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9440B -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9440B
CN116669440B CN202310943297.4A CN202310943297A CN116669440B CN 116669440 B CN116669440 B CN 116669440B CN 202310943297 A CN202310943297 A CN 202310943297A CN 116669440 B CN116669440 B CN 116669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solar cell
transport layer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432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69440A (zh
Inventor
张志郢
请求不公布姓名
周红梅
王诗丹
欧阳楚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432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694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69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9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69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9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1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4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a p-i-n structure, e.g. having a perovskite absorber between p-type and n-type charge transpor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H10K30/57Photovoltaic [PV] devices comprising multiple junctions, e.g. tandem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该太阳能电池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其中,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设置于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有所提升。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电池作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光伏电池,是一种通过光电效应或光化学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在诞生后的几年内迅速获得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稳定性等。因此,如何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其中,所述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金属层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这样,在第一金属层的至少一侧,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将第一金属层与载流子传输层隔开,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阻止第一金属层的金属向载流子传输层的扩散,降低载流子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形成的复合层的渗透性有所改善,且复合层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并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和所述金属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也就是说,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层的靠近空穴传输层的一侧,将第一金属层与空穴传输层隔开,降低空穴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0.1nm≤d1≤10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5nm≤d1≤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1nm≤d2≤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8nm≤d2≤1.2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nm≤d≤2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0.8nm≤d≤21.2nm。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第一金属层和复合层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物质用作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覆盖第一金属层的至少一侧,可以降低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向载流子传输层扩散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导电氧化物,所述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镧系金属掺杂的氧化铟、硼掺杂的氧化锌、氟掺杂的氧化锡、铟掺杂的氧化钨、铟掺杂的氧化锌、铝掺杂的氧化锌、氧化镓锌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上述导电氧化物,有利于太阳能电池吸收太阳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金属层和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电极层的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设置于第二电极层的第二金属层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可以阻挡第二金属层中的金属材料向第四载流子传输层的扩散,降低了第四载流子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物质用作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设置于第二金属层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可以降低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向第四载流子传输层扩散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包括P型半导体,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包括N型半导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4-(3,6-二甲氧基-9H-咔唑-9-基)丁基]磷酸、[2-(3,6-二甲氧基-9H-咔唑- 9-基)乙基]磷酸、[4-(3,6-二溴-9H-咔唑-9-基)丁基]磷酸、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聚-3已基噻吩、三蝶烯为核的三苯胺、3,4-乙烯二氧噻吩-甲氧基三苯胺、N-(4-苯胺)咔唑-螺双芴、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聚噻吩、氧化镍、氧化钼、碘化亚铜、氧化亚铜;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浴铜灵、[6,6]-苯基-C61-丁酸异甲酯、[6,6]-苯基C71-丁酸甲酯、C60、C70、SnOx、氧化锌,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
上述用作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以及用作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
钙钛矿材料具有高转换效率、低成本、环保等优点,可以制备成非常薄的薄膜,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大于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
太阳光先照射到第一光吸收层,设置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大于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中的钙钛矿的化学式为ABX3,其中,A包括CH3(NH2)2 +、CH(NH2)2 +、CH3NH2 +、Li+、Na+、K+、Rb+、Cs+中的至少一种,B包括Pb+、Be2+、Mg2+、Ca2+、Sr2+、Ba2+、Zn2+、Ge2+、Fe2+、Co2+、Ni2+中的至少一种,X包括Cl-、Br-、I-、SCN-、CNO-、OCN-、OSCN-、SH-、OH-、CP-、CN-、SeCN-、N3 -、NO2 -中的至少一种。这样,便于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钙钛矿的具体种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一空穴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位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二空穴阻挡层,所述第二空穴阻挡层位于所述第二光吸收层和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光吸收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设置空穴阻挡层,有利于提升电子传输层与光吸收层之间的电子传输,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的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衍生物、SnO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空穴阻挡层的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衍生物、SnO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
上述材料用于空穴阻挡层的材料可以有效提升电子传输层与光吸收层之间的电子传输,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其中,所述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电池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提供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包括:提供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制备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在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在所述第一光吸收层上制备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在所述电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一金属层,在所述金属层上制备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制得所述复合层;在所述复合层上制备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在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光吸收层;在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上制备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在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电极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金属层和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所述在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在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在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上制备所述第二金属层,制得所述第二电极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0.1nm≤d1≤10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5nm≤d1≤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1nm≤d2≤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8nm≤d2≤1.2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nm≤d≤2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0.8nm≤d≤21.2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大于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第一方面及其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太阳能电池。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装置,包括第三方面中的光伏组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120和80-110的范围,理解为60-110和80-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如果列出的最小范围值1和2,和如果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3、1-4、1-5、2-3、2-4和2-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5”之间的全部实数,“0-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步骤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优选是顺序进行的。例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和(b),表示所述方法可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a)和(b),也可以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b)和(a)。例如,所述提到所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c),表示步骤(c)可以任意顺序加入到所述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a)、(b)和(c),也可包括步骤(a)、(c)和(b),也可以包括步骤(c)、(a)和(b)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和/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和/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太阳能电池因其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太阳能电池中,各膜层的设置对于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例如稳定性和效率,至关重要。例如,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在叠层电池中,会在两种光吸收层之间设置复合层。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制备一层50-100nm的ITO作为复合层,或是制备一层1nm左右的单质金属作为复合层。单独的ITO作为复合层会有较大的横向电导率,导致电池的并联电阻降低,且较厚的ITO寄生吸收较高,导致短路电流降低。单独的单质金属作为复合层虽然可以避免横向电导率较低,但是金属单质会向载流子传输层扩散,损坏载流子传输层。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方案,都不利于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的提高。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金属层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这样,在第一金属层的至少一侧,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将第一金属层与载流子传输层隔开,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阻止第一金属层的金属向载流子传输层的扩散,降低载流子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形成的复合层的渗透性有所改善,且复合层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并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太阳能电池]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10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101、第一载流子传输层102、第一光吸收层103、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复合层105、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第二光吸收层107、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和第二电极层109。
其中,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箭头所指方向)。
复合层105包括第一金属层1051和位于第一金属层1051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可以抑制第一金属层1051中的金属的扩散,也就是可以抑制第一金属层1051中的金属向载流子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和/或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的扩散。
第一金属层1051具有沿其厚度方向(比如,如图1所示的x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可以设置于第一金属层1051沿厚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金属层1051的沿其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均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051的沿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
在第一金属层1051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形成设置于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和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之间的复合层105,这样,在第一金属层1051的至少一侧,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将第一金属层1051与载流子传输层隔开,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阻止第一金属层1051的金属向载流子传输层的扩散,降低载流子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第一金属层1051以及第一金属层1051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形成的复合层105的渗透性有所改善,且复合层105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并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填充因子。
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可以指太阳能电池10的光电转换效率,指电池受光照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与照射到电池上的入射光的功率的比值。
太阳能电池10的填充因子可以用于衡量太阳能电池10的光电转换效率。一般而言,填充因子越大,光电转换效率越大。填充因子与电流密度相关,电流密度可以指单位面积的电流,电流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填充因子。
第一电极层101和第二电极层109为导电的膜层,连接第一电极层101和第二电极层109可以产生光电流,从而向光电装置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10,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101、第一载流子传输层102、第一光吸收层103、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复合层105、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第二光吸收层107、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和第二电极层109,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进一步地,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1051和位于第一金属层1051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在第一金属层1051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这样,在第一金属层1051的至少一侧,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将第一金属层1051与载流子传输层隔开,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阻止第一金属层1051的金属向载流子传输层的扩散,降低载流子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第一金属层1051以及第一金属层1051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形成的复合层105的渗透性有所改善,且复合层105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并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填充因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载流子传输层102为空穴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为电子传输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为空穴传输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为电子传输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和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载流子传输层102为电子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为空穴传输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为空穴传输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为电子传输层,第一金属层105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也就是说,第一金属层1051和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之间,第一金属层1051和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之间均用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隔开。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载流子传输层102为空穴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为电子传输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106为电子传输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为空穴传输层,第一金属层1051可以是一侧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也可以是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
空穴传输层用于传输空穴,可选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包括P型半导体;可选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4-(3,6-二甲氧基-9H-咔唑-9-基)丁基]磷酸、[2-(3,6-二甲氧基-9H-咔唑- 9-基)乙基]磷酸、[4-(3,6-二溴-9H-咔唑-9-基)丁基]磷酸、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聚-3已基噻吩、三蝶烯为核的三苯胺、3,4-乙烯二氧噻吩-甲氧基三苯胺、N-(4-苯胺)咔唑-螺双芴、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聚噻吩、氧化镍、氧化钼、碘化亚铜、氧化亚铜。
电子传输层用于传输电子,可选地,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包括N型半导体;可选地,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浴铜灵、[6,6]-苯基-C61-丁酸异甲酯、[6,6]-苯基C71-丁酸甲酯、C60、C70、SnOx、氧化锌。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比如,x为2,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可以为SnO2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金属层1051的靠近空穴传输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将第一金属层1051与空穴传输层隔开,降低空穴传输层被损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的厚度d1满足:0.1nm≤d1≤100nm,可选地,d1满足:5nm≤d1≤10nm。
具体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的厚度d1可以为0.1nm、1nm、10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或是以上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
设置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的厚度d1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金属层1051的厚度d2满足:0.1nm≤d2≤10nm,可选地,d2满足:0.8nm≤d2≤1.2nm。
具体的,第一金属层1051的厚度d2可以为0.1nm、0.8nm、1nm、1.2nm、3nm、5nm、7nm、10nm,或是以上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
设置第一金属层1051的厚度d2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复合层105的厚度d满足:1nm≤d≤210nm,可选地,d满足:10.8nm≤d≤21.2nm。
具体的,复合层105的厚度d可以为1nm、5nm、10nm、20nm、30nm、50nm、70nm、100nm、150nm、200nm、210nm,或是以上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
设置复合层105的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各个膜层的厚度可以采用台阶仪进行测量,具体测量方法可以参考公知的台阶仪的测量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的材料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物质用作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1052的材料,覆盖第一金属层1051的至少一侧,可以降低第一金属层1051的材料向载流子传输层扩散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01的材料包括:导电氧化物。
可选地,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镧系金属掺杂的氧化铟、硼掺杂的氧化锌、氟掺杂的氧化锡、铟掺杂的氧化钨、铟掺杂的氧化锌、铝掺杂的氧化锌、氧化镓锌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极层101的材料包括上述导电氧化物,有利于太阳能电池10吸收太阳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电极层109包括第二金属层1091和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1092,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1092设置于第二金属层1091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之间。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1092可以抑制第二金属层1091中的金属的扩散,也就是可以抑制第二金属层1091中的金属向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的扩散。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电极层109的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1092设置于第二电极层109的第二金属层1091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之间,可以阻挡第二金属层1091中的金属材料向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的扩散,降低了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被损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层1091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1092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物质用作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1092的材料设置于第二金属层1091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之间,可以降低第二金属层1091的材料向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扩散的风险。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103的材料为钙钛矿,第二光吸收层107的材料为钙钛矿。
钙钛矿为光吸收材料,在受到太阳光照射时,钙钛矿可以产生电子-空穴对。钙钛矿材料具有高转换效率、低成本、环保等优点,可以制备成非常薄的薄膜,应用于太阳能电池10,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103的材料的带隙大于第二光吸收层107的材料的带隙。
带隙是指半导体材料中的导带的最低点和价带的最高点之间的能量之差。
可选地,第一光吸收层103的材料的带隙在1.6eV-2.3eV,第二光吸收层107的材料的带隙在1.0eV-1.4eV,比如,第一光吸收层103的钙钛矿材料为溴碘混合钙钛矿,第二光吸收层107的钙钛矿材料为锡铅混合钙钛矿。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吸收层107的材料为硅、铜铟镓硒、铜铟硒、碲化镉或砷化镓。
太阳光先照射到第一光吸收层103,设置第一光吸收层103的材料的带隙大于第二光吸收层107的材料的带隙,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103和第二光吸收层107中的钙钛矿的化学式为ABX3,其中,A包括CH3(NH2)2 +、CH(NH2)2 +、CH3NH2 +、Li+、Na+、K+、Rb+、Cs+中的至少一种,B包括Pb+、Be2+、Mg2+、Ca2+、Sr2+、Ba2+、Zn2+、Ge2+、Fe2+、Co2+、Ni2+中的至少一种,X包括Cl-、Br-、I-、SCN-、CNO-、OCN-、OSCN-、SH-、OH-、CP-、CN-、SeCN-、N3 -、NO2 -中的至少一种。这样,便于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钙钛矿的具体种类。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10还包括阻挡层,比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具体地,在光吸收层和空穴传输层之间设置电子阻挡层,在光吸收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设置空穴阻挡层。
电子阻挡层可以起到传输空穴的作用,空穴阻挡层可以起到传输电子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10还包括第一空穴阻挡层110,当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为电子传输层时,第一空穴阻挡层110位于第一光吸收层103和第二载流子传输层104之间。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3,太阳能电池10还包括第二空穴阻挡层111,当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为电子传输层时,第二空穴阻挡层111位于第二光吸收层107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108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光吸收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设置空穴阻挡层,有利于提升电子传输层与光吸收层之间的电子传输,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穴阻挡层110和第二空穴阻挡层111的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衍生物、SnO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比如,x可以为2,第一空穴阻挡层110和第二空穴阻挡层111的材料可以包括SnO2
上述材料用作第一空穴阻挡层110和第二空穴阻挡层111的材料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10的效率。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上面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中与上述太阳能电池类似的部分不再赘述。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如图4所示,制备方法400包括:提供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
其中,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电池效率。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方法400包括:提供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电极层制备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在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第一光吸收层;在第一光吸收层上制备第二载流子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在电子传输层上制备第一金属层,在金属层上制备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制得复合层;在复合层上制备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在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第二光吸收层;在第二光吸收层上制备第四载流子传输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在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第二电极层。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金属层和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在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第二电极层,包括:在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在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上制备第二金属层,制得第二电极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0.1nm≤d1≤100nm,可选地,d1满足:5nm≤d1≤1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1nm≤d2≤10nm,可选地,d2满足:0.8nm≤d2≤1.2nm。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nm≤d≤210nm,可选地,d满足:10.8nm≤d≤21.2n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或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大于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通常情况下,光伏组件包括上述太阳能电池、将多个太阳能电池连接的焊带、用于电流传输的接线盒、电池封装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封装部件包括光伏玻璃,光伏玻璃覆盖于上述太阳能电池,起到保护太阳能电池的作用。同时,光伏玻璃具有非常好的透光性和很高的硬度,可以适应很大的昼夜温差和恶劣的天气环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封装部件包括EVA薄膜,设置于光伏玻璃和太阳能电池之间,用于粘接光伏玻璃和太阳能电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封装部件包括光伏背板,光伏背板同样起到保护太阳能电池的作用。
可选地,光伏背板的材质可以为聚氟乙烯复合膜或者热塑性弹性材料。光伏背板的材料具有绝缘、防水、耐老化等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封装部件包括太阳能铝边框,采用铝合金材质,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可以起到支撑和保护太阳能电池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装置还可以为照明设备、储能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比如,光伏装置可以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等。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1、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
实施例1对应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玻璃基底上,第一电极层的材料为氧化铟锡(ITO),使用丙酮-酒精-去离子水依次清洗上述具有第一电极层的玻璃基底,烘干后待用。
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将[4-(3,6-二甲氧基-9H-咔唑-9-基)丁基]磷酸(MeO-4PACz)加入到乙醇溶剂中搅拌,将MeO-4PACz的乙醇溶液旋涂至第一电极层上(旋涂转速为4000rpm,旋涂时间为30s),然后转移至热台在100℃下退火10min,形成第一载流子传输层。
第一光吸收层:将123mg的CH(NH2)2I、59mg的CH(NH2)2Br、46mg的CsI、25mg的CsBr、428mg的PbI2和209mg的PbBr2加入到1mL的DMF和DMSO混合的溶剂中(DMF和DMSO体积比为3:1),在磁力搅拌机上以600rpm的转速搅拌8h,过滤,制得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将100μL的上述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旋涂到上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上(先以旋涂转速2000rpm、加速度200rpm/s旋涂10s,再以旋涂转速4000rpm、加速度1000rpm/s,旋涂25s),然后滴加200μL的氯苯到旋涂的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上,接着再旋涂上述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旋涂转速为4000rpm,旋涂时间为15s),然后转移至热台在100℃下退火15min,形成第一光吸收层。
第二载流子传输层(电子传输层):使用原子层沉积(ALD)设备在上述第一光吸收层上制备一层20nm的SnO2,形成第二载流子传输层。
复合层:使用ALD设备在上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一层5nm的ITO,形成厚度d1为5nm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再用蒸镀设备在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上蒸镀一层1nm的单质金(Au),形成厚度d2为1nm的第一金属层;最后使用ALD设备在第一金属层上制备一层5nm的ITO,形成另一层厚度d1为5nm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制得复合层。
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在上述复合层上旋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旋涂转速为4000rpm,旋涂时间为30s),然后转移至热台在150℃下退火10min,形成第三载流子传输层。
第二光吸收层:将216mg的CH(NH2)2I、85mg的CH3NH2I、414mg的PbI2、335mg的SnI2、0.5mg的MeO-4PACz加入到1mL的DMF和DMSO混合的溶剂中(DMF和DMSO体积比为3:1),在磁力搅拌机上以600rpm的转速搅拌2h,过滤,制得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将100μL的上述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旋涂到上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上(先以旋涂转速1000rpm、加速度200rpm/s旋涂10s,再以旋涂转速3000、加速度为1000rpm/s旋涂20s),然后滴加350μL的乙酸乙酯到旋涂的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上,接着再旋涂上述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旋涂转速为4000rpm,旋涂时间为20s),随后转移至热台在100℃下退火10min,形成第二光吸收层。
第四载流子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在上述第二光吸收层上蒸镀一层10的浴铜灵(BCP),形成第四载流子传输层。
第二电极层:在上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蒸镀一层100nm的金属铜(Cu),形成第二电极层。最终制得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
[实施例2-5,10]
实施例2-5,10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2-5,10中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分别为0.1nm,1.0nm,10nm,100nm,120nm,具体详见表1。
[实施例6-9,11]
实施例6-9,11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6-9,11中第二金属层的厚度d2分别为0.1nm,0.8nm,1.2nm,10nm,12nm,具体详见表1。
[实施例12]
实施例12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2中复合层的制备:用蒸镀设备在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上蒸镀一层1nm的单质Au,形成厚度d2为1nm的第一金属层;再使用ALD设备在第一金属层上制备一层5nm的ITO,形成厚度d1为5nm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制得复合层。
[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3中第一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载流子传输层的制备:实施例13中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使用ALD设备在第一电极层上制备一层20nm的SnO2,形成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将MeO-4PACz加入到乙醇溶剂中搅拌,将MeO-4PACz的乙醇溶液旋涂至第一光吸收层上(旋涂转速为4000rpm,旋涂时间为30s),然后转移至热台在100℃下退火10min,形成第二载流子传输层。
[实施例14]
实施例14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4中第二电极层的制备:使用ALD设备在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一层5nm的ITO,形成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再在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上蒸镀一层100nm的金属铜(Cu),形成第二金属层,制得第二电极层。
[实施例15]
实施例15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5中,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二空穴阻挡层。具体地,第一光吸收层和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空穴阻挡层,在第一光吸收层上蒸镀一层25nm的C60,形成第一空穴阻挡层,然后在第一空穴阻挡层上制备第二载流子传输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的制备过程参见实施例1);第二光吸收层和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空穴阻挡层,在第二光吸收层上蒸镀一层25nm的C60,形成第二空穴阻挡层,然后在第二空穴阻挡层上制备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的制备过程参见实施例1)。
[实施例16]
实施例16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6中,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为掺氟的氧化锡(FTO),具体详见表1。
[实施例17]
实施例17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7中,第一金属层的材料为单质银(Ag),具体详见表1。
[实施例18]
实施例18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实施例18中,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为单晶硅。第二光吸收层的制备:使用强碱将单晶硅进行清洗制绒,得到双面制绒面;随即将双面制绒的单晶硅片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分别在一侧制备一层5nm的本征i型非晶硅和100nm的掺杂p型非晶硅,然后再同样使用PECVD设备在另一侧制备一层5nm本征i型非晶硅和100nm的掺杂N型非晶硅;将已经制备完成非晶硅的样品使用物理气相沉积(PVD)设备在样品两侧分别制备一层100nm的ITO,制得第二光吸收层。
[对比例1-2]
对比例1和2与实施例1的制备相似,不同在于对比例1中复合层仅包括1nm的单质金层,对比例2中复合层仅包括100nm的ITO层。
接下来,对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测试过程进行说明。
2、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测试
在标准模拟太阳光(AM 1.5G,100 mW/cm2)照射下,对电池性能进行测试,获取I-V曲线。根据I-V曲线以及测试设备反馈的数据可以得到短路电流Jsc(单位mA/cm2)、开路电压Voc(单位V)、最大光输出电流Jmpp(单位mA)和最大光输出电压Vmpp(单位V)。通过公式FF=Jsc×Voc/(Jmpp×Vmpp)计算出电池的填充因子FF,单位%。通过公式PCE=Jsc×Voc×FF/Pin计算出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单位%;Pin表示入射光的输入功率,单位mW。
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对制备得到的实施例1-18、对比例1-2进行电池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详见表1。表1中,d1表示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2表示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表示复合层的厚度。
表1:实施例1-18及对比例1-2的产品参数和性能测试结果
/>
从对比例1-2与实施例1-13的结果比较可知,太阳能电池中的第一光吸收层与第二光吸收层之间设置的复合层采用金属层和设置于金属层至少一侧的保护层的复合结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有所提升。
从实施例1-5与实施例10的结果比较可知,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设置在适宜的范围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效果更明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设置在0.1nm~100nm范围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效果更明显。
从实施例6-9与实施例11的结果比较可知,第一金属层的厚度设置在适宜的范围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效果更明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金属层的厚度设置在0.8nm~1.2nm范围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效果更明显。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15的结果比较可知,在光吸收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设置空穴阻挡层,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34)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
其中,所述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1nm≤d2≤10nm,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和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0.1nm≤d1≤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5nm≤d1≤1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8nm≤d2≤1.2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nm≤d≤210n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0.8nm≤d≤21.2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导电氧化物,所述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镧系金属掺杂的氧化铟、硼掺杂的氧化锌、氟掺杂的氧化锡、铟掺杂的氧化钨、铟掺杂的氧化锌、铝掺杂的氧化锌、氧化镓锌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金属层和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包括透明的导电氧化物、碳单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的导电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碳单质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包括P型半导体,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包括N型半导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4-(3,6-二甲氧基-9H-咔唑-9-基)丁基]磷酸、[2-(3,6-二甲氧基-9H-咔唑- 9-基)乙基]磷酸、[4-(3,6-二溴-9H-咔唑-9-基)丁基]磷酸、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聚-3已基噻吩、三蝶烯为核的三苯胺、3,4-乙烯二氧噻吩-甲氧基三苯胺、N-(4-苯胺)咔唑-螺双芴、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聚噻吩、氧化镍、氧化钼、碘化亚铜、氧化亚铜;
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浴铜灵、[6,6]-苯基-C61-丁酸异甲酯、[6,6]-苯基C71-丁酸甲酯、C60、C70、SnOx、氧化锌,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大于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中的钙钛矿的化学式为ABX3,其中,
A包括CH3(NH2)2 +、CH(NH2)2 +、CH3NH2 +、Li+、Na+、K+、Rb+、Cs+中的至少一种,B包括Pb+、Be2+、Mg2+、Ca2+、Sr2+、Ba2+、Zn2+、Ge2+、Fe2+、Co2+、Ni2+中的至少一种,X包括Cl-、Br-、I-、SCN-、CNO-、OCN-、OSCN-、SH-、OH-、CP-、CN-、SeCN-、N3 -、NO2 -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一空穴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位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的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衍生物、SnO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二空穴阻挡层,所述第二空穴阻挡层位于所述第二光吸收层和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穴阻挡层的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衍生物、SnO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5~2。
22.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方向为太阳光的入射方向;
其中,所述复合层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至少一侧的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1nm≤d2≤10nm,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掺氟的氧化锡、掺铟的氧化钨、掺铟的氧化锌、掺铝的氧化锌、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第一光吸收层、第二载流子传输层、复合层、第三载流子传输层、第二光吸收层、第四载流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包括:
提供所述第一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制备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
在所述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一光吸收层;
在所述第一光吸收层上制备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
在所述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一金属层,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制备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制得所述复合层;
在所述复合层上制备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
在所述第三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光吸收层;
在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上制备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
在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电极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金属层和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所述在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
在所述第四载流子传输层上制备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在所述第二抑制金属扩散层上制备所述第二金属层,制得所述第二电极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0.1nm≤d1≤100nm。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抑制金属扩散层的厚度d1满足:5nm≤d1≤10nm。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d2满足:0.8nm≤d2≤1.2nm。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nm≤d≤210nm。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的厚度d满足:10.8nm≤d≤21.2nm。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镍、铬、铋、铂、镁、钼、钨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31.根据权利要求22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为钙钛矿。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大于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材料的带隙。
33.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34.一种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光伏组件。
CN202310943297.4A 2023-07-31 2023-07-31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Active CN116669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43297.4A CN116669440B (zh) 2023-07-31 2023-07-31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43297.4A CN116669440B (zh) 2023-07-31 2023-07-31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9440A CN116669440A (zh) 2023-08-29
CN116669440B true CN116669440B (zh) 2024-05-10

Family

ID=87710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43297.4A Active CN116669440B (zh) 2023-07-31 2023-07-31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694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12617B (zh) * 2023-12-15 2024-04-19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叠层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1126A (zh) * 2019-03-19 2021-08-13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
WO2022134993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载流子传输层及其制备方法、太阳能电池和发光器件
CN115084384A (zh) * 2022-06-27 2022-09-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阻挡插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7933843U (zh) * 2022-06-28 2022-11-29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三明治结构金属电极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CN115707260A (zh) * 2021-08-04 2023-02-17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钙钛矿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8831178U (zh) * 2022-10-10 2023-04-07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叠层电池、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1126A (zh) * 2019-03-19 2021-08-13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
WO2022134993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载流子传输层及其制备方法、太阳能电池和发光器件
CN115707260A (zh) * 2021-08-04 2023-02-17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钙钛矿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5084384A (zh) * 2022-06-27 2022-09-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阻挡插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7933843U (zh) * 2022-06-28 2022-11-29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三明治结构金属电极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CN218831178U (zh) * 2022-10-10 2023-04-07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叠层电池、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9440A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ang et al. Perovskite-based tandem solar cells
Zhang et al. Perovskite‐Based tandem solar cells: get the most out of the sun
Ajayan et al. A review of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organic/inorganic solar cells for futur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Wang et al. Prospects for metal halide perovskite-based tandem solar cells
Li et al. 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from fundamentals to commercial deployment
Cheng et al. Perovskite/Si tandem solar cells: Fundamentals,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novel applications
Kim et al. Optimization of device design for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planar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Sahli et al. Improved optics in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a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recombination junction
Jang et al. Monolithic tandem solar cells comprising electrodeposited CuInSe 2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 nanoparticulate ZnO buffer layer
Wang et al. 21.3%-efficient n-type silicon solar cell with a full area rear TiOx/LiF/Al electron-selective contact
EP3583631A1 (en)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
CN112086535A (zh) 一种叠层电池
WO2019210263A1 (en)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cell having wide bandgap oxide conductor between subcell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Li et al. Lithography-free and dopant-free back-contact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with solution-processed TiO2 as the efficient electron selective layer
Li et al. Silicon heterojunction-based tandem solar cells: pas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Huang et al. Limitations and solutions for 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tandem photovoltaics
Yan et al. Recent progress of metal-halide perovskite-based tandem solar cells
CN116669440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Principe et al.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the emergence of a highly stable and efficient architecture
US11984274B2 (en) Solar cell having a porous silicon layer
KR20210136418A (ko) 페로브스카이트/갈륨비소 탠덤형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4388696B (zh) 一种光吸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光伏电池
CN116669439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和光伏装置
Hou et al.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A Review of the Present Status and Solutions Towar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Abid et al. Solar Cell Efficiency Energy Materi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