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4589A - 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24589A
CN116724589A CN202180085102.6A CN202180085102A CN116724589A CN 116724589 A CN116724589 A CN 116724589A CN 202180085102 A CN202180085102 A CN 202180085102A CN 116724589 A CN116724589 A CN 116724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nl address
donor
iab node
don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51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路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24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245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5Handover due to radio link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04W36/087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between radio units of access poi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所述群组迁移方法包括:在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和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时,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的至少一种: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以及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Description

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未来无缝的蜂窝网络部署需要非常灵活和超密集的NR小区部署,超密集网络是5G的目标之一,部署一个无需有线回传的NR网络对于实现5G的超密集网络非常重要。由于5G毫米波使小区覆盖范围缩小,无线自回传系统还需要是多跳的才能满足部署需求。5G的高带宽、大规模MIMO和波束系统使5G比LTE更容易开发超密集NR小区的无线自回传系统,为了开发这种带有无线自回传的多跳系统,3GPP在R16开始了IAB(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接入回传一体化)项目的研究和标准化。
图1是IAB系统的一个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IAB系统中,中继节点同时支持接入(access)和回传(backhaul)功能,中继节点的无线传输链路在时域、频域或空域上复用接入链路(access link)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可以使用相同或不同的频段。
在IAB网络架构如下,中继节点指的是IAB-node(IAB节点),其同时支持接入和回传功能。网络侧最后一跳接入节点称为IAB-donnor(IAB宿主),其支持gNB功能并支持IAB-node接入。所有的UE数据可以通过一跳或多跳经IAB-node回传到IAB-donor。
IAB-node的功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gNB-DU功能,称作IAB-DU,另一部分是UE功能,称作IAB-MT。IAB-DU实现网络侧设备功能,连接到下游的child IAB-node(子IAB节点),对UE以及下游child IAB-node提供NR空口接入并与IAB donor-CU之间建立有F1连接。IAB-MT实现部分终端设备功能,连接到上游的parent IAB-node(父IAB节点)或IAB-donor DU,IAB-MT包括物理层、层二、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和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层功能,还间接的连接到IAB donor-CU以及核心网(Core Network,CN)。
在IAB系统中,IAB-node可以通过独立组网(SA,Standalone)模式或非独立组网(EN-DC,E-UTRA-NRDualConnectivity)模式接入网络。图2是SA模式的IAB 架构的示意图。图3是EN-DC模式的IAB架构的示意图。
图4是一个IAB节点(IAB-node)与父节点(parent IAB-node)和子节点(child IAB-node)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IAB节点的IAB-DU作为网络侧与子节点的IAB-MT连接,IAB节点的IAB-MT作为终端侧与父节点的IAB-DU连接。。
图5是IAB-DU和IAB-donor CU之间的F1用户面(F1-U)协议栈的示意图。图6是IAB-DU和IAB-donor CU之间的F1控制面(F1-C)协议栈的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F1-U和F1-C是建立在IAB-DU和IAB-donor-CU之间的传输(IP)层之上,图5和图6中经过两跳无线回传和一跳有线回传。在回传链路上,传输(IP)层承载在回传自适应协议(BAP)子层上,IAB-node中的BAP实体实现IAB系统的路由功能,由IAB-donor CU提供路由表。BAP PDU(协议数据单元)在回传链路的RLC(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中传输,回传链路的多个RLC信道可以被IAB-donor配置为承载不同的优先级和QoS(服务质量)的业务,由BAP实体将BAP PDU映射到不同的回传RLC信道上。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在R16中,IAB系统已经支持了IAB-node在同一个Donor下的不同DU之间移动时引起的拓扑和路由的自适应改变。IAB-node在同一个Donor下移动时(此时,该IAB-node称为Migrating IAB-node),还保持与下游child IAB-node和UE的拓扑关系。虽然IAB-node经过新的Donor的DU接入Donor的CU,可能被分配能够通向新Donor的DU的TNL(传输网络层)地址,也即IP地址,但是,Migrating IAB-node服务的子节点或UE无需迁移,因此migrating node无需与Donor建立新的F1-C连接,如图7所示,Migrating IAB-node从IAB-node 1移动到IAB-node 2后,只是更新或增加了F1-C的传输路径,此过程称为F1重定向。
此外,发明人发现,R17将引入IAB-node在不同Donor之间的移动功能,这种情况下由于IAB-node连接到新的Donor后,成为新Donor下的DU服务其子IAB节点或UE,因此要与新的Donor建立F1-C连接并将IAB-node下的子IAB节点或UE 迁移至新Donor,以实现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此时,Migrating IAB-node需要知道是否在进行donor间的迁移或者是否建立新的F1-C连接,但现有技术无法指示Migrating IAB-node是否正在进行donor间的迁移以及是否需要建立新的F1-C连接。另一方面,Migrating IAB-node在不同的Donor之间移动时,Migrating IAB-node可与原Donor和新Donor同时保持有F1-C连接,需要同时重定向新旧F1连接以优化F1的转发路径,但现有技术无法使IAB-node区分旧F1-C连接或新F1-C连接的重定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种或其它类似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群组迁移装置,配置于第二Donor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在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和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时,所述处理单元进行以下处理的至少一种: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群组迁移装置,所述装置配置于迁移IAB节点,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其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于第一F1-C的第二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四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或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以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三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群组迁移装置,配置于第一Donor设备,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其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处理单元,其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二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一在于:当Migrating IAB-node从原Donor移动至目标donor时,目标Donor可指示迁移IAB节点是否在进行donor间迁移或者是否建立新的F1-C连接,使得迁移IAB节点可以在donor间迁移时与目标Donor建立新F1-C连接,成为新Donor下的DU服务其子IAB节点或UE,实现将迁移IAB节点下的子IAB节点或UE迁移至目标Donor,从而完成了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另一方面,当Migrating IAB-node从原Donor移动至目标donor并与原Donor或目标Donor 同时保持有F1-C连接时,目标Donor可以同时重定向原F1连接和新F1连接,并向迁移IAB节点指示原F1-C连接或新F1-C连接的重定向,从而优化了原F1-C连接以及新F1-C连接的转发路径。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IAB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图2是SA模式的IAB架构的示意图;
图3是EN-DC模式的IAB架构的示意图;
图4是父节点(parent IAB-node)和子节点(child IAB-node)的示意图;
图5是IAB系统的F1-U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6是IAB系统的F1-C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7是IAB节点在同一个Donor下的不同DU之间移动的一个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一个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场景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另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场景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13a和图13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又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a和图13b所示的场景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再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场景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17a和图17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再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a和图17b所示的场景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19a和图19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再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a和图19b所示的场景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一个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IAB节点的一个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Donor设备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申请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申请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申请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对不同元素从称谓上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列或时间顺序等,这些元素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列出的术语的一种或多个中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指所陈述的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单数形式“一”、“该”等包括复数形式,应广义地理解为“一种”或“一类”而并不是限定为“一个”的含义;此外术语“所述”应理解为既包括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术语“根据”应理解为“至少部分根据……”,术语“基于”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基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通信网络”或“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指符合如下任意通信标准的网络,例如新无线(NR,New Radio)、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增强的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宽带码分多址接入(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高速报文接入(HSPA,High-Speed Packet Access)等等。
并且,通信系统中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根据任意阶段的通信协议进行,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通信协议:1G(generation)、2G、2.5G、2.75G、3G、4G、4.5G以及未来的5G、6G等等,和/或其他目前已知或未来将被开发的通信协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网络设备”例如是指通信系统中将终端设备接入通信网络并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设备:基站(BS,Base Station)、接入点(AP、Access Point)、发送接收点(TRP,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广播发射机、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e Management Entity)、网关、服务器、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等等。
其中,基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节点B(NodeB或NB)、演进节点B(eNodeB或eNB)以及5G基站(gNB),等等,此外还可包括远端无线头(RRH,Remote Radio Head)、远端无线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中继(relay)或者低功率节点(例如femto、pico等等)。并且术语“基站”可以包括它们的一些或所有功能,每个基站可以对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术语“小区”可以指的是基站和/或其覆盖区域,这取决于使用该术语的上下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例如是指通过网络设备接入通信网络并接收网络服务的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TE,Terminal Equipment)。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的或移动的,并且也可以称为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终端、用户、用户台(SS,Subscriber Station)、接入终端(AT,Access Terminal)、 站,等等。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设备: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设备、手持设备、机器型通信设备、膝上型计算机、无绳电话、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数字相机,等等。
再例如,在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等场景下,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进行监控或测量的机器或装置,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机器类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终端、车载通信终端、设备到设备(D2D,Device to Device)终端、机器到机器(M2M,Machine to Machine)终端,等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第一方面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群组迁移方法。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方法的一个示意图,从第二Donor设备的一侧进行说明。其中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从迁移IAB节点移动的方向的角度,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Donor设备为原Donor设备,简称为第一Donor或原Donor,第二Donor设备为目标Donor设备,简称为第二Donor或目标Donor。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801:在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时,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的至少一种: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以及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迁移IAB节点在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 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或者是,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第二Donor设备;或者是,迁移IAB节点保持与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在上面和下面的说明中,第一F1-C连接(简称为第一F1-C或原F1-C)为迁移IAB节点的DU与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第二F1-C连接(简称为第二F1-C或新F1-C)为迁移IAB节点的DU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此外,在上面和下面的说明中,第一TNL地址、第三TNL地址和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第二TNL地址、第四TNL地址和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移动至第二donor时,第二Donor通过向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第二F1-C的TNL地址指示迁移IAB节点建立新的F1-C连接,使得迁移IAB节点成为新Donor下的DU服务其子IAB节点或UE,从而可以使IAB系统实现了将迁移IAB节点下的子IAB节点或UE迁移至目标Donor,完成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另一方面,当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移动至第二donor并与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保持有F1-C连接时,第二Donor通过更新第一F1-C的TNL地址或更新第二F1-C的TNL地址,重定向了F1-C连接,优化了F1-C的转发路径,实现了更高效的信令转发;以及,第二Donor通过为第一F1-C或第二F1-C增加TNL地址,增加了F1-C的转发路径,实现了更灵活的信令转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在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第二Donor设备使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并且为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例如,在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之后,第二Donor设备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该第二TNL地址;或者,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 更新至该第二TNL地址并且使用该第四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一F1-C连接的传输路径,同时,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后可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可实现后续对UE的迁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含:分配给该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和/或,该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和/或,用于该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和/或,用于该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上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也即不指示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在第二Donor设备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一段时间之后,该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使用上述第四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Donor设备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后,为了将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迁移至第二Donor设备,该第二Donor设备的CU可以使用上述第四TNL地址通过该第二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该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作为一个示例,上述第一消息可以包含上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该第一消息可以是F1建立响应或UE上下文修改请求消息。
作为另一个示例,上述第一消息还可以包含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更新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迁移节点仅需要根据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无需通过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过程,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迁移UE时,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上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该第一Donor设备使用上述第二TNL地址通过上述第一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迁移IAB节点。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此外,该迁移IAB节点还可以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第二Donor设备。
由此,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该迁移IAB节点使用前述第四TNL地址通过前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使用第一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含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或者包含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以及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接收该第二消息,并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F1-U连接的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并将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第二TNL地址,从而在第一Donor设备侧重定向第一F1-C,优化第一F1-C的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并将该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该第六TNL地址,从而在第一Donor设备侧重定向F1-U,优化F1-U的传输路径。
图9是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例图,图10是上述实施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下面结合图9和图10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Migrating node的回传(BH)链路出现无线链路失败(RLF)导致migrating node选择donor 2进行连接重建立。由于是重建立到Donor 2,migrating node只能在连接到donor 2之后与Donor 2建立F1-C。原F1-C(old F1-C),也即Donor CU 1与migrating node的F1-C,可能也从原传输路径更新至新传输路径。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需要通过新F1-C(new F1-C),也即Donor CU 2与migrating node的F1-C,发送给Donor 2,因此migrating node先于UE迁移到Donor 2。
如图10所示,该信息交互过程包括:
1001,Migrating node检测BH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选择IAB-node 2下的小区进行RRC连接重建立,其间Donor 2会向Donor 1获取migrating node及其服务的UE的上下文。
1002,Migrating node完成RRC重建立过程后,Donor CU 2向migrating node发送RRCReconfiguration消息。因为改变连接到donor 2下,该消息内还包含有donor 2分配给migrating node的BAP address,由于回传链路改变到IAB-node 2下,所以该消息还包含从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BAP路由(默认路由)和新BH RLC信道(默认BH信道ID)。
此外,由于Donor CU 1与migrating node之间建立的Old F1连接的接入锚点从IAB-node 1变为IAB-node 2,原F1数据需要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即传输由原路径转换至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此时,需要给migrating node配置适应Donor DU 2的子网地址。此时UE的信令仍然是通过Old F1-C发送至Donor CU 1,但是Old F1-C需要转移至新路径,所以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Old F1-C的TNL address,以更新old F1-C的传输路径。
此外,此时UE的DRB数据仍然是通过F1-U(即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1之间建立的F1-U)发送到Donor CU 1,F1-U由原路径转到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为了最小化F1-U传输的中断时间,该RRC重配置消息内还可以包含F1-U的TNL address,指示更新F1-U的传输路径,使得migrating node可将F1-U立即转换到新路径传输;除此之外,该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含用于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该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UE ID、UE的 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其中,对于New F1-C的建立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New F1-C在migrating node重建立到Donor 2之后立刻建立。则上述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用于New F1-C的TNL address,以指示建立new F1-C。
情况二:migrating node重建立到Donor 2之后不立刻迁移UE,因此New F1-C可以在migrating node重建立到Donor 2一段时间之后才建立。则在后续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New F1-C的TNL address,见图10的操作1005之后的RRC重配置过程。
1003,Donor CU 2收到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发起针对migrating node的核心网路径切换。
1004,因为migrating node的New F1-C、Old F1-C以及F1-U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新路径传输,Donor CU 2收到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对新路径上的节点配置BH RLC信道、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
上述1004的操作可以在前述1001的操作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1005,migrating node使用更新的TNL address将Old F1-C转换到新路径。
其中,migrating node还可以使用更新的TNL address将F1-U转换到新路径。
1006,Migrating node使用指示建立new F1-C的TNL address与donor CU 2建立new F1-C。
1007,如果操作1002中RRC重配置消息不包含F1-U的配置信息,Donor CU 1通过Old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以更新F1-U的TNL address,使得F1-U转换到新路径,还可修改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通过该F1AP消息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其中,操作1007可以在操作1005后立即执行,但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1008:为了将UE迁移至donor 2,在migrating node 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这样UE在Old F1-C和New F1-C中分别有一套上下文,即对于UE,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 1和donor CU 2之间分别有一条F1AP信令连接。与donor CU 1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与donor CU2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接收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其中,在migrating node的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的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Donor CU 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建立请求(UE context setup request)。
在方法一中,Migrating node可以为UE分配C-RNTI,将C-RNTI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
在方法一中,UE contxt setup request包含对UE DRB的F1-U配置,F1-U可以配置在donor CU1侧,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配置在donor DU 2侧,UE的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F1-U从Donor CU 1转换至Donor CU 2。
方法二:Donor CU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
在方法二中,UE context modification中携带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新UE上下文。由于migrating node切换到donor 2下要改变服务小区标识,UE context modification中可以包含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此外,UE改变服务小区时也可能改变C-RNTI,因此Migrating node为UE分配新C-RNTI,并用新C-RNTI替换原C-RNTI。其中,Migrating node可以将新C-RNTI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
在方法二中,UE contxt modification中可以对F1-U配置进行修改,修改的F1-U可以仍然在donor CU1侧,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将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DU 2侧,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DRB数据发送到Donor CU 2。这样利用原UE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方法三:Donor CU 2通过与migrating node建立new F1-C时发送F1建立响应消息(F1 Setup Response)来建立UE的新上下文。
在方法三中,F1 Setup Response中可携带多个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UE的新上下文。F1 Setup Response中还可以包含多个UE的服务小 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这样在F1建立时利用UE原来的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省去了单独为每个UE建立上下文的过程,可以节省信令开销以及信令时延。
1009,将建立上下文的UE迁移至Donor 2,通过原F1-C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
由于Old F1-C在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 1之间,并且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因此针对UE的RRC重配置消息的发送路径是:Donor CU 2→Donor CU 1→Donor DU 2→IAB-node 2→migrating node。
1010,切换后UE通过New F1-C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Donor CU 2,发送路径为: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2。
1011,Donor CU 2收到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后,发起针对UE的核心网路径切换。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设备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一F1-C连接的传输路径,同时,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将UE迁移至第二Donor设备,实现donor之间的负载均衡。另外,在第二F1-C连接中建立UE上下文时,迁移节点仅需通过在第一F1-C连接中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而无需使用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过程,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第二Donor设备,迁移节点在切换到第二Donor设备之后建立第二F1-C连接。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为该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该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为该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并且,使该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例如,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第一Donor设备向该迁移IAB节点转发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可以使用该第四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或者,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可以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更新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一F1-C连接的传输路径,或者,第二Donor设备可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切换至第二Donor设备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可实现后续对UE的迁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含:分配给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和/或,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和/或,用于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和/或,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上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也即不指示迁移IAB节点切换至第二Donor设备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当迁移IAB节点切换到第二Donor一段时间之后,该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使用上述第四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Donor设备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后,为了将迁移IAB节点服务UE迁移至第二Donor,该第二Donor设备的CU可以使用上述第四TNL地址通过该第二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该第一消息可以是F1建立响应、UE上下文建立请求或UE上下文修改请求消息。
作为一个示例,该第一消息可以包含上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该UE 的第二上下文。
作为另一个示例,该第一消息还可以包含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更新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迁移节点仅需要根据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无需通过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流程,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迁移UE时,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该第一Donor设备使用上述第二TNL地址或使用上述第一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迁移IAB节点。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此外,该迁移IAB节点还可以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第二Donor设备。
由此,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该迁移IAB节点使用前述第四TNL地址通过前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使用上述第二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的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含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或者包含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以及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F1-U连接的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并将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第二TNL地址,从而在第一Donor设备侧重定向第一F1-C,优化第一F1-C的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并将该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该第六TNL地址,从而在第一Donor设备侧重定向F1-U,优化F1-U的 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是切换之前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RRC重配置消息,则在第一Donor设备将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第二TNL地址之前,该第一Donor设备可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使用第一TNL地址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第一F1-C连接发送给迁移IAB节点,以便迁移IAB节点将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
图11a和图11b是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例图,图12是上述实施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1a和图11b和图12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migrating node从Donor 1切换到Donor 2下。由于是切换到Donor 2,最终需要与Donor 2建立F1-C。在图11a和图11b和图12的示例中,New F1-C使用从migrating node到donor 2的新传输路径。Old F1-C可能由原传输路径更新至新传输路径。由于New F1-C通过新传输路径建立,migrating node要先接入到Donor 1,再与Donor 2建立New F1-C。UE的切换完成(重配置完成)消息需要通过新F1-C发送给Donor 2,因此migrating node先于UE迁移至Donor 2。
如图12所示,该信息交互过程包括:
1201,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测量报告,Donor CU 1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向Donor CU 2发起切换请求,Donor CU 1会向Donor CU 2发送migrating node及其服务的UE的上下文,Donor CU 2在IAB-node 2中为Migrating node建立上下文,然后向Donor CU 1发送切换请求响应,该切换请求响应中携带有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1202,Donor CU 1接收到切换请求响应后,向migrating node发送切换请求响应中携带的针对migrating node的RRCReconfiguration消息。因为改变连接到donor 2下,该消息内包含有donor 2分配给migrating node的BAP address,由于回传链路改变到IAB-node 2,所以还包含从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BAP路由(默认路由)和BH RLC信道(默认BH信道)。
此外,因为Donor CU 1与migrating node之间建立的Old F1连接的接入锚点从IAB-node 1变为IAB-node 2,原F1数据可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即传输由原路径转换至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Donor CU 1),需要给migrating node配置适应Donor DU 2的子网地址,因此Donor CU 2为migrating node更新F1TNL地址。
与图9和图10的实施例不同的是,由于是基于切换准备的inter-donor migration过程,给UE的RRC重配置消息此时可能已经通过原F1-C发送至migrating node,因此原F1-C可能不需要转移至新路径,所以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Old F1-C的TNL address是可选的。
此外,此时UE的DRB数据仍然是通过F1-U(即,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1之间建立的F1-U)发送到Donor CU 1,F1-U由原路径转到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为了最小化F1-U传输的中断时间,该消息内还可以包含F1-U的TNL address,指示更新F1-U的传输路径,使得migrating node可将F1-U立即转换到新路径传输。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该RRC重配置消息更新用于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通过该RRC重配置消息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在图12的示例中,对于New F1-C的建立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New F1-C在migrating node切换到Donor 2之后立刻建立。则上述RRC重配置消息还同时包含用于New F1-C的TNL address,以指示建立new F1-C。
情况二:migrating node切换到Donor 2之后不立刻迁移UE,因此New F1-C可以在migrating node完成一段时间之后才建立,则在后续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New F1-C的TNL address,见图12的操作1205之后的RRC重配置过程。
1203~1211的实施与图10的1003~1011相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old F1-C重定向是可选的,并且在图12的示例中,1210(也即通过old F1-C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可在1201之后立刻执行。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第二Donor设备可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更新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设备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一F1-C连接的传输路径,或者,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切换至第二Donor设备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将UE迁移至第二Donor设备,实现donor之间的负载均衡。另外,在第二F1-C连接中建立UE上下文时,迁移节点仅需通过在第 一F1-C连接中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而无需使用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消息,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第二Donor设备,迁移节点在切换到第二Donor设备之前建立第二F1-C连接。第二Donor设备使该迁移IAB节点将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例如,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第一Donor设备向该迁移IAB节点转发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可以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更新第二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二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二F1-C连接的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含:分配给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和/或,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和/或,用于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和/或,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该第二Donor设备的CU可以使用上述第三TNL地址通过该第二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作为一个示例,该第一消息可以包含上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该UE的第二上下文。该第一消息可以是F1建立响应或UE上下文修改请求消息。
作为另一个示例,该第一消息还可以包含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更新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迁移节点仅需要根据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无需通过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消息,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迁移IAB节点接收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第一Donor设备还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使用该第三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可实现对UE的迁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迁移UE时,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该第一Donor设备使用上述第一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迁移IAB节点。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此外,该迁移IAB节点还可以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第三TNL地址或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第二Donor设备。
由此,如果在迁移节点切换之前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该迁移IAB节点使用前述第三TNL地址通过前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迁移IAB节点切换之后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第二Donor设备接收迁移IAB节点使用第四TNL地址通过该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Donor设备分配第三TNL地址,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由此,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将该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第六TNL地址,从而在第一Donor设备侧重定向F1-U,优化F1-U的传输路径。
图13a和图13b是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例图,图14是上述实施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3a和图13b和图14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migrating node从Donor 1切换到Donor 2下。与图11a和图11b和图12的示例相同,由于是切换到Donor 2,最终需要与Donor 2建立F1-C。与图11a和图11b和图12的示例不同的是,在图13a和图13b和图14的示例中,New F1-C通过原传输路径建立,然后再更新新传输路径。Old F1-C也可能由原传输路径更新至新传输路径。由于New F1-C是通过原传输路径建立,migrating node要在接入Donor 2之前建立New F1-C。这种情况下,UE可以先于migrating node迁移至donor 2。
如图14所示,该信息交互过程包括:
1401,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测量报告,Donor CU 1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向Donor CU 2发起切换请求,Donor CU 1会向Donor CU 2发送migrating node及其服务的UE的上下文,Donor CU 2在IAB-node 2中为Migrating node建立上下文,然后向Donor CU 1发送切换请求响应,该切换请求响应中携带有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1402,Donor CU 1接收到切换请求响应后,Donor CU 1向migrating node发送该针对migrating node的RRCReconfiguration消息,用于建立New F1-C。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New F1-C的TNL address以指示建立new F1-C。migrating node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Donor CU 1。
1403,因为通过原路径与Donor CU 2建立New F1-C(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1→Donor DU 1→Donor CU 2),Donor CU 1收到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对原路径上的节点配置BH RLC信道、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
其中,操作1403可以在操作1401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1404,Migrating node使用指示建立New F1-C的TNL address与donor CU 2建立New F1-C。
1405,为了将UE迁移至donor 2,在migrating node 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这样UE在Old F1-C和New F1-C中分别有一套上下文,即对于UE,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 1和donor CU 2之间分别有一条F1AP信令连接。与donor CU 1的F1AP 信令连接用于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与donor CU2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接收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其中,在migrating node的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的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Donor CU 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建立请求(UE context setup request)。
在方法一中,Migrating node可以为UE分配C-RNTI,将C-RNTI以及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 2。
在方法一中,UE contxt setup request包含对UE DRB的F1-U配置,F1-U可以配置在donor CU1侧,此时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配置在donor DU 2侧,此时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F1-U从Donor CU 1转换至Donor CU 2。
方法二:Donor CU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
在方法二中,UE context modification中携带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新UE上下文。
在方法二中,由于migrating node切换到donor 2下要改变服务小区标识,所以UE context modification消息可以配置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服务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
在方法二中,UE迁移到新服务小区可能更改C-RNTI,因此Migrating node为UE分配新C-RNTI,用新C-RNTI替换原C-RNTI。Migrating node将新C-RNTI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这样利用原UE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在方法二中,UE contxt modification中可以对F1-U配置进行修改,修改的F1-U可以仍然在donor CU1侧,此时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将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DU 2侧,此时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DRB数据发送到Donor CU 2。
如果在1405中,UE的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CU 2,则需要通过原路径与Donor CU 2传输F1-U(即传输路径为:migrating node→IAB-node 1→Donor DU 1→Donor CU 2)。
方法三:Donor CU 2通过与migrating node建立new F1-C时发送F1建立响应消息(F1 Setup Response)来建立新的UE上下文。
在方法三中,F1 Setup Response中可携带多个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新UE上下文。F1 Setup Response中还可以包含多个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这样在F1建立时利用UE原来的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省去了单独建立每个UE上下文的过程,可以节省信令开销以及信令时延。
1406,将建立上下文的UE迁移至Donor 2,Donor CU 1通过Old F1-C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操作1406也可以在操作1401之后立即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UE的RRC重配置发送路径是Donor CU 1→Donor DU 1→IAB-node 1→migrating node。
在操作1406中,UE可以通过New F1-C发送RRC重配置完成给Donor CU 2,由于New F1-C在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 2之间,经过Donor 1下的Donor DU 1和IAB-node 1转发,即传输路径为:migrating node→IAB-node 1→Donor DU 1→Donor CU 2。
1407,Donor CU 2收到U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发起针对UE的核心网路径切换。
1408,Donor CU 1向migrating node发送切换请求响应中携带的针对migrating node的RRCReconfiguration消息,用于将Migrating node切换至Donor 2,包含IAB-node 2下的目标小区和密钥更新信息。
其中,因为改变连接到donor 2下,该消息内还包含有donor 2分配给migrating node的BAP address,由于回传链路改变到IAB-node 2下,所以该消息还包含从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BAP路由(默认路由)和新BH RLC信道(默认BH信道)。
其中,因为migrating node的F1连接的接入锚点从IAB-node 1变为IAB-node 2,原F1数据需要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即传输由原路径转换至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需要给migrating node 配置适应Donor DU 2的子网地址。因此Donor CU 2需为migrating node更新F1的TNL地址。New F1-C要转至新路径,更新new F1-C的TNL address。此外,因为此时UE已完成切换,所以Old F1-C无需转移至新路径。
其中,F1-U也由原路径转到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或Donor CU2)。为了最小化F1-U传输的中断时间,该消息内还可以包含F1-U的TNL address,使得migrating node可将F1-U立即转换到新路径传输。除此之外,还可以重新配置用于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该消息中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1409,Donor CU 2收到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发起针对migrating node的核心网路径切换。
1410,因为migrating node的New F1-C、Old F1-C以及F1-U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新路径传输,Donor CU 2收到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对新路径上的节点配置BH RLC信道、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
其中,操作1410可以在操作1401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1411,New F1-C使用更新的TNL address,将New F1-C转换到新路径。此外,F1-U也可以使用更新后的TNL address将F1-U转换到新路径。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第二Donor设备在迁移IAB节点切换之前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将UE迁移至第二Donor设备,实现donor之间的负载均衡,同时在迁移IAB节点切换时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以指示更新第二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二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二F1-C连接的传输路径。另外,在第二F1-C连接中建立UE上下文时,迁移节点仅需通过在第一F1-C连接中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而无需使用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消息,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保持与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其中,迁移节点无需作为第二Donor设备下的DU工作,即 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无需迁移至第二Donor设备,迁移IAB节点无需建立第二F1-C。第二Donor设备为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例如,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第一Donor设备向迁移IAB节点转发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为第一F1-C连接增加第二TNL地址。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以指示增加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一F1-C连接转发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括:分配给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和/或,针对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和/或,用于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和/或,为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和/或,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并为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该第二TNL地址,从而在第一Donor设备侧重定向第一F1-C,增加第一F1-C的传输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并为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该第六TNL地址。例如,第一Donor设备可以使用第一TNL地址或使用第二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可以包括用于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和/或,用于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F1-U连接的传输路径。
图15是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例图,图16是上述实施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5和图16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migrating node在从Donor 1移动到Donor 2下时,增加了一条新的传输路径,与Donor 1和Donor 2保持双连接(Dual-connection),即与Donor 2建立SCG连接,与Donor 1连接变为MCG连接。在图15和图16的示例中,迁移IAB节点不与Donor 2建立F1-C,且F1-C 2增加一条新的传输路径(或更新至新传输路径)。部分UE的F1AP消息通过原路径传输,部分UE的F1AP消息更新至新路径传输。
如图16所示,该信息交互流程包括:
1601,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测量报告,Donor CU 1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向Donor CU 2发起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Donor CU 1会向Donor CU 2发送migrating node及其服务的UE的上下文,Donor CU 2在IAB-node 2中为Migrating node建立上下文,然后向Donor CU 1发送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该响应中携带有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1602,Donor CU 1接收到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后,向migrating node发送该响应中携带的针对migrating node的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其中,因为增加到Donor 2的SCG连接,该消息内包含有donor 2分配给migrating node的BAP address。F1-C通过新路径的两种传输方式为:
方式一:通过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F1-C;
方式二:通过BH RLC信道传输F1-C。
方式一的情况下无需增加回传链路配置,方式二的情况下需增加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回传链路,所以消息还包含从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配置,以及需要增加新的传输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Donor CU1),因此该消息还增加(或更新)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配置。
此外,因为要增加IAB-node 2作为F1连接的接入锚点(或接入锚点切换至IAB-node 2),F1数据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需要给migrating node配置适应Donor DU 2的子网地址。因此Donor CU 2需为migrating node增加F1-C的TNL地址以增加F1-C的传输路径。其中,UE的F1AP信令通过Old F1-C发送至Donor CU 1,F1-C增加传输路径后,则部分UE的信令通过原路径发送,部分UE的信令可通过新路径发送。
此外,部分UE或所有UE的F1-U也由原路径转到新路径(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或Donor CU2)。为了减少信令传输时延,最小化F1-U传输的中断时间,该RRC消息还可包含F1-U的TNL address,使得migrating node可将F1-U立即转换到新路径传输。除此之外,还可以配置用于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消息中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1603,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RRC重配置完成,Donor CU 1向Donor CU 2发送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
1604,Donor CU 2收到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以及migrating node的随机接入后,发起针对migrating node的核心网路径更新。
1605,因为migrating node的F1-C以及F1-U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新路径传输,Donor CU 2收到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消息以及migrating随机接入后,对新路径上的节点更新BH RLC信道配置、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配置。
其中,操作1605可以在操作1601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1606,为F1-C增加TNL address,把F1-C部分UE信令或全部UE信令转换到新路径。
例如,通过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F1-C;或者通过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传输F1-C。
1607,如果1602包含F1-U的TNL配置,则为F1-U增加TNL address,将F1-U部分UE DRB转换到新路径。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以指示增加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一F1-C连接转发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保持与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迁移IAB节点在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建立第二F1-C。第二Donor设备为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或者,第二Donor设备为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 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例如,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第一Donor设备向迁移IAB节点转发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使用该第四TNL地址或该第三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或者,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以及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为第一F1-C增加第二TNL地址。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更新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经过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优化了第一F1-C连接的传输路径,或者,第二Donor设备可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可实现对UE的迁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括:分配给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和/或,针对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用于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为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上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也即不指示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时建立第二F1-C连接,当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该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使用上述第四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Donor设备与迁移IAB节点建立了第二F1-C连接后,为了将迁移IAB节点服务UE迁移至第二Donor,该第二Donor设备的CU可以使用上述第三TNL地址或上述第四TNL地址通过该第二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消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作为一个示例,上述第一消息包含该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上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该UE的第二上下文;该第一消息可以是F1建立响应或UE上下文修改请求消息。
作为另一个示例,上述第一消息还包含该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更新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迁移节点仅需要根据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无需通过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流程,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迁移UE时,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第一Donor设备使用上述第一TNL地址或上述第二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迁移IAB节点。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此外,该迁移IAB节点还可以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第三TNL地址或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第二Donor设备。
由此,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该迁移IAB节点使用上述第三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该迁移IAB节点使用上述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因为由第一Donor设备分配第三TNL地址,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的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由此,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Donor设备可以向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的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并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用于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并为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该第二TNL地址。由此,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并且在第一Donor设备侧增加第一F1-C的传输路径,使得第一F1-C的传输更灵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 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并为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第六TNL地址。例如,第一Donor设备可以使用第一TNL地址或使用第二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可以包括用于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和/或,用于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第六TNL地址,使得第一Donor设备侧增加F1-U连接的传输路径,F1-U连接的传输更灵活。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时第二Donor不指示建立第二F1-C连接,当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的空口连接一段时间之后,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上述第三TNL地址。迁移IAB节点接收到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图17a和图17b是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例图,图18是上述实施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7a和图17b和图18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migrating node在从Donor 1移动到Donor 2下时,增加了一条新的传输路径,与Donor 1和Donor 2保持双连接(Dual-connection),即与Donor 2建立SCG连接,与Donor 1的连接变为MCG连接。在图17a和图17b和图18的示例中,Migrating node通过新传输路径或原路径与Donor 2建立New F1-C。Old F1-C可以增加一条新的传输路径。migrating node先与donor 2建立SCG连接,再建立New F1-C。由于UE的切换完成消息需要通过New F1-C发到donor 2,UE只能在migrating node与donor 2建立SCG连接后才能迁移到donor 2。
如图18所示,该信息交互流程包括:
1801,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测量报告,Donor CU 1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向Donor CU 2发起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Donor CU 1会向Donor CU 2发送migrating node及其服务的UE的上下文,Donor CU 2在IAB-node 2中为Migrating node建立上下文,然后向Donor CU 1发送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该响应中携带有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1802,Donor CU 1接收到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后,向migrating node发送响应中携带的针对migrating node的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其中,因为增加到Donor 2的SCG连接,该消息内包含有donor 2分配给migrating node的BAP address。新建F1-C(New F1-C)可以通过新传输路径建立(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需增加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回传链路,所以消息还包含从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配置;由于需要增加新的传输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1),因此该消息还增加(或更新)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配置。如果Old F1-C通过新路径传输,有两种传输方式:
方式一:通过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F1-C;
方式二:通过BH RLC信道传输F1-C。
此外,如果增加IAB-node 2作为Old F1连接的接入锚点,Old F1数据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Donor 2给migrating node配置适应Donor DU 2的子网地址。因此Donor CU 2为migrating node增加Old F1-C的TNL地址。UE的F1AP信令通过Old F1-C发送,Old F1-C增加传输路径后,则可以部分UE的信令通过原路径发送,部分UE的信令通过新路径发送。
此外,部分UE或所有UE的F1-U也由原路径转到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或Donor CU2)。为了减少信令传输时延,最小化F1-U传输的中断时间,该RRC消息还可包含F1-U的TNL address,使得migrating node可将F1-U立即转换到新路径传输。除此之外,还可以配置用于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消息中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此外,对于新F1-C的建立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新F1-C在migrating node接入到Donor 2之后立刻建立。则上述RRC重配置消息还同时包含new F1-C的TNL address,以指示建立new F1-C。
情况二:migrating node接入到Donor 2之后不立刻迁移UE,因此New F1-C可以在migrating node完成一段时间之后才建立。则在后续RRC重配置中包含New F1-C的TNL address,见图18的操作1807之后的RRC重配置过程。
1803,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RRC重配置完成,Donor CU 1向Donor CU 2发送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
1804,Donor CU 2收到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以及migrating node的随机接 入后,发起针对migrating node的核心网路径更新。
1805,因为migrating node的New F1-C、Old F1-C以及F1-U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新路径传输,Donor CU 2收到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消息即migrating node的随机接入后,对新路径上的节点更新BH RLC信道配置、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配置。
其中,操作1805可以在操作1801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1806,如果OldF1-C同时通过原路径和新路径传输,Old F1-C增加TNL address,Old F1-C中的部分UE信令或全部UE信令转换到新路径。
例如,通过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Old F1-C;或者,通过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传输Old F1-C。
1807,如果操作1802包含F1-U的TNL配置,则F1-U增加TNL address,将F1-U部分UE DRB转换到新路径。
1808,Migrating node使用指示建立New F1-C的TNL address与donor CU 2建立New F1-C。
1809,如果操作1802中RRC重配置消息不包含F1-U的配置信息,Donor CU 1通过Old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通过该消息增加F1-U的TNL address,使得F1-U增加新路径,还可通过该消息修改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其中,操作1809可以在操作1805后立即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1810,为了将UE迁移至donor 2,在migrating node的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这样UE在Old F1-C和New F1-C中分别有一套上下文,即对于UE,migrating node与donor CU 1和donor CU 2之间分别有一条F1AP信令连接。与donor CU 1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与donor CU2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接收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其中,在migrating node新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的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Donor CU 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UE context setup request来建立新的UE上下文。Migrating node为UE分配C-RNTI,将C-RNTI 以及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
在方法一中,UE contxt setup包含对UE DRB的F1-U配置,F1-U可以配置在donor CU1侧,此时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配置在donor DU 2侧,此时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CU 2。
方法二:Donor CU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来建立新的UE上下文。
在方法二中,UE context modification中携带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中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新UE上下文。
在方法二中,由于migrating node切换到donor 2下要改变服务小区标识,UE context modification可重配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
在方法二中,UE改变服务小区可能改变C-RNTI,因此Migrating node为UE分配新C-RNTI,并用新C-RNTI替换原C-RNTI。Migrating node将新C-RNTI以及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这样利用原UE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在方法二中,UE contxt modification中可以对F1-U配置进行修改,修改的F1-U可以仍然在donor CU1侧,此时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将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DU 2侧,此时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DRB数据发送到Donor CU 2。
方法三:Donor CU2通过与migrating node建立new F1-C时发送F1建立响应消息(F1 Setup Response)来建立UE的新上下文。
在方法三中,F1 Setup Response中可携带多个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UE的新上下文。F1 Setup Response中还可以包含多个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这样在F1建立时利用UE原来的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省去了单独为每个UE建立上下文的过程,可以节省信令开销以及信令时延。
1811,将建立上下文的UE迁移至Donor 2,通过Old F1-C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操作1811可以在操作1801之后立即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在1811中,Old F1-C可以经过原路径也可以经过新路径转发,例如UE的RRC重配置消息的发送路径是Donor CU 2→Donor CU 1→Donor DU 2→IAB-node 2→migrating node。
在1811中,迁移后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通过New F1-C的原路径或新路径转发给Donor CU 2,例如是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2。
1812,Donor CU 2收到U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发起针对UE的核心网路径切换。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以指示增加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一F1-C传输的灵活性,或者,第二Donor设备可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使得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后立即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可实现对UE的迁移。另外,在第二F1-C连接中建立UE上下文时,迁移节点仅需通过在第一F1-C连接中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而无需使用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消息,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保持与第一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迁移节点在与第二Donor设备增加空口连接之前建立第二F1-C连接。第二Donor设备为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为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以及为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例如,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第一Donor设备向迁移IAB节点转发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为第二F1-C连接增加第四TNL地址;或 者,该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和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为第二F1-C连接增加第四TNL地址并为第一F1-C增加第二TNL地址。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增加第二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二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二F1-C的转发灵活性;另外,第二Donor设备还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增加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二F1-C的转发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可以包括:分配给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和/或,针对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用于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为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使得F1-U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用于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二Donor设备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第二Donor设备的CU还可以使用上述第三TNL地址或上述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作为一个示例,该第一消息包含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迁移IAB节点根据该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该第一消息可以是F1建立响应或UE上下文修改请求消息。
作为另一个示例,该第一消息还包含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以便迁移IAB节点更新上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迁移IAB节点接收上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第一Donor设备还向该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由此,该迁移IAB节点接收到该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使用该第三TNL地址与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从而可实现对UE的迁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迁移UE时,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一Donor设备发送 针对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该第一Donor设备使用第一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迁移IAB节点。由此,该迁移IAB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此外,该迁移IAB节点还可以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如果在迁移节点增加空口连接之前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使用第三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第二Donor设备;如果在迁移节点增加空口连接之后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则使用第三TNL地址或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将该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第二Donor设备。
由此,该第二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该迁移IAB节点使用上述第三TNL地址或上述第四TNL地址通过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由于第一Donor设备分配第三TNL地址,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向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的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由此,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Donor设备可以向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迁移IAB节点的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并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用于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并为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该第二TNL地址。由此,第二Donor设备可以与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并在第一Donor设备侧增加第一F1-C的传输路径,提高转发第一F1-C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并为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第六TNL地址。例如,第一Donor设备可以使用第一TNL地址或使用第二TNL地址通过第一F1-C连接向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可以包括用于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和/或,用于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由此,迁移IAB节点可以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第六TNL地址,在第一Donor设备侧增加F1-U的传输路径,提高转发F1-U的灵活性。
图19a和图19b是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例图,图20是上述实施例的信息 交互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9a和图19b和图20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9a和图19b所示,migrating node在从Donor 1移动到Donor 2下时,增加了一条新的传输路径,与Donor 1和Donor 2保持双连接(Dual-connection),即与Donor 2建立SCG连接,与Donor 1连接变为MCG连接。在图19a和图19b和图20的示例中,与Donor 2通过原传输路径建立New F1-C连接,然后New F1-C增加一条新传输路径。Old F1-C也可以增加一条新传输路径。由于New F1-C通过原路径建立,UE可以在migrating node与donor 2建立SCG连接之前,迁移到Donor 2。
如图20所示,该信息交互过程包括:
2001,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测量报告,Donor CU 1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向Donor CU 2发起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Donor CU 1会向Donor CU 2发送migrating node及其服务的UE的上下文,Donor CU 2在IAB-node 2中为Migrating node建立上下文,然后向Donor CU 1发送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该响应中携带有RRCReconfigurationg消息。
2002,Donor CU 1接收到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后,向migrating node发送该响应中携带的针对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消息,用于建立New F1-C。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New F1-C的TNL address并指示建立New F1-C,以指示建立new F1-C。migrating node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Donor CU 1。
2003,因为需要通过原路径与Donor CU 2建立New F1-C(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1→Donor DU 1→Donor CU 2),Donor CU 1收到migrating nod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对原路径上的节点配置BH RLC信道、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
其中,操作2003可以在操作2001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2004,Migrating node使用指示建立New F1-C的TNL address与donor CU 2建立New F1-C。
其中,New F1-C通过新路径传输有两种传输,即:
1)通过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F1-C;
2)通过BH RLC信道传输F1-C。
2005,为了将UE迁移至donor 2,在migrating node的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这样UE在原F1-C和新F1-C中分别有一套上下文,即对于UE,migrating node 与donor CU 1和donor CU 2之间分别有一条F1AP信令连接。与donor CU 1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与donor CU2的F1AP信令连接用于接收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migrating node的New F1-C中建立UE的上下文的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Donor CU 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建立请求(UE context setup request)来建立UE的新上下文。
在方法一中,Migrating node为UE分配C-RNTI,将C-RNTI以及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
在方法一中,UE contxt setup包含对UE DRB的F1-U配置,F1-U可以配置在donor CU1侧,此时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配置在donor DU 2侧,此时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F1-U从Donor CU 1转换至Donor CU 2。
方法二:Donor CU2通过New F1-C向migrating node发送F1AP消息,即UE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来建立新的UE上下文。
在方法二中,UE context modification中携带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新UE上下文。
在方法二中,由于migrating node迁移到donor 2下要改变服务小区标识,所以UE context modification消息可以配置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服务小区标识。
在方法二中,UE改变服务小区可能更改C-RNTI,因此Migrating node为UE分配新C-RNTI,用新C-RNTI替换原C-RNTI。Migrating node将新C-RNTI通过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发送给Donor CU2。这样利用原UE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在方法二中,UE contxt modification中可以对F1-U配置进行修改,修改的F1-U可以仍然在donor CU1侧,此时UE的DRB使用Donor CU 1的UL TNL address;也可以将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DU 2侧,此时UE DRB使用Donor CU 2的UL TNL address,之后migrating node将UE的DRB数据发送到Donor CU 2。
其中,如果在操作2005中,UE的F1-U从Donor CU 1切换至Donor CU 2,则需 要通过原路径与Donor CU 2传输F1-U,即传输路径为:migrating node→IAB-node 1→Donor DU 1→Donor CU 2。
方法三:Donor CU2通过与migrating node建立new F1-C时发送F1建立响应消息(F1 Setup Response)来建立UE的新上下文。
在方法三中,F1 Setup Response中可携带多个UE在old F1-C中的上下文标识,migrating node可以根据UE的上下文标识获取old F1-C下的UE上下文并利用其在new F1-C中创建新UE上下文。F1 Setup Response中还可以包含多个UE的服务小区标识,migrating node用UE该小区标识替换原UE上下文中的服务小区标识。这样在F1建立时利用UE原来的上下文创建新的上下文,省去了单独建立每个UE上下文的过程,可以节省信令开销以及信令时延。
2006,将建立上下文的UE迁移至Donor 2,Donor CU 1通过Old F1-C的原路径向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即Donor CU 1→Donor DU 1→IAB-node 1→migrating node。
其中,操作2006可以在操作2001后立即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在操作2006中,迁移后UE通过New F1-C发送RRC重配置完成给Donor CU 2,如果在增加新空口连接之前发送RRC重配置完成,要经过Donor 1下的Donor DU 1和IAB-node 1转发,即传输路径为:migrating node→IAB-node 1→Donor DU 1→Donor CU 2;如果增加新空口连接之后发送RRC重配置完成,可同时经过Donor 1和Donor2的DU转发。
2007,Donor CU 2收到UE的RRC重配置完成后,发起针对UE的核心网路径切换。
2008,Donor CU 1向migrating node发送增加Secondary node请求响应中携带的RRCReconfiguration消息。
其中,因为增加到Donor 2的SCG连接,该消息内包含有donor 2分配给migrating node的BAP address。New F1-C通过新传输路径传输(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增加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回传链路,所以消息中还包含从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配置。此外,由于需要增加新的传输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1),因此该消息还增加(或更新)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配置。
其中,如果Old F1-C通过新路径传输,有两种传输方式:
方式一:通过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F1-C;
方式二:通过BH RLC信道传输F1-C。
此外,要增加IAB-node 2作为F1连接的接入锚点,F1数据经过Donor 2下的Donor DU 2和IAB-node 2转发,需要给migrating node配置适应Donor DU 2的子网地址。因此Donor CU 2需为migrating node增加F1-C的TNL地址。
也即UE的F1AP信令通过New F1-C发送时,若New F1-C应增加TNL地址,new F1-C增加路径,则可以部分UE的信令通过原路径发送,部分UE的信令通过新路径发送。
在2008中,部分UE或所有UE的F1-U也由原路径转到新路径(即,migrating node→IAB-node 2→Donor DU 2→Donor CU 1或Donor CU2)。为了减少信令传输时延,最小化F1-U传输的中断时间,该RRC消息还可包含F1-U的TNL address,使得migrating node可将F1-U立即转换到新路径传输。除此之外,还可以配置用于F1-U的BAP路由和BH RLC信道映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消息中配置每个UE的RLC信道使用的BAP路由,以及配置UE ID、UE的RLC信道到migrating node的回传RLC信道的对应关系。
2009,Migrating node向Donor CU 1发送RRC重配置完成,Donor CU 1向Donor CU 2发送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
2010,Donor CU 2收到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以及migrating node的随机接入后,发起针对migrating node的核心网路径更新。
2011,因为migrating node的新F1-C以及F1-U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新路径传输,Donor CU 2收到Secondary node重配置完成消息即migrating node的随机接入后,对新路径上的节点更新BH RLC信道配置、BAP层路由以及BH RLC信道映射关系配置。
其中,操作2011可以在操作2001之后立刻执行,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2012,New F1-C增加TNL address,New F1-C的部分UE信令或全部UE信令转换到新路径。如果Old F1-C可通过新路径传输,Old F1-C增加TNL address,Old F1-C的部分UE信令或全部UE信令转换到新路径。
例如,通过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信令接入承载SRB传输Old F1-C;或 者,通过migrating node到IAB-node 2的BH RLC信道传输Old F1-C。
2013,如果操作2008包含F1-U的TNL配置则F1-U增加TNL address,migrating node将F1-U部分UE DRB转换到新路径。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迁移IAB节点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时,第二Donor设备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二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增加第二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二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二F1-C的转发灵活性;另外,第二Donor设备还通过RRC消息配置第一F1-C连接的TNL地址,指示增加第一F1-C连接TNL地址,使得第一F1-C连接可同时经过第一Donor和第二Donor的DU进行转发,提高了第二F1-C的转发灵活性。另外,在第二F1-C连接中建立UE上下文时,迁移节点仅需通过在第一F1-C连接中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该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该第一上下文建立UE的第二上下文,而无需使用现有的UE上下文建立消息,可以降低UE上下文建立中的信令开销以及时延,提高信令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附图9-20仅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示意性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适当地调整各个操作之间的执行顺序,此外还可以增加其他的一些操作或者减少其中的某些操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内容进行适当地变型,而不仅限于上述附图9-20的记载。
此外,以上各个实施例仅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示例性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还可以在以上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型。例如,可以单独使用上述各个实施例,也可以将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起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如前所述,一方面,能够实现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另一方面,优化了原F1-C连接以及新F1-C连接的转发路径。
第二方面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群组迁移装置。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一个示意图,该装置例如可以是IAB系统中的Donor设备,也可以是配置于该Donor设备中的某个或某些部件或者组件。该IAB系统包括Donor设备和IAB节点,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从第二Donor设备的一侧进行说明。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 迁移装置的实施原理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二Donor设备的实施类似,内容相同之处不再重复说明。
如图2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2100包括:
处理单元2101,在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和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时,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的至少一种: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情况一: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二: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三: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在情况一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所述处理单元2101进行以下处理: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以及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 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后,所述处理单元向所述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处理单元2101(例如配置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所述迁移IAB节点;此外,所述处理单元2101还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 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情况二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2101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并且,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迁移IAB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Donor之后,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处理单元2101(例如配置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所述迁移IAB节点;此外,所述处理单元2101还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情况二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切换命令和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处理单元2101(例如配置于所述第二 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所述迁移IAB节点;此外,所述处理单元2101还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情况三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2101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情况三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2101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或者,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处理单元2101(例如配置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或所述第 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所述迁移IAB节点;所述处理单元2101还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情况三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2101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以及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处理单元2101(例如配置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 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2101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所述迁移IAB节点;所述处理单元2101还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对与本申请相关的各部件或模块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2100还可以包括其它部件或者模块,关于这些部件或者模块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此外,为了简单起见,图21中仅示例性示出了各个部件或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或信号走向,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可以采用总线连接等各种相关技术。上述各个部件或模块可以通过例如处理器、存储器、发射机、接收机等硬件设施来实现;本申请实施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如前所述,一方面,能够实现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另一方面,优化了原F1-C连接以及新F1-C连接的转发路径。
第三方面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群组迁移装置。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一个示意图,该装置例如可以是IAB系统中的IAB节点,也可以是配置于该IAB节点中的某个或某些部件或者组件。该IAB系统包括Donor设备和IAB节点,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该IAB节点称为迁移IAB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从该迁移IAB节点的一侧进行说明。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实施原理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的迁移IAB节点的实施类似,内容相同之处不再重复说明。
如图2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2200包括:
接收单元2201,其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于第一F1-C的第二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四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或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以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三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情况一: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二: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三: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在情况一中,所述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并且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后,还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装置2200还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2202,其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建立单元2202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建立第二F1-C连接;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一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装置2200还包括:
第二建立单元2203,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该装置2200还包括:发送单元2204。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还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或者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以及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该装置2200还包括:
处理单元2205,其将所述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
在情况二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则所述第一建立单元2202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则所述处理单元2205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迁移IAB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第一建立单元2202 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IAB节点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所述第二TNL地址,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或者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以及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2205将所述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
在情况二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2205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的第三TNL地址;所述第一建立单元2202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IAB节点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在情况三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2205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情况三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所述第一建立单元2202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或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以 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2205为所述第一F1-C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情况三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所述第一建立单元2202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或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并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IAB节点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第所述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在情况三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2205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 所述第四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2205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以及为所述第一F1-C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所述第一建立单元2201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01接收所述IAB节点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204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第所述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对与本申请相关的各部件或模块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资源分配装置2200还可以包括其它部件或者模块,关于这些部件或者模块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此外,为了简单起见,图22中仅示例性示出了各个部件或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或信号走向,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可以采用总线连接等各种相关技术。上述各个部件或模块可以通过例如处理器、存储器、发射机、接收机等硬件设施来实现;本申请实施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如前所述,一方面,能够实现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另一方面,优化了原F1-C连接以及新F1-C连接的转发路径。
第四方面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群组迁移装置。该装置例如可以是IAB系统中的Donor设备,也可以是配置于该Donor设备中的某个或某些部件或者组件。该IAB系统包括Donor设备和IAB节点,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从第一Donor设备的一侧进行说明。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实施原理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的实施类似,内容相同之处不再重复说明。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一个示意图,如图2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2300包括:
接收单元2301,其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处理单元2302,其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二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情况一: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二: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三:上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301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
所述处理单元2302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所述第六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装置2300还包括:
发送单元2303,其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和/或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301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303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给所述迁移IAB节点,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情况二),处理单元2302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二TNL地址之前,所述接收单元2301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303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给所述迁移IAB节点,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2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群组迁移装置2400包括:
发送单元2401,其向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其中,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IAB节点的DU与所 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三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之一:
情况二: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情况三: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装置2400还包括:
接收单元2402,其接收所述第二Donor发送的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处理单元2403,其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402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2403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所述第六TNL地址;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单元2401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所述第三TNL地址,以使所述迁移IAB节点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402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2401使用第一TNL地址或第二TNL地址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第一F1-C连接发送给所述迁移IAB节点,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其中,所述第一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情况三),所述发送单元2401使用第一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至少包含以下至少一项: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对与本申请相关的各部件或模块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资源分配装置2300/2400还可以包括其它部件或者模块,关于这些部件或者模块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此外,为了简单起见,图23和图24中仅示例性示出了各个部件或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或信号走向,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可以采用总线连接等各种相关技术。上述各个部件或模块可以通过例如处理器、存储器、发射机、接收机等硬件设施来实现;本申请实施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如前所述,一方面,能够实现Donor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另一方面,优化了原F1-C连接以及新F1-C连接的转发路径。
第五方面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图25是该通信系统2500的示意图,如图25所示,该通信系统2500包括Donor设备2501和2502、IAB节点2503和2504,以及终端设备2505,其中,IAB节点2503为迁移IAB节点,Donor设备2501作为IAB节点2503的源Donor设备(第一Donor设备),Donor设备2502作为IAB节点2503的目标Donor设备(第二Donor设备),IAB节点2504和终端设备2505由IAB节点2503提供服务。
为简单起见,图25仅以两个Donro设备、两个IAB节点、一个终端设备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关于Donro设备、IAB节点以及该终端设备的网络架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此处省略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Donor设备2501被配置为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包含图23或图24的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Donor设备2502 被配置为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二Donor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包含图21的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IAB节点2503被配置为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中迁移IAB节点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包括图22的装置。关于Donor设备2501和2502、IAB节点2503的相关内容请参见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此处省略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IAB节点。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IAB节点的示意图。如图26所示,该IAB节点2600可以包括处理器2601和存储器2602;存储器2602存储有数据和程序,并耦合到处理器2601。值得注意的是,该图是示例性的;还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结构,来补充或代替该结构,以实现电信功能或其它功能。
例如,处理器2601可以被配置为执行程序而实现如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所执行的方法。
如图26所示,该IAB节点26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2603、输入单元2604、显示器2605、电源2606。其中,上述部件的功能与现有技术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IAB节点2600也并不是必须要包括图26中所示的所有部件,上述部件并不是必需的;此外,IAB节点2600还可以包括图26中没有示出的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Donor设备。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Donor设备的示意图。如图27所示,Donor设备2700可以包括: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PU)2701和存储器2702;存储器2702耦合到处理器2701。其中该存储器2702可存储各种数据;此外还存储信息处理的程序,并且在中央处理器2701的控制下执行该程序。
例如,处理器2701可以被配置为执行程序而实现如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或第二Donor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此外,如图27所示,Donor设备2700还可以包括:收发机2703和天线2704等;其中,上述部件的功能与现有技术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Donor设备2700也并不是必须要包括图27中所示的所有部件;此外,Donor设备2700还可以包括图27中没有示出的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其中当在IAB节点中执行所述程序时,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IAB节点中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 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IAB节点中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迁移IAB节点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其中当在Donor设备中执行所述程序时,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Donor设备中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或第二Donor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Donor设备中执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Donor设备或第二Donor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以上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硬件结合软件实现。本申请涉及这样的计算机可读程序,当该程序被逻辑部件所执行时,能够使该逻辑部件实现上文所述的装置或构成部件,或使该逻辑部件实现上文所述的各种方法或步骤。逻辑部件例如现场可编程逻辑部件、微处理器、计算机中使用的处理器等。本申请还涉及用于存储以上程序的存储介质,如硬盘、磁盘、光盘、DVD、flash存储器等。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装置可直接体现为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二者组合。例如,图中所示的功能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和/或功能框图的一个或多个组合,既可以对应于计算机程序流程的各个软件模块,亦可以对应于各个硬件模块。这些软件模块,可以分别对应于图中所示的各个步骤。这些硬件模块例如可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将这些软件模块固化而实现。
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磁盘、CD-ROM或者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可以将一种存储介质耦接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或者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该软件模块可以存储在移动终端的存储器中,也可以存储在可插入移动终端的存储卡中。例如,若设备(如移动终端)采用的是较大容量的MEGA-SIM卡或者大容量的闪存装置,则该软件模块可存储在该MEGA-SIM卡或者大容量的闪存装置中。
针对附图中描述的功能方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和/或功能方框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针对附图描述的功能方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和/或功能方框的一个或多个组合,还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通信结合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其它这种配置。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对本申请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还公开了如下的附记:
1.一种群组迁移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在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和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时,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的至少一种: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2.根据附记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3.根据附记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以及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4.根据附记3所述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5.根据附记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6.根据附记4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6a.根据附记4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 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7.根据附记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7a.根据附记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7b.根据附记4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所述迁移IAB节点;
所述第二Donor设备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8.根据附记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并且,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9.根据附记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四TNL地址。
10.根据附记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 接的第二TNL地址。
11.根据附记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12.根据附记10所述的方法,其中,若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迁移IAB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Donor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12a.根据附记10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13.根据附记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13a.根据附记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14.根据附记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使 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所述迁移IAB节点;
所述第二Donor设备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15.根据附记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切换命令和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16.根据附记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16a.根据附记1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16b.根据附记16a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16c.根据附记16b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16d.根据附记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所述迁移IAB节点;
所述第二Donor设备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17.根据附记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18.根据附记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或者,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19.根据附记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Donor设备进行以下处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以及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20.根据附记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21.根据附记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 一项: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22.根据附记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23.根据附记22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24.根据附记22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24a.根据附记22或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25.根据附记24a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 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25a.根据附记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26.根据附记22或24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或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所述迁移IAB节点;
所述第二Donor设备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27.根据附记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转发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28.根据附记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辅小区组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29.根据附记2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 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29a.根据附记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30.根据附记29a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31.根据附记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Donor设备向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针对所述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以便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至所述迁移IAB节点;
所述第二Donor设备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32.一种群组迁移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迁移IAB节点,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于第一F1-C的第二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四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或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以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三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 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33.根据附记3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34.根据附记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并且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35.根据附记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36.根据附记34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36a.根据附记34或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建立第二F1-C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第一消息;
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37.根据附记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38.根据附记3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含所述UE的服务小区配置信息。
39.根据附记34或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并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40.根据附记34或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或者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以及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
41.根据附记3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
42.根据附记4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43.根据附记4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当所述迁移IAB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43a.根据附记41或4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并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44.根据附记41所述的方法,其中,若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所述第二 TNL地址,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或者包含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以及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
45.根据附记3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四TNL地址。
46.根据附记4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47.根据根据附记4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的第三TNL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47a.根据附记4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并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48.根据附记3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49.根据附记4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50.根据附记3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或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为所述第一F1-C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51.根据附记5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52.根据附记50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52a.根据附记50或5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或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并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第所述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53.根据附记3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以及为所述第一F1-C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54.根据附记5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
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55.根据附记5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56.根据附记5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并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迁移IAB节点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并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第所述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57.一种群组迁移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Donor设备,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所述第一Donor设备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二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 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57a.根据附记5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上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58.根据附记57a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
所述第一Donor设备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六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所述第六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59.根据附记5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和/或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60.根据附记57a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给所述迁移IAB节点,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
61.根据附记57a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 第一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二TNL地址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
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发送给所述迁移IAB节点,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
62.一种群组迁移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Donor设备,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三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63.根据附记6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64.根据附记6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发送的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并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
65.根据附记6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六TNL地址;
所述第一Donor设备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的第五TNL地址更新为 所述第六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F1-U连接增加所述第六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66.根据附记6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所述第三TNL地址,以使所述迁移IAB节点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第二F1-C连接。
67.根据附记6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第一TNL地址或第二TNL地址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通过第一F1-C连接发送给所述迁移IAB节点,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转发给其服务的UE;
其中,所述第一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68.根据附记6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第一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至少包含以下至少一项:
用于F1-U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69.一种Donor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而实现如附记1至31以及57~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0.一种IAB节点,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而实现如附记32至5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1.一种通信系统,包括Donor设备、IAB节点以及终端设备,其中,所述Donor设备被配置为执行附记1至31以及57~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IAB节点被配置为执行附记32至5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laims (20)

  1. 一种群组迁移装置,配置于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在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和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时,所述处理单元进行以下处理的至少一种: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增加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所述处理单元进行以下处理:
    使所述迁移IAB节点将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第二TNL地址;以及
    为所述迁移IAB节点配置用于建立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装置,其中,
    所述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处理单元向所述迁移IAB节点发送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Donor设备与所述迁移IAB节点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后,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的一侧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向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发送第一消息,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以便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6. 一种群组迁移装置,所述装置配置于迁移IAB节点,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其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于第一F1-C的第二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以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四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或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
    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以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三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二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和所述第三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和所述第四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第一Donor设备移 动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情况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的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
    所述迁移IAB节点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之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以及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并且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分配给所述迁移IAB节点的BAP地址;
    所述迁移IAB节点的回传RLC信道配置,以及用于F1-C和非F1数据的默认BAP路由标识和默认回传RLC信道标识;
    用于所述迁移IAB节点将其F1-U的第五TNL地址更新至第六TNL地址的第六TNL地址;
    用于F1-U的BAP路由标识和回传RLC信道标识,
    其中,所述第五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六TNL地址是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建立单元和第二建立单元,
    所述第一建立单元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建立第二F1-C连接,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发送的 第一消息;所述第二建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为其服务的UE建立第二上下文;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标识,所述迁移IAB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上下文标识获取所述UE的第一上下文并重用所述第一上下文建立所述第二上下文。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建立单元和处理单元,
    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第一建立单元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至所述第二TNL地址。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二TNL地址或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其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
    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切换命令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二F1-C连接的第三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四TNL地址。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Donor设备使用所述第一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一F1-C连接转发的针对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的第二RRC重配置消息,所述发 送单元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消息发送给其服务的UE;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迁移IAB节点服务的UE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三TNL地址或所述第四TNL地址通过所述第二F1-C连接将所述第二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Donor设备。
  15.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迁移IAB节点为所述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16.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或第三TNL地址,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建立单元,所述第一建立单元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或所述第三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为所述第一F1-C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包含所述用于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所述处理单元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之后,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三RRC重配置消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二F1-C的第四TNL地址;
    所述第一建立单元使用所述第四TNL地址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CU建立所述第二F1-C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单元 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和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
    或者,所述第一RRC重配置消息包含辅小区组(SCG)配置信息、用于第二F1-C连接的第四TNL地址以及用于所述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为所述第二F1-C连接增加所述第四TNL地址以及为所述第一F1-C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19. 一种群组迁移装置,配置于第一Donor设备,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第二Donor设备,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其接收所述第二Donor设备发送的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二TNL地址;
    处理单元,其将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的第一TNL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二TNL地址,或者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第一F1-C连接增加所述第二TNL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F1-C连接为所述迁移IAB节点的DU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CU之间的F1连接,所述第一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所述第二TNL地址为可路由至所述第二Donor设备的DU的TNL地址。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移动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是指以下之一:
    所述迁移IAB节点在所述第一Donor设备下回传RLC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时,重建立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所述迁移IAB节点从所述第一Donor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二Donor设备
    上述迁移IAB节点保持与所述第一Donor设备的连接并增加与第二Donor设备的空口连接。
CN202180085102.6A 2021-01-14 2021-01-14 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Pending CN1167245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71957 WO2022151298A1 (zh) 2021-01-14 2021-01-14 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24589A true CN116724589A (zh) 2023-09-08

Family

ID=82446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5102.6A Pending CN116724589A (zh) 2021-01-14 2021-01-14 群组迁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5326A1 (zh)
EP (1) EP4280666A1 (zh)
JP (1) JP2024502450A (zh)
CN (1) CN116724589A (zh)
WO (1) WO2022151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4547A1 (en) * 2022-11-03 2024-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igration of nodes in an iab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02703B2 (en) * 2018-08-09 2021-08-2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Enhanced handover procedure to facilitate route change in an IAB network
CN111586744B (zh) * 2019-02-15 2022-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ab节点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80666A1 (en) 2023-11-22
US20230345326A1 (en) 2023-10-26
WO2022151298A1 (zh) 2022-07-21
JP2024502450A (ja) 2024-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7703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method for performing access for a U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or a UE, data forward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093933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session to change a user plane fun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90044470A (ko) 다중 무선 접속 기술(Multi-Radio Access Technology)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3873587B (zh) 一种用于iab网络通信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54801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6159841A1 (en) Service continuity
US2022014172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ndover of dual connectivity user equipment
US20230345326A1 (en) Group mig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230247697A1 (en) First node, second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by for handling transmissions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23545849A (ja) Iabノードのマイグ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装置
WO2022082690A1 (zh) 群组切换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3130232A1 (zh) Iab节点设备、iab宿主设备以及路径迁移方法
WO2023010367A1 (zh) 终端设备的转移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3130231A1 (zh) Iab节点设备、iab宿主设备以及拓扑退行方法
WO2024026803A1 (zh) 移动节点的配置方法和宿主设备
WO2023010364A1 (zh) 集成的接入和回传的通信装置以及方法
WO2023150975A1 (zh) Iab宿主设备以及传输迁移回退方法
WO2024026804A1 (zh) 移动节点的配置方法、移动节点和宿主设备
WO2023131158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7337598A (zh) 消息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24517469A (ja) 信号の送受信方法、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7223330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JP2024513004A (ja) 情報送受信方法、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17121559A (zh)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5885557A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