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5882A - 车辆用玻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玻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85882A CN116685882A CN202280009062.1A CN202280009062A CN116685882A CN 116685882 A CN116685882 A CN 116685882A CN 202280009062 A CN202280009062 A CN 202280009062A CN 116685882 A CN116685882 A CN 1166858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r infrared
- infrared ray
- vehicle
- glass
- transmit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9000005387 chalcogenide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AMWRITDGCCNYAT-UHFFFAOYSA-L hydroxy(oxo)manganese;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Mn].O[Mn]=O.O[Mn]=O AMWRITDGCCNYAT-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QPLDLSVMHZLSFG-UHFFFAOYSA-N Copper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u]=O QPLDLSVMHZLSF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340 laminat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55 magnetron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18072 Al 2 O 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5902 Bi 2 O 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3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33 infrared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480 nicke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oxo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O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361 soda-lim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6036 BaF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61 CaF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751 Copper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768 LaF 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5855 NiOx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413 T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ZHJMEDXRYGGRV-UHFFFAOYSA-N Vinyl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 BZHJMEDXRYGGR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4 alumin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88 bor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31 copper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68 gas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7 glass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4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PBNNNQJVZRUHP-UHFFFAOYSA-L manganese(2+);methyl n-[[2-(methoxycarbonylcarbamothioylamino)phenyl]carbamothioyl]carbamate;n-[2-(sulfidocarbothioylamino)ethyl]carbamodithioate Chemical compound [Mn+2].[S-]C(=S)NCCNC([S-])=S.COC(=O)NC(=S)NC1=CC=CC=C1NC(=S)NC(=O)OC WPBNNNQJVZRUHP-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297 night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8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31 therm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11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0 van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1—Double glazing for vehic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93—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7/931—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02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ousings, e.g. form, type, material or ruggednes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G01S7/48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common t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G01S7/4813—Hous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of special shape, e.g. beveled edges, holes for attachment, bent windows, peculiar curvatures such as when being integrally formed with roof, door, et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front, e.g. structure of the glazing, mounting of the glaz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3/9327—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3/93276—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windshield are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一种车辆用玻璃,其在遮光区域内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所述远红外线透射区域具有开口部和配置在开口部内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一位置(P1)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二位置(P2)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不同,其中,在将车辆用玻璃搭载在车辆上时,第二位置(P2)位于第一位置(P1)的铅垂方向下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玻璃。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有时安装各种传感器。作为安装在汽车上的传感器,可举出:摄像头、LiDAR(光探测和测距)、毫米波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等。
红外线根据其波段而分为近红外(例如波长0.7μm~2μm)、中红外(例如波长3μm~5μm)和远红外(例如波长8μm~13μm)。作为检测这些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在近红外方面,可举出:触摸传感器、近红外线摄像头、LiDAR;在中红外方面,可举出:气体分析、中红外光谱分析(官能团分析);在远红外方面,可举出:夜视仪、热像仪(以下称为远红外摄像头);等。
汽车的窗玻璃通常不透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因此远红外摄像头以往多数情况下例如像专利文献1一样设置在车厢外、更具体地设置在前格栅中。但是,在将远红外摄像头设置在车厢外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牢固性、耐水性、防尘性等,结构变得更复杂,导致了高成本。通过将远红外摄像头设置在车厢内、而且设置在雨刷的工作区域中,远红外摄像头被窗玻璃保护,因此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窗玻璃存在远红外线透射率低的问题,因而通常不将远红外摄像头配置在车厢内。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窗构件,其在窗玻璃的一部分上开设有通孔并在该通孔中填充有红外线透射性的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16949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英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27113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由于将车辆用玻璃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安装等原因,有时红外线透射构件的红外线透射率按位置而变得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红外线摄像头的检测精度有可能下降。因此,要求抑制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的车辆用玻璃。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目的,本公开的车辆用玻璃为具有遮光区域的车辆用玻璃,其中,在所述遮光区域内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所述远红外线透射区域具有开口部和配置在所述开口部内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第一位置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与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第二位置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不同,其中,在将所述车辆用玻璃搭载在车辆上时,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铅垂方向下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搭载在车辆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车辆用玻璃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第一变形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变形例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第二变形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第二变形例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适当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制,另外,在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包括将各实施方式组合而构成的方式。另外,关于数值,包含四舍五入的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车辆)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搭载在车辆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1被搭载在车辆V上。车辆用玻璃1是应用于车辆V的前玻璃的窗构件。即,车辆用玻璃1被用作车辆V的前窗,换言之,被用作挡风玻璃。在车辆V的内部(车内)搭载有远红外摄像头CA1和可见光摄像头CA2。需要说明的是,车辆V的内部(车内)例如是指设置有驾驶员的驾驶席的车厢内。
车辆用玻璃1、远红外摄像头CA1和可见光摄像头CA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头单元100。远红外摄像头CA1是检测远红外线的摄像头,通过检测来自车辆V外部的远红外线而拍摄车辆V外部的热图像。可见光摄像头CA2是检测可见光的摄像头,通过检测来自车辆V外部的可见光而拍摄车辆V外部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摄像头单元100除了具有远红外摄像头CA1和可见光摄像头CA2以外,可以还具有例如LiDAR或毫米波雷达。在此的远红外线例如为波长为8μm~13μm波段的电磁波,可见光例如为波长为360nm~830nm波段的电磁波。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远红外线定义为波长为8μm~12μm波段的电磁波。另外,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包含在“~”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范围。
(车辆用玻璃)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B-B截面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以下,将车辆用玻璃1的上缘记为上缘部1a,将车辆用玻璃1的下缘记为下缘部1b,将车辆用玻璃1的一个侧缘记为侧缘部1c,将车辆用玻璃1的另一个侧缘记为侧缘部1d。上缘部1a是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边缘部分。下缘部1b是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边缘部分。侧缘部1c是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位于一侧的边缘部分。侧缘部1d是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位于另一侧的边缘部分。
以下,在与车辆用玻璃1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中,将从上缘部1a向下缘部1b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从侧缘部1c向侧缘部1d的方向设为X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与Y方向正交。将与车辆用玻璃1的表面正交的方向、即车辆用玻璃1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例如为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从车辆V的车外侧向车内侧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沿着车辆用玻璃1的表面,但是例如在车辆用玻璃1的表面为曲面的情况下,X方向和Y方向也可以是在车辆用玻璃1的中心点O处与车辆用玻璃1的表面相切的方向。中心点O是指在从Z方向观察车辆用玻璃1时的车辆用玻璃1的中心位置。
在车辆用玻璃1上形成有透光区域A1和遮光区域A2。透光区域A1是从Z方向观察时占据车辆用玻璃1的中央部分的区域。透光区域A1是用于确保驾驶员视野的区域。透光区域A1是透射可见光的区域。遮光区域A2是从Z方向观察时在透光区域A1周围形成的区域。遮光区域A2是阻隔可见光的区域。在遮光区域A2中的作为上缘部1a一侧的一部分的遮光区域A2a内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和可见光透射区域C。
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是透射远红外线的区域,并且是设置远红外摄像头CA1的区域。即,远红外摄像头CA1设置于在从远红外摄像头CA1的光轴方向观察时与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重叠的位置。可见光透射区域C是透射可见光的区域,并且是设置可见光摄像头CA2的区域。即,可见光摄像头CA2设置于在从可见光摄像头CA2的光轴方向观察时与可见光透射区域C重叠的位置。
像这样在遮光区域A2中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和可见光透射区域C,因此遮光区域A2中在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阻隔远红外线,并且在形成有可见光透射区域C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阻隔可见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和可见光透射区域C在周围形成有遮光区域A2a。通过像这样在周围设置遮光区域A2a,能够保护各种传感器免受太阳光的影响,因而优选。由于从车外看不到各种传感器的布线,因此从外观设计性的观点出发也优选。
如图3所示,车辆用玻璃1具有玻璃基体12(第一玻璃基体)、玻璃基体14(第二玻璃基体)、中间层16和遮光层18。车辆用玻璃1中,玻璃基体12、中间层16、玻璃基体14和遮光层18沿Z方向以该次序层叠。玻璃基体12和玻璃基体14通过中间层16相互固定(胶粘)。
作为玻璃基体12、玻璃基体14,例如能够使用钠钙玻璃、硼硅酸盐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等。中间层16是将玻璃基体12和玻璃基体14胶粘的胶粘层。作为中间层16,例如能够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以下也称为PVB)改性材料、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类材料、氨基甲酸酯树脂材料、氯乙烯树脂材料等。更详细地,玻璃基体12包含一个表面12A和另一个表面12B,另一个表面12B与中间层16的一个表面16A接触,从而被固定(胶粘)于中间层16上。玻璃基体14包含一个表面14A和另一个表面14B,一个表面14A与中间层16的另一个表面16B接触,从而被固定(胶粘)于中间层16上。像这样,车辆用玻璃1是将玻璃基体12和玻璃基体14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但是,车辆用玻璃1并不限于夹层玻璃,例如可以是仅包含玻璃基体12和玻璃基体14中的一者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中间层16。以下,在不区分玻璃基体12、玻璃基体14的情况下,记为玻璃基体10。
遮光层18包含一个表面18A和另一个表面18B,一个表面18A与玻璃基体14的另一个表面14B接触而被固定。遮光层18是阻隔可见光的层。作为遮光层18,例如能够使用陶瓷遮光层或遮光膜。作为陶瓷遮光层,例如能够使用黑色陶瓷层等包含以往公知的材料的陶瓷层。作为遮光膜,例如能够使用遮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遮光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遮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玻璃1的设置遮光层18的一侧成为车辆V的内部侧(车内侧),并且设置玻璃基体12的一侧成为车辆V的外部侧(车外侧),但不限于此,遮光层18也可以为车辆V的外部侧。在由玻璃基体12、玻璃基体14的夹层玻璃构成的情况下,遮光层18也可以形成于玻璃基体12与玻璃基体14之间。
(遮光区域)
遮光区域A2通过在玻璃基体10上设置遮光层18而形成。即,遮光区域A2是玻璃基体10具有遮光层18的区域。即,遮光区域A2是层叠有玻璃基体12、中间层16、玻璃基体14和遮光层18的区域。另一方面,透光区域A1是玻璃基体10不具有遮光层18的区域。即,透光区域A1是层叠有玻璃基体12、中间层16和玻璃基体14但未层叠遮光层18的区域。
(远红外线透射区域)
如图3所示,车辆用玻璃1形成有在Z方向上从一个表面(在此为表面12A)贯穿到另一个表面(在此为表面14B)的开口部19。在开口部19内设置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形成有开口部19并设置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区域为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即,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是具有开口部19和配置在开口部19内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区域。由于遮光层18不透射远红外线,因此在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中未设置遮光层18。即,在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中,未设置玻璃基体12、中间层16、玻璃基体14和遮光层18,而是在所形成的开口部19内设置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关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用玻璃1可以说包含玻璃基体10和设置在玻璃基体10的开口部19内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玻璃基体10也能够称为在车辆用玻璃1中构成窗玻璃的部分,例如在此可以将包含玻璃基体12、玻璃基体14、中间层16和遮光层18的构成称为玻璃基体10。但是,如上所述,玻璃基体10可以至少仅包含玻璃基体12和玻璃基体14中的一者。
(可见光区域)
如图4所示,与透光区域A1一样,可见光透射区域C是在Z方向上玻璃基体10不具有遮光层18的区域。即,可见光透射区域C是层叠有玻璃基体12、中间层16和玻璃基体14但未层叠遮光层18的区域。
如图2所示,可见光透射区域C优选设置在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的附近。具体地,将从Z方向观察的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的中心设为中心点OB,并且将从Z方向观察的可见光透射区域C的中心设为中心点OC。当将从Z方向观察时的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开口部19)与可见光透射区域C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距离L时,距离L优选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00mm,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上且80mm以下。通过使可见光透射区域C相对于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位于该范围内的位置,能够利用远红外摄像头CA1和可见光摄像头CA2拍摄近的位置的图像,同时能够抑制可见光透射区域C中的透视畸变量,从而能够利用可见光摄像头CA2适当地拍摄图像。通过利用远红外摄像头CA1和可见光摄像头CA2拍摄近的位置的图像,能够减轻对从各摄像头得到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时的负荷,并且电源或信号电缆的布线(取り廻し)也变得适当。
如图2所示,可见光透射区域C和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优选以沿X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即,可见光透射区域C优选与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沿X方向排列,而不位于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的Y方向侧。通过将可见光透射区域C以与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沿X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能够尽量减小远红外线摄像头与可见光摄像头的视差,提高对象物的物体识别率,并且能够将可见光透射区域C配置在上缘部1a的附近。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透光区域A1中的驾驶员的视野。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以沿X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表示相对于Y方向位于±50mm的范围内。
(红外线透射构件)
以下,对设置在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中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具体地进行说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是透射远红外线的构件。如图3所示,优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面与遮光区域A2的车外侧的面齐平地(连续地)形成。换言之,以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表面20a与玻璃基体12的表面12A连续的方式安装。通过像这样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表面20A与玻璃基体12的表面12A连续,能够抑制雨刷的擦拭效果受损。另外,能够抑制由于存在高差而损害车辆V的设计性、在高差处堆积沙尘等的可能性。此外,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与所应用的车辆用玻璃1的曲面形状匹配地成形。对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曲面形状、构件而选择研磨或模具成型。
对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与开口部19的形状匹配的板状的形状。即,例如在开口部19为圆形的情况下,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为圆板状(圆柱状)。另外,从外观设计性的观点出发,车外侧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表面形状可以以与玻璃基体12的外表面形状的曲率匹配的方式进行加工。此外,出于实现兼顾远红外摄像头CA1视角的广角化和机械特性的提高等原因,可以将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制成透镜形状。当采用这样的构成时,即使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面积小,也能够有效地聚焦远红外线,因而优选。在这种情况下,透镜形状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个数优选为1个~3个,典型地优选为2个。此外,特别优选将透镜形状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预先调芯并模块化,并与使远红外摄像头CA1与车辆用玻璃1胶粘的壳体或托架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1中,优选采用在车内侧的面上的开口部19的面积小于在车外侧的面上的开口部19的面积的构成,并且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形状也与其相应地在车内侧的面上的面积小于在车外侧的面上的面积。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对于来自车外侧的冲击的强度提高。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1为具有玻璃基体12(车外侧)和玻璃基体14(车内侧)的夹层玻璃的情况下,开口部19通过玻璃基体12的开口部12a与玻璃基体14的开口部14a重叠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玻璃基体12的开口部12a的面积大于玻璃基体14的开口部14a的面积,并且将与玻璃基体12的开口部12a的尺寸匹配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配置在玻璃基体12的开口部12a内即可。
另外,如图3所示,连接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面内任意两个点的直线中最长的直线的长度D1优选为80mm以下。长度D1更优选为7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5mm以下。另外,长度D1优选为40mm以上。长度D1更优选为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mm以上。另外,如图3所示,连接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的开口部19的车外侧的面内任意两个点(在此为在开口部19的表面12A侧开口的部位的边缘上的任意两个点)的直线中最长的直线的长度D2优选为80mm以下。长度D2更优选为7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5mm以下。另外,长度D2优选为40mm以上。长度D2更优选为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mm以上。长度D2也可以说是连接在车辆用玻璃1的车外侧的面(表面12A)上的开口部19外周上的任意两个点的直线中最长的直线的长度。通过将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长度D1、开口部19的长度D2设定在该范围内,能够抑制车辆用玻璃1的强度下降,还能够抑制开口部19周围的透视畸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面的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下,长度D1、D2为与车外侧的表面的直径相当的长度。另外,在此的长度D1、D2是指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的状态下的长度,例如在对玻璃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搭载在车辆V上的形状的情况下,长度D1、D2为在弯曲加工后的状态下的长度。对于除了长度D1、D2以外的尺寸或位置的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另外,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也可以在外周缘设置有框构件,并且隔着框构件安装在开口部19内。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透射率)
图5为表示将车辆用玻璃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示例的示意图。在此,如图5所示,车辆用玻璃1多数情况下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式安装在车辆V上。因此,当将沿着铅垂方向下方的方向设为方向YV时,安装于车辆V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用玻璃1的方向Y相对于方向YV倾斜,并且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表面20a也相对于方向YV倾斜。另外,当将水平方向且从车辆V的前方向后方的方向设为方向ZV时,安装于车辆V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用玻璃1的方向Z相对于方向ZV倾斜,并且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表面20a正交的垂线AX也相对于方向ZV倾斜。进一步而言,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垂线AX相对于远红外摄像头CA1的光轴AXR倾斜。
在像这样倾斜地安装了车辆用玻璃1的情况下,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的远红外线La与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的远红外线Lb的向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入射角和光路长度等不同,结果导致透射的远红外线的强度在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与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不同。由此,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有可能下降。具体地,例如,远红外线向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的入射角变浅、或者远红外线通过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的光路长度变长,因此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的远红外线的强度下降,从而远红外摄像头CA1的铅垂方向下侧的视野中的检测精度有可能下降。此外,由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构成材料存在不可避免的透射损失,因此远红外线通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的光路长度变长而导致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的远红外线的透射损失变大,在远红外摄像头CA1的铅垂方向下侧的视野中得到的热图像的精度有可能下降。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垂直入射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入射面(表面20a)的远红外线的透射率在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与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不同,从而抑制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在此,如图6所示,在向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作为车外侧的表面的表面20a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L1时,将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一位置P1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L1的平均透射率设为平均透射率TR1。即,平均透射率TR1是指在向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表面20a上的与第一位置P1重叠的部位照射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前进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时,该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另外,在向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表面20a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L1时,将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二位置P2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L1的平均透射率设为平均透射率TR2。即,平均透射率TR2是指在向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表面20a上的与第二位置P2重叠的部位照射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前进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时,该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的平均透射率是指对该波段(在此为8μm~13μm)的各波长的光的透射率的平均值,在此的透射率是指从与表面20a相反侧的表面20b(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内侧的表面)射出的远红外线L2的强度相对于入射到表面20a上的远红外线L1的强度的比率。需要说明的是,透射率例如能够使用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装置(Thermo Scientific公司制造,商品名:Nicolet iS10)进行测定。
如图5和图6所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一位置P1的平均透射率TR1与第二位置P2的平均透射率TR2不同。通过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在此,第二位置P2是指比第一位置P1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因此,第二位置P2可以说是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位于第一位置P1的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P1是比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Y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例如可以是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面20S1(在搭载在车辆上时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的端面)起在Y方向上离开距离H1的位置。距离H1例如相对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Y方向上的全长为25%的长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P2是比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例如可以是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Y方向侧的端面20S2(在搭载在车辆上时的铅垂方向下方侧的端面)起在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离开距离H2的位置。距离H2例如相对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Y方向上的全长为90%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可以是在X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换言之,可以是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在水平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第二位置P2的平均透射率TR2高于第一位置P1的平均透射率TR1。通过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即使在车辆用玻璃1被倾斜地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透过第一位置P1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透过第二位置P2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例如,平均透射率TR2相对于平均透射率TR1优选为102%以上且140%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上且1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上且130%以下。通过平均透射率的比率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L1时,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随着向Y方向(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高。因此,可以说优选在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L1时,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高。例如,在向在Y方向上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位置照射沿与表面20a垂直的方向前进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时的平均透射率高于第一位置P1的平均透射率TR1并且低于第二位置P2的平均透射率TR2。通过像这样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使平均透射率变高,即使在车辆用玻璃1被倾斜地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以下情形:如图5所示,由于车辆用玻璃1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被安装,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第二位置PA2)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的远红外线Lb的强度变低,但不限于此情形,还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的远红外线的强度在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第一位置PA1)和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第二位置PA2)不同。例如,还设想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的透射率较高的情形。本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只要与这样的情形相应地使垂直入射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入射面(表面20a)的远红外线的透射率在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第一位置PA1)和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第二位置PA2)不同即可。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厚度)
作为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随着向Y方向去而不同的一个方式,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A1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A2可以不同。厚度DA1是指第一位置P1处的从表面20a到表面20b的沿Z方向的长度,厚度DA2是指第二位置P2处的从表面20a到表面20b的沿Z方向的长度。通过厚度DA1与厚度DA2不同,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在通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控制透射率的情况下,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A2小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A1。通过使厚度DA2小于厚度DA1,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例如,厚度DA2相对于厚度DA1优选为60%以上且98%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上且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且90%以下。通过厚度的比率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小。因此,也可以说优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通过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小,能够使平均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高,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例如,对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设定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以使得入射到表面20a的各位置并从表面20b射出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各远红外线的从表面20a到表面20b的光路长度均匀。换言之,对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设定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以使得入射到表面20a并从表面20b射出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各远红外线的从表面20a到表面20b的光路长度中最长的光路长度与最短的光路长度之差为规定值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光路长度是指介质的折射率乘以距离而得到的值,在远红外线通过多个层的情况下,光路长度为将各层的折射率与距离相乘而得到的值的合计值。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层构成)
以下,对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层构成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具有基材30和形成在基材30上的功能膜32。在图6的示例中,在基材30的表面30b上形成有功能膜32。表面30b为在搭载在车辆用玻璃1上时成为车内侧的面。在图6的示例中,基材30的与表面30b相反侧的表面30a成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表面20a,功能膜32的车内侧的表面32b成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内侧的表面20b。
(基材)
基材30是能够透射远红外线的构件。基材30对于波长8μm~13μm的光(远红外线)的平均内部透射率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通过基材30的8μm~13μm的范围内的平均内部透射率在该数值范围内,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例如远红外摄像头CA1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的平均内部透射率是指对该波段(在此为8μm~12μm)的各波长的光的内部透射率的平均值。
基材30的内部透射率是扣除入射侧和出射侧的表面反射损失后的透射率,在该技术领域中是公知的,其测定也可以是通常进行的方法。例如,如下进行测定。
准备包含相同组成的基材且厚度不同的一对平板状试样(第一试样和第二试样)。平板状试样的两面为相互平行且进行了光学研磨的平面。当将第一试样的包含表面反射损失的外部透射率设为T1、将第二试样的包含表面反射损失的外部透射率设为T2、将第一试样的厚度设为Td1(mm)、将第二试样的厚度设为Td2(mm)、其中Td1<Td2时,厚度Tdx(mm)时的内部透射率τ能够通过下式(1)计算出。
τ=exp[-Tdx×(lnT1-lnT2)/ΔTd]……(1)
需要说明的是,红外线的外部透射率例如能够利用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装置(Thermo Scientific公司制造,商品名:Nicolet iS10)进行测定。
基材30对于波长10μm的光的折射率优选为1.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2以上且3.5以下。通过基材30的折射率在该数值范围内,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例如远红外摄像头CA1的性能。折射率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利用红外光谱椭偏仪(J.A.WOOLLAM公司制造,IR-VASE-UT)得到的偏振光信息和利用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装置得到的分光透射光谱进行光学模型的拟合而确定。
基材30的厚度D0优选为1.5mm以上且5mm以下,更优选为1.7mm以上且4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mm以上且3mm以下。通过厚度D0在该范围内,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需要说明的是,厚度D0也可以说是在Z方向上从基材30的表面30a到表面30b的长度。在图6的示例中,基材30为平板状,优选Y方向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均匀。在此的厚度均匀并不限于严格相同,也包括在一般的公差范围内偏离。但是,基材30的Y方向的各位置处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基材30与功能膜32的合计厚度、即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相当于图6中的厚度DA1)优选为1.5mm以上且5.5mm以下,更优选为1.7mm以上且4.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mm以上且3mm以下。
对基材3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Si、Ge、ZnS和硫属化物玻璃等。可以说基材30优选含有选自Si、Ge、ZnS和硫属化物玻璃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通过在基材30中使用这样的材料,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
硫属化物玻璃的优选组成为如下组成,
以原子%表示,所述组成含有:
Ge+Ga:7%~25%;
Sb:0%~35%;
Bi:0%~20%;
Zn:0%~20%;
Sn:0%~20%;
Si:0%~20%;
La:0%~20%;
S+Se+Te:55%~80%;
Ti:0.005%~0.3%;
Li+Na+K+Cs:0%~20%;
F+Cl+Br+I:0%~20%。
而且,优选该玻璃具有140℃~55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基材30的材料,更优选使用Si、ZnS。
(功能膜)
功能膜32是形成在基材30上并且用于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或调节远红外线的透射率的膜。
在图6的示例中,功能膜32包含减反射膜(AR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功能膜32向远离基材30的方向去依次层叠有减反射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即,在图6的示例中,在朝向车内侧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有基材30、减反射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表面36b成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内侧的表面20b(功能膜32的车内侧的表面32b)。但是,基材30、减反射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层叠顺序不限于此,而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朝向车内侧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有基材30、远红外线吸收层36和减反射膜34。另外,在图6的构成中,减反射膜34不是必须的构成,功能膜32也可以不包含减反射膜34而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
(减反射膜)
减反射膜34是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的膜。在图6的示例中,减反射膜34优选Y方向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均匀。但是,基材30的Y方向的各位置处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在图6的示例中,减反射膜34包含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在图6的示例中,在基材30与远红外线吸收层36之间交替地层叠有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在图6的示例中,减反射膜34在基材30上在远离基材30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有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但是,在减反射膜34中,形成在最靠近基材30侧的层不限于高折射率层34A,例如也可以是低折射率层34B。例如,可以沿远离基材30的方向依次层叠有低折射率层34B和高折射率层34A。
另外,在图6的示例中,减反射膜34为层叠有一层高折射率层34A和一层低折射率层34B的构成,但不限于此,减反射膜34也可以层叠有多层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减反射膜34可以从基材30上起在远离基材30的方向上交替层叠有多个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即,减反射膜34可以从基材30起依次层叠有高折射率层34A、低折射率层34B、高折射率层34A、……低折射率层34B。另外,减反射膜34可以从基材30上起在远离基材30的方向上交替层叠有低折射率层34B和高折射率层34A。即,也可以依次层叠有基材30、低折射率层34B、高折射率层34A、……低折射率层34B。
像这样,减反射膜34为包含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的任意构成的膜。
(高折射率层)
高折射率层34A是与低折射率层34B层叠从而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的膜。高折射率层34A是对远红外线为高折射率的膜,并且对波长10μm的光的折射率优选为2.5以上且4.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3以上且4.3以下。另外,高折射率层34A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折射率优选为2.5以上且4.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3以上且4.3以下。通过高折射率层34A的折射率和平均折射率在该数值范围内,能够适当地作为高折射率层发挥功能,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
高折射率层34A能够透射远红外线。高折射率层34A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05以下,优选为0.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以下。通过消光系数和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需要说明的是,平均消光系数是指对该波段(在此为8μm~13μm)的各波长的光的消光系数的平均值。消光系数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利用光谱椭偏仪得到的偏振光信息和根据JIS R3106测定的光谱透射率进行光学模型的拟合而确定。
另外,高折射率层34A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上且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μm以上且1.2μm以下。通过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
高折射率层34A的材料可以为任意材料,例如可举出:以选自Si和Ge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作为主要成分的材料、类金刚石碳(DLC)、ZnSe、As2S3、As2Se3等。
(低折射率层)
低折射率层34B是与高折射率层34A层叠从而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的膜。低折射率层34B是对远红外线为低折射率的膜,并且对波长10μm的光的折射率优选为0.8以上且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且1.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且1.5以下。通过低折射率层34B的折射率在该数值范围内,能够适当地作为低折射率层发挥功能,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
低折射率层34B能够透射远红外线。低折射率层34B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05以下,优选为0.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以下。通过消光系数和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
另外,低折射率层34B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上且1.7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μm以上且1.5μm以下。通过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
低折射率层34B可以为任意材料,例如可举出:ZnS、金属氧化物(例如SiOx、Al2O3、NiOx、CuOx、ZnO、ZrO2、Bi2O3、Y2O3、CeO2、HfO2、MgO、TiOx等)、氟化金属(例如MgF2、CaF2、SrF2、BaF2、PbF2、LaF3、YF3等)等。
(远红外线吸收层)
远红外线吸收层36是吸收远红外线的层。远红外线吸收层36将入射的远红外线中的一部分吸收并且使入射的远红外线中的另一部分透射。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002以上且1.0以下,优选为0.01以上且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上且0.2以下。通过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在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的同时根据透射率调节层的膜厚来适当地控制远红外线透射率。
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材料可以为任意材料,例如可举出:类金刚石碳(DLC)、SiOx、Al2O3、NiOx、CuOx、ZnO、ZrO2、Bi2O3、Y2O3、CeO2、HfO2、MgO、TiOx、TiN、AlN、Si3N4等。
远红外线吸收层36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B1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B2不同。厚度DB1是指第一位置P1处的从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一个表面36a到另一个表面36b的沿Z方向的长度,厚度DB2是指第二位置P2处的从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表面36a到表面36b的沿Z方向的长度。通过厚度DB1与厚度DB2不同,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远红外线吸收层36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B2小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B1。通过使厚度DB2小于厚度DB1,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例如,厚度DB2相对于厚度DB1优选为0%以上且98%以下,更优选为5%以上且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且85%以下。通过厚度的比率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小。因此,可以说优选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通过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小,能够使平均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高,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最薄部的厚度优选为5nm以上且1000nm以下,优选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优选为20nm以上且300nm以下。通过最薄部的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度地吸收远红外线,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第一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为以上所述的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通过随着向Y方向去而减小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厚度,由此能够使通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中的远红外线的透射率接近均匀,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其他例)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在图6的示例中,在基材30的车内侧形成有功能膜3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7所示在基材30的车内侧形成有功能膜3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向车内侧去依次层叠有远红外线吸收层36、减反射膜34和基材30,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表面36a成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外侧的表面20a,基材30的表面30b成为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车内侧的表面20b。但是,基材30、减反射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层叠顺序并不限于此,而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向车内侧去依次层叠有减反射膜34、远红外线吸收层36和基材30。另外,在图7的构成中,减反射膜34不是必须的构成,功能膜32也可以不包含减反射膜34而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
另外,功能膜32也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内侧两者上,例如也可以在图6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上进一步形成图7的功能膜32。即,功能膜32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中的至少一者上。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在以上的说明中,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为层叠有基材30、减反射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构成,但也可以层叠有其他层。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在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中形成有可见光吸收层38作为其他层。可见光吸收层38优选如图8所示形成在比基材30和功能膜32更靠车外侧的位置,但设置可见光吸收层38的位置可以为任意位置。
可见光吸收层38是吸收可见光的层。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550nm的光(可见光)的折射率优选为1.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上且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且2.5以下。另外,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平均折射率优选为1.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上且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且2.5以下。通过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可见光的折射率和平均折射率在该数值范围内,能够抑制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不显眼。
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550nm的光的消光系数优选为0.04以上,更优选为0.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7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上。另外,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04以上,更优选为0.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7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上。通过消光系数和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可见光的反射率分散,从而能够成为确保了外观设计性的外观。
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10μm的光(远红外线)的折射率优选为1.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上且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且2.5以下。另外,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折射率优选为1.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上且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且2.5以下。通过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远红外线的折射率和平均折射率在该数值范围内,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从而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
可见光吸收层38能够透射远红外线。可见光吸收层38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以下。通过消光系数和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
另外,可见光吸收层38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μm以上且1.4μm以下。通过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在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的同时适当地抑制可见光的反射和分散。
可见光吸收层38的材料为任意材料,但优选以金属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在此的主要成分可以是指相对于可见光吸收层38整体的含有率为50质量%以上。作为可见光吸收层38中使用的金属氧化物,优选氧化镍(NiOx)、氧化铜(CuOx)和氧化锰(MnOx)中的至少任一种。可见光吸收层38优选以选自NiOx、CuOx和MnOx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作为主要成分。可以说可见光吸收层38优选为以NiOx作为主要成分或以选自CuOx和MnOx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作为主要成分中的任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已知氧化镍、氧化铜和氧化锰根据镍、铜和锰的化合价而采取多种组成,x能够取0.5~2的任意值。另外,化合价可以不是单一的,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的化合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NiOx,优选使用NiO,作为CuOx,优选使用CuO,作为MnOx,优选使用MnO。但是,可见光吸收层38的材料并不限于这些材料,而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类金刚石碳。
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除了基材30、减反射膜34和远红外线吸收层36以外的层,对可见光吸收层38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层叠与可见光吸收层38不同的层,还可以除了层叠可见光吸收层38之外还层叠其他层。作为其他层,例如可举出:在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最靠近车外侧的面上形成的保护膜。作为保护膜,例如优选包含选自ZrO2、Al2O3、TiO2、Si3N4、AlN和类金刚石碳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膜。通过形成保护膜,能够适当地保护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
(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1具有遮光区域A2,在遮光区域A2内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所述远红外线透射区域B具有开口部19和配置在开口部19内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一位置P1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TR1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二位置P2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TR2不同,其中,在将车辆用玻璃1搭载在车辆V上时,第二位置P2位于第一位置P1的铅垂方向下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玻璃1通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优选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二位置P2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TR2高于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第一位置P1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TR1。由此,即使在车辆用玻璃1被倾斜地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透过第一位置P1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透过第二位置P2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优选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20a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高。由此,即使在车辆用玻璃1被倾斜地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包含透射远红外线的基材30和形成在基材30上的功能膜32。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
另外,功能膜32优选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远红外线吸收层36吸收远红外线,并且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基材30优选含有选自Si、Ge、ZnS和硫属化物玻璃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通过基材30为这样的材料,车辆用玻璃1能够适当地透射远红外线。
另外,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包含透射远红外线的基材30和形成在基材30上且以金属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可见光吸收层38。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通过包含可见光吸收层38,不易被人视觉辨认出,变得不显眼。特别是,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有时配置在由黑色陶瓷等形成的遮光区域A2内,优选提高与遮光区域A2的外观上的亲和性。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通过包含可见光吸收层38,与遮光区域A2的外观上的亲和性高,从而确保外观设计性。
另外,可见光吸收层38优选以选自NiOx、CuOx和MnOx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作为主要成分。通过可见光吸收层38的材料为这样的材料,能够适当地吸收可见光,从而能够适当地确保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外观设计性。
(第一变形例)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厚度而使第一位置PA1的平均透射率TR1与第二位置PA2的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但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在第一变形例中所说明的,通过改变减反射膜的厚度而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对于在第一变形例中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变形例也能够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即,也可以在像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改变远红外线吸收层36的厚度的同时像第一变形例一样改变减反射膜的厚度。
图9是第一变形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变形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中,功能膜32包含减反射膜34S,但不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但是,在第一变形例中,也可以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
第一变形例的减反射膜34S在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的同时将入射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吸收。即,减反射膜34S具有AR膜的功能和远红外线吸收层的功能。减反射膜34S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01以上且0.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以上且0.05以下。通过消光系数和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吸收远红外线中的一部分。
减反射膜34S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C1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C2不同。通过厚度DC1与厚度DC2不同,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减反射膜34S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C2小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C1。通过使厚度DC2小于厚度DC1,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在第一变形例中,优选减反射膜34S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小。因此,可以说优选减反射膜34S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通过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小,能够使平均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高,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减反射膜34S包含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高折射率层34A与低折射率层34B的层叠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因此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减反射膜34S不限于包含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构成。
第一变形例的高折射率层34A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不同。另外,第一变形例的高折射率层34A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小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另外,优选第一变形例的高折射率层34A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小。因此,可以说优选第一变形例的高折射率层34A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
第一变形例的高折射率层34A除了如上所述按位置而厚度不同这一点之外,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样。
第一变形例的低折射率层34B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不同。另外,第一变形例的低折射率层34B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小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另外,优选第一变形例的低折射率层34B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小。因此,可以说优选第一变形例的低折射率层34B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
第一变形例的低折射率层34B除了如上所述按位置而厚度不同这一点之外,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样。
像这样,在第一变形例中,通过改变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各位置处的厚度而改变作为层叠体的减反射膜34S的各位置处的厚度。但是,改变减反射膜34S的各位置处的厚度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于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中的至少一个层如上所述改变各位置处的厚度。
另外,例如,也可以不改变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各位置处的厚度而通过改变各位置处的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层叠数来改变减反射膜34S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减反射膜34S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层叠数与第二位置P2处的层叠数不同。另外,减反射膜34S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层叠数少于第一位置P1处的层叠数。另外,优选减反射膜34S的层叠数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少。因此,可以说优选减反射膜34S的层叠数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少。
图10是第一变形例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在图9的示例中,在基材30的车内侧形成有功能膜3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基材30的车外侧形成有功能膜32。另外,功能膜32也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两者上,例如也可以在图9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上进一步形成图10的功能膜32。即,功能膜32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中的至少一者上。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层叠有可见光吸收层38等其他层。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一变形例中,功能膜32包含减反射膜34S,所述减反射膜34S吸收远红外线且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并且减反射膜34S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薄。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第二变形例)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二变形例通过改变基材的厚度而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对于在第二变形例中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变形例也可以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一变形例。即,也可以在像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一变形例一样改变远红外线吸收层或减反射膜的厚度的同时像第二变形例一样改变基材的厚度。
图11是第二变形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1所示,第二变形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中,功能膜32包含减反射膜34,但不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但是,在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
第二变形例的基材30A将入射的远红外线中的一部分吸收并使入射的远红外线中的另一部分透过。即,基材30A具有透射远红外线的构件的功能和远红外线吸收层的功能。基材30A的对波长8μm~13μm的光的平均消光系数优选为0.00001以上且0.0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002以上且0.0002以下。通过消光系数和平均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吸收远红外线中的一部分。
基材30A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D1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D2不同。通过厚度DD1与厚度DD2不同,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基材30A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D2小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D1。通过使厚度DD2小于厚度DD1,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例如,厚度DD2相对于厚度DD1优选为25%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且70%以下。通过厚度的比率在该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在第二变形例中,优选基材30A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小。因此,可以说优选基材30A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小。通过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小,能够使平均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高,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基材30A的最薄部的厚度优选为1.5mm以上且4.5mm以下,优选为1.6mm以上且4.0mm以下,优选为1.8mm以上且3.0mm以下。通过最薄部的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在保持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强度的同时适当地吸收远红外线,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图12是第二变形例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在图11的示例中,在基材30A的车内侧形成有功能膜3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基材30A的车外侧形成有功能膜32。另外,功能膜32也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两者上,例如也可以在图11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上进一步形成图12的功能膜32。即,功能膜32可以设置在基材30A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中的至少一者上。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层叠有可见光吸收层38等其他层。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二变形例中,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包含基材30A,所述基材30A将入射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吸收并使入射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透过,并且所述基材30A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薄。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通过使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薄而使远红外线的吸收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降低,由此使远红外线的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提高,但使远红外线的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提高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一样通过使远红外线的反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降低,从而使远红外线的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提高。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变形例。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中,功能膜32包含减反射膜34T。第二实施方式的减反射膜34T设定为其厚度越大则远红外线的反射率越高。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功能膜32不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36。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厚度)
第二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TA1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TA2不同。通过厚度DTA1与厚度DTA2不同,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第二实施方式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TA2大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TA1。通过使厚度DTA2大于厚度DTA1,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大。因此,也可以说优选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大。通过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大,能够使平均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高,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减反射膜的厚度)
减反射膜34T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TB1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TB2不同。通过厚度DTB1与厚度DTB2不同,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1与平均透射率TR2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减反射膜34T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DTB2大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DTB1。通过使厚度DTB2大于厚度DTB1,能够使平均透射率TR2高于平均透射率TR1,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进一步而言,优选减反射膜34T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大。因此,可以说优选减反射膜34T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大。通过厚度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大,能够使平均透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变高,从而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减反射膜34T包含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高折射率层34A与低折射率层34B的层叠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因此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减反射膜34T不限于包含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34A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不同。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34A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大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另外,优选第二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34A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大。因此,可以说优选第二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34A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大。
第二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34A除了如上所述按位置而厚度不同这一点之外,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样。
第二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34B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与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不同。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34B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大于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另外,优选第二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34B的厚度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大。因此,可以说优选第二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34B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大。
第二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34B除了如上所述按位置而厚度不同这一点之外,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样。
像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各位置处的厚度而改变作为层叠体的减反射膜34T的各位置处的厚度。但是,改变减反射膜34T的各位置处的厚度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于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中的至少一者如上所述改变各位置处的厚度。
另外,例如,也可以不改变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各位置处的厚度而通过改变各位置处的高折射率层34A和低折射率层34B的层叠数来改变减反射膜34T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减反射膜34T优选第一位置P1处的层叠数与第二位置P2处的层叠数不同。另外,减反射膜34T优选第二位置P2处的层叠数多于第一位置P1处的层叠数。另外,优选减反射膜34T的层叠数随着向Y方向去(在搭载在车辆上时随着向铅垂方向下方去)而变多。因此,可以说优选减反射膜34T的层叠数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多。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剖视示意图。在图13的示例中,在基材30的车内侧形成有功能膜32T,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4所示在基材30的车外侧形成有功能膜32T。另外,功能膜32T也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两者上,例如也可以在图13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上进一步形成图14的功能膜32T。即,功能膜32T可以设置在基材3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中的至少一者上。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层叠有可见光吸收层38等其他层。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功能膜32包含减反射膜34T,所述减反射膜34T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并且所述减反射膜34T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厚。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使远红外线的反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降低,从而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减反射膜34T可以通过将多个层层叠而构成,并且所述减反射膜34T的层叠数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多。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使远红外线的反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降低,从而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减反射膜34T可以通过将多个层层叠而构成,并且所述减反射膜34T中的至少一个层的厚度随着从第一位置P1去往第二位置P2而变大。由此,车辆用玻璃1能够使远红外线的反射率随着向第二位置P2去而降低,从而能够使透过远红外线透射构件20而入射到远红外摄像头CA1的远红外线的强度接近均匀,能够抑制远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接着,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制作>
首先,准备直径为50mm、厚度为2.0mm±0.05mm的Si(FZ等级)作为基材。需要说明的是,基材和功能膜的厚度利用数显游标卡尺(三丰株式会社制造,CD-15CX)进行测定。
(例1)
在上述基材的成为车外侧的面上通过等离子体CVD形成1000nm的类金刚石碳(DLC)膜,并将其作为保护膜。然后,在使基材倾斜的同时在基材的成为车内侧的面上分别通过蒸镀形成Ge膜、接着形成ZnS膜,并将其作为减反射膜。
将在将所得到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搭载在车辆上时的Y方向上端作为原点,将P1的位置设为5mm,将P2的位置设为45mm,此时,P1、P2处的各层的膜厚如表1所示。
(例2)
在使上述基材倾斜的同时在基材的成为车外侧的面上通过磁控溅射法形成NiOx膜,并将其作为减反射膜。P1、P2处的各层的膜厚如表1所示。
(例3)
在上述基材的成为车内侧的面上通过蒸镀法形成150nm的Ge膜,然后在使基材倾斜的同时通过磁控溅射法形成NiOx膜,并将其作为减反射膜。P1、P2处的各层的膜厚如表1所示。
(例4)
在上述基材的成为车外侧的面上通过磁控溅射法形成1200nm的NiOx膜,并将其作为减反射膜。然后,在使基材倾斜的同时在基材的成为车内侧的面上同样地通过磁控溅射法形成Al2O3膜,并将其作为远红外线吸收层。P1、P2处的各层的膜厚如表1所示。
(例5)
除了在不使基材倾斜的情况下形成减反射膜之外,与例1同样地制作了远红外线透射构件。P1、P2处的各层的膜厚如表1所示。
(例6)
在上述基材的成为车外侧的面上通过磁控溅射法沿远离基材的方向依次形成1000nm的NiOx膜、25nm的ZrO2膜、15nm的NiOx膜和200nm的ZrO2膜,并将其作为减反射膜。然后,在使基材倾斜的同时在基材的成为车内侧的面上同样地通过磁控溅射法形成NiOx膜,并将其作为远红外线吸收层。P1、P2处的各层的膜厚如表1所示。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P1、P2位置处的平均透射率评价>
在P1、P2各位置处使用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装置(Thermo Scientific公司制造,商品名:Nicolet iS10)对在例1~例6中得到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红外线透射光谱进行测定,并根据得到的红外线透射光谱求出波长8μm~13μm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
<远红外线透射窗的制作、设置>
首先,准备在300mm×300mm、厚度2.0mm的钠钙玻璃之间配置有厚度0.76mm的PVB的夹层玻璃。接着,在夹层玻璃的中心形成φ53.5mm的通孔,将在例1~例5中得到的红外线透射构件隔着树脂成型体连接件安装于通孔中,从而形成远红外线透射窗。
<远红外线透射窗的热图像的实测评价>
在评价中使用面源黑体炉(IR SYSTEM株式会社制造,DBB-LC50)和远红外线摄像头(FLIR公司制造,Boson 640,HFOV:18°)。将所述远红外线透射窗的搭载角度(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30°,在观察热图像的同时调节远红外线摄像头的位置以使得远红外线摄像头的视角不被远红外线透射窗阻碍,并固定远红外线透射窗。接着,配置面源黑体炉以使得经由所述远红外线透射窗而远红外线摄像头对焦,将面源黑体炉的温度设定为50℃,待机直到温度达到恒定后,进行热图像评价。关于热图像的评价,以灰度保存热图像,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在Y方向(车辆的铅垂方向)上分析亮度分布,以P2/P1(%)评价在X方向中央的P1和P2的位置处的亮度差。
<远红外线透射窗的热图像的模拟评价>
另外,使用光学模拟软件(Eclat Digital Research公司制造的Ocean)与实测同样地配置模拟50℃(323K)黑体炉的红外线辐射体、远红外线透射窗和远红外线摄像头,并评价辐射亮度。根据得到的评价亮度分布,以P2/P1sim(%)评价所述P1和P2的位置处的亮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将红外线辐射体的热量释放设定为能够利用Lambertian近似,根据各远红外透射构件的搭载角度下的透射率进行计算。
(例7:参考例)
将例1的远红外线透射窗的搭载角度设定为90°,除此之外,与例1同样地进行了热图像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在例1、例5、例7中进行了热图像的实测评价和模拟评价,例2~例4、例6仅进行了模拟评价。
根据例1、例5、例7,实测结果中的亮度差P2/P1与模拟评价中的亮度差P2/P1sim显示出良好的一致。
如表1所示,在作为比较例的例5中,由于在不使基材倾斜的情况下形成了减反射膜,因此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位置P1处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与位置P2处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一致。可知在例5中,亮度差P2/P1为80%,在远红外线摄像头的视野内的亮度变动大,有可能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另一方面,如表1所示,在作为本实施例的例1~例4、例6中,由于在使基材倾斜的同时形成了减反射膜,因此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位置P1处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与位置P2处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不同。在作为本实施例的例1~例4、例6中,亮度差P2/P1或P2/P1sim处于90%~110%以内,可以说能够抑制红外线的检测精度下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该实施方式的内容。另外,在上述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所谓等同的范围的要素。而且,上述构成要素可以适当组合。此外,能够在不脱离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各种省略、置换或变更。
标号说明
1车辆用玻璃
10、12、14玻璃基体
16 中间层
18 遮光层
19 开口部
20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
30 基材
32 功能膜
34 减反射膜
36 远红外线吸收层
P1 第一位置
P2 第二位置
V 车辆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用玻璃,其为具有遮光区域的车辆用玻璃,其中,
在所述遮光区域内形成有远红外线透射区域,所述远红外线透射区域具有开口部和配置在所述开口部内的远红外线透射构件,并且
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第一位置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与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第二位置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不同,其中,在将所述车辆用玻璃搭载在车辆上时,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铅垂方向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高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在沿与车外侧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远红外线时,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波长8μm~13μm的远红外线的平均透射率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包含透射远红外线的基材和形成在所述基材上的功能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功能膜包含远红外线吸收层,所述远红外线吸收层吸收远红外线,并且所述远红外线吸收层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功能膜包含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吸收远红外线且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并且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包含基材,所述基材将入射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吸收并使入射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透过,并且所述基材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功能膜包含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抑制远红外线的反射,并且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减反射膜通过将多个层层叠而构成,并且所述减反射膜的层叠数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减反射膜通过将多个层层叠而构成,并且所述减反射膜中的至少一个层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而变大。
11.根据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基材含有选自Si、Ge、ZnS和硫属化物玻璃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连接车外侧的面内任意两个点的直线中最长的直线的长度为40mm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玻璃,其中,所述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厚度为1.5mm以上且5.5m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01627 | 2021-01-07 | ||
JP2021-001627 | 2021-01-07 | ||
PCT/JP2022/000143 WO2022149583A1 (ja) | 2021-01-07 | 2022-01-05 | 車両用ガラ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85882A true CN116685882A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235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09062.1A Pending CN116685882A (zh) | 2021-01-07 | 2022-01-05 | 车辆用玻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47718A1 (zh) |
EP (1) | EP4275932A1 (zh) |
JP (1) | JPWO2022149583A1 (zh) |
CN (1) | CN116685882A (zh) |
WO (1) | WO202214958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3433Y2 (ja) * | 1988-04-15 | 1994-08-3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監視装置 |
GB2271139A (en) | 1992-10-03 | 1994-04-06 | Pilkington Plc | Vehicle window with insert of high infra-red transmittance |
AU2001270966A1 (en) | 2000-07-10 | 2002-01-21 | Ophir Optronics Ltd. | Impaired vision assist system and method |
DE102009019622A1 (de) * | 2009-01-24 | 2010-11-04 | Saint-Gobain Sekurit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 Infrarotstrahlung abschirmendes, für sichtbares Licht transparentes Laminat mit einem für Infrarotstrahlung durchlässigen optischen Fenster,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nd seiner Verwendung |
JP2011051365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Yohei Tsuchiya | 乗用自動車 |
JP5412340B2 (ja) * | 2010-03-19 | 2014-02-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視認窓 |
JP7298073B2 (ja) * | 2018-07-17 | 2023-06-27 | Agc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 |
-
2022
- 2022-01-05 EP EP22736751.3A patent/EP427593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1-05 WO PCT/JP2022/000143 patent/WO202214958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1-05 JP JP2022574061A patent/JPWO2022149583A1/ja active Pending
- 2022-01-05 CN CN202280009062.1A patent/CN116685882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6-30 US US18/217,472 patent/US20230347718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75932A1 (en) | 2023-11-15 |
JPWO2022149583A1 (zh) | 2022-07-14 |
US20230347718A1 (en) | 2023-11-02 |
WO2022149583A1 (ja) | 2022-07-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97232B2 (en) | Glazing with optical device | |
CN114787096B (zh) | 车辆用玻璃和摄像头单元 | |
US20230228925A1 (en) | Far-infrared ray transmission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ar-infrared ray transmission member | |
WO2019186513A1 (en) | Automotive laminate with embedded camera | |
US20230194759A1 (en) | Far-infrared ray transmission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ar-infrared ray transmission member | |
US20230345092A1 (en) | Vehicle glass and vehicle glass manufacturing method | |
EP4343392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far-infrared transmission member, and far-infrared transmission member | |
CN114538791B (zh) | 一种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汽车玻璃组件 | |
US12035056B2 (en) | Vehicular exterior member and far-infrared camera equipped vehicular exterior member | |
US20240217314A1 (en) | Front windshield and automobile | |
CN115279606B (zh) | 车辆用玻璃、框构件以及车辆用玻璃的制造方法 | |
CN116685882A (zh) | 车辆用玻璃 | |
CN113382857B (zh) | 具有窗玻璃和相关联的热成像仪的装置及其优化方法 | |
US20240302573A1 (en) | Ir transmissive pane | |
WO2023195524A1 (ja) | 透過部材 | |
WO2023171309A1 (ja) | 遠赤外線透過部材及び遠赤外線透過部材の製造方法 | |
CN118748984A (zh) | 远红外线透射构件和远红外线透射构件的制造方法 | |
EA041238B1 (ru) | Остекление с оптическ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 |
CN117651887A (zh) | Ir透射嵌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