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1196A -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1196A
CN116661196A CN202310130335.4A CN202310130335A CN116661196A CN 116661196 A CN116661196 A CN 116661196A CN 202310130335 A CN202310130335 A CN 202310130335A CN 116661196 A CN116661196 A CN 116661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ens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303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木秀悟
增田纯一
神林裕一
坪冈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61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1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 G02B6/0048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with stepwise tap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Abstract

提供抑制光向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外的出射,提高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的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照明装置(12)具备:第一光源(13);第一导光板(14),其具有与第一光源(13)相对的第一端面(14A)、第一主面(14B)以及第二主面(14C);第一片(18),其具有朝向第一主面(14B)配置的第三主面(18A)以及第四主面(18B);第二光源(24);以及第二导光板(25),其具有与第二光源(24)相对的第二端面(25A)、第五主面(25B)以及第四主面(18B)配置的第六主面(25C)。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关于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照明装置在至少两个动作模式、即自由视野模式和限制视野模式下动作。照明装置包括背光系统。在背光系统的前方配置有导光板,沿着导光板的侧面配置有光源。导光板在树脂母材中分散配合由聚合物构成的扩散粒子,具有至少80%的透光率。在自由视野模式下,背光系统亮灯,光源灭灯。在限制视野模式下,光源亮灯,背光系统灭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06923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所具备的导光板含有扩散粒子,因此在限制视野模式下,从光源发出并入射导光板的光被扩散粒子扩散。因此,在限制视野模式中容易产生向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外出射的光,存在难以使光向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出射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导光板的光透射率至少高达80%,因此在自由视野模式下,来自背光系统的光在透过导光板的过程中不会充分地扩散。因此,在自由视野模式中存在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不足的问题。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光向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外的出射,提高出射光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亮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相关的照明装置具备: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一端面,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一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为第二主面;第一片,其一方的主面为朝向所述第一主面配置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三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四主面;第二光源;以及第二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与所述第二光源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二端面,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五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为朝向所述第四主面配置的第六主面,所述第一片至少具有:两个第一遮光部,其在包括从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遮挡光;以及第一透光部,其配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遮光部之间,并使光透过,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六主面设置有第一透镜,其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二光源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二光源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一斜面。
(2)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斜面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在27°~40°的范围内。
(3)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或上述(2)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光源向其相反一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二斜面。
(4)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3)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在3°~10°的范围内。
(5)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3)或上述(4)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
(6)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3)至上述(5)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六主面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透镜之间。
(7)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或上述(2)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邻配置,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包含在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中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续排列的三个所述第一透镜中,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央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斜面与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二光源相反侧相邻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平面相连,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央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平面与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光源侧相邻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斜面相连。
(8)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至上述(7)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五主面设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主面的法线方向的两者正交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多个。
(9)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至上述(8)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六主面设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两者正交,所述第一透镜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透镜交替排列方式配置有多个。
(10)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9)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多个所述第三透镜中包含中央侧第三透镜和在所述第六主面上比所述中央侧第三透镜更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三透镜,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中包含中央侧第一透镜和在所述第六主面上比所述中央侧第一透镜更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一透镜,所述端侧第三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中央侧第三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所述端侧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中央侧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11)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至上述(10)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透镜包括:一方的第一透镜,其作为所述第一斜面具有缓斜面;以及另一方的第一透镜,其作为所述第一斜面具有陡斜面,所述陡斜面与所述缓斜面相比,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角度更大。
(12)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至上述(11)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第一棱镜片,其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配置,并具有第一棱镜片,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并具有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棱镜,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两者正交;以及第二棱镜片,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相反的一侧,并具有第二棱镜,所述第二棱镜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棱镜具有:倾斜的第三斜面,其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光源侧向其相反侧立起;以及倾斜的第四斜面,其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光源侧立起,所述第二棱镜具有:倾斜的第五斜面,其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光源侧向其相反侧立起;以及倾斜的第六斜面,其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光源侧立起,所述第二棱镜中的所述第五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中的所述第三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
(13)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至上述(12)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第二片,其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四主面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七主面,另一方的主面设为使光出射的第八主面;以及第三片,其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八主面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九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六主面相对并设为使光出射的第十主面,所述第二片具有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七主面或者所述第八主面,所述第三片至少具有:两个第二遮光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遮挡光;以及第二透光部,其配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遮光部之间,并使光透过,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倾斜的第七斜面,其从所述第二片材中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侧朝向中央侧立起,所述第三片中,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大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
(14)此外,上述照明装置在上述(1)至上述(13)的任一个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光源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光板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光板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15)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相关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1)至上述(14)的任一个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显示面板,其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
有益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够抑制光向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外的出射,能够提高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截面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装置的侧截面图。
图3是背光装置的正截面图。
图4是从第一相反主面侧观察构成背光装置的第一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导光板的第一相反主面的构成的仰视图。
图6为构成背光装置的第二导光板的侧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二导光板的第二相反主面的构成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导光板的X轴方向的位置与第六导光板斜面的宽度尺寸W2、第七导光板斜面的宽度尺寸W3及第二平面的宽度尺寸W5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第二导光板的X轴方向的位置与第六导光板透镜的高度尺寸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在实证实验1中使第六导光板斜面变化时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11是在实证实验2中使第一LED亮灯并使第二LED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12是在实证实验2中使第二LED亮灯并使第一LED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13是在实证实验2中使第一LED及第二LED都亮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14是用于说明设置于乘用车的副驾驶座前方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的X轴方向的角度的图。
图15是表示比较实验1的实验结果的表。
图16是表示比较实验1中的参考例、比较例1~3和实施例1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17是表示在实证实验3中使第七导光板斜面的倾斜角度θ3变化时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18是将图17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表。
图19是表示在实证实验3中第七导光板斜面的倾斜角度θ3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20是表示在实证实验4中第五导光板透镜的顶角θ1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21是表示实证实验4中顶角θ1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0°下的亮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2是表示在实证实验5中第四导光板透镜的接触角θc与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23是表示在实证实验5中第四导光板透镜的接触角θc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0°下的亮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截面图。
图25是背光装置的侧截面图。
图2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的正截面图。
图27是表示第二导光板的Y轴方向的位置与第五导光板透镜的宽度尺寸的关系的图表。
图28为表示比较实验2的实验结果的表。
图29是表示比较实验2中的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3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的侧截面图。
图31是在实证实验6中使第一LED亮灯并使第二LED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32是在实证实验6中使第二LED亮灯并使第一LED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33是在实证实验6中使第一LED及第二LED都亮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
图3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的侧截面图。
图3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和各向异性扩散片的正截面图。
图36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的正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2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另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表示X轴和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成为各附图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述。此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2及图3为基准,并且将该同图上侧设为表侧,并且将该同图下侧设为背侧。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显示图像;以及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背侧,并向液晶面板11照射在显示中使用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例如搭载在作为图像显示地图等的汽车导航系统、作为图像除了地图等之外还显示空调等设备的运转状况等的多功能显示器、作为图像显示仪表类、警告等的仪表面板、作为图像除了地图等之外还显示电视图像、音频信息等的信息显示系统等。
液晶面板11的主面是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平行的板状,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液晶面板11的主面的中央侧部分成为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包围显示区域的框状的外周端侧部分成为非显示区域。液晶面板11具有一对基板和封入在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一对基板中的配置于表侧的基板是CF基板(相对基板),配置于背侧的基板是阵列基板(TFT基板)。在CF基板上设置有呈R(红色)、G(绿色)、B(蓝色)等的滤色片或将相邻的滤色片之间分隔的遮光部(黑矩阵)等。阵列基板(TFT基板)上至少设有相互正交的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与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以及与开关元件连接并构成像素的像素电极。另外,在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和CF基板的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配向膜。此外,在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和CF基板的各外表面上分别安装有偏光板。
接着,说明背光装置12。如图1所示,背光装置12至少具备:第一LED(第一光源)13;对来自第一LED13的光进行导光的第一导光板14;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4的背侧(反出光侧)的反射片15;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4的表侧(出光侧)的第一棱镜片16;以及配置于第一棱镜片16的表侧的第二棱镜片17。
如图1所示,第一LED13呈大致块状,沿着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一对面中的一个面为发光的第一发光面13A。第一LED13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一LED13安装于LED基板。第一LED13成为在安装于LED基板的基板部上用密封材料密封LED芯片的构成。第一LED13所具备的LED芯片例如使蓝色光单色发光。在第一LED13所具备的密封材料中分散配合有荧光体。密封材料中含有的荧光体包含黄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红色荧光体等。具备这样的LED芯片及密封材料的第一LED13作为整体发出白色光。
第一导光板14由折射率充分高于空气且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等)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导光板14呈板状,其主面与液晶面板11的主面平行。另外,第一导光板14的主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第一导光板14相对于第一LED13沿着X轴方向(第一方向)排列,并且相对于液晶面板11和各棱镜片16、17沿着Z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导光板14相对于第一LED13配置在X轴方向的一侧(图1的右侧)。第一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中的一个端面为与第一LED13的第一发光面13A相对的第一入光端面(第一端面)14A。第一入光端面14A是与第一LED13的第一发光面13A平行的面,从第一发光面13A发出的光入射到第一入光端面14A。因此,可以说在第一导光板14中仅在X轴方向的单侧配置有第一LED13,第一导光板14与第一LED13一起构成单侧入光型的背光单元。第一导光板14的一对主面中的与第一棱镜片16相对的表侧的主面为出射在内部导光的光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第一主面)14B。第一导光板14的一对主面中的与反射片15相对的背侧的主面为位于与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相反的一侧的第一相反主面(第二主面)14C。而且,第一导光板14具有如下功能:从第一入光端面14A导入从第一LED13向第一导光板14发出的光,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之后,沿着Z轴方向朝向表侧(出光侧)上升并出射。关于第一导光板14的详细构造,在后面重新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入光端面14A的法线方向与X轴方向(第一LED13和第一导光板14的排列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反射片15以其主面与液晶面板11、第一导光板14的各主面平行并且覆盖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相反主面14C的形式配置。反射片15的光反射性优异,能够使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相反主面14C漏出的光向表侧、即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高效地上升。反射片15具有比第一导光板14大一圈的外形,相对于第一相反主面14C在大致整个区域上重叠配置。
如图1所示,第一棱镜片16和第二棱镜片17呈片状,各自的主面与液晶面板11和第一导光板14的各主面平行。此外,第一棱镜片16和第二棱镜片17的主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第一棱镜片16和第二棱镜片17层叠在第一导光板14的表侧,具有对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而使其出射等的功能。
如图1所示,第一棱镜片16具有:片状的第一基材16A;以及第一棱镜16B,其设置在第一基材16A的表侧(出光侧)的主面(出光主面)。第一基材16A形成为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具体而言,例如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结晶性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第一基材16A在制造时,通过将作为原材料的结晶性透明树脂材料用双轴拉伸工艺拉伸而形成为片状,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方面是优选的。第一棱镜16B由作为光固化性树脂材料的一种的大致透明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构成。在制造第一棱镜片16时,例如将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填充到成型用的模具内,并且通过将第一基材16A放置在该模具的开口端,以与表侧的主面相接触的形式配置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当在该状态下隔着第一基材16A对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照射紫外线时,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被固化,第一棱镜16B与第一基材16A一体地设置。构成第一棱镜16B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例如为PMMA等丙烯酸树脂。构成第一棱镜16B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的折射率优选为1.49~1.52的范围,最优选为1.49。
如图2所示,第一棱镜16B以从第一基材16A的主面沿着Z轴方向朝向表侧(与第一导光板14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形式设置。该第一棱镜16B的沿着X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大致山形),并且沿着Y轴方向(第二方向)直线延伸,在第一基材16A的主面,沿着X轴方向(第一方向),多个大致不隔开间隔地连续排列配置。第一棱镜16B具有一对斜面16B1、16B2。在第一棱镜16B中的一对斜面16B1、16B2中,将X轴方向上的第一LED13侧的斜面作为第一棱镜斜面(第三斜面)16B1,将其相反侧的斜面作为第二棱镜斜面(第四斜面)16B2。第一棱镜斜面16B1具有从第一棱镜片16的X轴方向的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向其相反侧(图2的右侧)立起的倾斜。入射到第一棱镜16B的光中,主要在X轴方向上向接近第一LED13的方向行进的光照射在第一棱镜斜面16B1而折射。第二棱镜斜面16B2具有从第一棱镜片16的X轴方向的与第一LED13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右侧)朝向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立起的倾斜。入射到第一棱镜16B的光中主要在X轴方向上向远离第一LED13的方向行进的光照射到第二棱镜斜面16B2而折射。通过第一棱镜16B中的一对斜面16B1、16B2折射的光大多在X轴方向上选择性地上升并被聚光。
而且,如图2所示,第一棱镜16B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第三底角)θ4和第二棱镜斜面16B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第四底角)θ5进行比较时,前者比后者大。即,第一棱镜16B的截面形状为非对称形状,形成为不等腰三角形。具体而言,第一棱镜斜面16B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4优选为50°~60°的范围,其中最优选为55°。相对于此,第二棱镜斜面16B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5优选为35°~50°的范围,其中最优选为45°。此外,第一棱镜16B中一对斜面16B1、16B2所成的角度(第二顶角)θ6优选为70°~95°的范围,其中最优选为80°。此外,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棱镜16B的高度尺寸、宽度尺寸、各斜面16B1、16B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等全部大致相同,相邻的第一棱镜16B间的排列间隔也大致一定且等间隔地排列。
如图1所示,第二棱镜片17具有:片状的第二基材17A;以及第二棱镜17B,其设置于第二基材17A中的表面侧(出光侧)的主面(出光主面)。第二基材17A形成为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具体而言,例如由与第一基材16A相同的PET等结晶性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第二棱镜17B由作为光固化性树脂材料的一种的大致透明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构成。第二棱镜片17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一棱镜片16的制造方法相同。构成第二棱镜17B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例如为PMMA等丙烯酸树脂,其折射率高于第一棱镜16B的材料的折射率,例如为1.61程度。
如图2所示,第二棱镜17B以从第二基材17A的主面沿着Z轴方向朝向表侧(与第一棱镜片16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形式设置。该第二棱镜17B的沿着X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大致山形),并且沿着Y轴方向呈直线延伸,在第二基材17A的主面上,沿着X轴方向,多个大致不隔开间隔地连续地排列配置。第二棱镜17B具有一对斜面17B1、17B2。在第二棱镜17B中的一对斜面17B1、17B2中,将X轴方向上的第一LED13侧的斜面作为第三棱镜斜面(第五斜面)17B1,将其相反侧的斜面作为第四棱镜斜面(第六斜面)17B2。第三棱镜斜面17B1具有从第二棱镜片17的X轴方向的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向其相反侧(图2的右侧)立起的倾斜。入射到第二棱镜17B的光中主要在X轴方向上向接近第一LED13的方向行进的光照射到第三棱镜斜面17B1而折射。第四棱镜斜面17B2具有从第二棱镜片17的X轴方向的与第一LED13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右侧)朝向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立起的倾斜。入射到第二棱镜17B的光中主要在X轴方向上向远离第一LED13的方向行进的光照射到第四棱镜斜面17B2而折射。通过第二棱镜17B中的一对斜面17B1、17B2折射的光大多在X轴方向上选择性地上升并聚光。
而且,如图2所示,第二棱镜17B的第三棱镜斜面17B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第五底角)θ7和第四棱镜斜面17B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第六底角)θ8相同。即,第二棱镜17B的截面形状为对称形状,形成为等腰三角形。而且,第三棱镜斜面17B1及第四棱镜斜面17B2相对于X轴方向的各倾斜角度θ7、θ8比第一棱镜斜面16B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4小。具体而言,第三棱镜斜面17B1及第四棱镜斜面17B2相对于X轴方向的各倾斜角度θ7、θ8优选为40°~50°的范围,其中最优选为45°。相对于此,第二棱镜17B中一对斜面17B1、17B2所成的角度(第三顶角)θ9优选为80°~100°的范围,其中最优选为90°即直角。另外,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棱镜17B的高度尺寸、宽度尺寸、各面17B1、17B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等全部大致相同,相邻的第二棱镜17B间的排列间隔也大致一定且等间隔地排列。此外,第二棱镜17B中的高度尺寸和排列间隔与第一棱镜16B中的高度尺寸和排列间隔分别不同,在抑制被称为莫尔纹的干涉条纹的产生方面来看是优选的。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一棱镜片16和第二棱镜片17,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即,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并入射到第一棱镜片16的光,其多数碰到第一棱镜16B的第二棱镜斜面16B2而被折射,上升并出射,或者朝向第一棱镜斜面16B1。在此,第一棱镜16B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4大于第二棱镜17B的同倾斜角度θ7,因此与假设为相同角度或角度的大小为相反关系的情况相比,入射到第一棱镜片16的光难以碰到第一棱镜斜面16B1。若第一棱镜片16的入射光碰到第一棱镜16B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则在出射第一棱镜16B时,具有不会上升、容易成为旁瓣光(杂散光)而出射的倾向。因此,如果第一棱镜片16的入射光难以直接照射到第一棱镜16B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则旁瓣光的产生被抑制,作为结果,光的利用效率提高。
从第一棱镜片16出射并入射到第二棱镜片17的光,其多数碰到第二棱镜17B的第四棱镜斜面17B2并被折射,上升并出射,或者朝向第三棱镜斜面17B1。在此,第二棱镜17B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该倾斜角度θ7由于比第一棱镜16B的同倾斜角度θ4小,因此与假设为相同角度或角度的大小为相反关系的情况相比,被第四棱镜斜面17B2折射而朝向第三棱镜斜面17B1的光通过第三棱镜斜面17B1容易返回到第一棱镜片16侧。结果,从第二棱镜片17向第一棱镜片16侧返回的光(以下称为回归光)的量变多。该回归光通过在背光装置12内进行反射等而再次到达第二棱镜片17,通过第二棱镜17B中的一对斜面17B1、17B2中的任一个上升并出射,因此光的利用效率提高。回归光从第二棱镜片17出射之前的光路复杂化,因此由第二棱镜17B赋予的上升角度也多样化,由此视角特性提高。通过以上,能够实现视角特性以及亮度的提高。
接着,对第一导光板1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导光板14设置有第一导光板透镜21、第二导光板透镜22以及第三导光板透镜23。如图3所示,第一导光板透镜21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第一导光板透镜21沿着X轴方向延伸,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光板透镜21是所谓的双凸透镜。第一导光板透镜21形成为从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向表侧突出的凸型。具体而言,第一导光板透镜21的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沿着X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的半圆筒形,其表面为第一圆弧状面21A。在将第一圆弧状面21A的基端部处的切线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接触角”时,第一导光板透镜21的接触角例如为62°左右。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光板透镜21的接触角、宽度尺寸(排列间隔)以及高度尺寸全部大致相同。在将这样的构成的第一导光板透镜21与第一导光板14一体地设置时,例如预先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第一导光板14,在该成型模具中的用于成型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的成型面预先形成用于转印第一导光板透镜21的转印形状即可。
如图3表示,第二导光板透镜22设置在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相反主面14C。第二导光板透镜22沿着X轴方向延伸,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光板透镜22是从第一相反主面14C向背侧突出的凸型的棱镜。具体而言,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大致山形),并且沿着X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在X轴方向的整个长度上恒定。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等腰三角形,具有一对第一导光板斜面22A。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顶角优选为钝角(超过90°的角度),具体优选为100°~150°的范围,最优选为140°。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顶角、宽度尺寸(排列间隔)及高度尺寸全部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排列间隔比第一导光板透镜21的排列间隔大。为了将这样构成的第二导光板透镜22与第一导光板14一体地设置,例如预先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第一导光板14,在该成型模具中用于成型第一相反主面14C的成型面预先形成用于转印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转印形状即可。
根据这样的构成的第一导光板14,如图3所示,在第一导光板14内传播的光在Z轴方向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侧碰到各第一导光板透镜21的第一圆弧状面21A而被反复反射,沿着大致X轴方呈锯齿状地行进。另一方面,在第一导光板14内传播的光在Z轴方向的第一相反主面14C侧,碰到各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每一对的第一导光板斜面22A并反复被反射,沿着大致X轴方向呈锯齿状行进。由此,在第一导光板14内传播的光在Y轴方向上的扩展受到限制,因此在Y轴方向上,在第一LED13附近与其周围之间难以产生明暗的不均。
如图2所示,第三导光板透镜23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相反主面14C。第三导光板透镜23沿着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三导光板透镜23从第一相反主面14C沿着Z轴方向向背侧突出。第三导光板透镜23具有:配置于X轴方向的与第一LED13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右侧)的第二导光板斜面23A;配置于X轴方向的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的第三导光板斜面23B;以及位于第二导光板斜面23A与第三导光板斜面23B之间的第四导光板斜面23C。第二导光板斜面23A具有从第一导光板14中的X轴方向的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朝向其相反侧(图2的右侧)立起的倾斜。第三导光板斜面23B具有从第一导光板14中的X轴方向的与第一LED13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右侧)朝向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立起的倾斜。第四导光板斜面23C具有从第一导光板14中的X轴方向的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向其相反侧(图2的右侧)立起的倾斜。
如图2表示,第二导光板斜面23A以及第三导光板斜面23B反射在第一导光板14内传播的光,以成为接近Z轴方向的角度的方式向表侧上升,从而能够促进来自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的出射。详细而言,第二导光板斜面23A主要发挥将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一LED13地行进的光反射并上升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三导光板斜面23B主要发挥将在X轴方向上以接近第一LED13的方式行进的光反射并上升的作用。第二导光板斜面23A具有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一LED13距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未设置第三导光板透镜23的部分)的距离越小的斜坡。第二导光板斜面23A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为8°左右。第三导光板斜面23B具有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一LED13距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的距离越大的斜坡,即与第二导光板斜面23A相反的斜坡。第三导光板斜面23B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为以80°左右接近垂直的陡斜坡,比第二导光板斜面23A的倾斜角度大。
此外,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三导光板透镜23被设计成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一LED13,高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及长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分别越增加。更详细而言,将在X轴方向上靠近第一LED13的第三导光板透镜23、与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一LED13的第三导光板透镜23进行比较时,后者与前者相比,第二导光板斜面23A及第三导光板斜面23B的各面积更大。由此,虽然在X轴方向上靠近第一LED13的一侧,光难以照射到第三导光板透镜23的第二导光板斜面23A以及第三导光板斜面23B而出光被抑制,但是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一LED13的一侧,光容易照射到第三导光板透镜23的第二导光板斜面23A以及第三导光板斜面23B而出光被促进。其结果是,来自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的出射光量在X轴方向上在第一LED13侧和其相反侧被均匀化。
如图2所示,第四导光板斜面23C的X轴方向的与第一LED13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右侧)的端部与第二导光板斜面23A相连,X轴方向的第一LED13侧(图2的左侧)的端部与第三导光板斜面23B相连。第四导光板斜面23C具有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一LED13,距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未设置第三导光板透镜23的部分)的距离越大的斜坡。也就是说,第四导光板斜面23C为与第三导光板斜面23B同样的斜坡。第四导光板斜面23C的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为1.4°左右,比第二导光板斜面23A及第三导光板斜面23B的各倾斜角度均小。这样构成的第四导光板斜面23C以远离第一LED13的方式反射在第一导光板14内行进的光,从而使该光朝向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侧,但是光相对于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因此,该光被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全反射,并被引导为更远离第一LED13。由此,来自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的出射光在X轴方向上难以偏向第一LED13侧。如上所述,第一导光板14以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按第四导光板斜面23C、第二导光板斜面23A、第三导光板斜面23B的顺序增大的方式构成。此外,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四导光板斜面23C被设计成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一LED13,长度尺寸越小。这是因为,第三导光板透镜23的长度尺寸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一LED13越大,第三导光板透镜23的占有范围越大。
如图3至图5所示,上述构成的第三导光板透镜23配置成被夹于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导光板透镜22之间。因此,第三导光板透镜23以在Y轴方向上与第二导光板透镜22交替地重复排列的方式配置。第三导光板透镜23从第一相反主面14C突出的突出尺寸(高度尺寸)的最大值比第二导光板透镜22的相同突出尺寸小。因此,即使在X轴方向上位于离第一LED13最远侧的第三导光板透镜23,也不会比第二导光板透镜22更向背侧突出。
但是,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有时被设置成例如位于乘用车的副驾驶座之前。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乘用车行驶的期间,有时要求限制视角,使得从副驾驶座能够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并且不能从驾驶座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进而,例如在乘用车停止的期间,有时要求不限制视角,以便能够从副驾驶座及驾驶座双方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另外,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X轴方向与水平方向大致一致、Y轴方向与垂直方向平行的姿势设置。为了响应这样的要求,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除了具备上述各构成以外,还至少具备配置于第二棱镜片17的表侧的第一百叶窗(第一片)18、第二LED(第二光源)24以及配置于第一百叶窗18的表侧的第二导光板25。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为了防止乘用车向挡风玻璃的映入,具备配置在第二导光板25的表侧的第二百叶窗30。关于第二百叶窗3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使用图1及图2说明第一百叶窗18的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百叶窗18的主面与液晶面板11及第一导光板14等的各主面平行,呈片状。另外,第一百叶窗18的主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第一百叶窗18具有限制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的功能。第一百叶窗18具有里侧的第一入光主面(第三主面)18A和表侧的第一出光主面(第四主面)18B。第一入光主面18A与第二棱镜片17的表侧(出光侧)的主面相对。第一出光主面18B与后述的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相对。
如图2表示,第一百叶窗18具有遮挡光的第一遮光部18C和使光透过的第一透光部18D。第一遮光部18C例如由呈黑色且遮挡光的遮光性树脂材料(遮光性材料)构成。第一遮光部18C呈沿着Y轴方向和Z轴方向延伸的层状,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一透光部18D由大致透明且透光的透光性树脂材料(透光性材料)构成。第一透光部18D呈沿着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延伸的层状,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遮光部18C及第一透光部18D在X轴方向上交替地重复排列配置。因此,第一透光部18D介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8C之间,第一遮光部18C介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部18D之间。入射到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入光主面18A的光透过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8C之间所配置的第一透光部18D,并从第一出光主面18B出射。来自第一出光主面18B的出射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被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8C限制。另外,来自第一出光主面18B的出射光在Y轴方向上,出射角度不会被第一百叶窗18限制。来自第一出光主面18B的出射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由将夹着第一透光部18D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8C的Z轴方向的各端部斜向相对地连结的两条直线划定。第一透光部18D的透射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根据第一透光部18D的宽度W1与高度H1的比率而变化。此外,第一百叶窗18具有从表侧和背侧夹入并承载多个第一遮光部18C及多个第一透光部18D的一对片材载体。片材载体由大致透明且透射光的透光性树脂材料构成。片材载体在第一百叶窗18的整个区域上延伸,一并保持多个第一遮光部18C及多个第一透光部18D。
具体而言,如图2表示,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透光部18D的宽度W1除以高度H1的比率与“tan10°”相等。这样,透过第一透光部18D的光相对于Z轴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值的绝对值为10°。假设与将第一透光部18D的宽度除以高度而得的比率大于“tan10°”的情况相比,背光装置12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范围充分地变窄。由此,在限制视角的方面是优选的,使得从副驾驶座能够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从驾驶座不能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此外,与假设第一透光部18D的宽度除以高度而得的比率小于“tan10°”的情况相比,被第一遮光部18C遮光的光量减少,光的利用效率提高。
适当使用图1至图3、图6及图7说明第二LED24及第二导光板25的构成。图6是将背光装置12的构成部件中的第二导光板25放大后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第二导光板25的背侧的主面的仰视图。如图1所示,第二LED24呈大致块状,沿着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一对面中的一个面设为发光的第二发光面24A。第二LED24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二LED24安装于LED基板。第二LED24是利用密封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安装于LED基板的基板部上的构成。第二LED24所具备的LED芯片例如使蓝色光单色发光。在第二LED24所具备的密封材料中分散配合荧光体。密封材料中含有的荧光体包含黄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红色荧光体等。具备这样的LED芯片及密封材料的第二LED24作为整体发出白色光。
第二导光板25由折射率充分高于空气且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等)构成。如图1所示,第二导光板25呈板状,其主面与液晶面板11等的主面平行。另外,第二导光板25的主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第二导光板25相对于第二LED24沿着X轴方向(第一方向)排列,并且相对于液晶面板11和第一百叶窗18等沿着Z轴方向排列地配置。第二导光板25相对于第二LED24配置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图1的左侧)。即,第二导光板25与第二LED24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导光板14和第一LED13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相反。如此,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在X轴方向上分散配置,因此即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分别亮灯,热量也难以积蓄。
如图1所示,关于第二导光板25,其外周端面中的一端面为与第二LED24的第二发光面24A相对的第二入光端面(第二端面)25A。第二入光端面25A是与第二LED24的第二发光面24A平行的面,从第二发光面24A发出的光入射到该第二入光端面25A。因此,可以说在第二导光板25上,仅在X轴方向的一侧配置有第二LED24,第二导光板25与第二LED24一起构成单侧入光型的背光单元。第二导光板25的一对主面中,与后述的第二百叶窗30相对的表侧的主面成为出射在内部导光的光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第五主面)25B。第二导光板25的一对主面中,与第三百叶窗20相对的背侧的主面为位于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相反一侧的第二相反主面(第六主面)25C。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以在Z轴方向上朝向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出光主面18B的方式配置。而且,第二导光板25能够将从第二LED24朝向第二导光板25发出的光从第二入光端面25A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之后,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沿着Z轴方向朝向表侧(出光侧)的液晶面板11上升并出射。除此之外,第二导光板25能够将来自第一百叶窗18的出射光从第二相反主面25C导入,并且使该光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向表侧的第二百叶窗30(液晶面板11)出射。另外,第二入光端面25A的法线方向与X轴方向(第二LED24与第二导光板25的排列方向)一致。
如图2及图3所示,在第二导光板25设置有第四导光板透镜(第二透镜)26、第五导光板透镜(第三透镜)27以及第六导光板透镜(第一透镜)28。如图3所示,第四导光板透镜26设置于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第四导光板透镜26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导光板透镜26是所谓的双凸透镜。第四导光板透镜26呈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向表侧突出的凸型。具体而言,第四导光板透镜26为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沿着X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的半圆筒形,其表面为第二圆弧状面26A。在将第二圆弧状面26A的基端部的切线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接触角”时,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例如为30°左右。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宽度尺寸(排列间隔)以及高度尺寸全部大致相同。为了将这样构成的第四导光板透镜26与第二导光板25一体设置,例如只要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第二导光板25,并在该成型模具中的用于成型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成型面预先形成用于转印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转印形状即可。
如图3表示,第五导光板透镜27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第五导光板透镜27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导光板透镜27是从第二相反主面25C向背侧突出的凸型的棱镜。详细而言,第五导光板透镜27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大致山形),并且沿着X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在X轴方向的整个长度上恒定。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等腰三角形,具有一对第五导光板斜面27A。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顶角θ1优选为钝角(超过90°的角度),具体优选为100°~150°的范围,最优选为140°。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顶角θ1、宽度尺寸(排列间隔)及高度尺寸全部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排列间隔比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排列间隔大。为了将这样构成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7一体地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5,例如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第二导光板25,只要在用于成型其成型模具中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的成型面预先形成用于转印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转印形状即可。
如图2所示,第六导光板透镜28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第六导光板透镜28沿着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8从第二相反主面25C沿着Z轴方向向背侧突出。第六导光板透镜28具有:配置于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左侧)的第六导光板斜面(第一斜面)28A、配置于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图2的右侧)的第七导光板斜面(第二斜面)28B、以及位于第六导光板斜面28A与第七导光板斜面28B之间的第一平面28D。第六导光板斜面28A具有从第二导光板25的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图2的右侧)朝向其相反侧(图2的左侧)立起的倾斜。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具有从第二导光板25的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图2的左侧)朝向第二LED24侧(图2的右侧)立起的倾斜。第一平面28D为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面。此外,在X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8之间设置有第二平面29。因此,第六导光板透镜28及第二平面29成为沿着X轴方向交替地重复排列的排列。
如图2所示,第六导光板斜面28A使在第二导光板25内传播的光反射,通过向表侧上升而能够促进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出射。详细而言,第六导光板斜面28A主要作用于在第二导光板25内将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二LED24行进的光反射并上升。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角度)θ2例如为40°以下,优选为27°左右。如果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θ2度为40°以下,则能够使光在相对于正面方向在X轴方向上向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向上上升。因此,来自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出射光中,相对于Z轴方向(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法线方向)朝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的光包含比朝向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的光多的光。因此,若使第二LED24亮灯,则能够提供出射光的峰值亮度偏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的亮度角度分布的出射光。在设置于乘用车的副驾驶座之前的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优选将第二LED24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驾驶座侧相反的一侧。
根据这样的构成,例如在乘用车行驶的期间,如图1所示,使第一LED13亮灯,使第二LED24灭灯。这样,从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的光的角度范围被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遮光部18D限制,因此难以出射到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外。因此,若亮灯第一LED13并使第二LED24灭灯,则从背光装置12向被限制的角度范围选择性地出射光,因此虽然能够从副驾驶座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但是不能从驾驶座无法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与此相对,例如在乘用车停止的期间,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这样,从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的光包含:角度范围被第一百叶窗18限制的第一LED13的光;以及峰值亮度成为偏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的亮度角度分布的第二LED24的光。因此,若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则从背光装置12除了出射被限制的角度范围的光以外,还出射峰值亮度偏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的亮度角度分布的光,所以从驾驶座和副驾驶座都能够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这样,通过根据乘用车的行驶状况来控制第二LED24的驱动,能够调整可否从驾驶座目视确认显示图像。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第七导光板斜面28B能够反射在X轴方向上靠近第二LED24的行进的光并上升,或者反射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二LED24的在第二导光板25内行进的光并进一步引导远离第二LED24。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角度)θ3例如为3°至10°的范围,优选为3°左右。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倾斜角度θ3比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倾斜角度θ2小。根据这样构成的第七导光板斜面28B,以在X轴方向上接近第二LED24的方式在第二导光板25内行进的光,若碰到第七导光板斜面28B而折射,则相对于正面方向朝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行进。由此,能够使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进一步提高。此外,以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二LED24的方式在第二导光板25内行进的光,若碰到第七导光板斜面28B而被折射,则进一步以远离第二LED24的方式被引导。由此,来自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出射光难以在X轴方向上偏向第二LED24侧。
如图2所示,第一平面28D及第二平面29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平行,其法线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并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的光,即使碰到第一平面28D和第二平面29中的任意一个,也几乎不被折射地行进。因此,与假设第六导光板斜面28A和第七导光板斜面28B为不经由第一平面28D而直接相连的构成的情况、假设为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8为不经由第二平面29而直接相连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相对于正面方向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向行进的旁瓣光的产生。
如图6及图7所示,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8被设计成:在X轴方向上离第二LED24越远,高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H2越增加,但X轴方向的排列间距(排列间隔)P1恒定。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W2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二LED24则越稍微变大。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W3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二LED24越大,其增加率比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增加率高。第一平面28D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W4不管在X轴方向的位置如何都是恒定的。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W5在X轴方向上越远离第二LED24越小。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X轴方向的排列间距P1为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宽度尺寸W2、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宽度尺寸W3、第一平面28D的宽度尺寸W4、以及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W5的和。
在将第二导光板25的长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设为300mm的情况下,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X轴方向的排列间距P1例如以0.114mm左右恒定,第一平面28D的宽度尺寸W4例如以0.017mm左右恒定。在将第二导光板25的长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设为300mm的情况下,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宽度尺寸W2、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宽度尺寸W3和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W5的具体数值根据第二导光板25中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X轴方向的位置如图8所示那样变化。图8是横轴为第二导光板25的X轴方向的位置(单位为“mm”),纵轴为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第七导光板斜面28B以及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W2、W3、W5(单位为“mm”)的图表。图8的横轴的基准位置(0mm)是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入光端面25A的位置,300mm的位置是第二导光板25的与第二入光端面25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位置。图8所示的实线为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宽度尺寸W2的图表,虚线为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宽度尺寸W3的图表,单点划线为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W5的图表。在将第二导光板25的长度尺寸例如设为300mm的情况下,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高度尺寸H2的具体数值根据第二导光板25中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X轴方向的位置如图9所示那样变化。图9是横轴为第二导光板25的X轴方向的位置(单位为“mm”),纵轴为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高度尺寸H2(单位为“mm”)的图表。根据图9,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高度尺寸H2以最小值确保为0.002mm(2μm)左右。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对第二导光板25进行树脂成型制造时的容易性。为了确保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高度尺寸H2的最小值为0.002mm左右,优选将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03设为3°以上。另外,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2与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3无论第二导光板25中的X轴方向的位置如何都分别恒定。
如图3及图7所示,如上述构成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配置成夹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7之间。因此,第六导光板透镜28配置成在Y轴方向上与第五导光板透镜27交替重复排列。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高度尺寸(从第二相反主面25C的突出尺寸)H2的最大值比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高度尺寸小。因此,即使在X轴方向上位于离第二LED24最远侧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中,也不会比第五导光板透镜27更向背侧突出。
接着,使用图1及图3对第二百叶窗3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二百叶窗30的主面与液晶面板11及第二导光板25等的各主面平行,呈片状。另外,第二百叶窗30的主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第二百叶窗30具有限制光的Y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的功能。第二百叶窗30具有背侧的第二入光主面30A和表侧的第二出光主面30B。第二入光主面30A与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相对。第二出光主面30B与液晶面板11的背侧的主面相对。即,第二百叶窗30位于第二导光板25的表侧,位于液晶面板11的背侧而配置。
如图3表示,第二百叶窗30具有遮挡光的第二遮光部30C和使光透过的第二透光部30D。第二遮光部30C例如由呈黑色且遮挡光的遮光性树脂材料(遮光性材料)构成。第二遮光部30C呈沿着X轴方向及Z轴方向延伸的层状,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二透光部30D由大致透明且透光的透光性树脂材料(透光性材料)构成。第二透光部30D呈沿着X轴方向及Z轴方向延伸的层状,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每多个第二遮光部30C和第二透光部30D在Y轴方向上交替地重复排列配置。因此,第二透光部30D介于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而相邻的两个第二遮光部30C之间,第二遮光部30C介于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而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部30D之间。入射到第二百叶窗30的第二入光主面30A的光透过配置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遮光部30C之间的第二透光部30D,并从第二出光主面30B出射。来自第二出光主面30B的出射光的Y轴方向的出射角度由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遮光部30C限制。此外,来自第二出光主面30B的出射光在X轴方向上出射角度不会被第二百叶窗30限制。来自第二出光主面30B的出射光的Y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由将夹着第二透光部30D的两个第二遮光部30C的Z轴方向的各端部斜向相对地连结的两条直线划定。第二透光部30D的透射光的Y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根据第二透光部30D的宽度与高度的比率而变化。第二百叶窗30的第二透光部30D的宽度除以高度而得的比率大于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透光部18D的宽度W1除以高度H1而得的比率。具体而言,第二百叶窗30的第二透光部30D的宽度W除以高度而得的比率例如为“tan55°”以上。此外,第二百叶窗30具有一对片材载体,该一对片材载体从表侧和背侧夹入并承载多个第二遮光部30C和多个第二透光部30D。片材载体由大致透明且透射光的透光性树脂材料构成。片材载体在第二百叶窗30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并一并保持多个第二遮光部30C及多个第二透光部30D。
液晶显示装置10安装于乘用车时,如果使用这样的第二百叶窗30,则可以将从液晶面板11出射的光的出射角度范围限制在垂直方向。由此,能够难以产生显示图像向挡风玻璃的映入。
在此,为了使得关于第二导光板25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02变化时,为了得到配光分布如何变化的知识,进行了实证实验1。在该实证实验1中,除了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构成之外,使用与本段以前说明的构成相同的构成的背光装置12。在实证实验1中,使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2在27°~40°的范围内变化。详细而言,在实证实验1中,设倾斜角度θ2为27°、30°、32°、34°、36°、38°、40°。在这样使倾斜角度θ2的背光源装置12中,测定使第二LED24亮灯,第一LED13灭灯的状态下的出射光的亮度,制作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亮度角度分布)的图表。
实证实验1中配光分布的实验结果如图10所示。图10所示的配光分布的图表中,横轴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的X轴方向的角度(单位为“°”),纵轴为亮度(单位为“cd/m2”)。图10的横轴的角度所标注的正负的符号中的“-(负)”表示从正面观察背光装置12时相对于作为基准的0°(正面方向)在X轴方向的左侧,“+(正)”表示从正面观察背光装置12时相对于作为基准的0°(正面方向)在X轴方向的右侧。
对实证实验1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10,倾斜角度θ2在27°~40°的范围内,成为峰值亮度的角度为“-”。也就是说,使第二LED24亮灯时,从第二导光板25出射的光成为偏向X轴方向的左侧、即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的配光分布。而且,倾斜角度θ2越大,则成为峰值亮度的角度越接近0°,相反,倾斜角度θ2越小,则成为峰值亮度的角度越远离0°,有“-”的绝对值越大的倾向。此外,具有随着倾斜角度θ2变小而角度的变化率变大的倾向。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2为40°时,峰值亮度为-5°附近,倾斜角度θ2为30°时,峰值亮度为-30°附近,倾斜角度θ2为27°时,峰值亮度为-45°附近。
根据实证实验1的实验结果,能够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0和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人的相对位置关系,从27°~40°的范围中适当地决定倾斜角度θ2。例如,在驾驶座相对于副驾驶座位于左侧的乘用车中,在副驾驶座的前面设置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从驾驶座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的目视确认范围为-20°~-50°的范围左右。在该情况下,如果倾斜角度θ2为27°左右,则能够使峰值亮度在-45°附近朝向驾驶座高效地照射。
接着,在具备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2为27°的第二导光板25的背光装置12中,为了获得仅使第一LED13亮灯的情况、仅使第二LED24亮灯的情况、以及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如何变化的知识,进行了实证实验2。在该实证实验2中,使用具备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倾斜角度θ2为27°的第二导光板25的背光装置12,在第一LED13亮灯而第二LED24灭灯的情况、第二LED24亮灯而第一LED13灭灯的情况和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的情况下,测定各自的出射光的亮度,制作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亮度角度分布)的图表。
实证实验2的配光分布的实验结果如图11至图13所示。图11至图13所示的配光分布的图表中,横轴为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的X轴方向的角度(单位为“°”),纵轴为亮度(单位为“cd/m2”)。图11至图13的横轴的角度所标注的正负符号与图10的图表的横轴所标注的符号的含义相同。图11表示使第一LED13亮灯而使第二LED24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图12表示使第二LED24亮灯而使第一LED13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图13表示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另外,在图11至图13中,用虚线表示在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倾斜角度θ2为27°的第二导光板25中使第二LED24亮灯时的成为峰值亮度的角度(-45°)。
对实证实验2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11的配光分布,峰值亮度大致为0°,出射角度范围是±10°左右。可以说该结果反映了伴随使第一LED13亮灯而从第一导光板14出射的光被第一百叶窗18限制为出射角度范围±10°左右。在图11中,可知在-45°附近几乎没有出射光。图12的配光分布与在实证实验1中将倾斜角度θ2设为27°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一致。即,图12的配光分布以峰值亮度为-45°附近的方式偏向X轴方向的左侧、即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出射角度范围为-80°~0°左右。图13的配光分布是将图11的配光分布和图12的配光分布合成那样的内容。即,图13的配光分布中,峰值亮度存在于大致为0°和-45°附近。
为了补充图11至图13所示的图表的说明,表示图14。图14是用于说明设置于乘用车的副驾驶座前方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X轴方向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的图。图14中表示了由第一百叶窗18遮光的遮光范围(+10°~+90°、-10°~-90°)、从相对于副驾驶座位于左侧的驾驶座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时的目视确认范围(-20°~-50°)、以及将倾斜角度θ2设为27°时的峰值亮度(-45°)。根据图11及图14,若使第一LED13亮灯并使第二LED24灭灯,则峰值亮度大致为0°,出射角度范围是±10°左右,因此可以说从驾驶座几乎不能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并且从位于0°的副驾驶座能够良好地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根据图12及图14,若使第二LED24亮灯并使第一LED13灭灯,则峰值亮度为-45°附近,出射角度范围为-80°~0°左右,因此可以说从位于0°的副驾驶座几乎不能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并且能够从驾驶座良好地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根据图13和图14,若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则峰值亮度存在于大致0°和-45°附近,因此可以说能从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双方良好地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
接着,为了验证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优越性,进行以下的比较实验1。在该比较实验1中,将以下构成的背光装置12作为实施例1:将第二导光板25所具备的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设为49°,将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顶角θ1设为110°,将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倾斜角度θ2设为27°,将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倾斜角度θ3设为40°。在实施例1所具备的第二导光板25中,将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顶角θ1以及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倾斜角度θ3的各数值,意图不同于本段落以前所记载的背光装置12所具备的第二导光板25,设定为旁瓣光大量出现。其理由是为了容易理解与以下说明的比较例1~3的差异。在比较实验1中,将从实施例1的第二导光板25除去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构成的背光装置设为比较例1。在比较实验1中,将从实施例1的第二导光板25除去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构成的背光装置设为比较例2。在比较实验1中,以从实施例1的第二导光板25除去第四导光板透镜26和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构成的背光装置作为比较例3。在比较实验1中,以从实施例1的第二导光板25去除第四导光板透镜26、第五导光板透镜27以及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构成的背光装置为参考例。参考例的第二导光板是两个主面都成为平面的平板。在比较实验1中,在参考例、比较例1~3以及实施例1的各背光装置中使第一LED13亮灯,测量第二LED24灭灯的状态下的出射光的亮度,计算峰值亮度,并且制作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亮度角度分布)的图表。峰值亮度是将参考例的峰值亮度作为基准(100%)的相对值。在此基础上,分别算出参考例、比较例1~3及实施例1的针对X轴方向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在计算时,用-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峰值亮度除以整体的峰值亮度(相对亮度“1”)。
比较实验1的实验结果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图15是表示比较实验1的实验结果的表。图15中,从上起依次表示第二导光板的构成(各导光板透镜26~28的有无)、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单位为“%”)、峰值亮度的百分率(单位为“%”)。图16是表示参考例、比较例1~3以及实施例1的配光分布的图表。图16所示的配光分布的图表中,横轴为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的X轴方向的角度(单位为“°”),纵轴为相对亮度(单位为“%”)。图16的横轴的角度所标注的正负的符号与图10的图表的横轴所标注的符号的含义相同。
对对比实验1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15和图16,参考例中,关于X轴方向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最低,而且峰值亮度最高。其理由推测,参考例的第二导光板是两主面都成为平面的平板,因此几乎不会使从第一导光板14侧出射的光折射。比较例3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最高,在比较例2中-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第二高。比较例2、3虽然都具有第六导光板透镜28,但不具有第四导光板透镜26。推测从第一LED13发出的光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时,若被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及第七导光板斜面28B折射,则存在容易成为相对于正面方向较大地倾斜的旁瓣光的倾向,该倾向反映在比较例2、3的实验结果中。比较例2、3的不同之处是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有无。具有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比较例2中,在第二相反主面25C设置第五导光板透镜27后,第二相反主面25C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占有比率低于比较例3。因此,推测比较例2为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和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引起的旁瓣光的产生被抑制。相反,比较例2的峰值亮度最低至39%。推测是由于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聚光功能受损,从而无法使光充分地朝正面方向上升。
根据图15和图16,比较例1在X轴方向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仅次于参考例低。其理由推测为,比较例1不具有第六导光板透镜28,不会产生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和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引起的旁瓣光。根据图15和图16,在实施例1中,20°、-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仅次于比较例1低。也就是说,实施例1与比较例1相比,旁瓣光多,但是与比较例2、3相比,旁瓣光少。推测为,实施例1与比较例2同样地,通过具有第五导光板透镜27,在第二相反主面25C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占有比率降低,旁瓣光比比较例3少。推测为,因为实施例1具有第四导光板透镜26,所以能够使光充分朝正面方向上升,并且通过使光的一部分全反射而返回到第一导光板14侧,从而发出回归光,回归光包含接近正面方向的角度的光,与比较例2相比,峰值亮度提高,并且旁瓣光变少。另外,比较例1虽然在该比较实验1中能够得到了仅次于参考例的优异的实验结果,但由于不具有第六导光板透镜28,所以几乎不能使从第二LED24发出的光出射。
接着,第二导光板25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3变化时,为了得到配光分布如何变化的知识,进行了实证实验3。在该实证实验3中,除了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构成以外,使用与本段以前所说明的构成相同的构成的背光装置12。在实证实验3中,使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3在1°~60°的范围内变化。详细而言,在实证实验3中,设倾斜角度θ3为1°、3°、5°、10°、20°、30°、40°、50°、60°。另外,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倾斜角度θ2在27°下恒定。在这样使倾斜角度θ3改变的背光装置12中,使第一LED13亮灯,测定使第二LED24灭灯的状态下的出射光的亮度,制作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亮度角度分布)的图表。在此基础上,分别算出上述的全部的倾斜角度θ3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在计算时,用-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峰值亮度除以整体的峰值亮度(相对亮度“1”)。
实证实验3的实验结果如图17至图19所示。图17是表示将倾斜角度θ3设为1°、3°、5°、10°、20°、30°、40°、50°、60°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的图表。图17所示的配光分布的图表中,横轴为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的X轴方向的角度(单位为“°”),纵轴是相对亮度(无单位)。图18是将图17中的横轴的0°~-60°的范围和纵轴的0~0.2的范围放大的图表。图19是表示倾斜角度θ3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关系的图表。在图19中,横轴是倾斜角度θ3(单位为“°”),纵轴是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单位为“%”)。为了使旁瓣光难以被视觉辨认,优选-25°下的光的比率为5%以下,优选-35°下的光的比率为3%以下,优选-45°下的光的比率为2.5%以下。这样,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角度越大,旁瓣光难以被视觉辨认的基准值越低。
对实证实验3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17至图19,倾斜角度θ3为20°、30°、40°时,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处的光的比率超过5%。在倾斜角度θ3为30°、40°、50°、60°时,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35°处的光的比率超过3%。在倾斜角度θ3为50°、60°时,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45°处的光的比率超过2.5%。并且,可知在X轴方向上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基准值都满足的是倾斜角度θ3为1°,3°,5°,10°。因此,可以说倾斜角度03只要在1°~10°的范围内,就能够使旁瓣光难以被充分地视觉确认。倾斜角度θ3在1°~10°的范围内,越小的数值,则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越趋于变低。因此,倾斜角度θ3为1°或3°在难以目视确认旁瓣光方面是最优选的。由于倾斜角度θ3为1°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在制造上很难形成,所以考虑制造上的容易性,可以说倾斜角度θ3最优选为3°。
接着,为了获得使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顶角θ1变化时配光分布如何变化的知识,进行了实证实验4。在该实证实验4中,除了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构成之外,使用与在实证实验1以前说明过的构成相同的构成的背光装置12。在实证实验1中,使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一对第五导光板斜面27A所成的顶角θ1在90°~150°的范围内变化。详细而言,在实证实验4中,将顶角θ1设为90°、100°、110°、120°、130°、140°、150°。像这样使顶角θ1改变的背光装置12中,测定了亮灯了第一LED13的状态下的与出射光有关的亮度。基于测定出的出射光的亮度的数据,分别算出全部的顶角θ1的、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在计算时,用-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峰值亮度除以整体的峰值亮度(相对亮度“1”)。
实证实验4中配光分布的实验结果如图20和图21所示。图20是表示顶角θ1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关系的图表。在图20中,横轴是顶角θ1(单位为“°”),纵轴是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单位为“%”)。图21是表示顶角θ1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0°下的亮度(正面亮度)的关系的图表。在图21中,横轴是顶角θ1(单位为“°”),纵轴是亮度(单位为“cd/m2”)。
对实证实验4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与实证实验3的图19相比较,在实证实验4的图20中,可知即使使顶角θ1变化,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可以说,无论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顶角θ1是哪个数值,均对来自第一导光板14侧的出射光带来的影响都没有太大变化。另一方面,根据图21可知,顶角θ1越大,正面亮度越提高,顶角θ1越小,正面亮度越降低。推测这是因为,顶角θ1越小则来自第一导光板14侧的出射光被第五导光板斜面27A较大地折射,从而相对于正面方向较大地倾斜而被赋予角度。
接下来,为了使得在使第二导光板25的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变化时,为了得到关于配光分布如何变化的知识,进行了实证实验5。在该实证实验5中,除了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构成以外,使用与在实证实验1以前说明过的构成相同的构成的背光装置12。在实证实验1中,使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在15°~58°的范围内变化。详细而言,在实证实验5中,将接触角θc设为15°、20°、30°、40°、48°、58°。这样使接触角θc变化的背光装置12中,测量使第一LED13亮灯的状态下的与出射光有关的亮度。基于测定出的出射光的亮度的数据,分别算出全部的接触角θc下的、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在计算时,用-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峰值亮度除以整体的峰值亮度(相对亮度“1”)。
实证实验5中的配光分布的实验结果如图22及图23所示。图22是表示接触角θc与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的关系的图表。在图22中,横轴为接触角θc(单位为“°”),纵轴为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单位为“%”)。图23是表示接触角θc与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0°时的亮度(正面亮度)的关系的图表。在图23中,横轴为接触角θc(单位为“°”),纵轴为亮度(单位为“cd/m2”)。
对实证实验5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22,可知接触角θc越大,则在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中的-25°、-35°、-45°的各角度下的光的比率越有降低的倾向。推测这是因为,接触角θc越大,则通过使来自第一导光板14侧的出射光的多数全部反射并返回到第一导光板14侧,从而产生较多的回归光,其结果是,能够使接近正面方向0°的角度的光较多地出射。另外,图22与实证实验3的图19相比,可以说,实证实验5中的-25°、-35°、-45°的各角度的光的比率的变化率相对较低。根据图23可知,接触角θc越大,正面亮度越提高,接触角θc越小,正面亮度越降低。这与图22中说明的理由相同,推测接触角θc大的一方能够产生更多的回归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具备:第一LED(第一光源)13;第一导光板14,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LED13相对并为光入射的第一入光端面(第一端面)14A,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第一主面)14B,另一方的主面为第一相反主面(第二主面)14C;第一百叶窗(第一片)18,其一方的主面为朝向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配置且光入射的第一入光主面(第三主面)18A,另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一出光主面(第四主面)18B;第二LED(第二光源)24;以及第二导光板25,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与第二LED24相对且入射光的第二入光端面(第二端面)25A,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第五主面)25B,另一方的主面为朝向第一出光主面18B配置的第二相反主面(第六主面)25C,第一百叶窗18至少具有:两个第一遮光部18C,其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遮挡光,该第一方向包括从第一LED13朝向第一导光板14方向的方向;以及第一透光部18D,其配置在两个第一遮光部18C之间并使光透过,在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设有第六导光板透镜(第一透镜)28,该第六导光板透镜28具有从第一方向的与第二LED24相反的一侧向第二LED24侧立起的倾斜的第六导光板斜面(第一斜面)28A。
这样,从第一LED13发出而入射到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入光端面14A的光在第一导光板14内传播,并且从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而入射到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入光主面18A。入射到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入光主面18A的光透过配置在两个第一遮光部18C之间的第一透光部18D,从第一出光主面18B出射。来自第一出光主面18B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被两个第一遮光部18C限制。若来自第一出光主面18B的出射光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则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的光由于角度范围被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遮光部18C限制,因此难以出射到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外。由此,若使第一LED13亮灯,将第二LED24灭灯,则能够选择性地使光出射到被限制的角度范围。
从第二LED24发出并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入光端面25A的光在第二导光板25内传播的过程中,碰到设置于第二相反主面25C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碰到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的光被反射并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该第六导光板斜面28A具有从第二导光板25中的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相反的一侧朝向第二LED24侧立起的倾斜。来自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出射光中,包含于朝向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法线方向、即相对于正面方向在第一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的相反的一侧的光比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的光多。因此,若使第二LED24亮灯,则能够提供出射光的峰值亮度偏向第一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的亮度角度分布的出射光。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
此外,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2设为27°~40°的范围。假设,在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40°的情况下,由第六导光板斜面28A折射的光有可能容易以接近正面方向的角度出射、或以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的角度出射。假设,在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27°的情况下,由第六导光板斜面28A折射的光有可能以相对于正面方向过度倾斜的角度出射。关于这一点,如上所述,第六导光板斜面28A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2在27°~40°的范围,由此,能够以相对于正面方向向第一方向上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适当地倾斜的角度出射较多的光。由此,能够使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第六导光板透镜28具有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朝向其相反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七导光板斜面(第二斜面)28B。在第一方向上以接近第二LED24的方式在第二导光板25内行进的光,若碰到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并被折射,则相对于正面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行进。由此,能够使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进一步提高。此外,以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二LED24的方式在第二导光板25内行进的光,若碰到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并被折射,则进一步以远离第二LED24的方式被引导。由此,来自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出射光在第一方向上难以偏向第二LED24侧。
此外,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3为3°~10°的范围。首先,若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并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的光碰到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并被折射,则有可能成为在相对于正面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向行进的旁瓣光而出射。假设,在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10°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旁瓣光变得过多。假设,在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3°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具有这样的角度的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关于这一点,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3为3°~10°的范围,能够充分地减少上述那样的旁瓣光,并且能够确保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形成容易性。
此外,第六导光板透镜28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六导光板斜面28A与第七导光板斜面28B之间,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28D。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并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的光即使碰到第一平面28D也几乎不被折射地行进。因此,与假设第六导光板斜面28A与第七导光板斜面28B不经由第一平面28D而直接相连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向行进的旁瓣光的产生。
此外,第六导光板透镜28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在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上,位于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8之间,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二平面29。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并入射到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的光即使碰到第二平面29也几乎不被折射地进行。因此,与假设为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8不经由第二平面29而直接相连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向行进的旁瓣光的产生。
此外,在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上设置有第四导光板透镜(第二透镜)26,该第四导光板透镜(第二透镜)26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一导光板14的主面的法线方向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如果在第二导光板25内传播并到达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的光相对于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则由第四导光板透镜26在第二方向赋予聚光作用并出射。相对于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被第四导光板透镜26全反射而返回到第二相反主面25C侧,当在第二相反主面25C也全反射时,再次到达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这样,第二导光板25内的光在第四导光板透镜26与第二相反主面25C之间反复全反射,在沿着第一方向行进后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从而出射光在第一方向上难以偏向第二LED24侧。
此外,在第二导光板25的第二相反主面25C上设置有第五导光板透镜(第三透镜)27,该第五导光板透镜(第三透镜)27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一导光板14的主面的法线方向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排列配置有多个,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六导光板透镜28以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五导光板透镜27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在第二导光板25内传播并到达第二相反主面25C的光的大部分相对于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因此被第五导光板透镜27全反射而朝向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侧。并且,若在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也发生全反射,则再次到达第二相反主面25C。这样,第二导光板25内的光在第五导光板透镜27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之间反复全反射,在沿着第一方向行进后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5B出射,从而出射光在第一方向上难以偏向第二LED24侧。此外,在第二相反主面25C,第六导光板透镜28和第五导光板透镜27在第二方向上交替地排列配置,因此,与假设非设置第五导光板透镜27的情况相比,在第二相反主面25C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占有比率降低。第六导光板透镜28能够成为使来自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出光主面18B的出射光的一部分折射而产生旁瓣光的原因,因此通过第二相反主面25C中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的占有比率降低,能够实现旁瓣光的降低。
此外,具备第一棱镜片16和第二棱镜片17,该第一棱镜片16的一方的主面与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相对配置,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且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一导光板14的主面的法线方向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棱镜16B,该第二棱镜片17相对于第一棱镜片16位于与第一导光板14相反的一侧配置,并沿着第一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且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棱镜17B;第一棱镜16B具有:从第一棱镜片16的第一方向的第一LED13侧向其相反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一棱镜斜面(第三斜面)16B1;以及从第一棱镜片16的第一方向的与第一LED13相反的一侧向第一LED13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二棱镜斜面(第四斜面)16B2,第二棱镜17B具有:从第二棱镜片17的第一方向的第一LED13侧向其相反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三棱镜斜面(第五斜面)17B1;以及从第二棱镜片17的第一方向的与第一LED13相反的一侧向第一LED13侧立起的倾斜的第四棱镜斜面(第六斜面)17B2,第二棱镜17B中第三棱镜斜面17B1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7小于第一棱镜16B中第一棱镜斜面16B1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4。
从第一LED13发出并入射到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入光端面14A的光在第一导光板14内传播,并且从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而入射到第一棱镜片16。入射到第一棱镜片16的光,其多数射碰到第一棱镜16B的第二棱镜斜面16B2并折射,上升并出射,或者朝向第一棱镜斜面16B1。在此,第一棱镜16B中,第一棱镜斜面16B1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4大于第二棱镜17B的第三棱镜斜面17B1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7,因此与假设为相同角度或角度的大小为相反关系的情况相比,入射到第一棱镜片16的光难以碰到第一棱镜16B中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若第一棱镜片16的入射光碰到第一棱镜16B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则具有在出射第一棱镜16B时容易成为旁瓣光而出射的倾向。因此,如果第一棱镜片16的入射光难以直接碰到第一棱镜16B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则旁瓣光的产生被抑制,作为结果,光的利用效率提高。
出射第一棱镜片16并入射到第二棱镜片17的光,其多数碰到第二棱镜17B的第四棱镜斜面17B2并折射,上升并出射,或者朝向第三棱镜斜面17B1。在此,第二棱镜17B的第三棱镜斜面17B1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7小于第一棱镜16B的第一棱镜斜面16B1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θ4,因此与假设为相同角度或角度的大小为相反关系的情况相比,被第六斜面折射而朝向第三棱镜斜面17B1的光容易通过第三棱镜斜面17B1返回第一棱镜片16侧。作为结果,从第二棱镜片17返回到第一棱镜片16侧的光(以下称为回归光)的量变多。该回归光通过在该背光装置12内进行反射等而再次到达第二棱镜片17,被第二棱镜17B的第三棱镜斜面17B1或第四棱镜斜面17B2上升并出射,因此光的利用效率提高。此外,回归光在从第二棱镜片17出射之前的光路复杂化,因此由第二棱镜17B赋予的上升角度也多样化,由此视角特性提高。
出射第二棱镜片17的光入射到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入光主面18A。入射到第一入光主面18A的光,由于旁瓣光少,因回归光而利用效率变高,因此,充分地确保第一透光部18D的透过光量,并且由第一遮光部18C遮光的光量变少。由此,适于实现该背光装置12的出射光的亮度提高等。
此外,第一LED13相对于第一导光板14配置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二LED24相对于第二导光板25配置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这样,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在第一方向上分散配置,因此即使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分别亮灯,热量也难以积蓄。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上述记载的背光装置12;和利用来自背光装置12的光进行显示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背光装置12中,抑制光向所限制的角度范围外的出射,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提高,因此能够实现显示品质优异的显示。
<第二实施方式>
通过图24或者图25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变更了背光装置112的构成的情况。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12至少具备:线性菲涅耳透镜片(第二片)19,其配置于第一百叶窗118的表侧;以及第三百叶窗(第三片)20,其位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表侧,并配置于第二导光板125的背侧。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和第三百叶窗20各自的主面与第一百叶窗118和第二导光板125等的各主面平行,均呈片状。另外,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及第三百叶窗20的主面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平行,主面的法线方向(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具有使光在X轴方向上选择性地聚光的功能。第三百叶窗20与第一百叶窗118同样地具有限制光在X轴方向上的出射角度范围的功能。
如图24所示,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具有背侧的第三入光主面(第七主面)19A和表侧的第三出光主面(第八主面)19B。第三入光主面19A与第一百叶窗118的第一出光主面118B相对。第三出光主面19B与后述的第三百叶窗20的第四入光主面20A相对。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具有平坦的基材19D和设置在基材19D的表侧的主面(第三出光主面19B)上的线性菲涅耳透镜(第四透镜)19C。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为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具体而言,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整体例如能够由PMMA等丙烯酸树脂材料制成。此外,也可以是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基材19D为PET制,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制。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棱镜片116等的制造方法同样地,将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填充到成形用的模具内,并且通过将基材19D放置在该模具的开口端,将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以与表侧的主面接触的形式配置,在该状态下经由基材19D对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照射紫外线,能够将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一体地设置在基材19D上。
如图24所示,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从基材19D沿着Z轴方向朝向表侧突出。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沿着X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沿着Y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在Y轴方向的全长上恒定。线性菲涅耳透镜19C在基材19D中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高度等根据基材19D的X轴方向的位置而变化。具体而言,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位于基材19D的X轴方向的端侧的线性菲涅耳透镜(后述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与位于中央侧的线性菲涅耳透(后述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相比,从基材19D的突出高度大。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从基材19D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越靠近两端位置,从基材19D的突出高度逐渐越变大。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以基材19D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为中心呈对称形状。这样,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是所谓的“线性菲涅耳透镜”。
如图24所示,直线菲涅耳透镜19C具有一对斜面19C1、19C2。在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一对斜面19C1、19C2中,将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端侧的斜面设为第一斜面(第七斜面)19C1,将中央侧的斜面设为第二斜面19C2。第一斜面19C1具有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端侧向中央侧立起的倾斜。第二斜面19C2具有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中央侧向端侧立起的倾斜。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相比,位于第一LED113侧(图24的左侧)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相对于顶部,第一斜面19C1位于图24的左侧,第二斜面19C2位于图24的右侧。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相比,位于第一LED113相反侧(图24的右侧)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相对于顶部,第一斜面19C1位于图24的右侧,第二斜面19C2位于图24的左侧。另外,图25中图示了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相比,更靠第一LED113的位置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
如图24所示,入射到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光在碰到第一斜面19C1而被折射时,指向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中央侧行进。即,第一斜面19C1能够对光赋予在X轴方向上选择性地聚光的各向异性折射作用。线性菲涅耳透镜19C在具有第一斜面19C1的基础上具有第二斜面19C2,因此与第二斜面19C2为相对于X轴方向垂直的垂直面的情况相比,在制造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时容易加工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相反,入射到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光在碰到第二斜面19C2而被折射时,指向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端侧并行进,有成为旁瓣光(杂散光)而容易出射的倾向。相对于此,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角度、第一底角)θ10比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角度、第二底角)θ11小。因此,入射到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光多数碰到第一斜面19C1而被赋予聚光作用,碰到第二斜面19C2的光变得很少。这样,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截面形状为非对称形状,形成为不等腰三角形。
如图24所示,第三百叶窗20具有背侧的第四入光主面(第九主面)20A和表侧的第四出光主面(第十主面)20B。第四入光主面20A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出光主面19B相对。第三百叶窗20具有遮挡光的第三遮光部(第二遮光部)20C以及使光透过的第三透光部(第二透光部)20D。第三遮光部20C例如由呈黑色且遮挡光的遮光性树脂材料(遮光性材料)构成。第三遮光部20C呈沿着Y轴方向及Z轴方向延伸的层状,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三透光部20D由大致透明且透光的透光性树脂材料(透光性材料)构成。第三透光部20D呈沿着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延伸的层状,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多个第三遮光部20C和多个第三透光部20D在X轴方向上交替地重复排列配置。因此,第三透光部20D介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邻的两个第三遮光部20C之间,第三遮光部20C介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邻的两个第三透光部20D之间。入射到第三百叶窗20的第四入光主面20A的光透过配置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三遮光部20C之间的第三透光部20D,并从第四出光主面20B出射。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由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三遮光部20C限制。另外,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在Y轴方向上不会被第三百叶窗20限制出射角度。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由将夹着第三透光部20D的两个第三遮光部20C的Z轴方向的各端部斜向相对地连结的两条直线划定。第三透光部20D的透射光的X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根据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W6与高度H3的比率而变化。此外,第三百叶窗20具有一对片材载体,该一对片材载体从表侧和背侧夹入并承载各多个第三遮光部20C和第三透光部20D。片材载体由大致透明且透射光的透光性树脂材料构成。片材载体遍及第三百叶窗20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并一并保持各多个第三遮光部20C和第三透光部20D。
如图25所示,第三百叶窗20中,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W6除以高度H3的比率大于第一透光部118D的宽度W1除以高度H1的比率(参照图3)。根据该构成,透过第三透光部20D的光相对于Z轴方向(第四出光主面20B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的绝对值大于透过第一透光部118D的光相对于Z轴方向(第一出光主面118B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的绝对值。由此,避免由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赋予各向异性折射作用的光被第三百叶窗20过度限制出射角度的情况。由此,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充分地反映了由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赋予的各向异性折射作用。因此,在第四出光主面20B中的X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两端侧部分,出射光的亮度均匀化。这样,背光装置112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12的出射光,在通过第三百叶窗20限制出射角度范围的基础上,使亮度分布均匀化。因此,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10设置成位于乘用车的副驾驶座的前面的情况下,从驾驶座不能目视确认液晶显示装置110的显示图像,而且不论液晶显示装置110的画面的X轴方向的位置如何,都能够从副驾驶座目视确认均匀亮度的显示图像。此外,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由两个第三遮光部20C限制。因此,即使产生由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第二斜面19C2引起的旁瓣光,也通过第三百叶窗20的第三遮光部20C进行遮光,从而变得难以从第四出光主面20B出射。由此,能够充分减少在背光装置112的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旁瓣光。
如图25所示,第三百叶窗20中,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W6除以高度H3的比例等于“tan45°”。这样,透过第三透光部20D的光相对于Z轴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值的绝对值为45°。假设,与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大于“tan45°”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旁瓣光的降低。此外,假设,与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小于“tan45°”的情况相比,通过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被赋予各向异性折射作用的光难以被第三百叶窗20过度限制出射角度。由此,能够实现第三百叶窗20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
对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5所示,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构成为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0根据X轴方向的位置而变化。具体而言,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包括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以及在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中位于比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更靠X轴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在将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的配置于X轴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的任一线性菲涅耳透镜19C设为“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时,位于比该“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更靠X轴方向的端侧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设为“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而且,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0E大于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的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0C。根据这样的构成,由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第一斜面19C1赋予光的各向异性折射作用比由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的第一斜面19C1赋予光的各向异性折射作用更强。即,来自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出光主面19B中的X轴方向的端侧部分的出射光与来自X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的出射光相比,朝向X轴方向的中央侧的指向性更强。在入射来自第三出光主面19B的出射光的第三百叶窗20中,由于避免过度限制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因此在第三百叶窗20的第四出光主面20B中的X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两端侧部分,出射光的亮度更加均匀化。
如图25所示,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顶角(第一顶角)θ12相同。即,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的顶角θ12C与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顶角θ12E相等。根据这种构成,在通过树脂成形来制造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时,成形所使用的模具的加工变得容易。而且,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构成为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1根据X轴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1E小于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的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1C。根据这种构成,由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第二斜面19C2产生的旁瓣光倾向于比由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的第二斜面19C2产生的旁瓣光更多。相对于此,通过第三百叶窗20所具备的两个第三遮光部20C限制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因此能够充分地降低由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第二斜面19C2引起的旁瓣光。
如图25所示,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顶角θ12恒定在110°。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0为0°~24°的范围,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1为46°~70°的范围。具体而言,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位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中央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央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C),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0(θ10C)大致为0°,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1(θ11C)大致为70°,顶角θ12(θ12C)为110°。相对于此,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位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两端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端侧线性菲涅耳透镜19CE)的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0(θ10E)约为24°,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1(θ11E)约为46°,顶角θ12(θ12E)为110°。
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倾斜角度θ10和倾斜角度θ11根据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X轴方向的位置以下述方式变化。即,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以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0随着从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两端位置而连续地逐渐减少的方式变化。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以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11随着从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两端位置而连续地逐渐增加的方式变化。
假设在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0大于24°,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1小于46°时,在第三百叶窗20的第三遮光部20C难以遮光的旁瓣光有可能变得过多。此外,假设即使在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0小于0°,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1大于70°的情况下,在第三百叶窗20的第三遮光部20C难以遮光的旁瓣光也有可能变得过多。关于这一点,如上所述,在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如果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0在0°~24°的范围,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11在46°~70°的范围,则能够充分抑制第三开窗20的第三遮光部20C难以遮光的旁瓣光。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线性菲涅耳透镜片(第二片)19,其一方的主面与第一出光主面118B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三入光主面(第七主面)19A,另一方的主面设为出射光的第三出光主面(第八主面)19B;以及第三百叶窗(第三片)20,其一方的主面与第三出光主面19B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四入光主面(第九主面)20A,另一方的主面与第二相反主面125C相对,并设为光出射的第四出光主面(第十主面)20B,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具有配置于第三入光主面19A或第三出光主面19B的线性菲涅耳透镜(第四透镜)19C,第三百叶窗20至少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遮挡光的两个第三遮光部(第二遮光部)20C;以及配置在两个第三遮光部20C之间并使光透过的第三透光部(第二透光部)20D,线性菲涅尔透镜19C具有从线性菲涅尔透镜片19的第一方向的端侧朝向中央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一斜面(第七斜面)19C1,第三百叶窗20中,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W6除以高度H3的比率大于第一透光部118D的宽度W1除以高度H1的比率。
当从第一百叶窗118的第一出光主面118B出射的光入射到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入光主面19A时,被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第一斜面19C1折射并从第三出光主面19B出射。
第一斜面19C1具有从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一方向的端侧朝向中央侧立起的倾斜,因此对来自第三出光主面19B的出射光赋予指向第一方向的中央侧的各向异性折射作用。从第三出光主面19B出射的光入射到第三百叶窗20的第四入光主面20A时,透过配置在两个第三遮光部20C之间的第三透光部20D,并从第四出光主面20B出射。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由两个第三遮光部20C限制。从第四出光主面20B出射的光入射到第二导光板125的第二相反主面125C。
在此,第一百叶窗118的第一透光部118D的宽度W1除以高度H1的比率小于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W6除以高度H3的比率。根据这样的构成,透过第一透光部118D的光相对于第一出光主面118B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的绝对值,小于透过第三透光部20D的光相对于第四出光主面20B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的绝对值。由此,在从第一出光主面118B出射并入射到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入光主面19A的光中,较多地包含靠近第一出光主面118B的法线方向的光。因此,通过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所具备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第一斜面19C1折射的光,有效地赋予朝向第一方向的中央侧的指向性。
另一方面,第三百叶窗20的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W6除以高度H3的比率大于第一透光部118D的宽度W1除以高度H1的比率。根据这样的构成,透过第三透光部20D的光相对于第四出光主面20B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的绝对值,大于透过第一透光部118D的光相对于第一出光主面118B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最大的绝对值。由此,避免由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赋予各向异性折射作用的光被第三百叶窗20过度限制出射角度的情况。由此,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充分地反映由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赋予的各向异性折射作用,因此在第四出光主面20B中的第一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两端侧部分,出射光的亮度均匀化。此外,来自第四出光主面20B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被两个第三遮光部20C限制,因此能够减少在该背光装置112的出射光中可产生的旁瓣光。
<第三实施方式>
通过图26至图2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构成的情况。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相反主面225C中,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构成为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变化。详细而言,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中包括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中央侧第三透镜)227C和在第二导光板225中位于比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更靠Y轴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端侧第三透镜)227E。在将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中配置于Y轴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的任一第五导光板透镜227设为“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时,位于比该“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更靠Y轴方向的端侧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27成为“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
并且,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W7小于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的宽度尺寸W8。这样,第二相反主面225C中的Y轴方向的端侧部分的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占有比率低于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的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的占有比率。由此,从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越接近端侧,在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之间反复全反射而沿着X轴方向直行的光量越减少,光越容易到达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端部。
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宽度尺寸的具体数值根据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Y轴方向的位置如图27所示那样变化。图27是将横轴设为第二导光板25的Y轴方向的位置(单位为“mm”),将纵轴设为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宽度尺寸(单位为“mm”)的图表。图27的横轴的基准位置(0mm)是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60mm的位置是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图27所示的实线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7(参照图3)的宽度尺寸的图表,虚线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宽度尺寸的图表。另外,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顶角θ1不管Y轴方向的位置如何都固定。
根据图27,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宽度尺寸在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20mm至-20mm的范围)大致恒定。相对于此,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在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两端侧部分(+60mm至+20mm的范围、-60mm至-20mm的范围)以宽度尺寸随着接近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而连续地逐渐减少的方式变化。具体而言,在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中,位于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27(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的宽度尺寸W8最大,而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宽度尺寸W7最小。
这样,伴随着构成如上所述的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配置于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相反主面225C的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如图26所示,构成为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变化。详细而言,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包括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中央侧第一透镜)228C、以及第二导光板225中位于比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更靠Y轴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端侧第一透镜)228E。在将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中的配置于Y轴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的任一第六导光板透镜228设为“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时,位于比该“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更靠Y轴方向的端侧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28成为“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
此外,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W9大于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的宽度尺寸W10。也就是说,在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相反主面225C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随着第五导光板透镜227(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的占有比率变高,第六导光板透镜228(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的占有比率变低。相反,在Y轴方向的两端侧部分,随着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占有比率变低,第六导光板透镜228(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占有比率变高。由此,在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端侧,由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28A反射而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出射的光量变多。由此,在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两端侧部分,出射光的亮度均匀化。
具体而言,根据图27,在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20mm至-20mm的范围)中,因为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宽度尺寸大致一定,因此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的宽度尺寸也大致一定。与此相对,在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两端侧部分(+60mm至+20mm的范围、-60mm至-20mm的范围)中,因为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的宽度尺寸以随着靠近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而连续地逐渐减小的方式变化,因此,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的宽度尺寸以随着靠近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而连续地逐渐增加的方式变化。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中位于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28(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的宽度尺寸W10最小,而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28(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宽度尺寸W9最大。
在此,为了验证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优越性,进行以下的比较实验2。在该比较实验2中,将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的背光装置12作为实施例2,将在比较实验2之前的阶段说明过的构成的背光装置12作为实施例3。在比较实验2中,在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各背光装置中使第一LED13亮灯,测定第二LED24灭灯的状态下的出射光的亮度,制作通过浓淡表示亮度分布的图,制作Y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亮度角度分布)的图表。此外,在比较实验2中,计算出所算出的亮度中的最小亮度除以最大亮度的比率的百分率(单位为“%”)。所算出的比率的百分率表示:数值越大,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越高,数值越小,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越低。
比较实验2的实验结果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在图28中,从上起依次表示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的亮度分布的图、以及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的最小亮度除以最大亮度的比率的百分率。在图28所示的亮度分布的图中,亮度的高低通过浓淡表示。图28中,除了亮度分布的图以外,还示出了与亮度的浓淡有关的图例(最小亮度为0灰阶,最大亮度为255灰阶)。此外,图28中示出了与图例对应的相对亮度的数值(100%以及0%)。图29是表示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图28的亮度分布的图所示的A-A线的位置)的配光分布的图表。在图29中,横轴是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的Y轴方向的角度(单位为“°”),纵轴是亮度(单位为“cd/m2”)。图29的横轴的角度所标注的正负的符号中的“-(负)”表示从正面观察背光装置时相对于作为基准的0°(正面方向)的Y轴方向的左侧,“+(正)”表示从正面观察背光装置时相对于作为基准的0°(正面方向)的Y轴方向的右侧。
对比较实验2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28以及图29可知,与实施例2、3相比,在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是同等的亮度,但在Y轴方向的两端侧部分,实施例3的亮度比实施例2高,与中央侧部分的亮度之差变小。与此同时,关于最小亮度除以最大亮度的比率,实施例3高达83%,与此相对,实施例2低至70%。成为这样的实验结果的理由认为,在实施例3中,在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相反主面225C的Y轴方向的两端侧部分,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占有比率变低,第六导光板透镜228(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占有比率变高。在实施例3中,在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两端侧部分,在第五导光板透镜227(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之间反复全反射而沿着X轴方向直行的光量减少,光容易到达第二导光板225的Y轴方向的端部,并且被第六导光板透镜228(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28A反射而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出射的光量变多。根据以上内容推测为:实施例3在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两端侧部分中出射光的亮度被均匀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五导光板透镜(第三透镜)227包括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中央侧第三透镜)227C、和在第二相反主面25C位于比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更靠第二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端侧第三透镜)227E,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228包括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中央侧第一透镜)228C、和在第二相反主面225C中位于比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更靠第二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六端侧导光板透镜(端侧第一透镜)228E,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的第二方向的尺寸,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的第二方向的尺寸。第二相反主面225C中的第二方向的端侧部分处的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的占有比率低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处的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的占有比率。由此,从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方向的中央侧越靠近端侧,在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之间反复全反射而沿第一方向直行的光量越减少,光越容易到达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方向的端部。另一方面,第二相反主面225C中的第二方向的端侧部分的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占有比率高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部分的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的占有比率。由此,在第二导光板225的第二方向的端侧,被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第六导光板斜面228A反射而从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出射的光量变多。由此,在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225B中的第二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两端侧部分,使出射光的亮度均匀化。
<第四实施方式>
利用图30至图33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六导光板透镜328的构成的情况。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325上设置多个两种类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另外,相对于图30所示的第二导光板325,在该图的右侧配置第二LED24。在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328中,包括作为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的具有缓斜面328Aα的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一方的第一透镜)328α、和作为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的具有陡斜面328Αβ的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另一方的第一透镜)328β。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所具备的陡斜面328Αβ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2β大于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所具备的缓斜面328Aα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2α。具体而言,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所具备的缓斜面328Aα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α例如为27°左右。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所具备的陡斜面328Αβ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β例如为58°左右。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和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在X轴方向上交替地逐个重复排列。
根据这样的构成,当从第二LED24发出并在第二导光板325内传播的光被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的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即缓斜面328Aα反射(折射)时,容易相对于正面方向朝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图30的左侧)行进。另一方面,若从第二LED24发出并在第二导光板325内传播的光被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的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即陡斜面328Aβ反射(折射),则容易相对于正面方向向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图30的右侧)行进。因此,若使第二LED24亮灯,则能够供给出射光的峰值亮度分别偏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和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的亮度角度分布的出射光。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中,为了获得在仅使第一LED13亮灯的情况、仅使第二LED24亮灯的情况、以及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的情况下,配光分布如何变化的知识有关的知识,进行了实证实验6。在该实证实验6中,使用具有本段落以前所说明的第二导光板325的背光装置12,在使第一LED13亮灯而使第二LED24灭灯的情况下、使第二LED24亮灯而使第一LED13灭灯的情况下、以及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的情况下,测定各自的出射光的亮度,制作X轴方向上的配光分布(亮度角度分布)的图表。
实证实验6中的配光分布的实验结果如图31至图33所示。图31至图33所示的配光分布的图表中,横轴是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的X轴方向的角度(单位为“°”),纵轴为相对亮度(单位为“%”)。纵轴为相对亮度是将图31的峰值亮度作为基准(100%)的相对值。图31至图33的横轴的角度所标注的正负符号与图10的图表的横轴所标注的符号的含义相同。图31表示使第一LED13亮灯并使第二LED24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图32表示使第二LED24亮灯并使第一LED13灭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图33表示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的情况下的配光分布。
对实证实验6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31的配光分布,峰值亮度大致为0°,出射角度范围是±10°左右。该结果与实证实验2的图11相同。在图32的配光分布中,峰值亮度在-40°附近和+20°附近存在两个。可以推测,向-40°附近的出射光是由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具备的缓斜面328Aα反射的光,向+20°附近的出射光是由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具备的陡斜面328Aβ反射的光。如此,根据图32的配光分布,可以说若使第二LED24亮灯,则出射光的峰值亮度分别偏向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和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的配光分布的出射光出射。图33的配光分布是将图31的配光分布与图32的配光分布合成的内容。即,在图33的配光分布中,峰值亮度存在于大致0°、-40°附近和+20°附近,在大致为0°时为最高的亮度。因此,若使第一LED13和第二LED24都亮灯,则能够从驾驶座以及副驾驶座双方更良好地视觉辨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六导光板透镜328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328包括: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一方的第一透镜)328a,其作为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具有缓斜面328Aα;以及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另一方的第一透镜)328β,其作为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具有与缓斜面328Aα相比相对于第一方向的角度更大的陡斜面328Aβ。由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的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即缓斜面328Aα折射的光容易相对于正面方向朝向第一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行进。另一方面,由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的第六导光板斜面328A即陡斜面328Aβ折射的光容易相对于正面方向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行进。因此,若使第二LED24亮灯,则能够供给出射光的峰值亮度分别偏向第一方向的与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和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的亮度角度分布的出射光。
<第五实施方式>
通过图34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六导光板透镜428的构成的情况。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425为在第二相反主面425C不设置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和第二平面29(参照图2)的构成。与此同时,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不经由第二平面29而相互连接。因此,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随着在X轴方向上远离第二LED24而高度逐渐变小,相反地随着在X轴方向上靠近第二LED24而高度逐渐变大。另外,相对于图34所示的第二导光板425,在该图的右侧配置第二LED24。
具体而言,从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中,代表在X轴方向上连续排列的三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进行说明。在X轴方向上连续排列的三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中,位于X轴方向的中央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与在X轴方向的与第二LED24相反的一侧(图34的左侧)相邻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一平面428D相连。位于X轴方向的中央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一平面428D与在X轴方向的第二LED24侧(图34的右侧)相邻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相连。这样,在第二导光板425的第二相反主面425C中形成有第六导光板透镜428的部分,不存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七导光板斜面28B和第二平面29,仅存在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和第一平面428D。而且,第一平面428D的占有比率比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的占有比率高。在使第一LED13亮灯、将第二LED24灭灯的情况下,从第一导光板14侧照射的光即使碰到第一平面428D,在此也几乎不会被折射。通过提高该第一平面428D的占有比率,使第一LED13亮灯,将第二LED24灭灯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旁瓣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六导光板透镜428在第一方向上与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相邻地配置,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428D,第六导光板透镜428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在包含于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中并在第一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三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中,位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与在第一方向的与第二LED24相反的一侧相邻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一平面428D相连,位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一平面428D与在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相邻的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所具备的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相连。在第一方向上连续排列的三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构成为,相互相邻的第六导光板斜面428A与第一平面428D直接连接。因此,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不具有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朝向其相反侧立起的倾斜的斜面。假设第六导光板透镜428具有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朝向其相反侧立起的倾斜的斜面,则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出射并入射到第二导光板425的第二相反主面425C的光有可能碰到上述斜面而被折射,成为在相对于正面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向行进的旁瓣光而出射。关于这一点,多个第六导光板透镜428不具有从第一方向的第二LED24朝向其相反侧立起的倾斜的斜面,从而能够减少上述那样的旁瓣光的产生。
<第六实施方式>
通过图35说明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各向异性扩散片31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百叶窗30的情况。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光板525的表侧,配置有各向异性扩散片31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二百叶窗30(参照图3)。该各向异性扩散片31是所谓的双凸透镜片。各向异性扩散片31具有基材31A和从基材31A的表侧的主面突出的凸型的柱面透镜31B。柱面透镜31B的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沿着X轴方向直线地延伸的半圆筒形,其表面为第三圆弧状面31B1。柱面透镜31B在基材31A的表侧的主面上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柱面透镜31B的接触角、宽度尺寸(排列间隔)和高度尺寸全部大致相同。入射到柱面透镜31B的光若碰到第三圆弧状面31B1而被折射,则以接近正面方向的角度行进的方式上升。柱面透镜31B的第三圆弧状面31B1在Y轴方向上具有曲率,在X轴方向上不具有曲率,因此能够仅针对Y轴方向选择性地发挥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如果使用这样的各向异性扩散片31,调整柱面透镜31B的第三圆弧状面31B1的接触角的数值,则能够限制光的Y轴方向的出射角度范围。由此,能够抑制显示图像向挡风玻璃的映入。
<第七实施方式>
通过图36说明第七实施方式。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五导光板透镜627的构成的情况。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导光板透镜627是所谓的双凸透镜。第五导光板透镜627的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并且沿着X轴方向直线地延伸的半圆筒形,其表面为第四圆弧状面627B。即使是这样的构成的第五导光板透镜627,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除此之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五导光板透镜627的第四圆弧状面627B相对于配置于背侧的第一百叶窗18的第一出光主面618B(在图36中用双点划线图示)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难以产生第二导光板625与第一百叶窗18的紧贴不均,因此,难以产生出射光亮度不均。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由上述描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技术范围内。
(1)关于第二导光板25、125、225、325、425、625所具备的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的各数值可以适当变更。例如,第六导光板斜面28A、228A、328A、428A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优选在27°~40°的范围内变更,但也可以在该范围外。此外,第六导光板斜面28A、228A、328A、428A的宽度尺寸W2也可以与X轴方向的位置无关地设为恒定。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3优选在3°~10°的范围内变更,但也可以在该范围外。也可以将第七导光板斜面28B的宽度尺寸W3与X轴方向的位置无关地设为恒定。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的第一平面28D、428D及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W4、W5也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以外的值。此外,也能够使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的排列间距P1根据X轴方向的位置而变化。
(2)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所具备的第一平面28D、428D的宽度尺寸W4也可以根据X轴方向的位置而变化。此外,也可以使第二平面29的宽度尺寸W5与X轴方向的位置无关地设为恒定。
(3)第二导光板25、125、225、325、425、625所具备的第四导光板透镜26的接触角θc、第五导光板透镜27、227、627的顶角θ1等具体的数值可以适当变更。
(4)第二导光板25、125、225、325、425、625所使用的具体的材料可以适当变更。
(5)第一导光板14所具备的各导光板透镜21~23的接触角、倾斜角度等具体的数值可以适当变更。第一导光板14所使用的具体材料可以适当变更。
(6)第二LED24相对于第二导光板25、125、225、325、425、625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与第一LED13、113相对于第一导光板14的X轴方向的位置关系相同。即,第一LED13、113和第二LED24也可配置在X轴方向的同一侧。
(7)也可以省略第一导光板14所具备的第一导光板透镜21和第二导光板透镜22中的任一方或双方。
(8)也可以省略第二导光板25、125、225、325、425、625所具备的第四导光板透镜26及第五导光板透镜27、227、627中的任一方或双方。
(9)也可以是第一导光板14的厚度越远离第一LED13、113越小,第一相反主面14C成为倾斜状的构成。
(10)也可以是第二导光板25、125、225、325、425、625的厚度越远离第二LED24越小,第二相反主面25C、125C、225C、425C成为倾斜状的构成。
(11)各棱镜片16、17所具备的各棱镜16B、17B的各棱镜斜面16B1、16B2、17B1、17B2的倾斜角度、顶角等的具体的数值可以适当变更。用于各棱镜片16、17的各基材16A、17A的具体材料可以适当变更。同样地,各棱镜16B、17B所使用的具体材料也可以适当变更。
(12)各棱镜片16、17所具备的各棱镜16B、17B的具体截面形状可以适当变更。在该情况下,例如各棱镜16B、17B中的任一个棱镜斜面16B1、16B2、17B1、17B2也可以具有多个倾斜角度的弯曲形状。
(13)在第一百叶窗18、118中,将第一透光部18D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tanθ)的具体数值除了tan10°以外还能够适当变更,例如能够设为tan12.5°、tan15°、tan17.5°等。
(14)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入光主面19A也可以以与第一百叶窗118的第一出光主面118B相接的状态安装。这种情况下,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也可以与第一百叶窗118一体成形。
(15)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也能够将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设为正反方向相反。即,也可以在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入光主面19A上设置线性菲涅耳透镜19C。
(16)在上述(15)记载的构成中,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的第三出光主面19B也可以在与第三百叶窗20的第四入光主面20A接触的状态下安装。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与第三百叶窗20一体成形。
(17)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所具备的多个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也可以包含多个相对于X轴方向的第一斜面19C1的角度θ10(相对于X轴方向的第二斜面19C2的角度θ11)相同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即,相对于X轴方向的第一斜面19C1的角度θ10(相对于X轴方向的第二斜面19C2的角度θ11)在所有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中也可以不同。
(18)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所具备的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各角度(相对于X轴方向的第一斜面19C1的角度θ10、相对于X轴方向的第二斜面19C2的角度θ11、第一斜面19C1与第二斜面19C2所成的顶角θ12)的具体数值可以适当变更。在该情况下,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10优选在0°~24°的范围内,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11优选在46°~70°的范围内,但也可以在这些范围外。此外,在将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的角度θ10设为0°~24°的范围内,将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11设为46°~70°的范围内的基础上,能够将第一斜面19C1与第二斜面19C2所成的顶角θ12的数值设为110°以外的数值(例如80°、90°、100°、120°等)。此外,将第一斜面19C1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10设为0°~24°的范围外,将第二斜面19C2相对于X轴方向的角度θ11设为46°~70°的范围外,而且,将第一斜面19C1与第二斜面19C2所成的顶角θ12的数值设为110°以外的数值(例如80°、90°、100°、120°等)。此外,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所使用的具体材料可以适当变更。
(1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中,在第三百叶窗20中,将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tanθ)的具体数值除了tan45°以外还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可以为tan50°等。
(20)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也可以组合第三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
(21)在第三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中,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C(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C)的宽度尺寸和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227E(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228E)的宽度尺寸根据Y轴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的具体的变化率等,除了图27所示的数据以外,也能够适当变更。
(22)在第四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2种第六导光板透镜328的具体排列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以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在连续排列多个后,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连续排列多个的顺序,将多个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和多个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交替排列。
(23)在第四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除上述以外,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α的缓斜面328Aα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α、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328β的陡斜面328Αβ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β的具体数值可以适当变更。
(24)第五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中也可以组合第四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
(25)第六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向异性扩散片31所具备的柱面透镜31B也可以是沿着X轴方向蛇形地延伸的构成。
(26)也可以除去第二百叶窗30或各向异性扩散片31。
(27)也可以取代第一LED13、113、第二LED24而使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等的光源。
(28)在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的背侧(外侧)的主面上,也可以安装反射型偏振片来代替偏振片。反射型偏振片具有:具有特定偏振轴(透射轴)的偏振层、将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膜、保护层等。偏振层具有偏振轴和与偏振轴正交的吸收轴,由此,能够选择性地使与偏振轴平行的直线偏振光透过,并且能够将圆偏振光转换为沿着偏振轴的直线偏振光。该偏光层的偏振轴为与安装在CF基板的外侧的主面上的偏振板的偏振轴正交的关系。多层膜是多层结构,具有对光所包含的s波的反射率与对p波的反射率相比大致变高的反射特性。反射型偏振片通过具备多层膜,本来能够通过使被偏振层吸收的s波向背侧反射来再利用,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而亮度)。
(29)也可以使用棱镜设置于入光主面侧的棱镜片来代替第一棱镜片16、116及第二棱镜片17。该棱镜片构成为:入光主面与第一导光板14的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14B相对,出光主面与第一百叶窗18、118的第一入光主面18A相对,在其中的入光主面上,沿着X轴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棱镜。即使在使用了这样的棱镜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第一百叶窗18、118供给旁瓣光少的光,能够充分确保第一透光部18D的透过光量。
(30)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110可以设置在乘用车的副驾驶座的前方以外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副驾驶座与驾驶座之间的位置等。随着液晶显示装置10、110的配置的变更,必要的视野角的角度范围也变更,因此,与此对应地变更第一百叶窗18、118、第三百叶窗20以及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等各构成(各透光部18D、30D的宽度与高度的比率、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的各斜面28A、28B的倾斜角度等)即可。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除了上述之外,只要变更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和第三百叶窗20的各构成(第三透光部20D的宽度与高度的比率、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各斜面19C1、19C2的倾斜角度等)即可。
(31)液晶显示装置10、110除了车载用途以外,也可以用于例如ATM(AutomaticTeller Machine)、笔记本电脑、平板型电脑等要求限制视角的设备。当液晶显示装置10、110的用途被变更时,所需的视野角的角度范围也被变更,因此,与此相应地对第一百叶窗18、118、第三百叶窗20和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等各构成(各透光部18D、30D的宽度与高度的比率、第六导光板透镜28、228、328、428的各斜面28A、28B的倾斜角度等)进行变更即可。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除了上述以外,只要变更线性菲涅耳透镜片19和第三百叶窗20的各构成(透光部20D的宽度与高度的比率、线性菲涅耳透镜19C的各斜面19C1、19C2的倾斜角度等)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112…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3、113…第一LED(第一光源);14…第一导光板;14A…第一入光端面(第一端面);14B…第一导光板出光主面(第一主面);14C…第一相反主面(第二主面);16、116…第一棱镜片;16B…第一棱镜;16B1…第一棱镜斜面(第三斜面);16B2…第二棱镜斜面(第四斜面);17…第二棱镜片;17B…第二棱镜;17B1…第三棱镜斜面(第五斜面);17B2…第四棱镜斜面(第六斜面);18、118…第一百叶窗(第一片);18A…第一入光主面(第三主面);18B、118B、618B…第一出光主面(第四主面);18C…第一遮光部;18D、118D…第一透光部;19…线性菲涅耳透镜片(第二片);19A…第三入光主面(第七主面);19B…第三出光主面(第八主面);19C…线性菲涅耳透镜(第四透镜);19C1…第一斜面(第七斜面);20…第三百叶窗(第三片);20A…第四入光主面(第九主面);20B…第四出光主面(第十主面);20C…第三遮光部(第二遮光部);20D…第三透光部(第二透光部);24…第二LED(第二光源);25、125、225、325、425、625…第二导光板;25A…第二入光端面(第二端面);25B、225B…第二导光板出光主面(第五主面);25C、125C、225C、425C…第二相反主面(第六主面);26…第四导光板透镜(第二透镜);27、227、627…第五导光板透镜(第三透镜);28、228、328、428…第六导光板透镜(第一透镜);28A、228A、328A、428A…第六导光板斜面(第一斜面);28B…第七导光板斜面(第二斜面);28D、428D…第一平面;29…第二平面;227C…中央侧第五导光板透镜(中央侧第三透镜);227E…端侧第五导光板透镜(端侧第三透镜);228C…中央侧第六导光板透镜(中央侧第一透镜);228E…端侧第六导光板透镜(端侧第一透镜);328α…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一方的第一透镜);328β…另一方的第六导光板透镜(另一方的第一透镜);328Aα…缓斜面;328Aβ…陡斜面;H1…高度;H3…高度;W1…宽度;W6…宽度;W7…宽度尺寸(第二方向的尺寸);W8…宽度尺寸(第二方向的尺寸);W9…宽度尺寸(第二方向的尺寸);W10…宽度尺寸(第二方向的尺寸);θ2…角度;θ3…角度;θ4…角度;θ7…角度。

Claims (15)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第一光源;
第一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一端面,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一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为第二主面;
第一片,其一方的主面为朝向所述第一主面配置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三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四主面;
第二光源;以及
第二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与所述第二光源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二端面,一方的主面为使光出射的第五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为朝向所述第四主面配置的第六主面,
所述第一片至少具有:
两个第一遮光部,其在包括从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遮挡光;以及
第一透光部,其配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遮光部之间,并使光透过,
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六主面设置有第一透镜,其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二光源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二光源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一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相对于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在27°~40°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光源向其相反一侧立起的倾斜的第二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在3°~10°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
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六主面上设置有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透镜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邻配置,
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
包含在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中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续排列的三个所述第一透镜中,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央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斜面与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二光源相反侧相邻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平面相连,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央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平面与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光源侧相邻的所述第一透镜所具备的所述第一斜面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五主面设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主面的法线方向的两者正交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六主面设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两者正交,
所述第一透镜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透镜交替排列方式配置有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三透镜中包含中央侧第三透镜和在所述第六主面上比所述中央侧第三透镜更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三透镜,
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中包含中央侧第一透镜和在所述第六主面上比所述中央侧第一透镜更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端侧的端侧第一透镜,
所述端侧第三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中央侧第三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所述端侧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中央侧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第一透镜包括:
一方的第一透镜,其作为所述第一斜面具有缓斜面;以及
另一方的第一透镜,其作为所述第一斜面具有陡斜面,所述陡斜面与所述缓斜面相比,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角度更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棱镜片,其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配置,并具有第一棱镜片,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并具有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棱镜,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两者正交;以及
第二棱镜片,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相反的一侧,并具有第二棱镜,所述第二棱镜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棱镜具有:
倾斜的第三斜面,其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光源侧向其相反侧立起;以及
倾斜的第四斜面,其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光源侧立起,
所述第二棱镜具有:
倾斜的第五斜面,其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光源侧向其相反侧立起;以及
倾斜的第六斜面,其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光源侧立起,
所述第二棱镜中的所述第五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中的所述第三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二片,其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四主面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七主面,另一方的主面设为使光出射的第八主面;以及
第三片,其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八主面相对并设为光入射的第九主面,另一方的主面与所述第六主面相对并设为使光出射的第十主面,
所述第二片具有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七主面或者所述第八主面,
所述第三片至少具有:
两个第二遮光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遮挡光;以及
第二透光部,其配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遮光部之间,并使光透过,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倾斜的第七斜面,其从所述第二片材中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侧朝向中央侧立起,
所述第三片中,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大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宽度除以高度的比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源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光板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二光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光板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显示面板,其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
CN202310130335.4A 2022-02-28 2023-02-17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6611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9143 2022-02-28
JP2022029143A JP2023125176A (ja) 2022-02-28 2022-02-28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1196A true CN116661196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24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30335.4A Pending CN116661196A (zh) 2022-02-28 2023-02-17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6821A1 (zh)
JP (1) JP2023125176A (zh)
CN (1) CN11666119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47203B1 (en) * 2022-12-27 2024-04-02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25176A (ja) 2023-09-07
US20230296821A1 (en)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2962B2 (en) Optical device, material for forming optical device, backlight for display,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king device or material
US8011802B2 (en) Optical film,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US20100014313A1 (en) Display
KR101095809B1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016450B2 (en)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080259643A1 (en) Backlight Arrangement
EP2196830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US9690034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AU2011314771A1 (en) Backlight unit
US10928578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10097642A (ko) 광학 시트 적층체,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CN110730926B (zh) 光学结构体及显示装置
KR20110009070A (ko)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US20070133225A1 (en) Lighting unit,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6661196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US10534126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314314A (zh)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及透過型圖像顯示裝置
WO2017170017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170115447A1 (en) Prism sheet and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KR20140067471A (ko) 확산용 도광필름, 백라이트부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US1163556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661197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US20230417978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204070B (zh) 背光模组及双视显示装置
JP7135294B2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映像源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