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4426A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4426A
CN116734426A CN202310505555.0A CN202310505555A CN116734426A CN 116734426 A CN116734426 A CN 116734426A CN 202310505555 A CN202310505555 A CN 202310505555A CN 116734426 A CN116734426 A CN 116734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valve
heat exchange
variabl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055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萍
罗荣邦
崔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0555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44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4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44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本申请旨在解决空调系统压力异常偏高时容易导致压缩机故障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压缩机为变容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室外换热器还包括通断阀组,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计算高压压力与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比较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本申请可以进行有效系统压力的调整,维持系统高低压比在安全的范围阈值内,调和智能过程中利用变容压缩机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空调器中的核心功能部件,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空调器的运行稳定性。
当空调器出现脏堵、节流过小或者送风不良等情况时,会导致系统压力异常偏高,表现是系统高压压力偏高,低压压力偏低,高低压比变大,系统负荷变大,压缩机力矩补偿如果不足就会导致平衡比失真,出现振动偏大的现象,最终导致压机停机或处于堵转状态,最终导致压缩机磨损严重或者烧毁电机。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空调系统压力异常偏高时容易导致压缩机故障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变容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所述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所述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
计算所述高压压力与所述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
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的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其中,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所述双缸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所述双级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变容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一端,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与所述节流装置的之间的冷媒管,
所述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所述第四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三支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二端之间。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所述第四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所述第四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所述第四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四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所述第四通断阀打开。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则在当前的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的基础上,按照预设顺序切换至下一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预设顺序为: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双级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与所述双级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所述第三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所述第四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保持当前状态运行。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通断阀组当前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四模式,且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停机。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获取所述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的步骤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和所述开闭模式,分别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和所述通断阀组工作。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频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通过针对系统不同压比和负荷情况,自动检测系统压比,并基于此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进行有效的系统压力的调整,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维持系统高低压比在安全的范围阈值内,确保空调正常运行,提高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变容压缩机的设置,可以在系统压力调整过程中利用变容压缩机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2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3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逻辑图;
图5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压缩机;11、第一压缩缸;12、第二压缩缸;13、第一端口;14、第二端口;15、第三端口;16、第四端口;17、排气口;2、第二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31、第一换热管段;32、第二换热管段;33、第三换热管段;4、节流装置;5、室内换热器;6、冷媒管路;71、第一支管;72、第二支管;73、第三支管;81、第一通断阀;82、第二通断阀;83、第三通断阀;84、第四通断阀;9、第一四通阀;1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对本申请的空调器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空调系统压力异常偏高时容易导致压缩机故障问题,本申请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第二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节流装置4和室内换热器5。其中,压缩机1、第二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和室内换热器5通过冷媒管路6依次连通构成冷媒循环。优选地,室内换热器5具有内排管路和外排管路,二者并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4为电子膨胀阀。上述连接方式和空调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申请不再赘述。
特别地,本申请的室外换热器3包括多个换热管段,室外换热器3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优选地,室外换热器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第一换热管段31位于室外换热器3的中部,第二换热管段32位于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上方,第三换热管段33位于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下方。第一换热管段31的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压缩机1排气口17连通,第一换热管段31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第二换热管段32的一端连通,第二换热管段32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第三换热管段33的一端连通,第三换热管段33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路6与节流装置4连通。
室外换热器3还包括第一支管71、第二支管72和第三支管73。其中,第一支管71的第一端连通于压缩机1与第一换热管段31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一支管71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二换热管段32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二支管72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三支管73,第二支管72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三换热管段33的靠近第二换热管段32的一端(即第三换热管段33与第二换热管段32连通的一端),第三支管73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换热管段31与第二换热管段32之间的冷媒管路6,第三支管73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三换热管段33与节流装置4的之间的冷媒管路6。
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和第四通断阀84。其中,第一通断阀81设置于第一支管71,第二通断阀82设置于第二换热管段32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的冷媒管路6,且位于第一支管71的第二端与第三换热管段33之间,第三通断阀83设置于第二支管72,第四通断阀84设置于第三支管73且位于第二支管72的第一端与第三支管73的第二端之间。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通过控制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和第四通断阀84的开闭,可以实现第一换热管段31、第二换热管段32和第三换热管段33的不同连通形式,从而实现室外换热器3的不同换热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2,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压缩机1为变容压缩机,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具体而言,变容压缩机内部设置有第一压缩缸11和第二压缩缸12,压缩机1壳体上开设有四个端口和一个排气口17,其中第一端口13与第一压缩缸11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端口14与第一压缩缸11的出气口连通,第三端口15与第二压缩缸12的进气口连通,第二压缩缸12的出气口与排气口17连通,第四端口16通过壳体内部与排气口17连通。
变容压缩机还配置有第一四通阀9,第一四通阀9具有四个接口a、b、c、d,其中第一接口a与第四端口16连通,第二接口b与第二端口14连通,第三接口c与第三端口15连通。第一四通阀9内部设置有移动件,当第一四通阀9通电或断电时,移动件在第一四通阀9内移动,实现不同接口之间的连通和阻断。
第二四通阀2与两个气液分离器10连通,两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分别与变容压缩机的两个压缩缸连通。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与第一端口13直接连通,另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通过第一四通阀9的第四接口d连通,间接实现与第三端口15的连通。补气管路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连通,图1和图2中示出的是与右侧的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连通。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其中,参见图2,第一四通阀9上电时为双级模式。该模式下,变容压缩机的两个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具体地,第一四通阀9的第一接口a与第四接口d之间被移动件隔断,由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通过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全部经由第一端口13进入第一压缩缸11,由第一压缩缸11压缩后由第二端口14排出,然后经过第一四通阀9的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后,由第三端口15进入第二压缩缸12,经过第二压缩缸12的二次压缩后,由排气口17排出。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
与之相反,第一四通阀9断电时为双缸模式,该模式下,变容压缩机的两个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具体地,由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一部分通过其中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从第一端口13进入第一压缩缸11,由第一压缩缸11压缩后由第二端口14排出,然后经过第一四通阀9的第二接口b和第一接口a进入壳体内并最终由排气口17排出。另一部分冷媒通过另一个气液分离器10后经由第一四通阀9的第四接口d和第三接口c,然后从第三端口15进入第二压缩缸12,在第二压缩缸12压缩后由排气口17排出。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缸模式,在同等排气量下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1的压缩比减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空调器的设置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对上述空调器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举例而言,虽然上述空调器是结合设置有第二四通阀2进行介绍的,但是这种实施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性地省略第二四通阀2的设置,使空调器变为单暖空调。再如,第一节流装置4的具体形式本申请不作限制,第一节流装置4还可以为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等。再如,虽然上述室外换热器3是结合包括主换热管段和辅助换热管段进行介绍的,但是室外换热器3的具体结构形式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替换,如只包括主换热管段,而省略辅助换热管段。再如,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管段的数量、设置方式,支管的数量、连接方式,通断阀组中通断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进行适应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或减少换热管段的数量、设置位置、连通方式等;或者,还可以增加或减少支管的数量、连通关系;再或者,还可以增加或减少通断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总之,只要能够通过控制通断阀组中通断阀的开闭来实现对换热管段的的连通形式的调整,那么这种改变方式均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再如,变容压缩机的双缸模式和双极模式之间的切换可以不通过第一四通阀9,而是设置多个阀门组,通过控制阀门组内各个阀门的开闭来实现。再如,变容压缩机的具体结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能够实现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之间的切换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调整变容压缩机的结构,例如改变端口数量、位置、连接关系等。再如,气液分离器10等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
下面参照图3,对本申请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
如图3所示,对应于上述空调器的第一种优选方式,本申请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1,获取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例如,高压压力可以通过设置在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传感器获取,低压压力可以通过设置在压缩机吸气口的压力传感器获取。
S103,计算高压压力与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例如,在获取到高压压力与低压压力后,使用高压压力除以低压压力,计算得到二者的第一比值。
S105,比较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的大小。例如,在计算出第一比值后,可以获得空调系统的高低压比,通过高低压比与预设阈值的比较可以判断当前系统的压比大小,从而通过压比大小来确定适合于当前情况的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从而通过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调整系统的压比。
S107,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例如,在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后,控制通断阀组中的各个通断阀按照开闭模式进行开关控制。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通过针对系统不同压比和负荷情况,自动检测系统压比,并基于此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进行有效的实现系统压力的调整,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维持系统高低压比在安全的范围阈值内,确保空调正常运行,提高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
下面对本申请的第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一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其中:
第一模式下,第一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关闭,第二通断阀打开。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从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然后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排出并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节流装置。也即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
第二模式下,第一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打开,第二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关闭。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一分为二,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另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节流装置。
第三模式下,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打开,第四通断阀关闭。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一分为二,第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第二部分冷媒又一分为二,其中小部分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大部分冷媒直接到达第三换热管段。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与到达第三换热管段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三换热管段,最后由第三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至节流装置。
第四模式下,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均打开。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冷媒由压缩机排出并经过四通阀后一分为二,第一部分冷媒经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一换热管段,并由第一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后直接到达第三支管,第二部分冷媒又一分为二,其中小部分经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上部进入第二换热管段,并由第二换热管段的下部排出后直接到达第三支管,大部分冷媒则直接到达第三支管。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排出的冷媒与直接到达第三支管的冷媒汇合后,共同由第三支管流向节流装置。
从上述第一模式至第四模式的原理描述中可以看出,由第一模式至第四模式切换的过程中,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在降低,相应的空调系统的压降降低,高低压比降低。
当然,本申请中开闭模式包括包括四种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增加或删除开闭模式等。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第一比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控制通断阀组保持当前开闭状态;如果第一比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在当前的开闭模式的基础上,按照预设顺序切换至下一开闭模式。优选地,预设顺序为: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
举例而言,预设阈值可以为2-10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中以预设阈值为4.3为例,计算出高压压力与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后,判断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4.3的代销,如果第一比值≤4.3,则证明此时空调器的高低压比较小,系统负载较小,运行稳定,此时只需控制通断阀组保持当前开闭状态即可。反之,在第一比值>4.3时,此时系统高低压比较大,系统负荷较大,压缩机运行风险较大,需要降低系统压比。此时,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下一开闭模式。例如,如果当前通断阀组处于第一模式,则控制通断阀组切换至第二模式,然后持续检测系统高低压比变化,例如间隔30s,再次获取并计算第一比值,如果第一比值>4.3,则控制通断阀组由第二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以此类推。
上述控制方式,通过按照预设顺序来控制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针对空调器当前不同高低压比和负荷情况,实现自动检测系统压比,并控制流路变化,实现系统压力的实时调整,确保制冷效果的情况下,维持压比在安全的范围阈值内,确保空调正常运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当然,上述控制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调整预设顺序,但前提是满足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逐渐降低即可。再如,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第一压比大于预设阈值时,根据第一比值与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之间的对照表来选择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再如,在第一比值小于预设阈值时,还可以按照预设顺序的倒序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以兼顾系统高低压比和换热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通断阀组当前的开闭模式为第四模式,且第一比值大于预设阈值,则控制压缩机停机。
举例而言,在按照上述方式控制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过程中,如果通断阀组已经切换至第四模式,且此时系统的第一比值仍然大于预设阈值,则此时控制压缩机停机,以保护压缩机,避免出现故障。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获取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的步骤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基于开闭模式,控制通断阀组动作。
举例而言,空调开机启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环境温度,通过空调器的运行信息获取运行频率。当然,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具体获取方式并非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此进行调整,只要能够顺利获取两个参数即可。在获取到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后,基于二者所在的范围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或者,基于二者与通断阀组的对照关系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在确定出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后,控制通断阀组中的各个通断阀按照开闭模式进行开关控制。
通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多种分流方式,根据实际负载调节最佳分流方式,实现开机过程中对室外换热器的调节,做到性能最佳,能效最佳。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
具体地,第一温度阈值以22℃为例,第一频率阈值以3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30Hz时,此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较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大于30Hz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相对较大,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其中,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具体原理前述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下同。
当然,上述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一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其中,第二频率阈值大于第一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以29℃为例,第二频率阈值以4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运行频率小于等于40Hz时,此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小于等于29℃,运行频率大于40Hz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当然,上述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二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三频率阈值,则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其中,第三频率阈值大于第二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以29℃为例,第三频率阈值以5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50Hz时,此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9℃,运行频率大于50Hz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换热充分,冷凝温度低,功率低。
当然,上述第三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下面结合图图4对本申请控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及进行介绍。
如图4所示,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中:
S201,开机制冷运行过程中,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o和压缩机运行频率f,然后执行S202。
S202,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ao和运行频率f所处的区间,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然后执行S203。
S203,运行过程中,获取空调器的高压压力Pcon和低压压力Peva,然后执行S204。
S204,计算第一比值K1=Pcon/Peva,然后执行S205。
S205,判断K1>4.3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S206,否则如果不成立,则执行S209。
S206,判断当前通断阀组是否处于第四模式?如果是,则执行S208,否则如果不是,则执行S207。
S207,控制通断阀组在当前开闭模式的基础上切换至下一开闭模式。
S208,控制压缩机停机。
S209,控制通断阀组维持当前开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申请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参照图5,对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5所示,对应上述空调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包括:
S301,获取所述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例如,高压压力可以通过设置在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传感器获取,低压压力可以通过设置在压缩机吸气口的压力传感器获取。
S303,计算所述高压压力与所述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例如,在获取到高压压力与低压压力后,使用高压压力除以低压压力,计算得到二者的第一比值。
S305,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的大小。例如,在计算出第一比值后,可以获得空调系统的高低压比,通过高低压比与预设阈值的比较可以判断当前系统的压比大小,从而通过压比大小来确定适合于当前情况的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从而通过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调整系统的压比。
S307,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例如,在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后,控制变容压缩机切换模式,并控制通断阀组中的各个通断阀按照开闭模式进行开关控制。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通过针对系统不同压比和负荷情况,自动检测系统压比,并基于此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进行有效的实现系统压力的调整,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维持系统高低压比在安全的范围阈值内,确保空调正常运行,提高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变容压缩机的设置,可以在系统压力调整过程中利用变容压缩机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第一比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在当前的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的基础上,按照预设顺序切换至下一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优选地,预设顺序为:第一模式与双级模式、第一模式与双缸模式、第二模式与双级模式、第二模式与双缸模式、第三模式与双缸模式、第四模式与双缸模式。
具体地,预设阈值可以为2-10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中以预设阈值为4.3为例,计算出高压压力与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后,判断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4.3的代销,如果第一比值≤4.3,则证明此时空调器的高低压比较小,系统负载较小,运行稳定,此时只需控制通断阀组保持当前开闭状态即可。反之,在第一比值>4.3时,此时系统高低压比较大,系统负荷较大,压缩机运行风险较大,需要降低系统压比。此时,变容压缩机和控制通断阀组按顺序切换至下一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例如,如果当前变容压缩机处于双级模式、通断阀组处于第一模式,则控制压缩机切换至双缸模式、通断阀组保持第一模式。然后持续检测系统高低压比变化,例如间隔30s,再次获取并计算第一比值,如果第一比值>4.3,则控制变容压缩机切换至双级模式,同时通断阀组由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以此类推。
上述控制方式,通过按照预设顺序来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针对空调器当前不同高低压比和负荷情况,实现自动检测系统压比,并控压缩比和流路变化,实现系统压力的实时调整,确保制冷效果的情况下,维持压比在安全的范围阈值内,确保空调正常运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当然,上述控制方式仅仅为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调整预设顺序,但前提是满足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逐渐降低即可。再如,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第一压比大于预设阈值时,根据第一比值与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之间的对照表来选择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再如,在第一比值小于预设阈值时,还可以按照预设顺序的倒序调整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以兼顾系统高低压比和换热效果。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通断阀组当前的开闭模式为第四模式,且第一比值大于预设阈值,则控制压缩机停机。
举例而言,在按照上述方式控制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过程中,如果通断阀组已经切换至第四模式(此时变容压缩机必然处于双缸模式),且此时系统的第一比值仍然大于预设阈值,则此时控制压缩机停机,以保护压缩机,避免出现故障。
在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获取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的步骤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基于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分别控制变容压缩机和通断阀组工作。
举例而言,空调开机启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环境温度,通过空调器的运行信息获取运行频率。当然,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具体获取方式并非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此进行调整,只要能够顺利获取两个参数即可。在获取到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后,基于二者所在的范围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或者,基于二者与变容压缩机和通断阀组的对照关系确定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在确定出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后,控制变容压缩机切换模式,并控制通断阀组中的各个通断阀按照开闭模式进行开关控制。
通过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多种分流方式,根据实际负载调节最佳分流方式,做到性能最佳,能效最佳。通过设置变容压缩机,可以利用变容压缩机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器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缸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一模式。
具体地,第一温度阈值以22℃为例,第一频率阈值以4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40Hz时,此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较小,变容压缩机工作模式采用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程长,过冷段大,冷媒流速快,换热量大,空调功率低,能效高。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22℃,运行频率大于40Hz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大,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缸模式,在同等排气量下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一模式,此模式下,室外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适中,配合压缩机的双缸模式,效率高。
当然,上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一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级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如果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频率大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双缸模式,且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第二模式;其中,第二频率阈值大于第一频率阈值。
具体地,第一温度阈值以22℃为例,第二频率阈值以60Hz为例。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且运行频率小于等于60Hz时,此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小,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级模式,此模式下,变容压缩机可以在更低的运行频率下,实现更大的压缩比,从而满足冷凝温度需求,保证空调器制冷效果和制冷效能。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冷凝温度低,功率低。二者结合,可以降低管路压降,提高换热能力。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22℃,运行频率大于60Hz时,空调器的启动负载在当前温度范围内较大,变容压缩机采用双缸模式,在同等排气量下频率更低,这样空调系统的高压变低,低压变高,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通断阀组采用第二模式,此模式下,流程相对较短,过冷段小,流速较慢,冷凝温度低,功率低。二者结合,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压降,提高换热能力。
当然,上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频率阈值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变容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变容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缸,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还设置有通断阀组,所述通断阀组包括多个通断阀,所述通断阀组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多个换热管段之间的连通形式,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
计算所述高压压力与所述低压压力的第一比值;
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预设阈值的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其中,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包括双缸模式和双级模式,所述双缸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单独压缩冷媒,所述双级模式下,所述变容压缩机的两个所述压缩缸先后压缩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和第三换热管段,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变容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一端,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与所述节流装置的之间的冷媒管,
所述通断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的冷媒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所述第四通断阀设置于所述第三支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二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模式包括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所述第四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所述第四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所述第四通断阀关闭;
所述第四模式为:所述第一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所述第四通断阀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则在当前的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的基础上,按照预设顺序切换至下一工作模式和开闭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顺序为: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双级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与所述双级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所述第三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所述第四模式与所述双缸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保持当前状态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通断阀组当前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四模式,且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停机。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空调器的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的步骤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变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和所述开闭模式,分别控制所述变容压缩机和所述通断阀组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一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和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小于等于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级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如果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阈值,则确定所述变容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双缸模式,且所述通断阀组的开闭模式为所述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频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频率阈值。
CN202310505555.0A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7344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5555.0A CN116734426A (zh)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5555.0A CN116734426A (zh)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4426A true CN116734426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14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05555.0A Pending CN116734426A (zh) 2023-05-06 2023-05-06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44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25545B2 (ja) 冷凍装置
US5673570A (en) Oil equalizing ope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US10088206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1703230A2 (en) Multi type air-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1655555A2 (en) Air conditioner
EP3144606B1 (en) Air conditioner
KR20140062878A (ko) 공기 조화기
CN112032912A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KR20040058020A (ko) 냉동 장치
EP1541938A1 (e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N110849019A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734426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6734448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207419B (zh) 多联机系统
CN108759150B (zh) 空调系统和其控制方法
JPH04184048A (ja) 冷凍装置
CN116734430A (zh)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CN116906985A (zh)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6839194A (zh) 空调器的分流控制方法
US20060123839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6734429A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JP298378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156050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7109129A (zh) 室外换热器的除霜控制方法
CN116734427A (zh) 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