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4430A -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4430A
CN116734430A CN202310507266.4A CN202310507266A CN116734430A CN 116734430 A CN116734430 A CN 116734430A CN 202310507266 A CN202310507266 A CN 202310507266A CN 116734430 A CN116734430 A CN 116734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variable
valve group
capacity compresso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072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萍
罗荣邦
崔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072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44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4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44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换热器分流手段存在的系统复杂、流程固定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空调器压缩机为变容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基于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分别控制变容压缩机和通断阀组工作。本申请可实现室外换热器多种分流方式的调节和多样化场景的适配,分流过程中利用变容压缩机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家用空调的发展已经进入高能效、小型化、低资源消耗的时代,要求提高换热器效率,并节约资源。目前的换热器制冷制热时所流经的管路和管长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时管内侧的冷媒状态、管内侧与环境的换热温差、冷媒流动速度、压降大小、换热系数等均不相同。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沿着冷媒流动方向,气态冷媒不断液化,液态冷媒越来越多,至出口完全转化为液态冷媒。根据流动的连续性原理,沿着冷媒流动方向,冷媒的质量流量是不变的,而气态冷媒的比容是其液态的十几倍(以R410A为例,40℃时饱和蒸汽比容为0.01003m3/kg,饱和液体的比容为0.00106m3/kg,气态比容为液态的9.5倍,也就是说液态密度是气态密度的9.5倍),由此冷媒液化后体积大大缩小,冷媒流速会大大降低。又根据冷媒在管内的做紊流流动的换热系数方程α=Bf*W0.8/D0.2可知,换热系数与冷媒的流速W的0.8次方成正比。出口段冷媒流速低,则换热系数也低,因此不能达到最佳换热效果。
分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之一。现有换热器如果需要进行分流,通常采用分流管或者分流器进行分流设计,但是常规的分流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分流系统复杂,结构空间大,不利于装配和应用。并且一种分流方案的流程为固定的,无法根据负载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自适应耦合变化。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换热器分流手段存在的系统复杂、流程固定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变容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所述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所述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所述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和所述开闭模式,分别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和所述通断阀组工作;
其中,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所述双缸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所述双级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
本申请的制冷控制方法,通过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且在室外换热器设置通断阀组,可以利用通断阀组来调节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从而在不明显增加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实现室外换热器多种分流方式的调节和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适配。通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多种分流方式,根据实际负载调节最佳分流方式,做到性能最佳,能效最佳。通过设置变容压缩机,可以在分流过程中利用变容压缩机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变容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一端,所述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频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三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四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五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第五频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三频率阈值。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五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六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六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2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3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一种可能实施方式的逻辑图;
图5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压缩机;11、第一压缩缸;12、第二压缩缸;13、第一端口;14、第二端口;15、第三端口;16、第四端口;17、排气口;2、第二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31、第一换热管段;32、第二换热管段;33、第三换热管段;4、节流装置;5、室内换热器;6、冷媒管路;71、第一支管;72、第二支管;73、第三支管;81、第一通断阀;82、第二通断阀;83、第三通断阀;84、第四通断阀;9、第一四通阀;1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对本申请的空调器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换热器分流手段存在的系统复杂、流程固定的问题,本申请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第二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节流装置4和室内换热器5。其中,压缩机1、第二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和室内换热器5通过冷媒管路6依次连通构成冷媒循环。优选地,室内换热器5具有内排管路和外排管路,二者并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4为电子膨胀阀。上述连接方式和空调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特别地,本申请的室外换热器3包括多个换热管段,室外换热器3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通过室外换热器3包括多个换热管段,且在室外换热器3设置通断阀组,可以利用通断阀组来调节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从而在不明显增加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实现室外换热器3多种分流方式的调节和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适配。
下面参照图1和图2,对本申请的两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首先参照图1,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室外换热器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第一换热管段31位于室外换热器3的中部,第二换热管段32位于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上方,第三换热管段33位于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下方。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压缩机1排气口17连通,第一换热管段31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第二换热管段32的一端连通,第二换热管段32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第三换热管段33的一端连通,第三换热管段33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节流装置4连通。
室外换热器3还包括第一支管71、第二支管72。其中,第一支管71的第一端连通于压缩机1与第一换热管段31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一支管71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二换热管段32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二支管72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换热管段31与第二换热管段32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二支管72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三换热管段33的靠近第二换热管段32的一端(即第三换热管段33与第二换热管段32连通的一端)。
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和第三通断阀83。其中,第一通断阀81设置于第一支管71,第二通断阀82设置于第二换热管段32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的冷媒管路6,且位于第一支管71的第二端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第三通断阀83设置于第二支管72。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通过控制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的开闭,可以实现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的不同连通形式,从而实现室外换热器3的不同分流方式和换热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2,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室外换热器3还包括第三支管73。第二支管72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三支管73,第三支管73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换热管段31与第二换热管段32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三支管73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三换热管段33与节流装置4的之间的冷媒管路6。
在此基础上,通断阀组还包括第四通断阀84。第四通断阀84设置于第三支管73且位于第二支管72的第一端与第三支管73的第二端之间。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通过控制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和第四通断阀84的开闭,可以实现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的更多连通形式,从而实现室外换热器3的更多分流方式和换热效果。
进一步参照图2,一种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为变容压缩机1,变容压缩机1具有两个压缩缸。具体而言,变容压缩机1内部设置有第一压缩缸11和第二压缩缸12,压缩机1壳体上开设有四个端口和一个排气口17,其中第一端口13与第一压缩缸11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端口14与第一压缩缸11的出气口连通,第三端口15与第二压缩缸12的进气口连通,第二压缩缸12的出气口与排气口17连通,第四端口15通过壳体内部与排气口17连通。
变容压缩机1还配置有第一四通阀9,第一四通阀9具有四个接口a、b、c、d,其中第一接口a与第四端口15连通,第二接口b与第二端口14连通,第三接口c与第三端口15连通。第一四通阀9内部设置有移动件,当第一四通阀9通电或断电时,移动件在第一四通阀9内移动,实现不同接口之间的连通和阻断。
第二四通阀2与两个气液分离器10连通,两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分别与变容压缩机1的两个压缩缸连通。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与第一端口13直接连通,另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通过第一四通阀9的第四接口d连通,间接实现与第三端口15的连通。补气管路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连通,图1和图2中示出的是与右侧的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连通。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变容压缩机1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其中,参见图2,第一四通阀9上电时为双级模式。该模式下,变容压缩机1的两个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具体地,第一四通阀9的第一接口a与第四接口d之间被移动件隔断,由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通过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全部经由第一端口13进入第一压缩缸11,由第一压缩缸11压缩后由第二端口14排出,然后经过第一四通阀9的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后,由第三端口15进入第二压缩缸12,经过第二压缩缸12的二次压缩后,由排气口17排出。
与之相反,第一四通阀9断电时为双缸模式,该模式下,变容压缩机1的两个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具体地,由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一部分通过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从第一端口13进入第一压缩缸11,由第一压缩缸11压缩后由第二端口14排出,然后经过第一四通阀9的第二接口b和第一接口a进入壳体内并最终由排气口17排出。另一部分冷媒通过另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经由第一四通阀9的第四接口d和第三接口c,然后从第三端口15进入第二压缩缸12,在第二压缩缸12压缩后由排气口17排出。
通过设置变容压缩机1,可以利用变容压缩机1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空调器的设置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对上述空调器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举例而言,虽然上述空调器是结合设置有第二四通阀2进行介绍的,但是这种实施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性地省略第二四通阀2的设置,使空调器变为单暖空调。再如,第一节流装置4的具体形式本申请不作限制,第一节流装置4还可以为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等。再如,虽然上述室外换热器3是结合包括主换热管段和辅助换热管段进行介绍的,但是室外换热器3的具体结构形式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替换,如只包括主换热管段,而省略辅助换热管段。再如,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管段的数量、设置方式,支管的数量、连接方式,通断阀组中通断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进行适应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或减少换热管段的数量、设置位置、连通方式等;或者,还可以增加或减少支管的数量、连通关系;再或者,还可以增加或减少通断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总之,只要能够通过控制通断阀组中通断阀的开闭来实现对换热管段的的连通形式的调整,那么这种改变方式均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再如,变容压缩机1的双缸模式和双极模式之间的切换可以不通过第一四通阀9,而是设置多个阀门组,通过控制阀门组内各个阀门的开闭来实现。再如,变容压缩机1的具体结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能够实现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之间的切换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调整变容压缩机1的结构,例如改变端口数量、位置、连接关系等。再如,气液分离器10等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
下面参照图1和图3,对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启动控制方法进行介绍。
如图1和图3所示,对应于上述空调器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S101,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例如,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环境温度,通过空调器的运行信息获取运行频率。当然,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具体获取方式并非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此进行调整,只要能够顺利获取两个参数即可。
S103,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例如,在获取到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后,基于二者所在的范围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或者,基于二者与通断阀组的对照关系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S105,基于开闭模式,控制通断阀组动作。例如,在确定出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后,控制通断阀组中的各个通断阀按照开闭模式进行开关控制。
本申请的制冷控制方法,通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多种分流方式,根据实际负载调节最佳分流方式,做到性能最佳,能效最佳。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一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
第一模式下,第一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从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然后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排出并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节流装置。也即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
第二模式下,第一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关闭。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一分为二,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另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节流装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
具体地,第一温度阈值以22℃为例,第一频率阈值以3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30Hz时,此时空调器的负载较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大于30Hz时,空调器的负载较大,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当然,上述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一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其中,第二频率阈值大于第一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以29℃为例,第二频率阈值以4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运行频率小于等于40Hz时,此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运行频率大于40Hz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当然,上述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二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其中,第三频率阈值大于第二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以29℃为例,第三频率阈值以5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50Hz时,此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运行频率大于50Hz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当然,上述第三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下面结合图4,对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进行介绍。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运行过程中:
S201,制冷运行过程中,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o和压缩机运行频率f,然后执行S202。
S202,判断Tao≤22℃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S203,否则如果不成立,则执行S206。
S203,进一步判断f≤30Hz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S204,否则如果不成立,则执行S205。
S204,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一模式。
S205,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二模式。
S206,判断Tao>29℃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S210,否则如果不成立,则执行S207。
S207,进一步判断f≤40Hz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S208,否则如果不成立,则执行S209。
S208,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一模式。
S209,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二模式。
S210,进一步判断f≤50Hz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S211,否则如果不成立,则执行S212。
S211,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一模式。
S212,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二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申请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参照图5,对本申请的制冷控制方法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5所示,对应上述空调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申请的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S301,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例如,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环境温度,通过空调器的运行信息获取运行频率。当然,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具体获取方式并非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此进行调整,只要能够顺利获取两个参数即可。
S303,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例如,在获取到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后,基于二者所在的范围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或者,基于二者与变容压缩机和通断阀组的对照关系确定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
S305,基于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分别控制变容压缩机和通断阀组工作。例如,在确定出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后,控制变容压缩机切换模式,并控制通断阀组中的各个通断阀按照开闭模式进行开关控制。
本申请的制冷控制方法,通过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且在室外换热器设置通断阀组,可以利用通断阀组来调节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从而在不明显增加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实现室外换热器多种分流方式的调节和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适配。通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多种分流方式,根据实际负载调节最佳分流方式,做到性能最佳,能效最佳。通过设置变容压缩机,可以利用变容压缩机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两种模式在上一实施例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一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缸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
具体地,第一温度阈值以22℃为例,第一频率阈值以30Hz、第二频率阈值以6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30Hz时,此时空调器的负载较小,压缩机工作模式采用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运行频率大于30Hz且小于60Hz时,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缸模式,在同等排气量下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适中,配合压缩机的双缸模式,效率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60Hz时,温度低,频率高,空调器的负载较大,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级模式,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二者结合,可以降低系统压降,提高换热能力。
当然,上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一频率阈值和第二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三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缸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四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缸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其中,第三频率阈值大于第一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以29℃为例,第三频率阈值以40Hz、第四频率阈值以7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运行频率小于等于40Hz时,此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运行频率大于40Hz且小于70Hz时,变容压缩机选用双缸模式,在同等排气量下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适中,配合压缩机的双缸模式,效率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当运行频率>70Hz是,温度低,频率高,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级模式,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二者结合,可以降低系统压降,提高换热能力。
当然,上述第二温度阈值、第三频率阈值和第四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五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五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六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六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缸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其中,第五频率阈值大于第三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以29℃为例,第五频率阈值以50Hz、第六频率阈值以8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50Hz时,此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运行频率大于50Hz且小于80Hz时,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级模式,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二者结合,可以降低管路压降,提高换热能力。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运行频率大于80Hz时,空调器的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且温度高、频率高,压比大,泄漏大,此时变容压缩机选择双缸模式,在同等排气量下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泄漏减少。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当然,上述第五频率阈值和第六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变容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所述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所述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所述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和所述开闭模式,分别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和所述通断阀组工作;
其中,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所述双缸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所述双级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变容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一端,所述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频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三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四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五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第五频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三频率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五频率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六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六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CN202310507266.4A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7344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7266.4A CN116734430A (zh)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7266.4A CN116734430A (zh)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4430A true CN116734430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0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07266.4A Pending CN116734430A (zh)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44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0254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090470B (zh) 空调器
EP1526345B1 (e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KR101288745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02432744U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JP4179595B2 (ja) 空気調和機
EP1541938A1 (e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US926771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1105973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49019A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734430A (zh)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CN116734429A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CN211575589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
CN111609583B (zh)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4484944A (zh) 自过冷结构及空调
CN212481747U (zh) 一种空气源热水地暖变频空调装置
CN209165862U (zh) 空调用循环系统及空调
CN108759150B (zh) 空调系统和其控制方法
CN110234938B (zh) 空调器的室外系统
CN116839194A (zh) 空调器的分流控制方法
CN116906985A (zh)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2000154941A (ja) 冷凍装置
CN116734426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6734448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5808984U (zh) 一种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