λ/4n,其中,λ表示中心波长,n表示介质材料的折射率。
其中,对于折射率n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当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分别由氟化镁和硫化锌制成时,介质材料的折射率为氟化镁的折射率或硫化锌的折射率。
只要满足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能够满足上述的关系式,那么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就能与金属层140进行配合,形成对应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的透过光波段,反射其他波段的光的目的。
图2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所示实施例为图1的改进,第一材料层132的厚度大于第二材料层133的厚度,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大于第三材料层135的厚度。
在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之间、以及第三材料层135和第四材料层136采用不同折射率,可以使得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形成较好的布拉格反射效果。
此外,根据材料层厚度、光波长、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式:d=λ/4n,可知,在确定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各材料层的折射率和所需透过的指定光波长的情况下,形成的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之间、以及第三材料层135和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差异,能够确保光线在穿过第二介质层134、金属层140、第一介质层131以后,增加指定波长光的透过率;例如,当需要蓝光透过时,由于蓝光的波长范围已知在436纳米左右,在第一材料层132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层133的折射率的情况下,保证第一材料层132的厚度大于第二材料层133的厚度,才能够形成蓝光在穿过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以后有效穿过,并且获得更大的透过率。
进一步的,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材质相同,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材质相同,第一材料层132的厚度等于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第二材料层133的厚度等于第三材料层135的厚度。
由于,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材质相同,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材质相同,因此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折射率相同,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折射率相同,根据材料层厚度、光波长、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式:d=λ/4n,可知,当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以及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在折射率相同、厚度相同的情况下,由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组成的第一介质层131,以及由第三材料层135和第四材料层136组成的第二介质层134对于光线处理的效果相同,能够同时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并使指定波长的光线通过,并且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对指定波长的光线透过的通光量相同,进一步提升了光线通过的均匀性;并且在将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各自的材料层厚度和材质进行限定的情况下,可以在仅调整金属层140厚度的情况下,调整合适的光谱带宽,并且可以提升金属层140过滤的光线的一致性。
具体的,第一材料层132、第二材料层133、第三材料层135以及第四材料层136均为高透光率材料制成,金属层140为铜、银或铝中,其中一种材料制成。
其中,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第三材料层135和第四材料层136可以分别采用高低折射率的ZnS和MgF2、TiO2和SiO2、Si和SIO2、TiO2和Nb2O5等材料。例如: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可以在薄膜结构材料中进行选择,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可以分别采用硫化锌作为第一介质层131中的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二介质层134中的第三材料层135,氟化镁作为第一介质层131中的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介质层134中的第四材料层136,其中,氯化锌和氟化镁的折射率分别为2.35和1.38,硫化锌是一种带隙宽、折射率高的半导体材料;氟化镁是一种低折射率的离子晶体,具有化学稳定性、高硬度和耐磨性等特点,两种材料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吸收均可以忽略不计。
形成金属层的材料有金(Au),银(Ag),铝(Al)等,具体的,可以选用银作金属层140材料,是因为银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高反射性和低吸收性,并且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银的平均反射率大于95%,可以很好的抑制非共振波长光透过。银材料制成的金属层140放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间,整个滤光结构层130相当于由两个布拉格反射镜和银薄膜形成的子结构组成,并且金属层140设计为滤光结构层130的中间层,可以有效防止被氧化,同时可以调整合适的光谱带宽。
此外,本申请中的金属层140的厚度分别大于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厚度,分别小于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
由于,金属的厚度影响塔姆激元的激发,从而导致激发效率发生变化,整个滤光结构层130的透射光谱也随之发生改变,当金属层140为银材料制成,采用相同厚度的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时,逐渐增加金属层140的厚度计算得到的模拟透射光谱;透射光谱的中心波长随金属层140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往长波长方向移动;谱线的峰值透射率随金属层140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因此,将金属层140的厚度控制在小于第一材料层132,大于第二材料层133,可以保证射入到金属层140的指定光线能够具有较高的透光率的同时,避免金属层140过厚导致滤光性能下降,透光率降低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金属层140过厚影响滤光性能,保证金属层140的厚度大于金属的趋肤深度即可,例如,当金属层140为银材料制成时,对应的,金属层140的厚度大于银的趋肤深度。
此外,为了保证射入金属层140的光线可以将对应蓝色色阻114、绿色色阻113以及红色色阻112位置处的光线进行滤光,透过对应色阻颜色的光线,根据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光线波长特性,利用调整金属层140不同厚度的变化,使得金属层140能够透光相应颜色的光线,本申请可以将金属层140在显示面板110不同颜色的色阻处的厚度进行设计,例如:金属层140在对应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为40纳米,金属层140在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为36纳米,金属层140在对应红色色阻112位置处的厚度为38纳米;这样设计可以使金属层140更好的形成塔姆激元的激发的同时,保证金属层140在对应蓝色色阻114、绿色色阻113和红色色阻112的位置处能够使相应颜色的光线透光,提升透光率。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金属层140在对应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范围可以在35纳米至45纳米之间,金属层140在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可以在35纳米至50纳米之间,金属层140在对应红色色阻112位置处的厚度可以在40纳米至50纳米之间,以上出现具体数值限定,仅为举例说明,不作为具体限定依据。
此外,本申请中的金属层140分别对应红色色阻112、绿色色阻113和蓝色色阻114处的厚度还可以根据对应颜色需要的半峰宽灵活调整;以红色色阻112为例,当需要显示的红色饱和度较高时,则需要红光的半峰宽较宽,而当红光的半峰宽宽度较宽时,红光的透过率就会降低,因此需要调整金属层140的厚度较厚,以满足红光能够较好的透过金属层140;而当需要显示的红色饱和度较低时,则需要红光的半峰宽较窄,而当红光的半峰宽宽度较窄时,红光的透光率相对较高,因此可以调整金属层140的厚度较薄,在保证红光正常透过的情况下,以节省金属层140的材料并且控制滤光结构层130的整体厚度。
图3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第一介质层131至少有两层,至少两层第一介质层131堆叠设置在金属层140靠近显示面板110的一侧,第二介质层134至少有两层,至少两层第二介质层134依次堆叠在金属层140靠近反射片121的一侧。
当入射光照射到金属与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的界面时会产生塔姆激元,引起局域表面光学效应,而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的层数会影响塔姆激元的共振效应,本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的数量,使得光效应的周期数增大,这样就使得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以及金属层140产生的子共振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对更多的共振光线进行过滤,并且将部分非共振光线进行反射,提升光效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由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材料以ABAB(第一材料层132作为A和第二材料层133作为B堆叠,第三材料层135作为A和第四材料层136作为B堆叠)的方式交替排列组成的周期结构(AB为一个周期),以形成布拉格反射镜;而形成的周期数越多,共振引起的透射光谱中的谱线越尖锐,透射率越高,周期数增大时,透射峰逐渐分离成两个子峰,中间凹陷峰会影响透光的性能,降低透光度,当然,折射率相差较大的材料只用较少的周期数就可以实现高的反射率。
图4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显示面板110包括彩色滤光层111,彩色滤光层111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红色色阻112、绿色色阻113和蓝色色阻114;金属层140对应红色色阻112位置处的厚度大于金属层140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金属层140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大于金属层140对应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第一介质层131对应红色色阻112位置处的厚度大于第一介质层131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第一介质层131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大于第一介质层131对应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第二介质层134对应红色色阻112位置处的厚度大于第二介质层134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第二介质层134对应绿色色阻113位置处的厚度大于第二介质层134对应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
根据介质厚度、光波长、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式:d=λ/4n,可知,在确定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各材料层的折射率和所需透过的指定光波长的情况下,改变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在对应位置处的厚度,能够确保光线在穿过第二介质层134、金属层140、第一介质层131以后,增加指定波长光的透过率;例如,蓝光的波长范围已知在436纳米左右,绿光的波长范围已知在546纳米左右,因此,当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在对应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满足蓝色光透过时,当需要绿光在对应绿色色阻113的位置透光,就需要保证第一介质层131、第二介质层134在绿色色阻113对应的位置上的厚度大于在蓝色色阻114位置处的厚度,才能保证绿光也能够正常透光,并且获得更大的透过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的厚度,形成对不同区域透射谱和反射谱实施控制,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对应显示面板110中红色像素区的位置透过红光波段,反射其他波段光,被反射的光与背光源120中的反射片121形成循环反射直至被开口像素区透过;以此原理,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对应显示面板110的绿色像素区的位置透过绿光波段,反射其他波段光;对应显示面板110的蓝色像素区的位置透过蓝光波段,反射其他波段光,滤光结构层130和背光源120中的反射片121形成一个循环,被滤光结构层130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反射片121,再反射至滤光结构层130,直至被通过对应的色阻波段,这样就可以使显示面板110的亮度得到增加,提高产品透过率。
以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110为例,对于彩色滤光层111中的红色光阻、绿色光阻、蓝光光阻来说,只能透过对应波段的光,比如红色光阻可以透过红色波段的光,其他波段的光被吸收,造成损失。
而本申请的滤光结构层130是提前把需要透过波段的光(例如红光)和被光阻吸收的其他波段光(蓝光和绿光)进行分离,可以透过对应色阻的光透过,不透过色阻的光反射回去。
具体的,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当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相同、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厚度相同时,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在对应蓝色色阻114的位置处的厚度中,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硫化锌层)厚度可以均为37纳米,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氟化镁层)厚度为63纳米;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在对应绿色色阻113的位置处的厚度中,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硫化锌层)的厚度为46纳米,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氟化镁层)的厚度为78纳米;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在对应红色色阻112的位置处的厚度中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硫化锌层)的厚度为62纳米,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氟化镁层)的厚度为102纳米。
根据材料层厚度、光波长、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式:d=λ/4n,可知,在确定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中各材料层的折射率和所需透过的指定光波长的情况下,第一材料层132和第二材料层133,以及第三材料层135和第四材料层136在对应各个颜色色阻的位置处的厚度差异,能够确保光线在穿过第二介质层134、金属层140、第一介质层131以后,在对应各个颜色色阻的位置处能够增加指定波长光的透过率。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在对应蓝色色阻114的位置处的厚度中,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厚度范围可以均为35纳米至40纳米之间,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厚度范围可以为35纳米至45纳米之间;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在对应绿色色阻113的位置处的厚度中,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厚度范围为40纳米至50纳米,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为75纳米至80纳米;在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分别在对应红色色阻112的位置处的厚度中,第二材料层133和第三材料层135的厚度范围为60纳米至65纳米之间,第一材料层132和第四材料层136的厚度范围为100纳米至105纳米之间。以上出现具体数值限定,仅为举例说明,不作为具体限定依据。
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的厚度根据色阻的透光波段进行调整,厚度的调整就是调整透过光的波段,只要金属层140和第一介质层131、第二介质层134的组合结构可以对应红色光阻、绿色光阻、蓝色光阻的透过光波段,反射其他波段的光就可以达成目的。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滤光结构层130与反射片121之间对光线的反射效果,使得光线能够更容易的通过显示面板110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增强光线的亮度,本申请还针对滤光结构层130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图5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第二介质层134靠近反射片12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137,多个棱镜结构137对应显示面板110的黑矩阵300位置设置。
当从背光源120照射的光线在通过第二介质层134与金属层140之间的界面进行反射以后,会从第二介质层134的方向朝反射片121的方向照射,而在第二介质层134靠近反射片121的一侧间隔设置多个棱镜结构137,通过多个棱镜结构137先对从第二介质层134与金属层140的界面反射的光线进行第一次反射与折射处理,改变光线的传播角度,使得光线在到达背光源120的反射片121以后,再通过反射片121进行第二次光线的反射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光线能够尽可能的通过反射片121照射到滤光结构层130对应显示面板110不同颜色色阻的位置上,使得光线能够更容易的通过显示面板110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增强光线的亮度,有利于提升产品的透过率。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背板2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100,背板200与显示模组100连接。
背板200从显示模组100的外侧对显示模组100进行包裹,以使显示装置10在搬运的过程中,显示装置10内部的显示模组100不会因为受到外力作用而破损,有效的延长了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
并且,为了在不增加显示模组100中开口率和改变材料的情况下,提高显示模组100的光利用了,使产品的透光率提升,本申请还针对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模组100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本申请利用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制成具有布拉格反射镜效果的第一介质层131和第二介质层134包裹金属层140,形成滤光结构层130,通过在显示模组100中的显示面板110靠近背光源120的一侧设置滤光结构层130,当背光源12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滤光结构层130时,滤光结构层130利用光学塔姆态的原理,光线在滤光结构层130处的塔姆激元被有效激发,形成共振,滤光结构层130针对显示面板110内相同颜色色阻的光线进行滤光,不同颜色的光线进行反射,配合背光源120的反射片121将光线重新反射到滤光结构层130,这样反复对光线进行过滤和反射,使得光线都能通过对应颜色色阻的开口区,避免大部分光线被吸收掉而损失,光效利用,使产品的透过率得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源,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源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的一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滤光结构层,所述滤光结构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滤光结构层包括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和金属层,所述第一介质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片设置,所述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
所述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一材料层靠近所述金属层设置,所述第二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材料层远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材料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二介质层包括第三材料层和第四材料层,所述第三材料层靠近所述金属层设置,所述第四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三材料层远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三材料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四材料层的折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厚度,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材料层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四材料层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材料层和所述第三材料层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三材料层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至少有两层,至少两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堆叠设置在所述金属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介质层至少有两层,至少两层所述第二介质层依次堆叠在所述金属层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所述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三材料层以及所述第四材料层均为高透光率材料制成,所述金属层为铜、银或铝中,其中一种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的厚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层和所述第三材料层的厚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所述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三材料层以及所述第四材料层的厚度分别满足关系式为:d=λ/4n,其中,λ表示中心波长,n表示介质材料的折射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
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红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金属层对应所述蓝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
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红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对应所述蓝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
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红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绿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对应所述蓝色色阻位置处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多个所述棱镜结构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黑矩阵位置设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背板与所述显示模组连接。
CN202310795377.XA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7948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5377.XA CN116794884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5377.XA CN116794884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94884A true CN116794884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49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5377.XA Pending CN116794884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948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7535B (zh) 一种复用体全息光栅
US8462420B2 (en) Tunable plasmonic filter
KR100451689B1 (ko) 포토닉 크리스탈을 이용한 반사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267964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6297907B1 (en) Devices based on surface plasmon interference filters
US6078421A (en) Light modulator including a collimator comprising an interference filter
CN109891278B (zh) 滤光结构、滤光层以及显示面板
US9279938B2 (en) Dual band color filter
CN106019673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用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CN111679353B (zh) 一种亚波长光栅光学膜
CN108957860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049890A1 (zh) 显示设备
JP4759118B2 (ja) ブラッグ反射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390418A (zh) 一种滤光结构、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64881B (zh) 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EP1068556A1 (en) Efficient color filtering and beam steering based on controll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CN116794884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0025876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34183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96556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517012A (ja) 非吸収性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を使用する効率的なカラーディスプレイ
TW200300860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241073A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素子を用いた投影システム
JP480363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597246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