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0040A -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80040A CN116780040A CN202310808329.XA CN202310808329A CN116780040A CN 116780040 A CN116780040 A CN 116780040A CN 202310808329 A CN202310808329 A CN 202310808329A CN 116780040 A CN116780040 A CN 1167800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temperature difference
- threshold value
- interval
- battery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31 expec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应用于温度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然后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最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本申请中还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的系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现了添加电芯温差作为控制因素降低系统的温差,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减少系统的扰动以及控制过程出现较大的波动。最终能够达到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降低系统功耗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风冷储能系统,采用工业空调作为电池系统的温度调节,具备制冷、加热、通风和除湿等功能。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中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电池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技术等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储能集装箱作为电池储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动力电池受温度的影响很大,若温度控制失当,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刺激均可能造成容量与寿命衰减,严重时可能导致短路并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储能温控在储能系统中不可或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电池进行温度管理。而现有技术中对于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未添加电芯温差作为控制因素导致系统的温差较大,存在温度调节效率低,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旨在未由于添加电芯温差作为控制因素导致系统的温差较大,处理温度调节效率低,功耗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包括:
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不同;
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所述策略包括所述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及所述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
实时判断当前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所述策略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可选的,所述运行的状态包括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所述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包括:
设置所述运行状态中不同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一组温度阈值;
设置所述非运行状态中不同非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二组温度阈值;
基于所述第一组温度阈值及所述第二组温度阈值,对所述运行状态及所述非运行状态分别划分各自的温度区间;
确定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为所述运行状态或所述非运行状态;
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及所述划分的温度区间,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可选的,所述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包括:
选取所述系统的第一节点及第二节点;
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温度;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温度及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得到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为所述运行状态或所述非运行状态,包括:
设置电流阈值及时间阈值;
当所述系统的电流超过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超过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
当所述系统的电流小于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小于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包括:
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时,温度区间包括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低温区及低温区;
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时,温度区间包括高温区、中温区及低温区。
可选的,所述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包括:
确定系统所处的运行的状态及温度区间;
判断所述系统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或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运行的状态、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包括:
当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最高温度所处的第一温度区间;
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电芯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包括:
当处于非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平均温度所处的第二温度区间;
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计算模块及控制模块;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设置所述运行状态中不同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一组温度阈值;
设置所述非运行状态中不同非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二组温度阈值;
基于所述第一组温度阈值及所述第二组温度阈值,对所述运行状态及所述非运行状态分别划分各自的温度区间。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不同;
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所述策略包括所述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电芯温差阈值及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
实时判断当前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所述策略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代码,当所述代码被运行时,运行所述代码的设备实现前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在执行所述方法时,首先划分系统运行的状态,然后对所述运行的状态划分温度区间,所述温度区间与温度控制模式具有对应关系,最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电芯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如此,通过上述提供的温度控制的方法能够精确的控制电芯的温度,添加电芯温差作为控制因素降低系统的温差,使温差控制在设置的范围内。通过对系统的运行状态的划分能够确定出非运行状态,通过设置非运行状态的阈值设置实现系统辅助功耗的降低。通过对于温度区间的划分,能够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减少系统的扰动以及控制过程出现较大的波动。最终能够达到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降低系统功耗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控制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应用场景下系统的架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运行状态的控制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非运行状态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于现有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储能集装箱由于占地面积小、调节负荷能力强、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储能集装箱在运行过程中,双向逆变器、配电柜、汇流柜、电池组等各部件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且电池组的充放电需要电池组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随着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储能集装箱中由于放置了大量的电池,若散热不及时,热量会积聚在集装箱内,造成箱内温度不断升高。温度过高对电池各方面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轻则影响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重则引发热失控,造成火灾、爆炸等事故。
在相关技术中,通用空调控制温度的策略分为两种:
1)空调运行在自动模式,空调根据环境温度或空调回风温度来调节空调工作状态。该方式控制空调简单,根据环境温度间接调控电芯温度,温度控制响应较慢,电芯温度控制的精度较差。非充放电情况下,也存在空调的长期自动运行,功耗偏大。
2)BMS根据电芯温度,来控制空调运行的状态,调节电芯温度。该方式下,控制的目标温度为电芯温度,现有控制方案参考电芯最高和最低温度来控制空调的开启和关闭,未添加电芯温差,导致电池系统温差大。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及系统,通过定义储能系统运行的状态,按锂电池最优的运行温度区间,对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划分区间,不同温度区间内结合电芯温差控制空调运行在设定模式,依次可以为制冷、制热、送风、停机4个状态,使系统温差小于设置值,解决相关技术中温度调节效率低,功耗大的问题。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包括:
S11: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
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平均温度、系统最高温度及系统最低温度。温度获取方式可以为传感器采集、控制器采集等,在采集后进行统计得到系统环境温度情况。
S12: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在本申请中提到的系统可以理解为是储能系统,而储能系统的状态可以分为包括但不限于: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
具体的确定系统的运行状态的方法可以为:首先设置电流阈值及时间阈值,然后当所述系统的电流超过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超过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最后当所述系统的电流小于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小于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通过阈值的设置能够通过对系统中的物理量的数值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确定系统当前所属的状态。
举例而言,区分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的电流、功率等方式实现,举例而言,当检测到系统电流小于10A且维持时间大于5分钟时,认为系统处于非运行状态,否则为运行状态。
对运行的状态划分温度区间,具体而言,可以指的是对运行状态和非运行状态分别进行温度区间的划分。在对温度区间进行划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预先设置好不同温度区间的温度阈值,即为运行模式及非运行模式分别设置多个温度阈值,根据不同的温度阈值划分出温度区间。举例而言,运行状态下可以设置多个温度阈值T1-T6,假设T1-T6是按照温度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那么此时相邻两个温度阈值即可形成一个温度区间。具体的,T1和T2可以组成一个温度区间,T2和T3可以组成一个温度区间,其余的可以按照上述方法依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划分温度区间的过程可以为:设置所述运行模式中不同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一组温度阈值;设置所述非运行模式中不同非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二组温度阈值;基于所述第一组温度阈值及所述第二组温度阈值,对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非运行模式分别划分各自的温度区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组温度阈值和第二组温度阈值中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温度阈值,且第一组温度阈值和第二组温度阈值中的温度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应用场景进行自由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针对上述温度阈值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区间,如:高温区、中温区、低温区等,通过判断温度区间,能够得知当前系统所处的具体温度状态。当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区间后,确定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为所述运行状态或所述非运行状态,然后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及所述划分的温度区间,即可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举例而言: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时,温度区间可以包括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低温区及低温区;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时,温度区间可以包括高温区、中温区及低温区。然后根据系统的当前温度即可对照温度区间进行匹配。通过,为不同运行状态的系统划分温度区间,能够便于根据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以及当前温度确定出系统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以便后续选择对应的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控制。同时通过划分温度区间使得温度控制方法更具执行性,提高可操作性。
S13: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具体的计算电芯的温差的方法可以为:选取所述系统的第一节点及第二节点;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温度;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温度;计算所述第一温度及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得到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通过计算系统的电芯温差能够当前系统的电芯温差情况,以便后续与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出,当前系统温差是否属于上述两个电芯温差阈值的区间范围内,进而确定出当前系统对应的温度调整方式。
上述提到的“第一”、“第二”仅用于对不同的节点、温度及电芯温差阈值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节点、温度及电芯温差阈值的顺序、重要性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S14: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
电芯温差可以理解为是系统温差,可以是系统内部各个节点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也可以为系统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之差,还可以为系统的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之差,以及其他能够反映出系统温差的方法均可,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提到了“温度控制模式”,具体的设置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的方法可以为:首先确定系统所处的运行的状态及温度区间;然后判断所述系统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或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并获得判断结果;最后基于所述运行的状态、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通过确定系统所处的运行状态以及温度区间,能够得知当前系统所处的温度情况为低温或高温等;然后通过对电芯温差的判断能够确定系统内部的不同节点间的温差情况,基于上述的运行状态、温度区间及温差情况即可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温度调整的策略。
系统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时,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不同,具体而言:
当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最高温度所处的第一温度区间。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温度控制模式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系统温度下需要对系统进行调节的方式的模式集合,对系统温度进行调节的模式可以包括制冷、制热、送风和停机等状态,目的是能够控制系统的温度,使系统的电芯温差小于电芯温差阈值。
当处于非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平均温度所处的第二温度区间。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基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针对不同运行状态下的系统对应的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用到的数据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同时通过区分储能系统运行和非运行状态,通过非运行状态阈值设置实现系统辅助功耗降低;为不同的运行模式设置多个区间段,能够提高系统鲁棒性。
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一般不同。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策略包括温度区间、第一电芯温差阈值、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及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实时判断当前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策略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这里所说的策略指的是包括:系统所出的温度区间、第一电芯温差阈值、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及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通俗的讲,一条策略可以包括系统当前的温度区间,当前系统中的电芯温差状况(电芯温差状况需要与上述提到的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以及对应的温度控制的模式(升温、降温、恒温等)。通过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的目的是在于将系统的温差控制在上述两个电芯温差阈值之间,如此,能够保证系统内的温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系统内部温差过大的情况,同时根据获取到的策略中的要素(温度区间、电芯温差情况等)的信息,即可确定出当前系统所需的温度调整方式,通过对系统温度及电芯温差的实时判断采取不同的温度控制方法精确控制系统的温度,实现系统温度的动态灵活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第二”并不表示顺序,也不用于区分重要性,其作用仅是为了进行区分。
换言之,S14中提到的“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电芯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可以理解为是:根据当前系统所处的温度区间以及当前系统的电芯温差,确定出当前系统的温度状态,根据当前系统的温度状态能够确定出对应的温度调节模式,举例而言,当前系统的温度区间处于高温区间,也即当前系统的温度过高。判断此时系统的温差是否超过系统温差阈值,若超过则需要改善温差。假设当前系统处于高温状态且系统温差较大,那么就需要调整温度的控制模式为制冷或送风,以便使系统温度能够降低,同时改善系统的温差。
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首先划分系统运行的状态,然后对所述运行的状态划分温度区间,所述温度区间与温度控制模式具有对应关系,最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电芯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如此,能够精确的控制电芯温度,使温差在设置范围内,通过区分不同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非运行状态阈值设置实现系统辅助功耗降低。同时采用划分不同温度区间段的方式,能够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控制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获取模块100、确定模块200、计算模块300及控制模块400;
所述获取模块100用于,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
所述确定模块200用于,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所述计算模块300用于,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所述控制模块400用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400,具体用于:
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不同;
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所述策略包括所述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及所述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
实时判断当前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所述策略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通过设置电芯温差阈值能够确保系统的温差处在一定的范围内,这里的范围可以由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进行确定,前述两个电芯温差阈值在一般情况下是两个不同的取值,这里所说的“第一”“第二”只是为了进行区分,并不表示大小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大于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也可以是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小于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对本申请提供的是实施例没有影响,在此不作限定。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包括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所述确定模块200,具体用于:
设置所述运行状态中不同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一组温度阈值;
设置所述非运行状态中不同非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二组温度阈值;
基于所述第一组温度阈值及所述第二组温度阈值,对所述运行状态及所述非运行状态分别划分各自的温度区间;
确定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为所述运行状态或所述非运行状态;
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及所述划分的温度区间,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通过为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阈值组,能够便于用户基于不同的温度阈值区分出当前系统的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进而判断出当前系统针对温度需要进行调节的方式。
温度阈值组可以理解为是一组温度阈值,这一组温度阈值中包括多个不同数值大小的温度值,举例而言,一组温度阈值可以包括:10℃、15℃、24℃、30℃及40℃等。一组温度阈值可以包括的温度值的数量不限,且具体的温度取值可以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由限定,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第一温度阈值组和第二温度阈值组,分别用于表示运行状态下的温度阈值组和非运行状态下的温度阈值组。这两组温度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所说的相同或不同,可以指的是两组温度阈值的数量或者具体的温度值都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应用场景进行设定。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计算模块300,具体用于:
选取所述系统的第一节点及第二节点;
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温度;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温度及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得到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400,具体用于:
确定系统所处的运行的状态及温度区间;
判断所述系统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或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运行的状态、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
在对系统进行温度调整时,首先需要确定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以及所处的温度区间,然后需要确定当前系统内部的电芯温差的大小,根据上述的信息才能确定出对于当前系统的温度调节方式,比如:当前系统处在运行状态,且处于高温状态,电芯温差大,那么此时需要利用空调(或者其他能够调节温度的装置或设备)为系统进行降温操作,比如空调制冷、风扇吹风等。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400,具体用于:
当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最高温度所处的第一温度区间;
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400,具体用于:
当处于非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平均温度所处的第二温度区间;
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200,具体用于:
设置电流阈值及时间阈值;
当所述系统的电流超过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超过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
当所述系统的电流小于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小于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
在可以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200,具体用于:
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时,所述温度区间划分为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低温区及低温区;
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时,所述温度区间划分为高温区、中温区及低温区。
上述提到的区间划分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区间划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按照上述划分方式进行划分也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温度划分区间的过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及现场条件,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自主划定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温度控制的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计算模块及控制模块。其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如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的系统能够精确的控制电芯的温度,使温差控制在设置的范围内。通过对系统的运行状态的划分能够确定出非运行状态,通过设置非运行状态的阈值设置实现系统辅助功耗的降低。通过对于温度区间的划分,能够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减少系统的扰动以及控制过程出现较大的波动。最终能够达到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降低系统功耗的作用。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应用场景下的温度控制方法,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应用场景下系统的架构图,如图3所示,系统的架构具体包括:
空调、电池组、BSC(电池堆管理器)、EMS(储能监控系统)、PCS(储能变流器)及电网。电池组中包括:CMU(电池簇管理器)、BMU(电池包管理器)、风扇及锂电池(PACK)。
温度控制方法具体而言:
1)进行各个物理量的设置
运行阶段温度阈值:T1到T6,其中T1>T2>T3>T4>T5>T6,分别对应运行阶段空调控制状态切换温度阈值;
非运行阶段温度阈值:T7到T10,其中T7>T8>T9>T10,分别对应非运行阶段空调控制状态切换阈值;
温差阈值:ΔT1,ΔT2,其中ΔT1>ΔT2,对应温差控制切换阈值。
2)进行温度控制
各CMU(电池簇管理器)把采集所有电芯温度汇总到BSC(电池堆管理器)电池堆控制,BSC对电池箱所有温度做统计得到系统Tavg、Tmax、Tmin。BSC同时检测电池系统的电流,检测到系统电流小于10A且维持时间大于5分钟时,认为系统处于非运行状态,否则为运行状态。
在运行状态,判断Tmax所以在温区,依次是大于等于T1高温区,[T1,T2]次高温区,[T2,T3]中温区,[T3,T4]次低温区,小于T4低温区。在高温和次高温区,系统温度过高,使用的空调控制模式为制冷或送风,控制目标降低系统温度,当出现较大温差时通过送风改善温差。在中温区和次低温区,系统温度为适宜电池系统工作温度,起到高温区和低温区制冷制热模式的过渡作用,提高系统鲁棒性,同时当系统温差较大时,开启送风减小系统温差,当系统温差在设定范围内,关闭空调系统,降低功耗。在低温区,当电池温度过低时开启制热,其他时刻采用通风减小系统温差,停机来降低功耗。
在非运行状态,判断Tavg所在温区,依次大于等于T7高温区,[T8,T10]中温区,小于T10低温区。高温区,控制空调制冷和送风,使电池系统快速回到设置适宜范围。中温区,系统温度为适宜电池系统工作温度,起到高温区和低温区制冷制热模式的过渡作用,提高系统鲁棒性,同时当系统温差较大时,开启送风减小系统温差,当系统温差在设定范围内,关闭空调系统,降低功耗。低温区,当电池温度过低时开启制热,其他时刻采用通风减小系统温差,使电池快速回到设置适宜范围。
3)运行态控制的流程图
在电池系统处于充放电状态(运行状态),根据设定T1到T6温度阈值和ΔT1、ΔT2温差阈值,进行控制,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运行状态的控制流程图,如图4所示,具体控制过程为:
逐一判断当前系统的最高温度与T1-T4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逐一判断当前系统的最低温度与T4-T5之间的大小关系。当确定系统处于高温状态时,利用空调对系统进行制冷操作或送风操作,当判断系统的温度处于中温区或中温区以下温区时,判断系统当前的温差与温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当系统温差过大时,利用空调对该系统进行送风操作;当系统的温差较小时,进行空调的停机操作。当系统的最高温及最低温均小于T4时,判断系统的最低温与T6之间的大小关系,若小于T6则说明当前系统的温度过低,需要利用空调对系统进行制热操作。
在电池系统处于静置状态,也就是当系统处于非运行状态时,根据设定T7到T10温度阈值和ΔT1、ΔT2温差阈值。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非运行状态的控制流程图,如图5所示,具体的控制流程为:
判断Tavg所在温区,然后判断系统最低温所在温区,若判断出系统处于高温区,则利用空调对系统进行制冷操作。当判断出系统的平均温度处于中温区时,判断系统的平均温度与温度阈值之间的关系,当大于阈值时利用空调进行送风操作;当小于阈值时对空调进行停机操作。若判断当前系统的平均温度处于低温区,此时利用空调对系统进行制热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的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
其中,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或代码,以使所述设备执行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包括:
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不同;
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所述策略包括所述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及所述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
实时判断当前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所述策略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包括运行状态及非运行状态,所述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包括:
设置所述运行状态中不同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一组温度阈值;
设置所述非运行状态中不同非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二组温度阈值;
基于所述第一组温度阈值及所述第二组温度阈值,对所述运行状态及所述非运行状态分别划分各自的温度区间;
确定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为所述运行状态或所述非运行状态;
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及所述划分的温度区间,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包括:
选取所述系统的第一节点及第二节点;
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温度;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温度及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得到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包括:
确定系统所处的运行的状态及温度区间;
判断所述系统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或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并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运行的状态、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包括:
当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最高温度所处的第一温度区间;
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包括:
当处于非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系统当前的平均温度所处的第二温度区间;
获取所述系统当前的电芯温差,判断所述当前的电芯温差是否大于电芯温差阈值,获得判断结果;
基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及所述判断结果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为所述运行状态或所述非运行状态,包括:
设置电流阈值及时间阈值;
当所述系统的电流超过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超过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
当所述系统的电流小于所述电流阈值且所述电流的流过时间小于所述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系统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包括:
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运行状态时,所述温度区间划分为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低温区及低温区;
当所述运行的状态为非运行状态时,所述温度区间划分为高温区、中温区及低温区。
10.一种温度控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计算模块及控制模块;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系统的环境温度;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系统的运行的状态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在所述环境温度下的电芯的温差;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温度区间及所述电芯的温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进行所述系统的温度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设置所述运行状态中不同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一组温度阈值;
设置所述非运行状态中不同非运行阶段对应的第二组温度阈值;
基于所述第一组温度阈值及所述第二组温度阈值,对所述运行状态及所述非运行状态分别划分各自的温度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设置第一电芯温差阈值及第二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电芯温差阈值不同;
设置调整温度控制模式的策略,所述策略包括所述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电芯温差阈值、所述电芯温差阈值及温度控制模式的对应关系;
实时判断当前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所述策略调整所述温度控制模式。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实现温度控制的方法的实现程序,所述实现温度控制的方法的实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08329.XA CN116780040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08329.XA CN116780040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80040A true CN116780040A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7994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08329.XA Pending CN116780040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8004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93911A (zh) * | 2023-12-11 | 2024-01-12 |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 |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及介质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10808329.XA patent/CN11678004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93911A (zh) * | 2023-12-11 | 2024-01-12 |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 |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及介质 |
CN117393911B (zh) * | 2023-12-11 | 2024-04-16 |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 |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及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009419B1 (en) |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for the same | |
CN112519635B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8808161B (zh) | 一种电动大巴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管理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3410537B (zh) |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热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1641004A (zh) | 一种储能系统温控方法和能量管理系统 | |
CN116780040A (zh) |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KR102391119B1 (ko) |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CN113036261A (zh) |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电池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 | |
US20210384565A1 (en) | Energy storage device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1129858A1 (zh) | 换电站换热综合控制方法 | |
CN108332463B (zh) | 数据中心电池间空调柜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6598659A (zh) | 一种电池包回路的水泵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097597B (zh) |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控制器及储能系统 | |
CN116780019B (zh) | 一种风冷储能空调电芯温度控制的方法 | |
WO2024066910A1 (zh) | 通信站及其电源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6014295B (zh) | 钠离子电池储能模组 | |
CN111048851B (zh) | 电池温度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410623A (zh) | 储能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储能系统及存储介质 | |
CN117241549A (zh) | 氟泵双循环的储能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6914325A (zh) | 温度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Hunter et al. | VRLA battery rapid charging under stress management | |
CN111016719B (zh) | 利用电动汽车的永不断电柔性不间断电源控制方法 | |
KR20220057228A (ko) | 가상 센서 데이터를 이용한 에너지저장장치(ess)의 공조 시스템 제어 방법. | |
CN112260358B (zh) | 复合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设备 | |
CN116190859A (zh) | 一种车辆电池温度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