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4410A -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4410A
CN116714410A CN202310534647.1A CN202310534647A CN116714410A CN 116714410 A CN116714410 A CN 116714410A CN 202310534647 A CN202310534647 A CN 202310534647A CN 116714410 A CN116714410 A CN 116714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air
vehicle
communicate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46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天乐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Xiaopeng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46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144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14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44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该车载空调设备包括气体检测装置、空调装置、吸附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气体检测装置至少用于检测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空调装置包括换热部件以及送气部件,换热部件包括第一进气部以及与乘员舱连通的第一出气部,送气部件包括第二出风部、第二进气部以及第三进气部,第二出风部与第一进气部连通,第二吸气部与乘员舱连通,第三进气部与车辆的外部连通。吸附装置包括吸附出气部以及吸附吸气部,吸附装置通过吸附吸气部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出气部与乘员舱连通。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吸附装置的打开或者关闭。该车载空调设备能够提高内循环比例,降低车辆的能耗。

Description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代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轿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多用途汽车、越野车、公共汽车、房车等车辆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便利,在人们出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娱乐一体的智能化私人空间,人们对乘员舱的空气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通过车载空调设备来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当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需要加大车辆外部气体的进风量,以降低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但该方式会导致乘员舱内的气体内循环比例较低,导致车辆的能耗较高,不利于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该车载空调设备能够提高内循环比例,降低车辆的能耗,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其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空调设备,应用于车辆,车辆设有乘员舱。车载空调设备包括气体检测装置、空调装置、吸附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气体检测装置至少用于检测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空调装置包括换热部件以及送气部件,换热部件包括第一进气部以及与乘员舱连通的第一出气部,送气部件包括第二出风部、第二进气部以及第三进气部,第二出风部与第一进气部连通,第二吸气部与乘员舱连通,第三进气部与车辆的外部连通。吸附装置包括吸附出气部以及吸附吸气部,吸附装置通过吸附吸气部至少能够吸附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和吸附进入空调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者,吸附出气部与空调装置以及乘员舱中的至少一者连通。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吸附装置通信连接,以根据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吸附装置的打开或者关闭。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车载空调设备应用于车辆时,第一出气部与乘员舱连通,第二出风部与第一进气部连通,通过送气部件将气体送入换热部件中进行调温。此过程中,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吸附装置通信连接,以通过气体检测装置检测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并根据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吸附装置的打开或者关闭。例如,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吸附装置打开。如此,通过吸附吸气部至少能够吸附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和吸附进入空调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者。而被吸附装置吸附过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重新输入至空调装置和乘员舱内,进行循环。进而利用吸附装置可以减少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减少或者暂不利用第三进气部吸入过多的车辆外部气体进入空调装置中进行循环,有利于提高乘员舱内的气体内循环比例。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吸气部与换热部件、送气部件和乘员舱中的至少一者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吸气部与第二进气部和/或第三进气部连通,吸附出气部与第二出气部和/或换热部件连通。
或者,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管道,第一进气部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出风部连通,吸附吸气部与第一管道连通,吸附出气部与换热部件连通。
或者,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管道,第一进气部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出风部连通。送气部件还包括第四进气部,吸附吸气部与第一管道连通,吸附出气部与第四进气部连通。
或者,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二管道,第二出气部通过第二管道与乘员舱的出气口连通,吸附吸气部与第二管道和/或第二出气部连通,吸附出气部与第二管道和/或乘员舱的出气口连通。
或者,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三管道,第三进气部通过第三管道与乘员舱的进气口连通,吸附吸气部与第三管道和/或乘员舱的进气口连通,吸附出气部与第三管道和/或第三进气部连通。
或者,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组件以及与送气部件连通的吹窗管道,吸附吸气部与送气部件连通,吸附出气部与吹窗管道连通,第一加热组件设置于吸附出气部与吹窗管道之间,以加热被吸附装置吸附后的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装置可重复利用,吸附装置还包括切换阀以及排气部,控制装置与切换阀通信连接,以控制切换阀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当切换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排气部关闭,吸附出气部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连通。当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吸附出气部关闭,排气部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包括排水组件,排气部与排水组件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以及至少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组件,控制装置与第二加热组件通信连接,以控制第二加热组件对吸附组件进行加热。其中,当切换阀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加热组件关闭。当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加热组件启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部件还包括换热腔以及设置于换热腔的换热器,换热腔与排水组件连通,第一进气部以及第一出气部与换热腔连通,换热器用于对进入换热腔的气体进行调温,排气部通过换热腔与排水组件连通、当换热器对空调装置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且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排气部打开,并与换热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部件还包括将气体吹向车辆透光件的第三出风部,吸附出风部与第三出风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包括吹窗管道以及第三加热组件,第三出风部通过吹窗管道与吸附出风部连通,第三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吹窗管道内的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组件,壳体组件设有吸附腔,吸附进气部与吸附出气部设置于壳体组件,并分别与吸附腔连通,吸附组件设置于吸附腔内,并设置于吸附进气部至吸附出气部的流通方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气流驱动组件,气流驱动组件设置于吸附腔内,用于产生从吸附进气部流向吸附出气部的气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组件还用于吸附水汽和/或有害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组件还包括用于吸附二氧化碳和/或有害气体的第一吸附件以及用于吸附水汽的第二吸附件,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间隔设置于吸附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腔包括容纳第一吸附件的第一腔以及容纳第二吸附件的第二腔,第一腔与第二腔分别与吸附出气部连通。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一控制阀以及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二控制阀,第一腔通过第一控制阀与吸附进气部连通,第二腔通过第二控制阀与吸附进气部连通。其中,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或者关闭。气体检测装置还用于检测乘员舱内的焓湿量,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通信连接,以根据乘员舱内的焓湿量,控制第二控制阀的打开或者关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三加热组件,第三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二腔,用于对第二吸附件进行加热;
其中,当乘员舱内的焓湿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加热组件关闭;当乘员舱内的焓湿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加热组件启动,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一湿度阈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四加热组件,第四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二腔,用于对第二吸附件进行加热。其中,当乘员舱内的焓湿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打开,第四加热组件关闭。当乘员舱内的焓湿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打开,第四加热组件启动,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一湿度阈值。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装置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载空调设备,车身装置设有乘员舱,车载空调设备设置于车身装置,第二进气部与乘员舱连通。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车辆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载空调设备来调节车身装置的乘员舱内的温度,以提高乘坐体验。而上述车载空调设备利用吸附装置可以减少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减少或者暂不利用第三进气部吸入过多的车辆外部气体进入空调装置中进行循环,有利于提高乘员舱内的气体内循环比例。如此,能够降低车辆的能耗,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身装置包括仪表盘组件、扶手箱组件、车架组件,吸附装置设置于仪表盘组件、扶手箱组件、车架组件中的至少一者。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吸附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调温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吸附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载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1、车身装置;101、乘员舱;102、出气口;103、进气口;12、车载空调设备;11a、仪表盘组件;11b、扶手箱组件;11c、车架组件;100、气体检测装置;200、空调装置;210、换热部件;211、第一进气部;212、第一出气部;213、换热腔;214、换热器;215、第三出风部;220、送气部件;221、第二出气部;222、第二进气部;223、第三进气部;224、第四进气部;230、第一管道;240、第二管道;250、第三管道;260、第一加热组件;270、吹窗管道;280、排水组件;290、第三加热组件;300、吸附装置;301、吸附进气部;302、吸附出气部;303、排气部;310、切换阀;320、第二加热组件;330、吸附组件;331、第一吸附件;332、第二吸附件;340、壳体组件;341、吸附腔;304、第一腔;305、第二腔;350、气流产生组件;360、第一控制阀;370、第二控制阀;380、第四加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10,包括车身装置11以及车载空调设备12,车身装置11设有乘员舱101,车载空调设备12设置于车身装置11,用于向乘员舱101输送调温气体。
而如图2至图4所示,车载空调设备12包括气体检测装置100、空调装置200、吸附装置300以及控制装置。气体检测装置100至少用于检测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空调装置200包括换热部件210以及送气部件220,换热部件210包括第一进气部211以及与乘员舱101连通的第一出气部212,送气部件220包括第二出风部、第二进气部222以及第三进气部223,第二出风部与第一进气部211连通,第二吸气部与乘员舱101连通,第三进气部223与车辆10的外部连通。吸附装置300包括吸附出气部302以及吸附吸气部,吸附装置300通过吸附吸气部至少能够吸附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和吸附进入空调装置200内的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者,吸附出气部302与空调装置200以及乘员舱101中的至少一者连通。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100、空调装置200以及吸附装置300通信连接,以根据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吸附装置300的打开或者关闭。
该车辆10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载空调设备12来调节车身装置11的乘员舱101内的温度,以提高乘坐体验。而该车载空调设备12通过第一出气部212与乘员舱101连通,第二出风部与第一进气部211连通,通过送气部件220将气体送入换热部件210中进行调温。此过程中,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100、空调装置200以及吸附装置300通信连接,以通过气体检测装置100检测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并根据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吸附装置300的打开或者关闭。例如,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吸附装置300打开。如此,通过吸附吸气部至少能够吸附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和吸附进入空调装置200内的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者。而被吸附装置300吸附过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重新输入至空调装置200和乘员舱101内,进行循环。进而利用吸附装置300可以减少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减少或者暂不利用第三进气部223吸入过多的车辆10外部气体进入空调装置200中进行循环,有利于提高乘员舱101内的气体内循环比例,能够降低车辆10的能耗,有利于提高车辆10的续航里程。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装置3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能够吸附二氧化碳即可。例如,吸附装置300内设有活性炭吸附层。例如,吸附装置300还包括碱性溶液(包括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碳酸氢钠等等),进入吸附装置300的气体进入碱性溶液再出来。例如,吸附装置300还包括碱石灰等。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部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鼓风机、风扇、离心风机、空压机等等,能够将气体送入换热部件210,或者换热部件210与吸附装置300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部件21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通常包括换热器214,至少能够对气体进行降温和升温等。
需要说明的是,气体检测装置1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仪等。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集成电脑、MOC控制器、运动控制卡、可编程控制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2至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吸气部与换热部件210、送气部件220和乘员舱101中的至少一者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换热部件210、送气部件220和乘员舱101中的至少一者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
可选地,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吸气部与第二进气部222和/或第三进气部223连通,吸附出气部302与第二出气部221和/或换热部件210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第二进气部222和/或第三进气部223中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第二出气部221和/或换热部件210,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第一管道230,第一进气部211通过第一管道230与第二出风部连通,吸附吸气部与第一管道230连通,吸附出气部302与换热部件210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第一管道230中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换热部件210,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
如图5至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第一管道230,第一进气部211通过第一管道230与第二出风部连通。送气部件220还包括第四进气部224,吸附吸气部与第一管道230连通,吸附出气部302与第四进气部224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第一管道230中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送气部件220,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
如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第二管道240,第二出气部221通过第二管道240与乘员舱101的出气口102连通,吸附吸气部与第二管道240和/或第二出气部221连通,吸附出气部302与第二管道240和/或乘员舱101的出气口102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第二管道240和/或第二出气部221中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第二管道240和/或乘员舱101的出气口102,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
如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第三管道250,第三进气部223通过第三管道250与乘员舱101的进气口103连通,吸附吸气部与第三管道250和/或乘员舱101的进气口103连通,吸附出气部302与第三管道250和/或第三进气部223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第三管道250和/或乘员舱101的进气口103中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第三管道250和/或第三进气部223,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
如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第一加热组件260以及与送气部件220连通的吹窗管道270,吸附吸气部与送气部件220连通,吸附出气部302与吹窗管道270连通,第一加热组件260设置于吸附出气部302与吹窗管道270之间,以加热被吸附装置300吸附后的气体。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送气部件220中的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吹窗管道270,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而通过第一加热组件260来加热吸附装置300,能够提高输送至吹窗管道270的气体温度,进而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车辆透光件起雾,提高驾驶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装置300可重复利用。或者,吸附装置300不可重复利用需要定期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透光件包括车窗玻璃。例如,前挡风玻璃、主驾驶位侧窗玻璃、副驾驶位侧窗玻璃、后排侧窗玻璃、后备箱玻璃等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可重复利用。吸附装置300还包括切换阀310以及排气部303,控制装置与切换阀310通信连接,以控制切换阀310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当切换阀310处于第一位置时,排气部303关闭,吸附出气部302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当切换阀310处于第二位置时,吸附出气部302关闭,排气部303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重复利用。当吸附装置300正常吸附时。切换阀310切换至第一位置,排气部303关闭,吸附出气部302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以吸附二氧化碳。而当吸附装置300需要将吸附的二氧化碳排出,以实现重复利用时。切换阀310切换至第二位置,吸附出气部302关闭,排气部303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以将吸附装置300释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排气部303排出吸附装置300,实现吸附装置300的重复利用。
可以理解的,吸附装置300利用上述方式实现可重复利用,无需频繁更换吸附装置300,提高用户体验,有利于简约吸附成本。
如图11所示,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排水组件280,排气部303与排水组件280连通。如此,通过排气部303与排水组件280连接,便于将吸附装置300释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排水组件280排出车辆10的外部。
在上述切换阀31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320以及至少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组件330,控制装置与第二加热组件320通信连接,以控制第二加热组件320对吸附组件330进行加热。其中,当切换阀31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加热组件320关闭。当切换阀31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加热组件320启动。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重复利用,并通过第二加热组件320来提高吸附装置300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当吸附装置300正常吸附时。切换阀310切换至第一位置,排气部303关闭,吸附出气部302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以吸附二氧化碳。而当吸附装置300需要将吸附的二氧化碳排出,以实现重复利用时。切换阀310切换至第二位置,吸附出气部302关闭,排气部303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第二加热组件320启动以加热吸附组件330。使得吸附装置300吸收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并通过排气部303排出吸附装置300,实现吸附装置300的重复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切换阀31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能够实现吸附吸气部可选择性地与排气部303或吸附出气部302的连通即可。例如,切换阀310为三通阀。或者,切换阀310包括控制吸附出气部302开闭的第一开关阀以及控制排气部303开闭的第二开关阀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组件330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但限于活性炭吸附件。
在上述第二加热组件32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部件210还包括换热腔213以及设置于换热腔213的换热器214,换热腔213与排水组件280连通,第一进气部211以及第一出气部212与换热腔213连通,换热器214用于对进入换热腔213的气体进行调温,排气部303通过换热腔213与排水组件280连通、当换热器214对空调装置20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且切换阀310处于第二位置时,排气部303打开,并与换热腔213连通。如此,当吸附装置300需要将吸附的二氧化碳排出,以实现重复利用时。切换阀310切换至第二位置,吸附出气部302关闭,排气部303打开,并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第二加热组件320启动以加热吸附组件330。进而使得吸附装置300流出的气体会带有热量,并通过排气部303排到换热腔213内,利用吸附装置300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换热器214,能够提高余热利用率,有利于进一步节约能耗,提高车辆10的续航里程。
可选地,排气部303为排气管,排气管的部分经过换热腔213后与排气组件连通。如此,通过设置排气管,使得吸附装置300释放的二氧化碳不会从第二出气部221流出。而排气管途径换热腔213,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换热器214,以充分利用吸附装置300的余热来提高换热效果。
如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部件210还包括将气体吹向车辆透光件的第三出风部215,吸附出风部与第三出风部215连通。如此,吸附装置300流出的气体可以通过吸附出风部流入到第三出风部215内,并吹向车辆透光件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200还包括吹窗管道270以及第三加热组件290,第三出风部215通过吹窗管道270与吸附出风部连通,第三加热组件290用于加热吹窗管道270内的气体。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通过吸附吸气部吸入二氧化碳,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并将吸附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出气部302输送至吹窗管道270,以降低进入车辆10内循环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内循环比例,降低能耗。而通过第三加热组件290来加热吸附装置300,并将吸附装置300流出的加热气体通过吸附出风部流向吹窗管道270,能够提高输送至吹窗管道270的气体温度,进而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车辆透光件起雾,提高驾驶安全性。
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可以被动吸收空调装置200和/或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也即,吸附装置300打开后,送风部件输送的气体会部分输送至吸附装置300进行吸附。或者,吸附装置300打开后,送风部件吸入的气体时,能够在吸附装置300的吸附出气部302产生负压而使得空气装置内的气体、乘员舱101内的气体进入吸附装置300。或者,吸附装置300打开后,换热部件210流出的气体会部分输送至吸附装置300内进行吸附。
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可以主动吸收空调装置200和/或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
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包括壳体组件340以及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组件330,壳体组件340设有吸附腔341,吸附进气部301与吸附出气部302设置于壳体组件340,并分别与吸附腔341连通,吸附组件330设置于吸附腔341内,并设置于吸附进气部301至吸附出气部302的流通方向上。如此,通过壳体组件340形成吸附腔341,便于将吸附组件330设置于吸附腔341内,并设置于吸附进气部301至吸附出气部302的流通方向上,使得气体流经吸附组件330时,其携带的二氧化碳被吸附中,进而可以降低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气流驱动组件,气流驱动组件设置于吸附腔341内,用于产生从吸附进气部301流向吸附出气部302的气流。如此,当气体检测装置100检测到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气流驱动组件启动,以主动吸附空调装置200内和/或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可以减少或者暂不利用第三进气部223吸入过多的车辆10外部气体进入空调装置200中进行循环,有利于提高乘员舱101内的气体内循环比例。
在上述吸附组件33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330还用于吸附水汽和/或有害气体。如此,该吸附组件330还可以净化乘员舱101内有害气体,以进一步提高用户乘坐舒适性。和/或吸附组件330还可以吸附乘员舱101内水汽,进而可以降低乘员舱101内空气湿度,减少或避免车辆透光件起雾。
需要说明的是,有害气体包括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苯、甲苯、甲醇、甲醛、氨气、丙酮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
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330还包括用于吸附二氧化碳和/或有害气体的第一吸附件331以及用于吸附水汽的第二吸附件332,第一吸附件331与第二吸附件332间隔设置于吸附腔341内。如此,利用第一吸附件331吸附二氧化碳和/或有害气体,而利用第二吸附件332来吸附水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腔341包括容纳第一吸附件331的第一腔304以及容纳第二吸附件332的第二腔305,第一腔304与第二腔305分别与吸附出气部302连通。吸附装置300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一控制阀360以及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二控制阀370,第一腔304通过第一控制阀360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第二腔305通过第二控制阀370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其中,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第一控制阀360的打开或者关闭。气体检测装置100还用于检测乘员舱101内的焓湿量,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100通信连接,以根据乘员舱101内的焓湿量,控制第二控制阀370的打开或者关闭。如此,利用第一腔304以及第二腔305来分别容纳第一吸附件331以及第二吸附件332,并通过第一控制阀360控制第一腔304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或关闭。便于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乘员舱101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第一控制阀360的打开或者关闭。而通过第二控制阀370控制第二腔305与吸附进气部301连通。便于控制装置与气体检测装置100通信连接,以根据乘员舱101内的焓湿量,控制第二控制阀370的打开或者关闭。也即,除湿与去除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可以分别进行,避免在干燥环境下除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时,仍在利用第二吸附件332来吸附水汽,这会导致乘员舱101内的气体过于干燥而不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如图14所示,结合前述切换阀310以及排气部303,第一吸附件331可重复利用时,其可以利用切换阀310实现第一腔304与排气部303连通,或者第一腔304与吸附出气部302连通。如此,便于实现对吸附装置300的重复利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0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四加热组件380,第四加热组件380设置于第二腔305,用于对第二吸附件332进行加热。其中,当乘员舱101内的焓湿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370打开,第四加热组件380关闭。当乘员舱101内的焓湿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370打开,第四加热组件380启动,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此,当乘员舱101内含湿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370打开,第四加热组件380关闭,以利用第二吸附件332来吸附乘员舱101内的水汽。而当乘员舱101内的焓湿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时,第二控制阀370打开,第四加热组件380启动,使得第二吸附件332受热而释放出水汽出来,并利用该水汽来提高乘员舱101内的含湿量,避免乘员舱101内空气过于干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湿度阈值和第二湿度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热组件260、第二加热组件320、第三加热组件290以及第四加热组件38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加热丝、加热管、加热条等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5和/或图1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车身装置11包括仪表盘组件11a、扶手箱组件11b、车架组件11c,吸附装置300设置于仪表盘组件11a、扶手箱组件11b、车架组件11c中的至少一者。如此,该吸附装置300可以灵活设置于车身装置11上,降低车辆10的组装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车架组件11c包括A柱、B柱或C柱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车载空调设备,应用于车辆,车辆设有乘员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体检测装置,至少用于检测所述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
空调装置,包括换热部件以及送气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包括第一进气部以及与所述乘员舱连通的第一出气部,所述送气部件包括第二出风部、第二进气部以及第三进气部,所述第二出风部与所述第一进气部连通,所述第二吸气部与所述乘员舱连通,所述第三进气部与车辆的外部连通;
吸附装置,包括吸附出气部以及吸附吸气部,所述吸附装置通过所述吸附吸气部至少能够吸附所述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和吸附进入所述空调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空调装置以及所述乘员舱中的至少一者连通;以及
控制装置,与所述气体检测装置、所述空调装置以及所述吸附装置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所述吸附装置的打开或者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换热部件、所述送气部件和所述乘员舱中的至少一者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第二进气部和/或所述第三进气部连通,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第二出气部和/或所述换热部件连通;
或者,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进气部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部连通,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换热部件连通;
或者,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进气部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部连通;所述送气部件还包括第四进气部,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第四进气部连通;
或者,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二管道,所述第二出气部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乘员舱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第二管道和/或所述第二出气部连通,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第二管道和/或所述乘员舱的出气口连通;
或者,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三管道,所述第三进气部通过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乘员舱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第三管道和/或所述乘员舱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第三管道和/或所述第三进气部连通;
或者,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组件以及与所述送气部件连通的吹窗管道,所述吸附吸气部与所述送气部件连通,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吹窗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吸附出气部与所述吹窗管道之间,以加热被所述吸附装置吸附后的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可重复利用,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切换阀以及排气部,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切换阀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切换阀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当所述切换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排气部关闭,所述吸附出气部打开,并与所述吸附进气部连通;
当所述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吸附出气部关闭,所述排气部打开,并与所述吸附进气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排水组件,所述排气部与所述排水组件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以及至少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组件,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二加热组件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对所述吸附组件进行加热;
其中,当所述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关闭;
当所述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启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还包括换热腔以及设置于所述换热腔的换热器,所述换热腔与所述排水组件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部以及所述第一出气部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器用于对所述进入所述换热腔的气体进行调温,所述排气部通过所述换热腔与所述排水组件连通;当所述换热器对所述空调装置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且所述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排气部打开,并与所述换热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还包括将气体吹向车辆透光件的第三出风部,所述吸附出风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吹窗管道以及第三加热组件,所述第三出风部通过所述吹窗管道与所述吸附出风部连通,所述第三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吹窗管道内的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吸附腔,所述吸附进气部与所述吸附出气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并分别与所述吸附腔连通,所述吸附组件设置于所述吸附腔内,并设置于所述吸附进气部至所述吸附出气部的流通方向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气流驱动组件,所述气流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吸附腔内,用于产生从所述吸附进气部流向所述吸附出气部的气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还用于吸附水汽和/或有害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用于吸附二氧化碳和/或有害气体的第一吸附件以及用于吸附水汽的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吸附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腔包括容纳所述第一吸附件的第一腔以及容纳所述第二吸附件的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分别与所述吸附出气部连通;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一控制阀以及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腔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吸附进气部连通,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吸附进气部连通;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所述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或者关闭;
所述气体检测装置还用于检测乘员舱内的焓湿量,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气体检测装置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乘员舱内的焓湿量,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打开或者关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所述第四加热组件,所述第四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二腔,用于对所述第二吸附件进行加热;
其中,当所述乘员舱内的焓湿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四加热组件关闭;当所述乘员舱内的焓湿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四加热组件启动,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一湿度阈值。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空调设备,所述车身装置设有所述乘员舱,所述车载空调设备设置于所述车身装置,所述第二进气部与所述乘员舱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装置包括仪表盘组件、扶手箱组件、车架组件,所述吸附装置设置于所述仪表盘组件、扶手箱组件、车架组件中的至少一者。
CN202310534647.1A 2023-05-11 2023-05-11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67144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4647.1A CN116714410A (zh) 2023-05-11 2023-05-11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4647.1A CN116714410A (zh) 2023-05-11 2023-05-11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4410A true CN116714410A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68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4647.1A Pending CN116714410A (zh) 2023-05-11 2023-05-11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144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0386B2 (en) Air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vehicle
US10898850B2 (en) Air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vehicle
KR101747357B1 (ko) 차량의 능동형 공기 정화 장치
CN10960607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606469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684718B2 (ja) 車両用換気装置
US20190160416A1 (en) Air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vehicle
CN116714410A (zh) 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JP5522550B2 (ja) 電気自動車等の空調装置
JP2002178745A (ja)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JP201026482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6572700A (zh) 车载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车载空调设备以及车辆
JP5783558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11231896B (zh) 一种汽车玻璃除雾装置
JP4285336B2 (ja) 車両用清浄ガス供給装置
JP2013226942A (ja) 電気自動車等の車内調湿装置
KR200465900Y1 (ko) 차량용 음이온 발생 및 공기정화장치
JP6664766B1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200525500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435393A (zh) 新能源汽车空调尾吸式进气系统
WO2020240886A1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CN216374110U (zh) 车用空调辅助系统与车辆空调设备
CN110435393B (zh) 新能源汽车空调尾吸式进气系统
JP2006044393A (ja) 車両用空気調整装置
JP2008254636A (ja)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4

Address after: 526238 No. 48, Room 1507, 15th Floor, Fumin Building, No. 18, Beijiang Avenue, High tech Zone, Zhaoqing,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Zhaoqing Xiaopeng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0000 No.8 Songgang street, Cencun,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