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9577A - 一种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9577A
CN116709577A CN202211736057.9A CN202211736057A CN116709577A CN 116709577 A CN116709577 A CN 116709577A CN 202211736057 A CN202211736057 A CN 202211736057A CN 116709577 A CN116709577 A CN 116709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hannel
scoring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360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生辉
赵辰
丛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360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95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9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9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7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H04L67/1078Resource delivery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使得设备在建立P2P连接之前,根据各个设备的能力以及P2P通信业务类型等信息,合理选取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由此提升P2P通信的质量。具体方案为: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P2P请求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一可用信道集合,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第二电子设备接收P2P请求信息。第二电子设备根据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P2P通信配置用于建立第一P2P通信。第二电子设备向第一电子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P2P相应信息包括P2P通信配置。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建立WIFI P2P通信,实现设备间的快速数据传输。比如,基于该WIFI P2P通信,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文件分享、多屏协同、投屏等功能。
合理地建立WIFI P2P通信连接,则是保证WIFI P2P通信质量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以提升P2P通信的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用于在该第一电子设备和该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第一点对点P2P通信。该方法包括:该第一电子设备向该第二电子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该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设备信息,该第一设备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一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其中,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信道,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指示的该至少一个信道能够用于该第一电子设备进行P2P通信。该第二电子设备接收该P2P请求信息。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该P2P通信配置用于建立该第一P2P通信。该第二电子设备向该第一电子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该P2P相应信息包括该P2P通信配置。
从第二电子设备的角度,该方法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电子设备的P2P请求信息,该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设备信息,该第一设备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一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其中,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信道,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指示的该至少一个信道能够用于该第一电子设备进行P2P通信;该第二电子设备至少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该P2P通信配置用于建立该第一P2P通信;该第二电子设备向该第一电子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该P2P相应信息包括该P2P通信配置。
该示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以及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在建立P2P通信之前,获取对端设备的设备信息。比如,以第一电子设备为发起端设备为例。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发起P2P通信的操作后,执行该示例中的方案。即将第一设备信息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以便于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设备信息以及第二设备信息,合理判断选取作为GO的设备以及进行P2P通信的信道。
可选的,该P2P通信配置用于指示用于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和/或作为在该第一P2P通信中作为管理者GO或者被管理者GC的设备。由此,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确定该通信配置,能够确定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和/或设备设置信息。进而提升基于该P2P配置建立的P2P通信的质量。
可选的,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包括:文件分享,投屏,或多屏协同。
可选的,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包括:高吞吐率通信优先,或低时延通信优先。
这样,提供了两种不同维度的通信业务类型的划分示例。在具体实现中,可以选取上述示例中的任一种,或者结合上述两种示例进行P2P通信的划分。
可选的,该第一电子设备向该第二电子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包括:该P2P请求信息中携带有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的值不同时,对应于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不同。
可选的,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支持双频双发DBDC,该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支持GO信道切换宣告GO CSA,该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支持GC CSA。
可选的,该第一电子设备向该第二电子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包括:该P2P请求信息中携带有第二标识。该第二标识不同时,对应于该第一能力信息的不同。
基于此,提供了设备信息的评价示例。如设备是否支持DBDC,以便于在已经建立的STA通信基础上建立更符合当前P2P通信的P2P连接。又如设备是否支持CSA,以便于在STA通信信道切换时,设备可以基于CSA能力实现P2P通信的跟随切换。
可选的,该P2P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该P2P通信配置包括用于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在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第二设备信息,该第二设备信息包括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以及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确定用于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以及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确定用于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与该第二可用信道集合的第一交集,该第一交集中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在该第一交集中选取用于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
这样,基于将要发起的P2P通信的类型,选取对应的信道建立P2P连接。能够使得通信信道可以更好的匹配到当前的P2P通信,从而提供较好的吞吐率和/或时延。
可选的,该P2P配置信息包括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该P2P通信配置包作为在该第一P2P通信中作为管理者GO或者被管理者GC的设备。在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第二设备信息,该第二设备信息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能力信息,以及该第二能力信息,确定在该第一P2P通信中作为GO的设备或者作为GC的设备。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能力信息,以及该第二能力信息,确定在该第一P2P通信中作为GO的设备或者作为GC的设备,包括:在该第一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一电子设备支持DBDC,该第二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的情况下,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作为该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在该第一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该第二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二电子设备支持DBDC的情况下,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二电子设备作为该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在该第一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但该第一电子设备支持GO CSA。该第二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且该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GO CSA的情况下,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作为该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在该第一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且该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GO CSA。该第二能力信息指示该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但该第二电子设备支持GO CSA的情况下,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二电子设备作为该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
由此,通过设备能力的判断,选取具有更强能力的设备作为GO设备。以便于后续的STA通信发生切换,或者在已经建立STA通信的基础上进行P2P连接时,通过该更强的设备能力,实现P2P通信的优化配置。
可选的,在该第一电子设备发送该P2P请求信息之前,该第一电子设备与路由设备建立有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设备信息还包括:该第一通信连接的连接信息。
可选的,在该第一通信连接的连接信息指示该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在5G或6G WIFI的第一STA信道上。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为该第一STA信道。
可选的,在该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该P2P请求信息之前,该第二电子设备与路由设备建立有第二通信连接。该第二通信连接建立在5G或6G WIFI的第二STA信道上。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进行该第一P2P通信的信道为该第二STA信道。
该示例中,在确定P2P通信信道时,还可以参考已经建立的STA信道。可以理解的是,在将P2P通信信道设置为跟随STA信道时,能够实现P2P通信以及STA通信的同频同信道工作。进而减小发射端设备的切换开销,同时使得即使设备不支持DBDC,也能够同时进行STA通信以及P2P通信。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中预设有打分规则,该打分规则中包括M个预配置项。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设备信息以及该打分规则,对该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二设备信息,对该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该第二设备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二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其中,该第二可用信道集合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信道,该第二可用信道集合指示的该至少一个信道能够用于该第二电子设备进行P2P通信。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以及该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确定该P2P通信配置。
基于该示例,提供了又一种确定P2P通信配置的方案实现。示例性的,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对第一电子设备以及第二电子设备分别进行打分。根据该打分结果,即可准确实现对P2P配置的高效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中,以第二电子设备对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为例。由此使得预设的打分规则只需部署在第二电子设备中即可。同时能够避免第一电子设备中的打分规则与第二电子设备的打分规则不一致时,双端设备分别打分导致的分数置信度低的情况下。在另一些实现中,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基于与第二电子设备同样的打分规则,在第一电子设备中自行打分。由此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直接将第一电子设备的打分结果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就可以仅需对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即可。
可选的,该第一设备信息包括第一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二设备信息包括第二可用信道集合。该第二电子设备在对该第一电子设备或该第二电子设备打分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一可用信道集合与该第二可用信道集合的第一交集,该第一交集中包括N个信道。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设备信息以及该打分规则,对该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针对该第一交集中的每个信道,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打分规则以及该第一设备信息,对该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该M个预配置项中每个预配置项对应的M个打分结果。根据该M个打分结果,确定该信道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该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N个信道对应的N个第一打分结果。
可选的,该根据该M个打分结果,确定该信道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包括:将该M个打分结果之和,作为该信道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信息以及该打分规则,对该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针对该第一交集中的每个信道,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打分规则以及该第二设备信息,对该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该M个预配置项中每个预配置项对应的M个打分结果。根据该M个打分结果,确定该信道对应的第二打分结果。该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N个信道对应的N个第二打分结果。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以及该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确定该P2P通信配置,包括: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N个信道中每个信道对应的第三打分结果,该第三打分结果为该信道的第一打分结果和第二打分结果之和。该第二电子设备在该N个信道中,选取第一信道作为进行第一P2P通信的信道。该第一信道的第三打分结果大于其他信道的第三打分结果。
可选的,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以及该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确定该P2P通信配置,还包括:在该第一信道的第一打分结果大于第二打分结果时,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作为GO设备。在该第一信道的第一打分结果小于第二打分结果时,该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二电子设备作为GO设备。
该示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基于打分规则的选择GO设备,选择P2P通信信道的方案实现。可以理解的是,该打分规则可以是预设在电子设备中的,或者该打分规则可以是电子设备向云端设备请求的。也就是说,该预设的打分规则可以设置在云端设备中,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下发,从而保证设备中的打分规则均最新且最可靠。
在一些实现中,该打分规则可以是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获取的。当然,随着在通信系统基于打分规则的P2P通信连接样例的增加,该打分规则可以不断地更新学习,以使得打分规则可以更加准确。由此使得基于该打分规则发起的P2P通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用于在该第一电子设备和该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P2P通信连接,该P2P通信连接用于进行投屏或多屏协同。该第一电子设备支持CSA,该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CSA。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集合包括第一信道,以及第二信道。该第一信道为2.4G信道,该第二信道为5G信道。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也包括该第一信道和该第二信道。该方法包括:使用该第二信道,作为该P2P通信连接的信道。在该第一电子设备支持GO CSA时,使用该第一电子设备作为该P2P通信连接的GO设备。在该第一电子设备支持GC CSA时,使用该第一电子设备或该第二电子设备作为该P2P通信连接的GO设备。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用于在该第一电子设备和该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P2P通信连接,该P2P通信连接用于进行文件传输。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集合包括第一信道,以及第二信道。该第一信道为2.4G信道,该第二信道为5G信道。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也包括该第一信道和该第二信道。该方法包括:使用该第二信道,作为该P2P通信连接的信道。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上述示例中的第一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用于实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提供的第一电子设备涉及的技术方案。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上述示例中的第二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用于实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提供的第二电子设备涉及的技术方案。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该通信系统工作时,该第一电子设备和该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提供的技术方案建立P2P通信。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可以设置在第一电子设备和/或第二电子设备中。芯片系统包括接口电路和处理器;接口电路和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接口电路用于从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处理器发送信号,信号包括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芯片系统支持第一电子设备和/或第二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设计中任一种提供的技术方案。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运行时,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或第二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设计中任一种提供的技术方案。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指令,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第一电子设备和/或第二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和/或第二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设计中任一种提供的技术方案。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九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其技术特征均可对应到第一方面及其可能的设计中提供的方法,因此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电子设备与路由设备进行STA通信的示意图;
图3为一种设备间进行文件分享的P2P通信示意图;
图4为一种设备间进行多屏协同的P2P通信示意图;
图5为一种设备间进行投屏的P2P通信示意图;
图6为一种多设备进行WIFI通信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多设备进行WIFI通信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逻辑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间交互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件分享场景下P2P通信信道选取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屏场景下P2P通信信道选取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间交互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根据设备能力选取GO设备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间交互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对各个可用信道打分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对各个可用信道打分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间交互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通信协议,实现与其他设备的互联。
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基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的WI-FI协议为例。基于该WIFI协议,电子设备可以实现与路由设备和/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其中,该基于WIFI协议建立的互联通信可以是工作在2.4G WIFI信道上的,也可以是工作在5G WIFI信道上的。在一些实现中,该互联通信还可以是工作在6G WIFI等更高频段对应的信道上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基于WIFI协议的无线通信可以包括与路由设备进行交互的WIFI STA通信,以及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交互的WIFI P2P通信。以下示例中,WIFI P2P通信也可以简称为P2P通信。WIFI STA通信也可以简称为STA通信。
示例性的,结合图1,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与路由设备进行基于STA通信的交互。通过该STA通信,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路由设备接入外网,与外网进行数据交互。或者,通过该STA通信,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路由设备接入该路由设备所处的局域网,以便于与局域网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2所示。以第一电子设备为设备21,路由设备为路由器为例。设备21与路由器可以建立基于2.4G或者5G的STA通信。
如图1所示,第一电子设备还可以与其他电子设备(如第二电子设备)进行基于P2P通信的交互。通过该P2P通信,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直接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文件分享、多屏协同以及投屏等P2P交互。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于该P2P通信,还可以实现除图1所示的文件分享、多屏协同以及投屏之外的P2P交互。例如,该P2P交互还可以包括:随航,车机交互(如HiCar),WLAN直连等。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P2P通信进行文件分享。
参考图3,以第一电子设备为设备31,第二电子设备为设备32为例。设备31可以接收用户选中文件并分享的操作。响应于该操作,设备31可以扫描并在界面上显示能够进行P2P通信的其他设备(如设备32)。在用户选定设备32后,设备31与设备32可以建立2.4G或5G信道上的P2P通信。通过该P2P通信,设备31与设备32可以进行文件数据的互相传输。该示例中,设备31即可称为发起文件分享的设备,或者发起P2P通信的设备,或者发起端设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P2P通信进行多屏协同。
参考图4,以第一电子设备为设备41(如平板电脑),第二电子设备为设备42(如手机)为例。设备42可以在接收到用户触发进行多屏协同的操作后,通过BLE/WIFI P2P扫描附近可以用于进行协同的设备(如设备41)。在用户的授权后,设备41与设备42可以建立2.4G或5G信道上的P2P通信。通过该P2P通信,设备41与设备42可以进行多屏协同。例如,设备42可以通过多屏协同,将当前的界面信息传输给设备41。设备41可以根据该设备42传输的界面信息,在设备41的显示屏上显示窗口43。窗口43中的显示元素可以与设备42的显示元素相对应。由此使得用户可以在设备41上,根据显示窗口43,对设备42进行控制。该示例中,设备42即可称为发起多屏协同的设备,或者发起端设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P2P通信进行投屏。
参考图5,以第一电子设备为设备51(如大屏),第二电子设备为设备52(如手机)为例。设备52可以在接收到用户的投屏指示后,扫描当前局域网环境中的可用投屏设备(如设备51)。在用户的授权后,设备51与设备52可以建立2.5G或5G信道上的P2P通信。通过该P2P通信,设备51与设备52可以进行投屏。例如,设备52可以将当前显示的屏幕信息,传输给设备51,以便于通过具有更大显示屏幕的设备51观看设备52上播放的内容。该示例中,设备52即可称为发起投屏的设备,或者发起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P2P通信时,两个设备中可以包括一个设备作为管理者(group owner,GO),对应的另一个设备可以作为被管理者(Group Client,GC)。其中,GO可以用于对当前的P2P通信进行管理。例如,GO可以确定P2P通信所使用的信道,并通知GC使用该信道与GO建立P2P通信。又如,GO还可以在需要进行信道切换时,通知GC执行相应的信道切换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起端设备可以默认为GO。对应的另一端设备可以默认为GC。
例如,以通过P2P通信进行文件分享为例。发起文件分享操作的设备(如图3中的设备31)可以作为GO。对应的设备32可以作为P2P通信中的GC。那么,设备31就可以决定当前P2P通信中所使用的信道,通知给设备32,以便于设备32通过该信道与设备31建立P2P通信进行文件分享。
又如,以通过P2P通信进行多屏协同为例。发起多屏协同操作的设备(如图4中的设备42)可以作为GO。对应的设备41可以作为P2P通信中的GC。
又如,以通过P2P通信进行投屏为例。发起投屏操作的设备(如图5中的设备52)可以作为GO。对应的设备51可以作为P2P通信中的GC。
当然,在另一些实现中,GO设备也可以设置为不同于发起投屏操作的设备。示例性的,以如图5中的设备51为大屏,设备52为手机为例。手机可以在用户的控制下,扫描大屏上的相关控件以便发起投屏连接。也就是说,该示例中的手机可以作为发起投屏操作的设备。在该示例中,可以将大屏设置为GO设备进行P2P通信的管理设备。
上述图2-图5的示例,是以设备间单独进行STA通信以及P2P通信为例的。在另一些场景下,第一电子设备还可以与路由设备进行STA通信,同时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P2P通信。
示例性的,结合图3,以设备间进行文件分享,同时连接路由器为例。请参考图6。设备31可以作为P2P通信的发起设备,向设备32发起P2P通信连接。那么,设备31就可以作为GO,对应的设备32可以作为GC。
在本示例中,设备31还可以在建立P2P通信之前,与路由器建立有2.4G STA通信。
结合前述说明,设备31作为GO,可以具有决定P2P通信使用信道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31可以将P2P通信信道设置为STA通信信道。如,设备31可以将与设备32的通信信道设置为正在进行STA通信的2.4G频段中的信道。这样,设备31与路由器的STA通信以及与设备32的P2P通信过程,可以通过一个信道的数据发送实现。对应的,路由器可以从该信道中的数据中筛选STA通信对应的数据,设备32可以从该信道中的数据中筛选P2P通信对应的数据。由此,可以达到节省设备31的数据发送开销。
然而,这样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图3的示例。文件分享的P2P通信场景中,所传输文件的数据量可以较大。那么,通过与STA通信同频同信道的数据传输机制,可能使得文件分享的数据无法被快速传递。此外,该示例中,P2P通信信道为跟随STA通信的2.4G信道,因此其传输速率相比于其他WIFI频段的信道(如5G、6G等)存在显著不足的问题。
由此,在设备31支持5G WIFI,并且支持双频双发(Dual Band Dual Concurrent,DBDC)功能的情况下,显然使用5G信道作为与设备32连接的P2P通信信道更加合适。其中,设备31支持DBDC功能的情况下,该设备就可以同时进行2.4G通信以及5G通信。例如,在设备31通过5G信道与设备32进行P2P通信的情况下,设备31还可以基于该DBDC功能,继续基于2.4G信道与路由器保持STA通信。
与如图6所示的文件分享P2P通信场景类似的,在多屏协同以及投屏场景下,也存在类似的P2P通信不合理的问题。
示例性的,结合图4,以多屏协同场景下的P2P通信为例。请参考图7。设备42可以作为GO,与设备41建立多屏协同通信。
在本示例中,在设备42向设备41发起多屏协同通信之前,作为GO的设备42可以通过信道A(如36信道),与路由器建立有STA通信。那么,结合图6中的说明,设备42可以基于与STA通信的跟随策略,将该信道A确定为P2P通信的信道。也即,设备42可以指示设备41,建立基于信道A的P2P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情况下,STA通信所使用的信道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在建立基于信道A的P2P通信之后,设备42与路由器的STA通信信道可以由信道A切换为信道B(如48信道)。
这样,对于设备42而言,就会出现使用不同信道执行STA通信以及P2P通信的情况,这会对P2P通信的时延造成显著的影响。而本示例中,多屏协同的P2P通信对于时延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时延较高时会产生协同画面卡顿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信道切换宣告(Channel Switch Announcement,CSA)有助于解决上述如图7所示的问题。其中,CSA包括GO CSA以及GC CSA。在设备支持GO CSA的情况下,若该设备作为GO设备,且STA通信信道发生变化时,则可以基于该GO CSA,将当前的P2P通信信道跟随STA信道进行相应的切换,保证STA通信与P2P通信的同频同信道工作,由此使得P2P通信的时延得到保证。对应的,在设备支持GC CSA的情况下,若该设备作为GC设备,且STA通信信道发生变化时,则可以基于该GC CSA,将当前的P2P通信信道跟随STA信道进行相应的切换,保证STA通信与P2P通信的同频同信道工作,由此使得P2P通信的时延得到保证。
在如图7所示的示例中,因为设备42是作为GO与设备41作为GC建立的P2P连接,只有在设备42支持GO CSA的情况下,才有能力指示设备41将当前的P2P信道切换为信道B。这对设备42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那么,在一些情况下,如果设备42仅支持GC CSA,设备41支持GO CSA。就无法按照上述CSA机制实现P2P信道与STA信道的跟随调整。
通过上述如图6以及图7的说明,在设备进行P2P通信时,基于现有的角色确定(如设备作为GO或作为GC),以及信道选择,可能造成P2P通信质量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能够使得设备间建立P2P通信之前,根据设备的能力以及当前通信需求,灵活确定P2P通信中的角色(如GO以及GC)。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优化选取更利于当前通信的信道。由此通过准确的角色确定以及信道选择,使得设备间建立的P2P通信可以更加便于对应业务的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应用于电子设备之间的P2P通信系统中。该参与P2P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多个。在电子设备为多个的情况下,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两个电子设备建立P2P通信的方案实现。以下示例中,以该通信系统包括两个电子设备,如第一电子设备以及第二电子设备为例。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和/或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可折叠电子设备、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设备、可穿戴式设备、车载设备、智能家居设备、或智慧城市设备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电子设备以及第二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特殊限制。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提供一种具体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组成。该电子设备可以对应于上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第二电子设备。
该示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外部存储器接口,内部存储器,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头,充电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池,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音频模块,扬声器,受话器,麦克风,耳机接口,传感器模块,按键,马达,指示器,摄像模组,显示屏,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module,SIM)卡接口等。其中传感器模块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上述示例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上述组成示意中涉及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建立WIFI P2P通信,实现文件分享、多屏协同以及投屏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
以下说明中,第一电子设备简称为第一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简称为第二设备。
在建立P2P通信之前,如图8所示,第一设备可以与第二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由此确定P2P通信配置。其中,该P2P通信配置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P2P通信中的GO和GC,P2P通信中所使用的信道。
在如图8的示例中,以第一设备为P2P通信的发起设备为例。
上述示例中,用于确定P2P通信配置的信息交互可以包括:
S801、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
其中,P2P请求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信息,第一设备将要发起P2P通信的类型,第一设备的能力信息等。
设备的可用信道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当前设备能够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设备同时支持的WIFI通信不超过两路的情况下,如果第一设备已经建立了一路STA通信以及P2P通信,则无法在支持更多的P2P通信。那么,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为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设备同时支持的WIFI通信不超过两路的情况下,如果第一设备仅建立了一路P2P通信,那么该设备还可以再建立一路P2P通信。这样,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就可以包括除了已经占用的P2P通信信道之外的其他信道。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在设备的可用信道不为空的情况下,则该可用信道信息可以包括每个可用信道的信道号。而在该设备仅支持2.4G WIFI通信时,则该可用信道的信道号均为2.4G WIFI通信的可用信道号。在该设备同时支持5G WIFI通信时,则该可用信道的信道号可以包括2.4G WIFI通信的可用信道号,以及5G WIFI通信的可用信道号。依次类推,在该设备还支持其他频段的WIFI通信(如6G WIFI)的情况下,则该设备的可用信道信息中就可以包括所有2.4G WIFI、5G WIFI以及6G WIFI中的可用信道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已经与路由设备建立有STA通信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可以对该用于进行STA通信的信道进行标记,以便于第二设备能够知晓当前第一设备已经建立STA通信,以及该STA通信所使用的信道。
设备将要发起P2P通信的类型可以包括多种。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P2P通信的类型可以包括:文件分享、投屏以及多屏协同等。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在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设备将要发起P2P通信的类型的情况下,P2P请求中可以携带有指示P2P通信的类型的第一标识。比如,第一标识为标识1,用于指示将要发起文件分享的P2P通信。第一标识为标识2,用于指示将要发起投屏的P2P通信。第一标识为标识3,用于指示将要发起多屏协同的P2P通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P2P通信的类型也可以与上述划分不同。可以理解的是,文件分享的P2P通信对于通信过程中吞吐率的要求优先于对时延的要求。而投屏以及多屏协同等P2P通信过程中,所要传输的数据量一般不大,而对于时延要求更高。因此,在本示例中,P2P通信的类型也可以包括高吞吐率通信优先,以及低时延通信优先。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P2P请求中可以携带有指示P2P通信的类型的第一标识。比如,第一标识为标识3,于指示将要发起高吞吐率通信优先。第一标识为标识4,于指示将要发起低时延通信优先。
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当前设备所能够支持的通信能力。比如,该设备是否支持DBDC,该设备是否支持CSA等。
示例性的,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在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设备的能力信息的情况下,P2P请求信息中可以在预设的标识位,携带用于指示第一设备是否支持上述通信能力的第二标识。例如,在第二标识为第一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支持DBDC。在第二标识为第二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支持GO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三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GO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四值时,则标识第一设备支持GC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五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GC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六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GC CSA和GO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七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GC CSA和GO CSA。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中,是以P2P请求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信息,和/或第一设备将要发起P2P通信的类型,和/或第一设备的能力信息为例进行说明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还可以以其他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第二设备。比如,第一设备可以对这些信息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预配置项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携带在P2P请求信息中发送给第二设备。后续将对该方案进行举例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802、第二设备根据P2P请求信息,生成并向第一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
本示例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P2P请求信息中包括的各个参数,结合第二设备自身的参数,综合确定P2P通信配置。第二设备可以将P2P通信配置携带在P2P响应信息中,发送给第一设备。结合前述说明,P2P通信配置可以包括P2P通信中的GO和GC,和/或P2P通信中所使用的信道。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P2P请求信息中的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信息,将要发起P2P通信的类型,以及第二设备的可用信道,选取与当前通信相对应的信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还可以根据P2P请求中的第一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第二设备的能力信息,确定P2P通信中的GO以及GC。
第二设备可以将确定的P2P通信配置携带在P2P响应信息中,发送给第一设备。以便于第一设备根据P2P响应信息中携带的P2P通信配置,与第二设备建立P2P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如上述图8的方案示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以在建立P2P通信之前,了解对端设备的相关信息,并确定对饮更多P2P通信配置。该P2P通信配置可以是与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相对应的。基于该方案,可以将能力较强的设备配置为GO,不同于现有的将发起设备作为GO的方案,该方案能够更好地利用设备能力,提升P2P通信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P2P通信配置也可以体现当前P2P通信的特征(如对吞吐率要求较高、对时延较高等),据此建立的P2P通信也可以更加符合该P2P通信场景对数据传输的诉求。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如图8所示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的,以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信息,以及将要发起P2P通信的类型,P2P通信配置包括P2P通信使用的信道为例。参考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交互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方案可以包括:
S901、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P2P通信业务类型。
结合图8中S801的说明,本示例中,在第一设备支持2.4G WIFI通信时,则第一可用信道信息可以包括当前可用于P2P通信的2.4G信道的集合。对应的,在第一设备还支持5GWIFI通信时,则第一可用信道信息可以包括当前可用于P2P通信的2.4G信道以及5G信道的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已经与路由设备建立STA通信的情况下,该用于进行STA通信的信道可以被标注在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中。比如,该用于进行STA通信的信道为2.4G频段的信道91,则该信道91可以被标注为STA通信信道携带在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中。
如S801中的说明,本示例中,以P2P通信业务类型包括标识1对应的文件分享,标识2对应的投屏,标识3对应的多屏协同。那么,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P2P通信指示,确定当前需要发起的P2P通信业务类型。
示例性的,结合图3的说明。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选中文件并分享的操作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P2P通信业务类型为文件分享。对应的,第一设备可以将P2P请求中的第一标识设置为标识1。
结合图4的说明。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进行多屏协同的操作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P2P通信业务类型为多屏协同。对应的,第一设备可以将P2P请求中的第一标识设置为标识3。
结合图5的说明。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投屏指示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P2P通信业务类型为投屏。对应的,第一设备可以将P2P请求中的第一标识设置为标识2。
S90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
示例性的,第一设备可以将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P2P通信业务类型携带在P2P请求信息中,发送给第二设备。
S903、第二设备确定第二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信息。
结合S901中的说明,在本示例中,第二设备也可以自行确定当前可用的第二可用信道信息。具体确定的实现方式与第一设备确定第一可用信道信息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例如,在第二设备的当前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2.4G频段的信道的情况下,该第二可用信道信息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4G WIFI可用信道集合。在第二设备的当前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5G频段的信道的情况下,该第二可用信道信息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5G WIFI可用信道集合。在第二设备的当前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2.4G频段以及5G频段的信道的情况下,该第二可用信道信息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2.4GWIFI可用信道集合,以及第二设备的5G WIFI可用信道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S903的执行与S901-S902的执行可以是同时的,也可以是不分先后地分别在两个设备上执行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903的执行可以是在第一设备执行S902之前,或者,该S903的执行可以是在第二设备接收到P2P请求信息之前进行的。由此使得第二设备可以在接收到P2P请求信息之后,即可开始执行以下S904,而不需要的等待收集第二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信息,由此提升整个方案的运行效率。
S904、第二设备根据P2P通信的类型,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第二可用信道信息,选取P2P通信信道。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第二可用信道信息,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当前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例如,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当前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可以为第一可用信道信息指示的多个信道集合中,与第二可用信道信息指示的多个信道集合的交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还可以根据P2P通信的类型,从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第二可用信道信息的交集中包括的信道中进一步筛选与当前通信业务类型向匹配的信道。
比如,在第二设备确定P2P请求中的第一标识设置为标识1的情况下,则表示该P2P通信为文件分享,对应于对通信过程中的吞吐率有较高要求。由此,第二设备就可以选取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第二可用信道信息的交集中包括的信道中能够提供较高吞吐率的信道。如具有较大带宽的信道,又如5G或更高频段中的信道等。
又如,在第二设备确定P2P请求中的第一标识设置为标识3或标识2的情况下,则表示该P2P通信对通信过程中的时延有较高要求。由此,第二设备就可以选取第一可用信道信息以及第二可用信道信息的交集中包括的信道中能够提供较低时延的信道。
在一些实现中,在第二设备确定了多个可以作为P2P通信信道的情况下,可以在该多个信道中随机选取一个信道作为P2P通信信道。
由此,第二设备就可以结合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的工作情况,以及需要发起的P2P通信的相关信息,综合判断确定进行P2P通信的信道。例如,该确定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可以为第一信道。
S905、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可以将确定作为P2P通信信道的信道信息携带在P2P响应信息中发送给第一设备。例如,第二设备可以将第一信道的信道号携带在P2P响应信息中发送给第一设备。
由此第一设备可以根据P2P响应信息,与第二设备配合,在该第一信道上与第二设备建立P2P通信。
通过如图9所示的方案实现,能够使得第二设备可以准确的合理确定P2P通信使用的信道。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以下结合图10以及图11,对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举例说明。
请参考图10,以第一设备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2.4G频段的信道以及5G频段的信道,第二设备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2.4G频段的信道以及5G频段的信道为例。
如图10所示,通过如图9所示的方案,第二设备可以在需要发起文件分享的P2P通信时,在第一设备的5G WIFI可用信道集合与第二设备的5G WIFI可用信道集合的交集中选取第一信道。由此,该第一信道可以为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均可用于进行P2P通信的5G信道,相较于2.4G信道能够提供更高的吞吐率用于实现快速的文件数据传输。
如图10的示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2.4G WIFI可用信道集合的交集可以不为空。那么,在2.4G WIFI可用信道交集以及5G WIFI可用信道交集均不为空时,电子设备可以灵活地在2.4G WIFI信道以及5G WIFI可用信道中选取作为P2P通信的信道。比如,以如图10所示的文件分享场景为例,电子设备可以在5G WIFI可用信道的交集中选取作为P2P通信的信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5G WIFI可用信道交集为空,或者5G WIFI可用信道交集中的信道均不适合作为当前场景中的P2P通信信道,那么电子设备也可以选取2.4GWIFI可用信道交集中的信道作为P2P通信信道。
请参考图11,以第一设备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2.4G频段的信道以及5G频段的信道,第二设备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2.4G频段的信道以及5G频段的信道为例。在本示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与路由设备建立有2.4G STA通信,第二设备也可以与路由设备建立有2.4G STA通信。
如图11所示,通过如图9所示的方案,第二设备可以在需要发起投屏的P2P通信时,从第一设备的可用信道集合以及第二设备的可用信道集合的交集中,选取合适的信道建立P2P通信连接。
在如图11的示例中,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可用信道交集包括2.4G WIFI信道以及5G WIFI信道为例。那么第二设备可以选取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均可用的5G WIFI信道建立P2P通信连接,从而支持投屏功能。由此避免使用其他信道(如2.4G WIFI信道)导致的卡顿等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1的示例中,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可以与路由设备建立有2.4G STA通信。那么,在两个设备均支持DBDC的情况下,两个设备在该2.4G STA通信的基础上,分别建立5G频段的P2P通信。而在两个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不支持DBDC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断开对应设备的2.4G STA通信,由此建立新的5G P2P通信。例如,以第一设备不支持DBDC为例。第一设备可以提示用户断开当前与路由器的2.4G STA通信连接,以便于建立与第二设备的基于5G频段的P2P通信。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在建立5G频段的P2P通信后,第一设备也可以与路由设备再建立一个与该P2P通信同频段且同信道的STA通信。上述图11对投屏或多屏协同场景下的P2P信道选择进行了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支持GO CSA,第二设备不支持CSA的情况下,则可以选取第一设备作为GO设备。而在第一设备支持GC CSA,第二设备不支持CSA的情况下,则可以格局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作为GO设备。以下将结合具体示例,对该GO设备的选取机制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9-图11的方案说明中,发起端设备(第一设备)可以将相关的信息数据发送给对端设备(第二设备),以便于对端设备可以综合整体情况合理选取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GO以及GC的设置可以是类似于前述说明中的将发起端设备(第一设备)作为GO,对端设备(第二设备)作为GC建立P2P通信。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还可以根据设备能力,合理确定P2P通信中的GO以及GC。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考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交互流程示意图。本示例中,继续以第一设备为发起端设备为例。结合图8和图9的说明,本示例中,P2P请求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P2P通信配置包括P2P通信中的GO和GC对应设备的选取。如图12所示,该方案可以包括:
S1201、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
S120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
示例性的,第一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P2P通信能力。
结合S801中的说明,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当前设备所能够支持的通信能力。比如,该设备是否支持DBDC,该设备是否支持GO CSA,该设备是否支持GC CSA等。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设置P2P请求中第二标识,指示第一能力信息。例如,在第二标识为第一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支持DBDC。在第二标识为第二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支持GO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三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GOCSA。在第二标识为第四值时,则标识第一设备支持GC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五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GC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六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GC CSA和GO CSA。在第二标识为第七值时,则表示第一设备同时支持GC CSA和GOCSA。
S1203、第二设备确定第二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
类似于第一设备的操作,第二设备也可以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第二能力信息。由此使得第二设备可以确定当前是否支持DBDC和/或CSA。
在不同实现中,该S1203与S1201-S1202的执行先后顺序可以是不做限定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在接收到P2P请求信息之前,执行该S1203,以便于接收到P2P请求信息中携带的第一能力信息之后,第二设备即可执行以下S1204,实现方案的快速推进。
S1204、第二设备根据第一能力信息以及第二能力信息,确定作为GO的设备。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第一设备的能力信息,将能力更强的设备作为GO。结合图13的示例,第二设备在GO设备的选取过程中,同时支持DBDC以及CSA的设备作为GO设备的优先级更高。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在一个设备支持DBDC或CSA中的一项或者均不支持,另一个设备同时支持DBDC以及CSA的情况下,则该同时支持DBDC以及CSA的设备能力更强,可以作为GO。在一个设备支持DBDC或CSA中的一项,另一个设备不支持DBDC以及CSA的情况下,则该支持DBDC或CSA的设备能力更强,可以作为GO。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能力可能相同或相近。
例如,一个设备支持DBDC,另一个设备支持CSA。或者两个设备均支持DBDC或者CSA。那么,第二设备就可以结合其他通信条件(如是否建立STA通信),确定作为GO的设备。
比如,在第二设备已经建立有5G STA通信,且两个设备均支持GO CSA,那么第二设备就可以确定第二设备作为GO设备。由此使得第二设备可以在STA通信切换到其他5G信道时,控制P2P通信跟随STA信道的切换,实现在5G频段下的同频同信道通信。
S1205、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
结合S1204的说明,第二设备在确定作为GO的设备后,可以将该设备的设备信息(如设备标识等)携带在P2P响应信息中,发送给第一设备。
这样,根据该P2P响应信息建立的P2P连接中,GO设备可以是具有更强能力的设备。由此保证后续P2P通信过程的高质量进行。
作为一种示例,在如图12所示的方案执行过程中,若第一设备支持DBDC,第二设备不支持DBDC,那么第一设备可以作为GO设备。反之,若第一设备不支持DBDC,第二设备支持DBDC,那么第二设备可以作为GO设备。若两个设备均不支持DBDC,第一设备支持GO CSA,第二设备不支持GO CSA,那么第一设备可以作为GO设备。反之,第一设备不支持GO CSA,第二设备支持GO CSA,那么第一设备可以作为GO设备。
在另一些实现中,该如图12所示的方案实现还可以结合当前正在连接中的STA通信进行。比如,在GO设备的STA信道发生切换时,GO设备可以基于GO CSA能力,控制P2P信道跟随STA信道进行切换,保持同频同信道工作。又如,在GO设备的STA信道为2.4G信道时,GO设备可以基于DBDC能力,控制P2P信道工作在5G信道,从而通过5G信道使得P2P通信的吞吐率得到保证。
可以理解的是,在如图12的示例中,第二设备可以选取具有更强能力的设备作为GO设备。那么,在不同实现中,P2P通信中的信道选取可以是灵活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P2P通信中的信道选取可以是跟随STA通信信道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P2P通信中的信道选取也可以根据预设信道确定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如图12所示的方案还可以与如图9所示的方案结合,以便于在发起P2P通信之前,可以更加合理地选取P2P通信中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由此保证后续的P2P通信能够更加高效的执行。
作为一种示例,结合图9以及图12,请参考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间交互示意图。
如图14所示,该方案可以包括:
S1401、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信息,P2P通信业务类型,以及第一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
S140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其中,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可用信道信息,P2P通信业务类型,以及第一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
S1403、第二设备确定第二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以及第二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
S1404、第二设备根据P2P请求信息以及第二设备信息,确定P2P通信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
S1405、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其中,P2P响应信息包括P2P通信配置,P2P通信配置包括P2P通信中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指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S1401-S1405的执行,可以参考图9所示的S901-S905以及图12所示的S1201-S1205实现,具体执行措施可以互相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如图14所示的技术方案,在开始进行P2P通信之前,第二设备可以更加合理地选取进行P2P通信的信道以及在P2P通信过程中作为GO的设备。这样能够使得P2P通信更加合理,通信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上述图9-图14,分别给出了几种实现如图8所示的通信逻辑的具体示例。在这些示例中,第二设备可以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根据具体的可用信道信息、通信业务类型和/或设备的能力信息,综合判断确定P2P通信配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预配置项的打分机制,也能够实现如图8所示的处理逻辑。其中,预配置项可以包括针对每个可用信道以及当前设备的一个或多个打分维度。
例如,该预配置项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设备是否支持5G,设备是否支持DBDC,信道是否为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 FrequencySelection,DFS)信道,设备是否支持CSA,设备的信道切换能力,将要建立的P2P通信为该设备的第一路P2P通信或第二路P2P通信,当前STA、P2P0和/或P2P1的连接状态和信道,当前设备支持SISO或MIMO,当前设备是否支持基于11ax的P2P通信,发起P2P通信的应用程序是否指定GO设备,P2P通信对应业务类型对吞吐率的要求,当前信道的繁忙程度,如果选择当前信道是否会对已有业务产生影响。
其中,P2P0用于标示当前设备的第一路P2P通信,P2P1用于标示当前设备的第二路P2P通信。当前信道的繁忙程度可以通过检测当前信道的冲突/撞包率标识。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配置项中的“设备是否支持CSA”,还可以具体细化为“设备是否支持GO CSA”,以及“设备是否支持GC CSA”。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P2P通信业务类型,预配置项的选取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以P2P通信业务类型为投屏等要求低延时的场景为例。
预配置项可以包括: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信道是否为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DFS)信道;设备是否支持CSA。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该场景的信道选取,DFS信号由于需要进行雷达信号的通信。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投屏等要求低延时的场景下,优选非DFS信道作为P2P通信信道。
以P2P通信业务类型为文件传输等要求高吞吐的场景为例。
预配置项可以包括: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设备是否支持5G;信道是否为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DFS)信道。可选的,该场景下的预配置项还可以包括当前STA、P2P0和/或P2P1的连接状态和信道。
可以理解的是,类似于投屏场景的示例。在该文件传输场景下,优选非DFS信道作为P2P通信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不同场景下所适用的预配置项,并不局限与上述示例中的几个。在各个场景下使用的预配置项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权重,提升对应场景下重点预配置项(如上述示例中与各个场景相对应的预配置项)在最终信道/GO选取时的重要程度。
基于此,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可以分别对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中的每一个,按照预配置项进行逐项打分,由此获取每个设备上每个信道对应的打分结果。由于预配置项中同时包括了对当前信道的判决条件(如是否为4G/5G/6G WIFI信道等),以及对当前设备的判决条件(如设备是否支持DBDC等),因此该以信道为粒度的打分结果可以同时体现信道以及设备的综合能力。
示例性的,以可以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包括信道1-信道n为例。
第一设备可以针对信道1-信道n中的每一个,按照预设配置项进行打分。以预设配置项包括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当前STA、P2P0和/或P2P1的连接状态和信道,设备是否支持DBDC为例。
以下表1示出了一种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的预配置项打分方案的示意。
表1
如表1所示,以信道1为例。在信道1为6G WIFI信道时,则该项打分为20分。在信道1为5G WIFI信道时,则该项打分为10分。在信道1为4G WIFI信道时,则该项打分为5分。其他信道类似。可以看到,在如表1的示例中,具有最大通信速率的6G分数最高,5G分数低于6G,4G最低。这样即可优选速率更高的通信协议下的信道进行P2P通信,由此获取更好的通信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5G分类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部分。例如,5G WIFI信道中除165信道外的信道打分均为10,5G WIFI信道的165信道打分可以为7。这样,在5G WIFI信道中具有较低带宽的165信道的分数稍低于其他信道,以便于在有多个5G WIFI信道可选时,可以选择具有更大带宽的信道建立P2P通信。
由此,第一设备就可以基于表1的示例,实现对各个信道在当前预配置项(如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的打分。
以下表2示出了一种当前STA、P2P0和/或P2P1的连接状态,设备是否支持DBDC的预配置项打分方案的示意。
表2
如表2所示,以第一设备对信道1进行打分为例。在第一设备当前没有与路由设备的STA通信或与其他设备的P2P连接时,则当前预配置项的打分为20。在第一设备当前存在与信道1同频同信道的连接(如STA通信连接)时,则打分为20。在第一设备当前存在与信道1同频异信道的连接(如STA通信连接)时,则打分为5。在第一设备当前存在与信道1异频异信道的连接(如STA通信连接),但是第一设备不支持DBDC时,则打分为5。在第一设备支持DBDC时,无论是否存在已建立的通信连接,打分都可为10。
其他信道类似与信道1的打分示例。
由此,第一设备就可以基于表2的示例,实现对各个信道在当前预配置项(如当前STA、P2P0和/或P2P1的连接状态,设备是否支持DBDC)的打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如表1以及表2仅为一种示例。从直接打分的角度,示出了两个预配置项的打分机制示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中对预配置项的打分规则的限定。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预配置项还可以设置有对应的权重,用于在不同场景下调整各个预配置项在总体打分中的占比。例如,“信道为4G/5G/6G WIFI信道”的预配置项的权重可以设置为31。那么,该预配置项的最终打分结果即可为如表1所示的打分乘以权重(31)获取。又如,“当前STA、P2P0和/或P2P1的连接状态,设备是否支持DBDC”的预配置项的权重可以设置为8。那么,该预配置项的最终打分结果即可为如表2所示的打分乘以权重(8)获取。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预配置项的打分进行特殊调整,由此优化当前信道的打分结果的效果。
例如,在预配置项包括“发起P2P通信的应用程序是否指定GO设备”,且应用程序指示第一设备作为GO设备的情况下,则第一设备可以对该项的权重和/或分数进行调整。比如,将权重调整为10000。
又如,根据当前设备的具体产品规格对各个预配置项的权重和/或分数进行自适应调整。
以此类推,第一设备可以针对信道1,获取各个预配置项的打分结果。那么,第一设备对该信道1的打分结果可以为,各个预配置项的打分结果之和。
针对其他信道,第一设备可以执行类似的打分处理,从而获取其他信道(如信道2-信道n)各自对应的打分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设备也可以针对信道1-信道n中的每一个,按照上述机制实现对每个信道的打分,从而获取n个信道各自对应的n个打分结果。
在本示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将n个信道中每个信道的打分结果携带在P2P请求信息中,发送给第二设备。这样,第二设备就能够同时知晓每个可用信道在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上的打分结果。
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第二设备通过P2P请求信息可以分别知晓第一设备对信道1的打分为分数a1,第一设备对信道2的打分为分数a2,……,第一设备对信道n的打分为分数an。此外,第二设备还可以自行对信道1-信道n打分,获取第二设备对信道1的打分为分数b1,第二设备对信道2的打分为分数b2,……,第二设备对信道n的打分为分数bn。
接着,第二设备就可以根据各个设备对各个信道的打分结果,确定将要发起P2P通信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可以将每个信道的两个设备打分相加,获取该信道的双端设备打分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将打分最高的信道作为P2P通信的信道。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16所示,第二设备可以将分数a1与分数b1相加,获取信道1的双端设备打分:分数c1。第二设备可以将分数a2与分数b2相加,获取信道2的双端设备打分:分数c2。第二设备可以将分数an与分数bn相加,获取信道n的双端设备打分:分数cn。这样,第二设备可以对比分数c1-分数cn确定双端设备打分最大的一项,由此确定P2P通信的信道。例如,分数c1-分数cn中,分数c2为最大值。那么,该分数c2对应的信道2即可确定为P2P通信的信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存在两个或多个信道的双端设备打分相同且最高时,则第二设备可以选取中的任一个信道作为P2P通信的信道。
在本示例中,在选取P2P通信的信道之后,第二设备可以对比两个设备对该信道的打分,将打分更高的设备作为GO设备,对应的打分较低的设备作为GC设备。
例如,继续结合如图16的示例。在将信道2确定为P2P通信的信道后,第二设备可以对比第一设备对信道2的打分(如分数a2)以及第二设备对信道2的打分(如分数b2)。由此将对信道2打分更高的设备作为GO,对应的,将对信道2打分较低的设备作为GC。比如,以分数b2大于分数a2为例。那么第二设备就可以将第二设备作为GO,将第一设备作为GO。
这样,通过打分机制,使得第二设备可以快速地经过简单计算,即可合理确定P2P通信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接着,第二设备可以将该P2P通信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发送给第一设备,以便于第一设备可以据此与第二设备配合,建立P2P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示例中,对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自行打分的机制进行了举例说明。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打分的操作可以是在同一个设备上执行的。例如,作为发起端设备的第一设备,可以将第一设备的能力信息(如是否支持5G/6G,是否支持DBDC,是否支持CSA GO/CSA GC等)发送给第二设备,由此使得第二设备可以根据预设在第二设备中的打分机制获取第一设备对应于各个信道的打分结果。此外,第二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二设备中的打分机制,获取第二设备对应于各个信道的打分结果。
基于该机制,第一设备无需进行打分,因此第一设备中就可以不设置上述如图表1或表2所示的打分机制。该通过第二设备打分的实现,也能够避免各个设备中打分机制(和/或预配置项)的不同导致的打分置信度低,无法互相比对的问题。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考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设备间交互的流程示意图。通过该如图17所示的方案,能够实现上述如图15-图16所示说明中的打分机制。进而基于该打分机制,确定与将要发起的P2P通信相对应的P2P通信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其中,继续以第一设备作为发起端设备为例。
在该如图17的示例中,第二设备可以用于对各个设备(如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进行打分。该打分的操作可以是对应于每个设备,以信道为单位,基于设置在第二设备中的预配置项以及预设的打分机制进行的操作。其中,预设的打分机制可以指示当前设备以及信道对应于不同预配置项的打分大小和/或权重大小。
如图17所述,该方案可以包括:
S1701、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确定可用P2P信道集合。
其中,可用P2P信道集合可以是能够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的集合。结合上述S801中的说明,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可以分别确定能够进行P2P通信的信道。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可用P2P信道的交集即可构成该能够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的集合。
S170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P2P请求信息。该P2P请求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
示例性的,结合前述说明,第一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是否支持DBDC,和/或是否支持GO CSA,和/或是否支持GC CSA。
S1703、第二设备根据P2P请求信息,获取第一设备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
S1704、第二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获取第二设备对应的第二打分结果。
结合前述说明,该打分操作可以是分别针对每个设备进行的。
例如,以对第一设备进行打分为例。该第一打分结果可以包括:根据第一能力信息,对每个可用P2P信道结合中的信道,根据预设的打分机制以及预配置项进行打分操作获取的打分结果。
类似的,以对第二设备进行打分为例。该第二打分结果可以包括:根据第二能力信息,对每个可用P2P信道结合中的信道所,根据预设的打分机制以及预配置项进行打分操作获取的结果。
S1705、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打分结果以及第二打分结果,确定P2P通信配置。
示例性的,P2P通信配置可以包括用于进行P2P通信的信道,以及作为GO的设备。
结合上述图15以及图16的说明,第二设备可以根据各个设备对各个信道的打分,确定各个信道对应的双端设备打分。根据双端设备打分,确定打分最大的信道作为P2P通信的信道。基于该P2P通信信道,打分更高的设备即可作为GO设备。
S1706、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
本示例中,P2P响应信息可以携带有S1705中确定的P2P通信配置,如作为P2P通信的信道号,以及作为GO的设备标识。
这样,结合打分机制,就能够实现P2P通信配置的快速准确确定。可以理解的是,打分机制中,第二设备所要处理的对象均为以数字为基准的大小判断,相较于前述说明中的逻辑判断过程更加简单,对第二设备的计算开销更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5-图17所示的技术方案中,涉及到的预配置项以及打分机制可以是预设在第二设备中的,以便于在需要建立P2P通信之前执行如图17所示的技术方案。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预配置项也可以是由与第二设备同时连接的云端服务器下发的。
应当理解的是,区别与如图17所示的实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第一设备的打分操作也可以是在第一设备中进行的。例如,在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中可以预设有相同的预配置项和打分机制,这样,第一设备可以自行根据第一能力信息进行打分操作获取第一打分结果,并将第一打分结果携带在P2P请求信息中发送给第二设备进行后续处理。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预配置项可以包括M个。而在每次建立P2P通信之前,根据需要建立的P2P通信业务类型,以及当前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可以通过协商选取该M个预配置项中的至少部分作为此次打分的预配置项。此外各个预配置项对应的分数和/或权重也可以是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基于前述方案实现P2P通信链路的建立之后,电子设备还可以根据设备能力以及周围通信环境的变化,进行P2P通信的优化调整。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STA信道发生变化时,在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均支持CSA的情况下,GO设备可触发CSA将P2P信道切换到STA同信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P2P通信建立之后,GC设备若出现同频异信道或者GC设备不支持DBDC时的异频异信道通信,则可触发P2P STA漫游。由此将GC设备上的STA漫游/切换到已保存的与P2P通信同信道的信道进行STA通信。
上述主要从电子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其中涉及的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示例性的,图18示出了的一种电子设备1800的组成示意图。如图18所示,该电子设备1800可以包括:处理器1801和存储器1802。该存储器180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处理器1801执行该存储器1802存储的指令时,可以使得该电子设备18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对应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9示出了的一种芯片系统1900的组成示意图。该芯片系统1900可以包括:处理器1901和通信接口1902,用于支持相关设备(如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示例中,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该通信接口1902也可称为接口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功能或动作或操作或步骤等,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4)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第二电子设备,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一电子设备,所述方法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第一点对点P2P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P2P请求信息,所述P2P请求信息包括第一设备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可用信道集合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信道,所述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指示的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能够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P2P通信;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至少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所述P2P通信配置用于建立所述第一P2P通信;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P2P响应信息,所述P2P相应信息包括所述P2P通信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2P通信配置用于指示用于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和/或作为在所述第一P2P通信中作为管理者GO或者被管理者GC的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包括:文件分享,投屏,或多屏协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包括:高吞吐率通信优先,或低时延通信优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2P请求信息中携带有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的值不同时,对应于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支持双频双发DBDC,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支持GO信道切换宣告GO CSA,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支持GC CS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2P请求信息中携带有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不同时,对应于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的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P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所述P2P通信配置包括用于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
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第二设备信息,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包括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集合,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所述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以及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确定用于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所述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以及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确定用于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一可用信道集合与所述第二可用信道集合的第一交集,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至少一个信道;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P2P通信的通信业务类型,在所述第一交集中选取用于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P请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P2P通信配置包括作为在所述第一P2P通信中作为管理者GO或者被管理者GC的设备;
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第二设备信息,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能力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确定在所述第一P2P通信中作为GO的设备或者作为GC的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能力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确定在所述第一P2P通信中作为GO的设备或者作为GC的设备,包括:
在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持DBDC,所述第二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
在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所述第二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支持DBDC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
在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持GOCSA;所述第二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GOCSA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
在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且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支持GO CSA;所述第二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DBDC,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支持GO CSA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第一P2P通信的GO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P2P请求信息之前,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路由设备建立有第一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设备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连接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连接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在5G或6G WIFI的第一STA信道上;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为所述第一STA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所述P2P请求信息之前,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路由设备建立有第二通信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建立在5G或6G WIFI的第二STA信道上;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请求信息,确定P2P通信配置,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进行所述第一P2P通信的信道为所述第二STA信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预设有打分规则,所述打分规则中包括M个预配置项;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信息以及所述打分规则,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二设备信息,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二可用信道集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可用信道集合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信道,所述第二可用信道集合指示的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能够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P2P通信;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确定所述P2P通信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信息包括第一可用信道集合,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包括第二可用信道集合;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打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一可用信道集合与所述第二可用信道集合的第一交集,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N个信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信息以及所述打分规则,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
针对所述第一交集中的每个信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打分规则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信息,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所述M个预配置项中每个预配置项对应的M个打分结果;根据所述M个打分结果,确定所述信道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N个信道对应的N个第一打分结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M个打分结果,确定所述信道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包括:将所述M个打分结果之和,作为所述信道对应的第一打分结果。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信息以及所述打分规则,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
针对所述第一交集中的每个信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打分规则以及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打分获取所述M个预配置项中每个预配置项对应的M个打分结果;根据所述M个打分结果,确定所述信道对应的第二打分结果;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包括N个信道对应的N个第二打分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确定所述P2P通信配置,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N个信道中每个信道对应的第三打分结果,所述第三打分结果为所述信道的第一打分结果和第二打分结果之和;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所述N个信道中,选取第一信道作为进行第一P2P通信的信道;所述第一信道的第三打分结果大于其他信道的第三打分结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应的打分结果,确定所述P2P通信配置,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道的第一打分结果大于第二打分结果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GO设备;
在所述第一信道的第一打分结果小于第二打分结果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作为GO设备。
2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P2P通信连接,所述P2P通信连接用于进行投屏或多屏协同;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持CSA,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支持CSA;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集合包括第一信道,以及第二信道;所述第一信道为2.4G信道,所述第二信道为5G信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也包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所述第二信道,作为所述P2P通信连接的信道;
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持GO CSA时,使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所述P2P通信连接的GO设备;
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持GC CSA时,使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作为所述P2P通信连接的GO设备。
23.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P2P通信连接,所述P2P通信连接用于进行文件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可用信道集合包括第一信道,以及第二信道;所述第一信道为2.4G信道,所述第二信道为5G信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可用信道集合也包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所述第二信道,作为所述P2P通信连接的信道。
24.一种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可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
CN202211736057.9A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通信方法 Pending CN116709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6057.9A CN116709577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6057.9A CN116709577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9577A true CN116709577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8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36057.9A Pending CN116709577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957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95350A1 (en) * 2015-04-03 2016-10-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hannel usage information delivery within a peer-to-peer group
CN112929972A (zh) * 2020-07-28 202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调整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645693A (zh) * 2021-10-14 2021-11-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和介质
CN113938490A (zh) * 2020-07-13 2022-01-14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点对点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125789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67035A (zh) * 2021-02-04 2022-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iFi扫描控制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5348630A (zh) * 2022-10-14 2022-11-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多设备协同方法及相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95350A1 (en) * 2015-04-03 2016-10-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hannel usage information delivery within a peer-to-peer group
CN113938490A (zh) * 2020-07-13 2022-01-14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点对点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929972A (zh) * 2020-07-28 202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调整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125789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67035A (zh) * 2021-02-04 2022-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iFi扫描控制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3645693A (zh) * 2021-10-14 2021-11-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和介质
CN115348630A (zh) * 2022-10-14 2022-11-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多设备协同方法及相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00294B1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 wifi links
CN110351893B (zh) 分发上行链路数据流的方法和使用其的用户设备
US11197335B2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products
EP3220694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rminal
CN10961837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1723056B2 (en) Efficient discovery of edge computing servers
CN109743783B (zh)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526020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1588751B2 (en) Combined network and computation slicing for latency critical edg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US1130419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managing bearer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8848469B (zh) 群组建立方法、系统、切换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EP2974446A1 (en) Multi-protocol driver for supporting ieee 802.1 1 fast session transfer
US20230292364A1 (en) Bandwidth resource multiplex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20124480A1 (en) Wifi roaming method and device,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05978582A (zh) 一种单基带双通道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722293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
EP4037249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CN109803454B (zh)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918258A (zh) 一种实现蓝牙服务连接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709577A (zh) 一种通信方法
CN115209393A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220118727A (ko) 복수 sim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20230189367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and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US2023026977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30247698A1 (en) Link Negotiation Including Priority Traff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