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1063A -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1063A
CN116761063A CN202310980700.0A CN202310980700A CN116761063A CN 116761063 A CN116761063 A CN 116761063A CN 202310980700 A CN202310980700 A CN 202310980700A CN 116761063 A CN116761063 A CN 116761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driving
camera bod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807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丹妹
王海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8070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610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61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10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所述拍摄装置包括:壳体和摄像头本体,所述摄像头本体包括第一镜片、第二镜片、镜头组件和图像传感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设置于所述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包括反射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环绕所述透光区域设置;所述第二镜片、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镜头组件的入光面与所述反射区域相对,所述第二镜片位于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片之间,且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透光区域相对,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镜头组件背对所述第一镜片的一侧,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出光面相对。

Description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发展,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拍摄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电子设备的拍摄质量可以比肩数码相机,但是对于专业人事而言,电子设备的拍摄质量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长焦摄影,无论是光圈、清晰度、还是防抖,均无法满足专业人事的需求。导致长焦摄像头模组拍摄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前长焦摄像头模组影像效果需求和智能手机对长焦摄像头模组的尺寸需求是相互矛盾的,即长焦摄像头模组尺寸空间大,则成像效果优秀,若长焦摄像头模组设计紧凑,可以满足智能手机轻薄化需求,但是成像效果差。可见,相关技术中存在摄像头的拍摄质量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拍摄装置的拍摄质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包括:壳体和摄像头本体,所述摄像头本体包括第一镜片、第二镜片、镜头组件和图像传感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设置于所述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包括反射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环绕所述透光区域设置;
所述第二镜片、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镜头组件的入光面与所述反射区域相对,所述第二镜片位于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片之间,且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透光区域相对,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镜头组件背对所述第一镜片的一侧,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出光面相对;
其中,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一端面用于反射光线,所述透光区域用于将所述光线透射至所述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用于将所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二端面,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二端面用于将所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镜头组件的入光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反射区域背对所述镜头组件一侧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反射区域朝向所述镜头组件一侧的端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拍摄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拍摄装置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外界光线只能通过第一镜片的透光区域进入拍摄装置,且进入拍摄装置的光线,先经过第二镜片进行第一次反射至反射区域,再经过反射区域进行二次反射才能入射至镜头组件,并穿过镜头组件入射至图像传感器进行成像。该过程中,由于光线需要经过两次反射才能进入镜头组件,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拍摄装置尺寸的前提下,有效的延长拍摄装置内部的光学通路,从而有利于实现大光圈拍摄和长焦拍摄,进而提高了拍摄装置的拍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相对于光轴摆动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是伸缩组件处于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伸缩组件处于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1至9,图1至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拍摄装置包括:壳体100和摄像头本体200,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包括第一镜片201、第二镜片202、镜头组件203和图像传感器204,其中,所述壳体100包括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201设置于所述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201包括反射区域2011和透光区域2012,所述反射区域2011环绕所述透光区域2012设置;
所述第二镜片202、所述镜头组件203和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镜头组件203的入光面与所述反射区域2011相对,所述第二镜片202位于所述镜头组件203与所述第一镜片201之间,且所述第二镜片202与所述透光区域2012相对,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位于所述镜头组件203背对所述第一镜片201的一侧,且所述图像传感器204的感光面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出光面相对;
其中,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第一端面用于反射光线,所述透光区域2012用于将所述光线透射至所述第二镜片202,所述第二镜片202用于将所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第二端面,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第二端面用于将所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镜头组件203的入光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反射区域2011背对所述镜头组件203一侧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反射区域2011朝向所述镜头组件203一侧的端面。
请参见图4,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区域2012呈圆环状,所述反射区域2011为所述透光区域2012内部的圆形区域。为了使上述第一镜片201具有反射区域2011和透光区域2012,可以在第一镜片201的反射区域2011镀反射膜,而所述透光区域2012可以不镀膜,或者,所述透光区域2012可以镀增透膜。其中,所述透光区域2012光线透过率≥92%,且所述透光区域2012反射率≤5%。所述反射区域2011光线透过率≤5%,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第二端面反射率≥90%。
此外,上述反射区域2011和透射区域还可以是通过在拍摄装置所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模组外侧、电子设备后壳上的保护玻璃上进行镀膜实现,环形区域镀增透膜或不镀膜,圆形区域镀反射膜,镀膜位置可位于保护玻璃的内、外表面。
上述第二镜片202与所述第一镜片201可以间隔设置,且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镜片202与所述第一镜片201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从所述透光区域2012入射至所述第二镜片202的光线经过反射之后可以入射至所述反射区域2011。具体地,当所述第二镜片202为平面镜时,可以保持第一镜片201的位置不动,不断调节第二镜片202与第一镜片201之间的夹角(例如,每次增加或减小1°),在每次调节过程中,可以确定一个第一镜片201与第二镜片202的相对位置,然后,可以根据第一镜片201与第二镜片202的相对位置,确定从透光区域2012入射至第二镜片202的光线的角度范围,由于根据光线的入射角可以确定反射角,因此,根据入射光线的角度范围可以确定反射光线的角度范围,在确定反射光线的角度范围之后,可以确定范围光线是否落入第一镜片201的反射区域2011内,若是,则可以将该相对位置确定为第一镜片201与第二镜片202最终的目标相对位置,若否,则再次调整第二镜片202与第一镜片201的相对位置,直至确定上述目标相对位置。此外,当所述第二镜片202为平面镜时,可以先确定第一镜片201与第二镜片202的相对位置,然后,不断调整透光区域2012与反射区域2011的尺寸,直至确定上述目标相对位置。当所述第二镜片202为曲面或球面镜片时,可以不断调整第二镜片202所对应的球的半径,以确定上述目标相对位置。或者,当所述曲面或球面镜片时,也可以不断调整第二镜片202与第一镜片201之间的相对位置,以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
为尽可能压缩光学机构的高度,第一镜片201与第二镜片202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拉大,使得一定的光程通过反射光路实现。考虑手机等电子设备摄像头基本画质要求和适用于手机长焦摄像头模组的传感器尺寸,第一镜片201的反射区域2011与第二镜片202中参与反射的区域之间的最小距离D1≥1mm,不参与实际反射的结构不在此约束范围内。
上述镜头组件203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常规的镜头,也可以是可自动调节焦距的镜头。
请参见图1,在所述拍摄装置进行拍摄或录像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镜片201的第一端面可以形成拍摄装置的入光面,外界光线入射至反射区域2011的第一端面时,被所述第一端面反射,使得绝大部分光线无法通过反射区域2011进入拍摄装置。外界光线入射至透射区域时,可以穿透第一镜片201进入拍摄装置,从投射区域进入拍摄装置的光线将入射至第二镜片202,经第二镜片202反射之后,入射至反射区域2011的第二端面,再经过第二端面进行二次反射,入射至镜头组件203的入光面(如图1中的箭头所指示的光路),并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出光面入射至图像传感器204的感光面进行成像,以完成图像拍摄或录像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拍摄装置可以作为电子设备中的长焦摄像头模组。
该实施方式中,在拍摄装置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外界光线只能通过第一镜片201的透光区域2012进入拍摄装置,且进入拍摄装置的光线,先经过第二镜片202进行第一次反射至反射区域2011,再经过反射区域2011进行二次反射才能入射至镜头组件203,并穿过镜头组件203入射至图像传感器204进行成像。该过程中,由于光线需要经过两次反射才能进入镜头组件203,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拍摄装置尺寸的前提下,有效的延长拍摄装置内部的光学通路,从而有利于实现大光圈拍摄和长焦拍摄,进而提高了拍摄装置的拍摄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镜片202呈环状,且所述第二镜片202为沿背对所述第一镜片201一侧凹陷的弧形镜片。具体地,所述第二镜片202可以是呈球面的镜片。
上述第二镜片202的曲率半径大于0曲率中心在所拍摄的物体方向,确保能把光线相对汇聚的反射至上述反射区域2011上,其中,所述反射区域2011中有效反射区域2011半径小于等于反射区域2011的半径。
请参见图1,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第二镜片202设置为沿背对所述第一镜片201一侧凹陷的弧形镜片,这样,第二镜片202可以将入射光线进行汇聚之后,再反射至所述反射区域2011,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入射光线的反射效果。
可选地,所述拍摄装置还包括弹性件205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摄像头本体200通过所述弹性件205与所述壳体100连接,且所述摄像头本体200与所述壳体100的各个内壁分别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的侧壁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之间,且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和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的侧壁连接,以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在所述壳体100内移动。
其中,上述弹性件205可以是各种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弹性件205,例如,塑胶类弹性件或者金属弹片类弹性件或者“塑胶类弹性件与金属弹片类弹性件的结合”等。
请参见图1和图4,由于摄像头本体200通过弹性件205与所述壳体100连接,使得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能够悬浮于所述壳体100内。而所述弹性件205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因此,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带动下,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100运动。
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可以用于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移动,或者,第一驱动组件可以用于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相对于光轴摆动,以实现所述拍摄装置的防抖功能。例如,请参见图2,为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相对于光轴摆动的示意图。其中,第一驱动组件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各种能够实现拍摄装置防抖的驱动组件,例如,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方式具体可以是电磁驱动、压电驱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驱动、离子交换聚合金属材料(Ion-exchange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驱动、微机电系统驱动以及液态镜头驱动等驱动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运,以实现拍摄装置的防抖功能的过程中,所述镜头组件203与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相关技术中,在实现拍摄装置防抖功能时,通常采用的是镜头防抖的方式,即通过控制镜头相对于图像传感器204运动,以实现拍摄装置的防抖功能,其中,在镜头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使镜头平面相对于图像传感器204所在平面产生倾斜角度,进而可能导致成像模糊的问题。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抖过程中,摄像头本体200整体运动,即所述镜头组件203与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从而可以避免防抖过程中出现上述成像模糊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拍摄装置的成像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驱动模组206,所述至少两个驱动模组206环绕所述摄像头本体200间隔设置,且每个驱动模组206分别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和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的侧壁连接,以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在所述壳体100内移动。
其中,上述驱动模组206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各种能够实现拍摄装置防抖的驱动模组206,例如,所述驱动模组206的驱动方式具体可以是电磁驱动、压电驱动、SMA驱动、IPMC驱动、微机电系统驱动以及液态镜头驱动等驱动方式。
请参见图3,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可以呈长方体状,且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的周向包括四个侧壁。上述驱动模组20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四个,当所述驱动模组206的数量为两个时,可以使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周向的四个侧壁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侧壁各连接一个驱动模组206。请参见图1和图3,当所述驱动模组206的数量为三个时,可以使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周向的四个侧壁中的任意三个侧壁各连接一个驱动模组206。当所述驱动模组206的数量为四个时,可以使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周向每个侧壁各连接一个驱动模组206。
请参见图1和图3,位于摄像头本体200左右两侧的两个驱动模组206可以向所述摄像头本体200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以带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沿水平方向运动;位于所述摄像头本体200上端的驱动模组206可以向所述摄像头本体200施加竖直方向的作用力,以带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沿竖直方向运动。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至少两个驱动模组206环绕所述摄像头本体200间隔设置,这样,不同位置的驱动模组206可以驱动摄像头本体200朝不同方向运动,从而有利于实现拍摄装置对各个方向防抖。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组206包括第一磁性件2061、第一导电线圈2062和第一霍尔元件2063,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和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分别与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的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和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分别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相对设置。
请参见图1和图3,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的轴线可以指向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即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相对。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各种能够产生磁场的第一磁性件2061,例如,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可以是磁铁或者电磁铁等。
在进行防抖过程中,可以向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通电,根据安培定理:在一个固定磁场内,当向第一导电线圈2062通电时,将在第一导电线圈2062上形成一个沿第一导电线圈2062的轴线的安培力,且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导电线圈2062中电流大小和方向,以改变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向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中通电,以在第一导电线圈2062中形成安培力,从而可以通过所述安培力带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沿安培力的方向平行移动,或者,沿安培力的方向绕所述弹性件205转动,以实现拍摄装置的防抖过程。
上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可以是霍尔传感器,其中,所述霍尔传感器可以检测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所产生的磁场的场强,由于所述磁场中,不同位置的场强通常不同,因此,可以预先确定各个位置与场强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此,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运动的过程中,将带动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同步运动,因此,可以通过第一霍尔元件2063所检测的场强大小,确定摄像头本体200的实时位置,进而可以精准的控制摄像头本体200运动,有利于提高防抖的精度。
请参见图1和图3,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包括第一磁性体20611和第二磁性体20612,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磁性体20611相对,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与所述第二磁性体20612相对,所述第一磁性体20611和第二磁性体20612分别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体20611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各种能够产生磁场的磁性体,例如,可以是磁铁或者电磁铁等。相应地,所述第二磁性体20612也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各种能够产生磁场的磁性体,例如,可以是磁铁或者电磁铁等。通过使第一导电线圈2062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磁性体20611相对,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与所述第二磁性体20612相对,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导电线圈2062和第一霍尔元件2063附近的电场强度。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和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分别与所述摄像头本体200的侧壁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和所述第一霍尔元件2063分别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061相对设置,这样,可以实现通过驱动模组206精确的带动摄像头本体200进行防抖运动。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205包括第一环形连接体2051、第二环形连接体2052和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2053,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2051位于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体2052内,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2053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2051与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体2052之间,且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2053沿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2051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2051通过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2053与第二环形连接体2052连接;
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2051与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体2052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
上述弹性连接体2053可以为条形弹片,例如,所述弹性连接体2053可以为弹性弹片丝。且所述弹性连接体2053可以处于弹性压缩状态。请参见图3,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05可以包括四个弹性连接体2053,四个弹性连接体2053分别设置于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周向的四角处。
该实施方式中,驱动模组206中的第一导电线圈2062通电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模组206可以带动所述摄像头本体200克服弹性连接体2053的弹性力运动,当所述第一导电线圈2062通电结束时,摄像头本体200将在所述弹性连接体2053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原来位置,从而实现摄像头本体200在防抖结束后自动复位。
可选地,请参见图1,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还包括线路板207、支撑件208和支撑底座209,所述支撑件208和所述支撑底座209分别呈环状,所述镜头组件203包括第二驱动组件2031和镜头本体203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呈环状,且所述镜头本体2032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内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用于驱动所述镜头本体2032沿所述镜头本体2032的轴向运动;
所述线路板207、所述支撑底座209、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所述支撑件208、所述弹性件205和所述第一镜片201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线路板207、所述支撑底座209、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所述支撑件208、所述弹性件205和所述第一镜片201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镜片202与所述支撑件208朝向所述第一镜片201的一端连接;
所述图像传感器204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07朝向所述支撑底座209一侧,且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容置于所述支撑底座209内,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与所述线路板207固定连接。
上述线路板207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线路板207,例如,请参见图1,可以为软硬结合线路板。该线路板207可以实现将拍摄装置与电子设备平台端进行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拍摄装置中的图像传感器204、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2031等各种电器元件可以分别与所述线路板207电连接,以便于基于线路板207对各个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上述支撑件208可以为深色的支撑件208,例如,可以为黑色的支撑件208,如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二镜片202的反射效果。请参见图1,所述支撑件208朝向所述第一镜片201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镜片202的形状匹配的弧形面,所述第二镜片202与所述弧形面固定连接,以实现对所述第二镜片202的安装定位。
请参见图1,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镜头本体2032与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之间设有滤波片210,该滤波片210可以用于滤除不可见光波段,只让可见光波段通过;且所述滤波片210还可以用于避免外界灰尘进入拍摄装置的内腔。
上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可以用于实现拍摄装置的对焦过程,具体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可以包括第二导电线圈、第二磁性件和环形支撑座,其中,所述镜头本体2032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座内,且所述镜头本体2032与所述环形支撑座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可以环绕所述镜头本体2032设置,且所述第二导电线圈的轴线与所述镜头本体2032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与所述镜头本体20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磁性件为环形磁性件,且所述第二磁性件环绕第二导电线圈设置,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环形支撑座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磁性件可以是磁铁或电磁铁。由于所述第二磁性件可以在所述第二导电线圈的附近产生磁场,因此,当需要实现拍摄装置的调焦功能时,可以向所述第二导电线圈通电,从而在第二导电线圈中产生沿第二导电线圈的轴向的安培力,在安培力的作用下,可以带动所述镜头本体2032沿轴向移动,以实现拍摄装置的调焦过程。
可选地,所述透光区域2012的外圆半径与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半径的比值大于1.15。
具体地,当所述透光区域2012的外圆半径与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半径的比值大于1.15时,使得上述拍摄装置能够实现超薄长焦摄像头模组的设计。此外,上述透光区域2012的外圆半径与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半径的比值具体可以为大于1.4,当所述透光区域2012的外圆半径与所述反射区域2011的半径的比值大于1.4时,所述拍摄装置可以实现大光圈超薄长焦摄像头模组设计。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光路中的任何一个元件表面上镀膜的方式,实现上述滤波片210的滤波功能,即可以通过镀膜取消上述滤波片210。
图1至4所示的拍摄装置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计云台防抖驱动结构,进行提升拍摄装置的防抖能力,进而提升拍摄装置的成像效果。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光学通路设计,进而增大光圈设计,提升拍摄装置的成像效果,以及适配更多拍摄场景例如:常规场景,夜景场景清晰度。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光学通路设计,进而降低拍摄装置的高度,满足智能手机外观轻薄化需求。
请参见图5,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还包括支撑件208、支撑底座209、第三驱动组件212和安装部件211,所述支撑底座209、所述支撑件208、所述第一镜片201依次层叠设置,所述支撑底座209内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三驱动组件212、所述安装部件211和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与所述安装部件211连接,所述支撑件208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镜片201与所述图像传感器204的安装通道,所述镜头组件203设置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212与所述安装部件211连接,以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运动。
其中,所述安装部件211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安装部件,例如,可以是安装座支架或者各种类型的承载板等。
其中,所述第三驱动组件212可以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沿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沿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拍摄装置的调焦功能。此外,所述第三驱动组件212还可以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绕目标位置点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摆动,以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绕目标位置点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摆动,从而实现拍摄装置的防抖功能,其中,所述目标位置点为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上的点。或者,所述第三驱动组件212还可以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在目标平面内移动,以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在目标平面内移动,从而实现拍摄装置的防抖功能,其中,所述目标平面为所述图像传感器204所在平面。
请参见图5,所述支撑底座209包括底板2092和罩体2091,其中,所述罩体2091扣罩于所述底板2092,且罩体2091与底板2092围合形成上述容置腔,所述罩体2091与所述底板2092相对的端面开设有开口,以使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与所述镜头组件203正对。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镜头组件203可以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镜头本体2032,而无需进一步包括上述第二驱动组件2031。
请进一步参见图5,所述线路板207具体可以包括:软性线路板2071和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所述软性线路板2071可以通过所述软件结合线路板207与所述拍摄装置中的图像传感器204、第三驱动组件212等电器元件电连接,且所述软性线路板2071还可以与拍摄装置所属电子设备的平台端进行电器连接。
请参见图5,所述安装部件211与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固定连接,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与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电连接,且所述图像传感器204设置于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朝向所述镜头组件203的一侧的表面。即所述图像传感器204通过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与所述安装部件211连接。其中,由于所述软性线路板2071可以产生形变,因此,与所述软性线路板2071连接的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可以在所述容置腔内运动。相应地,所述安装部件211与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固定连接,因此,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与所述安装部件211可以同步在所述容置腔内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第三驱动组件212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沿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运动,在所述安装部件211运动的过程中,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同步沿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拍摄装置的调焦。相应地,还可以通过第三驱动组件212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绕目标位置点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摆动,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同步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摆动,以实现对拍摄装置的防抖。或者,还可以通过第三驱动组件212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在目标平面内移动,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204同步在目标平面内移动,以实现对拍摄装置的防抖。
请参见图5,为了基于第三驱动组件212实现对拍摄装置的调焦和防抖功能,本申请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对第三驱动组件212的结构进行解释说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212可以包括第一子驱动组件和第二子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子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沿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子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安装部件211绕目标位置点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摆动。
请进一步参见图5,所述第一子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第三导电线圈2122和第三磁性件2121,所述第三导电线圈2122环绕所述安装部件211设置,所述第三导电线圈2122与所述安装部件211同轴设置,所述第三磁性件2121环绕所述第三导电线圈2122设置,且所述第三磁性件2121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第三磁性件2121可以在所述第三导电线圈2122的附近产生磁场,因此,当需要对拍摄装置进行调焦时,可以向所述第三导电线圈2122通电,从而在第三导电线圈2122内产生沿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的安培力,以带动“安装部件211、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和图像传感器204”同步沿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实现调焦过程。
请参见图5,所述第二子驱动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驱动单元,所述至少两个驱动单元环绕所述安装部件211的周向间隔布置。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四磁性件2123和驱动子单元2124,所述驱动子单元2124可以包括第四导电线圈和第二霍尔元件,所述第四磁性件2123与所述安装部件21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导电线圈和第二霍尔元件分别与所述第四磁性件2123相对设置,且所述第四导电线圈的轴线指向所述第四磁性件2123,即所述第四导电线圈的端面与所述第四磁性件2123相对。所述第四磁性件2123可以在所述第四导电线圈和第二霍尔元件的附近产生磁场,当需要防抖时,可以向第四导电线圈通电,由于所述第四导电线圈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第四导电线圈与第四磁性件2123之间的安培力可以推动所述安装部件211在所述容置腔内移动,而所述安装部件211的底部通过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与软性线路板2071连接,因此,所述软性线路板2071还具有一个作用于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的拉扯力,使得在所述安培力的作用下,所述“安装部件211、软硬结合线路板2072和图像传感器204”整体呈现出以所述图像传感器204所在位置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203的轴线摆动的运动状态,其中,所述上述目标位置点位于图像传感器204所在位置。
请参见图5,所述镜头组件203与所述图像传感器204之间还可以设置滤波片210,所述滤波片210与所述安装部件211固定连接,且所述可以用于滤除不可见光波段,只让可见光波段通过;所述滤波片210还可以用于避免外界灰尘进入拍摄装置的内腔。
具体地,相关技术中常规长焦摄像头模组对焦和防抖部分是通过驱动镜头移动实现,在摄像头模组中,驱动部分设置在摄像头模组的光学部分,也就是长焦摄像头模组的中间部分,因此,导致摄像头模组尺寸在中间位置很大,所以非常影响整机堆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焦和防抖部分设置在拍摄装置的底部,因此在电子设备中可以采用叠板设计,如此,在电子设备装配中,拍摄装置的长宽尺寸对电子设备堆叠影响较小。且由于拍摄装置在电子设备中进行放置时可以采用叠板设计,因此,在设计拍摄装置时,可以用更大的图像传感器204,拍摄装置底部长宽加大,从而可以获取到更好的长焦成像效果。
图5所示的拍摄装置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对焦和防抖设计,进而减小摄像头模组的长宽尺寸,满足电子设备对长焦的拍摄模组的小型化需求。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对焦和防抖设计,从而使得拍摄装置可以兼容更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204,进而提升拍摄装置的成像效果。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光学通路设计,进而增大光圈设计,提升拍摄装置的成像效果,以及适配更多拍摄场景例如:常规场景,夜景场景清晰度。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光学通路设计,进而降低拍摄装置的高度,满足智能手机外观轻薄化需求。
请参见图6至图9,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本体200还包括支撑件208和伸缩组件213,所述支撑件208呈环状,所述第二镜片202与所述支撑件208朝向所述第一镜片201的一端连接;
所述支撑件208内设有安装腔2081,所述安装腔2081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镜片201的开口,所述伸缩组件213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081内,且所述伸缩组件213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一镜片201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一镜片201朝向或远离所述支撑件208运动。
其中,伸缩组件213可以是相关技术中的各种伸缩部件,例如,电动伸缩杆,电磁伸缩部件等。请参见图6至图9,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组件213包括呈中空圆柱状的载体2131、第五导电线圈2132、第五磁性件2133和至少两个弹簧2134,所述安装腔2081为与所述支撑件208同轴设置的环形腔体,所述载体2131的一端通过所述至少两个弹簧2134与所述安装腔2081的底部连接,所述载体21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镜片201连接,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环绕所述载体2131的外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与所述载体213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弹簧2134可以沿所述载体2131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五磁性件2133为环形磁铁,且所述第五磁性件2133与所述支撑件208同轴设置,所述第五磁性件2133与所述安装腔208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载体2131缩回至所述安装腔2081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五磁性件2133与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相对。
由于所述第五磁性件2133可以在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的附近产生磁场,因此,当需要控制所述第一镜片201远离所述支撑件208运动时,可以向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通电,此时,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内可以形成安培力,在安培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可以带动所述载体2131伸出所述安装腔2081,在载体2131伸缩安装腔2081的过程中,所述载体2131带动所述第一镜片201远离所述支撑件208运动。请参见图7,为伸缩组件213处于伸出状态的示意图;请参见图8,为伸缩组件213处于缩回状态的示意图。
相应地,当需要所述第一镜片201朝向所述支撑件208运动时,可以结束对所述第五导电线圈2132进行通电,此时,在所述至少两个弹簧2134的弹性复位力带动下,使得载体2131缩回安装腔2081,进而带动第一镜片201朝向所述支撑件208运动。此外,当需要控制所述第一镜片201朝向所述支撑件208运动时,也可以改变第五导电线圈2132中的电流的方向,以改变作用于第五导电线圈2132的安培力的方向,从而使得载体2131缩回安装腔2081,进而带动第一镜片201朝向所述支撑件208运动。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伸缩组件213可以带动第一镜片201朝向或远离所述支撑件208运动,因此,在进行拍摄时,可以通过伸缩组件213带动所述第一镜片201远离所述支撑件208运动,从而形成长焦摄像头模组,当无需拍摄时,可以通过伸缩组件213带动所述第一镜片201朝向所述支撑件208运动,从而减小拍摄装置所需占用的尺寸空间,有利于降低拍摄装置的高度,进而有利于满足电子设备的轻薄化需求。
图6至图9所示的拍摄装置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采用伸缩组件213带动第一镜片201运动,有利于降低长拍摄装置的结构高度,从而满足电子设备堆叠的轻薄化需求。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光学通路设计,进而增大光圈设计,提升拍摄装置的成像效果,以及适配更多拍摄场景例如:常规场景,夜景场景清晰度。
通过改变拍摄装置的光学通路设计,进而降低拍摄装置的高度,满足智能手机外观轻薄化需求。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摄像头本体,所述摄像头本体包括第一镜片、第二镜片、镜头组件和图像传感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设置于所述开口端,所述第一镜片包括反射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环绕所述透光区域设置;
所述第二镜片、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镜头组件的入光面与所述反射区域相对,所述第二镜片位于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片之间,且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透光区域相对,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镜头组件背对所述第一镜片的一侧,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出光面相对;
其中,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一端面用于反射光线,所述透光区域用于将所述光线透射至所述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用于将所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二端面,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二端面用于将所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镜头组件的入光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反射区域背对所述镜头组件一侧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反射区域朝向所述镜头组件一侧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呈环状,且所述第二镜片为沿背对所述第一镜片一侧凹陷的弧形镜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摄像头本体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摄像头本体与所述壳体的各个内壁分别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摄像头本体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且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摄像头本体的侧壁连接,以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在所述壳体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驱动模组,所述至少两个驱动模组环绕所述摄像头本体间隔设置,且每个驱动模组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摄像头本体的侧壁连接,以驱动所述摄像头本体在所述壳体内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组包括第一磁性件、第一导电线圈和第一霍尔元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一霍尔元件分别与所述摄像头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一霍尔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环形连接体、第二环形连接体和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位于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体内,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与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体之间,且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沿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通过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接体与第二环形连接体连接;
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体与所述摄像头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体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本体还包括线路板、支撑件和支撑底座,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支撑底座分别呈环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和镜头本体,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呈环状,且所述镜头本体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内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镜头本体沿所述镜头本体的轴向运动;
所述线路板、所述支撑底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支撑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镜片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线路板、所述支撑底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支撑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镜片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一镜片的一端连接;
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线路板朝向所述支撑底座一侧,且所述图像传感器容置于所述支撑底座内,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线路板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本体还包括支撑件、支撑底座、第三驱动组件和安装部件,所述支撑底座、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镜片依次层叠设置,所述支撑底座内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三驱动组件、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安装部件连接,所述支撑件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安装通道,所述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安装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安装部件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本体还包括支撑件和伸缩组件,所述支撑件呈环状,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一镜片的一端连接;
所述支撑件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镜片的开口,所述伸缩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伸缩组件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一镜片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一镜片朝向或远离所述支撑件运动。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
CN202310980700.0A 2023-08-04 2023-08-04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7610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80700.0A CN116761063A (zh) 2023-08-04 2023-08-04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80700.0A CN116761063A (zh) 2023-08-04 2023-08-04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1063A true CN116761063A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57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80700.0A Pending CN116761063A (zh) 2023-08-04 2023-08-04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610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70868B (zh) 可达成影像稳定的反射模组、相机模组与电子装置
CN212183604U (zh)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572980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2887456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WO2021108972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5163011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5100573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532816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246070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11092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40160086A1 (en) Controllable aperture stop, compac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394536B (zh) 一种光学防抖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3630528A (zh)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5163022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KR20210086417A (ko) 광로변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휴대 단말기
CN116761063A (zh) 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5526212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2040105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5375919U (zh) 成像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4125198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20190253590A1 (en) Camera Module
CN112180549A (zh) 潜望式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490711U (zh) 反射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79169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