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2257A -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2257A
CN116702257A CN202210562098.4A CN202210562098A CN116702257A CN 116702257 A CN116702257 A CN 116702257A CN 202210562098 A CN202210562098 A CN 202210562098A CN 116702257 A CN116702257 A CN 116702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bim
dimensional structure
boundary
alumin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20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安然
何娴
张振华
刘蕾
龙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620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22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2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22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G06T7/62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of area, perimeter, diameter or volum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40Extraction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 G06V10/44Local feature extraction by analysis of parts of the pattern, e.g. by detecting edges, contours, loops, corners, strokes or intersections; Connectivity analysis, e.g. of connected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确定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其中,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可见,本发明能够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的智能化设计,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

Description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铝模板在建设工程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实践发现,传统的建筑用铝模板(也可以称之为“楼面铝模板”)是采用CAD二维设计得到的,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传统的楼面铝模板二维设计是由设计师将一块一块铝模板画上去的,存在设计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
②传统楼面铝模板二维设计对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新人培训时间长,增加企业人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设计效率低的问题;
③传统楼面铝模板二维设计过程中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平面设计不直观,容易造成较多设计错误,使得设计准确率及设计效率大大降低。
可见,传统的楼面铝模板设计方式存在设计效率低、设计准确率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能够基于BIM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铝模板的智能化设计,有利于提高楼面铝模板的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
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确定需要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
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其中,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有所述构件类型包括连接件类型;
其中,所述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所述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第一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根据所述连接件布设参数以及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得到包含连接件布设结果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有所述构件类型包括支撑件类型和/或楼板类型;
所述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对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第二分析操作,得到用于进行楼面设计的第二分析结果,根据所述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
根据所述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及所述楼面布设参数执行楼面布设操作得到包含楼面设计结果的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所述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或者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了连接件布设操作后得到的BIM三维结构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所述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所述连接件类型对应的第一分析结果,包括: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楼面轮廓识别操作得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并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所包含的所有边界类型;
对于每种所述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所述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结构框架识别操作得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所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包括尺寸集合;以及,根据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还包括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连接件的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所述楼板连接类型包括楼板-墙面连接类型和/或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
所述根据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需要布置连接件的任一目标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为所述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时,根据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优化设计逻辑,对需要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布置的连接件执行优化设计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包括:
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识别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并根据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判断是否存在孔洞;
当判断出存在所述孔洞时,识别所述孔洞的尺寸,并判断所述孔洞的尺寸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当判断出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对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执行边界补充操作以去除所述孔洞得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将所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当判断出不存在所述孔洞或者当判断出存在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将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对于每种所述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所述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断出存在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形成所述孔洞的第一子边界及第二子边界;
按照预先设定的孔洞连接件优化逻辑,分别对在所述第一子边界上及在所述第二边界上靠近所述孔洞设置的连接件执行转角长度延伸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第二分析结果包括楼面设计轮廓、用于定位支撑件布设位置的第一参数集合以及用于确定楼面平板布置方式的第二参数集合;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部件定位逻辑,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
根据所述第二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布板辅助参数集合、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布板逻辑,确定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的布板方式及布板数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每个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预先确定出的支撑件类型、预先确定出的不同所述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尺寸以及预先确定出的支撑头尺寸,确定每个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支撑件组合布置方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预设检测操作集合所对应的检测操作得到检测内容,并判断所述检测内容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得到检测结果;
对所述检测结果执行记录操作和/或输出操作;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检测内容符合预先设定的所述设计条件时,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
以及,所述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输出处理操作,包括:
按照预先确定的图样本文件格式,输出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相匹配的参照图纸,所述参照图纸包括楼面安装图纸和/或铝模生产图纸;和/或,
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构件统计操作,得到构件统计结果,并根据所述构件统计结果输出铝模生产清单及铝模配件清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线框及标注信息,得到线框识别结果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
以及,所述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线框识别结果以及所述标注信息识别结果对所述二维结构深化图纸进行图层分类,得到多个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
基于所有所述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以及模型创建参数,创建所有所述结构类别对应的BIM模型,得到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建模模块,用于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并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设计模块,用于确定需要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以及,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其中,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有所述构件类型包括连接件类型;
其中,所述设计模块,包括:
连接件设计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所述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第一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根据所述连接件布设参数以及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得到包含连接件布设结果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有所述构件类型包括支撑件类型和/或楼板类型;
其中,所述设计模块,包括:
楼面设计子模块,用于对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第二分析操作,得到用于进行楼面设计的第二分析结果,根据所述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根据所述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及所述楼面布设参数执行楼面布设操作得到包含楼面设计结果的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所述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或者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了连接件布设操作后得到的BIM三维结构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连接件设计子模块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所述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所述连接件类型对应的第一分析结果的具体方式包括: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楼面轮廓识别操作得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并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以及,所述连接件设计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的具体方式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所包含的所有边界类型;
对于每种所述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所述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结构框架识别操作得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所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包括尺寸集合;以及,根据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还包括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连接件的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所述楼板连接类型包括楼板-墙面连接类型和/或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
所述连接件设计子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之后,当需要布置连接件的任一目标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为所述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时,根据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优化设计逻辑,对需要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布置的连接件执行优化设计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连接件设计子模块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识别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并根据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判断是否存在孔洞;
当判断出存在所述孔洞时,识别所述孔洞的尺寸,并判断所述孔洞的尺寸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当判断出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对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执行边界补充操作以去除所述孔洞得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将所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当判断出不存在所述孔洞或者当判断出存在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将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连接件设计子模块,还用于在对于每种所述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所述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之后,且当判断出存在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形成所述孔洞的第一子边界及第二子边界;按照预先设定的孔洞连接件优化逻辑,分别对在所述第一子边界上及在所述第二边界上靠近所述孔洞设置的连接件执行转角长度延伸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第二分析结果包括楼面设计轮廓、用于定位支撑件布设位置的第一参数集合以及用于确定楼面平板布置方式的第二参数集合;
所述楼面设计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
根据所述第二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布板辅助参数集合、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布板逻辑,确定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的布板方式及布板数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楼面设计子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之后,根据每个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预先确定出的支撑件类型、预先确定出的不同所述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尺寸以及预先确定出的支撑头尺寸,确定每个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支撑件组合布置方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质检模块及出图出单模块,其中:
所述质检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预设检测操作集合所对应的检测操作得到检测内容,并判断所述检测内容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得到检测结果;以及,对所述检测结果执行记录操作和/或输出操作;
所述出图出单模块,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检测内容符合预先设定的所述设计条件时,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
其中,所述出图出单模块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的具体方式包括:
按照预先确定的图样本文件格式,输出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相匹配的参照图纸,所述参照图纸包括楼面安装图纸和/或铝模生产图纸;和/或,
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构件统计操作,得到构件统计结果,并根据所述构件统计结果输出铝模生产清单及铝模配件清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建模模块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的具体方式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线框及标注信息,得到线框识别结果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
以及,所述建模模块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所述线框识别结果以及所述标注信息识别结果对所述二维结构深化图纸进行图层分类,得到多个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
基于所有所述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以及模型创建参数,创建所有所述结构类别对应的BIM模型,得到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本发明第三方面公开了另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
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的任意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发明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调用时,用于执行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的任意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确定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其中,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可见,本发明能够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的智能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人为二维设计方式无需受限于空间想象能力,也解决了人为设计速度慢及设计失误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创建的BIM三维结构模型实现了结构信息的三维化,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在对BIM三维结构模型完成构件布设之后还能够实现对设计结果的智能化检测,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楼面类型展示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设计用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在楼面轮廓边界上布设的连接件的排布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高度确定及优化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基于边界类型确定连接件的确定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楼面设计方法的图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支撑龙骨设计方法的图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端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端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能够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的智能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人为二维设计方式无需受限于空间想象能力,也解决了人为设计速度慢及设计失误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创建的BIM三维结构模型实现了结构信息的三维化,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在对BIM三维结构模型完成构件布设之后还能够实现对设计结果的智能化检测,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结果的准确性。以下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所描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楼面铝模板的智能化设计装置中,且该智能化设计装置可以集成在设计终端中,也可以集成在云端服务器中,还可以集成在BIM平台中,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1所示,该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101、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102、确定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
可选的,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可以包括连接件类型,和/或,支撑件类型和/或楼板类型。其中,连接件类型对应的铝模构件为连接件(如楼面C槽),支撑件类型对应的铝模构件为支撑件(如支撑龙骨),楼板类型对应的铝模构件为楼面平板。
103、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是根据铝模标准构件大样图纸创建的,该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中的构件能够根据设计要求或者智能化设计运算结果驱动出不同尺寸的构件,以应用于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中。其中,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可以包括连接件(如楼面C槽)、楼面平板、支撑头、支撑件(如支撑龙骨)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中所包含的铝模构件或者铝模构件的尺寸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的。
可选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的构建过程可以是由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及的智能化设计装置来实现或执行的。
可见,实施图1所描述的方法能够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的智能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人为二维设计方式无需受限于空间想象能力,也解决了人为设计速度慢及设计失误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创建的BIM三维结构模型实现了结构信息的三维化,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可以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线框及标注信息,得到线框识别结果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
根据线框识别结果以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对二维结构深化图纸进行图层分类,得到多个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
基于所有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以及对应的模型创建参数,创建所有结构类别对应的BIM模型,得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线框及标注信息可以具体是识别轴网轴号、墙、梁、板、反坎、压槽、滴水线等结构造型的线框及标注得到相应的识别结果,以实现所需结构类别所对应的结构图层的分类。其中,标注信息可以包括尺寸信息和/或结构定位信息,其中,结构定位信息用于表示相应结构的定位位置。可选的,对于任一结构,其对应的结构定位信息可以具体由指向箭头及结构标识组成。
举例来说,在确定出墙轮廓图层、层高信息及相应的墙体定位信息之后,即可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创建墙体BIM模型,同理也可以自动创建梁BIM模型、楼面平板BIM模型,待所有相关结构的BIM模型都创建完毕之后,最终形成完整的结构BIM模型,也即得到上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智能化创建方式,有利于提高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创建效率,且还实现了在楼面铝模板设计的场景下二维结构信息到三维结构信息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相关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且还无需受限于设计人员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执行完毕步骤101之后,以及在执行步骤102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基于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对创建的上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验证,以验证上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是否创建无误;
当验证出上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创建无误时,触发执行上述步骤102-步骤103;
当验证出上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创建有误时,直接在上述BIM三维结构模型上执行修正操作,或者重新触发执行上述步骤101或者上述步骤101中涉及的“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判断出上述BIM三维结构模型创建有误,可以进一步分析导致其创建出现错误的影响因子,并根据分析出的影响因子确定上述BIM三维结构模型的修正源头,是直接在上述BIM三维结构模型上执行修正操作,或者是重新执行上述的“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的操作,亦或者是执行上述的“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对上述BIM三维结构模型的修正效率及修正准确性,还能够在修正时减少不必要操作。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还能够在基于二维结构信息创建出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之后,对其进行验证,有利于提高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准确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基于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楼面铝模板设计的准确性及效率。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可以包括:
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连接件类型对应的第一分析结果,根据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根据连接件布设参数以及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得到包含连接件布设结果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和/或,
对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第二分析操作,得到用于进行楼面设计的第二分析结果,根据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根据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及楼面布设参数执行楼面布设操作得到包含楼面设计结果的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可选的,楼面布设参数包括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布设参数和/或楼板类型对应的楼面平板布设参数,且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或者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了连接件布设操作后得到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
可选的,当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时,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为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当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时,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是基于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以及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生成的,如对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以及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合并操作或者融合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优选的,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也即:在完成连接件布设的基础上进行楼面设计分析及楼面相关结构的布设,有利于提高楼面设计效率及楼面设计准确性,且还能够提高楼面铝模板整体的设计效率。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能够基于设计需求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好的设计逻辑确定相应铝模构件的布设参数,进而基于布设参数及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完成对相应铝模构件的布设。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2所描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楼面铝模板的智能化设计装置中,且该智能化设计装置可以集成在设计终端中,也可以集成在云端服务器中,还可以集成在BIM平台中,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2所示,该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201、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202、确定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
其中,针对步骤201-步骤202的相关描述,请参照实施例一中针对步骤101-步骤102的相关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203、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楼面轮廓识别操作得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楼面类型。举例来说,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出的楼面类型可以图3所示,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楼面类型展示图。如图3所示,楼面类型可以包括矩形楼面、L型楼面、存在构造柱的楼面、存在板下挂的楼面、不同折板类型(折板类型1~折板类型3)的楼面、凸字型楼面等。
204、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所包含的所有边界类型,对于每种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
其中,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包括需要在目标边界处布置的连接件的布设类型(如转角C槽类型、直C槽类型等)及转角长度,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由至少两条子边界组成。
以图4中所示的连接件(以连接件为楼面C槽为例)设计用例(1)为例,其楼面轮廓边界所包括的边界类型包括4种,具体如图7中的边界类型1-4,其中每种边界类型对应的边界均包括至少两个子边界,如图7中边界类型1对应的边界包括子边界1、子边界2与子边界3。具体的:
对于边界类型1(阴角+阴角)的情况,首先确定两个阴角之间的距离值L1,根据该距离值所处的取值范围确定在针对该边界类型下的边界布置C槽时所选择的C槽类型。举例来说:当L1<300mm时,手动设计,程序不做处理;当300mm≤L1<1200mm时,布置两个易拆转角C槽拼接;当L1≥1200mm时,布置转角C槽+直C槽+转角C槽;
对于边界类型2(阴角+边界)的情况,当子边界长度L2小于等于某一阈值(如300mm时),布置C槽的转角长度等于子边界长度L2;当子边界长度L2大于该某一阈值时,布置转角C槽+直C槽;
对于边界类型3(阴角+阳角+阴角)的情况,确定阴角到阳角的距离值L3以及阳角到另一个阴角的距离值L4并确定L3与L4中的最小值Lmin,根据Lmin的大小及所处的取值范围,确定转角长度及相应子边界的处理方式,具体参照图7中针对边界类型3的标注内容;
对于边界类型4(阴角+阳角+阳角+阴角)的情况,确定两个阳角的距离值L5、右侧阴角到右侧阳角的距离值L6以及左侧阴角到左侧阳角的距离值L7,其中,两个阳角之间的子边界(长度为L5)布设直C槽,L7对应的边界可以根据L7的大小确定布设的C槽类型及转角长度并确定在两个阳角之间的子边界布设的直C槽向左侧的延伸长度△L1,同理,L6对应的边界可以根据L6的大小确定布设的C槽类型及转角长度并确定在两个阳角之间的子边界布设的直C槽向右侧的延伸长度△L2。举例来说,当L7=50mm,转角长度=100mm+50mm,则△L1=0;当100mm≤L7≤200mm时,转角长度=L6,△L1=100mm;当L3≥250mm时,L7部分按照阴角+边界方式处理,且△L1=100mm。其中,L5部分则按照L5+△L1+△L2的方式布置直C槽。
205、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结构框架识别操作得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该结构框架识别结果包括尺寸集合。
其中,该尺寸集合可以包括楼板厚度、沉降高度、层高及底角高度(也即50mm),且当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无沉降结构时,无沉降高度或者沉降高度为0。进一步的,该尺寸集合还可以包括墙板高度,且墙板高度为100mm的模数。
可选的,该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还可以包括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连接件的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楼板连接类型包括楼板-墙面连接类型和/或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
206、根据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根据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可以具体包括:
计算层高减去楼板厚度与沉降高度二者之和后再减去底角高度得到的差值,判断该差值是否为100mm的模数;
当该差值为100mm的模数时,将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确定为第一高度值,如100mm,此时基于便于施工打钉的考虑,可以进一步将连接件的水平宽度值取值为预设宽度值,如150mm;
当该差值不为100mm的模数时,判断该差值是否为50mm的模数,当判断出该差值为50mm的模数时,将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确定为第二高度值,如150mm;当判断出该差值不为50mm的模数时,基于计算出的余数以及预先确定出的计算公式计算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可选的,该计算公式为:
h1=Hx-b1,其中,b1为上述差值除以100mm之后得到的余数,Hx是根据余数b1的大小确定出的,例如:当b1小于50mm时,Hx为150mm;当b1大于50mm且小于100mm时,Hx为250mm;
或者,
h1=b2+B,其中,b2为上述差值除以50mm之后得到的余数,B是预先确定出的固定值,如B可以为100mm,这样实现了将高度余量留在连接件高度上处理。
其中,当判断出上述差值不为50mm的模数时,上述计算公式的设置用于确保墙板高度为100mm的模数。
举例来说,连接件高度确定所使用的相关参数可以如图6中6-a所示,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高度确定及优化示意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步骤203与步骤205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也即“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分析操作,得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及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这样可以在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时减少对上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分析次数;以及,由于步骤204是用于确定确定连接件的布设类型(如转角C槽类型、直C槽类型等)及转角长度,步骤206是用于确定连接件的高度,因此,步骤204与步骤206之间没有严格的执行顺序,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步骤204在先执行,还可以步骤206在先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207、在确定出连接件的高度之后,对于需要布置骤连接件的任一目标位置,判断该目标位置读一个的楼板连接类型是否为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若是,则根据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上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优化设计逻辑,对需要在目标位置处布置的连接件执行优化设计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根据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上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优化设计逻辑,对需要在目标位置处布置的连接件执行优化设计操,可以具体包括:
根据上述尺寸集合以及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计算梁侧板宽度,并确定该梁侧板宽度所处的取值范围;
根据该梁侧板宽度所处的取值范围,确定所需执行的连接件优化设计操作,并执行确定出的连接件优化设计操作。
其中,梁侧板宽度d=层高-沉降高度-连接件高度-楼板厚度。
举例来说,请参阅图6,当梁侧板宽度d小于0时,可以采取对连接件开背孔(也即连接孔)的方式进行调节,对应于图6-b图;当梁侧板宽度d大于0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一宽度值(如50mm)时,可以增加连接件的高度或者通过异性连接角铝的方式进行调节,对应于图6-c;当梁侧板宽度d大于预设第一宽度值(如50mm)且小于预设第二宽度值(如100mm)时,可以通过异性连接角铝的方式进行调节,必要时,可以通过减少连接件的高度并在连接件下方配合标准模板或者非标准模板完成连接件的优化设计,对应于图6-d,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优先用角铝调节,若通过角铝调整不了,则通过非标模板调整。
208、根据连接件布设参数以及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得到包含连接件布设结果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
举例来说,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之后得到的连接件排布情况可以参考图5,图5是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在楼面轮廓边界上布设的连接件的排布示意图。
209、对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第二分析操作,得到用于进行楼面设计的第二分析结果,根据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
其中,第二分析结果可以包括楼面设计轮廓、用于定位支撑件布设位置的第一参数集合以及用于确定楼面平板布置方式的第二参数集合,以及楼面布设参数可以包括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布设参数以及楼板类型对应的楼面平板布设参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根据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包括:
根据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
根据第二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布板辅助参数集合、确定出的所有支撑件布设位置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布板逻辑,确定在楼面设计轮廓上的布板方式及布板数量;其中,布板方式包括短边阵列布板方式和/或长边阵列布板方式。可选的,以布板数量最小原则确定在楼面设计轮廓上的布板方式及布板数量,这样可以减少后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布板工作量。
具体的,在实现支撑件布设位置的定位时,第一参数集合主要包括楼面长度L0及楼面宽度W0,且L0>W0,当W0小于预设宽度值(如1050mm时),采用枚举的方式提供设计规则或者设计逻辑,智能化设计装置根据枚举用例进行智能设计;当W0大于等于预设宽度值时,具体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具体如下:
①当L0大于预设长度值(如1200mm)时,首先平行短边确定支撑件排布线。由图8可知,第一排支撑件排布线的规则为距墙边距离大于等于sL2且小于等于sL1,即sL2≤sL0、sL0’≤sL1,sL0为起始支撑件排布线距墙的实际距离,sL0’为结尾支撑件排布线距墙的实际距离;其中,图8是一种楼面设计方法的图解示意图。
②支撑件之间的间距sL的距离需小于等于A,即sL≤A,A为实数,单位毫米,根据设计规范规定的值设定A且A≥sL1。
在进行定位时,根据上述两条规则即可确定支撑件布设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布板辅助参数集合是程序需要输入的设置参数,其具体包括sL1、sL2、A。
通过图8可知,在确定出支撑件排布线之后,楼面被分为若干个未布板的小模块。假设该模块的长度为L、宽度为W,楼面标准平板的长度为Lm、楼面标准平板的宽度为Bm,其中,L、W、Lm、Bm的单位均为毫米,在进行楼面设计时所使用的布板逻辑具体如下:
①当W>Bm时,布板方式(也即平板排布方式)为短边阵列排布方式。如图8所示,该模块的长度L=Bm*X1+B1+B2,其中,Bm由铝模企业标准型材大小确定,X1为楼面标准平板构件排布数量,B1和B2为模块长度L减去楼面标准平板构件排布数量宽度和的剩余量。其中,对B1和B2的解释是当剩余量无法被构件库内的尺寸涵盖时,需将剩余量拆分为B1和B2两种宽度的平板,且B1<B2<Bm;当剩余量能够被构件库内的尺寸涵盖时,剩余量就仅是B1宽度的平板,无需拆分出B2,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少平板数量。
②当W≤Bm时,布板方式(也即平板排布方式)为长边阵列排布方式。如图8所示,该模块的长度L=Lm*X2+Ls,其中,Lm由铝模企业标准型材大小确定,X2为标准平板构件排布数量,Ls为不足标准平板长度的次平板,且Ls<Lm<L。
在进行布板设计时,根据上述两条规则,程序计算出模块长宽并确定平板排布方式,再进行平板排布数量和排布类型的计算。进一步的,平板排布依次先排布主平板直到与连接件发生碰撞,将碰撞的平板与连接件进行布尔运算,程序重新判断裁剪后平板宽度,如若裁剪后平板宽度被标准构件库所涵盖,则程序自动调用标准构件库中的平板,反之则将平板拆分成两块平板或按一块非标件排布,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进行选择。其中,布板辅助参数集合可以包括楼面标准平板的长度为Lm、楼面标准平板的宽度为Bm。
进一步的,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楼面长度L8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长度阈值(如1米),也即楼面长度L8小于1米的位置不需要设置支撑件。且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均包括两个子布置端点,任一支撑件布设位置包括的两个子布置端点之间的连线分别垂直于每个子布置端点在楼面设计轮廓上所处的子边界。其中,支撑件能够起到支撑整个楼面平板的作用,以支撑龙骨为例,其整体的排布组合方式满足下述公式:单斜龙骨L 9+支撑头(又称“早拆头”)+若干[标准双斜龙骨+支撑头]+单斜龙骨L10=楼面长度L8,具体可以参照图9所示,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支撑龙骨设计方法的图解示意图。其中,支撑头长度200mm和双斜龙骨长度(1米、0.8米)均为行业标准,单斜龙骨最长为0.6米、最短为0.3米。在确定出支撑件布设位置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根据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预先确定出的支撑件类型、预先确定出的不同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尺寸以及预先确定出的支撑头尺寸,确定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支撑件组合布置方式。
其中,以支撑龙骨为例,对于任一支撑龙骨布设位置,当其对应的龙骨组合布置方式表示该支撑龙骨布设位置除了布置两个单斜龙骨之外还需布置双斜龙骨时,需要布置的所有双斜龙骨的数量是根据该支撑龙骨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双斜龙骨与支撑头长度之和的最大值、双斜龙骨与支撑头长度之和的最小值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参考值确定出的。具体的,支撑龙骨对应的设计逻辑具体如下:
①当L8<1米时,不需要设置支撑龙骨;
②当1米≤L8≤1.4米时,整体的排布组合方式是单斜龙骨L9+支撑头+单斜龙骨L10。其中,单斜龙骨长度选择为(L8-支撑头长度)/2,L8需为50的倍数。
③当L8>1.4米时,首先判断长度L8能够排下几个标准双斜龙骨+支撑头,即L8/(标准双斜龙骨长度+支撑头长度)之后得到的整数部分n,双斜龙骨长度有两种情况,假设标准双斜龙骨长度+支撑头长度为Y,程序优先判断长度Y最长(也即Ymax)的情况。如果L8-n*Ymax<0.6米,就将上述计算公式变成L8-(n-1)*Ymax-Ymin,若还不满足L8-(n-1)*Ymax-Ymin≥0.6米,则再减少一个Ymax,增加一个Ymin,即L8-(n-2)*Ymax-2*Ymin,以此类推直到满足L8-(n-m)*Ymax-m*Ymin≥0.6米。而后确定单斜龙骨长度L9、L10,一般情况,L9、L10差异不大于50mm且L9需为50的倍数。因此,L9、L10长度为长度L8减去若干个(标准双斜龙骨长度+支撑头长度)后的余量除以2。最后程序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到标准构件库中优先择长度相近的单斜龙骨构件。
210、根据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及楼面布设参数执行楼面布设操作得到包含楼面设计结果的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211、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预设检测操作集合所对应的检测操作得到检测内容,并判断检测内容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得到检测结果。
可选的,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的检测操作具体如下:
在确认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设计完成之后,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其中,碰撞检测可以分为铝模构件之间的碰撞检测以及铝模构件与土建模型之间的碰撞检测,当检测出发生构件之间干涉的情况时,可以在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上高亮显示发生碰撞的构件,并进一步将构件信息和/或碰撞情况记录至相应的碰撞检测数据表中;
在进行碰撞检测之后,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漏布检查,具体是通过检查一定范围内的铝模构件是否覆盖土建结构模型来判断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是否出现漏布现象;进一步的,若出现漏布现象,则在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上定位标记,并可进一步将漏布检查信息记录记录至相应的漏布检测数据表;
在完成碰撞检测及漏布检查之后,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铝模构件孔位检查以检查两个相邻铝模构件的销钉孔位是否一一对应,具体是通过检查孔位是否重合来判断其对应关系,若出现两块模板孔位发生错位的情况,则在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上高亮显示发生错位的模板,并可进一步记录到孔位检测数据表中。
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异常情况,如出现碰撞情况、出现漏布情况或者出现错位情况,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出现的异常情况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调整,调整之后再次进行相关检测。
212、对检测结果执行记录操作和/或输出操作;和/或,当检测结果表示检测内容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时,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
可选的,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输出处理操作,包括:
按照预先确定的图样本文件格式,输出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相匹配的参照图纸,参照图纸包括楼面安装图纸和/或铝模生产图纸;和/或,
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构件统计操作,得到构件统计结果,并根据构件统计结果输出铝模生产清单及铝模配件清单。
可见,实施图2所描述的方法能够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的智能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人为二维设计方式无需受限于空间想象能力,也解决了人为设计速度慢及设计失误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创建的BIM三维结构模型实现了结构信息的三维化,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在对BIM三维结构模型完成构件布设之后还能够实现对设计结果的智能化检测,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能够实现最小数量的布板设计,有利于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减少布板工作量,提高布板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可以包括:
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识别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并根据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判断是否存在孔洞;
当判断出存在孔洞时,识别孔洞的尺寸,并判断孔洞的尺寸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当判断出孔洞的尺寸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时,对初始楼面轮廓边界执行边界补充操作以去除孔洞得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将新的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当判断出不存在孔洞或者当判断出存在的孔洞的尺寸大于预设尺寸阈值时,将初始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尺寸阈值不是固定值,其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且单位为毫米。
在实际应用中,连接件通常布置于楼面与墙/柱/梁/折板的相交位置,其一般是围绕楼面形成闭环。因此,若遇到楼面有孔洞的情况,则需要根据孔洞的大小进行处理,具体是处理孔洞处连接件的布置问题,且对孔洞进行特殊处理时可以根据图4所示的连接件设计用例进行。具体为:
若孔洞尺寸较小,则采用板面吊模处理,楼面布板不予处理,将其简化为图4中所示的连接件设计用例(2)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连接件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延长形成孔洞的2个子边界的形式消除存在的孔洞;
若孔洞尺寸较小,则按照实际的孔洞进行处理,将其简化为图4中所示的连接件设计用例(1)的情况。
进一步的,在孔洞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在确定出需要布设的连接件所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形成孔洞的第一子边界及第二子边界;
按照预先设定的孔洞连接件优化逻辑,分别对在第一子边界上及在第二边界上靠近孔洞设置的连接件执行转角长度延伸操作。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还能够在确定楼面轮廓边界时考虑楼面存在的孔洞情况,基于对孔洞尺寸的判断与处理确定楼面轮廓边界,有利于提高确定出的楼面轮廓边界的准确性,还能够实现连接件布设参数的智能化优化,进而有利于提高连接件的布设准确性。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所描述的装置可以集成在设计终端中,也可以集成在云端服务器中,还可以集成在BIM平台中,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10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建模模块301,用于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并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设计模块302,用于确定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以及,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其中,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
可选的,确定出的所有构件类型包括连接件类型,和/或,支撑件类型和/或楼板类型,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连接件类型的铝模构件包括多个连接件(如楼面C槽),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支撑件类型的铝模构件包括多个支撑件(如支撑龙骨),需要在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楼板类型的铝模构件包括多个楼面平板。
可见,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能够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实现楼面的智能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人为二维设计方式无需受限于空间想象能力,也解决了人为设计速度慢及设计失误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此外,创建的BIM三维结构模型实现了结构信息的三维化,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设计模块302可以包括:
连接件设计子模块3021,用于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连接件类型对应的第一分析结果,根据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根据连接件布设参数以及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得到包含连接件布设结果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和/或,
楼面设计子模块3022,用于对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第二分析操作,得到用于进行楼面设计的第二分析结果,根据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根据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及楼面布设参数执行楼面布设操作得到包含楼面设计结果的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楼面布设参数包括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布设参数以及楼板类型对应的楼面平板布设参数,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或者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了连接件布设操作后得到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优选为后者;
其中,当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时,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为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当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时,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是基于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以及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生成的。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能够基于设计需求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好的设计逻辑确定相应铝模构件的布设参数,进而基于布设参数及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完成对相应铝模构件的布设。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件设计子模块3021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连接件类型对应的第一分析结果的具体方式包括:
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楼面轮廓识别操作得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并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以及,连接件设计子模块3021根据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的具体方式包括:
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所包含的所有边界类型;
对于每种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包括需要在目标边界处布置的连接件的布设类型及转角长度,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由至少两条子边界组成;
对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结构框架识别操作得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结构框架识别结果包括尺寸集合;以及,根据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
其中,尺寸集合包括楼板厚度、沉降高度、层高及底角高度,且当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无沉降结构时,沉降高度为0。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能够基于楼面轮廓边界的边界类型智能化确定需要布设的连接件类型(如阴角C槽、直C槽等)及转角长度,以及能够基于相关的尺寸信息智能化的确定连接件的高度,实现了基于BIM三维结构模型的连接件布设参数的智能化确定。
进一步可选的,上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还包括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连接件的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楼板连接类型包括楼板-墙面连接类型和/或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
其中,连接件设计子模块3021,还用于在根据上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之后,当需要布置连接件的任一目标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为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时,根据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上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优化设计逻辑,对需要在目标位置处布置的连接件执行优化设计操作。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还能够对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的相关连接件执行连接件优化设计操作,实现了连接件的灵活性设计,有利于提高连接件的设计准确性。
又进一步可选的,连接件设计子模块3021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楼面轮廓识别结果识别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并根据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判断是否存在孔洞;
当判断出存在孔洞时,识别孔洞的尺寸,并判断孔洞的尺寸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当判断出孔洞的尺寸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时,对初始楼面轮廓边界执行边界补充操作以去除孔洞得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将新的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当判断出不存在孔洞或者当判断出存在的孔洞的尺寸大于预设尺寸阈值时,将初始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又进一步可选的,连接件设计子模块3021,还用于在对于每种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之后,且当判断出存在的孔洞的尺寸大于预设尺寸阈值时,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形成孔洞的第一子边界及第二子边界;按照预先设定的孔洞连接件优化逻辑,分别对在第一子边界上及在第二边界上靠近孔洞设置的连接件执行转角长度延伸操作。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还能够在确定楼面轮廓边界时考虑楼面存在的孔洞情况,基于对孔洞尺寸的判断与处理确定楼面轮廓边界,有利于提高确定出的楼面轮廓边界的准确性,还能够实现连接件布设参数的智能化优化,进而有利于提高连接件的布设准确性。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分析结果包括楼面设计轮廓、用于定位支撑件布设位置的第一参数集合以及用于确定楼面平板布置方式的第二参数集合。其中,楼面设计子模块3022根据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
根据第二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布板辅助参数集合、确定出的所有支撑件布设位置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布板逻辑,确定在楼面设计轮廓上的布板方式及布板数量;其中,布板方式包括短边阵列布板方式和/或长边阵列布板方式。
可选的,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楼面长度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长度阈值,且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均包括两个子布置端点,任一支撑件布设位置包括的两个子布置端点之间的连线分别垂直于每个子布置端点在楼面设计轮廓上所处的子边界。
进一步可选的,楼面设计子模块3022,还用于在根据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之后,根据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预先确定出的支撑件类型、预先确定出的不同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尺寸以及预先确定出的支撑头尺寸,确定每个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支撑件组合布置方式。
其中,以支撑龙骨为例,对于任一支撑龙骨布设位置,当其对应的龙骨组合布置方式表示该支撑龙骨布设位置除了布置两个单斜龙骨之外还需布置双斜龙骨时,需要布置的所有双斜龙骨的数量是根据该支撑龙骨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双斜龙骨与支撑头长度之和的最大值、双斜龙骨与支撑头长度之和的最小值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参考值确定出的。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还能够基于对BIM三维结构模型的楼面设计分析结果实现对支撑件布设位置、支撑件组合方式、布板方式与布板数量的智能化确定,有利于提高楼面设计准确性及楼面设计效率。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该装置还包括质检模块303及出图出单模块304,其中:
质检模块303,用于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预设检测操作集合所对应的检测操作得到检测内容,并判断检测内容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得到检测结果;以及,对检测结果执行记录操作和/或输出操作;
出图出单模块304,用于当检测结果表示检测内容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时,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
其中,出图出单模块304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的具体方式包括:
按照预先确定的图样本文件格式,输出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相匹配的参照图纸,参照图纸包括楼面安装图纸和/或铝模生产图纸;和/或,
对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构件统计操作,得到构件统计结果,并根据构件统计结果输出铝模生产清单及铝模配件清单。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还能够在对BIM三维结构模型完成构件布设之后还能够实现对设计结果的智能化检测,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结果的准确性。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建模模块301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的具体方式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线框及标注信息,得到线框识别结果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
以及,建模模块301根据信息识别结果,构建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线框识别结果以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对二维结构深化图纸进行图层分类,得到多个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
基于所有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以及模型创建参数,创建所有结构类别对应的BIM模型,得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智能化创建方式,有利于提高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的创建效率,且还实现了在楼面铝模板设计的场景下二维结构信息到三维结构信息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在设计过程中对相关结构的识别效率及识别准确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准确率,且还无需受限于设计人员的空间想象能力。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2所描述的装置可以集成在设计终端中,也可以集成在云端服务器中,还可以集成在BIM平台中,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12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401;
与存储器401耦合的处理器402;
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与处理器402耦合的输入接口403和输出接口404;
其中,处理器402调用存储器4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公开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调用时,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公开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项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项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
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确定需要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
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其中,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构件类型包括连接件类型;
其中,所述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所述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第一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根据所述连接件布设参数以及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连接件布设操作,得到包含连接件布设结果的第一BIM三维结构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构件类型包括支撑件类型和/或楼板类型;
所述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对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第二分析操作,得到用于进行楼面设计的第二分析结果,根据所述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
根据所述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及所述楼面布设参数执行楼面布设操作得到包含楼面设计结果的第三BIM三维结构模型,所述第二BIM三维结构模型为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或者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了连接件布设操作后得到的BIM三维结构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与所述连接件类型相匹配的第一分析操作,得到所述连接件类型对应的第一分析结果,包括: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楼面轮廓识别操作得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并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设计逻辑确定连接件布设参数,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所包含的所有边界类型;
对于每种所述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所述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
对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结构框架识别操作得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所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包括尺寸集合;以及,根据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框架识别结果还包括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连接件的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所述楼板连接类型包括楼板-墙面连接类型和/或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
所述根据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高度确定逻辑,确定需要在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上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需要布置连接件的任一目标位置对应的楼板连接类型为所述楼板-梁模板连接类型时,根据需要布置的连接件的高度、所述尺寸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优化设计逻辑,对需要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布置的连接件执行优化设计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确定目标楼面轮廓边界,包括:
根据所述楼面轮廓识别结果识别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并根据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判断是否存在孔洞;
当判断出存在所述孔洞时,识别所述孔洞的尺寸,并判断所述孔洞的尺寸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尺寸阈值;当判断出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对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执行边界补充操作以去除所述孔洞得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将所述新的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当判断出不存在所述孔洞或者当判断出存在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将所述初始楼面轮廓边界确定为目标楼面轮廓边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于每种所述边界类型,根据该边界类型、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与所述边界类型相匹配的目标边界的边界尺寸以及预先设定的连接件类型确定逻辑,确定该目标边界对应的连接件布设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断出存在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预设尺寸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楼面轮廓边界中形成所述孔洞的第一子边界及第二子边界;
按照预先设定的孔洞连接件优化逻辑,分别对在所述第一子边界上及在所述第二边界上靠近所述孔洞设置的连接件执行转角长度延伸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析结果包括楼面设计轮廓、用于定位支撑件布设位置的第一参数集合以及用于确定楼面平板布置方式的第二参数集合;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分析结果以及预先设定的楼面设计逻辑,确定相匹配的楼面布设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
根据所述第二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布板辅助参数集合、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以及预先确定出的布板逻辑,确定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的布板方式及布板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集合、获取到的定位辅助参数集合以及预先设定的支撑件定位逻辑,在所述楼面设计轮廓上确定多个支撑件布设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每个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对应的楼面长度、预先确定出的支撑件类型、预先确定出的不同所述支撑件类型对应的支撑件尺寸以及预先确定出的支撑头尺寸,确定每个所述支撑件布设位置所对应的支撑件组合布置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预设检测操作集合所对应的检测操作得到检测内容,并判断所述检测内容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设计条件,得到检测结果;
对所述检测结果执行记录操作和/或输出操作;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检测内容符合预先设定的所述设计条件时,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果执行输出处理操作;
以及,所述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输出处理操作,包括:
按照预先确定的图样本文件格式,输出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相匹配的参照图纸,所述参照图纸包括楼面安装图纸和/或铝模生产图纸;和/或,
对所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执行构件统计操作,得到构件统计结果,并根据所述构件统计结果输出铝模生产清单及铝模配件清单。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包括:
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线框及标注信息,得到线框识别结果及标注信息识别结果;
以及,所述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线框识别结果以及所述标注信息识别结果对所述二维结构深化图纸进行图层分类,得到多个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
基于所有所述结构类别对应的结构图层以及模型创建参数,创建所有所述结构类别对应的BIM模型,得到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12.一种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建模模块,用于识别铝模项目对应的二维结构深化图纸中的目标信息得到信息识别结果,并根据所述信息识别结果,构建所述铝模项目对应的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
设计模块,用于确定需要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布设的铝模构件对应的所有构件类型;以及,基于预先构建的铝模参数化BIM标准构件库以及确定出的所有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在所述初始BIM三维结构模型中执行相匹配的铝模构件布设操作,得到目标BIM三维结构模型;
其中,所述构件类型的铝模构件所对应的构件布设参数至少包括构件布设位置和/或构件尺寸。
CN202210562098.4A 2022-05-23 2022-05-23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7022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2098.4A CN116702257A (zh) 2022-05-23 2022-05-23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2098.4A CN116702257A (zh) 2022-05-23 2022-05-23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2257A true CN116702257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2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2098.4A Pending CN116702257A (zh) 2022-05-23 2022-05-23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22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16148B (zh) 一种用于楼梯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系统
US82011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roximating diagonal lines in placement
CN110226806A (zh) 一种鞋底涂胶轨迹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3158319B (zh) 无纹理铺贴商品的排料计算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3158320B (zh) 基于建筑平面设计的三维建模系统
CN108334802A (zh) 道路特征物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JP2004529402A5 (zh)
WO2024001303A1 (zh) 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建筑的柱梁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598786B (zh) 一种参数化的墙体切割方法及装置
CN110737944A (zh) 一种基于Revit生成楼板的方法及生成装置
WO2024109959A1 (zh) 廊道桥架及支架三维自动化设计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CN114996820B (zh) 基于三维模型的支护板结构自动设计方法与系统
CN113420353A (zh) 钢筋排布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952346B (zh) 一种基于画平面多边形生成吊顶3d模型的系统及方法
CN113205589B (zh) 楼梯模型的自动标注方法、处理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241643A (zh) 多边形柜体的加工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324095B (zh) 一种建筑空间智能装配的方法和系统
CN116702257A (zh) 基于bim的楼面铝模板智能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7272476A (zh) 布局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1916358B1 (ko) 재고 정보를 이용한 거푸집패널 자동 모델링 시스템
CN107357950B (zh) 装配式结构三维仿真设计方法
CN114444185A (zh) 原位标注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529686A (zh) 建筑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392453B (zh) 工程图纸中的空间提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195383B (zh) 模块化钢结构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